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共8篇)
1.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 篇一
影响家庭教育的三大因素
1、社会环境因素
现代社会因经济和科学水平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思想和生活也产生了许多矛盾。中国自古重视家庭,重视家庭教育,有着博大精深的教养文化,许多家庭仍然保持着中华民族优秀的家教传统,而传统家庭教育需要一定的权威性,在某种程度上与当代文化背景有一定冲突。
网络时代的社会舆论环境宽松,观念五花八门,人们每天都在通过各种媒介接收海量舆论信息,不论是家长还是孩子,各自受到不同影响,家长与孩子在观念上难免有差异。
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相辅相成,却在当代这个责任大过天的时代产生责任推诿的嫌疑。常有家长抱怨学校留的家庭作业过多,刁钻,也常有家长与学校间发生矛盾、追究责任的新闻。
家庭教育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教育的对象不一定只有孩子和晚辈,也有家长和长辈,家庭教育应该是不断学习和更新的,不单是孩子,家长更应该学习家庭教育知识。
2、家庭内部因素
在同样的社会背景、同样的教育体制、同样的学校和班级、同样的老师,培养出来的人才却不尽相同,这也证明了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教育影响最为重要。
离异家庭往往经历家庭关系紧张、家庭环境发生变化、家庭角色缺失,孩子的心态平衡被打破,心理也随之渐渐变得更加敏感脆弱,加上社会舆论对离异家庭的偏见,使孩子在生活中常常感到迷惘、困惑,体现在容易出现消极、逆反、易怒等不良情绪。
家庭中父亲母亲角色各有不同的`功能,父亲和母亲的角色有着无法取代的作用。家庭角色缺失时,同一家长在不同角色中进行转换,家长容易出现主观意识偏颇,如第一个案例中,单亲妈妈在角色担当中处理不当,对孩子造成不可逆的心理创伤。在日常生活中,长期反复发生这种错误,残缺的家庭教育也就渐渐形成了。因此,对于角色缺失的家庭来说,要特别注意弥补孩子由于缺少父爱或母爱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日常生活中缺少了父亲或母亲,相对于其他的孩子,单亲家庭的孩子接触社会的机会也相对减少,社会知识也不够丰富,所以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扩大社交圈,多认识一些朋友,多读书,使他们的身心能够健康成长。
留守农村、隔代抚养、旁亲监护等因为各种原因未在父母身边生活的未成年人,近年来人数不在少数。他们往往学习条件艰苦,物资匮乏,生活水平不高,又缺乏父母的关爱。
3、个人因素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面对现代社会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家长总是在各方面对孩子有着各种要求,学业要求不能有任何怠慢,还要学习各种才艺,挤时间参加各种比赛等。往往家长心理期望值过高,孩子天性受到过分抑制,反而产生新的矛盾和问题。
大部分家长非常重视教育,却未能合理把握细节,教育方法不当,或过分严厉,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抗拒管束。或过分放任宠溺,让孩子形成了不良习惯。或与其他孩子做比较,使孩子自尊心受到漠视和伤害。
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家庭教育成效,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普遍易容出现逆反心理及一系列不良行为,如沉迷网络游戏,说脏话,无礼貌,不讲卫生,行为怪异,顶撞家长,与父母发生争执等。父母应根据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进行适当的引导。
2.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 篇二
一、宽恕及宽恕教育的内涵
关于宽恕的概念, 目前理论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还存在很多有争议。各个学者都从自己的研究角度给宽恕下了定义。在古代社会, 并没有“宽恕”这个词语, 宽恕在当时被定义为“忠恕”。忠恕是中国传统道德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儒家思想里, 孔子就提倡“忠恕”, 孔子谓曾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曾子释之曰:“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矣。”孔子的忠恕思想既强调不能将意志强加于别人, 又注重关心别人。在西方世界中, 宽恕最早是从宗教中的赎罪观引发而来的。“宽恕概念从其最初的宗教源头开始就强调是一种用于和解与消除罪恶的方式”。西方人信笃宗教, 认为赎罪即是宽恕自己、宽恕别人的行为表现。宽恕教育的集大成者Enright认为, 宽恕是一个包含三个基本维度的概念, 即情感、认知和行为的活动过程。综合国内外对于宽恕的不同理解, 笔者认为, 宽恕就是被伤害者在受到伤害后, 逐渐从对于伤害者的怨恨、敌意等消极情绪向宽容、饶恕、等积极情绪转化的心理活动过程。宽恕教育就是在教育过程中运用宽恕的相关理论, 进行情绪的自我修复和同情、宽容等情感的灌输, 从而减少报复行为, 改善人际关系的综合过程。
二、实施宽恕教育的影响因素
1. 宽恕主体的因素。
