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词赏析题

2024-10-16

小学古诗词赏析题(精选6篇)

1.小学古诗词赏析题 篇一

温州中考语文2006——2016古诗词赏析

【温州中考2006年】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诗中哪两个字写出了花的繁盛?(2分)

2、第三句中“留连”改为“翻飞”好不好?为什么?(2分)

【温州中考2007年】 从军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1.在诗的前两句中,哪两个动词最能体现边塞寒冷严酷的环境特点?(2分)2.“红旗直上天山雪”一句表现了从军将士怎样的精神?(2分)

【温州中考2008年】 送友人

薛涛

水团莱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注释】①杳:远得看不见踪影。诗歌前两句描绘了秋天月夜

的景象。(2分)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温州中考2009年】 《除夜作》(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注释】①除夜:除夕之夜。

1.第一句诗中的“寒灯”渲染了除夕之夜旅馆中怎样的氛围?(2分)

2.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温州中考2010年】)新凉 徐玑①

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

【注释】①徐玑:南宋时温州诗人,“永嘉四灵”之一。②田畴:田地,田野。

1、本诗描绘了黄莺在初秋微凉的天气中自由翻飞、的景象。(2分)

2、“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间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分)【温州中考2011年】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补充点评。(2分)

诗人搬家作别久住的湖上亭,亭边柳条、藤蔓轻展,枝头黄莺鸣声悠悠,一“系”一“啼”别有意味,仿佛是它们 之情的自然流露。

2、完成随感。(2分)

花草本是无情物,但诗人笔下的一草一木却多情多义,那是因为 【温州中考2012年】 田家 郑獬(xiè)田家汩汩流水浑①,一树高花明远村,云意不知残照②好,却将微雨送黄昏。

【注释】①浑:这里是满的意思②残照:夕阳

1.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流水汩汩、高花满树的景象,其中“ ”字尽现田园清朗的意境 2.云本无知,诗人却怨云“不知”这看似无理的抱怨,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温州中考2013年】 柏林寺南望(唐)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释】①精舍:寺庙,指柏林寺。②霁:雨止。

1.诗的前两句描写诗人遥闻钟声、泊舟穿径的情景,“微”、“深”二字体现出了柏林寺 的环境特点。(2分)

2.诗的后两句描写云峰相依的景象,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3分)

【温州中考2014年】 如梦令·春思 [北宋]苏轼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注释】这首词是苏轼离开黄州多年后,回想起当年的生活情景而写的;百舌儿:鸟名;居士,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这里是作者的自我呼叫。1.词中第二句“无限”一词写出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

2.你从“莫忘小桥流水”中读出苏轼怎样的情怀?(3分)

【温州中考2015年】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13~17题。

李白传(节选)【元】辛文房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

① 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唐】李白

④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上听吹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注释】①宰:指县令。②辟:召,征召。③本诗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④落梅花:古代有笛曲《梅花落》,诗人这里有意用作“落梅花”。

1.下列句中的“望”字,与诗中“西望长安不见家”的“望”字情感相近的一项是()(3分)A.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C.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D.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毛泽东《沁园春·雪》)

2.诗歌末句,诗人借想象之景,表现凄凉、感伤的心境。结合所选诗文,分析产生这种心境的原因。(4分)

【温州中考2016年】 南溪弄水回望山园梅花 【宋】杨万里

梅从山下过溪来,近爱清溪远爱梅。溪水声声留我住,梅花朵朵唤人回。

(选自《给孩子的古诗词》)

12.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回答。(4分)

A.杨万里的小诗妙用动词。结合全诗,分析第一句中“过”字的妙处。B.杨万里的小诗巧用叠词。分析诗歌三、四句中叠词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温州中考语文2006——2016古诗词赏析

【温州中考2006年】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诗中哪两个字写出了花的繁盛?(2分)

2、第三句中“留连”改为“翻飞”好不好?为什么?(2分)

(1)满 压

(2)不好,“翻飞”只写出了蝴蝶嬉戏花间的情状,而“留连”不仅写出蝴蝶留恋花间的情景,还流露出诗人对花的喜爱之情,做到情景交融。【温州中考2007年】 从军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1.在诗的前两句中,哪两个动词最能体现边塞寒冷严酷的环境特点?(2分)2.“红旗直上天山雪”一句表现了从军将士怎样的精神?(2分)1.裂 折

2.表现了从军将士一往无前的精神。

【温州中考2008年】 送友人

薛涛

水团莱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注释】①杳:远得看不见踪影。诗歌前两句描绘了秋天月夜

的景象。(2分)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1. 苍凉(悲凉凄凉凄清)2.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忧伤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执着的相思之情。

【温州中考2009年】 《除夜作》(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注释】①除夜:除夕之夜。

1.第一句诗中的“寒灯”渲染了除夕之夜旅馆中怎样的氛围?(2分)

2.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1、凄清(孤寂、凄凉、清冷)

2、一是除夕之夜独自一人寄居旅馆,二是对故乡亲人无比的思念,三是感慨年华易逝。【温州中考2010年】)新凉 徐玑①

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

【注释】①徐玑:南宋时温州诗人,“永嘉四灵”之一。②田畴:田地,田野。

1、本诗描绘了黄莺在初秋微凉的天气中自由翻飞、的景象。(2分)

2、“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间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分)

15,欢快鸣叫

16、诗人借黄莺来表达自己对新凉到来的欣喜和惬意的心情。【温州中考2011年】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补充点评。(2分)

诗人搬家作别久住的湖上亭,亭边柳条、藤蔓轻展,枝头黄莺鸣声悠悠,一“系”一“啼”别有意味,仿佛是它们 之情的自然流露。

2、完成随感。(2分)

花草本是无情物,但诗人笔下的一草一木却多情多义,那是因为 1.(2分)依恋(不舍、挽留)2.(2分)示例1:诗人久住湖上亭,与这里的一草一木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示例2:诗人移情于花鸟,借花鸟抒发自己的不舍之情。

示例3:诗人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相通的地步,故能心心相印。

16、作者喜爱湖上亭的一草一木,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等。【温州中考2012年】 田家 郑獬(xiè)田家汩汩流水浑①,一树高花明远村,云意不知残照②好,却将微雨送黄昏。

【注释】①浑:这里是满的意思②残照:夕阳

1.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流水汩汩、高花满树的景象,其中“ ”字尽现田园清朗的意境 2.云本无知,诗人却怨云“不知”这看似无理的抱怨,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5.(2分)明

