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讲稿-讲义的区别

2024-10-16

教案-讲稿-讲义的区别(共6篇)

1.教案-讲稿-讲义的区别 篇一

讲稿和教案的区别

(一)讲稿,有的教师也叫备课笔记。它属于教师备课工作的文字结果之一,是个人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文件。讲稿一般以课程教学大纲确定的教材为基本线索,按篇、章、节逐一书写,但它决不是教材本身的全文照录,而是根据教学对象、教学时数、经过适当梳理确定的基本教学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讲稿有点像一本简化了的讲义(从逆向思维推敲一下,许多新教材也确实是从讲义演变而来的)。当然,讲稿在教学内容的取舍、讲法、编排顺序上也不一定完全拘泥于原教材的格局;也就是说,教材上的内容不是必须纳入讲稿,而教材以外的内容也不是不能纳入讲稿。另外,当原教材存在某些缺陷时,还应遵循科学的原理作必要的纠正,记录在讲稿上,适时告诉学生,如某些概念的偏差和某些数据的偏差。可见,讲稿是经过教师本人多方学习、深刻理解教材后确定的教学内容,涵盖较广,文字较多。有同志形容讲稿是个人讲课的资料库,这个比喻很好。

教案,按字面可理解为授课的方案。它大致包含以下要素:学科名称、授课时间、授课题目(可写篇、章、节)、教学目的、授课类型(指新课、复习课、习题课、实验课、实习实训课等)、重点、难点、教具(包括实物、教模、挂图、幻灯、录像、多媒体、简单实验等)、教学进程和教学方法。

教学进程和教学方法是教案的关键,因为在这一部分,要写出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时间分配,还要写出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尤其对如何突出重点,分解难点,都应有一定的说明和交待;另外,对板书布置、例子选择、教具展示、作业数量,以及如何引导、教育学生等等,都要作出考虑。

归结起来,讲稿与教案的主要区别在于:讲稿侧重教学内容上的选择与撰写,而教案则偏于教学方法、教学安排、教学效果上的设想与构思。倘若从影视艺术的角度打比方,讲稿类似于剧本(或小说原本),而教案则犹如策划,像导演的分镜头脚本。

讲稿和教案,其实是密不可分的。因为一定的教学内容,必须通过恰当的方法和形式,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既要有讲稿,又要有教案。

讲稿与教案的区别

(二)1.教案是依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对象、教学设施等特点,以课题为单位对教学进程进行的设计组织,它所承载的基本是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信息,涉及的是组织性项目,而讲稿(讲义)主要是依据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进行的阐述,它所承载的基本是知识信息,涉及的是知识性项目。

2.教案的思路形成,主要受教学过程的管理逻辑支配,而讲稿(讲义)的思路形成,主要受教学过程的知识逻辑支配。

3.教案形成的基础和前提必须是科学性与思想性兼备的讲稿(讲义),讲稿(讲义)与教案,二者的形成,在程序上,总是讲稿(讲义)形成在先,教案形成在后。

4.在表现形式上,教案篇幅较短,讲稿(讲义)则篇幅较长。

2.麻醉镇痛药物的合理应用教案讲义 篇二

一、麻醉性镇痛药在急性疼痛中的应用

目前,关于急性疼痛(acute pain)的定义,尚无公认、明确的意见。国际疼痛研究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IASP)对急性疼痛的定义为:新近产生并持续时间较短的疼痛,通常与损伤或疾病有关。急性疼痛包括手术后疼痛,创伤后疼痛,分娩痛,心绞痛、胆绞痛、肾绞痛等内脏痛,骨折痛,牙痛等。其中手术后和创伤后疼痛是临床最常见的急性疼痛。

急性疼痛的治疗必须根据不同病因和病情具体分析,针对病因进行个体化的处理。总的原则是:明确诊断,并尽可能去除病因;提高痛阈;减慢神经传导速度,包括针对某些与传导疼痛有关的神经介质的处理;尽可能减弱乃至消除疼痛刺激对疼痛感受器的作用。

本文重点讨论麻醉性镇痛药在急性术后疼痛管理中的合理应用。

(一)术后镇痛的目的

术后疼痛不同于生理性疼痛。手术损伤激活周围组织伤害性感受器并使其敏化,导致损伤组织局部和周围未受损伤的皮肤对疼痛阈值降低和对超阈值的反应性增强(痛觉过敏)。疼痛刺激可引起脊髓和脑内的疼痛传递增强,对疼痛的感知程度提高(中枢敏化),加剧术后疼痛。因此,术后镇痛的目的除了要达到消除生理性和病理性疼痛以外,还需要抑制和逆转传入神经冲动引起的中枢神经元兴奋性的改变,即抑制外周敏化和中枢敏化效应。

(二)麻醉性镇痛药用于术后镇痛的常用给药方法 1.口服给药

口服用药方便,无需注射,患者易于接受。口服方法用于术后镇痛,可以达到并维持镇痛药物基础血药浓度,适用于轻度疼痛,如局部小手术或门诊手术的患者。鉴于口服用药的时效特点,达到镇痛所需的血药浓度的时间比较长,而且用药剂量的调整比较困难,再加上给药后起效慢、需要患者胃肠功能正常才能奏效等特点,口服给药不宜单独用于术后中、重度急性疼痛的治疗。基于以上原因,在术后早期可以使用长效且强效的口服药物,如阿片类镇痛药,或将口服用药与其他给药方式联合应用,以获得协同的镇痛效果。最常见的方式是在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减轻后,由其他镇痛方式逐渐过渡到口服用药方式。目前,新型的口服镇痛药物多为复方制剂,由两种甚至多种药物组成,提高了镇痛的效果,并且减少了药物的不良反应。在临床工作中,虽然其他给药途径应用广泛,但口服给药仍不失为一种重要的用药途径。临床常用的口服药物包括:

(1)阿片类镇痛药

术后患者一旦可以口服给药,可根据疼痛程度应尽早使用口服阿片类镇痛药物。

(2)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urgs,NSAIDs)NSAIDs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减少前列腺素等炎症介质的生成而起到镇痛作用,主要作用于外周,而不是中枢神经系统。NSAIDs可用于轻到中度疼痛的治疗,还可以辅助阿片类镇痛药进行镇痛。传统的 NSAIDs 除了抗炎、镇痛作用以外,还具较为明显的不良反应,如胃肠道损害、肾毒性和血小板功能异常等。新型 NSAIDS 药物环氧化酶-2(COX-2)抑制药可以选择性阻断病理情况下前列腺素的生成,从而抑制后者介导的炎症、疼痛和发热,但不明显影响正常细胞活动所需生理性前列腺素的合成,因此不良反应少。但对特异性 COX-2 抑制剂罗非昔布(万络)的现有研究表明,与安慰剂相比,罗非昔布(>25mg/天)可增加心血管事件(包括心梗和脑卒中)的危险性。因此,应谨慎用于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或具有心脏病高危因素的患者以及外周动脉疾病的患者。

2.肌内注射

肌内注射曾经是全身用药的常规方法,目前已逐渐被其它方式给药所取代。

肌内注射给药的优势在于起效快、能迅速达到峰作用。但缺点在于效果和起效时间不可预见,注射部位疼痛,并易引起呼吸抑制等严重不良反应。

肌内注射镇痛适用于术后急性中、重度疼痛。多采用阿片类镇痛药,如吗啡或者哌替啶。在急性疼痛而对吗啡不存在耐药性的病例中,肌内注射吗啡 10mg 左右的剂量可以产生镇痛而不引起显著的意识变化。吗啡既能减轻疼痛的感受,又能缓解疼痛引起的情绪反应,可减轻焦虑情绪。

3.静脉注射

静脉注射是手术后常用的镇痛方式,可以分为单次静注或者持续静注。与肌内注射相比,由于药物在体内快速重新分布,单次静注起效迅速,但作用时间较短,须反复间断给药才能维持血浆药物浓度的恒定。持续静脉滴注简便易行,血药浓度波动较小。为了使血药浓度尽快达到有效镇痛的水平,在开始持续静脉滴注前,往往需要单次静脉注射负荷剂量的镇痛药物。可以用于静脉注射的药物很多,如吗啡、哌替啶、芬太尼、曲马多等。多年以来,哌替啶一直是治疗急性疼痛的常用药物,但目前不建议将其作为一线药物使用。因其代谢产物去甲哌替仍具有药理作用,可兴奋中枢神经系统,长期多次应用易出现毒性反应,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尤其应慎用。阿片受体激动/拮抗剂丁丙诺非,是 μ 受体部分激动剂,对κ受体和δ受体的作用极弱。由于其与 μ 受体亲和力较强, 可置换出其它与阿片受体结合的镇痛药, 产生拮抗作用。用于急性术后镇痛,静注数分钟内即可达到有效药物浓度。应用时不能与其它阿片受体激动剂合用。其不良反应之一呼吸抑制出现时间晚,持续时间长,而且使用纳洛酮拮抗效果较差。

氢吗啡酮也是常用的镇痛药物,如果使用吗啡后出现头痛、眩晕、恶心,或者对吗啡耐受,可以选用氢吗啡酮。由于其代谢产物无活性,可用于肾衰患者。NSAIDs 中的酮洛酸可以静脉给药,药效与吗啡相当。但其不良反应明显,使用不能超过 5 天。

