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备课组记录

2024-09-09

小学英语备课组记录(精选8篇)

1.小学英语备课组记录 篇一

高二英语(上)备课组备课活动记录表一2013年9月5日

科目 高二英语

主要内容:

讨论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及具体措施:

1.听力训练:早自修7:30开始,2个班级统一听,每周听3次。

2.这学期英语课每周六节,期中一节为阅读训练课。

3.充分利用《英语辅导报》,并对部分内容进行测试。

4.每天一篇阅读。

5.两个单元,测试一次。

6.每星期布置一次写作作业,作文或句子翻译。

7.确定每单元的课时数为6-7节,对部分内容进行删减或补充。

8.确定每次集体备课时间,地点,负责人。

体会或结果:

明确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及教学目标,有利于合理、有序地完成教学任务。

高二英语(上)备课组备课活动记录表二

2013年10月12日

科目 高二英语

主要内容:Chapter 1-----Chapter 2 集体备课

I.单元教学目标

lLearn about Disability and Life of disabled people

lTalk about Disability and Life of disabled people

lPractise Introduction and Wishes &congratulations

lRevise the Infinitive

lWrite a letter of suggestion

II.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残疾和残疾人生活为话题,介绍了一些残疾人以顽强的毅力和社

会的关爱克服了种种困难,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的挑战。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帮助残疾学生树立生活的信心,激励残疾人实现自身价值,同时

又能教育健康学生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残疾人。通过本单元的语言技

能学习,要求学生学会使用正确得体的英语介绍他人和向他人表示祝贺。

III.课型设计与课时分配

Period I.Warming up , pre-reading & Reading

Period II Language points

Period III.Grammar

Period IV using language(listening & speaking)

Period V.Etensive reading

Period VI.Summing up & Assessment

体会或结果:

通过讨论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课时分配,从整体上把握了本单元的教学。

高二英语(上)备课组备课活动记录表三

2013年11月26日科目 高二英语

Chapter 3-41、单元教学目标

1).Learn literary work about science, robots and science fiction writer—Isaac Asimov

2).Talk about robots

3).Express supposition and belief

4).Revise the Passive Voice(I)(including the infinitive)

5).Science fiction genre: imaginative writing2、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机器人和科幻小说为话题,介绍了20世纪世界知名的科幻小说家Isaac Asimov写于1951的Satisfaction Guaranteed 和作者的生平。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旨在让学生了解科幻小说最大的特征在于:它赋予了“幻想”依靠科技在未来得以实现的极大可能,甚至有些“科学幻想”在多年以后,的确在科学上成为了现实。

3、课型设计与课时分配

1st Period Reading 2nd PeriodLanguage Study3rd PeriodListening and Speaking

4th Period Extensive Reading5th PeriodIntegrating Skills

体会或结果:

讨论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课时分配,通过讨论,对本个单元的单元结构、教学目标、课时分配等有了更好的认识

高二英语(上)备课组备课活动记录表四

2013年12 月9 日科目 高二英语

Chapter 5-6 集体备课

一、教材内容分析

1.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海底世界。阅读课是整个单元的中心,讲述了一个名叫Old Tom的虎鲸的故事。语言运用中材料以 “崭新的生活空间”为题,讲述了海底世界。通过学习本单元,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2.单元语法:复习被动语态,包括ing 的被动形式

二、单元教学计划

Period 1 &2 : warming up & reading(课文理解,阅读策略、技巧,词汇、重点句型等)

Period 3Learning about Language

Period 4 Using Language

Period 5 Listening

体会或结果:

安排了最后两个单元的教学,探讨了本单元的阅读策略:scanning and skimming

高二英语(上)备课组备课活动记录表五

2013年12月18日科目 高二英语

主要内容:

期末复习计划安排

1.明确期末考试的重要性

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定于1月10日进行

2.期末复习计划

1)考试范围是Chapter1到Chapter6

2)整理和复习每个单元的重点词汇和句型,分配任务:每位老师2个单元。

3)复习重点语法:

4)考前听力训练(2――3)次

5)强调学生自主复习的重要性

体会或结果:

统一了期末考试复习计划,分配了工作任务。

2.小学英语备课组记录 篇二

那么如何评定一节有效的公开课呢?普遍认为有效的公开课要体现出教学的示范性, 探究性, 创新性, 趣味性和有效性。笔者结合本备课组的公开课活动来说明这些特点。

一、公开课的示范性

公开课的基本特点是公开性, 所以必定要有明显的示范性。它充分和集中地展示授课者对—定的教学理念、教学艺术、教学风格等的追求, 供观摩者评议、学习乃至在某种特定含义上的效仿。

笔者所在备课组为了丰富学生的英语课外活动, 举行英语演讲, 英语剧表演, 英语辩论赛等, 并且指定一些老师根据自己的特点对这些活动开展一些示范性的公开课。这种特殊教学方式就可以让备课组老师共同讨论, 互相学习, 丰富备课组活动。

二、公开课的探究性

公开课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探究课, 即通过特定课例来展示授课者对某个教学问题的思考和追问, 并在开放的研究氛围中获得多元化评价, 从而共同深化课堂教学思维。这就要求授课者和听课者对这堂课要有深层次的交流和探索。如果只是随意听听而不做任何的探究, 那公开课也就失去“公开”的意义。

三、公开课的创新性

公开课的课堂不能拘于老套的教学方式, 而应该要凸显授课者教学个性的创新性。它具体表现在学习目标生成、教学内容组织、活动形式安排、学习方法选择、现代技术使用等各个方面, 特别强调授课者是否体现思想个性和言语个性以成为“立课”的标志。新课程理念特别强调创新的课型和教学法。

四、公开课的趣味性

一节公开课如果获得好评, 除了能出色完成教学任务, 也要体现教学的趣味性, 让授课者和听课者都得以放松地融入课堂, 在不知不觉中结束教学内容, 甚至还意味悠长。例如笔者的“翻译与写作”公开课就选取了大量的有趣句子和片段, 比如选用大家非常熟悉的歌词或富含生活哲理的语言等。