(1) 宽恕主体的人格因素。人格是一个人较为稳定的对待现实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总称。人格因素无论在西方文化还是在东方文化中都是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影响宽恕主体态度的因素。我国早在儒家文化传统的影响下, 就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人格特征:爱面子、讲究和谐团结以及内在的修养。面子是另外一个“自我”。当宽恕主体受到侵犯后, 宽恕主体在决定是否宽恕侵犯者时就会不自觉的倾向于用“和”的理念去对待侵犯者, 这就有利于宽恕主体做出宽恕的行为。 (2) 移情体验。移情又称“共情”, 弗洛伊德他认为移情是心理经历的再次被唤醒和运用。在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 主要是指一种将自己置身于事件发生过程中去感受的情感反应。当侵害事件发生后, 如果宽恕主体能够站在侵害者的角度考虑问题, 认识到侵害行为的发生并非其本人的意愿, 而是有着无法避免的原因, 并且在侵害事件发生后侵害者产生内疚情绪并采取了补偿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 宽恕主体就容易宽恕侵害者。 (3) 宽恕主体的生活经历。这里的生活经历主要包括两方面:宽恕主体是否曾经做出过同样地侵害事件并被原谅;宽恕主体是否曾经经历过类似的宽恕事件。如果宽恕主体在以前的生活中也曾伤害过别人并被别人所宽恕, 那么在遭受侵害事件后, 宽恕主体就会回想起自己的亲身经历, 也就倾向于宽恕侵害者。如果宽恕主体曾经经历过类似的侵害事件, 并且侵害事件也是以宽恕而告终的, 并且宽恕主体当时也认同这种宽恕的做法, 那么当宽恕主体遇到侵害事件时, 曾经的经历就会驱使他 (她) 也采取同样的宽恕行为。
2. 宽恕客体的因素。
(1) 宽恕客体的日常行为评价。所谓晕轮效应是指对一个人某些方面业已形成的观念和评价会影响对这个人其他方面的评价。在是否宽恕别人时, 这个理论同样成立。在侵害事件发生后, 如果宽恕主体认为宽恕客体一贯的行为表现很好, 并且周围人对他 (她) 的评价也很好, 那么, 宽恕主体就更倾向于认为宽恕客体做出侵害事件只是出于无意, 这时, 宽恕客体就更容易被宽恕;相反, 如果宽恕主体认为宽恕客体的人品很差, 并且周围的社会评价也不好, 宽恕主体就会认为侵害事件时宽恕客体故意做出的, 在这种情况下, 宽恕主体就很难原谅宽恕客体, 从而不选择宽恕行为。 (2) 宽恕客体事后的态度和行为。宽恕客体在侵害事件发生后所采取的态度和行为也是影响宽恕行为发生的重要原因。在侵害事件发生后, 宽恕客体如果及时向宽恕主体以真诚的态度道歉, 并尽自己最大努力来弥补或者消除侵害事件的后果, 就有可能取得原谅, 促使宽恕主体由愤怒、忧伤、怨恨等消极情绪向积极情绪的转化, 从而促使宽恕主体在行为上由报复行为向友善行为的转变、
3. 宽恕教育的社会环境因素。
(1) 社会舆论导向。社会舆论导向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宽恕主体是否做出宽恕行为。社会的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多种方式传播着社会的主流道德意识形态, 在无形中向人们灌输一定的道德判断标准。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 宽恕主体在受到侵害时, 也会在社会舆论的引导下, 选择宽恕行为而不是报复。 (2) 旁观者的态度。西方的文化是强调个人意志至上, 而在东方文化传统中, 被侵害者会看周围人的反映, 如果周围的大多数人认为侵害者是故意做出侵害行为的, 是必须要受到惩罚的, 那么宽恕主体就更易于采取报复性的行为;如果周围大多数人认为侵害者是无意冒犯的, 是值得被原谅的, 那么宽恕主体在周围人的看法影响下, 会把自己内心的怨恨和愤怒的消极情绪努力向积极情绪转化, 在行为上也会做出宽恕的行为。
三、开展宽恕教育, 促进和谐社会关系构建
实施宽恕教育, 要根据影响宽恕教育的因素来制定相应的措施。首先, 要创新教育方法。在实施宽恕教育的过程中, 作为教育主体, 就是要不断创新宽恕教育方法, 找到适合宽恕主体能够接受的教育方式。其次, 要引导宽恕客体在事后做出积极反应。研究证明, 宽恕客体的事后的积极反应能更好地促进宽恕行为的发生, 因此, 在宽恕教育过程中, 要积极向宽恕客体指出伤害行为的不良影响, 使其意识到自己做出补偿行为的必要性, 只有这样, 才能求得被侵害者的宽恕和原谅, 也才能进一步改善人际关系。最后,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营造和谐社会氛围。侵害事件发生时, 旁观者的态度是宽恕行为能否发生的重要条件, 因此, 我们应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增强人们的道德修养水平, 强化人们的宽恕意识。这样, 在侵害事件发生时, 人们才会更多的倾向于采取宽恕行为, 也才能以自己的积极行为影响周围的人, 把自己良好的行为价值取向向他人传递。
摘要:宽恕教育就是被伤害者进行情绪的了解和同情、理解等情感的灌输, 从而使受教育者能够做到理解并宽恕伤害者的心理活动过程。影响宽恕教育的因素既有主体因素也有客体因素, 在实施宽恕教育的过程中就必须考虑到这些影响因素, 这样, 宽恕教育的实施才能更有成效。
关键词:宽恕内涵,宽恕教育,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张蕊.大学生对宽恕内涵理解的调查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 2008, (10) .
[2]王金霞, 王吉春.宽恕类型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5, 19 (10) .
[3]张红静.学校如何实施宽恕教育基于心理学的视角[J].教育广角, 2010, (10) .
[4]王张玉娜, 韩雪, 谨朝霞.大学生宽恕的影响因素[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9, 11 (4) .
[5]孙兴翠.影响青少年宽恕的因素浅析[J].四川精神卫生2007, 20 (2) .
