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信息化建设

2024-11-05

中国电信信息化建设(精选8篇)

1.中国电信信息化建设 篇一

中国工商银行信息化建设

中国工商银行是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也是中国信息化水平最高的大型商业银行。截止到2002年末,中国工商银行资产总额近4.8万亿元,占中国商业银行国内资产总和的四分之一;各项存款余额4万多亿元,贷款余额近3万亿元,2002年全年电子银行交易额近9万亿元,网上银行交易额5万多亿元,在国内主要的银行业务领域中均保持着最大的市场份额。

中国工商银行已经跻身于世界大银行的前列。在2003美国《财富》杂志全球500强企业的最新排名中,中国工商银行以年营业收入198亿美元名列第243位,这是中国工商银行自1999年参加排名以来连续第4次入选。2002年英国《银行家》杂志以一级资本排序,中国工商银行名列全球大银行第10位。2000年以来,中国工商银行还先后5次被《欧洲货币》、《银行家》和《环球金融》杂志评为“中国最佳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成立19年来,始终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方针,倡导“科技兴行”战略,以世界先进的金融科技应用为目标,不断创新发展,构建起强大的信息技术基础:业务操作实现了网络化,电子银行迅速发展,管理信息化初步形成,为工商银行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实现了各项业务的跨越式发展,大大缩短了与国外现代商业银行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差距,在国内银行业保持领先水平。

1、建立了集约化数据处理的技术体系

根据集约化经营的需要,中国工商银行逐步将全行各数据中心整合成互相连接、互为备份的南北两大数据中心,主机处理能力大大提高,构建了全行统一的计算机系统平台,提升了核心竞争力。同时,采用国际银行业信息技术应用的先进技术,提升两大数据中心的管理水平,建设一流的现代化大型数据中心。

2、具有强大的网络优势

目前,中国工商银行拥有覆盖全行的电子化网络和先进的资金清算系统,全年结算业务量占中国金融业的50%以上。适应数据集中的需要,中国工商银行进一步规范了全行网络技术和设备管理,建成了由两大数据中心、一级分行、二级分行到全行2万多个网点,支撑所有业务的网络体系。全网采用了国际先进的网络设施和网络管理系统,实现了多种传输方式相结合的备份机制,提升了全行的网络安全运行水平。

3、应用综合业务系统实现了对传统业务的改造

综合业务系统是中国工商银行依托信息技术进行传统业务改造的超大型应用软件系统,是工商银行对传统银行业务进行改造和提升的工具,也是信息技术应用整合创新的基础,目前已全面投入应用。综合业务系统通过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方式,实现了对客户资源的整合,增强了服务能力;实现了业务的综合化和综合柜员制;通过实行参数化的管理,强化了总行对全行业务的调控能力;统一了业务软件平台,使所有业务品种能够同步推出,加快了大规模、集成化的业务开发和创新速度,提高了市场的反应能力和业务效率,提升了核心竞争力。

4、推出了丰富的电子银行产品

借助网络技术的发展,工商银行不断拓展电子银行服务渠道,是国内第一家提供B TO B网上银行业务的银行,网上银行业务已覆盖B TO B和B TO C网上业务的所有领域,创建了包括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自助银行等多种产品功能完善的电子银行体系,推出并确立了95588和“金融e通道”精品品牌。客户不仅可以通过“金融e通道”办理查询、转账、汇款、缴费等传统业务,还可以进行银证转账、外汇买卖、集团理财、网上支付结算代理、基金买卖等创新服务。工商银行的电子银行服务已深入人心,电子银行业务一直呈几何级数发展,电子银行交易额居国内银行业首位,仅2003年7月的网上银行交易额就达2万多亿元,2003年1-7月累计交易额8万多亿元,已达去年全年的1.6倍。

英国《银行家》杂志把2002“全球最佳银行网站”的奖项颁给工商银行,也是中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商业银行。继2002年荣获美国《环球金融》杂志评选的“中国最佳企业网上银行”后,近日又获得该杂志评选的2003中国唯一的“最佳个人网上银行”。

5、信息化基础建设稳步发展

随着主机处理能力的大幅提高,中国工商银行的自助银行、自助设备等信息化基础建设也稳步发展。中国工商银行自动柜员机(ATM)装备量达到1.4万台,POS 7.2万台,自助银行近400家,全行每月电子化交易量高达10多亿笔。

6、拥有一支庞大的科技骨干队伍

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企业氛围下,中国工商银行凝聚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建立了一支庞大的科技骨干队伍。目前,全行科技人员总数达到1.5万

人。全行科技人员无私奉献、开拓进取,为建设新世纪中国工商银行的电子银行体系努力奋斗。

2.中国电信信息化建设 篇二

这样, 就使得统计信息化成为了时代发展的必然。统计信息化能够使信息更加真实、有效和准确。还能够节省采集、分析、整理和存储信息的时间, 有效地减少人力资源的使用, 节约成本从而提高信息统计的速度、效率和质量, 并对信息做好有效的管理。