使用阿片类镇痛药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是呼吸抑制,接受阿片类镇痛药治疗的患者需要严密监测意识状态、呼吸频率、呼吸幅度及模式、皮肤及黏膜颜色,有条件的要监测脉搏氧饱和度。一旦出现严重的呼吸抑制,可以静注纳洛酮治疗。呼吸抑制逆转之后仍要严密监测患者,避免因纳洛酮作用时间短,其作用消失后再次发生呼吸抑制。使用纳洛酮应避免静注速度过快。建议将 0.4mg 纳洛酮用生理盐水稀释到 4ml,每次 0.5~1ml,依据具体情况缓慢注射;或者将 0.4mg 纳洛酮加入 10ml 生理盐水,静脉缓慢推注,必要时每 2 分钟增加 0.1mg;或将 2mg 纳洛酮稀释到 500ml 生理盐水或 5%葡萄糖溶液中(0.004mg/ml)静脉滴注。阿片类镇痛药其他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瘙痒及便秘等。可以对症治疗。减少阿片类镇痛药剂量、改变阿片类镇痛药种类或者停止使用阿片类镇痛药都可以减少不良反应。

4.椎管内给药 将药物注入硬膜外间隙或者蛛网膜下腔,直接作用于脊髓和神经根,镇痛效果良好,作用持续时间长。

(1)硬膜外镇痛的优势、适应证和禁忌证

硬膜外镇痛的优势在于作用确切、不良反应少;有利于改善肺功能;减少心肌缺血发生;促进肠道排气,缩短住院时间;有利于下肢血管手术后移植组织的存活;加速关节手术后的恢复,可以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硬膜外镇痛适用于胸部或腹部手术后、下肢手术后需要早期肢体活动、下肢血管手术需要交感神经阻滞,并特别适用于心功能或肺功能不良的患者。硬膜外镇痛禁用于患者拒绝接受、凝血疾病、目前正在或准备接受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存在菌血症、穿刺部位局部感染、存在脊柱疾患的患者(相对禁忌证)。

(2)硬膜外腔镇痛的药物和方法

硬膜外镇痛既可以选用利多卡因、布比卡因或罗哌卡因等局麻药物,也可选用阿片类镇痛药物。局麻药与阿片类镇痛药联合使用时具有协同作用。硬膜外腔给予局麻药在提供有效镇痛的同时,可阻断交感神经节前纤维,使支配胃肠道的迷走神经相对兴奋,改善胃肠道功能。在一定的范围内,硬膜外注入的阿片类镇痛药的剂量与镇痛强度之间存在着剂量-效应关系,当然为了避免引起严重的并发症,不应一味加大阿片类镇痛药剂量。

吗啡的脂溶性低,经硬膜外注射后易于随脑脊液循环扩散,所以镇痛范围较广。故采用硬膜外吗啡镇痛时,决定镇痛平面的主要因素不是注射部位的高低,而是吗啡的用量。硬膜外注射吗啡的起效时间为 30 分钟,峰作用时间为 60~90 分钟不等,而镇痛时间可以长达24 小时。为了避免吗啡用量过大扩散到较高水平的中枢神经系统,导致延迟性呼吸抑制,一般情况下只在硬膜外单次注射吗啡,而不常规使用硬膜外吗啡持续输注,常用剂量为1.5~2mg/次。

芬太尼也可以用于硬膜外镇痛,其脂溶性很强,主要通过与脊髓的阿片类受体结合发挥药效,所以镇痛效果主要位于硬膜外穿刺部位周围,需要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和神经分布区域选择适当的硬膜外穿刺位置。芬太尼的起效时间为 4~5 分钟,峰作用时间在 20 分钟以内,易于调整剂量。

一般在术前或麻醉前给患者置入硬膜外导管,并给予试验剂量的局麻药以确定硬膜外导管的位置,术中可以开始微量泵连续硬膜外给药(4~6ml/h)。如果手术过程中未经硬膜外给药,术后为达到完善的镇痛效果并缩短镇痛起效时间,应给予一次负荷剂量,再开始进行连续硬膜外镇痛。

其他可以应用于硬膜外的药物包括:①氯胺酮:脂溶性麻醉镇痛药,能迅速弥散进入蛛网膜下腔到达脊髓,选择性作用于脊髓的传导系统,阻断疼痛引起的应激反应。硬膜外应用剂量 30mg,镇痛效果持续 1.5~5.5 小时。随剂量增大,全身不良反应增多。过量时无拮抗药。②可乐定:硬膜外应用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不影响运动或本体感觉功能,无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瘙痒和尿潴留等不良反应,而且对阿片类镇痛药耐受的患者同样有效。③曲马多:为非吗啡类强效镇痛药,作用机制与吗啡相似。用于硬膜外术后镇痛的常用剂量是50~100mg,镇痛持续时间平均 11 小时。具有耐药性低、无呼吸抑制的作用。常见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尿潴留及嗜睡等。(3)硬膜外镇痛常见的不良反应

术后硬膜外镇痛的常见不良反应主要与所使用的药物有关。阿片类镇痛药可以引起瘙痒、镇静、眩晕和尿潴留;局麻药可以引起低血压、轻微感觉改变、尿潴留等。其中,大部分不良反应可以通过减慢输注速度、改变药物种类或药物剂量缓解。

瘙痒是硬膜外使用阿片类镇痛药时常见的不良反应,可以使用抗组胺药物或小剂量纳洛酮静脉输注缓解。硬膜外镇痛时较少出现恶心,与使用的阿片类镇痛药剂量较小有关。

尿潴留是硬膜外镇痛,特别是腰椎硬膜外镇痛的常见问题。因此,接受硬膜外镇痛的患者常需留置尿管。单侧下肢麻木偶伴无力或运动阻滞,常常是由于硬膜外导管尖端移位至神经根处导致,所以将导管稍微向外拔出可以有所缓解。(4)抗凝治疗患者与硬膜外镇痛

有些患者在接受硬膜外镇痛的同时正在进行抗凝治疗,这些患者拔出硬膜外导管后硬膜外腔出血的发生率为 0.01%~0.1%,尽管较低,但仍需十分谨慎。如果患者接受大量普通肝素治疗,又必须拔出硬膜外导管,则应在停止普通肝素治疗2~4 小时后拔出导管,并在导管拔出后 1 小时内不再接受普通肝素治疗。小剂量普通肝素(预防治疗)不是导管拔出的禁忌证。使用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治疗的患者应该在停药至少12 小时后拔出硬膜外导管,并且在拔出后 2 小时之内不再使用 LMWH。目前还没有可以有效检测 LMWH 活性的方法;PT,INT 和 PTT 水平不能反映 LMWH 的活性。使用新鲜冰冻血浆恢复凝血因子活性的方法较少使用,而且还会带来一些危险因素(容量超负荷、心衰、输血反应、免疫改变及输血感染)。对患有凝血病的患者应该在拔出硬膜外导管后的 24 小时内严密监测,避免发生硬膜外血肿。

5.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PCA)

传统术后镇痛的方法是根据患者的需要间断肌内注射阿片类镇痛药,这种镇痛方法具有众多不足之处,效果难以令人满意。PCA 技术改进了镇痛药的给药方式,可以有效地克服传统镇痛方法的缺点,已经成为术后镇痛的主要方法。

在镇痛治疗中,产生临床镇痛作用的最小的镇痛药物浓度被称为最低有效浓度(Minimal effective analgesic concentration,MEAC),依据这一概念,一旦阿片类镇痛药浓度大于 MEAC,就可以产生有效的镇痛作用,小于 MEAC 时,患者会感觉疼痛。当采用 PCA 时,每当阿片类镇痛药的血药浓度小于 MEAC 时,患者即可自行给药进行镇痛。患者使用 PCA 后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少量、频繁给药。传统的给药方法剂量大、次数少,PCA 给药直接克服了这些缺点,减少了血药浓度的波动及不良反应。此外,PCA 还可以避免意识不清的患者用药过量,比较安全。目前,麻醉性镇痛药最常经静脉 PCA(PCIA)泵和硬膜外 PCA(PCEA)泵实现病人自控镇痛。

(1)静脉 PCA 常用药物的选择 理想的 PCA 镇痛药应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中等的特点,且不应引起恶心、呕吐、呼吸抑制或影响胃肠运动。选择 PCA 药物时应综合权衡利弊。作用时间太短(阿芬太尼)或者太长的镇痛药均不宜用于 PCA。吗啡脂溶性差,起效时间较长。有研究表明,在给予足够的基础剂量的前提下,与脂溶性强的阿片类镇痛药相比,在开始镇痛最初 1 小时内,吗啡的镇痛作用稍弱。但在最初 6小时过后,各种阿片类镇痛药的作用差别就不明显了。另外,吗啡具有镇静和稳定情绪的作用,有利于术后疼痛患者的恢复。虽然哌替啶是有效的镇痛药,但其主要代谢产物去甲基哌替啶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导致烦躁、易激惹、失眠,甚至癫痫发作,已不建议作为 PCIA 用药。芬太尼族药物也广泛地应用于术后镇痛。芬太尼为脂溶性药物,起效迅速,可以有效地镇痛。但是芬太尼体内再分布作用显著,作用时间较短,要求患者频繁给药。而且排泄过程缓慢,有蓄积作用。阿芬太尼作用时间短暂,难以维持稳定的血药水平和有效的镇痛。舒芬太尼具有高度脂溶性,作用时间中等,适于 PCA 给药。

(2)硬膜外 PCA 常用药物的选择

PCEA 适用于胸部、腹部及下肢手术术后疼痛的治疗。药物的选择多以局部麻醉药与阿片类镇痛药联合应用为主,可以降低两种药物的用量,减少药物的毒性作用。PCEA 用药量小,镇痛效果可靠,持续时间长久,但作用范围相对小,阿片类镇痛药尤其是吗啡经硬膜外腔注射可发生延迟性呼吸抑制。因而 PCEA 的应用应具有较高的选择性,锁定时间也要相对延长。

新型长效局麻药罗哌卡因使用安全,毒性较低,分离阻滞效应明显,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活动。用于 PCEA 浓度多选用 0.1%~0.3%。

