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小说《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2024-07-05

外国小说《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精选15篇)

1.外国小说《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篇一

暑假里,我在家读了一本名叫《鲁滨逊漂流记》的冒险小说,他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59岁时所著的第一部小说。

故事的主人公是鲁滨逊,他在一次航海过程中,所在船因触礁而使船上的人都葬身海底,唯有他一人得以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便只身来到一座荒无人烟的孤岛上,开始了自己长达二十八年的孤独的漫长生活。

二十八年啊!这是一个多么漫长的岁月,这是一个多么难熬的时间啊!可是鲁滨逊就独自一人在这样一个孤岛上生活了二十八年,用船上剩下的仅有的食物和工具建设创造出他自己的王国!想想看,鲁滨逊能从一无所有发展到衣食无忧,可见他的智慧是不可衡量的!最初,鲁滨逊也悲观过,总是抱怨自己的命运,抱怨上帝的不公。但是,时移事迁,他变得乐观起来,开始自己建造房屋。

我从心里敬佩着他:他在生病时能想到薰烟草来治病;做蜡烛时能想起用羊脂当蜜蜡做灯;用麦粒收获麦田;用捕来的几只母羊繁殖到近百只羊,每天还能喝到挤出的羊奶,有时候还能吃到羊肉。真是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啊!不光如此,鲁滨逊的动手能力也很强,他独立制作了木筏,家具,篱笆,蜡烛,粗糙的面包等,还凭借着信心和耐心将一把麦粒变成了成亩的麦田。

与鲁滨逊相比,我就显得极为渺小了。鲁滨逊有着恒心和信心,单凭这个我就与他相差很远。记得有一次,妈妈交给我一个很简单的任务——让我把平时所见到的好词好句抄在摘抄本上,提高写作水平。刚开始的时候,我答应的很爽快,把见到的好词好句都抄在漂亮的摘抄本上,但是我只有三分钟热度,一两天的时间,我就把这件事抛到脑后了。直到有一天,妈妈问我摘抄本抄到几页的时候,我才猛然想起,不禁低下了早已羞愧的头。妈妈料到了事情的发展,再次给了我“重新做人的机会”,我答应了,因为我每每想偷懒的时候都会想想鲁滨逊,想想他的恒心和信心,想想他在悲惨命运面前的乐观坚持……

在命运的面前我怀疑,在面具后面铁一般决心……

我们做事情一定要有耐心,有恒心,有决心。面对困难逆境永不言败,勇往直前。这也算是鲁滨逊给我们的人生启迪吧!

2.外国小说《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篇二

《鲁滨孙漂流记》这篇小说主要写鲁滨孙在一次航都死了,只有他一个人活着,他漂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用智慧想出了一个个办法,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鲁滨孙在岛上生活了二十八年,终于获救,回到英国的感人故事。

鲁滨孙在极其险恶、极其困难地环境下,不断的挑战自己,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房屋、粮食和用具,我为他那种自立自强的精神而由衷赞叹。他是我学习的好榜样,我也要学会自立自强,而不再是依偎在家人怀中且什么事都不用做的小公主了。以前我在家中几乎什么事都不用做,做完了作业就去玩,家里很忙的时候,我也不插手去帮忙,因为我知道我做了也做不好。看完《鲁滨孙漂流记》以后,我觉得我应该亲自动手去实践。即使做不好,也不要紧,就算是一次考验吧,久而久之,受益一定会无穷的。(指导老师:翁志伟)

3.《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 篇三

《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叫鲁滨逊的英国人,在一次航海冒险中遇险,流落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在岛上耕种、养殖,靠自己的勇敢和坚强独自在岛上生活了28年,后来获救,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英国……

28年啊,独自一人生活在荒无人烟的小岛,是何等的孤独!文中有一句话,给我印象深刻:“我希望世界上的人都要从我不幸的处境中吸取一个经验。这个经验就是,在最不幸的处境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鲁滨逊的积极乐观的精神,理智面对现实、不逃避。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鲁滨逊的敬佩与日俱增,我常常会想:如果我也像鲁滨逊一样流落到这样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我会怎么做?我想,假如是我到了那样一个小岛上,肯定会因为忍受不了这么恶劣的环境跳海自杀。即使没有跳海,也会因为没有一点儿生存技能被饿死,或者被野人抓住吃掉……因为像我这种娇生惯养的孩子,从小只知道依赖父母,没有学会基本的生存技能,真的离开父母,可能连如何活下去都是问题。

记得去年暑假,爸爸带我去北京游玩。第三天,爸爸准备带我去登长城。在去长城的路上,我信誓旦旦地向爸爸保证:“爸爸,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我一定能够自己登上长城最高点,当一回好汉!”爸爸微微一笑,说:“好,我就等着看你是如何当好汉的!”

下了车,我们走了没多久就来到长城脚下。终于开始登长城了,一开始,我感觉自己体力充足,想着就凭我的体力,登长城还不是小菜一碟!为了在爸爸面前表现自己,我还时不时在台阶上奔跑。可是,这样的状态持续了没多久,也就是十几分钟的时间,我就体力不支了,感觉每上一个台阶都要费很大的力气。我这时才明白,自己刚才是多么的无知和自大。又往上爬了一会儿,我就彻底泄了气,坐在石阶上,任凭爸爸如何劝说,我也不愿意起来。最后还是爸爸搀扶着我,我才勉强走到了长城的最高处。下山时,我真的没力气往下走了,瘫坐在台阶上。爸爸看到我这样的状态,最终决定坐缆车下去。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自己当时真的很差劲,我就是缺乏像鲁滨逊那样的勇气与毅力。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斯图里亚斯曾经说过:“只有那些勇敢、镇定的人才能熬过黑暗,迎来光明。”我在以后成长的路上要多向鲁滨逊学习,做一个乐观向上、不轻易言放弃的人。

4.外国名著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篇四

读完了这一篇文章,我深受启发。鲁滨孙那种不畏艰险.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的`精神让我倍受鼓舞。他在岛上没有认为完蛋了就自暴自弃,而是面对现实,努力拼搏,建房定居,想办法存活下来。如果换成我,早已经觉得事已至此,肯定没有希望了,也许早就饿死在荒岛上了。鲁滨孙能让自己理智地面对现实,从绝望中看到希望,从而得到安慰,坚强地活了下来。我却不是这样,不管做什么事情,遇到一点点挫折,就会放弃。和鲁滨孙相比,真是惭愧之至啊!

鲁滨孙的人生道路是不平坦的,上面布满了荆棘,可鲁滨孙依然砍下了荆棘,走向平坦的人生大道。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既是身陷绝境,只要坚定信念,就还会有希望!

在学习上,我们也会遇到许多困难,可是与鲁滨孙在荒岛上遇到的困难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我们要像鲁滨孙那样,要学会在逆境中奋发向上,克服困难,努力学习,走向人生事业的巅峰!

5.外国小说《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篇五

他教会了我上进、百折不回的精神,不要被困难吓倒,要坚持不懈,刻苦奋斗,应该学习一些生存方法。生存如一条急河,要不断磨练自己,乐观是一种积极向上的重要,必不可少的伟大心态,再不高兴的时候谁能保持这伟大的心态?

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心理医生,知识源泉,进步阶梯,读书可以放松身体,放飞心情,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学识,成事促业,快乐家人。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

读完之后,我不禁反省自己:如果我也去了荒岛,能活几天?一天?两天?三天……我又能干些什么?不会劈柴,不会打猎做饭,我连洗自己衣服还洗不好的呢!一个人多孤单呀!没有一点食物,没有一个房屋,害怕野人。

6.外国小说《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篇六

这本书写了鲁滨逊在一次远航中触礁遇到了危险,船沉了,船上的人都遇难了,只有鲁滨逊一个人活了下来。当他醒来时发现已经被冲到了沙滩上,沙滩上面就是一个非常荒凉的孤岛,什么生活用具都没有。在岛上他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建造出了房子,并且用他勤劳的双手开垦了农田,还养了很多野山羊,他还一个人的造出了小船,用农田种出粮食,还做出了面包。看到这些,我真的觉得鲁滨逊非常的聪明,并且勤劳,面对困难毫不畏惧。

鲁滨逊 还 非常善良,他凭自己的勇气开枪救了一位快被食人族吃掉的野人,取名为“星期五”。 他不光教授这个野人知识,还教他英语及各种本领,后来“星期五”便成为了他最忠实的奴仆。后来又在一次危难中他救了一位船长,并且和船长平乱了船上的叛徒,夺回了大船,让那些凶恶的人留在了荒岛,而他们乘坐大船回到了英国,重新过起了正常人的生活。

看完了这本书,我真的很感动。鲁滨逊的自信、勇敢、机智、乐观的态度,使他在岛上奇迹般地存活了下来,生活了二十八年,在这期间他将自己生活安排得十分周到、充实。他在逆境中锻炼了自己,遇到困难从不低头的勇气深深感染了我,我也要向他学习做一个勇敢智慧的人。

