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论文

2024-08-25

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论文(精选8篇)

1.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论文 篇一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柴可斯基(Paul Zurkowsqi)提出的。国内外对信息素养的定义、内容、评价标准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信息素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国家的信息发展程度。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已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

本文以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为主要内容,深入挖掘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关注焦点,并在此基础上发现研究的不足之处,为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领域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和知识图谱的方法与技术。文献计量学是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定量地分析知识载体,计量对象主要是文献量、作者数、词汇数等。

知识图谱通过将应用数学、图形学、信息可视化技术、信息科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与计量学引文分析、共现分析等方法相结合,利用可视化的图谱形象地展示学科的核心结构、发展历史、前沿领域以及整体知识架构。

本文采用 SAT13.2文献计量软件进行数据统计,用 UCINET6.0 社会网络分析软件以及 SPSS17.0 数据分析软件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现状进行分析。

(二)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 CNKI 中国期刊数据库为文献来源,分别以“大学生信息素养” “大学生信息素质”为主题、篇名和关键词进行精确检索。检索到从 1997 年至 2014 年(检索时间为 2014 年 10 月 20 日)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领域共发表3208 篇文献。去除其中各类新闻通讯稿件、会议纪要等相关性较弱的文献,并经过去重处理后筛选出与 “大学生信息素养(质)”研究关系密切的文献 2789 篇。

二、数据分析

(一)文献数量与年份分布

统计分析不同年份的文献数量,可以从宏观层面了解该领域研究趋势的分布特征。从图 1 可以看出,我国关于大学生信息素养为主题的文章最早于 1997 年公开发表,此后到 2008 年,数量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2009 年开始出现下降,2010 年又开始回升,2011 年开始又逐渐下降。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 3 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 1998-2000 年的起步阶段,国内学者已逐渐关注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第二阶段是 2001-2006 年的飞速发展阶段,国内学者共发表相关论文 784 篇,占发文总量的 28.11%,与第一阶段的发文量相比,增加 96.31%.第三阶段是 2007-2014 年的蓬勃发展阶段,此时大学生信息素养已渗透到多个学科领域,呈现出 “百花齐放”的态势,国内学者共发表相关论文 1975 篇,占发文总量的 70.81%,是第二阶段发文量的 2.5 倍多。以上数据表明,关于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已成为我国当前信息素养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二)刊源分析

数据显示,筛选出的 2789 篇论文发表在 833 种期刊上,分布范围较广。这与文献学家布拉德福提出的描述文献分散规律的经验定律相一致。

但是,过于分散的发表现状对提高该研究影响力有消极的影响,不利于形成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核心期刊群,也不利于学者快速掌握该领域的研究程度和前沿内容。对发文最多的期刊以及核心期刊的研究表明,图书情报类期刊仍是大学生信息素养关注的 “主战场”,其次是教育类期刊。这说明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与高校图书馆等信息服务机构有着密切的关系,也说明高校图书馆承担了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任务。

(三)关键词分析

1.关键词共现频次分析

统计与 “大学生信息素养(质)”出现在同一篇文章中的关键词,以此分析该领域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热点。基于关键词非受控的性质,研究通过对关键词频次归并处理,形成最终的关键词共现频次。经 SAT13.2 软件统计分析,可知 “大学生信息素养(质)”与 “高校图书馆”共现频次高达 318 次,由此反映出在研究大学生信息素养时,专家、学者更加注重高校图书馆发挥的重要作用。另外,“大学生信息素养(质)”与 “文献检索课” “现状调查”“培养策略”的共现频次也比较高,说明目前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现状调查、培养策略等方面。而“大学生信息素养(质)”与 “评价标准”之间的共现频次只有 3 次,反映了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标准虽然受到了学者的关注,但不是关注的焦点。

2.共现关键词网络图谱分析

通过 UCINET6.0 社会网络分析软件绘制出大学生信息素养共现关键词网络图谱,图中节点处密集度和中心位置呈正相关。图 2 直观地反映出,“大学生信息素养” “高校图书馆”和 “信息技术”等处节点非常密集,可以代表当前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信息意识” “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仍是和 “大学生信息素养”密不可分的几个关键词。此外,“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 “信息检索”等处节点比较密集,也是目前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热点。

(四)文献被引频次分析

文献被引频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者利用文献和吸收信息的能力,也反映了学科的成熟水平和完善程度。

文献被引用的次数越多,说明文献的应用价值和参考价值越高,在本领域内的影响力也越高。在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文献中被引频次最多的是桑新民发表在 《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的 《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验研究》(223 次),其次是邹志仁发表在 《大学图书馆学报》的 《试论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217 次)。进一步研究表明,被引频次排在前 10 的文章中有 8 篇发表在图书情报类期刊上,其余 2 篇发表在教育类期刊上,研究内容主要涉及 3 个方面: 一是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二是国内外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比较; 三是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

(五)作者分析

1.核心作者分析

洛特卡定律揭示了科学文献的作者与所着论文数量之间的关系: 在某一研究领域,写 n 篇论文的作者数量大约是写一篇论文作者数量的 1/n2;所有写一篇论文的作者约占全部作者数量的 60% 左右。

对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作者情况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发文数量为 1 篇的作者(2656 人)占全部作者数量 3073 人的 86.37% ,比洛特卡定律所给的标准高出26.37%,这表明在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中写 1 篇论文数量的作者过多; 写 2-7 篇论文的作者数量(417 人)只占写 1 篇论文作者数量的 15.7%,明显低于洛特卡定律的比例标准,这种趋势说明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核心作者群还没有形成。普赖斯定律在洛特卡定律的基础上对论文的核心作者加以阐释: 在同一领域中,只有发表论文在 M 篇(M = 0.749(Nmax)1 /2,式中 Nmax 为统计年限中最高产的作者的论文数)以上的作者才能称为多产作者,即核心作者。数据显示,最高产的作者发文数为7 篇,代入公式可得 M = 1.98,说明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核心作者至少应发表相关文章 2 篇。据此可知,该领域共有 417 位 “核心作者”.但是,根据普赖斯定律,核心作者撰写的论文数量应约为该领域全部论文数量的 50% 左右。

而这 417 位作者所撰写的论文数量仅占全部论文数量的34.28%,明显低于普赖斯定律的标准。这表明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还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核心作者群。

2.作者合作情况

论文合着情况能间接反映出科学研究的性质、方法、人力以及该领域的发展水平等。分析 2789 篇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论文的作者,笔者发现: 独着篇数为 2122 篇,占文献总数的 76.08%;2 人合着篇数为 409 篇,占文献总数的14.66%;3 人合着篇数为 173 篇,占文献总数的 6.20%;4 人及以上合着篇数为 85 篇,占到了论文总数的 3.06%.可见,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合作程度还有待加强和提高。

三、结果讨论

对 1997-2014 年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文献的发文数量与年份分布、来源期刊、关键词、文献被引频次、作者五个维度的计量分析,大体上描述了近十几年来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进展情况。据此,得出以下结论。

(一)研究成果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

与 2007、2008 年的发文数量相比,2010 年后的论文数量虽然有所下降,但基本上每年在 200 篇以上,呈现出一定的稳定性,说明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已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发表在核心期刊(含 CSSCI)论文的数量(见图)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

(二)期刊分布范围有待拓展

对来源期刊的分析表明,国内关于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图书情报学和教育学这两个领域内,说明大学生信息素养与高校图书馆和教育领域的紧密关系,但是也反映了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还没有与其他学科较好地融合,有待进一步的拓展。

(三)研究内容有待丰富

目前,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策略”“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分析”“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养”以及 “国外与国内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比较”这几个方面,而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标准、相关的课程设置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内容相对偏少,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四)核心作者群尚未有效形成在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中发文 1 篇的作者较多且与发文 2 篇的作者总量相差较大的现象表明: 该领域多数学者只是瞬时性研究,缺乏持续的研究能力,尚未形成有效的研究团队。研究结果还表明,发文 2 篇是现今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领域高质量研究的突破口,发文 1 篇的作者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争取跨过 2 篇的 “拐点”从而扩大核心作者群体。此外,在保证研究队伍人员数量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提高质量,特别是强化核心作者辐射带头作用的发挥,提升整体科研能力,加强科研队伍高水平建设。

(五)合作研究亟须加强

目前国内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领域还主要在图书情报和教育学两个学科领域,缺乏其他学科的参与和融合。多人合作、跨学科合作、跨部门合作明显偏少,与国外合作研究更是极度欠缺,因此合作研究是未来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王福,郭楠楠,张小雪,隋雪娇.师范类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及对策研究---以石河子大学为例[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3(4):43-47.[2]王崇德.文献计量学引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8-9.[3]梁永霞.引文分析知识图谱[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11-14.[4]易祖民.对布拉德福定律合理性的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1):146-148.[5]邱均平.文献信息作者分布规律---洛特卡定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0(6):475-478.[6]李强.1997-2006 年我国核心期刊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8(4):42-47.