6.其它给药途径

(1)经皮肤给药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TTS):经皮芬太尼贴剂主

要适用于慢性疼痛,尤其是癌性疼痛的治疗,也可以用于缓解术后疼痛。避免了药物注射的痛苦,也为无法口服或者不愿意口服药物的患者提供了新的镇痛方法。TTS 很少引起呼吸抑制,主要不良反应仍是恶心、呕吐,还包括尿潴留、皮肤瘙痒等。TTS 起效较慢,揭除贴剂后作用消失也慢,临床应用尤其是调整剂量时应注意此特点。

(2)经口腔黏膜、鼻腔黏膜给药:药物经黏膜吸收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提高了生物利用度。

三、麻醉性镇痛药在慢性疼痛中的应用

本文重点阐述麻醉性镇痛药在慢性癌性疼痛和慢性非癌性疼痛治疗中的合理使用。

(一)麻醉性镇痛药癌性疼痛中的应用

癌性疼痛是指癌症、癌症相关性病变及抗癌治疗所致的疼痛。世界卫生组织将癌症患者的疼痛分为四类。多数癌症患者,尤其是癌症晚期,常合并多种类型的疼痛,包括:肿瘤侵犯所致的疼痛(约占80%)、抗肿瘤治疗所致的疼痛(约占10%)、与肿瘤相关的疼痛(约占8%)以及非肿瘤因素如治疗所致的疼痛(约占8%)。

1.药物镇痛在癌性疼痛治疗中的基本问题

(1)要求控制癌性疼痛是患者的权利。

(2)确定癌性疼痛的原因对治疗十分重要。

(3)药物治疗是癌性疼痛的最基本的治疗方法。

(4)提高癌性疼痛患者用药质量,包括:按镇痛方案给药、按时给药、按阶梯给药和用药个体化。在用药个体化过程中,必须视用药时间、疼痛状况予以区别,对于确属剂量不足的增加剂量或者按方案中的下一阶梯药物予以治疗。

(5)注意用药过程监护,密切观察反应,不仅要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而发生不良反应最少。

(6)患者的自我疼痛评估对药物治疗十分重要(具体方法见本章中相关内容)。

(7)癌性疼痛缓解程度分级: 完全缓解(CR):治疗后完全无痛。

部分缓解(PR):疼痛明显减轻,睡眠不受干扰,能正常生活。轻度缓解(NC):疼痛有所缓解,仍需加强镇痛,睡眠仍受干扰。无效(PD):与治疗前比较无减轻。2.药物镇痛治疗基本原则

根据WHO癌性疼痛三阶梯镇痛治疗指南,癌性疼痛药物治疗的五项基本原则如下:

(1)首选无创途径给药

口服给药具有无创、方便、安全、经济的优点。若患者有吞咽困难、严重呕吐或胃肠梗阻,可以首选芬太尼透皮贴剂或直肠栓剂等,必要时选择输液泵连续皮下输注途径给药。

(2)按阶梯用药

1986 年,WHO 建立了疼痛治疗的三阶梯用药指南,是指镇痛药物的选择应根据疼痛程度由轻到重,按顺序选择不同强度的镇痛药物。

第一阶梯:轻度至中度癌性疼痛患者应采用非阿片类镇痛药。如果有特殊指征,可合并应用辅助镇痛药。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醋氨酚、双氯芬酸钠等。第二阶梯:对中度疼痛患者,当非阿片类镇痛药不能满意镇痛时,应用弱阿片类镇痛药,同时可合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临床应用以可待因为代表。

第三阶梯:重度癌性疼痛选用强阿片类镇痛药。这是在弱阿片类药与非阿片类药或并用辅助药镇痛作用差时所选用的治疗药,以吗啡为代表。可同时合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在用阿片类镇痛药的同时,合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既可增加阿片类镇痛药的镇痛效果,而且还可以减少阿片类镇痛药用量。在三阶梯镇痛用药的同时,还可以根据病情选择合用三环类抗抑郁药或抗惊厥类药等辅助用药。

(3)按时用药

按时用药是指镇痛药应有规律地按规定间隔给予,而不是等患者要求时才给予。使用镇痛药,必须先估计能控制患者疼痛的剂量,下次剂量应在前一剂药效消失之前给予,这样可以保持疼痛连续缓解。患者因突发剧痛时,可按需给予镇痛药补救。

(4)个体化给药

由于个体差异,阿片类镇痛药无标准用药剂量。能使疼痛得到缓解而不良反应不显著的剂量就是合适的剂量。故阿片类镇痛药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增加剂量至合适的剂量。(5)注意具体细节

对使用镇痛药的患者要注意监护,密切观察其疼痛缓解程度和身体的反应,并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尽可能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疼痛治疗效果。3.药物选择与用药方法

药物镇痛治疗的第一步是选择镇痛药。第二步是选择辅助药物,辅助药物可增强镇痛治疗的作用,并对癌性疼痛所引起的不适症状产生姑息治疗作用。

(1)非甾体类抗炎药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是癌性疼痛治疗的基础药物。此类药物对轻度疼痛,尤其对骨及软组织疼痛治疗效果肯定,同时对骨膜受肿瘤机械性牵拉、肌肉或皮下等软组织受压或胸膜腹膜受压产生的疼痛也有效,并可作为合并用药增强阿片类镇痛药作用。肿瘤生长可产生炎性因子,并对邻近组织产生机械性压迫刺激,邻近组织因此产生前列腺素、缓激肽和5-羟色胺等炎性因子,这些物质反过来又可刺激周围组织。非甾体类抗炎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发挥其解热镇痛及抗炎等作用。骨转移处癌细胞产生大量前列腺素,故上述药物对此类疼痛治疗效果较好。

新一代作用于环氧化酶-2(COX-2)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已开始用于临床,如塞来昔布等。COX-2 主要在炎症组织表达,而正常胃肠及肾脏组织中主要为 COX-1,上述药物选择性抑制COX-2,可明显减少非甾体类抗炎药导致的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但在使用 COX-2 选择性抑制剂时,应注意该类药物与某些药物的相互作用。塞来昔布在肝脏内经细胞色素 P-450酶系统(特别是 3A4)代谢,因此,在合用其他经 P-450 酶作用代谢的药物时,应考虑药物的代谢将受到影响。另外,长期使用选择性作用于 COX-2 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心血管不良反应,这也是近年非常受关注的问题,使用时应特别注意。

可待因或羟考酮与对乙酰氨基酚及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的复方制剂是最广泛使用的镇痛药。复方制剂的协同作用可产生良好的镇痛效果,尤其适用于骨转移疼痛的治疗。非甾体类抗炎药有许多潜在的严重不良反应,包括消化道溃疡及出血、血小板功能障碍、肾功能障碍、肝功能障碍、过敏反应等。绝大多数不良反应与该类药物抑制正常组织合成前列腺素有关。例如,通过抑制胃十二指肠黏膜合成前列腺素而导致胃肠溃疡,通过抑制肾脏髓质前列腺素的产生导致肾衰竭。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与用药剂量密切相关。当其用量达到一定剂量水平时,增加用药剂量不增加镇痛效果,反而可明显增加毒性反应。因此,当非甾体类抗炎药的用药剂量接近限制用药剂量时,如果仍未能理想缓解疼痛,不应该盲目增加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的用药剂量,而应该改用或合用阿片类镇痛药。

(2)阿片类镇痛药

①药物特点:该类药物种类多,可选剂型多,无封顶效应,根据半衰期的长短可将阿片类镇痛药分为两大类。短半衰期者作用时间为 3~4 小时,较长半衰期的药物作用时间可达 8~12 小时。作用时间最长者可达 72 小时。应用阿片类镇痛药需考虑许多因素,如年龄、性别、全身情况、癌症类型及疼痛严重程度和广泛程度。药物应用有很大的个体差异,通常由小剂量开始,根据临床经验进行个体剂量滴定,尽快达到无痛。用此类药后大多数患者镇痛满意,但易产生耐药性,需要逐渐加大剂量,才能达到相同镇痛效果。阿片类药物还可能引起药物依赖,长期大量用药后不能突然停药,否则会产生戒断症状。身体依赖和耐受性是使用阿片类镇痛药的正常药理学现象,不应影响药物的继续使用。心理依赖,即所谓的“成瘾”,则是患者在使用阿片类镇痛药时心理异常的行为表现,表现为不能自控地和不择手段地渴望得到药物,目的是为了达到“欣快感”。临床医生和患者常因过分担心“成瘾”而不敢应用实际需要的镇痛药剂量。临床经验表明,应用阿片类镇痛药治疗癌性疼痛,产生心理依赖者非常罕见。

②给药途径:以无创为主,可以选择口服、透皮贴剂等。如患者不能口服药物,最好的替代途径是直肠和皮下给药;由直肠和口服给药,吗啡的生物利用度和镇痛作用时间是相同的;口服吗啡与直肠应用吗啡的相对效能比是 1:1。也可临时用皮下注射。以下情况不适合皮下注射:全身水肿,因皮下给药产生红斑、溃疡或无菌性脓肿,凝血功能障碍,外周循环极差。对于这些患者应采取经静脉给药;对于因其他原因而留置有静脉导管的患者,静脉给药也是最好的途径;口服吗啡与静脉应用吗啡的相对效能比是 1:3。经以上途径给药在 80%的患者中可以有效控制癌性疼痛,在其余 20%的患者中,必须考虑应用其他控制癌性疼痛的方法,包括椎管内给予阿片类镇痛药,或配合局部神经阻滞或其他药物。