7.外国小说《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篇七

关键词:苏轼,鲁滨孙,文化,比较

苏轼和鲁滨孙, 一位是华夏名垂青史的伟大诗人, 一位是世界文学人物长廊中家喻户晓的人物, 虽然所处的时代不同, 地域上相差十万八千里, 但是两个人物的命运却颇为相似。他们都有非凡的抱负, 对未来充满憧憬;都一度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 深陷绝境;并且他们都最终顺利走出人生的低谷, 迎来了灿烂的人生。曼德拉曾经说过:“人生的辉煌不在于永不坠落, 而在于坠落后的再度升起。”他们以大无畏的勇气, 以超然物外的智慧, 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 收获了厚实的人生。他们无与伦比的奋斗精神及对逆境的独特看法, 对高中学子富有励志教育的价值, 更为重要的是, 他们特立独行的个性, 闪耀着东西方文化的光芒。通过他们, 我们似乎能够感受到东西方文化不同的特质。

一、职业选择凸显东西方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念

逐利是人的天性。自从有了商业, 人们开始狂热地追求金钱;伴随国家的出现, 人们对权力展开了角逐。在法制不健全的社会里, 权力与财富之间可以相互转换。当权者控制、分配社会资源, 可以聚敛财富;财富拥有者可以用金钱腐蚀权力, 分享权力。苏轼追求权力, 鲁滨孙追求财富, 反映了东西方社会对权力和财富的不同态度。

苏轼把从政作为个人价值实现的主要途径, 他通过不懈的努力, 最终通过了科举考试, 进入仕途。由于官场倾轧, 新派与旧派之间激烈斗争, 苏轼沦为官场斗争的牺牲品。“乌台诗案”, 差点让苏轼身死异乡。苏轼出狱后, 被发配到黄州。在流放期间, 他对权力的追求初衷不改。前后两篇《赤壁赋》, 是苏轼在黄州时期两次舟游赤壁时所写。在《前赤壁赋》中他在追寻生命的永恒价值。如何在短暂而充满风险的生命中追寻生命的永恒价值?他似乎看透红尘, 曾经叱咤风云的曹操、周公瑾“固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托遗响于悲风”。一个“哀”字, 一个“悲”字, 折射出他恶劣的心境, 他在变化无常的仕途中, 曾经一度迷失了自我。“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尽, 用之不竭”, 看似很超脱, 但是这种超脱是暂时的。他寄情于山水、诗赋, 暂时忘却了官场失意给心灵带来的伤痛。当官场风云突变, 他再次获得施展自己政治才华的机会时, 大量的应酬诗充斥诗集, 一种漂泊后稍事安定的自满自足的心情常有流露。他因仕途顺意而心情愉悦, 因仕途受挫而悲意浓烈, 这也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的心路历程。

为什么苏轼会选择入仕这条道路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唯一路径呢?这与我国传统社会里权力的独特价值密切相关。自秦汉以来, 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 作为政策执行者的官吏, 掌握着社会资源的支配权, 潜在的收益非常巨大。为了防范崇尚自由平等的商人阶层威胁统治, 封建政府一贯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封建政府重视农业, 这是因为农民是封建义务的主要承担者, 他们的稳定直接关系到政权的长治久安。重视农业, 但是农民却非常贫困, 这是不争的事实。工商业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于财产安全在封建社会得不到有效保护。汉武帝时期的告缗令, 让富商大贾顷刻间灰飞烟灭;再加之社会治安环境恶劣, 商旅安全也是困扰工商业健康发展的瓶颈。在士农工商四个社会等级中, 唯有入仕一途才能获得风险较小的巨额财富, 也唯有入仕一途才能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并实现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

而笛福笔下的鲁滨孙则不同, 驱使他随帆船驶向充满凶险未知旅程的唯一动因, 那就是一夜暴富。“那种邪恶的力量驱使我离家出走:我年少无知, 想入非非, 妄想发财”。在资本主义蒸蒸日上的英国, 金钱的价值更加为人们所看重。莎士比亚很早就一针见血地指出:“金子?贵重的、闪光的、黄澄澄的金子?不, 是神呦!它能使黑的变成白的, 丑的变成美的, 邪恶变成善良, 衰老变成年少, 怯懦变成英勇, 卑贱变成崇高。它能使懒惰变得可爱, 偷窃变得光彩。让窃贼高居元老院, 声势显赫, 受人跪拜。它给人老珠黄的寡妇领来求婚者, 使那疮口流脓、被人厌恶地赶出病院的女人恢复五月香花一般的青春, 能使冰炭一般难容的人亲密起来, 强使他们彼此接吻!啊, 你这心灵的试金石!”

鲁滨孙出生于1632年, 时值新航路开辟一个多世纪, 新航路开辟所带来的商业革命, 为充满冒险精神的人们攫取巨额财富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时机。事实也是如此, 鲁滨孙18岁时迎来人生的首航, 经历暴风雨的洗礼, 他以40英镑的资本, 购买玻璃球之类的小玩意儿, 到非洲西海岸做生意, 赚取了300英镑, 是成本的7.5倍。第二单生意是他流落到巴西, 买了一个种植园, 托一个船长从欧洲带了一些生产生活的必需品, 他把其中的一部分以原价四倍的价格卖掉。正当种植园生意蒸蒸日上的时候, 他又再次嗅到了商机。由于西班牙垄断了黑奴贸易, 导致黑奴价格畸高, 走私黑奴可能获得的利润让原本在种植园上坐享其利、拥有可以期望的美好未来的鲁滨孙激动不已, 他稍作犹豫, 就做出了让他一辈子后悔的决定。一夜暴富是鲁滨孙的人生信条。出身中产阶级的鲁滨孙之所以义无反顾地把自己的命运交付于未知风险的大海, 除过海上贸易能够快速积聚财富以外, 还有深刻的社会根源。新航路开辟以后, 英国处于新航路的中心线上, 海外贸易兴盛。英国统治者采取重商主义政策, 为海外贸易发展提供了政治上的支持。1651年克伦威尔政府《航海条例》的出台, 沉重打击了执世界贸易牛耳的荷兰, 更是为英国的海外贸易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 长期的商业活动所生发出来的契约精神, 更是维系海外贸易健康发展的关键。鲁滨孙曾把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中的100英镑存在船长妻子那里, 船长死后, 她妥善保管鲁滨孙的财产, 直到30年后再见到鲁滨孙, 她讲究诚信的人格魅力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在英国人心里根深蒂固。鲁滨孙在去非洲从事黑奴贸易之前, 他认真地处分了自己的财产。一旦他在航行中遇难, 曾经对他有救命之恩的船长作为他种植园和财产的全权继承人, 一半财产归船长, 另一半寄到他在英国的家里。虽然后来鲁滨孙失踪长达20余年, 但是他还是根据以前的约定取回了自己的财产。一瞬间, 鲁滨孙又成为坐拥5000英镑的富翁, 并且在巴西拥有一份不小的产业。可以想象, 如果没有法治精神和契约精神, 个人私人合法财产得不到有效保护, 鲁滨孙的创富热情被压抑而不再富有冒险精神。

在东西方文化中, 权力和金钱的价值是不同的。苏轼和鲁滨孙不同的职业选择, 反映了东西方不同时代人们迥异的价值观念。

二、劫难中的心灵救赎凸显东西方文化的不同特质

身处逆境, 我们如何安顿自己的灵魂?在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中, 我们如何弥合鸿沟?苏轼置之死地, 他是如何度过重重危机?流放期间, 他用什么来安慰自己受伤的心灵?鲁滨孙孑身一人, 深陷孤岛, 在呼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的困顿中, 他经历了什么样的心路历程?他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遭遇, 又是如何以超乎寻常的坚韧与无与伦比的勇气重新叩开生命之门, 而再次彰显生命的华彩?唯一的答案就是东西方独特的文化给他们提供了克服艰难险阻的精神食粮!