2.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论文 篇二

关键词:媒介素养,信息素养,新媒体,综合教育

在我国, 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的研究和教育引入时间都不长, 且主要集中于大学生群体, 两项研究和教育还未发展成熟, 又遭遇新媒体的冲击, 海量信息冲击形成的拖延症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严重, 引起各界的关注。

1. 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的内涵逐渐融合

新媒体是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 以多媒体作为信息的呈现形式, 跨越时空, 具有良好互动性的媒体形态, 使人们的信息分享、社会交往和经济生活等众多领域发生极大的变化。

1.1 媒介素养的内涵。

媒介素养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被提出来就是针对青少年的, 随着媒介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 其内涵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美国新媒介联合会在2005年发布的《全球性趋势:21世纪素养峰会报告》将新媒介素养定义为:“由听觉、视觉及数字素养相互重叠共同构成的一整套能力与技巧, 包括对视觉、听觉力量的理解与使用能力, 对数字媒介的控制与转换能力, 对数字内容的普遍性传播以及再加工的能力。”[1]有学者认为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内涵包括:批判性认知力、媒介使用能力、内容创造力和道德约束力。

1.2 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的内涵包括信息意识;信息技能 (包括需求表现能力、获取能力、评价能力、组织管理与交流能力) ;信息应用与创造;信息安全与道德等。因此, 信息素养教育是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创新和信息道德的综合能力教育[2]。

1.3 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内涵与信息素养内涵的交叉点。

网络的超文本链接特点使得各种多媒体信息通过数字技术呈现, 信息传播跨越各种传统媒体的技术平台障碍, 信息和媒介融为一体, 网络新媒体既是传播形式又是信息呈现, 拓展了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的内涵, 使二者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媒介素养内涵中的“内容”即为“信息”。媒介素养内涵中的批判性认知力与信息素养中的评价能力相似;媒介使用能力与信息需求表现能力和获取能力等内涵相似;媒介素养的内容创造力与信息的应用和创造能力相似;媒介道德约束力与信息道德的内涵相似[3]。

2.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和信息素养教育面临的共同问题

发达国家的媒介素养教育和信息素养教育主要集中在中小学阶段, 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限制, 媒介素养教育和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任务都推迟到大学阶段。

2.1 大学生自身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先天不足。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8次报告, 2016年上半年, 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到26.5个小时, 学生群体在网民职业结构占比中以25.1%居首位。中国网民网络使用情况从高到低分别是:即时通信、搜索引擎、网络新闻、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网上支付、网络购物、网络游戏、网上银行、网络文学、旅行预订、电子邮件等。

大学生网络使用人群比例几乎百分之百, 媒介使用和参与积极性极强。但是, 大学生的媒介使用主要依靠自发学习和自我摸索, 媒介和信息的创造力和道德意识却不足。有媒体称:“电脑对大学男生来说是游戏机, 对女生来说是电视机。”由于一些大学生对媒介缺乏批判性认知, 对信息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不强, 媒体道德和自律意识比较缺乏。大学生在使用媒介时, 缺乏信息主动需求, 主动利用网络媒介解决学习问题的意识比较淡漠, 利用网络进行在线专业信息搜索和在线专业知识学习的能力欠缺。

2.2 教育配套体系不健全。

相对于西方国家成熟的媒介素养教育和信息素养教育体系, 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和信息素养教育严重滞后, 且发展缓慢。2004年首本针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书籍《新闻·传媒·传媒素养》出版, 同年上海交通大学和山东师范大学首开媒介素养课程。初期的媒介素养课程是针对新闻传播学专业开设的, 随着2010年国内首本媒介素养教材《大学生媒介素养概论》的面世, 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媒介素养公选课程。但是开课学校的数量在高校总数的占比少得可怜, 更多的学校只是开设国家规定的“影视鉴赏”这类与媒介素养教育有一点点关联的课程。

国内的信息素养教育比媒介素养教育开展更普遍且时间长, 主要包括面向普通大学生开设计算机基础、文献检索和教育技术等课程。但是由于没有统一明确的教学目标, 这些课程在设置上缺乏系统性, 这样分散独立的技术和操作方法教学并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 甚至某些院校的部分专业从未开设文献检索类课程, 呈现教育空白。

随着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研究的发展, 国内已有学者将两者结合在一起进行初步的研究, 甚至国内外学者提出将媒介素养教育直接纳入信息素养教育体系下。综合研究表明, 在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和信息素养教育时, 统一规划, 综合推进, 更符合当前的教育实际。

3. 大学生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综合教育的策略

3.1 引导学生建立目标, 形成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的自主意识。

阅读、上网和专业信息检索, 都能够给人们带来信息, 使人们因为这些信息而得到内心的满足和愉悦。无处不在的网络新媒体为获取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捷, 人们随时随地可以通过网络媒介获取信息。网络媒介这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 也使人们因此而产生媒介依赖和媒介焦虑, 甚至因为媒介使用过度而产生拖延症, 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网络媒介提供的海量信息远远超出人体信息处理的生理极限, 过多的信息对人们获取信息的活动容易形成干扰, 降低人们的媒介使用效率和信息活动效果。

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作为个人素养, 首先必须有个人的自主和自觉意识做主导, 才能产生正确的媒介使用和信息交流活动。各专业课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各种问题和作业, 同时引导学生围绕作业进行有目的的网络媒介接触活动和信息交流活动。学生在使用网络媒介之前, 首先要结合课程学习任务建立信息意识, 明确自己进行媒介活动的目标和目的是什么, 其次要明白自己为了达到目的需要利用哪些网络媒介资源。在网络媒介接触活动中, 将这两个问题作为筛选海量信息的重要标准, 不断剔除与此不相关的大量干扰信息, 从而增强媒介使用效果和提高信息获取效率。

3.2 确立综合素养教育目标, 构建统一的评估标准。

大学生的网络媒介使用大多属于自发的行为, 但是大学生的信息使用却大多属于不自觉、被动的行为。大学生媒介和信息素养的综合评价标准包括:首先, 正确认知媒体种类;其次, 建立信息自觉意识, 有目的性地使用媒介获取信息;再次, 批判性地读解媒体文本和文本的表现方式, 正确处理信息;最后, 带有目的性地使用媒体, 进行媒体信息内容的再创造, 并且遵守社会道德和法律要求。

3.3 建立以学校教学为主的综合素养教育体系。

3.3.1以优化既有的信息素养课程体系为主要依托。对已经开设信息素养课程设立统一的教学体系, 优化课程教学。首先, 针对低年级开设的计算机课程作为本科基础课程, 主要任务是让大学生具备计算机操作能力, 并初步建立信息安全意识。其次, 系统设置专业课的重要工作是优化针对高年级的文献信息检索课程。依据信息素养的层次重新设计文献信息检索课程的内容, 并针对各专业特点着重介绍专业信息的获取方法和途径, 通过文献检索课程切实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再次, 图书馆教育活动要长期进行, 并且要分清教育对象的层次和需求, 通过大力宣传吸引学生参加。最后, 及时更新教育技术和多媒体课程要结合教学需求, 传授最新的教育技术, 吸引学生有兴趣参与并使用。

3.3.2重点嵌入专业和基础课程评估。教育负责部门在提升教师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的前提下, 学校采用激励机制和措施, 鼓励教师积极拓展教学方法, 以引导学生积极使用新媒介获取学习信息,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媒体和信息传播活动。教师在各类专业课程和基础教学中可以开展任务式教学, 提出研究课题, 帮助学生树立信息意识, 引导学生自主利用各类媒体搜索信息资源, 并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4]。课程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和各类社交媒体传递详细的教学信息, 学生在线提交作业和反馈交流, 教师在线布置批改作业和回答提问, 锻炼学生的媒介使用能力。

网络的虚幻特性容易使人忽略其特殊的道德和法律约束, 有必要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中加入对媒介和信息道德和法律知识的介绍, 使大学生在媒介使用和信息传播活动中遵守道德和法律, 树立信息安全、知识产权和学术规范意识。

3.3.3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开设媒介素养公选课。利用校内外新闻传播学师资在低年级开设媒介素养公选课程, 并鼓励学生选修。媒介素养课程重点帮助大学生认识各类媒介尤其是新媒体, 了解媒体的运作和媒体信息的本质, 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媒介认知, 并依据媒介的运作规律正确使用和参与媒介。

3.4 利用校内资源, 组织学生开展媒介信息实践活动。

学校图书馆、学生工作处、宣传部和团委等部门围绕媒体和信息主题,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通过学校网站、论坛、网络教学平台、官方微博微信等互动平台的建设和宣传, 吸引学生参与媒介和信息实践活动, 及时了解学生的信息需求。针对媒体发展的新情况设立专题讲座, 及时解答学生媒介使用和信息传播活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校广播台、记者团等学生组织力量, 有针对性地培养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的骨干力量, 再通过这些学生宣传学校媒介和信息资源, 指导他们开展各类活动向普通学生传授媒介和信息素养技能。学校要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社会组织的各种与媒体和信息素养相关的比赛和活动。

在新媒体时代, 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已经成为社会公民的基本素养, 其学习伴随终身。新媒体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结合, 通过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综合教育, 引导学生自觉建立信息意识, 有目的地使用媒介和批判性地解读文本信息, 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参考文献

[1]曹艳.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J].当代传播, 2011 (4) :102.

