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1篇)
1.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一
浅谈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把创新教育和学科教学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美术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本文从初中美术教学的实际出发,浅谈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_展,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和社会的关注。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各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教学目标。美术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复合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从事初中美术教学多年,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几点做法。
一、教学中充分利用和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经验,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就是要求在教学时要根据个性差异进行因材施教。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在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自由、灵活、开放,选择学生身边的、最熟悉的、最喜爱的题材作为课堂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紧密结合学生经验,适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这样的教学才可能深入人心,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欲望,使学生内在的发展要求和教学相吻合,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这种灵活、开放、与学生的生活经验零距离接触的教学,就是以学生为本,就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就是真正面向全体,面向每一位学生。这种充满兴趣与激情的积极的学习状态,为学生创新能力的生发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可能。
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美术创新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积极学习勇于探索的动力。美术教学中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绘画兴趣与教学形式创新相结合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是从培养兴趣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兴趣是进取和创造的内驱力,也是创造性教育模式操作的第一个环节。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的学习兴趣呢?笔者的做法是,除了注重教学过程的艺术和方法外,还要重视对教学对象的了解和对教材的选择处理。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首先要了解学生相关知识的储备和课余活动的兴趣中心,以制定一个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新颖而有创意的目标教学策略。这种教学手段,促进了学生多维的流畅的创造性思维生发,使学生的头脑在课堂教学中随时处于一种兴奋活跃的状态。
(二)绘画兴趣与文学作品相结合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情景交融,是我国古代诗与画的突出特点。古典诗歌不仅是那个时代生活的反映、是民族文化精神的积淀和展示,也是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将诗词应用于美术教学中呢?唐诗中有一首《枫桥夜泊》,在教学中,笔者先请学生诵读,然后再根据诗词的内容创造出不同的诗词配画。由于学生的观察和理解角度不同,因而他们构思出的画面,有的注重情的表达,有的注重景的表达。这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三)绘画兴趣与工艺制作相结合
绘画是美术课中的重要内容,但并不是唯一的内容。实践证明,绘画与工艺美术制作相结合,可以提高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观念。例如,通过设计,废旧的易拉罐能被制作成栩栩如生的各种人物、动物。这种变废为宝的过程,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这种形式的学习和训练,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形象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开启学生的创新灵感,丰富学生的想象。美术活动需要脑、手、眼等多种器官共同参与,在训练感觉和想象等方面都是十分有益的,而且还能极大的促进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提高。而综合思维能力是创造能力的内核。
创新是最富于激情的活动。在情感的驱动下,审美想象力就会得到自由的发挥。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调动学生情感的投入,鼓励学生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举一反三,真正进入自由联想的空间。学生一旦进入了自由联想的空间,就能创造出无数富有情趣而又奇妙的画面。
四、为学生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
实践证明,宽松、开放的教学环境更能激发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和主体的人格,让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创造能力的提高。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我们应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营造适合培养创造力的良好氛围,并积极运用新的教学理念,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开放、自由、民主的教学环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初中美术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创新能力不是学生生来就有的,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慢慢的、耐心的培养。
2.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二
一、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习兴趣
以学生为主体, 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应是教学活动中心, 教师、教材、一切教学手段, 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 使学生从被动转为主动学习。孔子说:“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愉快有效地学习数学, 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学有动力。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 教师提出如下问题:“三根木棒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吗?”大多数学生回答是肯定的, 这时, 教师拿出三根木棒进行演示, 当学生看到居然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时, 感到很惊奇, 这时教师再演示把最长的木棒适当截去一段后, 与另两根组成了一个三角形。然后教师启发学生自己动手用木棒去寻找三角形三边长应满足怎样的关系才能构成一个三角形, 这样的教法既能促使学生探索, 又能将思维引向深入, 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 他们的思维就会保持在积极的探索状态之中, 有了兴趣他们把学习作为自己内心的需要, 而不是把学习当做一种负担。在教学中, 我们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1. 用新旧知识的冲突, 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例如, 在“正弦和余弦”概念教学时, 设计如下两个问题:
1) Rt△ABC中, 已知斜边和一直角边, 怎样求另一直角边?
2) 在Rt△ABC中, 已知∠A和斜边AB, 怎样求∠A的对边BC?