五、公开课的有效性

公开课系列化就是指每位教师根据自己负责的专项收集材料, 从题型及高考动向等方面做较深入的研究, 以此为题开设相应的系列的公开课。但不纯粹是为了学校要求的某次公开课活动月或每学期一次的公开课而开展的, 而是以自己专项分工的任务根据教学需求而开设的公开课。

通过这种专项系列课的开展, 不仅可以让教学内容丰富且层层深入, 而且让授课老师自身专业得到极大的提高, 更让听课者受益匪浅。这对于改善备课组活动, 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有着实际有效的意义和作用。

1.专项系列公开课可以让教学内容丰富且深入。专项系列公开课因为可以把授课内容系统化, 可以把某一方面的知识做个较全面的整理和概括, 使得授课知识更丰富并且能由浅入深, 从而将其更彻底更清晰地传授给学生。

2.专项系列公开课可以让教师“术业有专攻”。英语知识的特点是面广点多, 所以知识的积累主要在于平时。而每个专项都有其特殊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技巧, 如果要把每部分系统地介绍给学生们, 又能深入浅出使学生能接受理解, 将需要很大的工作量。中学英语教师与高校英语教师不同, 不是一人负责英语某个专项的教学内容, 而是要求他们必须面面俱到, 个个专项都得一手抓。这就使得他们很难抽出时间对每个专项都进行深入研究。如果同一个备课组英语教师除了按要求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外, 对于重点内容能实行分工协作, 分抓不同专项, 就可以大大降低教师的工作量, 避免重复劳动。这样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研水平。

3.专项系列公开课可以让学生更能自主协作学习。因为专项系列公开课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较明确, 所以授课教师在布置课前和课后任务相对平时更细致。学生便能更自觉地自主、协作、探究学习, 组建项目小组, 让他们在课下共同规划设计某一综合作品或完成某一任务, 这样就使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体会到成就感和自豪感。在协作发展的过程中, 他们对知识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 在这个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自由、互动的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每个个体都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学习上的平等和自由, 也为个体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提供了无限的空间。

所以, 专项系列公开课是有实效的、真实的、对教师成长有很大帮助的公开课。如果备课组能分工组织好这种专项系列公开课, 那么它就会是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提高进步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同时也对备课组工作的开展增加了新鲜的活力。

摘要:有效公开课不只是一节课的完成, 更要相关课程的持续发展。如果备课组内的公开课能专项分工和系列开展, 不仅可以让教学内容丰富深入, 而且会让授课老师自身专业得到极大的提高, 更让听课者受益匪浅。这对于改善并丰富备课组活动, 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有着实际有效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有效公开课,专项分工,系列化,丰富备课组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雪平.公开课在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科研究中的作用.2012.

3.始于备课组的变革 篇三

“青葵园”,一个充满诗意的团队名称,主要由来自苏州的一群中小学语文教师组成。吴樱花、孙志平、董劲、高桂萍、郭萍、乔德霞、陈汉珍,这些普通的名字背后,都站着一个热爱孩子、热爱教育的中国教师。自2010年正式成立以来,他们出版作品,开展课题研究,以QQ群的方式每天聚首,采用“箴言感悟”分享接力的形式共读《教学勇气》等理论专著,受到朱永新、黄建初、吴国珍、张文质等专家的关注。在“让实践和理论零距离”的探索中,“青葵园”还在艰苦并快乐地行走着……

啊,别分离,

亲密无间,

与繁星相聚在天际。

何为心,

若非与繁星聚一起?

与众鸟齐飞,

乘风,驾云,

齐归。

——里尔克《啊,别分离》

2013年8月,由吴国珍、张文质、王丽琴三位老师发起的第一届“勇气更新”公益培训活动在上海举行,“青葵园”团队受邀参加。活动的《研修手册》封面上就印着里尔克的这首小诗,发人深省。当我们在追求分数、职称、荣誉等身外之物越走越远时,却发现自己身心分离,教学越来越脱离心灵,一种恐惧文化把我们紧紧包围。

是的,面对这个日益浮躁、紧张的世界,我们需要不断穿越恐惧,唤醒心灵,让教育和师生的灵性共舞,让彼此不再分离。这恰恰是“青葵园”的价值所在。

缘起——建设一个纯粹的备课组

如果不是内心深处的恐惧,我想自己不会离开付出过4年心血的昆山玉峰实验学校。

2006年8月,我来到苏州工业园区星港学校,担任七年级的语文备课组长。在我的印象中,备课组长往往是虚设的头衔,完成上传下达的事务而已;现实中又有很多老师包括优秀老师,可以远距离地悦纳欣赏全国各地的同仁,却对身边的老师漠视、指责或诋毁,组内老师经常为了分数的高低、荣誉的多少而勾心斗角、互相猜忌……

我想建设一个纯粹的备课组,营造无恐惧的教研环境。组内成员相互坦诚,教育教学经验无私分享,彼此欣赏鼓励,实现观点碰撞和共同成长。

备课组当时共有5个人,两男三女,各具个性。我首先要做的就是敞开自己,同时发现组内每位老师的优点,扬长避短,以形成团结合作的良好作风。年级里的学困生,组内老师一起辅导,不管是不是自己班级的,轮流集中无偿补习,大家都毫无怨言。

一年之后,备课组建设取得了显著效果,大家真心感受到来自团队的力量。我趁机加码,提倡师生共写随笔,立即得到大家的响应。此时,我开始接管年级组,备课组长由郭萍老师担任,她发展了原备课组的优良作风,2009年的中考我们获得了全面丰收。

在教育行政组织中,备课组应该是最小的组织细胞。中国教育的种种问题经常被归因于体制,其实我们也可以反过来思考:每位老师都是这个最小细胞的组织成分,如果我们每人都能从学生的生命成长出发进行自我反省,冲破“小我”束缚,拓宽心胸和视野,真诚地和同伴协作共进,备课组这个细胞就能健康生长。如果每一个细胞都能自我净化,我想中国教育的种种顽疾也就有了攻克的希望。