一、统计信息化内涵

统计信息化的内涵就是以改善统计系统内外信息的传递和利用为依托, 以提高统计系统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为目标而进行的针对统计系统的一系列改革过程。实际工作中, 我们一般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进行统计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存储、发布, 从而改善传统的统计管理和运行模式, 提高统计工作的时效性。从这一内涵, 我们需要明确统计信息化的几个特点:第一, 目标性。统计信息化必须具有明确的管理目标和经济目标。统计信息化是统计系统自身发展壮大的内在需求, 不是外部强加的饰品。第二, 多样性。统计信息化所采取的措施可能着眼于信息传递的各个方面。我们可以采取针对信息传递通道的组织结构改革, 也可以采取针对信息作用对象 (人) 的教育改造, 还可以借助信息的辅助存储和处理工具 (计算机和网络) 改善信息传输环境。第三, 过程性。对统计系统而言, 信息化是一个渐近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任何急躁、冒进的举措将给统计创新带来损失和危险。

当然, 统计信息化涉及统计工作的各个部门和所有参与者, 涵盖统计信息的整个生产流程。统计信息化建设的最终成果是一个人机合一的系统, 包括人、计算机网络硬件、系统平台、数据库平台、通用软件、应用软件等。统计信息化的实现是一个过程, 包含了人才培养、设备选型和采购、网络建设与应用、网站建设、软件开发、应用培训等多个过程。

二、中国目前统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现代社会对统计信息存在着迫切需求,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发展成熟, 统计部门已经具备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涵盖统计业务全过程、具有智能的统计信息系统的条件。但是, 中国目前统计信息化建设现状却不是很理想, 存在很多问题。

1.统计信息的意识淡薄。目前中国的基本的信息采集系统和传递方式都比较落后, 主要采取人工采集传递等, 像中国的人口采集, 先是用书面记载, 然后最后才汇总。这是由于中国的相关部门统计信息意识还比较淡薄所造成的。鉴于统计信息工作的庞大性、繁琐性, 各部门更应该强化统计信息意识, 积极地创立更加健全的统计信息系统, 从基层做起, 优化中国的统计信息机制。

2.统计信息化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不配套。现行的统计法律、规章制度不适应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传统的行政管理理念使统计过度强调政府行为色彩, 而缺乏服务色彩, 统计信息的社会需求很大, 但是统计部门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却无法可依。目前的统计法对目前的网络报送等新的统计数据采集方式中出现的问题没有涉及, 造成现实工作中, 对网上报送的确认、对统计违法行为的认定以及处理都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

3.现代统计信息平台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各个部门各种统计调查内容纷繁复杂, 但又相辅相成, 在实际工作中, 如果信息平台搭建起来, 就会相互支持, 互通有无, 形成完善的统计系统。但目前各部门分别开发和建成自己的数据库和系统软件, 这样使基础统计软件多而乱的情况突出。由于各个部门之间彼此不联系, 统计软件的开发是建立在本部门的专业和需要的基础上, 因此没有统一的信息平台标准, 不能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各级业务部门多头布置统计报表, 造成了重复调查, 交叉统计, 同一统计指标出现不同的数据, 扰乱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使统计信息的可信度难以保证。更没有对数据进行充分深层次的挖掘和分析, 从而产生非常有价值的隐含的信息, 不能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4.统计信息化具体工作未落实到位。统计信息化工作应该是一个由上级统一领导及规划, 通过任务的层层下放, 将相关工作具体落实到位的工作。从目前中国情况来看, 计算机的应用良莠不齐:有些基层单位计算机的拥有量和应用还未达到相应水平, 还有些学校虽然已经实现网络化办公, 但是统计工作基本上还是以手工为主, 统计人员主要依靠单机录入后再进行数据处理。对计算机的应用, 也只停留在利用现有软件来完成数据汇总、计算和报表生成任务, 缺乏创新, 很少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 使资源能够在各信息主体之间实现快速传递和资源共享。加之统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在工作中对统计软件、统计系统信息、网络的利用程度不高, 费时费力, 人为误差时有发生, 导致数据的整理等不够全面的一系列问题。

5.统计信息化与业务流程。统计信息化往往偏重信息化手段, 忽视基础性工作, 没有将信息技术与统计业务流程真正统一起来, 没有融入到常规的统计工作中去, 就不可能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信息化过程中, 更应该规划统计应用系统的“统计特色”, 将统计业务的复杂性融入现代信息技术。统计业务人员普遍习惯了现有统计模式和统计业务流程, 因而认为统计信息化应该完全遵从这些模式, 稍有改变都很难适应。另一方面, 统计应用系统一般由非统计业务人员编制, 他们对统计业务过程的局限性和理解上的差异, 导致系统软件存在一些问题, 在使用过程中给工作人员带来不少麻烦, 难以被认同和接受。

三、统计信息化建设的途径及对策

中国的统计事业进入了一个加快改革和蓬勃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日益增长的多重统计要求为统计事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对统计数据的全面性、时效性、准确性有了新的要求。针对中国统计信息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重点从如下几方面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力度。

(一) 认识统计信息的重要性, 提高信息意识

统一认识, 明确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目标。统计信息化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立足统计部门实际情况, 充分挖掘有利条件, 扬长避短, 循序渐进。逐步实现统计业务处理网络一体化, 统计政务办公无纸化, 统计决策支持智能化, 统计统计与决策信息服务多维化, 为统计工作提速增效发挥积极的功能作用, 这是近一段时期统计信息化的发展目标。

