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专题答案

2024-07-23

现代文学专题答案(通用8篇)

1.现代文学专题答案 篇一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

第一部分:题目

1.请概述鲁迅思想的分期

2.“鲁迅的方向”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你如何理解鲁迅的“孤独”?

4.为什么说对“人”的关注是鲁迅思想的核心? 5.如何理解鲁迅思想中庞杂的矛盾

6.谈谈鲁迅如何面对生命体验中的“绝望”与“虚无” 7.鲁迅前期思想的特点是什么? 8.略述鲁迅世界观转变的原因 9.谈谈你所了解的鲁迅的读书方法 10.你如何评价鲁迅?

11.你如何看待鲁迅小说《呐喊》、《彷徨》的意识本质? 12.请举例分析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反封建意义 13.请举例分析鲁迅小说中劳动妇女形象的反封建意义

14.请以《狂人日记》与《长明灯》比照,分析鲁迅革命思想的发展 15.请分析《故乡》中闰土形象的反封建意义 16.简析《药》的主题思想

17.简述《一件小事》的主题思想及其深刻意义

18.鲁迅在小说中是怎样总结辛亥革命的失败教训的? 19.论述《呐喊》、《彷徨》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

20.《呐喊》和《彷徨》相比在思想上有何新的发展? 21.鲁迅的《呐喊》、《彷徨》如何继承了我们民族的传统价值观? 22.请谈谈鲁迅的现实主义文艺主张与《儒林外史》、《红楼梦》等民族文学的渊源 23.鲁迅小说的忧患意识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24.简略概括鲁迅艺术思维中民族文化素养的主要来源 25.鲁迅的艺术思维与佛教文化的关系

26.请谈谈鲁迅的诗人气质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27.简述鲁迅对传统文学中白描手法的借鉴和运用

28.请根据鲁迅少儿时期的经历谈谈他与民族文化的渊源 29.请谈谈鲁迅思维方式上与民族传统的密切关系

30.请谈谈鲁迅是怎样用历史的观点来考察传统思想文化的 31.为什么说《呐喊》、《彷徨》的用语具有现代化特征? 32.请谈谈鲁迅的现实主义文学主张与俄国文学的关系 33.请比较鲁迅的人道主义与俄国文学中人道主义的异同 34.鲁迅小说的忧患意识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35.《呐喊》、《彷徨》的现实主义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36.请谈谈鲁迅文艺思想的基本要点

37.简述鲁迅对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借鉴与运用

38.试将鲁迅小说人物分为“看/被看”两类,并谈谈鲁迅对这两类人之生存价值的关注 39.怎样认识鲁迅对《**》中七斤等农民的态度? 40.《祝福》中的“我”是什么样的人?是不是鲁迅? 41.在《呐喊》、《彷徨》中鲁迅是如何运用讽刺这种艺术技巧的? 42.简述《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43.《祝福》这个题目有什么深刻的寓意? 44.《祝福》采用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45.《药》的明暗两线联结起来有什么作用? 46.简要分析孔乙己活动的典型环境 47.描写孔乙己那件破长衫有什么作用? 48.《**》的题目有什么寓意?

49.《**》开头的景物描写是否有象征意义?有什么作用? 50.《**》结尾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51.狂人是一个什么形象? 52.狂人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53.怎样从《狂人日记》看鲁迅小说反封建的思想特色?

54.简述《狂人日记》的主题思想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55.《狂人日记》的现代性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56.分析《狂人日记》的创作方法

57.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有什么异同? 58.《狂人日记》为什么要采用日记体裁? 59.怎样理解《狂人日记》开头那篇“识”?

60.为什么说《狂人日记》是彻底反封建主义的战斗檄文? 61.怎样理解阿Q的形象?

62.阿Q的精神胜利法经历了怎样一个动态演变过程? 63.略述阿Q的“精神胜利法”产生的历史渊源 64.简述阿Q形象的价值和意义

65.阿Q的“精神胜利法”蕴涵着怎样的历史内容? 66.《阿Q正传》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67.《不准革命》与《阿Q正传》的主题思想有什么联系? 68.《阿Q正传》开头两段的背景描写有什么意义? 69.略述《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 70.论述阿Q的性格内涵

71.简述《伤逝》的思想内容 72.简析《伤逝》中涓生的形象 73.简析《伤逝》中子君的形象

74.《伤逝》中子君和涓生爱情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75.分析《伤逝》中涓生的思想上和性格上的弱点 76.怎样理解涓生“重情”“反省”的个性品质? 77.分析《伤逝》中子君的思想上和性格上的弱点 78.《伤逝》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义?

79.你怎样理解《伤逝》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80.简析《伤逝》的艺术特色?

81.泛神论是一种什么思想,对郭沫若的《女神》创作有何影响 82.谈谈《女神》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 83.谈谈《女神》的思想内容 84.谈谈《女神》的艺术特色

85.分析《女神》体现的“五四”时代精神 86.分析一下《女神》的语言特点 87.请分析《天狗》这首诗 88.谈谈《女神》的意象世界

89.任选《女神》中的一首诗谈谈“泛神论”对这首诗的影响 90.论述郭沫若的浪漫主义的诗歌主张 91.《凤凰涅槃》

92.《凤凰涅槃》题目的含义是什么? 93.《凤凰涅槃》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94.谈谈《凤凰涅槃》的艺术特色 95.分析一下《凤凰涅槃》的风格特征

96.为什么有人说《凤凰涅槃》是民族觉醒的诗的宣言? 97.分析《凤凰涅槃》的情感特点

98.分析《凤凰涅槃》与外国诗歌、中国古典诗歌的关系 99.分析《凤凰涅槃》中凤凰这两个意象的个性与共性特征 100.从《凤凰涅槃》看《女神》的美学特征

101.郭沫若早期戏剧可分为哪几类,分别有何特点 102.郭沫若早期诗剧有哪些 103.《女神之再生》赏析

104.如何评价郭沫若早期诗剧中详写人物的共性情感,略写人物的个性特征? 105.谈谈何为“夫子自道”的写法 106.谈谈郭沫若诗剧的结构特点

107.分析一下《堂棣之花》中的聂嫈形象 108.分析一下《湘累》中形象塑造的特点 109.论述郭沫若诗剧的创作特征

110.论述郭沫若诗剧在艺术形式上有何特色 111.《三个叛逆的女性》 112.“失事求似”

113.试析郭沫若早期历史剧中现实与历史相结合的艺术特征 114.分析郭沫若早期历史剧的抒情性

115.《三个叛逆女性》在主题构思上有何特点 116.郭沫若早期历史剧中人物形象的设置有何特点 117.谈谈郭沫若早期历史剧的创新性

118.举例谈谈郭沫若早期历史剧的讽刺艺术 119.论述一下《三个叛逆的女性》中的女性形象 120.论述郭沫若早期历史剧的主要特征及其局限性 121.社会剖析小说 122.《腐蚀》

123.简述《蚀》三部曲的思想主题 124.简析《林家铺子》的思想内涵 125.简析《春蚕》的思想内涵

126.简析《腐蚀》的思想意义及主人公赵惠明复杂的心路历程 127.茅盾与鲁迅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不同的艺术追求 128.简析《子夜》的思想主题

129.论述《农村三部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130.谈谈茅盾小说的意识本质 131.茅盾小说的艺术特征 132.茅盾小说的史诗的规模

133.简析《蚀》三部曲的艺术特色 134.简析《子夜》的现实主义美学特征 135.简析《春蚕》透视生活的角度 136.简析茅盾的文艺观

137.简析茅盾对现代小说艺术的贡献 138.论述茅盾小说中的理性色彩

139.结合《蚀》三部曲论述茅盾早期创作的特定思想情绪的艺术表现手法 140.结合《蚀》、《子夜》等作品论述茅盾整个小说创作的现实主义风格 141.方罗兰 142.《虹》 143.胡国光 144.章秋柳

145.简析《动摇》中的胡国光形象 146.简析《子夜》中屠维岳的形象 147.简析《子夜》中赵伯韬的形象

148.简析茅盾对中国现代小说的人物画廊的贡献 149.分析茅盾小说中塑造的资本家的形象

150.分析茅盾小说中塑造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形象 151.《子夜》的“一树千枝”结构法 152.《子夜》的总起与分叙情节安排法 153.简析《子夜》的艺术特色

154.简析《子夜》中赵伯韬形象的典型意义 155.简析《子夜》中冯云卿悲剧的社会意义 156.简析《子夜》的结构特点

157.分析评价《子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158.如何理解《子夜》倾向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159.论述《子夜》中主人公吴荪甫形象的典型意义

160.茅盾《子夜》对现代长篇小说艺术框架的构建有什么独特的贡献? 161.巴金笔名的由来

162.巴金前期小说与无政府主义的关系 163.巴金小说创作与其思想的关系 164.简述《爱情三部曲》的思想内容 165.简述《激流三部曲》的思想主题 166.简述《寒夜》的思想主题 167.简述《憩园》的思想蕴涵

168.巴金前期的小说创作与其思想的关系 169.巴金后期的小说创作与其思想的关系 170.巴金的思想发展与创作的发展 171.高老太爷 172.高觉新

173.为什么说觉慧是一个幼稚而大胆的叛徒? 174.巴金小说中青年人物形象的塑造 175.巴金小说《家》中的女性形象 176.谈谈巴金塑造人物的独特视角

177.巴金的小说是如何刻画人物的精神世界的? 178.巴金小说的家园文化意识 179.巴金小说的忏悔意识

180.论析《寒夜》中汪文宣、曾树生为代表的“小人物”的悲剧命运 181.《爱情三部曲》 182.《激流三部曲》 183.曾树生 184.汪文宣

185.为何说巴金是洋溢青春激情的小说家?

186.结合作品,具体分析《家》中以高家为代表的封建大家庭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187.分析评价《家》的思想成就 188.简析《家》的思想艺术特点 189.《家》的主要艺术特色 190.巴金小说题材的特点 191.巴金小说的风格

192.巴金的小说风格形成的原因 193.试谈巴金小说前后期风格的发展

194.外国文学对巴金小说风格形成的作用

195.简析巴金早期表现社会革命的作品的思想艺术特点 196.《家》所表现的巴金风格的现实主义特色 197.从《寒夜》看巴金现实主义艺术的发展

198.以《家》等作品为例,论析巴金早期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199.以《寒夜》等作品为例,论析巴金后期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200.谈谈《激流三部曲》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201.老舍早期创作的三部长篇小说是什么?表现的主题有哪些 ? 202.《猫城记》的主旨是什么? 203.《月牙》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204.《离婚》在老舍小说创作中的意义是什么? 205.简要说明老舍前期小说的特征

206.老舍前期后期小说在艺术风格上有哪些不同?

207.为什么说老舍前期小说具有时代背景的模糊性特征? 208.老舍前期小说采用时代背景模糊性的用意何在? 209.老舍前期小说的幽默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210.举例说明老舍小说风格的讽刺性特征 211.“京味儿”

212.老舍小说中的“旧派市民形象”是指哪些人? 213.老舍小说中的“新派市民形象”是指哪些人? 214.老舍小说中的“底层市民形象”指哪些人? 215.老舍的小说讽刺批判了哪些市民的心态? 216.简要说说老舍小说里描述了哪几类市民形象 217.老舍小说在取材上有什么特色? 218.简述老舍小说的艺术倾向

219.论述老舍小说的“京味”与幽默 220.论述老舍的文学史意义

221.简要说明西方文学对老舍在创作选材上的影响

222.简要分析老舍在对西方文学进行吸收中是如何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学观的 223.简要说明狄更斯对老舍的影响

224.老舍对文艺复兴的推崇与吸收的表现是什么? 225.简要说明老舍幽默风格与外国文学的关系 226.简要说明老舍对西方文学的选择的过程 227.简述老舍的小说与中国古典小说的关系

228.根据《二马》这部小说,简要谈谈英国文化对老舍的影响 229.试论述老舍小说与外国文学的关系

230.论述老舍是怎样在东西文化的参照中吸取异域营养来创造自己独具民族特色文学的? 231.祥子 232.虎妞

233.《骆驼祥子》

234.简要说明《骆驼祥子》的主题 235.简要说明祥子悲剧产生的原因

236.通过祥子的悲剧,老舍表达了对社会、对祥子这样的下层百姓怎样的思想 237.7、《骆驼祥子》在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方面是如何表现的? 238.简要说明《骆驼祥子》的语言艺术特色 239.论述虎妞是不是祥子悲剧产生的直接原因 240.论述《骆驼祥子》的艺术特色 241.《雷雨》 242.《日出》 243.《原野》 244.《北京人》

245.简要分析“曹禺现象”

246.列出曹禺解放前的主要代表剧作加以简要评述 247.简述《原野》中的仇虎形象的典型意义 248.试析《雷雨》的结构特点 249.分析《日出》的戏剧结构艺术

250.试述曹禺的生平及1949年以前的创作历程 251.蘩漪 252.周朴园 253.花金子 254.陈白露

255.简要分析《雷雨》中“蘩漪”这个人物形象 256.简要分析花金子的性格特征 257.简析《日出》的思想艺术特色 258.简析曹禺剧作中的死亡意识 259.论述基督教精神在《雷雨》中的体现 260.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曹禺作品的悲剧美学 261.曹禺“四大杰作” 262.曹禺“五大杰作” 263.侍萍

264.分析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

265.列出对《雷雨》主角是谁的几种不同理解

266.分析曹禺创作的成功及后来创造力的衰退与他的人格心理的关系 267.比较曹禺的《家》与巴金的《家》

268.如何理解《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等曹禺话剧中的诗意特征? 269.论述《雷雨》的戏剧冲突

270.结合《雷雨》,《日出》两部作品,分析曹禺戏剧的艺术成就 271.古希腊悲剧 272.契诃夫 273.易卜生 274.奥尼尔

275.简述希腊悲剧对曹禺戏剧创作的影响 276.简述莎士比亚戏剧对曹禺戏剧创作的影响 277.易卜生戏剧对曹禺戏剧创作有什么影响? 278.《原野》对奥尼尔剧作有什么借鉴? 279.论述曹禺的话剧受欧美戏剧的影响 280.比较《原野》与《琼斯皇帝》 281.“人的文学” 282.平民文学 283.美文

284.“文抄公体”

285.简述写实派散文的特征

286.简述周作人“叛徒”与“隐士”的双重性格 287.简述周作人散文的风格 288.简评周作人的文学理想

289.以《乌篷船》为例谈谈周作人小品文的魅力 290.论述周作人提倡的“人道主义”思想 291.人生派散文 292.社会派散文

293.简述朱自清写景类散文的思想艺术特点 294.简评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成就

295.朱自清的散文题材可分为哪些系列? 296.简述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 297.简述朱自清散文的情感基调

298.简评朱自清散文中委婉细腻的笔调 299.《荷塘月色》赏析

300.以《背影》为例,分析朱自清“人生派”散文的特点 301.冰心体

302.冰心的爱的哲学 303.《寄小读者》

304.简述冰心爱的哲学的形成 305.冰心散文的特点 306.冰心散文的主题

307.简析冰心散文中为人生的品格 308.以作品为例分析冰心散文的主题

309.以作品为例分析冰心的特有的为人生的风格 310.“牧歌的情绪” 311.“泛神论” 312.《橄榄》

313.“新浪漫主义”

314.简述浪漫派散文的特征 315.简评郭沫若散文的艺术风格

316.简述郭沫若散文创作中的感伤情绪

317.简述郭沫若散文在风格、思想上前后期的不同 318.试析郭沫若散文中浪漫与向往的情绪 319.郭沫若散文的感伤情绪表现在哪些方面? 320.创造社

321.《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 322.《归航》

323.《还乡记》和《还乡后记》

324.简要分析郁达夫感伤情调的积极意味 325.简述郁达夫散文中的“自叙传”色彩

326.郁达夫的散文创作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色? 327.郁达夫早期散文创作的风格

328.试论述郁达夫散文中的伤感情绪的表现形式及其意义 329.试析郁达夫散文感伤情调的时代意义 330.杂文

331.“砭锢弊常取类型” 332.《且介亭杂文》 333.简述鲁迅杂文的成就 334.简述鲁迅杂文的风格

335.简评鲁迅杂文的幽默特点 336.简评鲁迅杂文的老辣特点 337.简评鲁迅杂文深刻的思想性

338.如何理解鲁迅杂文的“人学”性质? 339.论述鲁迅杂文的史诗品格 340.《名优之死》 341.《回春之曲》

342.《名优之死》的艺术特点 343.简述《回春之曲》的艺术特色 344.简要分析杨振声的形象 345.田汉戏剧创作的特点

346.田汉三十年代戏剧创作的特点 347.田汉二十年代戏剧的特点 348.分析田汉戏剧作品中夜的意象

349.以田汉剧作来论述他戏剧创作的转向 350.洪深的“农村三部曲” 351.《五奎桥》

352.《这不过是春天》 353.洪深戏剧创作的特点

354.李健吾戏剧创作的一般特点 355.《五奎桥》的特色

356.简述洪深戏剧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创作的转向 357.分析《这不过是春天》中厅长夫人形象: 358.简述《五奎桥》中李全生形象

359.从《这不过是春天》一剧,看李健吾戏剧创作的一般特点 360.《法西斯细菌》 361.《上海屋檐下》 362.夏衍剧作艺术特点 363.简析《上海屋檐下》

364.简要分析《法西斯细菌》中俞质夫形象 365.简述夏衍戏剧作品的现实主义特征 366.简析夏衍剧作中的妇女形象 367.夏衍的现实主义戏剧创作的发展 368.分析匡复形象 369.新月诗派 370.“三美”原则

371.《死水》和《红烛》 372.“戴着脚镣跳舞” 373.闻一多的诗歌主张

374.谈谈闻一多诗歌中的爱国情感 375.谈谈《死水》的创作缘起

376.以《死水》为例分析闻一多诗歌中美丑对比的写法 377.分析《死水》中“死水”这一意象的象征意味 378.论述三美原则在《死水》中是怎样体现的 379.《再别康桥》

380.简述徐志摩诗歌创作的两个不同时期 381.徐志摩诗歌的思想主题

382.谈谈“康桥”对徐志摩的影响 383.爱情对于徐志摩的影响

384.如何理解《再别康桥》的感情倾向 385.分析《再别康桥》的艺术特色 386.谈谈徐志摩对诗歌的理解 387.徐志摩诗歌的艺术成就 388.徐志摩对中国新诗的贡献 389.“雨巷”诗人 390.《雨巷》 391.现代诗派

392.《雨巷》的基本内容 393.分析《雨巷》的意象

394.《雨巷》对西方象征主义抒情手法的运用 395.试述《雨巷》对中国传统诗学的借鉴 396.简述《雨巷》的艺术成就 397.谈谈《雨巷》的艺术地位 398.分析《雨巷》的音乐美 399.“吹芦笛的诗人”

400.谈谈艾青诗歌创作的不同时期

401.艾青的“太阳组诗”和“北方组诗” 402.简述艾青诗歌的主体意象

403.分析《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大堰河“这一意象 404.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为例论述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 405.如何理解艾青诗歌的忧郁风格 406.谈谈艾青叙事诗的特点

407.简述艾青诗歌对中国现代新诗的贡献 408.试分析艾青诗歌中的土地意象

409.艾青诗歌的忧郁风格与西方作家的关系 410.“艾青体”长诗(叙事诗)

411.西方印象派绘画对艾青诗歌的影响 412.分析艾青诗歌的苦难美 413.波特莱尔对艾青诗歌的影响 414.中国古代文化对艾青诗歌的影响

415.分析艾青诗歌与俄罗斯、苏联诗歌的联系 416.比利时诗人凡尔哈伦对艾青诗歌的影响 417.惠特曼对艾青诗歌创作的影响

418.艾青在艺术上是如何借鉴西方象征派诗歌的 419.沦陷区文学

420.简述张爱玲作品《金锁记》的基本特色

421.简要分析《金锁记》中人物曹七巧的性格特征 422.简述张爱玲与鲁迅创作的异同

423.简要分析张爱玲小说人物形象的悲剧 424.简述张爱玲作品既大雅又大俗的特点 425.简述张爱玲作品既传统又现代的特点 426.简述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人物的特点

427.试论张爱玲作品中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荒原”意识 428.张爱玲小说有无后现代主义色彩? 429.日记体

430.《莎菲女士的日记》 431.丽嘉

432.莎菲女士形象分析

433.简述丁玲三十年代小说的特点

434.丁玲中篇小说《韦护》的主题是什么? 435.《韦护》尖锐而深刻的思想

436.简要分析丁玲早期小说中的知识女性形象及其意义 437.《莎菲女士的日记》的艺术成就 438.从《韦护》看丁玲小说的革命话语 439.山药蛋派 440.《三里湾》 441.“文摊作家” 442.三仙姑系列

443.简述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点

444.简要分析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445.简述赵树理创造的评书体的现代小说模式

446.通过作品人物现象的分析,考察赵树理小说中所具有的新的素质 447.论述赵树理小说创作的主要成就

448.你如何看待赵树理小说的民族化特色?

第二部分:参考答案

1、请概述鲁迅思想的分期

鲁迅思想及其发展脉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从青少年时代到一九一八年《狂人日记》发表,是他的早期,这是他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形成期。从一九一八年《狂人日记》发表到一九二七年,是他的前期(也可以称作为中期),这是他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度期。从一九二八年到一九三六年,是他的后期,这是他成为老练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成熟期。

2、“鲁迅的方向”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鲁迅的方向”的基本特征是:在全面、深刻地反省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敏锐地发现民族文化的积极成果及其弊端。既彻底地反封建,又科学地弘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在广泛、理智地引进外来文化的过程中,有效地吸收外来文化的营养。从而,在优秀的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造出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崭新文化。

3、你如何理解鲁迅的“孤独”?

(1).从个人生活来看:

由于种种原因,纵观鲁迅的一生,在他的社交圈子里,尤其是在文化人圈子里,与他心心相印的朋友说不出几个。所谓五四时期的“同人”,如胡适、刘半农、钱玄同及后来的创造社诸君郭沫若等,与鲁迅均没有什么深交。他一生崇尚独往独来,虽然在理智上他曾说,他要“听将令”,但在社交中,他是孤独的。他有很多追随者,多为青年人,他们追随他,是因为景仰他;鲁迅帮助他们并与之交往,主要是出于对后辈的奖掖。

他交往较深,被他视为知己的人大概只有两个:一个是日本人内山完造;一个是瞿秋白。可惜,鲁迅与瞿秋白不仅结识得晚,且结识两年后,瞿秋白就被国民党杀害了。交友不广,一方面说明鲁迅很孤独,缺少交流很寂寞,另一方面说明他个性太突出。有突出的个性,正是“巨人”的品质之一。

同时,鲁迅的家庭生活也是不幸的。这种“不幸”既加重了他的孤寂,又构成了孤寂的内容。少年时代家道衰落,饱尝了人间的冷暖。1906年26岁时,又奉母命与朱安女士结婚,以后几十年一直受到这桩无爱的婚姻的折磨。之后(1927年到上海后)与许广平同居。此时,鲁迅仍是孤独的。从《两地书》来看,我们难以找到抚慰鲁迅情感的内容,更多的是老师与学生在漫谈社会、人生、人际等等。西方人说,书信是最温柔的艺术,更何况是“情书”!在情书中都难找到“温柔”,其处境就可想而知了。

(2)从情感世界看:

鲁迅的情感丰富而鲜明:爱如阳光温暖人心;憎如冬寒砭人灵魂。但又爱憎分明。敏感而忧郁:对一切关己不关己的人和事都会引发一种感情倾向;对社会、自身常怀忧郁之情。

鲁迅的情感世界由两部分组成:A.民族、大众情感。对民族,鲁迅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对大众,他“哀其不幸”(同情),又“怒其不争”(恨铁不成钢)。B.个人情感。他渴望爱,重情,正如他所说的“无情未必真豪杰”。

鲁迅有这样崇高的情感:“爱国”,“忧国忧民”,可是没人理解他,鲁迅对民众如此倾注同情,盼他们觉醒,不仅民众“不察”,连文化同人也“不察”。创造社同仁说他是“封建余孽”,“二重反革命”(郭沫若语);太阳社的阿英说他将民众写得如此落后,看不到光明,是落伍者,冷眼旁观者,等等。他渴望爱,可母亲送给他的“礼物”(婚姻),却使他不知道爱情为何物,所以,他又是孤寂的。许广平曾回忆,鲁迅有时喝很多的酒,到阳台上躺着。这也是心中痛苦、寂寞的一种表现与排遣

(3)从思想境界看:

鲁迅的思想,犀利、睿智、深邃、明达。他对中国历史、中国现实、中国人的认识既独特又深刻。他对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从政治、文化、哲学、宗教、艺术,给予了全面的反省,既首肯了中国历史的伟绩,更发现了它的弊端,如礼教“吃人”,制度的专制等。他对中国现实中各种革命的性质及问题,洞若观火。他对辛亥革命的失败教训的总结是无人能比的(没有唤醒民众),对革命文学的真知灼见,今天看来,仍是深刻的。至于他对中国“国民性”的发掘、批判的深度,至今也是让人惊叹的。总之,他当时的思想境界,在中国的思想界、文学界的同仁中是最高的。这无疑直接显示了他巨人的风范。

但是,事物的辩证法恰恰就在这里:曲高则和寡。由于他的思想境界太高了,他同时代人都难以达到,所以引不起共鸣。他与中国的许多文化名流进行过“论争”。他论争的目的很清楚:探索真理,也检验自己对历史、现实、人的看法是否正确,他希望在“论争”中进一步完善自己。可是,他失望了。每一次论争,从五四时期与封建复古派的论争,关于“问题与主义”的论争,与现代评论派的论争;到左联前期与创造社、太阳社的论争,直至晚年关于“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论争„„没有一个人真正以理论的力量说服过他,所有的人都不是他的对手。他似乎“胜利”了,但这是苦涩的胜利。所以他更感到孤独、寂寞。

4、为什么说对“人”的关注是鲁迅思想的核心?

我们可以说,鲁迅的思想是一种“人学”,更具体地说,鲁迅关注的是人的精神现象。鲁迅曾经说过“精神先上实人类生活之极颠”,近来有学者据此而认为鲁迅是“深邃探索人类精神现象的伟大思想家”,鲁迅思想是“以改变人的精神为总的精神哲学与精神诗学”,这是很有道理的。

鲁迅对人的生命存在的体察与探讨是从两个层面展开的: 首先是对从“此”(生)到“彼”(死)的“生命的路”的体验与理解,在这里展开的是“生”与“死”的中心命题。对于“死亡”,鲁迅一方面从“人”的群体体验出发,感受着一种“人类总不会寂寞,因为生命是进步的,是乐天的”,“生命不怕死,在死的面前笑着跳着,跨过了灭亡的人们向前进”的生命进化的乐观主义;另一方面从“人”的个体体验出发,又感受着生命无可避免的消逝的悲剧性,人的一切挣扎终不免毁灭的绝望。在鲁迅的“死亡”体验里,就这样同时交汇着希望和绝望、理性与非理性的两股激流。而尤其构成鲁迅体验的独特性的,是他“目睹了‘死’的袭来,但同时也深切地感着‘生’的存在”,把“死亡”转化为对于“生”的思考。

其次,当鲁迅进一步从“人我自他”即人与外界的“关系”中去体验、探索人的存在时,他的内心依然交织着两股生命之流:从人的群体体验出发,他感到“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正是从与群体存在的血肉联系中发现与肯定了个体生命的存在,并且产生了对“他人”的亲切感、关怀与爱,以及交流与沟通的欲望。但当鲁迅着力于个体生命体验时,他却感到了极度的孤独,他发现一堵“高墙”将自我与外界、他人“各个分离”,而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已经简化为“求乞”与“布施”,甚至发现了“吃人”与“被吃”的双重残酷。这两个侧面——群体体验和个体体验,实际上正是根源于他对人的本质的两种把握方式。一方面是从“类”出发,强调社会性,民族性,阶级性,另一个方面是从“个”出发来把握人,强调个体的、自我独立不依的价值与意义。

所以说鲁迅心中的“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相互消长,“爱”与“憎”互相缠绕,既“喜欢寂寞,有憎恶寂寞”,而这一切正是根源于“人性的矛盾”。而“人性的矛盾”便是“真实的人”——鲁迅,所一生关注的核心所在。

5、如何理解鲁迅思想中庞杂的矛盾?

鲁迅身上有着太多的矛盾,以至我们很难满意地找到某个对应的名词来概括他的丰富性。

他旗帜鲜明地反对传统道德,与传统文化针锋相对,但不难发现,由儒道代表的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气质与智慧,都在他的新的价值基座上给激活了。在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论语》、《孟子》的传人比他更“君轻民贵”,更“先天下之忧而忧”,有多少读过《道德经》、《庄子》的人,比他更“独异”、“不羁”、“天马行空”。

如果说启蒙主义在他一生的思想中占据着主流,但恰恰是启蒙主义的两大旗帜的“德、赛”二先生,都曾是他或盘诘或非难的对象。在他的著作中,甚至极难找到“民主”之类的字眼。

他的思想中包含着存在主义的元素,他对人的存在状况确乎有着海德格尔、萨特、加缪们相同的“厌恶”、“恐怖”、“孤独”体验乃至宗教情绪,但没有哪一个存在主义像他那样不歇地向外做现实的捣乱和反抗。

鲁迅是个非理性主义者,以尼采为主的一批现代非理性主义者都曾为他所激赏和介绍,由“新神思宗”而接引出来的“力”或“意力”概念,一生都交融渗合于他的价值思想中。但他的这种“力”恰恰更多地诉诸理性的运动。

说鲁迅是“人道主义者”,或者“个性主义者”,都像,又都不尽像。鲁迅就是这样一种矛盾结构。这一矛盾结构集中体现了中国历史之交的思想文化研究。他以独特的符号系统和人格践履,对这种冲突做出的回应,在中国至今无人可以比肩。

6、谈谈鲁迅如何面对生命体验中的“绝望”与“虚无”?

当鲁迅着力于个体生命体验时,他发现一堵“高墙”将自我与外界、他人“各个分离”,而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已经简化为“求乞”和“布施”,进而他发现了“吃人”与“被吃”,最后在“他人”中他发现了“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时,他就仿佛置身于“看不见的地狱”之中。这种孤独与恐惧感将鲁迅的生命体验推向“绝望”、“虚无”的极致。

但鲁迅的思想是真正彻底的,他对这“绝望”、“虚无”的生命体验本身也投以“怀疑”的眼光,他于是提出“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的命题,一面宣布自己“常觉得惟‘黑暗与虚无’乃是 ‘实有’”,同时又承认“我终于不能证实: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他正是在“绝望与希望”(以及相应的“充实与空虚”、“记得与忘却”、“正视与逃避”、真实与说谎)的矛盾、挣扎中选择着,调整着自己的生存态度与人生之路。在承认自我的有限、他人的可疑可怕与世界的残酷、荒谬的前提下,在“很确切地知道一个终点,就是‘坟’”以后,他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生存态度,选择“反抗绝望”作为从“此”(生)到彼(死)”的现实道路。对达于“绝望”的人的生存困境与命运既是正视,又是挑战,这两个方面构成了鲁迅之为鲁迅的“特色”,将他与同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的思想家既联系又区别开来。

7、鲁迅前期思想的特点是什么?

鲁迅前期受赫胥黎《天演论》的影响最为深远,长期把达尔文的进化论作为观察社会的一种武器。后来,又接受资产阶级启蒙时期的民主主义和个性解放的思想以及尼采的超人哲学的某些影响,形成了以进化论和个性主义为基本特点的前期思想。但鲁迅把丰富的斗争经验融会进西方文化思想中,从而使他的进化论和个性主义思想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

鲁迅引申了进化论学说里的发展观点和变革观点,相信将来必胜于现在,青年必胜于老年。但他并没有强调“生存竞争”以鼓励社会斗争,这和达尔文主义者有着本质的不同。

鲁迅的个性主义思想,集中体现在他提出的“掊物质而张神明,任个人而排众数”的主张里。鲁迅把个性解放当作达到社会解放的途径,是符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要求的。他和尼采的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尼采敌视群众,推崇“超人”,鲁迅则同情群众,从启发群众觉悟的立场,造成“欲自强,而力抗强者”。

8、略述鲁迅世界观转变的原因。

鲁迅的思想发展,是从进化论向阶级论、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这个转变的原因主要有如下三点:

一、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人对鲁迅的影响。十月革命后,他在文章中一再提对十月革命表示赞颂与向往。1927年,鲁迅与共产党人有了较密切的接触,同年四月十日,在鲁迅发表的《庆祝沪宁克复的一边》中,他开始有意识地运用了马列主义观点观察和分析政治局势,标志着鲁迅思想一个新的飞跃。

二、严格的自觉的自我改造精神。鲁迅在与敌人斗争的同时,不断地进行严格的自我批判和自我改造。例如《一件小事》中的“我”,以及在后来翻译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论著时,更明显地表现出鲁迅的勇于自我改造的精神。

三、“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血的教训。蒋介石的反革命政变,给鲁迅思想以极大的震动,残酷的现实使他的“思路因此轰毁”。鲁迅觉悟到不能再把进化论作为观察社会的武器,而代只以马克思主义。

9、谈谈你所了解的鲁迅的读书方法。

鲁迅读书,最强调的是“必须和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这是鲁迅读书最根本的原则和方法。其细则包括:(1)、脑子不应该是别人的“跑马场”,鲁迅把观察者观察社会的方法用来读书,再加上思想家的活力,使观察、思考、读书三者结合起来。还特别强调思考在三者中的主导作用。(2)、把所读的书同实社会比较。鲁迅坚持不盲从、不迷信,以生活事实的逻辑为准绳的读书精神和方法,检阅了前人留下的各种有名的文化典籍和著述,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有独创性的真知灼见。(3)、“泛览”和“随便翻翻”。“泛览”就是指不限制地读书,广泛地读书。而“随便翻翻”可以扩大阅读的量,可以作为比较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发现值得细读的书。

10、你如何评价鲁迅?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化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的杰出继承人;如果从文学的角度展开,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也是中国现代文学最杰出的创造者。他的文学作品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在思想与艺术上所达到的完美的境界,他自己也就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

11、你如何看待鲁迅小说《呐喊》、《彷徨》的意识本质?

