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工作培训试卷

2024-09-10

公共卫生工作培训试卷(共8篇)

1.公共卫生工作培训试卷 篇一

职业卫生培训试卷

一、填空题(每空2分 共20分)。

1.职业病防治法的宗旨是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经济发展)。

2.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3.对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应当在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4.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劳动者。

5.职业病诊断、鉴定时,用人单位应当如实提供(职业病诊断、鉴定所需的劳动者职业史和接触史、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等)资料。

二、单选题(每题2分 共30分)

1.职业病防治法适用于(A)的职业病防治活动。

A、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B、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C、中华人民共和国三十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内

2.职业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C)。

A、分类管理、综合治理B、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C、防治结合的方针,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

3.职业病指(B)。

A、劳动者在工作中所患的疾病B、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C、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因接触粉尘、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疾病

4.(C)必须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

A、劳动者B、各级政府C、用人单位

5.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强度或者浓度应当符合(A)。

A、国家职业卫生标准B、世界卫生组织标准

C、国际劳工组织标准

6.工作场所的生产布局合理,应当符合(B)。

A、效益原则B、有害与无害作业分开的原则

C、满足生产需要的原则

7.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由依法设立的取得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给予资质认可的(B)进行。

A、医疗卫生机构B、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

C、中介机构

8.(C)应当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专业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A、卫生行政部门B、工会组织C、用人单位

9.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A)档案。

A、劳动者健康监护B、工资C、人事

10.(C)必须采用有效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并为劳动者提供符合职业病防治要求的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A、卫生行政部门B、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C、用人单位

11.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在(A)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A、醒目位置B、厂长办公室C、厂区内

12.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B)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

A、必要时B、定期C、不定期

13.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应当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C)如实告知劳动者,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不得隐瞒或者欺骗。

A、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B、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

C、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

14.用人单位的(B)应当接受职业卫生培训,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依法组织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A、职业卫生专业人员B、负责人C、安全技术人员

15.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由(B)承担。

A、劳动者B、用人单位C、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

三、多选题(每题5分 共30分)

1、物理因素性职业病包括(AD)

A、中暑B、接触性皮炎C、航空病D、局部振动病

2、粉尘的危害有哪些(BC)

A、全身作用B、局部作用C、致癌作用D、感染作用

3.职业病诊断,应当综合分析(ABCD)和临床表现以及辅助检查结果。

A、病人的职业史B、职业危害接触史C、既往病史

D、现场危害调查与评价

4.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安排职业病病人进行(ABC)。

A、治疗B、康复C、定期检查D、不定期检查

5.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ABCD)

A、化学因素B、物理因素C、生物因素

D、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

6.职业病病人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职业病待遇有(AB)

A、安排职业病病人进行治疗、康复和定期检查。

B、对不适宜继续从事原工作的职业病病人,应当调离原岗位,并妥善安置。

C、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劳动者,应当给予适当岗位津贴。

D、负责职业病病人的一切生活、医疗费用

四、简答题(每题10分 共20分)。

1.什么是职业病?

答:《职防法》规定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进行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2.职业病防治法中,劳动者享有的职业卫生保护权利有哪几项?

答:(1)接受职业卫生教育、培训;(2)知情权;(3)请求权;(4)检举、控告权;(5)依法拒绝作业权;(6)建议权;(7)获得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疗、康复等服务;(8)要求赔偿权。

2.公共卫生工作培训试卷 篇二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1.1 访问样本量

截至2013年12月31日, 上海市徐汇区卫生监督机构的管理相对人共计约24个条线5911个单位。扣除重复的单位, 有效的户数约4 249户。采用电话访问、面对面访谈等方式展开, 通过配额抽样, 完成有效样本398份。其中, 针对重点单位进行单独配额;对其他单位做随机抽样。

1.1.2 访问对象

此次测评的访问对象为2012、2013年以来相应各徐汇卫生监督机构的条线对口联系人中抽取合格样本。公共场所109户, 医疗机构93户,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26户, 幼托机构及学校64户, 二次供水单位68户, 消毒产品制作企业13户, 放射诊疗机构20户, 其他 (健康检查机构等) 5户。

1.2 访问方法

1.2.1 AHP与调查法相结合

AHP是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 将与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 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4]。但因其主观性过强, 因而采用调查法与其结合充分发挥其优点, 在研究基层卫生监督机构的培训服务工作中发挥其作用。为充分发挥AHP方法的优点, 将基层卫生监督机构行政指导的培训服务工作分为业务法制培训服务、发布信息指导、提供便民服务、回访监督对象、现场执法教授5方面 (中间层) , 每方面根据具体情况分别下设参评效果、接受程度、组织形式、意见建议等20个指标 (最底层) 。其中, 参评效果、接受程度2项采用5点量尺进行测量, 5表示非常满意, 4表示比较满意, 3表示一般, 2表示不太满意, 1表示非常不满意 (图1) 。而组织形式采用半开放式命题, 意见建议采用全开放式命题, 希望参评对象多提宝贵意见, 改进卫生监督机构各项培训服务工作。

1.2.2 方式

针对徐汇卫生监督机构最终确定的抽样名单进行电话访问、重点单位进行面对面沟通。由专业调查公司 (中立第3方) 访问员进行电话访问、抽取10%的单位进行面对面交谈进行。整个调研过程采用严格质量控制细则, 访问员的严格招聘制度管理、针对项目的严格培训服务、现场实施控制。所有访问均采用读录法进行。每份访问大约持续15~20 min。

1.3 分析方法

对于定量调研数据的分析将根据研究需要采用频度分析、交互分析模块等进行。

2 结果

2.1 相关工作满意情况

2.1.1 总体满意率

管理相对人认为业务法制培训服务的满意率为96.4%, 发布信息指导满意率为95.3%, 现场执法教授的满意率为97.4%, 回访监督对象的满意率为97.1%, 提供便民服务的满意率为96.7%, 平均满意度为96.58%。总体来说, 管理相对人更倾向于基层卫生监督员在现场执法监督过程中的面对面现场教授的行政指导, 其中包括计量仪器监督检测、技术规范的正确操作等。

2.1.2 针对培训服务内容的满意率分析

在业务法制培训的服务满意率中, 排在前3位的管理相对人分别是幼托机构和学校、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公共场所的相对人, 满意度分别为96.81%、93.81%、92.88%;这主要是此类人群的工作对象主要是学生、幼儿、以及医护人员, 卫生要求比较高, 同时此3类人群自律性也较高。在发布信息指导的服务满意率中, 排在前3位的管理相对人主要是医疗机构、幼托机构和学校、游泳场所的相对人, 满意度分别为99.1%、95.2%和94.3%;因为此类人群更希望得到及时的卫生监督指导信息, 包括法律法规的解读、游泳水质在线检测数据指示水质的情况等。在现场执法教授的服务满意率中, 排在前3位的管理相对人分别是健康检查机构、医疗机构、消毒产品制造企业, 满意率分别为100%、95.29%和93.81%;这主要是因为此类人群接触到更多的是现场仪器的检测、以及国家及行业各类技术标准的操作细则的使用, 因而需要卫生监督员现场计量仪器的正确使用及数据检测结果。在回访监督对象的服务满意度中, 满意度最高的管理相对人是公共场所, 满意度为98.5%, 因为监督员在回访过程中能够适时进行现场法律法规的解读, 指导其正常的开展卫生服务工作。在提供便民服务的满意度中, 受益更多的医疗机构, 满意度达到99.5%, 因为卫生监督机构在医疗卫生监督领域给予医疗单位及医护人员更多的是提供服务和保障作用。

通过分析, 说明在卫生监督行政指导培训服务工作中, 现场执法教授、回访监督对象表现的最为突出, 为管理相对人最为推崇;业务法制培训服务、提供便民服务时其次, 相对弱势的是发布信息指导。卫生监督工作中对症解决问题, 将发布信息指导有新的形式引入, 让相对人体会到执法部门柔性执法[5]及行政指导的职能。

2.2 管理相对人对服务形式的需求状况

通过对管理相对人业务法制培训的需求调研, 排在前4位的是集中授课、日常执法的宣传、定期分析会议、业务会议, 还有部分相对人提出分类专业指导、现场培训服务、一对一指导、开通电话指导等。通过对发布信息指导、提供便民服务的需求调研, 多数管理相对人希望有短信平台、微信等新型沟通方式开展。通过对现场执法教授、回访监督对象的需求调研, 有更多的管理相对人希望与监督员面对面的指导中给予更充分的交流时间。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管理相对人更倾向于卫生监督部门的现场指导、及时反馈, 以及新型信息平台的引入[6]。