[2]娜日, 吴晓伟, 吕继红.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升策略研究[J].情报杂志, 2010 (8) :178.

[3]阮海红.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学科发展研究[J].现代情报, 2010 (10) :33-35.

[4]付英华, 赵义泉.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追问与教学改革[J].江苏高教, 2012 (2) :88-90.

3.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论文 篇三

[关键词]核心期刊;图书;信息素养;现状;发展

[作者简介]史少凡,李川,王晓茹,河北农业大学。

[基金项目]河北农业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高校图书馆读者信息素养与图书馆服务能力的研究”,项目编号SK20120805;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文献信息检索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研究” 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SZ127007。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涉及信息的意识、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的应用。我国信息素养的相关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到现在历经20余年,随着社会和科学、经济等各个方面的飞速发展,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在研究者、研究广度、研究深度、研究方向和主题内容方面有着不同的演进和发展。就出版本身而言,除了要求从业者有较高的信息素养,也应根据出版平台引导信息素养研究的方向。

笔者通过对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1996—2012年的核心期刊刊载的信息素养相关论文文章共1168篇,以及2002年以来52本公开出版的相关图书进行分析,探讨信息素养研究的演进发展与目前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切实反映了出版与研究领域的互动关系。

一、核心期刊刊登的数据分析

1. 发文量

我国信息素养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第一篇出现在核心期刊上的文章是1996年《情报科学》上的《信息素养一词的概念分析及历史概述》。在随后的近20年时间里,每年发文量的变化都可以反映出一些问题。

第一,2000年之前,我国信息素养研究处于零星状态。从当时的论文出版发表数量和研究范围来看,这一领域的研究刚刚起步,尚处于单纯移植新概念或通论式的表层研究阶段。例如,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核心期刊中查询到的前两篇相关文章,分别是1996年1月由金国庆发表在《情报科学》上的《信息素养一词的概念分析及历史概述》,和1997年2月由马海群发表在《中国图书馆学报》上的《论信息素质教育》,这两年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相关论文也只有这两篇。其数量之少、研究视角之局限,皆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研究水平。

第二,21世纪初前五年,信息素养研究发文量出现大幅度增长。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发展战略,各行各业开始高度重视信息化相关研究的工作。具体到图书情报类学科,众多学者开始把目光更多地转向信息素养研究,这一领域的研究成为专业中的热门,相关论文数量呈现几何增长的态势。同时,很多新的研究主题方向都是在这期间提出来的,如对高校图书馆和信息素养的研究——《对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的思考》,对国外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美国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及其启示》,不同行业信息素养的研究——《论提高检察人员的信息素质》等。

第三,2006年开始,信息素养研究发文量趋于稳定,个别年份偶有波动,这表示研究领域趋于成熟。经过21世纪最初几年的探索,2006年的发文量较之前出现一个小高潮,之后的论文数量便一直处在这一水平,上下波动不大。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核心期刊所发论文内容的分析,2006年以后,信息素养的研究主题以重复之前的研究居多,新的主题的出现呈现减弱的趋势,这也是论文数量趋于稳定的一个原因。

2.刊载量

经统计汇总可知,我国信息素养研究的相关论文所刊载的核心期刊多达几十种,这些期刊的刊载量相差很大,有的只刊载了1篇,如《职业时空》,有的多达65篇,如《图书情报工作》。从统计分析意义方面考虑,笔者将刊载量在10篇以上的核心期刊进行汇总,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在所有1168篇文章中,有23种刊物刊载文量为10篇以上,占到总发文量的65.92%,其余刊物占到34.08%。这23种刊物中,图书情报类刊物有17种,教育类综合类刊物有6种。发文量达到30篇以上的有4种,其中《情报资料工作》和《大学图书馆学报》最多,分别都达到34篇。这显示出我国信息素养相关研究文章发文集中度较高,图书情报类核心刊物受到研究者的较高认同,成为此类研究的主要阵地。信息素养研究发文渠道集中在图书情报类刊物的事实也从侧面显示,信息素养研究还主要局限在图书情报类研究领域,其他学科涉猎较少,该研究仍有待突破单一研究领域的束缚,有待“走出去”,接受多学科辐射的任务还很重。

3.研究主题

二十年来,我国信息素养的研究主题涵盖了多个方面,最初只是概念的简单介绍,随着研究者的增多和研究的深入,研究的主题内容也越来越丰富,研究者们不断发现新的研究主题,开拓了研究的广度。笔者将这些研究主题进行归类汇总,大概可以总结出11种,这些主题有的被研究者着重进行研究,有的则被探讨得较少,参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高校与信息素养教育的相关研究文章在所有研究成果中所占比重最大,达到53.85%,这其中又以“高校对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相关文章为最重,占到统计数量的25.17%,其次是“高校图书馆和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占到12.41%。除此之外,“信息素养的理论研究”和“其他行业的信息素养研究”也是研究者涉猎较多的,分别占到12.76%和11.90%,占发文最少的是“对信息素养能力评价标准的论述和研究”和“对我国信息素养研究成果的分析”,只有2.40%和2.14%。

二、信息素养研究领域图书出版情况

近年来,随着信息素养研究逐渐受到学界的重视,信息素养研究出版物也在逐年增多。从有记录的第一本信息素养研究图书(2002年1月)以来,有关信息素养研究的图书至今已有52本之多。第一本信息素养研究图书是由王吉庆所著《信息素养论》,由上海教育出版社于2002年1月出版,该书的要义即是向国人引介信息素养理论,概念引入的味道十分浓厚;2005年之后,相关出版物开始蔚为大观,分别有《大学生信息素養知识教程》(张基温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文献检索与信息素养教育》(秦殿启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版)、《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李军林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8版)、《信息素养行为素养》(梁巍著,河北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版)等,从这些图书可以看出,出版领域已经开枝散叶,逐步扩散到教育、新闻传播、图书情报等交叉学科,研究对象更加具体、细致。

通过统计,笔者看到关于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出版物仍占相当一部分,可以看出学者对该领域的重视程度。在统计的52本信息素养类图书中,大学生(研究生)信息素养研究图书就有《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大学信息素质基础》《大学生信息素质论纲》《研究生信息素质高级教程》《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教程》等18本之多,占总数的34.6%,成为此类出版物的主流。此外,图书情报类、文献检索类、计算机类信息素养图书也有一定数量。笔者通过梳理发现,信息素养类图书出版情况也与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情况的路径类似,从最初的简单概念引进、论述,逐渐发展到如今的多元、跨学科研究。

4.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论文 篇四

摘要:简述了思维导图的理论,分析了信息素养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从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反馈阶段介绍了基于思维导图的信息素养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信息素养;思维导图

时代瞬息万变,高速的社会发展要求更多更高层次的人才供给,这时刻鞭策着国家高等教育的改革与教学水平的提高,而高等学校教育相对于初、高中教育来说,自主学习的比重更大,这就需要学习者具备良好甚至优秀的信息素养。尤其是在信息纷繁复杂的今天,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信息素养应该是具有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学生都应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而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侧重于各种常用数据库的使用方法,认为掌握信息知识是信息素养的核心内容,但其实信息素养的重点应该是信息意识,只有大学生拥有良好的信息意识,才能将所学的信息知识及技术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同时,良好的信息素养恰恰需要由对信息的高利用率来体现,所以面向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先期的培养应该以通识性和高度概括性的广谱教育为主,旨在加深学生对新信息的印象,提高信息意识,为后期具体方法、技术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可以认为,掌握具体数据库的使用方法,就像是掌握了一个个独立的解题公式,但是我们需要大学生们掌握信息检索的一个通式,这样才算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如何形成这样一个信息检索的通式?思维导图就是一个很合适的工具。