关于鲁迅小说的意识本质,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种认为,鲁迅的小说是“中国社会政治革命的形象反映”。这种观念在20世纪50~70年代占绝对的统治地位。从50年代起,在我国就逐渐形成了一个以毛泽东对中国社会各阶级政治态度的分析为纲领,以对《呐喊》、《彷徨》客观政治意义的阐释为主体的初具脉络的《呐喊》、《彷徨》研究系统。这种观念就是这一系统的产物。

一种认为,鲁迅的小说是“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此观点1985年由王富仁博士第一个提出。他的博士学位论文就是《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 >、<彷徨>综论》。

此后再没有人突破这一观点,也再没有人在《呐喊》、《彷徨》的研究方面,超过王富仁博士。从一定意义上讲,王富仁博士的这一研究,是关于鲁迅《呐喊》、《彷徨》研究的集大成和最高成就的代表。

两种观点都有道理,相比较而言,王富仁博士的观点更切合鲁迅《呐喊》、《彷徨》的本体意义。

前一种观点的缺憾:前一种观点虽也有道理,但却有着明显的缺憾,缺憾表现在两个方面。

(1)这个缺憾不在于它结论的正确性与否,而在于这种观点中所包含的对鲁迅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无法统领与这种思想内容相联系的小说的艺术内容;反过来,小说的艺术内容也难以与所剔析出的思想内容相契合。例如,支撑这种观点的关于阿Q革命的描写,在鲁迅的作品中原是处于次要地位的,在这种观点的统辖下却被大大强化了;在原作中居于主要地位的对阿Q精神弱点的描绘则被降到了相对次要的地位,而在阿Q革命的表现中,其积极意义被片面地夸大了,其消极意义只剩下了轻描淡写的几笔。这样的结果虽然能说明鲁迅的小说反映了中国社会政治革命的内容,但《阿Q正传》中描写阿Q革命的那几章所具有的喜剧性质便没有了内容上的依据。因为,按鲁迅的说法,“喜剧,是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显然,《阿Q正传》这几章的喜剧形式是为了满足“批判”、否定的思想内容(无价值的东西)而采用的,而在“中国社会政治革命的形象反映”这一观点需要下所进行的这种分析以及得出的对阿Q革命行动肯定的结论,正好与喜剧艺术形式的否定功能相矛盾。

(2)这种观点也不符合鲁迅五四时期的思想实际。五四时期的鲁迅强调的是思想启蒙,而不是实际的社会政治革命;他信奉的是个性主义,认为民众只是示众的材料或看客,他当时还没有认识到民众是中国社会政治革命的主力军。

所以,相比较而言,王富仁博士的观点更切合鲁迅《呐喊》、《彷徨》的本体意义,也能 从鲁迅当时的思想中得到实际的验证,与鲁迅当时的思想状况也更吻合。

12、请举例分析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反封建意义。

没有知识分子的奋起,就无所谓反封建思想革命,因此,知识分子是鲁迅小说中必然关注的人物形象之一。在鲁迅的笔下,这些知识分子有些穷途末路,沉迷不悟,成了旧教育、旧制度的殉葬品,如孔已己。有些则以被迫害、被扭曲的面貌,孑然一身,“叫喊于生人中”,如狂人。而同是知识者,《药》中的夏瑜既不是病狂者,也不是沉迷者,而是神志清醒的革命者。他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以民族、民主思想宣传群众,在黑暗的王国里闪露一线曙光。但他的结局却更令人颤栗。又如吕纬甫和魏连殳虽各有个性和经历,或敷衍度日,或桀骜不逊,但都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这是被当时政治斗争的大气候决定了的。

先躯者、革命者本是堂堂正正的人物,却不能堂堂正正地出现,有的被扭曲成狂人形象,有的被埋没在群众的围观和辱骂声中,占据不到正面描写的地位,而是只能居于幕后。这寄托了鲁迅多么沉痛的生活体验和用心。封建思想所以能在当时蛊惑人心,成为压制知识分子的一股力量,从根本上说,不在于它有什么特殊的“关键性意义”,而在于辛亥革命除了推翻皇帝以外,基本上还保持着封建社会的强权政治和经济基础,这才是封建思想得以逞威作虐的强大后盾。鲁迅的沉痛与深刻让读者更察觉封建毒害的深重以及反封建思想革命的艰巨与复杂。

13、请举例分析鲁迅小说中劳动妇女形象的反封建意义。

《祝福》与《离婚》都是以劳动妇女形象为聚焦点的。

鲁迅通过祥林嫂的形象,以揭露夫权为中心,控诉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把广大被压迫人民逼向绝境。作品的战斗锋芒,直指整个封建社会,在《祝福》的评论中,人们指出它是礼教吃人,是《狂人日记》所提出的”仁义道德“吃人在妇女身上的体现。

至于《离婚》中的爱姑,却是一位与众不同的“出格“的妇女,她的出格以她的大胆、泼辣和强烈的反抗性为表现。祥林嫂被“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尤其是夫权的绳索束缚住,爱姑则敢于挣脱夫权的束缚。在她身上已经具有近代社会平等思想的萌芽。自然,在当时的社会,爱姑的斗争不能不以失败告终,这是历史的必然。但《离婚》提出了一个新的重要思想:被压迫人民和妇女要从封建宗法的制度和思想中解放出来,必须把斗争矛头指向一切权力的中心——以豪绅地主为代表的封建政权,同时必须克服畏惧心理,增强斗争勇气和信心。这反映了鲁迅反封建革命思想的重大进展。

14、请以《狂人日记》与《长明灯》比照,分析鲁迅革命思想的发展。

《长明灯》与《狂人日记》的主人公,都以被迫害的疯狂者出现。都对封建主义采取反叛的立场。但就主题思想说,《长明灯》的战斗性却更坚决,更彻底。

《狂人日记》是一篇振聋发聩的新小说,自有它强烈的战斗意义。鲁迅认为它“忧愤深广”,但对其思想内容似乎不甚满意。若干年后,不仅再取材于病狂者,写了《长明灯》,还批评前者所发的“救救孩子”的议论,“四平八稳”,“空空洞洞”。这是唯一的对自己小说的公开批评,不是针对其他作品,而是针对这成名杰作。其原因,就在于它只是“暴露旧礼教和家族制度的弊害”,只有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主题,而且在如何实现思想革命的答案上,又停留在思想感化和劝转上。

《长明灯》的疯子,却丝毫没有劝转的念头,他蓄意要熄灭那盏象征着封建传统统治的“长明灯”,当熄灭不了时,他又喊出了一个新的战斗口号:“我放火!”即从反封建传统统治,到要用一把火来烧掉长明灯的所在地——古老的社庙——黑暗的王国,这反映出鲁迅思想的巨大跃进。如果说“熄灯”比起劝转来,在思想革命的范围内,是一个发展的话,那么“放火”比起前两者来,更是一个伟大的发展,反映出他从思想革命而进向政治革命。

15、请分析《故乡》中闰土形象的反封建意义

闰土的形象,是旧中国普通农民的形象,在农村中具有最广泛的代表性。他吃苦耐劳,象大地一样沉默和厚实,承受了一切艰辛和不幸。生活的煎熬使他变得麻木了,他逆来顺受,默默劳作。然而他所受的精神摧残甚至超过了生活上的苦痛。壁垒森严的封建等级观念在他的思想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成为他恪守的生活原则。在他和他的童年伙伴之间,划出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在无可奈何的处境中,他把生活的希望寄托于鬼神迷信,这就更加深了他的命运的悲剧色彩。

16、简析《药》的主题思想。

《药》的深刻主题思想是:由于受封建统治阶级长期的压迫和麻痹,人民陷入愚昧和无知的境地。如果说华老栓是因为受封建迷信的与个而造成小栓的死亡悲剧,那么,革命者夏瑜的遭遇则是一个更大悲剧。人们对夏瑜反对封建统治的革命行动丝毫不理解。夏瑜对群众落后状态的深切同情,反被人们骂为“发疯”,对夏瑜的流血牺牲,人们漠不关心,冷淡到用他的血来为儿子治病,这是多么可悲的无知和麻木!这反映了尚未觉醒的群众与革命先驱者之间存在着可悲的隔阂。小说通过这两个悲剧,挖掘出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深刻的历史教训,揭示了民主革命必须启发群众觉悟的重大问题。

17、简述《一件小事》的主题思想及其深刻意义。

《一件小事》通过“我”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件小事——乘坐的人力车撞倒了一位老年妇女的意外事故,对此着力描写了劳动人民与知识分子的思想和行为,赞美了劳动人民正直无私的品质,对知识分子自大和自私的心理做了深刻的剖析。

作品的深刻意义在于:车夫虽然还不是一个产业工人,但他的形象却包含了劳动者的无私与善良。作品表明:鲁迅在革命力量的探索中,开始把希望寄托于城市劳动人民。这一思想远高出五四时期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站在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立场上对人力车夫表示同情的思想水平之上。另外,作品中的“我”,是个进步知识分子,虽然不能把“我”看作就是作者自己,但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我”在车夫行动的感召下,勇于解剖自己的精神,表现了知识分子的自省。

18、鲁迅在小说中是怎样总结辛亥革命的失败教训的?

鲁迅在《药》、《头发的故事》、《**》、《阿Q正传》等小说中,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

《药》里的夏瑜是辛亥革命时期英勇牺牲的烈士,但愚昧落后的群众对他的革命和牺牲持冷漠态度,甚至以他的血治病。作品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先天不足的弱点:缺乏群众基础,从一开始就没有着手发动群众,造成了革命者和尚未觉悟的群众之间的可悲的隔阂。

《头发的故事》和《**》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除了革掉一根辫子,一切依旧。人们对双十节挂旗纪念的事早已忘却,只有谈到辫子时才想到民国革命来。七斤因为在辛亥革命时被剪掉了辫子,待到张勋复辟,乡村中的封建势力和落后群众便掀起一场**。

《阿Q正传》则在批判辛亥革命脱离农民群众的同时,告戒人们谨防封建统治者投机革命,篡夺革命权力,破坏革命。“神往”革命的阿Q,就是被掌握了辛亥革命后的政权和封建反动势力杀掉的。这是个沉痛的教训。

19、论述《呐喊》、《彷徨》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

文学革命主将鲁迅在“五四”前后创作的两个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丰碑,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真正具有现代色彩的白话小说的杰出代表作,是“五四”前后小说艺术革新中涌现出的成就最高的小说集。由于它们的先后问世,不仅显示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光辉实绩,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新鲜的创作经验,而且一下子把中国现代小说艺术提高到世界近代进步小说的水平上,使中国现代白话小说毫不逊色地进入了世界优秀文学之林。

从中国小说发展特别是短篇小说发展来考察,《呐喊》和《彷徨》具有鲜明的特征和独特的地位。

同大多数古代小说相比,鲁迅小说的思想内涵丰富,主题开掘深刻。它们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到大革命前夕中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问题,因此这两个集子不仅是当时中国社会革命的一面镜子,也是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

同大多数古代小说相比,鲁迅小说真正摆脱了传统情节小说的旧套,创造了完全崭新的性格小说,不仅在主要人物系列的成分上发生了质的变化,而且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些已达到典型化的高度,成功地刻画出中国小说史上前所未有的典型性格。

此外,同大多数古代小说相比,鲁迅的《呐喊》和《彷徨》在结构布局、叙述方法、表现手法、语言体式诸方面,都进行了大胆而成功的革新,为现代新小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特别在体式方面,鲁迅的新小说完全打破了旧章回体的程式,批判吸取了古代小说体式上的合理因素,根据新内容的表达需要,大胆地借鉴外国小说的体式,创造出多种多样的自由的新体式。

20、《呐喊》和《彷徨》相比在思想上有何新的发展?

《呐喊》在格调上比较明朗、热烈,而《彷徨》在格调上显得冷峻、沉郁。从思想深度上看,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揭露,《彷徨》显得更深刻、更透彻一些。

《祝福》和《明天》虽然都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悲歌,但祥林嫂的悲剧内容不限于单四嫂子丧夫失子,孤苦无依,承受人间的凉薄,而是封建宗法制度及思想统治的万钧重压,萃于一身。祥林嫂这一悲剧典型,深广地概括了旧中国劳动妇女的悲惨运命。作品的战斗锋芒不仅指向了封建的族权、夫权,而且指向了被封建社会视为至高无上的神权。

《长明灯》的主人公不象狂人对大哥——封建家族制度和旧礼教的代表怀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显得坚忍而严冷。在吉光屯这个被保守、迷信所笼罩的黑暗王国里,“疯子”只身战斗,不怕恐吓和威胁,不时地发出勇猛的战叫:“我放火!”从中可以领悟到鲁迅忧愤的加深,他对改革的艰难,旧传统的顽固性认识得更加深切了,抗争的意志也更坚决和彻底了。

很显然,就总体而言,从 《呐喊》到《彷徨》,鲁迅小说的思想在前进,在发展:对现实人生更执着,对旧制度的本质剖析得更犀利,对被压迫群众的悲剧根源挖掘得更深刻,对革命力量、革命道路问题探索得更深入„„。这些都体现出《彷徨》的创作思想的深化,现实主义的深化。

21、鲁迅的《呐喊》、《彷徨》如何继承了我们民族的传统价值观?

从鲁迅《呐喊》、《彷徨》的价值目标看。这个价值目标就是“为人生并且要改良这人生”。这种价值目标在方向上无疑是新时代的产物,但在本质上却是中国文学的传统价值观血脉的延续。鲁迅一向重视艺术真的品格,并将其视为艺术生命的标识和现实主义文学的最基本的品格。但是,鲁迅所强调的“真”并不是“实有的事实”,而是“会有的实情”其本体内涵也不具有西方经典现实主义所恪守的科学性、可验证性,而是不可量化的“精神”的真切性与有目的的合目的性。他在《漫谈<漫画>》中曾说:“第一件紧要事是诚实,要确切的显示了事件或人物的姿态,也就是精神。”又在《<出关>的“关”》中说:“纵使写的是妖怪„„在人类中也未必没有谁和他们精神上相像。”这种精神的真切性的本体目的和最高境界就是要“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在《阿Q正传》中可以看得很清楚。阿Q形象的“真”,我们既无法简单地对其作个性与共性的分离和量化,更无法在生活中进行实践验证。我们对他很熟悉,又确实难以归类或指出他的现实地位,因为这一小说写的并不是某种客观对象或某个人,而是一种普遍的病态精神,是民族文化的“血和肉”,其目的不在周详的叙述故事,而在“画出国人的魂灵”中对中国伦理文化的种种弊端进行反省与批判。可见,鲁迅小说“真”的兴奋点是在伦理文化方面而并不在科学(知识)文化方面,他小说的艺术本体的价值目的不在“实事”而在“实情”。这一特点正反映出他的小说的价值观虽然受到了西方文学的影响,但内在的血脉仍是民族的。当我们从文化观念上审视鲁迅小说的价值目标时,也可以看得很清楚。据鲁迅自述:“说到‘为什么’做小说吧,我仍抱着十多年前‘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这种“启蒙”和“为人生”,在文化观念上无疑是一种实践理性,价值目标是文学的社会效果,重视的是人伦关系;在创作中则孜孜于“揭去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注目的是小说的审美教育价值。这种价值观正是中国文学源远流长的传统,所谓“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他每一篇小说几乎都是有为而发,而且这种“为”的意向针对的也往往是孝敬、人文、风俗等伦理文化。《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与礼教的弊害,《明天》与《祝福》揭示礼教与社会的吃人,《肥皂》与《高老夫子》嘲讽正人君子的肮脏„„。尽管鲁迅对中国伦理文化没有给予正向的弘扬,而是进行了反向的否定,但小说题旨的运行轨道仍是中国固有的伦理文化,仍是来自传统的价值意识。勿庸置疑,鲁迅的伦理意识,自有自己的个性内涵和鲜活蓬勃的时代色彩,但是,在文化本质的层次上,又无一不是对传统文学价值观的继承和发展。这种继承和发展,既有革新,也有“保旧”。正如鲁迅所说:“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间虽然有‘蜕变’有比较的偏向,但是,我也以为‘新文学’和‘旧文学’中间不能有截然分界。”这正是新时代特有的现象。鲁迅在小说中是以“新道德”反对了“旧道德”,以“新文化”反对了“旧文化”,但将伦理文化看得重于科学文化,将启蒙和“美人伦”看得重于传播知识的价值观,仍是鲁迅创作小说的内在动力。这正反映了鲁迅小说那种既全力创新,走向现代化,又立足民族化的艺术品格。如果说《狂人日记》等是以天才的发现引起了文坛和思想界的震动,那么,这些小说能受到普遍欢迎,又不能不说是由于它契合了民族的价值观和普遍心理:伦理文化重于科学知识,实践理性高于纯粹理性。

22、请谈谈鲁迅的现实主义文艺主张与《儒林外史》、《红楼梦》等民族文学的渊源。

鲁迅十分赞赏《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的现实主义成就及其艺术方法。指出《儒林外史》“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峰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讽刺的生命是真实,这是鲁迅的一贯主张和认识,也是《儒林外史》的价值所在:“多据自所闻见,而笔又足以达之,故能烛幽索隐,物无遁形”,凡官师,儒者,名士,„„“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这和他对《红楼梦》的赞扬是一致的,即“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叙述皆存本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鲁迅要求“烛幽索隐”,“如实描写”,就是要求排除一切“遁形”与“讳饰”,敢于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去描写它的矛盾和斗争。这正是鲁迅对民族文艺精华所作的精确概括。

23、鲁迅小说的忧患意识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浩大而深沉的忧患意识,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学的基本色调,也是这种忧患意识及其小说孕育了无数的诗人,散文家及其他文学家,产生了中华民族浩瀚的文化,文学作品。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伟大的开头者,他的忧患意识及其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忧患意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同屈原、陶潜、杜甫等杰出的古代作家及其作品一脉相承。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对先秦、两汉文化文学的忧患意识作了历史的肯定,尤其是深受屈原的忧国忧民情怀的影响。鲁迅对屈原的悲剧一生及其卓绝一世的辞章是敬佩的,虽然鲁迅对屈原的忠君思想及《离骚》中流露出的“多芳菲凄恻之音”有所批评,但其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孜孜不倦追求真理的使命意识却与其小说的忧患意识一脉相通。

鲁迅小说的忧患意识同对旧传统、旧礼教、旧习俗、旧势力的“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彻底反抗精神和疾恶如仇的爱憎感情结合在一起。陶渊明的“金刚怒目”式的忧愤和嵇康的敢于反传统、蔑视权贵的愤世嫉俗精神,对鲁迅小说忧患意识的形成也有不可忽视的内在联系。鲁迅对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作过深入的研究,特别对那些忧患意识深蕴的古典文学作品更为熟悉,因此《呐喊》和《彷徨》的崇高而深广的忧患意识不仅仅是对屈原、嵇康、陶渊明诗文忧患意识的批判继承,而应是对整个优秀的民族文化、文学蕴涵的忧患意识的借鉴和超越。

24、简略概括鲁迅艺术思维中民族文化素养的主要来源。

鲁迅对于民族传统文化采取了二分法的态度。事实上,对于儒家文化,他是接触甚多、了解很深的。但是,鲁迅主要接受、喜爱而受到甚深影响的,是民族文化的另一个支脉。这是由屈原《离骚》、魏晋文章,唐代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宋元话本、明清小说以及民间艺术(从小说、戏曲、花纸到民间故事、传说)所组成的一个文学的文化传统,它以根本精神上的现实主义和充满着浪漫主义性格为特征,它在鲁迅眼里,更偏重于审美文化和审美理想。鲁迅从这个传统中,主要吸收了(个体的)和提取了(民族的)忧患意识、爱国爱民的热忱、献身的精神、傲岸坚韧的品格,以及颇富浪漫主义的审美心理与艺术风格。鲁迅收集整理校订《古小说钩沉》、《小说旧闻钞》、《唐宋传奇集》、《嵇康集》、《会稽郡故书杂集》的功能古籍、小说资料,研究中国小说的发展的历史,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他还深入地研究汉唐文化,特别是唐文化。在古老文学、文化研究的延长线上,他对碑帖石刻、汉画像以及文学史、中国画史等也做了独特的研究。这些杰出的学术成就和深入的研究,都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掌握和继承、发扬的表现和“物化形态”。这种中国文化传统,成为他的艺术思维的民族血脉和文化基础。

25、鲁迅的艺术思维与佛教文化的关系。

中国佛教文化,对于鲁迅的影响是很深的,这也是构成鲁迅艺术思维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因素。鲁迅对于佛教文化的研究是深刻而独到的。他从佛学中获得对社会、人生的理解,对人世苦难的深切感受和感情化入,对解救人的苦难的迫切感与献身精神。这种“菩萨心肠”同他的自我牺牲精神、“普度众生”同他的人道主义精神结合,化而成为救国拯民的崇高思想品性。对于佛教宣讲模式中所体现出来的审美文化,那种用美好的艺术形式传达睿智与思想的艺术风格技巧,鲁迅非常赞赏。

26、请谈谈鲁迅的诗人气质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鲁迅从自己的气质和民族命运的视角来选择传统的文化层次。历代反抗诗人首先进入他的视野,引起他的深爱与共鸣。他同中国文学上具有伟大社会热情和叛逆精神的诗人们有着深刻的精神上的联系。

屈原的崇高人格和整体精神,和被鲁迅誉之为“托讽的杰作”的《离骚》中许多诗句,引起鲁迅精神气质上的极大共鸣,成为寻求真理时的现实的一种寄托。此外,魏晋诗人陶渊明、嵇康、阮籍、晚唐皮日休、陆归蒙代表的讽刺小品,都曾引起他的景仰和情感上的共鸣。冯学峰也曾说,鲁迅身上有他故乡——浙东人气质上的某种优秀的传统,即由大诗人陆游,明末浙东诸文人,清末和民初的浙东诸革命先烈所表现出的那种富有爱国特征的气质。

27、简述鲁迅对传统文学中白描手法的借鉴和运用。

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学中的白描手法曾经有过这样的描述:“中国旧戏上,没有背景,新年卖给孩子看的花纸上,只有主要的几个人„„所以我不去描写风月,对话也决不疏导一大篇。”

白描法在中国传统文学乃至绘画等艺术中都极为典型,它是明显地区别于外来文化的一种艺术手法。通过它,甚至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的艺术趣味和艺术心理。思想上和精神上坚决反传统的鲁迅,艺术趣味与艺术心理却和这种传统手法相通,既矛盾,又统一。这并不奇怪,鲁迅的一些小说运用白描的工夫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当然,另一些小说也并不以这种手法为主,这说明,鲁迅在对传统艺术的吸收上是本着为自所用的观点,并不盲目,也并不片面。

28、请根据鲁迅少儿时期的经历谈谈他与民族文化的渊源。

鲁迅从小熟读四书五经,接受了儒家的传统教育。幸运的是,家道的败落使他的很快发现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因而没有堕入儒教中。但却不能否认,他还是从儒家那里接受了积极的影响,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儒家入世精神培养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和社会责任感。

鲁迅出生于绍兴。绍兴为古吴越之地,自古以来,这里贤良荟萃,人才辈出,中华民族的很多代表人物都和这里密切相关。他们的思想品德,凝聚成一种宝贵的绍兴遗风。一种艰苦奋斗、发奋图强、力抗强暴、坚贞不屈的遗风。鲁迅从小对故乡先贤怀有深切的敬意。鲁迅光辉思想和人格的形成,同这种遗风直接相关。

29、请谈谈鲁迅思维方式上与民族传统的密切关系。

鲁迅与民族传统的密切关系,还表现在他的思维方式的心理特征上。李泽厚在《试谈中国的智慧》等文中将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特征概括为“实用理性”,这种特征,在鲁迅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鲁迅是个理性色彩十分强的人,人们常用冷与热的辩证统一来概括鲁迅的风格。热烈的心肠,冷静的头脑,确实是鲁迅最突出的心理特征。鲁迅是个诗人气质非常强烈的人,他早期的文章气势恢弘,热烈奔放,即使在后期的杂文中也有一股淡淡的抒情的意味。但是,传统文化心理和黑暗的社会现实,陶铸了他的超人的理性,使他从不滥用和放任自己的感情。这一特征,在他对待个人生活的态度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30、请谈谈鲁迅是怎样用历史的观点来考察传统思想文化的。

鲁迅在考察思想文化问题时,他关注的并不是某一思想文化学说的原始教义,而是其在中国历史与实际生活运作中的现实形态和实效,是“促进了人的自身解放,还是助长了人的奴化”。

他发现,当儒家学说成为一种“敲门砖”时,就必然产生双重的“儒效”,一方面,儒教被利用作“治民众”的统治,奴役人的工具,另一面,儒家学说本身成了“权势者的留声机”,失去了思想的独立性。鲁迅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在中国历史上的儒、墨、侠之徒,无一不是依附于权势的。

从这个角度出发,中国传统文化就其本质无一不是以“君王”为主体的,儒家对“天子”的权力秩序与“君臣父子夫妻”的伦理秩序的维护自不待言,就是被许多人无限美化的孟子“民为贵”说,其实也是为了稳定君权,依然是君王本位主义的。至于法家直接为帝王的专制霸权服务的本质更是连他们自身也是直言不讳的,即使是道家的出世,如一些研究者所言,也是对权势的恐惧逼出他们的侧身江湖的犬儒主义的态度。

31、为什么说《呐喊》、《彷徨》的用语具有现代化特征?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看:(1)从《呐喊》、《彷徨》用语的质的规定性看。这种质的规定就是既墨守成规又革新创造。这是语言发展的基本定律。鲁迅运用白话创作小说,正是遵循着语言发展的这种规律的,从“墨守成规”看,鲁迅不仅恪守了汉语的规范而且继承了汉语中白话质朴的风格以及它来自生活与口语一致的本性。《呐喊》、《彷徨》的每一篇小说,都可以找到这种继承的范例。但在墨守成规的同时,他又以开放的姿态,一方面从现实生活的用语中吸收了大量的词汇和相应的表述规范;另一方面又颇具魄力地引进外来语和外来文法,如《祝福》中的定语后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正是在这两相结合的实践中,构造了他的白话艺术的现代格局。这种格局的特点为:它有明确的目标——是自觉地构造的白话艺术;它有博大的胸怀——融中外古今于一体;它有实践的品性——与时代紧密相连;它有美的神韵——自然、本色,多姿多彩。事实上,鲁迅小说用语的这种既恪守规范又勇于开放吸收,本身就是一种现代风采,它从一个方面折射出了五四新文学走向现代化的气魄和姿态,也显示了鲁迅小说作为一种白话艺术的现代化意义。

(2)从鲁迅小说的白话艺术与文学现代化的关系看。五四新文学从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开始自己现代化历程,鲁迅的小说又是这一历程的先驱与代表,正是鲁迅率先采用“白话”创作小说,而在新文学与旧文学之间划出了一条分水岭,从而为整个新文学走向现代化打开了通道。“在白话中,我们总是听到一个愤怒而灵巧人的声音。由于鲁迅作为一个文体家的巨大成功,他的愤怒而灵巧的文体就被牢固地保存在白话之中,以至后来的作者在运用白话这一工具时,很难避免它。”因此,完全可以说,鲁迅小说对本民族文学用语现代化的作用,就像普希金的创作对俄国文学现代化的作用一样,具有开创性与代表性,它在本体上奠定了中国新文学现代化的第一个要素——用语,显示出了现代化的风貌。

32、请谈谈鲁迅的现实主义文学主张与俄国文学的关系。

从辛亥以前到“五四”以后,从旧俄文学到新俄文学,绵亘三十余年,现实主义的影响日见深切。这除了社会背景的原因,还在于俄国文学“从尼古拉斯二世时候以来,就是‘为人生’的,无论它的立意是在探究,或在解决,或者堕入神秘,沦于颓唐,而其主流还是一个:为人生。”这种为人生又是同作家关心祖国忧患、命运,在不同程度上关心社会解放运动密切相关的。这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最可宝贵的特征。它有力地吸引着鲁迅,启示他坚定地走上现实主义道路,并在思想上给予他以深刻的影响。

鲁迅所接受的外国现实主义思潮的影响是多元的,但以俄国文学的影响最大。在《摩罗诗力说》里,鲁迅就开始注意俄国文学,他介绍普希金和莱蒙托夫的作品,还赞赏现实主义大师果戈里,“以描绘社会人生之黑暗著名”,“以不可见之泪痕悲色,振其邦人”。他认为安特莱夫的小说中可以看出作者的“严肃的现实性”,赞赏他写出了“俄国人的心理的烦闷与生活的暗淡”,并“消融了内面精神与外面表现之差,而现出灵肉一致的境地”。当然,在俄国文学中,鲁迅最爱读的作品还是果戈里。此外,他还盛赞契柯夫,把他的书和高尔基并列,由于把文艺同社会解放、人民解放结合起来考察,鲁迅对现实主义的要求也更加严格。

鲁迅从以俄国文学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潮所得到的启示和教益是多方面的。不仅有艺术的借鉴,“睁了眼看”的求真态度,从而帮助他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的束缚,更重要的还有作家与祖国命运和人民解放息息相关的热切胸怀和抗争精神。这种文艺思潮更投合鲁迅的启蒙主义思想,并且持久地吸引着他,使他终生成为了最清醒的现实主义者。

33、请比较鲁迅的人道主义与俄国文学中人道主义的异同。

鲁迅小说的人道主义,主要来自俄国文学的影响。但人道主义被鲁迅吸收之后,有了变异和发展。

以对农民的描写来说,在“哀其不幸”方面,鲁迅和俄国作家相同之处甚多。但是站在革命的立场上来“怒其不争”,期望农民克服弱点奋起抗战,鲁迅则远胜于他的异国先驱。辩证地分析农民,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既肯定他们的淳朴、善良,又批评他们的愚昧、落后,这在俄国文学中是不多见的。同样是肯定农民的美好品德,屠格涅夫的作品存在着不加分析美化农民的忍耐、屈从,把从革命的观点应予克服的东西当成美好的品德来表现。至于果戈里,则认为农奴身上没有任何可取之处。只有契珂夫与鲁迅比较近似。但是鲁迅对于旧社会的批评则比他更尖锐,有更明确的社会性质。而在这一点上就与高尔基相近了。

鲁迅接受了俄国文学中人道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但在创作上却超越了前人所达到的思想境界。

34、鲁迅小说的忧患意识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鲁迅小说所表现出的强烈而深广的忧患意识,受到外国文化忧患意识的渗透和影响。虽然这种渗透和影响对鲁迅来说是有重点有选择的,但他并非仅仅局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艺术,而是综合性或整体性的渗透和影响。而其中,俄国与日本文学艺术的忧患意识对鲁迅小说的影响最深。

日本文学对鲁迅小说忧患意识的渗透和影响,主要来自于两个渠道:一是文学作品,一是美学思想。前者包括夏目漱石、森欧外、武者小路实笃,其中以武者小路实笃影响最大。后者主要是指厨川白村及其《苦闷的象征》。

俄国作品中,那些表现农民苦难和忧患的作品对鲁迅的影响极为深切。其中包括契珂夫、果戈里、屠格涅夫、陀斯妥耶夫斯基等,鲁迅创作为人生小说的动因及其小说中表现的忧患意识,都不能漠视俄国文学这个重要渊源。

35、《呐喊》、《彷徨》的现实主义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第一,对旧世界的决绝态度和彻底否定。《呐喊》和《彷徨》的现实主义具有很强的革命批判性。它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具体描述,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制度、封建思想的反动本质。

第二,对下层劳动群众的深挚热爱和真诚关怀。鲁迅对劳动群众不仅是“哀其不幸”,更重要更根本的是“怒其不争”。他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描写下层群众根源于封建主义统治和小生产者的生产及生活方式所产生的精神病苦。

第三、新世界的曙光的照耀。《呐喊》和《彷徨》的萌生、滋长在新时代的土壤里,受到了“五四”新思潮的激荡。鲁迅热情地称赞十月革命是新世纪的曙光。

36、请谈谈鲁迅文艺思想的基本要点。

在文艺为什么人这个根本问题上,鲁迅在“五四”时期就认识到文艺应该“为人生”并且要改良人生。联系鲁迅小说创作便可以发现,他所强调的为人生主要指农民、人力车夫、妇女、市民或不同类型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人生,实际上初步解决了文艺为人民大众这个根本问题。

在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这个根本问题上,鲁迅是个革命功利主义者。早在“五四”时期他把文学视为改良社会的机械,公开申明自己的创作是“遵命文学”,强调“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花,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在文学创作与作家世界观的关系这个重要问题上,鲁迅非常重视世界观对革命文学创作的决定作用。他指出革命文学的“根本问题是在作者可是一个‘革命人’”,“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

在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这个根本问题上,鲁迅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他不仅明确地认识到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而且也指出“艺术的真实非即历史上的真实“,揭示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关系。

在新文学与中外文学遗产的重要关系上,鲁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继承观,既反对文学上的“全盘继承”论,又批判了文艺上的虚无主义。

此外,鲁迅对于开展文艺批评、建设革命文艺队伍、采取以现实主义为主导的多种创作方法等,都提出一些精辟的见解。

37、简述鲁迅对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借鉴与运用。

现代主义是一个总称,包括印象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未来主义、立体主义„„等等。对于现代主义,鲁迅始终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鲁迅从启蒙主义的角度肯定它,又对它的消极倾向持批判的态度。

鲁迅的小说就很注意吸收它的某些长处,尤其是象征主义的技巧和手法。如《药》接受安特莱夫的《齿痛》和《默》的影响。《长明灯》取法于迦尔询的小说《红花》,长明灯就是中国长期的封建统治的象征。《白光》《肥皂》《弟兄》诸篇,关于人物的下意识、无意识的心理和行为的描写,也跟接受弗罗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接受现代派表现人物特点的影响有关。例如借两块肥皂“咯吱咯吱”洗一洗的描写,形象地揭露道学家四铭潜意识里对街头行乞孝女的邪念。(《肥皂》),就是用精神分析法为现实主义创作服务的。

38、试将鲁迅小说人物分为“看/被看”两类,并谈谈鲁迅对这两类人之生存价值的关注。

鲁迅的小说以《示众》突出“看与被看”一个二项对立的场景,以此为生长点,我们甚至可以把《呐喊》和《彷徨》等多篇小说看作是《示众》的生发与展开,从而构成了一个系列:《狂人日记》、《孔已己》、《明天》、《头发的故事》、《药》、《阿Q正传》、《祝福》、《长明灯》等等。实际上,这个二元对立的模式就凝结了鲁迅对中国“人”的生存方式、人际关系及人生价值、命运„„最深刻的观察与把握:在中国这个一切都“戏剧化”、“游戏化”的国度里,“人”不是充当“看客”,就是“被人看”。

对于祥林嫂这类被看者而言,鲁迅对其人生价值做了如下描述: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芥尘堆里,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玩物。而看客们表面上麻木、混沌,实际上精明残忍,但这些人的价值也同样被过分压榨,看者通过鉴赏被看者的痛苦,使自身的痛苦得到排泄、转移,甚至遗忘。从这个方面来说,这是一种极度的麻木。

对于夏瑜这样的被看者而言,其价值已经在看客的嘴中实施了消解,由于看客的存在,使一切牺牲都化为演戏,化为残忍的娱乐的材料,这种包围销蚀着知识者或先觉者一切真诚的努力,使之变得毫无意义、空洞、无聊和可笑。

39、怎样认识鲁迅对《**》中七斤等农民的态度?

