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源实习报告

2024-06-20

渭源实习报告(精选6篇)

1.渭源实习报告 篇一

甘肃渭源县马铃薯产业发展报告

金秋九月,漫步在渭源广袤的田园大地,集集中连片的良种网棚银波荡漾,随风摇曳的马铃薯花朵溢香吐翠。沐浴着社会主义惠农政策的阳光雨露,沿着“产业富民”的战略方向,插上“科技兴农”的腾飞翅膀,渭源良种远嫁他乡,俏销四方,品牌效应日益明显,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打造全国最大的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的名片熠熠生辉,金灿灿的马铃薯为35万渭河儿女铺开了一条致富奔小康的阳关大道。

走进渭源县颇具现代气息的脱毒马铃薯种薯研究中心,一尘不染的全日光温室里,工作人员正在紧张有序、小心翼翼地摆放着瓶苗,十几万株健壮、嫩绿的瓶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在会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内,现代化大型网棚鳞次栉比、错落有致,今年的第一茬马铃薯原原种已经收获入库,准备着在春播之际远嫁他乡。

渭源是黄河最大支流渭河的发源地,该县南部属典型的高寒冷凉区,马铃薯病害发生轻,传播病毒媒介昆虫少,自然隔离条件好,是马铃薯种薯繁育的理想地区。全县16个乡镇的80.06万亩耕地土层深厚,土质肥沃、疏松,非常适宜于马铃薯的生长。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把马铃薯产业定位为全省战略性主导产业,渭源瞄准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乘势而上,在荣膺“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桂冠的基础上,全力以赴打造“全国最大的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这一“名片”。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集思广益、科学决策,打“科技牌”,走品牌路,大手笔书写“马铃薯良种繁育”的文章,近年来先后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将马铃薯良种作为全县第一大特色支柱产业进行重点开发,谱写出一曲“产业富民”的动人乐章。

追寻渭源种薯的发展之路,可以看到该县坚持了“四个顺应、四个遵循”的原则。一是顺应天时,遵循了自然规律。渭源有着生产马铃薯种薯得天独厚的条件,与“马铃薯种薯王国”荷兰有颇多相似之处。二是顺应市场,遵循了经济规律。“到2010年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将达到1000万亩,年需种量将达到150万吨。”甘肃省“十一五”规划描绘出了马铃薯种薯这一“黄金产业”的美好前景。三是顺应时代,遵循了科学规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天然、绿色、无污染的食品备受消费者青睐,乡下昔日的“土蛋蛋”成为城里人餐桌上的最爱。随着商品薯种植面积的逐年扩大,渭源种薯的销售日益火爆。四是顺应民意,遵循了执政规律。渭源群众人均从马铃薯良种产业中增加收入500多元,群众种植种薯的积极性日益高涨。目前,渭源马铃薯良种产业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已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黄金产业和龙头产业。

早在1969年渭源县被甘肃省确定为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以来,该县依托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会川育种站的技术支持,聘请全国马铃薯专家委员会委员、省农科院研究员王一航为渭源优质种薯生产技术总顾问,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指导,带动培养了一大批土专家,积极引进、繁育、推广、种植了大西洋、斯诺登等专用加工型品种,陇薯系列高产型品种及全粉型品种,台湾红皮、蝉内贝特等粮菜兼用型品种,建成了从脱毒瓶苗→原原种→原种→一级良种→二级良种→大田的良种繁育体系,脱毒种薯达到了15万亩,在全省马铃薯种薯生产中处于“领跑”地位,有些良种还“远嫁”到陕西、宁夏、四川、江苏等地。

今年,县上重点围绕提升马铃薯良种产业核心竞争力,全力实施良种化工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主抓良种工程建设,四大班子领导包片抓点,实行“行政+技术”双轨责任制,专门从农口部门抽调40名技术骨干负责原种生产网棚建设。积极争取落实建设资金,与省农发行达成1800万元贷款意向性协议,目前已到位900万元,同时还整合项目资金560万元用于良种工程建设。目前,集组培、瓶苗、原原种、原种生产、病毒检测、信息服务、成果展示、专家咨询为一体的马铃薯研究中心综合大楼已动工建设,一并建设组培日光温室700平方米,新建原原种生产温室20座(全县目前已累计达到30座),年内可生产脱毒瓶苗800万株,原原

种1500万粒。目前,全县马铃薯品种选育体系、良种繁育体系、组织协调体系、质量检测体系、种薯运销体系等5大体系已经建立健全。

“渭源马铃薯种薯”原产地标记和“五竹牌”良种洋芋商标已先后注册,品牌效应日益凸显,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农民收入逐年增加,马铃薯良种已经成为渭源农民的“铁杆庄稼”。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影视明星濮存昕义务担任渭源马铃薯种薯形象代言人时赞不绝口地说:“渭源种薯,品质最好!”

