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会计

2024-09-20

构建和谐会计(精选8篇)

1.构建和谐会计 篇一

构建和谐企业论文和谐企业论文:

基于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企业文化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指导思想,基于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基于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的现实意义,并提出了基于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和谐企业文化;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推进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指导方针,也是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迅猛发展,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企业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基于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企业文化来引导和调节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和竞争力,使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制定“十一五计划”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

会发展全局。

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也一再强调,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关键在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阐述,大大丰富和拓展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与精神要义。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考虑当前实际,又考虑长远发展;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实践性。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一)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

(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四)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二、基于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的意义

基于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企业文化,对于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这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经济全球化使任何国家、任何地区、任何企业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体系这个大环境,基于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企业文化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企业作为具有很强经济活力和社会影响力的社会细胞,理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将和谐文化理念主动融入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实现企业自身的长期稳定发展,真正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伟大实践的重要使命。

(二)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企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要基于科学发展观建设企业文化,不仅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既要促进企业内部的和谐,维护员工权益,增加员工福利,做好安全生产和劳动保障工作,增强员工的安全感和稳定感,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员工个人价值与企业的和谐发展;既要发展循环经济,降低对资源的消耗和浪费,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又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回报社会型企业。

(三)这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发展趋向的体现。现代企业管理理

论来源于企业实践,又指导企业实践。高度重视人的价值,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发掘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文化力来凝聚人心、激发活力,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广大企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成为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发展的趋向。

(四)这是企业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基于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企业文化,以人为本,处理企业内外部各种关系,创造和谐氛围,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有利于增强广大职工搞好企业的信心、决心,激发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协调好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树立良好形象,打造企业品牌,实现企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三、基于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的基本思路

科学发展规为和谐企业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确立了标准。企业在深刻学习和理解科学发展观内涵的基础上,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企业文化,为企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有明显的导向、凝聚、约束、激励、融合、辐射、纽带作用,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发展的动力、行为的准则和成功的核心。基于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企业文化也正是要求企业要秉承“以人为本”的价值观,重视人、相信人、理解人、发动人、引导人、教育人、培养人和塑造人。

卡耐基管理模式的创始人安德努·卡耐基很早就说过:“带走我的员工,把我的工厂留下,不久后就会长满杂草;拿走我的工厂,把我的员工留下,不久后我们还会有个更好的工厂。”由此可见,员工在企业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也正体现了这一点。这就要求企业要尊重员工的各项权利,重视员工的发展需求,做到年资、岗位与人员的相互适应和彼此促进,把员工满意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鼓励员工干事业、支持员工干成事业的良好氛围,激发与凝聚员工的热情和智慧,从而实现员工的社会价值和人生目标,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企业发展中除了企业内部员工外,客户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客户最终决定着企业的经营模式、营销模式及竞争策略。“以客户为中心”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应是企业的根本宗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实现企业和社会的科学发展,企业迫切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确立以客户的需要为核心的理念,向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赢得客户的信任与忠诚。

(二)要把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企业哲学 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其强调发展不是单一的经济运行过程,而是全面发展的过程。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其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企业与社区、企业内部发展与对外协调等的和谐有序。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综合要求,其强调保持人

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与社会人文环境的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也为构建和谐企业文化提供了强大理论支持。而企业哲学是企业全体员工所共有的对世界事物的最一般的看法,主导和制约着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因此,基于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企业文化,就是要把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企业哲学,成为促进企业健康成长和发展壮大的文化支撑。这就要求企业既要重视当前的发展和眼前的利益,又着眼长远,重视远期利益,要摒弃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只顾眼前利益的短视行为,正确协调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短期与长期、局部与全局、牟利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真正促进企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要争取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仅对我国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对企业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企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企业全面发展包括企业的体制、机制、产品、技术、营销、供应、协作、公关、人事、财务、文化、信息等都得到全面发展。如片面追求生产规模发展、片面追求营销发展、片面追求赢利水平发展,这些倾向都有悖于全面发展要求,都不利于和谐企业文化的建设,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2.企业协调发展要求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和生产单元都能围

绕企业奋斗目标自觉履行职责,不扯皮推诿,不拖后腿,薄弱环节得到及时消除,各方面发展保持平衡状态。对外,企业要与供应商、分销商、服务商、顾客、社区、政府、竞争对象及自然环境都能友好相处,协调发展。

3.企业可持续发展就要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提高企业市场地位,又要保持企业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能力的提高,保证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长盛不衰。

(四)要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企业是构成这个有机整体的单元。社会的和谐离不开企业,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社会。企业在创造和追求利润最大化、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应承担对社会的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安全生产、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及资源等。这有利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既能够实现企业自身的和谐发展,又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这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和目标是相一致的。

何况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已经包含着很强的社会责任。客户与企业之间的“需要”与“满足需要”的关系,是企业发展的基本矛盾。如果企业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势必会做出违反企业社会责任的事情。因此,树立、落实和强化企业的社会

责任意识,是引领企业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的重要力量。企业只有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深入人心,建立讲责任、求和谐的企业文化,才能真正形成企业社会责任的长效机制;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文化,发展循环经济,解决环境问题,企业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只有真正做到依法诚信经营,关心和保护劳动者权益,热心公益事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才能真正赢得社会的尊重,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推动和影响社会文化的改良和提升。

四、结语

建设和谐企业文化,打造和谐企业,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既是一个现实的课题,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让我们共同努力,充分运用科学的发展观,把培育企业文化与生产经营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推进和谐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EB/OL].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7507/6429844.html.2007-10-25.[2]侯贵松.企业文化怎样落地[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3]罗长海.企业文化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4]金思宇.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中央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

[EB/OL].http://article.sinoec.net/reason/culture/Article_32086.html,2008-6-7.[5]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企业和谐文化建设———在“中外企业文化2007太原峰会”上的讲话

[EB/OL].http://,2007-11-14.[6]刘燕.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企业文化建设思考[J].企业经济,2006,(5):140-142.[7]屈燕妮.论和谐社会中的和谐企业文化建设[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6,(3):42-44.[8]李玉辉.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企业文化建设[J].商业研究,2007(,1):196-199.