首先,应该看到鲁迅当时创作小说的目的是为了把改变民众的精神当作革命的“第一要素”,他写农民群众身上的愚昧和落后,是“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其目的是为了改变这种落后不觉悟的精神状态,唤起民众的觉醒。鲁迅是真正站在革命立场上思考问题的,所以对于农民的不觉悟状态,不是采取嘲笑和攻击的态度,而是寄以热烈的希望。

其次,鲁迅写七斤等农民的不觉悟是在暴露封建统治势力的罪恶。存在于农民群众身上的落后和愚弱,其根源在于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长期的压迫和精神上的奴役。鲁迅就是通过这些形象来揭露封建制度及奴役人民的精神枷锁的罪恶。鲁迅在这里还告诉我们,如果容忍旧的封建势力继续存在下去阻碍社会前进而不彻底铲除,如果仅从外表上剪掉了头上的辫子,而不彻底铲除人民头脑里的旧思想、旧习惯,那么人民群众永远不会理解革命的必要性,从而成为阶级敌人搞复辟倒退的有利条件。

40、《祝福》中的“我”是什么样的人?是不是鲁迅? 小说中的“我”是贯穿故事始终的叙述者,是经过作者典型化的艺术形象,不能看作是作者自己,但是“我”在许多方面表现了五四时期鲁迅的思想。鲁迅正是通过“我”来表现对祥林嫂的同情和对封建礼教的控诉的。

“我”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是一个具有民主主义思想并富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憎恶旧社会,同情被压迫者,这是“我”的性格中的主要方面。“我”的性格中也流露了某些软弱无力和无可奈何的自我解嘲,说明作为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他已意识到吃人的旧社会非推翻不可,却还没有明确找到推翻它的力量和道路。

41.在《呐喊》、《彷徨》中鲁迅是如何运用讽刺这种艺术技巧的?

鲁迅主要从三个方面运用了讽刺技巧:

第一,情境讽刺。所谓情境讽刺,主要是通过具体情境中人物的举动与环境的不协调形成的讽刺。在鲁迅小说中,这种讽刺有时构成喜剧效果,有时则构成悲剧效果,而且充满了深层的理性内容。前者最杰出的例子是《孔乙己》,“孔乙己是唯一穿长衫站着喝酒的人”的情境描述,就具有强烈的喜剧效果。后者的典型的例子是《药》。作者将明、暗两条线索交叉起来写:夏俞为寻找救国救民的药而牺牲了,华老栓为儿子寻找医治痨病的药,药找到了却没治好儿子的病,儿子也死了。所以,当小说的最后两个母亲在坟场上碰在一起时,此情此景所构成的讽刺,不仅突出了两个母亲的悲剧,也分明发出了振聋发聩的理性评判,将一个严肃的课题摆在了人们的面前。

第二,描述性的讽刺。在描述性讽刺中,鲁迅小说的理性内容更为深厚。例如,《狂人日记》,它的讽刺就不是一般的讽刺,而是在描述中采用了系统的象征讽刺。还有《头发的故事》,虽然在讽刺的性质上与《狂人日记》相比甚远,但至少在这一点上是共同的:即以反语来表现一个持续的观点。这是一种讽刺技巧,先抓住一点,再按照古怪的逻辑把它扩展为一个荒诞的论点,这和鲁迅有时在杂文中应用的方法很相近。这篇小说也大量使用反语,比直接的叙述远为有力。这里写的有些是鲁迅自己的经历,有些观点是他当时正向学生们极力灌输的,但整个论点经过适当的夸张,从一个脾气乖张的人嘴里说出来,就成为了反语。小说那个听说话的人纯粹是为了描绘说话人的样子。

第三,性格讽刺。说到性格讽刺,当首推《肥皂》与《高老夫子》两篇小说。它们都通过人物外表的道貌岸然和内心的男盗女娼,撕下人物虚伪的面皮,显示出人物的本相,从而构成尖锐的讽刺。

42.简述《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答:首先,是塑造人物的典型化方法。鲁迅称他的方法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所谓“杂取种种人”,当然不是人物性格的生拼硬凑,而是根据人物特定的社会属性和复杂性,充分地、真实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鲁迅笔下的人物都是生活中平凡的普通人,是性格各异的“这一个”,同时又具有极大的概括性,包容了巨大的社会历史内容。

其次,鲁迅善于用白描和画眼睛的方法来刻画人物。所谓白描手法,就是用极简洁的笔墨描绘人物,力避陪衬拖带,并擅长捕捉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细节。如《故乡》中,通过闰土叫“我”为“老爷”,让儿子给“我”磕头,要香炉、烛台等生活细节,就把成年闰土的愚昧麻木的精神状态写了出来。又如《祝福》中,通过对祥林嫂的三次眼神的描写,反映出她的精神的巨大变化。

再次,鲁迅小说大都采用单线发展的结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主要是服从人物性格发展的需要,而非根据一个完整的故事来布局谋篇的。作品中的任一片断和场景,都能有力地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祝福》没有完整地去描述祥林嫂的一生,而是通过她在鲁四老爷家里的两段生活,以及卫老婆子的一段转述来表现的,这说明了作者在艺术上的精心构思和高度技巧。还有《孔乙己》、《肥皂》等作品的情节发展,也充分显示了这种结构特点。

最后,鲁迅的《呐喊》、《彷徨》两个小说集的语言丰满而又洗练,隽永而又舒展,诙谐而又峭拔,具有独特的风格。

43.《祝福》这个题目有什么深刻的寓意?

“祝福”是旧社会过年时的一种迷信的习俗,用牲醴和香火供奉“祖先”和“天神”。祝福的仪式,通常在腊月二十四以后的五六天内举行。在旧社会,剥削阶级终年吮吸着劳动人民的血汗,过着骄奢淫逸的寄生生活,他们大搞年终“祝福”的迷信活动,以追求来年享受更大的“幸福”生活,并利用反动神权来麻痹、欺骗劳动人民,维护封建剥削制度的长久统治。

小说从鲁镇的人们忙于准备“祝福”的背景开始,又以鲁四老爷家的“祝福”的爆竹声惊醒了正在回忆中的“我”结束。以“祝福”命题,不仅因为它是这个悲惨故事的情节线索,而且借祝福活动为背景揭示了阶级对立的现实——被压迫者在寒冬腊月、大雪纷飞的“祝福”声中惨死在雪地中,而压迫者却在为自己的来年幸运“祝福”,这是多么辛辣的讽刺!同时,一般的人们对于压迫者在“祝福”声中悲惨死去不仅毫无反应,反而跟着统治者一起热衷于追求这种迷信的“祝福”活动,这又是多么令人可悲!小说否定了向神祈福,启示人们要获得真正的幸福必须寻找另外的路。可见,小说以“祝福”为题,含义丰富,发人深思。

44.《祝福》采用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祝福》先写故事结局——祥林嫂的死,而后按时间顺序描写祥林嫂一生悲惨的遭遇。这种倒叙的方法,避免了平铺直叙,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具体地说,这种倒叙方法的作用,是让读者从故事结局里,强烈地预感到:祥林嫂在年终祝福时死去,必然有悲惨的经历。同时,引导读者急于了解,祥林嫂是怎样死的?怎样沦为乞丐的?为什么要向“我”提出一连串关于有无灵魂、地狱,一家人死后能否见面的问题?她的死与鲁四有什么关系?为什么鲁四要骂她“谬种”?这样,既提供故事线索,给读者造成悬念,又制造了浓厚的悲剧气氛,突出地表现了主题思想。

45.《药》的明暗两线联结起来有什么作用?

答:从小说的情节结构的安排上看,小说写了华家和夏家都死了儿子的故事,整个故事由明暗两条线索贯串起来。明线写买“药”,烧“药”,吃“药”,上坟,正面详写华老栓夫妇的活动;暗线写夏瑜被捕、英勇斗争,夏四奶奶上坟时发现花圈,点明革命者夏瑜牺牲。这明暗两条线,通过康大叔和人血馒头而自然地联结起来。康大叔杀了革命者夏瑜,同时又把蘸着革命者鲜血的馒头当作药去愚弄华老栓;夏瑜因革命被杀,他的血竟成为一种迷信的药,结果给华小栓吃了仍不免一死。小说以华家这条明线为主,以夏家这条暗线为次,这中一明一暗,一主一次的结构安排得十分自然、熨贴,使人民群众的不觉悟和革命者的失败二者紧密地联系起来,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从思想内容上看,这两条线的联结对于深化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华、夏两家从表面上看似没有必然的联系,其实不然。华小栓之死,死于反动派的愚民政策;夏瑜之死,死于反动派的武装镇压。一个是被软刀子暗杀,一个是被钢刀明杀,从而,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对革命者和人民群众采用反革命两手政策的罪恶。小说用“药”把两家联系起来,华夏两家的被害,暗示中华民族正处在黑暗的反动统治下,这种巧妙的构思有力地启示人们认识反动统治阶级是革命者和人民群众的共同敌人,唤起人们起来推翻封建统治。

46.简要分析孔乙己活动的典型环境 答:鲁镇的咸亨酒店是一个等级森严、冷酷势利的地方。这个酒店的格局特殊,两种酒客,一“长”一“短”,一“坐”一“站”,一“里”一“外”,揭示了长衫主顾和短衣主顾之间的阶级对立,这是第一组阶级对立关系。第二组阶级对立关系表现为短衣主顾和酒店掌柜之间的矛盾。短衣主顾对小伙计温酒过程的严密监督,是对掌柜在酒里羼水等剥削行径的强烈不满。第三组阶级对立关系存在于掌柜与小伙计之间。掌柜因小伙计对羼水等事“干不了”,总是“一副凶面孔”,反映出雇佣者与被雇佣者之间的对立。这些阶级对立关系的描写既揭示了鲁镇的阶级关系,又渲染了一种冷漠的社会气氛,为孔乙己的出现作了很好的准备。

好的典型环境的描写总是为表现典型人物服务的。小说把鲁镇的酒店作为主人公活动的环境,既便于表现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又能突出孔乙己在鲁镇的社会地位。在气氛冷漠、单调无聊的酒店里,“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从酒店的人们对孔乙己的嘲笑中有力地表现了孔乙己的思想、性格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冷酷,从而预示出他的悲剧的命运。因此,小说描写鲁镇酒店这个典型环境对于突出典型人物的性格起着积极的作用。

47.描写孔乙己那件破长衫有什么作用?

答:小说中写孔乙己在酒店里喝酒时穿着那件“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这是人物外貌描写十分有力的一笔,它深刻地揭示了孔乙己的内心世界。

孔乙己的长衫“又脏又破”,又一直没补,没有洗,说明他“好喝懒做”,生活十分穷困。为什么他不愿脱掉身上那件长衫?因为他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自命清高,放不下读书人的臭架子,鄙视劳动人民。孔乙己的那件破长衫又与他一生的理想联结着。孔乙己一直没有进学,“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他一直梦寐以求的是爬进士大夫阶级的地位,如果脱去了这件长衫,也就失去了他一生的理想,因此,即使破烂得“十多年没有补”,穷得快要讨饭,他还不肯脱下,以示和“短衣帮”的区别。

一件破长衫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揭示得十分深刻,是十分典型化的外貌描写。

48.《**》的题目有什么寓意? 答:《**》是一篇以1917年封建军阀张勋复辟事件为题材的小说。鲁迅用《**》作题目是含有深意的。1934年,他在《病后杂谈之余》中写道:“假如有人要我颂功德,以‘舒愤懑’,那么,我首先要说的就是剪辫子。然而辫子还有一场小**,那就是张勋的‘复辟’,一不小心,辫子是又可以种起来的,我曾见他的辫子兵在北京城外布防对于没辫子的人们真是气焰万丈„„张勋的姓名已经暗淡,‘复辟’的事件也逐渐遗忘,我曾在《**》里提到它。”这说明鲁迅写这篇小说,是为了要总结张勋复辟事件的历史教训。在鲁迅看来,张勋复辟事件不管在北京闹得如何乌烟瘴气,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只是一幕短暂的丑剧,他们的丑恶表演只不过激起一场“**”,一吹而过。但是鲁迅特意把这件事作为江南水乡引起的一场“**”的背景,反映了严重的农民问题,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因此,“**”虽小,含意极为深刻。它向人们提出:张勋复辟为什么在遥远的南方水乡会引起一场**?为什么七斤头上没有一条辫子会引起一场**?**过后,复辟势力未受任何惩罚,人民群众依然辛苦而麻木的生活,农村中仍如一潭死水。这些都是引人深思的问题。

49.《**》开头的景物描写是否有象征意义?有什么作用?

答:有人认为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有象征意义,如“太阳渐渐的收了他通黄的光线”是用日暮黄昏的景色象征复辟活动犹如“日薄西山”,好景不长;“场边靠河的乌桕树叶,干巴巴的才喘过气来”,是暗喻革命给人民带来好处等。其实,这些自然景物的描写并没有什么象征意义。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是从不同的侧面交代人物活动和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背景,为人物出场和故事的发生发展提供典型环境。这些景物描写有下列几点作用: 第一,点出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时间。选择临河土场和傍晚收工的时间,有助于开展情节:七斤刚从城里撑船回来得知“皇帝坐龙庭”的消息,赵老爷乘村人吃晚饭时间闯进来掀起一场**。

第二,表现农村中一幅停滞、落后画面。临河土场上蚊子猖獗,七斤家的农舍阴暗,为了节省灯油,在门口吃饭,用的是小桌矮凳,吃的是黄米干菜,九斤老太拿着破扇,骂六斤吃穷了一家。这些描写说明辛亥革命没有给农村带来变革。这样也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失败,突出了作品的主题。

第三,以静衬动。通过开头农村表面恬静景象的描写,反衬后文张勋复辟事件引起的**,揭示了“树欲静而风不止”的阶级斗争的客观规律。

第四,点明故事的历史背景。张勋复辟时间发生于1917年7月1日至13日,小说中的故事从盛夏的一个黄昏写起,一直到一场辫子的**后十余天七斤嫂感到“皇帝不坐龙庭”结束,与张勋复辟的时间大致吻合。这样的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性。

50.《**》结尾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小说的结尾,与开头的环境描写一样,同样起着渲染环境气氛的作用。六斤裹着脚,捧着那只补过十几个铜钉的破饭碗,一瘸一拐地走着,暗示出一场“**”以后农民的贫困生活依然如故,年轻一代仍在封建习俗的压迫下,在旧生活的道路上艰难痛苦地挣扎着。这些典型环境的描写启示人们:农村正需要一场彻底的革命来改变保守、停滞不前的旧貌,从而唤起人们的觉醒,有力地突出小说的主题。

51.狂人是一个什么形象?

答:狂人是中国新文学中一个独特的形象,也是中外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人物形象。狂人既是一般的狂人,又不是一般的狂人,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第一,从形态看:在生理上,狂人有一般精神不正常的人所具有的特点:强烈的幻觉、混乱的逻辑、变态的心理等等。所以,狂人是一个精神不正常的人。

第二,从内涵看:在精神上,狂人又具有一般精神不正常的人所没有的特点: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怀疑精神与研究精神;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抗争与呐喊的勇气与正气;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对于后代特有的关心——救救孩子等。

狂人的这种精神特征告诉我们,狂人,的确不是一般的狂人。狂人既是一个被封建制度、封建礼教迫害致狂的精神病患者,又是一个精神界反封建的战士。他的典型性包括生理特征与精神特征两个方面。

52.狂人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答:狂人的语言,一方面与精神病患者相似,是狂言疯语;另一方面又体现他的叛逆性格和反封建精神,是清醒的战斗的语言。小说通过狂人所发出的似狂非狂的话,巧妙地把这两者交织在一起,从而深刻地揭露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狂人的语言有两个特点:

一是跳跃性大。狂人敏感多疑,联想奇特,甚至思路混乱,表现在语言上是“错杂伦次”,富于跳跃性。如狂人说:“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这些话似乎没头没脑,毫无连贯。又如:“‘海乙那’是狼的亲眷,早已接洽。老头子眼看着地,岂能瞒得过我。”这里从土狼忽而讲到狗,忽而又讲老头子,似乎痴人说梦。再如狂人从别人要吃他,便想到“古来时常吃人”,还想到古代医书上“明明写着人肉可以煎吃”,又想到古书上“易子而食”等等,狂人的思想驰骋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联想奇特,跳跃性强,语似错杂混乱,但这正是表现了他对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吃人历史的深刻认识。

二是精炼含蓄。在狂人的语言中有着许多比喻、象征、双关的语言,这些语言具有精炼含蓄的特点。如狂人说的“吃人”就是一种比喻,是指封建社会的“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达到了极为可怕的程度,包括了肉体上的屠杀和精神上的奴役和摧残两个方面,而后者比前者尤为严重。又如“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连用三个比喻,概括地揭露了吃人者的基本特征。除此之外,象征的语言也用得很多。如用“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薄子”象征中国几千年来反动统治阶级“吃人”的历史;用将这“薄子”“踹了一脚”象征狂人敢于批判旧传统,把帝王将相的家谱踹在脚下。还有狂人的语言大都带有双重的含义,如“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表面上看这是狂人的一种狂乱心理的流露,实际上是对暗无天日的封建社会的控诉。“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表现了狂人的敏感和多疑,又是在提醒人们要认真研究现实和历史,找出其中的病根来。

总之,狂人的语言看似“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实际上表现了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它反映了人物的独特的感受、心理和性格,有力地表现了战斗的主题。

53.怎样从《狂人日记》看鲁迅小说反封建的思想特色?

答:鲁迅小说反封建思想的突出特色是:坚决、彻底、毫不妥协。这种思想特色在《狂人日记》里有着集中而鲜明的体现,这从三个方面可以看出:

第一,彻底地揭露封建制度和旧礼教的反动本质。鲁迅在《狂人日记》里通过狂人之口,鞭辟入里地指出,整个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根本不是什么“仁义道德”、互敬互爱关系,而是人吃人的关系;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实际是一部人吃人的历史;封建的吃人者具有“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的特点。鲁迅用“吃人”两个字,对封建制度和旧礼教的本质,作了高度形象的概括,标志着中国思想界对封建制度和旧礼教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第二,无情地鞭挞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动性和虚伪性。鲁迅怀着强烈的仇恨和无比的轻蔑,狠狠地揭露了统治阶级政治上的反动性和道德上的虚伪性,把政治批判和道德批判紧密地结合起来。《狂人日记》中狂人的大哥是封建家族制度的代表,他是吃人礼教的宣扬者和执行者,平时他给别人讲“割股疗亲”之类吃人的“孝道”,目的是以封建礼教来“收拾幼者弱者”。鲁迅在小说中通过对“大哥”、“赵贵翁”等种种反面形象的塑造,体现了坚决、彻底、毫不妥协的反封建立场。

第三,充分地揭示封建传统思想观念的深广毒害。封建统治阶级的凶残和罪恶,不仅表现在对广大被压迫群众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还表现在实行严酷的思想统治。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极力推行愚民政策,用封建迷信、封建道德观念来毒害广大人民群众,让被统治者把封建的道德规范作为行动的准则。在《狂人日记》中鲁迅指出,在吃人者的行列里,“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也笃信“从来如此”的旧观念;“吃人”的传统观念还毒害了孩子——这是为狂人、也是最为鲁迅所忧愤的。因此,要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必须从思想上消除封建传统观念对群众的毒害。鲁迅小说尖锐地描写封建思想对广大群众毒害的深重,正是为了强调反封建斗争的艰巨性和重要性以及进行思想革命的紧迫性。

54.简述《狂人日记》的主题思想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答:《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它发表于1918年5月出版的《新青年》杂志上。

小说以日记的形式,写了一个“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以至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本质。狂人生活在一个封建家庭里,因而也被禁锢在封建宗法和礼教的“囚牢”之中,狂人的“狂”,实际上是封建制度迫害的结果。他的大哥作为封建家长时时处处奉行“仁义道德”,实际是迫害“狂人”,甚至策划着吃人——吃掉狂人和他的妹妹。这虽是狂人的疯话,却深刻地揭示了在血缘关系掩盖下,封建宗法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小说还借狼子村吃人的传闻,进一步揭示了精神领域内普遍存在着“人吃人”的本质;狂人并由此上推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在字里行间也都是歪歪斜斜地写着“吃人”二字,从而表现了作者对整个封建制度的彻底否定。当然,狂人的“狂”又是他觉悟的表现。他敏锐地观察到整个封建阶级都有着“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他对他大哥的一切胡言乱语地抗争,是当时中国新旧两种势力——被统治的民主力量和封建统治者之间的激烈冲突的曲折反映。尽管狂人因精神被害而处于“病态”,但他对于封建制度的憎恨是强烈的,揭露是深刻的,否定是彻底的。

《狂人日记》发表在“五四”文学革命的初期,以它彻底的反封建的战斗内容和新颖的构思,最早地显示了“五四”文学革命的成就;它是向封建社会进军的第一声号角,正确地体现了“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战斗方向,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石。

55.《狂人日记》的现代性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狂人日记》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具有现代精神与现代文学意味的白话小说。

首先,《狂人日记》的现代性意义表现为作者在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洞悉中体现的一种空前千古的现代理性精神。鲁迅将他在长时期对封建社会历史文化的沉思中磨锐的理性锋芒,直接刺向被仁义道德一类冠冕堂皇的假面掩盖着的封建宗法制度的内核,剥露出凶残的“吃人”真相。小说切开历史的纵剖面,活现出旧中国是一个几千年时时吃人的地方,而这种吃人的惨剧如恢恢天网,笼罩社会。从赵贵翁到大哥,从医生到路人,“自己想吃人,又怕别人吃,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吃人的场面又是如此暴戾:“易子而食”,长幼在劫,食肉寝皮,无所不施。这篇“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的小说实乃一篇囊括数千年宗法制度吃人总罪状的檄文,它以其热烈的憎恶拆穿“从来如此”的封建宗法教义,对封建主义的批判是一种完全的体现了“醒来的人的真声音”的理性自觉,具有鲜明的现代意识。

其次,《狂人日记》的现代精神体现在它所表现的五四启蒙时期深沉的忧患意识与自省精神。所有的人(除去“我”),都是要“吃人”的,无论是社会受益阶层的赵贵翁,作为“礼教”和“家长制”化身的“大哥”,还是社会非受益阶层的“佃户”,“给知县打枷过的”,“给绅士掌过嘴的”,“衙役占了他妻子的”,“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还是专业人员的医生,包括自己的母亲,无一例外,特别是青年、小孩,都为人吃人的社会所深深戕害,这样一个吃人者用礼教杀人的凶残严酷与被吃者的麻木不醒是一种何等可怕的民族现实,从中不难看到作者对民族命运忧愤深广的情怀。当然《狂人日记》对民族历史的批判与作家自身文化心理的自省是结合为一体的。当狂人在联想之中觉得自己“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时,便由被害者的恐怖转化为加害者的恐怖,由被害者的控诉转化为加害者的深深自责,从中蕴含了复合在狂人形象中的创作主体人格对自身无情、沉痛的剖析。

56.分析《狂人日记》的创作方法 答:《狂人日记》创作方法是直接受到人物形象质的规定性所制约的。而鲁迅在小说中所采用的创作方法,又恰到好处地满足了塑造人物的需要。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这篇小说的优秀之处:内容与形式的完好配合,而创作方法的成功运用又构成了这篇小说最主要的艺术特点。

作者在小说中既采用了现实主义的方法,又采用、吸取了象征主义的方法和象征、暗示、双关等手法。之所以采用两结合的方法,是由狂人这一形象的特点所决定的。正因为狂人是一个真狂人,既有一般真狂人(精神病患者)所具有的多种特点:(1)病态的敏感;(2)病态的精神亢奋;(3)迷离的错觉、幻象等,所以为了真实地写出狂人的生理特点,鲁迅采用了现实主义的方法。现实主义对对象“真实描写”的特点,恰好满足了狂人这种“真狂”的特征。又由于狂人是一个思想界的先驱,他的精神状态和反封建的个性特征又不是一个真狂人所具有的,为表现狂人的这种个性特征,鲁迅采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狂人本身就是一种象征,是反封建时代先驱的象征,是一切敢于向封建传统宣战,并深刻地反省封建传统揭示其吃人本质的思想界战士的象征;是所有具有现代意识的先进知识分子的象征。如此,就使作者在作品中所描述的狂人“半夜查历史”等行为有了可信性和艺术的依托性;也使作者顺利地揭示了狂人的精神内容: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反抗精神、理性精神。狂人这一形象也就在两结合艺术方法的作用下被成功地塑造出来了。

57.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有什么异同? 答:(1)相同之处:

A、人物:两篇小说的主人公都是被环境迫害致狂的狂人。

B、体裁:都采用了日记体,这种近代特殊而新颖的短篇小说体裁。

C、思想倾向:都对现存的秩序和历史的弊端进行了批判和控诉。也都在小说的结尾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

D、艺术上:都采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也都采用了深刻的心理解剖的方法。(2)不同之处:

A、立意上的差异:果戈理的《狂人日记》中狂人波布里希钦,喊出了被侮辱、被损害、被摧残的小人物充满心田的不满和愤怒,攻击的矛头指向上层的侍从官、将军。鲁迅的狂人,喊出的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历史与现实彻底否定的心声,攻击的矛头指向整个旧制度,揭示的是中国封建制度和礼教吃人的本质。鲁迅的立意更为深广。

B、人物的本质与思想境界的差异:果戈理的狂人是一个受歧视、受屈辱的卑微的人物;鲁迅的狂人是一个受迫害受围攻的时代战士。一个是为被夺去了昔日的天堂和今日生活的权利而怨恨,为羡慕上流社会而倾倒,以至发狂;一个为被夺去了的人性而愤怒,为改变古已有之的旧制度、旧秩序而呼号,不被理解,反遭迫害,以至发狂。一个是因为自己想入非非而不得以至发狂,他是真疯实狂,他想得到隆盛华贵,实际却卑微可怜;一个是为唤醒世人奔走呼号而被人逼疯,他既是真疯狂,又是真清醒,他说的是狂话,道出的却是真理。一个朝思暮想得到司长小姐;一个日夜思虑人在吃人又被吃。一个哀告妈妈赶快来拯救自己,他要的是同情、爱抚、温情和个人的幸福;一个是呼吁拯救未被礼教污染的干净的人之子,他要的是觉醒、转变、反抗、战斗和人类的进化。

C、风格的差异:果戈理用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容,“开始可笑后来悲伤”。鲁迅则以悲剧的形式来表达忧愤的内容。果戈理描绘、刻画狂人时,笔调是幽默的,语含风趣,略带调侃意味,又有轻微的戏谑;鲁迅的《狂人日记》,它的语言是急促的、铿锵的、沉痛的、挑战的、质问的,它震动着人心。

58.《狂人日记》为什么要采用日记体裁?

答:鲁迅曾说《狂人日记》等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这篇小说的“格式的特别”主要表现在采用日记体裁。作者之所以要借一个狂人所写的日记来表现反封建的重大主题,有三个原因。

第一,1918年,当时封建势力还相当大,在黑暗的专制统治下,作者为了战斗呐喊,借一个似狂非狂的人物的独白来抨击封建制度和吃人的礼教,这比一般常人更能无所拘束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在封建社会里,一个头脑清醒、敢于反抗的革命者往往会被统治阶级诬陷为“狂人”、“疯子”,遭到残酷的迫害,作者采用受迫害的狂人的日记来揭露封建制度和礼教的罪恶是十分有力的。

第二,采用日记体格式有利于直接刻划人物的心理活动。作者充分利用了这一特点,借狂人敏感多疑等心理活动揭露当时统治者压迫人、剥削人的残酷现实,借狂人的种种联想,时而回溯历史,时而面对现实,深广地揭露封建社会的病根。

第三,第一人称日记体的写法还便于抒发“我”的真情实感,无论是“我”向人们诉说自己痛苦的遭遇,或者表达对吃人社会的愤怒,都能使读者受到强烈的精神感染。

59.怎样理解《狂人日记》开头那篇“识”? 答:《狂人日记》由开头那篇“识”和十三则日记构成。“识”是记的意思,这里相当于“引言”,介绍了“日记”的由来和发表的目的。在介绍时,一方面把人物和“日记”的来历说得实有其事,使作品增强了真实感;另一方面点出一些情节、结构和语言的特点,帮助作者把握作品的内容。

在理解这篇“识”时可以注意以下一些词句: “在中学校时良友”。这说明狂人进过当时新式的中学,受过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熏陶,暗示了狂人反对吃人的封建社会具有一定的思想基础。

“赴某地候补矣”。狂人病愈后即去某地等候做官,这说明狂人不再是狂人,他已经失去原来那种反封建的叛逆精神,不再反对吃人的社会。作者这样的交代,是有深意的,使读者感到斗争道路的曲折,说明鲁迅对现实社会中某些知识分子的动摇性已有某种预感。

“所患盖‘迫害狂’之类”。“迫害狂”是因受迫害而引起的一种神经错乱症,患者会产生疑惑别人要迫害他的错觉。从“日记”的内容来看,狂人是受封建势力迫害而致病,但已开始觉醒的反封建战士。

“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因为“日记”是发狂的病人在病中写的,所以说“错杂”、“荒唐”。它暗示读者要在这些语无伦次的“疯话”背后去理解深刻的含义。

“间亦有略具联络者”。这是暗示读者注意狂人被迫害和反迫害这一矛盾的发展。十三则日记,脉络清晰,贯穿着狂人由觉醒到反抗这条线索。

“供医家研究”。含蓄地点出了作者写《狂人日记》的目的。鲁迅写小说的目的是在“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的希望”,是为了唤起人们觉醒,起来改造黑暗的旧中国。

“人名”“悉易去”。这是因为当时社会上流行把小说当作人身攻击的工具,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所以把“日记”中的人名“悉易去”。鲁迅曾说过:“我的一切小说中,指明某处的却少得很。„„人名也一样,古今文坛消息家,往往以为有些小说的本是在报私仇,所以一定要穿凿书上的谁,就是实际上的谁。为了免除这些才子学者们的白费心事,另生枝节起见,我就用‘赵太爷’、‘钱太爷’,是《百家姓》上最初的两个字。”“还有排行,因为我是长男,下面有两个兄弟,为预防谣言家的毒舌起见,我的作品中的坏脚色,是没有一个不是老大,或老四,老五的。”(《答<戏>周刊编者信》)

“识”是用文言写的。当时写小说都用文言,而“日记”却用白话来写,意在暗示写“日记”者是个“狂人”。为了突出“狂人”,所以这篇“识”用文言来写。“识”是一种假托,为作者构成了战斗的“掩体”,表现了鲁迅既敢于战斗又善于战斗的特点。

60.为什么说《狂人日记》是彻底反封建主义的战斗檄文? 答:《狂人日记》是鲁迅奉献给中国新文学的第一篇小说,最初发表于1918年五月的《新青年》4卷5号上,它是现代中国小说伟大奠基工程的第一块基石,它在中国旧文学向新文学转型的交接点上,竖立起了一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

说它是彻底反封建主义的战斗檄文,这是与鲁迅关于《狂人日记》“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的评价是一致的,强调的是小说反封建主义的巨大启蒙意义和独特的艺术表现。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首先,“格式的特别”即艺术表现的独特。《狂人日记》的主体部分纯粹用现代白话写成;它结构新颖,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只以十三则不著年月的日记,连缀一个迫害狂患者的一系列变态心理、幻觉和言行,成功地刻画了一个狂人形象;更值得重视的是作者以高远立意和精妙的构思,将现实主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创作方法有机融合,使狂人这个既有高度真实性品格,又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人物形象,成为一个奇特的文学典型。一方面,作者采用现实主义方法,刻画了一个真实的狂人形象——他以病态的敏感感知人们要从肉体上吃他,以及由此而生的联想、幻觉与荒唐言行,都符合迫害狂患者的病理特征;另一方面,作者又以象征主义方法及双关、隐喻、暗示等手法,从整体上赋予狂人病态感知、联想、幻觉以及疯言疯语以鲜明的象征意义——狂人所感知的“吃人”幻想,实际上是封建专制及其礼教道德从肉体上摧残人,更从精神上奴役人,使人异化成“非人”的象征。而作者关于封建主义的“仁义道德”就是“吃人”的结论,对“吃人”现象发出“从来如此,便对么?”的怀疑与质问,对没有“吃人”的社会理想和“救救孩子”呼声等等思想、情感与愿望,都是通过狂人之口呼喊出来的,这显然又表明着小说的浪漫主义因素。

其次,“思想的深切”即历史内容的深厚。这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表现为《狂人日记》对封建主义“吃人”的实质性内容的彻底揭露。小说将“吃人”与“仁义道德”并提,有其深刻的含义:“吃人”是指对人肉体的蚕食和精神的虐杀,体现着封建专制主义的凶残;“仁义道德”则是对封建专制及其礼教道德的美化,体现着封建蒙昧主义的虚伪。而专制主义与蒙昧主义的交相使用,就构成了封建主义“吃人”的实质性内容。《狂人日记》对封建主义的揭露,并非局部或枝节性的,而是具有总体的或根本的性质。

第二,《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主义“吃人”的特征。从纵向来看,“吃人”现象贯穿了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从横向而言,这些社会中充斥着“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的惨剧,那些被“吃”者,诸如给知县打枷过的、给绅士掌过嘴的、被衙役占了妻子的、娘老子被债主逼死的人们,不也加入了要“吃”狂人的行列么?所谓“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揭示了封建主义“吃人”的多重性格或特点——或似狮子般凶残,或如狐狸般狡猾,或以“翻天妙手”制造舆论,或在“从来如此”的旗号下进行。然而,“吃人”者们总避免不了兔子般怯弱的实质。

第三,《狂人日记》预言了“真的人”的出现。从对封建主义的彻底揭露与否定中,升华起对新的理想社会的向往,是《狂人日记》的又一重要思想内涵。当狂人洞察一切后,就开始规劝、警告吃人者们不得继续“吃人”,预言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对不吃人的人即“真的人”的社会的向往,当然是作者美好理想的显现。

61.怎样理解阿Q的形象?