(二) 构建统计信息化平台

应全面考虑各构成要素, 进行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与分析, 充分利用统计信息, 对各种资源配置现状和效益进行分析, 合理优化配置资源, 挖掘潜力。

1. 建立科学完整的统计指标体系。

统计部门要根据综合统计工作的特点。改革原有统计指标分散、日径不一、重复计算的弊端, 以较为合理、计算口径一致的统计指标体系取而代之。一般统计框架设计为总体的指标体系和专题的指标体系, 二者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总体的指标体系内容包括人、财、物的各个方而, 根据资源共享程度需要的不同, 可以按照管理程序分为高层、中层、低层三个层次, 分别组成不同的指标群, 并逐步达到各个层次指标配套;专题的指标体系可以根据实际工作需要, 针对调查对象进行主要观测, 及时调整增加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指标。

2. 建立以网络电子计算机为主要手段的管理信息系统。

该系统应该具备以下几项功能:第一, 实现统计信息收集及传输自动化, 由统计人员深入到各部门采集数据的方式改为统计人员通过统计信息管理平台在网上收集信息;第二, 实现统计信息审核及汇总自动化。统计人员在计算机上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复核, 保证进人系统后的信息的准确性, 而后自动汇总, 生成各种统计报表, 从而使信息处理过程更加方便、简单和规范;第三, 实现统计信息分析和预测决策自动化, 保证在完整收集信息的前提下能自动提供分析报告。第四, 不断开发信息源, 规范信息的需求标准及软件设计标准, 建立跨部门的综合信息库。利用系统工程方法, 对不同的统计指标体系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提出解决方案, 供决策层参考, 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

3. 建立横向统计信息数据库。

对于不同部门的调查要求都可以直接从数据库提取, 避免由人为因素而引起的失误, 也节约了劳动成本。基础数据库的建立为信息需求者提供了动态、实时的数据来源。注意维护数据库, 随时关注社会各方面的信息, 始终保持统计信息的更新。

(三) 脚踏实地落实具体工作

做好统计信息化管理要从“软、硬”两方面入手, 做好具体工作。“硬”就是要管好、用好计算机软硬件设备及网络。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平台是保证统计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制定和执行一套行之有效的设备管理和网络运行办法是关键, 建议制定《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管理办法》、《网络运行安全维护办法》、《事故及意外紧急预案》等管理制度, 严格按制度管事、管人。“软”就是要做好统计信息化培训。应根据实际情况和自身特点, 开展“分级式”的培训, 即对统计负责人、专业人员、计算机技术人员分别进行不同内容的培训。对专业人员进行常用软件, 报表专用软件和网络使用等以应用为主的实用性培训;对计算机技术人员按需求进行重点培训, 主要内容为:网络安全、故障检修排除、各种设备的使用维护、专业软件使用等技术性培训。

(四) 统计标准化体系建设

3.中国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探析 篇三

【关键词】 社会保障;信息化;保险

一、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存在问题

1.社会保障信息分散,缺乏统一管理和相互联系。(1)管理体制因素。管理体制是制约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最根本因素,存在着险种的分机构经办与实现社会保障信息资源共享、基金管理的分散性与建立集中式的社会保障资源数据库之间的矛盾。(2)政策因素。近几年,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迅速,政策出台比较频繁,导致对核心平台的修改比较频繁,信息化建设中还面临政策的不稳定性与系统需求确定性的矛盾。

2.社会保障信息封闭,缺乏透明,无法满足对社会保障资金的监管和使用。(1)资金因素。资金问题一直是信息系统建设的一个难点问题,一些地区金保工程尚未得以正式立项,没有形成稳定的资金来源,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与资金地方负担,建设和运行资金不足与重复建设、资金浪费并存的矛盾。(2)人为因素。这除了在制度、法律层面上没有建立一套健全的使用和监管体系外,在技术层面上也缺乏一套可供人民监管的透明的社会保障信息系统。

二、中国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加强领导,统一规划。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要切实负起组织领导农村劳动与社会保障信息化工程建设的责任,协调各有关部门的工作。信息化综合管理机构要充分发挥系统规划和组织职能,按照统一规划要求制定本地区农村劳动与社会保障信息化工程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计划,明确责任,落实到人。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将农村的社会保障信息化工程纳入本地区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规划。各级政府的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对本地区农村信息系统建设工作的指导,建立联系制度。对各地系统建设中遵守统一标准和规范、落实工程进度、保证工程质量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定期公布建设进度。

2.规范业务流程,统一技术标准。各级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按照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下发的业务经办规程和系统建设要求,规范经办行为,优化经办流程,认真整理数据,做好农村劳动与社会保障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基础准备工作。要严格执行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下发的有关信息系统建设的标准规范,包括《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结构通则》、《劳动力市场职业分类与代码》、《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指标体系——业务部分》、《社会保障(个人)卡规范》、《劳动保障系统网络IP地址规划方案》等。做好统一软件的开发工作,以适应农村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3.积极推动农村劳动力市场信息网建设。认真抓好农村劳动力市场综合月报数据库数据质量的检测和数据深加工,提供包括岗位空缺数、求职人数失业人员的各类分析报告,提高分析报告质量和信息使用的实效性。建立适应农村劳动力市场的统计指标体系,改进完善统计制度和统计方法。利用先进的数据挖掘技术,建立丰富的测算模型,构建良好的数据和技术结合的平台。加强全省农村劳动力市场因特网站的建设,开发信息网站公共就业服务功能,充分发挥信息网络的作用。