3 讨论

通过调查研究, 大多数的监督管理对象更倾向于卫生监督员通过现场执法教授、回访监督对象的方式, 主要是与监督员面对面的交流沟通。

3.1 培训服务主体与指导对象方面

目前, 基层卫生监督机构在实施卫生监督培训服务方面, 培训服务主体和对象相对来说单一, 主要是监督机构为指导主体实施的单向的、灌输式的指导, 缺乏相应的良性互动机制[7]。因此, 一是可以通过积极提倡卫生监督培训服务主体多元化, 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特别是管理相对人的现身说法[8]、相关协作部门、卫生 (医学) 专家、大众媒体等的指导优势, 形成多指导主体协作[9]的态势。二是拓展培训服务对象。卫生监督教育的培训服务对象, 应由较为固定的一两名卫生管理人员为主, 扩展至管理对象的管理层人员, 避免因为卫生管理人员的频繁更替引起的卫生工作滞后[10]。三是改进培训服务模式。改变灌输式的、指导管理相对人被动接受[11]的局面, 充分发挥管理相对人在培训服务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 在培训服务工作中让管理相对人更直接参与且多发言, 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和反馈机制, 将卫生监督培训服务活动改进为卫生工作人员教育与自我教育[12]相结合的过程。

3.2 培训服务内容方面

当前基层卫生监督机构培训服务工作需要进一步准确抓住管理相对人的迫切需求和现实困惑开展相关单位的集中式授课、定期分析会议、业务会议及日常执法工作时的指导 (见2.2) 。因此, 一要切实把服务于管理相对人、服务于管理相对人的培训等作为卫生监督培训服务内容设计的基本原则。二是紧密结合管理相对人的服务需求, 抓住培训服务工作及重点难点内容等反映的新问题、新特点、新要求来安排培训服务内容。三是在日常执法过程中与管理相对人多多沟通与协作, 了解管理相对人的实际需求和真实的困惑。四是丰富培训服务内涵, 从理论到实践、从管理对象卫生工作人员的观念改造到对其教育方式方法的理解进行指导, 从效果和管理上改进管理对象[13]的卫生工作。

3.3 培训服务组织形式方面

由于卫生监督管理对象较多, 卫生监督员相对缺乏, 目前, 基层卫生监督机构培训服务工作在组织形式上着眼于大处, 针对性相对缺乏。因此在当前, 可以借鉴教育机构, 实施分层分类培训服务的思想, 类似于“因材施教”[14]。分条线集体指导的形式一般会流于形式, 效果不佳, 应尽量少用;针对特定主题及主体分类指导形式更符合效益性原则, 需积极改进、改造;在卫生监督员的日常执法过程中的个别指导[15]虽费人力物力然而效果好, 值得大力提倡。

3.4 培训服务沟通方式方面

目前, 基层卫生监督机构在传统方式上运用得较好, 在长期的积累过程中摸索出良好的经验[16], 也较受管理相对人的欢迎, 但还需结合本次调查结果, 进一步了解和把握管理相对人的指导需求, 进一步细化指导工作。一是根据不同的指导目标和指导内容, 不拘一格、灵活多变、多元丰富地采取各种培训服务形式。二是要根据管理相对人的特点、喜好和需求, 深入浅出, 采取贴近卫生监督工作的实际及喜闻乐见的具体方式。三是传统的培训服务方式积极改进, 努力引入现新型的现代沟通方式, 比如手机短信平台、微博、微信等。

3.公共卫生工作培训试卷 篇三

关键词: 社会工作培训;基层工作人员;表面专业化;需要为本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23X(2016)05-0005-07

现代社会工作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应运而生,在西方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因其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残障康复等方面可提供专业性的社会服务,在急剧的社会变迁中发挥了“缓冲器”和“减压阀”的作用,被认为是应对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在我国的社会转型背景下,中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不可否认也存在诸多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如就业、收入分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2012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专门强调。2015年,发展专业社会工作被首次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充分认可了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社会工作在社会治理中的专业地位。一时间,“建立一支规模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成为上至中央决策部门,下至基层工作人员的强烈共鸣。社会工作培训也随着社工人才价值的备受关注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当诸多文献对社会工作培训在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多重作用进行洋洋洒洒地论述时,却没有足够的实证资料来证明基层工作人员的培训需求与政府的培训意愿是否契合。若二者之间契合度不高,基层社会工作培训就可能成为政府强力推动的、自娱自乐式的表演。因此,本文基于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资料之上,从基层培训主体的需求出发,审视政府主导下社会工作培训遭遇到的困境,检视造成困境的症结所在,以期为未来基层社会工作培训更好发展提供借鉴。

一、社会工作培训:

基层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理想路径社会工作是一件舶来品,来到中国的时间并不长,在中国的发展有着根本的制度原因即市场经济带来的社会变革。经济改革带动了社会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增加了社会问题,原有的一套化解社会问题的组织与办法逐渐失去作用,因此,政府需要有新方式来化解这些问题与矛盾;而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门为有困难群体提供专业服务的行业,以及它所倡导的“利他主义”价值理念成为一种安抚民心、稳定社会的制度安排,是帮助修复社会细胞维持健康状态不可缺少的社会治理手段。因此,在专家倡导和政府推动下,社会工作发展起来。但是社会工作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基础条件,这些条件主要包括:宗教信仰与文化传统、社会转型与政府职能转变需要、公民社会兴起等。[1]而这些条件在中国社会发育不成熟,完全按照西方的做法在中国未必行得通。因此,在吸收、借鉴国外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基础之上,结合中国的政策框架、社会现实,提出中国的社会工作人才建设建议,是对中国学者的智慧考验。

中国长期以政府为主导的特色,使很多公共服务部门呈现出浓厚的行政化色彩,重管理而轻服务,这与民众社会服务需求的极大增加相悖,特别是在从事福利服务的相关部门方面尤为明显。因此,加强福利工作相关部门人才培养和转化是当务之急。在人才培养和转化中,各地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主要集中为两种:一是在既有民政系统相关部门中增加专业社工的岗位,通过公务员或者事业编制招考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相关的部门包括社会救助管理站、社会福利院等;二是通过系统化的专业培训,使基层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接受社会工作专业的理念、知识和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增强服务的亲和力,提升工作效率。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是国家和社会的接口,也是政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立足点和最终落脚点。随着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推进,社区工作人员已经成为社区发展和社区建设的主力军。长期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区工作人员学历低、年龄大、以“老大妈”为主的情况,补充了年轻的、高学历的专业人才。

相比较而言,传统的社区工作者虽然没有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方法,但是他们在长期的工作实践和历练中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积累了一套解决居民问题的智慧资本,对社区工作也很有热情。而刚毕业的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虽然有专业上的优势,但是诸多因素导致很多高校培养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务能力欠佳。由于中国的专业教育处于起步的探索阶段,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因缺乏实务经验和督导能力而导致的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因课程实验实践环节不足、专业实习不规范而导致的学生实务技能缺乏,因本土教材缺乏、教学手段单一而导致的教学有效性不高等。[2]面对基层数量庞大的社区工作人员和当前尴尬的专业人才素质,“大换血”或“一步到位”式地实现基层工作人员专业化是不现实的,也是行不通的。因此,面对居民多元化的需要和基层服务管理方式的变革,结合社区工作人员的优势,开展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就成为当下中国既满足民众专业需要,又能提升基层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可以说,它是遵循中国基层实际的理性选择,也是本土社区工作专业化的理想路径。

二、调查及文本检视:

基层社会工作培训的问题分析为了解公共服务需求高涨和基层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基层工作人员对社会工作培训的需要和意愿,2014年6月,以中部地区安徽省会城市合肥为样本,笔者在民政局开展培训的现场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主要围绕基层人员培训意愿和培训需要两方面进行。随机发放问卷240份,回收问卷238份,其中有效问卷236份,有效回收率占99.1%。问卷对象涉及了该市4个区的9个街道,根据问卷回答,有选择地对其中8位人员进行了深度访谈,在了解基层社会工作培训基本状况后深入探究主体做出意愿选择背后的深刻动因。通过实证资料分析,发现政府主导下基层社会工作培训主要存在三个问题。1.培训主体需求意愿不强理论上讲,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作为承接党委、政府职能下沉的基础平台,社区工作人员担负起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多重职能,与此同时,居民的多元需求和基层工作人员既有知识结构之间不对等的现象突出,迫使基层工作人员主动寻求知识更新的内在意愿更为强烈。而实际调研的情况并非如此。问卷显示,在“如果有机会,您是否愿意参加与社会工作相关的培训”问题的回答上,56.1%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39.2%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愿意”,而表示“无所谓”的被调查者占4.9%。问及“之前是否参加过社会工作相关培训”时,仅有31.7%的人表示参加过相关培训。endprint

参加过培训的人员在区级层面上显示出较大的差异性,经济发展较好的区基层工作人员参加过相关培训的比例明显高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深度访谈的资料可以进一步印证这一点。

包河区是比较有钱的区,人家领导了解社会工作也重视这个,政府购买人家是全市第一个,公益创投大手笔拿出500万元,那在全市也是第一个。(SF1)①

由此可见,领导的重视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工作人员对社会工作培训的需求意愿。在参加过社会工作相关培训的人员中,关于“培训的选择性”问题上,约有1/3的人是“被迫接受培训”而非“主动选择”的结果。综合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基层工作人员对社会工作培训需求意愿总体不强,某种程度上不是发自内心的主动选择,而是外界行政力量过度干预的结果。2.培训主体需求动力倾向于工具性从统计数据来看,愿意参加社会工作相关培训的人中在“您愿意参加相关培训的原因”问题的回答上,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获得社工职业资格证,可以增加工资”,“对未来职业发展有帮助”和“对现在从事的工作有帮助”,根据复选结果的统计来看,这三者分别占63.9%、35.9%和20.4%。而不愿意参加社会工作相关培训的人中在“您不愿意参加相关培训的原因”问题的回答上,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培训没有什么用,工作中也用不到”,“培训内容不合适”和“觉得自己学不会”,根据复选结果的统计来看,这三者分别占到了59.7%、36.4%和23.5%。由此可以看出,吸引基层工作人员参与培训的主要动力不是源自实际工作中的需要,而是来自工资增加的利益引导,而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无用武之地则是阻碍其主动选择参与培训的又一重要因素,究其原因是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缓慢或者不到位,既有的工作仍以传统的行政性工作为主。

此外,岗位的性质对基层工作人员培训意愿有很大影响。目前,社区工作人员岗位性质呈现多样性,有事业编、街道聘用,还有社区聘用等,不同岗位性质的工作人员在培训需求动力上呈现较大差异。其中,事业编人员的培训需求最低,仅占调查对象的18.4% ,而街道聘用和社区聘用人员的培训需求反而高一些,分别占调查对象的32.7%和48.9%。深度访谈的资料进一步解释了呈现差异的原因。

他们在街道工作的都是事业编,其实直接服务性的工作并不多,而且又不会担心下岗,我们不一样的,街道聘用的待遇还好一些,相对比较稳定,可像我们社区聘用的就不好说了,啥时候社区没钱,我们就下岗了。所以觉得能有机会学习一些新知识挺好的,增加自己的技能,以后就业也容易些。(SF3)3.培训效果不佳在调查中发现,部分之前参加过社会工作相关培训的基层工作人员在“若您参加过相关培训,您对培训的总体满意度如何”这个问题的回答上,43.6%选择“基本满意”,而47.9%选择“非常不满意”。究其原因,排在前两位的主要是“太理论化,觉得没用”和“不通俗,听不懂”。在对后续“您认为当前组织的与社会工作相关的培训存在哪些方面的不足”这个问题的回答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培训内容不切合实际”“培训方法单一”和“培训时间安排不合适”,根据复选结果的统计来看,这三者分别占51.3%、42.9%和31.7%。而组织培训次数相对比较多的BH区基层人员反映:

是有培训呀,可是老师讲的很空,很多大道理我们都懂,可是我们不知道怎么做。(SF4)

也有工作人员反映情况如下:

也不管我们需要什么培训,反正有了就让你去参加。时间也不固定,有时候一个月有好几次,有时候好几个月又都没有。就是老方法,作报告、听讲座呗,我们也想实地看一看,亲身感受下,这比听讲座效果要好得多吧!(SF2)

由此可见,基层社会工作教育培训设置中存在较多不合理的地方,进一步影响了参与培训人员的满意度,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1)培训内容与工作需求契合度不高:培训内容的设置不切合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需要,使基层工作人员对社会工作产生错误认知,普遍觉得没用。(2)培训设置不具有系统性和延续性:有时候大半年都没有一次,而到年底考核评估时则采取密集型安排的方式,高密度大强度的集中培训,使基层工作人员叫苦不迭,产生反感情绪。(3)培训方式单一:多以“作报告”“主题讲座”形式开展,与基层工作人员希望的“主题讲座”为主,“交流讨论”“参观学习”为辅的多元化培训方式相差甚远。

三、反思:基层社会工作培训

面临实践难题的原因探析以上分析表明:当前基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和培训现状不容乐观,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工作培训呈现出“表面专业化”的特点。

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背景下,如何促使福利行政者与职业社会工作者有效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成为基层人才培养和能力提升的一个核心问题。而在中国,由于政府对社会工作抱有高度期望和美好愿望,因而力图将其作为政府处理大量社会事务的辅助力量建设的生力军,因此,中国的社会工作发展带有很强的人为规划和人为建构的色彩。[3]突出表现在政府设计并介入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的进程,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推进。基层工作人员承担了大量的福利服务和服务管理方面的工作,是社会服务的主要承担者。然而,基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非一日之功,理想期望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条件,期望通过社会工作培训来实现本土社区工作专业化的理想在现实中遭遇到了重重困境,而探究困境背后的深层原因,则是破解实践难题、改善和优化社会工作人才培训体系的根本。1.政府认同与社会认同的堕距毋庸置疑,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是在政府倡导和支持下进行的。政府的认同可以说是社会工作在中国发展的前提条件,而主要的驱动力来自于教育者和研究者。特别是2010年以来,各级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投入了大量资源,力图把社会工作者培养成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因此,有研究者指出,社会工作已成为继经济学之后,第二个受到政府高度重视的专业。[4]从表面上看,社会的发展似乎对社会工作产生了强烈需求,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春天很快就能到来。而与此同时,另一番景象却是国内社会工作毕业生就业困难、社会认同度低、流失率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虽然与中国既有的公共服务部门岗位设置和社会行政体系有关,但很大程度上是作为需方的市场巨大的潜在需求尚未释放出来,而作为供方的高校却培养出大量的社工。endprint

工资低、待遇差、居民对社会工作认可度低等原因是造成大量社工流失的重要原因。而不同的文化也是阻碍居民社会认同的另一重要因素。中西方文化有较大差异,所以,在中国推行社会工作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因此,部分学者都意识到了这一点,并讨论了西方社会工作在进入中国时,应该经历一个文化适应的过程,也就是西方社会工作在我国发展的前提是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价值观、服务理念及服务技巧等方面做适当调整,来适应中国的国情。然而,学院教育与当下经验、西方理念与传统习俗之间仍有很大的空间需要弥合。[5]因此,在很多基层工作者眼中,社工在学校学到的很多东西在中国并不实用,无法发挥其宣称的应有的作用,这直接影响了基层工作人员对社会工作相关培训的热情。虽然政府十分重视培训,而作为需要主体的基层工作人员却没有这种强烈的诉求。培训变成一种政府外在性力量主导的“你让我学”而非需要主体内生性意愿的“我要学”,导致在基层工作人员眼中,相关的社会工作培训不是什么福利,反倒是一种负担,是一种浪费时间和精力的苦差事。政府认同与社会认同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距离,而源于服务效果、基于专业认同而产生的社会认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专业社会工作的嵌入与实践发展中的异化面对转型过程中中国社会工作的战略定位,当前国内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中国社会工作要走嵌入式的发展路径,也就是说,中国的社会工作要嵌入到现行的政治经济体制中,获得合法性和社会支持,逐渐壮大自己,从而获得嵌入性发展。[6]不可否认,嵌入式发展思路对当下社会工作的整体发展当然具有积极意义,它固然能够加速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发展进程,但也要避免由政府强力推动带来的负面效应,即它可能会导致降低职业标准的风险,带来社会工作的异化。

