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朗读(精选12篇)
1.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朗读 篇一
[教研心得体会] 如何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白塔完小 鲁中武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方面,《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教学目标中。即都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目标要求,有层次的不同,一般而言,先要读得正确,然后才能读得顺利,要想完全做到读得有感情,则需要在理解课文之后;其次,“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个整体的要求,不能互相分割,分别要求,应该一以贯之、密不可分;第三,“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要求在不同学段可以有所侧重:第一学段强调的是学习的过程、第二学段强调的是朗读实践的过程、第三学段强调的是能力的达程度。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小学教学中读的基本目标,也是衡量一节语文课任务完成的标准。”但是由于农村师资力量的不足、教师专业化发展不均衡、甚至教师老龄化、教师缺乏经验和方法、教学设施设备有限、教学资源单一等因素的制约。在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读得不符合要求时,有的教师只是简单地提一下“要注意读出感情”等要求后,让学生再读一次就过去了,长此以往,必将会影响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会感情——把握朗读基调
要读好一篇文章,必须先深入阅读,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思想感情,才能在朗读时以声传情,准确地表情达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必须紧扣课文,从字词句入手,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理清作者的感情变化线索,还要联系实际,阅读时才能把握朗读基调和语气。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通过描写一个小女孩大年夜在街上卖火柴的事情,反映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罪恶,表现了作者对穷苦人们的同情。根据该文的内容及中心思想,朗读该文的基调就应该确定为低沉缓慢。朗读时又要根据每擦一根火柴小女孩内心的情感 “悲——喜——绝望”的变化适当变换语气、速度和语音,这样才能生动地表现出文章的感情基调。
二、品味语言——训练朗读技巧
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通过读,学生也同时获得了说话的样本和写作的范例。这些技巧都必须在品析词句段、体会感情中掌握。
1、选择感情浓烈的句段。课文中某些句段,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作者某方面强烈的思想感情。比如《梅花》一文中“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这句话要求学生体悟华侨老人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思国之情。
2、选择含义深刻的句段。课文中部分句、段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蕴含某方面的哲理,需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思考、讨论,才能理解、领悟。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从我心底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这句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作者在两个极端的爱下努力向前驶去。
3、选择描写精彩的句段。课文诸如运用了比喻、排比等手法,或者具有总起、过渡等作用的句段,都是学生学习语言表达方法的好素材。如朱自清先生的《匆匆》,这篇优美的散文,是一篇很好的朗读素材,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并珍惜时间的可贵,从现在做起,把握好今天,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三、以听促读——提高阅读水平
在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时,通过对语言、文字、句段的训练,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听促读提高阅读水平。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必须联系上下文,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了解句与句之的联系,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这就要求学生边听边小声跟着模仿。因此,教师对教材中准确的词语、优美的句式、生动的片段,要多作范读,突出语言特点。坚持这样的练习,就能慢慢促使学生掌握普通话的标准发音,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提高阅读水平。
如读《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师用哀婉的语调描绘情境:“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然而今天,他静静地躺在灵车里,越去越远,和我们永别了!”教师悲伤的语气,悲痛的表情,把文中人们送别总理的感人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把无限悲痛和深切怀念的感情传导给学生,使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发学生深深热爱和缅怀总理的思想感情。教师的示范性朗读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成为朗读的样板。所以,语文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做好朗读的指导和示范。
四、扮演角色——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经常组织学生听朗读,包括教师的范读和录音范带。小学生模仿力和记忆力是非常强的,在他们听的过程中,会在头脑里形成一个朗读的“模式”,从而更好地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学会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感,使语言表达得到良好的发展。所以,当学生听过示范朗读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齐读、个别读、分组读、自由读、分角色朗读等各种朗读方式的尝试。
2.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朗读 篇二
一、创设情境, 营造氛围
直观、生动的事物是学生最感兴趣的, 也最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 才会对所读的内容产生兴趣, 产生读的欲望。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地运用一些多媒体、音乐、图片等方法来渲染课文情景。
例如, 教授《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时, 为了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 我在网上给学生找了很多课文中所写到的五光十色的紫藤萝的图片, 在讲到藤萝的美时我便把收集到的这些图片展示出来给学生看, 他们不禁发出声声赞叹———“太美了!”“简直太美了!我真想亲眼去看一看!”……这时候我便因势利导“你们谁能通过朗读来让大家感受到紫藤萝的美丽?”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 尽情地抒发了自己内心对藤萝的赞美之情。
再如, 教授《白鹭》这篇课文时, 郭沫若通过描写白鹭钓鱼、白鹭望哨等图来表现白鹭被人忘却的美。对此, 我在进行了简单的分析、点评之后, 播放了轻音乐的伴奏, 配之以几幅白鹭的画面, 让大家轻轻吟诵, 尽情玩味, 反复体会文字所蕴含的意义, 并展开丰富的联想, 从而进入美的遐思中。课堂内充满了一种恬静而又明朗、激情而又和谐的气氛, 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创新求异, 方式多样
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很多, 如果能根据实际情况, 根据不同形式、内容的文章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 会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情感, 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例如, “范读”可以教给学生朗读技巧;“个别读”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分组读”既可以培养竞争意识, 又可以培养合作意识;“自由读”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分角色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情趣……这些训练方式经常运用, 就可以让学生在读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让每一位学生都变得想读、乐读、能读, 并且能读出感情, 在加深对课文内容感悟的同时又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例如, 教授《再别康桥》这篇课文时, 我在反复听名家朗读的基础上, 范读了课文, 在轻缓的音乐声中我结束了诗歌的朗读, 学生沉浸于作者对母校的那一份眷恋之中, 沉浸于那种淡淡的惆怅之中。然后我和学生明确了本首诗歌的节奏和重读, 简单地赏析了诗歌, 然后让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中齐读, 学生在朗读中进入了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 更深入地体会了其中的思想感情。
再如, 教授《呼兰河传 (节选) 》这篇课文时, 其中有“我”和“祖父”的一段对话。我首先和学生辨别、赏析“我”的几句话表现“我”的什么心情, 明确“谷子”表现自豪之情;“你不信, 我到屋里拿来你看。”表现委屈、愤愤不平之情;“这不是一样吗?”表现振振有词、理直气壮之情。而“祖父”则是通达、慈爱、尊重孩子天性的一位长者。然后开始分角色朗读, 老师读旁白, 女学生读“我”的话, 男学生读“祖父”的话。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了“我”与“祖父”的关系, 进一步地理解了“祖父”的形象。
三、带着欣赏, 巧妙评价
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学生尤其喜欢赞扬和鼓励。因此, 教师应带着欣赏的态度去聆听和感受学生的每一次朗读, 让他们体会到被赏识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但是对学生所出现的明显的错误也不能一味地夸奖和称赞, 而应该很巧妙地找出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表扬, 再委婉地提出值得改进的地方, 这样既成就了学生成功的愿望, 又能使学生对自己的不足之处心领神会。
例如, 教授《没有一棵小草自惭形秽》这篇课文时, 一位女学生读完“只有细长的两三片叶子, 纤细得如同婴儿的睫毛。树叶缝隙的阳光打在草叶的几丝脉络上, 再落到地上, 阳光变得如绿纱一样飘浮了。”后, 我这样评价:“你的声音, 很好听, 很纤细, 但是要注意重读关键词语, 如‘细长、纤细、漂浮’等, 适当停顿, 从而读出一定的感情。”
一位男学生读完“小草昂然立着, 我向它吐了一口气, 它就被吹得蜷曲了身子……何况我们万物灵长的人类!”后, 我这样评价:“你读出来了属于男子汉的刚强, 让我感受到了小草的倔强、刚强。但是也应注意‘刚中有柔’, 如‘快乐地抖动’就应该读出小草的欣喜之情, 语气要欢快一些。‘我悲哀地发现’就应该放慢一些语速, 读出难过之情。”
四、注重指导, 传授方法
朗读课文的时候,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 要求学生发音清楚响亮, 做到读准字音, 不添字, 不丢字, 不读破词句;要读得连贯, 节奏自然, 不拖长音;在熟读的基础上, 进一步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读, 读出不同的语调, 读出词语之间、段落之间的停顿, 并注意轻重缓急。