4.开展农村社会保险信息网建设,加快建立多渠道信息采集体系,做好全省农村地区个人基本信息和账户信息的整合工作。应用软件以养老保险为基础,逐步扩展到医疗等险种,争取在“十一五”期末真正实现“五保合一”的应用网络,基本数据共享,节约管理成本。全省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统一的规范指导下建立农村社会保险信息网站,向社会各界发布和收集保险和管理等方面的信息,逐步实现农村劳动保障信息一体化管理,建立一个包括劳动力市场、地税、财政、统计等部门在内的完整的农村社会保险体系。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保险信息服务体系,形成“一站式”的综合服务场所。采取灵活的服务方式使农村公众可以通过互联网或电话等多种方式查询个人账户、政策法规、热线咨询等信息,实现咨询“一线通”。

5.积极筹集建设资金,并加强息队伍建设。要根据有关电子政务建设的要求,努力争取向计划、财政部门申请系统建设的运行资金,也可考虑与银行等机构合作,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与财政部门协调,落实资金。要加快信息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熟悉信息技术、熟悉农村劳动与社会保障业务的工作人员队伍,合理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人才的作用。

6.重视安全管理,建立安全监控机制。高度重视农村劳动与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加大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投入,建立健全系统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计算机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管理,提高安全管理的技术手段。重点做好系统应用、数据权限、网络管理、机房设备等方面的安全工作,确保信息安全。

参考文献

[1]于茜虹.加强信息化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问题研究[J].现代情报. 2007(3):78~82

4.浅谈中国高速公路信息化建设 篇四

浅谈中国高速公路信息化建设

摘要:高速公路是一个地区或者国家的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而高速公路的信息化建设则是实现高速公路现代化管理的最重要的途径。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的与交通理论和规划的融合,都加速了高速公路信息化的进程。高速公路监控及信息诱导技术的综合应用,成为利用信息技术改善交通秩序,提高高速公路利用率的不可或缺的方法和手段。

关键字:高速公路 信息化 移动通信 交通运输

目前发达国家的高速公路信息化走在世界的前沿,例如澳大利亚的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它包括交通控制系统、道路信号系统、车辆监控系统和公共信息服务系统等组成部分。日本1996年就已经制定了综合计划,由建设部、国际部等多个部门以及国家警察署共同着手开发智能化运输系统,这被视为是解决交通事故数量增加、道路交通拥挤以及环境等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目前,已取得重要进展,2000年之后,先进的巡行辅助系统就已经进入实用阶段,并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又如新加坡的高速公路信息系统,其亮点是EMAS(监控系统和交通信息发布系统)作为智能交通实施的一部分,进一步改善了高速公路的交通管理的社会效果,实现了提供实时的交通信息、对交通事故快速响应、减少交通拥挤和提高道路安全性等多个功能。

中国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高速公路的高效利用和安全性越来越受到强烈的关注。自从1999年第一届“中国高速公路信息化研讨会”召开以来,至今已经历经13届,取得了多项成果。“十一五”期间,经过行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交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在交通信息采集,交通信息化资源整合,以及辅助决策方面迈上了新的台阶。

移动通信技术在高速公路信息化方面的应用包括多个方面。据调查,中国高速公路信息化对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高速公路应急指挥联动系统、路政管理系统、机电管理系统几个方面,另外,还有高速公路办公系统自动化系统、ETC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等等也在发挥重要的作用。/ 6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艺术与传播学院2010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王诗晴学号:1008090061

下面介绍几个关键技术的应用

一、手机定位技术

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线通信及时性、稳定性的提高,使得移动通信业务除了移动电话、短信息等业务之外,基于无线通信的移动定位应用技术也随之成熟。手机定位技术在高速公路上的具体应用

二、无线视频监控技术

无线移动视频监控技术是基于移动通信网络基础上进行实时现场视频图像上传,目前可选的无线网络有CDMA以及GPRS两种。无线监控和光纤监控系统相比,具有工程实施简单、周期短、造价低,特别是无线监控可以达到任何出事现场等优势,因此其应用范围更加广泛,一些利用传统监控技术实施起来难度较大或者根本无法实施的场合,利用无线技术却很容易实现,例如,行驶中的车辆里面实施现场监控。

无线视频监控中的无线除了监控系统的前端采用单元用无线方式以及MPEG4视频压缩本标准进行数据上传之外,它还包含了另一层意义,及视频监控图的无线下发,无线监控系统的图像下发除了可以下发到监控客户端计算机之外,还可以下发到手持智能便携式监控仪或者车载接受显示端上。

三、车载GPS技术

GPS及全球定位系统没,他真正实现了全球、全天候、连续、实时、以空中卫星为基础的高精度无线电导航系统。在全球任何地方以及近地任何空间能够给出准确的三维位置、速度和精确的时间信息,GPS由地面控制站、空间设备GPS用户接收机和地面通信网组成。利用GPS对实现高速路上的路政巡逻车、清障车、工程车等实现24小时不间断监控。