答:阿Q这一人物形象是世界文学画廊中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

他是一个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社会地位卑微,却又有着严重精神胜利法的落后农民的典型。他政治上受着压迫,经济上受着剥削,他一贫如洗,寄居未庄村头的土谷祠,靠打短工为生,倍受地主豪绅的任意打骂、剥削和未庄一般人等的欺侮。他因一场“恋爱的悲剧”在未庄无法生存,被迫去城里当了一名小偷;回来后正值辛亥革命爆发,他又稀里糊涂地闹了一番“革命”,结果被革命后的新县政府诬为抢匪而枪毙!然而,更令人痛心的,是他终其一生,都不敢也不愿正视外来的重重压迫与屈辱,反而以自欺欺人、盲目自大、自轻自贱、以丑为美、健忘、欺凌更弱小者等等畸形的心理与言行,来消解所受的压迫和屈辱,获取精神的自慰,陶醉于物质贫困和精神愚昧的“非人”生活状态。这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自然,阿Q的性格中还有其他因素,诸如质朴、愚蠢、游手之徒的狡猾,满脑子的封建意识等等。这些与他的精神胜利法以及特殊的经济、社会地位,构成了阿Q鲜明独特的个性。

62.阿Q的精神胜利法经历了怎样一个动态演变过程?

答:阿Q性格中的“精神胜利法”的形成经历了这样一个动态演变过程:自尊——自欺——自轻——自虐——忘却(麻木)。

开始,阿Q很“自尊”。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他忌讳别人提他头上生的癞疮疤。碰到“犯讳”时,他便“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便打”,结果,他屡屡失败。当实力较量失败后,只得改换策略,变为“怒目而视”想以此来补救实力较量中的失败。当“怒目主义”遭到对手的回敬时,他又只好以自欺欺人的自骄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你还不配!”然而,对手连这个也不允许,阿Q“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他又成了事实上的失败者。这时,阿Q便又改变策略,无师自通地给自己找出“胜利”的借口——“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阿Q的“精神胜利法”至此由外在的行为转向纯粹的“精神”实质。但是,这种“腹诽”的方式立即又被对手察觉,并且因此招来更大的侮辱。阿Q不得不公开承认欺凌者行为的合理性,承认别人打自己是“人打畜牲”。这时,他又觉得自己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于是乎,他又转败为胜了。这种以“自虐”为特征的“精神胜利法”再发展一步便是“忘却”了。“忘却”成了阿Q赖以生存的法宝。作者就这样一步步展示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发展过程。在淡淡的讽刺中,融进了鲁迅对中国历史以及现实人生的深沉思考,融进了鲁迅对阿Q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感。

63.略述阿Q的“精神胜利法”产生的历史渊源 答:阿Q性格中最突出的特征是“精神胜利法”。所谓“精神胜利法”是指用虚幻的精神胜利来掩饰或替代事实上的失败。这是一种病态心理,主要症状是妄自尊大、欺弱怕强、自轻自贱、麻木健忘等等。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其产生的历史根源:

首先是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的毒害,使正常的人性受到戕害而产生了异化。其次是中国封建落后的农业经济造成的贫困、保守的生存环境和简单、凝固的思维方式,使人们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和命运、在无可奈何中,只得用自欺欺人的方法为自己寻找一个精神上的寄托。

最后还与阿Q好胜爱斗、喜欢热闹乃至生理上的缺陷等个人气质、脾性方面的特点有关。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相当大的时空概括度和思想包容量,它集中地反映了普遍存在于中国人身上的精神病症。

64.简述阿Q形象的价值和意义

答:在阿Q这一人物形象上,熔铸着鲁迅的历史沉思和对现实人生的深刻解剖,它警醒人们去认识普遍存在于国人的灵魂中的精神病症是怎样麻醉了民众,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历史惰性。

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在近代帝国主义侵略面前接连失败的中华古国屈辱地位的产物,是一种丧失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安于并掩饰民族落后与被奴役命运的民族精神状态。鲁迅认为这是民族觉醒与振兴的严重阻力,因此以最伟大深刻的自我解剖,警醒国民、寻求民族的希望与道路。这正是塑造阿Q这个形象的主旨与价值。

同时,阿Q也是世界文学史上少数具有不朽艺术生命力的文学典型之一,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是鲁迅对人类一种精神弱点的发现与解剖,它表现的不仅是国民心理,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的心理结构,在人们面对不平等、不合理的环境,而又无力改变现状时,人人都有可能无可奈何地自我嘲解,在心理幻影中求得心理的平衡。

65.阿Q的“精神胜利法”蕴涵着怎样的历史内容?

答:阿Q的“精神胜利法”蕴涵着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内容。

鸦片战争以来,清王朝腐败无能,在西方列强无耻的侵略面前,一次次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统治者为了掩饰失败和维持政权,或向国人吹嘘历代帝王对外的武功,或嘲笑别民族的奴性或亡国,以中国尚未灭亡而自得;同时,又不愿正视西方的先进与发达,却鼓噪什么中国“道德天下第一”、“外国物质文明虽高,中国精神文明最好”等等自欺欺人之谈。统治集团及其所代表的阶级,已坠入万劫不复的精神胜利法深渊。一方面,因为每一时代的统治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所以统治者会通过各种途径,将精神胜利法有意无意地灌输给人民,使部分民众深受其害;另一方面,人民大众如农民等小生产者的狭隘、保守与落后,本来就易于精神胜利法的滋长,再加上下层人民在近代以来连续的反抗斗争,都因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帝、封势力的镇压而失败,这不仅会使部分下层人民产生精神胜利法,而且更利于统治阶级的精神胜利法在下层人民中流播。

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面对外来侵略的压迫与屈辱,不敢正视和反抗,反而以精神胜利法来掩饰所受压迫与屈辱时,其精神的衰颓及命运的悲惨,是不言而喻的。由阿Q精神胜利法所揭示的近代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悲剧,确乎关系到民族的生死存亡。鲁迅以健全的理性批判精神和强烈的悲愤、焦虑所创造的阿Q这一批判性文学典型,对于揭示近代中华民族的精神悲剧,激励国人开辟反省之路,走向觉醒与奋起,无疑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66.《阿Q正传》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答:《阿Q正传》在以“暴露国民的弱点”为主的同时,还显示了另一方面的重大意义,即对辛亥革命的艺术批判,或者说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的一些严重教训,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揭示了辛亥革命不重视发动、组织农民的弱点。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毛泽东说:“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小说并未正面描写辛亥革命,却以革命为背景,再现了这样的历史真实:革命前,未庄的人们根本不知“革命”为何物,阿Q对革命更是“深恶而痛绝”。当他们从城里豪绅的逃难和传言里间接知道革命时,未庄仅只掀起了一场人心骚动,阿Q心目中的革命党,不过是“白盔白甲,穿着崇祯皇帝的素”的“反清复明”的队伍。更可悲的,是有着“革命”要求的阿Q,竟然到处找不到革命党。可见,领导革命的资产阶级,在革命前和革命中都没有广泛深入地宣传、发动和组织农民,根本没有把农民视作民主革命的主力军,这当然不可能取得革命的真正胜利。

其次,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这一揭露,是通过对封建势力混入革命队伍,从而改变革命性质的描写完成的。革命曾使县城和未庄的豪绅们惶惶然如丧家之犬,但假洋鬼子、赵太爷父子、曾到未庄逃难的举人老爷,居然转眼间就成了革命党;而革命后的县政权里,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举人老爷则当上了帮办民政。这种对封建势力代表人混入革命阵营并篡夺领导权的描写,是历史的真实,集中地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与妥协。小说对民主革命某些本质方面的真实描写,显示了鲁迅现实主义的清醒和深刻。

67.《不准革命》与《阿Q正传》的主题思想有什么联系? 答:《不准革命》是鲁迅的《阿Q正传》中的第八章。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特别指出,鲁迅“专门写了‘不准革命’一章,说假洋鬼子不准阿Q革命”。这一章是表达全作品主题思想十分重要的部分。

《阿Q正传》是鲁迅在1922年初写成的伟大的小说,它着重描写了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阿Q,通过他与赵太爷、假洋鬼子等人的矛盾斗争,生动地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地主阶级对农民残酷无情的政治压迫、经济剥削和精神奴役,深刻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展现了这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它有力地批判了资产阶级的妥协性、不彻底性,形象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并尖锐地指出了中国民主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的重要性。这一主题思想在《不准革命》中得到较为突出的表现。

《不准革命》以辛亥革命消息传来后未庄各阶级的动向为背景,着力表现阿Q想革命和农村封建势力代表假洋鬼子不准阿Q革命。阿Q和假洋鬼子之间的矛盾反映了地主阶级和贫苦农民之间的阶级对立。假洋鬼子的嚣张气焰生动地揭露了反动势力投机革命、压迫和镇压人民的罪行,同时也反映了资产阶级向封建势力投降;阿Q遭到“不准革命”的威胁和迫害说明资产阶级无视农民的革命要求,同时也指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阿Q在向往革命过程中所反映的落后意识,正是尖锐地提出了启发农民觉悟,发动农民起来革命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不准革命》这一章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全作品的主题思想,理解这一章的内容对于掌握《阿Q正传》的思想意义有着重要的作用。

68.《阿Q正传》开头两段的背景描写有什么意义?

答:在文章的开头两段,作者以深沉的笔调描述辛亥革命风暴传到未庄时,各种人物的反响,揭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从而为主要人物阿Q和假洋鬼子的活动提供了典型环境。这两段的背景介绍说明了三点:

第一,革命后政权已被封建势力篡夺,农村的阶级关系没有变动,封建地主阶级仍旧压在劳动人民头上,阿Q等贫苦农民就不可能获得解放。

第二,阶级敌人开始乔装打扮,投机革命,他们钻进革命队伍里来,必然要破坏和扼杀革命,假洋鬼子不准阿Q起来革命也势所必然。

第三,群众对革命的认识极为模糊,阿Q认为盘辫便是革命,他根本不认识革命的意义,当然更不可能认清假洋鬼子的反革命本质。

因此,开头两段介绍县城和未庄在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中各种人物的活动,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它为假洋鬼子不准阿Q革命提供了特定的典型环境,为展现这两个人物的性格作了有力的铺垫。

69.略述《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 答:(1)刻画人物重点在“画眼睛”。这是鲁迅一贯的艺术主张。所谓“画眼睛”,就是突出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小说的第一章——第三章,就是通过具体描写阿Q的所作所为以及所思所想,从各个角度突出地刻画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以后各章,进而刻画了阿Q性格的主要侧面及其发展,然而对精神胜利法的描写,显然仍反复出现,贯穿全篇。阿Q 临死时画圆圈前后的心理,更是画龙点睛地突出了阿Q 的主要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2)小说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特征,把章回小说同传记文学结合起来,摒弃了旧小说中一些陈规陋习,灌注了现代西方小说写传记注重人物心理刻画的特点,从而使小说既具有中国的民族特色,又避免了旧小说的一些弊端,如慢节奏等等,同时,又具有了现代小说的气息。

(3)故事情节的展开与人物性格的描绘紧密结合,真正体现了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这一小说的美学原则。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同故事情节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而展现的。随着情节的发展,阿Q的性格也愈加鲜明,愈富有个性,愈典型。

(4)鲁迅把阿Q的行为描写同他的内心世界的刻画结合起来。阿Q 因头上长了“不体面”的癞疮疤而忌讳说“光”“亮”“灯”“烛”,个性地揭示了阿Q 既爱面子又不服气的内心世界。真正做到了形神兼备,使人读了对阿Q 的描写,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5)深广的社会历史背景与阿Q的悲剧命运相结合,从而将《阿Q正传》的社会意义,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使阿Q 这个典型,具有了更广泛的意义。如阿Q 在辛亥革命胜利时,不仅没有参加革命,反而成了牺牲品,从而形象地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6)悲喜交融的艺术风格。《阿Q正传》是悲剧,但不是单纯的悲剧,是将泪与笑、热与冷、严肃与幽默交织在一起的悲喜剧。对阿Q 的“精神胜利法”,作者无疑是出于喜剧的讽刺,与含笑的幽默,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但“精神胜利法”使阿Q 成为苟活于一个吃人世界的做活的工具与供人玩笑的玩物,这无疑是使人灵魂颤抖的悲剧,因而那喜剧的笑比之于悲剧的泪更使人感到沉痛。当阿Q 以荒唐方式向吴妈求爱而演出了一场“恋爱的悲剧”以及后来糊里糊涂地在自己的死亡判决书上画圆圈,因发抖没有画圆而惋惜时,这种喜剧式的描写的背后所隐含的悲剧是难以言说的!这种泪与笑互为表里的悲喜剧比之于单纯的悲剧更具有震撼人的艺术效果。

70.论述阿Q的性格内涵

答:阿Q的性格内涵包括两部分:

(1)精神胜利法。这是阿Q性格中最核心的内涵。这种最核心内涵的个性内容是: a.自高自大。阿Q非常自大,当他与别人发生口角时,他常会说:“我们先前——比你们阔得多啦!你们是什么东西!”尽管此时的他一贫如洗,只能靠打短工维持生计。他不仅自认为自己的“先前”比别人“阔”,而且思维还顺向延伸,当他见到有钱有势的赵太爷、钱太爷时,往往心里想 “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尽管此时他仍是光杆一条。他就是这样用盲目的“自大”在精神上压倒别人以使自己得到满足。用从来没有验证过的他的“先前”的“阔”和自己虚拟的现在无法证实的今后儿子的“阔”,使自己在精神上得到虚假的“胜利”。

b.欺软怕硬。阿Q头上长了一个不体面的癞疮疤,他避讳“癞”以及与之相关的“光”、“亮”、“灯”等字眼。如果谁在他面前犯了“忌讳”,阿Q先是估量对方,“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但别人并不怕,他总是吃亏的时候多。他被人打了或被打输了,就““认罪”“磕头”等等。但当他碰上比自己弱的对手时,立刻就上前欺侮对方。例如与小D、小胡的打架,他并没有讨到便宜。但当他转身碰上小尼姑时,就跑上去欺负小尼姑,并以此来使自己的心理得到平衡。总之,见到老虎他是羊,见到羊他又变成了老虎。他就是处于这样的角色变化中,以欺软的“胜利”来弥补怕硬的“失败”,使精神得到某种满足。

c.自轻自贱。阿Q没有什么人格尊严的意识,当他被人打败了,对手让他自己骂自己时,他竟骂自己是“虫豸”,是“畜牲”。在这之后还自认为自己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并且进行一种奇特的联想,“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于是,他“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d.麻木、自欺。这是他精神胜利法最深沉的内容,也是阿Q性格中最可悲的精神特征。他麻木到现实中的任何失败,都不能够使他产生丁点自我反省的意识,生活中的巨大损失也不足以唤起他面对现实的勇气。他的激情早已被“麻木”的精神闷死了,他的精神除了“自欺”的思维外,再没有什么“活”的内容了。它被人打败了,受了侮辱,不仅不面对现实反省自己,反而以“我总算被儿子打了”来安慰自己,虚构自己是打他那个人的“老子”,而打他的人是他的儿子,在“自欺”中得到胜利。同样,当他面对自己的物质损失时,也用“自欺”的方法来解脱自己。一次与人在一个正唱戏的台下赌博,一会儿,他面前堆满了一堆赢来的钱,可一阵混乱,他赢的钱被人抢光了。他起初还有点不好受,但随后他找到了解脱的办法:举起右手打了自己两耳光,他觉得打人的人是自己,被打的人是那个抢了他钱的人,于是他胜利了,也解脱了。鲁迅说:他睡着了。面对此情此境,我们仿佛看到了万籁俱寂中只有精神胜利法的“鬼魂”在天空徘徊,狞笑地睇视着这个“睡着了”的麻木僵尸。按说物质的损失是无法用精神的满足来弥补的,可麻木的阿Q却用“自欺”的手段使自己在精神上得到了满足。——一种苦涩而且有喜剧意味的满足。

正因为他常常“自欺”,所以也特别“健忘”,——忘了失败,忘了钱被人抢了,忘了自己遭受的欺侮„„,这种忘,也就成了他逃避现实的又一法宝,也就构成了他精神胜利法的又一个性内容。

(2)封建传统观念与正统观念。例如,阿Q想讨老婆,向吴妈求爱。这一方面是出于人的自然本性,同时也明显地为一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传统观念的驱使。当他初次听说革命党时,也很快形成了一种看法“以为革命党就是造反,造反就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深恶痛绝’”。这是不许犯上作乱的封建正统思想在他头脑的反映。

两部分性格内涵相互依存,又相互粘合。“精神胜利法”使阿Q不觉悟,而封建观念又加重了他的不觉悟。他的不觉悟又反过来使他无法(也不可能)摆脱封建观念的束缚。

71.简述《伤逝》的思想内容 答:《伤逝》写于1925年10月,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探讨爱情的小说。它通过对子君和涓生两个青年知识分子从相爱到分离、从奋斗到幻灭的爱情悲剧的描写,赞扬了他们敢于蔑视传统坚决反对封建势力的精神,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狰狞面目和丑恶本质,谴责了封建顽固势力对他们的摧残迫害。

小说在赞扬涓生、子君追求个性解放并借以反叛封建势力的同时,又揭示了单纯为了解救自己的“个性解放”的局限性,即否定了脱离开社会解放的“个性解放”,批判了子君和涓生的爱情至上主义、狭隘的自我中心意识以及软弱的性格,提出了青年知识分子要从封建桎梏下争取彻底解放究竟应走什么道路这个重大问题。和当年反映同一题材的作品相比,它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别开生面的。

72.简析《伤逝》中涓生的形象

答:涓生是一个在“五四”时期具有某种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和子君“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易卜生),谈泰戈尔,谈雪莱”等,正说明他在思想上接受了西方的民主主义思想。因为,他所谈论的这些人,正是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人,他所谈论的问题都是与民主主义有关的问题。他不仅在思想上具有民主主义的思想,而且在最初还用行动实践这种理想。他与子君冲破封建势力的阻挠而自由结合,正是民主主义思想作用的结果。从这一点上看,他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形象。但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又具有明显的思想弱点——没有明确远大的社会理想和对自己身处的社会缺乏正确的认识,以及过于自信的性格缺陷。

73.简析《伤逝》中子君的形象

答:子君是一个痴心的为爱而奋斗,而牺牲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爱”,是支配她所有行动的内在因素,而且是最重要的因素。为了爱,她能冲破封建门第观念,与地位低微,生活并不富裕的涓生走到了一起;为了爱,她不顾封建家庭的压迫,不顾社会的嘲笑和诽谤,在别人的“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中昂然而行,与并不富裕的涓生同居,并响亮地喊出了这样的心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她这种为了爱而进行奋斗让人赞赏。她这些行为,体现了新时代女性强烈的个性意识,具有了可贵的价值。74.《伤逝》中子君和涓生爱情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答:《伤逝》是一篇描写“五四”退潮以后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作品,男女主人公涓生和子君,为求得个性解放、争取自由自主的婚姻,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大胆地相爱,并结为伴侣。但是,在度过了一段温馨的时光之后,他们终于分手了。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刻解剖,艺术地揭示了这一悲剧产生的原因:

首先,他们的爱情仅以“个性解放”为前提,缺乏深厚的基础和更高的目标,以致不能持久。尽管涓生也意识到“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但他们并没有这样去做。

其次,盲目的狭隘的“一切为了爱”的爱情观,妨碍了他们对爱情的本质和价值的正确理解。“回忆从前,这才觉得大半年来,只是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最后,社会黑暗势力的重压,加速了这株爱情幼苗的死亡。

75.分析《伤逝》中涓生的思想上和性格上的弱点

答:涓生的思想弱点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没有明确远大的社会理想,自然也就无法认识“婚姻自由”的实质及深远意义。他虽也常提“理想”,后来也不满子君沉溺于家务琐事,认为“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但那仅仅是个人的理想,这个“爱情”理想,如个人的爱情、婚姻、幸福等,与社会仍隔几层。二是:对自己身处的社会缺乏正确的认识。如遭到“失业”的打击,还看不清事情的严重性,反而认为“人们真是可笑的动物,一点极微末的小事情,便会受很深的影响”把丢失赖以生存的职业,看成“极微末的小事情”,这说明他对整个社会没有正确的认识。

涓生的性格弱点则主要表现在太自信,过于自信。比如,当他失业后,之所以认为自己失业只是一点极微末的小事情,除了思想上对社会缺乏认识外,还由于他对自己的能力太自信。他自觉自己能写文章,也能翻译书和文章,就自有“将来的希望”。正是思想和性格的弱点,使他最后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爱人不得不离他而去,他自己也饱尝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打击和冷眼,从曾经奋斗的起点,转了一个圈又回到了起点。除了“悔恨”和悲哀,什么也都未能留下。正是这些弱点,最后导致了他的悲剧。

76.怎样理解涓生“重情”“反省”的个性品质?

答:涓生既是一位过于自信的人,也是一位十分看重感情,能反省的人。他的自信,虽然在那样的黑暗社会并无助于改写他的命运,但毕竟反映出他有这么一种宝贵的个性品质,在他的个性品质中,“重情”,可说是十分鲜明的。他对子君的爱,是真诚,而对子君曾经给予过他的爱,他是十分珍惜和看重的。这种对爱的珍惜和看重,在他的两个时期表现得最为鲜明。一是两人恋爱时,涓生自述“已经记不清那时怎样地将我的纯真热烈的爱表示给她。”而在子君离他而去且自知子君已死后,涓生又自述:“我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之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正是这种“重情”的个性品质,使涓生最后没有伦为一个“负心汉”。涓生能“反省”的个性品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人生的反省;一是对自己的剖析。在对人生的反省中,涓生能从自己的人生遭遇中领悟人生的某种真谛,如,当他失业后,终于未能凭写文章、译书的本领改变自己的困境时,他悟到,以前的生活“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这实际是从形而下的“遭遇”中道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结论。这也反映出涓生是有清醒理智的人。在对自己的剖析中,涓生不仅剖析了自己的“卑怯”,更从对自己的剖析中,表露了深深的悔恨,这些悔恨,既是对自己灵魂的忏悔和剖白,也是对自己爱的历程的反省。正是这种勇于反省的个性品质,给人一种希望,也能得到人们的谅解。也正是这种个性品质,体现了一个经受过五四新思潮熏陶的知识分子的特征。

77.分析《伤逝》中子君思想上和性格上的弱点

答:子君有着明显的思想缺点和性格缺点。这些缺点也无一不与“爱”相联系着,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缺点都是“爱”的牺牲品。

她的思想缺点也只要有两方面:第一,她只看到爱情,把爱情的重要结果——婚姻的取得,看成是自己人生奋斗的全部内容,也当作是自己人生奋斗的终点。所以,在与涓生同居以后,她就不再前进了,也没有什么新的理想、信念了,一心一意只想当好家庭主妇的角色,做家务,成了她对人生应尽的唯一义务,并沉醉于其中而不自觉。此时,她已从昔日所反叛的封建家庭中走出来,又自己将自己束缚在了一个新的牢笼里。从过去做封建家长的奴隶角色,变成了做自己新家的“家庭奴隶”的角色。更让人感到可悲的是,她不仅做了这种“家庭奴隶”,而且无半点不满,反而沾沾自喜,完全满足了,所以作品写到,她竟“胖了起来,脸也红活了”,和过去“苍白的圆脸,苍白的瘦胳膊”相比,几乎判若两人。正因为她停止了生活的追求,她生命的意义也就在这种做“家庭奴隶”中被消蚀掉了。这正是她的思想弱点带来的必然结果,而这个结果不仅预示了以后她的悲剧命运,而且,这种结果本身就是她的一种人生悲剧,一种“几乎无事的悲剧”,一种“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悲剧。

第二,子君在婚姻自由方面挣脱了封建专制的某些束缚,但并未挣脱它的所有束缚,并没有从旧传统、旧习惯、旧思想中彻底解放出来,而且也没有争取彻底解放,特别是思想解放。鲁迅说子君“未脱尽旧思想束缚”,这正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子君的又一个思想弱点。正因为她“未脱尽旧思想束缚”,她的思想感情,甚至行为,也就不可避免的要流露出旧思想的庸俗气。如,子君把自己喂的小狗取名叫“阿随”,为什么,“随”者,“追随”、“跟随”之谓也。这表明,此时的子君在小狗面前已经以主子自居了,把狗看成是子君可以随时使唤的奴才,这反映了她对目前地位的满足和骄傲之感,以及她滋长起来的庸俗的虚荣心。又如,为了小油鸡的事,子君经常和邻居官太太明争暗斗,这和旧时代的村妇之间的吵架、斗法,使小心眼,完全一样,这说明她的思想境界、胸怀、品格等并没有高出一个庸俗无耻的官太太,同那些没有受过教育的旧式家庭妇女并无多大区别。

子君的性格缺陷主要是“缺乏独立意识”,依附性太强。子君缺乏在社会上独立谋生的能力,没有和男子平等的经济权利,也不知道取争取这种权利。在子君的心中,似乎在家靠父母养活,出嫁靠丈夫养活,这是妇女天经地义的命运。所以,在她与涓生结合后,她没有表现出一丝一毫争取自食其力,不依靠任何人的平等经济自由的理想和信念。这和她后来的悲剧结局也有密切的关系。

78.《伤逝》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义? 答:鲁迅的《伤逝》,具有广泛而深远的社会意义。

首先,它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揭露和抨击,无疑有助于人民群众进一步认清封建专制主义的罪恶面目,并激起他们更猛烈的反抗。

其次,它对个性解放思想的分析和总结,有助于我们认识个性解放思想的积极性和局限性,它对“新的生路”的展示,更有助于当时正处于迷惘、彷徨的如子君、涓生这样的新青年走上正确的革命道路——投入社会革命。

79.你怎样理解《伤逝》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答:鲁迅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上真实而深刻地刻画出一系列具有鲜明个性色彩的知识分子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五四”前后时代的急剧变化带来各类知识分子思想灵魂的深刻变化。

《伤逝》中的子君和涓生都是为“五四”的春雷所惊醒的知识青年,他们在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鼓荡下,毅然地冲破封建专制家庭的桎梏,争取婚姻自由,终于走上反抗的道路。特别是子君,表现出一种无畏的反抗精神,她坚定地宣布:“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五四”时期觉醒者的呼声,是中国妇女强烈的向社会要求独立地位的呼声。但是觉醒仅仅是斗争的开始,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子君和涓生究竟向哪里去,他们并不明确,于是冲出封建家庭后立刻沉醉在“幸福”的小家庭中,消沉了斗志,经济上的压力又迫使他们的爱情破裂了,子君重回到封建专制家庭里走完了所谓人生的路;涓生在打击和变故面前虽然有所清醒,但尚未跨进“新的生路”。

鲁迅通过刻画子君和涓生这些处在分裂着变化着的知识分子形象,表现出作者对知识分子的前途和命运问题的深切关注,反映了鲁迅对知识分子出路问题的积极探索。

80.简析《伤逝》的艺术特色 答:《伤逝》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作品采用人物“手记”的第一人称独白的形式,由涓生断断续续的内心独白,真切细致地描述了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全过程,感情沉郁真挚,情节生动逼真,绵延成一个笼罩着浓重悲剧氛围的爱情故事。

第二,在人物刻画方面,对主要人物的描写重在细致入微的心理剖析;对次要人物则侧重于外貌、动作的白描勾勒。如子君对爱的执着、陶醉,对失爱的恐惧、迷惘,涓生关于爱与不爱的内心争斗,千回百转的悔恨,这些都写得淋漓尽致。而对于“老东西”、“小东西”这些次要人物,只通过“鲇鱼须”、“鼻尖”的“小平面”和“加厚的雪花膏”等富有特征的外形的勾勒,即赋予了他们鲜明的个性。

第三,精彩的细节描写对突出人物性格、渲染悲剧氛围、深化主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四只小油鸡和小狗阿随的出现,不仅表现了子君婚后精神上的空虚,也是她和小官太太暗斗的导火线,更是她和涓生日后矛盾的焦点、感情破裂的枝节因素。它们被杀被逐,对加深子君涓生感情的裂痕,反映他们生活的困苦,揭露旧社会对他们的扼杀,渲染悲怆的气氛等方面,显得精炼而又形象生动,发挥了巨大的艺术魅力。

最后,作品的语言优美凝炼,富有诗的情韵;开头结尾部分有些语句的故意重复,不仅在结构上起着贯穿前后的作用,而且令人有物是人非之感,加强了作品的抒情氛围,有助于主题的表达;有些句子写的委婉含蓄,寓意深刻,发人深思。

81、泛神论是一种什么思想,对郭沫若的《女神》创作有何影响?

答:所谓泛神论,是指十六、十七世纪流行于西欧的一种唯物主义哲学学说,其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的布鲁诺和荷兰的斯宾诺莎。这种学说认为神是非人格的本原,这个神或本原不在自然界以外,而是和自然界等同,本体即神,神即自然。

郭沫若当年在《致宗白华》(《三叶集》)中说“诗人的宇宙观以Pantheism(泛神论)为最适宜”。可以这么说,五四时期郭沫若的思想中最突出的是个性主义与泛神论,尤其是泛神论,成了他看待社会、人生的武器,也是指导他创作他最著名杰出的诗篇《女神》的思想意识。泛神论的三种哲理直接左右了郭沫若《女神》的理想建构与情感表达:第一种哲理为“自然是神之表现”;第二种哲理是“自我也是神的表现”;第三种哲理是“人神合体”,生死等齐的乐观精神。这三种哲理的核心就是人、神、自然一体,消泯了生命的生与死的界限。泛神论的这三种哲理作用于《女神》,从而使《女神》中的诗消融了人、神、自然的界限。大自然被人化,人被神化,生死一体,乐观主义精神洋溢,也使题材丰富多彩,美不胜收。传说、神话、天上、地下、历史、现实,尽纳诗中。

82、谈谈《女神》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 答:《女神》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郭沫若的第一本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有突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新诗奠基之作。《女神》收入了诗人1918年到1921年间写的诗56首,是“五四”时代精神的产物,是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1、它以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为主调,以“绝端的自主、绝端自由”的新诗形式,唱出了爱国主义的激越壮歌,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它所体现的美学原则及其独特的审美价值,达到了五四时期中国新诗主潮的峰顶。

2、它结束了五四诗坛上的“胡适的时代”,五四的诗歌革命只有到了《女神》异军突起,才显出摧枯拉朽的威力,新诗阵地才有了主将,才充分体现了情感的大解放和诗体的大解放,将自由体诗的格局从胡适的“摹仿自然”阶段推向“表现自我”的阶段。

3、《女神》所表现出的丰富而大胆的想象、汪洋恣肆的感情,使中国新诗的诗性特征大大加强,其艺术个性对后来诗人影响很大,从冯至、闻一多、徐志摩到蒋光慈、田间、艾青等一大批诗人都受到影响。

83、谈谈《女神》的思想内容 答:《女神》的思想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其主线。郭沫若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位很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她简直就和我的爱人一样。我的那篇《凤凰涅槃》便是象征着中国的再生。《女神》中所体现的叛逆精神、反抗精神、破坏精神和争取自由解放、向往光明的精神等,都是诗人爱国主义思想的辐射。

2、歌颂富有叛逆精神的“自我”形象,显示“自我”的超人力量,表现出强烈的个性解放思想和创造意识。如《女神之再生》中向往光明与自由的女神,《凤凰涅槃》中集香木自焚以求更生的凤凰,《天狗》等诗中那无所顾忌、大胆狂放、充满自信的“我”。

3、对十月革命和无产阶级领袖以及工农大众的由衷歌唱。如《太阳礼赞》、《匪徒颂》、《巨炮之教训》等诗,从不同的角度歌颂了革命导师列宁和十月革命,体现了朦胧的社会主义因素。在《晨安》、《地球,我的母亲》、《西湖纪游》等诗中,诗人抒写了对工农大众和劳动的爱慕敬仰之情。

4、歌咏大自然。如《梅花树下的醉歌》、《光海》等,在表现“物我合一”的思想的同时,也歌颂了大自然的静谧、温柔和美丽。

84、谈谈《女神》的艺术特色 答:《女神》在艺术上的成功使自由体的新诗真正达到了“诗”的境界。

1、实践了“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创作主张,因而不追求任何一种固定的诗的格式。它任凭感情驰骋,自然流露,依据内在的感情节奏,自然地形成诗的韵律。

2、雄奇壮丽的风格。《女神》虽有像《霁月》、《雪朝》、《晨兴》等冲淡秀丽风格的诗,但最能代表《女神》浪漫主义风格特征的还是其雄奇、壮丽的诗及所显示的风格。这种雄奇、壮丽的风格可以从两方面看:从内容上看,重大、雄奇的题材(如《凤凰涅槃》),热烈奔放的爱憎情感(如《晨安》等),鲜明深邃的主题,奇特伟岸的形象(如《天狗》等),广阔生动的意境。从形式上看,奇诡的象征技巧,极度夸张的手法,雄浑奔放的节奏,跳跃自由的句式,色彩瑰丽的语言。

3、自由的形式、多样的体裁。《女神》充分体现了郭沫若在诗的形式上所主张的“绝端的自由”。诗句长短随抒情而定不拘格套;节奏的快慢强弱依境界而设,自由奔放。在体裁方面,《女神》采用了自由诗、散文诗、格律诗、古体诗和诗剧等多种形式。在诗剧中,既有韵体诗(如《女神之再生》),又有散文诗体(如《湘累》),也有韵散结合体(如《棠棣之花》)。丰富多样的体裁恰好满足了诗人同样丰富多彩的感情内容,充分显示了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多样神采。

85、分析《女神》体现的“五四”时代精神 答:五四时代是一个充满反抗和破坏、革新和创造的时代,它破坏旧道德、旧礼教、专制政治和一切封建偶像,它追求科学、民主,高扬爱国主义精神。《女神》正体现了这种时代精神。

1、高昂的爱国主义激情。这是《女神》的主旋律。比如,《炉中媒》,诗人以熊熊燃烧的煤自喻,把祖国比作“年青的女郎”。诗中唱道:“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身的赤子之情。又如《凤凰涅槃》,诗人以凤凰更生象征祖国的新生,到处充满新鲜、净朗、华美、芬芳的气氛。这种溢于言表的爱国主义激情,既是《女神》的一个基调,也是诗人当时创造的反抗的思想生发的基础。

2、冲破封建藩篱,改造社会的叛逆性格和英雄气概。在《女神》中五四时代那种英勇无畏的反叛精神表现得十分突出。一方面,诗人歌颂了许多古往今来的反抗者、叛逆者,赞颂他们的斗争精神,如《匪徒颂》。另一方面,诗人在作品中塑造了“开辟鸿荒的大我”的主人公形象。