对于问题1) 学生自然会想到勾股定理, 而问题2) 利用勾股定理则无法解决, 从而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怎样解决这类问题呢?学生的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便会油然而生, 产生学习兴趣。
2. 利用数学小实验,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例如, 在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 可以这样设置问题:
1) 把课前剪好的△ABC纸片, 剪下∠A、∠B和∠C拼在一起, 观察它们组成什么角?
2) 由此你能猜出什么结论?
3) 在拼图中, 你受到哪些启发? (指如何添加辅助线来证明) 这样创设情境, 使学生认识到∠A+∠B+∠C=180°, 从而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有一个感性认识, 同时通过拼角找出定理的证明方法, 学生在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的实践中, 培养了观察能力, 提高了学习兴趣。
三、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在亲历数学建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 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 发展思维, 学会学习, 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条件, 创设情境, 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 亲历数学构建过程, 掌握认识事物, 发现真理的方式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记得讲勾股数时, 教师出示了这样几组勾股数, 请同学们讨论这些勾股数的特征:3, 4, 5;5, 12, 13;7, 24, 25;9, 40, 41……
开始学生们只注意到:每组勾股数的前一个数都是奇数, 后两个数是一奇一偶, 之后陷入僵局。教师启发道:一奇一偶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们发现是连续数。忽然一名学生发现后两数之和恰是一个完全平方数, 稍一顿, 即抬头, 急切地说:“这两个数的和恰是一个完全平方数, 这个完全平方数就是前一个数的平方……”这样, 在思考, 观察中发现规律, 灵感一触即发。学生们找到了勾股数的特征:即大于1的奇数的平方分成两个连续的自然数, 此奇数与这两个连续自然数成勾股数。
四、发展学习能力, 让学生学有创见
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不但要让学生学会学习, 更要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要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深入分析并把握知识间的联系,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依据数学思维的规律, 提出恰当的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去启迪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同时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试验、分析、猜想、归纳、类比、联想等思想方法, 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例如, 一元二次方ax2+bx+c=0 (a≠0) , (1) 的两根如果相等, 那么b2=4ac;如果方程 (1) 的两根之比为1:2, 那么2b2=9ac;引导学生先发现并提出如下问题:如果方程 (1) 的两根之比为m:n, 那么mnb2= (m+n) 2ac., 然后证明这一结论.这种教法, 显然比直接出示题目, 再演绎证明更创新思维。
3.浅谈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 篇三
关键词: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是指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并应用猜想、想象、直觉等获得发现和进行创造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种归纳的数学思想,东西方数学思想主要有两个支流,一个是演绎推理,一个是归纳推理。我国现在的数学教育更注重演绎推理的应用与学习,摒弃了归纳思维的培养。其实归纳的数学思维更有利于学生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创新能力正是归纳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说,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初中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以及其个人能力的培养都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
1.树立教师的创新意识
传统的教育是一种守成性的教育,重经验、轻创新、教师凭经验教学,形成思维、行为定势,缺乏对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反思。教师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教师要敢于冲破传统的教学观念的束缚,从应试教育的圈子里跳出来。只给学生“ 鱼” 而未授予学生“渔”是我们现代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创新所要体现的就是要变传授式教学为研究性教学,变经验教学为反思性教学,变封闭性教学为开放性教学。创新教育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思想。强调学的主体意识,突出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将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上来,培养创新能力,必须抛弃传统教学中压抑挫伤人的创造潜能和个性的发挥这一重要弊端。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 发挥创造性, 必须改革那种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 大多学生是听众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 做学习的主人, 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 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 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在班集体中, 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 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 设计集体讨论、查漏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3.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 创设情境, 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 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 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 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 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 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 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
二、形成学生的创新思维