2.构建和谐会计 篇二

在构建和谐会计中,必须以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及维护经济秩序为前提,特别要以深入贯彻《会计法》为首要任务。同时,要考虑构建和谐会计的新情况、新要求,提出新思路、新办法,开创一个在加强法治前提下构建和谐会计的新局面。

(一)提高执行制度的自觉性。

随着会计制度改革的深化,新的会计准则已在不断出台,然而有些会计人员缺乏适应能力、处理能力、分析能力,造成了某些不和谐的因素。为此,从构建和谐会计的要求出发,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抓“领导”,即要提高单位负责人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单位负责人作为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其对《会计法》的认识程度,决定着一个单位对《会计法》的贯彻实施。这就要求单位负责人身体力行,纠正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的行为,在加强法治中作出表率作用,为会计执法创造良好的环境。二抓基础,即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核算质量,规范会计工作秩序。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也是构建和谐会计的重要环节。在加强法治建设过程中,必须要提高会计人员的法治意识,严格执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把会计基础工作抓实抓好。三抓检查,即加强对执行《会计法》等法律法规的检查。在接受财政部门经常检查、社会审计定期检查的基础上,企业和会计人员应对照法律法规,找出自身不足之处并及时整改。

(二)创新财务管理的思路。

管理创新是加强法治、构建和谐会计不可或缺的举措。这就要求企业在财务管理中既要加强资金管理、投资管理、往来管理等等,又要做到管中有活,活而不乱。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把握创新财务管理的思路,做好三个结合:一是前瞻性,做到控制现在与面向未来发展结合。即企业财务管理不仅要管好用好资金,还要研究企业持续发展的需要,参与可行性研究,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稳定增长。二是全面性,做到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与研究外部市场结合。根据金融市场、资本市场、法律法规以及各种信息不断变化的情况,研究适应新情况的财务策略,适时调整发展规模,以促进企业稳定发展。三是风险性,做到企业发展规划与财务危机管理结合。在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企业危机无处不在,所以在新形势下的财务管理,不仅要抓筹资、投资管理,更要抓企业危机管理,而企业危机首先体现为财务危机,这就要求财务管理重视财务危机应对策略,及时提出危机预警信号并采取相应措施,以化解和避免企业财务危机。

(三)改善会计监督机制。

实行会计监督是《会计法》的一项重要规定,但是当前企业监督弱化的情况较为普遍,除了客观因素外,主观上也存在不和谐的因素。因此,在构建和谐会计中具体可从三方面改善会计监督机制。一是改善态度,突出服务,寓监督于服务中。《会计法》规定会计监督体系主要是内部会计监督、社会审计监督和财政等行政监督。在这个监督体系中,监督主体偏重于查账验证,虽然这也是一种服务,但监督方主要还是以执法者身份自居,对被监督方缺少具体的帮助和沟通。为此,构建和谐会计中加强会计监督,首先要突出服务,立足于帮,做到查帮结合,尤其要宣传制度,帮助纠错、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二是改变方法,加强合作。应该认识到,监督与被监督双方其实质是合作共事的关系,查账验证需要被查单位提供会计资料,并对其真实性负责;而查证者要验证其真实性、合法性,并对其提出负责任的审计结论。所以,构建和谐会计中的会计监督必须消除过去那种对立情绪,重塑互利合作氛围,以利于各项制度的执行。三是改进措施,注重协调协调是监督与被监督之间的双向交流,就是通过共同商量、互相配合,使分歧或矛盾得以解决,处理好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在会计监督中,监督主体经常碰到合理不合法或合法不合理的具体问题,这就要求在坚持制度的前提下,克服生硬的态度和僵化呆板的做法,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通过协调、沟通处理具体的问题,这样做既能加强会计监督,又能较好地解决问题。

二、必须把加强德治贯彻始终

德治是法治的思想基础。构建和谐会计必须加强德治,做到以德佑业,即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这是实现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的新要求。

(一)诚实守信是以德佑业的首要条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既是道德资源、又是经济资源;诚则兴,信则旺。对会计行业而言,诚信是会计行业之魂,立身之本。诚实守信在会计工作中具体表现为:诚心实意待人,开诚布公办事;言行一致、表里一致、恪守信用、遵章守纪;坚持原则,反对做假。

(二)秉公办事是以德佑业的具体体现。

公事公办,忠于职守,是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思想品质,也是会计道德建设的重要方面。在构建和谐会计中,会计人员一要有廉洁正直的品质和坚持原则、不怕打击的勇气;二要在遵守职业纪律、端正职业作风等方面作出表率;三要有办事公道,以身作则,服务群众,不怕吃苦的精神。

(三)爱岗敬业是以德佑业的重要内容。

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是会计人员必备的素质。在构建和谐会计、加强会计道德建设中,要以良好的道德来约束会计人员的行为,这就要求:一要勤勤恳恳工作,不计个人得失;二要把执行法律法规视为爱岗敬业的最高职责;三要努力学习,不断提高政策水平和专业胜任能力。