截至2014年底,全国各地在相关事业单位、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开发设置了11.39万个社会工作专业岗位,比2013年增长37.5%;扶持发展了3 522家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比2013年增长43.6%,其中广东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达770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就业平台正不断扩大。[7]但是这种表面繁荣之下却隐藏着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步履维艰。在城乡社区中,原有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缓慢和不到位的情况仍然存在,可以看到基层政府的权威借助行政性社会工作不断渗透、导致在基层的社工岗从事了大量与岗位不吻合的行政工作而非专业服务工作。

此外,居民对社会工作的认同度不高,因此,社工无法通过专业服务体现自身的价值,呈现出强政府、弱专业的权力不对等状态。而当社工无法以服务的专业性来证明自身的嵌入能够改善原有社区服务的现状时,为了继续获得嵌入的合法性,就需要用某种形式上的专业,如做个案、做小组来补充实质上的专业,社会工作在实践中呈现中异化发展的趋势。在很多基层工作人员眼中,社工参与基层社区治理的专业优势并不明显,甚至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这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社工的服务越来越多地反映了街道政府的意志,以服务对象需求为本的专业使命受到威胁,比原有传统社区人员更能实现社会善治的专业承诺受到了极大怀疑。由于社工专业优势和服务价值在基层服务中的体现并不明显,因此,其未得到基层工作人员的认可,这也印证了前文基层工作人员所说的“培训没有什么用,工作中也用不到”的事实。专业化是保证社会工作服务效果的关键,社会工作专业优势在现实中的异化发展严重影响了基层工作人员对培训的热情和兴趣,抑制了自发学习的积极性。

四、对策:公共服务视野下

完善基层社会工作培训的策略综上所述,中国现实的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使本土社区工作专业化的理想期望在现实中遭遇到了重重困境。有学者指出,社会工作不仅要放眼全球,而且应该在本国独特的环境和制度中找到根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向成熟并具有独创性。[8]因此,只有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才能破解实践难题,改善和优化基层社会工作人才培训体系,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三方面努力。 1.拓展社工人才实践平台,提升基层参与培训的热情诚然,社会工作作为服务业仍然要满足供需原理,即把人才的提供和满足社会需要匹配起来,才能保证社会工作有效供给。社会需求的规模决定社会工作的供给规模,而在政府主导推动下的社会工作人才供给呈现饱和状态,但市场需求动力却不足,存在需求与供给脱节的态势。因此,有许多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为零的事实就不足为奇了。[9]究其原因,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基层管理体制改革滞后造成的,没有释放出更多的社会空间和岗位让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有机会去施展才能,向社会证明自己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因此,在基层人员眼中,社工这个职业并不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从职业发展来说,对其进行投资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经过30年的发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了重大进步,政府职能不断清晰,多元社会治理的理念已被大多数人所熟知,但长期“大政府”思想的影响仍然存在,基层治理主体单一化、行政化的局面并未得到大的改观。因此,需要加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拓展社会工作人才的实践平台。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社会工作岗位的设置领域和配备要求,推进岗位设置工作。也可以结合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配备专门的社会工作力量。加快发展社会服务业,通过社区创业、灵活就业等多种方式聚集社工人才。同时,制定完善各种扶持政策,大力发展民办社会服务机构和各类公益性社会团体,拓展社会工作人才施展才能的空间和舞台,从行业发展来引导,从而增强基层参与社工培训的热情,实现被动的“让我学”到主动的“我要学”的改变。 2.完善基层社工人才培训保障机制,提高基层培训的满意度在外界社会环境改善过程中增强社会对社会工作人才的认可,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基层工作人员参与社会工作培训的热情,而完善基层社工人才培训机制的前提和核心是由基层工作者的“需要”确定的。“需要”是社会福利政策中最重要的概念,也是社会政策和福利制度运作的理念基础。在很多项目的运作中,通常有两类方式来界定需要,一种是自上而下的由政府来认定的,即政府觉得对方的需要是什么,以这个为导向来安排具体的实施细则;另一种是自下而上由专家来推动的,即依据拥有专业知识的学者的言论为依据,唯独缺少了主体的利益表达。基层社会工作人才培训亦是如此。因此,完善基层社会工作培训机制的核心是从基层工作人员的需要出发,结合基层工作人员的实际需要来设置培训内容和模块,使培训变成促使基层工作人员专业化的有力途径,而非为了政府绩效考核中追求的所谓的“专业化”而做的“专业化”。此外,通过加大财政资金向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力度,建立政府购买社会工作培训和服务机制,保障社会工作培训的长效性,提升基层人员对培训的满意度。 3.提升专业能力,增强社会认可资本很明显,社会工作不应是象牙塔内的学问,而应在社会服务中发挥它社会调节器的功能。因此,加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只为社会工作人才施展才能提供了机会,而只有过硬的专业服务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同和接受,才有助于基层工作人员改变从“简单的利益导向”到“实际工作需要”的培训意愿,这就需要社工练好“内功”,在专业教育中更加注重学生从业能力的培养。在实际工作中,社会认可度不高是影响基层工作人员培训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社会认可不足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社工专业人员在整个就业体系中处于末端,薪资水平较低。即使在社工发展较好的深圳,一线社工薪资水平也只相当于刚录用公务员的1/2。[10]从就业的角度来看,社工岗位没有吸引力,基层工作人员对提升能力的需求就不足。二是高校社工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社工专业性和技术性优势在实践中表现并不明显,这也直接影响了基层工作人员的培训意愿。endprint

看似繁盛的社工教育和大量的社工专业毕业生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与现实脱节的社工教育不断损害着社会对该专业的认同,也逐渐侵蚀了真正对社会工作抱有热情的青年。不可否认,社会工作专业的真正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但要真正得到社会的认可,需要切实服务于社会、解决社会问题,这样才能建立起专业地位与权威。因此,未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教育需要厘清两个核心问题: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通过何种方法整合专业知识,提升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之上,构建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增强获得社会认可的资本,从而建立专业权威和地位,激发基层工作人员对培训的内在需求动力。不可否认,短期内薪酬保障和表彰激励可以一时调动基层工作人员参与社会工作培训的热情,但从长远来看,只有学以致用,才能引导基层工作人员持之以恒地参与培训。

综观基层社会工作培训的实践可以看出:当下基层社会工作培训面临的尴尬境地部分源于政府强推动的特殊发展轨迹,也与中国整个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大环境有关。但是有两点必须承认:一是外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社会工作的确能发挥拾遗补缺的作用,提升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二是结合中国传统民政工作人员的特点,通过社会工作培训实现基层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是符合中国基层实际的理想路径。但也要看到,中国以政策推动的人才队伍发展,起步晚、发展快,造成制度与环境根基的真空。“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这种具有浓厚西方文化色彩的助人制度被引入到中国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就不得不面临“水土不服”的问题,不可避免地经历漫长的与本土文化、本土经验相互调适的历程。因此,要对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给予足够的耐心,通过现实空间优化等努力,使之朝着稳定友好的趋势发展。

注释

① SF1表示深度访谈的1号对象,其中SF表示是深访对象,数字序号表示深访的顺序,下同。

参考文献

[1]陈友华,苗国,彭裕.制度性缺陷下社工价值理念培养及其面临的困境[J].思想战线,2012(3):28-33.

[2]赵怀娟.回应需求: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的契机与策略[J].社会工作,2012(2):40-44.

[3]石瑛.比较视野下中美社会工作教育体系探析[J].社会工作,2011(5):22-24.

[4]李迎生,韩文瑞,黄建忠.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J].社会科学,2012(5):82-90.

[5]刘华丽.社会工作教育在中国的发展[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33-37.

[6]王思斌,阮增媛琪.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的中国社会工作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09(5):128-140.

[7]2014年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突破40万[EB/OL].(2015-01-27).http://www.chinairn.com/news/20150127/122446922.shtml.

[8]MIDGLEY J.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 learning from the third world[J].Social Work,1990 (4):295-301.

[9]中欧政府管理高层论坛.社会治理创新[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245.