1.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正难则反”是这种思维的一个经典总结。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的心理状态。在数学解题中, 通常是从已知到结论的思维方式, 然而有部分数学问题若是按照顺向思维方式则是比较困难的,而且常常伴随着较大的运算量, 有时甚至无法解决, 在这种情况下, 只要我们多注意定理、公式、规律性例题的逆运用, 正难则反, 常常会使问题得到简化。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思维定势的束缚, 常常使人茅塞顿开, 甚至绝处逢生。中学数学中的反证法、分析法、常量与变量的换位、反客为主等都涉及到思维的逆向性, 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掌握这些方法并加强逆向思维方面的训练, 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让学生每天都带着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离开课堂。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不是直接以感知教材为出发点,而是把教材上的例题、习题和公式、定理等知识点改编成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2.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勤奋也许成功,而兴趣则会优异。兴趣对于一个人的学习结果起着重要的作用。兴趣产生于思维, 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 让学生“ 跳一跳, 就摘到桃子”, 问题难度要适当, 这样的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 引起认知冲突, 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 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索, 并提出新质疑, 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3.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牛顿说过: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直觉思维又叫猜想思维,数学发展的历史表明, 数学猜想是富有创造性的一项工作。这种思维遇到问题时, 往往能对事物直接感知, 整体把握。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进行归纳总结, 从特殊现象中去猜想一般结论的习惯。
4.鼓励学生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发展的基础。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 去想别人没想到、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要求异必须富有联想, 好假设、怀疑、幻想, 追求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 即与众不同的思路。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 勇于求异, 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三、结论
总之, 在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抛弃“教师讲, 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 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 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 同时教师也要善于培养发现与鼓励学生的想象, 要利用各种有利因素, 多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训练, 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数学活动经验学习。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创造力的发挥。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 并乐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参考书目:《创新与创新教育》 主编 漆权 上海教育出版社
4.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四
中图分类号:G633.8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是学生认识化学世界,了解化学基本知识,提高化学知识素养的主渠道。但教师除了传授化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江总书记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发现新问题,获取新知识的本领。“现在一切美好的事物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那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化学实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最佳环境。序言课是学生初学化学的入门课,重点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利用其对新异的敏感,对真知的追求,从而激发他们的想象思维。
二、加强实验设计,追求实验过程的创新化。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在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设计和探索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1.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目前,初中化学教材中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在实验中学生多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如将教材中的某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可将学生带入科学探索的情景中,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探索知识的兴奋状态,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是以大理石或石灰石为原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的,那么为什么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为什么不能用碳酸钠代替大理石或石灰石呢?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部分知识,可让学生提出多种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实验方案,教师检查学生的实验设计,适当地对学生的思路加以引导:
实验一: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均匀地放出气泡,速率适中。
实验二:用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很快产生气泡,反应瞬间完成,产生的气体来不及收集。
实验三:用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刚开始很快产生气泡,反应一段时间后,由于微溶于水的硫酸钙不断生成,附着在大理石的表面,使大理石无法接触到稀硫酸,反应就逐渐停止了,气泡不再产生,反应停止。
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现象并讨论反思,找出最佳的方法。这种探究性实验改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心态,上课积极性增加,能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开拓性和创新性。
2.改进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大批学生缺乏创新意识,也使教师惰于创造。因此,在教学中从自我做起,潜心挖掘教材,对教材中实验存在的缺憾大胆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二氧化碳与水化合生成碳酸。教材中是通过把二氧化碳气体通往盛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根据石蕊试液变红色来证明。这时学生还没有具备酸的通性知识,于是我改进:取两支试管,各取10ml的蒸馏水,向其中一支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分别滴几滴石蕊试液,让学生观察颜色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这样通过现象对比说明二氧化碳通入水中后与水作用变红色,然后把两支试管同时加热,结果发现红色石蕊又恢复紫色,原来的紫色仍为紫色,说明了碳酸的不稳定性。改进后的实验有利于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的正确掌握,还能为今后学习酸的性质作一铺垫,这不是一劳永逸吗?