16.(2分)蕴含着诗人对夕阳的喜爱(留恋、眷恋)之情。【温州中考2013年】 柏林寺南望(唐)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释】①精舍:寺庙,指柏林寺。②霁:雨止。

1.诗的前两句描写诗人遥闻钟声、泊舟穿径的情景,“微”、“深”二字体现出了柏林寺 的环境特点。(2分)

2.诗的后两句描写云峰相依的景象,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3分)

1.幽静或幽深

2、示例:雨后的山更加青翠了,云雾缭绕在四五座山峰间,如同妙手绘出的一幅水墨画。

【温州中考2014年】 如梦令·春思 [北宋]苏轼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注释】这首词是苏轼离开黄州多年后,回想起当年的生活情景而写的;百舌儿:鸟名;居士,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这里是作者的自我呼叫。1.词中第二句“无限”一词写出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

2.你从“莫忘小桥流水”中读出苏轼怎样的情怀?(3分)

《如梦令 春思》(1)繁茂,生机盎然(2)对当年淸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怀恋和向往

【温州中考2015年】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13~17题。

李白传(节选)【元】辛文房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

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唐】李白

④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上听吹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注释】①宰:指县令。②辟:召,征召。③本诗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④落梅花:古代有笛曲《梅花落》,诗人这里有意用作“落梅花”。

1.下列句中的“望”字,与诗中“西望长安不见家”的“望”字情感相近的一项是()(3分)A.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C.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D.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毛泽东《沁园春·雪》)

2.诗歌末句,诗人借想象之景,表现凄凉、感伤的心境。结合所选诗文,分析产生这种心境的原因。(4分)

1.C 2.才高气傲的诗人受永王李璘起兵谋反连累而获罪,后经郭子仪营救改为流放夜郎。他听到笛声,联想到自己命运坎坷,壮志难酬,因此产生这种心境。

【温州中考2016年】 南溪弄水回望山园梅花 【宋】杨万里

梅从山下过溪来,近爱清溪远爱梅。溪水声声留我住,梅花朵朵唤人回。

(选自《给孩子的古诗词》)

12.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回答。(4分)

A.杨万里的小诗妙用动词。结合全诗,分析第一句中“过”字的妙处。B.杨万里的小诗巧用叠词。分析诗歌三、四句中叠词的表达效果。

A.“梅从山下过溪来”译文是:盛开的梅花从山脚下一直生长到小溪畔,看那样子像是要急切的生长到小溪一侧似的。“过”字写出了梅花盛开的特点,诗人富有想象力,赋予梅花人的情感,表现梅花急切过溪唤“我”回去的情态,富有情味。

B.溪水声声不断,像是在热情的挽留诗人;梅花朵朵争艳,像是急切的呼唤诗人。两个叠词,既突出了殷切之情,又富有音韵之美。在诗人笔下,溪水、梅花都有了人的情感,别有趣味。

2.小学古诗词赏析题 篇二

忌一:只译不议,以释代析

原题:阅读晏殊的《蝶恋花》,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词的上阕,诗人是怎样表现离恨苦的?

误答: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看上去像是满怀忧愁;兰花上沾着露珠,看起来又像默默饮泣。清晨,罗幕之间飘荡着阵阵轻寒,燕子穿过帘幕飞走了。月亮不解我的心,天亮了,我也不曾安睡。

评析:这样的答案只是对诗句的译述,而不是赏析。鉴赏离不开对诗句的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鉴赏,因此诗歌鉴赏时往往有串释一下诗句内容的必要,但是这种串释只是鉴赏的前提,而不是鉴赏本身。只译不议,以释代析,这样做很难得分。

参考答案:诗人用“愁烟”、“泣露”将“菊”、“兰”人格化,融情于景,借景抒发自己的哀愁;用燕的双飞,反衬出人的孤独;用明月之“圆”来暗衬离别之“缺”,又借对明月的埋怨,含蓄地写出自己彻夜未眠,从而更有力地写出自己的离恨之深。

忌二:思而无评,以感代论

原题:阅读下面的诗,试分析诗中画眉鸟的形象。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误答: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唱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自由是生命的主题,只有在自由的状态下,才能有蓬勃的生机,才能有勃发的生命,奴才无价值。我们要做自由的人,“百啭千声随意移”,不做金丝笼里的鸟。

评析:这只是读后感,不是对诗中形象的分析。形象应是熔铸诗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形象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答题步骤是:①找出并描摹诗歌形象;②概括形象特点;③揭示作者情感。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①是什么形象;②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③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诗歌描写了一只画眉鸟出笼后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形象。其中一、二两句具体描写画眉鸟出笼后,自由自在地飞翔、无拘无束地歌唱的特点。其实画眉鸟的形象就是摆脱了朝廷束缚后自由舒畅的诗人自身形象的写照。

忌三:滥用术语,评述脱节

原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按要求作答。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就主要艺术手法,写一段文字,对主要艺术手法加以赏析,100字左右。

误答:诗人运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移情于景、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使全诗显得情景交融、妙趣横生。首句交代时间和景物,次句写远处萧条的人家,后三句写庭树不知无人欣赏,在春日里依旧开花,抒发了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

评析:托物言志、移情入景、动静结合,把一切美好的词语统统搜罗出来,编为答案,不明概念的内涵,滥用术语,这是失误之一。先提出见解,后复述诗句内容,有评有述,思路符合赏析要求,但是,评论点不能统率复述的内容,复述未能紧扣评论点,评和述严重脱节,这是失误之二。

参考答案:用反衬手法写衰败是本诗的一大特色。仰望空中,晚照中乱鸦聒噪;平视前方,一片萧条,唯有三两处人家。前两句写尽眼前萧条。三四句不写梁园颓败,却写庭树花开,以乐景写哀情,把梁园衬托得更加萧条,感情沉痛,用语含蓄,有力地抒发了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

忌四:言而无力,答而无序

原题:晏殊《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请分析“凋”字的妙处。

误答:这里也可以用其他动词,如“拂”、“吹”、“刮”、“撩”等,但这些动词都不如“凋”字好。“凋”字写出了秋天的凄凉,更能烘托出主人翁内心的孤寂。“凋”,凋谢、凋零的意思,“凋”字比其他动词好。