例如, 可以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表达技巧。 (1) 重音技巧。重音包括词重音和语句重音。词重音是指多音节词里那些重读的音节, 语句重音是指在朗读时需要强调或突出的词或短语甚至某个音节的重音。而重音的表达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重读”。 (2) 停与连的技巧。停与连是指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性的连贯。朗读中有时要换气, 就必须中断、停顿。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 文章在意思连贯、感情奔流时, 又必须一气呵成。 (3) 语气的表达技巧。语气虽然不是一种单纯的表达技巧, 而它通过有声语言的“语”和带有不同色彩、不同分量的气息声音的“气”, 来表达文章内在所具有的情和意。如, 陈述句, 语调要平缓;疑问句, 语调一般较高;感叹句, 语调一般较低等。从表达的内容来说, 语音长而缓, 一般用于庄重、严肃、悲伤场合;语音短而急, 一般用于表达惊讶、兴奋、激动之情。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朗读这个教学手段, 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更快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有益于学生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感情。当然, 指导学生朗读的途径有很多, 如果我们能够不断地探索和思考, 语文教学就一定会变得更加生机勃勃, 变得更富有灵性。
摘要:“读”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创设情境, 营造氛围;创新求异, 方式多样;带着欣赏, 巧妙评价;注重指导, 传授方法等途径, 让学生想读、乐读、能读, 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更快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感情, 使语文教学变得更加生机勃勃, 变得更富有灵性。
3.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朗读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有效性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朗读训练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基本训练,是眼、耳、脑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活动。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有助于训练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由此可见,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一、无效朗读现象分析
在课堂朗读环节上,教师大多改变了过去学生集体朗读的方式,采取的方式是: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文章中蕴含的感情。但是,这种方式往往却变成了“想怎样读就怎样读”。朗读过程缺乏层次。有的教师在学生刚开始整体感知文本时,便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时学生往往连文章写的是什么都没搞清楚,感情从何而来?有的教师看似很重视朗读,设置了许多朗读的环节,但只有读的安排,没有读的要求,也不能深入到文本的意蕴中。
二、有效朗读策略探讨
1.明确朗读目标,细化朗读要求
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学生实际等因素作细致而科学的安排。另外,教师目标要清,每次朗读训练应有一个侧重点,理清朗读层次,不可贪多求全。一般我们可以按这样的顺序进行: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读正确,读流利。即:先引导学生通读一遍,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让学生借助各种阅读工具自由地、充分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中的语言,把课文读通并初步读懂。
(2)精读课文,深入感悟,读明白,读透彻。即:初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并有所感悟,引导学生读思结合,以思促读,以读促悟,以悟导读。
(3)品读课文,升华情感,读出情,读出味。即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更深入地去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入情地体会到文中人物的情感,真正地进入角色,从而更进一步地升华思想,陶冶情感。
2.创设情境、形式,激发朗读兴趣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训练方法。它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的字、词、句,加深领会课文的内容,而且还能提高阅读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1)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有的课文适合集体朗读,有的课文适合个别朗读,有的课文需要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对课堂上的分层次朗读,教师要做到统筹兼顾,形式多样。如教师范读,师生配合朗读;整体感知朗读,情感品味朗读;整篇文章的朗读,个别句子的朗读。应在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激荡学生的感情,使朗读真正成为有效教学的一部分。
(2)重视示范朗读。低年级的学生,他们读书还处于初步学习阶段,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使他们知道重音、停顿、语气、速度、声调在朗读中是如何随着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变化的。实践证明:学生十分喜欢听以及模仿老师范读,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快。
(3)创设朗读情境。进入中高年级以后,学生对朗读的热情逐步减退,读起课文时是有气无力,毫无表现力。要改善这个现状,只有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入手,要让学生自觉参与朗读训练,教师应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和特点,创设出各种生动有趣的朗读情境。
3.给足时间,注重实效
新课程理念要求:将“读”作为课堂上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要尽量减少教师的活动,精讲多读,以读代讲,要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读的训练,特别是朗读训练。所以要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反复读的实践中,加深体验,对文本产生从“初识”到“熟悉”再到“深入理解”以至“产生共鸣”的期待。
4.注重朗读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在听学生朗读时的感受能力异常敏锐,善于从学生的朗读中去体会和捕捉他的感受。
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朗读的评价既要恰如其分,又要妙语生花;既要以肯定鼓励、积极引导,又要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朗读训练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尽可能地营造浓烈的朗读氛围,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并在这样的氛围中,吸引学生融入情景,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深长,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参考文献:
[1]张洁.朗读与朗读教学辨析.语文学刊:高教版,2006(1).
[2]蒋芳.大阅读,小细节.新课程:下旬,2011(7).
4.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朗读 篇四
在阅读教学中,发现学生往往有唱读这一不良习惯。这不仅影响朗读水平的提高,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课文的理解。新大纲明确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富有音乐般的旋律,诗一般的情感。在阅读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把作者通过语言文学表达出来的情感读出来,是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手段之一。下面结合平时教学实践谈谈提高小学生朗读水平应把握的几个重要环节:
一、注意教师范读
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是文兼质美的好文章,无论是写人记事的,还是写景状物的,都洋溢着作者的真情。要让学生动情,教者先要动情。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做情感投入的表率。只有当教师的情感真正融入教材中去的时候,并渗透于教学过程中,教材内容才会化为活生生的形象,语言文字内蕴的情感、力量才能最大限度地爆发出来,从而带动学生情感的爆发,教师的范读在教学组织中起着传情的作用。
二、掌握朗读技巧
理解是认识,朗读是技能。如何把理解了的东西恰如其分地用有声语言表达出来,只强调带着某种感情去读,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了解怎样读才能生动自然地读出这种感情。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技巧,使学生知道重音、停顿、快慢、高低等在朗读中随着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变化,从而提高朗读能力。
1、注意停顿。在朗读时,应该注意指导学生掌握语法上的停顿。如句号表示一句话说完了停顿要长一点,声调可稍高点,表示下面还要说下去。读到冒号时,声调更要提高点,好像使听的人注意下面的话很重要的,至于叹号、问号,不仅要作停顿,而且要读出相应句子的语气。在具体句子中,可教给学生采用划分节拍这种朗读最根本、也是最简便的方法。这一方法在诗歌教学中最常用。可教学生先给诗句划分节拍,再具体指导。如《瀑布》--诗中:读到“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表示停顿)时,按划分的节拍做好停顿,同时教师若能配合上抑扬、轻重、缓急等手势指挥,便能把学生的激情调动起来。读到“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时,教师手势抬高、放开,带到学生将音量放大,以体现出瀑布的浩大声势;当读到“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对为表现瀑布声音的柔美,教师可以将手势反转、放低、轻轻拨开,让学生也随着送出柔美嗓音。
2、突出重音。在朗读课文时,为了突出句子中主要意思的词儿,这些词应读重音,也就是比其他词儿读得稍高,稍强一点,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生一声呻吟。”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将“伟大”、“最后一息”、“一寸”、“一声”这几个字眼加重语气放慢语速,学生自然体会出那种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三、多种形式练读
儿童心理学中指出:新异的.刺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在阅读教学中,采用形式多样的朗读方法,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1、引读法。三、四年级的好多文章中段落的组成方式比较明显,例因果关系、总分关系、转折关系等,在指导朗读时可采用引读法。如:《我们家的猫》第一自然段可以这样读:
师:我们家的大花猫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生:说它老实吧,它有....