③初始剂量滴定: 【即释吗啡滴定方案】第 1 天固定剂量:盐酸吗啡 5~10mg q4h。第 1 天补救剂量:疼痛无缓解或缓解不理想,于两次用药之间给予补救量盐酸吗啡 2.5~5mg q4h。次日总固定量=前日总固定量+前日总补救量。将总固定量分 6 次口服(即为 q4h)。次日补救量为当日固定量的 10%。依法逐日调整,直到疼痛消失或稳定在 2 级以下即可继续服用或将稳定的口服总量分 2~3 次量改服控释吗啡。如疼痛仍有波动则继续前法,用即释吗啡滴定剂量。

【控释吗啡滴定方案】第 1 天,控释吗啡 10~30mg q12h,次日疼痛若无缓解或很少缓解,则依首次总量的 30%-50%逐渐增加剂量。直到疼痛消失或降到 II 级以下。

【芬太尼透皮贴剂的初始剂量滴定】芬太尼透皮贴剂应从小剂量开始。如用芬太尼透皮贴剂次日疼痛无缓解或很少缓解,仍以即释吗啡片作为常规补救用药。72 小时后计算 24小时吗啡总量,用该总量的 1/2 加到首次芬太尼透皮贴剂用量上即得出第二贴应用的剂量ug/hr)。

【吗啡转换成芬太尼透皮贴剂】滴定吗啡到稳定的每日剂量后,其每日剂量的 1/2 即为芬太尼贴剂用量(即 μg/h q72h)。转换时,需继续以吗啡原剂量同时使用 6~12h,使芬太尼血药浓度达高峰时,方可停用吗啡。

④阿片类镇痛药个体剂量滴定和维持:应按时、按需增加剂量,剂量的增加与疼痛强度相关。合适的剂量是指能够显著缓解疼痛而无不可控制不良反应的剂量。当所需的 24 小时阿片类镇痛药剂量稳定时,应考虑将短效阿片类镇痛药更换为缓释阿片类镇痛药,用以控制慢性持续性疼痛。在应用缓释阿片类镇痛药期间出现爆发痛(疼痛急性发作,与活动、体位相关的疼痛和剂量末期的疼痛)时,使用补救剂量的短效阿片类镇痛药。补救剂量为:每小时可使用前 24 小时口服量的 10%~20%。如果患者不断按需给药,或按时给药的给药间隔末期也不能缓解疼痛时,可考虑增加缓释阿片类镇痛药的剂量。剂量增加后,大约在 5 个半衰期内达到平衡。如果出现不可控制的不良反应,则考虑将剂量下调 25%或重新滴定。

⑤阿片类镇痛药的减量或停用:应采用逐渐减量法,即先减量 30%,两天后再减少 25%,直到每天剂量相当于口服 30mg 吗啡的药量,继续服用两天后即可停药。

(3)辅助用药

辅助性药物是指用于癌性疼痛治疗相关的各种辅助药物治疗。辅助用药可用于癌性疼痛三阶梯治疗的任何一个阶段,它可以增强阿片类镇痛药的镇痛作用(辅助镇痛治疗);减少阿片类镇痛药的毒性反应;改善终末期癌症患者的其他症状。另外,还可针对特殊疼痛产生独特的效果。大多数有症状的癌症患者会接受一种以上或两种以上的辅助性药物治疗。

①皮质类固醇:可减轻癌症周围组织的炎性水肿,从而减轻癌性疼痛。可改善心情、增加食欲、减轻脑和脊髓水肿。对臂丛、腰骶丛疼痛与阿片类合用效果良好。对肝转移及内脏转移的牵拉痛,头颈、腹部、盆腔肿瘤的浸润性酸痛及脉管阻塞的胀痛亦有效。应注意长期大量使用后的不良反应。

②抗惊厥药:对神经损伤所致撕裂痛及烧灼痛有效,如臂丛、骶丛、带状疱疹引起的疼痛,化疗导致的神经损伤所致的疼痛。单独使用加巴喷丁、卡马西平、苯妥英钠、丙戌酸和氯硝西泮或与三环类抗抑郁药联合应用,可有效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基于三叉神经痛治疗的成功经验,临床医生及专家一致认为该药物可用于治疗神经病理性癌性疼痛综合征,包括肿瘤侵犯神经、放疗所致纤维化或外科手术疤痕、带状疱疹和传入神经阻滞。根据临床观察结果显示,表现为枪击样痛、撕裂样痛、烧灼疼痛或感觉过敏疼痛的部分患者,接受该治疗可改善症状。加巴喷丁是近来应用的有效药物,安全性较高,衰竭患者对该药有较好的耐受性。滴定该药物剂量约需2周以上,尚未确定其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有效用药剂量。该药长期大量用药的不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肝功能异常、嗜睡、共济失调、复视和淋巴结病变。建议初次用药在睡前服用,定期检查血常规和肝功能。

③抗抑郁药:三环类抗抑郁药可用于中枢性疼痛或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该类药物可增强阿片类镇痛药的镇痛效果,或产生直接镇痛作用,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特别是持续的灼痛更有效。该类药物也可以改善心情、促进睡眠,解除忧虑和抑郁而增强镇痛效果,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效果较好。该类治疗药物的最佳种类和最佳剂量具有个体差异。新型抗抑郁药物,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或特异性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在疼痛治疗中的作用尚不是十分清楚。因此较传统的三环类抗抑郁药仍被普遍使用,作为辅助镇痛。该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是躯体改变(口干、体位性低血压)和中枢性改变(嗜睡、精神错乱)。由于该类药物可能使衰竭患者已有的症状加重,因此病情严重的患者用该类药时应小心。该药的治疗剂量也可能引起心血管不良反应,包括心率加快、PR间期延长、心室内传导延缓、QT间期增加、T波低平。由于这些症状主要发生于衰竭的患者,因此全身情况衰竭的患者应慎用该类药。

④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NMDA受体与疼痛的传递与调节有密切关系。长时间的刺激激活脊髓中的NMDA受体,活化的NMDA受体使脊髓背角细胞敏化(中枢敏化作用),对所有的传入刺激有较强的应答,并产生持续性疼痛,降低了对吗啡镇痛药的敏感性。NMDA受体拮抗剂可阻断其过程,抑制中枢敏化,从而提高吗啡的疗效。对难治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也有疗效。

⑤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可乐定最初是用于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可以口服用药或经

硬膜外途径给药。该药可有效控制癌性疼痛,尤其是神经病理性疼痛。⑥其他辅助用药:安定类药物、布洛芬类药物可解除横纹肌的痉挛。东莨菪碱或氯苯尼酰胺可抑肠痉挛。抗生素能减轻继发感染的疼痛。

4.骨转移疼痛的药物治疗

骨骼是癌症转移的常见部位,是癌症远处转移的第三好发器官,仅次于肺、肝。它所造成的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高钙血症、造血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可加速癌症患者的病情发展,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

(1)骨转移性癌性疼痛的临床特征

骨转移性癌性疼痛一般较剧烈,呈间歇性疼痛或持续性疼痛,日渐加重。此类疼痛尤其以夜间较重为特征,使患者在临睡前产生恐惧和顾虑。骨转移癌局部疼痛表现从钝痛到深部难以忍受的剧痛。在活动和负重时常常加重。发生病理性肋骨骨折时,从坐位改为仰卧位或躯干侧卧时疼痛最严重。负重长骨,可因肉眼看不出的变形而引起附加的疼痛。单用阿片类镇痛药控制骨转移疼痛的疗效并非十分理想。需合理配合其他治疗,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放射治疗、双膦酸盐类药及固定术等。综合治疗不仅能获得较好的镇痛效果,而且还可能降低病理性骨折等并发症发生的危险。

(2)骨转移性癌性疼痛的药物治疗

由于骨转移性癌性疼痛的临床复杂性,其治疗仍是临床医生所面临的一个难题,被列为难治性癌性疼痛。治疗的原则应是因病情而异的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神经阻滞、神经毁损、放射治疗、核素治疗、化学治疗和手术治疗。在治疗的同时,要重视对患者的心理治疗,积极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采用强效长效阿片类镇痛药和非甾体类抗炎药,如果使用恰当,相当一部分患者的疼痛可得到良好的控制。

【非甾体类抗炎药】对于单纯的骨转移性癌性疼痛,可给予大剂量的非甾体类抗炎药,抑制骨组织内的前列腺素合成,常能获得疗效。

【阿片类镇痛药】该类药物对骨转移性癌性疼痛具有一定的作用,对于一些较轻的患者可以达到完全镇痛。但是,单独应用阿片类镇痛药,常不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这在治疗骨转移性癌性疼痛时应特别注意。

5.癌症患者的急性疼痛处理

在癌症患者中,疼痛往往表现为进行性发展的慢性疼痛,但往往会有疼痛的急性发作。癌症患者有两种主要的急性疼痛:典型的急性疼痛(持续时间短,自限性)和慢性癌性疼痛急性加重(活动时疼痛和爆发痛)。两种类型都可以突然发作或逐渐产生。癌性疼痛患者产生急性疼痛的原因与慢性疼痛一样,可以是肿瘤的直接浸润、诊断或治疗的不良反应或与癌症治疗无关的因素。(1)癌症患者急性疼痛的治疗原则

①癌症患者的急性疼痛并非都由癌症病情进展引起,其他可能还包括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便秘、治疗的不良反应、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感染等。即使疼痛由肿瘤进展引起,也应该考虑到解剖学病因的因素(如脊髓压迫、骨折、内脏梗阻等),从而可能选择针对性治疗措施。