三、必须对“和而不同”有正确的理解

“和而不同”,即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从构建和谐社会看,一个社会有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它反映了不同的利益主体,因而也就有不同的利益诉求。构建和谐社会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处理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在构建和谐会计中更应该对“和而不同”有全面正确的理解,要结合会计工作的实际,融入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会计监督,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中。

(一)求同存异是对“和而不同”的必要补充。

要充分认识求同存异或求大同存小异对于构建和谐会计的必要性。只有正确把握求同存异,才能达到“和而不同”,两者相辅相成,“和而不同”为求同存异提供内容,而求同存异则是“和而不同”的必要补充。求同存异既是辩证的认识,也是科学的方法,在构建和谐会计中具有普遍性。只有正确把握求同存异,才能全面贯彻“和而不同”的精神,促进会计工作的和谐与统一。

(二)善解能容必须有准确的定位。

目前在针对构建和谐会计的讨论中,有的观点把善解能容作为“和而不同”的又一论证,提出所谓宽容会计、尊重他人所做的不同选择等等,这种提法既不准确,又不完整。例如对会计人员偷税漏税、弄虚作假、铺张浪费、行贿受贿、设“小金库”等违法违纪的“选择”是不能宽容的。因此,笔者认为对善解能容在构建和谐会计中的定位要遵循原则性,即“善解”在执行法律法规前提下的矛盾,“能容”在制度规定范围内能容忍的事,而不是无原则无条件地容忍他人的选择。

(三)求真务实是“和而不同”的必然要求。

3.构建企业和谐会计文化的思考 篇三

会计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产物,在市场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会计工作能否实现有效的监督,保证经济业务合理合法,自然也离不开所处的具体的文化环境的影响,文化因素必然会对会计工作发生作用,因此,研究会计文化环境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会对会计模式产生不同的影响。一般在个人主义盛行、对不明朗因素反应较弱、权距较小、崇尚阳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会计模式在管理上,强调行业自律,政府的作用有限;在会计准则上,强调灵活性和可选择性;在会计职业上,会计职业地位较高,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在财务信息披露上,偏向于透明公开;在会计处理方法上,强调真实反映,会计核算方法偏向乐观,并有大胆的创新。美国是其典型代表。在集体主义盛行,对不明朗因素反应较强,权距较大,崇尚阴柔的社会文化环境下,会计管理强调立法管理和行政管理;会计准则强调指令性、强制性、统一性;会计职业地位较低;信息披露偏向保守:会计核算采取保守的态度,严格遵循历史成本原则,“准备金”概念使用频繁。最为典型的代表当属法国、德国。

会计模式的产生、发展,始终受到一定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我们只有认识到文化环境和会计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的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地选择合适的会计模式并发展这种会计模式,从而使会计工作更好地为市场经济服务。

二、当前我国会计文化环境的新变化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会计改革以来,我国会计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会计文化环境中也出现了一些有利于我国会计事业发展的新情况。

1、价值趋向上:个人主义有所增强。改革开放后,人们公开承认自我,个人主义有所增强。人们不再觉得为组织奉献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了,其创造价值的动力更多的来自于回报预期,同时,经济的发展使得员工个人选择的机会和渠道增多。企业对其约束力越来越弱。会计人员更看重自身能力的培养及个人价值的更大实现,他们积极参加各种职业培训、进修和考证活动,工作勤奋,竞争意识明显增强,参与管理和经营决策的意识也显著增强。但是,在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尚不完善的情况下,由于受个人主义的影响,会计工作中也出现了损害国家利益、他人利益的现象,诸如造假账、挪用公款、贪污等。

2、对权距的认同感逐渐缩小。在计划经济时期,大一统的会计制度,缺乏应有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市场经济体制下,各项会计制度的出台,尤其是各项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颁布、实施,更多考虑了专家、学者、民众等各方面的意见和意愿。

3、性格特征上:阳刚之气开始形成。计划经济时期,人们的风险意识、竞争意识很差,甚至没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及会计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始强调经济效益,讲究竞争和优胜劣汰,分配方式多样化,职工的社会保障、福利开始社会化,有了风险意识,人们普遍开始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勇于竞争,更富有成就感。

4、对不明朗因素反应减弱。计划经济时期,会计业务全部用具体的会计制度加以规范,会计人员不能变通地去处理一些新的会计业务。市场经济时代,开始鼓励会计界灵活地制定会计制度,力求在会计实践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会计人员也有了灵活处理会计业务的余地。

三、构建企业和谐会计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1、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人是企业及其活动的主体,会计工作作为企业的一种具体活动,其主体自然是人,会计人员的行为方向与方式、行为力度与效率直接决定着会计工作的效率。所以,关注人,关心人,尊重人,研究人,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是构建我国会计文化的重要前提。把以人为本作为会计文化建设的理念,不仅与现代管理大趋势相一致,更是继承和发扬文化传统,使会计文化形成中国特色的必然选择。

2、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吸收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一方面'要通过对中国传统的文化进行创造性的分析、扬弃和改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市场融为一体,促进会计工作的开展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吸收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比如对西方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乃至民主、自由、法制、人权等等加以创造性地运用,使之成为适应新时代、新形势需要的,有利于加速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东西。