1思维导图

从认知神经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在正常人的知觉中,各种感官的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多感官的共同作用产生的印象,要比单一知觉获得的信息丰满形象得多。对于脑细胞而言,面对联合多种知觉的刺激所产生的反应要大于对其中任意一种知觉刺激时所产生的反应,即多感觉整合。可以认为,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多感觉整合,就可以加大知识信息对大脑的刺激,从而提高记忆以及学习的水平。思维导图(MindMap)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可将思维过程可视化的方法,用于改善学习状态,提高记忆效率。思维导图是一种图文并茂的放射型神经元状的结构图,一个核心内容,发散成一级、二级、三级等多级的分支结构[1]。这种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可以很好地产生多感觉整合,同时这种符合大脑思维活动的网状逻辑图,可以将左右大脑的不同功能都调动起来,相比于包含相同信息的文字而言,这样更加具有组织性,更易于学习与理解。

2信息素养教育面临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一方面是当代大学生群体本身存在着的一些普遍问题;另一方面就是当前我国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不足。(1)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生活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用时下流行的年代划分来分解不同的年龄群体时,从之前一代的80后、90后,变成了现在5年一代的95后、00后,说明年龄差异对群体特征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大,尤其是对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就目前的大学生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由于大部分为独生子女,生长环境优越,意志不够坚定,自理能力较弱,并且受挫承受力较低,自我意识中现实自我占较大优势,容易过度自我肯定,产生自我陶醉感;第二,接受社会间接经验过多,为人处世以及学习中惯于衡量得失,秉持“实用主义”,觉得有用的人多交往,有用的事多接触,有用的知识多学习;第三,社会竞争意识较为强烈,求知欲强大,因为学习渠道丰富,所以知识储备十分庞杂,少能精通,从而出现“眼高手低”的尴尬局面;第四,自主性强,固执己见,难以被说服。因此,不仅很难准确地判断大学生需要什么,而且当给予的知识没有得到大学生认同时,他们是十分排斥的,而强迫被动式的学习远远达不到主动学习的效果,这是目前高校课程设计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信息素养课程的开设就面临这样一个窘境。(2)我国的信息素养教育起步较晚,一切都在摸索学习中,包括教材、方式、科研等多方面内容都需要大力发展。另外,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还没有得到普遍认识,大部分地方高等院校都还只是将信息素养教育作为选修课程,这十分不利于提高大学生对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视。此外,我国的信息素养教育缺乏标准的评价体系,它更像是一种内在能力,只能在使用的过程中表现出差异性,如果能有一套评价标准,或者专门的认证机构,那么整个行业的重要性都会被凸显出来,也将获得授课对象足够的重视。

3基于思维导图的信息素养教育新模式

信息素养是一种独特的能力,更加接近一种方法论。方法论课程的设计,第一就是要建立通识性模型,而信息素养所涉及的方法论内容——信息检索的通识性模型是可以进行线性描述的,这就表明它可以使用思维导图来划分层次,因为思维导图具有以下优点:提高课程被关注度;简化知识内容,降低接受难度;形成多感官刺激,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建立基于思维导图的信息素养教育新模式是十分必要的。基于思维导图的信息素养教育新模式,主要由3个要素构成,即授课主体、授课客体、思维导图。其中,授课的主体和客体是灵活的,在不同的阶段由不同的人担当,有教师或者学生。而思维导图是纷繁多样的,会将同一个知识体系呈现出丰富的衍变。该新模式的流程设计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反馈阶段。

3.1准备阶段

(1)明确教学内容,熟悉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每个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重难点都有不一样的理解,思考一个问题的切入点也不尽相同,但是要保证分级的内容要合理,且具有明确的层次,保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切记将其拆得过分零碎,这样会导致概念过多,造成知识层次混乱。(2)了解教学对象,比如学习者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等。我国当代的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但同时好高骛远,功利倾向明显,对于自己认为“没用的”知识不会主动学习,加之生活多样、见识广博,想让当代大学生对原本不感兴趣的知识发生兴趣,必须结合他们自身状态投其所好,只有这样才能一击即中。(3)收集素材并绘制思维草图,或者直接绘制导图。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可繁可简,一套彩笔和一张纸,或是专业的绘制思维导图软件,比如Mindmanager、Xmind、iMindMap等,都可以绘制出思维导图,就展示了一幅包含信息检索相关知识的思维导图简图[2]。

3.2实施阶段

在授课过程中,按照事先划分好层次的课程重难点,使用所选的图片素材进行色彩搭配,将思维导图的绘制贯穿整个课堂,使内容成为一个可视的有机整体。整个过程中要注重引导,而非灌输,而且在绘制过程中要根据学生思考后的结果进行适当调整,以得出大部分学生可以理解并认同的思维导图。

3.3反馈阶段

授课结束后,再让学生按照自己独有的思维模式,绘制具有个人风格的思维导图,从而完成课程内容的复习以及消化吸收。同时,还可以通过思维导图获知学生的具体理解程度,完成良好的实时反馈。基于思维导图的信息素养教育新模式所具有的优势有:一是对于我国起步较晚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来说,采取这样可以有效获取关注度的教学方式,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当代大学生课业程度加深,社会认证考试也日益增多,这导致学习负担也越来越重,利用思维导图这种摒弃背诵、重在理解的教学工具,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三是思维导图高度系统化、层次化的视图模式,有助于教师与学生更好地梳理知识,便于知识的存储;四是新教学模式中加入了反馈机制,可以及时反映学生理解掌握的难点,便于授课教师灵活改进授课策略;五是思维导图绘制便宜,风格百变,每个教师都可以快速学习,易于操作,并且成效显著。

4结语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制定信息策略的思考能力和使用检索技术的动手能力的结合体现了信息检索与其他学科的不同,而采用基于思维导图的信息素养教育新模式可以使教学内容极具系统性、层次性和逻辑性,更好地提高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同时新模式中引入的反馈机制也可以完成对知识掌握盲点的排查[3]。将思维导图使用在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中,将会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从而适应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

参考文献

[1]马费成,郝金星.概念地图在知识表示和知识评价中的应用(Ⅰ):概念地图的基本内涵[J].中国图书馆学报,(3):5-9;49.

[2]孙同明,章庆美,王全.基于iMindMap的学科教学理论与实践[J].教学与管理,(21):120-122.

5.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论文 篇五

湖南省龙山县里耶民族中学

石维亚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突出表现,作为教师的教学辅助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学生的认知工具,构筑数字化学习资源,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被动接受式学习真正转变为自主探究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尤其要构建提高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探究方式、教学模式,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课题研究背景

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正因如此,“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就成为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研究和实施,将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我国一些学者的论断,“教育技术”是教育教学过程一切方法、手段的总称;“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是指个别化教学、分层教学,探究式、创造性、最优化等教学方法体系;教学媒体用计算机、多媒体、远程信息网络等。从以上论断中可以发现,信息技术的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十分重要。从我校实际情况看,我校是“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因此率先开展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的试验是十分必要。

二、课题研究目的

探索信息技术的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课堂模式,即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的课堂,丰富他们的学习内容,给学生更大的信息量。信息技术对数学的学习者与教学者都将产生深远而又持久的影响,这将是革命性的一场变革。学习方式(比如地点、时间、环境、资源)发生了变化,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发展的关联性将无比接近,教学模式将更加体现数学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使人人都能得到发展。由于有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平台,就可以满足多样性、个性化、区别化的需求。学生可以利用的资源更加丰富,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探索与不断思索才能实现。对教师而言,原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材、教参、黑板、粉笔等载体和手段现在可以被以计算机为主要载体所营造的教学环境所代替,如多媒体学习系统、资料库等,这样教师不仅有灵活选择一些素材的余地,而且可以大胆创设一些教学环境,设计更加开放互动的学习活动,参与式、活动式、主体性教学得到实现,师生关系得以改变,成为真正的合作者。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材料,学会处理信息,更加注重研究过程,主动完成知识的建构,为今后进行创新性的研究培养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研究内容

在这方面,国内一些专家教授已提出一些适合信息社会人才培养的教学新模式,如“情境——探索课堂教学模式”、“基于资源利用的主题探索型学习模式”等,但目前较缺乏关于上述模式的实证性研究。本研究意在通过开设课题实践课,展开上述模式的实证性研究,意在积极尝试、归纳、总结和丰富这些策略和模式,因此本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具体研究内容为:

(1)“情境——探索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证性研究:即如何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展示基本事实,通过声、形、色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参与,诱发学习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自主完成数学知识的建构,并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为今后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基于资源利用的主题探索型学习模式”的实证性研究:即如何将多媒体作为学生“学数学”的认知工具,使课堂教学体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充分保障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个性。