根据公路车辆特点以及目前拥有的无线通信平台状况,当前采用GPRS通信网,基于GPRS通信网的系统设计方案具有比较优势,即覆盖范围广、网络稳定、费用低廉等特点。

四、短信群发和通知技术

短信通知技术是目前比较成熟的移动通讯技术之一,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银行、证券、电力税务等行业。短信息通知技术也是高速公路信息化建设应用到的/ 6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艺术与传播学院2010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王诗晴学号:1008090061

主要通信技术之一,应急指挥联动、路政管理、机电管理、养护管理以及办公自动化管理等系统现在均已用到短信通知技术,现它他已经成为高速公路信息化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之一。结合高速公路信息化的特点,我们把短信通通知技术进行整体封装,采用统一的Web Service接口,使之可以为各个系统使用。

目前高速公路信息化和移动通信技术的结合应用正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效果已经逐步显现,并已经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下面举几个典型的应用案例。

1、公路应急指挥联动系统通过手机定位技术的应用使监控人员可以及时了解求助人员的具体位置,提高了反应能力,为处理各类突发事件赢得了宝贵时间。

2、公路路政管理系统通过车载、手持式GPS及无线视频监控设备与的应用使得路政人员能够及时掌握重点路段、重点桥梁的情况,掌握路政外业人员的巡查情况,便于及时调度人员前往突发事件现场,并能够通过无线视频监控即使了解路政人员处理相关路政案件及突发事件的现场处理情况。

3、机电管理系统通过全面结合短信通技术和”PDS+GPRS”技术的应用,较大的提高了几点故障及时反映的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有力的保障了高速公路机电管理系统的安全、稳定、可靠运行。

4、公路系统各个部门办公地点往往处于不同的环境,有在野外的工程指挥部和工程项目部,有位于乡村设立的公路养护工区,有在公路沿线设立的收费站点,也有在路上行驶的管理车和巡查车,通过无线上网和3G上网登录资源整合的外网站点,可以解决不同地区不同情况下的办公需要,进一步实现公文流转、档案管理,工程经费审批等、案件处理等大量的办公应用。在这十年左右的时间中国在高速公路信息化方面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由于高速公路系统的复杂性、发展的快速性和可拓展性,出现了很多问题。

1、对高速公路信息化的建设的认识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高速公路信息化不是简单的有了几台电脑就行的,由此而导致对高速公路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缺乏必要的人财物的投入,限制了其整体发展。

2、缺乏总体规划总体设计和总体控制,全系统没有简历公路信息化的名曲目标,业务歌剧,各自为政。/ 6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艺术与传播学院2010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王诗晴学号:1008090061

3、信息化假设层次不够,局域网没有实现内部信息共享和网上协同办公,应用层次较低。

4、信息化发展不均衡,各层级单位之间在技术保障、人员配备、经费投入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即使是从单位内部看,各部门之间也存在很多的不平衡。

5、信息化建设平台不足,各个行业信息管理系统各自为阵,没有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缺乏统一的工作平台,信息系统集成不够,各种信息不能互通共享。信息化是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国家信息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已经进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资料已经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技术正在以广泛的舌头性、无形的价值与先进传统产业实现结合。交通运输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为了提升我国的交通运输业,促进产业调整,挖掘交通运输潜力,迫切需要大力发展信息化产业建设。现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已经重视起高速公路信息化建设,我国要抓住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良好机遇,积极应对挑战,与世界接轨,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国外技术模式的借鉴再创性,尽快建立起我国的完整的高速公路信息化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的公路运输能力。

为此,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制定科学规划,分步完善实施。要明确高速公路信息化的发展目标,制定科学的建设规划,整合信息平台,集中管理数据。

2、整合信息资源,实现数据共享。要打破原有的信息孤岛现象,改变业务分割的局面,建设完善的信息共享和服务平台,提升信息利用效率。

3、统一规范标准,加强应用开发。高速公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应用系统的开发和使用,应用目标主要是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办公无纸化,管理服务网络化。当前最迫切的是要优化整合应用电子政务网站平台和内部局域网,尽快实现办公网络化、政务公开化和公路信息标准化。

4、加强队伍建设,提供人才保障。人才是关键,要加大公路信息类专门人才的培养力度,特别要注意培养既懂业务有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并建立相应的人才机制。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经验的不断借鉴和积累,高速公路信息化的/ 6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艺术与传播学院2010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王诗晴学号:1008090061

管理平台和应用建设会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起来,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越来越发挥其举足轻重的作用。/ 6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艺术与传播学院2010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王诗晴学号:1008090061

参考文献:

5.中国电信信息化建设 篇五

随着电信和民航市场的逐步放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电力行业的体制改革。市场化、规范化是电力行业改革的必然趋势,那么在新形势下,面对市场化、规范化的行业发展要求,电力行业该如何做好信息化建设呢?我们先来看一下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建设现状。

三大结构问题

我国的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早在上世纪60年代,电力行业就已经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生产过程自动化、发电厂自动监测/监制以及变电站自动监测/监控方面。