②如果疼痛由肿瘤进展引起,治疗肿瘤是首要方法,具体方法的选择需取决于肿瘤类型、范围和患者状况。

③在观察抗癌治疗效果的同时,需要给予镇痛药物,如阿片类镇痛药等。

④有些病例需给予理疗和社会心理治疗。

⑤抗癌治疗起效后,可调整镇痛治疗方案,应反复进行评价,并逐步减少剂量。

⑥对于难以控制的患者可选择有创治疗(硬膜外阿片类镇痛药、神经阻滞等),需要专门的疼痛治疗小组完成。

(2)接受手术和其他治疗干预措施时,通常需要考虑的因素

①如果进行操作前需要空腹状态,按时口服镇痛药物的患者需要换用胃肠外给药。

②对阿片耐受的患者,在操作完成后的镇痛需要,考虑以前的日需求量。

③应该考虑操作对生理、心理和代谢的影响。

④肿瘤医生、外科医生、麻醉医生和姑息治疗小组应该保持最佳的交流。

(3)治疗爆发痛需要考虑

①必须用速效阿片类镇痛药。

②如果需要频繁给予吗啡治疗爆发痛,可能提示需要调整基础阿片类用量。

③在需要快速滴定的情况下也可以选择其他给药途径,如皮下注射。

④在极度疼痛情况下可能需要PCA。

⑤NSAIDs由于可以减少阿片类镇痛药的用量,在治疗疼痛的急性发作时也有一定帮助。

⑥三环类抗抑郁药和抗惊厥药可以改变对神经损伤的病理反应和疼痛感受,可以有效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因此对癌症患者的急性疼痛发作也有利。

(二)麻醉性镇痛药在非癌性疼痛中的应用

阿片类镇痛药是治疗中、重度疼痛的常用药物。理想的阿片类镇痛药应具有:不良反应轻,危险性小,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小的优点。目前对于阿片类镇痛药用于非癌性疼痛治疗虽然存在争议,但有关阿片类镇痛药治疗慢性非癌性疼痛的研究报告表明,此种方法安全有效。作为整体治疗方案的一部分,按时给药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恢复功能。在具有一定适应证的患者中,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可个体化地使用阿片类镇痛药物,同时加强监测,避免错误用药,并及时防治药物不良反应。长效阿片类镇痛药较少产生较高的血浆峰浓度,因此可减少患者觅药的中枢机制,较少药物滥用。文献报道,阿片类镇痛药用于慢性非癌性疼痛发生药物滥用的概率约为0.03%~5%。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长效阿片类镇痛药可提供有效的镇痛,改善心理和生理功能。许多证据表明,不论慢性非癌性疼痛的病因如何,都可以使用阿片类镇痛药进行有效的治疗。尽管阿片类镇痛药治疗伤害性疼痛更有效,但有相当一部分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患者在接受这种治疗后症状也得到明显缓解,至少是短期内得到缓解(8 周内)。因此,其他治疗方法无效时,如果患者符合阿片类镇痛药的适应证,则可以使用阿片类镇痛药治疗。

1.阿片类镇痛药在慢性非癌性疼痛治疗中的注意事项

(1)药物滥用史、严重性格障碍和不良的家庭环境是阿片类镇痛药使用的相对禁忌证。

(2)如考虑采用阿片类镇痛药治疗,首诊医生应对疼痛患者的用药处方负责。

(3)治疗前应取得患者同意,使患者了解:使用后成瘾发生率较低;阿片类镇痛药本身或合并使用的其他镇静/催眠药可能会对认知功能有所影响;可能出现身体依赖性(停药后可逐渐消失);母亲使用阿片类镇痛药可能导致婴儿出生时的身体依赖性。

(4)按照三阶梯中按时给药原则,镇痛药物应连续给予,强调功能改善并达到部分缓解疼痛的目的。

(5)如果较小剂量阿片类镇痛药未能达到部分缓解疼痛,且患者不能耐受相关的不良反应,则应考虑停止使用阿片类镇痛药。

(6)疼痛治疗旨在缓解患者躯体和精神上的痛苦,为此,阿片类镇痛药治疗应与其他镇痛药和康复治疗相结合。

(7)除每日初始药量外,应允许患者疼痛加剧时接受临时的补救用药,以满足缓解疼痛的需要。推荐两种方法:①每月额外开出 4~6 次的补救用药以满足需要;②如果疼痛剧烈,当天可以使用 1~2 次的额外用药,但第二天应减少药量。

(8)开始治疗后,患者应至少每周看一次医生,并调整处方。治疗状况稳定后,可以减少就医次数。

(9)当疼痛加剧,采用补救用药仍不能缓解时,应住院治疗。在医院,可以密切观察加大药物剂量后的反应,并可以进行剂量调整(适当时将剂量减至基础剂量)。

(10)应注意及时发现患者是否有囤积药物、同时找其他医生开药、用药量剧增或其他异常行为,一旦发现应考虑减药/停药或严格遵守指南予以治疗。必要时可以向药物成瘾专家咨询。

(11)每次就医时应注意评估的指标包括:①舒适程度(镇痛效果 VAS 评分);②与阿片类镇痛药相关的不良反应;③功能状态(身体和精神);④是否存在与药物有关的异常行为。

(12)应建立治疗病历,记录治疗过程中不同时期的镇痛效果、功能状态、不良反应及异常行为。

(13)非癌性疼痛患者使用阿片类镇痛药时应填写知情同意书。2.几种常见慢性非癌性疼痛的治疗

(1)骨关节痛的治疗

【引起骨关节痛的主要原因】

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为局部关节的退行性病变,以滑膜关节的关节软骨的进行性损害为特征。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全身性疾病,以周围关节滑膜的持续性炎症为特征。

痛风(Gout):为尿酸在关节组织内沉积而引起的一种炎症性关节炎。

【骨关节疼痛的药物治疗原则】

①恢复或保持关节功能在关节痛的治疗中是最重要的治疗目标,治疗应从全局出发,始终应重视关节功能的保护。对于 RA 和痛风患者,全身治疗中控制炎症很重要,包括使用NSAIDS、糖皮质激素、秋水仙碱、别嘌呤醇及慢作用药(例如,免疫抑制剂氨甲蝶呤)。

②对关节炎患者镇痛前必须对患者的疼痛情况和功能做综合性评价。

③对于中至重度关节炎疼痛,应采用对乙酰氨基酚,该药不良反应小、购买方便,而且价格低廉,长期治疗带来的经济压力小。选择性抑制 COX-2 的非甾体类抗炎药胃肠道不良反应小。若对乙酰氨基酚和 COX-2 抑制药不能有效控制疼痛,而且不存在 NSAIDs 药物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则考虑选用非选择性 NSAIDs,并联合应用治疗胃肠道反应的药物。

④对于选择性 COX-2 抑制药和非特异 NSAIDs 药物疗效较差的重度关节炎疼痛患者,建议用阿片类镇痛药治疗。

⑤绝大多数患者,包括肥胖者和老年人,如果药物治疗无效、功能严重受限无法活动,而且没有手术禁忌证,则应考虑手术治疗。建议在产生畸形和肌肉功能严重退化前进行手术治疗。

(2)慢性腰背痛的治疗

腰背痛是除头痛外最常见的疼痛问题,由于医学、社会和心理方面的原因使其成为长期影响人们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现有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超过 80%的人在一生中会受到腰背痛的困扰,有 30%的人正在患有腰背痛。由于发病率高,因此相关医疗支出非常高。

【腰背痛的类型】

①非根性疼痛:又称为机械性、假根性、非特异性腰背痛,是最常见的腰背痛类型。一般为钝性疼痛,位置较深,很难定位,可于单侧或双侧出现,也可向背部、臀部或大腿后侧放射。通常在早晨起床时开始疼痛,变换体位或翻身时疼痛加重,运动(如行走)时疼痛常缓解。疼痛可引起腰部活动受限、腰部僵硬和/或椎旁肌肉或其他脊椎结构的松弛,从而影响骨骼肌肉和神经系统的功能。

②根性疼痛:疼痛沿神经(通常为坐骨神经)走行放射。往往与某一周围神经根受到压迫有关,可以是骨性压迫,也可以是癌性压迫或浸润。多为刺痛,大多伴有感觉障碍。腿部疼痛常较腰部严重。任何运动都感到疼痛,坐位或立位均不能忍受。根性疼痛的提示症状有明显的体力体重下降、神经症状、骨质破坏、马尾症状、鞍区麻木、肌无力性麻痹等,或有癌症、类固醇药物应用、艾滋病史。发现这些症状体征时要请神经外科或神经内科医生会诊,交流诊断和治疗意见。

③牵涉痛:内脏和脊髓疾病引起腰背部相应部位的牵涉痛,如浆膜炎、肾盂肾炎、骨质疏松和骨髓炎。

【腰背痛的治疗目标】

①初始治疗目标:对于腰背痛,最重要的治疗和预后目标是:区分根性和非根性疼痛,如果患者有根性疼痛症状,尤其发现一些提示症状时,要及时请专科医生会诊,交流诊断与治疗意见,同时要重视腰背痛慢性化的危险因素。

②继续治疗目标:减轻疼痛;重建或改善功能;预防疼痛慢性化。除减轻疼痛以外,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尽可能地维持和恢复患者的功能,以使其日常工作和活动不受太大影响。因此,要尽一切可能阻断疼痛-痉挛-不良姿势-疼痛的恶性循环,避免因此导致患者的过早退休和残疾。

【腰背痛药物治疗的原则】

腰背痛的药物治疗是一种对症治疗,为非药物性措施提供支持。

①药物治疗的原则:按疼痛的强度选择使用镇痛药;根据 WHO 三阶梯选择镇痛药、辅助用药。对于 WHO 用药三阶梯,本章中已经有详细描述。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这种阶梯式的描述往往会给人造成必须严格逐级执行的错觉。其实,根据患者疼痛情况的变化,用药时既可以跳过某一阶梯,又可以重新回到某一阶梯,用药选择并非绝对固定模式,可以根据临床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对于腰背痛的治疗,在第一阶梯药物中,对乙酰氨基酚具有重要价值,因为它与非甾体类抗炎药镇痛作用相似而不良反应较少。很多试验证实,非甾体类抗炎药不仅对无根性症状的急性腰背痛有效,而且对慢性腰背痛有效。但不良反应较大,很多患者无法耐受长期使用。