3.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 篇三
关键词:内蒙古;农村牧区;家庭教育;影响因素
一、前言
(一)研究的背景
在经济发展的今天,内蒙古农村牧区的经济发展还相对落后,其家庭教育无法跟上现在时代发展的步伐以及时代发展的要求。再加上内蒙古农村牧区地理位置比较偏僻,无法通过更好的方式让幼儿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这就使得内蒙古农村牧区的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在现在的内蒙古牧区家庭教育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这就使得内蒙古农村牧区的家庭教育相对来说比较落后,这样就严重阻碍了幼儿的成长与发展。所以,越来越多的内蒙古农村牧区开始重视家庭教育,并且对内蒙古农村牧区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进行不断的探讨。因此,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展了本文的研究。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本来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对内蒙古农村牧区家庭教育影响因素的研究,进一步分析出内蒙古农村牧区家庭教育的现状,并且根据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这样也可以更好的为内蒙古农村牧区家庭教育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研究本文不仅对于促进内蒙古农村牧区家庭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我国其他地区的家庭教育的发展也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当然,这也为内蒙古农村牧区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理论价值以及实践意义。
二、内蒙古农村牧区家庭教育的现状
(一)家庭教育落后
因为内蒙古农村牧区经济比较落后,这也使得家庭教育落后,这也是内蒙古农村牧区家庭教育的现状。内蒙古农村牧区家庭人员忽视了家庭教育对于幼儿成长的重要性,所以没有在这方面没有给予重视。内蒙古农村牧区家庭教育落后,这就让幼儿从小无法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这样一来,由于幼儿的家庭教育素养较低,在日后的成长与发展中难免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这就阻碍了他们的进一步发展与进步。
(二)家庭教育观念不足
而且,家庭教育观念不足也是内蒙古农村牧区家庭教育存在的现状之一。家庭教育观念严重影响了内蒙古农村牧区家庭教育的实际发展情况。就是由于家人教育观念不足,内蒙古农村牧区很多家庭都认为家庭教育并不重要,就这样进一步忽视对幼儿的家庭教育。一旦在思想观念上落后,跟不上教育发展的步伐,那么就会在实际行动上落后,这样就会使得内蒙古农村牧区家庭教育无法得到家庭的重视,从而进一步阻碍了幼儿家庭教育的发展。
(三)缺乏家庭教育资源
最后,缺乏家庭教育资源是内蒙古农村牧区比较难以解决的现状。因为内蒙古地区比较偏远,相对来说经济落后,教育资源也比较落后,这也使得家庭教育资源相对来说比较落后。内蒙古农村牧区但每个家庭都是忙于牧区的工作,家庭里并没有闲置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来对幼儿进行家庭教育,而且内蒙古农村牧区经济落后,很多的人都是忙于生计,但是没有精力却顾及幼儿的家庭教育,这样就无法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
三、内蒙古农村牧区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
(一)家长自身的素质
家长自身的素质是影响内蒙古农村牧区家庭教育的重要因素。如果家长自身素质较低,那么从小就会给幼儿树立一个不良的榜样,会使得幼儿模仿自己的家长,形成一系列的不良习惯。同时,如果家长自身的素质较低,那么也不会有更好的文化素养以及家庭素质来教导幼儿,让幼儿获得更好的家庭教育,如此一来,就会使得幼儿从小就会养成一些坏毛病,这样也会使得幼儿严重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只有家长自身的素质比较高,才能够有更高的文化素养以及综合素养来教导自己的孩子,并且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以及楷模,这对孩子家庭教育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家庭生活环境
当然,家庭生活环境也是内蒙古农村牧区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内蒙古农村牧区幼儿从小就生活在一个不好的家庭生活环境中,这样就会从小给孩子心中留下一个阴影,并且让孩子从小都接受一些不良的习惯以及生活,这样会给孩子提供一些不聊的家庭教育。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优越而家庭教育良好的家庭环境中,那么从小就会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且让孩子从小就会接触到良好的东西,而是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从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家庭的社会背景
家庭的社会背景也影响着内蒙古农村牧区家庭教育。家庭社会背景意味着这个家庭的地位,良好的家庭社会背景可以让孩子受到良好的尊重,并且让孩子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你会让孩子明白尊重与被尊重的含义,让孩子为了获得更好的社会地位而不断的努力。当然,如果家庭社会地位背景不好,就会让孩子从小受到歧视,这样就无法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尊重,也无法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家庭教育。内蒙古农村牧区属于比较落后的地区,经济欠发达,这也会使得他们的社会背景不好,那就影响到了幼儿的家庭教育。
四、总结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内蒙古农村牧区家庭教育还需要不断的改进,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幼儿提供更好的家庭教育,从而促进内蒙古农村牧区幼儿的健康成长。当然,在内蒙古农村牧区家庭教育中,家庭以及家长对于幼儿具有非常关键的影响,并且家长自身的素质以及观念也是影响幼儿家庭教育的重要因素,这就需要家长能够提高自身的素质,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从而提高幼儿的家庭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渝江.农村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0):118-121.
[2]庞国斌.内蒙古农村牧区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3]唐维国.家庭教育的发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2001(2)79-83.
[4]徐福荫.家庭教育方式创新与多元发展[J].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3.
[5]董亚芬.内蒙古农村牧区家庭教育的影响[J].外语界,2003(1).
[6]裴秋艳.对内蒙古农村牧区家庭教育的思考[J].教学研究,2001.
[7]卢强.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J].电化教育研究,2013(9):91-97.
4.学前教育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 篇四