评析:没有分析,或者分析乏力,靠几声空洞的“好”难以令人信服,这是失误之一。答题没有思路,头上一句,脚上一句,语无伦次,这是失误之二。一道主观题,就是一段小议论,每一种类型的主观题都有一定的答题思路,只有言而有方、言而有序,才能言而有力。就炼字题而言,答题思路一般是先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指出它所体现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然后把该字放入诗句,描述景象,体会妙处,最后点出该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或哲理。

3.古诗赏析题常见失误与对策 篇三

审题是答题的第一步。只有审清题干问的是什么,弄懂要求我们答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答对题,答全题。如果审题有了失误,答题就会“驴头不对马嘴”,痛失全分。例如: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一问的正确答案是:描写景物的特点是清新幽静、超凡脱俗。

许多同学审题出现了错误,将“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看成是“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于是有的答成:前三联借景抒情,后一联直抒胸臆。有的答成:第一、五、六句写动景,第二、三、四句写静景,动静结合,等等。其实“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是指景物本身的特点,“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则指描写方法或技巧的特点。混淆了“描写的景物”和“景物描写”这两个概念,答题就会失误。

审题失误常见的还有:混淆表现手法是全诗的还是某一两个句子的,是处于主要地位的还是处于次要地位的;分析“异曲同工之妙”时大谈思想感情,不明白这个“妙”主要指方法和技巧上的特色;在对律诗诗句的赏析中错把颔联当颈联或相反;忽视对背景注解的审读,导致对诗歌特定思想内容的错误理解等。

对策:

审题要具备基本的知识背景,包括文学常识、语言知识,这样才能读懂题目里涉及的一些概念(如颔联与颈联)和古人对作家作品的评价。读题要全面,不要忽略每一个细节;要专注细心,逐字逐句,甚至咬文嚼字。要抓住关键词语,对可能引起误解的概念反复推敲。要弄清楚题目问的是什么,怎么问的。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做到问与答对缝合隼,准确无误。

二、手法误认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同学们对全诗或诗中某一两句运用的手法进行分析和指认,常常很容易出问题——把一种手法说成是另一种手法,造成该得分点失分。例如:

石头城[宋]刘翰

离离芳草满吴宫,

绿到台城旧苑东。

一夜空江烟水冷。

石头明月雁声中。

“石头明月雁声中”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一问的正确答案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绘声绘色/以动衬静)。

分析诗句,作者借助月色、雁声等意象来表达对石头城昔盛今衰的伤感,所以说借景抒情;从写作的心理过程看,又可以说成融情于景。作者是从声音和色彩两方面来描写的,所以又可说成绘声绘色。“石头”、“明月”是静景,“雁声”是动景,所以又可说成是以动衬静。但许多同学却说成比喻、拟人或者象征等,如果说象征还有一定的道理(“雁声”似乎也可看成是作者自身影像的投射),那么比喻和拟人就毫无道理可言了。

对手法的分析和指认,许多同学把握不准。有这样一些问题最为常见:把对全诗手法的分析看成是对一个局部、一两个句子的,或者倒过来;实际上是衬托、虚实手法,却动不动就说是借景抒情什么的;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常常混淆不清;当什么手法都看不出来的时候,则比喻拟人胡说一通。

对策:

整理常見的表现手法,将它们系统化。我们这里提供一个表现手法的分类整理供同学们参考:(1)抒情手法: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2)描写手法:衬托(正衬和反衬)、虚实、对比、动静、细节描写(细描和白描)、正侧。(3)修辞手法: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

三、积淀先入

古诗内容丰富,主题多样。大家积淀和内化的思想内容相对于浩如烟海的古诗词来说,还是有限的。有些名篇已经非常牢固地积淀在同学们的心里,有些内容则接触较少,相对比较淡薄。所以,一旦试题所选古诗稍微“冷”了一点,同学们常常会“积淀先入”,把那些印象深刻的内容调动起来,走入丢开文本乱答一气的误区。例如:

上面一首《石头城》,还有两道题目:

(1)“绿到台城旧苑东”中的“绿”用得很有特色,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有人认为“一夜空江烟水冷”中的“空江”,与唐朝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中的“空城”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谈谈你的理解。

第一道题正确答案:“绿”通过色彩形象地写出了野草的连绵不断,满眼绿色显示石头城的衰败与荒凉。但是有许多同学却把连绵不断的野草说成是生命力旺盛,是乐景,进而认为“反衬”了石头城的寂寞。他们对野草意象只有一个很牢固的认识:写其绿就是显示生命力,写其枯就是显示衰败荒凉。而对写“黍离之悲”的古诗体验和感受可能太淡了,一时想不起来,就“积淀先入”了。

第二道题正确答案:“空江”写开阔的江面上空空荡荡。通过“江空”衬托城空;空城直接点明了荒芜寂寞。都写出故都的沉寂凄凉之感。有的同学将后一点答成“都写出了作者思念故乡的凄凉之情”。殊不知,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这是因为,思乡之情在大家心里刻下的印象太深了,而吊古伤今的诗库存太少。

积淀先入的现象还有一些。例如,一个被赋予了历史文化内涵的意象,在许多诗歌里作者用它来表达该文化内涵,但也不尽然。比如“垂钓”一般用来表示隐居生活,但在宋诗《江上》(董颖)中,却表示对安定生活的期待和向往。积淀先入也常常表现在对手法的辨认上,借景抒情、比喻拟人平时接触得多,因而在大家难以辨认或觉得似是而非的时候,就随便挑一个最熟悉的说法搪塞过关。这一点与上文所说的“手法误认”密切相关。

对策:

先说内容上的积淀先入。有了积淀才有唤起,因此,我们要多赏析一些内容可能比较“冷”的古诗。当然,内容的“冷”与“热”因人而异。下面是就中学所学古诗从内容的角度作出的整理,供大家参考。

(一)古诗中的时间观念

1.“人生忽如寄”类——人生无常;2.“花开堪折直须折”类——“失时”主题(及时行乐和成就事业);3.“暮去朝来颜色故”类——“失乐”主题;4.“明年花开谁复在”类——对未来的迷茫不安;5.“此生此夜不常好”类——好景不常