杜威曾说:“所谓适应,既是我们的活动对环境的适应,也是环境对我们活动的适应。”教育也是如此,我们经常习惯于把教育的种种弊端归罪于体制,叹息自己只能适应大环境。其实,适应本就是双向的,教师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现状。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提醒告诉我们:不要指望每一场变革都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也是有变革空间的,哪怕是在一间教室里。我则想说,哪怕在一个小小的备课组里,我们也是有变革空间的。

成立——“青葵园”内共筑梦想

2009-2010学年是我们最郁闷的一年。原备课组被打散,我和董劲老师留守九年级,其他成员回到七年级。这一年经历种种不如意,大家与新备课组的磨合也都不够理想。特别是我在应聘中层失败之后,恐惧再次笼罩心头——我开始感受到自我分离所带来的痛苦。

恰在此时,我的好友,上海浦东教发院的王丽琴来学校做报告。我们进行了一次长谈,在她的引导下,仅用一周时间,原备课组的核心力量就再次以团队的名义凝聚到了一起。

我们建立了一个QQ群,作为交流共享的平台。我们首先对团队名称进行了热烈探讨,希望以此成为今后课题的抓手。最终,团队名称确定为“青葵园”,并赋予如下意象:“青”,象征青涩、青春、清纯;“葵”,象征向师、向日、向善。一个炎热的中午,我特地请专业设计师免费为我们设计了一个logo,抽象的图案,黄绿两种色彩,非常大气。

我们也对团队今后课题的选题进行了讨论。由于都是初中阶段和小学高段的老师,我们选择了“中小学生‘青春期症候群及其家教干预研究”这个主题,开始积极进行省级课题申报。

“青葵园”最初的规则是,每个成员每周要完成不少于一千字的随笔在群内分享,每个月要还原一个完整案例上传共享,这也是当初备课组建设时“师生共写随笔”的基本要求。

2011年,“青葵园”迎来一个契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吴红编辑希望我编写《遭遇学困生——学困生教育与转化技巧》一书。我觉得团队的力量更强大,就在群内征集意见,获得了大家支持。于是,2011年的主要任务就是整理之前的所有随笔,在王丽琴的鼎力相助下,梳理其中有关学困生的材料,分解书稿的撰写任务。通过大家的努力,加上众多外援的支持,2012年1月,这本凝聚一线老师和理论团队心血的书正式出版了;与此同时,我们申报的省级“十二五”规划课题也获立项,“青葵园”可谓双喜临门。

那一刻,对“青葵园”的成长而言具有里程牌意义。在这一次次任务完成和话题讨论中,团队成员逐渐实现了价值观的认同:我们发现了自己心中的“伟大事物”,而且愿意为之不断地付出。

行思——穿越恐惧更新勇气

“青葵园”已经正式走过4个年头,加上早期的备课组建设,核心成员已经并肩行走了8年。这些年的且行且思中,团队成员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除80后陈汉珍以外,其余都早已评上中学高级教师,人到中年,正是恐惧改变的年龄,身边不少人已是等退休、混日子的状态。然而,不再年轻的我们依然怀揣教育的梦想,激情高涨,在“青葵园”这个精神家园里,悄悄地蜕变着自己,实现教育生命的第二次成长。endprint

“青葵园”的内部规则堪称严厉:申请加入的每一位新成员,要经过“青葵园”核心成员讨论通过;凡进入“青葵园”的成员,都要按时完成读写作业,定期参加课题组研讨活动(非本校成员除外)。连续两次不交作业或一个月内不能补交作业的,视作自动退出。这些年,进出“青葵园”的老师有不少,目前新加入的河南杨风利老师和山东唐薇薇老师,刚刚跟上“青葵园”的节奏,相信也会带给我们很多的精彩。这种动态的平衡过程,让“青葵园”在保证纯粹性的基础上,也更具开放性。

作为“青葵园”的创始人,我参加过很多读书、交流的团队,如王丽琴发起的杜威读书小组,师傅张万祥老师的弟子交流群等,而我最钟爱的还是“青葵园”。这里没有喧嚣,喜欢热闹的人不太适合长呆;这里没有客套,喜欢互相吹捧的人会找不到想要的感觉;这里不喜欢急功近利,喜欢一夜成名的人肯定忍受不了我们的慢节奏。“青葵园”里,只有一群凭着一颗良心和一腔热血默默耕耘的人,坦诚而质朴。我们不拒绝体制,有顺便的荣誉给我们就安心地拿着;没有,就算了,可谓淡泊从容,起落自如。

“青葵园”最想实现的目标是让团队成员有真正的心灵成长、强大自身的生命能量,以面对外界的种种干扰。用《教学勇气》一书的说法就是,穿越恐惧,更新勇气,用我们绵薄的力量去关注和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青葵园”一直坚持在做的有以下六大板块内容:

“青葵”案例积累。“青葵园”的案例积累是当初备课组建设时就提出的要求,材料来自师生随笔,成员每个月要还原一个完整案例。随笔有多种形式,有学生个人随笔,也有班级流动随笔,即一组一本、一人一天、一周一循环。通过随笔再还原成完整的案例不仅仅是提升了写作能力,也为后期总结研究成果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青葵”课堂教学。“青葵园”的课堂教学遵循一个宗旨: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文本进行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文本进行对话,贯彻的方法则是倡导经典阅读。班级建立“流动书屋”,充分利用在校时间陪伴学生阅读经典名著,让孩子们把点燃的阅读火种带出校门,传播延续。如高桂萍从七年级起带着学生背诵《菜根谭》,一周一则,坚持不懈。当每个老师以自己的个性和爱好带领学生徜徉在经典名著的殿堂里,丰厚的文学积淀自然带来了课堂教学的改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独立思考能力明显提高。