当前,一些幼儿园课程偏向传授认知技能,不断增加知识性课程,而减少了应有的游戏活动,同时也忽视了对幼儿情感和社会性的培养。
这种幼儿园“小学化”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幼儿的健康成长。
因此,深入分析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有利于提升学前教育的水平。
一、教师因素:学前教育课程实施的主要执行者
学前教育课程实施效果的衡量标准是课程活动是否能够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
幼儿教师作为学前教育课程的主要执行者,在幼儿课程实施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幼儿园课程设计与课程目标实现等多个环节的重要联结者。
幼儿教育的理念必须通过幼儿教师进行实践,幼儿教育的目标也必须通过教师的努力得以实现。
一般而言,受过良好教育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更容易实现园本课程的开发。
所以,幼儿教师的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等都是影响课程开发成功和实施的重要因素。
然而,幼儿教师的素质高低是决定课程实施有效与否的重要因素。
由于目前国家对幼儿园课程没有颁发统一的标准,更没有组织编写统一的教材,幼儿园在确立了本院所开设的课程后,主要是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设计、目标划定、选择课程内容与方法等。
因此,幼儿教师在课程上的时间安排、课程计划、教学方法上的选择都有着相当大的自由度。
当前,我国幼儿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偏低。
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理论水平不足日渐显露出来。
因此,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切实提高幼儿教师入职前的教学质量,二是强化教师入职后的职业培训,帮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成长。
二、幼儿因素:课程实施的重要参与者
幼儿是幼儿园课程的主要实施对象,所以幼儿对课程实施的参与度直接影响了课程实施的效果。
一个真正符合幼儿发展规律、满足幼儿需求的课程,必然能够吸引幼儿参与其中。
幼儿是一切课程设置和实施的基础与目标,也是最佳的课程设计者,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生成性与多变性是课程发展的重要源泉。
传统教育强调家长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十分低下表现为教学围绕教师展开,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而幼儿在教学过程中则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常常被当做是知识传输的客体,其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常常被忽略。
在现代幼儿教育中,我们应鼓励从“教师中心”到“儿童中心”。
所谓“儿童中心”就是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境遇出发,引导儿童热爱和参与生活,激发儿童潜能的全面发展,启发儿童的智慧,培养儿童的生活实践能力以应对外部环境的种种机遇、挑战、挫折等。
三、园长:课程实施的关键指导者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幼儿园园长作为课程领导的第一负责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园长对课程质量的把关,是决定课程活动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也对幼儿、教师和幼儿园都起着长远发展的影响。
首先,幼儿园的领导者要有独特的教育理念。
目前,国家对各级各类幼儿园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都有统一的规定,但这些规定只是最基本的原则性要求,千篇 一律的培养目标已经不能满足如今各地、各类、各级学校的特殊性。
这就要求幼儿园的关键领导者要有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要根据自己幼儿园具体的师生特点、教育资源与环境,确立独特的幼儿园发展方向。
例如,有的幼儿园是以突出身体锻炼为办园宗旨;有的幼儿园则强调文艺,发展儿童的个性与特长为主;有的注重兴趣培养等等。
我国有些地方的幼儿园在办园特色方面已经走出了关键的一步,但还不成熟。
但在教育理念方面,我国的幼儿园还是呈现出千篇 一律的窘境,“洒向孩子的都是爱”“一切为了孩子”等,都显得十分空洞,让人产生空中楼阁之感。
这样延伸到幼儿园的课程开发,就会显得没有特色。
另外,园长作为幼儿园的主要领导者,不仅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还要把握科学的课程观,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决策者和引领者。
课程的实施必须是根据国家和地方的规定,并结合学校的本身特点,由众多的参与者共同完成的,而非决策者的个人行为。
这就要求幼儿园的管理者有民主、开放的组织结构,而不是“一个人说了算”或“闭门造车”,它需要幼儿园园长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来协调,不仅需要幼儿教师广泛积极地参与,同时力邀家长们的配合和社会的有力支持。
在面对幼儿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时,园长应该积极地参与到课程中来,通过组织教研活动,与教师们共同探讨实施课程的有效途径,真正参与到学前教育课程的`实施中。
四、家长因素:课程实施的重要支持者
家长在幼儿园教育的中一直扮演支持者、配合者的角色,而今,教师们需要转变这个观念,真正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课程实施中来。
为了让家长了解现代幼儿园的管理制度与家园合作的相关信息,我园通过结合实际来达成共识,使教师与家长之间能够分享新的理念。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广泛征集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家园合作的效应。
同时,让家长参与到课程教材的选取,认真听取他们对幼儿园课程的意见,让家长代表参与幼儿园课程的决策,这都能为幼儿园课程实施营造良好的氛围。
幼儿园课程实施是复杂、动态的过程,幼儿园应该配有相应的制度和人员对其进行管理,监督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
目前常见的情形是,虽然园长会定期查看各班课程实施的情况,但更多的是只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地从教师、园长、幼儿、家长的层面深入分析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市场因素对学前教育课程的消极影响【2】
摘 要:学前教育不是我国义务教育的一部分,基于此市场因素就很容易介入其中,对学前教育造成很多影响,其中有积极方面的,同时也伴随着负面的影响。
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全文的,通过市场因素对学前教育课程的消极影响,找到解决策略。
以期让市场因素对学前教育课程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
关键词:经济;市场;学前教育;影响
5.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 篇五
对家庭农场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大部分研究还停留在定性研究,对家庭农场发展的定量研究较少;在现有的定量研究中,几乎所有的数据来源都来自调查问卷,这是由于关于家庭农场的统计数据比较少;同时,大部分调研数据都来自我国某一个地区,对全局性的调研较少。鉴于这种情况,对现有研究进行总结,建立一套有效的指标体系,对家庭农场发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现归纳各个学者的观点,如表2所示。
