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展览的反思(通用7篇)
1.课程展览的反思 篇一
展示基础设计课程作业
小型美术陈列展览馆室内展示方案设计
2012.5在新建小区内有一处保留建筑,为了提高小区的整体文化水平,现将其改造为小型美术陈列展览馆。现有保留建筑面积为522.4㎡(以轴线计),详附图。
一.内容
1共享空间(可进行交流、集会等活动)
2展示陈列区
(1)作品展示区
(2)作品陈列区
(3)其他特色展示区域
(4)资料放映室
3咨询区
4序厅
5储藏室
6办公室2间
7卫生间(供内部人员使用)
8休息区
9其他
二.图纸要求
展示基础设计课程作业要求完全电脑制图,最后完成作业不少于2张A1图纸和一份A3文本。要求作业以组为单位完成,每组人数少于6人。
1.平面图:要求详细的内部空间布置示意图,精确的尺寸标注。
2.立面图:最少两面展示重地区域的立面。
3.剖面图:展现内部空间最为精彩的部分。
4.顶面图:要与平面图对应
5.效果图:要求主要展示空间的效果图以及不少于3个局部的透视效果图。
2.课程展览的反思 篇二
一、学习与领悟新理念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思想、知识、能力等诸多方面都提出了更高、更新更严的要求。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想富有成效地贯彻新课改, 就必须不断地促进自己的专业学习与创新, 而新的课程理念在专业发展上起着主要引导作用, 所以能不能认认真真地学习学习新理念, 领悟新理念, 是每位历史教师能否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新课改的关键所在。
1. 加强理论学习。
新的课程改革是一种有着新目标、新计划并不断探索的新历程, 管理者、专家、各位教师都应该是新课改的参与者。但在广大的农村地区, 新的课程改革要实现专家指导, 基本上做不到。一线的历史教师要想及时获取、了解、学习、领悟新理念, 就必须积极参加省市级等教育主管部门为我们提供的“走出去”学习与交流培训, 如案例的观摩和听取各位专家的学术报告等。另一方面, 要积极与学校为我们教师“请进来”的专家进行“交流”与汇总。同时应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学论坛研究等活动, 这些都是教师获得专业成长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
2. 加大科研力量。
进行科研的本身就是了解、学习、领悟、运用新理念的过程。我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就要严格要求自己, 积极参与教研组的各项教育教学科研活动, 并且用先进的教育理念边指导课堂教学改革, 边积极撰写教学论文、积极参与学校定期开展的各项教学活动的交流汇报与学习总结。这不仅对历史教师新课程的实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而是对其他各科教师领悟和贯彻课改新理念都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感受与实践新理念
任何教育理念, 如果不与实践相结合, 那只能是纸上谈兵、薄纸一张。对于新课改的课程, 大多数教师在刚刚接触时, 他们都会发现教材内容多、难度大、要求高与课时不够互相矛盾;初高中新课程衔接断层, 新的教学内容偏难偏深;教材的时序性差, 专题体例要求过高;教材偏重理论, 材料凌乱, 历史的系统性不足;现有的教学评价与考试制度基本上不适应新课改的实际等困难, 大部分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为了应对并解决新课程带来的诸多问题, 推动新课程实验的深化与发展, 教师们必须严格将新理念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 感受与进一步实践新理念。
1. 积极开发新课程资源。
本次新课改一个重大的特点就是不再把教材放到“捧在手心里的挚爱”的高度, 而是一切都要利于教学, 并能够体现新课改精神的素材都是教学资源。可以这么说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 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是很难变成实际的教育成效, 所以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成为各位教师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容。
首先是要立足于学校开发校本资源。这是要求我们充分考虑到教学内容的需要、学生的需要与教师的实际, 可以在教学方法、学科知识、能力方面三个系列上做文章。如教学方法篇可以是以介绍历史学习的常规与方法;再比如学科知识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如第一点可以向学生提供中外知名人物的事迹、著作和观点;第二点可以是向学生提供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并对其成因进行历史分析或提供相关的理论观点等。
其次是要编制教学案。“教学案”即教与学的方案, 是每位教师围绕学习目标、基于问题和任务立足于学生实际设计的教学方案。因为目前与高中新教材匹配的优质课程资源比较少, 所以教学案的编制是必要的。例如可以通过情景设置、任务安排和解决问题等方面来进行, 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活动来建构学生的历史知识体系。
2. 扮演好主导者与非主导者的角色。
新课程倡导其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喧宾夺主、占用大量的时间, 应该把重心放在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上。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教师们可以尝试着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 立足于学生, 创设适合个别差异、满足个体学习需要的教学资源与教育环境;另外根据新课程目标设计丰富多彩的作业, 如历史小论文、历史制作等形式。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更好地发挥, 学生可以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以及自我控制, 要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3. 提高新课堂效益, 合理的整合教材。