3、创造新世界的理想主义和乐观进取精神。如《女神之再生》,“我们要去创造个新太阳”以“照彻天内的世界,天外的世界”。《晨安》中,诗人向着“常动不息的大海”,“年轻的祖国”,“新生的同胞”一口气喊出二十七个“晨安”。

86、分析一下《女神》的语言特点 答:《女神》的语言虽然带有一些新诗初创时期共同缺点,但她的面貌是焕然一新的,显示了新诗语言的高度成就。

1、精炼。诗人善于用准确的语言来描绘事物的特征。如“哦,山在那儿燃烧/银在波中舞蹈。”(《光海》),不说山岭披满阳光,而说山在“燃烧”,这就不仅达到了写景的效果,而且赋予山岭热烈的生命蓬勃的精神。

2、诗歌语言的音乐性。《女神很注意诗的节奏,而且还很注意韵律。其大多数诗篇是压韵的,而且力求韵律和情绪和谐。

3、注重语言的色彩感。诗人喜欢用那种具有鲜明色彩的语言来渲染诗的形象。如:岸草那么青翠/流水这般嫩黄!(《黄浦江口》)色彩明丽,“青翠”与“嫩黄”相映照,衬托祖国山河的美丽。当然,语言的色彩感、音乐性都不是孤立的,它们在诗中结合在塑造形象这一点上,给合在诗人对生活的感受上。郭老曾总结自己对诗的体会说,诗歌形式的完善就“要使韵律、色彩、三者都配合得适当。”善于锤炼符合生活形象的韵律、节奏,善于选择符合生活形象的具有色彩感的语言是《女神》语言艺术的突出成就。

87、请分析《天狗》这首诗 答:写于1920年的《天狗》,是一首充满着叛逆、反抗精神的诗篇,它充满着那种火山爆发式的热情,反映了五四时代狂飙突进的革命精神,是这个时代个性解放要求的产物。天狗,在我国古代的传说中具有神话色彩,它是天上的彗星,又是月中的凶神。在诗中,诗人以天狗自况,“我”要吞掉日月、星球、宇宙。“我”宣布“我是全宇宙能的总量”,诗中的形象,如巍然的高山,有着压倒一切的气势,又如一团燃烧着的烈火,有着毁灭一切的力量,充分反映出诗人要冲决一切罗网,摧毁一切枷锁的自我解放的精神。这个具有无限能量的“自我”,它在发展“自我”、毁灭旧世界的同时,还强烈地要毁灭自己:“我剥我的皮”,“我食我的肉”、“我吸我的血”。从自我扩张到自我否定,到自我完成,反映了诗人要求否定旧我、追求新我的积极进取精神。“我”不是个性主义的自我,而是体现了人民的理想和愿望的自我。郭沫若自己曾说:“《天狗》一诗是对旧社会表示反抗,对于新社会表示憧憬。”全诗分三段,第一段写“我”是神,表现要吞噬一切的豪情,第二段写“我”是力的化身,具有一切光所有的巨大能量;第三段写“我”在激烈地运动和发展,最后达到自我毁灭,自我完善。全诗各段一线贯穿,表现自我的扩张、发展和毁灭的过程,反映了自我赞美和自我改造的思想。在形式上,《天狗》受到惠特曼的影响。它突破了旧诗形式的束缚,全诗二十九行,都以“我”字开头,一气呵成,并运用了排比和复唱,突出了自我赞美、自我崇拜的个性解放思想。又如连续三句“我飞跑”,节奏短促,语句急迫,突出地表现了“电气一样的飞跑”的速度,显示了天狗的勇猛。总之,诗的内在旋律与诗人感情节拍和谐一致,它构成了排山倒海的宏伟气势,粗犷豪放的艺术风格,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

88、谈谈《女神》的意象世界 答:《女神》意象群可以归纳为:神话意象、自然意象、社会意象和文化意象。

1、神话意象。《女神》的时期,郭沫若的文化心态正是神话原型心态,上古神话因其强力精神而震撼郭沫若的心灵,他强烈的渴望通过艺术形象把自己内心世界的欲望转化为外部世界,上古神话原型主要有:炼石补天的女神、唱着永恒恋歌的湘水女神、自焚的凤凰等。郭沫若用这些意象的目的在于通过回归神话原型,与人类深层的心理对话,召唤因儒家文化的影响而导致失落的强力精神。

2、自然意象,如宇宙、太阳、星空、地球、高山、海洋等。由于诗人的泛神论思想的影响,把自我与神、自然与神融为一体,因此,他笔下的自然意象经过诗人的想象和感情的灌注,以自然全部生命和人格的艺术创造,自然意象染上了诗人的主观情绪的审美色彩,跳动着强烈的生命、火热的情感和无穷的创造力。

3、社会意象。他选择了许多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创造出社会意象群。这些意象具有更为深刻的社会联系,有时甚至隐喻着某种社会现象、社会状态发展的历史。如《电火光中》里贝多芬“蓬蓬的头发,好象奔流的渊源”,在《匪徒颂》中诗人歌颂克伦威乐、华盛顿等一切政治革命的匪徒,马克思、列宁一切社会革命的匪徒,释迦牟尼、马丁路德一切宗教革命的匪徒,这里的“匪徒”已成为一种社会历史和时代精神的化身,无不给读者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和崇高的美感享受。

4、文化意象。《女神》中出现的长城、金字塔、苏伊士运河、大都市、摩托车、X光线等意象,这些意象不同于自然意象,而是凝聚着丰厚文化内涵的文化意象。诗人用此表现人类无穷的智慧创造力以及20世纪现代科学动力精神。这些意象使《女神》文化意象群更具现代意识和科学理性的内涵。

89、任选《女神》中的一首诗谈谈“泛神论”对这首诗的影响 答:《女神》中最集中地体现了“泛神论”影响的诗篇是《凤凰涅槃》。泛神论的三种哲理如“自然是神之表现”;“自我也是神的表现”;“人神合体”,生死等齐的乐观精神等,都在《凤凰涅槃》中有直接的表现。所谓“自然是神之表现”,“自我也是神的表现”以及“人神合体”,生死等齐的乐观精神的核心就是人、神、自然一体,消泯了生命的生与死的界限。凤凰的“集香木自焚”而后的新生,就集中表现了由泛神论赋予的乐观主义精神;诗篇中作为主要意象的凤凰实质上也是五四时期诗人郭沫若的化身,而这个化身所表现的对历史与现实的批判与诅咒,既表现了五四时期崭新的时代意识:忧国、忧民,也表现了诗人郭沫若自己的情怀。凤凰对群丑的抨击及“集香木自焚”的行为,既显示了中国人民对旧世界无所顾忌的反抗精神和勇于追求新生活的豪情,也表现了诗人自己的豪情壮志。凤凰这两个意象的行为既象征地表现了中华民族蜕旧变新的决心,体现了中国人民与旧世界告别,豪迈走向灿烂明天的勇气和信心,也表现了诗人郭沫若自己对未来的美好理想。所以,这两个意象作为自然之子,既是神的表现、时代的象征,也是诗人自己的表现与象征,客体与主体是“合一”的。

还有一个意象——火。这是贯穿全诗的一个意象。它是光明与力量的象征,是摧毁旧世界的伟丈夫,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它热烈、美丽,给人以光、以热,以新生的欢乐和希望;它冷峻、坚毅,要烧尽人间的腐朽与肮脏。它为旧的时代划上了句号,又照亮了新时代的华美、灿烂的景象。它帮助凤凰蜕去“旧我”获得了新生,它使黑暗成为过去。它是伟大民族精神的凝聚,它是诗人心中不落的太阳。事实上,泛神论的思想不仅直接构成了本诗的内容,如“一切的一,和谐”、“一的一切,和谐”,“火便是你,火便是我,火便是他,火便是火。”(《凤凰再生歌》),而且,直接创造了本诗的部分意境。如从泛神论尊崇本体,尊崇自然的本体论思想出发,诗人反复吟唱“一的一切”、“一切的一”、“更生了”、“芬芳”、“和谐”、“悠久”、“欢唱”等。这既表明了诗人反抗旧世界和我一起扬弃,从烈火中造出一个新我、新世界,也由此通过泛神论“一切相通”、“万物和谐”的思想,创造了一种到处和谐,无限净美的意境。

90、论述郭沫若的浪漫主义的诗歌主张

答:郭沫若在发表《女神》之后发表了一系列的浪漫主义诗歌见解,构成其浪漫主义诗歌美学。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诗的本职在于抒情”,“诗的创造贵在自然流露”,即诗是诗人心中诗意诗境的自然流露。他在1920年1月18日写给宗白华的长信中说:“我们的诗只要是我们心中的诗意诗境底纯真的表现,命泉中流出来的Strain,心琴上弹出来的melody,生底颤动,灵底喊叫,那便是真诗。”又说:“诗不是‘做’出来的,而是‘写’出来的。”当然,郭沫若主张好诗是诗人心境的自然流露,并没有把诗人同现实斗争对立起来。他说的诗人心中的“诗意诗境”,并非是远离时代革命风浪的一湾“清澄的海水”,而是时代斗争风云的汪洋大海,他所谓的“生底颤动、灵底喊叫”,并非是诗人主观精神世界声嘶力竭的呼喊,而是社会客观的现实生活在革命诗人心中奔腾呼啸的回响。

2、“诗是人格创造的表现”。他说:“诗底的成分总要算‘自我表现’了,所以读一人的诗,非知其人不可。又说:“诗――不仅是诗――是人格的表现,人格比较圆满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诗人。真正的诗,真正的诗人的诗,不怕便是吐诉他自己的衷情,抑郁,我们读了,都足以增进我们的人格”。这里讲的是诗人的个性,即诗人的人格在诗歌中的表现问题。这里的“自我表现”不是自我夸张,他这里的人格是与时代的进步思想和广大人民的革命要求相通的。诗人心中激荡着时代的风暴,诗人优美的感情跃动着革命的脉搏。他自己说:“诗是人格创造的表现,是人格创造冲动的表现。这种冲动接触到我们,对于我们的人格不能不发生影响。”“个性最彻底的文艺便是最有普遍性的文艺,民众的文艺。”所以,郭沫若说的“人格的创造”不能理解为个人主义的精神夸张,而是创造力量的化身,时代精神的体现。诗人是人民的代言人。

3、从诗歌是诗人内心感情的流露出发,他又提出诗歌创作本身无目的性的结论。他认为,“文艺如春日的花草,乃艺术家内心之智慧的表现。如一阵春风吹过池面所生的微波,应该说没有所谓目的。”而这种“无目的论”只是对诗歌的创作论而言的。事实上他是承认文艺的社会功用的。

91、《凤凰涅槃》 答:《凤凰涅槃》是郭沫若写于1920年1月20日的一首长诗。开始发表于1920年一月三十日、三十一日的《时事新报·学灯》,后收入诗集《女神》,是其中最重要的作品。它标志了诗人创作的一个高峰。它借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故事,象征着旧中国以及诗人旧我的毁灭和新中国以及诗人新我的诞生,集中地表现了五四时代反帝反封建的狂飙突进的战斗精神。全诗除“序曲”外共分五章,分别是“凤歌”、“凰歌”、“凤凰同歌”、“群鸟歌”、“凤凰更生歌”。全诗自由奔放、具有雄奇豪放的艺术风格,为中国自由新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92、《凤凰涅槃》题目的含义是什么? 答:“凤凰”喻指祖国,也喻指诗人自我。“涅槃”是佛教名词,梵语的音译。佛教徒死后叫涅槃,也叫圆寂,即反真归本。这里的涅槃,不是寂灭,而是更生,引申为在死亡中获得永生。郭沫若以“凤凰涅槃”为题目,是象征中华民族和诗人自我,在“五四”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烈火中获得新生。

93、《凤凰涅槃》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答:《凤凰涅槃》是《女神》的代表性作品,标志着其创作的最高成就。长诗反映了彻底地火葬旧社会以争取祖国自由解放,彻底地火葬旧传统以争取个性解放的革命思想,表现了五四时代反帝反封建的狂飙突进的战斗精神。长诗对古代传说加以艺术的改造而炼成完整的情节。在“序曲”里写除夕将近一对凤凰在寒风凛冽、万物枯朽的丹穴山上唱着哀歌为自己安排火葬。在凤凰临死前的歌中,诗人借凤鸟的哀鸣对冷酷、黑暗、腥秽的旧世界发出强烈的诅咒,并对“那个阴秽的世界”发出诘问:“你到底为什么存在”,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社会的愤懑和否定。在凰歌中,凰鸟在滔滔的泪水中倾诉了无限的哀痛,它回想起那过去悲哀、烦恼、寂寥、衰败的历史,决心要追回那“年青时候的”“新鲜”“甘美”“光华”的年代,表现出诗人对千百年来封建社会的诀别,显示出五四新一代思想的迅速觉醒。凤凰对旧世界决绝,英勇地投火自焚,以求得新生,体现了诗人要把旧中国彻底改造为新中国的强烈愿望。在火中燃烧而获得新生的不只是凤凰,也象征着诗人自己。“凤凰更生歌”是全诗的高潮,写东方黎明时分,凤凰更生后出现一片“新鲜、净朗、华美、芬芳”,春潮滚滚,生气勃勃的光明世界,这也是诗人对新中国的憧憬与展望。《凤凰涅槃》集中地体现了诗人那种“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努力”的思想。

94、谈谈《凤凰涅槃》的艺术特色 答:《凤凰涅槃》典型地体现了浪漫主义诗风。第一,长诗采用诗剧式结构。“序曲”相当于序或“画外音”,起提示作用。“凤歌”、“凰歌”和“群鸟歌”以独唱的形式,显示出各个形象自身独特的精神面貌。“凤凰合歌”是合唱,表示了共同战斗的决心。“凤凰更生歌”包括“鸡鸣”与“凤凰和鸣”,前者是过渡,后者是合唱,是全诗的高潮和结尾。第二,形式自由解放,感情奔放自然。表现了深情的爱,纵情的热望以及强烈而深广的憎恶与悲哀。而且,诗人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不是个人的悲欢、爱憎,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时代、光明、进步的情感。由于强烈的情感使诗显得激情澎湃。第三,象征手法的应用与浪漫主义想象的高度结合。诗人赋予凤凰热烈追求理想、勇敢冲决藩篱的时代精神和重造自我、创造新世界的战斗品格,融主观想象于客观意象之中,塑造出完美而寓意深刻的凤凰形象。第四,语言夸张、色彩绚丽、音调高昂、旋律急促。

95、分析一下《凤凰涅槃》的风格特征 答:《凤凰涅槃》的主导风格是雄奇壮丽。这种风格不仅具有崇高的属性,而是具有浪漫主义的特色,加之融进了泛神论的强烈意识,从而形成了与“庄严伟大的思想”,“崇高的情感”相谐和、具有独特风采的美学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奇特的想象。诗人借神话传说,别具一格地构想了一个悲壮、雄奇的场面,不仅让人耳目一新,而且给人雄奇、壮丽的审美观感。

(2)伟岸美丽的形象。诗中的凤、凰的形象无论是本质,还是外在形象,都无不显得伟岸、美好,加之它们所具有的深广的象征意味,给人一种神奇、崇高的观感。

(3)精巧、自由的结构。全诗连《序曲》共六部分,每一部分各司其职,表达一种主导思想,又与其余部分严谨衔接,从而完整、流畅地显现了凤凰由“集香木自焚”到“情感倾诉”到“遭遇嘲笑”,到“最终新生”的全过程。整个结构十分的精巧。同时,每一部分中的结构又十分自由,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自由设置,使诗歌显得顺畅而又有变化。

(4)雄浑奔放的节奏。节奏之于诗是诗的外形,也是诗存在的生命。在《凤凰涅槃》中,由内在情感的波动所形成的节奏不仅十分鲜明,而且雄浑、奔放,一气呵成。

(5)色彩绚丽的语言。96、为什么有人说《凤凰涅槃》是民族觉醒的诗的宣言?

答:这是因为本诗借凤凰“集香木自焚,再从死灰中更生”的古老传说,表现了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诗人通过凤凰这两个壮美而崇高的意象,大胆否定黑暗现实的一切,扬弃因袭的自我,严厉斥责浅薄猥琐的群丑,热烈向往新鲜、净朗、华美、芬芳的新世界,体现了追求解放民族的精神和战斗的乐观主义的气概,充分表达了作者积极破坏旧事物创造现世光明的进步的社会理想。主体形象凤凰,不仅是年青诗人的化身,也是民族和祖国的象征。所以有人说,《凤凰涅槃》是民族觉醒的诗的宣言。

97、分析《凤凰涅槃》的情感特点 答:《凤凰涅槃》的主要情感风格是崇高。郎加纳斯认为,“崇高就是‘伟大心灵的回音’”。心灵的回音,当然包括情感的外射。具有伟大品格的情感,往往是代表着民族、时代、光明、进步的情感。以此来看《凤凰涅槃》中所抒发的情感,我们发现,诗人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不是个人的悲欢、爱憎,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时代、光明、进步的情感。这些情感包括:深情的爱,纵情的热望,强烈的憎恶与悲哀。

(1)深情的爱。主要表现在对新的世界,新生的祖国的爱。诗人在《凤凰再生歌》中作了充分的表示。他一片深情地欢呼“我们新鲜,我们净朗、我们华美、我们芬芳”,“我们生动,我们自由,我们雄浑,我们悠久”。

(2)纵情的热望。主要表现在对没有牢狱与肮脏的新世界的向往。

(3)强烈而深广的憎恶与悲哀。这主要表现在《凤歌》与《凰歌》中。在《凤歌》中,诗人以宇宙空间为对象,诅咒了那“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旧世界,象征地表达了对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憎恨的感情。在《凰歌》中,诗人以时间发展的历程为线索,用涓涓流水般的诗句,回顾过去灾难的历史:“五百年来的眼泪倾泻如瀑。”“五百年的眼泪淋漓如烛。”倾诉了民族被欺凌的耻辱:“流不尽的眼泪,洗不净的污浊,浇不息的情炎,荡不去的羞辱”。表达了一种深深的忧国、忧民的悲伤之情。

98、分析《凤凰涅槃》与外国诗歌、中国古典诗歌的关系。答:《凤凰涅槃》所受中外诗歌影响比较复杂,归纳起来主要有:

1、外国方面。在构思中受到歌德诗歌中“精神再生”主题的影响,如歌德在《幸福的渴望》中赞美飞蛾在“火焰里殉身”,向往人生象凤凰那样死了一个过去,换来一个将来。他要求人们不倦地追求光明和精神的再生。但在《凤凰涅槃》中,“涅槃”不同于歌德那种抽象的“再生”,是经受了剧痛和死亡的新生,表现了革命的主题和爱国主义精神。另外,诗歌受到美国诗人惠特曼的那种豪放、粗犷、明快诗风的影响。

2、同时,该诗还受到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如表现形式上自由与严谨的统一,具有我国诗歌语言的美和节奏的美。如“序诗”中的第二节五句诗,整齐严谨,与古代五言、七言诗的章节相等,而偶句韵脚相同也与我国古诗和民歌相协。在艺术构思上,诗人对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也有所继承。如诗人借凤凰之歌来渲泄自己的爱国情怀同屈原在《离骚》中写他幻想驾鸾凰、凤鸟,乘风飞向天空来倾诉自己的悲愤极为相似;而《离骚》中“鸷鸟之不群兮,自前而固然”的诗句更直接可从凡鸟欣幸凤凰自焚中看到它的影子。在《天问》中,屈原向宇宙提出诸多疑问,这在《凤凰涅槃》中也有类似的表现手法。

99、分析《凤凰涅槃》中凤凰这两个意象的个性与共性特征

答:个性特征:凤,旧时代的诅咒者,充满了男性的阳刚之气和理性色彩;凰,民族命运的哭诉者,闪烁着女性的阴柔之美和生命的光彩。

共性特征:他们都是黑暗社会的叛逆者,新时代的民族勇士。他们负载了中华民族各种美德和深沉、悲凉的情感;体现了中华民族坚韧、顽强的精神品质和崇高、灵慧的风范。他们对历史与现实的批判与诅咒,表现了五四时期崭新的时代意识:忧国、忧民;他们对群丑的抨击及“集香木自焚”的行为,显示了中国人民对旧世界无所顾忌的反抗精神和勇于追求新生活的豪情。他们象征地表现了中华民族蜕旧变新的决心,体现了中国人民与旧世界告别,豪迈走向灿烂明天的勇气和信心。

100、从《凤凰涅槃》看《女神》的美学特征 答:《凤凰涅槃》的美学特征概括起来为:以崇高为内涵,以浪漫主义为创作方法。第一、崇高的内涵具体表现在三方面:

1、庄严伟大的思想。古罗马美学家朗吉弩斯认为崇高的第一个条件是“庄严伟大的思想”,且是“最重要的”条件。《凤凰涅槃》所表达的思想正是如此。一方面,它积极地否定了一切黑暗的历史存在物与现实存在物,猛烈地批判了那“脓血污秽的屠场”、“悲哀充塞着的囚牢”、“群鬼叫号着的坟墓”、“群魔跳梁着的地狱”(《凤歌》),和那些嘲笑伟大生命的群丑,如岩鹰、孔雀、鸱枭、鹦鹉、白鸽等,表现了五四时代反帝反封建的精神。另一方面,它以生动的形象和动人的艺术描绘,通过对凤凰集香木自焚而得到新生的全过程的展示,表达了渴望祖国蜕旧变新的伟大理想,同时,庄严宣布了,一个华美、芬芳的新世界,将在中国人民破坏旧世界的伟大斗争中诞生。在诗篇所构造的神圣意境中,显露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这两方面庄严而伟大的思想,我们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还是站在现实的高度来看,都可直观地发现其“崇高”的属性。

2、崇高的情感。具有伟大品格的情感,往往是代表着民族、时代、光明、进步的情感。以此来看《凤凰涅槃》中所抒发的情感,我们发现,诗人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不是个人的悲欢、爱憎,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时代、光明、进步的情感。这些情感包括:(1)深情的爱。主要表现在对新的世界,新生的祖国的爱。诗人在《凤凰再生歌》中作了充分的表示。他一片深情地欢呼“我们新鲜,我们净朗、我们华美、我们芬芳”,“我们生动,我们自由,我们雄浑,我们悠久”。(2)纵情的热望。主要表现在对没有牢狱与肮脏的新世界的向往。(3)强烈而深广的憎恶与悲哀。这主要表现在《凤歌》与《凰歌》中。在《凤歌》中,诗人以宇宙空间为对象,诅咒了那“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旧世界,象征地表达了对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憎恨的感情。

3、雄奇壮丽的风格。这种风格不仅具有崇高的属性,而是具有浪漫主义的特色,加之融进了泛神论的强烈意识,从而形成了与“庄严伟大的思想”,“崇高的情感”相谐和的,具有独特风采的美学价值。

第二、浪漫主义的特色在《凤凰涅槃》中主要表现在:

1、奇特的想象。诗人借神话传说,别具一格地构想了一个悲壮、雄奇的场面,不仅让人耳目一新,而且给人雄奇、壮丽的审美观感。

2、伟岸美丽的形象。诗中的凤、凰的形象无论是本质,还是外在形象,都无不显得伟岸、美好,加之它们所具有的深广的象征意味,给人一种神奇、崇高的观感。

3、精巧、自由的结构。全诗连《序曲》共六部分,每一部分各司其职,表达一种主导定向,又与其余部分严谨衔接,从而完整、流畅地显现了凤凰由“集香木自焚”到“情感倾诉”到遭遇嘲笑,到最终新生的全过程。整个结构十分的精巧。同时,每一部分中的结构又十分自由,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自由设置,使诗歌显得顺畅而又有变化。

4、雄浑奔放的节奏。节奏之于诗是诗的外形,也是诗存在的生命。在《凤凰涅槃》中,由内在情感的波动所形成的节奏不仅十分鲜明,而且雄浑、奔放,一气呵成。

5、色彩绚丽的语言。

101、郭沫若早期戏剧可分为哪几类,分别有何特点? 答:郭沫若早期的戏剧,主要是指郭沫若1927年以前所创作的戏剧作品。在这一时期,郭沫若所创作的戏剧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诗剧;一类是历史剧。这两类戏剧,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明显的不同之处。从相同之处来看,两类戏剧都比较侧重于从历史故事取材,其风格也都具有较为强烈的抒情性和主观性特征。从不同之处来看,历史剧,主要取材于历史故事,而诗剧则不仅有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创作,也有以神话传说为题材的创作。同时,在艺术形式上,诗剧,主要以诗的形式写人、记事、抒情,如《女神》中的《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历史剧,则更多地是在较为完整的故事情节中写人、写事、抒情。

102、郭沫若早期诗剧有哪些

答:诗剧是一种从西方移植过来的戏剧形式。郭沫若是我国诗剧的首创者,他的诗剧具有开创性的意义。郭沫若这一时期的诗剧作品主要有五部,它们是收入《女神》诗集中的《女神三部曲》(即《女神之再生》、《棠棣之花》、《湘累》)和收入诗集《星空》中的《广寒宫》与《孤竹君之二子》。这些诗剧所表现的具有时代特点的思想、情绪与他这一时期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情绪是一致的。

103、《女神之再生》赏析

答:诗剧《女神之再生》取材于古代女娲炼石补天和不周山的神话传说。诗人把这些神话题材加以改造,通过艺术的想象,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来反映五四时代的革命精神,揭示出破坏和创造的主题。

在“序幕”中,通过天地晦冥,风声和涛声织成“罪恶底交鸣”等环境气氛的描绘,预示了一场罪恶的战争即将来临。接着,女神们各自离开神龛,齐声唱出“我们要去创造个新鲜的太阳”的歌声,初展全诗的主题。继之,写颛顼与共工争夺帝位,互相残杀,共工惨遭失败后怒撞天柱,于是天倾地裂,共工与颛顼同归于尽,大地呈现一片浑沌。女神们决心不再补那破了的天体,而要去“创造些新的光明,新的温热”,去新造太阳。诗人曾明白指出“《女神之再生》象征着当时中国的南北战争。„„想在南北之外建设一个第三中国”。作者为了要让旧社会彻底灭亡,写共工与颛顼同归于尽。再生的女神是诗人理想的化身,也是五四时代精神的象征。她们为了战取光明,跳出神龛,要创造新的太阳驱走黑暗,照亮宇宙,于是投入了改天换地的宏伟事业,充满着创造的精神。她们对于旧世界毫无留恋,她们有着崇高的理想,她们心地热烈、纯洁、美丽:“我们的心脏,好象些鲜红的金鱼,在水晶瓶里跳跃。”圣洁的女神是新中国的创造者,是中华民族新一代的革命精神面貌的深刻写照。作品中出现了农叟和牧童,是在战后惨遭蹂躏的劳动人民的形象,诗人深表同情。作品结尾,当朝霞已在东方升起,欢声已从海疆传来时,女神们奏出一曲曲优美的乐章,把全剧推向高潮。这三曲乐章是光明的歌、希望的歌,是新时代的迎春曲,集中表现了驱除黑暗、创造光明的主题思想。诗中的形象鲜明,节奏优美,境界开阔,那叮当叮当的悦耳之声,自远而近,好似催人前进的号角。

104、如何评价郭沫若早期诗剧中详写人物的共性情感,略写人物的个性特征?

答:郭沫若在诗剧中,往往详写人物带共同性、普遍性的情感,而略写甚至不写人物的个性特征。郭沫若的诗剧里的众多人物,不论是历史人物还是神话人物,多数是类型化的,而非活生生的“这一个”,这些人物所抒发的感情也往往是某一类型人的总括性的基本倾向性的情感,这些感情很浓烈,但并不独特。诗剧中也写人物的行动,但比较简单,而很少有能表现个性特征的具体细节的逼真描写。如屈原、聂政、伯夷、叔齐、《女神之再生》中的娥皇、女英等,他们都是某种情绪的形象化,而不具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屈原的身在江湖而心恋故国的沉郁情感,聂嫈的“愿将一己命,救彼苍生起”的献身精神,伯夷、叔齐洁身自好独善其行的高洁情操等,都带有明显的类别性,而个性却不鲜明。之所以会形成这样一种特色,主要与诗剧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的功能有密切关系。因为,诗剧的主要功能就是抒情写意,郭沫若正是看中了诗剧的这种功能,而他自己也以自己的慧心充分发挥了诗剧的这种功能。所以,形成这一特色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105、谈谈何为“夫子自道”的写法

答:这种手法,是郭沫若诗剧的主要艺术手法,是指郭沫若往往根据抒情写意的要求采用神话传说故事和历史人物事件的方法。他并不博考史事,言必有据地去构思立意,而是任意改削,大胆虚构,铺叙展衍,挥洒成文,用以表达一种意念,抒发一种情感,寄托一种愿望,暗示一种理想,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要借古人的骨骸来,另行吹嘘些生命进去。”所以,他的诗剧,往往重主观,轻客观;重情境,轻物境;重神似,轻形似;重象征、暗示,轻白描、实写。而且,他的诗剧借神话人物、历史人物所抒发的感情,所表达的意念,往往是他自己的“实感”,是“夫子自道”。他在《创造十年》中谈自己诗剧《湘累》时说:“<湘累>,实际上是‘夫子自道’,那里面屈原所说的话,完全是自己的实感。”

尽管郭沫若在诗剧中常用写意的手法,借古人的口说自己的话,但在“夫子自道”时,他还是尽可能避免那种纯属向壁虚构,纯属以古人代自己的倾向,力求做到多少有点古书上的依据,多少能表现古人所有或余存的情怀。例如诗剧《孤竹君之二子》。此剧也属于“夫子自道”性质的创作,但剧中主人公伯夷和叔齐“返归自然”独善其身的行为,就是以伯夷、叔齐逃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饿死的史实为依据的。

106、谈谈郭沫若诗剧的结构特点 答:郭沫若诗剧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是以情绪的流动为主线的结构方式。郭沫若写诗剧象写诗一样,主要是驰骋自己的意念,抒发自己的感情。象《棠棣之花》,“全部只在诗意上盘旋”。因此,情绪就成了他诗剧结构的焦点或线索。由此,也使他的诗剧往往“浓化诗意”、“淡化情节”、“重内在旋律”(情绪的发展)、“轻外在旋律”(情节结构)。《棠棣之花》与《湘累》只有一个抒情场面,几乎没有什么情节,只着力于人物情绪的宣泄。《女神之再生》只注重表现人物思想情绪的抑扬顿挫的“内在旋律”,而对女神们与其中另两个主要人物颛顼、共工的矛盾,诗人并没有展开具体的描写,颛顼、共工两人为“争帝”而进行的打斗场面,主要是为女神的思想情绪的发展作积蓄因素,以引出女神最后造出个新鲜太阳的思想情绪。

郭沫若诗剧有着鲜明独特的抒情方式,他的抒情角度和所抒发的情感都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郭沫若从“自我”出发,经由对“自我”的极度扩张,使其扩张到与宇宙同体甚至比宇宙具有更大的吞吐能量,这正是其诗剧典型的情绪结构模式。

107、分析一下《堂棣之花》中的聂嫈形象 答:《棠棣之花》中的聂嫈,原型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历史人物,但在她身上散发着“五四”时期革命女性的时代气息,她实际上就是用历史和现实联合而成的一个统一而完整的象征性形象。

首先,通过聂嫈形象回答了这样的重大问题: 中国人民怎样才能彻底摆脱苦难的命运?战争的根源是什么?创造必须从破坏做起,可人们应该破坏什么?对于这些问题,诗剧《女神之再生》、《凤凰涅槃》的回答是相当浮泛和模糊的。《棠棣之花》中的聂嫈比较明确地回答了这些问题。她说:“自从夏禹传子,天下为家;井田制度,土地私有,已经种下了永恒争战底根本。根本坏了,只在枝叶上稍事剪除,怎么能够济事呢?”她在这里深刻地揭示了造成人民“屠戮苦”、“饥饿患”的两大根源一一帝位的世袭制与土地的私有制。并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的人民只有起来革命,推翻帝制,彻底消灭私有制,才能获得“人生的真正幸福”,

2.现代文学专题答案 篇二

把握一条主线:20世纪初以来, 国际政治格局经历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到雅尔塔体系再到多极化转变的发展。一战后形 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暂时缓和了欧洲和亚太地区关系, 但没有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突出表现是法西斯主义及其运动, 成为威胁世界和平的最大隐患。1929年世界性的资本主义危机, 最终把这一隐患变成了世界政治中的残酷现实, 导致二战的爆发。二战最直接最深刻的后果就是加速了欧洲作为传统力量中心的衰落和美国与苏联两大国的真正崛起, 从而最终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 完成了自20世纪初便开始进行的在国际政治格局方面的巨大变革:欧洲被美苏势力划分为二;以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政治格局完全被摧毁, 取而代之的是美苏两极格局。而此格局是以美苏力量相对均衡为基础, 以美苏英中法五大国为主导的新的国际秩序结构, 在政治上的外在表现是建立作为雅尔塔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联合国;在经济上的体现是由美英等西方国家主导下建立的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为三大支柱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美苏力量的均衡最后因意识形态的不同演变成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的冷战, 逐渐形成两极格局。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在两极之外出现了西欧、中国和日本等新的力量中心, 再加上第三世界国家力量的增长, 使美苏再也没有足够的力量控制世界。后由于苏联的经济改革, 没有很好的突破斯大林模式, 加上长期与美国的军备竞赛以及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又因戈尔巴乔夫的激进改革, 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德国的统一、经互会和华约的解散, 最终导致国际关系两极格局彻底崩溃。与此同时世界出现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国际关系格局也向着一超多强的多极化发展。

注重两条道路:1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一战中爆发了十月革命, 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 形成了斯大林模式。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突飞猛进地发展, 初步显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二战后东欧建立了多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亚非拉出现社会主义国家, 对资本主义造成了空前强大的冲击。随后出现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以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改革开放。2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由于第二次科技革命, 使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获得了更加强劲的发展动力, 导致竞争的国际化。资本主义各国通过制度创新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能力不一致, 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有可能大规模采用先进科技和外资, 促动其经济跳跃式发展, 而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受制于旧模式, 创新能力相对下降, 经济发展呈现停滞的趋势, 这样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而他们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 最后导致一战爆发。1924年以后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才恢复到战前水平, 美国经济尤其繁荣。由于美国经济实力的强大, 美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金融运转的主要支撑货币之一, 实际形成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金融 体系, 但它相当 脆弱。最后 因1929年10月纽约股票证券交易所股票价格暴跌, 使美国最先跌入全面的经济危机, 然后袭击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最后因应对经济危机的不同选择导致二战。美国为了应对经济危机, 罗斯福实行新政, 开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从而逐渐摆脱了经济危机, 也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战后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进入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调整时期。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继续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以建立较为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为特点的调整和改革, 如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英国的混合市场经济、法国的计划指导型经济、日本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和美国“新政”式改革, 使这些国家出现了“黄金时代”;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为克服经济危机, 西方国家普遍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力度, 充分发挥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调节作用, 20世纪90年代, 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经济繁荣的局面。