但由于电力行业一直处于相对垄断地位,加之变革频繁,电力行业的关注点一直处于如何贯彻体制改革和如何提高产能方面,所以整个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整个行业缺乏统一性标准。电力行业目前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三大结构性问题:

第一、基础硬件投入偏多,软件投入相对不足。

目前,我国电力行业对于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还处在大规模基础硬件投入阶段,现有网络和信息资源的利用不够。很多电力企业对于信息化建设还存在的误区,倾向于买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据有关数据表明,我国电力行业信息化整体投入大约在100亿左右,其中硬件投入占到总投入的73%,软件服务仅占11%。

而一个成熟的信息化市场,硬件、软件、IT服务的投入比例应为5:3:2。

没有软件系统的支持,硬件系统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效用,因此,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电力行业的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要坚决摒弃“信息化建设就是买设备”的想法,做到统筹规划,避免信息化资源的盲目投入和浪费。

第二、专业系统众多,系统管理软件缺乏。

我国的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但由于存在行业垄断,电力行业的主要注意力多放在如何提高产能和安全生产上,因此,虽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目前整个电力行业仍处于专业系统众多而系统管理软件缺乏的局面,生产自动化系统的应用仍然是电力行业软件应用的主体,对于电力行业的产、输、配、售环节的过程监控有余,但对于电力企业的管理决策的支持能力则严重不足。

第三、系统孤立,信息无法集中为资源。

由于整个电力行业一直处于变革之中,所以,虽然有诸如《区域及省电力公司信息系统建设规范》等文件的出台,但在整个行业,大多数电力集团公司所属电厂的信息系统千差万别,由于没有采用统一的信息编码,致使集团内部各信息系统数据和信息的直接共享和交换十分困难,信息化系统孤立,各环节信息无法集中成为可共享使用的资源。

面对上述结构性问题,如何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制约电力信息化市场徘徊不前的症结呢?

流程优化促进信息化

进入,电力供求关系从紧张转向相对宽松,在高层的推动下,电力体制改革重新加速,4月12日,《关于“十一五”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下发,

《关于“十一五”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要抓住电力供需矛盾缓解的有利时机,巩固已有改革成果,把电力体制改革继续推向深入,促进电力工业持续健康发展,这个意见的提出,被认为是最近几年电力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它的下发标志着电力改革正在加快走向深入。

面对变革的深入,电力行业如何抓住有利时机,顺应变革的要求进行信息化建设呢?

在对电力行业软件使用情况中的分析中,我们发现,电力行业的管理软件使用大多还处在财务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以及简单的OA系统等单个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层面,有些电力企业尝试实施ERP系统,但最后大多效果不佳。这主要因为电力行业过去为垄断行业,在垄断的环境下,电力行业对于提升内部管理的需求不高。

那么,面对电力改革加快走向深入,电力行业如何从垄断的保护伞下走出来直面市场竞争呢?如何将信息化建设和整个行业的变革联系在一起呢?

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通过流程优化(BPR),可以很好的把企业变革和信息系统建设统一在一起。因此,以流程优化来理顺电力行业各个孤立系统之间的关系,流程优化虽然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对于长期处于垄断地位得电力行业来说,以流程优化来促进电力行业信息化的建设或许是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突破:

第一、市场化、规范化的改革思路要求电力行业打破垄断,那么整个电力行业就面临从组织到业务的全面变革,产、输、配、售各个环节将按照新的价值链顺序进行重组,这个时候,对原有流程进行优化,即符合整个行业的变革需求,又能提升电力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从根本上解决目前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五大问题。

第二、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规划的缺失和系统的分裂”的局面,也迫切需要从根本上对于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建设进行再思考和重新整合。在过去几十年内,信息技术应用在电力工业各个专业领域,但各领域的应用是分散和孤立的,并没有形成大系统的概念。因此在下一阶段,电力信息化的重点之一就是信息技术的集成和综合利用。首先,为了保障电力行业在信息、网络方面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应该对电力系统光纤通信网、数据网、信息网进行整合与统一。其次是管理信息系统等信息化应用系统内部的整合。经过多年来持续不断的建设,电力行业内部各个子系统采用了各种不同的平台和管理软件,这不利于使用操作、管理维护和整体效果的发挥,因此要进行平台整合。再就是各信息化应用系统间的整合。目前在电力系统的各专业应用了管理信息系统、营销自动化系统(包括客户服务中心)、电力生产管理系统、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物资采购系统、GIS系统等,随着应用的普遍,各系统间也需要进行平台及内部工作流程的整合与统一。电力信息化集成的基础是电力企业管理流程的优化,没有流程优化,就无法从根本上明确电力企业各系统之间的运作关系,也就无法实现系统的集成。基于BPR的管理信息系统变革,要根据国家对于电力行业的改革思路,在电力企业内部进行基于BPR的管理变革准备和宣传教育,这也是电力企业走出垄断,面向市场的必由之路。

6.中国电信信息化建设 篇六

大连销售分公司信息化建设涵盖了批发、零售、二次配送、油库、客户管理在内的多个系统,并将这些系统有机地统一集成到同一个信息平台上。各个层面的管理人员及用户可以方便地将其放到自己的电脑桌面上,通过web门户的方式,按照各自不同的功能,实现各种业务的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建设改变了大连销售原有的业务模式,提升了企业竞争力,为企业发展插上了信息化翅膀,值得学习、借鉴和推广。