3、革新会计教育,塑造优秀的会计人才。在我国,长期以来对人才的评价是以政治思想为基础,以专业能力为核心,而组织观念、群众关系在其次,在会计教育内容上重视专业知识和技巧的传授,而忽视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培养。这些都远远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信用经济时代对会计人员的现实要求。我们要从反映和维护市场经济对个人发展的积极要求人手,塑造具有职业精神和进取精神的会计人才。另一方面,要建立合理分工、人才合理流动和平等竞争的机制,努力建立一个使人的能力得到发挥的平台,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爆均,谈会计文化的发展及其价值取向,商场现代化2005.1

[2]左启鲜,加强会计文化遏制会计信息失真,集团经济研究,20065

4.构建和谐家庭促进社会和谐 篇四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构建和谐家庭 促进社会和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古语道出了中国人的家国观念。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全面部署。作为社会的最小单元,家庭的和谐稳定对社会的和谐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为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不断把和谐家庭创建活动引向深入,市妇联在全市家庭中开展了“五好文明家庭”创建等一系列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全面部署,这是在新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一个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也是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对形成人的基本素养、精神面貌以及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千千万万家庭的稳定和谐,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可以说,和谐家庭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家庭经济生活如收入、住房、教育等物质条件也相应得到改善,作为细胞的家庭也正在经历着各种变革浪潮的冲击,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反映在家庭领域,表现为家庭成员思想、意识和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一些家庭出现了价值观念扭曲、道德行为失范、子女教育有误、婚姻稳定性下降等问题,这些都是家庭的不和谐因素,处理不好就会直接影响家庭成员的成长和发展,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努力构建文明和谐的家庭势在必行,这是摆在我们全社会以及每个家庭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必须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这就要求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要不断延伸创建领域,丰富内涵,将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渗透到千家万户,构筑“家庭文明、家家互助、邻里和睦、社区和谐”的新格局。

一、构建和谐家庭,要重视家庭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家庭成员的综合素质。构建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更需要强有力的精神支撑,良好的文化基础。当前,随着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并日趋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人员流动性大大增强,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都对和谐家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下功夫培育和建设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于一体的,有利于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家庭文化,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尚的家庭文化是一种精神,是方向、是理想、是家庭为之努力的目标。家庭是人格塑造的加工厂,事业成功的加油站和大后方。为此,要大力实施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家庭文明工程,开展系列活动,切实提高家庭成员的综合素质。在城市中要以建设学习型城市、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社区为契机,大力开展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开展家庭读书活动、家庭文体活动,满足现代家庭发展的需要;在农

村,与创建文明村镇、美化生活环境相结合,深入开展“三下乡”、“美德在农家”等活动,丰富农村家庭精神文化生活。

二、构建和谐家庭,要以群众性活动为依托,积极开展家庭文明建设。和谐家庭是以家庭成员的全面发展为基础,家庭成员之间、家庭与社会之间、家庭与自然之间相互和谐的新型文明家庭模式。这就需要我们把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更多地贯穿到具体工作和生活中,坚持以人为本,以美德教育人、以亲情感化人,通过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廉洁家庭”、绿色环保家庭、“十星级”文明户、“十佳”母亲、恩爱夫妻、“优秀书香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创建活动以及举办家庭文化展演等系列活动,积极探索家庭美德建设的新路子,引领广大家庭成员积极参与家庭文明的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家庭成员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家庭其他成员关系及邻里关系的改善,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团结互助、诚信友爱、融洽和谐的家庭和社会环境。

三、构建和谐家庭,要以“八荣八耻”为核心,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家庭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课堂。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既是每个家庭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我们要站在新的高度,以全新的视角,充分认识贯彻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和谐家庭建设的重要性,从现代家庭及家庭成员的特点和需求出发,以和谐家庭建设为总抓手,创新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青少年道德实践活动。要发动广大家庭踊跃参与“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的“双合格”活动,切实承担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重任,提高家庭成员的自觉参与程度,使他们在参与中受到教育。要把以“八荣八耻”荣辱观教育为核心的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到家庭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把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这一抽象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让群众摸得着、看得见,在深入人心上下功夫,在弘扬正气上下功夫,在联系实际上下功夫,使之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正家风、促和谐的社会风尚,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从而促进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和谐。

四、构建和谐家庭,要增强法制观念,切实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应该说,通过多年的努力,目前我市家庭成员的素质,包括法律意识整体上明显增强,妇女的地位有了显著提高,但是,家庭暴力还是时有发生,成为家庭不和谐的麻烦制造者。因此,我们要在加强正面教育引导、倡导主流思想的同时,对家庭暴力等家庭不和谐因素同样给予足够的重视,尤其对职工来信来访和社区群众反映的侵犯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现象依法进行处理或调解,把矛盾消灭于萌芽。要把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方针融会贯通到婚姻家庭当中,围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的“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内容,倡导“立志、尊重、平等、勤俭、谦让、助人”的文明家风。要完善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机制,严格执行《宪法》、《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依法保障妇女儿童的权益,尤其应就家庭暴力的特点,逐步建立健全妇女儿童维权组织网络,切实做好维权服务。同时还要加强对妇女进行普法教育,广泛宣传法律知识,提高广大妇女的法制观念,运用法律和道德的力量化解矛盾、解决问题,防止家庭悲剧的发生。

五、构建和谐家庭,要广泛动员,在全社会形成和谐家庭建设的浓厚氛围。创建和谐家庭,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关心,共同配合,积极参与,形成合力,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抓实抓好。要坚持“以德养家、以法治家、文明和家、素质兴家”的家庭工作思路,深入宣传,广泛动员,大力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对贫困家庭的社会救助体系,热切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搞好特殊群体家庭的和谐稳定。从而不断促进家庭成员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家庭与社会之间、家庭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和谐,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共同关心、关注、积极参与和谐家庭建设的共创和谐的浓厚氛围。