近年来,渭源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按照“合理化分布、区域化布局”的原则和“南部以原种、一级良种为主,北部以一、二级良种为主”的格局,对马铃薯良种生产实行集中连片开发,大力培育马铃薯良种产业带。目前,全县已初步形成了南部脱毒优质种薯繁育基地、北部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和川区马铃薯常规种繁育基地三个特色鲜明的区域化布局生产基地,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了36万亩,其中优质种薯达到了20万亩。

该县借助实施甘肃省会川现代农业示范项目、马铃薯脱毒原种网棚生产基地建设天津帮扶等项目的大好机遇,大力加强示范点建设。2007年,全县共建设马铃薯良种繁育示范点22个,其中在会川马铃薯科技园区建成1500万粒原原种生产基地,在会川新城建成545亩原种网棚生产基地,在会川杨庄建成625亩原种网棚生产基地,在会川东关建成330亩原种网棚生产基地,在五竹建成513亩原种网棚生产基地。在五竹路麻滩等村建成高山隔离田1000亩,在五竹路麻滩和鹿鸣、清源里仁、大安邱家川、莲峰张家滩、祁家庙瓦楼等村建成千亩陇薯3号一级良种生产基地6个,在会川半阴坡、麻家集宗丹村建成500亩陇薯3号一级良种生产基地2个。在大安大石岔和方家庄、北寨麻地湾、秦祁杨川和上秦祁、锹峪永丰、上湾杨家寺、庆坪潘家沟、田家河乡田家河村等地建成以陇薯3号为主的千亩马铃薯良种生产基地9个。示范点建设发挥了“点上开花、面上结果”的作用,目前全县已分别形成了沿定渭公路万亩马铃薯优质种薯种植长廊和沿316国道五竹、会川段万亩马铃薯优质种薯种植长廊。2007年全县共建成原种网棚生产田2013亩,建立一级良种生产基地1万亩,二级良种生产基地10万亩。

一花独放不是春。与此同时,县上在基地建设中切实加大对种植农户的技术指导,今年共举办马铃薯种植培训班6期,培训农民3500人次。积极鼓励协会、企业参加种薯基地建设,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引导农户广泛参与种薯繁育基地建设。县上成立了渭河源马铃薯种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采用“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对马铃薯良种种植农户实行统一提供良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搭建网棚、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贮藏、统一销售的全方位服务,目前这种以产业公司为龙头的新型马铃薯良种繁育推广模式已延伸到全县各个乡镇,形成了覆盖县、乡、村和连接公司、基地、农户的较为健全的马铃薯良种繁育推广体系,有力地促进了马铃薯良种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每至春耕时节或金秋季节,在316国道线的会川镇、五竹镇,来自全国各地马铃薯商贩的车辆来来往往,络绎不绝。奇花一放百蜂来,响当当的马铃薯良种品牌吸引着国内商贩纷至沓来,陇薯系列3号、4号、5号、6号等成为商家争购的“香饽饽”,远销全省各地和全国10多个省市,销售日益火爆,产品供不应求。

为了进一步繁荣马铃薯良种交易市场,该县大力加强市场建设,目前已形成会川、五竹两个马铃薯种薯专业批发市场和清源、新寨、北寨、莲峰等6个小型交易市场,建立收购网点160个,扶持110户贩运大户参与马铃薯运销,组建了6个马铃薯经销公司和9个马铃薯专业协会,开展技术指导和销售服务,为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大市场的有效对接起到了很好的中介作用。健全的销售网络使全县每年外销马铃薯总量达40多万吨,其中种薯30万吨。同时,县上融资建立了集马铃薯产业开发、种薯繁育、产品购销、技术培训、咨询服务为一体的渭河源马铃薯种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拉动了会川、五竹马铃薯良种专业批发市场的发展,渭源将逐步成为全国重要的马铃薯良种产地交易中心、价格调控中心、信息发布中心。

显著的经济效益极大地刺激了农民种植马铃薯种薯的积极性。大安乡红堡子村在前几年是出了名的贫困村,可这两年却沾了不少马铃薯的光,2005年该村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200多亩,户均种植4.5亩,成了该县重要的陇薯3号良种繁育基地,许多农民靠马铃薯发家致富。苏家湾社去年仅种薯种植一项收入万元以上的农户就有20多户。发展最为迅猛的五竹良种洋芋繁育协会已有会员2500户,遍布全县6个乡镇,固定资产达到120万元,良种基地4000多亩,年生产一、二级脱毒马铃薯良种8000多吨。张新云、刘发荣、李继平、刘发强等种植大户种植的陇薯3号脱毒一级良种近几年年平均亩产1万斤以上。

渭河源种业公司董事长陈海明算了一笔经济账,按每户平均种植1亩脱毒种薯,亩产脱毒种薯2000公斤、每公斤0.6元,亩均毛收入1200元,普通薯按亩产1500公斤、每公斤0.4元,亩均毛收入600元计算,除去脱毒种薯每亩100元的增加成本,生产脱毒种薯比种植普通薯每亩可增加500元收入,可使全县7万多繁种户增加收入1.1亿元,农民纯收入中马铃薯的销售收入占到38%,达到662.7元。“洋芋花是金银花,洋芋蛋是金蛋蛋。”马铃薯为渭源广大群众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也向青睐于渭水源这方投资热土的客商们带来了无限的商机。