综上所述,本文将影响家庭农场发展的因素归纳为5个方面:政策因素、土地因素、金融支持因素、社会化服务体系因素和家庭农场主素质因素。
2.1 政策因素 一些学者也对家庭农场的政策支持进行分析和论证,其中顾海英通过对松江家庭农场经营模式的特征及成效进行分析,认为国家和地区政府都要出台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系列政策,在不同层面上对家庭农场进行政策扶持[13]。赵丽炯通过SWOT分析认为国家政策和地区政策是家庭农场发展的机会[14]。
6.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 篇六
关键词:农村人情消费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牛娜,女,汉,1984年8月出生,河南省焦作市人
影响农村家庭人情消费行为的因素有很多,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的、经济层面和非经济层面的,本文将从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四个影响因素入手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试着阐明各影响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一、人情圈
农民的人情消费其实就是在一个网络中进行,我们把这个网络叫做人情圈或者人情交往圈。根据其血缘关系的远近,可将其划分为三个等级:核心亲属、外围亲属、本不属于亲戚的其他人[1]。由于传统社会家族观念严重、家庭成员数量较大以及个体交往难度相对较高,所以农民家庭的社会资本的获得途径比较单一,这样传统农民的人情圈虽然规模也相当可观,但主要局限于核心亲属和外围亲属中[2]。
当前,随着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导致核心亲属和外围亲属的减少,一般意义的亲戚圈(核心和外围亲属统称)的规模也日益缩小。同时随着农村与城市隔离状态的逐渐打破,农民们的业缘、地缘关系得以迅速发展,且人情往来网络的重心逐渐由同质性较强的血缘、亲缘圈向异质性较强的业缘、地缘圈转移,亲属之间的联系也逐渐变得松散,就基本上形成了人情圈中核心亲属、外围亲属、本不属于亲属的其他人“三分天下”的局面。另一方面,市场经济观念的冲击,也导致了农民人情观念的变化。经济利益的驱使,导致人情关系的异化。在人情消费选择中经济利益的权重日益增加,而以前的由至亲到外围亲属再到朋友、邻居等依次递衍的秩序受到冲击。在此过程中,外围亲属在人情圈的地位逐渐下降。人们希望在核心亲属和外围亲属以外建立人情关系,以寻求社会资本的支持。可以推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未来农民人情圈中,核心亲属的比重将有一定的下降,外围亲属的比重将继续大幅下降,而本不属于亲属的业缘关系群体将日益成为农民今后人情消费的重点。
二、传统消费心理
农村家庭人情消费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落后于物质文明建设的结果,农村家庭人情消费受到传统消费心理及消费习惯的制约,具体表现在:
(1)攀比心理。不少农民把相互往来的频繁程度以及礼金赠送的多少作为衡量红白喜事隆重与否、人缘好坏、感情厚薄的标准,认为这是维系感情的纽带、关系亲疏远近的象征,不顾自己家庭经济实际,逢事必参与,参与必送礼;左邻右舍、亲朋好友之间,你投之以桃,我则报之以李,而且层层加码,你送我50元,我还你100元,你办10桌,我办20桌,你来我往,人情债的份额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即使经济拮据的农民也要打肿脸充胖子。如此互相攀比、彼此摆阔,无疑在无形中助长了农村大操大办不良风气的滋生和蔓延。
(2)从众心理。据不少的农民反映,自己虽然对愈演愈烈的人情债很反感,但为了争“面子”,留“后路”,只有违心地随波逐流,“得过且过随大流,患得患失保平安”。人家都在“这样做”,而你却不“这样做”,就显示出你的不对和格格不入,就会遭到众人的非议,在亲友面前抬不起头,所以只好不顾自己的经济实力,东借西凑办红白喜事,违心地大操大办。一些原本不收礼的甚至规劝过别人不要收礼的村民也不由自主地身陷其中,于是在长期的互动中,更多人的加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补偿心理。不少农民认为如果自己遇事不大摆酒席,就收不回以前的人情投资。在这种补偿心理的驱使下,他们将操办婚丧喜事、生日满月作为大发横财的机遇,作为收回人情“投资”的好机会,从而获取“投资回报”,以求得经济上的收支平衡,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导致部分农民有意把小事当大事办、没事找事地巧立名目来收礼。因此,很多农民将人情消费支出称为“无息贷款”。
(4)虚荣心理。很多农民对人情消费虽有反感,但又碍于情面,不好意思不去;或者曾经受过邀请者的人情,不去心存负疚,有一种欠债感;即使没受邀请,看见别人去了,也跟着去,深怕得罪了人。总之,硬着头皮,强装欢颜甚至变卖生产资料、举债也要送人情,不能让人瞧“扁”,只有死要面子活受罪了,这就形成了所谓的“被动消费”局面,由此可见,人情已经变成了由金钱编制的“债务链”。即使钱是自己的,但钱花的并不是那么心甘情愿。?
(5)敛财心理。这主要是一些村级党政干部变相敛财的一种手段,他们拥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和权力,如在计划生育、划分宅基地、邻里纠纷、孩子参军等方面。一些有求于他们的人无不趋之若骛。这是变相腐败的一种形式,在农民群众中产生很坏的影响。
(6)投机心理。现在农村送礼风甚浓,甚至到了无事不送礼的地步。送了礼就话好说,事好办,关系好处理,不送就是关系差、有意见,收送人情礼金成为一种社会“潜规则”。有些农民送礼只是为了留条“后路”,方便以后办事。常常“笑脸接请柬,背后吐怨言”,心中不悦,但为了不得罪人,今后好办事,只得硬着头皮、强装欢颜也要送人情。
可见,送礼者心态各异,真正表示贺意有之,但为数甚少,而大多数人碍于情面,或礼尚往来,至于送多送少,送礼者心中自有一把尺,有的是有求于人,有的是还人情债,有的是随波逐流,拿钱买人情,拿钱买面子,给农民家庭带来了数不尽的烦恼,特别是低收入家庭,遇上这些事,更是雪上加霜,给其带来了更大的经济压力,同时也助长了不正之风的泛滥。
三、家庭经济
人情消费与家庭经济密切相关,人情消费作为支出的一种,理所当然地要受到农民经济收入状况的制约,相反,人情消费中现金或实物的支出必然导致家庭经济收入的减少。中国百村调查表明,家庭纯收入与人情支出呈现正相关关系[3]。收入不同的家庭的人情消费规模是具有差异的。一般来说,家庭年收入越高,人情规模越大[4]。
但值得注意的是,人情消费支出并不会随着家庭纯收入的减少而减少,因为它还受着道德约束、社会需要、传统心理制约等因素的影响,这有些像经济消费理论中的棘轮效应。棘轮效应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在他的相对收入假说中提出来的,又称制轮作用,是指长期平均消费倾向的稳定性对短期消费减少的抑制作用,通俗的说,就是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较大。这种习惯效应,使消费取决于相对收入,即相对于自己过去的高峰收入。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于随收入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实际上棘轮效应也可以用宋代政治家和文学家司马光的一句著名的话来概括:“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农民平均收入的增加是近年来人情消费水平上升的主要原因。从总体上说,农民的收入是在不断增长的,各种消费也随之增长。农村中较先富裕的“大户”,由于收入上升得快而且多,其赠送和收到的礼金都以较大速度增长,而示范效应逐渐推动其成为新的随礼习惯、这使得人情消费具有单向增长效应,即本身存在着只升不降的趋势,人情消费的水平不断上升。
四、家庭类型