采用引读法,不仅能让学生抓住要点,深入理解课文,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了课堂气氛。
2、对比法。运用不同感情的对比朗读就能让学生在听中辨析、判断、领悟课文所蕴含的内容和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如,十册《丰碑》一文中最后二个自然段的朗读指导,教师可以先请一个朗读水平一般的学生来读,他必定很平淡地将这一句话读出来,然后由教师有感情朗读,将“久久地”、“深深”、“缓缓”等读得沉重、缓慢些,“敬了一个军礼”读得有力。学生很容易就能发现老师这样的读法处理,读出了将军沉痛、崇敬、哀悼之情。
3、创设情境法。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有意识地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够给学生强烈的真实感,启发学生观察、感受、表达、有目的地把学生引向智力发展区,唤起形象思维。具体做法有:配乐朗读,如在指导《草原》一文朗读时,可播放录音《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首歌,一边读、一边听音乐,学生就会深深地体会到无边无际的草原与天相接,浓郁的翠绿色,轻柔的、自然地不断向外延伸,一直伸到地平线,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草原,产生轻轻流入云际的感觉,似乎看到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情景。又如在指导学生朗读《曼谷的小象》一课第五自然段中的“......拍拍小象的鼻子,用脸贴贴它那扇子似的大耳朵,指了指陷进泥坑的轮子。”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有意识让学生充当阿玲,来表演她与小象之间亲热之态,轻轻地拍,目光注视着小象,亲热地贴贴耳朵等。这样一来有利于读者把自身体验到的情感表达出来。
4、课本剧表演法。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他们感情纯真,爱憎分明,他会将自己领会到爱与恨尽力表达出来。如第三册《狼和小羊》在深入理解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表演课本剧。因为学生知道了狼的蛮不讲理、凶恶和小羊的善良、弱小,在表演时很自然地会用粗哑、低沉的嗓门来说狼的话,用细语般的颤抖的嗓音来表现小羊的可怜、无助与委屈。
四、多种活动助读
新大纲要求:“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资料。”对此语文教师要利用兴趣活动课,班队会课,以及“迎元旦、迎国庆”等机会进行诗歌朗诵会、故事会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朗读本领,收集资料、背诵优秀诗文。通过比赛,树立榜样,激发学生朗诵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5.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朗读 篇五
但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却发现,同样是一首活泼的儿歌或一篇意味俊永的散文,有的同学读起来声情并茂,让人身临其境。而有的同学则结结巴巴,读断、读错语句,让人不知所云。有的同学能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感悟出春华秋实等自然这物的丰富内蕴;而有的同学则漠然置之,无动于作者的感情波涛。这种朗读能力的差异,固然有一定的先天性遗传因素,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靠后天的积极培养和有意训练,既在教师有目的、有步骤、有方法、有重点的指导下,从面掌握一些停顿、重音、快慢、升降等朗读技巧,把文章不同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
根据上述理论依据,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就在低年级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方面,我进行了一点点的尝试,方法如下:
特级教师张庆老师有个巧妙的比喻,他说:”语言好比是‘布云彩’,‘云布得越厚,雨下得越大。“为了让学生在朗读中能够达到”雷声轰鸣、大雨倾盆“的效果,真是费了我不少脑细胞。具体方法如下:
一、引导而不强行”传授“
即假设特定情景,增强语言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在朗读中”过把瘾“。学生是非常积极地参与表演和模仿活动的,给他们营造一个情境,他们就会在情境中绘声绘色地进行表演,伴随着的朗读训练就会简洁高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都非常喜欢用这种方式对学生说:”同学们,这个词要重读,那个词要轻读,这句话要读出感情等等。“其实这样的”传授“对学生来说,只是给他一粒米而已,哪能真正地使他们获得朗读的技巧。经过两年来的摸索,我总结了一个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课文内容与环境来读,学生自然会读得好,读得像回事了。这一招是我最喜欢用的,屡战屡胜,屡试不爽。
如教学《红领巾真好》这一课时,引导学生读课题时,学生体会不好红领巾的好,也读不出应有的效果时,我就开始”布云彩“了。同学们,当你带上鲜艳的红领巾时,心情怎样?爸爸妈妈都是怎样夸你的?有的同学说,爸爸夸我棒,还有的说,我真是爸爸妈妈的好宝贝。于是我又追问道:”当时你的感受如何?那还用说,骄傲呗!是啊,同学们在一年里,竟然会背两百多个成语了,我真为你们出色的表现感到骄傲。其实,书中夸的红领巾就是你们呀。学生听我这么一说,美坏了,这时我一看,云彩布得差不多了,于是我便说,请同学们摸着自己的红领巾,竖起你的大姆指,自豪的来夸夸自己。学生马上读出了那份骄傲和自豪。又如在指导《泉水》一课时,我在布云彩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在指导第一自然段:原来是一股清泉从石缝里冲出来,来到这阳光灿烂的世界“这一段时,学生应当把”冲“字读重,要读出泉水那份激动的心情。可是学生没有从石里冲出来过,自然也体会不到这种心情。于是我设计了学生扮演泉水冲石缝的情景。表演后,我问他:”在石缝里憋了那么久,终于看到这阳光灿烂的世界,心情怎么样?他说,非常激动。我问他,你能不能读出这种激动的心情。结果他没读出来,我班的代尊凡马上站起来说,老师,他根本没读出来激动,老师我能读出来,有几个同学也争先恐后的举起小手,我一看火候差不多了,于是我说,那咱们大家一起来扮演一下泉水吧,并故弄玄虚地说,你们责任重大呀,这泉水出来时水流的大小可就取决于你们了。经过一番稠密的布云彩,学生回报给我的又是一番激情饱满的朗读。
二、变换形式,常读常新
人经常吃一种饭菜,即使做得再香也会感到腻味,同样,我们指导学生读书,如果总用一种形式,一
个腔调,长此以往,学生也会感乏味。为了让学生对读书永远保持极大的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不同教材的不同要求,我采用了不同方式的朗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多种形式的读,如配乐读、分角色读、表演读、指名读、分行读、齐读、小组比赛读、接龙读等。让学生读而不厌,乐此不疲。但要注意读的有层次性,读一遍有一遍的要求,读一遍有一遍的效果,重在变化,逐步深入。我们要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使学生们投入情感的读,有感悟的读,使学生们在读中悟意、入境、动心,真正使课文中的语言“其言皆若出于吾口,其意皆若出于我心”。如教学第一册《比尾巴》一课时,通过问答式的读,使学生知道兔、猴、孔雀尾巴各自具有的特征。让学生学会用声音表达情意的韵律,以求再现文章的意境、形象、感情,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如教《蓝色的树叶》一课时,通过自读、指名读、分段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体会感悟出李丽自始至终都非常有礼貌,林园园则非常自私。如教学《四个太阳》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画了个绿绿的太阳,挂在夏天的天空。高山、田野、街道、校园,到处一片清凉。”这段在朗读时我指导学生应注意语调高低起伏的变化,边读边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的美好愿望,读出舒服、清凉的感觉。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我又利用课件,引导学生带着儿童天真、稚嫩的童音读出来,使学生知道谁在雪里画了什么,进而了解这些动物爪子的不同形状。这样学生就轻轻松松地学会了多方面的知识,达到了教学目的。如教像《纸的故事》这样有对话情节的课文时,学生喜欢分角色读,我因势利导组织学生扮角色读学生精神振奋,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样,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抓住人物性格特征,对课文理解更加正确深刻,教学效果不言而喻。如教学说明文时,我采用默读抢答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学童话时,采用轮读课文的方式;教学散文时,采用师生赛读的方式比输赢;教学对话多的文章,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做到堂堂有新招,篇篇有花样。
三、相机诱导,引入竞争
竞争犹如兴奋剂,人只要有竞争意识,就会产生前进的动力,就会增强胜利的信心。就教学《泉水》为例,在指导学生朗读“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这句话时,我扮演了山里的姐姐,把学生男女分开,并这样对同学说:“谁能读出水的多,我就打谁的水。学生一听到我这样说,都热情高涨,课虽然学完了,但那甜美的读书声依然回荡在我耳边。此外,我还利用自习课的时间,在班上组织朗读比赛。对一些缺乏勇气的学生多鼓励。学生的表现欲激发了,都争先恐后地参加比赛,并进行评比,选出”朗读之星“,予以表扬。班上经常进行这样的朗读活动,学生在学习中渐渐养成了朗读习惯,对朗读兴趣也越来越浓。自然地,在以后的课堂上他们会按耐不住表现欲、以饱满的热情纷纷加入到朗读的行列之中。
四、巧用示范,升华感情
于永正老师说过:”对儿童来说,正统不如卡通。“教师范读就是一种卡通,一种现实的,直接的指导。好的范读可以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主动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好的范读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心智的启迪,美感的情操,美好的向往会激发起学生情感的波澜。如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时,有这样一句,”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在我抒情地范读后,学生也把种葫芦人想让小葫芦赶快长大的心情读了出来,读的有声有色,棒极了!这样,课文读懂了,味道读出来了,如临其境,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的愉快。
五、电教运用,激发兴趣
教师要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最重要的是要创设浓烈的学习氛围。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录音、录像、投影等多媒体,用生动形象,直观的课件吸引学生快速入境,创设出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愤悱心理,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让学生从中领悟课文的内容,情感。如:教学《小小的船》,利用课件
