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专业素养

2024-11-15

地理教师专业素养(精选9篇)

1.地理教师专业素养 篇一

中学地理教师应该具备的素养

教师是培养一代新人的工程师和艺术家,是人类科学文化、思想观点等宝贵遗产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同时又是年轻一代的智力开发者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者。人才的培养能否保证质量,学校能否办好,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其关键在于教师的素养。地理教师是地理教育部标得的组织实施者,提高地理教学质量有赖于形成一支方向明确、高度自觉全面的提高道德修养与专业修养,并不断提高教学能力的地理教师队伍。作为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的地理教师应该从工作特点和意义出发,不断完善,提高业务水平,形成良好素养,提高教学能力。

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这是对一个人民教师的基本要求。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必须始终一贯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积极反对社会上不健康风气对学生的侵害,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以自身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和崇高的道德情操成为学生的楷模,真正符合“为人师表”的形象要求。

2、具有热爱地理教育的思想品德。

热爱教育事业是衡量教师的基本道德标准,要以强烈的事业心对待地理教育工作。对地理教育的坚定信念和积极态度是地理教师道德修养的思想基础,要把平凡的日常工作与未来的建设事业联系起来,使自己的教育实践成为整个社会主义建设的组成部分。

2、1 热爱学生是教师道德修养的核心。

教师的爱是师生相互信任的桥梁,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基础,有了这种爱,就会对学生从了解到熟悉,从关心到牵挂,从相识到相知,这对学生身心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是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巨大教育力量,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思想源泉。

2、2 高尚的师德和为人师表是教师道德修养的行为准则。

教师树立“教师意识”,时时处处想到自己应发挥的作用和影响,这样就会在待人处世、言谈举止方面做到是文明行为的体现着,这些都是无声的教育,会在学生心目中留下美好崇高的形象,成为他们模仿效法的目标。

3、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地理教学能力。

作为地理教师要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这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基础和保证,同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科教学能力。

3、1不断丰富专业知识是提高业务水平的关键。

地理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地理学科的专业知识,教育学科知识,思想工作与教育艺术等知识。

3、2 自觉培养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是工作进步的保证。

一名合格的地理教师应努力提高以下能力:理解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设计教法,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特别是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观察、研究学生合组织教学的能力;地理活动的组织能力;试验、演示或制作教具、模型、图表的技能;准确、京联合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环境教育、国情教育及科学地理教育观的能力;开发学生智力,进行能力培养与思维训练的能力;命题、检查提问及了解学习情况的能力;分析、评议地理课堂教学的能力;进行地理教育科研的能力;运用地理知识评价环境,进行决策建议咨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具有全面扎实的地理教学的基本功。

4、1 地理教学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对于地理教学语言的要求具体如下:语音以普通话为标准;吐字要清楚;银两要适中,保证最后一排学生能听清楚;语速要恰当(描述、叙述性语言要连贯,讲解、论述性语

言要精炼准确、逻辑性强);语调要抑扬顿挫,吸引学生注意力;节奏要自然流畅;语言的逻辑性强。

4、2 地理板书。要遵循以下原则:遵循科学性与系统性原则;文字简练准确,字迹工整规范;版面安排合理,布局美观恰当;根据教学需要,确定出现板书的时间。

4、3 地理版图与版画。基本要求如下:形象准确,比例恰当;简练清晰,色彩鲜明;抓住特征,突出重点。

4、4 其他地理教学基本功.如:投影幻灯片或地理课件的制作;地理模型制作;实验资源开发等。

为此,作为新时期的中学地理教师应向以下几个方向努力:

1、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

2、努力更新知识,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改革地理教学方法和手段。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考

虑:重视教学中的能力培养和思维训练;重视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重视教学清静的创造;开展课外活动;运用多媒体教学;着眼于灵活运用知识,进行考试方法的改革。

3、掌握运用地理教育科研方法,不断提高地理教学能力。在进行科研过程中要注意:地理

学科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地理学科实际应用问题的研究;制定研究计划;坚持进行研究试验,做好资料积累工作;进行资料的整理分析或实验总结;撰写地理科研论文。总之,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地理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观念,转变地理教学方法,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按照新课程的标准实施教学,成功的开展素质教育。

2.地理教师专业素养 篇二

一、开展地理教学研究能力

中学地理教师置身于生动的教学实践中,面临教学改革的前沿,有开展教学研究的得天独厚的条件。积极进行地理教学研究,既可以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促进教学能力提高,又可以改善教学环境,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第一,教师要有科学研究的意识。地理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发现问题,并主动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和解决问题,使自己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透过表面探究本质。第二,在地理教学实践中,结合工作实际进行教学研究。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是否适合自身特点及学生个性,必须要拿到实践中去验证。通过在教学活动中尝试和开展教学研究,可以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可以获得最新的教学思路。第三,经常进行批判性反思,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要敏锐地捕捉教学实践中的闪光点和薄弱环节,通过及时整理、加工和再创造,形成系统的认识和有针对性的实践方案。一般来说,地理教师可以通过实践内容、实践操作、实践反馈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活动的反思。

二、地理教学的专业能力

地理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一般包括研读和运用地理教材的能力、地理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力。第一,研读和运用地理教材的能力。地理教材的研读和运用是一种研究性、开放式的教学行为,需要地理教师认真分析地理教材的整体结构和知识层次,灵活把握教材特点,依据学校和学生的实情,进行适当的增删、修正。第二,地理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力。地理教学方法有其学科特征,以地图教学法为代表的地理教学方法都具有浓厚的地理色彩。同时,地理教学内容出现新的特征,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全球热点问题都是地理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要有相应的教学方法与之匹配。在地理教学中,要注重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探讨地理热点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地图和地理图表教学的运用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科教学独特的“语言”,在表达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和内在联系、时间的变化和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空间能力。第一,注重图文结合。地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地图中的显性和隐性信息,把各种地理要素一一落实到地图上,再分析它们的内在联系,并预测其发展趋势。通过图文结合,形成图文一致的系统知识。第二,突出读图能力。读图和析图时,应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由单要素到多要素进行思考。有了正确的读图思维方式,才能探索出地理规律,挖掘出其内涵,把抽象化的地理知识转化为形象化的地图,并且通过地图,让地理知识生动再现。