5.建设和谐校园 构建和谐教育 篇五

马庄镇教育工作指导中心

我镇现有中学2处,小学4处,成教中心1处,幼儿园22处,在校中小学生、幼儿6000余人,教职工367人。其中,民族小学是省级规范化学校和3A学校,二十二中等8处为市级规范化园校,其余均为区级规范化园校。

几年来,我镇教育工作始终以创建和谐教育园区和百姓满意学校为总抓手,以新课程改革和校园文化建设为重点,加大投入,强化管理,进一步优化了育人环境。全镇大部分中小学教师,适应新课改需要,潜心教改教研,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教学相长,取得了教学成绩、教研成果的双丰收。

我镇多次被评为区中小学教学工作先进乡镇、职成教招生工作先进单位、区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区勤工俭学先进单位,被市总工会命名为“教代会星级单位”。

二十二中先后被评为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省红旗团委、市级教学示范学校、区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市精神文明先进单位。中心小学多次评为区教学工作先进学校、区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并被市教育局命名为首批教学示范学校。成教中心被命名为省级教学示范学校。大坡小学、临汶小学、民族小学都多次被评为区教学先进单位,民族文苑多次承办省市区民族教育现场会。

几年来,有131位教师分别被评为区优秀校长、区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有500余人次的教师获区级以上论文、优质课、公开课奖励,1人获“泰山教坛英才”称号,2人获“泰山教学新星”称号,55名教师被评为区教学能手,2人获市教改先进个人称号。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体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概念,意义重大而深远。实施和谐教育的核心,是学校教育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关系的和谐。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镇教育工作指导中心高度重视,狠抓落实,使我镇的和谐教育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将我们的做法作简要总结。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及正确的质量观,认真学习落实泰岱教字(2005)21号及上级文件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教师的创造精神,挖掘和欣赏学生各方面的才能,调动的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正确协调和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处理好各种矛盾,发扬民主,依法执教,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做好安全稳定工作,创建和谐发展的空间,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强化领导,狠抓落实

1、高度重视领导班子建设。建设和谐教育园区,领导班子既是组织者、推动着,又是示范者、引导者,没有和谐的领导班子就没有和谐的学校,领导班子和谐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关键。为此,我镇成立了以教委主任为组长,以副主任、各中小学校长为成员的领导 2 小组,我镇多次召开中小学校长会议,研究班子建设工作。要求校长以身作则,班子成员精诚团结,干事创业,聚精会神抓教育,增强领导和工作能力,做到依法执政、依法执教、公平公正,廉洁自律,作风正派、顾全大局,齐心协力,办学生发展、家长放心、百姓满意的教育。

2、加强教职工队伍建设和管理工作。要求各校充分发挥党支部、工会、团委和少先队的作用,加强教职工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爱岗敬业,积极工作,充分认识到教师之间的和谐是校园和谐的基础,师生之间的和谐是学校和谐的根本。(1)要求教师之间要建立起团结、协作、互助、坦诚友善的和谐人际关系,营造既有直率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又有信任与支持的和谐氛围,充分发挥个人所长,从而形成和谐的战斗力群体。(2)尊重是和谐课堂的核心,有了尊重,才有师生的平等对话,才有沟通、合作的过程,因此,教育广大教职工要尊重学生,关心爱护学生,不体罚变相体罚学生,转变育人观念,廉洁从教、乐于奉献,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3、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质量观,坚持“严、细、实、恒”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力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常规是学校管理的主体和重点,在抓好教学七个环节的基础上,重点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1)加强对备课的管理,坚持和完善了集体备课制度,实现了以乡镇为单位跨学校进行备课,在认真研究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研制编写符合自己实际的教案和学案。充分发挥教师的群体优势,合力攻关,资源共享。(2)加强课 3 堂教学的管理,认真研究新课改理论,借鉴“洋思经验”和“杜郎口教学模式”的精髓,设计出符合自己实际的“自主、互动、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3)借助感恩教育和信心激励教育,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教育学生关爱自然,关爱生命,热爱科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尊重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拓宽学生的成才途径,消除厌学现象,让学校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同时也控制了学生辍学,按时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4、努力抓好行风建设,扎实地搞好校务公开工作。每年定期召开教代会,让广大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增强主人翁意识。镇教育指导中心和各校,每年均组织师德演讲比赛,弘扬正气,鼓舞士气。学校每学期都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向社会、家长、学生征求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工作,建立健全“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认真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严格执行收费标准,张贴《收费公示栏》,并公布了监督电话,在各校自查的基础上,镇教育指导中心每年组织检查至少2次,此近年来无乱收费现象。经常邀请镇人大、政协等有关部门领导和村民、学生家长代表,召开座谈会,征求他们对教育和学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有力的促进了行风建设。同时,使学校与家长、社会的关系更加和谐。

5、加大信访稳定及安全工作的力度,努力构建安全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各校充分发挥了工会组织的作用,经常深入群众,座谈了解情况,为广大教职工排忧解难,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矛盾,及时化解,将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让群众感觉到组织 4 的温暖,近年来无信访案件。各学校都狠抓了安全教育工作,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法律辅导员的作用,学校每学期召开法制教育大会,增强师生的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加强安全保卫工作和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力度,消除“黄、赌、毒”等违法犯罪现象和一切不安定因素。近年来无违法犯罪和安全责任事故发生,有力地保障了师生人身安全和学校的平安。