本着新课改的精神, 大胆、创新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 删去非课标内容;增加弥补、替换和不断更新, 有利于学生学习历史新课标的知识, 无论对于学生的学还是老师的教都是有很有益处的。一位教师在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课时, 结合着学生们对中国古代史的内容不甚了解的实际情况, 不仅对教材进行合理整合, 充分补充了中国古代朝代更替顺序的资料, 而且还结合本地的行政区划变革讲地方行政制度转变, 最后让每位学生利用表格方式归纳与总结中央、地方制度的演变过程。这样的教材整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够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以致用的快乐氛围, 从而使学生养成爱学、肯学的好习惯。
找出更合适的教学方法。教无定法, 一切能够以体现新课改精神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利于学生学老师教的方法都可利用。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课程时, 主要是通过联系现实, 使用十七大的相关报道, 让学生们自主收集材料, 而且通过直观的方式进入了现实中的民主政治生活。这样的历史课堂就会立刻变得新鲜、生动起来了, 学生们也会记忆犹新。
提高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还有很多, 比如说及时的教学评定、建设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积极采用问题教学法、利用激励性的评价等。
4. 重视集体智慧, 展示不同风采。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 教师的集体备课可以说是分享经验, 互相学习, 共同成长的有效方式, 这样不仅可以突破个人的“力量小”, 而且还集思广益达到更高的成果。所以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必须重视集体备课, 积极参与到当中。
三、发展与创新新理念
3.课程展览的反思 篇三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课程设计 项目设计 项目考核
高职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传统的讲授法达不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因此高职院校一直在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在这些方法中,项目教学法被认为是比较适合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和高职学生特点的,并被广泛运用于高职教学中。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任务,它应该满足下面的条件:1、该工作过程可用于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2、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在一起;3、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的商业经营活动有直接的关系;4、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5、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6、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7、具有一定的难度,不仅是已有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且还要求学生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8、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和工作学习方法。
展览策划课程是根据北京会展业发展的特点和对会展人才的实际需求,针对会展核心人才一会展策划管理类人才而开设的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展览策划课程是在典型工作任务实践专家研讨会的基础上建设的,它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学生仅仅掌握些策划的理论,还不能满足学生职业能力提高的需求。采用项目教学法,通过一个实际的展览项目策划执行,来学习展览策划的相关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展览策划的相关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通过完成展览策划的项目自己建构知识。
本文主要是根据展览策划课程教学实践来研究项目教学法。
展览策划教学过程中,教学从问题开始而不是从结论开始,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进行学习,提倡学中做与做中学,而不是知识的套用,强调在项目教学中以任务为驱动并注意任务的整体性。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学习,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
1.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学,展览策划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