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深入,以及社会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加之城乡隔离政策的松动,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逐步向城镇转移,外出打工已经成为某些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气势浩大的民工潮冲击着农村传统的家庭模式,出现了许多留守家庭,即夫妻一方在外流动打工、一方留守的“半流动”家庭以及夫妻双方都在外流动打工的“双流动”家庭。其中,70?以上的民工选择了妻子留守的“半流动式”,在入城时把自己的父母、妻子和孩子留在农村。于是,在很多迁出地都普遍出现了家庭结构的“386199”现象,这组数字意指以男性为主的中青年劳动力的外出导致农村中留守的家庭成员主要由妇女、儿童和老人构成。其家庭结构多为由老人和孩子构成的隔代型家庭、由妇女和孩子构成的半边型家庭、成年子女全部外出由老人构成的空巢型家庭[5]。
不同类型家庭的人情消费的是不一样的。把不同的家庭类型作为一个研究视角,对其人情消费进行横向比较,从而实现对农村家庭人情消费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李祥忠[4]就曾将农村家庭分为流动家庭、半流动家庭和留守家庭三种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类型农村家庭的人情消费进行了比较研究。比较表明,留守家庭、半流动家庭和流动家庭在人情消费动机和后果等方面是具有差异的,而在消费方式方面差异并不明显。具体结果如下表示:
五、四因素间的相互联系
笔者通过以上对农村家庭人情消费的四个主要影响因素的考察分析,为了更进一步阐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建立了农村家庭人情消费的相关因素分析模型,如图所示:
首先,农村家庭人情消费的四个主要影响因素中,人情圈和传统消费心理归属于主观因素,家庭经济和家庭类型归属于客观因素。
其次,不同的家庭类型对人情圈和家庭经济都有直接影响,然后再通过人情圈和家庭经济间接的对家庭人情消费造成影响。
(1)不同类型家庭的人情圈的变化是有差异的。留守家庭的人情圈的变化相对较小,人情往来相对比较固定,每次送礼的标准相对也比较固定(更多的时候是遵循当地传统),一年送礼的次数是也比较有限的,结果导致留守家庭的人情消费规模相对比较固定,总额也较其他类型家庭小一些。半流动家庭的人情圈呈扩大趋势,他们一边要维持原有的社会关系,同时要积极拓展新关系,这意味他们的人情开支肯定有所增加。流动家庭的人情圈呈现两极化发展趋势,部分家庭希望能够搬迁到城镇或城市,原有的社会关系逐渐疏远,人情消费自然而然的有所减少。还有部分家庭希望继续留守在农村,但是他们平时在城镇或城市工作,人情圈扩大了,人情开支也自然而然的增加了。
(2)不同类型家庭的经济收入水平也是各不相同的。众所周知,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可以显著地、大幅度地增加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6]。有学者研究证明,家庭非农劳动力的数量是影响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的第二大因素,并且它对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作用位居农村劳动力素质之前。家庭非农劳动力数量显著增加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而家庭农业劳动力数量显著降低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水平[7]。更有学者明确指出,农村家庭外出务工人数对家庭年收入的影响很大,和无人外出相比,一人外出打工年收入可以增加827元,而两个人均出去打工则年收入能增加5077元[8]。由此不难理解,流动家庭、半流动家庭和留守家庭的经济收入水平是有差异的。
再次,人情圈、家庭经济和传统消费心理与家庭人情消费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1)人情圈的大小对农村家庭人情消费起了很重要的影响作用。已有研究表明,从总体而言,人情圈的范围呈扩大的趋势。对于某一农村家庭来说,其人情圈越大,相应的其家庭的人情消费开支就越大;反之亦然。
另外,农村家庭人情消费规模的大小和水平的高低也影响着其人情圈的大小。例如若农民怀着留后路的心理(以后说不定就有请人家帮忙的地方)或本着拓展自身社会关系的意图而给本无需随礼的人家送人情,一旦开启了这种“欠情――还情”的人情消费链条,就意味着其人情圈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扩大了;同理,一旦农民因某些非正常原因如感情破裂、自身的利益关系受损或感觉人情往来已不堪负重时,就会有选择的终止人情往来,这样一来,其家庭的人情消费的规模就会减小、水平就会降低,而其人情圈也就相应地缩小了。
(2)中国百村调查表明,家庭纯收入与人情支出呈现正相关关系[3]。即家庭纯收入越高,家庭经济就越富裕,相应的人情支出就越大。但值得注意的是,人情消费支出并不会随着家庭纯收入的减少而减少,因为它还受着道德约束、社会需要、传统心理制约等因素的影响,这有些像经济消费理论中的棘轮效应。
但这并不是说人情消费对家庭经济就没有作用和影响了。现如今,从家庭负担的角度出发,绝大部分农民认为人情消费增加了其家庭负担,但从整体来看它对家庭经济的作用时,并不是全部的人都认为它有阻碍作用。这也说明人情消费毕竟有其积极的作用和功能。
(3)由前文分析可知,农民传统的消费心理是影响农民人情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定历史时期下,农民传统的消费心理和人情消费行为表现出了一些相应的特征:消费动机上倾向于从众性,攀比动机强烈和敛财动机明显等。同时,由于农村相关制度不完善、农民收入水平不高,文化交流、信息传播的限制,以及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多数农民还存在留后路的投机心理,致使人情消费在农村泛滥异化,严重影响了农民的身心健康,形成了恶性循环。
最后,人情圈对传统消费心理具有反馈作用,而传统消费心理对家庭经济和家庭经济对家庭类型都有间接的影响作用。
(1)其实我们可以说人情圈是传统消费心理得以表现的载体。人情圈代表着农民个人或其家庭的社会交际网络,只有置身其中,他们才会去攀比、从众,才会产生诸如此类的消费心理。
(2)家庭经济很容易受到传统消费心理的影响,这一点不难理解。一方面,农民若基于攀比、虚荣或从众的心理动机进行人情消费,不免会给其家庭造成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农民若出于敛财、留后路的心理而进行人情消费,则很可能会取得短期内家庭收入的增加,即家庭经济的暂时性富裕,或在长期内收到意想不到的好处。
(3)不同的家庭类型对家庭经济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这个问题我们在前面已经讨论过了。可细细想来,家庭类型也或多或少的受到家庭经济的影响。假想一户农民家庭的经济足够富裕,那他(她)就不用背井离乡,忍受与家人分离之苦出去打工挣钱了,这样也就无所谓流动家庭、半流动家庭和留守家庭之说了。
7.影响教育资源共享的因素分析 篇七
1. 国外教育资源共享的经验与启示
在2007年国际开放与远程教育理事会 (ICDE) 常设校长会议上, 荷兰开放大学校长弗莱德·穆德详细介绍了英国“开放学习”计划、荷兰“开放教育资源”计划和欧洲远程教育大学协会“服务于自主学习的多语言开放教育资源”等三大项目的进展, 为我国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截至2007年6月, 全世界已经有16个国家的超过150所大学或机构发起约50个较大规模的教育资源开放共享项目, 共享数千门课程资源。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项目 (MITOCW) 在短短的几年内把近1800门课程放到互联网上供世界各地的学习者免费使用, 是全球教育资源共享做的比较成功的一个案例。
经分析, 我们发现国外教育资源共享有以下几个特点:组织主体多元化:以政府机构为主, 同时有许多民间机构和一些有实力的技术公司参与其中。经费来源渠道广泛:MITOCW网络课件开放工程的经费以政府拨款为主, 英国开放大学的开放学习计划同时得到休利特基金会和国家经济资助。评价方式多样化:MITOCW项目年度评估通过访问统计、用户反馈列表、项目电子报、问卷调查及访谈等多种渠道了解项目实施后引起的反响。