“花逢春雨芬芳香,社靖明时意蕴生。”目前,省委、省政府把马铃薯产业作为全省战略性主导产业来抓,市政府出台了《定西市2006-2008年马铃薯良种工程实施规划》,对渭源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渭源的马铃薯良种产业迎来了最佳机遇期,驶入了发展快车道。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规划也瓜熟蒂落。到2011年末,该县将按照布局科学化、品种专用化、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优质化、贮运规范化、经营产业化的要求,努力提高渭源马铃薯良种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建成全国一流的马铃薯脱毒组培快繁中心,年产脱毒苗4000万株;建成脱毒马铃薯原原种生产温室100座;年产原原种8000万粒;建成原种生产网棚1.6万亩,年产原种3.2万吨;建成种薯扩繁基地36万亩,年产一、二级良种90万吨;建成千吨以上种薯储藏窖30个,全县年贮藏能力达到60万吨,真正把渭源建成全国最大的马铃薯良种基地,为全省乃至全国的马铃薯产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渭源实习报告 篇二

马铃薯、中医药、畜草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富民支柱产业。县内耕地土层深厚, 适宜种植马铃薯、中药材、小麦、蚕豆、玉米、油菜等农作物, 是传统的农业大县, 也是“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和“中国党参之乡”, 农作物秸秆产量较大、种类较多。如何综合高效利用秸秆, 积极推进循环农业、节约农业发展, 是当前政府关心、社会关注、舆论关切的热点问题之一, 也是影响城乡环境卫生的重要因素。探索开展秸秆的多层次利用方式, 改善生态环境, 促进畜草产业发展,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同步增长,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一、秸秆资源概况

㈠渭源县秸秆理论存量15万吨 2009年, 县农牧局按照国家《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范》做出的《渭源县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显示, “全县耕地总面积80.07万亩, 农作物秸秆可收集资源量为10.53万吨, 其中小麦1.65万吨、玉米0.98万吨、马铃薯7.72万吨、大豆0.35万吨、油菜籽0.28万吨。”“在未来5年~15年全县秸秆资源可资源化利用资源量将保持相对稳定在10万吨~14万吨。”同时, 按照国家统计局渭源调查队和县统计局《2013年渭源县粮食生产情况分析》, 结合农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农作物秸秆可收集资源量计算公式计算, 得到的2013全县秸秆产量与县农牧局2009年做出的调查数据基本吻合。但是, 10多万吨的可收集秸秆资源量仍是一个保守数据。根据渭源县二次土地调查显示, 全县耕地总面积130.42万亩, 比全县耕地面实际多出50万亩。按照这一数据, 综合考虑耕地栽植苗木增加因素, 全县秸秆存量理论上应在15万吨左右, 数量可观。

㈡可利用资源量有进一步增加的可能 随着双垄沟播玉米的推广应用, 退耕还林区紫花苜蓿、红豆草等优质饲草种植面积的增加, 农村煤、电等能源大量运用和农村耕作农机具的普及、沼气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可利用秸秆资源量有进一步增加的可能。结合全县农业发展规划和发展趋势分析, 即使受到霜冻、干旱、冰暴、洪涝等灾害影响, 在农作物较大减产的情况下, 秸秆资源可收集利用量仍应在13万吨以上。

二、秸秆利用现状

㈠有效利用率低下, 浪费占资源总量三分之一 针对秸秆资源的去向, 根据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 重点选择南部会川、田家河, 北部北寨、秦祁, 川沿莲峰、路园等6个乡镇各2个典型村, 每个典型村随机调查5户~8户农户进行调查。通过走访农户、座谈交流, 笔者了解到, 地头焚烧、充当饲料、烧炕取暖、烧饭做菜, 农民秸秆处理方法仍未走出传统“老四样”。

具体来说, 山区农机具普及程度不高, 牛、骡等牲口是最主要的辅助劳动力, 特别是北部山区, 具有传统养殖习惯, 老百姓饲养两、三头牛, 七、八头羊的情形较为普遍, 秸秆多用于饲草料, 剩余较小。川沿地区种植马铃薯、中药材为主, 特别是南部川区马铃薯、小麦、豆类、油料作物面积相对较大, 这些作物秸秆产量高, 而老百姓散养牲口相对少, 秸秆存留量较大, 剩余秸秆除一部分卖给养殖企业做饲草, 小部分自家养牲口外, 浪费相对突出。

初步估算, 全县秸秆利用过程中, 家庭燃用占30%, 作为饲料占30%, 其他用途10%, 焚烧遗弃浪费占30% (其中, 10%在地里没有收集或直接焚烧, 20%收集到房前屋后自然风化、霉烂) 。目前, 全县秸秆存量集中在路园、莲峰、上湾、北寨等乡镇玉米种植区及农机具化耕作区和南部会川、田家河、祁家庙等乡镇小麦、豆类、油菜种植区, 存量约3万吨。

㈡制约畜草产业发展的瓶颈 随着畜草产业的深入推进, 全县养殖企业 (小区) 建设呈现“井喷式”发展趋势, 饲草秸秆需求量与日俱增。调查发现, 全县大多数养殖企业 (小区) 不同程度受到饲草不足的困扰。如莲峰镇神农黄芪肉羊繁育基地, 从张掖、临洮、陇西等地收购饲草料;莲峰镇永新养殖场以50元/亩的价格, 从周边农户地里收割玉米秸秆, 费时费力;峡城乡永丰养殖场, 田家河乡元古堆村养殖大户都曾从临洮县、上湾乡等周边地区收购饲草料。舍近求远, 到外地去收购饲草料, 究其原因, 养殖户认为, 一方面, 周边饲草分散, 收购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 受传统习惯影响, 农户外卖的积极性不高。