苏轼因才见用, 因党争而下狱。“乌台诗案”平息后, 苏轼被贬到黄州, 担任黄州团练副使, “不得签署公事, 不得擅去安置所”, 人身不自由, 且不能参与政事。对于一个封建社会的儒士来说, 入仕是唯一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惨遭如此重大的变故, 苏轼如何平息心理上的落差, 保持身心健康呢?《赤壁赋》记录了他调适自己内心纠结的心路历程。明月清风、良辰美酒、江水平静如画, 美好的景色让他暂时忘却了心中的烦恼。但是赤壁的历史往事不经意间就轻易地击碎了他轻松恬适的心情, 他浮想联翩, 那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如过眼烟云, 在历史长河的涤荡下, 只残留下一鳞半爪的记忆。想想自己小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 不觉悲从心来。但是, 另一个自我马上出现, 纠正他思想的偏差。天地间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月有阴晴圆缺, 滔滔江水一刻不停地奔向大海。但是月儿缺了又圆, 圆了又缺, 周而复始, 变化中存在着永恒;江水东逝, 一刻也不停息, 自有规律支配。顺应时势, 享受这宜人美景, 听着美妙绝伦的风声, 看着如画的江山, 这未尝不是一种美。“且夫天地之间, 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这种顺其自然的道家哲学观和“随缘自适、与世无争”的佛教哲学为苏轼抚平心灵创伤、战胜消极思想无疑发挥了积极作用。于是, 消极的自我在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自由切换中复归于平静, 淡定、平静、喜悦的情绪又主宰了他的心灵。

严酷的暴风雨击沉了航船, 鲁滨孙非常幸运地存活下来并成功登上荒岛。孤独与恐惧袭来, 鲁滨孙感到沮丧与无助。多少次, 他很难接受这种命运安排, 他一想到要孤苦伶仃, 在凄凉中了却余生, 眼泪不由自主地夺眶而出, 他问苍天, 为什么要作践自己所创造的生灵?为什么让他如此孤立无援?但是他不断地调节自己的认知, 不断安慰自己, 自己活着已经够幸运的了, 并且自己从沉船上获得不少有用的东西, 这些资源够自己使用。但是, 仅靠自己的心理调节还是远远不够的。他虽然是基督教徒, 但是对上帝的信仰并不虔诚, 直到他患上疟疾, 发着高烧, 无法入睡, 他感到死神的降临, 他才第一次祈祷上帝。他终于从大病中挺过来了, 他把自己的再生看作上帝的恩赐, 从此, 他真正地信奉上帝, 他从虔诚的宗教信仰中获得克服一切艰难困苦的精神力量。他时不时地会陷入精神崩溃的边缘, 他一想到被困到荒无人烟的荒漠, 茫茫大海就像监牢一样使他永无出头之日时, 他会扭扯双手, 像小孩一样的大哭, 或者长吁短叹, 两眼死死盯着地面, 一两个小时一动不动。每当他陷入这种无助、癫狂的状态, 他会认真阅读《圣经》, 并把读到的话与自己的境遇相联系, 从中得到安慰。一天早晨, 他心情十分低落, 当他看到了《圣经》上的这句话“我绝不撇下你, 也不丢弃你”, 他立刻觉得这话是对他说的, 于是他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鼓励, 重新燃起活下去的坚定信心。对上帝的信仰, 使得他能够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存活下来, 并获得了重返家园的机会。

中国传统文化和基督教信仰给处于困境中的苏轼和鲁滨孙提供了精神支柱, 抚平了他们内心的创伤、愉悦了他们受伤的心灵, 给从云端坠落下来的苏轼和鲁滨孙重新升起的机会, 而传统文化和基督教信仰的价值也在生命个体的顽强与坚持下获得了进一步彰显, 分别体现了自己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丹尼尔.笛福.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鲁滨孙漂流记.金长蔚, 译.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2-07.

[2]张明华.一处景观两样情怀:苏轼《赤壁赋》与《后赤壁赋》比较阅读.中学生阅读:高中版, 2006 (01) .

[3]马晗敏.寄情山水抒发胸臆:试析《前赤壁赋》中苏轼对人生的思考.甘肃教育, 2012 (05) .

8.《鲁滨孙漂流记》阅读品析课设计 篇八

教材解析

《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第一部文学作品,发表于1719年,也是他一生中最成功、最著名的一部小说。在这部作品中,作者赞颂了鲁滨孙不畏困难的顽强意志和坚韧不拔的实干精神。人教版课标本第十二册把其故事梗概和精彩片段节选入册,并鼓励学生读原著。本人设想开展一堂别开生面的阅读品析课,不局限于教材提供的文本,在学生读完原著的基础上进行阅读交流,旨在拓宽学生的课外阅读知识面,拓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设计(一课时)

一、导入

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都应该读读这部小说。它出自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之笔,也是笛福的第一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苏格兰水手被船长遗弃在荒岛四年的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小说一经发表,立即引起了轰动,据说除《圣经》之外,它是再版最多的一本书。该书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成了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部不朽的名著。笛福也因此获得了“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的称号。这本书便是同学们已经接触到的——《鲁滨孙漂流记》。今天我们一起来交流分享阅读这本书之后的一些体会和感受。

二、走进“漂流”,体会困难,感悟人物性格

1.请学生说说故事梗概。

2.出示鲁滨孙所处绝境的文段。

“1659年9月30日,我,可怜而不幸的鲁滨孙·克罗索,在一场可怕的大风暴中,在大海中沉船遇难,流落到这个荒凉的小岛上。我且把此岛称之为“绝望岛”吧。同船伙伴皆葬身鱼腹,我本人却九死一生。

整整一天,我为自己凄凉的境遇悲痛欲绝,我没有食物,没有房屋,没有衣服,没有武器,也没有地方可逃,没有获救的希望,只有死路一条,不是被野兽吞嚼,被野人饱腹,就是因缺少食物而活活饿死……”

(1)交流鲁滨孙在“绝望岛”上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战胜这些困难的?

住——用木头和船帆搭了一个简易的帐篷

吃——打猎、捕鱼、圈养山羊、种粮食

安全——建造防御工事

孤独——救助“星期五”

(2)出示书中的精彩片段(如救助“星期五”),指名生朗读并进行朗读指导。

(3)小练笔:鲁滨孙流落荒岛,遇到了许多困难,如果是你,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你会怎么做呢?请以“如果当我独自一人置身于荒岛之上,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靈时,我会______________”开头,写一段话。

(4)交流学生所写的文段。(师相机评价)

是的,身处“绝望岛”,要想生存,要想活下来,得遇到多少困难啊!这些困难都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这也关系到鲁滨孙的生死存亡,要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而且生存了28年,需要怎样的意志和创造力啊!这简直就是一个生命的奇迹!请你们送一个词,或送一句话给鲁滨孙。(勇敢无畏、乐观、聪明、坚毅…… 请学生把对鲁滨孙的评价书写到黑板上)

3.结合教材中的“好处”“坏处”比较,重点感悟其“乐观”。 师:鲁滨孙的乐观,在第四章《死里逃生》中他的一个表格中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来,这个表格书里也有。(请两位学生分读)

过渡:在这最不幸的处境中鲁滨孙取得了一个经验教训,那就是“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出示句子,全班齐读)

4.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师小结:鲁滨孙的这种做法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当我们遇上不利环境的时候,就要像他一样,直面现实,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增强跟困难作斗争的信心。在困难面前镇定自若,懂得安慰自己,不被暂时的困境吓倒,并且想方设法地应付突如其来的灾难,以乐观的心态来改变自己的处境。

三、质疑“漂流”

1.(师拿起原著)刚才我们随着作者在书本内走了一回,现在我们看看这个书名,“漂流”是什么意思?你觉得书名叫《鲁滨孙漂流记》合适吗?有没有更好的书名?

2.如果不漂流,那么鲁滨孙的命运将完全不同。他出生在一个富足的家庭里,将会过着他父亲给他安排的中间阶层的生活,也就是他父亲口中最幸福的生活。书中提到了“知足安命”,你觉得鲁滨孙是一个“知足安命”的人吗?

3.生自由发表意见,言之有理即可。师总结: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做一个懂得独立思考的读者。

四、走出“漂流”

1.引出别人对此书的评价。

笛福为我们塑造了这样一个深刻的人物形象,卢梭说“这本书将要成为我的爱弥儿阅读的第一本书籍,它将长期陈列在他的图书馆中,并不久在馆中占一重要的地位。”英国文坛的一代宗师约翰逊博士认为:“在人们的创作中,除了《堂吉诃德》与《鲁滨孙漂流记》之外,未必还有读者希望写得更长一些的作品了。”

2.合上这本书,你喜欢鲁滨孙这个人物形象吗?你们从书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3.师引用海明威的名言进行总结。

9.外国小说《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篇九

著名小说《鲁滨逊漂流记》观后感700字1

提起鲁滨孙这个叫得十分响亮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他是世界闻名的早期探险家。前几天,我刚刚阅读完了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鲁滨孙飘流记》大作,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直到现在,我还想着《鲁滨孙飘流记》的惊心动魄。

《鲁滨孙飘流记》讲的是鲁滨孙从小就想在海上航行。稍长大些,他随好朋友一起出去航海,学会了些本领,但几次都十分失败,都是死里逃生才活过来的。有一次,他从巴西出发,航海遇到巨大的海啸和风暴,全船的人除他一人外,全部被淹死,他游到一个无人的荒岛,利用在破船上找到的东西和在森林中采到的野果,还有捕捉到的野兽,在那个毫无人烟在的小岛上住了整整二十八年又一个月,才和一些外来的人经历了些战斗,回到了巴西。

读了这本书,我感触很深,一个普通的人,怎能在岛上仅用几支枪、一些数得清的大米小麦,甚至连鞋子都没有而生存二十八年呢!这常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鲁滨孙办到了。他曾在无药而发高烧的情况下,利用简单的烟叶、水和少量的食品,做成了一种可以吃的东西。他一连几天四肢无力,但他坚持到底,坚信自己的病一定会好的。他不因一些很难办的事情而绝望的精神鼓舞着我。