三、注重实践,展现学生的创新能力。
1.开发家庭小实验
新教材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化学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及开发智力起到一定的作用。如课本实验“铁钉锈蚀条件的探究”,由于实验所需时间较长(大约一周),不能课堂演示,老师事先做好,可能降低了实验的可信度。于是,我们就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效果很理想。又如在学习碳酸盐的性质后,可让学生用醋来除去烧水壶中的污垢;用PH试纸来检测家中花园土壤的酸碱度等实验。
2.设计贴近生活的小实验
在学习《化学与能源》后,给学生布置设计家庭小实验“水果电池”,让学生参考课本原电池装置,用锌片和铜片作电极,铜丝、小灯泡等连成电路,实验化学能转化成电能,要求学生画出原理图,写好实验报告,并记录实验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对优秀方案加以肯定和鼓励,使学生体会到创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这种家庭小实验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身边,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堂密切联系实际
在学习化学时,许多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如冬天冰雪覆盖时可在道路上撒盐,遇到火灾时的自救方法,防止菜刀生锈的措施,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进入枯老井先做灯火实验,小孩放鞭炮时不能在下水井盖上放置等,让学生化学在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教学过程充满活力,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4.开展社会调查
组织化学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很好方式,结合教学实际,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如学习《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时,可调查了解“你家附近的河水清澈吗?并问问父母或邻居,在他们学生时代这条河是不是像现在一样?什么原因造成的?有没有办法能改善这种状况?”。
四、习题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习题教学是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化学课本有着丰富的习题素材,教师要跳出“题海战术”的误区,充分利用好课本上的习题进行创新教学。要能使学生尽量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析解决同一问题,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等形式使学生从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这样学生再见到新类型的问题时,就能以发散思维或集中思维等自己的创新方式来解答问题。化学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加强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创新的成就感。
5.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五
一.创设新情景,导入新视角,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新情景,进行视角转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我在讲完《皇帝的新装》之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仔细想一想,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课文中的皇帝和大臣一样的人?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有的说:“我妈妈新买的衣服别人都说漂亮,可我一点都不觉得漂亮。”有的说:“爸爸带我去拜访他的朋友,他的朋友都说我长高了,长得越来越漂亮了,可我觉得没什么变化。”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已经领会了课文所蕴含的`意思,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来自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末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具体体现。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比如语文教学中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就要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已见,敢于提出自已的见解,不要有什么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有创新价值的,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例如《孔乙已》的主题,课本的预习提示和《教师教学用书》都认为小说“揭示了为封建科举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是不是一定要这样理解才算对呢?那不一定,其实鲁迅自已只说,《孔乙已》“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别无他议。千千万万的教师这样教,亿万的学生这样学,再也没有什么创见了,应该说在封建社会,爬上去的知识分子毕竟只是风毛麟角,没有爬上去的是大量的,但为什么其他人没有成为孔乙已呢?这存在着一个自身因素的问题。孔乙已自身缺乏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学会自下而上才是我们今天从学习这篇小说中应获得的启示。其次,小说中的人们,对孔乙已这样的苦命人是这样冷漠,是不应该的。今天,我们要予以同情与温暖,不能那样冷漠,我们要让世界充满爱。我想如果这样理解,我们今天学这篇课文才有现实意义。同时只有这样教学,才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构成新形象的过程,其特点是具有生动的再造性和独特的创造性。在语文教学中,再造想象是普遍存在的。比如说,在教学文艺性的课文时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文章中描写的情境、人物、情节一幅幅生动画面想象出来;在教学说明性的课文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文章中说明的事物现象、性质结构、过程等形象、具体地想象出来;在教学议论性的课文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想象与分析、推理结合起来。
6.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六
山东省利津县利津镇第二中学:刘新书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知识经济的社会中,创新能力是人最重要的素质之一。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使初中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教学中如何依据学科特点,找出创新教育的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应着重于下面几个问题。
一、教师要更新观念,具备清晰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
“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不拘一格,大胆突破,敢于创新。(一)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树立先进的创造教育观。
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想得越丰富,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这样往往会脱离实际,走入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新颖的见解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别人是否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方法是否新颖,是否有独到的见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更新观念,把学生看作具有创造潜能的创造主体,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转变思想提高认识,将先进的理念和方法迁移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把与时
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尊重学生个性,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集体的创新能力。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创造型学生往往具有独特的人格特征,教师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一切想法和做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身最大的潜能,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创造素质。好奇、冒险、自信是典型的创造素质,教师要理解和保护学生的这些创造性表现,使之成为稳定的心理品质。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以平等、宽容的态度,积极鼓励学生,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固有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爱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大胆的想象,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在学习中挖掘自身内在的潜力,不断提高创造力。鼓励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相互之间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集中体现。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激发创造素质,培养创新能力。
(三)教师应当提倡发现,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能力。
教师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