(二)古诗中的季节观念

1.“人生几何春已夏”类——惜春主题;2.“满地芦花和我老”类——悲秋主题;3.“人生看得几清明”类——伤春主题

(三)古诗中体现的人生观

1.“荣名以为宝”类——自警自励;2.“服药求神仙”类——讥讽误国;3.“思为双飞燕”类——爱情主题;4.“先据要路津”类——权利意识;5.“为乐当及时”类——珍惜

时间;6.“纵浪大化中”类——自我超越

(四)古诗中的历史智慧

1.“无情最是台城柳”类——吊古伤今;2.“旧时王谢堂前燕”类——富贵难保;3.“商女不知亡国恨”类——亡国之忧

(五)古诗中的政治观念

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类——阶级对立;2.“一将功成万骨枯”类——反战思潮;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类——思亲主题;4.“振衣千仞冈”类——高洁主题

四、挂一漏二

挂一漏二主要指内容或手法上分析和指认的缺漏现象: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从而导致失分。例如: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柳宗元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注]①南谷,在柳宗元贬谪之地永州城南郊。②杪秋,即深秋。③机心,机巧的心计。语出《庄子》。

(1)此诗写景,处处紧扣“秋”字。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又是怎样表达的?

第一题正确答案:霜露浓重,黄叶落地,寒花疏落,幽泉断续,无不体现了秋的特色。第二题正确答案:第一问:落寞,孤愤,旷达而又无奈。第二问:前六句借景抒情,后两句直抒胸臆,化用典故。这道题容易“挂一漏二”。第一题,答了霜露、黄叶、寒花,而漏掉幽泉,其实“断续”二字不正是秋水的特征吗?看来与季节常识缺失或者模糊有关。第二题,第一问,只答落寞或者孤寂之类,没有体会出“愤”味和旷达而又无奈来,其实结合注释细细揣摩最后两句就可以体会到。第二问,只看出后两句“直抒胸臆”,由于忽视了注释③,漏掉了化用典故。

挂一漏二的问题比较普遍,以上这道题比较典型,代表了内容和手法两个方面。有一种试题,似乎不是考内容和手法的,其实不然,它首先包含了内容和手法的考查。例如“试分析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容易只答为全诗奠定了什么基调,其实还要从题目和结构的角度来回答才算完整。

对策:

做古诗鉴赏类题时要仔细审读,严密思考,多想想是不是还有别的角度、别的意味,是不是还没答到位。还要加强积累,多阅读和训练,多体验、领悟和评价。特别是借助写作背景,读懂注释,用心品味诗歌语言里蕴含的情感因素。

五、思路紊乱

关于答题思路,人们总结出好多类型,一般有六种也有八种的,但是还有一种题目很单一却易出错。先看例题:

送人还荆州[唐]皇甫曾

草色随骢马,悠悠同出秦。

水传云梦晓,山接洞庭春。

帆影连三峡,猿声近四邻。

青门一分手,难见杜陵人。

[注]青门,长安东南门。

结合具体诗句,说说这首诗是如何围绕“送”字,表达送别之情的。

正确答案:先写送别友人同出秦川,表达留恋之情;再用想象手法写将去之处的风光和途中情景,表达牵挂之情;最后写一别难再相见,直接表达不舍之情。在这道题中,“送”是题眼,命题人抓住这个字设置了这道题,可以说这是一种“题眼题”。像“送”这样关涉全篇的字,有时还会出现在诗歌的开头一两句,可以称之为统领全篇的诗眼。大家由于没有正确的视角和思路,答案五花八门:有的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答,有的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答,有的从意象意境的角度答,等等。

对策:

通过研究答案,我们不难发现答题的规律:抓住题眼,循着作者的思路逐句或逐层展开分析就可以了。这一句推进一句、一层推进一层的揭示,就是回答“如何围绕”的。这种答题思路和方式,就是逐层分析法。

这种方法对每一层的分析要找切入点,一般从景或事的角度切入,即回答写什么;如果某个层次有一个突出的表现手法,也可从手法的角度切入,例如上题答案中的第二句“用想象的手法”。

六、比较粗疏

比较粗疏指对比较鉴赏题里诗歌的鉴赏和答题粗糙疏忽,不细心品味和比较。这种题目相同点可能好找一些,而不同点非仔细揣摩不可得。例如:

京口月夕书怀>[南宋]林景熙

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

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

远城江气白,高树月痕苍。

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

有人说,本诗第二联颇有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之诗意。请简要说说两者的异同之处。

正确答案:两诗均在萧瑟的秋风里借景抒发自己长期漂泊在外,年老而无归的孤独悲凉之情。但林诗多了万事不如意的郁闷之情,并把感情写得含而不露;杜诗则流露出自己多病孤独登台的凄苦,“悲”、“独”二字尤为传神。大多数同学能从季节、处境和心情三方面概括两联的相同点,但对不同点的回答就显出粗疏的缺点了。他们不能从“万事已华发”里品出杜诗里不甚突出的万事皆空的悲叹,也难以从杜诗里体认到林诗里没有的百病缠身;不能从林诗里看到感情的相對含蓄,也难以从杜句里意识到“悲”和“独”有直抒胸臆的作用。分析和比较粗疏,答案也就粗疏了。

相对这种题型,更多的是两首诗放在一起比较鉴赏。命题人往往从意境、感情、技巧和语言等方面择其一点或两点来设置比较性的试题,我们平时要多练习。

对策:

4.小学古诗词赏析题 篇四

1.《山坡羊•潼关怀古》

错点:①描写战争非常惨烈。②“潼关如聚,波涛如怒”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2.《沁园春•雪》

错点:“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实写晴天雪景。3.《渔家傲•秋思》

错点:①“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写的是边塞秋天寒冷,大雁过早地飞离了衡阳。②“长烟落日孤城闭”营造了一派宁静祥和的氛围。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错点:①“闻笛赋”写的是使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烂柯人”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怀念。②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无限悲痛和怅惘。③表达了诗人要远离官场过闲适生活的决心。5.《江城子•密州出猎》

错点:①希望朝廷免去自己的罪名。②“会挽雕弓如满月,亲射虎,看孙郎”突出了孙权能挽弓射虎的高超武艺。③表现了作者的高超武艺。④表达了作者的悲伤愤恨之情。6.《使至塞上》

错点: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边塞风光增添了一种柔美。②将士战败,撤退到燕然山。7.《望岳》

错点:诗人登上泰山放眼四望远处景象。

练习题:

课内诗词赏析专项练习33题

1.下面对诗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聚”和“怒”写山峦重叠,黄河奔腾的景象,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写战争之惨烈,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之深重。