在这方面,我也有同感。有一段时间,我的成绩都大浮下降,我想:我为什么会考得那么差。后来,我寻找原因,重新振足起来,努力复习。终于,我又一次我考了前几名。我深刻的认识到:一个人要取得成就,就要坚持不解的奋斗到底。要不被客观的条件所束缚,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学习,同样如此。一次考好容易,难的在于要坚持每次考好。我想,只要自己勤奋、努力、持之以恒,我心中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这些天,我常常常深思一个问题:我们生活道路还很长很长,以后,我们应该如何面对重重困难、克服重重困难,是鲁滨孙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回答。

著名小说《鲁滨逊漂流记》观后感700字2

我读了一本《鲁滨逊漂流记》,被其所深深吸引。

这一本书讲的是鲁滨逊在荒岛上呆了整整二十八年,在这二十八年中,他忍受着孤独,艰辛,病痛和危险。在岛上。他除了遇到残忍的野人和可怜的俘虏外,再也没有遇到任何人。在这二十八年中,他多次回想起他父亲地忠告,并且每次都后悔不已,都埋怨自己为何当初没有听取父亲的意见。

在他首次出航,遇上暴风但平安回来后,他曾一度试图放弃继续出航的念头,但最后,无知战胜了理智。我认为鲁滨逊太不理智了,他有一个很好的家庭,可以有一份很好的工作,有一个很好的未来,但他为自己的一时冲动付出了至少二十八年的时光,甚至是他的一生。

我想,如果我是鲁滨逊的话,或许我会听从他的意见,毕竟,他是我的父亲,他的生活阅历比我丰富,他比我更冷静。在这二十八年中,鲁滨逊做了许许多多的事。他先后把三个山洞建造成了自己的家。起先,他捕杀野兽来进食,用野兽皮制作衣服,而后他自己种植了谷物,并制作出了面包,等等。我简直难以想象鲁滨逊的生活有多么艰苦。我简直难以想象,如果我是鲁滨逊的话,我能忍受所有的困难吗?恐怕我不能,所以,我必须学习鲁滨逊的这种精神。

也许,这也是我读这本书的原因之一吧。在书中,作者笛福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对鲁滨逊的心理做了十分详尽的描述,把我们带入了另一个真实的世界中,令我仿佛亲身经历了这次历险。值得一提的是,在文中,有许多各式各样的错误,比如错别字,前后矛盾,等等。不知是由于作者写书太仓促,还是想把此文变成真正的海员日记而故意出的错,也许只有作者自己明白。

这一本书告诉我们,人们在困难中不能丧失勇气。勇气和毅力是最可贵的,没有它,你就永远摆脱不了困境。

著名小说《鲁滨逊漂流记》观后感700字3

读完《鲁滨孙漂流记》这本精彩的小说后,一个高大的形象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他就是勇敢的探险家、航海家鲁滨孙。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永不放弃的精神,实现了自己航海的梦想。

我仿佛看到轮船甲板上站着这样的一个人:他放弃了富裕而又舒适的生活,厌恶那庸庸碌碌的人生,从而开始了一次与死神决斗的生存大挑战。种.种的不幸与困难并没有压倒鲁滨孙,反而使他更加坚强。上苍给予鲁滨孙的困难,对于他也更具有挑战性!

风暴海啸,全船除鲁滨孙无一幸免,真正的生存挑战才刚刚开始!

流落孤岛,他为了找到合适的住所,在岸上跑了一整天,在一个山岩下找到了一个栖身之所。鲁滨孙在小山下搭了一个帐篷,而且尽量大些,里面再打上几根木桩来挂吊床。第二天,他把所有的箱子以及木板、做木排的材料,堆成一个临时性围墙,作防御工事。但只过了十几天,突然发生塌方。鲁滨孙不但把落下来的松土运出去,还装了天花板,下面用柱子支撑起来,免得再次出现塌方的灾难。永不放弃,鲁滨孙奠定了生活的基础。

一次,鲁滨孙无意中掉在墙角的谷壳,竟然长出绿色的茎干,不久,长出了几十个穗头,这真是老天的恩惠。从此,鲁滨孙一到雨季就撒下半数种子来试验,以得到更多的粮食。最糟糕的一次试验,大麦与稻穗的收成仅获了半斗而已。但是,经过这次试验,使鲁滨孙成为了种田高手。知道什么时候下种,现在他知道一年四季播种两次,收获两次。永不放弃,鲁滨孙有了生活的口粮。

造船回乡,鲁滨孙又花费了数年的时间,无数的心血。光砍树就是数月。但由于事先没有考虑周全,船离海边太远,他怎么也无法让船下水。这下,数年的心血白花了,一切希望都破灭了。直到星期五的出现,这个希望才重新油然升起!

鲁滨孙是个伟大的人,坚毅的人,孤身一人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生活了27年。他敢于同恶劣的环境作斗争,勤奋劳动,把小岛经营得有条不紊。他在逆境中锻炼了自己,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这本书教会我们只有坚持才能胜利,只有实干才能让我们摆脱困境,实干比信念更重要……

我的人生也会随着这本书而起航,在人生的航海中,勇敢前进,永不放弃!

著名小说《鲁滨逊漂流记》观后感700字4

鲁滨逊是个不知疲倦,永不安生的行动者。他不屑守成,精心开拓,三番五次地不听父母的劝告离开家,出海闯天下。他遭遇海难流落荒岛,但他并没有丧失信心,而是充分利用头脑和双手,修建住所,种植粮食,驯养家畜,制造器具,缝纫衣服,把荒岛改造成井然有序的家园,他在海外冒险多年,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得到了一笔可观的财富,完成了他的创业历程。

鲁宾逊克服了工具少,没经验的困难。失败了也不灰心,总结经验再继续努力,直到成功为止。辛苦的劳动总会有回报,经过努力,鲁滨逊在荒岛上有吃的、有喝的、有菜园、有牧场、有住所、有船只、有奴隶,甚至还有宠物!在荒岛上过的生活丝毫不比别人差,可能比一些人过得还好。怎能想象这是一个人在一个荒岛上造就的成就。这样的生活,又是经历了多少困难,付出了多少汗水才换来的。相比一些遇到困难就轻言放弃的人来说,鲁滨逊是多么的坚强,多么的伟大啊!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比如说我。有一些父母很“爱护”自己的子女,什么活都不让孩子干。他们认为不让孩子干活的好处有很多:一方面可以用干这些活省下来的时间可以多看会儿书,多学会儿习;另一方面可以让孩子不受一些干活带来的劳累或者受什么伤,一举两得。可是他们考虑的不周全,有因必有果,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好了,但体能却因为不怎么干活而大大消弱了。假如我们这些独生子女因为什么事情流落到一个荒岛上,我是说假如,试问:我们这些人中能有几个人靠自己的能力生存下来?我们会打猎做饭,会砍柴吗?我们会制造房屋,种植菜园吗?最简单的洗衣服可能都没有人会。我们应该学习鲁滨逊的这种不怕困难,永不放弃的精神,无论如何都要坚强的生存下去,要学习有希望把握希望,没希望创造希望的这种不屈精神,永不放弃!我们要向鲁宾逊一样,有信心,有志气,爱动脑,爱劳动,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创造奇迹,创造美好的未来!

著名小说《鲁滨逊漂流记》观后感700字5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无限宽广的海洋”……上千年来,书籍一直是人类的好朋友,它给我们知识,给我们勇气,给我们启迪……

这个寒假我读了《鲁滨逊漂流记》,读完这本书,一个高大的形象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永不放弃的精神,战胜了迎面而来的一切困难,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他,就是探险家、航海家——鲁滨逊。

鲁滨逊出生于一个英国家庭,他不满足于平常的生活,告别父母与朋友,和水手们一起出海探险。不料,在一次航海中,船在南美洲附近触礁,船身断裂,水手们和船长全部掉入大海,只有鲁滨逊是唯一一个幸存下来的人。他看到船上还有许多残留下来的工具和食物,便用木头做了一只木筏,把它们全都拖上岸,来维持暂时的生活。夜晚孤身的恐惧,让他想起了父亲的衷告,让他觉得这是他不听父亲衷告的结果。

食物再多也终有吃完的那一天。一天,他决定在荒岛上种一些粮食。他开始种植大麦和水稻,也不知道他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他努力的劳作,他还学会了制作粗糙的面包。他捕获猎物,并开始圈养山羊,让它们繁殖,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他养了一只鹦鹉来打发寂寞,挖掘了一个山洞,且打造了些家具,摆设在山洞里。这使他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

在一次打猎中,他看到一群野人在追着一个土人不放,土人被那群野人打得遍体鳞伤,他不顾自身安危与那群野人殊死拼搏,终于把土人从野人手里解救了出来。鲁滨逊收养了土人,并为他取名,叫“星期五”。他教星期五说话,教他怎么做人。终于,在数年之后,他偶然间幸运的遇到了一艘英国船,从此结束了他长达二十八年的荒岛生涯。