四、地理空间思维的培养能力

地理空间能力,一般包括空间想象能力、空间定位能力、空间分析能力、空间综合思维能力等。第一,构建地理空间概念。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探讨学生认识世界的过程、空间概念构建的方法、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结合地理学科本身特点,探讨空间概念的构建方法,掌握空间信息提取、处理和分析的策略。第二,地理原理的图形化。地理原理指地理要素的分布、特点、成因、联系和变化。许多地理原理往往超出部分学生的理解范围,若单纯依靠教师的语言进行描述,学生学习起来往往效果不佳。而借助图形进行生动形象的讲解,把知识转化为直观清晰的图形,可以降低学生读图的难度,增强学习地理的自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五、结束语

总之,地理教师的能力是顺利完成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必要保障。中学地理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素养:开展地理教学研究的能力、地理教学的专业能力、地图和地理图表教学的运用能力、地理空间思维的培养能力。新课程实施以来,地理教师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仍须结合教学实践不断探索与研究。作为地理教师,要注重学习新课程理念,提高地理理论素养,注重案例学习,加强研究性学习,强化反思性学习。通过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促进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陆静.新课程高中教师手册·地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王向东,袁孝亭.地理素养的核心构成和主要特点[J].课程·教材·教法,2004(12).

[3]袁孝亭.准确理解地理过程与方法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J].地理教育,2009(01).

3.地理教师专业素养 篇三

关键词:农村中学地理教师;专业素养;提升;途径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不断加大对农村尤其是偏远地区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力度, 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得到大力发展。但从总体上看,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环境条件所限,我国农村中学与城市中学地理教师在整体素养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农村中学地理教师的教学能力、知识结构、职业认同感等均需进一步提升,同时教师继续教育能力不足、教研活动开展不充分、发展环境不够优化、缺乏必要的支持条件等客观因素也在影响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为此,本文结合我国农村教育发展实际,提出以下提升农村中学地理教师专业素养的途径,以供探讨。

一、加强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各种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活动、教育事实和教育现象进行的自主判别和认真审视,特别是对自己教学实践进行的检视和反省,也就是教师对自己各方面情况特别是教学情况所进行的一种回顾、分析和总结,通过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更新观念、改善行为、提升水平,形成对教学现象、问题的思考和创造性见解。农村中学地理教师外出学习和进修的机会比较少,自我反思是促进其专业化水平自觉提高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不断反思自身教育教学行为,才能从中发现问题、积累经验、总结教学、提升素质。农村中学地理教师要进行有效的反思,应采取多样化的形式,从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效果三方面入手,其自我反思的方式示例见表1。

二、参与专题沙龙

专题沙龙即以地理教学主题为载体,围绕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热点、焦点和实际问题而展开的活动,多以思考为主要形式,以观摩和交流为基本途径,以教学随笔、观后评议等反映活动结果。教师专业发展不仅需要教师个人的学习与实践反思,更需要在教师群体中形成合作的专业发展文化与模式。农村中学地理教师本来就资源匮乏、外部发展环境较差,应积极主动地与同行及时交流,与专家共同研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因此,参与地理专题沙龙不失为促进农村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例如,重庆市地理教师的民间组织——山水地理沙龙,就经常组织城乡地理教师共同开展专题研讨,通过活动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成长的目的,其活动开展示例见表2。

三、促进校际合作

校际合作即通过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开展的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专题的相互交流、相互观摩、相互学习,促进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学校地理教师统筹协调、共同发展的方式。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相比,教学环境相对欠佳,教学资源不够丰富,无论软件设施还是硬件设施都有比较明显的差距,农村中学地理课程多由不具备地理专业知识的教师兼任,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堪忧。因此,加强城乡之间学校的合作、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搭建共同发展平台, 是促进农村中学地理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开展校际合作,主要应突出以下方面。

1.资源共享

优质教育资源的匮乏是阻碍农村中学地理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一个重要原因。为统筹教学资源配置,联通各校校园网,实行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共享,应建立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之间的协作关系,协作各校在教学设计、阶段检测、课件制作、活动实践、教育心得等方面,实行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

2.教师互换

城乡协作学校之间应开展 “结对帮扶”活动,加强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可让农村中学地理教师到城市学校跟岗学习;同时轮流选派城市学校优秀的中学地理教师到帮扶的农村中学任教,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统筹城乡学校中学地理教师资源的配置结构与布局,建立—个使城乡之间、学校之间中学地理教师充分流动的、城市有效支援农村的教师管理体制。

3.联合教研

协作学校之间应构建城乡一体化校本教研平台,通过定期会议研讨、网络交流等方式研究和解决共同存在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城市学校地理教研组的辐射示范作用。成立联合教研组,每学期联合开展2~3次研讨活动,相互听课和交流经验等,重点解决农村中学地理教师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四、利用网络教研

网络教研即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平台开展的突破时空限制的教学研究、研讨形式,是随网络应用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颖的教研模式。农村学校信息闭塞、硬件设施条件较差,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阻碍,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农村中学地理教师提供了解决这一难题的途径。与传统的教研模式相比,网络教研更能满足农村初中地理教师对教学问题及时进行研讨解决的需求,而且可以跨时间、跨地区、跨人群、多角度地畅谈交流,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农村中学地理教师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研讨可借助以下几种平台。

1.教师博客

教师博客是教师展示自我、探讨交流的平台。教师将自己日常的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课件等上传发表,超越课堂范畴、讲课时间等传统时空局限,展示其教学工作、教研交流等方面的体会感受,记录教育叙事、教学反思、教学案例、问题讨论等教研足迹,为自己及同行提供丰富的教学教研资源和个人成长经验。借助博客,教师可以足不出户地走进优秀地理教师、教育专家的讲座和课堂,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博客站点与优秀地理教师、教育专家零距离对话,得到专家的指导和同行的建议,从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引领。可以说,博客为交通不便、资源欠缺的农村中学地理教师获得专业化发展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和通道。

2.学科 QQ群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QQ群教研逐渐兴起,这是利用QQ 群聊功能进行网上交流教学经验的一种教研方式,灵活方便、互动性强。QQ 网聊支持文字、语音、视频的实时在线交流,借助这个平台进行研讨互动,能实现异地零距离研讨以及与优秀地理教师的零距离接触。活跃在中学地理教师中的学科QQ群很多,如重庆市中学地理教研群、星韵地理@重庆群、百强校高考地理教师群、全国地理教师旗舰总群、风向标湘教教师交流群、风向标团队任务运作群等。农村中学地理教师通过QQ群网聊,可以发现一个更宽阔的教研天地,拓宽视野、提升兴趣,也可以更直接地发送自己的困惑、思考、感想、收获等,与大家交流、共享,在群聊中得到更多更好的、有益的教学建议。