B.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这两句诗既写出了诗人的美好愿望,又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艾青《我爱这土地》)

这只倾尽全力为土地而歌唱的小鸟生命耗尽后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寄寓了诗人愿意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D.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温暖”“明朗”“坚固”“蓬勃”这些用来形容“那辽远的一角”的词语积极、明快。表达了作者

对解放区生活的无比向往。

2.下面对诗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毛泽东《沁园春•雪》)

赏析:句中以“舞”字形容雪披群山似“银蛇”,逶迤曲折;以“驰”字形容白雪覆盖的高原如“蜡象”,奔腾耸动,赋予雪境以生命感。

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赏析:这是全词的核心部分,揭示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赏析:诗人以“落花”为喻,形象地表达了对社会、对生活的厌倦之情。

D.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啊/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郑愁予《雨说》)

赏析:“笑”在这里代表一种快乐幸福、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要“勇敢地笑”,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孩子们美好祝愿和殷切希望。

3.下面对诗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诗人以落红化春泥,寄托了自己虽然脱离了官场,但仍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的情怀。B.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作者通过“闻笛赋”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通过“烂柯人”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之情。

C.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

诗的前两句写出了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充满朦胧之美的境界,与主人公见“伊人”心切,望穿秋水的心情,完美融合在一起。

D.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戴望舒《我用我残损的手掌》)

在这句诗中,作者道出了自己对解放区的真挚感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寄予热切希望的感情。4.下面对诗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辛弃疾《过零丁洋》)

这两句以“风飘絮”和“雨打萍”来比喻诗人自己悲苦的身世,表达诗人的哀叹之情。B.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三句表明作者想要驰骋沙场、为国杀敌、一展宏图的强烈愿望和远大的志向,其耿耿衷心溢于言表,凸显了刚强威武的英雄气概。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词人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虽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只能用一杯浊酒来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来寄托对成就功业的向往。

D.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定然”“定”都表示断定的语气。作者对想象中的景象加以肯定,表明了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对美好的未来充满看信心。

5.对《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的理解品味有误的一项是()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A.此词是苏轼的 B,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早就知道边塞的秋天寒冷,所以连大雁南飞也不会放在心上。

C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作者以简约的笔法,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表现了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D.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流沙河《理想》)理想有时代性,有阶级性。社会不断进步,理想也不断提高。8.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此两句选取“早莺争暖树”和“新燕啄春泥”两个动态的典型画面,活灵活现地展示了春的活力,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B.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毛泽东《沁园春•雪》)

句中以“舞”字形容雪披群山似“银蛇”逶迤曲折,以“驰”字形容白雪覆盖的高原如“蜡像”奔腾耸动,极为传神地把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化静为动,使之生机勃勃。C.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

此两句写景,前句“一东”“一西”,点明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后句描绘出了一幅静谧的夕阳入山图,烘托了诗人登临时的悠闲、平静的心情。

D.诗句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大漠之上,纵的烟,横的河,圆的落日,线条简约,色彩明丽,使边塞风光平添了几许柔美。C.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这两句诗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D.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诗人把自己假设成一只喉咙嘶哑的鸟,饱含忧患意识,表现了对多灾多难的祖国博大深沉的爱!11.下面对诗句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里写出了百姓倾城而出观看太守狩猎的盛大场面,有力突出了孙权能挽弓射虎的高超武艺。B.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句一用典。前一句借《思旧赋》表达了对好朋友的怀念,后一句感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C.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两句写春望所见,“破”字已使人满怀凄然;“深”字又令人触目惊心。

D.雨说,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去/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郑愁予《雨说》)在这里,雨交代了自己的归宿:为孩子们的欢笑和甜蜜,最终选择牺牲自己。12.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毛泽东《沁园春•雪》)

这三句描写晴日当空的雪后景象,与前面雪中苍茫的景象形成正比,突出作者眼前晴日山川之美。B.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这两句描写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随”字赋予静止的山岭以动感。“入”则写出了大江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的气势。

C.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三句诗写作者回忆自己征战沙场的生活,画面雄壮、健美,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征战沙场,为国杀敌的渴望之情。

D.跟着我去踩田圃的泥土将润如油膏/去看牧场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郑愁予《雨说》)这句诗写大地因春雨降临而焕发生机勃勃,雨邀请孩子们跟着它去迎接这美丽的春天。13.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八百里”对“五十弦”,“麾下炙”对“塞外声”,句式整齐,充分体现了诗歌的韵律美。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了夕阳西下的极度落寞与不

甘,以及无限悲痛与怅惘之情。

C.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一个“割”字,表现出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割断了阳光,使泰山明暗对比强烈,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D.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乡愁》)

以“海峡”作为“乡愁”的具体对应物,将故乡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思,深化了诗歌的主题。14.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阔”表现了“潮平”的结果,突出了春潮涌涨,江水浩大。“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和“风正”相呼应,突出了春风的和顺。

B.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里写出了人们倾城而出观看太守狩猎的盛大场面,同时也写出了太守亲自挽弓射虎的高超武艺,表现了作者的少年狂气。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此联说的是因战乱不断,使人被困整整三个月无法与家人取得联系,只好写信表达对妻儿的思念。D.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角依然完整”的土地,是指没有被日寇践踏的解放区。此诗句表达了诗人对解放区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15.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这两句写出了夕阳西下,崇山峻岭间狼烟升起,城门早早关闭的景象,营造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B.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在离乱伤痛之时,叹息衰老,更添悲愁。C.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

这两句抒发了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来看,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D.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流沙河《理想》

这两句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福利的理想,因此又说理想是一种牺牲。

16.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这两句诗,诗人抓住“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这两句诗中的“烽火”是指因战乱而引发的长安城中的大火,这让作者很难得到家信。C.理想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流沙河《理想》)

这两句诗的含义是树立理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即是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D.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郑愁予《雨说》)

这两行诗意味深长:只有孩子们欢笑起来,才真正意为着春天的来临,才真正看得到大地的希望。17.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运用想象的手法,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B.“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苏轼《密州出猎》)一“聊”一“狂”两字,足见作者的潇洒豪放,“卷平冈”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C.“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这句话突出了塞下秋天天气之“异”。表现塞下秋景与中原秋景的不同,连大雁也过早地飞离衡阳。D.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街灯像明星,明星像街灯,回环往复的互喻,相映成趣,创造了一个充满幻想,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意境。