——题记

1月1日,大连销售分公司成品油批发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成功上线。从此,公司各个层面的管理人员只要打开电脑点击大连销售成品油批发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就可以轻松获取购进、销售、库存、管理控制、客户管理和零售数据采集等各种动态信息。这标志着大连销售及下属9个二级公司、23个营业室、11座油库和300多座加油站的信息系统已正式投入运行。大连销售分公司总经理沈庆凯高兴地对记者说:“信息化管理改变了我们原有的业务管理模式,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为企业发展插上了信息化翅膀。”

营销全过程 实现信息化系统管理

一个平台、一个门户、两个优化、三个自动、四个实时、N个报表,是对大连销售分公司营销全过程实施信息化系统管理的高度概括。大连销售的信息化建设涵盖了批发、零售、物流、油库、客户管理等专业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并将这些系统有机地统一集成到同一个信息平台上,实现了公司整个营销过程的信息化管理。

为进一步解读大连销售的信息化建设,记者采访了大连销售信息中心负责人,了解到以下情况:销售企业主要管理过程是“进销存”各个环节,包括看好库存,记好每一次出库,管好销售过程中的每个细节,按照市场及销售趋势分析做好进货。

如何向各个环节要效益,节约各个环节的运行成本十分重要。针对销售企业的特点,大连销售分公司投入运行了针对不同业务的各个系统,在整合平台技术的支持下,各系统实现了数据自动交换、信息共享,保证了业务数据采集于第一现场。比如如何看好库,他们通过网络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对各油库和油罐安装的液位仪实现数据自动采集,可以在任何具备网络条件的地方实时看到大连销售的库存信息等情况。为了准确地记好每一笔出库信息,他们启动了自动付油系统,通过计算机及自动化控制设备,准确地登记每一笔出库信息。

油品销售环节由两部分构成,即加油站对单车加油和对大客户直销。为管理好这两个过程,大连销售投入运行两个系统,即加油站基于智能IC卡的管理系统和批发系统。公司于2001年投运加油站管理系统,对外发行加油IC卡,用户一卡在手全地区加油,既省事又省时,还能帮助客户管理好所消费的每一笔明细。加油IC卡尤其受到大型车队的青睐,为车队管理人员提供了管理功能。客户称这一系统是车队的“好管家”。

这一系统在方便客户的同时,对销售公司也进行了过程管理。因为系统自动记录了加油站的每一笔加油量及资金明细,管理人员通过系统可以查询到各种信息。比如近期油品紧张,要想防范加油站个别人员利用工作之便倒卖油品,就可以利用这一系统统计出超常规加油记录,调出视频监控,即可跟踪其全过程,有效地提高了防范功能。

销售环节的另一个过程是对大客户的直销,此次批发系统的成功上线解决了对直销环节的全程控制。业务人员可在网上开据客户订单,财务人员在用户资金到账的情况下从网上确认,同时生成发票数据,规范了销售行为,保证了资金

安全。

供应链管理 优化二次配送流程

对于如何组织货源进油,总部人员可实时监控库存量,按销售分公司计划及销售情况进行调运,这就是供应链管理。对于销售企业来讲,供应链管理分为两部分。从炼厂到油库调拨为一次调运,从销售公司的油库到各个加油站为二次配送。原来的运作模式是加油站要油,普遍存在着流程长、效率低、储运成本高、资源无法集中管理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适应中国石油实现营销机构扁平化改革的要求,迫切需要对成品油二次配送业务单元进行根本性改革。在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2004年,大连销售分公司向上级单位提交了《关于成品油二次配送优化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请示》。2005年初,中国石油炼油与销售分公司批准在大连地区进行油品优化配送项目试点。2005年4月22日项目全面启动,7月1日市区加油站进入项目试运行,12月28日项目在全地区成功上线,2006年4月13日,项目经专家认证后全面通过验收。

系统实现了加油站数据系统自动上报,优化系统自动计算加油站的用油需求及配送车辆安排,实现成本最优。变加油站的“被动要货”为“主动补货”,实现了成品油销售企业的管理创新和流程再造、整个流程的动态受控和可视化管理。项目的成功实施,优化了大连销售分公司原有的配送流程,形成了对成品油的集中化管理。

配送优化系统上线一年后,大连销售对记录在系统中的数据做过一次统计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加油站平均库存下降25%,吨油运费下降1.8元,同量同站在销量增加的前提下,配送趟次有了下降。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二次配送优化项目的实施不但优化了油库、加油站的库存,增加了加油站的销量,优化了运输资源调度,节省了运输费用,而且通过改变原有的营销模式,适应了商品集中化管理的需要,在技术层面上为专业化管理提供了支撑,由此带来了可观的效益。

信息化建设 带来的有益启示

通过实施信息化管理,大连销售原有的业务模式发生了质的改变。如今,这个公司已建立起一个业务全覆盖、五个自动获取、三流合一信息共享、五个实时在线的全新信息化管理模式,企业效率、效益得到大幅提升。