3.BBS论坛

与教师博客、QQ网聊相比,BBS 论坛能够解决众多教师参加教研活动时间不一致的问题,实现异步交流。农村中学地理教师由于时间、空间限制,也可能受到上网条件制约,不一定能适时参加网络教研,未能参与网络教学研究活动,但也能从众多回贴中收集相关信息,从他人评论中感受研究成果,以此来充实和提高自己。同时,大家的观点都留在网上,农村中学地理教师可以对各种观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把继续学习的心得通过网络与别的教师进行交流。

4.微信平台

互联网+时代,微信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功能和应用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微信平台已经成为继博客、QQ群、BBS论坛之后开展教学研究的又一重要网络工具,更为方便快捷、更注重隐私性。利用微信,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微信“朋友圈”具有的转载、转发链接等功能,加上文字、图片、视频等媒体传播以及语音对讲留言功能,非常便于信息的分享以及新资源的生成。对于农村中学地理教师而言,更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及时了解地理教育教学的相关信息,关注最新的地理教学咨询,将地理教学的新理念、新观点、新成果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努力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叶秋菊.微信教研:引领教研新时尚[J]. 发明与创新.教育信息化,2016(4):61-63.

[2] 李尚卫,周天梅.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特质、标准、途径[J].教育探索,2010(1):105-106.

4.地理教师专业素养 篇四

(1)职业理解与认识方面要做到:爱岗敬业、为人师表;

(2)在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方面要做到:关爱学生;

(3)在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方面要做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书育人,尊重规律,因材施教,引导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4)在个人修养与行为方面要做到: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乐观向上、热情开朗、有亲和力;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勤于学习,不断进取;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

2.教师的专业知识包含下面几个方面:

(1)在教育知识方面:掌握中学教育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掌握班级、共青团、少先队建设与管理的原则与方法;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点;了解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及其教育方法;了解中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的过程与特点;了解中学生群体文化特点与行为方式。教师不仅要知道教什么,而且更应懂得怎样教,怎样才能教得好。

(2)在学科知识方面: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掌握所教学科内容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与技能;了解所教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及共青团、少先队活动的联系。

(3)在学科教学知识方面:掌握所教学科课程标准;具有依据国家课程标准进行课程开发的知识;掌握根据学生学习具体学科内容时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教学的知识。

(4)在通识性知识方面: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具有有关艺术方面的知识;具有信息技术知识;具有有关中国教育国情的知识。

3.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能力:在教学设计方面: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和方法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帮助中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在教学实施方面: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激发与保护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方式,有效实施教学;有效调控教学过程,合理处理课堂偶发事件;引发中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发挥好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生活、集体活动、信息传播等教育功能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整合应用到教学中。在教育教学评价方面:利用评价工具,掌握多元评价方法,多视角、全过程评价学生发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教育教学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2)组织与管理能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中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注重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根据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德育活动;指导学生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发展;妥善应对突发事件。

(3)沟通与合作能力: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与同事的合作交流能力;与家庭、社区的沟通合作能力。

(4)反思与发展能力:反思能力;研究能力;生涯发展规划能力。

三、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1.现代教师的专业角色

(1)探求者:要结合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开展研究,善于提出课题;要学习和掌握教育科研的程序和方法,注意搜集与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注意研究过程和使用方法的规范性;尽可能与专家合作开展研究,或者争取专家的指导,这样就能够逐步成长为教育研究者。

(2)合作者:合作学习,在合作对象上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师师合作;二是师生合作;三是生生合作。在合作过程中,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全员合作;二是全程合作;三是全域合作。

(3)指导者:指导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的.策略;指导学生收集、处理信息;指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优势和个性;指导学生学会交往;指导学生学会生活;指导学生学会创造。

(4)学习者: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面对层出不穷的新观念、新知识、新学科、新技术,面对新课程全新的设计思路、全新的目标、全新的内容、全新的实施策略,面对急剧发展变化的教育对象,教师应是一个学习者,并且要善于学习,方能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

(5)自省者:反思教育理念、教学思想;反思教学过程;反思教育结果:反思教育整体;反思教育个案。

2. 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1)专家引领:聆听专家教育教学理论学术报告或教育教学改革学术讲座,获取信息,拓展视野,提高素质;观摩著名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或观看其录像课,学习其课堂教学改革的理念、方法和艺术;邀请专家来校,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和环节进行现场诊断,分析过程,理清思路,找出问题,总结经验,提升水平;请专家对教师进行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通过网络或座谈、对话等形式,与专家对教育教学改革问题进行对话交流或互动研讨;邀请专家对骨干教师进行带徒指导,促使他们形成教育教学特色;举办研修班,邀请专家就课程实施和开发等问题进行指导研究。

(2)校本教研:校本教研是基于学校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它以发生在学校教学现实场景的真实问题以及提升教学常规、教学水平、教学管理等方面为研究内容,深深根植于学校与教师的现实需求。突出以校为本,开展校本教研是一种有效选择。

(3)科研沙龙: 每次沙龙要有一两个中心主题,这些主题一定要从教师真实的教育教学土壤之中提炼出来,它既是教师所关心的热点和重点问题,也是教师体验过的问题;教师要事先做好准备。围绕主题,联系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摆出问题,总结过去,理清思路,形成体会,提出困惑,寻求对策;沙龙的主持人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在沙龙进行时,要认真做好记录,以便沙龙结束后进行分析和总结,提炼出规律性的东西。

(4)专业进修:一是“三个为主”的原则。即在职为主、业余为主、自学为主。二是分类要求的原则。对于新上岗的青年教师,专业进修的重点是教育教学常规,使之较快地熟悉和了解学生,掌握学科课程标准、教材以及教育教学方法;对于已胜任教学工作的教师,应深入钻研教育教学业务,加深拓宽专业知识,使自己成为学有专长,较有特色的骨干教师;对于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则结合自己的工作,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总结教育教学经验,进行著书立说,使自己成为教育教学的专家。 三是学用结合的原则。

5.文档大学教师专业素养 篇五

《高校教师的专业素养》

一、教师职业与专业发展

教师作为一种专业,开始于近现代西方师范教育制度。法国人拉萨尔(J.B.de La Salle,l651-1719)于 1681 年在兰斯(Reims)设立的第一个教师训练机构可以看作是世界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开端。此后,法、德、奥也随之设立了各种短期教师训练机构。