2. 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虽然开发了大量的教育信息化资源, 但是存在以下问题:由于开发、管理技术不规范, 导致资源开发成本高, 平台不兼容, 效益低;重开发、轻应用, 尤其是轻视资源共建共享;资源重复利用率低, 无法重组;国家投巨资建设的资源, 得不到推广应用等。
二、国内为教育资源共享所做的准备
1. 政策导向和指导
我国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关于支持若干所高等学校建设网络教育学院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几点意见》 (教高厅[2000]10号) 、《关于加强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意见》 (教高[2002]8号) 、《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指导意见》 (2003.9.5) 等政策文件都明确提出优质网络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指导意见。
2. 组建制定技术规范的组织与培训活动的开展
教育部信息化教育技术标准委员会致力于相关标准的研制、认证和应用推广工作, 到目前为止, 已经颁布了CELTS系列标准, 涉及教育资源的开发、管理与平台建设的相关标准, 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依据规范。教育部还制定了《网络课程 (课件) 评审标准》用于遴选优秀课程教学资源。
为进一步培养标准化人才, 清华大学举办了首届“中国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研修班, 使学员了解网络教育技术标准化的背景和意义、中国网络教育技术标准体系;理解各子标准的目的和意义、标准的主要内容、主要应用场合和作用、国内外相关标准现状;理解各子标准的信息模型、XML绑定、标准化的技术方法、标准测试。
3. 组建标准化资源库
教育部启动“国家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库节点库资源的共享机制与技术实现”课题, 该项目力求实践国家和教育部颁发的相关技术标准, 其研究成果随着国家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在全国大范围展开而推广应用, 将有力推进教育资源建设的标准化进程。该项目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承担开发, 并已投入使用。
三、影响教育资源共享的因素分析
经分析文献, 笔者发现:目前教育资源共享研究仍然集中在理论分析层面, 在实践可行性方面未作深入的探索。究其原因:研究都是在小范围内进行, 未从宏观层面上规划、建设资源;在共享方面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 导致资源条块分割建设;资源丰富者担心共享后的著作权问题无法得到保障等。
基于上述原因, 本课题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影响教育资源共享的因素。
1. 思想观念认识不足
广大教师没有意识到基于标准建设电子资源具有重大的经济、社会、文化意义, 而且受版权和观念等的影响, 教师不愿意使用别人已经建设好的资源。提出的信息资源开发建设的规范大多是“学者型标准”, 在可操作性和指导方面还不够完善, 加上广大教师、开发人员无法在短时间内把标准的要求吃透, 在开发中未按照统一的标准对资源进行分类、定义与开发, 最终导致学习资源不能互换、重复利用, 不同的系统之间无法进行互操作, 无法实现资源的共享、交流。
2. 资源建设缺乏统一规划
除国家、省市和院校立项的精品课程等外, 多数资源是教师自行开发各种教学课件、题库、教学素材库等, 资源建设的随意性太强, 没有统一的规划与管理, 导致资源的建设各自为政, 低水平重复建设。此外没有统一的规划与建设标准, 教师很难检索到适合自己的资源。
3. 资源的建设良莠不齐
由于参加资源建设的高等院校教师多数来自非师范类院校, 尽管其具有系统的学科知识, 但是在网络资源设计方面缺乏理论指导与系统的培训, 忽视了网上教学的特点, 导致网络资源基本上是课堂教学的搬家;目前建设的网络资源多数是文字和图片的集合, 缺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探索性、协作性学习资源;网站内容多是显性知识的呈现, 少有隐形知识的挖掘。
四、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
1. 更新观念
教育信息化资源所具有的特性引领我们在教育电子资源的共建、共享中要树立起开放、协作、共享与交互的观念。与实力较强的公司联合开发基于国家标准的优质教育资源, 以提高开发的效益;在开发资源之前做好调研工作, 避免重复开发;打破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和校本资源的局限, 充分利用现有的优质教育资源。
2. 政策导向
国家出台的政策文件虽然多次提到“资源共享”, 但只是为什么在教育领域只有少数学校在尝试?原因之一是缺乏可依据的具体指导文件与参考资料, 因此, 政府应出台促进教育资源共享的政策、法规, 使基于标准化建设教育资源进行到操作层面。
3. 构建组织机构
在美国, EDUCAUSE是一个主要由高等院校、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和信息技术企业组成的以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高等教育发展为使命的非盈利性专业协会, 而我国恰恰缺乏这种协调教育机构和企业的协会。鉴于美国的经验, 我国应建构一个具有宏观调控作用的管理机构, 在其下属设立决策机构、协调结构和实施机构, 并鼓励高校和信息化企业加入该机构, 以共同促进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4. 规范化建设
目前比较成熟的资源开发标准有SCORM标准、IEEE-LTSC开发的学习对象元数据 (LOM) 标准, 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技术体系 (CELTSC) 标准也已成型, 这些都为共享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政府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一批深谙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技术骨干, 以此带动教育资源的共享, 同时投资一些项目用于开发简单、易用的标准化工具。
5. 制度保障
制度保障包括项目管理制度和资源的开发、交换制度等, 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设置严格的项目审批制度:从项目建设的意义、创新、现有师资力量、资源设计人员、技术开发人员对各种标准的掌握情况等几个方面对项目进行初审。 (2) 制定详细的管理标准:包括教育资源开发建设的计划、组织、指导、检查、验收与评比等一系列的工作。 (3) 资金保障制度。政府、学校应预设专项资金, 用于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共享, 这是教育资源共享得以顺利实施的根本保证。
6. 建设规范化的实施平台
目前在全国鲜有基于国家标准建设的数据库和实施平台。中央电大建立的“国家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库节点库”可以作为各高校建库参考的典范。该数据库的资源分类符合国家规范, 编目信息完整, 使共建共享成为可能。
如何推进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是目前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遴选优质教育资源, 依据规范进行建设、管理与使用是推进教育资源共享的途径。目前中央电大也已经开发出符合标准规范的实施平台, 但是如何基于标准建设资源?资源建成后如何实现资源的交流、共享问题?在观念、技术、法规、实施环境等方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制约着教育资源共享的因素, 有待于我们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翁朱华.开放教育资源:实现全民教育的有效手段——2007国际开放与远程教育理事会常设校长会议综述.开放教育研究, 2007 (8) .