展示一个晴朗而美丽的夜空,有星星一闪一闪的,有弯弯月儿高挂,一个小女孩坐在月亮上,望着美丽的星空,这多美啊!学生们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此时教师引导,如果是你,你这时看到了什么?最想做什么??(此时学生就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在美丽的星空)体会到文中的美景,再读课文时,学生就能读出情感了。最后结束课文时,把一首《小小的船》歌曲教给学生,他们一边唱歌,一边表演,在唱做之中,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6.小学语文如何指导朗读方法 篇六
朗读是一门有声语言的艺术,是朗读者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说明道理,再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再创造过程。这一过程就是让文章“复生”过来,赋予文章生命力。让文章“复生”,所以朗读时需要有一定的基本技巧。
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 。叶圣陶老先生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 所以我们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实际和学生朗读水平的实际,加强对学生朗读方法的指导,强化朗读技巧的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一是从朗读方式上讲,要让学生能通过轻声朗读、放声朗读、诵读等方式训练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感悟。二是从朗读方法上讲,要让学生在朗读中能够注意停顿,声音的轻重、速度和节奏、语调等技巧来领略朗读的妙处,提高朗读的水平。
在朗读教学中,教给学生一些技巧是必要的。对学生的朗读加以有效指导体现了一个出色教师应有的素质。然而有的教师为了快速、简捷、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便直接传授学生朗读秘诀:什么地方重读,什么地方轻读,什么地方停顿长些,什么地方停顿短些,什么地方带着微笑读,什么地方读出伤心来……这是纯技术性的朗读技巧的灌输,至于为什么要这样读,教师不加解释,学生的朗读便成了”邯郸学步“。一旦脱离了老师的技术指导,他们就无所适从了。
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千万不能滑向形式主义泥潭,既要重视技巧,又要不”唯技巧“。”唯技巧“即声音上形似,而没有内心的情感依据。学生也有自己的思想,看法和生活经验,对句子的理解体会也各不相同,所以读出来的感情也就不相同。如果我们不告诉学生应该在什么地方注意什么,而是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多体验,获得真切的感受,拥有情感的体验,那么,学生朗读动情时声音自然有高低之分,轻重缓急,有了变化就成了艺术。朗读技巧是为表达作品思想情感服务的,缺乏思想内容的技巧是无水之花,不符合作品感情的语调也只能是无本之木。
二、引导学生在朗读时进行比较揣摩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课文中有些词虽然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并不难理解,但却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对于这样的词,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反复揣摩品味,挖掘其隐含意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锤炼学生的语感,使其有所感悟。如《月光曲》一课,皮鞋匠兄妹称赞贝多芬所弹的曲子时说:”弹得多纯熟啊!“教师如果把”纯熟“换成意思相近的”熟练“,让学生和原句比较,推敲赏析,学生就会品出”纯熟“不但表现了曲子弹得熟练,还反映了熟练的程度。另外,教师可以通过对语言文字进行增补、删除、替换、变序等方式,使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的精炼、形象、细腻等特色,学会准确地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
例如,《秋天的图画》有一句:”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为了让学生体会”挂,露,翻,举“所描绘的秋天景色的勃勃生机,体会”秋天的图画“色彩的美丽,教师可采用对比的方法,出示”金黄的梨树“、”红红的苹果“、”金色的稻海“、”火红的高粱“。让学生谈谈哪句好?好在哪里?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课文的好是因为它写出了动作,如挂起、露出、翻起、举起。“然后让学生做动作表示,并说这里不仅写出了颜色、样子,还写出了植物的生命,就是秋天的勃勃生机,请大家读出美,读出勃勃生机,学生马上就能入情入味地朗读起来。
三、珍视学生独特感受,倡导朗读个性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同时指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倡导朗读个性化,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坚持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同一件事的态度是不尽相同的,这取决于他们各自的性格、生活经历、心境、所处的时空、观察的角度等。因此,对同一篇作品,对同一个句子、同一个词语,人们的理解都是不会雷同的。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们的朗读感受也决不会雷同。
7.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朗读 篇七
一、有度解读文本,按学段抓文体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针对不同学段的阅读制定了符合学生学情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新课标对不同学段学生的朗读作符合其年龄及学情特点的指导和要求。小学语文课文中的文体主要有记叙文、散文、寓言及童话等,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文来确定不同的朗读方式。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可以从普通读者欣赏性的阅读、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这三个角度逐步展开,对文本进行深入研读,进入文本所描绘的情境之中,进入作者的内心深处,真正进入文本的字里行间去体味,才能找到文本解读的最佳路径,寻找到咬文嚼字之处,挖掘到文本可以拓展的文化视野,可以传承的文化价值等,从而洞开文本解读的窗口,进而提高文本处置的能力。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针对不同文本运用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爱上朗读,提高自身水平。
二、充分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
朗读不光要给学生朗读技巧和方法,还要培养学生朗读兴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使学生养成自觉良好的朗读习惯。
1.美
美,即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所见所闻的观察、倾听和体验,犹如通向美的世界的窗口。”朗读要注重情感,通过赏读和创设情境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趣味。赏读,即是“赏语言,赏人情,学表达,明事理”,这种朗读方式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适合。教师可以以声情并茂的范读营造出浓浓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迅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指导学生朗读时,在初步感知课文后,就应该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中,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作品背后所蕴涵的情感,让学生在学习中品析自己喜欢的词句。除了读出节奏,注重声调和音量外,还要满怀感情地读,读出文句中的情感、意境以及“弦外之音”等。学生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才能随着作者感情的跌宕、心潮的起伏、思维的翻腾去心领神会。他们在读中品味语意,在赏析中加以品读,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它不但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想象,同时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使学生更深刻地、创造性地理解课文。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朗读,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才会入情入境,读出味来。
2.乐
乐,谓寓教于乐。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学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因此,教师要适当地营造氛围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可以播放一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
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也都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每个学生都能多一些成功的喜悦。
3.评
评,就是在朗读过程中注意评读结合,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每个学生都想要表现自己,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够得到肯定和赞许。因此,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学生,应该允许并鼓励学生通过各自独特的视角去体会,去解读课文,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教师合理而富有鼓励性的评价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三、加强范读指导,提高水平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读。范读能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基调,了解它是欢快的、高昂的,抑或是平缓的、低沉的。从而减少了朗读训练的盲目性,增强了针对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教师积极参与朗读,不仅是指导读,更能融洽师生感情,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模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够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模仿出来的东西并不亚于老师。学生模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