据了解, 路园镇红火养殖场乳熟带穗青贮玉米秸秆收购价格0.3元/千克, 2013年收购1400吨, 北寨镇万禾养殖场黄贮玉米秸秆收购价格0.25元/千克, 收购近200吨。只有像红火、万禾一样位于玉米主产区的养殖企业 (小区) 饲草收购较易, 储备较为充裕。

㈢贩运户进退维谷 几年前, 县内活跃着一群由几十人组成的秸秆贩运外销团队, 会川、锹峪等乡镇的农民, 购买了专门的打捆机, 采用打捆压缩的方式, 收购南部川沿乡镇的小麦秸秆, 贩运到周边市县的造纸厂等秸秆利用企业。曾经红火的生意, 让贩运户赚到了钱, 让种植户增加了收入, 也解决了柴草乱堆乱放等问题。但是, 如今一台价值3万多元购买的打捆机被闲置, 农闲时节秸秆贩运户纷纷外出另谋生计。贩运户表示, 受废纸皮价格下跌影响, 周边造纸企业不愿意将价格较高的麦秸作为原料来收购。

㈣农户的无奈之举 穿行农家屋舍, 秸秆随意乱堆、随便抛弃现象仍很严重。庭院四周高高的草堆, 堆出的不是农户的勤劳和殷实, 而是一系列环境问题“伤痛”和秸秆利用率低下的真实反映。秸秆收集利用因劳动力、运输成本等的限制, 变成了一块闹心的“鸡肋”。更为可惜的是, 每到秋收季节, 地块偏远, 收集困难的秸秆被付之一炬, 简单焚烧了之。农户坦言:“地块偏远、交通不便的秸秆, 拉运成本太高, 只好在地头烧掉了。”收集到房前屋后的农作物秸秆缺少有效利用渠道, 只能长期堆积, 在影响城乡环境的同时, 存在极大安全隐患。据县消防大队有关工作人员介绍, 2013年, 消防大队共接警处理的秸秆火灾达到30多起。

三、资源化利用进程徘徊不前

一是认识上的不足。各乡镇和有关单位缺乏秸秆有效利用的引导示范机制, 对提升农户秸秆利用率缺少行之有效的办法, 只是结合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活动, 动员群众把秸秆从显眼处转移到犄角旮旯, 而忽视了秸秆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问题, 综合利用目前基本没有好的出路和办法。农民认识有局限, 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 使得农民对秸秆焚烧、风化、霉烂造成的浪费现象不甚关心。同时, 农民对秸秆综合利用有效模式了解不够, 秸秆氨化青贮、生产沼气、固化成型燃料等新技术利用率低下。二是农村能源结构改变。随着农村能源结构的改变, 液化气、沼气、太阳能、电磁炉等新型能源的普及利用, 将原本作为柴火的农作物秸秆遗弃, 由此带来了资源浪费问题。三是劳动力、运输成本过高。秸秆收集期, 正是秋收农忙期, 老百姓对秸秆无力收集;农作物秸秆蓬软、松散, 收集付出的劳动力, 不如外出打工的收益, 老百姓不愿收集;秸秆质轻体大, 以正常形态拉运, 运输成本高。四是“农、畜”缺乏有效对接。受秸秆资源商品化进程的制约, 除部分养殖场有固定的饲草收购点外, 秸秆缺乏交易流通渠道, 一方面是农户的秸秆随意堆积、废弃, 另一方面是养殖业受到饲草供应不够充裕的困扰。

四、对策建议

3.渭源实习报告 篇三

—--“生态渭源·青春行动”青少年生态文明主题系列活动总结

蒲川中学 2013年5月6日

倡生态文明,建绿色家园

—--“生态渭源·青春行动”青少年生态文明主题系列活动总结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中共渭源县委、渭源县人民政府《关于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的实施意见》精神和团县委、县教体局关于在全县广泛开展“生态渭源·青春行动”青少年生态文明主题系列活动的要求,也为了巩固我校青少年生态环保实践月活动的成果,使我校广大师生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理念,蒲川中学结合本校实际特制定了2013年春季“生态渭源·青春行动”青少年生态文明主题系列活动实施方案,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将本次活动总结如下:

一、积极践行“种一棵树”青少年植树护绿活动

大力提倡组织广大师生种植一棵纪念树,并在树身上悬挂自制卡片,注明栽植日期、栽植人、栽植时树长等信息,引导他们学习有关科学和生态方面的知识,定期为小树浇水施肥,在亲身体验小树成长的过程中培养他们“我与小树共成长”的美好情感和植树护绿的生态文明理念。所有参与活动的师生自行准备植物,以花瓶、花盆等各类容器进行栽种,记录了种子在一个月内的生长情况,写了观察日记,并拍下种子发芽、成长各个阶段的照片。既贯彻了生态文明的理念,又加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环保热忱。

二、扎实开展“生态文明从我做起”主题班(队)会

在星期一班会期间,我校团委积极组织各班开展生态文明主题班会,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演讲、游戏、歌唱、比赛等丰富多彩的形式,理解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唤起全校师生对环境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并化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自觉行为让学生理解“环保无小事”, 让他们充分探讨自己肩负着怎样的环保责任,如何从自我我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做起,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做些举手之劳的事,让他们更好的保护我们的校园环境,让环保观念渗透到每一个人,让环保成为人广大师生常记常做的事情。