“青葵”班级建设。坚守在班主任岗位上的几位成员,在班级建设方面已很成熟并各有特色。还以高桂萍为例,她把语文教学与班级管理有机融为一体,建设了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班级共同体模式:学生“见习班主任”、家长的“叙事分享会”、教师的“家教干预研究”等一系列活动的进行,无论学生、家长还是教师都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成长。

“青葵”课题研究。遵循“做中学”的原则,我们的省级课题《中小学生“青春期症候群”及其家教干预研究》是在6年实践基础和大量的随笔中提炼出来的,与现在流行的先申报课题再进行研究不一样,属于自下而上的路径。除此之外,“青葵园”核心成员每人都有自己的课题:高桂萍和孙志平主持市级课题《新课程背景下随笔对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影响的研究》,郭萍主持市级课题《初中生经典阅读导学策略研究》,董劲主持的市级课题《初中语文教材有效解读与设计的研究》已经结题。

“青葵”共读接力。共读接力是“青葵园”最有特色也是最有影响的传统:一周内每人选择一天接力,选择名著里一段有感觉的话,附上不少于200字的感悟,上传到QQ群里分享。三年中我们共读了《教学勇气》《每个孩子都爱学》《教学机智》《教育的目的》《自卑与超越》等理论专著,积累阅读心得达百万字,下学期准备共读《明日之学校》。

“青葵”培训研修。在王丽琴的引荐下,华东师大鞠玉翠博士、北京师大吴国珍教授、上海浦东教发院黄建初等专家先后来到“青葵园”开展研修交流。其中鞠玉翠和吴国珍教授带着研究生来与团队的老师进行了深入的叙事交流,黄建初老师也带领浦东中小学教师的团队两次来开展交流和指导,让我们的核心成员深受鼓舞,也在交流中得到成长。“青葵园”的老师自己也走出去参加各种培训、研修,郑州的全国班主任高峰论坛活动以及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勇气更新”公益活动,“青葵园”就受邀出席,全程参与;我们还集体自费组织去扬州文津中学取经学习;董劲、高桂萍、郭萍等老师则多次在市、区以及兄弟学校进行经验交流。

回归——繁星相伴众鸟齐飞

我们共读过的《教学勇气》一书中,有一段话让“青葵园”成员非常喜欢,仿佛说出了我们的心声:“如果一项工作是我内心真正想做的,尽管连日辛劳,困难重重,我仍然乐此不疲。甚至这些艰难的日子最终也会使我的生活充实快乐,因为这是我真正倾心的工作,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正好帮助我成长。”

4.高二语文备课组集体备课记录 篇四

时间:2008年12月11日

地点:语文学科活动室

参加人员:闫校长、教研处尹奇主任、语文教研组组长郭素贞老师、田芸老师、董明实老师、郭宏老师、高玉英老师、密晓霞老师、邵新老师、温长伟老师、宿朝阳老师、沈黎江老师、李婷婷老师、杨筱春老师

备课过程:

田芸:今天集体备课的内容主要有两部分:第一,郭老师汇报小课题研究进展情况,郭老师准备得很充分,可以作为我们小课题研究的一个范例和指导;第二,温老师的汇报课及课后集体评课。下面请郭老师主讲。

郭宏:我们备课组集体研究的小课题是《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我们将这个课题分成七个子课题,我负责的子课题是《批判的力量》,即鲁迅作品拓展阅读。我将这个子课题的研究成果分成以下三个部分展示:计划、教案、总结,我的工作就是按照这样的步骤做的(具体内容详见郭老师的课题计划,可在校园网上查阅)。下面主要讲学生的心得体会和我自己的总结。以学生袁野的文章《批判和继承》为例,我的评语是:“生活就是这样,既要批判,又要继承。而这不可偏废。正如你所言,任何民族都有劣根性,我们总不能把人类灭绝吧。哲学中的“扬弃”,就是批判的继承。你对现实的批判是正确的、有力的。”下面我详细谈我的总结(具体内容见郭老师的课题研究总结,可在校园网上查阅)。我认为学校的小课题研究的设想是非常好的,如果真的能落实得好的话,是很有意思的。

田芸:郭老师的汇报非常具有示范性,从形式到内容都非常扎实。大家可以以此为例,将自己的课题研究进一步完善。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想法。

董明实:小课题研究对学生来说是主动参与的学习,学生应该很有热情,可以让学生做一些展示,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学校能不能给学生创造这样一个平台,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这样就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参与热情。

郭素贞:我们语文教师是应该在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上多想办法。我所在的备课组曾出过一个学生的优秀作文集,在家长和学生中很受欢迎,很多家长表示没想到自己的孩子有这样的认识深度,希望能多买几本,留作纪念。我们的语文教学多年来一直坚持让学生写读书札记,我们能不能也将其中的好文章出成文集。我们最近进行教学交流的哈密二中也是这样做的。希望郭老师将学生的好文章整理出来展示。我们语文备课组的老师对学校开展的“走出去”教学交流活动感触非常多。前段时间,学校组织我们到昌吉州一中听曹文轩教授的报告,我觉得对开拓学生阅读阵地,以及应对高考应试作文的写作有很大的指导作用。高一语文备课组去哈密二中听课,我们带的课引起很好的反响。哈密二中的老师也展示了两堂课,课堂流程非常自然,非常扎实,学生的反映也非常好,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如果要是把我们的“灵气”和哈密二中的“扎实”这两种风格结合起来,那么我们的课会更加精彩。

宿朝阳:小课题研究的工作需要一个学生展示的平台,哈密二中也在做。这件事可能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真正有成效。课题计划应该装订成册,在这方面哈密二中走在前面。