注意三种力量的发展变化:1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发展变化。二战后期和战后初期东欧出现一列社会主义国家, 从此社会主义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并逐渐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后苏联力图全面控制社会主义国家, 严重损害了这些国家的利益。随着苏共二十大召开, 对斯大林的批评, 虽具有思想解 放的作用, 但也引起了社会主义阵营的思想混乱, 东欧国家出现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 中苏关系也出现破裂, 社会主义阵营逐渐分化、瓦解。苏联历经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发展, 没有彻底结合苏联国情改变斯大林模式, 最后在西方“和平演变”下发生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社会主义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但因中国的改革开放, 又使社会主义力量开始壮大发展, 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成为世界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一极。2资本主义阵营形成、发展变化。二战后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西欧各国随着经济上迅速复苏和政治自信的不断增强, 越来越希望掌握自己的命运, 但没有一个西欧国家可以单独承担西欧复兴的重任, 只有走联合之路。从经济上的煤钢联营入手, 启动了西欧的联合进程。后建立了欧洲煤 钢共同体, 为欧洲一体化进一步奠定了基础。1957年决定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 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国际关系, 使欧洲出现了长时期的稳定与繁荣局面, 使之成为另一个世界力量的中心。日本也经历了一个长时期经济起飞发展而经济力量大增。这样逐渐形成了欧盟、日本与美国三足鼎立局面, 资本主义力量也得到较大的发展。3第三世界力量发展, 成为多极化格局中重要一极, 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版图和政治格局。这是发展中国家取得的最大成就, 其突出表现就是第三世界的形成与崛起, 其具体表现为亚非会议的召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七十七国集团的诞生以及在联合国的地位和影响的提高。第三世界崛起发端于万隆会议、以不结盟运动为里程碑, 以越来越参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为其作用的体现。

另外还应该掌握以下知识:

1四次会议: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

2五个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和邓小平改革开放。

3五场战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东战争、印巴战争和两伊战争。

4六个区域性组织:经济互助委员会、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上海合作组织。

【创新训练】

一、选择题 (每小题2分, 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原创) 上世纪30年代, 美国中西部大平原地区严重干旱, 沙尘暴频发, 过度放牧导致土壤植被破坏严重, 洪涝频发, 环境的恶化使这一地区陷入了经济萧条。解决之道, 惟有造林一法。从1935年开始, 美国联邦政府同地方当局和社区通力合作并征集大量失业青年建设防风林带。因倡议者为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 又称“罗斯福防护林工程”。这体现了罗斯福解决经济危机举措中的

A.恢复工农业生产

B.保护劳工权利

C.兴办公共工程

D.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2. (原创) 20 世纪前半期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正在突飞猛进地向前推进, 使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跃升为工业化强国, 避免了资本主义世界在大危机中一片混乱。而罗斯福借鉴了苏联管理经济的成功经验, 也从经济危机中恢复起来。材料中的“成功经验”指的是

A.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B.充分就业

C.工业国有化

D.国家经济计划的有效性

3. (原创) 下图是美国历任总统, 对促进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都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其中注重以解决就业问题来促进生产和消费, 并保持财政预算平衡的是

4. (原创) 下列关于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调整经济发展举措叙述不正确的是

A.法国强调国有化和经济计划

B.德国废除中央统制经济,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约翰逊实施大规模的赤字财政政策

D.日本实行“统制经济体制”, 逐步确立自由机制

5. (改编) 下图为某学者关于中国国际现代化的“和平鸽”战略设想概念结构图。这一设想符合或顺应了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不结盟政策3经济全球化潮流4多极化趋势

A.13B.24

C.234D.1234

6. (原创) 美国在国际组织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人是这个世界的大多数规矩的制定者, 从联合国到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其

A.所处的世界政治经济地位决定的

B.为资本主义阵营的领导者决定的

C.二战后新科技革命的发源地

D.综合国力决定的

7. (原创) “无产阶级国家借助于国家调节下的市场,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 把小农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统一到社会主义建设的轨道上来, 逐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材料反映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改造

D.社会主义工业化

8. (原创) “国有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由1924年的35%上升到1937年的99.1%, 在工业总产值中从1924年的76.%上升到1937年99.8%, 在农业总产值中从1924年的1.5% 猛增到1937年的98.1%。”这标志着

A.斯大林模式的建成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社会主义工业化完成

D.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9. (原创) 毛泽东认为:“这种批评是好的, 它打破了神化主义, 揭开了盖子, 这是一场 解放。”而邓小平在中共八大报告中也指出:“它的一个重要功绩就是阐明了关于坚持集体领导原则和反对个人崇拜的重要意义。”材料中的“它”是指

A.俄共 (布) 十大

B.联共 (布) 十四大

C.联共 (布) 十五大

D.苏共二十大

10. (原创) 说法一:放弃凯恩斯主义, 改行货币主义政策, 调整经济运行机制;说法二:推行非国有化政策, 以私有化为其经济政策的核心;说法三:倡导“人民资本主义”, 把劳动者变成企业股东;说法四:让“多市场、少政府”成为经济发展的趋势。符合此四种说法的是在

A.美国肯尼迪时期

B.美国里根时期

C.英国撒切尔夫人时期

D.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

11. (原创) 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东欧区域性市场初步形成的是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经互会的成立

C.欧共体的建立

D.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12. (改编) 下图A国是拟被有关国家军事分区占领, 而B、C则被有关国家军事占领。这一局面说明了

A.两极格局的形成、冷战局面的出现

B.两极格局的瓦解、一超多强局面出现

C.战胜国团结一致的结果

D.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3. (改编) 20世纪70年代, 美国主动同苏联就限制战略核武器问题达成了一系列协议,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美国经济实力相对下降

B.美国陷入战争的泥潭

C.和平发展成为世界主流

D.苏联处于美苏争霸的有利地位

14. (原创) 它是20世纪最伟大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它发端于万隆会议, 以不结盟运动为里程碑, 以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为其作用的体现。材料中的“它”是指

A.南南合作的出现

B.第三世界的崛起

C.各种区域组织建立

D.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

15. (原创) 福利国家制度发端于欧洲, 后传播到北美、澳洲等工业发达国家, 更影响了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 一度成为世人向往的制度模式。有关福利制度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它可以缓和 社会矛盾, 促进社会 经济发展

B.它是一种经济保障和社会安全制度

C.它是消除贫 困, 实行共同 富裕的最 好途径

D.它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16. (原创) 随着商品和资本化的发展, 导致资本主义国家矛盾重重、相互厮杀, 最终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但在二战后出现重大变化, 开始逐渐形成国际协调与国际干预机制。其中最为典型的区域经济协调机构是

A.欧洲联盟

B.北美自由贸易区

C.亚太经合组织

D.二十国集团

17. (原创) 揭开中国进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新阶段局面的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18. (原创) 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取得巨大进展的同时, 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政治体制改革, 其措施有

1完善和改进党的领导, 实行党政分开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3建立和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4健全选举制度, 扩大基层民主, 推进乡镇选举制度改革

A.123B.124

C.234D.1234

19. (原创)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作为一种新的政治力量开始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这是发展中国家取得的最大政治成就。其具体表现在

1亚非会议的召开2不结盟运动的兴起3七十国集团的诞生4亚太经合组织的建立

A.123B.124

C.234D.1234

20. (原创)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直接最深刻的结果, 就是完成了自20世纪初便开始的世界国际关系格局方面的巨大变革。这个变革是指

A.社会主义国家突破了一国的范围

B.摧毁了以欧洲为中心传统国际关系格局, 代之以美苏对峙两极格局

C.第三世界崛起

D.世界政治格局走向多极化

21. (原创) 随着二战结束, 各种政治经济力量不断发生变化与发展, 逐渐形成了战后国际新秩序。这一秩序就是

1整体上以美苏之间力量平衡为基础, 以美苏英中法五国为主导的新的国际秩序结构2在政治上形成了以联合国为代表的战后国际政治秩序3在经济上形成了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代表的战后经济秩序4在区域上形成了欧共体、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区域化发展的新力量

A.12B.34

C.123D.1234

22. (原创) 下列事件不仅反映了美苏冷战对抗的紧张与激烈, 也是冷战的自我控制的典型运用的有

1“柏林墙”事件2军备竞赛3古巴导弹危机4北约的建立

A.14B.24

C.234D.13

23. (原创) 联合国安理会2013年9月27日晚在纽约一致通过了一份有关叙利亚化学武器问题的决议, 将箭在弦上的单边军事行动改变为联合国框架下的外交努力, 使一触即发的叙利亚战局重新纳入和平的轨道, 为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提供了新的契机。产生叙利亚问题的根本原因是

A.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

B.历史、民族与宗教信仰等因素

C.石油资源丰富

D.大国的争夺

24. (原创) 区域经济一体化不仅促进区域内经济的快速发展, 也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以下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叙述不正确的是

A.区域经济集团始于欧共体

B.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综合实 力最强的区域经济集团

C.亚太经合组织正发展成为适合亚 太地区多样性特点的经济合作组织

D.最早的区域经济集团是苏东欧国家的经互会

25. (原创) 日本2013年4月23日的两出闹剧:不顾亚洲各国的正义呼声和严正抗议, 日本168名国会议员集体到靖国神社拜鬼;日本右翼分子非法进入中国固有领土钓鱼岛海域寻衅滋事。对这两出闹剧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破坏同亚洲国家关系, 挑战战后国际秩序安排

B.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的 公然否定

C.对雅尔塔体系所提倡的和平、民主、独立的原则否定

D.当今世界“一超多强”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非选择题 (26题26分, 27题24分, 共50分)

26. (原创) (26分)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中国自1949年建国开始就执行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完整, 拥护国际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 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的外交 路线。在这一路 线指导下, 1950年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发展了与社会主义国家和全世界爱好和平国家的友好关系, 同时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的战争政策。而美国在1950年4月出台国家安全委员会第68号文件, 完全以“共产主义”和“自由世界”的两极对立为主导思想, 成为这一时期美国全球战略蓝图。

———引自李世安《世界现代史》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美两国对外政策指导思想的共同点。 (3分)

材料二1950年6月朝鲜战 争爆发。美国以“联合国行动”的名义对朝鲜战争进行全面军事干涉, 并命令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 从此使美国的对华政策进入了“大偏差”时期。美军越过三八线和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保家卫国而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

———引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

(2) 结合所学知识依据材料二指出“美军越过三八线和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保家卫国而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所造成的结果。 (5分)

材料三20世纪五六十年代, 是中国对外援助的起步阶段。基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安全的考虑, 越南和朝鲜成为我国最早的受援国。这一时期体现的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无私援助, 比如援越抗法、抗美援朝、援助蒙古, 此外, 还大规模援助阿尔巴尼亚、匈牙利、古巴、印度、埃及、柬埔寨、尼泊尔、也门、缅甸、阿尔及利亚等第三世界国家。

———引自曹建清彭齐林《中国援外技术合作项目的历史回顾及现状分析》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支点并说明其影响。 (5分)

材料四“尼克松有一种意识形态的僵硬性和政治上实用主义的独特结合, 而实用主义在他同大国打交道时表现特别明显。这位总统在全球外交方面自称是超脱意识形态的。”“在你担任总统的时候, 改变了这个状态。我非常赞美你的看法, 我知道你是反对共产主义的, 而我是共产主义者。”

———引自邓小平1989年会见尼克松时的谈话

(4) 指出材料四与材料一相比较最大的不同点并概括中美两国能结束“敌对状态”走向一起的根本原因。 (4分)

材料五20世纪上世纪70年代末期, 邓小平掌控中国大局, 推行改革和开放。先是打开与美、日关系之门, 后又与周边 国家重修 旧好。邓小平思想的核心 是一切为国 家发展服务, 外交也不可避免被烙上的国家发展服务印记。从中央到地方, 吸引外资、加强国际合作。

(5) 指出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外交的出发点。 (3分)

材料六习近平当选中国国家主席后首访俄罗斯, 而后对坦桑尼亚、南非、刚果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 并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然后在2013年5月31日至6月6日对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哥斯达黎加、墨西哥三国进行国事访问, 并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与7个加勒比地区国家领导人举行双边会晤。然后顺访美国, 与奥巴马举行庄园会晤, 向奥巴马总统阐明了中方在钓鱼岛、南海问题上的原则立场, 强调中方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同时, 始终主张通过对话处理和解决有关问题。

———摘自《人民网》

(6) 依据材料六, 根据所学知识简要叙述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为开拓外交新局面主要的外交政策方针。 (4分)

(7) 综合上述材料, 依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建国以来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 (2分)

27. (原创) (24分)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 张骞拜别 汉武帝出 使西域图。

材料二自博望 侯 (张骞) 开外国道 以尊贵, 其后从吏卒皆争上书言外国奇怪利害, 求使 (争着做使者) 。天子 (汉武帝) 为 (因为) 其绝远, 非人所乐往, 听其, 予节 (使节的节杖) ……以广 (扩大) 其道 (道路) 。 (并且设置亭站) 西至盐水, 往往有亭, 而仑头有田卒数百人, 因置使者护田积粟, 以给使外国者。……使者相望于道, 商旅不绝于途。

———引自《史记·大宛列传》

(1)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张骞通西域对历史发展的贡献。 (4分)

材料三

材料四

(2) 根据材料三、四, 说明张骞通西域有哪些世界意义? (4分)

(3) 翦伯赞说:“张骞在公元前127年前发现西域, 其对于中 国人的刺 激, 就正像后 来1492年哥伦布 发现美洲 对欧洲人 的刺激一样。”试用世 界史知识简要评论这一观 点。 (5分)

材料五1996年4月, 中、俄、哈、吉、塔五国元 首在上海举行第一次会晤, 共同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 领域信任 的协定》, 并确立了五国元首定期会晤的“上海五国机制”, 奠定了五国合作的基础。后在中国的积极推动下, 2001年6月“上海五国机制”发展为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

———引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第一册》

(4) 依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简要回答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目的与其发展进程的意 义。 (5分)

材料六2013年9月13日,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三次会议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的:“上海合作组织6个成员国和5个观察员国都位于古丝绸之路沿线。我们有责任把丝绸之路精神传承下去, 发扬光大。”并提出4点主张:第一, 弘扬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第二, 共同维护地区安全稳定;第三, 着力发展务实合作。把丝绸之路精神传承下去, 发扬光大;第四, 加强人文交流和民间交往, 为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打牢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

———摘自《人民日报·梦想, 从历史深处走来》

(5) 根据材料六中的“上海精神”和张骞开辟的丝绸之路以及所学知识, 怎样理解习近平主席的“丝绸之路精神”? (6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2.D3.A4.B5.D6.B7.B8.A9.D10.C11.B12.A13.A14.B15.C16.A17.B18.D19.A20.B21.C22.D23.B24.A25.D

二、非选择题

26. (26分) (1) 共同点都是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来处理对外关系, 美国是与“自由世界”国家结盟, 而中国则是与“共 产主义”国家结盟。

(2) 这不仅使冷战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白热化程度, 而且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中美冷战对抗, (1分) 造成至今没有解决的“台湾问题”。

(3) 经济援助成为中国外交 的重要支 点。影响:对亚非拉国家的援助让中国有了遍及世界各地的朋友, 至今中国仍在享用当年在非洲、拉丁美洲和亚太地区留下的外交遗产;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 中美两国都开始不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区别来处理对外关系。根本原因:维护本国的战略利益。

(5) 发展国民经济和改善民生成为中国外交的出发点。

(6) 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出席金砖峰会, 积极发展当今世界快速上升的新兴力量;访问非洲三国、拉美, 倡导大小国家一律平等, 推动第三世界力量, 强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不片面坚持意识形态标准, 不单强调经贸关系, 而是经贸和维权同步平行推进;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上中国不会妥协, 对外政策重视维稳和维权相平衡。

(7) 维护国家利益。

27. (24分) (1) 使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联成一体, 中原与西域各国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 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为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

(2) 为中亚直至西方送去了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 带回了葡萄、核桃、黄瓜 (胡瓜) 、芝麻 (胡麻) 等物产, 将中国和欧亚大陆联系在一起, 促进了不同文明交流和发展。这既发展了世界文明, 也繁荣了中华文化;初步打破了人类基本上处于隔绝状态;使当时世界的几个不同文明得以连接, 其开创意义不亚于新航路的开辟。

(3) 翦伯赞对张骞通西域的作用的评价是正确的。1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 是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国家友好交往大门, 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2通过丝绸之路, 促进了不同文明交流和发展。中国与中亚、西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技术, 以及铸铁技术、井渠法、造纸技术先后西传。两汉之际, 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特别是后来四大发明的传播, 对欧洲历史的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同时西方的优秀文化也融进中国, 丰富了中华文化。3哥伦布发现美洲, 开辟了新的航路, 它与张骞通西域都是世界上的重大事件, 对世界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也深深影响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所以翦伯赞的这一论断是正确的。

(4) 目的是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意义:丰富了由中俄两国始创的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 提供了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对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 它是一条互尊互信之路、一条合作共赢之路、一条文明互鉴之路, 是与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决不干涉中亚国家内政、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张一脉相承的;是以邻为伴、与邻为善, 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的体现;是一种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 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 共同发展的精神。从维护地区稳定与安全的政治区域组织发展成互利合作、共赢与相互促进经济发展的地区政治经济组织。

3.现代文学专题答案 篇三

2.“堪称”即“可以称”,与句中的“可说”重复。

3.本着……为原则(本着……原则;以……为原则),“本着互利共赢为原则”句式杂糅,应改为“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或“以互利共赢为原则”。

4.对于……问题上(对于……问题;在……问题上),应改为“对于通过该国获得的来自俄罗斯的能源供应的前景问题”或“在通过该国获得的来自俄罗斯的能源供应的前景问题上”。

5.由于……下(由于……;在……下),应改为“由于自由身的喀麦隆中场姆比亚无意降低自己的薪水要求(300万欧元年薪的3年合同)”或“在自由身的喀麦隆中场姆比亚无意降低自己的薪水要求(300万欧元年薪的3年合同)下”。

6.原因是……造成的(原因是……;是由……造成的),应改为“原因是当时大家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全国国土规划,京津冀层面的规划就被搁置到了一边”或“是由当时大家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全国国土规划,京津冀层面的规划就被搁置到了一边造成的”。

7.借口……为名(借口……;以……为名),应改为“借口人道主义”或“以人道主义为名”。

8.围绕……为中心(围绕……这一中心;以……为中心),应改为“围绕提高产品质量这一中心”或“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

9.是因为……的原因 (因为……;是……的原因),应改为“因为做公益事业”或“是做公益事业的原因”。

10.靠的是……取得的(靠的是……;是靠……取得的),应改为“靠的是永不服输的精神”或“是靠永不服输的精神取得的”。

11.大多以……为主(大多是……;以……为主),应改为“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或“以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为主”。

12.成分是……配置而成的(成分是……;由……配制而成的),应改为“成分是樟脑、薄荷醇、PCA钠”或“是由樟脑、薄荷醇、PCA钠配置而成的”。

13.是由于……的结果(是由于……;是……的结果),应改为“是由于个别地铁工作人员纪律性不强造成的”或“是个别地铁工作人员纪律性不强造成的结果”。

14.以……为带头 (以……为首;由……带头),应改为“以喀斯木·买买提、艾比布拉·巴拉提为首”或“由喀斯木·买买提、艾比布拉·巴拉提带头”。

15.以……即可(以……为宜;……即可),应改为“以温、软、淡、素、鲜为宜”或“温、软、淡、素、鲜即可”。

16.经过……下(经过……;在……下),应改为“经过国家教学名师孙毅、张少实教授的指导”或“在国家教学名师孙毅、张少实教授的指导下”。

17.有……组成(有……;由……组成),应改为“由280辆重型卡车组成”或“有一支由280辆重型卡车组成”。

4.现代汉语词性及专题训练、答案 篇四

一.名词

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叫名词。如:黄瓜、猪、羊、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1、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中国。

2、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品质、友谊、方法。

3、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二.动词

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1、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吼、叫、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

2、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3、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等

4、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5、“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是”也成为判断动词。三.形容词

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颜色、状态等,如多、少、高、矮、胖、瘦、死板、奢侈、胆小、丑恶、美丽、红色„„

状态形容词 通红、雪白、红通通、黑不溜秋等前面不能加“很”。四.数词

数词是表示事物数目的词。如一、二、两、三、七、十、百、千、万、亿、半„„ 五.量词

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汉语的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

1、名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又可以分为单位量词和度量量词。

单位量词表示事物的单位,如个、张、、只、支、本、台、架、辆、颗、株、头、间、把、扇等;

度量量词表示事物的度量,如寸、尺、丈、斤、两、吨、升、斗、加仑、伏特、欧姆、立方米等。

2、动量词表示动作的数量,用在动词前后表示动作的单位,如次、下、回、趟、场„ 六.代词

代词能代替实词和短语。表示指称时,有定指和不定指的区别。不定指往往是指不确定的人、物或某 种性状、数量、程度、动作等。他不常指某一定的人物,也就不可能有一定意义,介乎虚实之间。

1、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如我、你、您、他、她、它、我们、你们、他们、她们、它们、咱们、自己、别人、大家、大伙„„(自己能和其他代词连用,起强调作用。例如:我自己、你们自己、大家自己等)

2、疑问代词:用来提出问题。如谁、什么、哪(问人或事物)、哪儿、那里(问处所)、几 多(问数量)、多、多么(问程度)、怎么、怎样、怎么样(问性质状态)、什么、怎样、什么样(问方式行动)„„

3、指示代词:用来区别人或事物。如这、那(指人或事物)、这儿、这里、那儿、那里(指处所)、这会儿、那会儿(指时间)、这么、这样、这么样、那么、那样、那么样(指性质、状态、方式、行动、程度)、这些、那些、这么些、那么些(指数量)、每各(指所有的或全体中任何一个)、某、另、别(确有所指,未说明哪一个)„„

代词一般不受别的词类的修饰。代词同它所代替的或指示的实词或短语的用法相当,它所代替的词能充当什么句子成分,它也能充当什么句子成分。七.副词

副词总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做状语,如很、颇、极、十分、就、都、马上、立刻、曾经、居然、重新、不断等。

副词通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

如就来、马上走、十分好、重新开始,只有“很”“极”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做补语,如“高兴得很、喜欢极了”。八.介词

介词总是同其他的词组合在一起,构成介词短语,做定语、状语和补语。

如把、从、向、朝、为、为了、往、于、比、被、在、对、以、通过、随着、作为„„ 九.连词

连词可以连接词、短语、句子乃至段落。

如和、及、或者、或、又、既„„关联词语可以看成是连词,如因为„„所以、不但„„而且、虽然„„但是„„ 十.助词

附加在词、短语、句子上起辅助作用的词。助词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结构助词,它们是的、地、得、所、似的;

一类是动态助词,它们是着、了、过;

一类是语气助词,如啊、吗、呢、吧、呐、呀、了、么、哇。十一.叹词

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的词叫做叹词。

如:喂、哟、嗨、哼、哦、哎呀„„叹词总是独立成句。十二.拟声词

这是模拟声音的词。如呜、汪汪、轰隆、咯咯、沙沙沙、哗啦啦、呼啦啦„„

十三、词类的辨别

1、区分名词和非名词,名词前不能加“不”和“很”。

2、区分形容词和动词,形容词可以用“很”来修饰,动词前不能加“很”(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除外)

3、区分形容词和副词,形容词能修饰名词,前面能加“很”;副词不能修饰名词,前面不能加“很”。

4、区分连词和介词,前后能互换的是连词,前后不能互换的是介词。

5、区分动词和介词,作谓语中心语的只能是动词,组成介宾短语修饰、补充动词、形容词的是介词。

6、区分语气助词和叹词,语气助词一般用在句尾,叹词往往独立成句,一般在句首。

7、区分介词和副词,介词后面跟名词、代词,副词后面是动词或形容词。

现代汉语词性专题练习

一、选择题

1.能带宾语的是()。A名词

B动词

C形容词

D副词 2.“上来”是()A助动词

B判断动词

C趋向动词

D及物动词 3.“不、没”都是()A程度副词

B时间副词

C范围副词

D否定副词 4.“很、挺、十分”是()A程度副词

B范围副词 C语气副词 D情态副词

5.“我、你、他”是()A指示代词 B疑问代词 C人称代词 D名词 6.“他在黑板上写字”的“在”是()A动词 B副词 C介词 D方位词 7.“哎哟”是()A拟声词 B语气词

8.代词包括()A人称代词

9.虚词包括()A介词

C叹词

D助词

D代名词

E代动词 D助词

E语气词

E代词

E助词

B指示代词

B副词

C疑问代词

C连词

10.“报告”一词兼()A名词

B动词

B连词

C形容词 C介词

D连词

11.“和、跟、同、与”兼()A动词 D副词

12.下列语句中的“在”不属于介词的是()A我在家 B他在黑板上写字

C把东西放在桌子上 E在家要孝顺父母 D他在看书

13.下列句子中不属于介词“跟”的有()。A我跟他一起去的 D你抽空跟他谈谈 B你跟他要

E你快跟着我走

C谁跟谁都没关系

二、指出下列词的词性:

非常()这里()前后()小()哪里()终于()已经()不()赋予()轰隆()得()大()忽然()简直()才()半夜()除了()很多()勇敢()思想()啊()或许()只好()二万()迅速()进来()仅仅()立刻()热爱()十几棵()喜欢()大约()次()哗啦()下去()斟酌()怎样()起来()晚上()亩()前面()或者()对于()跟()是()三百()美丽()叮当()夏天()鲁迅()我们()批评()的()吧()平坦()有()变化()十分()自己()聪明()从()专家()扩大()缓慢()应该()按照()回来()喂()马上()消失()飞机()许多()简直()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加标记词所属的词类。

(1)这件事已经讨论过了。(过)()(2)天渐渐冷起来了。(渐渐)()(3)他正在教室里看书。(正)()(4)自行车他骑出去了。(出去)()(5)我拿着—本书。(着)()(6)你吃了饭再走。(了)()(7)他是外国人吗?(吗)()(8)你应该努力学外语。(努力)()(9)他刚才来过。(刚才)()(10)最好听的是这首歌。(最)()

(11)房子上面铺着瓦。(上面)()(12)这是一本袖珍词典。(袖珍)()(13)老张请我吃饭。(请)()(14)幸亏他来。(幸亏)()(15)我忽然想起来了。(忽然)()(16)这件事很突然。(突然)()(17)无论谁都说好。(无论)()(18)他连忙说不行。(连忙)()(19)问题要彻底解决。(彻底)()(20)我们应该历史地分析。(历史)()(21)我们又继续战斗了。(继续)()(22)屋里有一扇门。(扇)()(23)我们要辩证地看问题。(辩证)()(24)所有人都不得离开。(所有)()(25)这种情况是很正常的。(正常)()(26)我们要不断改进服务态度。(不断)()(27)共产党员要加强自我修养。(修养)()(28)他作了一个报告。(报告)()(29)我们要赶快行动。(行动)()(30)工程刚刚开始。(刚刚)()

(31)所谓“大师”其实是骗子。(所谓)()(32)这件事让他感慨万分。(感慨)()(33)这部影片儿童不宜观看。(不宜)()(34)你有什么擅长?(擅长)()(35)我不敢再奢望什么。(奢望)()(36)敌人企图拿下这个山头。(企图)()(37)然后再看你喜欢什么。(然后)()(38)他这个人很勇敢。(勇敢)()(39)这个小孩真可爱。(可爱)()(40)这两个方案是—样的。(—样)()(41)你不能等同于一个普通群众。(等同)()(42)他们俩恋爱多年了。(恋爱)()(43)他这个人根本不行。(根本)()(44)要扫除一切障碍。(障碍)()

(45)他这次侥幸通过了。(侥幸)(形容词)(46)饭里居然吃出—只苍蝇。(居然)(副词)四

1、选出下面一句话中画横线的词的词性正确的一组:()明天早晨我和李光、王平同学 在学校集合去爬山。

A.副,连,代,连,动 B.副,介,代,介,名C.名,连,名,介,动 D.名,介,名,动,名

2、对题目《①谁②是③最④可爱⑤的⑥人》词性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①名词②助词③形容词④动词⑤代词⑥代词B.①名词②动词③副词④形容词⑤代词⑥名词 C.①代词②助词③介词④动词⑤助词⑥名词D.①代词②动词③副词④形容词⑤助词⑥名词

3、对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词性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他画的画儿得奖了。②他的态度不对,对他要教育。

A.①动词 名词 ②形容词 介词

B.①名词 名词 ②形容词 介词 C.①动词 名词 ②动词 副词

D.①动词 动词 ②副词 介词

4、“有些女人的预算里还有一()蛋圆形的镜子,一()雪白的毛巾,或者一()结得很好看绒线的小囝帽。”填入句中空格内的词恰当的一项是:()A.面 款 顶

B.只 方 个

C.面 方 顶

D.块 款 种

5、对“下”的词性的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老虎正要下山,老猎人躲在石岩下,抡起虎叉,突然给了老虎一下。A.①动词 ②方位词③量词

B.①介词 ②方位词③量词 C.①动词 ②助词③量词

D.①介词 ②助词③量词

6、下面四句话中,“跟”字的词性依次列出四种,其中正确的一项是:()①跟着好人学好事②我跟他是同桌③我跟他学唱歌④那鞋的跟高得没法穿

A.①动②介③连④名 B.①介②动③动④名C.①动②介③连④形 D.①动②连③介④名

7、选出与“红花绿叶”中的“绿”的词性相同的一项:()

A.春回大地群山绿 B.春风又绿江南岸C.一汪绿水慰平生 D.红了樱桃绿了笆蕉

8、选出下列带下划线词词性不同的一项:()A.电灯突然亮起来了。B.这场雨下得太突然。

C.心脏突然停止了跳动。D.突然,掌声暴风雨般地响起来。

9、从下面选出词性相同的一项:()

A.听 战争 经验 希望 拒绝

B.各 那么 鲁迅 我们 旅客 C.更 从来 单单 经常 渐渐

D.胖 伟大 激动 承担 应该

10、判断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词性,写在句末括号中。

①这朦胧的桔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

②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③月色给大地带来一片朦胧。()

④隔着云看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⑤他患了一场大病。()

⑥他病了三天。()⑦这把锁锈死了。()

⑧这把锁长了锈。()

11、指出正确说明下边加下划线词的词性及意义的一项:()这时船慢了,不久就到了,果然近不得台旁…… A.“近”本来是名词,这里作形容词,意思是依靠。B.“近”本来是形容词,这里作副词,意思是靠近。C.“近”本来副词,这里作动词,意思是进去。D.“近”本来是形容词,这里作动词,意思是靠近。

12、下面句中加下划线词的词性都依次列出了,选出完全正确的一项:()她一边和面,一边和颜悦色地和大家讲自己的经历,她说她和丈夫是一对患难夫妻。

(①动词②形容词③介词④连词)A.①②④③ B.③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③①④②

13、找出词性完全相同的一组()

A.宝贵 光荣 骄傲 战友

B.制造 报答 提高 寻求 C.角色 语文 经常 兴趣

D.非常 偶尔 清楚 风景

14、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他在学校里

②他在阅览室学习B.①这座房子朝南

②他朝北走去了 ...C.①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应该一起抓

②张健和李升一同到北京去了 ..D.①运动会上,他得到了百米冠军

②他的字写得很工整 ..

15、下面各组中加点词词性相同的一项是()

A.① 这朦胧的月光,实在照不了多远

② 月色便朦胧在水气里 ....B.①掌握法律武器,增强禁毒意识

②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在幸福之中呢? ....C.①工作随便,学习松懈

②刚才出力摇船犹如龙船似的那股劲儿,现在在每个人的身体里松懈下来了 ....D.①酒香不怕巷子深

②这本书的内容很深,可真难懂 ..