教师职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从兼职到专职:教师职业的产生

从专门到专业:教师专业地位的确立

从数量到质量:教师专业发展运动的兴盛

从半专业(Semi-profession)、准专业(Quasi-profession)向完全专业(full-profession)发展。

二、大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构成

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

——梅贻琦

大学的荣誉不在于他的校舍和人数,而在它一代一代的教师。一个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色。”

——科南特

大学教师的质量影响大学的生命力,专业素养是大学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一名优秀的专业化的高校教师,应该具备三个方面的专业素养: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认识。

(一)专业知识

大学教师知识结构就像“工”字:

上边的“一”表示教育科学知识

认识教育对象、开展教育活动和研究所需的教育学科知识,如教育原理、心理学、教学论、学习论、班级管理、现代教育技术等。

下边的 “一”代表科学与人文基础知识、工具性学科知识

中间的“ I ”表示“精深渊博的学科知识

“高等学校所关注的是深奥的学问”(布鲁贝克),高深学问是大学教育区别于中小学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高深学问使得高校教师的专业特征十分显见。

(二)专业能力

1.教育教学能力

包括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教学反思能力、课程设计能力、教学资源的开发能力等。

2.科研能力

3.社会服务能力

通过社会服务,实现高校职能、实现人生价值、实现知识更新。

4.创新能力

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内容和组织形式,学科领域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

(三)专业认识

1.专业理念

包括大学观、人才观、学生观等。

2.专业情操

包括敬业、奉献、责任等。

3.专业认同

认同自己的职业、意识到自己工作的价值、热爱自己的工作,具有自我满足感、自我信赖感和自我价值感。

三、大学教师专业素养形成中应重视的两个问题

问题一:了解大学的历史与文化

人们对大学的认识和看法经历了从单一价值取向到多元价值取向的过程。大学的发展过程是人们不断追寻大学理想的过程。

1.大学是进行科学教育的场所

——这是英国“科学教育之父”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提出的大学理念。

2.大学是生产新知识的工厂

——英国自然科学家、教育家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 1825-1895)对大学职能和使命的概括,反映了一种教学和科研并重,不断进行科学研究、创造新知识的大学理念。

这样的大学理念,源自德国的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 1767-1835)和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 1762-1814)。二人是柏林大学的缔造者。

柏林大学为近代大学的发展树立了典范,德国的大学一时间成为世界学术研究中心。

洪堡倡导办学三原则(Humboldt Ideas):

①独立、自由、合作相统一的原则。

②教学与科研统一的原则。

③科学统一的原则。

“洪堡理念”使大学过去单纯的教学职能转向了教学(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发展科学)并重的两大职能。柏林大学因此骄傲地宣称,它是“所有现代大学之母”。

费希特和洪堡的理念使我们对大学的认识从朦胧走向清晰,重建的柏林大学标志着中世纪大学的彻底结束,作为开展科学研究,生产新知识的工厂的新形象、新职能的开始。

3.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场所

这是关于大学使命的最经典的语言。是继洪堡之后,对大学职能、使命的系统总结。

此观点的提出者就是英国红衣大主教约翰·亨利·卡迪纳尔·纽曼(John Henry Cardinal Newman,1801-1890),他于1854-1858年担任爱尔兰都柏林新天主教大学(都柏林大学)首任校长。代表作是《大学的理念》(The Idea of University)大学的主要功用在于教学而非科研,大学应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场所,大学就是为传授知识而设,就是为学生而设。

4.大学是社会服务站

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的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改革家范·海斯(Charles R.Van Hise, 1857-1918)是倡导大学应直接为社会服务的有影响的教育家。

他倡导把社会服务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大学要积极主动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大学要成为向社会传播知识的重要场所,大学教师要走出校门,直接投入到社会服务中去,他的这一大学理念与实践,在美国高等教育史上被称为“威斯康星理念”(Wisconsin Idea)。

美国第33任总统杜鲁门于1952年曾指出:威斯康星思想是美国20世纪最有创造性的思想之一。

一所典型的综合性大学一般是由以下部分组成:

一部分叫文理学院(The Liberal arts college, 或称博雅学院),教授古典学科:哲学、文学、历史、宗教等,和数学、自然学科;

另一部分叫研究生院(The Graduate School),与我国略有区别,该院除了对研究生进行训练外,还要开展学科的基本研究;

第三部分叫专业学院(professional school),包括法学院、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工商学院、行政管理、外交学院、新闻学院、工学院、农学院、神学院、教育学院、建筑学院等。

/小结

1.大学是科学研究的殿堂。

2.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场所。3.大学是社会的服务站。

4.大学是引领社会发展方向的机构。

问题二:协调科研和教学的关系

(一)科学研究在大学中的核心地位

大学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动力是什么? 生存和功利的需要

学术兴趣

学术责任

(二)教学在大学中的地位

①大学的重要使命之一

②大学教师最基本的职责

③不可动摇的、基础性地位

(三)怎样平衡教学与科研

①了解所在学校的类型

②教学型教授与研究型教授

③合理利用时间

(四)大学教学学术运动——理解科研与教学关系的新视角

1.大学教师个人的工作重心应与和大学的工作重点——科研应该是相协调 的, 教学研究也应属于学术性研究。

2.为什么教学研究是一种学术研究呢?

首先, 大学的教学不仅是普及知识的一种活动, 而且是一个知识探索的过程。这个过程由几种要素组成:设想、设计、互动、结果和分析。有了这些元素, 教学就成为了一种知识发现和知识探究的活动。

其次, 当教师将教学工作公开、接受同行评议时, 又成为了一种学术讨论工作。

上述表明,教学研究也可视为一种学术研究类型。

3.“大学教学学术运动” 冲破了长久以来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对“ 研究和教学之间关系” 的讨论, 拓宽了对大学学术研究的认识和理解,以更具有创造性的方式定义了何谓一名学者?如何成为一名学者?