郭素贞:到外校听课给我们非常大的激励,我们都希望以后把工作做得更好。

5.高二地理备课组活动记录 篇五

地理组成员:李允同、冯秀芬

高二地理备课组活动情况记录一 中心议题:商讨本学期高二地理授课计划 参加对象:冯秀芬 李允同

简要过程:初步商定:在第一次月考之前完成“世界地理总论”的教学和“城乡规划”的教学

在第一次月考以后全面系统的教授“世界地理”。在平时的练习中的难度系数逐步与高考接轨。

反思小结:城乡规划略教学,世界地理尽可能详细教学,在这次教学中尽量使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的知识,高三复习时候略复习记录人:李允同

2013年9月2日下午1、2节

高二地理备课组活动情况记录二

中心议题:第一次月考范围、难度系数的确定 参加对象:冯秀芬 李允同

简要过程:确定高二地理第一次月考范围为:城乡规划整册,区域地理中的地球地图、世界陆地海洋、气候、世界居民和国家。

反思小结:统一各个班级的教学进度,适当降低考试难度,给学生以学习地理的信心。记录人:冯秀芬

2013年9月9日下午1、2节

高二地理备课组活动情况记录三 中心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参加对象:冯秀芬 李允同

简要过程:现在高二学生由于教材体系的限制,初中地理基础非常薄弱,读图识图能力比较弱。三位老师经过商定,初步决定《高考文科地理读图填图训练》作为学生日常读图练习。反思小结:该图册要素简洁、重点突出,比较有利于高二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以及对世界地理的熟悉。事后发觉效果比较明显。记录人:冯秀芬

2013年9月16日下午1、2节

高二地理备课组活动情况记录四

中心议题:讨论本次高二地理测验范围以及难度系数 参加对象:冯秀芬 李允同

简要过程:结合各任课老师的教学进度,商定本次高二地理测验范围为城乡规划,区域地理中的地球地图、世界陆地和海洋、气候、世界分区中的亚洲。反思小结:将平时的练习、考试题型、难度逐步与高考接轨。记录人:冯秀芬

2013年9月23日下午1、2节

高二地理备课组活动情况记录五

中心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审题、析题和答题能力 参加对象:冯秀芬 李允同

简要过程:在平时的作业以及历年高考中,发现很多学生就是因为审题不仔细、答题不规范导致不必要的失分,因此本次研修活动三位老师商量如何在以后教学中逐步突破这一现象。大家认为以下几方面值得借鉴:

1、在平时练习中,经常引导学生如何注意题目中隐含的信息、关键字等,提高审题能力;

2、经常在课堂上由某几位学生陈述解题思路、叙述答案,之后全班讨论这些审题思路、答题答案的合理之处和不合理之处,再共同讨论如何准确审该题、如何组织这题的答案,从而让学生逐步意识到自己平时在这方面的不规范性,逐步改正自己的不合理之处。

反思小结:科学合理的审题、答题能力对高考成绩的提高至关重要,我们教师应尽早的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记录人:冯秀芬

2013年10月13日下午1、2节

高二地理备课组活动情况记录六 中心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 参加对象:冯秀芬 李允同

简要过程:空间定位能力对于区域地理学习至关重要,在这次期末考试中这方面的试题肯定会有所涉及。三位老师商定共同编写一份资料作为期末复习之用。

反思小结:学生经过这一专题的复习后,对世界区域定位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记录人:李允同

2013年10月20日下午1、2节

高二地理备课组活动情况记录七 中心议题:讨论期中复习计划 参加对象:冯秀芬 李允同

简要过程:初步商定期中复习有以下几个模块组成:

1、城乡规划;

2、地球地图;

3、气候;

4、世界地理。

各位老师分工编写复习资料,以求通过最少的时间让学生的复习效果最大程度的提升。反思小结:依照复习计划,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合理安排复习内容,提高复习效率。记录人:李允同

2013年10月27日下午1、2节 高二地理备课组活动情况记录八 中心议题:

(一)疆域和行政区划

参加对象:冯秀芬 李允同 简要过程: 记录人:李允同 2013年11月4日下午1、2节

高二地理备课组活动情况记录九

中心议题:1.位置2.辽阔的疆域

我国的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我国领土辽阔广大,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差不多同整个欧洲面积相等。我国领土的四端为:最东端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ºE多),最西端在帕米尔高原附近(73ºE),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端在曾母暗沙(4ºN)、最北端在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53ºN)多,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

3.疆界和邻国我国陆上疆界两万多千米与我国相邻的国家有15个。东邻朝鲜,北面是俄罗斯、蒙古,西北和西南面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接界。南接越南、老挝、缅甸。4.行政区划 我国现在行政区基本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和乡(镇)三级,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我国的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参加对象:冯秀芬 李允同 简要过程: 记录人:李允同

2013年11月11日下午1、2节 高二地理备课组活动情况记录十 中心议题:讨论期中复习计划 参加对象:冯秀芬 李允同

简要过程:了解我国人口和民族的特征:

(二)人口和民族

1.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2.华侨与华人 3.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人口素质

4.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 记录人:李允同

2013年11月18日下午1、2节 高二地理备课组活动情况记录十一 中心议题:中国地形的复习参加对象:冯秀芬 李允同 简要过程:

(三)地

1、我国的地形特征 2.主要山脉分布 3.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 4.主要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区

记录人:李允同

2013年11月25日下午1、2节 高二地理备课组活动情况记录十二 中心议题:气候的复习参加对象:冯秀芬 李允同

简要过程:

(四)气

l.气温和温度带 2.降水和于湿地区 3.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4.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5.气候的优缺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记录人:李允同

2013年12月2日下午1、2节 高二地理备课组活动情况记录十三 中心议题:河流与湖泊 参加对象:冯秀芬 李允同

简要过程:

(五)河流与湖泊 1.外流区和内流区 2.长江

3.黄河 4.湖泊

我国的湖泊

(六)海洋的利用1.邻近我国大陆的海洋2.丰富的海洋资源 记录人:李允同

2013年12月9日下午1、2节 高二地理备课组活动情况记录十四 中心议题:交通运输和旅游业 参加对象:冯秀芬 李允同

简要过程:交通运输和旅游业

1.主要铁路干线

南北干线主要有:京哈一京/京沪线、焦枝一枝柳线、宝成一成昆线,和1996年9月1日通车的京九线C。东西干线有京秦一京包一京兰线,陇海一兰新线,沪杭一浙赣一湘黔一贵昆线,2.主要海洋航线和港口 3.主要内河航线 4.主要航空线 5.主要公路线6.主要管道运输