现代汉语词性专题练习答案

一、1、B

2、C

3、D

4、A

5、C

6、C

7、C

8、ABC

9、ACDE

10、AB

11、BC

12、AD

13、AE

二、副、代、名、形、代、副、副、副、动、拟声、助、形、副、副、连、名、副、形、形、名、叹、副、副、数、副、动、副、副、动、数量、动、副、量、拟声、动、动、代、动、名、量、名、副、介、介、动、数、形、拟声、名、名、代、动、助、语气、形、动、动、副、代、形、介、名、动、形、副、动、动、动、副、动、名、数、副

三、(1)动态助词(2)副词(3)副词(4)趋向动词(5)动态助词(6)动态助词(7)语气词(8)形容词(9)时间名词(10)程度副词(11)方位词(12)区别词(13)动词(14)副词(15)副词(16)形容词(17)连词(18)副词(19)形容词(20)名词(21)动词(22)量词(23)形容词(24)形容词(25)形容词(26)副词(27)动词(28)名词(29)动词(30)副词(31)形容词(32)动词(33)动词(34)名词(35)动词(36)动词(37)副词(38)形容词(39)形容词(40)形容词(41)动词(42)动词(43)副词(44)名词(45)形容词(46)副词(47)动词(48)动词(49)形容词(50)形容词

四、1C 2D 3A 4C 5A 6D 7C 8B 9C 10①形 ②动 ③名 ④形 ⑤名 ⑥动 ⑦动 ⑧名

5.现代文学专题答案 篇五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博弈论:通俗地讲,博弈论是一种“游戏理论”。博奕是指:一些个人、团队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中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中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博奕论就是系统地研究各种各样的博奕问题,寻求各博奕方合理选择策略的情况下博奕的解,并对这些解进行讨论分析的理论。

2.人本管理:人本管理是一种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和组织最重要的资源,把组织全体成员作为管理的主体,围绕着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组织的人力资源,服务于组织内外的利益相关者,从而同时实现组织目标和组织成员个人目标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活动的总称。

3.企业资源计划:所谓企业资源计划(ERP),是一个使财务、分销、制造和其他经营业务达到均衡协调的应用软件系统。ERP 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方法,它通过加强企业间的合作,强调对市场需求快速反应、高度柔软性的战略管理以及降低风险成本、实现高收益目标等优势,从集成化的角度管理供应链问题。ERP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它同时又是一套先进的计算机管理系统。

4.知识经济:1996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0ECD)发表了关于对世界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的报告,其中讲到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OECD认为:知识经济是建筑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之上的经济,知识是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器。

三、判断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每小题3分,共15分)

1.错。涉及谁知道某些事和谁知道如何做某些事的信息的知识属于知道是谁的知识。

2.错。有重大区别的。因为重塑对象、重塑涉及的范围、重塑设计的观察视角不同。

3.错。组织学习是将组织这个整体作为学习主体来看待的。

4.错。信息资源的开发、管理与利用需要多方面的工作相互配合,计算机化、通信网络化只是其中的部分内容。

5.错。组织文化的核心是组织价值观。

四、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试述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发展的新特点。

(1)经营管理信息化。信息化管理一般指在企业中利用现代化的信息设备,实现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的生产、存储、处理、传输、共享以及决策的规模化的过程。

(2)组织结构扁平化。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国际互联网和企业内部网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使企业的组织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取代了过去的科层式的金字塔式的结构。

(3)全球战略。伴随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随着互联网(internet)的广泛应用,随着国家之间贸易壁垒的逐渐减少,产品生产的供、产、销在地理位置上的差异基本消失,资金流动与产品流通在世界范围内变得更加容易和方便,合理经济信息技术与瞬时沟通,使得世界经济融为一体。不管每一个企业是否意识到,实际上已经直接或间接参与了国际竞争,企业再也不能单纯依靠地区性行为来维持其利润增长了。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面临的市场是一个国际化、全球化的大市场。企业必须立足于全球经营,研究在全球范围内如何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的全球化竞争战略。企业界限模糊化。

(4)重视知识管理。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由于其具有更高的生产率和创造性、能够大大增加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而越来越成为比企业拥有的各种物质资源更为重要的战略经营资源,相应地,对知识的开发和管理亦逐渐上升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5)强调市场趋动。在知识经济时代,顾客的需求日趋个性化和多样化,为此,企业必须自觉地以市场为导向,时刻将顾客的需要放在第一位,与顾客合作,深入顾客的经营过程和生活过程,加大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力度,在适销对路的基础上,向顾客提供包括服务和信息在内的产品。

(6)注重企业创新。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间的竞争是企业创新能力的竞争,而创新竞争归根到底又是企业在知识的生产、占有和有效利用方面的竞争,要提高竞争力,企业就必须提高获取知识和有效应用知识的能力。

(7)立足全球经营与合作竞争。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以及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带来了全球范围内激烈的市场竞争,也导致了企业与其价值链上的顾客和供应商以至于与竞争对手的合作的不断扩大,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战略合作伙伴或战略联盟已成为20世纪90年代企业管理的一股强劲的潮流,合作竞争正日渐成为企业经营战略的新的核心。

(8)加强以人为本的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在管理中把对人的关注、人的个性和释放、人的积极性的调动推到了空前的中心地位,“以人为本”的管理得到了空前的强化。

(9)跨文化管理。由于实行“无国籍经营”战略的跨国公司把触角伸到了全球各地,子公司和分支机构遍布各国,形成全球经营。但是随着这一战略的展开,跨国公司将面临越来越多的陌生文化环境,它的管理人员和雇员来自越来越多的不同文化背景,这也就意味着更多的文化摩擦。这就使管理文化的交流、融合、取长补短更有可能,更有必要,跨文化管理将是一种必然趋势。

2.试述制约组织文化建设的因素。

组织文化建设是组织内、外部环境诸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当我们进行组织文化建设时,应当首先明确影响组织文化的各种因素及其强度,以及每种因素的作用方式。

(1)经济体制。国家的经济体制既是影响组织经营管理制度的重要因素,又是影响组织文化发展完善的重要因素。

(2)政治体制。当我们具体地观察每一个组织的文化特征时,就会发现:任何组织文化中都体现着一定的政治性,绝对超然的组织文化事实上是不存在的。亦即政治因素对组织文化有着普遍影响。

(3)社会文化。组织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组织的文化建设必然接受并服从它所在的环境的影响和要求。

(4)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影响组织文化的重要因素。这两种因素推动着社会文化的进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生产经营方式。在一定意义上说,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是组织文化建设的决定因素,原因就在于这两者都是组织发展壮大的基础。

(5)行业技术经济特点。行业不同,其生产、经营的业务作业必然不同,该行业中的组织文化也必然带有明显的行业特征。例如,铁路运输业和航空运输业,在任何国家几乎都纪律严明近似于军队一般;相对而言,森林工业中的林场营林作业就显得纪律松弛得多。

(6)组织所在的地理位置。任何组织及其所属单位都占据一定的空间、位置。不同的空间位置承载着不同的社会环境、民族习俗、市场发达程度、生产力布局特征等等有差别的组织存在条件,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影响组织文化的重要因素。

(7)组织基本员工的特点。人是构成生产力的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对组织文化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组织文化建设中要求考虑员工的特征,其实质是指要因人员队伍的具体情况而制宜,通过适当的思想、文化、道德教育或宣传工作,去引导培养和提高组织全体员工的素质。

(8)组织的历史传统。任何一个组织,只要是经历了一定时期的成长、发展过程,都会使其成员工形成种种约定俗成的价值观念、工作习惯和生活习惯,从而表现为组织传统。组织的历史传统是建树或更新组织文化时必须认真调研并严肃对待的因素。

五、案例分析题(共25分)

参考要点:

小鸭通过如下三步来建立战略联盟的。

1.与东芝战略联盟,有两个大方面的合作,一是东芝将洗衣机方面最先进的技术提供给小鸭,使小鸭的洗衣机产品创新发生质的变化。另一方面的合作是,小鸭利用自身的管理、技术人才,生产制造东芝品牌的洗衣机,并利用小鸭的市场,在国内销售,部分产品返销日本。

2.小鸭与日本东芝公司的合作,从技术到管理到战略,谋求多方面的“双赢”,而收益最明显的现在还是技术。

3.通过合作提升技术水平、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服务行为的强化。

总之,小鸭利用与国外知名企业的战略联盟,促进小鸭集团的发展。

我国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待和创建战略联盟:

1.选择好战略联盟伙伴,可把兼容性、能力、承诺作为选择标准。

2.要根据具体的联盟战略考虑采用不同的联盟结构。

6.现代文学专题答案 篇六

一、填空

1、卡夫卡的长篇小说《城堡》是一部典型的表现主义小说,主人公叫K作品没有结尾,所以对它的解释也是无止境的,作品的未完成性是卡夫卡小说的特点。

2、意识流中的内心独白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内心独白,一种是间接内心独白。

3、《喧哗与骚动》中首先设计了一个白痴形象,这有助于作者福克纳传达小说的深层主题即“人生就是一篇荒唐的故事”。.4、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观点是“存在”。即“自我,”、“他人就是地狱”、“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5、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中德国的托马斯•曼创作的《布登勃洛克》,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创作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英国作家劳伦斯创作的《儿子与情人》,美国作家海明威创作的《永别了,武器〉〉,索尔•贝娄的《赫索格》,俄罗斯及前苏联的高尔基创作的《母亲》,肖洛霍夫创作的《静静的顿河》及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格医生》都是当时重要的作品。

6、表现主义是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出现最早的一个文学流派。表现主义的中心在德国(填国名),并波及欧美众多国家,20—40年代达到鼎盛。

7、卡夫卡的长篇小说主要有《审判》、《城堡》、《美国》。

8、弗洛伊德把人的精神领域划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种结构形态。

9、意识流小说主要表现手法有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蒙太奇

10、存在主义文学是在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基础上产生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创始人是萨特,“他人就是地狱”是他《禁闭》作品中的名言。

11、“新小说”派是20世纪5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新的现代文学流派。1950年女作家娜塔丽•萨洛特发表了一篇名为《怀疑的时代》的文章,成为后来新小说理论的重要论文。

12、“黑色幽默”作家群中最有影响的是海勒,他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是黑色幽默的代表作,被公认为美国当代文学上经典性的作品。

13、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20世纪盛行于拉丁美洲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它的最基本创作原则是“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实”。

14、文学界一般认为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创作在20世纪40年代阿根廷小说家博尔赫斯的小说中就有表现,到了60年代形成了后现代主义的高峰,意大利的卡尔维诺为其最突出的代表,俄罗斯裔美国小说家纳博科夫也被看作是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

15、卡夫卡是奥地利小说家,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被称为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之父”。

16、意识流小说经典作家乔伊斯在《 尤利西斯》作品中塑造了三个人物,被称为“代表着全人类”典型形象。

17、《局外人》的作者是法国著名小说家,是与萨特齐名的存在主义文学大师。

18、英国大诗人奥登曾说:“就作家与其时代的关系而论,当代能与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相提并论的第一人是卡夫卡。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19、《百年孤独》的作者是哥伦比亚最著名的作家,也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作品中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7代人的坎坷命运,反映了拉美近百年的历史和社会现实。

20、意识流小说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其中法国当代哲学家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心理时间观直接构成了意识流小说的哲学背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构成了意识流小说的心理学基础。

21、《静静的顿河》突出描写了顿河哥萨克葛里高利的悲剧命运和他一家人的遭遇。

22、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是“荒谬”和“痛苦”。

23、卡夫卡的代表作《变形记》注重表现的不是外部世界,而是内心世界,体现的是虚妄荒诞与细节真实相结合的特色。

24、中篇小说《恶心》是萨特的成名作,是一部典型的存在主义小说。它采用日记体形式,描写主人公青年史学家洛根丁复杂的心理感受。

25、阿根廷著名小说家,诗人,魔幻现实主义重要作家之一博尔赫斯才华横溢,创作的作品标新立异,主题富于哲理,代表作《交叉小径的花园》表现尤为突出.他的小说被文学评论界称为 “卡夫卡式的幻想主义”。

26、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从本质上看,所表现的并不是魔幻而是现实。“魔幻” 只是手法,反映现实才是目的。

27、危地马拉的阿斯图里亚斯于196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总统先生》以艺术手法表现反独裁主题。

28、《局外人》不仅是加缪的成名作,也是代表作。主人公莫尔索是作者反映“荒诞”的第一典型形象,他的主要表现就是对现实的一切都是冷漠的。

二、不定项选择

1.存在主义的作家有(A B C)

A萨特 B西蒙娜•波伏娃 C 加缪 D尤奈斯库 2.意识流小说家乔伊斯重要作品有(AB)A 《喧哗与骚动》 B《我弥留之际》 C 《达罗卫夫人》 D《海浪》 3.萨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A.B)A 《存在与虚无》 B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C 《西绪弗斯的神话》 D 《自由之路》 4.“新小说”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C)A 德国 B 美国 C法国 D英国 5.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是(C)

A 《家长的没落》 B《周末后的一天》C《百年孤独》D《总统先生》

6、表现主义戏剧的代表作家:(B)A.卡夫卡 B尤金•奥尼尔 C. 勃洛克 D.弗吉尼亚•伍尔夫

7、“意识流”这一概念最初是心理学术语,是由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出来的:“意识就其本身而言并非是许多截成一段一段的碎片。‘链条’或‘系列’之类的字眼都不能恰当地描述意识最初呈现出来的样子。它不是片断的连接,而是流动的。用‘河’或‘流’这样的比喻才能最自然地把它描述出来„„我们就称它为思想流、意识流或主观生活之流吧。”这位美国心理学家是:(B)A.亨利•柏格森 B.威廉•詹姆斯 C.詹姆斯•乔伊斯 D.弗洛伊德 8、1956年一个新的小说流派在法国应运而生,即“新小说”派也称“反小说派”。被称为“新小说之父”:(D)A.索尔•贝娄 B托马斯•曼 C.罗伯–格里耶 D.西蒙

9、《第二十二条军规》(A.C.D)

A 被西方评论界誉为“60年代最好的一部作品”。B 小说写的是法国一支空军中队的内幕。

C 主人公是尤索林。D 尤索林是荒诞与疯狂社会中的清醒者。

10、桑提亚哥是海明威的作品(C)中的人物

A.《太阳照常升起》 B.《永别了,武器》 C.《老人与海》 D.《丧钟为谁而鸣》

11、加缪反映“荒谬世界感情”的典型的存在主义作品是(A)

A.《局外人》 B.《鼠疫》 C.《陷落》 D.《误会》

12、卡夫卡揭示人在现代的异化的作品有(A C D)。

A《美国》 B《万有引力之虹》 C《变形记》 D《饥饿艺术家》

13、意识流作家伍尔芙的作品主要有(B C D)。

A《荒原》 B《墙上的斑点》 C《达罗卫夫人》 D《到灯塔去》

14、新小说的代表作家有(A B D)。A格里耶 B萨洛特 C西蒙 D布托尔

15、萨特的剧作有(A B)

A《苍蝇》 B 《禁闭 》 C《墙 》 D 《恶心》

16、海明威的著名作品有(A B C D)A 《老人与海 》 B《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 》

C《太阳照常升起 》 D《永别了,武器 》

17、在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中,格里高尔变成大甲虫之后第一次没能按时起床,母亲,父亲和妹妹相继来敲他的门,他们的动机是:(D)A关心格里高尔的身体 B关心格里高尔的情绪 C催促格里高尔吃早饭 D催促格里高尔赶火车

18、作为存在主义文学作品,《墙》的主要艺术特色是(B)A 典型化手法的运用 B冷峻真实的心理描写 C田园牧歌式的情调 D讽刺和滑稽交织的风格

19、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是(D)A阿斯图里亚斯.B 卡彭铁尔 C卢尔福 D马尔克斯 20、新小说的代表作品有(A B C D)A《风》 B《嫉妒》 C 《窥视者> D《橡皮》

21、马尔克斯的主要作品有(A B C D)A 《百年孤独》 B 《家长的没落》 C《霍乱时期的爱情》 D《>迷宫里的将军》

三、名词解释

1、表现主义——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至30年代欧美文学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流派。它首先从绘画开始,随后波及音乐、诗歌、戏剧、小说、电影。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德国成为表现主义的中心,到20年代,影响遍及捷、俄、美和北欧诸国,成为一种风靡世界的艺术流派。表现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1901年,它是当时巴黎举办的玛蒂斯画展上茹利安•奥古斯特•埃尔维的一组油画的总题名1911年,德国评论家瓦尔登在《狂飙》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绘画评论,首次运用了“表现主义”这一术语,并强调要突破事物的外在表象,表现内在世界,用“表现”取代“再现”,从而点明了这一流派最基本的艺术特征。表现主义有以下特征:抽象化,变形,面具的运用,时空的真幻错杂,注重声光效果,象征和荒诞的手法。

2、黑色幽默——“黑色幽默”是60年代风行美国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1965年,美国作家弗里德曼收集了一些作家的小说片段,编成一个集子,书名为《 黑色幽默》。几个月后,另一位美国作家尼克伯克在《致命一蜇的幽默》的文章中,也把这一类型的作品称之为“黑色幽默”。实际上,“黑色幽默”是一种用喜剧的形式来表现悲剧的内容的文学方法。“黑色”是指可怕而又滑稽的客观现实,“幽默”指的是有目的有意志的个性对这种现实所采取的嘲讽态度。在英语里,黑色常用来形容阴暗、神秘的事物,作为死亡的代名词。幽默加上了黑色,就成了一种展现绝望的幽默。故此,西方评论家把它称之为“绞刑架下的幽默”。作为一个流派,“黑色幽默”在艺术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黑色幽默”是一种哭笑不得的幽默,“反英雄”式的人物,“反小说”的叙事结构法,小说具有寓言性。

四、简述题

1、《百年孤独》的主题是什么?

答: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百年”指历史。作者虚构的 马孔多是哥伦比亚乃至拉美的缩影。作者描写的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百年历史,是一个循环反复过程。作者用意表明:拉美的百年历史并没有摆脱贫困落后和愚昧的困境,循环意味着停滞,拉美人民面临历史使命是寻找新的出路。

“孤独”主题。马尔克斯在写拉美历史时,更注意挖掘和表现拉美人民的精神生活。造成拉美人民的不幸和灾难,有外来的因素,也有本身存在的内部根源,尤其是人们精神上的原因。他把这种精神生活上的普遍存在的问题归结为孤独。(可结合作品内容举例说明)

2、“黑色幽默”的艺术手法有哪些?

答:⑴特殊的幽默风格。“黑色幽默”和传统的文学中的幽默不同。具体表现为使悲剧的内容采取了喜剧的处理手法痛苦和不幸也成了开玩笑的对象,即以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容。⑵“反英雄”式的人物。这些反英雄形象怀疑和否定一切传统价值,但又有一定的追求。如《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尤索林。⑶“反小说”的叙事结构法。一改以往的叙事法,采用暗示,烘托,对比,比喻,象征等手法,给人一种扑朔迷离之感。⑷特殊的题材。如在科技领域发掘题材,或选择意义不明的,摇摆不定的来写。

3、为什么说“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上具有“魔幻性”?

答: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把幻想和现实,虚构和写实融为一体,成为它的基本创作方法,而且表现手法具有“魔幻性”。首先:这种“魔幻”性根植于拉美这块神奇的土地,是拉美的印加文化,阿兹台卡文化等传统文化观念的表现。其次:这种“魔幻”性还深受西方现代主义诸多表现手法的影响,如荒诞,象征,意识流等手法的运用。第三:该流派还常用一种“陌生化”技巧。第四:神话化也是常用的一种创作原则。

4、简述卡夫卡创作特色。

答:①具有整体暗示象征特征。只有透过文字表面及虚幻离奇情节,才能把握卡夫卡的思想脉搏。如《城堡》中那个时隐时现,神秘莫测的城堡,是专制政权官僚机构的象征。象征专制统治者与普通人民之间存在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②荒诞。这主要是指那些表现在情节与人物行为上出现的违反常情与理性的情况。如《变形记》中人忽然变成甲虫。这些看似荒诞的事,都源于作者“世界是荒诞的”这一基本信条。③独特的讽刺。卡夫卡的讽刺主要产生于对现实荒诞性的揭示。如《审判》中的K越是挣扎,陷得越得越深。他的作品中的人物往往意外地陷入一种令人啼笑皆非的困境。④叙述简洁、平淡。卡夫卡小说放弃细腻繁琐的描写,采用简洁、平淡冷漠笔法写。这恰当地表现了主人公痛苦、困惑,更体现了卡夫卡独特的叙述风格。

5、《百年孤独》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答:《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作者遵循“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创作原则,把触目惊心的现实和源地神话传说的幻想结合起来,使读者从这种色彩斑斓、风格独特的画面中,获得一种“似真非真,似假非假”的艺术感受。小说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⑴现实主义的现代主义相结合。作家把现实怀神话、传说、梦幻杂糅在奇谲多变的情节发展之中,打破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人间与鬼域的界限,置人物于更广阔的天地中,使人物、事物具有跨时空的更大容量。小说写出了拉丁美洲与世隔绝、愚昧落后的历史真实。⑵象征、暗示手法的大量运用。如全村得健忘症,为了生活,人们不得不在各种物品上贴上标签。这类例子很多,作家这样写的目的是暗示大家要牢记容易被人遗忘的历史。

6、简述作品《恶心》中的“荒诞体验”。

答:《恶心》是萨特的成名作,它采用日记体叙述,主人公洛根丁回国后为了创作到图书馆工作的经历。有一天他对图书馆中的所见所闻感到恶心,有了无以名状的恐惧迷惘,觉得人们空虚无聊,孤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陌生,世界荒诞无比。小说通过洛根丁的复杂心理及丰富的感情变化,阐明了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这一存在主义的论断。洛根丁对世界的厌恶感,恐惧感,陌生感和孤独感正是二战前夕欧洲阴云密布,灾难将临的社会形势的反映。《恶心》的问世及成功,标志着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体系的确立。

7、简述存在主义文学基本特征。答:⑴存在主义文学寓哲理于形象中,体现“文”“哲”一体的特点。萨特、加缪的许多小说是“荒谬世界,人生痛苦”的哲理形象化。萨特的“境遇剧”多是“自由选择”的哲理图解。⑵不拘一格地运用表现手法,传统的和现代的并用。萨特的名剧《死无葬身之地》、《恭顺的妓女》用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写成,《苍蝇》有浓厚的象征色彩,《恶心》在很多地方用意识流技巧.加缪的《局外人》则是传统手法和现代派手法并用。

8、《鼠疫》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答:加缪创作的作品《鼠疫》,虽然是虚构的鼠疫之战,但被认为比萨特的《恶心》更具有经典意义的存在主义文学作品。其中涉及的道义,政治,哲学有象征意义。A以鼠疫象征法西斯势力对各国的侵略。B以鼠疫流行的奥兰城象征受德国法西斯侵略的法国。C以市民的抗鼠斗争象征法国人民犯法西斯斗争的伟大历程。D以里厄医生自我牺牲行为象征法国抵抗战士的斗争精神。

9、简述萨特存在主义戏剧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答:萨特的存在主义戏剧区别于传统戏剧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境遇”二字.它们不是传统戏剧的原则处理环境与人物的关系,而是让环境支配人物.给人物 提供一定的环境,让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选择自己的行动,造就自己的本质,表现自己的性格和命运。就是说,要在戏剧舞台上展现人物的境遇,以及在特定的境遇中,剧中人所进行的“自由选择”。因此,萨特把自己的戏剧称为“境遇剧”。如作品《禁闭》《墙》等都是在特定的“境遇”中发生的。

10、简述海勒小说创作的重要意义。

答:海勒小说的创作具有重要意义。海勒是黑色幽默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在黑色幽默中影响最大,成为这一流派的支柱。他注意发掘社会重大主题,揭示现代社会中使人受到摧残和折磨的异己力量,具有象征意义。他的创作方法往往是以超现实而不是从写实的角度出发,经常以夸张的手法把生活漫画化,表现了一种和写实性质的真实完全不同的真实,他又 善于把令人发指的暴行和难以忍受的痛苦写成笑话,但作品的基调是绝望的,排斥任何具有正剧含义的光明的圆满的结局。他在表现现实时有愤怒,但他用解嘲的态度减轻痛苦,以无可奈何的心情接受既成的现实,但并没有想改变这个世界。

11、简述新小说派的革命性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

答:⑴表现在对巴尔扎克以来的现实主义小说传统的质疑和反叛。认为传统小说反映的真实只是一种肤浅的真实,无法揭示一个客观世界。⑵艺术观念上新小说派作家极力主张文学应该客观摹写现实,要求精细地如实地反映外部世界,而抛弃作家的主观思想,见解和议论。⑶他们不在探索小说的意义,要消解深度,写“表面小说”。⑷要求瓦解叙事。打破传统的完整的叙事方式,小说的表现方式为“现在进行时”。新小说家主要热衷于探索没有被别的小说家实践过的小说形式和主题,而对传统小说一概否定。

五、综述题

1、《尤利西斯》艺术特色。

答:⑴《尤利西斯》标志着乔伊斯意识流动技巧的成熟和完善,在小说的形式和结构上堪称一场革命,被称为“意识流”的百科全书。整个作品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明确的时间顺序和逻辑联系。作者使用交错型的意识流,互相交织,体现三个人物的复杂思想变化过程。⑵《尤利西斯》的特点还表现在作者对内心独白的系统运用上。⑶《尤利西斯》还运用了类比和象征的手法。⑷《尤利西斯》集多种文体之集大成,还运用多种语言,独创一些词汇。⑸《尤利西斯》的结构很奇特。作者试图通过各章的不同重点各自构成一个整体,然后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多层次的复杂整体。

2、比较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

答: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各种以悖逆传统文学为共同特点的文学流派的总称。

⑴从哲学思潮、社会思潮看,现代主义文学具有反理性主义,非理性化特征。反对用理性来认识事物,主张靠一种直觉。现代主义作家热衷于潜意识、性本能、梦境幻觉、自动写作,意识流方式展示内心心理。⑵从文艺表现的内容看,现代主义文学注重表现人性异化,非人化现象。⑶从作家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态度看,传统与现代主义作家都要反映现实描写社会,但具体表现不一样。如传统的作家,批判人性丑恶、金钱的罪恶。现代主义作家从个人角度、从局外人身份,对社会作笼统的攻击,给人以无目标,不明确、不具体同时又是对社会的全盘否定。⑷从文学艺术观的角度看:现代主义文学是以表现论为基础的,在具体的文学创作中有两种倾向:

一、是注重表现。

二、是主体客体化。而传统文学强调,文学要再现和模仿生活。⑸现代主义文学热衷于艺术技巧的革新与创造,追求形式主义倾向他们对艺术形式和技巧进行大胆的革新与创造,敢于标新立异,表现反传统特征。

现实主义文学:首先,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仍然是作家们的重要思想武器。他们猛烈抨击不人道的社会现实,批判社会对人的异化,谴责统治者的残忍和法西斯主义的暴行,同情受侮辱损害的下层人民,同情无产阶段级革命,向往没有人压迫人的美好未来。其次,作家们始终坚持真实性这一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以现实的、具体的、变化中的人的精神世界及生活遭遇为描写对象,从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中探讨人生底蕴,进行真实的审美反映。第三、描写重点的内向性和主观化,艺术形式上的不拘一格和兼容并蓄。20世纪的现实主义跟传统现实主义的较大差异,就在于突出了人物的主观感受和精神探索的描写。第四,人物塑造上强调性格的多重性,淡化典型性格描写。理性信念的失落是20世纪西方文化的一个根本特征。一类是正面人物,他们有对生活目标的执著追求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但内心世界复杂。另一类是有缺陷有弱点的普通人,但他们是好人,是实实在在地干了不少被人忽视、被人不屑却有益于社会的事,世界正是由他们组成的。

3、概括《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内容,并分析说明该作品如何体现了 “黑色幽默”的特点? 答:美国作家海勒于1961年创作《第二十二条军规》是一部轰动欧美文坛的小说。它以其独创性成为美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作品。小说写的是美国一支空军内幕。主人公尤索林要求停止飞行复员回国的斗争经历。但空军大队指挥官卡斯卡特一次次任意提高执行任务的指标,致使飞行员各个得了恐惧症。尤索林装疯,军规规定,疯子可以停止飞行,但又规定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而军规的附带的条件:凡是能提出条件的人就证明不是疯子。所以尤索林只能继续飞行。军规还规定飞满32次的人可以不在执行任务。但军规的附带的条件是停止飞行前不能违反上级命令。尤索林终于明白了军规是一个圈套,于是驾机逃到瑞典。小说至始至终笼罩在军规的阴影之中。这军规就是军队官僚机构。这军规象征着一种有组织的混乱以及有理性的荒诞。

这部小说在艺术上典型地体现了“黑色幽默”的特点。首先,小说结构散乱。作者采用的是一种类似戏剧“人像展览式”的结构。全书42章,有37章以人物姓名或称呼为标题。每一章又重点写一个人物,然后以主人公尤索林贯穿起来。从叙述方式上看,全书只是以若干小故事小情节若断若续地进行拼贴,而没有一个贯穿首尾的故事情节。其次,小说是一出疯狂的喜剧。这部小说的喜剧色彩非常浓,夸张变形的幽默讽刺死亡的恐惧、对疯狂世界的绝望态度,都使人心情沉重。

4、论述《日瓦格医生》这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精神内涵。

答:《日瓦格医生》是帕斯捷尔纳克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小说写的是一个俄国知识分子在十月革命前后动荡年代的命运。日瓦格医生一方面憎恶俄罗斯沙皇时代的政治制度,赞同十月革命的历史合理性,但另一方面他却怀疑革命同时所带来的暴力和破坏。用他的话说;我是非常赞成革命的,可是我现在觉得,用暴力是什么也得不到的,应该以善为善。他追求的爱的信条是软弱无力的。正是这个意义上,帕斯捷尔纳克代表了俄罗斯知识分子所固有的一种内在精神:对苦难的坚韧承受,对精神生活的关注,对灵魂净化的向往,对人的尊严的捍卫,对完美的人性的追求。作者创作深刻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虽然饱经痛楚,放逐,罪孽,牺牲,却依然保持着美好的信念与精神的良知的心理历程。

一、填空

1、卡夫卡的长篇小说《城堡》是一部典型的表现主义小说,主人公叫K作品没有结尾,所以对它的解释也是无止境的,作品的未完成性是卡夫卡小说的特点。

2、意识流中的内心独白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内心独白,一种是间接内心独白。

3、《喧哗与骚动》中首先设计了一个白痴形象,这有助于作者福克纳传达小说的深层主题即“人生就是一篇荒唐的故事”。.4、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观点是“存在”。即“自我,”、“他人就是地狱”、“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5、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中德国的托马斯•曼创作的《布登勃洛克》,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创作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英国作家劳伦斯创作的《儿子与情人》,美国作家海明威创作的《永别了,武器〉〉,索尔•贝娄的《赫索格》,俄罗斯及前苏联的高尔基创作的《母亲》,肖洛霍夫创作的《静静的顿河》及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格医生》都是当时重要的作品。

6、表现主义是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出现最早的一个文学流派。表现主义的中心在德国(填国名),并波及欧美众多国家,20—40年代达到鼎盛。

7、卡夫卡的长篇小说主要有《审判》、《城堡》、《美国》。

8、弗洛伊德把人的精神领域划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种结构形态。

9、意识流小说主要表现手法有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蒙太奇

10、存在主义文学是在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基础上产生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创始人是萨特,“他人就是地狱”是他《禁闭》作品中的名言。

11、“新小说”派是20世纪5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新的现代文学流派。1950年女作家娜塔丽•萨洛特发表了一篇名为《怀疑的时代》的文章,成为后来新小说理论的重要论文。

12、“黑色幽默”作家群中最有影响的是海勒,他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是黑色幽默的代表作,被公认为美国当代文学上经典性的作品。

13、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20世纪盛行于拉丁美洲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它的最基本创作原则是“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实”。

14、文学界一般认为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创作在20世纪40年代阿根廷小说家博尔赫斯的小说中就有表现,到了60年代形成了后现代主义的高峰,意大利的卡尔维诺为其最突出的代表,俄罗斯裔美国小说家纳博科夫也被看作是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

15、卡夫卡是奥地利小说家,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被称为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之父”。

16、意识流小说经典作家乔伊斯在《 尤利西斯》作品中塑造了三个人物,被称为“代表着全人类”典型形象。

17、《局外人》的作者是法国著名小说家,是与萨特齐名的存在主义文学大师。

18、英国大诗人奥登曾说:“就作家与其时代的关系而论,当代能与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相提并论的第一人是卡夫卡。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19、《百年孤独》的作者是哥伦比亚最著名的作家,也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作品中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7代人的坎坷命运,反映了拉美近百年的历史和社会现实。

20、意识流小说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其中法国当代哲学家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心理时间观直接构成了意识流小说的哲学背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构成了意识流小说的心理学基础。

21、《静静的顿河》突出描写了顿河哥萨克葛里高利的悲剧命运和他一家人的遭遇。

22、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是“荒谬”和“痛苦”。

23、卡夫卡的代表作《变形记》注重表现的不是外部世界,而是内心世界,体现的是虚妄荒诞与细节真实相结合的特色。

24、中篇小说《恶心》是萨特的成名作,是一部典型的存在主义小说。它采用日记体形式,描写主人公青年史学家洛根丁复杂的心理感受。

25、阿根廷著名小说家,诗人,魔幻现实主义重要作家之一博尔赫斯才华横溢,创作的作品标新立异,主题富于哲理,代表作《交叉小径的花园》表现尤为突出.他的小说被文学评论界称为 “卡夫卡式的幻想主义”。

26、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从本质上看,所表现的并不是魔幻而是现实。“魔幻” 只是手法,反映现实才是目的。

27、危地马拉的阿斯图里亚斯于196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总统先生》以艺术手法表现反独裁主题。

28、《局外人》不仅是加缪的成名作,也是代表作。主人公莫尔索是作者反映“荒诞”的第一典型形象,他的主要表现就是对现实的一切都是冷漠的。

二、不定项选择

1.存在主义的作家有(A B C)

A萨特 B西蒙娜•波伏娃 C 加缪 D尤奈斯库 2.意识流小说家乔伊斯重要作品有(AB)A 《喧哗与骚动》 B《我弥留之际》 C 《达罗卫夫人》 D《海浪》 3.萨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A.B)A 《存在与虚无》 B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C 《西绪弗斯的神话》 D 《自由之路》 4.“新小说”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C)A 德国 B 美国 C法国 D英国 5.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是(C)

A 《家长的没落》 B《周末后的一天》C《百年孤独》D《总统先生》

6、表现主义戏剧的代表作家:(B)A.卡夫卡 B尤金•奥尼尔 C. 勃洛克 D.弗吉尼亚•伍尔夫

7、“意识流”这一概念最初是心理学术语,是由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出来的:“意识就其本身而言并非是许多截成一段一段的碎片。‘链条’或‘系列’之类的字眼都不能恰当地描述意识最初呈现出来的样子。它不是片断的连接,而是流动的。用‘河’或‘流’这样的比喻才能最自然地把它描述出来„„我们就称它为思想流、意识流或主观生活之流吧。”这位美国心理学家是:(B)A.亨利•柏格森 B.威廉•詹姆斯 C.詹姆斯•乔伊斯 D.弗洛伊德 8、1956年一个新的小说流派在法国应运而生,即“新小说”派也称“反小说派”。被称为“新小说之父”:(D)A.索尔•贝娄 B托马斯•曼 C.罗伯–格里耶 D.西蒙

9、《第二十二条军规》(A.C.D)

A 被西方评论界誉为“60年代最好的一部作品”。B 小说写的是法国一支空军中队的内幕。

C 主人公是尤索林。D 尤索林是荒诞与疯狂社会中的清醒者。

10、桑提亚哥是海明威的作品(C)中的人物

A.《太阳照常升起》 B.《永别了,武器》 C.《老人与海》 D.《丧钟为谁而鸣》

11、加缪反映“荒谬世界感情”的典型的存在主义作品是(A)

A.《局外人》 B.《鼠疫》 C.《陷落》 D.《误会》

12、卡夫卡揭示人在现代的异化的作品有(A C D)。

A《美国》 B《万有引力之虹》 C《变形记》 D《饥饿艺术家》

13、意识流作家伍尔芙的作品主要有(B C D)。

A《荒原》 B《墙上的斑点》 C《达罗卫夫人》 D《到灯塔去》

14、新小说的代表作家有(A B D)。A格里耶 B萨洛特 C西蒙 D布托尔

15、萨特的剧作有(A B)

A《苍蝇》 B 《禁闭 》 C《墙 》 D 《恶心》

16、海明威的著名作品有(A B C D)A 《老人与海 》 B《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 》

C《太阳照常升起 》 D《永别了,武器 》

17、在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中,格里高尔变成大甲虫之后第一次没能按时起床,母亲,父亲和妹妹相继来敲他的门,他们的动机是:(D)A关心格里高尔的身体 B关心格里高尔的情绪 C催促格里高尔吃早饭 D催促格里高尔赶火车

18、作为存在主义文学作品,《墙》的主要艺术特色是(B)A 典型化手法的运用 B冷峻真实的心理描写 C田园牧歌式的情调 D讽刺和滑稽交织的风格

19、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是(D)A阿斯图里亚斯.B 卡彭铁尔 C卢尔福 D马尔克斯 20、新小说的代表作品有(A B C D)A《风》 B《嫉妒》 C 《窥视者> D《橡皮》

21、马尔克斯的主要作品有(A B C D)A 《百年孤独》 B 《家长的没落》 C《霍乱时期的爱情》 D《>迷宫里的将军》

三、名词解释

1、表现主义——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至30年代欧美文学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流派。它首先从绘画开始,随后波及音乐、诗歌、戏剧、小说、电影。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德国成为表现主义的中心,到20年代,影响遍及捷、俄、美和北欧诸国,成为一种风靡世界的艺术流派。表现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1901年,它是当时巴黎举办的玛蒂斯画展上茹利安•奥古斯特•埃尔维的一组油画的总题名1911年,德国评论家瓦尔登在《狂飙》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绘画评论,首次运用了“表现主义”这一术语,并强调要突破事物的外在表象,表现内在世界,用“表现”取代“再现”,从而点明了这一流派最基本的艺术特征。表现主义有以下特征:抽象化,变形,面具的运用,时空的真幻错杂,注重声光效果,象征和荒诞的手法。

2、黑色幽默——“黑色幽默”是60年代风行美国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1965年,美国作家弗里德曼收集了一些作家的小说片段,编成一个集子,书名为《 黑色幽默》。几个月后,另一位美国作家尼克伯克在《致命一蜇的幽默》的文章中,也把这一类型的作品称之为“黑色幽默”。实际上,“黑色幽默”是一种用喜剧的形式来表现悲剧的内容的文学方法。“黑色”是指可怕而又滑稽的客观现实,“幽默”指的是有目的有意志的个性对这种现实所采取的嘲讽态度。在英语里,黑色常用来形容阴暗、神秘的事物,作为死亡的代名词。幽默加上了黑色,就成了一种展现绝望的幽默。故此,西方评论家把它称之为“绞刑架下的幽默”。作为一个流派,“黑色幽默”在艺术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黑色幽默”是一种哭笑不得的幽默,“反英雄”式的人物,“反小说”的叙事结构法,小说具有寓言性。

四、简述题

1、《百年孤独》的主题是什么?