如果教师用在教学上的时间始终得不到保障, 那么难以提高教学质量。

4.教学学术思想是一种新的解读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新视角,为提高大学教学质量提供了理论支持。在美国,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许多大学认同了教学学术这个概念。

大学学术运动的影响现已不仅限于美国,而且波及到了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成为引人注目的当代国际高等教育领域的一种新动向。

5.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教学与科研关系的讨论中认为, 高等学校应坚持教学与研究两个基本任务, 院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有所侧重。

6.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篇六

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是一个不断的学习、实践、反思 循环提升过程。第一 学习是提升教师素养的最有效途径,只有不断学习,才会不断更新和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思想。

第二实践是检验学习效果的好办法,把自己所具备的知识和理念,进行大胆地创新和实践,让课堂变得既生动又充实。

7.地理教师专业素养 篇七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扰

提高教师学科素养,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教育改革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日益重视的一个问题。于是各种教研培训、网络学习、课题研究、专业技能竞赛、课堂模式变革等铺天盖地涌向教师群体, 教师们除教学外还面临着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分数和升学率的严格指标, 加上各种各样的考核机制和繁重的课业负担, 他们常常感到疲惫不堪, 职业倦怠情绪逐渐蔓延, 从而丧失了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 对于各种专业培训计划抱着应付式的态度走过场, 效果可想而知。

所谓职业倦怠是指劳动者个体在从业过程中, 感觉从工作中获得的价值感、成功感等心理需求与劳动付出相比不匹配, 从而对自身职业长期产生情绪倦怠、质疑、成就感下降等消极体验。教师职业倦怠表现为对教育教学工作热情降低, 对学生失去责任感, 对自我失去效能感。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因素包括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个人因素。当前我国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相对比较低, 教师付出得不到应有的报偿, 社会对学校的过高期望无形之中增加了教师的职业压力。学生的不合作行为令教师在课堂上屡次产生挫败感, 教师的付出不仅没有回报, 反而常常感到自己的职业生涯前路渺茫, 了无生趣, 只好降低对工作的投入以求心理平衡。如果教师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体会不到成就感、认同感和满足感, 他们对工作的热情和奉献精神就会逐渐被消磨, 进而出现厌教、弃教现象。此外, 学校管理缺乏民主精神和文化内核, 也可能导致教师对学校发展缺乏认同感和向心力, 从而对工作产生冷漠和消极的态度, 进而产生职业倦怠。

当今社会是个高度竞争的社会, 如果在高效率、高节奏的紧张工作中职业倦怠情绪始终困扰着自己, 长期缺乏幸福感, 又不能适时调节好自己的心态或者获得外界的心理支持, 长期浸淫在恶性循环的消极情绪体验中, 最容易发展为与职业相关的身心耗竭状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体验到职业幸福感, 对于教师队伍的稳定发展以及对学生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因素和学校因素作为客观存在的外在因素, 短时间内是不可能获得根本性改变的。作为教师个人而言, 可以从自身角度入手为缓解职业倦怠做出一些努力。

二、解决教师专业发展的障碍

教师是自然人, 但从事教师这个职业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最基本的需求。除物质上的最基本的需求之外, 教师职业还需要自我的实现, 受到别人尊重的一些社会性的高级需求, 也就是教师个人职业成就感的实现。有些学者从各自的研究视角对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做了界定。刘次林认为“对于信服教育的教师来说, 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 不是重复而是创造, 不是陌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王彤认为教师的幸福感是教师在从业过程中感受到这个职业可以满足自我需要, 实现自身的价值并能产生愉悦感的一种状态。曾抗认为教师职业幸福感是能够自由发挥潜能、满足自我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实现理想和自身价值过程中所获得的一种积极主观体验。

教育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问题大多是在教室里直接面对面的解决。师生间不断相互良性作用, 会让教师们受到其激励, 提高其对教学的胜任力, 有助于教师体验教学成功感, 保持愉悦的心情,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感受专业幸福。因此, 教师的职业幸福来自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够提升教师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只有把自己的生命融入教育事业中, 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获得心理快乐和专业发展的教师才是幸福的。

三、实施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一) 多元化的集体备课

1.常规集体备课的落实。多元化的集体备课形式对教师学科素养专业化成长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应保障集体交流的时间, 让集体备课常规化、制度化。教师在集体备课前必须要对备课的内容有充分的思考和酝酿, 备课组成员要认真钻研教材, 把握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要求, 可以适当进行教材整合, 对内容进行个性化思考, 相互交流。主讲教师搜集各种资料, 进行个性化的文本解读, 提供初步的教学方案在备课组内讨论, 建立合作共同体, 发挥教师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2.教师课程资源和校本教研开发能力的提高。个性化的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有助于促进教师提高学科素养积极性。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根据自己的特长充分发挥个人优势, 提高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能力, 有助于教师形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学科素养。备课组内能力互补, 如网络操作熟练的教师负责网络资源开发, 经验丰富的教师负责审批集体备课最终方案和落实教学效果, 研究能力较强的负责引领研究课题的开发等, 激发教师的个人钻研精神和个体创新意识。

课例研究和同课异构是研究型教师集体备课, 是提高教师校本教研开发能力和群体积极性的有效补充形式。通过课堂效果的对比, 探索高效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的最有效方式。教师凸显个人风格和特色, 并通过互相观摩得到启发, 给老师提供自我发展学科素养的平台。

(二) 名师的培养

1.制定教师学科素养发展规划。为提高教师学科素养和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有必要实现师资队伍再优化。根据师资配备的结构和比例, 培养一批具备较高专业素养的师资队伍, 利用各种培养方式和教学科研力量配备一批骨干型、学者型、专家型教师, 如名师工程、区域学科骨干、校本教研骨干等, 营造教学科研氛围, 凸显这部分教师的学科带头引领作用和工作情感态度的辐射作用。

2.培养骨干型、学者型、专家型教师。以研促教是中小学教师提高学科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 培养研究型教师的切入点在于把经验上升到理论。学校需要搭建研究平台, 鼓励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工作, 在实践中对教育教学理论进行质疑和检查, 主动承担研究任务, 掌握科研知识和方法, 提高科研能力。要提高教师往研究型教师转变的专业素养渴求和积极性, 必须培育教师职业情感, 一要构建合理的平台, 及时合理激励以保证教师持久的科研积极性。提高骨干型、学者型、专家型教师的学术声望, 让他们的科研成果得到肯定和推广, 从而使其社会价值得到承认。二要设法创造条件来鼓励支持教师的创造性劳动, 以此激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勇于发现问题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促进其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 进而发挥其在教师团队的辐射影响力。

(三) 倡导自主、合作的课堂改革

1.提高教学对象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品质和教师教学能力是相互作用的,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向上的学习精神能促进教师提高学科专业素养的积极性。高中新课程标准提出,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创新, 善于思考, 敢于质疑, 乐于探索的教学模式。以高中新课程标准为依据, 我们试行“三案六步”的课堂改革模式, 三案指老师教案、教学反思和学生思案, 课堂教学六步是指某一知识体系能力形成的全过程, 包括目标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评价—归纳总结—拓展提升。在完成一个知识内容过程中, 必须包括上述六步的教学过程, 通过课堂六步和学生思案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和激励其课后对学习效果的思考, 践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反过来提高教师教学探索的积极性。