(3)选择若干专题,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室或网络教室中,自己动手操作,展开研究性学习,解决以前困惑师生的问题,让学生亲身体验科研的艰辛与成功的乐趣。

四、课题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开设若干节公开课,并加以深入分析,通过观看课堂录相及教师评议、学生反馈情况提出改进方案,再开设公开课,继续探索,逐步完善多媒体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2)问卷调查法:预先设计好调查问卷,课后让学生完成,教师认真加以分析,对公开课教学效果作出评判,为下一轮行动提供借鉴。

访谈调查法:通过与各种类型学生交谈,了解学生对课题实践课的看法,以弥补问卷调查法的不足。

(3)观察法:通过了解公开课、听课老师的观察结果,对课题实践课的教学情况作定性判断。

五、课题研究理论指导及实施策略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的理论与教学实践应在现代学习理论、教育传播理论、系统科学理论等指导下进行。

1)现代学习理论。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1)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而这种建构过程主要是通过数学活动来实现的。因此,数学活动在学生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提倡发现学习,即让学习者自己去发现教材的结构、结论和规律,并认为发现学习有助于开发学习者的智慧潜力,有利于调动学习者的内部动机,有利于学习者学会探索的方法。

(3)奥苏贝尔的同化学习理论认为,认知方面的学习可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两类,他认为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并提出新知识学习有三种不同的同化模式: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学习。教学设计中应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来确定学习的同化模式。

(4)加涅的学习理论将学习过程划分为八个连续的阶段,揭示了学习过程的内在结构模式,科学地反映了人类掌握知识、技能,形成能力的发展过程,对于多媒体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2)教育传播理论的基本观点

(1)课堂教学是教育传播的基本形式,它是一个由传播者(教师)对教学信息(教学内容)进行编码、加工,通过一定的信道和媒介作用于受传者(学生),再将信息反馈给传播者的一个完整过程,完全符合一般传播学模式。

(2)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流动的过程。教师要充分考虑教学信息传播的信号状态,以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

(3)教育传播媒体是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信息传播中介物。媒体的重要特性是,媒体的信息表现力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它们之间可以相互取长补短,而较少能相互代替。这是多媒体组合应用的重要理论依据。3)系统科学理论

系统科学三大原理:整体原理、有序原理、反馈原理;系统方法具有三大特征:整体性、综合性、最优化。具体而言,就是应当把课堂教学看成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动态系统,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方法等进行综合设计。多媒体教学设计应是用较少的代价(包括时间、精力、经费等)取得最高的教学效率的质量,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六、课题研究实施策略

根据上述理论依据,我们制订了本课题研究的实施策略: 1)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整合模式

根据教材内容,或是在知识的产生和形成阶段,或是在知识的拓展与应用方面,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从而确定整合模式,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制订教学设计方案

根据认知学习理论预先制订教学设计方案,从而避免盲目的实践探索。由课题组组织召开专题研讨会,就教学设计的方方面面进行详细论证,最后形成教学设计方案。3)设计与制作教学媒体

根据教学设计方案,整合、开发、制作专题学习网站或网络课件。几何画板——21世纪的动态几何

《几何画板》是一个适用于几何(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立体几何、三角函数等)教学的软件平台,它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索几何图形内在关系的环境。《几何画板》操作简单,只要用鼠标点取工具栏和菜单就可以开发课件,它无需编制任何程序,一切都要借助于几何关系来表现,用《几何画板》进行开发速度非常快。《几何画板》还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进行几何“实验”的环境:学生可以任意拖动图形、观察图形、猜测并验证,在观察、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增加对各种图形的感性认识,形成丰厚的几何经验背景,从而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证明。《几何画板》是一个“个性化”的面向学科的工具平台,这样的平台能帮助所有愿意使用技术的老师在教学中使用技术,也能帮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把握学科的内在实质,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并发展思维能力。4)教学设计方案实施与反馈

邀请校教研室及校评议组、校课题组、其它教研组老师参加听课、评课活动,并对课题开展情况提出批评与建议。

七、几点认识

通过这些阶段的研究,使我们对信息技术的理论与教学实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1、教学设计原理的恰当运用,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过程最佳整合的前提。

教学设计是研究教学系统与教学过程,规划教学目标,策略,选择教学媒体与教学方法,合理组合。综合运用教学资源,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系统筹划。这种筹划方法适用于国家、地方各类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它是教育技术的核心内容,也是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是否重视和实施教学设计,是否自觉地运用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开展电化教育,是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的电化教育的本质区别。在信息技术的理论与教学实践方面,我们认为存在“重技术运用,轻理论学习;重课件制作,轻教学设计”的不良倾向。我们在开设课题实践课时,坚持根据认知学习理论预先制订教学设计方案,这样就可以避免盲目的实践探索,从而尽可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最佳整合。《向量的加法》、《向量的减法》、《定义法求轨迹》课例能屡获嘉奖,应该说是和教学设计分不开的。

2、信息技术的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模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正确的做法是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选取不同的整合模式。如一些概念、公式的新授课,我们一般采用“情境—探索”课堂教学模式;对于数学专题的复习课则较多的采用“基于资源利用的主题探索型学习模式”。

3、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应遵循如下原则:(1)自主性原则

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能对学习过程自我设计、自我控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通过信息诱导而不是通过指令约束来指导教学活动,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帮助而不包办代替。(2)个性化、多样性原则

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求所有儿童的潜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最大发展。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中,要注意建立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体系,包括多样的教学内容、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多样的评估标准等。

(3)探究性、实践性、过程性原则

要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探索、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获得正确的结论并认识科学真理。为了保证教学的实践性,教师要强调学生体验自主学习过程和方法,强调以发展学生创造精神和能力为目标。

(4)思维性原则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规律和正确、灵活的思维方法,培养他们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信息技术的理论与教学实践,贯彻了教学直观性原则,但不能以削弱数学思维训练为代价。

4、教学设计方面(网络课的教学实践)A)创设良好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局域网能够通过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有关技术来提供学习材料,吸引学生的不同感官,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境。利用多媒体局域网组织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手法具有多样性,教学氛围轻松、活泼,学生能够在良好状态下自主、积极地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B)自主建构知识、培养学生能力

利用多媒体局域网组织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通过“人机对话”的方式,自主探究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网上冲浪去寻找知识。通过独立思考、对话交流去获取知识。这培养了他们运用因特网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独立精神和协作品质。

C)顾及个体差异,真正因材施教

我们以往都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教学方式,往往造成“好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而网络教学可进行异步的交流和学习,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与学习进度自定进度进行个别化学习。对于某些知识,基础薄弱,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并回答问题,同时也得到教师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而对于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通过网络去获取更多的知识。克服了教学中的“一刀切”现象,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

D)增加教学容量,拓展知识层面

采用超级链接的形式,控制性好,交互性强,符合人类的联想记忆方式。学生可以通过鼠标点击自由地在不同知识点之间进行转换,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了大量的信息,使教学容量大为增加,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在此基础上,针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交流,其思维深度也大大增加。

通过教学实践和探索,深刻感到,能改善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应该是: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需要的教学;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体验的教学;能够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足够活动机会的教学;“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创新,与时并进,利用信息技术和理论的优势,继承和发展和发挥传统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我想,利用网络资源环境,我们教师围绕以下十个方面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1)帮助学生达成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3)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内心世界)(4)激烈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5)及时反馈,建造沟通的桥梁(6)不要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7)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8)强调理解而非死记结论

(9)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10)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缺失或错误

通过应用信息技术的理论与教学实践活动,明白了教学应该是一个教师协作的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整合多学科资源缺乏足够多的知识贮备,这对我们教师如何通过同伴互助、加强学习,从而发展自我提出了新的课题。

“信息技术的理论与教学实践”活动的探究,为教师自我发展、自我成才搭设了一个很好的舞台,作为教师在新的环境下要不断反思进而改变过去不合理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由“经师”转变为“人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经常反思是否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发展、让自我发展,从而逐步使自己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信息技术的理论与教学实践”模式的探索为老师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一切为了学生”,这将是老师心中为之努力的目标;赋予学生自由,也将是老师教学中的行为规范;愉快教学,将令老师与学生在教学共同成长,并使学生在学习中既获得知识又得到个性的培养与健康发展。

八、研究价值的自我评价

开展课题研究以来,我们对提高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应用信息技术的理论与实践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但在课题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有待今后进一步探索。

1、教师的教育观念。

从课堂实践看,教师的教育观念、角色定位离现代教学设计的理念尚有差距,一些教学设计意图末能得到充分贯彻,教师讲得太多仍是一个普遍现象,教师的主导作用压制了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受传统的传授式教学的影响,教师包办代替现象仍时有发生。