答: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百年”指历史。作者虚构的 马孔多是哥伦比亚乃至拉美的缩影。作者描写的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百年历史,是一个循环反复过程。作者用意表明:拉美的百年历史并没有摆脱贫困落后和愚昧的困境,循环意味着停滞,拉美人民面临历史使命是寻找新的出路。

“孤独”主题。马尔克斯在写拉美历史时,更注意挖掘和表现拉美人民的精神生活。造成拉美人民的不幸和灾难,有外来的因素,也有本身存在的内部根源,尤其是人们精神上的原因。他把这种精神生活上的普遍存在的问题归结为孤独。(可结合作品内容举例说明)

2、“黑色幽默”的艺术手法有哪些?

答:⑴特殊的幽默风格。“黑色幽默”和传统的文学中的幽默不同。具体表现为使悲剧的内容采取了喜剧的处理手法痛苦和不幸也成了开玩笑的对象,即以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容。⑵“反英雄”式的人物。这些反英雄形象怀疑和否定一切传统价值,但又有一定的追求。如《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尤索林。⑶“反小说”的叙事结构法。一改以往的叙事法,采用暗示,烘托,对比,比喻,象征等手法,给人一种扑朔迷离之感。⑷特殊的题材。如在科技领域发掘题材,或选择意义不明的,摇摆不定的来写。

3、为什么说“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上具有“魔幻性”?

答: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把幻想和现实,虚构和写实融为一体,成为它的基本创作方法,而且表现手法具有“魔幻性”。首先:这种“魔幻”性根植于拉美这块神奇的土地,是拉美的印加文化,阿兹台卡文化等传统文化观念的表现。其次:这种“魔幻”性还深受西方现代主义诸多表现手法的影响,如荒诞,象征,意识流等手法的运用。第三:该流派还常用一种“陌生化”技巧。第四:神话化也是常用的一种创作原则。

4、简述卡夫卡创作特色。

答:①具有整体暗示象征特征。只有透过文字表面及虚幻离奇情节,才能把握卡夫卡的思想脉搏。如《城堡》中那个时隐时现,神秘莫测的城堡,是专制政权官僚机构的象征。象征专制统治者与普通人民之间存在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②荒诞。这主要是指那些表现在情节与人物行为上出现的违反常情与理性的情况。如《变形记》中人忽然变成甲虫。这些看似荒诞的事,都源于作者“世界是荒诞的”这一基本信条。③独特的讽刺。卡夫卡的讽刺主要产生于对现实荒诞性的揭示。如《审判》中的K越是挣扎,陷得越得越深。他的作品中的人物往往意外地陷入一种令人啼笑皆非的困境。④叙述简洁、平淡。卡夫卡小说放弃细腻繁琐的描写,采用简洁、平淡冷漠笔法写。这恰当地表现了主人公痛苦、困惑,更体现了卡夫卡独特的叙述风格。

5、《百年孤独》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答:《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作者遵循“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创作原则,把触目惊心的现实和源地神话传说的幻想结合起来,使读者从这种色彩斑斓、风格独特的画面中,获得一种“似真非真,似假非假”的艺术感受。小说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⑴现实主义的现代主义相结合。作家把现实怀神话、传说、梦幻杂糅在奇谲多变的情节发展之中,打破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人间与鬼域的界限,置人物于更广阔的天地中,使人物、事物具有跨时空的更大容量。小说写出了拉丁美洲与世隔绝、愚昧落后的历史真实。⑵象征、暗示手法的大量运用。如全村得健忘症,为了生活,人们不得不在各种物品上贴上标签。这类例子很多,作家这样写的目的是暗示大家要牢记容易被人遗忘的历史。

6、简述作品《恶心》中的“荒诞体验”。

答:《恶心》是萨特的成名作,它采用日记体叙述,主人公洛根丁回国后为了创作到图书馆工作的经历。有一天他对图书馆中的所见所闻感到恶心,有了无以名状的恐惧迷惘,觉得人们空虚无聊,孤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陌生,世界荒诞无比。小说通过洛根丁的复杂心理及丰富的感情变化,阐明了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这一存在主义的论断。洛根丁对世界的厌恶感,恐惧感,陌生感和孤独感正是二战前夕欧洲阴云密布,灾难将临的社会形势的反映。《恶心》的问世及成功,标志着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体系的确立。

7、简述存在主义文学基本特征。

答:⑴存在主义文学寓哲理于形象中,体现“文”“哲”一体的特点。萨特、加缪的许多小说是“荒谬世界,人生痛苦”的哲理形象化。萨特的“境遇剧”多是“自由选择”的哲理图解。⑵不拘一格地运用表现手法,传统的和现代的并用。萨特的名剧《死无葬身之地》、《恭顺的妓女》用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写成,《苍蝇》有浓厚的象征色彩,《恶心》在很多地方用意识流技巧.加缪的《局外人》则是传统手法和现代派手法并用。

8、《鼠疫》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答:加缪创作的作品《鼠疫》,虽然是虚构的鼠疫之战,但被认为比萨特的《恶心》更具有经典意义的存在主义文学作品。其中涉及的道义,政治,哲学有象征意义。A以鼠疫象征法西斯势力对各国的侵略。B以鼠疫流行的奥兰城象征受德国法西斯侵略的法国。C以市民的抗鼠斗争象征法国人民犯法西斯斗争的伟大历程。D以里厄医生自我牺牲行为象征法国抵抗战士的斗争精神。

9、简述萨特存在主义戏剧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答:萨特的存在主义戏剧区别于传统戏剧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境遇”二字.它们不是传统戏剧的原则处理环境与人物的关系,而是让环境支配人物.给人物 提供一定的环境,让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选择自己的行动,造就自己的本质,表现自己的性格和命运。就是说,要在戏剧舞台上展现人物的境遇,以及在特定的境遇中,剧中人所进行的“自由选择”。因此,萨特把自己的戏剧称为“境遇剧”。如作品《禁闭》《墙》等都是在特定的“境遇”中发生的。

10、简述海勒小说创作的重要意义。

答:海勒小说的创作具有重要意义。海勒是黑色幽默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在黑色幽默中影响最大,成为这一流派的支柱。他注意发掘社会重大主题,揭示现代社会中使人受到摧残和折磨的异己力量,具有象征意义。他的创作方法往往是以超现实而不是从写实的角度出发,经常以夸张的手法把生活漫画化,表现了一种和写实性质的真实完全不同的真实,他又 善于把令人发指的暴行和难以忍受的痛苦写成笑话,但作品的基调是绝望的,排斥任何具有正剧含义的光明的圆满的结局。他在表现现实时有愤怒,但他用解嘲的态度减轻痛苦,以无可奈何的心情接受既成的现实,但并没有想改变这个世界。

11、简述新小说派的革命性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

答:⑴表现在对巴尔扎克以来的现实主义小说传统的质疑和反叛。认为传统小说反映的真实只是一种肤浅的真实,无法揭示一个客观世界。⑵艺术观念上新小说派作家极力主张文学应该客观摹写现实,要求精细地如实地反映外部世界,而抛弃作家的主观思想,见解和议论。⑶他们不在探索小说的意义,要消解深度,写“表面小说”。⑷要求瓦解叙事。打破传统的完整的叙事方式,小说的表现方式为“现在进行时”。新小说家主要热衷于探索没有被别的小说家实践过的小说形式和主题,而对传统小说一概否定。

五、综述题

1、《尤利西斯》艺术特色。

答:⑴《尤利西斯》标志着乔伊斯意识流动技巧的成熟和完善,在小说的形式和结构上堪称一场革命,被称为“意识流”的百科全书。整个作品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明确的时间顺序和逻辑联系。作者使用交错型的意识流,互相交织,体现三个人物的复杂思想变化过程。⑵《尤利西斯》的特点还表现在作者对内心独白的系统运用上。⑶《尤利西斯》还运用了类比和象征的手法。⑷《尤利西斯》集多种文体之集大成,还运用多种语言,独创一些词汇。⑸《尤利西斯》的结构很奇特。作者试图通过各章的不同重点各自构成一个整体,然后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多层次的复杂整体。

2、比较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答: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各种以悖逆传统文学为共同特点的文学流派的总称。

⑴从哲学思潮、社会思潮看,现代主义文学具有反理性主义,非理性化特征。反对用理性来认识事物,主张靠一种直觉。现代主义作家热衷于潜意识、性本能、梦境幻觉、自动写作,意识流方式展示内心心理。⑵从文艺表现的内容看,现代主义文学注重表现人性异化,非人化现象。⑶从作家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态度看,传统与现代主义作家都要反映现实描写社会,但具体表现不一样。如传统的作家,批判人性丑恶、金钱的罪恶。现代主义作家从个人角度、从局外人身份,对社会作笼统的攻击,给人以无目标,不明确、不具体同时又是对社会的全盘否定。⑷从文学艺术观的角度看:现代主义文学是以表现论为基础的,在具体的文学创作中有两种倾向:

一、是注重表现。

二、是主体客体化。而传统文学强调,文学要再现和模仿生活。⑸现代主义文学热衷于艺术技巧的革新与创造,追求形式主义倾向他们对艺术形式和技巧进行大胆的革新与创造,敢于标新立异,表现反传统特征。

现实主义文学:首先,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仍然是作家们的重要思想武器。他们猛烈抨击不人道的社会现实,批判社会对人的异化,谴责统治者的残忍和法西斯主义的暴行,同情受侮辱损害的下层人民,同情无产阶段级革命,向往没有人压迫人的美好未来。其次,作家们始终坚持真实性这一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以现实的、具体的、变化中的人的精神世界及生活遭遇为描写对象,从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中探讨人生底蕴,进行真实的审美反映。第三、描写重点的内向性和主观化,艺术形式上的不拘一格和兼容并蓄。20世纪的现实主义跟传统现实主义的较大差异,就在于突出了人物的主观感受和精神探索的描写。第四,人物塑造上强调性格的多重性,淡化典型性格描写。理性信念的失落是20世纪西方文化的一个根本特征。一类是正面人物,他们有对生活目标的执著追求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但内心世界复杂。另一类是有缺陷有弱点的普通人,但他们是好人,是实实在在地干了不少被人忽视、被人不屑却有益于社会的事,世界正是由他们组成的。

3、概括《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内容,并分析说明该作品如何体现了 “黑色幽默”的特点?

答:美国作家海勒于1961年创作《第二十二条军规》是一部轰动欧美文坛的小说。它以其独创性成为美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作品。小说写的是美国一支空军内幕。主人公尤索林要求停止飞行复员回国的斗争经历。但空军大队指挥官卡斯卡特一次次任意提高执行任务的指标,致使飞行员各个得了恐惧症。尤索林装疯,军规规定,疯子可以停止飞行,但又规定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而军规的附带的条件:凡是能提出条件的人就证明不是疯子。所以尤索林只能继续飞行。军规还规定飞满32次的人可以不在执行任务。但军规的附带的条件是停止飞行前不能违反上级命令。尤索林终于明白了军规是一个圈套,于是驾机逃到瑞典。小说至始至终笼罩在军规的阴影之中。这军规就是军队官僚机构。这军规象征着一种有组织的混乱以及有理性的荒诞。

这部小说在艺术上典型地体现了“黑色幽默”的特点。首先,小说结构散乱。作者采用的是一种类似戏剧“人像展览式”的结构。全书42章,有37章以人物姓名或称呼为标题。每一章又重点写一个人物,然后以主人公尤索林贯穿起来。从叙述方式上看,全书只是以若干小故事小情节若断若续地进行拼贴,而没有一个贯穿首尾的故事情节。其次,小说是一出疯狂的喜剧。这部小说的喜剧色彩非常浓,夸张变形的幽默讽刺死亡的恐惧、对疯狂世界的绝望态度,都使人心情沉重。

4、论述《日瓦格医生》这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精神内涵。

7.现代文学专题答案 篇七

上个世纪末, 随着计算机在深圳普及, 一个尖锐的问题凸现在教育者面前——学生以什么方式介入信息时代?缺乏引导, 放任自流必出问题。与其管制, 不如疏导。建设一个优质的文学为主、教学为辅的综合性网站, 可以全面提高教育绩效。在这个思路下, 育才中学春韵文学社率先创建中学生精品网站——春韵网站。春韵网立意探索学生在信息时代的良性写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存方式, 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读书、写作和网络运作的兴趣和技能, 进而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交流能力。

原则一, 学生主管, 教师指导。招聘学生版主, 从网站的设计、制作, 稿件的编辑、发表, 网站的维护、管理, 主要工作都由本校学生承担。学校只安排一名教师做文学指导。在此后的实验中, 逐步加大教师版主的入驻, 形成全国独有的师生互动论坛。

原则二, 春韵网站是面向全球中文学生用户的门户网站, 是全国学生共享的文学平台, 不是育才中学的“自留地”。在鱼龙混杂的网络世界开辟一片净土, 勇做中国中学生文学社联盟当之无愧的领航旗舰。实践证明, 这个高起点定位合理、收益颇丰。

春韵网站四大构架

近十年来, 春韵网站不断开拓教育新时空, 从最初的两个园地:原创文学、欢乐学生论坛发展到四个园地, 增设春韵博客、中国校园文学联盟。其中原创文学和中国校园文学联盟最具特色并引人瞩目。

原创文学的第一个特色是学生自由发表作品。主题词是:“人生之春, 文学为韵”;“青春有韵, 化成文章”。栏目设计新颖活泼, 充满青春气息:读书三味、校园天籁、心情碎片、如歌岁月、虚拟空间、社会经纬、海外学子……栏目设计的导向性, 开放式地诱导着学生的写作方向。平时觉得无话可说的学生, 发现作文的天地可以如此广阔, 无形中增加了尝试写作的勇气, 提高了投稿率。少年的文学梦想有了实践之地。第二个特色是文章点评功能。每一篇文章都可以任由读者发表评论。网友 (包括老师、家长、同学、陌生网友) 的点评, 快速、及时、不拘一格, 让作者充满了期待, 无疑增加了作者的写作兴趣。除了网友的随意点评, 我们有意组织全校语文教师和邀请校外作家参与点评, 并规定每位版主同学 (都是写作能手) 有责任对所管辖的栏目中的精品文章做精心点评, 这将有效提升作者和读者的写作技能和审美水准。迄今, 原创文学作品总数有一万三千篇, 文章阅读达七百万人次, 注册会员超过一万人。

“华语校园文学联盟”是春韵网站2008年开发的新板块。向全国名校、名社发出邀请, 创建“中国校园文学联盟”的目的, 就是将这个优秀的网络教育资源无偿奉献给大家共享。网络无疆界, 文学无疆界, 心灵无疆界——全国出色的学生文学社团强强联合, 创建一个有中国特色的“90”后阳光写作先锋联盟, 批量推出“90”后实力写手。

加盟方式: (1) 春韵网站专设“中国校园文学联盟”板块, 给各加盟文学社一片自主管理的主页面 (有独立的后台管理权限, 自主编辑发表稿件) , 相当于为各校文学社建立了一个文学网站, 该页面又自动融入春韵原创文学这个大系统之中, 在网站排名中推荐, 各文学社的优质稿件可推荐到春韵精品文章中, 以便推广为媒体用稿。 (2) 各文学社可自由设计多个特色栏目, 并自行推选师生作管理员和版主。

华语校园文学联盟创建短短一年, 已有上百家学校的文学社加盟入驻“春韵”, 共同书写青春文学的华章, 目前已经涌现“90后诗歌群落”等全国闻名的社团。若干年后, 中国最优秀的诗人或许将在其中诞生。

实践出真知

1.独特的“育才文学现象”

深圳育才中学文学人才辈出, 被媒体誉为“育才文学现象”。

特区改革之初, 育才学生郁秀的《花季雨季》应时而生, 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 开新时代学生文学之先河。此后, 身患数种绝症的育才学生谭向攀 (绛雪) 用生命书写《亲吻阳光》, 被誉为“小张海迪”。这两位有全国影响的文学才女出自育才中学, 验证了育才中学一如既往地坚持高雅的校园文化建设, 将文学因素融入到理想的教育模式中, 结出硕果实为必然。

而春韵网站的创办带来了崭新的教育时空, 巧妙地改变了文学教育的形式, 实实在在地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何必峰老师主持“语文在野”栏目时有趣地发现:让学生把“烦人的周记”发布在论坛, 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明显提高, 原因是以前学生的文章只是老师一个人评阅, 现在有无数个同学和网友评阅, 一个人受关注的程度与他的兴趣高低成正比, 也容易从正面刺激学生的自尊心——文章要公布出来, 不能随便对付, 只有努力写好。同时, 网络写作方式也便于学生修改文章, 提高每一次写作的效率。

2.文学教育实践成功的因素

“春韵”起步早、起点高, 文学人才批量涌现。

2007年, 第一期《特区教育》封面人物是春韵版主“深圳十佳文学少年”林白羽。刚刚进入高中的林白羽, 曾经常被网站退回文稿, 自担任版主以来, 强化了文学兴趣、写作能力快速提高。2007年高考, 全国第一次招收文学特长生, 春韵网站文学主编陈容高分通过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面试, 最终成为中山大学首批“文学特长生”。

春韵文学社社长陈乐同学发表在香港《大公报》的文章深有感触地说:“给原创文学的精品文章附上自己的点评, 有时候会收到作者发来的E-mail感谢。很多人说网络冷冰冰没有人情味, 在我看来却是异常的温暖。因为可以表达自己的感情, 信心十足地展示自己的才华, 简单而直接地交流, 没有隔阂, 没有顾忌。与众多作者交流, 我们交到了好多朋友, 不同的城市, 不同的年龄, 有一样的爱好, 可以随心所欲地畅谈, 各自不同的文学社, 不同的地域, 不同的文化氛围, 不同的梦想……这时候才发现, 文学带给我们的, 不光是美丽文字的洗礼, 也是进入更宽广、更丰富的人文世界。于是开始庆幸, 加入这个比想象更高贵的社团, 是多么正确、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文学让人变得单纯, 而梦想会让人充满力量。”

特别值得说明的是平时不爱作文的学生乐于发表文章了, 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乐于与人交流了, 平时心态封闭的学生也敢于敞开心扉了……这就是“春韵”的魅力。典型的如常彬同学, 平时默然独处, 老师鼓励他上网, 他获得了一个透亮崭新、平等和自由的天地, 变得性情开朗, 成为受人欢迎的版主, 并顺利考上重点大学, 然后以更加充沛的热情, 至今依然在春韵网站担任版主和管理员。他满怀深情地写下文章《我的三位网友老师》, 怀念并感激带给他新天地的严凌君、夏献平、陈晓华三位非科任老师, 他的亲密网友。据同学反馈, 在春韵网站担任过版主的同学, 升入大学以后, 广受欢迎, 自然成为大学各类社团的骨干成员。在上海读大学的陈乐同学, 一边学习着理科类课程, 一边为上海一家时尚杂志撰写专栏, 成为小有名气的“专栏作家”。2008年5月8日深圳迎接奥运圣火, 由于圣火传递改道, 等候的群众发生骚乱, 我们的学生自动冲上前去维护秩序, 与不理智的成人对峙。事后, 现任春韵网站文学主编的王香玲同学在网站发表迎圣火亲历记:《点燃理性爱国的圣火》, 激情中孕育理性, 引发网友的极大共鸣。

春韵与青春相伴成长

一个高品质的网站对一个人的良好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春韵网站与青春期学生相伴成长, 累计数百名学生在网站当过版主, 这种经历成为许多中学生青春时代最辉煌的记忆, 更成为众多学子魂牵梦绕之地。网管王同学的帖子《春韵网管的一天》, 以生动的文字交代版主的苦与乐, 引发众多网友的敬意:“我终于明白了春韵为何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还不是因为我们有许许多多不怕付出、任劳任怨的网管吗?春韵网站有幸召集到育才中学及其他学校最优秀的学生做版主, 他们的热情、智慧和青春活力是春韵蒸蒸日上的强大原动力。”

文学对一个中学生意味着什么, 我们暂且还不能做定论, 但是春韵网站的确是让人青春梦想起飞的地方。许多初中生就是冲着春韵网站而报考育才高中, 许多外地学生和媒体就是通过春韵网站而认识了育才中学、目睹了特区教育的新气象。

8.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突破 篇八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主要介绍一些生物重要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考生往往因缺乏亲身感受和体验而有“高不可攀”的感觉。现就该模块考点做一盘点,以帮助大家把握主要考点和考向,提升解题能力。

一、基因工程

【应考必备】

1.基本工具

2.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从基因文库中获取、PCR技术扩增、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导入植物: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导入体细胞)及花粉管通道法(导入受精卵)。

导入动物:显微注射法导入受精卵或体细胞(基因治疗)。

导入微生物细胞:感受态细胞法(用Ca2+处理,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插入检测(DNA分子杂交)→转录检测(DNA-RNA分子杂交)→翻译检测(抗原-抗体杂交)→个体水平检测(抗性接种实验)。

【考题精析】(2014·海南)下面是将某细菌的基因A导入大肠杆菌内,制备“工程菌”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获得A有两条途径:一是以A的mRNA为模板,在_____________的催化下,合成互补的单链DNA,然后在_____________作用下合成双链DNA,从而获得所需基因;二是根据目标蛋白质的 序列,推测出相应的mRNA序列,然后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推测其DNA的_____________序列,再通过化学方法合成所需基因。

(2)利用PCR技术扩增DNA时,需要在反应体系中添加的有机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种脱氧核苷酸和耐热性的DNA聚合酶,扩增过程可以在PCR扩增仪中完成。

(3)由A和载体B拼接形成的C通常称为 。

(4)在基因工程中,常用Ca2+处理D,其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精析:(1)利用逆转录法合成目的基因的过程是:以mRNA为模板,在逆转录酶的催化作用下合成单链DNA,然后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合成双链DNA分子。根据蛋白质工程合成目的基因的过程是:根据目标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推测相应的mRNA序列,然后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推测DNA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再通过化学方法合成。(2)PCR过程中需要酶、底物、模板、引物和能量等条件。(3)目的基因和载体结合,形成基因表达载体。(4)在利用大肠杆菌作受体细胞时,需要先用Ca2+处理,使之成为感受态细胞,有利于其吸收重组DNA分子。

答案:(1)逆转录酶 DNA聚合酶 氨基酸 脱氧核苷酸 (2)引物 模板(目的基因或A基因) (3)基因表达载体 (4)使其成为感受态细胞,使大肠杆菌更容易吸收重组DNA分子

引申拓展:作为载体必须具有一个至多个限制酶切点,以便与外源基因连接;载体上每种酶的切点最好只有一个,防止切割重组后可能会丢失某些片段(若丢失的片段含复制起点区,则进入受体细胞后便不能自主复制);目的基因的两端最好用不同限制酶切,可以防止自身的黏性末端连接以及目的基因与载体反向连接。

【考题预测】从牛胃液中分离到的凝乳酶以催化能力强而被广泛应用,研究人员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编码该酶的基因转移到了微生物细胞中。

(1) 从牛胃细胞中提取 ,再逆转录形成cDNA。以此cDNA为模板PCR扩增目的基因,有时需要在引物的5,端设计 (限制酶,DNA连接酶,RNA 聚合酶)识别序列,以便构建重组DNA分子。

(2)构建重组DNA分子(如图所示)最好选用________限制酶,理由是 。

(3)工业化生产过程中,最初多采用重组大肠杆菌或芽孢杆菌生产凝乳酶,现多采用重组毛霉生产,毛霉作为受体细胞的优势是 。

(4) 研究发现,如果将该凝乳酶20位和24位氨基酸改变为半胱氨酸,其催化能力将提高2倍。通过蛋白质工程生产高效凝乳酶,所需步骤有 。

a.蛋白质的结构设计

b.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分析

c.蛋白质结构的定向改造

d.凝乳酶基因的定向改造

e.将改造后的凝乳酶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f.将定向改造的凝乳酶导入受体细胞

答案:(1)mRNA 限制酶 (2)BamH I和Pst I 提高重组DNA分子的比例(防止自身的黏性末端连接,防止目的基因与载体反向连接) (3)含有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可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修饰 (4)b、a、d、e(选择对即可得分,不要求排序)

二、细胞工程

【应考必备】1.两种细胞工程过程比较

2. 克隆动物培育流程图

【考题精析】(2014·新课标Ⅰ)某研究者用抗原(A)分别免疫3只同种小鼠(X、Y和Z),每只小鼠免疫5次,每次免疫一周后测定各小鼠血清抗体的效价(能检测出抗原抗体反应的血清最大稀释倍数),结果如图所示。

若要制备杂交瘤细胞,需取免疫后小鼠的B淋巴细胞(染色体数目40条),并将该细胞与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瘤细胞(染色体数目60条)按一定比例加入试管中,再加入聚乙二醇诱导细胞融合,经筛选培养及抗体检测,得到不断分泌抗A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回答下列问题:

(1)制备融合所需的B淋巴细胞时,所用免疫小鼠的血清抗体效价需达到16 000以上,则小鼠最少需要经过 次免疫后才能有符合要求的。达到要求后的X、Y、Z这3只免疫小鼠中,最适合用于制备B淋巴细胞的是 小鼠,理由是_____________。

(2)细胞融合实验完成后,融合体系中除含有未融合的细胞和杂交瘤细胞外,可能还有_____________,体系中出现多种类型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杂交瘤细胞中有 个细胞核,染色体数目最多是 条。

(4)未融合的B淋巴细胞经多次传代培养后都不能存活,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精析:(1)据图分析,第4次免疫后小鼠Y的血清抗体效价达到 16 000 以上。达到要求后的 X、Y、Z 这3只小鼠中,小鼠 Y 的 B 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效价最高,最适合用于制备单克隆抗体。(2)融合体系中除了未融合的细胞和杂交瘤细胞之外,还有骨髓瘤细胞和 B 淋巴细胞的自身融合产物,由于细胞融合是随机的,且融合率达不到100%,故体系中会出现多种类型的细胞。(3)杂交瘤细胞形成后,由于核膜具有流动性,故小鼠的免疫B淋巴细胞细胞核与其骨髓瘤细胞细胞核会融合形成一个杂交的细胞核,因此染色体数目最多是100条。(4)未融合的 B 淋巴细胞经多次传代培养后,仍然是不能无限增殖的细胞,同时 B淋巴细胞不可能渡过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过程中的两次“危机”而达到细胞系水平。

答案:(1)4 Y Y小鼠的血清抗体效价最高 (2)B淋巴细胞相互融合形成的细胞、骨髓瘤细胞相互融合形成的细胞 细胞融合是随机的,且融合率达不到100% (3)1 100 (4)不能无限增殖

引申拓展:动物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细胞,杂交细胞进行细胞培养,获得大量的克隆细胞,但没有形成生物体,因此动物细胞融合的原理是细胞增殖和细胞膜的流动性,不包含细胞全能性;动物细胞融合常用的诱导因素有聚乙二醇、灭活的病毒(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特有因素)、电激等。

【考题预测】科学家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成功获得了番茄-马铃薯杂种植株,为了便于杂种细胞的筛选和鉴定,科学家利用红色荧光和绿色荧光分别标记番茄和马铃薯的原生质体膜上的蛋白质,其培育过程如图所示:

(1)植物体细胞杂交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有 。

(2)过程①常用的酶是_____________,细胞融合完成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

(3)植物原生质体融合过程常利用化学试剂 诱导融合,在鉴定杂种原生质体时可用显微镜观察,根据细胞膜表面的荧光的不同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种不同的原生质体,当观察到_____________时可判断该原生质体是由番茄和马铃薯融合而成的。

(4)过程③和过程④依次为_____________,过程④中的培养基常添加的植物激素是_____________。

(5)若番茄细胞内有m条染色体,马铃薯细胞中含n条染色体,则“番茄-马铃薯”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含_____________条染色体。若杂种细胞培育成的“番茄-马铃薯”植株为四倍体,则此杂种植株的花粉经离体培育得到的植株属于_____________植株。

答案:(1)细胞膜的流动性、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2)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形成新的细胞壁 (3)聚乙二醇 3 融合的细胞膜表面既有红色荧光又有绿色荧光 (4)脱分化和再分化 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5)2(m+n) 单倍体

三、胚胎工程

【应考必备】1.早期胚胎的发育过程

2.胚胎工程的操作流程分析

【考题精析】(2014·江苏)杜泊羊以其生长速度快、肉质好等优点,被称为“钻石级”肉用绵羊。科研工作者通过胚胎工程快速繁殖杜泊羊的流程如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为了获得更多的卵母细胞,需用雌激素对雌性杜泊羊进行处理

B.从卵巢中采集的卵母细胞可直接与获能的精子进行体外受精

C.为避免代孕绵羊对植入胚胎产生排斥反应,应注射免疫抑制剂

D.为了进一步扩大繁殖规模,可通过胚胎分割技术获得同卵双胎

精析:超数排卵应使用促性腺激素而不是雌激素;从卵巢中采集的卵母细胞需培养至成熟后才能与获能的精子进行体外受精;受体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基本上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故不需注射免疫抑制剂;为了进一步扩大繁殖规模,可通过胚胎分割技术获得同卵双胎或多胎。

答案:D

引申拓展:胚胎移植过程中两次使用激素,第一次常用孕激素对受、供体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第二次用促性腺激素对供体做超数排卵处理。胚胎移植过程中的两次检查:第一次对收集的胚胎进行检查;第二次对受体母畜是否妊娠进行检查。胚胎移植是有性生殖还是无性生殖,取决于胚胎是由受精卵形成的,还是由核移植技术形成重组细胞发育而成或胚胎分割形成的。

【考题预测】在治疗人类某些疾病时,人的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得到的胚胎干细胞经诱导分化,形成相应的组织器官后,可用于组织器官的移植,操作流程如图所示。请回答:

(1)进行图中过程①时,需将体内取出的卵母细胞在体外培养至_____________期,该期卵母细胞核的位置靠近_____________,可用微型吸管将之与细胞核一并吸出。

(2)图中过程②表示将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激活重组细胞,使其在发育培养液中完成_____________,最终形成囊胚的过程。

(3)图中过程③④表示从囊胚中取出 细胞,将其培养在_____________细胞上,形成大量胚胎干细胞的过程。胚胎干胞在形态上的特性表现为_____________。

(4)图中过程⑤表示在培养液中加入 ,就可以诱导胚胎干细胞向不同类型的组织细胞分化,用于患者的组织器官移植。

答案:(1)M II中 第一极体(或极体) (2)分裂和分化 (3)内细胞团 饲养层 细胞体积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 (4)分化诱导因子

四、生态工程

【应考必备】生态工程的原理比较

【考题精析】(2014·重庆)为治理某废弃采石场的生态环境,对其进行了公园化建设。

(1)对其进行整理和覆土,并选择适生植物进行人工造林,不同恢复时期的植物物种数如图所示。t0→t1,植物残体及凋落物中的有机物被生态系统中的 转化为无机物,使土壤条件得到改善;同时由于人工林土壤中存在 ,导致群落中植物物种数增加;t1→t3,人工林抵抗力稳定性的变化是 ;群落中植物物种数逐渐增加,物种之间 加剧。

(2)通过人工林建设的园林景观构建,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可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 原理。

精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分解者的功能是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从废弃采石场开始进行的演替为次生演替,由于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能使群落中植物物种数迅速增加;t1→t3,植物物种数变多,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越强;群落中的植物物种数增加,相互争夺资源(如阳光、水)和空间越激烈,竞争加剧。(2)生态系统改善后,考虑到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体现了整体性原理。

答案:(1)分解者 种子或繁殖体 增强 竞争 (2)整体性(系统论)

【考题预测】如图为我国南方比较常见的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不考虑人工投入的情况下,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总初级生产量)是________________。人们将蚕沙(蚕的粪便)投入鱼塘,被鱼等水生生物食用,蚕沙中所含的能量主要属于第________营养级。

(2)鱼等水生生物的排泄物及未被利用的有机物和底泥,其中一部分经过________________作用后可作为肥料,返回桑基,培育桑树。

(3)建立该人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实现对能量的________,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与种植单一作物的农田相比,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________。

(4)建立该生态系统遵循的原理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篇:《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教学设计下一篇:学雷锋事迹:雷锋团 雷锋精神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