阿片类镇痛药的使用取决于疼痛的强度,而不是疾病类型。近年来研究显示,目前的

阿片类长效剂型用于疼痛治疗时安全有效,过去对其成瘾与滥用的恐惧并无依据。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医生同意应该强化阿片类镇痛药在慢性疼痛中的治疗地位。

②药物治疗的建议

疼痛<1 周:非甾体类抗炎药、局麻药(如罗哌卡因、丁哌卡因)、糖皮质激素、局麻药+糖皮质激素。

疼痛 1 周~3 个月:非甾体类抗炎药、阿片类(缓释剂型,如芬太尼透皮贴剂)、局麻药(如罗哌卡因、丁哌卡因)。

疼痛>3 个月:阿片类(缓释剂型,如芬太尼透皮贴剂)、抗抑郁药、局麻药(如罗哌卡因、丁哌卡因)、非甾体类抗炎药。对于以上建议无须拘泥硬套,需要强调的是,治疗的选择应该取决于疼痛强度,可以视临床实际情况作出相应调整。疼痛最强时可以立即使用 WHO 第三阶梯药物,随着疼痛强度的降低,可以逐渐换用较弱的镇痛药物。大多数的非根性腰背痛可在几周内缓解,缓解的时间取决于疼痛的病因。

局麻药的局部注射可在不同部位进行,可在椎旁压痛点皮下或肌肉内注射。疼痛极强或经皮或口服治疗无效时,局麻药也可于硬膜外或脊神经根周围使用。但对于局麻药注射治疗应该谨慎使用,因此方法可促进或维持疼痛的慢性化过程。

三环类抗抑郁药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有效。慢性腰背痛常伴有失眠等抑郁症状,此时使用此类药物具有一定价值。

(3)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

带状疱疹是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为隐匿在感觉神经节中的带状疱疹病毒的复发。急性期可产生炎症反应,表现为局部组织的出血坏死,可以影响感觉神经节和周围神经以及相应的黏膜和皮肤组织。治疗后神经痛是指带状疱疹的皮损已完全治愈,但仍有持续性、剧烈的、非常顽固的难治性疼痛,通常持续 1~3 个月,多数在 12 个月内疼痛缓解。其所产生的慢性疼痛常常对患者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严重影响,某些患者可迁延数年。尽管并不存在明显的界限,但的确存在一个从急性期感染转向持续性治疗后神经痛的过程。尽管如此,临床医生只要掌握了相关药物的知识,采用不同的药物进行试验性治疗、进行剂量滴定、疗效监控和处理不良反应仍可获得最佳治疗效果。同时,合理地联合用药更有优势。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药物治疗建议】

①抗病毒药:例如阿昔洛韦、泛昔洛韦、更昔洛韦等,连续应用 2~4 周疼痛可缓解。

②局部药物治疗:对于无法接受全身用药治疗或不能耐受其不良反应的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可选择局部治疗。目前的局部用药主要有 3 类,局麻药、阿司匹林/NASIDs 外用剂型和辣椒素。现有证据显示,利多卡因贴剂、阿司匹林的乙醚乳剂(或其它合适的局部应用剂型)和辣椒素局部应用是能够有效缓解治疗后神经痛的局部治疗方法。

③抗抑郁药:三环类抗抑郁药治疗疱疹后遗神经痛有效,是一类具有重要地位的药物,目前相关研究也最为广泛。此类药物在临床中常被用于治疗疱疹后遗神经痛。如果初始剂量较低、睡前服药(例如阿米替林或去甲替林 10~25mg),患者的耐受性会更好。可以根据患者的治疗反应和不良反应情况每 5~7 天增加一次剂量。

④抗惊厥药物:卡马西平100mg 口服,3 次/天,有缓解症状的效果。加巴喷丁是最常用于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抗惊厥药物。2002 年获得 FDA 批准用于治疗疱疹后遗神经痛,因为疗效确切、不良反应相对较小,也是此类药物中治疗疱疹后神经痛的首选。而且因为疗效窗与不良反应窗相隔较近,对药物监测的要求较高,因此不应作为一线用药。

⑤阿片类药物:到目前为止,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还主要倚赖于加巴喷丁和三环类抗抑郁药物,然而有高达 50%的患者认为这些药物不能显著缓解疼痛。对于这些顽固病例,阿片类是可供选择的药物之一。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对以前认为阿片类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无效的观念提出质疑,已有多项研究显示阿片类药物治疗疱疹后神经痛可以显著缓解疼痛。对于阿片类药物的选择,除了吗啡和羟考酮以外,还有芬太尼透皮贴剂和美沙酮。一般对于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剂量可以不加限制,以期达到疼痛控制与不良反应之间的最佳平衡。只要按照用药指南标准规范给药,如剂量滴定、不良反应管理等,阿片类药物在疱疹后遗神经痛治疗中具有独到的一席之地,是标准用药的选择之一。

3.写人教案讲义提纲 篇三

年级

科目

教师

授课日期

时段与课时

初二

语文

白文婷

教学课题

写人的文章

目标及重难点

1.抓住细节理解人物特点;2.学习写人作文方法

教学过程:

1、抓住人物的特点,体会人物的个性和品质。

(一)、分析人物的外貌。

(二)、读懂人物的语言。

(三)、分析人物的动作。

(四)、分析人物的心理。

2、抓住典型事例,分析人物形象。.典型的事例才能更突出人物的特点

3、理清文章层次,明确写作目的。在理清文章段落层次的基础上,了解文章写的是什么,还要弄清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看文章通过记叙或者描写表现、歌颂了什么,这也就是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明确了中心,有利于更进一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步骤:

1、分清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2、弄清文章中记叙的事情,共写了几件事,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

3、分清文章中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以及心理的描写。

4、概括人物的品质和精神。4.作业:

1.写人作文一篇

备注:

作业布置

1.写人作文一篇(外形描写与典型事例)

学习反馈及调整方案

班主任签字:

学员评价

○特别满意○满意○一般○差

学员签字:

教师评价

上次课作业:○好○较好○一般○差 本次课堂表现:○好○较好○一般○差

教师签字:

美博教育辅导教案提纲教研组: 美博教育辅导讲义 课题 写人的文章

教学内容

知识点一

抓住人物的语言举止,体会人物的个性和品质。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也一样。每个人的外貌特征,言行举止都不尽相同,所以在阅读时,认真分析人物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内容,从而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以及人物的美丑善恶。

(一)、分析人物的外貌。

外貌描写是作者对人物容貌、神情、姿态、服饰等方面的描绘。人物的外貌往往反映人物的个性和内心。阅读时可以分析人物外貌来了解人物的内心变化及个性特点。

(二)、读懂人物的语言。语言是人类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文章对人物语言的描写能反映人物一定的思想、个性和心理特点。读文章时分析揣摩人物的语言,有助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三)、分析人物的动作。

人物的动作同样能反映人物的个性。在阅读文章时要细细地品味,并感悟其特别的地方。

(四)、分析人物的心理。

人物的心理泛指人的思想、感情等活动。对人的心理上活动描写能直接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一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往往是靠许多心理描写来突出人物个性的。心理活动刻画得好,人物品质就表现得更加丰富多彩,就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例题:

1.看上去,杜老师也就30来岁,那张严肃的长方形脸上戴着一副黑宽边眼镜,两只不大的眼睛在镜片后边闪着亮光;两个嘴角总是紧紧闭着,平时很不爱说话。在我的记忆里,好像他只有那么一身半新不旧的蓝衣服,袖子也总爱往上挽一截。每当下课的时候,他就把书本往胳肢窝下一夹,把用剩下的半截粉笔往口袋里一装,低着头,像找来时的脚印似的,慢慢地,一步步向着自己的办公室走去。可是,在课堂上,他像变成了另一个人。他讲起课来滔滔不绝,朗读起课文来声音异常洪亮,有时还会激动得脸上放出红光,一步跨到讲台前,挥舞着手臂„„同学们的注意力都被他吸引住了,睁大眼睛看着他。⑴这段文字中对人物的描写共有几种?分别展现了人物什么样的特点? ⑵试着仿照这段文字写人?

2.一开始丁春秋施小计,抢过阿紫逼游坦之挑战少林方丈。少林方丈败后,要游坦之使出丐帮两大镇帮绝学。而丁春秋门下弟子竟说丐帮的绝学比不上星宿派的功夫。在这时我们的萧大侠出现了。先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谁说星宿派武功胜得了丐帮的降龙十八掌?”然后先声夺人,两招降龙十八掌中第一试“亢龙有悔”打的丁老怪打败,又举手救起了阿紫。⑴你能感觉到主人公有什么样的特点? 总结:人物的外貌描写是人物描写的重要内容,成功的外貌描写能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生动,使人物个性更突出,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外貌描写写得好,对塑造人物的性格可以起烘托作用。写作借鉴:

外貌描写,不要求写全貌,它重在表现人物的性格,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其作用不仅在勾画出这个人物的外部面貌,而且是为了以“形”传“神”,即通过人物的某些外部特征来揭示这个人物的性格。

知识点二

抓住典型事例,分析人物形象。

写人离不开记事,人,是全文的中心,事,则是为表现人物的形象服务的。有的写人文章是通过一件事或几件事表现某一特征,有的则是通过几件不同的事表现某几方面的特征。所以在阅读时,我们应抓住典型的事例,认真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道德情操。例:

黛玉葬花:黛玉有感于花的纯洁不忍让其受到污染而埋葬。这件事可以体现林黛玉怎么的性格?

三顾茅庐:刘备为请诸葛亮出山相助自己,三次亲临诸葛亮所住的地方,诸葛亮由此出山辅佐刘备。说明诸葛亮有怎么样的特点?