7.我国主要的旅游资源 2.人文旅游景观 记录人:李允同

2013年12月16日下午1、2节 高二地理备课组活动情况记录十五 中心议题: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 参加对象:冯秀芬 李允同

简要过程: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1)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2)荒漠化防治及其主要措施:①确立整治目标,贯彻国家环境和资源法现,求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②针对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各种外力作用的性则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③建立健全、完善的治理实施系统。记录人:李允同

2013年12月23日下午1、2节 高二地理备课组活动情况记录十六 中心议题:水土流失的治理 参加对象:冯秀芬 李允同

简要过程:水土流失的治理(1)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2)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的方法和途径 记录人:李允同

2013年12月30日下午1、2节 高二地理备课组活动情况记录十七 中心议题:讨论期中复习计划 参加对象:冯秀芬 李允同

简要过程:资源的跨区调配

(1)南水北调①我国水资源的分布 ②“南水北调”工程的具体措施(2)西气东输①我国天然气资源的分布②西气东输的具体措施(3)西电东送 ①我国电力资源的分布 ②“西电东送”工程的具体措施

记录人:李允同 2014年1月6日下午1、2节 高二地理备课组活动情况记录十八 中心议题:西部的开发 参加对象:冯秀芬 李允同

简要过程:4.西部的开发(1)西部开发的意义(2)西部的优势条件(3)西部开发面临的问题(4)西部开发的主要措施。记录人:李允同

6.高三语文备课组活动记录之一 篇六

成员听课情况统计:

董淑云8节

周宇贵5节

张冰8节

时间:2011年10月26日地点:6号楼1楼105办 活动主题:第一次月考情况反馈中心发言人:董淑云

活动具体内容记录:

一、小结此次月考出卷、批卷情况:

此次出卷人:董淑云

试卷的难易程度:第一次按高考的样式出卷,本来满分150分但因考试时间的问

题,选做题删去,满分设为120分,时间为2小时。

批卷:采用流水作业。

二、批卷结果小结:

周宇贵老师(批改作文):

1、此次作文易写,但全年级作文字数不够的人达6人。

2、大部分学生作文内容空洞,没有说服力,论据缺乏,论证方式单一,结构混乱,想到那些到哪,技巧方面欠缺,不联系现实生活。

3、改的松,55分的题最高得分48分,最低25分。

张冰老师(语基第一部分):

1、诗歌鉴赏方面学生不能没有结合全诗。

2、题意不懂。

3、答题的格式不规范。

4、译文:底子差,抓不住关键词,直译能力差。

5、阅读:最高满分,最低全错。

董淑云老师(语基第二部分):

1、语用题部分仿写不能做到四个一致,即结构一致、话题一致、修辞一致、格调一致,一部分学生仅仅能做到形式一致,部分学生空题,失分多。

2、默写部分:本次默写题失分多,部分学生会背不会写字,或写出来错字多,还有不会背的现象。

三、统一进度,应对策略:

1、加强集体备课,齐心协力应对高考。

2、加强学生知识的巩固落实,如背诵、文言文基础知识、语法等。

3、加强学生答题方法的训练,答题技巧的灌输。

四、检查教案

备课组长:董淑云

7.小学英语备课组记录 篇七

一、注重备课组管理,构建校本培训机制

校本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有效的校本培训必须以规范的制度管理作保证,让管理及培训的观点落到实处,同时以机制促活力,使校本培训能随时随地渗透在教育教学的情境和过程中,从而有效地调动教师个体的积极性和群体的合作性。

备课组是学校教学组织中最基层的单位,而校本研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离不开各学科的备课组活动,否则促进教育和谐发展只是空洞的口号。因此,我们首先在备课组内确立以4名骨干教师为主的“专业引领组”,对组内教师跟踪辅导,手把手地传授经验,带领大家定期开展切实可行的教研活动。课前,主要抓好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每次都有一两个教师重点发言,谈教材的理解、教学的设计等,交流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课堂上,主要抓好骨干教师的示范课,通过骨干引领带动更多的年轻教师加强专业研究和发展;课后,主要抓教学评议,要求教师从目标定位、动态生成、设计理念、资源开发、整体效果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反思评析,增强教师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同时提高教师的反思评议能力。通过这样反复深入的研究和反思,组内的每位教师都能集思广益,研究学生,研究新课程;充分发扬团队精神,共同提高学科教学水平。“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交换,可以形成更新的多元的思想。”正是这种理念一直渗透在备课活动当中,从而形成浓烈的教研氛围,促进组内教师的和谐发展。

二、注重专业引领,增强自主发展意识

专业引领能为教师课改实践智慧的生成奠定坚实的理性基础。备课组的和谐建设、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了专业引领,将不断提高教师和备课组的内驱力,成员间相互包容、相互协调,从而处于一种和谐向上的状态。

1. 专家引领。

学校定期邀请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对我校英语备课组的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教研室的张萍老师多次来我校讲学和座谈,帮助大家学习和理解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技能和方法,提高英语专业素养。教师在和专家面对面的学习交流研讨中,不仅扩大了视野,了解了最前沿的课改动态,而且化解了课改实践中的迷惘和困惑。专家的引领有效促进教师对问题的关注、提炼和思考,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思想智慧落地开花。教师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教学技术不断推陈出新,教学和教研创新活动持续不断。在和谐型的备课组中,人际关系和谐,教师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在学习中提升了价值,获得了较充分的专业发展。