理念:以展览策划能力培养为重点,根据高职办学需要,紧密依托会展行业,从展览策划人才的培养要求出发,聘请会展企业专家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由专业教师结合工作过程设计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师设计教学项目将典型的工作任务转变为教学中可操作的学习任务,在行为导向教学思想的指引下,进行项目教学,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从做中学,学为做服务”,充分体现了课程设计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思路:(1)根据展览策划真实的工作内容设计课程学习工作任务,并根据工作的三维度(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工作的6要素(工作环境、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手段、工作组织、工作结果),工作的6步骤(信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来完成学习工作任务,充分体现了课程设计的职业性。(2)利用企业兼职教师的展会资源,在展会现场进行现场授课,并现场实践学习任务的内容。以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自办展这样一个真实存在的展会为依托,完成展览项目策划的学习内容,体现了课程设计的实践性。(3)学生组成项目团队,通过自主查找资料,整理信息,团队协作完成项目的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挥团队成员的创新能力,体现了课程设计的开放性。
2.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学,展览策划教学内容选取的思路
针对性: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主要是为北京发展区域经济培养高素质的一线的会展人才,因此,展览策划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根据北京地区会展企业对从事展览策划工作的会展专业人才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需求来设计的。同时,考虑到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还要提高相应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适用性:学生需要完成的课程的学习任务,全部来自于会展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为学生从事展览策划工作,打下了专业基础。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的转化能力,课程的学习任务也没有完全照搬企业的工作内容,而是,把企业的工作内容转化为教学中可实现、可操作、可执行的学习任务,使得学生在教学环境下,完成课程的项目内容。
3.设计展览策划课程教学项目考虑的因素
设计具体的教学项目时,首先要考虑四个要素:(1)学生基础——学生是否有能力完成这样一个项目;(2)学习目标——这样一个项目完成以后是否可以达到该学习任务设定的目标;(3)知识含量——教学项目本身是否足够综合,涵盖相关的理论知识;(4)开放程度:教学项目本身是否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4.展览策划课程项目的教学过程设计
项目的教学过程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基础为学生从程序上搭建从起点到终点(学习目标)的梯子,引导学生自己攀登。接触本教学项目的学生是对项目教学比较陌生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思考采取适合学生的引导方法给学生搭阶梯。
4.1项目教学过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1)结合学生的特点注意教学组织形式的转换
班级学生对项目教学比较陌生,需要教学组织形式上多进行转换,帮助他们逐渐适应,避免整堂课讲和整堂课做的局面,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在变换教学方法时注意来刺激学生不同感官,充分调动学生的手、口、耳、眼、身体,让学生一直保持在比较兴奋的状态。在设计时一般教师讲30分钟左右就会有学生讨论、分组等活动,在学生做30分钟左右就会有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引申讲解的设计,以保证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不断接受指导。
nlc202309022000
(2)教学流程符合工作流程
获取任务(信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总结这一流程是我们日常工作中的普适性工作流程。因此为了让学生熟悉普适性工作流程,帮助其成为一种工作习惯,我们再设计教学流程时也参照了普适性的工作流程进行设计,因此根据普适性的工作流程,本教学流程设计为:a.学生获知项目任务,完成分组,制定项目计划;b.学生获取展览期间相关活动策划所需要的相关知识;c.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展览期间相关活动策划;(4)项目汇报与评价;d.学生听取教师总结及对重点内容的补充讲解。
(3)做、讲、交流、反思各占一定比重
为了保证项目教学的知识融入,在本项目的教学过程设计中,学生做、教师讲、学生交流、学生反思的时间比例分别是:20%,40%,20%,20%。这主要考虑到目前学生处于低年级阶段,因此教师讲和引导学生反思的比例稍高一些,做和交流的比例略低一些。随着学习任务复杂性的增加和学生经验的增加,该比例会根据学生情况做适当调整。
4.2教学项目流程的基本设计
确定起点和终点,有了教学媒介(具体的项目),就需要从程序上搭建从起点到终点的梯子,引导学生自己攀登。教师要思考采取什么样的引导方法给学生搭阶梯。
以展览期间活动策划为例,展览活动是指为营造现场气氛或丰富展览功能而在展会期间举办的各种活动,这些展览活动使展览会的贸易、展示、信息与发布功能更为完善,成为整个展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该项目主要是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活动策划应注意的基本要素以及活动策划中是否能够体现展览主题以及策划的亮点和创新点是什么?