8.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指导 篇八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教师需要更新朗读的理念,对学生的朗读指导给予高度的重视。下面结合自己的朗读教学实践,谈点做法和体会。
一、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所处的重要位置
朗读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古代许多文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就要求他的学生多读诵,多思考;宋代教育家朱熹要求他的学生“凡读书需要读的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强牵暗记,只是要多诵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见,朗读这种传统的读书方法一直传至今天。
朗读有助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朗读先要扫清字词障碍,借用工具书,帮助解决。精湛的语言文字,对于小学生有时难理解和掌握,试着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多读,来帮助消化理解,比如教学北宋诗人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理解,如何让学生理解呢?其实诗无须过多讲解,用“读”来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去感受春天的美景。
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想,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朗读,体现了小学儿童发展的特点。小学阶段的儿童由于内部语言还未得到充分发展,其思想形式带有很大的情景性。国外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最初“是在高声的思维”,以后才“有外观的语言过渡至耳语,再过渡到内部语言”。小学儿童可以通过朗读,用“听”来进行思维,从而促进智力的不断发展;用读来调动学生学习,从读中理解。正如一位外国诗人说的那样:“从读的情况可以看出读的人是否真正理解所阅读的作品。”
二、重视教师范读,激发学生共鸣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让师生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老师的感情引起学生共鸣时,就会激发他们朗读的激情,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让学生进入意境。教师通过形象的范读,把对作品的理解融入范读中,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唤起美的共鸣。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想象,教师在范读时,就必须达到声情并茂。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了解课文奠定基础。
三、保证朗读时间,教给朗读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出现重写轻读的现象,造成很多学生的朗读能力差。鉴于此,教师必须依据不同年级、教材特点设计每节课的朗读时间,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朗读。在初步理解课文之后,要留足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准、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课堂上不能一味地“讲—问—答”,必须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朗读,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读读—想想—品品,这样,通过足量的时间,多样的方式,加强了朗读的训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四、创设朗读情境,提高朗读水平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儿童自然也不会例外。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我们应顺应这一规律,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好动、好胜等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情境,通过多种手段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也就是要引导学生“入境”。引导学生“入境”的方法有很多,如音像法、看图法等等。在新视听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对图像、音乐有一种格外的亲切感。我们可以在朗读教学时恰当地应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快速唤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在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入情入境地读,就能唤起美的共鸣。通过创设情境的朗读训练,准确地表达了课文的思想感情,这样朗读水平自能较快得到提高
五、朗读与评价并存与学习中
把朗读指导与教学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边读边评,以评促读,在读与评中培养语提高能力,发展学生,加深对课文的情感体验与领悟。朗读指导与评价的主要形式有:一是教师读,学生评,旨在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认真听读的习惯;二是学生读,教师评,旨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朗读指导;三是学生互读互评,旨在引导学生互相学习,互受启发。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评价过程就是有效的学习过程。评价也就成了学生发展的资源。抓住朗读环节中,“评价”这激励机制,让学生想读书,爱读书。在评价中,要做到不露痕迹的点拨,让学生自己感悟,自己体会,做到教学无痕。一节生动、有意義的语文课,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只有教者和学生感到其乐融融,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下,理解领悟知识,学生无形中获得发展。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指导在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要抓好学生的朗读,以读入文,使学生从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记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让朗读课真正成为学生展现自我,抒发感情的舞台,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高美的欣赏力、创造力,还语文阅读课以美丽、动人的容颜。
9.小学语文如何指导朗读的方法 篇九
小学语文如何指导朗读的方法
一、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
朗读是一门有声语言的艺术,是朗读者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说明道理,再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再创造过程。这一过程就是让文章“复生”过来,赋予文章生命力。让文章“复生”,所以朗读时需要有一定的基本技巧。
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叶圣陶老先生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所以我们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实际和学生朗读水平的实际,加强对学生朗读方法的指导,强化朗读技巧的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一是从朗读方式上讲,要让学生能通过轻声朗读、放声朗读、诵读等方式训练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感悟。二是从朗读方法上讲,要让学生在朗读中能够注意停顿,声音的轻重、速度和节奏、语调等技巧来领略朗读的妙处,提高朗读的水平。
在朗读教学中,教给学生一些技巧是必要的。对学生的朗读加以有效指导体现了一个出色教师应有的素质。然而有的教师为了快速、简捷、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便直接传授学生朗读秘诀:什么地方重读,什么地方轻读,什么地方停顿长些,什么地方停顿短些,什么地方带着微笑读,什么地方读出伤心来……这是纯技术性的朗读技巧的灌输,至于为什么要这样读,教师不加解释,学生的朗读便成了”邯郸学步“。一旦脱离了老师的技术指导,他们就无所适从了。
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千万不能滑向形式主义泥潭,既要重视技巧,又要不”唯技巧“。”唯技巧“即声音上形似,而没有内心的情感依据。学生也有自己的思想,看法和生活经验,对句子的理解体会也各不相同,所以读出来的感情也就不相同。如果我们不告诉学生应该在什么地方注意什么,而是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多体验,获得真切的感受,拥有情感的体验,那么,学生朗读动情时声音自然有高低之分,轻重缓急,有了变化就成了艺术。朗读技巧是为表达作品思想情感服务的,缺乏思想内容的技巧是无水之花,不符合作品感情的语调也只能是无本之木。
二、引导学生在朗读时进行比较揣摩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课文中有些词虽然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并不难理解,但却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对于这样的词,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反复揣摩品味,挖掘其隐含意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锤炼学生的语感,使其有所感悟。如《月光曲》一课,皮鞋匠兄妹称赞贝多芬所弹的曲子时说:”弹得多纯熟啊!“教师如果把”纯熟“换成意思相近的”熟练“,让学生和原句比较,推敲赏析,学生就会品出”纯熟“不但表现了曲子弹得熟练,还反映了熟练的程度。另外,教师可以通过对语言文字进行增补、删除、替换、变序等方式,使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的精炼、形象、细腻等特色,学会准确地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