2.提高教师积极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习惯和积极性得到较大的改善, 对教师教学体系构想提出新的要求。教师终身学习研究成为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整体性取向, 为教师主动参与教学研究提供平台条件。此时, 学校可以组织课堂教学竞赛, 让老师展示课改成果, 从而激发教师谋求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促进教师学科素养专业发展与学校教学质量发展的和谐局面。

(四) 教科研能力的提高

教育科研是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能力和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开发有学术价值的课题研究和教育科研, 优质的课题研究和教育实践活动, 并根据研究成果对学科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 达到以研促教, 教学相长的和谐统一。

教学科研价值的准确定位有助于教师建立科研的信心和积极性, 使科研成果真正能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上存在的疑惑, 提高科研的有效性;同时会给教师很大的科研成功感和体会到科研工作的价值, 反过来促进教师开发科研课题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 教师学科素养的提高是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必要条件, 学校和教师以及学生都需要实现观念上的转变和行动上的大胆尝试, 不断探索提高教师学科素养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形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和谐局面。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 提高教师学科素养,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教育改革迫切需求。本文试图从学与教的不同角度探索促进教师提高学科专业素养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学科素养,专业发展,有效途径,教学研究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殷凤.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研究及实践推进[J].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4, (5) .

[2]赵晓川.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调查分析与对策[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2, (6) .

[3]戴丽丽.城市高中教师职业倦怠的实证研究——以北京、上海和西安高中教师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届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8.提升初中地理教师素养策略浅谈 篇八

一、吴江区初中地理教师现状调查

1.专业构成分析

首先对本区地理教师的专业构成进行抽查统计,并对本区初中地理教师进行了如下分类,即非专职非专业教师(指今年临时被安排教地理的其他学科的教师);非专业专职教师(指不是地理专业出身的教师,现在已经被安排专门教地理了);专业非专职教师(指地理专业出身的教师,现在主业在教其他学科);专业专职(指地理专业出身的教师,且一直在专门从事地理教学的)。

统计显示,本区初中地理教师构成比较复杂,非专业非专职教师比例大,占65.89%,专业专职地理教师比重较小,只占3.88%。区域内地理任课教师人员变动比较大,地理素养普遍不高。部分学生数量多、规模比较大的学校专业专职地理教师比例更小,严重影响我区地理教学的质量,也间接影响着本区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提升。

2.其他构成分析

通过对本地区各学校地理教师的姓名、职称、专业(学科)、年龄、教龄、任教地理年份、任教班级等情况统计分析后发现,本学年(2013年)任教地理教师职称情况:未定级的占2.33%,中二占27.91%,中一占51.94%,中高占17.83%,正高为0;任教地理教师专业情况:语文占18.60%,数学占29.46%,英语占11.63%,物理占6.98%,化学占3.10%,生物为0,政治占2.33%,历史占2.33%,地理占17.83%,其他各专业的教师占7.08%;任教地理教师年龄分布情况:35岁以下占38.76%,35-50岁占49.61%,50岁以上的占11.63%;任教地理教师教龄情况:3年以下占3.10%,3-10年占31.78%,10年以上占65.12%;任教地理的年份:3年以下占3.88%,3-10年占36.43%,10年以上占59.69%。

从以上数据分析,任教地理教师的职称以中一及以上为主,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从任教地理教师的专业构成来看,地理专业出身的专职教师偏少,不到总数的五分之一;从任教地理教师的年龄构成来看,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从任教地理教师的教龄构成来看,教龄较长,新上岗的年轻教师较少。

二、师资构成对学科建设的影响

一是非专业非专职教师职业倦怠明显。一些原来教语、数、外学科的教师,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想法,地理是小学科,学校让其兼教,是属于顺带的,教师本身有主教的学科,精力主要扑在任教的学科上,兼教的地理学科普遍不够重视。再则,因为学科专业知识储备不足,也表现出来有点力不从心。一旦教育教学缺乏了应有的激情,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质量的提升就比较困难。

二是专业非专职教师精力分散。一些原本是地理专业的教师,因为待遇及评职称等问题,改教了其他学科,甚至改教了语、数、外、物、化等所谓的主科,因为专业不对口,没有学科归属感,也缺乏应有的学科专业自信,所以很难在那些学科中出类拔萃,也反过来影响了初中地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是专职非专业教师投人不够。一些原本教语、数、外、理、化学科的教师,可能因为年龄大、教得不太出色、本学科教师相对富足、本校缺地理教师等原因而被迫任教地理,这些教师地理专业知识比较缺乏,大部分教师对地理教学未能充分地投入。

四是专职专业教师缺乏激情。专职专业的地理教师,因为地理在初中的小学科地位,未能被充分重视,导致这部分地理教师对教学缺乏激情,在学校里待遇也比其他学科要差,评优晋级也比其他学科要晚,这部分地理教师对自己的专业成长缺乏规划,也缺乏设计。

三、提升本区师资水平的有效策略

一是通过“区级教研”为(专职专业)教师创设平台。深化初中地理教研,尤其重视区级层面的教研。每学期至少安排两次初中地理教研,在教研活动中,除了常规的骨干教师开课外,还有点评,既重视对开课人员的磨课,更重视对课的点评。刚开始,在评课环节发言的人很少,一些非专业非专职教师常说的一句话是“我觉得课很好,我主要是来学习的”,后来,为了提高评课质量,我采用了“三个一”的评课要求,即“找出一个亮点,指出一个缺点,提出一条改进建议”,这样慢慢地,评课时大家都畅所欲言,评课的氛围浓厚了许多。

二是通过“联片教研”对(非专业)教师进行培训。联片教研,就是以视导片为单位组织教研活动。我们吴江区分为四个视导片,黎里片、松陵片、震泽片、平望片。它的产生是这样的,因为初中每个学校的地理专职教师很少,有的学校甚至就没有一个专职教师,开展教研更无从谈起,所以,把初中地理教师以视导片为单位组织起来,开展教研活动就是联片教研。一些非专业的教师很难听到教研员的声音,也很难听到较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优秀的课,通过联片教研,重心下移,促使更多的一线教师跟教研员零距离接触。

三是通过“课例研究”提升课堂教学水平。“课例研究”是基于日常教育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持续地进行实践改进,直至问题解决的一种研究活动。为了更好地提升我区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水平,我们推出了同课异构、同课重构、一课多轮等课型。针对初中专职教师缺乏的现象,把一些课进行归类,尝试用较为固定的教学模式。通过反复磨,不断反思,不断跟进,既提升了我区初中地理师资的整体水平,又提升了教学质量。