任务设计应该分成若干部分;在每一部分的教学中,需遵循“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执行一向教师汇报一教师反馈一学生修正一成稿”这样一个教学步骤,从而保证学生能够明白任务,并且能够保证教学的质量。
5.为学生自主完成项目准备的学习资料
工学结合课程的最大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展期活动策划项目为例,学生看到这个展期活动策划的具体项目描述和项目任务时,是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去解决问题,这时需要教师从知识上搭建从起点到终点的梯子。因此协助学生分解任务,为学生设计学习资料,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完成项目任务。
教学项目为学生设计的学习资料有:(1)PPT,是给学生上课的视觉资料;(2)项目指导书,是给学生上课的动手的阅读资料和学习工作页资料;(3)习题集,是给学生课下的练习资料;(4)教材,是学生的理论知识资料;(5)技能测试题集,是给学生进行实践训练的练习资料
6.项目的考核
项目的评价包含团队互评、教师评价及通用能力的考核。
6.1.过程考核:
学习成果要求:
完成项目任务书上的各项要求(本课程主要以项目教学为主,每一个任务完成后,均须向教师提交项目任务书中所要求的各种资料,主要包括:项目资料整理文件、工作计划、工作日志、操作成果、项目报告等。如果是进行案例分析,则学生需提交相应的案例分析报告;如果是实践项目,则需要提供相应的项目完成成果PPT。
6.2.理论体系考核:
高职院校与社会的培训学校的区别就在于给学生一个思考的体系,将来学生的职业生涯可以走的更远,所以,本课程虽然是项目教学,重点是过程考核,但同时在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理论体系的培养,因此,本课程特别设计了期末的卷面考核。题型主要是以技能实践题为主,要求学生知道怎么做的同时,直到为什么这么做,保证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实践。
6.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平时项目任务考核重点考核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社会能力)、解决问题的思路(专业能力)、做事步骤和方法是否清晰(方法能力),期末考试重点考核学生的对展览策划理论水平的评价(专业能力)。中期项目报告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已完成项目的梳理和总结,并对后期的课程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中期项目报告能够很好的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总结提升的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企业兼职教师每学期均参加学生项目任务的考核。
7.总结:
设计教学项目时,要充分考虑项目任务的要求,将课程的专业知识融合进去。专业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是什么)、过程性知识(怎么做)、反思性知识(为什么这样做)。在设计具体项目任务时,考虑到项目本身能够涵盖相关的专业知识,以保证项目教学体现做中学的特点。
任何一个项目的结果都是有差异的,因此一个综合性的项目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项目在设计时,要构成一项完整学习工作任务,目标明确、内容具体、步骤性特征明显。例如,展览策划中的展览期间活动策划这一项目中,给学生很多创新的空间,虽然策划活动的步骤和要素对于学生来讲是没有差异的,但如何体现展会的品牌以及如何增加展会的附加值是可以让学生去寻找不同的方案的,并且完成一系列的策划、执行、以及突发事件的预防,需要小组的成员鼎力配合沟通,否则,项目将无法顺利完成。同时,通过头脑风暴以及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独立、全面、统筹分析的能力,在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项目教学法主要用于知识的巩固阶段,也就是当知识点累积到一定程度之后,通过一个项目的完成,使各个零散的知识点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得以整合、强化、巩固乃至升华,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需注意的是,设计项目时,不一定要涵盖所有知识点,但重点知识必须涵盖,让学生通过知识点的选择来强化知识;为了照顾学时,在课堂上以交流和讨论为主,完成和修改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要强调评价环节,强调综合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项目教学法实施难度较高,项目往往是从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中开发出来的,也就是说,一个项目中包含一个或若干个任务,任务的选取、分割及细化一般均由教师完成,在高职教学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中要考虑到课程的特点,遵循先易后难的教学原则。
4.高中数学必修课程的教学反思 篇四
一、新教材的优点
1、定位准确
必修课程的5个模块定位为:使所有学生掌握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重提高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各种能力, 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习惯, 提高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 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2、理念创新
新教材在总体上为学生构建共同基础, 提供发展平台, 又兼顾个性发展的选择, 强调师生互动, 学生在老师引导下, 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获取知识, 发展思维能力, 注重数学应用意识, 突出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3、设计新颖
5个必修模块的设计与布局与旧教材不同, 对新知识的学习, 大部分都通过适当的问题, 引出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 然后安排观察、探究、思考、提示等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学习方式掌握知识;同时又插进了许多了辅助资料, 如:探究与发现、阅读与思考、观察与发现、信息技术应用等到拓展性栏目, 为学生学习提供选学素材, 极大地开阔学生的视野。课本习题的A (B) 类型设计, 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对发展不同学生的数学能力提供了舞台。特别是B中的某些问题, 既是课本知识的补充, 又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