读完这本书,我大有所感想。现在的小孩从来都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每个人都像温室里的花朵,一刮风就倒下了,受一点小小的挫折,也许就站不起来了。我们从来都没有去靠自己的双手劳动过,努力过,永远都是向父母索取,父母的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而我们却只会所要,不靠用辛勤的汗水劳动。一次,我做一道数学题,我一会儿折纸,一会儿剪剪指甲,磨叽了半天,一点进展也没有,我便不耐烦了,出去玩了,扔下那道题在那。现在想想,可真是惭愧。

其实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的心。只要每个人心中都有信念,那就一定能克服困难。

10.励志小说《鲁滨逊漂流记》 篇十

《鲁滨逊漂流记》(又译为《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一部小说作品,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鲁滨逊因出海遇难,漂流到无人小岛,并坚持在岛上生活,最后回到原来所生活的社会的故事。

该书首次出版于174月25日。该小说发表多年后,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于世界各地,并被多次改编为电影《鲁滨逊漂流记》、电视剧《鲁滨逊漂流记》。

内容简介

鲁滨逊出生于一个体面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一心想去海外见识一番。他偷偷瞒着父亲出海,到了伦敦,从那购买了一些假珠子、玩具等到非洲做生意,和当地土人交换金砂、象牙等贵重物品,盈利高达几十倍,第二次又遭不幸,被摩尔人俘获,当了奴隶。后来他划了主人的小船逃跑,途中被一艘葡萄牙货船救起。船到巴西后,他在那里买下一个庄园,做了庄园主。他不甘心于这样的发财致富,又再次出海,到非洲贩卖奴隶。

第三次航海时,船在途中遇到风暴触礁,船上水手、乘客全部遇难,唯有鲁滨逊幸存,只身漂流到一个杳无人烟的孤岛上。他用沉船的桅杆做了木筏,一次又一次地把船上的食物、衣服、枪支弹药、工具等运到岸上,并在小山边搭起帐篷定居下来。接着他用削尖的木桩在帐篷周围围上栅栏,在帐篷后挖洞居住。他用简单的工具制作桌、椅等家具,猎野味为食,饮溪里的淡水,度过了最初遇到的困难。

他开始在岛上种植大麦和稻子,自制木臼、木杵、筛子,加工面粉,烘出了粗糙的面包。他捕捉并驯养野山羊,让其繁殖。他还制作陶器等等,保证了自己的生活需要。还在荒岛的另一端建了一个“乡间别墅”和一个养殖场。虽然这样,鲁滨逊一直没有放弃寻找离开孤岛的办法。他砍倒一棵大树,花了五六个月的时间做成了一只独木舟,但船实在太重,无法拖下海去,只好前功尽弃,重新另造一只小的船。鲁滨逊在岛上独自生活了后,一天,他发现岛边海岸上有一个脚印。不久,他又发现了人骨,生过火,原来外岛的一群野人曾在这里举行过人肉宴。鲁滨逊惊愕万分。此后他便一直保持警惕,更加留心周围的事物。直到第24年,岛上又来了一群野人,带着准备杀死并吃掉的俘虏。鲁滨逊发现后,救出了其中的一个。因为那一天是星期五,所以鲁滨逊把被救的俘虏取名为“星期五”。此后,“星期五”成了鲁滨逊忠实的仆人和朋友。接着,鲁滨逊带着“星期五”救出了一个西班牙人和“星期五”的父亲。不久有条英国船在岛附近停泊,船上水手叛乱,把船长等三人抛弃在岛上,鲁滨逊与“星期五”帮助船长制服了那帮叛乱水手,夺回了船只。他把那帮水手留在岛上,自己带着“星期五”和船长等离开荒岛回到英国。此时鲁滨逊已离家35年(在岛上住了28年)。他在英国结了婚,生了三个孩子。妻子死后,鲁滨逊又一次出海经商,路经他住过的荒岛,这时留在岛上的水手和西班牙人都已安家繁衍生息。鲁滨逊又送去一些新的移民,将岛上的土地分给他们,并留给他们各种日用必需品,满意地离开了小岛。

作者简介

丹尼尔·笛福(1660—1731)——在18世纪英国四大著名小说家中,笛福名列第一(其余三个分别是乔纳森·斯威夫特、理查逊和亨利·菲尔丁),

丹尼尔·笛福

11.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篇十一

1659年的日记

9月30日

我,可怜而不幸的鲁滨逊·克罗索,在一场可怕的大风暴中,在大海中沉船遇难,流落到这个荒凉的孤岛上。我且把此岛称之为“绝望岛”吧。同船伙伴皆葬身鱼腹,我本人却九死一生。

整整一天,我为自己凄凉的境遇悲痛欲绝。我没有食物,没有房屋,没有衣服,没有武器,也没有地方可逃,没有获救的希望,只有死路一条,不是被野兽吞嚼,被野人饱腹,就是因缺少食物而活活饿死。夜幕降临,因怕被野兽吃掉,我睡在一棵树上。虽然整夜下雨,我却睡得很香。

10月26日

我在岸上跑了差不多一整天,想寻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做住所,我最担心的是安全问题,住地必须能防御野兽或野人在夜间对我进行突然袭击。傍晚,我终于在一个山岩下找到了合适的地方。我画了一个半圆形作为构筑住所的地点,并决定沿着那个半圆形安上两层木桩,中间盘上缆索,外面再加上草皮,筑成一个坚固的防御工事,像围墙或堡垒之类的建筑物。

11月3日

我带枪外出,打死两只野鸭似的飞禽,肉很好吃,下午开始做桌 子。

11月4日

早晨,开始计划时间的安排。规定了工作的时间,带枪外出的时间,睡眠的时间以及消遣的时间。我的计划是这样的:每天早晨,如果不下雨,就带枪出去跑上两三小时,回来后再工作到十一点左右;然后,就有什么吃什么;十二点至两点为午睡时间,因为这儿天气炎热异常;傍晚再开始工作。今天和明天的全部工作时间,我都用来做桌子。目前我还是个拙劣的工匠,做一样东西要花很多时间。但不久我就成了一个熟练工了。什么事做多了就熟能生巧,另一方面也是迫于需要。我相信,这在其他任何人也是办得到的。

11月7日

天气开始晴朗起来。七日、八日、九日、十日以及十二日的一部分时间(十一日是礼拜日),我都用来做一把椅子,费了好大的劲,才勉强做成椅子的样子,连差强人意都谈不上。在做的过程中,我做了再拆,拆了再做,折腾了好几次。

11月13日

今天下雨,令人精神为之一爽。天气也凉快多了,但大雨伴随着电闪雷鸣,吓得我半死,万分惊恐,因为我担心火药会被雷电击中而炸毁。因此,雷雨一停,我就着手把火药分成许许多多小包,以防不测。

11月17日

今天开始,我在帐篷后的岩壁上开始挖洞,以扩大我住所的空间,使生活更方便些。

附记:要挖洞,我最需要的是三样工具:一把鹤嘴锄,一把铲子和一辆手推车或一只箩筐。我就先不挖洞,而是考虑制造一些必不可少的工具。我用起货钩代替鹤嘴锄,还凑合用,只是重了点。此外,还需要一把铲子,这是挖土的重要工具,没有铲子,什么事也别想做,可我不知道怎样才能做把铲子。

11月18日

第二天,我去树林里搜寻,发现一种树,像巴西的“铁树”,因为这种树的木质特别坚硬。我费了好大的劲才砍下了一块,几乎把我的斧头都砍坏了。又费了不少力气,才把木块带回住所,因为这种木头实在太重了。

这种木料确实非常坚硬,可是我别无他法,所以,我花了好大的功夫才做成一把铲子。我慢慢把木块削成铲子的形状,铲柄完全像英国铲子一样,只是铲头没有包上铁,所以没有正式的铁铲那么耐用。不过,必要时用一下也还能勉强对付。我想,世界上没有一把铲子是做成这个样子的,也决不会花这么长的时间才做成一把铲子。

虽然有了鹤嘴锄和铲子,但工具还是不够,我还缺少一只箩筐或一辆手推车。箩筐我没有办法做,因为我没有像编藤皮用的细软的枝条,至少现在我还没有找到。至于手推车,我想除了轮子外,其他都可以做出来。可做轮子却不那么容易,我简直不知从何处着手。此外,我也无法做一个铁的轮子轴心,使轮子能转动。因此,我决定放弃做轮子的念头,而做一个灰斗似的东西——就是小工替泥水匠运泥灰用的灰斗,这样就可把石洞里挖出来的泥土运出来。

这工作不像做铲子那么难。但制造这些工具——灰斗和铲子,以及试图做手推车最终又不得不放弃,一共花费了整整四天时间,当然不包括每天早晨带枪外出的时间。可以说,我几乎没有一天不出去,也几乎没有一天不带回些猎物作吃食。

11月23日

因为做工具,其他工作都搁了下来,等这些工具制成,我又继续做所耽搁了的工作。只要有精力和时间,我每天都工作,花了整整十八天的工夫扩大和加深了岩洞;洞室一拓宽,存放东西就更方便了。