6、我镇是汉回两族聚居地,镇政府以文苑建设为契机,先后投资600余万元,建成了集初中、小学、幼儿园三位一体的教育园区。镇教育工作指导中心的领导,多次到回民村与领导群众座谈了解情况,征求他们对教育的意见和建议,并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转变了部分村民“急功近利”、不重视教育的思想,使他们树立了让子女求学上进、成才的观念,辍学学生的家长看到了希望,纷纷组织学生返校就读,使少数民族子女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形成了和谐的民族关系,推动了和谐教育园区的建设。

总之,在教育局和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镇广大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和谐的教育园区在我镇已经形成,马庄5万人民对教育工作是满意的。我们将继续努力,为创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马庄镇教育工作指导中心

6.构建校园篮球文化 构建和谐校园 篇六

构建和谐校园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5-000-01

摘 要 篮球运动早已成了校园热门的运动之一,本文简单分析了校园篮球文化的内涵,阐述了校园篮球文化对学生发展的意义,明确校园篮球文化在构建和谐校园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篮球文化精神鼓励学生形成良好、健康的健身习惯,逐渐成为身心健康的新型优秀人才。

关键词 校园 篮球文化 和谐校园

篮球是校园中最常见的一项运动,也是学生参与率最高的运动之一。篮球文化是在校园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产生的一种新兴文化,是校园文化中的最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各学校积极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校园篮球文化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学校应该重视校园篮球文化,加强校园篮球文化的传播。

一、校园篮球文化的内涵

篮球文化是指人们在进行篮球这项运动的过程中所创造出的物质与精神方面的财富综合。一般而言,校园篮球文化包括参与者的观念文化与行为文化;既属于意识形式的软文化,也属于物质形态的硬文化。校园篮球文化是一种特定的文化,是在校园中呈现出的一种文化现象与群体文化氛围。校园篮球文化可以说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可以引导学生朝着健康、文明、积极的方向发展,为祖国培养身心健康、积极向上的综合型人才。校园篮球文化可以说是校园精神的核心,凝聚着校园的人文精神及智慧,得到了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及认可,承载着强大的教育、文化功能。

校园篮球文化具有社会性、综合性及特殊性。校园篮球文化的社会性是通过其同化作用,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人。校园篮球文化的社会性反应了社会中的道德规范及制度规范,既是对篮球本身的一种竞技规则,又是外在的道德规范,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校园篮球文化具有综合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仅与社会学有关,同是与生物学科、心理学科、教育学科及战略学科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额可以说是一种兼容性强的综合性文化。校园篮球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种,但是又具有其特殊性,校园篮球文化是一种软文化,通过不断的渗透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具有极强的号召力。因此,校园篮球文化的构建对和谐校园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校园篮球文化的意义

首先,篮球远动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健康的体格。篮球运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增强学生对身心健康的认知,掌握增强体质的方法及技巧。从而使学生在开展学习活动的同时,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自觉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同时,在参与篮球运动的过程中,可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使学生在和谐、平等、友爱的环境中,提高自身抗挫折的能力,可以更好的调节自身的情绪,使自己成为身心健康的新型人才,更好的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

其次,校园篮球文化具有社会性,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篮球远动是将个人与群体进行联系的桥梁,能使学生建立一定的责任感,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在这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重视集体荣誉感,提高自身良好的道德、集体主义精神,从而今后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

最后,校园篮球文化有助于学生意识到终身体育的重要性。篮球是广大师生最喜爱的体育项目之一。参与篮球运动,可使学生体会到运动的乐趣,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进而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

三、构建校园篮球文化,构建和谐校园

对校园篮球文化的意义都十分清晰了,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如何构建校园篮球文化并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亟需各学校的积极探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重视体育教学,贯彻校园篮球文化

体育教学是学生与篮球文化直接接触的渠道,因此贯彻校园篮球文化首先应立足与体育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传达篮球文化的功能及意义,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篮球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逐步的让学生感受到篮球运动的益处,并主动投入到篮球运动之中,成为体格健康的人才。

(二)营造学校良好的校园篮球文化氛围

学校首先应该逐步完善学校体育馆、篮球场等硬件设施的建设,提供学生更多参与到篮球运动的机会。与此同时,随着NBA在我国各阶段学生中的影响逐渐扩大,学校可利用优秀的明星球员的格言、成功经历对学生进行激励。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改变学生生活方式、篮球观念的根本目的,并利于弘扬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对校园篮球文化加强组织管理

对校园篮球文化加强组织管理是确保其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和谐校园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学校应制定相关的计划,对构建校园篮球文化进行合理的管理。同时,学校应积极举办篮球比赛,鼓励学生参与到其中,在篮球比赛中使学生学会团队合作,适当的调节自我情绪,便于今后更好的适应社会。

构建校园篮球文化的途径多种,在给予充分重视的同时,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在各部门的关心下促进校园篮球文化的传播,培养学生养成合理、健康的生活习惯。构建校园篮球文化,构建和谐校园是一项重要系统的工程,因此在实施开展的过程中,学校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推动校园篮球文化的传播,建设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7.构建和谐后勤推进校园和谐 篇七

构建和谐校园, 既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探索和实践, 而和谐的后勤服务体系是创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障。和谐的高校后勤发展观应围绕师生的需求, 以人为本, 做好学校各项服务工作, 与高校各项管理工作相互协调, 共同发展。如何构建和谐的高校后勤服务体系, 笔者结合自己在高校后勤的工作实践, 就此粗浅地谈些心得和体会。