例如,《秋天的图画》有一句:”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为了让学生体会”挂,露,翻,举“所描绘的秋天景色的勃勃生机,体会”秋天的图画“色彩的美丽,教师可采用对比的方法,出示”金黄的梨树“、”红红的苹果“、”金色的稻海“、”火红的高粱“。让学生谈谈哪句好?好在哪里?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课文的好是因为它写出了动作,如挂起、露出、翻起、举起。“然后让学生做动作表示,并说这里不仅写出了颜色、样子,还写出了植物的生命,就是秋天的勃勃生机,请大家读出美,读出勃勃生机,学生马上就能入情入味地朗读起来。
三、珍视学生独特感受,倡导朗读个性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同时指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倡导朗读个性化,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坚持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同一件事的态度是不尽相同的,这取决于他们各自的性格、生活经历、心境、所处的时空、观察的角度等。因此,对同一篇作品,对同一个句子、同一个词语,人们的理解都是不会雷同的。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们的朗读感受也决不会雷同。
如在教学《趵突泉》一文时,对以下描写大泉眼的句子,学生的理解由很大不同:”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好像永远不感受到疲乏,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特别是学生在朗读”冒,冒,冒“三个字时,语速、轻重、情感截然不同。有学生读时由轻到重,由快到慢,字字句句饱含深情。而有的学生朗读时却是三字连贯,一气呵成!他说∶趵突泉充满青春活力,我觉得只有这样读,才能表现出它的巨大力量!”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小学语文如何指导朗读技巧
1、把握教材,指导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小学语文教材精选的读篇大都是名家名著,是教材的主体,是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主要凭借。朗读好课文,更有助于学生真切地感受作品,有助于因声解义,领略作品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学生增强语感,以声传情。
名师窦桂梅说:“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应该力求丰富自己的感情,锤炼自己的语言,积淀自己的文学素养,站在传承文明的高度,以心向真善美的人文情怀,引导学生大声朗读。”由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将课文读通、读顺、读熟是关键。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由朗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大声读,可以小声读,可以几人合作读……读的过程中,可以快读,可以慢读,还可以停下来做做记号。总之,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悟课文内容,每读一遍要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如《长城》一文中的一段话:“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笔者让学生们自己读,然后说出对这段话的理解。一个学生说:“这段话里有一个”单“字,说明了长城的高大坚固”。又有一位同学说:我看到了“数不清”,说明修建长城用的条石多,还有“一块”“两三千斤”突出了条石的重量。就这样,学生们踊跃发言,讲出他们通过朗读后对文章的理解。通过朗读,该注意的地方学生自己都注意了,问题也解决了,对课文的理解也更透彻了。朗读就是这样,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2、方法多样,乐趣无穷
无论是解决数理化的问题,还是朗读课文,都要讲究方法。好的方法能够事半功倍。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就会让学生的朗读热情高涨,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与学生比较着朗读。不是单纯地只是教师在示范,学生在那儿听,也不是学生一直在读,教师只是在指出问题。要让师生能在课堂上互动,学生和学生也能在课堂上相互交流,这样才能让学生把自己的朗读与老师、同学的朗读进行比较,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产生新的情感体验。
再有,可以利用学生的好胜心和极强的自我表现的心理,在教学中,让学生之间比赛着朗读。在课堂上,让学生朗读同一篇文章,举行一次小规模的朗读比赛,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对方的优点,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进取性,还能让学生在这种相互竞争、相互激励的学习氛围中,更加有学习积极性,朗读时也更加用心,用感情。
我们还可利用角色扮演来朗读文章。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和记忆力都很强,在语文朗读教学中,可以先由教师进行范读,让学生们直接地感受语言,再让学生分别扮演课文中不同的角色,让他们在模仿中体验人物的语气、动作和情感,然后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让学生的语言得到良好的发展,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另外,还可以配以音乐相辅相成等等。朗读的方法还有很多,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和探索。
3、让学生在诵读中沟通
“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在教师讲解、分析基础上获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4、评读促进发展
在多种读的形式中,评读是不可缺少的。课堂中,教师们常用“赛”的方式组织朗读教学,如小组比,男女生比等。既然有赛,就有评。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学生的主体意志是在具有真正主体地位之后而渐渐形成的,有了主体意志,才有了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发展,也才有了自己的思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作出不同的“解读”。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养成欣赏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
小学语文指导朗读方法
一、让学生明白朗读的好处,从而激发学生良好的朗读欲望
1、首先要树立学生讲好普通话的信心,为朗读作初步的准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通话读音准确、规范就会为朗读打下十分良好的基础,所以一定要抓好读音这一关。
2、教师自己范读课文,经过自己精心的准备,深入地体会作品的丰富的内涵后,教师为学生范读,给学生树立一个爱读书、爱朗读的好榜样,学生会十分喜欢模仿教师的朗读语气、语调、表情、手势等。
3、播放录音,让学生欣赏别人的“朗读作品”,从而加深对课文的印象,有了朗读的冲动。
二、发挥教师的示范朗读作用
低年级学生刚接触字词,如果一开始就让他们拿起书凭眼睛扫视来感知成段成篇的语言文字,是有困难的。因此,教师示范朗读的引导作用尤为重要。示范朗读即通常说的范读。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讲应该怎样读、不应该怎样读,学生是很难学好朗读的。他们的认识还是很模糊的,并不知道怎样读才算表达情感了。但孩子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如果他们亲耳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学起来就容易得多,读起来就有情有意的多。
三、创设情境,扩大朗读的训练面
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从而提高朗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在朗读训练中,教师要为学生的自读感悟创设主动选择的条件和机会,促成他们个性化发展。但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的选择往往会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必须在朗读训练中有意而巧妙地引导学生选择。要通过引导学生、点悟学生,使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自主参与到朗读实践中,完成对文字符号所承载的思想内容,文字材料组织方式以及所渗透的情感、韵味的感知和领悟。
四、在比赛中激起学生的朗读欲望,让他们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感
1、利用阅读课进行背诵古诗、背诵优美片段等朗读比赛活动,并设立相应的奖励制度,以此激起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2、要特别重视每天的早读课时间,除了要求学生都有要放声朗读之外,教师也和同学们一起朗读,既可以起示范作用,又能提高他们朗读的积极性,何乐而不为呢?教师和学生进行朗读比赛,可谓有创意。
10.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朗读 篇十
乾安县第七小学
牛智军
[背景] 随着语文新课程的实施,越来越多的新型理念在语文阅读课堂上呈现。如“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等等。并且这些方式也逐步被老师们在课堂上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毋庸质疑,新的教学方式的改变对阅读教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有的老师在努力实践这些理念时却发生了偏差,对新课标中提出的朗读教学的要求把握不到位。以至于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朗读与理解感悟语言文字,体会内容和情感。而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形式上和唯技巧上。
案例一:《可爱的草塘》
“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走进去就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样。” 师:谁能有感情地读读这一句?
