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好老师

2024-08-10

读经典好老师(精选2篇)

1.读经典好老师 篇一

陈琴老师的素读经典教学非常值得参考【转载】

陈琴老师的素读经典教学【转载】 陈琴老师的学生经过六年语文学习,可以背诵十万字中文经典和各类诗词,语文水平远远高于国内学生的平均水平。

陈琴老师的六年素读课程安排,非常值得参考。

“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粹地读。

这种不求理解、大量背诵的方法是培养天才的真实方法,也就是右脑教育法。犹太教育培养出了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的基础教育就是以记忆学习为中心,强调反复朗读。一、七田真“素读”法跟我们今天的母语习得法到底有何不一样呢? 其

一、旧时的读法:施用素读,追求以记诵为目的,以积累背诵为 目的。

藏书不难,能看为难; 看书不难,能读为难; 读书不难,能用为难; 用书不难,能记为难。

——(清)张潮《幽梦影·九十一》 素读的最终目的不是以背诵为宗旨,可是,相当一部分的文字要烂熟于心之后才能日见其不凡之处,如,孩子的灵性被开发,孩子对语言的感知力被提升,孩子的思辨力得到增强,这都是需要一定的经典文句成为其肌肉记忆为基础。不强调所有读过的文句都终生不忘,可是,像《中庸》《老子》《庄子》《孟子》《易经》《论语》《诗经》乃至《黄帝内经》中的经典篇章必须成为诵读者的肌肉记忆,惟其如此,才可确信其真正经过经典素读的训练期。今天的读法:蜻蜓点水般,雁过无痕,翻过千万卷,却没有读破一本书。

阅读的积累和“素读”的积累是不一样的。偶然的,随意的吟诵是无用的,足以消遣,不足以受用成果。得下一番切实的功夫,便是记诵。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与其囫囵吞枣或是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这三百首虽少,是你自己的,那十部诗集虽多,看过了就还了别人„„读了还不和没读一样!———《朱自清全集‧第二卷‧ <论诗学门径>》 其

二、旧时私塾里的诵读本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献——经典,适宜 储存。(经典)这种作品有一 种特殊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

今天,入选小学课本的读本都是没有理解坡度的白话文,因而不必背诵。

二、“素读”经典课程的实施措施是什么?

经典素读的核心价值是在积淀,不在近期的考核。

读书要像呼吸的状态那样自如,不求人人并进,允许有点面的参差。总体来说就是课程内容理性化和目标理性化,要做到这两点,必须遵循文化传承的规则和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则,合理确定诵读的量:字数、篇幅、必背与选背的区分。

三、经典素读的层次性如何安排? 第一是儿歌童谣,这是一个桥梁。第二是蒙学精读

1、识字类——这是儿童正式开始学习的主要内容 , 《三 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2、德育类——《弟子规》、《孝经》以及各种家训。

3、技巧类——训练和指导学童写作能力,如:《对类》、《笠翁对韵》、《神童诗》、《千家诗》 和颇负盛名的《唐诗三百首》。

4、知识类——《幼学琼林》等。第三就是哲史

第四是诗文,可以穿插在前三者中。

这四个层次的读本是不能少的,如果是背诵的话,这四个层次的读本都应该要有。

四、如何重新整合母语教学的课程和秩序? 低年级段——

主要是前三年重积累:

1、一二年级突破3000字的识字量,极早 进入阅读期。

2、量化阅读和诵读:低年段每学年平均 阅读200万字。

3、低年段还要诵读:(1)、300首儿歌、(2)、50首诗词、50篇文言文。(3)、熟记《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声律启蒙》、《小学对 课》、《大学》、《成语 接龙》七本书。中年级段——

1、阅读三百万字。

2、诵读现代优美散文100篇,不一定完全背,3、背诵古诗词150首。

4、“素读”《中庸》《老子》《论语》、《朱子 家训》、《颜氏家训》、《飞 鸟集》、《经典古文50篇》 我们自己编的)。高年级段——

1、平均阅读四百万字,2、诵读优美散文100篇,3、背诵古诗词150首,4、“素读”《庄子》《孟子》《古文观止》《史记》《资 治通鉴》中的选篇。

五、各年段的“素读”课程如何安排?

1、六年的语文学习目标:背诵十万字,读破百部书,写下千万言。

2、各年段的“素读”课程安排 一年级上期:——《三字经》、《 《弟子规》、《小学对课》100首诗词。一年级下期——《千字文》《百家姓》20篇文章,60首古诗词 二年级上期——《大学》《声律启蒙》《古文观止》选背及唐诗和词曲50首(从《宋词三百首和《元曲三百首》中选取)二年级下期《中庸》《声律启蒙》《古文观止》选篇及词曲50首 三年级上期《论语》《声律启蒙》《古文观止》选篇及词曲50首 三年级下期《孟子》《古文观止》及诗词50首 四年级上期《孟子》《古文观止》及诗词50首 四年级下期《庄子》《古文观止》(内篇)及诗词50首 五年级上期《老子》和《诗经》选背50首