4.村卫生室人员公共卫生培训后试卷 篇四

选择题(共50题,每题2分共100分)

1.下列选项不属于建立居民健康档案重点人群的是

A.0~6岁儿童B.青年人C.孕产妇D.老年人E.慢性病患者

2.不属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是

A.定期为65岁以上老年人做健康检查

B.定期为3岁以下婴幼儿做生长发育检查

C.定期为孕产妇做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

D.定期为高血压、糖尿病等人群提供防治指导服务

E.免费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防治指导服务及治疗.3.重性精神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的服务对象是

A.户籍区内诊断明确、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

B.户籍区内诊断明确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

C.辖区内诊断明确、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

D.辖区内诊断明确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

E.辖区内诊断尚未明确、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

4.对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要求描述错误的是

A.加强宣传,告知服务内容,使更多的老年居民愿意接受服务

B.预约55岁及以上居民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接受健康管理

C.对行动不便、卧床居民可提供预约上门健康检查

D.每次健康检查后及时将相关信息记入健康档案

E.积极应用中医药方法为老年人提供养生保健、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导.5.下列关于测量血压的注意事项描述错误的是

A.被测量者应安静休息5分钟B.测量前30分钟内可以吸烟

C.测量前应排空膀胱D.测量时上臂与心脏应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E.需要重复测量时应间隔1~2分钟

6.影响健康的社会环境因素不包括

A.政策环境B.法律环境C.心理环境D.文化环境E.经济环境

7.健康教育的核心是

D.国家政策的改善E.行为和生活方式改善.8.认为“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的理论是

A.人本主义理论B.心理动力理论C.社会学习理论

D.行为主义理论E.认知学习理论

9.关于成年人生命体征的描述,错误的是A.经济条件的改善B.心理素质的改善C.健康理念的改善

A.成人的正常血压收缩压低于110毫米汞柱B.成人的正常血压舒张压低于90毫米汞柱

C.成人的正常平静呼吸16~20次/分D.成人的正常脉搏60~100次/分

E.成人的正常腋下体温36℃~37℃

10.群体性暴力事件属于

A.化学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B.社会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C.物理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D.生物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E.灾害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1.甲型H1N1流感防控健康教育的四项任务不包括

A.大众知识传播B.积极有效治疗C.疫情监测与引导

D.公众责任教育E.风险传播

12.心理危机干预的目标不包括

A.使危机症状平稳B.防止危机症状恶化C.恢复社会功能

D.杜绝危机症状发生E.消除危机症状

13.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人食盐量每日应在A.5克以内B.6克以内C.7克以内D.8克以内E.9克以内

14.关于感染以下描述错误的是

A.感染是指病原体和人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B.首发感染是指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C.重复感染是指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D.继发感染是指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E.重叠感染是指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15.属于甲类传染病的是

16.对幼儿期描述正确的是

A.生后6个月内为幼儿期B.生后8个月内为幼儿期C.生后10个月内为幼儿期

D.生后第1年为幼儿期E.生后第2、3年为幼儿期

17.关于婴儿期健康检查描述错误的是

A.生后第一年每3个月一次B.生后第二年每3个月一次

C.生后第二年每6个月一次D.生后第三年每6个月一次

E.3岁以上儿童每年一次

18.关于产褥期概念的描述,正确的是

A.从胎盘娩出到30天满月B.从胎儿娩出到42天

C.从胎盘娩出到产妇除乳腺外全身各器官恢复或接近未孕状态

D.从胎儿娩出到产妇除乳腺外全身各器官恢复或接近未孕状态

E.从胎盘娩出到产妇全身各器官恢复或接近未孕状态.A.艾滋病B.流行性出血热C.病毒性肝炎D.鼠疫、霍乱E.脊髓灰质炎

19.产后运动的目的,不包含

A.促进腹壁和盆底组织的恢复B.促进子宫复旧

C.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回流不畅或栓塞D.体力恢复、增进食欲、促进排尿排便

E.迅速减肥.20.预防产褥期中暑,其保健措施中错误的是

A.孕期健康宣教B.改变陈旧思想观念

C.多穿衣服,防止感冒D.开窗通风,避免高温高湿

E.产后健康宣教

21.过渡乳是指

A.生后1~2天以内的乳汁B.生后2~4天以内的乳汁

C.生后4~5天以内的乳汁D.生后6~8天以内的乳汁

E.生后6~10天以内的乳汁

22.世界卫生组织对母乳喂养的建议是

A.婴儿纯母乳喂养4个月B.婴儿纯母乳喂养5个月

C.婴儿纯母乳喂养6个月D.婴儿纯母乳喂养7个月

E.婴儿纯母乳喂养8个月

23.高血压筛查过程中建议高危人群

A.每半年至少测量1次血压,并接受医务人员的生活方式指导

B.每半年至少测量2次血压,并接受医务人员的生活方式指导

C.每年至少测量1次血压,并接受医务人员的生活方式指导

D.每年至少测量3次血压,并接受医务人员的生活方式指导

E.每年至少测量4次血压,并接受医务人员的生活方式指导.24.高血压患者每年应至少进行

A.1次较全面健康检查B.2次较全面健康检查

C.3次较全面健康检查D.4次较全面健康检查

E.5次较全面健康检查

25.我国高血压最常见的并发症是

A.高血压脑病,脑卒中B.高血压性心脏病

C.夹层动脉瘤D.高血压性肾动脉硬化

E.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26.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的服务对象是

A.辖区内35岁及以上糖尿病患者B.户籍区内35岁及以上糖尿病患者

C.辖区内2型糖尿病患者D.户籍区内2型糖尿病患者

E.辖区内35岁及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

27.对工作中发现的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

A.建议其每半年至少测量1次空腹血糖

B.建议其每半年至少测量1次餐后2小时血糖

C.建议其每年至少测量1次空腹血糖和1次餐后2小时血糖

D.建议其每年至少测量1次空腹血糖

E.建议其每年至少测量1次餐后2小时血糖

28.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不包括

A.糖尿病肾病B.糖尿病足

C.糖尿病性心肌病D.糖尿病神经病变

E.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29.下列属于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是

A.糖尿病肾病B.糖尿病足

C.高渗性非酮症昏迷D.糖尿病神经病变

E.糖尿病性心肌病

30.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不包括

A.家族史B.肥胖C.高血压与血脂异常

D.心脑血管疾病史E.妊娠

31.糖尿病患者控制血压理想值为

A.≤140/90mmHgB.≤130/80mmHgC.≤120/80mmHg

D.≤135/90mmHgE.≤135/85mmHg

32.运动治疗的好处不包括

A.改善血糖B.促进血液循环C.缓解轻中度高血压

D.减轻体重E.降低胰岛素敏感性

33.糖尿病教育的目标

A.糖尿病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患者达到行为改变

B.使患者掌握控制疾病的知识和技巧

C.使他们改变对待疾病消极或错误的态度

D.尽量提高患者自我照顾能力

E.以上全对.34.重性精神疾病危险性评估分级1级为

A.口头威胁,喊叫,但没有打砸行为

B.打砸行为,局限在家里,针对财物,能被劝说制止

C.明显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

D.持续的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或人,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

E.持管制性危险武器的针对人的任何暴力行为,或者纵火、爆炸等行为;无论在家里还是公共

35.发现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危险性评估在3级以上时

A.继续观察、随访即可,不需要请精神科医师会诊

B.继续观察、随访,必要时请精神科医师会诊

C.继续观察、随访即可,不需要向个案管理组组长报告

D.继续观察、随访即可,同时向个案管理组组长报告

E.应及时请精神科执业医师会诊,同时向个案管理组长报告,实施紧急住院治疗

36.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病情稳定描述错误的是

A.精神症状基本消失B.自知力基本恢复

C.社会功能处于较差状态D.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E.躯体疾病稳定

37.对轻度滋事描述正确的是

A.公安机关出警但仅作一般教育等处理的案情

B.行为触犯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但未触犯《刑法》

C.行为触犯《刑法》,属于犯罪行为的D.患者有行凶伤人毁物等,但未导致被害人轻、重伤

E.患者有行凶伤人毁物等,同时导致被害人轻、重伤.38.对自知力完全描述,错误的是

A.患者精神症状消失B.真正认识到自己有病

C.缺乏正确认识和分析自己病态表现的能力

D.能透彻认识到哪些是病态表现E.认为需要治疗.39.发现传染病时按规定应首先做出

A.诊断报告B.传染病报告C.转归报告

D.订正报告E.病原携带者报告

40.对甲类传染病,向卫生防疫站报告的时间是

A.城镇应于2小时内,农村应于6小时内

B.城镇应于6小时内,农村应于12小时内

C.城镇应于12小时内,农村应于24小时内

D.城镇和农村最迟不得超过12小时

E.城镇和农村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

41.下列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是

A.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种后一般反应

B.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C.接种后受种者出现过敏反应

D.因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心因性反应

E.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接种后偶合发病

42.脊髓灰质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A.飞沫传播B.母婴传播C.血液传播

D.呼吸道传播E.粪、口传播

43.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的免疫程序第一次接种年龄为

A.6月龄B.8月龄C.1周岁D.2周岁E.3周岁

44.根据WHO/ISH的规定,诊断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应至少为

A.110mmHgB.120mmHgC.130mmHgD.140mmHgE.150mmHg

45.高血压病患者,伴发心悸(P99次/分)和劳力性心绞痛时,应首选哪种药物

A.β-受体阻滞剂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C.α1-受体阻滞剂D.钙离子拮抗剂E.利尿剂