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在课堂教学中,随时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判断来加以解决,或用辩论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捷性,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会总结。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从而保障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培养总结能力,课堂教学中要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放给学生,如总结一个问题总结一堂课的内容;总结一次讨论的结果;总结一次辩论的正、反意见等。每次总结,都挑选多位学生发言,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不要众口一词,随声附和。总结完后,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
二、激情引趣,发展创新能力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学生浓厚的兴趣来维持。关注人,以人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作为一名教师,在每一堂课的开始给学生一个乐观开朗、情绪饱满的印象,并在整堂课上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热情洋溢、生动活泼的氛围,寓教于乐,使数学课富于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发展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一)利用学生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难易适度,并且是学生急于想知道得,这样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问题,去创新。
(二)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等等,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它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现实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的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三)利用数学中的背景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教学中若仅局限于教材上所列的内容,学生很难了解一些知识的来龙去脉。长期下去,势必造成学生知识单一,视野狭窄。如方程(组)这部分教学,若能介绍一些民间趣题,如“李白买酒”问题,“百和尚吃馒头”问题,我国古代著名数学家张丘建所著«张丘建算经»记载的«百鸡问题»,这些都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从中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就不会觉得枯燥无味了。
再如,学生刚接触几何时,对“几何”这个词语相当陌生,为什么把这门学科称为几何呢?这时,教师可以适时地介绍几何这个词的来源:古时候,尼罗河流域洪水经常泛滥,良田被淹,洪水之后学要重新丈量土地,以确定边界,从而形成一门专门技术—“测地术”这就是几何的原意。学生了解了几何的含义后,知道几何源于生活实际,就不会再觉得它神秘了,或许还会对学习几何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三、教师要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健康发展
学生在思想意识和求知的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个体,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也(一)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是允许的。教师的工作重点不是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这不正是一种良好的创新态度吗?作为教师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比如:教学中常见的插嘴,可理解为学生的不遵守纪律,也可以理解为学生思维快的表现,这就要看他们的动机是什么,再作结论。
(二)多鼓励,少指责,对学生的创新行为或好的成果表示赞赏。
学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中来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教学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
(三)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在孩子心灵中点燃了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
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比如:对于学生敢于挑战权威、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应给予爱护和培养。
四、要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的标准。
传统的教学评价偏向以课本知识为唯一标准,往往要求十分琐碎,偏重速度和技能的熟练性,很少鼓励学生创造。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评价就要鼓励拔尖,鼓励协作下的竞争,鼓励创新。教师在传授知识、评价作业或试卷时,对有创造性的学生及时表扬,肯定他们的创造成果,使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形成一种学习风格,从而促进全体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7.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七
一、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认知潜能
教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 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的桥梁。“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好奇是学生的天性, 有目的地创设情境,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 既体现了教材的创新利用, 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努力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新颖的教学情境, 不断激发思维的热情和情趣, 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状态。
布鲁纳指出: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数学教学与学习活动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能力。问题解决的过程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交互转换的内隐认知过程。数学教学中一是要引导、鼓励、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主动参与, 获取知识;二是要通过问题解决的探索活动, 激发其内在潜能, 使其敢于质疑, 动手动脑, 发现探索, 善于质疑, 创新求异, 另辟蹊径。教师一定要善于创设思维情境, 寓“情”于“发现”之中。
二、动手操作, 实践创新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从动作开始, 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 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 更别谈创新了。在教学活动当中, 教师应该用新课程的理念来组织课堂教学。如:在教学“认识立体图形”时, 首先安排学生感知物体的形状, 让学生看一看、让学生说一说、让学生动手分一分。通过看、说、分的步骤, 逐步使学生对物体的形状产生初步的感知, 形成具体的概念。从而体现了学生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收获。
三、在质疑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中, 我们要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碰到的问题提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 给学生质疑的机会, 让学生在质疑中发挥创造性思维。例如:教完三角形内角和, 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在直角三角形中, 求第三个内角的度数, 可不可以直接用90度减去已知的一个内角度数?”我组织全班同学共同讨论出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为三角形的内角之和是180度, 一个直角是90度, 这个三角形的另外两个内角之和就是90度, 所以用90度减去已知的一个内角度数也是可以的。因此, 鼓励学生质疑, 能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能激发学生深入钻研问题的意向, 形成创新意识;同时, 又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四、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 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1. 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 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维, 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应给出恰如其分的问题, 让学生“跳一跳, 就能摘到桃子”, 问题高低适度, 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 引起认知冲突, 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