生:“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 师:“读得大不大,美不美?谁能读得再大些?(学生再读)师:大了吗?我们再大声朗读一遍。
案例分析:学生将“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一句读了数遍,但让人感觉到学生的朗读是被动肤浅,缺少情感的。难道仅仅声音大就表现出草塘之大之美吗?我认为在文中表现的应该是作者进入北大荒看见草塘后的惊喜和赞美之情。如果教师不能结合文本内容用恰当的语言铺垫渲染,也不作必要的朗读指导,只是非要学生读出“大而美”的情感,这只能是牵强走形式的朗读。因为美不是强加的,而是发自内心的,应该让学生自己体会、感悟。所以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时,比较注重引导学生从理解语言文字入手,通过自身语言、表情等方式的渲染,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与课文主人公亲密接触,身临其境地感受字里行间蕴含的文本作者的情和意,达到与文中角色“同呼吸,共命运”的境界。请看下面这则案例。
案例二:〈〈掌声〉〉
在学习完第一小节,让学生对英子忧郁的性格有所感悟后,再出示第四小节:“从那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她和同学们一起游 戏说笑,甚至在一次联欢会上,还让同学们教她跳舞。”
师:这段描写中,英子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认真读一读,然后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生:英子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生:英子不再沉默了,她变得勇敢了。生:英子是个大胆的女孩,她敢和大家跳舞了。
师:我们通过读书,看到了一个忧郁的女孩变成了活泼自信的女孩。现在请你们来读读这段话,并和刚才的第一小节比较一下,看看感觉有什么不一样。(指名读,引导其他生认真听)
生:“上小学的时候„„”“从那以后„„”(分别朗读这两段话)师:他读得怎么样?大胆地说出你的意见。
生:我觉得他读第一自然段时,没有感受到英子孤独而自卑的心理。生:我觉得他读第四自然段时很平淡,感觉不到英子变了一个人。
师:是呀,只有在读书时把自己当成英子,就能读出她的感受。请大家自己试一试,我从你脸上的表情就能猜到你的内心。生: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师:谁愿意再为大家朗读?
生:“从那以后„„”(读完后,其余生不约而同地鼓掌)
师:对呀,从你们的掌声中,可以知道你们感觉到了英子的内心的变化。那让我们起立一起来朗读,共同感受英子的内心。(学生纷纷起立朗读)
11.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朗读 篇十一
关键词:朗读;语文阅读教学;作用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将各学段目标分为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写话)、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大类。朗读虽然没有独自归一类,但却贯穿于各学段的阅读目标与内容中。虽然程度不一,但各学段的阅读目标中都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足以说明,朗读与阅读教学密不可分。
为什么课标中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如此强调朗读呢?我认为朗读之于阅读教学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一面镜子——映照出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
朗读是一種集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个性化的综合性活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换言之,教师如何了解学生与文本进行了什么样的对话?如何知道学生具有什么样的阅读体验与感受,对文本的理解达到了什么程度?我认为,最好的办法不是简单枯燥地问答,而是通过学生直观、生动的个性化朗读。
记得我在教北师大版语文第十册的《囚歌》时,让学生自己读第一小节“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有的学生用义正词严的语气读这一小节,而有的学生读出坚定、愤怒的情感。这时,班上一位平时十分天真活泼的小男生主动站起来读,他用了一种出人意料的语气语调让全班顿时安静下来,我也很惊讶,立马抓住时机让其他同学来评价。
师:你听完有什么感觉?
生:好可怕,太恐怖了。
生:毛骨悚然啊!太邪恶了。
生:像是魔鬼在引诱人,想让人掉入陷阱中。
生:好像要是上当了,就会永远成为魔鬼的仆人、奴隶,好恐怖的感觉。
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生:他在读“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时是笑着读,笑得特别阴险、狡诈。
……
这位学生的朗读一下子打开了其他同学的想象力,把同学们带入到解放战争年代,感受到叶挺将军所面临的威逼利诱,也激起学生心中的正义感,仿佛自己也化身为一个真正的革命者,面对任何诱惑都绝不动摇,将诗歌读得有声有色,入情入境。
倘若没有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教师很难真正了解学生与文本进行了什么样的对话,更遑论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与感受。所以,我认为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是教师了解学生阅读体验的一面镜子,是学生阅读体验最生动直观的外现形式。如果教师无法准确地了解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又如何对学生的阅读做出有效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呢?
二、一座桥梁——连接学生和文本,让学生与角色贴心对话
在关于阅读教学的实施建议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带领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的重要手段。
王崧舟老师在《慈母情深》中有这样一段课堂实录:
师:“鼻子一酸”是什么感觉?
生:快要哭的感觉。
生:眼泪快流出来了。
师:母亲已经把钱给了我,按理我应该感到怎么样?
生:感到开心。
师:但此刻的我没有快乐,只有四个字“鼻子一酸”,为什么?请大家默读课文,用心体会,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我为什么鼻子一酸,用波浪线画出来。
生:“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出示这句话),齐读。
师: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声音,什么感觉?
生:待不下去。
生:马上离开。
生:但我的母亲呢?(齐读语句)
师:噪声停止过吗?依据在哪里?
生:母亲大声地问。
师:为什么?
生:我们大声问是因为七八十台——
生:旁边女的大声喊道是因为七八十台——
生:接着又对我喊是因为七八十台——
师:从“忙碌”一词我们感受到什么?