二、需要改进的问题
1、新教材在数学知识应用方面非常重视, 每一模块都安排了大量实际情境的应用题, 这些应用题都与时俱进, 具有真实性、时尚性, 没有故意改变数据, 鼓励学生用计算器或电脑操作, 但是学生如果随意用计算器却有一种依赖, 容易造成运算能力低下, 所以不能为了追求时尚而轻视了基本功的训练。应用题目一般很长, 有些学生没有相关的生活经历, 特别是农村学生, 无法理解税收、贷款问题等等。数学知识的应用固然重要, 但不能要求过高, 不能为了“应用”而应用, 教材中牵强的、要求过高的地方出现的比较多, 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距离。如:《必修1》76页例6, 《必修4》第六节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中的例3、例4等题目, 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 题目失去了设置的意义。应用问题应基础、基本, 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身边, 自己有能力解决许多问题, 以免造成看见应用问题就害怕的局面。
2、不重视对概念下定义, 造成学生学完后没有形成概念知识, 缺乏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 结果是教师到了高三仍要补充相关的概念定义。建议采纳旧教材的三角函数定义, 即:在角的终边上任取点P (x, y) (异于原点) , r=, 得到。把利用单位圆作为求解的特殊情况来处理。
3、例、习题设计需进一步斟酌。新课程实施中, 发现课本例题与习题不够配套, 如《数学必修2》所提到的“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安排了难度不低的例题2, 但没有一题相应的练习题、习题, 让人摸不着头脑。有些知识点衔接不好, 如学习直线的斜率时由于没有学三角函数, 很勉强地加了公式;其次:教材很多都以物理为背景引入数学知识, 但两个学科在时间上有时差对学生学习新知识没有什么帮助。
三、教学过程反思
1、更新观念、活用教材作为实施教学的教师, 从观念上首先要认识: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教学实践中, 要认真钻研课标和教材, 充分挖掘教材的优势和潜能, 大胆创新教法, 灵活使用教材, 努力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2、改革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使认识教学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 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 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设置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为学生更深入地、具体地进行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 让学生自始至终保持较强的学习迫切性, 并产生积极思维的心理气氛。但在教学中发现:有的教师为了实现短期效果, 课堂仍然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主, 学生没有动脑思考及动手练习的时间, 更谈不上探究、自学、讨论。长此以往, 使学生养成眼高手低的习惯, 一听就懂, 一做就错, 个别会做的却是用当初他自己想出来的方法做的。这种现象说明:教师讲得再好, 学生没有动脑思考、没有动手练习, 就不可能变成自己的知识。因此, 老师们一定要牢固地树立“学为主体”的思想, 还思维于学生, 还时间于学生, 积极实施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模式, 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思考及动手练习的时间, 要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 充分发挥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 使学生全员参入、全程参入”。
3、改进教学评价改进教学评价的内容、方式、方法也是课程目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 激励学生的学习和调整教师的教学。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成绩, 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以及在课堂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习目标采取多种形式的评价, 除了常规的测验、考试等笔试外, 应把评价过程动态化, 使之贯穿于课堂、日常、活动过程;可进行研究学习成果汇报展览;可以让学生设计测验试卷, 同学之间互测互评。要经常了解学生对自己授课情况的反馈意见, 提倡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 及时反馈有关情况, 及时改进教法, 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 提高学生成绩。集思广益, 充分发挥备课组每个成员的优势与特点, 群策群力, 开展相互听课、评课, 也是教学评价的好方式。
总之, 新课程的实施处在实验阶段, 难免出现一些小问题。我们必然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每一次学习和培训, 都会有明显的收获, 我们要不断地更新观念、不断探索, 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并与此为契机, 全面开展素质教育。
5.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反思 篇五