18.下面对诗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

这两句诗是说由于诗人眼中的景色是如此的美丽,因此让人只顾得上去细细观赏,却忘记了用语言表达出来。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沉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诗人巧用典故“吕尚垂钓”“伊尹乘舟日边”表明自己决意远离官场,愿过自由闲适的生活。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既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D.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

这两句诗先后从听觉、视觉两个角度概括而生动地写出战斗紧张激烈。19.下面对诗歌的赏析,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表达了词人渴望为国御敌立功,然而壮志未酬的悲伤愤恨之情。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其五)》)

“心远地自偏”表明因为诗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C.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愁云”一句既是写景,又是写情,由写愁云的惨淡引出下面的送别场景。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艾青《我爱这土地》)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是那个苦难年代的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20.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将军身经百战生存无几,壮士戎马十年胜利归来。B.“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这两句诗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诗人仕途的艰难,寓含着无限的悲慨。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这两句诗表达的哲理是: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必然要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

D.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艾青《我爱这土地》)

在炮火连天、国运危急的时刻,一只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诗人自比“小鸟”,表达了对祖国博大深沉的爱。21.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关雎》)写男子对理想女子的追求没有成功,难以入眠。B.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意思是说,周瑜的获胜是偶然的机遇所致。这里“二乔”的命运代表着东吴的命运。C.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文天祥《过零丁洋》)

自己投身官场和起兵抗元的经历,跌宕起伏,回想起来仿佛置身星河之中。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我爱这土地》)

这两句诗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22.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

前两句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而结语五个字,却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壮志难遂的抑郁和愤慨。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既抒发诗人身世之感,又蕴含深刻的哲理。C.天河何处?远远的海雾模糊。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郭沫若《静夜》)

上来一问句,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带到广袤的宇宙,想象穿过茫茫雾海,而鲛人“对月流珠”更给

读者留下无穷的回味。

D.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毛泽东《沁园春•雪》)

实写雪后晴日当空,红日与白雪将相辉映的艳丽景象,赞美之情溢于言表。23.下面对诗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A.首联叙事,交待了诗人以使者的身份,轻车简从,到遥远的边塞去慰问将士。

B.颔联叙事与写景相结合,以“蓬”“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C.颈联中“直”与“圆”,二字极为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D.尾联写诗人兴致勃勃地到达边塞,却得到令人失望的消息:前线战败,军队已经撤退到了燕然山。24.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这两句诗中有画:闭目遥想,烟纵河横、红日黄沙,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B.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这两句连用典故,“翻似”二字,写出旧友被害情状,抒发诗人对朋友的深切还念,表达长期被贬后的人世沧桑之感。

C.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这三句用了白描的手法写了九种景物,这些相对独立的景物勾勒出生动的图景,相互映衬,表达了游子的羁旅之情。

D.天河何处?远远地海雾模糊。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郭沫若《静夜》)诗句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进入想象的世界,使人产生无尽的回味和神往。25.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这两句诗既是写景,又点明了时令季节。同时,通过写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春和旧年的交替,还告诉人们:新的事物是挡不住的,人应该积极向上,乐观生活。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渊明《归园田居》)

这里的“愿”表面上是写自己的田园劳作之乐;更深层的意义是诗人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他要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重新找回自我,去开创一番事业,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C.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这两句诗运用两个典故,写自己被贬归来的感触——王叔文等好友已经故去,对他们只有无尽的怀念;岁月流逝,人事全非,自己已恍如隔世之人,心中满是悲痛和惆怅。D.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流沙河《理想》)

这里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树立理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但这一切又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所以又是一种牺牲。26.下列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王维《使至塞上》)

这两句诗以简练的笔墨写出了诗人此次出使的经历,自己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边塞去慰问将士。B.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正提着灯笼在走。(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这一情节描绘作者在想象的境地中见到了牛郎织女,他们正提着灯笼在天街闲游,抒发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C.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杜甫《望岳》)

诗句描写了远望泰山之所见:远远望去,泰山参天耸立、绵绵不尽,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平原。

D.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诗句以简练的语言描绘出了景物和环境,写出了边地艰苦的生活环境,也生动地表现了木兰思家的复杂心情和坚守岗位的气质。

27.下列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诗句表达了作者企望为国御敌立功、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和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B.假如我是一只小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艾青《我爱这土地》)

诗人把“我”假设为一只“鸟”的形象,非常新奇,令人遐想。诗歌中“鸟”是特指,指的是历代诗人反复咏唱的杜鹃。

C.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流沙河《理想》)

这里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福利的理想,因此又说理想是一种牺牲。

D.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此两句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作比喻,以水陆之路途难行比喻世路艰难,说明自己的仕途道路受到阻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

28.对下面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两句是词人借月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对离人的同情。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以“落红”喻身世,借“春泥”明心志,表明决心

远离官场,退隐避世,化作春泥,载桃培李。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两句即写思乡之情,又抒报国之志,揭示了征人们思家难回、功业未建的矛盾心理。

D.“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作者以肯定的语气描绘想象中的世界,充分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与追求。

29.下列选项中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这句描写的是雪上的马蹄印记,把思念延伸至远方。开放式的结尾,给人以无尽的遐思。B.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用动态的视角来买哦写景物的变化,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度到平原,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这两句诗议论,诗人感慨由于东风不给周瑜方便,导致二乔被关进铜雀台。D.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流沙河《理想》)

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30.下列选项中对诗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这四句全是虚写。作者借助丰富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这两句诗运用拟人的手法,写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诗人远行,既点明了题目,又暗示了故乡人的深情厚意。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作者引用典故,以魏尚自比,表达了他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的意愿。D.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流沙河《理想》)

诗人以比喻、顶针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很有艺术感染力。31.下列选项中对诗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写诗人完全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傍晚时分,连飞鸟也跟着他一起回去了。B.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作者用代表“贪残侵掠”的天狼星暗喻屡犯边境的西夏,表达了词人渴望抗敌戍边的雄心壮志。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从而把离愁升华为崇高的献身精神。

D.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张锋《化石吟》)

这一节中的“长眠”指化石沉睡的时间长,“苏醒”是指化石被人们发现。32.下列选项中对诗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郑愁予《雨说》)