生:母亲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工作。
师:昨天的母亲在怎样的环境中工作?(生读)
师:明天的母亲将要在怎样的环境中工作?((生读)
师:春天的母亲将要在怎样的环境中工作?(生读)
师:秋天的母亲将要在怎样的环境中工作?(生读)
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母亲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读——(生读)
师:我第一次看到母亲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假如是你,你看到母亲这样工作,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难过。
生:伤心。
生:难受。
师:再读这句话,读出自己对母亲的那份真情。
……
王老师抓住关键词语“鼻子一酸”“忙碌”引导学生品读字里行间蕴藏的真情实感,一步一步地通过朗读、感受带领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将文本中所蕴含的伟大母爱再现课堂,钻进孩子的内心深处,播下爱的种子。这是一种举重若轻、化繁为简的教学,体现了教师高超的追问技巧、极强的言语渲染和引导能力,以及对文本的言语表达、思想情感的剥丝抽茧的挖掘和细腻的把握。
三、一把利铲——帮助学生深入挖掘文本内涵,感悟文章中心
当前的阅读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例如,教得太多,读得太少。有些教师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教一篇文章,讲解一篇文章的内容,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而不是为了引导学生去钻研文本,去感悟和思考。完全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背道而驰。《课标》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例如,北师大版语文第八册第十一单元的《欲速则不达》,这是一篇内容简短、语言精练、情节简单、涵义深刻的成语故事,文章所包含的中心思想不难理解,那就是:过于性急反而达不到目的。对于这样的一篇文章,如果只是为了达到文章的中心而进行问答式讲解,那简直就是牛嚼牡丹,课堂也将变得庸俗浅薄。我在教这一课时,抓住景公“心急”这一主线,引导学生品读文章,体现景公心急的句子:
景公听了,急得霍地站起来。
景公十分焦急,高声喊道:“快快准备好车良马,让驺子韩枢为我驾车,火速回去!”
驺子驾车跑了大约几百步,景公心急如焚,嫌驺子驾得太慢了,就夺过缰绳,亲自赶起车来。
景公駕车驭马行了几百步,又嫌马不努力向前,索性弃车,自己徒步跑开了。
在指导朗读时,我通过范读、动作表演、词语置换、同学评价、言语渲染等方式,引导学生抓住景公求速心切时的动作、语言、心理,如“霍地”“快快”“火速”“夺”“又嫌”等重点词语,读出景公越来越急的心情。学生也自然而然地在朗读中感悟到,景公之所以不能达到快速回到都城的目的,完全是由于他过于心急,才接连选择了错误的方式导致的。所以说,只要教师能够深入挖掘文本中蕴含文章思想情感的语句,选择巧妙地朗读指导方法,必然能够引导学生铺下一块块砖,在层层深入的朗读中达到感悟文章中心思想的目的。
12.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朗读 篇十二
朗读教学应避免“重讲轻读, 重问轻读”。不读, 而一味地讲和问, 孩子的情感得不到语言文字的熏陶与感染, 何以能理解感受文本的内蕴呢?我们的语文课不仅需要体现工具性, 更需要体现人文性。《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 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很多教师急于把课文的知识要点塞给学生, 让学生顺着自己的思路学习, 只注重提问和讲解, 问题琐碎, 且多为无效, 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时间去品读教材中优美的语言文字, 没有空间去体会教材蕴涵的丰富知识和情感, 从而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在这样的课堂上, 学生的阅读水平何以提高, 学生的语文素养何以培养?因此, 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应把问题设计得精练简洁, 切入要点, 要留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读文品文, 做到以读代讲、以读促读、以读悟情。
二、利用适宜的作品激发兴趣
在课堂上总有一些作品, 让学生来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这时就要选择适宜学生的朗读作品。一是选择的作品要让学生喜欢, 要让学生能理解。例如, 所选作品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和体会则更佳。二是选择比较适合学生年龄阶段和实际生活相关的作品作为朗读的作品。例如, 体裁为散文、诗歌、小说, 这些作品要富有感情色彩, 而且这些作品在班级里要有绝大多数学生感兴趣。三是这些作品内容、所蕴涵寓意背景不要太复杂, 易于大多数让学生能够理解。四是要考虑学生的理解力和欣赏能力、欣赏心理等。五是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择长短适宜的作品。如果太短、太难, 就会影响学生充分表达情感, 如果太长易使学生厌倦。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直观、生动、活泼的情境来丰富学生形象思维,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例如, 在上一年级《小书架》一课时, 利用多媒体平台, 在媒体上展示一个小书架, 一个小孩子活泼乱跳地给爸爸妈妈指着谁是谁的书架。一年级小朋友会喜欢这样的情境, 符合小朋友的心理, 让他们一边观看一边朗读, 一会儿工夫就朗读得非常熟练。
三、利用丰富的审美性创设意境
语文教材中那些美的因素为教师创设富有美感的教学情境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教师要充分挖掘每一篇课文的美的因素, 利用多媒体技术, 根据需要把文本、图形、图表、语言、音乐、静止图像、动态图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创设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或氛围, 激发学生的想象, 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进而形成审美共振, 迅速而准确地把握课文中蕴涵的美, 并受到美的陶冶, 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
如《石钟山记》《赤壁赋》《山居秋暝》等课文中美丽的自然景色, 可适合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成动画或视频文件, 配以艺术家的朗诵和优美的音乐, 播放给学生欣赏, 让学生在美丽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中, 倾听声情并茂的朗诵, 领略自然界的景色美, 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四、链接学生实际生活
文本实际上是生活的缩影。阅读文本的过程, 某种意义上就是解读生活。学生是活的生命体, 有自己的生活经历, 有对生活的真切体验。
语文教学中, 如果我们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以及生活经验,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心理体验, 并将其迁移至文本, 就能实现有效朗读。这种方法对低年级学生尤其适用。如《青蛙看海》一课的教学中, 我试图让学生体会到青蛙跳台阶的艰辛, 从而读好对话, 就让学生在教室里学着青蛙的样子跳台阶。没跳几下, 孩子们就累得喘不过气来, 再来读读课文, 就知道了登上山顶看到大海对青蛙来说是多么不容易的事, 主题的揭示自然是水到渠成。
五、细致设计朗读语气
细致设计篇目对教好朗读课十分重要。 (1) 这些文章要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 只有理解作品, 才能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 才能确定全篇的语气。 (2) 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帮助和引导学生理解每段文字、段落的思想感情、基本大意, 最后来确定相应的朗读语气。 (3) 教师要把握每个字、词、句子、段落和整篇的思想、情感, 确定哪些字、词、句子和段落需要加重或者需要停顿, 而且这些需要强调的字、词和句子要让学生标出相应的标记, 这样反反复复朗读, 就会达到朗读的目的。 (4) 教师在泛读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语调的变化, 哪些需要高音, 哪些需要低音, 语调的起伏对朗读来讲十分重要。 (5) 朗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语速的变化。比如, 一般性叙述的句子, 朗读速度就不能快也不能慢, 要适中。文字如果有悲伤的字眼, 这样的句子就适宜朗读速度缓而慢, 而且朗读时要有悲伤的语调。具有激情的文字描写或十分紧张的句子, 要朗读得快些, 如果朗读的慢了就会表达不出激情和紧张。 (6) 朗读时还要辅助于音乐或相应的表情和手势, 来加强和表达思想感情。 (7) 朗读时要注意朗诵的表情和仪态。不同的语言要用不同的表情来表达, 当然这一点相当困难, 需要学生慢慢地朗读体会。这一切都是让学生训练朗读, 从朗读中训练, 体会作者的情感, 最后让学生爱读, 理解文章之意, 达到预期的目的。
朗读是语文课的灵魂, 课堂上有效朗读可以使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厚。朗读, 让教师尝到了甜头, 给学生带来了益处!语文教师要尽可能地培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注意训练的方式方法, 注意每一次朗读的有效性, 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朗读】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指导实效性的策略研究06-21
音乐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选择和作用08-12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写字教学08-29
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07-29
探究朗读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07-27
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11-08
浅论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朗读训练08-21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10-25
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评价学生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