1 和谐后勤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

1.1 和谐校园是高校发展的最高追求

和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在谋求和平共处、协调发展的当今世界, 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谐不仅仅是一种氛围、一种境界, 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关系, 它反映了事物发展过程中协调、平衡、秩序的基本特征, 它是人们顺应客观规律促成事物稳定的一种状态。

高校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 其功能要求高校始终保持一个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态势。因此, 和谐校园的构建是当今高校发展的最高追求[1]。

1.2 和谐后勤为和谐校园提供重要保障

高校后勤工作是整个学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由于和谐校园的安全、稳定、团结、协调、发展等诸多要素都与后勤密切相关, 随着高校事业的蓬勃发展, 学校对后勤提出了越来越高的保障要求。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 首先必须构建和谐后勤, 始终坚持“为教学服务、为科研服务、为师生服务”和“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宗旨, 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立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型后勤服务保障体系, 提高后勤服务管理水平。

2 构建和谐后勤的制约因素

2.1 后勤工作人员服务意识淡薄

在社会化改革不断推进的情况下, 市场经济服务方式逐步取代了传统的计划经济服务方式, 高校后勤也形成了多元主体办后勤、多种服务并存与竞争发展的局面, 更多注重的是硬件设施的建设和服务, 存在着“一手硬, 一手软”的现象, 即重管理和服务功能, 轻教育功能;重物质环境的改善, 轻软环境的改善;重经济效益, 轻社会效益。由于后勤工作人员服务意识、育人意识淡化, 导致其不能很好地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而制约了高效和谐后勤的发展。

2.2 后勤工作人员素质偏低

高校师生文化层次相对较高, 并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对后勤的服务也有较高的要求, 即营造出满意的教学科研环境和舒适的生活文化环境。然而, 目前后勤人员往往不注意自身言行, 对师生缺乏热情, 对学生用强制命令代替沟通交流, 对设备运行常识了解得不透彻, 对危急事件的处理不够及时等问题还普遍存在。因此, 要求新时期的高校后勤工作人员应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 服务态度好, 举止文雅, 谈吐大方, 并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精神, 在服务和管理过程中能通过自身的言行来感动、引导、教育、激励周围的学生, 真正履行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职责。

2.3 后勤管理不到位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极其复杂, 在较大程度上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体制、机制不合理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自办后勤、垄断经营依然是主要形式, 由人为因素造成工作的随意性、凭经验办事、程序规则不完善、管理手段原始等现象严重, 从而导致了优质资源在高校后勤资源配置中难以发挥作用, 后勤服务不能适应学校和师生不断发展的需求[2]。

3 和谐后勤的发展原则

3.1 改革发展做前提, 沟通联系讲和谐

改革和发展是高校后勤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 要在改革和发展中实现速度与效益、数量与质量的有机结合, 科学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 逐步理顺后勤各方面的关系, 促进高校后勤各项事业更加和谐有序地发展。

高校是一个庞大的系统, 参与建设的主体多, 后勤服务部门在日常工作中, 将高校建设发展的相关要求进行分解传达和贯穿到后勤工作中, 及时了解和主动配合教学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工作, 加强与教务、教学院系、教辅、机关等的联系, 切实了解、理解、分解、化解各项具体指标非常必要。高校后勤部门只有积极、主动、热情地与其他部门沟通联系, 求得一个和谐环境和体谅, 这对高校后勤的发展必不可少。

3.2 安全稳定做基础, 管理有序保和谐

高校后勤承担着广大师生吃、住、行、卫生保健等多方面的服务工作, 涉及许多安全工作。可以说, 后勤工作的安全与稳定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是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壮大的前提和保证。因此, 高校后勤在重视全面发展, 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 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对待安全稳定工作,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 强化责任意识, 明确工作任务, 完善管理制度, 及时消除不安定因素, 创建平安和谐校园, 确保校园稳定。

后勤内部和谐氛围的建设也是构建和谐后勤的一个重要因素, 处理好后勤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后勤内部员工之间的和谐非常必要, 这种内部和谐氛围的取得需要通过管理、教育来实现。将服务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进一步提高后勤管理和服务水平, 让后勤职工具有崇高的信念与理想, 增强他们干好后勤工作的动力和信心, 处理好后勤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后勤内部员工之间的和谐非常必要[3]。

3.3 优质服务做关键, 工作业绩求和谐

高校后勤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的特点决定了高校后勤工作的服务方式、手段、标准和要求与其他服务性工作有着较大的不同。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广大师生对后勤服务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为了实现校园的和谐与稳定, 就必须高度重视师生的服务需求, 做到“以人为本, 强化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理念, 不断提升后勤服务的层次和内涵, 不断拓展后勤服务项目。

同时, 高校后勤置身于高校大环境中, 如果没有和谐的校内环境, 则自身的发展和工作的开展都将成为“空中楼阁”。高校后勤作为服务窗口, 为教师职工和广大学生提供优质服务, 为教育科研等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安全可靠的服务是其本职工作, 高校后勤工作人员必须以工作业绩求得与外界的和谐。

参考文献

[1]刘冬云.以人为本构建高校和谐后勤[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9 (5) :60~61.

[2]孙朝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和谐高校后勤系统[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29) :251~252.