2、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一些基本操作技能较差,造成教与学之间的脱节,从几次公开课来看,学生的信息素养的不足已成为一个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

3、正视计算机辅助教学课的缺失。

不可否认的是,传统课堂教学在扎实学生的双基方面是有效且高效的,而计算机辅助教学课在这方面有它的不足之处,从上面的调查可以明显看出,在提高学习成绩方面,连学生都不抱很大的幻想,学生的评价与教师预期相差较大,这一点值得我们反思。

九、课题研究成果

(一)学生层面

1、保障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形结合是数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及学习方法,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可以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直观地显现出来,帮助学生从数、形两方面加以考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在函数图象教学中,由坐标描点,若学生点击的位置不对,计算机会马上提示,鼓励学生自己订正,反复练习,正确后学生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还可以举行各种竞赛训练等,培养学生的自制力、自觉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还可以减轻教师重复的教学和辅导,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

2、创设悬念,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增设疑问,巧设悬念,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究问题,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供一个便于学生探讨的环境,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如:“用一个平面去解正方体,得到的截面是几边形?”,对这个问题可以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随着平面的位置变化,截面的形状也不断发生变化,并在变化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究截面的形状根据什么性质确定,这样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考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解决新问题,并能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的问题。同时,信息技术的引入,使学生在猜中学,做中学,改变了传统课堂中的听中学的单一局面,学生可以自主观察、思考,学习形式的多样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受到学生欢迎。

3、转变学习方式,发展学习能力

由接受性学习到研究性学习是学习方式上的一场改革。通过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整合,学生一改被动接受的状态而变得主动活跃,亲身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在参与的过程中,在自主的、积极的探索活动中,获得情感体验,不断发展自身的学习能力。

4、通过应用信息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让学生做“数学实验”,利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取代主要靠老师讲授、板书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由于教学过程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做实验,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考虑的应该是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和交流。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强调逻辑思维过程,而不太考虑学生直接的感性经验和直觉思维致使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与几何的逻辑。几何画板可以帮助学生在动态中去观察、探索和发现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与结构关系,因而能充当数学实验中的有效工具,使学生通过计算机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如为了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两个非零向量相等,可以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做一次这样的数学实验:在该实验中,学生可以通过改变线段的位置和通过鼠标拖动端点来观察两个非零向量位置变化,学生从中可以直观而自然地概括出非零向量相等的充要条件,并不需要由老师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滔滔不绝地讲解,而学生对其的理解与掌握反而比传统教学要深刻得多。

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和研究行学习。计算机对中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可用数学知识研究解决的数学课题,使研究性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突破;其次,探索型教学平台整合进数学课堂后,使数学问题的研究朝着开放与服务方面前进。学生对生产生活实际的观察,在一定的背景下自己提出问题,设立自己的研究步骤,优化自己的研究方法,并利用计算机平台进行探索,这样的数学教学才使真正意义上的数学教学和数学教学应追求的目标。如学生对城市交通的调查研究,在采集大量与之有关的数据的情况下,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平台所提供的统计分析软件,来帮助自己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驾驭计算机辅助教学平台的学习主体是学生。平台的使用从教师手中转移到了学生,这种学习是开发性和开放性的,学习者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开发者。又如,在研究电视发射台对城市的辐射的范围研究性课题中,学生必须收集资料,建立数学模型,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等方面,通过自主地和与人合作的方式,利用计算机为我们提供的分析工具,去完成研究。从这一研究中,学生可更多地思考为什么要发射人造卫星,能覆盖全球各地区,共需多少颗卫星等更深一层次的问题。这对学生开拓知识面,实现学科的综合与交叉无疑会起到重要的作用。这种研究性学习,是充分建立在学生自主的基础上的,是学生探索与合作精神的结果,这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在方式与方法上进行了积累。问卷中,大部分学生喜欢这种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并对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有了较为浓厚的兴趣,很多同学认为这种课自己是有收获的。但要注意的是学生还缺乏充分、吸收及整合网上信息的能力,并对计算机动手操作能力相对薄弱。

5、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2008年中考考上线130人,上线率70.34%,创下了办学史上的新记录;2009年中考上线159人,上线率73.3%,上线人数比2002年增加了25.3个百分点,再次创下历史新高,为学校赢得了广泛的人才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二)教师层面

1、培养了教师队伍

第一,教师的教育理念必须要更新,要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勇于探索和创新,并能较熟练的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

第二,教师必须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有较强的驾驭教材的能力,能熟练掌握和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知识面广,思维开阔而且灵活,这样才能设计好网页内容,为上好网络课打下基础。

第三,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有较好的控制课堂教学的能力和应变能力,才能应变和处理网络课上的各种信息,组织好网络课堂教学,也才能把学生的各种多元化思想认识迅速引导至正确的方向上来。

第四,深刻体会到运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相对传统教学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并不能抛弃传统教学的优秀思想,现代教育技术要与传统教学整合起来,优势互补,先进的技术为教学服务,创造一个活跃、高效的课堂。

2、丰富了校本培训的内容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逐渐摸索出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促进教师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的新路子,为教师的继续教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传统的继续教育以专家授课为主,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师“厌学”情绪普遍较重的弊病。学校将教师个人课题与继续教育相结合,既研究理论,又着力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校本培训的内容。

3、教师角色的转换

首先是教学理念上的彻底转变,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恰是对教师职责在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一种挑战——学会学习比学习知识更重要,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而不干预学生学习过程。老师不再是灌输式、单科式的纯教学,要懂得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各学科知识的整合,还要学会与其他学科教师的协作。要把学生视为亲密的学习伙伴,甚至拜学生为师。其次,体现在教学实践上,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结果、教师地位等都有了根本的转变。

4、教师备课的转变

各学科组建信息化教学资源库,教案由信息库和知识结构图组成,按搜索流程图编写。教师在办公室的计算机上,通过Internet网。校园网以及K12学科资源库等资源。根据教材内容,写出知识结构图,标明知识要点及难点,制定授课内容。同时还为学生设立了以研究问题为主线的综合性课题,要求其他学科协作共同制定解决方案。

5、资源库的建立

把握信息是取得高考胜利的一个关键点。我们使用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来获取信息,自己通过各种关系查找资料。但这些方法有些费时误事。因此,我们利用Internet来搜寻信息,这大大扩展了我们的信息来源。首先,搜集各类试题:对于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大量的习题是必须的,但买回来的现成的习题集往往又存在着题型偏旧,信息过时的缺点,用起来,有时是事倍功半,这对于学生高考取得理想的成绩是不利的。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我们充分利用了Internet这一信息资源,从网上下载最新的试卷。采用最新试卷来给学生作为测试题和平时练习。参加高考以后的实际情况证明:这些题目题型新颖、信息准确,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其次,把握高考动态:我们通过Internet在官方权威网站上看有关高考动态,在高考政策把握上做到快人一步,作出及时调整,为同学们争取了宝贵的复习时间。我们还参与了一系列门户网站所组织的高考专栏网上命题咨询,使我们能直接与北京方面的专家对话;通过搜狐频道(http:///)的高校网上招生咨询,我们可以与著名高校的学者探讨基础教育应培养怎样的人才,在中华网的教育论坛,我们可以与各地的同行畅谈对高考改革的看法,毕业班教学的经验等。我校投资购买了较多课件制作素材和英才网的高中各课试题下载使用权,同时不断收集教师自行制作的课件,不少教师在自已的电脑中也积累了大量的数学题库。

(三)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研究:在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尝试,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领,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A)专题教学模式

(1)情境—探索课堂教学模式:课堂准备——情境导入——自主学习——操作探讨——知识应用—— 研讨创新——课堂小结

即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展示基本事实,通过声、形、色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参与,诱发学习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自主完成数学知识的建构,并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为今后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2)基于资源利用的主题探索型学习模式:课堂准备—— 情境导入 ——操作探讨一 —— 研讨创新——操作探讨二—— 课外创新—— 课堂小结

即如何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数学”的认知工具,使课堂教学体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充分保障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个性。模式的特点:及时反馈、个性化学习

B)主要的教学方法:创设学习情景——明确学习任务——探究数学问题——学习资源利用——分组协作讨论——实践能力提高(六大环节)。1)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以学习任务驱动为方式。

2)进行主动探究学习:抓住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采取类比、联想、发现、探究、协作、讨论等学习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主动操作实验、大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利用几何画板和相关的学习资源,在着重学习内容的基础上,联系所学知识和技能,对本节课程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克服困难的信心。C)主要的活动形式:

自主学习设计:抛锚式 支架式 随机进入式 协作学习设计:伙伴 协同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协作讨论),教师指导,小组提交结论,归纳总结反馈。)