三打白骨精:孙悟空火眼识妖魔,任凭白骨精的多般变化,都逃脱不了孙悟空的金箍棒。请你举出自己知道的名著人物的典型事例 写作借鉴:(学生总结)

1.典型的事例才能更突出人物的特点

知识点三

理清文章层次,明确写作目的在理清文章段落层次的基础上,了解文章写的是什么,还要弄清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看文章通过记叙或者描写表现、歌颂了什么,这也就是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明确了中心,有利于更进一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序:

1、分清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2、弄清文章中记叙的事情,共写了几件事,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

3、分清文章中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以及心理的描写。

4、概括人物的品质和精神。

写作借鉴:1.同样,我们作文写的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才能得高分。

课后作业

4.《三个儿子》教案讲义-精选文档 篇四

【教学目标】

1、会认读6个生字,会写“聪”。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3、欣赏课文的内容,懂得儿女应该以实际行动为父母分担生活重担的道理,在生活中做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教学重难点】

理解老爷说的话,懂得儿女应该以实际行动为父母分担生活重担的道理。【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图片、粉红色心形纸。【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齐读课题。

2、说说平时你妈妈是怎样夸奖你的。

设计意图:一个轻松的话题,让学生畅所欲言,进入兴奋状态,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气氛。

二、初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读一次。

三、学习6个要认的字(课件出示6个要认的字)

第 1 页 1、个别读。(评读)2、齐读。3、开火车读。

4、你是怎样记这些字的?

5、男女比赛读词语。

设计意图: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要认的字,为更好地学习课文,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垫定了基础。

四、学习课文和学写“聪”字 1、小组合作学习1~6段:(课件出示如下教学要求)⑴小组齐读1~6段。

⑵用“-----”画出几位妈妈夸自己孩子的话。⑶再读读妈妈夸自己孩子的句子,比一比谁读得最像。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其实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培养了孩子们的合作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三人行,必有我师”,在合作学习的条件下,博采众长,吸取别人的经验也是很重要的,这也是新课程下学习方式从接受学习到自主、合作、探究的一种体现。2、学读第一位妈妈的话:(课件出示第一位妈妈的话)⑴指名读。

第 2 页(评读)⑵挑战读。⑶全班读。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孩子们更进一步地把自己转化成妈妈的角色,其实时时处处都在提醒他们:你说的话是妈妈说的话。这样挖掘内心的交流,让孩子们很快就体会到作为一个妈妈在介绍自己的孩子的时候是怎样的骄傲和自豪。然后再挑战读,提供练习提高的空间。3、用“既……又……”说一句话。

设计意图:一方面将练习贯彻在课堂中,另一方面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4、写“聪”字。

(件出示‘聪’字的田字结构。)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出,每节课都让学生写一写,但不要写得太多,根据本节课设计的内容较多,故只选写一个生字。5、学读另一位妈妈的话:(课件出示另一位妈妈的话)⑴指名读。(评读)⑵男女比赛读。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由收到放的过程。第一个妈妈的话,老师和学生一起把情感的点点滴滴都挖掘了出来,孩子们也读

第 3 页 的有声有色,有滋有味,那么第二个妈妈的话只要稍加点拨,他们就能把妈妈的心情用朗读来表现。学生还是学习的主体,放开手脚,让他们自己去读,去悟,会有更多的收获。6、读第三个妈妈的话:(课件出示第三位妈妈的话)、⑴指名读。(评读)⑵全班读。7、学习第8段: ⑴老师范读。

⑵你从哪里感受到水很重,妈妈提着水真的很累? ⑶此时此刻,妈妈心里会想些什么?她多么希望…… 设计意图:三次和文本的交流,把三个妈妈做了比较,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反应是多元的。对同样的句子,不同的人肯定有他独特的体验,在不磨灭学生个性的前提下,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就是非常必要了。8、齐读9、10、11段: ⑴回答三个儿子的做法。(板书三个儿子的图片)⑵做练习。

9、分角色朗读12、13段。10、共同探究:

第 4 页 奇怪了,为什么老爷说只有一个儿子呀? 11、原来,孝敬父母就是提一桶水这么简单: 原来,孝敬父母就是在妈妈生病的时候,……

原来,孝敬父母就是当妈妈买了我最爱吃的草莓时…… 原来,孝敬父母就是在妈妈累了一天,静静休息的时候,…… 孝敬父母更是在放学回家的时候说一声……,早上上学的时候说一声…… 小结:

说得多好呀,我仿佛已经看到了爸爸妈妈那一张张甜蜜的幸福的笑脸。刚才,有一支熟悉的歌曲一直轻轻地在我耳边回荡,现在我听清楚了,听明白了,也听懂了,你们听到了吗?那是……《感恩的心》。(播放歌曲)

设计意图:为了尽快展示出课文中具有人文性的思想,我在这里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通过读书,体验,感悟,然后到了抒发自己想法的境界。这里的想法,主要是指孩子们真实的想法,不是虚假的,空浮的,鼓励说真话,说自己心里想的话,允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同时引导学生孝敬父母真的很容易。

五、讨论交流

另两个儿子听了老爷爷的话后会怎么说,怎么做?(学生回答两个孩子的做法后,板书一个大孝心,将另两个

第 5 页 孩子移入心内。)

设计意图:知错能改也是一个好孩子,通过这样设计,让本来处于模糊状态的同学也能深切体会到作为一个孩子,要成为必须孝顺父母,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孩子。

六、扩展活动

读了这篇课文你打算怎么做?有什么话要对自己的妈妈说,请把你想做和想说的写下来,今晚贴在妈妈的床头,给妈妈看。

(每位学生发一张粉红色心形纸)

七、作业

读一篇课外读物《乌鸦爱妈妈》。

设计意图:一个扩展活动加上一份作业,让学生走出文本,激发孝顺父母的心愿。

5.《语言学概论》课件、教案、讲义 篇五

语言学概论 Theories of general linguistics 课程性质:语言学概论是中国语言文学系本科生的必修课程,它是普通语言学的入门课。 导 言 (语言和语言学绪论) 1.语言的含义: Webster’s New Word Dictionary offers several senses of the word “language”,namely,

[1](a) human speech; (b)the ability to communicate by this means; (c) a system of vocal sounds and combinations of such sounds to which meaning is attributed, used for the expression or communication of thoughts and feelings; (d) the written representation of such a system .

[2](a) any means of expressing or communicating, as gestures, signs, or animal sounds; (b) a special set of symbols, letters, numerals, rules etc. used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as in computer.

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同思维有密切的联系,是人类思维和表达思想的手段,也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信息载体。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共同的语言又常是民族的特征。 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语词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符号体系。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 语言没有阶级性,一视同仁地为社会各阶级服务。社会各阶级、阶层或社会集群也会影响到语言,因而造成语言在使用上的不同特点或差异。 语言与认知: J顺序象似性(sequencing iconicity)即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以及概念时间顺序与语言描述的线性顺序相对应,如:“He opened the bottle and poured himself a glass of wine;”再如:“他跳上马骑走了。” 在并列复合句中,第一部分表示的动作往往先于后一部分的动作:“She closed the window and they left.” J接近象似性(proximity iconicity),即认知上相近的概念在语言形式的时间和空间上也接近。这样,从信息处理的角度看,相临近的概念就容易快速被激活,从而缩短处理时间。多个形容词排列顺序的原则之一是:与中心词概念越接近的修饰语置于中心词越近的位置上,如 the famous delicious Italian peppery(胡椒味儿的) pizza、the old black wooden desk。 J数量象似性(quantitative iconicity),即在概念上信息量大,更重要、更难预测的信息,其语言表达就更长、更复杂。试比较:

[1]A. This guy is getting on my nerves. B. This impertinent egghead is getting on my nerves.

[2]A. On the Brighten train from Victoria, I met her. B. On the Brighten train from Victoria, I met this fairhaired, fragile and beautiful creature. B组不仅信息量大,而且也突出了主语(1B)和宾语(2B)在概念上的重要性和不可预测性。 语言与时代:从人名50年的变迁 传统人名:祈求福禄、长寿、平安、财富、美德、聪慧、美貌等。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文革”人名: (政治色彩浓)建国、爱华、卫国、超美、图强、卫东、向东、爱武、卫兵、军、红 改革开放时期人名:(新颖别致)如表现女性美貌的,过去用兰、桂、芬、芳,现在用婷、妍、嫣、娜、蕾、薇;女性文静的,过去用娴、淑,现在用静、洁、莹、晨、露、曦、晓等。 语言的类别:自然语言、人工语言 自然语言指被语言社团作为母语使用和学习的语言。它一般都有较长历史发展过程。 人工语言是依照一定原理人工设计出来的。三种用途:特殊情况下发挥自然语言作用,如波兰医生柴门霍夫的世界语; 作为语言代码,为某种特殊用途服务,如电报代码、聋哑人手指语;作为符号系统用于科技领域,如计算机语言、逻辑语言等。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体态语包括有符号意义的各种身势和表情,如点头、摇头、微笑等。辅助于口头交际。 语言和言语:语言是特殊的社会现象,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言语是对语言的具体运用,具体说,言语就是说话(或写作)这个行为和所说出来的话(包括写出来的话)。前者指言语行为本身,后者指言语行为的结果,有人叫它言语作品。它可以是一句话,一段话,一篇话。语言和言语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思考:分析“言”的含义:

[1]人有人言,兽有兽语

[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3]约法三章,有言在先。

2. 语言的起源 摹声说:对客观事物发出的声音加以摹仿。章太炎《国故论衡》“何以言鹊?谓其音错错也。何以言鸦?谓其音亚亚也。何以言雁?谓其音岸岸也。” 感叹说:人类受外界刺激,产生恐怖、欢乐、悲哀等感情,本能地叫喊起来,就产生叹词。 社会契约说:语言是经详细考虑而约定的。 手势语说:在手势语基础上产生有声语言。 劳动创造语言说:语言是人们在劳动的推动下,从以声音为刺激物的、具有某种交际作用的第一信号系统的一部分发展而来。