第一, 关于课程定位方面。现在, 有观点认为:语言不只是交际与思维的工具, 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与存在方式, 语文活动就是一种生命活动。人类文明的精神成果, 大都积淀在语言文字之中, 人们通过语文活动, 吸取了前人创造的文明结晶, 使自己成为“有文化教养的人”。因此, 将大学语文课完全定位于人文素质教育课, 所以, 在教材的编写, 教学的设计上将人文素质教育放在第一位。笔者认为, 大学语文教育, 固然是一种特殊的语文活动, 通过学习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 固然可以提高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但完全将其定位于人文素质教育课, 却有失偏颇。笔者虽然在这个领域工作的时间不长, 但关于其学科定位却有过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我认为, 大学语文课既不能讲成纯粹的工具课, 也不能为了所谓“人文素质”, 讲成文化课。大学语文从根本上说也属于语文这个大范畴, 所以在讲课的时候要突出语文的基础特点, 对于一些重要的语文基础知识一定要讲清楚;二要有文学性, 使学生对这门课发生兴趣, 进而喜欢上这门课, 受到美的熏陶;三是要渗透进一些人文色彩。在这三条之中, 第一点是基础, 起决定性作用, 没有第一点其他都谈不上。第二点是保障, 如果一门课味同嚼蜡, 学生不喜欢听, 那也是白搭。第三点是执教者高屋建瓴的把握, 要求老师本人有较高的人文素养, 然后渗透进教学中。从我的了解来看, 现在大学语文多由一些刚从大学毕业的老师讲授, 他们缺乏教学经验, 基础相对也不是十分扎实, 控制课堂的能力也有限, 所以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我认为, 像大学语文这样的课程, 应该由富有经验的教师带掌舵, 给年轻教师一些示范, 大家一起讨论, 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北京大学的温儒敏教授从教材着手解决问题固然也是一种途径, 但无论什么教材, 最重要的还是教师, 教师的素质, 教法等起作用, 希望担任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教师, 以及对这一问题有兴趣的人士, 继续关注这个话题, 参与讨论, 进一步深化这个讨论, 因为这个问题已经到了非讨论不可的地步了, 不讨论的话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还要继续在黑暗中摸索。大学语文不能继续高中语文的教学, 它不是一门高四语文, 它是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的强化汉语及提升人文素质的通识教育课。
第二, 关于教法方面。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方法大致是按照教学要求按部就班地教学, 要求学生要掌握甚至背诵一些名篇。其实, 据我个人了解, 大部分学生还是不愿意这样学的。现在的学生其实语文基础都比较一般, 甚至是重点本科大学的学生, 所以让他们到大学后继续学习那些所谓的优秀的文言文作品, 实在是达不到任何教学目的。所以作为大学语文的任课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 慢慢培养他们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比如大学语文里有《再别康桥》这样一首诗, 我曾听过一位老师的讲解, 先简单介绍了作家的生平及写作背景, 然后就开始分析这首诗, 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等等, 这样的讲课应该是比较严谨了, 但是却没有任何感染力, 学生们在还没有爱上这首诗, 还没有被这首诗感染时, 却被迫学着如何欣赏这首诗, 多么可笑。其实一开始就应该从感性的角度来分析这首诗, 而不是首先去分析诗歌有哪“三美”。
如果我是个学生, 我更多的希望老师介绍一下徐志摩本人的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当我被深深吸引后, 我就迫且想学这首诗歌, 甚至不用老师的讲解我就已经能理解这首诗了。我想这样做的话就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第三, 关于教学形式方面。教学形式的丰富是提高大学语文教学成效的一个重要方法。
因为有高考的存在所以中学语文更加侧重学生的应试能力, 教学形式就显得单一化。大学语文教学由于没有升学压力, 所以教师的教学可以采用多种的教学手段。如影视赏析、情景训练能够使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我们还可以开现场辩论会, 举行演讲比赛。这些都能使学生感受到语文是有实际用途的科目。我们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语文环境, 对大学语文教学亦十分重要。学生受中学阶段语文教学的影响, 对大学语文课也往往少有兴趣, 因此, 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当务之急。营造一个良好的语文课堂环境是使学生乐于学习语文、学好语文的重要保证。为此在教学中应注重用新知识去启发学生思考, 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开展口头讨论、书面讨论, 把练习论辩口语和练习概括、品评、抒发感情的书面作业变成学生表达的需要, 彻底改变中学既定框架的拘囿, 让学生不吐不快, 喜欢写, 习惯写。
第四, 设置语文等级考试。在学校和社会上试行汉语能力等级考试, 如同英语四、六级考试一样, 把“大学语文”的教学也纳入考级制度, 从而有助于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语文素质的提高。
试行汉语能力等级考试, 这是从外在形式上督促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实施这种形式的好处一是有利于确定一种语文学习的统一标准, 便于人们参照执行, 一是从硬性条件上约束人们的母语学习行为, 防止母语水平再度下滑局面的出现。当然, 如何操作这项措施, 也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摘要:本文结合工作实际, 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提出几点教学反思, 并从课程定位、教法、教学形式等方面对当今各高校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提出改革意见。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反思,改革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 (2005年12月06日第11版)
[2]、程华平《如何理解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华东师范大学
6.面对高中英语新课程的反思 篇六
一、反思素质教育
为什么改革三十多年来, 没有培养出世界一流的人才呢?原因是我们原有的教育是配方配出来的, 一贯追求的保底教育连底都没有保住, 只追求的是高层次的教育。因此, 教育改革在所难免, 素质教育势在必行。然而, 有些人却认为素质教育理解为就是多搞些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 就是让学生多唱唱、跳跳、画画, 就是少做作业、少考试。这就引起了家长和社会的误会, 认为素质教育是不抓学习, 只让学生玩, 怕影响孩子的学习, 将来考不上大学, 成不了才, 耽误前程。课堂里扎扎实实抓应试教育, 课堂外热热闹闹搞素质教育。有的还自鸣得意地说:“在抓应试教育中落实素质教育。”由此看来, 素质教育不能再歪曲了!