2. 自我发展规划。

有研究表明,影响教师成长的因素有五个方面:职前培训、职后培训、个人实践与反思、同伴交流互助和专业引领。其中后三个要素起着重要作用,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需要自己的努力,为此,我校英语备课组要求每个教师能就师德修养、学科知识与能力、教学理论与技能、自我发展意识等方面进行自我剖析,然后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再制订个人学期、学年和三年发展计划,使每一位不同阶段的教师对自身在短期和长期的发展上有一个目标和打算。“自我发展规划”让教师明确了奋斗目标,增强了自我发展意识。

三、注重理念内化,转变教育教学行为

创建和谐的备课组的关键在于更新教学观念、推崇共同学习的信念,而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表现就是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实践智慧,这些都必须经过成功的内化才能真正融入教师的心田,才能有效地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满足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为帮助教师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按新课程的要求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校给每位教师都印发了新课程标准,组织教师每周一次集中认真学习,同时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多走进图书馆、阅览室认真阅读相关的书籍,并及时记下读书体会,学习收获,适时交流,上交随笔。

一线教师在学习先进的理念的同时更要付诸实践,我校英语备课组的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方法,精心设计,教会学生“怎样学”,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并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多种活动,给学生创造更多练习英语的机会,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每年英语组都举办一次圣诞英语活动,全体英语教师积极策划,组织师生参加。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各项活动,秀出了风采,获得了发展,体验了成功。教师也在其中获得了成就感,实现了师生共长,营造了英语学习的和谐氛围,让学生更热爱学习,教师更热爱教学。

这些读书活动、英语交流活动使教师充分内化学习理念,并与日常的教学工作紧密结合,有效地转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四、注重营造氛围,优化教师成长环境

民主、开放、和谐的团队学习氛围是教师学习型组织建设和教师主动发展的基本前提,为此,我校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让每位教师都有自主发展的空间,在和谐并富有战斗力的集体中不断成长。

1. 改革学校的评价制度。

学校考核评价制度是一个指挥棒,是一只“无形的手”,能引导老师的教学活动。因此,完善竞争制度下的合作机制,就是加大绩效考核中团队的合作分值,以此为底数,以此为基础,量化老师们的分值。备课组底数低的势必影响个人积分,这要求备课组内老师们打团体战,和谐并进,这样“众人划桨开大船”的团体合作氛围才得以形成。

2.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和谐发展的备课组是学校充满活力的主阵地,只有让备课组内的每个教师在竞争中学会合作,合作中学会竞争,才能促进整个团队的良性循环。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老师会心情愉悦,有利于合作。在活动中形成的力争上游、团结合作的精神更弥足珍贵,这对于营造组内的融洽气氛、和谐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活动中鼓励竞争,树立正确的竞争观,有助于备课组和教师更好更快地发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正确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才会有利于和谐的发展,而和谐备课组的建设也会水到自然成,真正达到在和谐中发展和进步。

和谐备课组的建设与管理是学校探索教育规律的认识活动,也是探索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实践活动。面对改革的新形势,我们必须将教学管理的种子植根于和谐备课组的创建中,使每位教师的思想都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教师的生命价值在于课堂,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一直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 这一切都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基础。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特长和个性风格, 现代的学校管理越来越重视教师发展共同体的构建, 关注备课组建设, 已经成为学校教学质量新的增长点。本文从“管理培训”、“专业引领”、“理念内化”和“氛围营造”提出了备课组建设的四个“注重”。

8.深度合作:备课组的价值新取向 篇八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层推进,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课改的关键在于学校内部和教师自身的变革,由此,校本课程、校本教研等课改理念相继提出。而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活动作为校本教研的“重头戏”和“亮点”,在各地备受青睐,各式各样的集体备课及研讨机制日趋完备。但不少学校备课组的活动实效却不容乐观,原因在于各地重在对备课组活动形式的关注,而缺少对活动内容和活动过程的有效引领,使得备课组活动流于形式,浮于表面。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反思。本文即从内在层面思考如何促进备课组集体备课活动的实效乃至高效。

价值错位:备课组活动的误区

既然备课组具有如此巨大的效能和优势,按照常规,备课组活动应该成为教师最为喜欢的教研方式。但在实践中,这些优势却并未发挥相应作用。问题的症结何在?

1、功能错位化

备课组指向教学的有效性。备课组的功能就是应当研究如何使本组教师实现有效教学,提高教学效益。然而,当前对于备课组的功能定位却不够准确:一是狭隘化。将备课组的功能仅仅定位于完成教案上。再是泛化,要求教师提高教科研水平,写几篇教后记,发几篇案例反思。与教研组、教科室的功能混淆。

备课组的活动不能提高教师有效教学的水平,在实际教学中起不到应有的引领作用,备课组开展的活动成为一种形式和包装,附加很多无效的东西,占用大家的时间,当然不能引起广大教师的激情投入。

2、管理形式化

当前学校管理的很多问题都是只“管”不“理”。很多学校高度重视备课组建设,对备课组实行了制度化管理,一般每周都有至少一次备课组活动,并落实了“四定一有”(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定内容,有记录),然而,所谓的管理也只是看规定时间内人员是否齐全,看会议记录是否正常记载,这些表层的制度和检查不能根本触动内在的实质,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活动任务型、形式化、应付式、低效益现象仍然存在。主要表现有:

(1)集体备课成了“集体抄袭”。备课组为了减轻教师的备课压力和负担,通行的做法是将每学期的备课任务平均分给各任课教师,由各任课教师分头进行电子备课,打印出来并分发给同年级的任课教师。而其他任课教师对此却思考甚少。应该说,这种形式没有错,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让教师回到“抄写”教案的“蛮荒时代”。但我们要做的是加强教师的“二次备课”意识和相应检查的力度。

(2)集体备课成了“主讲人独白”。在集体备课时,往往由承担备课任务的教师担任主讲人。集体备课时就听主讲人独自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环节,其他老师不参与,或者即使提出看法,也因缺少准备而不够深刻。