附记:这几天,我的工作主要是扩大洞室。这样,这个山洞成了我的贮藏室和军火库,也是我的厨房、餐室和地窖。

我一般仍睡在帐篷里,除非在雨季,雨下得太大,帐篷漏雨,我才睡到洞室里。所以,我后来把围墙里的所有地方,通通用长木条搭成屋椽的样子,架在岩石上,再在上面铺些草和大树叶,做成一个茅屋的样子。

12月27日

打死了一只小山羊,又把另一只小山羊的一条腿打瘸了。我抓住了瘸腿的小山羊,用绳子牵回家。

到家后我把山羊的断腿绑了起来,还上了夹板。

附记:在我精心照料下,受伤的小山羊活下来了,腿也长好了,而且长得很结实。由于我长期抚养,小山羊渐渐驯服起来,整日在我住所门前的草地上吃草,不肯离开。这诱发了我一个念头:我可以饲养一些易于驯服的动物,将来一旦弹药用完也不愁没有东西吃。

阅读宝盒

1.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填在括号里。

3.鲁滨逊在岛上最担心的是( )问题,因此,他做的第一件事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鲁滨逊驯服了小山羊后,产生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念头。

读后感想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实验小学

赵达彦: 鲁滨逊只身一人漂流到一个孤岛上后,他以顽强的毅力和过人的智慧活了下来,在孤岛上开始了他与世隔绝的野人生活。他盖房子,养牲畜,拓荒地,种粮食并与野兽、野人作斗争。而我每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甚至连洗脸漱口也得妈妈帮忙。读了《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后,我决心改掉那些坏毛病,养成独立生活的能力。

12.《鲁滨逊漂流记》的《圣经》意识 篇十二

关键词:《鲁滨逊漂流记》,《圣经》,《圣经》意识

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命运多磨难, 在一次沉船事件中, 鲁滨逊流落到了一座荒岛上, 他与大自然作着艰苦的斗争, 在荒岛建立了自己的住所。鲁滨逊在岛上生活了20多年, 虽然环境极其恶劣, 但他抱着坚定的信念, 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这足以说明有的人会因为不幸而变得坚强和伟大, 将命运改写。而让鲁滨逊勇敢面对困境的信念便是《圣经》。

笛福在《鲁滨逊漂流记》中多次引用《圣经》中的话, 可见作品与《圣经》有密切的联系, 具有浓郁的《圣经》情结。下面就从三个方面谈谈《鲁滨逊漂流记》中的《圣经》意识。

一、笛福的《圣经》情结

丹尼尔·笛福出生于伦敦, 一生风雨飘摇。笛福原姓福, 17年后自称笛福。他受过中等教育, 但一直保持着不同于国教信仰的立场, 政治上倾向于辉格党。

1719年, 笛福在伦敦出版了小说《鲁滨逊漂流记》, 这部小说生动地描写了人类在创造文明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毅力, 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基础是“普通的劳动人民, 而并非国王统帅们”这一朴素进步的思想。显然, 这部作品具有18世纪文学所共有的一些特征, 例如具有政治倾向性、哲理性、民主性等, 而宗教性在此文本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主人公鲁滨逊本性是一个不安于现状的人, 他的积极开拓思想引起了一系列故事。从他登上朋友的船开始, 我们可以看到, 他的经历、运气皆与他对上帝的态度息息相关。他刚上船时海面的平静被他的桀骜不驯破坏, 出现了一阵不算大的风暴, 仿佛警告和预示一般, 又随着他对上帝无奈之下的依赖趋于平静。但是, 鲁滨逊的冥顽不灵似乎又使得上帝大为不满, 于是在一场大风暴中, 他被抛到了一座渺无人烟的荒凉的小岛上。这一系列变化都似有神的指引, 神灵能洞察一切一般。

鲁滨逊从原本的无宗教信仰, 发展到不够坚定地相信, 直到最后笃信上帝这一过程, 不仅表现了宗教信仰的无与伦比的伟大力量, 而且为传播新教思想提供了有利的支持, 为英国宗教思想殖民作了很好的铺垫。鲁滨逊在岛上停留的20多年里, 从对《圣经》的解读和深入理解, 对上帝的忠诚祈祷, 到接受上帝指引, 最终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王国和属于自己的“文明社会”, 这一切又正好体现了在《圣经》和上帝的指引下, 人类形成了井然有序的社会, 过上了安定和平的生活。

鲁滨逊在平静生活多年之后, 他以上帝的名义拯救了一个差点被杀了吃掉的野人俘虏, 并为之取名为“星期五”。在此之后, 他又遵照“上帝的指示”拯救了另一个野人和一个西班牙人。然而这个时候, 他渴望离开, 希望得到西班牙人和他的同伴的帮助, 却又犹豫不决, 害怕他们的背叛。小说中的一些话将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之间的冲突表现了出来, 并且毫无保留地发出了对西班牙天主教教廷的否定之声, 同时还反映出了18世纪同为殖民大国的英国和西班牙国家之间的矛盾与竞争。

《鲁滨逊漂流记》在文本中处处流露着对上帝的敬仰和崇敬的感情, 综观之则是在以《圣经》为中心展开的个人积极开拓和大胆冒险, 主人公绝大多数的经历和冒险都与《圣经》联系紧密、不可分割, 甚至他的每一步行动都与上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圣经》典故贯穿于《鲁滨逊漂流记》的结构和情节中

《鲁滨逊漂流记》的《圣经》情结, 还表现在多处引用了《圣经》的典故。如鲁滨逊航海受惊时的悔恨心理:“我的父亲也一定会像耶稣喻言中的父亲一样, 为我宰杀肥牛。”父亲为不孝子宰肥牛以庆其归来, 形象地说明了鲁滨逊的心理波动。航海遇险, 鲁滨逊被看作是倒霉鬼:“我们这次遭遇也许就是由于你的缘故, 就像在他施船里的约拿一样。”《圣经》记载上帝命约拿到尼尼微去传道, 约拿违命逃往他施, 中途海风大起, 舟人惊惧求神, 后来占卜出约拿是起风的原因, 便把他投入海中, 上帝命巨鱼把约拿吞到肚里, 约拿在鱼腹祈祷, 巨鱼便把约拿吐到岸上。这一典故说明了鲁滨逊违背父亲的意愿以后所遭到的厄运。这类引用自《圣经》的典故, 用得十分贴切。《鲁滨逊漂流记》使用《圣经》典故, 使语言更加丰富多彩, 富有无穷的魅力。

鲁滨逊每次航海都会碰上骇人的风暴, 最可怕的一次是遇上大风暴, 全船的伙伴都淹死了, 自己也几乎丧命, 流落于凄凉的荒岛上, 岛上什么都没有。在这种脱离人类社会、人身安全没有保证的情况下, 他寻求安慰和解脱的主要途径是借助于富于宗教意味的想象, 求助于上帝。这样鲁滨逊在困难的情况下常常想到《圣经》并祈祷。而更为重要的是鲁滨逊的人生历程经历了从“失乐园”到“复乐园”的演变, 也即经历了犯罪、受罚、拯救的过程, 与《圣经》中的原型意象遥相呼应。

《圣经》中的《创世纪》记载了伊甸园的故事, 这个伊甸园是世人向往的人间乐园。而《鲁滨逊漂流记》中主人公鲁滨逊出生于约克城的一个体面家庭, 在流落荒岛之前他的生活可以说就是伊甸园中生活的翻版:“以他多年的经验, 他觉得这是世界上最好的阶层, 最能给人以幸福, 既不像那些体力者, 必须受尽千辛万苦, 又不像那些上层人物, 被骄奢、野心, 以及彼此倾轧的事情所烦恼。因为他们经常向神祈祷, 希望既不要过于贫困, 也不要过于富有。”所有的悠然自适、甜美滋味、幸福的生活都属于中产阶级, 中产阶级的生活就是人人所向往的人间伊甸园, 而鲁滨逊就生活在这样的乐园里。

但是鲁滨逊不满足于这种枯燥无味的生活, 他渴望着外面的世界, 就像伊甸园中的亚当和夏娃, 虽然无忧无虑, 却不知道伊甸园外面的生活。在幼小的时候, 鲁滨逊的脑子里便充满了遨游四海的念头, 一心一意想到海外去。由于遭到家里的阻扰, 他后来竟私自逃走了, 沉醉于海上航行, 可以说鲁滨逊开始向自己的梦想迈进了。不幸的是, 人类始祖终究禁不住蛇的诱惑偷吃禁果被上帝逐出伊甸园, 背负着“原罪”开始了无尽的苦难;他们变得聪明了, 却失去了乐园。鲁滨逊一次次的航海经历都遇到了大风暴, 直到一次航行流落于荒岛, 全船的伙伴都淹死了, 鲁滨逊的命运发生了大的转折。