二、语言学的定义、性质、任务 w

1.定义:专门研究人类语言的学科就叫语言学。语言学是一门多边缘、多层次的立体学科。由于语言本身具有社会属性,同时又具有自然属性,同时还和思维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语言学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交叉科学日益发展的今天,语言学显得越发重要。在教育界,语言学是各高等学校中文系和外语系的必修课程。 w 一般说来,大学中文系的语言学课程包括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古代汉语课程主要研究中国古代的语言,包括上古、中古、近代等若干阶段;现代汉语课程主要研究中国“五四”以来的语言;语言学概论的交叉性最为明显,它不但涉及以上两门课的内容,还涉及大量的外语知识,并着重从理论上去研究语言。

2.性质:语言学概论是一门普通语言学(详见后)的入门课,属于狭义语言学(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分册》)语言学概论和上述的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以及外国语三门课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着重在理论上对人类语言的共同规律进行研究,而这种研究又必须建立在个别的、实际的语言研究的基础上。在这门课里我们将学习到语言学的基础理论,了解语言学性质、功能以及它的结构,掌握语言的现状、变化以及一般的发展规律。 w

3.任务:要研究语言,就要对具体的语言材料或现象集中、整理,再进行分析和概括,从中找出本质的东西,使其条理化,上升到理论,形成规律。语言研究的目的就是揭示语言的性质、特点及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语言实践,或为其他有关学科地发展提供理论或方法上地帮助。 w 如人体词语、戏剧词语、行业语的扩用等。 w 细微之别:JI gave a wallet to Bill. JI gave Bill a wallet.

三、语言学的类别 w

(一)从研究的对象上,可把语言学分为个别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个别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某一种语言,如汉语语言学、英语语言学;普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语言,着重从理论上探讨语言的共同特点和一般规律,也叫一般语言学。

w 1.个别语言学的类型:截取具体语言某时代的一个横截面,对它当时的.现状作静态描写和研究,以掌握它的内部规律,这种语言学叫描写语言学,也叫静态语言学。 w 就某具体语言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的发展过程进行纵的历史的研究,以发现其历史演变规律,这就是历史语言学,也叫动态语言学。研究具体语言时,可以选择两种或几种语言进行互相比较的研究,这叫比较语言学。 w 在比较语言学中,对语言学发展影响最大是用历史比较法建立起来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它是利用历史材料把同一语言的各个方言或同一来源的亲属语言的语言事实进行比较, w 深入到它们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以发现它们在语音、词汇、语法诸方面的对应规律和历史演变的规律,以确定语言的亲属关系。 w 普通语言学(一般语言学)的分支:对语言的不同方面分别加以研究,就形成语言学的各个部门(分支),如语音学、语义学、词汇学、词源学、词典学、语法学(词法学、句法学)、修辞学、文字学、语境学、语用学、方言学、风格学等。

w (二) 从研究的侧重点上,可把语言学分为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理论语言学研究语言的一般理论。狭义的理论语言学就是普通语言学,广义的理论语言学也包括个别语言学的理论部分。 w 和理论语言学相对,应用语言学是侧重研究语言在各个领域中实际应用的学科。它也可分成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应用语言学指语言教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w 广义的应用语言学的范围较广,除了语言教学外,还包括词典编纂、文字制定、机器翻译、人工智能、情报自动检索、失语症治疗、信息传达处理等。有人把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数理语言学也都算在广义的应用语言学之内。 w 语言学概论属于普通语言学和理论语言学。

6.奥数第四次讲义 老师教案 篇六

(一)火车过桥

过桥问题也是行程问题的一种。首先要弄清列车通过一座桥是指从车头上桥到车尾离桥。列车过桥的 总路程是桥长加车长,这是解决过桥问题的关键。过桥问题也要用到一般行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过桥问题的一般数量关系是:

因为:

过桥的路程 = 桥长 + 车长

所以有:通过桥的时间 =(桥长 + 车长)÷车速

车速 =(桥长 + 车长)÷过桥时间

公式的变形:

桥长 = 车速×过桥时间 — 车长 车长 = 车速×过桥时间 — 桥长

后三个都是根据第二个关系式逆推出的。火车通过隧道的问题和过桥问题的道理是一样的,也要通过上面的数量关系来解决。

一、例题与方法指导

例1.一列客车经过南京长江大桥,大桥长6700米,这列客车长100米,火车每分钟行400米,这列客车经过长江大桥需要多少分钟? 解析:

从火车头上桥,到火车尾离桥,这之间是火车通过这座大桥的过程,也就是过桥的路程是桥长 + 车长。通过“过桥的路程”和“车速”就可以求出火车过桥的时间。

(1)过桥路程:6700 + 100 = 6800(米)

(2)过桥时间:6800÷400 = 17(分)

答:这列客车通过南京长江大桥需要17分钟。

例2.一列火车长160米,全车通过440米的桥需要30秒钟,这列火车每秒行多少米?

解析: 要想求火车过桥的速度,就要知道“过桥的路程”和过桥的时间。

(1)过桥的路程:160 + 440 = 600(米)

(2)火车的速度:600÷30 = 20(米)答:这列火车每秒行20米。例3.某列火车通过360米的第一个隧道用了24秒钟,接着通过第二个长216米的隧道用了16秒钟,求这列火车的长度?

解析:

火车通过第一个隧道比通过第二个隧道多用了8秒,为什么多用8秒呢?原因是第一个隧道比第二个隧道长360—216 = 144(米),这144米正好和8秒相对应,这样可以求出车速。火车24秒行进的路程包括隧道长和火车长,减去已知的隧道长,就是火车长。

(1)第一个隧道比第二个长多少米?

360—216 = 144(米)

(2)火车通过第一个隧道比第二个多用几秒? 24—16 = 8(秒)

(3)火车每秒行多少米?

144÷8 = 18(米)

(4)火车24秒行多少米?

18×24 = 432(米)

(5)火车长多少米?

432—360 = 72(米)

答:这列火车长72米。

二、巩固训练

1.某列火车通过342米的隧道用了23秒,接着通过234米的隧道用了17秒,这列火车与另一列长88米,速度为每秒22米的列车错车而过,问需要几秒钟?

解析:通过前两个已知条件,我们可以求出火车的车速和火车的车身长。

(342—234)÷(23—17)= 18(米)„„车速

18×23—342 = 72(米)„„„„„„„„车身长

两车错车是从车头相遇开始,直到两车尾离开才是错车结束,两车错车的总路程是两个车身之和,两车是做相向运动,所以,根据“路程÷速度和 = 相遇时间”,可以求出两车错车需要的时间。

(72 + 88)÷(18 + 22)= 4(秒)

答:两车错车而过,需要4秒钟。

2.一列火车全长265米,每秒行驶25米,全车要通过一座985米长的大桥,问需要多少秒钟?

(265 + 985)÷25 = 50(秒)

答:需要50秒钟。

3.一列长50米的火车,穿过200米长的山洞用了25秒钟,这列火车每秒行多少米?

(200 + 50)÷25 = 10(米)答:这列火车每秒行10米。

三、拓展提升

1.一列长240米的火车以每秒30米的速度过一座桥,从车头上桥到车尾离桥用了1分钟,求这座桥长多 少米?

1分 = 60秒

30×60—240 = 1560(米)答:这座桥长1560米。

2.一列货车全长240米,每秒行驶15米,全车连续通过一条隧道和一座桥,共用40秒钟,桥长150米,问这条隧道长多少米?

15×40—240—150 = 210(米)答:这条隧道长210米。

3.一列火车开过一座长1200米的大桥,需要75秒钟,火车以同样的速度开过路旁的电线杆只需15秒钟,求火车长多少米?

1200÷(75—15)= 20(米)

20×15 = 300(米)答:火车长300米。

4.在上下行轨道上,两列火车相对开来,一列火车长182米,每秒行18米,另一列火车每秒行17米,两列火车错车而过用了10秒钟,求另一列火车长多少米?

(18 + 17)×10—182 = 168(米)答:另一列火车长168米。

(二)环形跑道

解题思路:“环形跑道”,也是称为封闭回路,它可以是圆形的、长方形的、三角形的,也可以是由长方形和两个半圆组成的运动场形状。解题时,我们可以运动“转化法”把线路“拉直”或“截断”,从布把物体在“环形路道”上的运动转化为我们熟悉的物体在直线上的运动。

例题1:甲、乙两人在周长720米的湖边同时、同地背向而行,甲每分行55米,乙每分行65米,经过多少分两人在湖边相遇?

例2:小张和小王各自以一定的速度在周长为500米的环形跑道上跑步。小王每分跑180米。

(1)小张和小王同时从一个地点出发,反向跑步,75秒后两人相遇,求小张的速度。

(2)小张和小王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沿同一方向跑步,经过多少分两人第一次在途中相遇?

课后练习

1.一条环形跑道长600米,甲练习骑自行车,平均每分行550米,乙练习长跑,平均每分跑250米。两人同时从同一地点同向出发,经过多少分两人相遇?

2.在300米长的环形跑道上,甲、乙两人同时同向并排起跑,甲平均每秒跑5米,乙平均每秒跑4。4米。两人起跑后的第一次相遇在起跑线前多少米?

3.甲、乙两人环湖跑步,环湖一周长是400米,乙每分跑80米,甲的速度是乙的1.25倍。现在两人同时向前跑,且起跑时甲在乙的前面100米。多少分后两人相遇?

上一篇:贷款分公司工作报告下一篇:XX年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