(3)集体备课成了“集体谈心”。集体备课时,教师感兴趣的话题往往不是教学,而是生活琐事和社会轶闻。集体备课活动成为一周以来大家交流感情、聊天谈心的时间,导致集体备课的时间严重缩水,名存实亡。

深度合作:备课组活动的突围

如何发挥备课组的优势,提高备课组的活动实效呢?这就必然要求管理者将视角投放到活动内容和活动过程的引领上来。从功能的重新定位到内在价值的深层诉求,备课组也要实现一些本质的变革:

1、从“召集人”到“研究体”

以往的备课组里,备课组长常常承担着召集人的角色,除此之外,没有更多的要求。备课组长在学期初制订好各人集体备课的任务,在每次活动时召集齐全人员,就完成角色使命了。

作为实践者,教师这个与一切专业理论研究者一样有着自己特定的知识和思想,有着理解能力、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在备课组集体备课活动时,只是提供一份教案,显然不适合这个角色形象,也不是一个合格的角色形象。

在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活动中,提供教案仅仅应该是一个开始,或者是一种准备。而在当前很多学校集体备课活动提供教案后也就万事大吉的现象并不鲜见。我们应当以此展开有效课堂教学的深入研讨,以小学数学组为例,可以设计如下具体的板块:

(1)以教材解读为抓手,设计适合学生需要的教案

很多教师教学出现偏差,往往就是教材把握不准、目中无“学生”。集体备课应当认认真真地看教材,仔仔细细地找教学核心目标,透透彻彻地确定知识生长脉络,妥妥帖帖地处理好每一道习题。从教材解析开始,在对教材把握到位的基础上,再根据学生情况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研讨,拾级而上,循序渐进。

看教材,就是要弄明白这堂课我要教什么。要清楚学生与以往获得的不一样的新知识是什么,和以前的知识有什么区别,现在要发展到什么程度,后续发展有哪些。弄清这些,教学才能心中有数。

找教学核心目标,就是要确定本节课起支撑作用的知识概念。课堂教学要将这些概念讲清讲透。

确定知识生长脉络,就是要把握知识的生长发展过程。教师要能根据知识的生长过程,寻找到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设计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处理好每一道题,就是弄清编者的目标达成意图。课本习题往往体现了编者对这一部分教学内容需要学生掌握的目标。通过对习题的分析,可以使我们的教学更具针对性,同时挖掘习题内涵,发挥最大综合效益。

(2)以试做习题为抓手,找准课堂上的关键环节

试做习题可以让教师感性地把握教学中学生容易混淆、‘容易错误的地方,也可以感性地把握教学设计中的疏漏,从而改进教学设计。

(3)以课后问题回放为抓手,做好查缺补漏工作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作为教者,必须及时、有效地反思,改进工作效益,否则会“积重难返”。每次集体备课时,要留足教师交流课堂问题、困惑的时间,原因在于:首先备课组成员之间有共同的经验基础,更容易产生共鸣、有话可说;其次交流这些问题,可能有的老师重视了,有的老师还没有觉察,可以互相提醒;再次可以让大家共同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另外还可以帮助教师鉴定自己遇到的是什么问题:是教学方法的问题,还是学生的心理问题?由此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2、从“分享者”到“共同体”

集体备课教师的最大收获就是分享了其他人的教案,然而对教学中各种独到的想法、经验往往不愿意奉献。其根本原因不是教师没有合作精神,也不是教师不愿智慧共享,而是学校内部的竞争机制在影响教师的选择。

现在很多学校对于教师工作考核的依据就是考试成绩排名。即使成绩相差零点几分,甚至零点零几分,也要分出先后,而名次则直接决定教师的各项工作成果。所以,教师之间,包括同一所学校内部也搞恶性竞争,过度竞争的后果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保守,甚至带来拼体力提高成绩的恶果。

空洞地强调要加强合作是苍白无力的,也是无效的。针对问题的根由,我们提出两点建议:

一是利益共享。在当前应试的大背景下,我们无法改变整体现状,但我们可以在学校内部淡化排名,比如如皋师范附小明确班级平均分不低于年级平均分4分为合格,将零点几分的竞争消灭掉,另外可以在教师考核体系中拿出一部分比例适当对备课组捆绑考核,提高教师互相合作,共同成长的积极意识。

再是智慧共享。学校要统一规定同年级各班级之间统一习题布置,统一试卷检测,不允许任何教师单独为学生布置不公开的作业。这样,也从制度上让大家自觉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由此,我们使得备课组从仅仅是一个资源的分享者,转型为一个利益攸关、共同成长的共同体,从而带动全体教师的专业成长。由此,也必然使得集体备课成为教师内在的需要,而不是行政的强制行为。

科学引领:备课组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1、学校引领

以校长为核心的学校领导成员必须高度关注,并切身投入到备课组的活动中去。领导检查不能只关注人有没有到,时间是不是充足,记录是不是完善,而必须分工协作,各人承担一个备课组,在实践中引领大家关注教材解读、关注有效教学、关注问题反思,保证活动的过程和活动的内容具有实效性。

2、流程保障

各备课组要积累自己的研讨经验,针对不同学科特色,设计合适的、相对规范的研讨流程(如前面小学数学备课组提及的设计出具体的研讨板块,并做出一定的示范案例)。保证活动内容饱满,研讨方向正确,研究实效扎实。

3、经验积累

一所优秀的学校必然有着文化底蕴上的传承。同样,教学资料的积累和传承也显得非常重要。学校要要求各备课组在平时注意积累,学期末将所有的资料整理打包(特别强调不只是集体备课记录这些东西,而是修改后的集体备课教案收集、教学问题收集、好题收集、教材关键点分析收集等这些凝聚教师智慧和情感的东西),一份自己保留,一份传给下一个学段的备课组。由此,可以使教学资源在整个教研组内共享,既减少了教师的重复劳动,又提高了备课组的研究起点,从而实现良性循环。

(作者单位:江苏宝应县黄塍镇中心小学

上一篇:拍照六年级优秀作文下一篇:同等学力申硕单位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