2. 合理满足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 培养创新的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争强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 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 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必要的。在活动中应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 感受自己的胜利成果, 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 培养创新的兴趣,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五、恰当运用激励性课堂评价, 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恰当适时的评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进行调整, 它将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 大大激励学生自主参与、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热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学生往往会出现不同于课本或教师准备的标准答案的想法和解法, 教师要予以充分的肯定, 大加赞赏。可以大大激发该生的创新意识, 同时, 也激励其他同学敢于大胆地想、大胆地做, 这是创新的萌芽, 要加以呵护。
六、采用先进的科学的教育手段, 增强学生创新的兴趣
1. 恰当地运用实物、教具, 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
知识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阅历、思维层次, 必能使学生深人浅出、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过程, 同时, 也使学生更能发挥想象, 产生全新的思想。
2. 运用现代媒体信息技术。
变静止为动态, 化抽象为具体, 增加直观性。把数学问题, 以一定形式加以演示, 变抽象为具体, 通过数形结合、相互印证, 可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及形象思维能力。
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 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首先,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 发挥创造性, 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 少数学生是配角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教学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开发。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发散学生思维为根本, 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 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 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 使学生在教育教学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 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 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其次, 班集体能集思广益, 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在班集体中, 取长补短, 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 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 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 这是发扬教学民主环境在班集体中的表现。从而在学习过程中,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8.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八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1.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
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就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设计集体讨论、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
3.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提出、讨论、解决问题,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从批判性质疑开始的。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体现。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判断来加以解决,或用辩论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捷性,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培养总结能力,课堂教学中要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给学生,每次总结,都挑选多位学生发言,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不要众口一词,随声附和。总结完后,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1.利用“学生渴求他們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感兴趣的,这样就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的质疑,使其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次失败,将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它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3.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另外,还可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如,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9.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九
符宣日
(海南省东方市民族中学)
【摘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知识经济的社会中人的最重要的素质是创新能力。创新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最高目标,尖锐而紧迫地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如何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已成为教育的当务之急。培养创新人才就要有如下几点做法:
一、巧设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二、改进教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三、发挥物理实验的作用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做创新教育的有心人,就一定能把创新教育推向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关键词】物理教学;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学生创新能力
“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创新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社会进步的标志.创新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最高目标,尖锐而紧迫地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在知识经济的社会中人的最重要的素质是创新能力。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而传统教育是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创新能力培养相对薄弱。基础教育的现代化目标,就是迫切需要培养千千万万具有扎实的科学基础并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一代建设者。传统的教育观念是建立在教师和教材上,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面向21世纪,我们需要的是具有更高层次的教育方式和求知方式。当然,这种方式并不排斥教师、教材和教学组织等基本因素的作用,只是要转化到以学生为主的道路上,优化教育过程,提高课堂效率,逐步提高知识的积累和认知水平,在这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施创新型教育转化。创新教育,不是以获取知识为最高目标,而是以创新为目标,建立合理的传授知识的方法和教学新体系,在培养创新能力的教育中,创新化原则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突破口,如何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已成为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巧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作为一名教师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并鼓励和帮助学生将大胆的设想、创新的计划变成现实。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领略创新的意义。在物理教学中,许多物理概念很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和牢固掌握,更谈不上进入创新思维的境界。教学上要打破常规,探索新的思维方式,教师要把抽象的概念活化,设置一些诱导性的具有创新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形象地领悟物理概念的内涵,从而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激发物理教学的活力,教师要拓宽思路,不断学习新的科技知识,教学中还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巧妙设计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测量小铁块密度”的实验中,可以发给每个学生一定数量有关的实验器材,以使学生通过看实验器材得到启发,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这样对学生设计出的多种不同的设计方案是有好处的。为了让处于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设计方案的活动中来,为了让学生能从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自在地进行设计,教学中应对学生说明: 在你们的实验桌上放着一些实验器材,你可以根据实验要求利用这些器材进行设计,根据设计可全用可少用也可以不用。”这样就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能让学生自主探究。事实上,学生的活动是多样的:有的借助实验器材进行设计;有的根据教学的方案进行设计;有的根据实验原理进行设计。学生的活动是自主开放的,自主开放的活动是鲜活生动、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学生的创造潜能在这样的活动中得到发挥和展示。因此,自主的表现是个性张扬,个性张扬就为创新创造了契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改进教法,培养创新精神