三、积极创建生态环保示范学校

1、加强教育。以生态文明作为广师生的理念,利用各种形式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文明意识、环保意识,帮助他们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初步养成了有益于生态文明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做生态文明教育的积极宣传者和良好促进者,争做生态环保小卫士、小天使。积极组织开展了生态文明主题黑板报、倡议书等活动。

2、充分实践。在倡导生态文明理念的同时,我校师生开展了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活动。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自觉爱绿、植绿、护绿、抵制污染的节约能源活动。结合世界环境日、植树节、爱鸟日等环保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活动,让学生建言生态保护,献策节能减排,开展各类生态保护主题实践公益活动。

3、优化设施。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发动全体师生进一步做好校园的美化、绿化和净化工作。学校组织总务处购买了几十棵树移栽于校园内,扩大了校园绿化面积,改造了校内绿化带。实行垃圾的当场清理,对环境危害大的塑料垃圾组织专门人员及时点燃,以减轻对环境的危害。完善学校多媒体设备,充分发挥网络的生态文明教育优势。3.督促机制:蒲川中学校团委设立“生态环保示范班”流动牌匾,以学期为单位评选“生态环保示范班”,建立督促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

总之,通过本次活动使广大师生进一步明确了环境对于我们的重要性,让他们通过实实在在的活动切身体验到倡导生态、倡导绿色的重大意义。我们相信,通过这次活动必将使全校师生对“生态渭源,青春行动”这一主题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思考,也必将有效推动我县生态文明示范县的创建工作走向热潮。

4.渭源实习报告 篇四

今年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畜牧产业年”,渭源县委、县政府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高度重视,将畜草产业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来常抓不懈,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县畜草产业发展的意见》、《渭源县南山放养虫草鸡产业发展规划》、《渭源县肉羊产业规划》,并且从政策、资金方面大力倾斜,举全县之力,发展畜草产业,畜牧部门的工作任务变得非常繁重。为此,我们从强化专业技能、提高工作效率、加强队伍管理、开展工作评比、转变工作作风等方面入手,充分发挥畜牧系统每一位干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增强了干部职工的纪律性和工作热情,切实提高了干部职工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为我县畜草产业跨越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强化理论学习,提高服务能力

为了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我们组织编写了《渭源县畜牧兽医知识100问》,开展了技术人员畜牧兽医知识抽考活动。将涵盖了畜禽养殖、品种改良、圈舍改建、青贮氨化、疫病预防、2012年中央一号等文件精神等内容的《畜牧兽医知识100问》发放到我县畜牧系统工作人员手中,人手一册,认真学习,局领导及包乡人员在日常下乡指导工作时随时出题考试,将考试成绩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以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服务技能。

二、组建人才团队,开展科技服务

为了更好的推广畜牧适用技术,服务广大养殖农户,我们组建了渭源县“1333”畜草产业科技创新团队,即以领军人才为团队核心,组建了中级职称以上30人参加的科技研发团队、由畜牧系统专业技术干部及村级动物防疫员300人参加的科技示范推广团队,由养殖企业(小区)、规模养殖户3000人参加的畜牧适用技术应用团队。畜牧系统6名领导干部每人抓一个已建成的养殖场(小区),一个新建的养殖场(小区),39名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每人抓一个新建的养殖场(小区),其他职工每人抓一个规模养殖大户。对广大养殖户从圈舍设计、养殖技术培训、科技咨询、信息服务、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指导服务,推广畜牧适用技术。

三、开展工作评比,增强工作动力

为了提高干部职工的责任感和指导乡镇兽医站工作的能力,使其能全面、熟悉掌握所包乡镇畜草产业工作任务及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县畜牧兽医局与乡镇畜牧兽医站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乡站与职工及村防疫员签订责任书,把各项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每个人头上。县畜牧兽医局对责任书的完成情况一季度抽查评比一次,半年考核一次,并严格按责任书的要求兑现奖罚。我们组织人员对各乡站每一季度工作进行总结评比,召开评比会,由包乡人员汇报所包乡站的工作进展,评比组成员按照评比表所占分值进行打分,评出

工作最好的1个乡站和最差的1个乡站,并在畜牧系统进行通报,将评比结果计入年终考核,鼓励先进,激励后进,提高了乡镇畜牧兽医站赶超先进的工作热情和服务广大养殖户的动力。

四、创新管理举措,转变工作作风

为了更好的管理干部职工,我们从多方面入手,加强了对干部职工的管理。一是县局职工实行一日四次签到,专人负责,每周将出勤情况在职工大会上通报,有效杜绝了职工迟到早退现象。二是乡镇畜牧兽医站工作进展实行定期汇报制,县畜牧局在每月15日定期召开乡站站长工作会议,汇报总结上一阶段工作,并对下一阶段工作进行安排,任何人不得缺席。三是乡镇兽医站职工实行电话考勤与实地下乡检查相结合的方法,由专人每周不定期电话考勤每一位职工,同时,纪检员与包片领导随时下乡检查指导,严格填写督查记录,每月统计一次。同时,乡镇畜牧兽医站考勤实行每天签到制度,每月的考勤结果,经站长签名、加盖公章后报县畜牧兽医局,考勤结果作为兑现绩效工资的依据之一。因考勤扣发的工资,存入设立的奖罚基金专户,全部用于乡站职工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四是对违反《渭源县乡镇畜牧兽医站管理办法》及《渭源县干部职工请销假制度》要求的职工在全县16个乡镇畜牧兽医站之间进行借调交流锻炼。对情节较轻的写出书面检查,由包乡人员及包片领导审核同意后,责令其改正;情节较重的,借调到条件比较艰苦的乡镇畜牧