鲁滨逊不听父母的劝告, 受欲望的诱惑私自逃走, 对于父母来说, 就是一种罪过和叛逆。受到了上帝的惩罚, 流落于岛上, 鲁滨逊到了绝望的境地, 认识到了自己的罪过, 这就如同在《创世纪》中上帝惩罚亚当, 让他遭受长满荆棘的土地的折磨, 必须辛勤劳作才能有收获, 直到归于尘土。鲁滨逊在荒岛上, 一切从头开始, 自己劳作, 非常困难, 回到了人类的原始状态。但他靠着自己的努力, 借助于《圣经》的力量, 克服了种种困难, 生存了下来, 终于在岛上住了28年后, 获得了拯救, 乘船离开了荒岛。上帝并没有抛弃鲁滨逊, 在他回到国家后, 他得到了原来那位船长的感恩图报并收复了在巴西的产业, 拥有了大量的财富, 晚景胜于当年, 鲁滨逊又回到了“人间乐园”。“复乐园”之后的鲁滨逊就像变得聪明的亚当和夏娃重新回到了伊甸园, 这时他们自己就是园子的上帝。

三、笛福创作《鲁滨逊漂流记》时的《圣经》意识

《鲁滨逊漂流记》不仅在结构上受到《圣经》影响, 而且在思想内容上明显受到《圣经》的影响。《鲁滨逊漂流记》的思想内容之一就是“信仰得救”, 体现出上帝的博爱和宽容。鲁滨逊流落荒岛后, 遇到了很多困难, 没有吃的东西, 与世隔绝, 没有衣服穿。鲁滨逊多次陷入绝望, 都是借助《圣经》的帮助, 获得了帮助。在一次大病中, 他非常虚弱, 在绝望中向上帝求救, 呼喊了三个小时, 最终寒热渐退, 病很快就好了。最后, 鲁滨逊战胜了恶劣的环境并离开荒岛回到了家。鲁滨逊能够再回到家, 在小说开始时就注定了, 因为鲁滨逊在困难中依靠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力量, 更多的是上天的恩宠, 即上帝使他得救。信仰得救的核心是人不能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拯救。鲁滨逊在荒岛上自力更生, 克服了种种困难, 特别是精神上的折磨, 都是借助信仰《圣经》中上帝的搭救获得拯救的, 鲁滨逊自己的努力固然重要, 但是只靠他的努力还不能从根本上得救, 不是信仰上帝, 或许鲁滨逊在精神上就早已失常了。

《鲁滨逊漂流记》的另一思想内容“永不放弃”也与《圣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永不放弃是一种斗争精神。鲁滨逊为实现航海的梦想, 与家庭作斗争, 最终实现了梦想。在流落荒岛后, 鲁滨逊与自己的内心斗争, 与大自然作斗争。在荒岛上, 鲁滨逊种植庄稼, 遭到了鸟类的糟蹋后, 又一次次的想办法, 庄稼丰收了。后来, 鲁滨逊计划造船, 费了无数的劳力, 才把树砍倒。他花了很多天的功夫去砍它的根部, 又花了很多天的功夫, 把树枝和树顶砍了下来, 再花了一个月的功夫把它刮得略具规模, 成为船底的形状, 最后花了将近三个月的功夫把它的内部挖空, 把它做得完全像一只小船。鲁滨逊经历了很多的挫折, 但他没有放弃, 一个计划不成又转向另一个目标。这正如《圣经》中所说:“天国是努力进入的, 努力的人就得着了。”《圣经》中一直强调这种进取精神。耶稣一生都在与黑暗势力、传统的旧势力作斗争, 遇到困难也从没有放弃过, 一直向前走, 如耶稣所说:“手扶着犁向后看的, 不配进神的国。”鲁滨逊身上具有耶稣的奋力斗争和永不言弃的精神, 凭着这种信念, 最后离开了荒岛走出了困境。

总之, 笛福在创作《鲁滨逊漂流记》时受到了《圣经》的深深影响。《鲁滨逊漂流记》已经不仅仅存在于资产阶级殖民拓展的层面了, 它甚至达到了统治者另一方面的目的:传播英国新教, 同化被统治者的思想, 以思想、宗教信仰来控制被统治者。这也是这部作品《圣经》意识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笛福著.徐霞村译.鲁滨逊漂流记.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13.读冒险小说《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篇十三

《鲁滨逊漂流记》是一本冒险小说,一开始的主人公是鲁滨逊,后来变成了鲁滨逊和星期五,我读了这本书后,感受到了再野外生活的困难,也让我知道了怎样野外生活,让更多读者在野外是能像他一样生活下去,要不怕困难击倒,就算是失败了也没事,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让我意味深长。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鲁滨逊和一个人出海,他们带着很多的火药,还有一支枪,突然,鲁滨逊把那个人推了下去,自己来到了一个小岛上,一开始他还以为这是一个普通的小岛,其实是一个野人岛,那里生存着很多的野人,而且那里的野人已经吃了这个岛上的很多人,就在想一个荒岛一样,后来他碰上了几个黑人,他们在捕捉猎物,这时,鲁滨逊拿起枪对着猎物打了一枪,猎物就倒下了,黑人们觉得很奇怪,为什么猎物就倒下了呢,后来黑人们举起双手表示钦佩的意思,后来他又有了一位新的朋友,他是个野人不过,野人也正在追杀他,所以,鲁滨逊就拿出枪救了他一命,因为救他那天是星期五,所以说他的名字就叫星期五,后来,星期五在鲁滨逊的教导下不吃人了,也学会了说话,和鲁滨逊一起杀野人。这时星期五看见了他的爸爸和另一个人也到了这里,这样他们就重新搭了一个房子,还收获了许多麦子。不久他们有救了四个人拿着枪过来跟他们感恩,他们为了感恩就帮他们一起对付野人。最后,鲁滨逊就带上了星期五从这个小岛离开。

14.外国小说《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篇十四

这本书的主人公鲁滨逊是一个聪明机智而又具有坚强毅力的人。《鲁滨逊漂流记》主要讲了鲁滨逊从小就梦想着外出探险。在他18岁以后的某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登上了朋友父亲的船。第一次出海,船就在南美洲的一个海岸一个荒岛附近触礁,船身破裂,水手和乘客都淹死了,只有鲁滨逊活了下来。海浪把鲁滨逊卷上了岸。这座小岛荒无人烟,鲁滨逊长达28年的历险生活开始了,开始他有点绝望,可他想到了爸爸的呼唤,妈妈的祈祷,便坚强的活了下来。之后鲁滨逊在这岛上打造生活用品,并养了一只鹦鹉和他说话,又找了一块肥沃的地方种米,以维持生活。到后来他救下了一个人,那人为了感激他便做了鲁滨逊的奴隶,鲁滨逊给他起名“星期五”。之后,“星期五”和鲁滨逊同甘共苦终于离开了荒岛。

这本书教导我们: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轻易绝望,应向希望看,这样才容易获得成功。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的自行车侧面的辅助轮坏了了,我恳求爸爸再帮我买一个,爸爸却斩钉截铁地说:“你都已经九岁了,还不会骑没有辅助轮的自行车,难道你不怕被人笑话吗?明天我教你骑双轮的自行车。”第二天中午,爸爸带我来到附近的广场练习骑没有辅助轮自行车。第一次我上去还没到两秒钟就摔了下来,第二次骑了0。5米就摔了下来,摔得手掌直流血,我灰了心。爸爸看透了我的心思,便对我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只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就可以取得成功” 。听了这句话,我感觉一股力量涌上心头。在休息时间,爸爸跟我说了骑双轮自行车的要点。终于,在第十二次的时候,我终于学会骑双轮自行车了!

15.外国小说《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篇十五

南非作家J.M.库切写了六部小说及大量评论文章。他曾两获英国布克奖 (1953和1999年) ,获法国Femina Etranger奖 (1985年) ,以及为表彰他为“社会个人自由”作出贡献而颁发的耶路撒冷奖 (1985年) ,并于200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小说《福》是库切的第五部作品,他与英国传统经典小说有很强的互文性。库切在这部小说中并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对其大胆地否定和颠覆。本文从女性叙述者苏珊的抗争和星期五的沉默来论证库切是如何消解殖民话语这一点的。

互文性一词最早出现在朱丽亚·克里斯特娃的《词语、对话和小说》和《封闭的文本》两篇文章中。她认为互文性本质上是文本之间的转换。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被认为是互文性的基础。他认为,人文思维的对话倾向与独白倾向相互对立又同时共存,后者在现代语言学领域表现得特别明显。热奈特把互文性定义为一种关联系统。总之,互文性是指文本中不同意义相互关联、相互映射的关系。互文性理论在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大潮中产生,它强调文本与文本之间的相互指涉、感应、接触、渗透、转移等作用,它关注文本的不确定性。它既可以存在于一个文本中,又可以存在于不同的相关联的文本中。