参考文献

[1] 骆魁敏,网络科技时代新型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网络科技时代,2002年3月号教师版; [2] 骆魁敏,高中数学的“网上协作”学习,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年第6期。

6.小论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 篇六

班级:热能C103姓名: 苏光宇学号:105857

知识经济、信息社会成为21世纪耳熟能详的词汇。以计算机技术和数字通讯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化浪潮席卷了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知识成为当今社会重要的战略资源,对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分析、利用和创新将成为影响未来竞争成败的关键性因素。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技能。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信息资源不断出现以及人们对信息素养这一概念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信息素养的解释也在不断丰富和扩展。虽然各个专家和机构对信息素养的具体界定会有所不同,但是其内涵基本上都是一致的,信息素养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的能力,还包括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以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以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将这些信息能力用于信息问题的解决和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的信息能力。具体来说,信息素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涵: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

二、我国高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现状

目前,许多大学生虽然对信息资源有一定的认识,但其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大部分的学生停留在文字处理和简单的搜索引擎、电子邮件的工具使用上,对于网页的制作、网站后台管理和开发以及实用软件的开发方面略懂一二的学生不多,精通这些信息工具使用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

我国高校学生普遍缺乏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免疫能力,缺乏网络信息传播的伦理道德意识,对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内容的认识和了解不够全面.许多学生对“知识产权的侵犯”、“个人隐私权的侵犯”和“网络上的人为恶习”等情况视而不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努力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已迫在眉睫。全国范围内的教育改革,信息素养教育是其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法方

1.建立完善的信息素养课程体系

信息素养教育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的特点,实施信息素质教育,单靠一个部门不可能做好,必须对有关教学内容、教学体系、实践环节等做出统一安排,各单位各部门协调合作才能有明显效果。实施以图书馆为主导,以文献检索课为龙头,计算机课程和教育技术课程为支撑,和专业课程紧密结合的机制。开发出适于大学生教育全过程、多样化、多层次的课程体系时,才能确保信息素养教育目标的真正落实。

2、提高教师队伍信息素养水平,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提供师资保证

一个自身缺乏求知欲和创造能力的教师是无法培养出具有良好信息素养

和创新能力的学生的。只有当专业教师具备整合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才能在专业课教学中把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联系和照应起来。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达到信息素养教育的目的。同时,教师在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中做好引导者,以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伦理道德修养。

3、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评价内容要全面,转变重技术教育,轻人文素养和伦理道德的培养错误的评价理念。把信息素养的中人文素养和信息伦理道德的放在评价内容的重要位置。同时要坚持量化评价,在量化评价的过程中遵循科学性的原则、可测量性的原则、公开性的原则。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的过程和结果要公开,这样有利于被评价的对象了解自己在一定的范围内所处的位置,了解自己的长处和薄弱环节,形成紧迫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激励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

选择适当的信息素养评价的方法。在传统教学中,存在一些行之有效的评价技术,如测验、调查、观察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评价技术。目前较常用的有:学习契约([earning Contact)、量规(Rubric)、范例展示(Example-Presentation)、概念地图(Concept Map)、电子档案袋评价等。这些评价在不同的场合发挥的作用各不相同,各有各的特点和优势,我们在使用的时候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选用。

4、营造良好的信息素养教育环境

构建新型数字化图书馆,使之成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场所。中国高校的图书馆已经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但是发展力度还不够。应彻底改变传统的书库、外借室、阅览室、资料室等服务方式,加强视听阅览室、电子信息资料室、光盘检索室和Internet资源检索室等新型服务方式。

图书馆必须参与,并取得合理的位置。高校图书馆员在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作用。高校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和完备的网络检索设施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手段和场所,图书馆里有一批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又熟悉信息加工、处理和组织、检索的馆员,他们是教育的重要“后台”力量。如果要想使学校办学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有新的突破,就必须加大对图书馆的投入,实现在馆舍、库藏、员工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自动化网络化建设的重大突破。网络中心、计算机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应相互协调、资源优化,为学生提供获取信息的广阔场所和多种途径。网络中心应该为学生提供安全、畅通、优化、多样化的网络服务,能保障学生随时随地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并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任务是加快全校教育信息化步伐,改变教师和学生的传统教育观念,带动全校师生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和学习,使高校校园真正成为一个信息素养培养的良好环境。

四、结束语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产业信息化、经济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已成为世界性的发展趋势。当代大学生是未来信息社会中信息利用的主要群体,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是其成为未来创新型人才的最基本的素质,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担负起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重任。

参考文献

[1] 徐晓东主编.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版.2004

[2] 张倩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1,(2),9-14.[3] 邹志仁.试论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18(3)

[4] 胡家荣.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现状与措施研究[J].图书馆学刊2006第1期

[5] 陈娬 信息素养概念比较及培养[J]

[6] 陆芳 骆雪超《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途径的研究及实践》[J]

7.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论文 篇七

在当今信息社会, 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直接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因此应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使他们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丰富的信息知识和良好的信息道德, 使大学生们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信息素养将为学生的高层次的后继学习和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它是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必然构成高校培养目标的一个主要方面[1]。

为了全面了解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现状, 我们对1997—2010年该领域公开发表的论文进行计量分析, 来阐述和分析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现状, 以此总结出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趋势和发展方向, 以促进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发展。

2. 资料来源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来源于CNKI, 该库收录国内出版的7000多种学术期刊, 其中核心期刊、重要评价性数据库来源期刊近2600种, 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2.2 方法

2.2.1 数据库检索策略

本文搜集文献实施检索的时间为2011年2月25日, 通过CNKI专业检索, 考虑到信息素养和信息素质、大学生和高校学生等同义词, 所以采用“摘要=大学生信息素质or摘要=大学生信息素养or摘要=高校学生信息素质or摘要=高校学生信息素质and关键词=信息素质or关键词=信息素养and关键词=大学生”为检索词, 匹配为精确, 检索结果共计1669篇, 除去2011年发表的1篇, 共1668篇文献。

2.2.2 文献计量方法

论文的发表状况通常被认为是衡量学科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 也是对科研成果与贡献的一种度量。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某学科论文进行定量分析, 可以从特定的角度来了解学科研究发展水平与动向。本文从载文量、期刊分布、最新关键词群等角度进行分析, 以探究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3 结果及其分析

3.1 论文载文量分析

论文数量反映了该学科的研究水平和发展程度, 通过检索共检出1669篇有关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论文, 除去2011年发表的一篇, 共计1668篇。具体分布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 从1997年开始我国的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论文呈逐年上升趋势, 进入21世纪这种趋势更加明显。从论文的具体分布来看, 大致可分三个阶段:1997—2000年是研究的起步阶段, 这一阶段共发表文献19篇;2001—2005年是研究的上升阶段, 这一阶段共发表文献420篇;2006—2010年是研究的飞跃阶段, 该阶段发表的论文数最多, 共发表文献1229篇。

从统计数据中反映出, 20世纪90年代中期,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启动和开展, 社会信息环境的变化, 社会对信息人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研究者意识到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重要性, 开始关注这方面的研究, 但这一时期研究的成果较少。进入21世纪, 随着教育部门进一步强化素质教育, 信息素养成为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信息素养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实践基础[2]。在这样的背景下, 信息素养成为教育界、图书情报界及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大学生信息素养方面的研究成果逐步增多。从表1中可以看到, 从2006年起, 关于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论文有一个历史性的飞跃, 每年以两百多篇论文的数量增长, 发表的论文数是前两个阶段论文总数的三倍。由此可见, 我国的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不断升温和我国信息化的进展程度及全球信息技术的高度进步是密切相关的, 随着国家信息化的深入发展, 未来必将出现更多的研究成果。

3.2 论文期刊分布

3.2.1 普通期刊分布

1997—2010年, 我国研究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论文在普通期刊上共发表相关的文献1533篇, 其中发表论文排名前8的普通期刊分布情况如下: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149篇,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49篇, 现代情报47篇, 情报探索43篇, 科技信息41篇, 高校图书馆工作21篇, 中国科技信息21篇, 图书馆学刊18篇, 农业网络信息17篇。

3.2.2 核心期刊分布

我国研究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论文在15种图书情报类和教育类核心期刊上共发表135篇, 其中图书情报类期刊96篇、教育类期刊39篇。统计结果显示:刊载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排名前5的核心期刊依次是:《图书馆论坛》和《教育与职业》均为15篇, 《情报杂志》《中国成人教育》《情报科学》均为12篇,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1篇, 《图书馆》10篇, 《图书情报工作》7篇。