四是通过“教学模式”研究来规范课堂教学。基于本区初中地理教师的现状,大部分非专职非专业教师普遍感觉驾驭课堂比较困难,为了更好地规范课堂教学,我们提出了初中地理教学“五张清单”的模式,即导人清单一问题清单—训练清单—板书清单——小结清单。

导人清单是指导人要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联系时事热点、联系周边、联系国际及国内要闻,以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及主动参与为主。问题清单是指每堂课至少设计有针对性、有梯度、有情境、有创意的问题5—8个。训练清单是指每堂课要求至少有15分钟的课堂训练,来解决课堂上及课后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板书清单是指板书设计必须简洁明了、结构化、系统化,既便于理解,又便于记忆。小结清单是指每堂课必须有提纲挈领的小结,使教学纲举目张,富有逻辑性和整体性。

除以上策略之外,我们还搭建起了比较好的网络教研平台,通过公共信箱、地理QQ群、共用的门户网站这三个平台,有效地增进了地理教师之间的交流,提升了地理教师队伍整体的教学水平。

9.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与 篇九

我校以培养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与 学生发展的研究为重点,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起始年级课程改革为实验”为重点,辐射引导其它年级进入课程改革;以“课改实验课题化,课题实验全员化”为工作思路,努力实现“高质量、有特色、现代化”的办学目标,和“学有特长、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形成了“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荣校”的办学理念。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开展为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极大地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转变、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和转变,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几年来,新课程改革工作得到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家长及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取得了很大进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

为了加强领导,规范管理,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我们成立了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实行课程改革校长负责制,形成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亲自抓,教导处、各科组集体参与的新局面。同时还明确了课改的指导思想、实施目标、实施内容、实施过程以及课改的具体措施。

二、加强课程改革的宣传和培训,提高教师的认识水平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为教师的素养奠定了思想基础。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直接影响着课改进展。在课改实验中,我们通过组织全员系统、全面的学习,增强教师加快和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培训专题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教研组长主讲,每学期进行三次,每次两天。同时,每学期初,各科组都组织全体教研员学习教育方针、政策、教育杂志、新课程标准、新教材,分析当前教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研方法,巩固成果,细化教研工作,以最新的教研成果及经验指导教师进行实际工作。

2、大力宣传,营造良好的课改氛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涉及面广,时间跨度长,工作难度大,争取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无疑能对推进课改工作起着重要作用。我校在网上开辟了课改宣传栏,充分利用校板报,家长座谈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和解释,争取社会及学生家长的广泛支持并积极参与。

三、强化队伍建设,推进课改工作稳步实施

1、立足“行家”引路,更新观念。

(1)聘请专家,传经送宝。为了帮助教师更新观念,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我们定期举办专题讲座,请省教育培训院的领导、省骨干教师,市教研室教研员等专家主讲,对教师进行专业引领(2)外派学习,取经学宝。为了提高教师参与新课程实验的基本素质,每年选派有关骨干教师参加省、市专题培训,或到兄弟学校考察,参加教研教学观摩活动。

2、立足“业务”引领,启动研训为一体的机制。

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以便迅速地适应新课程,我校开展新老挂钩结对子的活动,要求每位省骨干教师,省学科带头人,市骨干教师必须结对子帮带一名青年教师,同时要教龄不满5年的青年教师必须拜一名老教师为师,全面学习老教师的优秀经验和敬业精神。

(3)举办教学节,开展优质课评比活动。

3、立足有效教研,让教师在活动中成长。

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为教师的共同成长搭建平台。我校教研活动制度健全,教研内容具体,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教研活动管理到位,教研活动做到“四有”、“二定”、“五个一”。四有:即每次活动有专题,有中心发言人,有全组教师共同探讨的互动的活动记录,有科组长点评;“二定”,即定议题、定时间;“五个一”即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上一节公开课(听课十五节以上);每学期撰写一篇论文,或教育教学经验总结;每学期在教研组内分析教材一次;制作课件一个;每学期学习一篇教育教学专著。学校规定每个科组每周用半个工作日开展教学现场观摩活动,活动分课前、课中、课后三层面。课前以科组为单位,组织集体备课,课中组织科组教师集中听课,课后先由授课老师说课,再组织三维评课(即教师自评,同级、同科、同行评议,教研组长点评)。

①研教连动——课后互动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每次开展课改课程教研活动,我们提前通知课题,使教师有备而来,做到带问题去听;课后授课教师反思,听者分组研讨,活动中你问我答或商讨教学策略和教学技巧,有时还引起激烈的争论,开放而民主的教研活动提高了教研的有效性。

②答辩式教研——课堂诊断模式教研。年级组长根据存在的突出问题薄弱环节举行邀请课、开门课。学校教研室组织骨干教师通过教学现场观摩,课后互评、反思、总结存在问题,当场进行辩论。这样,以点带动的专题听课,使我校的老师的专业水平有了质的飞跃,显示了三多现象,骨干教师多;全能教师多;好学教师多,正因为教研组建立了有效的教研模式,我校教师每次参加省市调教,均获得优异成绩,海南省小数八届青年教师调教,我校代表琼海市参加了四届,均获一等奖,我校的科学科、英语科参加省调教均获得了第一名。我们有十多位教师参加市举行的学科调教获得一等奖。

4、立足“岗位”引领,提供实践平台。

为了让教师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我们让教师体验学校管理工作,参与学校管理,让教师全方位地看清教育教学全貌。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我校尝试设立“值周校长”岗位。设立“值周校长”岗位进一步拓宽校本研训的领域,增加培训内容,活泼培训形式,从而激发了教师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完善自身的人格魅力。

5、立足“课题”引领,构建课程改革经验交流的平台。教不研测浅,教师只有研究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行为的转变和专业的发展,因此我校以课题为载体,开展教科研活动。

让每一位教师成为课题研究的受益者,是我校科研培训的主要思路。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做到:(1)教师要分解学校大课题,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课题,在制定计划中学习,在文献研究中学习;在阶段总结中学习成长。(2)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发挥研究与学习的主体作用,每位教师要有读书笔记,要定期写反思。学校给教师的课题研究提供两点保证:

(一)定期开展科研培训;

(二)周末召开行动例会,充分发挥校内优秀教师资源,开展教学反思评比活动,提炼出行之有效的科研方法或经验,在全校教师中推广我校的课题。

五、大胆探索综合实践活动,深化课改实验

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进行校本课程的实践是我校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点和亮点,自2004年秋季,我校开设了以地方文化为核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们以学生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确定实践性课程,以大主题引领,多课程整合的活动为基本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环节,与课题研究相融合的方式设计,实现研究性学、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大领域的融合。