46.能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抗高血压药是

A.酚妥拉明B.卡托普利C.硝酸甘油

D.肼屈嗪E.硝酸异山梨酯

47.高血压危象降低血压宜首先选用

A.硝苯地平口服B.卡托普利口服C.硝普钠静滴

D.哌唑嗪口服E.呋塞米稀释后静注

48.高血压病死亡原因最常见的为

A.心肌梗死B.脑血管意外C.肾功能衰竭

D.心功能不全E.心律失常

49.易引起严重低血糖不良反应的口服降血糖药是

A.双胍类口服降糖药B.磺脲类口服降糖药

C.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D.胰岛素增敏剂E.胰岛B细胞保护剂

50.治疗1型糖尿病降血糖药物应选择

A.磺脲类B.胰岛素C.双胍类

5.职业卫生检测培训试卷3 篇五

单位姓名分数

一.单选题(每题2分)

1.您认为职业性铬鼻病的主要病因是(D)

A.接触铅烟铅尘B.接触氟化物C.从事电镀作业

D.在工作中长期接触含铬化合物粉尘或者铬酸盐酸雾

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中要求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应设在(A)

A.当地夏季最小频率风向被保护对象的上风侧B.全年最小频率风向被保护对象的上风侧

C.全年最小频率风向被保护对象的下风侧D.当地夏季主导风向被保护对象的下风侧

3.对正常人耳刚能引起音响感觉的气压成为听阈声压,声压增大至人耳产生不适感或疼痛时称痛阈声压。听阈声压和痛阈声压之间相差(D)

A、80dBB、85dBC、100dBD、120dB

4.呼吸性粉尘是指被吸入呼吸系统的粉尘,其中粒径较小的部分(B)以下能进入到肺泡区的粉尘

A.2μmB.5μmC.10μmD.5mm

5.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统称(A)

A.职业病危害B.职业危害C.职业安全危害D.职业卫生危害

6.用人单位必须依法参加的保险是(A)

A.工伤B.医疗C.社会D.职工互助

7.劳动者查阅、复印其本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的权限是(C)

A.可以B.无权C.有权D.特殊情况下有权

8.短时间采样:采样时间一般不超过(A)的采样

A.15minB.5minC.10 minD.20 min

9.实验室检测中分光光度法用吸光度(0.01)时的浓度为检出限。

A.0.02B.0.05C.0.2D标准曲线最低浓度点

10.采样效率是评价空气收集器采样性能的指标,平均采样效率要求不小于(C)

A.80%B.85%C.90%D.95%

二.多选题(每题2分)

1.衡量检测方法的性能指标有(BCD)

A.标准曲线B.灵敏度、检出限和最低检出浓度C.精密度D.准确度

2.在实验室中,可采用各种分析方法完成定量和定性分析,目前常用的有

(ABC)

A.分光光度法B.原子光谱法C.色谱法D.电化学法和质谱法

3.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常用的方法有(ABC)

A.焦磷酸重量法B.x线重量测定法C.红外光谱测定法D.紫外光谱

测定法

4.影响粉尘致病性的因素有(ABC)

A.作业场所存在的粉尘种类及浓度B.粉尘的粒径大小C.工人接触

粉尘的时间

D.劳动者务工的报酬

5.劳动者的职业史应当包含(AB)

A.务工过的单位B.接触的职业危害种类及时间C.工作时使用的防护用

品D.务工时的工资

6.劳动者可以在(ABD)依法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职业病

诊断。

A.用人单位所在地B.本人户籍所在地C.任何地方D.经常居

住地

7.可能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因素包括那些内容(ABCD)

A.《高毒物品目录》所列化学因素B.石棉纤维粉尘、含游离二氧化硅10%

以上粉尘

C.放射性因素:核设施、辐照加工设备、加速器、放射治疗装置、工业探伤机、油田测井装置、甲级开放型放射性同位素工作场所和放射性物质贮存库等装置或场所

D.卫生部规定的其他应列入严重职业病危害因素范围的8.游离二氧化硅测定方法是(BCD)A.离子色谱法B.焦磷酸质量法C.x射线衍射法

D.红外光谱法 9.新标准方法的特点(CD)

A.按《检测方法标准体系表》进行编排B.检测方法按类合并,一类化合物为一个方法

C.检测方法按类编号,一类化合物为一个标准号D.检测方法满足新容许浓度的需要

10.电焊工人作业过程中可能接触到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是(ABD)

A.有害气体B.辐射C.粉尘D.噪声

三.简答(60分,每题10分)

1.样品空白试验的目的是什么?

1)了解采样、运输和保存过程中样品有无污染;

2)扣除样品空白。

2.怎样进行样品空白试验?

1)采样的同时,每次要带空白样品到采样点,除不连接空气采样器,不采

集空气样品外,其余操作全部同样品,包括收集器准备、样品的采集、运输、保存和测定。

2)用采气袋采集样品时,样品空白在实验室充上氮气或空气,带至现场再

带回来。

3)不同化合物都要有样品空白。样品空白与实验室本底相对照不能有明显

差异。

3.简述样品运输和保存的质量保证

1)在样品的运输和保存过程中,要防止样品的因泄露、挥发、吸附、化学反应、腐败变质等作用造成的损失;

2)要防止样品的污染,不能与装有待测物的容器存放在一起运输和保存;

3)样品不能在高温和日光下运输和保存;

4)需要冷藏的样品应尽快放入所需温度的冷藏设备中;

5)密封和保存样品的材料不能与待测物质发生物理或化学作用,也不能释放出带测物和干扰物而影响测定结果;

6)样品运输和保存的期限不能超过《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中规定的稳定时间。

4.简述样品处理中的质量保证

1)、样品的预处理操作应尽量避免或减少;必需处理时3,应尽量减少操作步骤和试剂用量;

2)优先采用先进的富集和分离技术;

3)需要部分样品作处理时,必须先将样品混匀。

4)冷藏样品应自然升至室温并混匀后再取样;

5)样品预处理时,应防止待测物因挥发、吸附、沉淀和分解造成损失,并应防止引入污染。样品需要稀释时,样品的分析性能不能改变。

6)样品的预处理的回收率应在75%-105%之间,最好在90%以上。

5.简述样品测定中的质量保证

1)优先采用标准方法进行检测,工作场所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按国家颁布的标准方法和有关采样规范进行检测;

2)掌握标准方法,优化测定条件,编写作业指导书。根据标准方法的原理、基本仪器操作条件,结合本实验室所用仪器和条件,优化测定条件后,编写作业指导书。

3)测定前熟练掌握作业指导书,能重复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和检出限等。测定时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操作。

4)检测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应小于10%。

6)、做试剂空白试验。在每批样品测定的同时,至少要带2个试剂空白,空白值应低而稳定,两个空白值间的相对偏差应符合平行双样最大允许相对偏差的要求。

7)、使用标准物质或质控样进行质量控制。测定样品前或同时,测定1-2个准物质或质控样,操作步骤同样品;连续测定6次,均值应在标准值或质控值±3s范围内,相对标准偏差应小于10%;对同一样品至少测定2次,两次读数的相对偏差应符合平行双样最大允许相对偏差的要求。

8)无标准物质或质控样时可采用加标回收率进行质量控制,加标回收率应在90%-105%之间。

9)样品测定过程中的检查。在测定过程中,根据仪器的稳定性,每测定10-30个样品,测定1个质控样或标准溶液,以检查测定条件的变动。测得值应在质控标准值范围内,或测得值与标准溶液的标准值之间的相对偏差应为平行双样最大允许相对偏差的1/2。