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但这种理解没有突破人的全面发展观的单维度性。素质教育, 就是以激活学生智商与情商为目的, 以真善美教育为方向的教育。素质教育的真谛应在于教育主体的可持续发展, 核心在于其主体性。教育工作者应该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自己的目标追求, 并找准工作的着力点。
事实上,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不是相互对立的。学生的听、说、读、写、译几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的, 任何一个方面发展不好都会影响其他几个方面的发展。比如说, 一些省份不考听力, 如果教师也不重视听力的话, 这样肯定会影响其他几个方面的发展。无论是强调某一个 (几个) 方面而忽视另外一个 (几个) 方面, 英语的学习都会是“畸形”。至于只重视一部分“有希望”的学生而忽视另一部分学生, 其带来的后果就更严重了。这样会让学生心目中从小就蒙上一层不公平的阴影, 甚至走上错误的道路, 这是教育的最大失败。当然, 要消灭这种现象, 必须从根源着手, 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二、反思教学理念
面对新教材, 首先思想观念要转变, 有了新的观念才能接受新事物, 才能避免“穿新鞋, 走老路”。新课程的实施不能简单地被视为换一个大纲、换一套教材、调整一些课程内容。
在语言环境的欠缺中不仅要崇尚“苦读”“勤教”, 更要以人为本;英语教学过程既要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 更要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 才能使教学观念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相适应。
1. 培养学生自我激励学习动机
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对学习兴趣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它是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形成的基本条件。学习英语的兴趣越浓, 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 学习的效果就越好。一个有强烈学习动机的人, 才可以有强大的学习动力, 也才能主动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
2.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要自觉地确立学习目标, 制订学习计划, 总结学习方法, 建立认知结构。从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某种满足感, 并以兴奋活跃的思维状态去面对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 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的同时, 使基础知识转移为语言技能, 并发展为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3.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观
教学活动以学生在课堂上做事为主, 教师的作用是负责组织、引导、帮助和监控, 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 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 关注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 促进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 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环境, 追求学习结果转向追求学习过程, 真正把学生当成获取知识发展自我的主人。“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为了一切学生”, 切实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观, 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在学习中的作用。
4. 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
传统教学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 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 教师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接受现成的知识和结论。这种“守成性”教育严重影响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更好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高素质人才, 要求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 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 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应该成为培养学生英语能力的“火种”。也就是说, 课堂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发现、不断创新和培养实践能力的过程, 让学生由“学会”转变到“会学”。
三、反思新教材
多数师生普遍认为新教材偏难, 就是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也难掌握得很好。到底应该怎样处理才恰当, 我想这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适当降低教学难度, 有选择性地使用教材内容。这应该是我们的共识。比如说, 单词不一定要求学生都去记, 有些活动不一定都要开展。总之, 如果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的话, 最后只能是事倍功半, 欲速则不达。
四、反思英语教学中的“语言点”
目前英语教学中, 很多教师运用“语言点”教学法, 认为英语学习就是语法学习。没有把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作为一项任务, 从而把学生训练成“考试的工具”。常常听到教师抱怨:才讲的语言点学生又忘了, 这个语言点讲过多少遍, 结果还是记不住。这种现象非常普遍。一方面, 讲得太多, 学生无法全部记住;另一方面, 学生学了以后没有去用。这是因为教师在讲解之后, 只是将其作为语言点来研究, 而没有带头去运用它。课堂是英语教学的主战场, 不通过听、说、读、译来巩固效果, 是不能掌握所学知识的。
总之,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只有不断反思, 才能有所创新。我们不仅要在反思中继承和吸纳传统教学中的宝贵经验, 摒弃传统教学中陈旧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东西, 还要通过反思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不断地认识自己、发展并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从而培养出更多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的新型人才, 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7.对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的反思 篇七
新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 而不是像传统的应试教学那样, 侧重于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技能. 在传统的应试教学中, 教师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考好试, 常常采取加班加点的教学, 配以大量的习题, 有些知识点, 不问来龙去脉, 强行要求学生进行死记硬背. 这种教学模式, 忽视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 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把学生当作知识的接受容器, 学生的学习十分被动, 他们没有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 除了会考试以外, 没有其他能力. 而新课程教学, 更多的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 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掌握知识获得的方法, 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 培养了严谨的科学作风, 促进了他们科学素养的提高.