兽医站,进行为期1个月的交流锻炼,并在全县畜牧系统内进行通报批评。交流期间每10天写一份工作总结及心得体会,包片领导与包乡人员随时对其工作情况进行抽查,1个月到期后由包片领导与包乡人员共同对其工作作出评价,不合格的继续交流锻炼,合格者调回原乡站。

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加强了干部职工的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转变了工作作风,全县畜牧系统职工的工作热情进一步高涨,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推广畜牧实用技术,为广大养殖户服务的精神和动力显著增强,形成了一支奋战在我县畜牧战线上的强力军。

5.渭源实习报告 篇五

一、目的:

为了进一步贯彻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深入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充分体现党员创先争优的成果,发挥党支部的核心作用,牢固树立一名党员一面旗帜的工作作风,凝聚和团结广大教职工,为建设人文和谐的校园而奋斗。

二、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赵黎明(党支部书记)

副组长:张兆明(党支部副书记)

委员:周建农(党支部组织委员)、祁彦佐(党支部宣传委员)

成员:全体党员

三、主要工作

1、加强支部组织建设,完善对党员的考核和激励机制,通过学习与培训,增强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核心力。

2、开展党员承诺服务活动,全体党员向学校、向教研组、向学生承诺,并用自身行动来践行自己的诺言。

四、具体工作和途径

1、党支部间周组织一次党员学习,除正常的政治学习外,重点针对如何牢固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开展理论学习,每次学习由两个党小组的党员轮流组织,并及时交流。

2、加大对每位党员的考核力度,建立党员个人档案,定期对每位党员的工作业绩、劳动成果、做出贡献、及岗位工作完成情况有支部做出评价,以促进党员个人的成长。

3、开展党员服务承诺活动:

①向学校承诺:思想超前,工作超标,任务超额,作组织放心的带头人。

②向教研组承诺:学习积极,工作热情,团结协作,助人为乐,做同志信任的好同志。

③向学生承诺: 以爱与人,以情感人,以德服人,做学生爱戴的良师益友。

④向家长承诺:教育学生是我们的责任,您的孩子交给我们请您放心,舒心,宽心,安心,我们一定会费心。

⑤每位党员负责承包一名单亲或家庭困难的学生,关心他们的生活,指导他们的学习,帮助他们进步。

渭源二中党支部

6.渭源实习报告 篇六

㈠渭源国有林场的发展现状渭源县林业局始建于1981年7月, 前身为渭源县农业局林业股, 属县直事业单位。所属3个国营林场 (包括渭源县会川林场编制20名, 现有人员11名, 渭源县五竹林场编制17名, 现有人员14名, 渭源县莲峰林场编制20名, 现有人员17名) 属林业局下属事业单位, 现有在职职工55人。

1992年以前, 林场一直作为科级林业事业单位, 领导由县政府任命, 职工工资和各项经费均由县财政计划供给, 属县财政全额预算事业单位。1992年以后, 在县财政改革中把三个国营林场改为“事业编制、企业管理、自负盈亏、财政补贴”单位推向市场, 由于县财政困难也无力补贴, 迫使三个林场为了生存, 以次生林改造和抚育任务大量采伐变卖天然林资源和苗木, 使森林资源不断减少。1998年, 国家实行禁止天然林采伐后, 全面停止了天然林改造抚育性采伐, 断了林场的经济来源, 使林场和职工陷入极端贫困的状态, 职工多年拿不到50%的工资。三个林场平均负债20余万元, 护林队伍也无法巩固。直到2006年7月开始, 县政府决定把三个国营林场职工工资列入县财政支付范围, 每月支付50%的工资, 2010年底改为全额支付。所以三个国营林场近20多年来发展非常缓慢, 天然林资源也损失严重。

㈡国有林场在全县林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国有林场是专门经营管理国家所有林业资源的林场。渭源县的会川、五竹、莲峰三个国有林场, 经营总面积470323.5亩, 是全县林业的主体, 重要的生态屏障, 主要的水源涵养林区。历史以来为全县各项事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其主要职责:负责经营管理好辖区内天然林、人工林和林地及各类动、植物资源, 开展天然林保护、三北、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工程, 大力人工造林, 培育各类造林绿化苗木, 努力扩大森林资源, 开展资源管护和森林防火、防电、灭病保护, 经营好森林公园, 搞好各类资源调查, 开展林业科技研究推广试验等工作。努力完成每年下达的各项生产任务和工程项目。

辖区总面积31354.9公顷, 占全县林地总面积的35.78%, 其中:有林地14800.5公顷、疏林地104.9公顷、灌木林地9349.2公顷、未成林地1745.9公顷、无立木林地924.1公顷、苗圃地25.2公顷, 宜林地4405.1公顷。活立木蓄积129.15立方米。林区内设有渭河源国家级森林公园。这片天然次生森林不仅涵养水源、福泽渭源, 而且是渭河源头的天然屏障, 被誉为镶嵌在陇原大地上的一颗“绿色明珠”, 生态区位极其重要。