五年下期《古文观止》选背和《诗经》选背50首 六年级上期——《现代美文素读》《名言格言素读》诗词50首 六年级下期—— 一百首诗词及一百句名言警句。

3、素读的方法

经典“素读”的基本方法是:大经典,同并进;放声读,能成诵;重记忆,轻讲解;诵新篇,常温故(1)、“素读”有量日日清:每日100字左右(2)、每天二十分钟:日不间断 日有所诵 日有所记(3)、每个学生都有“素读”记录本,把每天要背诵的内容以镂空的方式摘 抄下来,每天用零碎的时间复习、自查,也方便同学或老师抽查。

4、组织形式:

★集体诵读、家庭跟进

★个别跟踪:考评、诵读录像、刻录光盘 ★评价激励:年背

5、教学方法: 朗读 表演读 吟诵(1)、教给学生基本的吟诵规则:平长仄短依字行腔 格律诗吟诵口诀

(一): 一二声平三四仄 入声规则很奇特平声吟长仄声短 韵字平仄皆回缓 口诀

(二):

一三五字可随意,二四六位须分明。依字行腔气息匀,节奏点上停一停。本音决定基础调,依字行腔很重要: 诗经·木瓜(2)、吟诵,少讲解,以吟诵促感悟:(3)、熟听能读、熟读能诵。(听录音——)

把自己诵读的声音录下来,反复听。坚持每天跟读20分钟,每次是100字左右,整本《老子》一个多月就背完了,一本《论语》半年就可背得滚瓜烂熟了。配乐 《石壕吏》

自己的录音《庄子》——《逍遥游2》 念!听!反复,是最好的记忆。(4)、快乐。“素读”“素”而不苦,“素”而不闷。(5)、“素读”与“海量阅读”双轨并行

课内强化素读功,课外推行自主式的海量阅读。把题海课变成课外阅读课。

教师参与指导的课外阅读效果会更好。经典“素读”与课外的海量阅读齐步走...另: 1、09届一年级已经实现的诵读目标

1、整本书的诵读:《弟子规》《三字经》 《百家姓》《千字文》《小学对课》

2、《必背古诗80首》加配读80首,共160首

3、“素读”过的短文长诗有:《天下第一长联》《春江花月夜》《朝代歌》《二十四节气歌》《木兰辞》《陋室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爱莲说》《长征七律》《沁园春雪》《诗经蓼莪》《诗经螽斯》《诫子书》„„ 2、2013年上期三年级素读课程必背内容归总 整本书的背诵 散文 诗歌 《孝经》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余光中《乡愁四韵》 《增广贤文》

《左传·蹇叔哭师》 闻一多《一句话》 复习《老子》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白居易·八月十五夜湓渟望月 复习《大学》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刘禹锡·秋词 复习《中庸》 《前出师表》 李商隐·嫦娥 复习《弟子规》 《马说》 柳宗元·江雪

初读《论语》前八篇 《师说》

赵佶·宴山亭·北行见杏花 《前赤壁赋》 范仲淹·苏幕遮 《三峡》

楚辞·东皇太一 《醉翁亭记》 楚辞·云中君 《卖柑者言》 楚辞·渔父

春·夏·秋·冬文言四则 《你的名字》

海明威·真正的高贵

2.读经典好老师 篇二

系统读经第一周第一天,坚持早起第一天,读经内容:易经1卦 孝经01—06 弟子规1 百家姓1 千字文1 三字经1 笠翁对韵1 读经方法: 177累积法

读经人:小龙爸 小龙妈

小龙

小龙奶奶

小龙爷爷

小龙姑姑

昨天晚上小龙爸发给我一张指导老师帮制定好的读经计划表,我看了之后,立刻安排好时间,早上5点20分起床,5点30分到7点听早课。7点到8点宜家,帮小孩穿衣洗嗽,8点上班,晚上7点半到8点半全家读经。今天是星期一,恰好这两周我们学校要举行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所以在今天早上的国旗下讲话中,我就趁听早课的时间帮学生准备了有关经典的讲话内容——让诵读经典成为习惯,学生讲完后我再强调读经的好处,并告诉他们137读经法。我突然有个想法,以后每周一的升旗结束后,就进行每班的经典诵读展示。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好的促进读经的好方法,这也是受我原来所在的学校,每周一诵读礼仪歌谣的启发,让我们就来个经典诵读吧。

晚上吃过晚饭,小龙爸把桌子收拾干净,然后就叫小龙,去叫爷爷来读书,小龙立刻跑去拉爷爷的手说:“去读书了”看到小龙这可爱样,爷爷开嘴笑了,就一步一拐的走出来,我们再叫小龙帮爷爷拿凳子,小龙又高高兴兴的搬来个塑料的四方凳。然后再叫奶奶,姑姑,等大家都坐下好,就开始播放录音跟读了,先读《易经》,因为只有一本大的一本小的,我拿一本,小龙爸拿一本,就没给小龙看书,给了一本平常读的《弟子规》书给他,我们读《易经》,他边听边翻《弟子规》,读《易经》小龙没什么反应,当听到《弟子规》时立刻来了精神,呜呜的叫,领读的读完,赖思佳姐姐还没跟读,他就接下一句了。能比较清楚地从开头读到“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我们一直读完这七样内容,小龙比较乖的边弄书边跟着听完了。我们一起拍起手来!他也拍起手来!多开心啊!

上一篇:时光之下的伤感句子下一篇:项目经理培训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