雨将生命变成了孩子们嘴里的“那份甜”,并在那份甜中融入对孩子们的祝福,也是对中国未来的祝福。

B.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入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C.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形象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城门紧闭的情景,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D.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诗句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把“峰峦”“波涛”的雄伟气势写得及其生动形象。“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写出潼关的险要。33.下列表述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反映出诗人倔强、自信的性格,表现出诗人“长风破浪”的坚定信念,不屈的精神,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B.《酬乐天扬州出逢席上见赠》这首诗表现了作者长期遭贬谪的悲凉、愤懑的心情,同时又袒露出作者豁达豪放的胸襟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描写出一幅壮美的塞北春景图,表达了诗人无比喜悦、乐观的情感。

D.《我爱这徒弟》中“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隐喻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5.题西林壁古诗及诗意赏析 篇五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题西林壁古诗及诗意赏析,我们来看看下文。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从侧面看。

(3)各不同:不相同。

(4)识:认识;清楚。(注:这里不是看清楚,没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的意思。)

(5)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6)缘:同“原”,因为;由于。

(7)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诗意

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

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6.小学古诗词赏析题 篇六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2、《赤壁》 感情:

本诗别出心裁,请结合诗句内容从构思、立意两方面作具体分析。

3、《水调歌头》

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阙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B、下阙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是吟咏中秋的名作,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和矛盾,下片写中秋对月思人,怀念手足兄弟,因而心情极为抑郁不平。

B.开篇写中秋之夜苏轼把酒问天,流露出作者对宇宙人生的疑惑,而且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也更加深了一层,竟产生乘风归去的念头。

C.下片起笔的月色描写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人世情怀,由“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一问转入抒发人之情,表面上对月有怨,实际写与亲人不得团圆的惆怅。

D.全词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虚实并述,将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化,形象化。语言如行云流水,想象生动丰富,意境旷远美妙。

4、《早春》

感情:

请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草色遥看近却无”所展现的画面。

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感情:

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

诗中写“杨花”的作用是什么?

④请从修辞和情感表达两个角度简要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

6、《观刈麦》

感情:

为什么说夏日“丁壮”已“力尽”却“不知热”,反而“但惜夏日长”?

选出下面对《观刈麦》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意思是力气用尽了,热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只是叹惜夏天实在太长了。形象地写出了劳动人民抢割时的辛苦景象。

B、“贫妇人”“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是因为“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形象揭露出官府对贫苦农民的残酷剥削。

C、“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看到农民劳作的情景,想到自己舒适的生活,作者感到万分惭愧,内心不能平静,这是作者对农民生活同情和关心的反映。

D、这是一首叙事诗,着墨不多,但却把割麦者和拾麦者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万分痛苦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描绘得真切生动,历历如画,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

7、《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感情:

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

④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⑤表现作者壮志难酬,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________。

8、《使至塞上》

感情:

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

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到达地点和作诗缘由,“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

B.颔联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由“归雁”一词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秋天。C.颈联中,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D.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诗中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都护的赞叹。

④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

⑤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壮观”。

9、《黄鹤楼》

感情:

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10、《春望》

感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④ 请选出对杜甫的《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

A.首联写景,描绘出国都沦陷后山河依旧却残破不堪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回家途中的艰难。

B.颔联中“感时”一语承上,“恨别”一语启下,此联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C.颈联中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尾联中用“搔更短”和“不胜簪”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苍老之态。

D.这首诗在内容上集中表现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诗风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深沉含蓄而不浅露。

11、《泊秦淮 》 感情:

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首句写景,二句叙事、写景连用。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下句“商女”、“亡国恨”、“犹唱后庭花”作铺垫。

B.诗中描绘秦淮迷蒙冷清的寒江夜色,寄寓诗人的忧愁和伤感。C.全诗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愁,语言清新洗炼,化用典故,是唐诗绝句中的优秀诗篇。

D.商女热衷歌唱《玉树后庭花》靡靡之音,诗人既批判了她的幼稚无知,又抒发了自己忧时伤世之感慨。

12、《过零丁洋》

感情:

诗中颔联句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试具体分析。

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1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感情: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诗蕴涵的哲理

为什么在古代送别诗中是别具一格?

14、《己亥杂诗 》 感情:

这首诗首句是怎样写“离愁”的?

具体说说首联作者的复杂情感

④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画面。并谈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15、《望岳 》  感情:

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寓意的人生哲理是什么?

16、《钱塘湖春行》

感情:

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两个动词很有表现力,请说说这两个动词好在何处。

④“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两个动词很有表现力,请说说这两个动词好在何处。

⑤“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17、《登飞来峰》  感情:

“泘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18、《雁门太守行》

感情:

试从“炼字”的角度,对首句“黑云压城城欲摧”作一点赏析。

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④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9、《渔家傲》范仲淹

①感情:

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

④“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3分)

⑤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

B.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C.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D.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20、《天净沙 秋思》

感情:表现了异乡游子的羁旅之情(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亲人)。“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诗歌在充满萧瑟秋景的气氛中,为何要写“小桥流水人家” ? 【小桥、流水、人家三样景物写出了家庭的温暖和对家庭的思念。反衬作者人生的苍悲,表达出作者追求美好生活却不能实现的痛苦。】 ④简要赏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结尾卒章显志,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2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感情:诗人表达了长年被贬偏远之地、政治失意的愤懑,表现了诗人对仕宦沉沦、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同时也表示了对生活、对未来的坚定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诗的颔联中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闻笛赋:怀念故友;烂柯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示例一:这两句诗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示例二:“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示例三:原意是:沉船旁边千帆飞驶而过,病树前头万木峥嵘,春意盎然。新意是:事物在迅速向前发展,相信未来一定比现在更美好,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22、《夜雨寄北》

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有朝一日能和家人团聚的美好心愿。

“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 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 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④三、四两句明明是写今日的离情,却设想未来的相逢,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这是一种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奇妙构思。用想象未来团聚时的欢乐反衬出今夜离别的相似之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秉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在时间和空间的回环对照中,将深挚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曲折细腻又含蓄隽永。】

⑤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你分别是怎样理解的?