2. 女性叙述者苏珊的抗争

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作为西方文学的经典之作,在西方文化帝国神话的构建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萨义德所言:“鲁滨逊使一种海外扩张的思想得以明晰,———叙事风格与形式都与16世纪到17世纪的探险旅行这种奠定大殖民帝国基础的东西,有直接联系。”《鲁滨逊漂流记》通篇采用鲁滨逊自我讲述历险经历的叙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作为他者代表的星期五只是一个被关照的客体存在,没有主体性。鲁滨逊用枪和《圣经》使星期五臣服于自己的行为是西方殖民行径和殖民文化的表征。为了对《鲁滨逊漂流记》进行重大改写,库切在叙述视角上作了改变,他采用了被笛福删除在文本之外的女性视角来讲述乘船遇难的故事。

斯皮瓦克曾在《贱民能说话吗?》一文中用一个印度妇女自焚殉夫的例子来说明贱民不能说话的事实。白人可以从白人所信奉的人权角度救下这位寡妇,但这种拯救不是该妇女所需要的;而当地文化保护者则从传统习俗的角度认定这位妇女的做法是心甘情愿的,但也无法完全理解该妇女的真实处境和心理。双方各执一词,但殉夫的妇女却不能言说。库切要让“贱民”说话,所以库切要改变原来小说中没有女人的局面,并在小说中给予妇女合法的地位。

苏珊是一位英国妇女,为了寻找被诱拐的女儿来到“新世界”,在寻找女儿无果的情况下返回英国,在途中不幸遭遇船员叛变,她和船长的尸体被放到了皮筏子上,漂流到了鲁滨逊居住的海岛上,并和他们生活了一年,后来遇救脱险,鲁滨逊死在了途中,她成了星期五的主人。获救之后,苏珊决定将自己的经历编成书,告诉世人,因为以前从未有过关于女性乘船遇难者的作品。但是由于缺乏技巧,她找到了福即作家笛福,将自己的故事叙述给他听,希望他能把自己的经历如实写出来。据记载,笛福本姓Foe,他在四十多岁的时候,为表示自己有贵族头衔,在名字前面加了一个头衔De,改姓为Defoe。这个名字本身就是库切对作者的解构,是对历史的反讽。

像生活在男权社会中的其他女性一样,苏珊受到了来自性别歧视的压抑,在海岛上,她被克鲁索视为同星期五一样的属民,克鲁索告诉苏珊不要离开自己的“城堡”,因为“无尾猿对一位妇女不会像对他和星期五那样地警惕”,言外之意是女性更容易受到无尾猿的攻击,这令苏珊不由想到:“难道女性,对于无尾猿来说,是一个和男性不同的品种吗?”当苏珊后来回想自己在海岛上的经历时,她感到自己像“是一个来过了的、见证了的、渴望走开的存在:一个没有实质的存在,一个在克鲁索真实的身体旁边的幽灵”。苏珊决心找到失去的自我,然而她的处境就像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所揭示的,居无定所,没有远离一切干扰的舒适的椅子,没有可以向外凝视的窗户。由于缺乏训练,她没有写作技巧,只好求助于福,希望通过他为自己写的故事找回失去的实质。苏珊渴望根据自己的欲望自由的言说自己的故事,重获自己失去的实质,而福却肆意改编她的故事。“这样我们一共有了五个部分:失去女儿;在巴西寻找女儿;放弃寻找和海上历险;假设女儿寻母;母亲与女儿的相会。我们就是这样虚构一本书:丢失,然后是寻找,然后是恢复;开始,中间和结尾”。对于这种具有霸权或父权想象的虚构,苏珊坚决抵制,她只想讲海岛上的故事,他们三人在那里的生活。实际上苏珊指出了菲勒斯中心的男性文学对边缘女性的态度:女性是一个空空的容器,男性可以任意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进行填充,当然这不是真实的,被填充起来的女性形象出自掌握权力者的主观虚构,而真实的女性存在则被遮蔽了。苏珊试图建立女性的文学传统,她认为女性应该是自己故事的主人,男性只是激起灵感点燃欲望的外界因素,由母亲生成文本,才有可能产生可以与男性文本平等对话的女性文本。苏珊渴望获得主体性,这实际上是向男性写作对女性歪曲的挑战。

3. 星期五的失语

《鲁滨逊漂流记》被认为是一部反映欧洲早期殖民思想的作品。鲁滨逊在荒岛上开始了自己的殖民活动,把幸存的野蛮人改造成文明人。星期五这个名字是按照鲁滨逊救起他的那一天星期五来命名的。星期五穿着与他的主人一样的衣服,使用主人教给他的英语。作为鲁滨逊的创造物,星期五对他的忠诚的感激是欧洲殖民力量的反射。星期五好像没有言说的机会,他似乎也没有要言说的欲望,两人的主奴关系是天经地义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而在《福》中,星期五因为其沉默成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角色。库切让星期五的失语在文本中尽情展现,到最后更是成为了压倒一切的力量。苏珊·巴顿和福都曾试图破解星期五的失语,通过他们对星期五失语的读解,《福》展示了权力操控者对他者进行意义填充的过程,通过作为作者库切对他们的读解,《福》释放了被压抑的力量,为殖民地人用自己的语言言说自己打开了话语空间。

在《福》中星期五的造型被库切改造以适合南非的现实。在《鲁滨逊漂流记》中星期五是一个美洲土著,而在库切的作品中星期五则是一个非洲黑人:“面孔扁平的,小小的眼神很呆滞,鼻子宽宽的,嘴唇厚厚的,皮肤不是黑色的,而是深灰色,干巴巴的,仿佛是抹上了一层灰。”这种细致的描写无非是强调星期五的非洲人身份。更重要的不同是,《福》中的星期五在被发现之前,已经被割掉了舌头,无法说出自己的故事,这也预示了整个南非黑人被剥夺了话语权的命运。星期五,作为一名黑人土著,位于权利关系的边缘地带,处于被压迫的地位。他的残疾是殖民者的蓄意制造,是典型的殖民策略,目的在于将殖民者出现之前殖民地的历史完全抹去,重建殖民地的属地历史,对于历史的失声,星期五们是没有选择的,更是不情愿的。

按照福柯的理解,没有语言就没有主体可言。没有语言可以有人———自然的人,但不会有主体。由于星期五不会说话,苏珊无法通过语言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星期五在她的叙述中是一个空洞的存在,为了填满自己的叙述空洞,苏珊首先试图用语言打破星期五的沉默,“希望能帮他建立一座文字的桥梁,等到有一天这座桥梁足够稳固,他能够回到克鲁索发现他之前的时间中,回到他失去舌头之前咿呀说话的时候,就像水中游着的鱼儿一般,不必思索文字的意义。到那时候,他便能够回归到福先生,我以及其他人生活的文字的世界里”。苏珊想重新赋予星期五语言,建立起主体性,但这一努力是徒劳的,失败的原因在于苏珊自身。苏珊想要赋予星期五的语言是英语,殖民者的语言,用剥夺了他者言说权利的工具去触碰他者的生命实质,是一种霸权的强行侵入,所以,苏珊说,言语像一个真正的奴隶拥有者,想要得到他者的积极对话是不可能的。能说出星期五的故事只有星期五的舌头,但那舌头已被割掉。既然无法通过字词获得真相,福就建议苏珊通过书写打开星期五的沉默。苏珊认为书写必定出自思想形象,但携带着出自不同的知性生命的思想形象的书写无法实现对话,她的试验表明通过书写依然无法和星期五的主体相遇。

在库切笔下,沉默已成为象征他者被扭曲的最突出的特征。沉默既是长期权力凝视的结果,又是他者被剥夺权利的标志。《等待野蛮人》中的野蛮人,《黄昏的大地》中的越南人和南非的土著民族,《国家的中心》里的汉德里克夫妇,等等,都在被探查、被判定。他们自身陷于失语,能为他们言说的只有残缺的身体。身体的残缺作为权力暴力的表征符号,一方面是他者被扭曲的标记,另一方面自身也是一种控诉的力量。

4. 结语

《鲁滨逊漂流记》讲述的是关于殖民扩张的故事,而《福》讲述的是被殖民对象星期五和苏珊的故事,是对这部经典作品的颠覆。但库切对此并未停止,在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受奖演讲中他将《鲁滨逊漂流记》再次改写,让鲁滨逊回到了文明社会。综上所述,《福》对《鲁滨逊漂流记》的改写作为一种经典的反话语,具有巨大的颠覆价值。它从后殖民角度重新解读欧洲经典著作,揭开了欧洲叙述表面下的权力话语,解构了宗主国视角,并为他者的言说提供了可能性。

参考文献

[1]Attridge, Derek.J.M.Coetzee and the Ethics of Reading[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

[2]Coetzee, J.M.Foe[M].New York:Penguin, 1986.

[3]Said, Edward.W.Culture and Imperialism.New York:Van-tage Books, 1993.

[4]任海燕.探索殖民语境中再现与权力的关系——库切小说《福》对鲁滨逊神话的改写[J].外国文学, 2009, (3) .

上一篇:学校防汛减灾工作自查报告下一篇:原来我也很坚强初三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