近年来, 随着渭源生态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 渭源水土流失和生态脆弱的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 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渭源县国有林场作为渭源生态建设的前沿阵地, 是生态建设的主战场和桥头堡。长期以来, 林场在全县造林绿化、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科技推广、支援地方经济建设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 在林场干部职工的辛勤努力和团结拼搏下, 做了大量艰苦细致和富有成效的工作, 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是国有林场的主要职能实现了由以采伐木材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二是森林质量明显好转。林地面积大幅度增加, 林分质量不断提高, 活立木蓄积稳步增长;三是森林管护体系、制度建设明显加强。在森林资源保护过程中, 加大林政执法力度, 有力打击偷砍乱伐、非法占用林地等违法行为, 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和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的三大热点问题得到有效遏制, 实现了由经验型管护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转变, 林区内未发生一起森林火灾;四是林区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出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以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森林旅游业为主的产业项目得到了初步发展;五是建立了渭河源国家级森林公园, 填补了渭河源头没有国家级森林公园的空白, 为渭源县的生态环境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林区呈现出植被显著增加, 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不断扩大, 林分质量大幅提高, 沙尘暴明显减少, 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国家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生态效率十分明显, 林业生态功能快速提升的喜人局面。

二、渭源县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国有林场是我国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阵地和根基, 建设现代国有林场是新时期国有林场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任务和战略目标。近30年来, 渭源县国有林场在后备资源培育和生态建设中发挥了骨干、示范作用, 在林场改革与发展进程中做出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广大干部职工艰苦创业, 无私奉献, 为国有林场建设事业奉献了青春年华和毕生精力。但是, 在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发展过程中, 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仍暴露出诸多困难和问题,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㈠管理体制不顺国有林场分布在生态区位十分重要的地区, 承担着主要生态建设的任务。长期以来, 国有林场一直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体制, 政府部门只是对国有林场人事按事业单位管理, 编制少、不给经费, 工资和事业费没有保障, 致使林场多年生产、技术和行政管理人员配备不上。现在虽然工资解决了, 但县上收回编制, 林场编制减少, 人员短缺, 对森林生产经营任务、繁重的资源管护任务、森林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生态公益林建设、科研与林业科技推广等任务完成困难, 致使多年来资源减少的局面, 得不到及时恢复。

㈡经营机制不活当前, 国有林场在搞好森林资源培育的同时, 应积极探索经营机制、用工制度、分配制度、产权制度等改革, 进一步调动职工生产积极性, 增添林场发展活力, 大力发展林场经济。但是, 由于管理体制不顺等多方面的原因, 国有林场内部经营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 多样化的经营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 有待进一步优化配置, 国有资产有待进一步盘活。

㈢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由于国家投资不足, 加之国有林场地处偏远, 建场时间早, 基础设施基本老化, 近几年虽对部分基础设施进行了改善, 但林业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大多数职工的生活水平、生存状况远不如当地农民。

㈣国家投入严重不足投入不足是制约国有林场经济发展的瓶颈, 一是由于林场的贫困, 多年来林场营林生产条件始终没有改善, 导致生产经营成本不断上升, 经营活动难以正常开展, 粗放经营和新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不够, 导致林业生产力水平不高, 资源利用率低, 规模效益不明显;二是林场产业基础薄弱, 经济结构单一。长期以来林场以木材生产为主, 主要依赖木材综合利用搞多种经营, 而天保工程的实施, 林场实现全面停采停伐, 断了林场唯一的财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加快林业产业化建设, 而发展林业产业化建设就必须有资本, 可国有林场在过去的发展中几乎把全部的财力都投入到造林绿化和搞营林基础设施建设之中, 根本就没有真正的原始积累, 加之林业特点决定了林业生产前期投资大, 周期长, 回报慢的特点。除了国家生态建设投资以外, 几乎没有其它投入。三是结构不合理, 树种单一化, 结构人工纯林化, 林龄低龄化问题突出, 由于没有投资, 抚育措施跟不上, 林分质量差。投入不足的问题就直接影响到林场持续健康良性发展。

㈤内外部发展环境差, 队伍建设老龄化林场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 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木材产品, 为美化环境、改善生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长期以来, 国有林场所发挥的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没有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赋予林场的社会地位也不高。由于过去常常把林业定位为生产木材的行业, 对林业的生态效益认识不深入, 对林场的作用和地位认识不够, 其合法权益也就得不到有效保护, 以致许多占用林场资源资产的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补偿。同时, 因为配套政策不健全, 林场职工本应享有的权益无法落实, 因此, 林场职工队伍不稳定, 导致林场多年来人员只出不进, 不能及时输入新鲜的血液, 林场职工老龄化严重, 不利于林场的健康发展。

三、现代国有林场改革与国有林场未来林业建设的发展

改革创新是全面推进国有林场改革、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也是现代林业建设的必然要求。因此, 深化国有林场改革, 我们必须做到正确把握改革方向。改革是为了促进发展, 要结合林场自身特点推进改革, 通过改革增加资源总量和经济总量, 提高林场的综合实力, 增加林场职工收入;改革必须坚持生态优先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 统筹兼顾原则, 依法推进原则, 改革促进发展原则;改革必须要明确改革的内容。以产权制度改革, 林权制度改革, 管理体制改革, 经营机制改革为主要内容, 同时要注意处理好职工问题;改革必须要选择好改革的主要途径。