二、正确使用教程
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为了能使学生在各类考试中考到高分, 常常是死教书, 完全做了教材的奴隶. 新课程教学理念告诉我们, 教材只是教学的一种重要资源, 要灵活的使用教材, 不能做它的奴隶.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 有很大的不同, 它没有过分的强调知识的逻辑关系, 而是更多的融合了探究活动的内容, 突显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 彰显了科学探究学习的重要性.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要灵活的使用教材, 组织好学生进行各种形成的科学探究活动, 使学生在科学探究的活动中, 得到学习方法的掌握, 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培养. 比如, 在进行杠杆教学的时候, 可以先利于多媒体, 播放幼儿园里玩跷跷板的视频: 小孩可以将爸爸这个大人压翘起来; 然后可以请几个学生上来做表演: 一根木棍抬重物, 重物放在木棍的不同点上, 让学生感受肩上受到力的变化. 学生看到这些情境后, 自然的会思考这样的问题: 杠杆上所受的力与支点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关系. 最后, 教师组织学生, 进行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 可见, 新课程教学不是由教师将教材上的物理知识全盘的告诉学生, 而是教师灵活的利用教材, 组织学生一起探究物理知识与规律, 学生在面对问题的时候, 不是害怕, 也不是渴望教师来告知, 而是觉得很有探究的兴趣, 很希望自己通过实践来获得其中的物理原理. 教材只是一种教学的资源, 真正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会想到各种各样的方法, 他们的思维远远超出了教材的束缚.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教师在进行新课程教学的时候, 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的设计, 还应该创设让学生积极学习的环境, 其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为重要. 在传统的应试教学中, 教师主宰着课堂教学的一切, 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 处于被动地位, 学生对某些问题即使有兴趣, 但没有机会提出来, 或者不敢提出来, 因此, 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了抑制. 新课改要求教师改变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 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与帮助者, 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要尊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 认真听取学生的心声, 这些得以实现的基础就是要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比如, 在学习欧姆定律运用的时候, 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可能精选了一些题目, 很多是有关的计算题, 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思考, 解答, 教师希望通过这些题目, 让学生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从而使他们在有关考试中能正确的解答题目, 得到比较高的考分. 但, 这种解题忽视了学生的心内感受, 学生对这些死解物理题的教学方法比较反感. 假如, 教师联系生活实际, 比如, 设计知识抢答器等, 学生不仅一样能理解欧姆定律, 而且学的有兴趣, 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四、优化教学设计
新课改重视教学效率的提高,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 不仅要重视教学目标的达成, 还要重视教学效率的提高. 新课程教学不允许加班加点, 而不能采用各种名目来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欲取得较高的教学质量, 只有在教学效率上做文章, 因此, 教学设计的优化显得十分的重要. 比如, 新课改大力提倡进行各种形式的探究式教学, 提高探究教学的效率成为广大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 那么, 如何优化教学设计, 提高探究式教学的效率呢? 首先要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发现问题. 比如, 在探究声音是怎么产生的教学时, 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 某人在地震中不幸被压在建筑物里, 他欲发出声音进行呼救. 请大家想想, 他有哪些办法能发出声音呢? 然后引导学生探究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这样的探究式教学的设计, 简洁, 但又给予学生极大的探究兴趣, 使学生欲罢不能的进行探索, 从而为探究教学效率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每个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 欲使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教师一定要真正的了解每一个学生, 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而设计教学, 比如, 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进行分组与担任相应的工作, 从而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 相互达到取长补短, 实现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