6.简述实验记录的内容要求

1)样品编号、名称、数量、形状和包装;

2)检测项目和检测依据以及主要的仪器设备;

3)样品的接收和检测日期;

4)配制标准溶液使用的标准物质的名称、标准号、编号和有效期以及待测物浓度;

5)特殊试剂的来源和配制;

6)实验的全部数据(包括手记和仪器打印记录)、计算公式、步骤和结果;

6.公共卫生工作培训试卷 篇六

法规知识培训考试试卷

单位名称: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

1.食品从业人员的卫生要求中国规定,食品从业人员每年都要进行健康检查,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 消化道 传染的人员,以及患有活动性 肺结核,化脓性或渗出性 皮肤病 等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食品生产经营人员 每年 必须进行健康体检。

2.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应当以保障公众 身体健康 为宗旨,做到 科学合理、安全可靠。

3.餐具饮具和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使用前应当 洗净,消毒,炊具用具用后应当洗净,保持清洁。

4.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实行 许可制度。

5.。

二 判断题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临时参加工作的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可以不做健康检查。(×)

2.生产经营的食品中不得添加药品。(√)

3.变质的剩菜剩饭加热后还可以继续吃。(×)

4.煮沸就能消除全部毒素。(×)

5.发生食物中毒后应该保护现场,保留样品。(√)

6接触硬币后不需要洗手。(×)

7.厨师,理发师等工作时应戴口罩。(√)

8.甲型肝炎的传播途径时血液。(×)

9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应有两套以上工作服。(√)

7.公共卫生工作培训试卷 篇七

四川省卫生厅依托“健康中国工程”项目[1],于2010年3月启动了基层公共卫生人员培训子项目,来自18个地震重灾县的215名基层公共卫生人员在成都接受了为期1个月的培训。该项目针对我省地震重灾区公共卫生工作现状和新医改的任务要求,以基层公共卫生人员岗位要求为核心,以素质—知识—能力为主线,以解决工作实际问题为立足点,突出实用性与应用性,设计了人文素质、卫生政策、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实用技术四大课程群,整合四川省公共卫生领域具有较高实践水平和学术研究的师资资源,采用理论讲授与师生互动、实地开放式教学、学员间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圆满地完成了培训任务。同时,为保障与监控本项目的培训效果,项目组在项目准备阶段采用问卷调查进行了需求调研,在此基础上参照柯克帕特里克(Kirkpatrick)培训评估模型[2],从反应—学习—行为—结果四层次进行了系统的评估设计,包括培训前及培训中反应与态度层次的测评(满意度测评与闭卷考试)、培训后行为与结果层次的测评(培训结束后一个月与半年的两次现场评价)[3]。现将结果进行总结,以探索基层公共卫生人员培训效果评价的有效方法,保障并促进相关培训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1研究对象与方法

采用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以“健康中国工程”基层公共卫生人员子项目两期参训学员215人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15份,回收有效问卷181份,有效率84.2%。另赴汶川、安县、什邡、都江堰、崇州等地,采用实地座谈、深度访谈及现场调查等,对学员、机构负责人、当地民众进行调研。

2结果与分析

2.1 一般情况

学员学历以专科、职称以初级为主,大多数为临床医学专业,仅10.5%的学员为预防医学专业。大多数学员从事公共卫生工作年限不到5年。进一步的座谈与访谈发现,不少重灾县的乡镇卫生院没有按规定设岗和配置人员,公共卫生工作是由临床人员兼职完成,这也是本次学员中临床专业出身最多的原因。值得关注的是,培训前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学员为41.9%,培训后这一比例升至56.5%,这也凸现出基层公共卫生工作队伍不足的现状,同时也亟需规范化与科学化。

2.2 反应层次的评估——满意度调查结果

两期培训班在培训结束时分别进行了满意度测评,共发出问卷215份,回收有效问卷181份,有效率为84.19%。学员们对该期培训课程的总体满意率为93.67%;对培训设计(含培训方式的适宜性、培训内容的必要性、培训内容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的整体满意度为89.6%;对整体教学服务(含课程设置、师资配置、教学场地及教学设施、培训教材与资料的适宜性等方面)的满意度为82.3%。同时有91.3%的学员认为通过培训“获得了实用知识有助于今后开展工作”,87%的学员认为此次培训“提供了一次客观审视自己及工作的机会”。

2.3 学习层次的评估——考试成绩分析

培训前后进行了闭卷考试。培训前平均成绩52.94分,及格率15.08%;结业考试时平均分68.02分,及格率为84.96%。可见平均成绩提高了28.45%,及格率提高了69.88%。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参训学员的得分结果符合教学规律及参训学员掌握知识的过程,可以认为,学员在基础知识方面的掌握程度基本达到目标,但在对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方面还需要参训学员在其实践中进一步融会贯通。

2.4 行为与结果层次的评估――现场调查结果

2.4.1 学员对培训的认知态度情况

培训后半年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82.3%的学员认为本次培训增加了自己对公卫工作的了解程度与热爱程度;56.5%和8.9%的学员认为培训对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有一定帮助”或“帮助非常大”。分别有64.6%和35.5%的学员在回到当地后“经常使用”和“偶尔使用”培训所学到知识与技能。对回答为“偶尔使用”的学员进一步追踪调查发现,主要原因依次为“所在机构无开展公共卫生工作的场地和设备”、“群众态度不积极”、“个人为兼职人员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院领导没有给予充分支持”,这说明培训效果的实现必须得到机构的充分理解与配合才能显现。

2.4.2 学员个人工作能力与主要业务工作开展改变情况

由表1可见,绝大多数学员认为,经过培训后个人的工作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认为培训提升了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尤其是那些在培训后才开始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学员更认为此次培训是一次非常及时实用的培训。此外,实地开放教学与学员间的交流也使学员们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维,同时,对新医改要求的基层医疗机构应承担的九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学员们在经过培训后,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各项目工作的开展。

2.4.3 机构对学员素质与能力提升的评价

现场调查时,学员们所在机构的负责人普遍反映,送培人员的业务素质与工作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回到工作岗位后大多数都增加了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容,尤其是国家九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开展,使所在机构的公共卫生工作的绩效得到提升。如都江堰市青城山镇卫生院的一位学员回岗后进一步完善了对镇上重点人群的建档及管理,结合学习情况及工作重点印制和发放常见慢性病宣传资料3000余份,并多次深入各村进行健康教育指导等工作[4];崇州市几位参加培训的卫生院长回岗后带领公卫人员积极改进工作,在卫生局组织的公共卫生工作考核中排名从最后几位上升至前几名,受到卫生局与当地政府的表彰。

3讨论与建议

通过反应—学习—行为—结果四个层次的评估,可以认为“健康中国工程”公共卫生培训子项目实现了“学有所获、学以致用”的预期目标,更为今后同类培训的改进与完善提供了如下参考:

3.1 重视基层公共卫生工作,落实相关政策措施

按照《四川省乡镇卫生院机构编制管理暂行办法》(川编发[2010]15号文)要求:“每个乡镇卫生院应确定2人左右从事日常公共卫生及突发公众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等工作,应配备一定比例的专兼职妇幼人员”,即每个乡镇卫生院至少应有2人专职从事公共卫生工作。但此次发现不少重灾县乡镇卫生院因经费、编制等种种原因没有执行此规定,其公共卫生工作由临床人员兼职完成,因此此次也就只能选送临床工作人员来参加培训,其中一部分回单位后继续专兼职从事公共卫生工作,另一部分仍回到临床岗位,这与培训目标显然是不相符的,更影响到基层公共卫生队伍的长期建设与发展。因此,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必须重视基层公共卫生队伍建设,从制度、编制、经费等各方面努力落实相关政策,并重视公共卫生人员使用的规范化,从而保障基层公共卫生工作的有效开展。

3.2 分层培训,强化培训对象的针对性

公共卫生工作涉及到诸多方面,就每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而言,大部分公共卫生工作都是在专兼职公共卫生人员牵头协调安排下、由各相关岗位人员共同完成,因此建议分对象、分类别进行培训:可对专职公共卫生人员进行公共卫生工作整体知识与技能培训,同时增加对其管理技能的培训;对九大公共卫生项目可分类别对相关人员进行专项培训,以提高直接参与人的操作能力;对基层医疗机构管理者进行公共卫生整体工作认知的专项培训,以有利于其对公共卫生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对刚从事公共卫生卫工作的非预防医学专业人员必须进行专门的规范性转岗培训。