[2]王龙.创新推广理论视角下的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项目.中国远程教育, 2008 (1) .
[3]MITOCW.[DB/OL].http://ocw.mit.edu.
[4]张学波.建立网络教育优质资源共享机制的探讨.中国电化教育, 2004 (5) .
[5]郑旭东, 桑新民.透视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窗口——EDUCAUSE的使命及其启示.高等教育研究, 2008 (4) .
8.影响小学素质教育的因素分析 篇八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因素分析;对策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如何在小学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我们要理解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按照教育教学规律进行的教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完整结合。素质教育相比较以前的教育方法,更加明确、全面。这里既包括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也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诸多因素。通过调查访问并总结众多学者专家对小学生良好素质形成研究的经验,对于影响小学素质教育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与建议:
一、现行教育中对能力培养的不足
在现行教育中,如学生英语口语、交际、创新等等各方面的能力与其他国家的教育还相差很远。美国的小孩通过研究来学习,很少有“高分低能”的现象出现。对比之下,而我们的学生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只有在学位和研究生阶段才做部分课题研究,在小学生阶段来培养这些,我们做的远远不够。
二、以分数和考试为重,不看重学生兴趣爱好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无论是体制還是内容上看,仍然处在转型期,人才选拔和培养上的唯分数、唯考试思想困绕着教育工作者,课堂教学内容几十年都是在围绕“指挥棒”进行设计和安排,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重考试科目学习,轻非考试科目学习”的现象严重。“学好语数外,走遍全天下”的错误观念,至今不知道影响到多少代人,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也给学生灌输这样错误的观念,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要多和家长沟通,根据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发挥他们的特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比尔盖茨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我们国家需要各种人才,不要把孩子的兴趣扼杀在摇篮之中,说不定这些孩子会成为以后的画家、建筑家、物理学家。
三、看重智力,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而且异化了教育的本质,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把素质教育强调的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理解为素质上的千篇一律的目标要求,却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既不能造就“基础扎实、人格健全”的人,也就更无“特长明显”可谈了。思想上的另一个极端来自于对特长教育与全面发展、全员发展的误解。将“合格加特长”理解为“全格加特点”,将全员发展的要求理解为“先让一部分拔尖学生或特长学生发展起来”,忙于构建个别学生成才的“独木桥”,却忽视了构架使大多数学生成为成功者的“立交桥”,在根本上违背了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宗旨,使所谓的素质教育重新进入了一个单纯强调选拔的教育怪圈之中。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四、作业负担过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
作业是教育教学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多数的老师、学生家长认为作业是一个有价值的教育工具,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改变学生对学习的态度。通过让学生完成作业巩固、扩充、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创造性,巩固和延伸课堂知识,能助学生增强记忆等。然而随着素质教育的展开,人们对教育的日益重视,小学生的作业负担也日益加重,学生作业负担过重已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很大程度上也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减轻作业负担已成为学生最迫切的要求。最近几年的减负口号总是雷声大雨点小,这其中不凡教师的攀比心理在作怪,心里想假如自己布置作业少了,而别的老师布置的多,那就得不偿失了!
综述以上几点,多方入手推进素质教育进程是当务之急,以下是我个人的浅薄观点:
1、改变教学方法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素质教育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切。有关它的实施与推进途径等的论述与日俱增。这些文献既晓人以理,又提出了许多需要深入求索的问题。如何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有效的推进素质教育是目前全体教师面临的共同问题。我认为首先应该转变我们的教育观念,需要我们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改进已有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中应积极推进课改教研常规化,在创新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小学生良好素质要在活动中培养。班级活动、学校活动、家庭活动、社会活动都是培养学生良好素质的重要活动,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的组织、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感悟素质的内涵,在活动中提升素质,培养能力。多方相互配合,共同提高小学生素质。
3、全面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发展国家人才战略。素质教育是相对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来的教育思想,它是以面向全体学生,综合提高、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这一方针的实施,必将为加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坚实的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但是必须看到目前的农村小学教育,比如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还存在着不少问题。目前我们国家正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时期。按照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方向,相对落后的农村必将面临较大的发展变革。同时我们正处于城市化加速时期,大批农村劳动力,农村人口还会源源不断地涌向城市。如果农村的基础教育在方向上看不到这一点,教师们所关心的、所了解的、课堂上所讲的多是眼前的这些事,那么学生在学校所获得的知识还是有限的,长大了走出这个圈子对外界还是知道不多,怎么能说这种教育是有效的呢?
素质教育应该是一个很实在的概念。本人以为,如果搞素质教育改变不了当下农村教育与现实脱节、与学生将来的发展脱节,只是加进一些形式主义的花架子,变成负担更重的应试教育,那只能是南辕北辙了。
【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推荐阅读:
影响家庭农场发展的因素研究综述论文06-23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09-21
家庭对幼儿性格的影响11-18
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11-15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07-13
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的影响11-15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发展的影响10-06
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07-08
影响服装文化的因素10-12
影响消费的因素教案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