由此看出, 我国的教育类期刊和图书情报类期刊是发表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的主要期刊, 研究这两类期刊可以大致把握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现状和水平, 通过分析显示, 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相对偏少, 故该领域的研究水平还有待提高。

3.3 最新关键词群分析

关键词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 反映论文的核心内容和思想。由前述可知, 第三阶段 (2006—2010年) 是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快速发展时期涌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通过对这一阶段1229篇的文献分析, 发现在这个阶段出现了许多新的关键词。解读这些新出现的高频关键词可以了解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最新进展。

3.3.1 从引进国外先进理论转向引进国外具体做法

通过整理发现新出现的关键词有“CDIO工程教育”、“Big6”、“嵌入式”等。由于国外的信息素养研究起步早、水平高, 一直是国内学者的重点研究方向, 而这些代表着国外信息素养研究最新成果的关键词的出现, 显示出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正从理论研究转向具体实践研究, 研究层次在进一步加深。例如, 易斌、黄华彩在《利用BIG6加强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育》中介绍了华盛顿大学信息学院Michael B.Eisenberg教授提出的信息素质教学Big6的基本知识, 结合教学课例“对中国学术期刊网、维普、万方期刊数据库的比较分析”深入浅出地解析了Big6的六个步骤在大学生信息素质培育中的具体应用[3]。

3.3.2 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法成为实践研究的主要方法

通过关键词分析发现, 选用“调查分析”、“统计分析”作为论文关键词的文献越来越多, 显示出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呈现出由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由理论研究转向实证研究的趋势。调查问卷法已成为我国开展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的主要手段[4]。作为一种经典的社会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法运用简便、获取资料快而丰富, 对开展实证研究意义重大。通过对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大致勾画出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整个轮廓, 对于了解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相关研究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切合实际, 成效显著。

4. 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 大致可以看出近十多年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现状。信息素养研究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从文献年代分布来看, 该领域的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 但不平稳。从文献来源来看, 该领域的论文还较分散, 多数期刊没有该领域的研究专栏, 研究水平有待提高。从研究内容来看, 主要集中在几个热点问题上, 并更多表现为从教育者角度对信息素养的内容、标准的研究, 较少关注大学生的需求。

大学生是整个社会的未来砥柱, 他们的信息素养水平直接决定了一个民族未来的国际生存力与竞争力, 与国家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育使命和高等教育工作有着紧密的联系[5]。所以面对新技术层出不穷, 对信息素养的研究内容进行细化,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制定可行标准、有效培养策略, 应该成为未来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主要方向。

摘要:本文作者以CNKI为数据源, 采用文献计量方法, 对1997—2010年我国有关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论文进行统计, 按其文献发表年代分布、载文量、期刊分布、最新关键词群等角度进行分析, 旨在对十多年来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发展状况进行概要性总结, 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信息素养,CNKI,计量分析,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1]孙平, 曾晓牧.面向信息素养论纲[J].图书馆论坛, 2005, (4) .

[2]皮介郑.信息素质理论与教育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2003.

[3]易斌, 黄华彩.利用BIG6加强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育[J].图书馆杂志, 2009, (1) .

[4]薛梅.近十四年来我国信息素质理论与信息素质教育研究概述——基于核心期刊论文的考查[J].国家图书馆学刊, 2009, (1) .

8.信息时代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研究 篇八

关键词:媒体;媒体素养;媒体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3-0019-02

Student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Research in Information Age

Liu Haitao

(Xingtai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ngtai054001,China)

Abstract: Media literacy and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s a problem,can not wait to solve this article on how to implement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ducted a facile theoretical research.

Keywords: Media;Media literacy;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一、媒体素养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自从1933年英国学者提出“媒体素养”概念以后,希望训练青少年抗拒大众媒介中提供的“低水平的满足”,帮助他们拥有正确、积极的媒介观念和相关媒介使用能力,就一直成为许多学者的努力。

当然,各国因为不同国情对媒体素养教育的认识也有不同。在上述联合国会议上,来自19个国家的学者们对媒体素养教育理念和内涵进行了界说:一是媒体素养教育涉及到广播电视、电影、录像、报刊杂志,以及新兴的数字传播技术等几乎全部媒介类型的广阔领域,旨在开发人的媒介素养;二是这一教育是针对媒介和媒介内容发展所开发的一种新型教学活动和教育研究,这与以媒体为手段和工具的教学具有天壤之别,不可以与教育媒体和教学技术混为一谈;三是它以培养人的思辨能力和积极参与能力为宗旨。面对媒介,青年人不仅能具备解释媒体和作出明智的判断能力,而且能自己动手制作媒介产品,成为积极的、能力不俗的社会参与者。因此,媒体素养教育就要是开发和培养年轻人的评判、理解和创造等能力。

二、中外媒体素养教育的实践与发展

(一)西方媒体素养的学校教育

媒体素养教育首先是在英国兴起,随着大众媒体的发展和影响,各国也开始重视并纷纷对其公民进行媒体素养教育。各国国情不同,因此媒体素养教育在世界各国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目前,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挪威、芬兰、瑞典、日本等国的媒体素养教育的已经有自己的成功模式,其经验值得借鉴。

目前全球范围内开展的媒体素养教育主要有四种模式:一是把它作为一门独立的科目,二是作为某一科目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三是将它融于所有的科目中,四是作为一门整合的、跨学科的课题,这反映了各国对媒体素养教育的不同的理解和教育思想。

(二)中国的媒体素养教育

在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在媒体素养教育方面走在前面,较早进行了有效尝试。香港是从1997年开始推动媒体素养教育,民间非营利性的教育协会或基金会是媒体素养教育的运动核心,他们开发教材、推广师资培训、游说政府教育部门。

从2000年起,台湾省教育主管部门结合文教基金会启动了“终身学习列车”,其中规划了“媒体探索列车”。2002年1月,该组织开始积极推动媒体素养教育,准备《传媒素养教育政策白皮书》的编写工作,同年8月公布,这标志着台湾媒体素养教育开始走向正规的学校教育,在亚洲各国家地区中走在了前列。

在我国大陆,媒体素养教育研究于上个世纪末才渐渐受到关注,不少学者致力于引进国外先进的媒体素养教育思想,并就开展教育实践做了规划和设想。而具体实践则主要依托于各地的新闻传播院系具体展开。

三、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教育

(一)在高校实施媒体素养教育的可行性与意义

在世界上已经开展媒体素养教育的国家和地区,基本上都是从中小学开始,这与开展媒体素养教育的初衷是一致的。在我国,虽然也期待对公民进行媒体素养教育能够和国际教育模式接轨,但从我国国情出发这种模式还不适合。有学者指出,我国中小学本身升学课业负担大,又处在受成人监护阶段,独立选择接触媒介的时间相对较少;而且,中小学目前尚缺乏开展媒体素养教育的师资力量和物资力量。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在我国高校对大学生优先开展媒体素养教育是最具可行性的。首先,大学生摆脱了高考压力,有更多时间可以自由地接触社会和媒介。同时他们也有足够的时间和兴趣接受媒体素养教育。其次,综合性大学一般都设有新闻传播专业,利用现已有资源为全校师生服务开设媒体素养教育是资源再利用的过程。因此在高校进行媒体素养教育是我国目前进行媒体素养教育的最佳模式。

(二)大学生媒体素养的课程教育

1.媒体素养教育手段。

开设有关的媒体素养教育课程是高校推行媒介素质教育的主要路径和手段。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实际将媒体素养教育内容依附于其他相关的课程,也可以将其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列为新闻院系学生的必修课或全校学生的通识性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相应的选择。

2.切实设置相关课程。

科目融入的课程设置可借鉴美国犹他州的课程教育,即把媒体素养教育融于一部分的科目中进行,这也是大多数国家都采用的一种做法。而独立性课程设置的成效则由课程内容设计决定,因此编写高校媒体素养教育有关教材也是目前最重要的问题。

3.推行媒体通识教育。

鉴于媒体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有效扩散其广泛影响,应该将其作成为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作为通识教育来推行。

(三)帮助大学生实施自我教育

课程教育始终是一种被灌输的教育,部分学生很容易引起逆反心理。因此,自我教育也是提升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最重要的途径。大学生自我教育主要体现在实际的媒介近用活动中。所谓媒介近用是指,受众主动接近媒介、使用媒介的行为,尤其是信息创制行为。例如受众针对时事热点通过媒介发表自己的意见就是媒介近用的具体实践。显然,媒介近用可以使受众在了解媒介及其信息的基础上,了解自己的需求,并学会利用媒介满足自己的需求,有效地利用媒介帮助自己成长与进步,而这正是媒体素养素养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

上一篇:会有猪头替我爱你的搞笑名言下一篇:化学反应速率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