四、对策与建议

㈠抓好分类经营改革, 理顺管理体制积极向政府反映情况, 争取政策, 力争将国有林场的性质定性为国家生态公益性事业单位, 重新定员定编, 事业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 国有林场的经济收入全部上缴财政, 实行收支两条线。国有林场的行政管理体制, 应实行以国家、省为主, 市、县为辅的管理模式, 其调整也应注意与林场森林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相协调, 尽可能地把行政管理和资产管理统一起来, 融为一体, 以利于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现代国有林场管理体制。

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维护国有林场稳定一是规范国有林场养老保险制度, 国有林场应全部执行事业单位性质的养老保险制度;二是切实维护职工的其他社会保障权益, 积极按规定参加工伤、生育、失业等社会保险;三是按有关规定, 将符合低保条件的林场职工及其家属成员纳入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做到应保尽保。

㈢建立权责明晰的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管理体制参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模式, 结合国有林场的实际, 建立权责利相统一, 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的森林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在具体做法上, 我们可以根据国有林场规模、森林经营区、森林功能及实际财力等情况, 本着有利于对林场的指导管理和长远发展, 确定负责管理国有林场的森林资源资产。考虑到国有森林资源资产不同于一般行业的国有资产, 其经营管理和维权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政策性和社会性, 应由林业局担负产权管理工作, 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较为适宜。其主要职责和义务是:对林场森林资源的保护、培育、经营管理、开发利用及资源的发展变化情况等, 依法进行监管, 及时解决林业建设和管理中的问题, 维护林场的合法权益, 确保森林资源资产的增长增效, 防止流失和破坏。

㈣创新经营机制, 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一是认真落实森林资源管护承包责任制, 稳定所有权, 放活使用权, 加快森林资源流转进程。在不破坏森林资源和不改变林地用途的前提下, 林场职工可以承包国有荒山造林、中幼林抚育、低效林改造、育苗等生产经营项目, 可以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小型加工及旅游服务等多种经营项目, 取得的收入归职工所有, 使森林资源即得到有效保护, 又能确保劳动者经营自主权并获得应有的收益。二是深化劳动用工合同制、干部管理聘用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工资分配制等改革, 继续推行场长目标管理责任制、全员劳动合同制、干部聘用制及岗位与绩效工资制, 建立起“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运行机制。三是改革生产经营方式, 组建营林生产专业队, 各项生产任务公开招标, 取消国有生产组织形式, 保证各项生产任务顺利完成。

㈤调整结构, 提高效益一是调整树种结构, 大力发展优良乡土树种, 多树种结合, 乔、灌、草立体配置, 积极营造混交林, 增强森林生态功能;二是调整林龄结构, 加快后续资源培育, 重点抓好现有中幼林抚育管理和低产林改造, 集约经营, 提高林分质量和林地生产力, 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三是调整产业结构, 在保护好森林资源的前提下, 根据林场自身资源优势, 积极发展名特优新花卉苗木、森林食品、森林药材、森林旅游及野生动物养殖等新兴产业。要大力进行林下综合开发, 实行“林─药”、“林─菜”、“林─牧”立体经营, 发展森林药材、森林蔬菜和林下养鸡等, 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

㈥优化国有林场外部环境一要切实维护国有林场的合法权益。依法严肃查处各类侵犯国有林场合法权益的案件, 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打击一起, 决不姑息。二要努力营造改善有利于国有林场发展的周边环境。三要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国有林场在没有实现脱贫解困之前, 建议政府应对其实行免税政策。

㈦建立与现代化国有林场建设相适应的投资体制, 实施经济扶持政策一是林场基础设施建设应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将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纳入国家公路建设、农电网改造、供水工程、电视村村通工程, 由地方政府统一管理, 统一安排建设资金;二是建立以国家投资为主体的多元投资体制, 采取各种优惠政策, 吸纳更多的社会资金, 投资林场建设, 从而加大对林场人工造林、封山育林、低效林改造、中幼林抚育等基本建设的资金投入;三是国家天保工程等建设项目优先安排在国有林场, 扶贫开发、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等工程项目应向国有林场倾斜;四是切实抓好国有林场危房改造, 分期分批解决办公用房和职工住房, 确保职工生产生活及生命财产安全。

㈧研究制定国有林场森林持续经营的规划和措施要根据生态优先的原则和森林分类经营的要求, 进一步研究确定林场林业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从优化森林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和林地生产力出发, 编制森林培育发展规划和森林经营方案, 逐步建立完善技术规程、标准, 考核、监管制度, 使林场科学经营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同时, 要发展珍贵优质高效森林, 调整不合理的林种、树种结构, 改善森林环境, 提高林分质量和效益, 确保国有林场森林生态建设的持续发展经营。

㈨实行科技兴场,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有计划地采用先进林业科学技术和现代林业管理手段, 保护培育森林、开发利用资源、建设管理林场, 重点抓好现有林场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推广应用, 科学编制林场发展规划和经营方案, 加强经营管理, 集约经营森林, 逐步使国有林场生产建设和经营管理走上科学化、规范化轨道。要加强国有林场人才队伍建设, 充实后备人才资源, 通过开展以岗位培训为主的职业技能培训和管理干部培训, 建设一支适应国有林场发展要求的干部职工队伍。要高度重视林场制度和干部作风建设, 积极引导林场干部职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真抓实干, 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促进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上一篇:血液透析质量控制规范下一篇:10KV停送电流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