8.和谐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校园 篇八

我们一直提倡在新的历史时期,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因为它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民主和文化,是实现人本化、人性化、人文化关怀的根本所系。所以,研究发展的、动态的新型师生关系,也一直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与实践的焦点,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

一、当前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及其原因

大量的调查和实际观察也表明,当前不和谐的师生关系伤害较大的主要是疏冷与功利,对立和冲突。

疏冷与功利究其原因,大背景是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冲击人们传统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反映到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某些人在注重实惠和实用,追求物质需要的人际交往;作为教师也有自身主观的因素,社会蔓延的请客送礼、走后门、拉关系等不正之风,使一部分教师心理失去了平衡,背离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唯利是图,利欲熏心,将师生关系演义成利益关系;再有家长当,有相当部分家长,不适当地运用物质手段,介入师生之间的交往,导致单纯的师生关系变得复杂和庸俗。

师生关系的对立与冲突的原因,一是教师与学生社会评价标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活经验等认识及需要的差异,使双方难以互相认同并形成共识,反而产生了分歧、对立和冲突;第二,教师教育教学中权力主义与学生不断增强的独立、自由、平等、民主的意识和逆反心理的对立,构成师生关系的矛盾和冲突;三是作为自然人的学生社会经验少、自我控制能力差,教师修养欠缺、教育教学能力差等自身人格素养的某些不完善,也是此种不良关系形成的重要因素。

二、新时期师生关系的特点思考

学校教育的双边活动过程,一般意义上,教师主导教育,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和客体的二重结合。作为活生生的、有思唯能力的、有個性特征的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在教师教导下主动参加教育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公认的一种自然结合、同时也是一种必然结合的师生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

“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教学双边活动中,教师是学生智力的开发者和学生个性的塑造者,处于组织领导的地位,身教、言教中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发展起主导作用。课堂教学、课外辅道、校内外活动、作业面批、家访等等都使师生关系的发展,在直接的渗透中起着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并呈现时空的广延性。

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是我们的目标,但也必须看到并承认教师与学生在年龄、职能、经历、知识、水平、阅历等方面的不同,成为师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看待问题、处理问题、形成不一致性,甚至因教育行为与学生的接受能力、身心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导致学生不理解、产生对抗情绪,这就是师生关系差异性。

师生关系的客观性、渗透性、差异性,最终都应指向能促进师生关系和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或显或隐的、长久的教育性。所谓“师者,人之模范也”, 所谓“度德而师之”,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融洽、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是最正常的、充分体现教育性的师生关系。

三、育人观的改变和铸造教师人格魅力

要构建适应新时期学校教育的良好师生关系,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质量观、人才观,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铸造自身人格魅力,特别要真正投身新课程标准的建设中去。

当前的学校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形势令人担忧。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教育”的社会教育环境,并不像抓计生一样见效,家长、学校、社会,甚至领导的“重智轻德”、“重分轻能”等思想观念不见明显好转,加上媒体渲染报道,相反愈演愈烈。不堪重负的应试压力,使得师生关系少了情感的关怀、少了将心比心的理解、少了彼此的更多尊重与关爱,教师任劳任怨,学生废寝忘食,他们作为正常人的喜怒哀乐得不到有效关注、合理宣泄,现阶段师生关系的不尽人意,与育人观的偏颇不无联系。因此,花大力气改变育人观,已是刻不容缓。

而作为教师本身,则应大力铸造自身人格魅力。因为,这是“教者乐其教,学者乐其学”的亦朋亦友、良师益友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基石。

学识广博、才艺丰富、专业技能精湛、个性慈善,最好还能语言幽默风趣等等,是教师吸引学生的魅力所在。但要铸造自身的人格魅力,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以更多地得到学生的尊重,我想最根本的是懂得尊重并知道如何尊重学生人格。要知道学生是人,是充满思想具有人格尊严的人。做老师的,万不可把学生当作器物瞎摆弄。要知道以气压人,只会收获抵触,导致在学生的心里名录中将你从可接纳者淘汰出局,而拒你于心门之外的悲剧。提倡走近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学习、走进学生心灵,就是要我们换位于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懂得尊重其人格、思想,尊重其感情、言行,甚至尊重他们的幼稚和天真。

四、和谐师生关系与疏导校园情景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某种程度讲,师生关系的紧张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及需求的不适应所致,由此引发了学习负担过重、德育实效性不高,厌学情绪渐滋暗长等矛盾的产生。和谐教育正是抓住了这个矛盾,从学生现实的认知特点、发展水平与需要出发,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规律,力求教育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和谐,追求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和谐性。这种最大化地发挥教育教学活动效用的理想境界,对于我们讨论和谐师生关系,应当说大有借鉴。

除了如前所述的评价体系与育人观的转变,教师自身人格魅力的塑造,和谐师生关系重要的是教师应不断提高施爱能力。教师的爱,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没有师爱就没有教育,而鉴定这种能力的有效方法,就是疏导校园情景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一般来说,凡是有逆反心理的人,一般都喜欢逆向思维。如果教师能够以逆向思维作为一种认识手段,大胆运用逆向思维,通过逆向论证,提高学生对错误思想的鉴别能力,从而收到正向思维所难以达到的效果。眼下的学校德育和学生在社会上遇到的活生生的现实常常发生冲突,学生在看到光明背后的“垃圾”情况下,产生肮脏感和受骗感,从而产生逆反心理。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恰当运用辨证思维,实施恰如其分的教育,在为学生逐步接受中增强教育的效果,并鼓励学生积极的逆反心理。

同时,要积极构建“家庭——社区——学校一体化”的立体教育模式,尽量消除其中的不和谐音调和消极因素。

上一篇:集团公司财务工作总结下一篇:《美丽的盘子》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