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教学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新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方法。在高科技横行的今天,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教育手段来结合教材进行教学,而计算机媒体能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具有较大的教学优势,它突破了教育信息传播“时”“空”界限,更能促使信息传送的范围、速度、地域得到加大、加快、加深,人的各种感觉得到延伸,教学视野不断扩展。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图形不是语言,但比语言更直观和形象,比语言包容的信息量更大。动画又比图形包含更高级的输出信息,利用文字闪动,图像缩放与移动,颜色变换等手段,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如讲参照物时,由于参照物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觉得乏味。老师可以引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视频来 解释参照物的概念。“青山怎么会走呢 ? 是不是作者写错了?”如此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竹排游 ”和“青山走 ”各以什么为参照物。结合视频,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培养学生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利用物理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教师存在着轻视实验教学的现象,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或基于应付应试教学、考试分数的压力,或物质条件限制,教师很少去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学生在实验中根本不能领会实验的原理和思想。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必须改革实验教学的方法,真正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任何一条物理规律的建立,都是经过物理学家漫长而艰辛的实验探索而获得的。在实验中一定有科学家的创新的思索和创新的研究方法,我们应该很好地利用和开发实验的内涵价值,力求使物理实验成为发展学生智力,逐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好教材。对于载入物理学史册的经典实验,应引导学生追溯物理学家研究的源头、探索的思路和思维方式,让学生吸取物理学家创新思维的精华所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包括演示实验、学生探究实验和研究性学习实验。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手段,实验不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是为学生创设创新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
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科技活动的开展状况深刻地左右着创新活动。为此在工作中必须想方设法开展科技活动。从课外兴趣小组开始,建立初步的创新活动的基础,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可以先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再结合课本,适当补充学习一些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进行一些趣味性而有意义的实验;并引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能力。初中物理实验中有一拓展活动探究液态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在学完导体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后,我要求学生课外进行研究探索。为了使他们能成功的完成,我对学生开放实验室,提供必要的器材,适时进行指导。有的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液态导体的电阻与浓度有关。有的发现和温度有关。还有的发现与种类有关。有的同学还讲一步研究了液态导体的电阻与浓度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设计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根据现象研究、分析等一系列科学研究的步骤和思想,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活动中,也要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可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并联系实际,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条件许可的可进行研究方案,并帮助实施。
作为中学物理教师,应不断地学习新的科学技术,使自己的思想不断 具有创新的精神,这样才能激发物理教学的活力,才能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在教学中,对学生展开针对性训练,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电流跟电压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小组讨论,做出各种各样的猜想,然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对所提出的猜想进行验证。同时,让学生小组内交流,小组间进行交流、讨论,学生的思维发生了碰撞,产生了创造的火花。如果老师按传统的教法,通过演示实验,然后告诉学生结论,那么,学生所接触到的只是一些看似确定无疑的、不存在任何对立与冲突的“客观真理” 学生在经历教、学过程后,只是熟悉了一些现成的结论并形成对这些结论确信不疑的心态,那么这种教学的功能就没有达到个性的发展和解放的要求。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就是要让学生不仅判断知识、掌握这些知识,而且去思考知识、创新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的途径很多,只要我们时时留心,处处留意,注意挖掘教材的创新因素,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已任,有目的、有意识地长期坚持发展下去,做创新教育的有心人,就一定能把创新教育推向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参考文献】
1、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石中英著:《教育学的文化性格》,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项贤明著:《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索》,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石中英著:《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王建新主编:《新课程》,新课程杂志社,2011年09期
10.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十
[摘要] 在数学教学中,建设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创新教育的良好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坚持鼓励与支持,并努力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创新能力 师生关系 创新兴趣
鼓励支持 合作探究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如何 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越来越重要。本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一直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长期的实践中,取得了一些经验,并有所感悟,现陈述如下:
一、努力建设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创新教育的良好环境。人们常说:师生关系决定教学效果。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教学是至关重要的。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教师滔滔不绝讲述,学生老老实实听讲的旧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空间,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式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在我的数学课堂上,我很少板起面孔说教,而是以对话、商讨为 主,和学生一起讨论、探究、发现、快乐,努力营造民主、轻松的教学环境。在这种愉快的教育氛围中,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我深知这一点,因而在教学中我总是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既是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又是学生想知道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我还常常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因为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应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学生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我多次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在设计中,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他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 展。