【前一句是写实,后句是想象会面时对当时情景的描述,两次出现构成了音调和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

23、《关雎》

感情: 劳动人民内心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突出表达了青年男女健康、真挚的思想感情

.“左右流之”中的“流”字用得妙,使全篇生辉,试作分析。【①描写少女采荇菜的忙碌和姿态优美,使作品充满动感和生机;②突现女子的勤劳;③更增加青年男子对女子的思慕和爱恋。】 本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析说明。

【比兴。如开头由关雎说起,引出君子追求淑女,这种委婉含蓄又生动形象的艺术手法在诗中多次运用,使全诗产生了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

24、《蒹葭》

感情:表达出了一种贤才难觅,情人难得的怅惘,乃至前途渺茫理想不能实现的失望心情。(全诗流溢着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著追求以及追寻不得的失望、惆怅心情。)

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

【 通过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1分),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求之不得凄清、冷落(或缠绵悱恻)的思想感情】

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1 分),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1 分)。】

25、《相见欢》李煜

感情:表达了作者作为亡国之君的哀之痛、思之切(亡国哀思)词人是如何表现离愁的?请根据三四句词意作简要赏析。

【 词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愁绪比喻为具体的丝线,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词人愁情的纷繁错杂和难以排遣。】

26、《浣溪沙》晏殊

感情: 伤春惜时,对宇宙人生“无可奈何”、难以名状的惆怅之情,对人生所持有的旷达态度。

“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字透露出作者的情感。

【落寞、孤独;】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试简析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两句话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2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感情:边塞壮丽景色赞美,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对朋友的惜别之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忽”字好在哪里?整句有什么妙处?

【“忽”字不仅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而且传出诗人赏雪时非常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动人。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变幻成一片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明丽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欣喜、暖意和生机。充分展示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

说说“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诗在结构或写法上的妙处。

【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手法上,运用对偶、夸张和寓情于景的写法,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之情。】

28、《饮酒(其五)》

 感情:表达了陶渊明酷爱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自由,厌恶官场的虚饰和诈伪的思想感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见”字表现出悠闲不经意,体现出与自然融为一体,而“望”字是有意的向远处看,体现不出物我合一的境界。】

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任选一词,言之成理即可。】 ④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饮酒(其五)》主要表达了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这一内容。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与杜甫(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都借归鸟来写诗人陶醉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C.“此中有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都表达了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理想。

D.陶渊明爱菊,菊花成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象征;周敦颐说莲,莲花象征着君子美好的品德。他们都托物言志,寄托了一种高洁的情致。

29、《行路难》

感情:由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 【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本诗题为《行路难》,但纵观全诗,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举例说明。【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前途仍然充满信心。】 30、《游山西村》

①感情:对农村风光、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的喜悦、挚爱。(诗人陶醉于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里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l 分)

【“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 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蕴含什么哲理?

【颔联描写的是诗人臵身山水环绕的路上,信步而行,道路难辨,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这两句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的出路,进入新的天地。(世间事物消长变化、否极泰来)】

3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感情:表达作者忧国忧民,体察民情的宽广胸怀和要求改革社会现实的崇高理想.把自己的命运抛之度外,保证国家、百姓的命运.沉思中振作,抒发体察人间的冷暖,表现出作者济世的情怀.你认为此诗之所以能震撼读者的心灵,除了诗歌本身的艺术魅力以外,最重要的是什么原因?请结合具体诗句说说你的看法。

【这首诗之所以震撼人心,最重要的原因是诗人忘我的精神、博大的胸襟,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的诗句,表现出作者在自己生活极度艰难的情景下,依然不忘忧国忧民,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本诗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的人道主义思想,请你用现代观念,结合上文评价杜甫的思想。

【杜甫舍己为人的人道主义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他虽遭不幸,但还忧国忧民,为民呼喊,即使自己被冻死也心甘情愿;我们生活在和平幸福年代,更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④就主题思想而言,读了这首诗歌后,我们会自然联想到哪些人物的感人事迹或经典名言?请任意举出一例:(古今的例子均可)

【如:①孔繁森为了阿里地区的藏族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事迹。②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

32、《观沧海》

①感情: “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 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2分)【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只作翻译1分,有想象内容1分)】

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像,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33、《江城子 密州出猎》

感情:表达了词人为朝廷效命的坚定决心.并委婉的表达出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用你自己的话,描述“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所展现的壮观场面。【 随从出猎的武士个个戴着锦帽,穿着华贵的貂皮猎装,纵马驰骋,浩浩荡荡的队伍如同一阵疾风骤雨,从地势平缓的山冈上席卷而过。】 说说“遣冯唐”“ 射天狼”两个典故分别表达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词人以魏尚自比,希望得到朝廷重用②杀敌报国,建功立业】 ④有人认为这首词的词眼为“狂”字,你是否同意?试作简要赏析。【答:《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的词眼是“狂”字。它既是词人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更是词人内在感情的高度概括。比如上阙描绘的心态、举止(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亲射虎,看孙郎),下阙刻画的胸怀、气概(遣冯唐、射天狼)无不由“狂”生发开来。(只要从“外在形象”和“内在感情”两方面回答即可。】

⑤“老夫聊发少年狂”中一个“聊”字,则表现了作者________之情。【欲为国尽力而不得的激愤】

34、《山坡羊 潼关怀古》

①感情: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和对百姓所受苦难的深切同情。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聚”和“怒”写得都很生动形象,请你就此说说你的理解。

【“聚”“怒”二字把“峰峦”“ 波涛”的雄伟气势写得极其生动形象。“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写出潼关的险要。】

35、《无题》

感情:别离时的痛苦,希望能够再与亲人相见的情感。请你从内容、情感、语言或写法四个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对诗句“春蚕到死丝 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进行品析。

【内容、情感:本句表达了诗人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诗人借写爱情抒发了政治失意的苦闷之情)。语言、写法:从比喻、对偶、(谐音)双关等修辞的角度或语言风格的悲剧色彩等角度谈都可;如扣住“到”或“成”、“方”或“始”中某 一字的强调作用谈也可。】

36、《木兰诗》

感情: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文中连用“旦辞”、“暮至”表明了什么?

【“旦辞”、“暮至” 极言时间之短促,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迫。】

本文写木兰代父从军,征战多年,只用了短短的六句话,你知道作者这样谋篇有什么目的吗?

【因为主题和塑造人物的需要,文章不在于表现木兰驰骋沙场 杀敌立功,而重在表现木兰深明大义,不慕荣利,热爱家乡亲人和对和平的向往。】

④文中结尾是吟唱者的赞词,有何作用?

上一篇:六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教案下一篇:我的秘密花园小学五年级作文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