3.3 解决工学矛盾,根据各地实际需求调整培训时间与地点

调查发现,一些重灾区的乡镇卫生院因只有1个专(兼)职公共卫生人员,一些边远地区基层公共卫生人员因工作繁忙或路途太远而无法到成都参培;而且因地区间差异较大,事实上各地参训对象的需求也不相同。为解决突出的工学矛盾,建议今后面向重灾区公共卫生人员的培训以地市州为区域,时间以5~10天、分模块进行为宜。

3.4 丰富并细化培训内容与方式

本次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培训内容与方式受到学员肯定,今后应坚持,同时还应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同时结合新医改对公共卫生工作要求,学员们希望加强以九大基本项目为核心,尤其是健康档案管理、慢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等项目的实际操作方法等为重点的培训内容。针对学员反映内容较多、短时间内难以完全消化、实际工作中遇到困难需要进一步咨询学习等问题,建议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传媒技术,开展课件共享、电子邮件答疑、实时互动等更多培训形式(目前“健康中国工程”项目组已编写了实用于基层的心理咨询、全科医学、公共卫生三本“口袋书”,并已开发建立了继续教育网络课堂[5])。另一方面,由于不少学员反映基层群众对公卫工作不太理解,建议增加宣传传播技巧方面的培训,更重要的是,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应整体加大对公共卫生工作的宣传与推广,以便为基层公共卫生工作的开展营造一个更有利的环境氛围。

摘要:目的:通过对“健康中国工程”四川地震重灾县基层公共卫生人员培训子项目进行系统性评估,探索同类培训的有效评价方法,保障并促进培训质量的提高。方法:问卷调查、实地座谈、深度访谈及典型调查等。结果:反应层次评估表明学员们对该期培训课程的总体满意率为93.67%,学习层次评估(闭卷考试)显示平均成绩与及格率都有较大幅度提高。行为与结果层次的评估表明,学员的业务素质与工作能力有明显提升,所在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绩效提高。该培训子项目实现了预期目标。建议:今后同类培训应进一步改进完善,包括强化培训对象的针对性、根据各地实际需求设计培训时间与地点、丰富细化培训内容与方式等方面。

关键词:基层公共卫生人员,培训效果评估

参考文献

[1]邬颖华,罗萍,张纯洁等。基层医学影像和检验人员在岗培训创新模式的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28(7):531-532.

[2]王淑珍、王铜安.现代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M].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10:220-226.

[3]专栏编辑.隐藏的力量:解读柯氏评估模型[J].管理人@人杂志,2007,(9):30-3239.

[4]健康网.“健康中国工程”援助地震灾区行动采访纪实[2010一O5一l1]。http://512.39.net.

8.公共卫生工作培训试卷 篇八

关键词:职业培训 公共服务平台 制度管理 宁波市

新时代的来临使得全国各地的经济、金融、商贸及航运得以快速发展,国家对素质高、技能水平高的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高技能人才所占比重的急迫性及重要性日益突出。于是各地政府相继推出了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的相关政策,对相关职业技能培训的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宁波市现代服务业职业培训公共服务平台在取得一定的成果之后加大了对平台制度的管理,使平台得以稳定运行。

一、宁波市现代服务业公共职业培训平台

宁波市现代服务业公共职业培训平台于11月2日在宁波市成人教育学院正式启动。该平台以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提出的要求为向导,以提升宁波市职工、在读学生的职业素质及技能水平为目标,紧抓职业能力训练,力求平台能够覆盖现代服务业及先进制造业,并具有开放性及实效性。

宁波市现代服务业公共职业培训平台主要是为企业及高端培训机构搭建的一个平台,引进培训机构进驻学校,再对这些培训机构进行监督管理、考核及后勤保障服务,并在适当的时候给这些机构提供适量的资金扶持。入驻学校的培训机构主要是针对企业的高端培训,例如,金融行业的CFA等培训。至今平台已对许多方面的技能进行过培训,如文化创意培训的印刷包装行业精英总裁班、针对金融的注册金融分析师(CFA)培训班、小微金融高级研修班等等。

想要保证平台的持续发展,就必须建立一套适合平台运行的制度管理措施。宁波市现代服务业公共职业培训平台主要由宁波市成人教育学校及宁波工程学院翠柏校区进行管理,两校均在培训平台安设专职的管理人员,进行机构引进、机构监督及后勤等方面的管理,政府相关部门也要对平台进行宏观指导与管理。

二、宁波市现代服务业公共职业培训平台的制度管理

要进行平台制度管理,首先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适合的平台管理制度,使得相关的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都能够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制度建立后要在平台内进行宣传教育,实行岗位责任制,使得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能明确自身责任和权力,从各个环节做起,全面贯彻执行制度。

(一)加强培训机构的入驻管理

相关人员切忌盲目引进培训机构。机构引进人员要根据宁波市各大产业特点进行机构引进,通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高校特色等方面的优势,鼓励与高校存在合作关系的高端培训机构入驻平台,加大对高端培训机构的引进力度。在培训机构入驻平台之前,平台要派相关人员到培训结构进行了解,通过翻阅相关数据资料、试听课、与参与培训的人员进行交流等方式对培训机构整体培训水平的高低、培训人员专业技能水平的高低、培训机构的合法合规性及是否适合学校的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入考虑。

(二)建立培训机构培训考核机制

首先,平台要建立健全的培训考核机制,将平台内培训机构培训过程的表现及培训成效都纳入考核范畴。以培训机构的培训信息、培训记录、接受培训者的客观评价、培训机构间互评结果及平台对培训机构的各项检查等为考核依据,秉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培训机构进行考核。考核结果要加以公示,明确赏罚,促进培训机构间的良性竞争。

此外,可建立社会化的评价机制,及时反馈机构合作单位、培训平台管理机构、参与培训人员或单位对培训机构的评价信息,并将其制成年度测评报告,同样对测评报告加以公示。

(三)加大对培训机构培训的监督力度

首先,要建立培训机构的监控机制,鼓励培训机构依照相关规定进行自律,主动协助检查人员及相关政府单位对自身的服务进行监督和协调,对存在不良行为或培训不负责的培训机构要进行严厉警告,并进行重点监管。

其次,培训机构入驻平台后,平台必须要派专业人员对其职业培训过程进行全方位检查,进一步对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及能力进行考核,及时择优排弊。培训机构在平台落户稳定后,相关人员还要通过抽查培训参与人员学习情况、培训课堂情况,结合学生对培训机构和培训人员的评价,对培训机构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培训质量抽查,了解培训机构每一个培训环节的工作情况,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与培训机构进行及时交流,使其积极查错纠错,促使平台整体培训质量长期得以保障。

(四)强化平台后勤保障服务

日常工作期间,平台要主动对培训机构的工作进行指导,尽全力满足培训机构提出的要求,发现并在与培训机构商讨后及时解决问题。平台要适量加大资金投入,对先进入平台的机构的培训工作要提供良好的物管服务,对业绩优秀的培训机构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使得平台内部在形成良性竞争的同时,平台培训质量能够得以保障。

平臺在保障培训机构收益的同时更要保证参与培训人的切身利益,即花费的资金是否能够与所掌握的培训技能成正比。对培训人员或单位提出的不满或建议,必要时要进行现场了解,确认属实后要求培训机构及时改善,并对改善结果进行检查,保障参与培训人员及单位的实际利益。

宁波市现代服务业公共职业培训平台本着政府主导、学校主体、高端引领及市场运作四项原则进行建设和管理,力求充分发挥平台作用,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双证书”人才,使得市场与人才能够满足对彼此的需求,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在对平台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或许会出现大大小小的问题,但只要相关工作人员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就能保证平台的持续稳定发展,满足社会对直接培训公共平台提出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高可清,张强,李莹等.公共管理视角下我国退役运动员的职业发展[J].中国行政管理,2013(5):73-76.

[2]杨运忠.英国职业培训绩效对我国的启示[J].理论月刊,2011(4):169-171.

[3]曹媛.公共实训基地管理与市场化运营探究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3(13):24-25,99.

[4]钱淼,王伟.农民职业培训的市场化运作研究——青岛城阳示范点的案例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25):78-81.

上一篇:债权转股权论文下一篇:信息系统维护保养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