三、用鼓励与支持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为未成年人的学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会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我在教学中就经常使用“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语气词,给学生以关注和赞许,让他们感受到我的支持与鼓励,从而在创新的路上走得更远。当然,由于某种原因学生是不成熟的个体,在探索中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时候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要帮助学生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并且鼓励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这种帮助与鼓励从客观上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也势必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敏捷,这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
四、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传统的教学实施的是“接受式学习”,学生得到的是“接受”的本领,很少去积极探求,自然难以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就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逐步养成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在数学教学中,我经常和学生一起探讨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和定理的归纳过程,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 他们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增强其求知欲,提高其学习能力,并且在探索发现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还特别注意知识的拓展与延伸,例如在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的教学过程中,我除了让学生了解课本中的证明方法——折叠、度量外,还引导学生去探索其它的证明方法,我只给他们必要的提示:可利用已学过的平行线的知识去证明,证明过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索交流。这样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马上积极的参与到探索过程中。在全班交流时,学生利用平行线知识又发现了构建同旁内角、构建邻补角、构建平角等几种新的证明方法。这个过程,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储备解决了新的问题,并且是课本上未提到、学生自己探索出来的,这个过程就是创新过程。类似这样的训练,我经常开展,现在我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对数学怀有极大的兴趣,而且在学习中喜欢探索发现,已初步具备了创新素质。
以上所述,是我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尝试,从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方面来看,确实较以前有显著提高,但创新能力的培养之路还很漫长,我将继续在这条路上求索,利用数学教育这个主阵地,努力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新世纪教师素养》
11.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十一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新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我们既要加强基础性的学习,又要提高学生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提倡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教育已成為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重要目标。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个重要课题,已摆在广大教师面前,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显得尤为重要。我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认真领会新课改理念,根据新课程教学方式的变化,对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不断地实践与探索,现结合自己十几年的教学实践,针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一下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提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只有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兴趣,才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1.巧妙设计问题,培养学生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设计难易适度的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引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吸引学生去探索,去求知。
2.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中阶段的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学习中如屡受挫折,厌学情绪就会滋生,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因此要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3.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兴趣。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具有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而数学是抽象的,运用多媒体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化静为动,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生动形象地再现于学生面前,利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学,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大多数学生只是听众,这禁锢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实施新课改的形势下,广大教师需要认真学习新课改理念,建立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学生有了展示才华、发展能力的空间,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过程对发展学生的集体讨论、合作交流和分析归纳能力有极大的作用,学生对知识不仅理解透彻而且掌握牢固,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三、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聪明,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的镜子。任何一个创新、创造过程都是一个手脑并用的实践过程,创造力的提高和发挥都需要有操作能力的支持,操作对人的大脑智力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才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提供条件,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动脑,让学生去实践去探索,让他们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思维的发散性,表现为善于从各种不同的方向、角度和层次去考虑问题,或在同一条件下得出多种不同的结论。传统的封闭题条件完备、答案固定、解法单一、有固定套路,学生通过模仿就能掌握,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所以学生思维很少能真正活跃起来,学生没有“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这种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学中的一题多变、一法多用、创设开放性题等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总而言之,在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广大数学教师要勇于抛弃“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建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进而创造一个合作、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轻松而愉快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从而达到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教学目的。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推荐阅读: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07-12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探析论文11-01
浅谈初中学生自主学习英语能力的培养06-24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提高创新思维能力07-12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论文:试论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09-06
关注初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成长成才10-28
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人格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