(一)根据生成性,综合性开发设计课程实施内容。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生成性的,它特别强调活动目标、活动内容的生成,关注学生在目标、内容生成过程中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把学生的兴趣、动机、爱好置于核心地位,意图通过综合主题、综合项目的形式融合各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综合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最终指向学生个性健全发展。

实验研究之初,我们在广泛听取师生们建议的基础上,首先制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确定各年级的活动主题及内容。主题的选择我们注意以学生为核心,围绕“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三条线索进行。其中六年级的活动主题及主要内容是研究性学习, 五年级的活动主题及主要内容是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四年级则侧重于劳动与技术教育, 三年级则侧重于信息技术教育。各年级活动主题及内容确定之后,年级组的教师深入学生,广泛听取同学们的建议,坚决摒弃教师设计方案,学生被动应付活动的做法,提倡由学生围绕主题自己开发、设计活动的全过程和内容。

(二)依据自主性、探索性组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该课程的实施要为发挥自主性、探索性、创造性提供广阔的时空,营造宽松的环境。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让每一个教师和学生都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个阶段。

(一)活动准备阶段。在这阶段同学们做了四方面工作:(1)自己选择研究的主题。(2)分组。(3)自己聘请指导老师。(4)确定小组选题。

(二)活动实施阶段。包括制订计划、调查研究、交流反思、结果评价。这次活动,学生是发起者、参与者、受益者,他们从中得到锻炼,获得了许多宝贵的东西。在活动中,同学们都能在不同的方面充分展示自己。

2、让每一个主题都适合学生的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如2006年我校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和学校的发展规划开展了教育研究项目,有阅读文化节,艺术节,体育运动节等,又如从学生的行为习惯中发现问题,确立活动主题“我爱我班”、“亲情母亲节”等,还有挖掘了琼海地区资源,确定研究主题如红色琼海之旅”。

3、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探索的过程总是伴随着各种困难,探索的结果有成功有失败,正确面对成功和失败,这本身就是一种人生的体验。成功时和学生一起分享快乐,遇到困难时给学生信心和勇气,给学生指点迷津。可见激发、维持学生学习探索的热情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如首届文化体育节节徽的设计和制作这一综合实践活动,学校设置了精巧奖、创意奖、佳作奖等,在目标的激励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探究的主动性都得到了充分发挥。

(三)依据多元性、过程性开展评价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评价以形成性、发展性为主,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我们强调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既要评价学生活动的成果,更要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包括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遵循评价的这一理念,我们设计了以下评价表。

评价采取自评、互评、综合评的方式,以学生的参与态度、合作程度、智力表现、活动成果四个方面作为评价指标。

这张评价表,我们是一个主题项目评价一次。一式两份,一份存于学生档案袋内,一份反馈给学生,进行反思总结,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明确努力的方向。

(四)依据开放性、灵活性优化课程管理

扎实有效的管理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有力保证。为此学校成立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教务主任任副组长,各学科教研组长为成员。初步形成以校长室、教务处负责,学科教研组、年级组联动,班级主阵地,社区共参与的实施与管理体系。我们从教师管理、课时安排等方面着手,对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加强了全过程的管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也没有固定的专职教师,因此我们确定三年级以上全体教师都是该课程的实施者。课时安排我们按照规定从三年级起平均每周3课时,研究性学习则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之中。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根据实际情况相对集中和分散使用教学时间。如开展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必须集中几个课时的时间才能完成。

(五)依据多元性建立完善的保障措施。

为使综合实践实验顺利开展,我校积极创造条件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外部和内部保障措施。在校外,一方面通过即时评语,档案袋以及家长建议书搭建起家校合作的桥梁,促进家长从一个学校教育的旁观者变为合作者;另一方面争取社会资源的支持,建立了一批包括市城北派出所、先锋管区、消防队、红色娘子军园等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在校内,设立协调和管理综合实践活动的专门领导小组,针对师资配置,教师工作量计算,课时安排以及师资培训等一系问题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使活动有章可循。

(六)依据挑战性、开发性加强教师培训。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挑战性、开放性很强的课程,它没有固定的教材,明确而具体的目标,没有现成的经验。为了有效地实施好这门课程,我们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通过培训学习,老师们了解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产生背景,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与特点,理解了综合实践活动开支和实施的一些基本理念,掌握了实施该课程的一些基本操作流程,同时增强了老师实践该课程的使命感、责任感。

六、研究评价,发挥导向功能,深化课程改革

评价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是课改成败的关键环节,我校通过《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评价课题实验研究,对学生、教师的发展性评价展开了相应的不同层次的研究。学校建立了学生成长记录袋,对成长记录袋的构建和运用进行了尝试。我校在对教师的评价上采取实绩评价,坚持以学校、学生和社会评价相结合。在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上,我们每学期分期中和期末两次由学生对所有的科任教师进行评价,由学校教导处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制定具体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由学生统一时间进行填写,学校根据学生的评价情况进行汇总,并记入教师课改成长档案中,年终纳入教师年度考核。在社会评价上,我校通过家长会收集家长的建言信,让家长真正参与到我们教学工作中来。

七、课程改革,初步成效

实施新课程改革中,我们感到收获很大。新课程带来了几个变化:

1、教育观念发生变化;

2、课堂教学发生变化;

3、教师教学行为发生变化;

4、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我校课改工作也取了可喜的成绩,海南省师资培训院曾在我校召开课程改革现场会,学校的《立足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化成长》和《新课程校本研训的探索和实践》的经验材料,分别在全省师资培训工作现场会和全省课程改革实验推广工作会议上交流,并在全省进行推广。《立足校本研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一文被选入海南省小学校长“校本研训”专用教材。我校的《立足校本研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获得全国论文评比一等奖。同时我校的“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方案”和“教师成长记录袋评价方案”在市内推广使用。

(二)教学质量逐步提升。

今年秋季,我校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已走过了八个年头,八年来,课改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课改的理念也深深地植入在了我校教师以及全体学生和家长的心田,课改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教育教学工作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切身体验,更加以人的发展为本,关注全人教育、关注个性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业务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

实施新课程以来,学校得到长足的发展,先后被命名为:

省课程改革先进单位,省德育 学、规范学校等等。学校连续多年被上级评为先进学校。

上一篇:饮料供货合同范本下一篇:弱电消防安装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