据统计,大连销售分公司及下属9个二级公司、23个营业室、11座油库和300多座加油站,目前均已实现销售环节信息化管理。公司管理人员告诉记者:以前几天才能做好的事,现在一个多小时就可以完成,信息化管理实实在在地给他们带来了便捷、高效,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构筑了一体化成品油销售企业信息管理平台,规范了业务流程,为进一步优化管理、加强内部控制提供了手段,系统更加适用,更加适合成品油营销业务实际。

大连销售分公司信息化建设给业界带来了有益的启示。

启示一:领导重视,组织落实,是搞好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几年来,股份公司领导及炼油与销售分公司领导十分关注大连销售信息化建设,给予了及时指导。大连销售分公司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成立了以总经理和党委书记为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专门指派业务骨干,全程参与系统实施和项目管理。多次组织召开会议,宣传批发系统的管理理念、项目动态及相关知识,让员工充分了解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他们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对实施现场100多名业务管理和操作人员进行多次业务培训,收到了预期效果。公司对系统维护人员及时进行培训,为系统的可靠运行和操作使用提供了技术保障。

启示二:借助信息技术管理手段,打破了原有体制结构,实现了组织机构改革。按照优化的合理区域重新划分,关

停布局不合理的油库,取消不合理的管理层,实现了组织机构的扁平化。

启示三:借助信息技术管理手段,打破了旧的营销模式,由原来的层层管库为公司总部直接管库,减少了中间层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商品集中管理。加油站由“要货”变为“配货”,其工作重点由原来的站级进销存管理为单纯的营销,使其有更多的精力做好销售和客户服务工作。

启示四:借助信息技术管理手段,实现了销售企业的过程控制和过程管理。变“手动”为“自动”,减少了数据传递层次,数据由产生原点直接输入总部,在系统的统一规范模板下进行各种业务操作,做到了只有规定动作,没有自选动作。两年来,公司管理层同种工作的人工工时大大降低,吨油运费连年下降,库存成本越来越趋于合理。

启示五:借助信息技术管理手段,以及时准确的数据应对市场变化。通过实施信息化管理,大连销售上上下下已取得这样的共识:要想与世界同步,必须跨上信息化管理的轨道。要想成为国际一流零售商,必须有业务管理系统作支撑。在大连销售分公司,员工们分分秒秒都在感受着推行信息化管理给企业各项工作带来的快捷、便利与高效。借助信息化,大连销售分公司在向着“国内一流、国际先进”发展目标快速前进。

相关链接: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随着中国石油成品油营销业务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推进,各级销售分公司信息化管理水平逐年提高,对成品油销售业务的扩展起到了有力的支撑和推动作用。截至2006年年底,中国石油绝大多数销售企业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办公网络环境,各级管理部门和业务岗位配置了计算机设备,部分地市分公司、油库、万吨加油站已经实现与省级公司的联网,为信息系统的运行提供了良好环境。

在成品油核心业务管理支持方面,逐步完成了成品油购销存系统在销售公司范围内的实施,目前正在进行系统升级改造,已完成华东本部及下属上海、浙江、江苏、安徽、江西销售分公司的试点实施工作,完成了大连二次配送优化系统试点,实现了4800多座加油站IC卡加油,在山东、大连、上海启动了加油站管理系统,完成了销售ERP系统在山东销售的试点,完成了炼油与销售分公司机关生产经营分析系统建设。各地区销售分公司根据各自业务发展特点和管理需要,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也做出了各种有益尝试,为销售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7.中国电信信息化建设 篇七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发展

企业信息化作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 是各企业的必然选择。电信企业通过企业信息化的建设, 实现有效的信息共享, 在线并行处理企业内部的服务、经营、运行和管理流程, 实现企业内部的运营自动化、决策智能化, 以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 提升对客户的服务水平和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 最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核心竞争力。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推进, 电信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

一、电信企业信息化的内容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 中国电信业与国际先进电信企业相比, 在网络规模、技术装备水平上的差距不大, 但在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方面却存在明显距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电信企业已经很难仅仅通过规模投资来维持竞争优势了,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然要从投资拉动转向服务水平和管理效能的提高。电信企业的业务运营支撑能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取决于企业信息化程度。因此, 信息化发展是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发展成为世界级现代企业的关键。

电信企业信息化的内容是由企业的运营流程和特点决定的, 特别是固网运营商, 网络复杂、业务品种多、服务的用户高端和低端差别大, 因此依靠信息化手段进行运营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 电信企业靠投资网络、扩张网络规模来发展, 电话业务发展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企业信息化主要体现在通信网配套的网络管理系统的建设上。特别是九十年代初, 电话交换局点迅速扩张, 不可能按照每个交换局点成立相应各专业的维护班组来支撑, 迫切需要建立电话网各专业网管监控系统, 采用集中的维护方式以提高维护效率和故障反映速度, 因此在九十年代后期, 交换网管、传输网管和动力环境监控系统按照统一技术规范相继建成投产。另外, 随着电话网规模的扩大, 用户数的急剧增加, 传统靠手工业务记录单张和传真来组织业务流程的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企业的业务发展要求, 九六年底原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在全国范围统一标准的电话业务管理系统——“九七”系统开始建设, “九七”系统包含用户资料管理、配线配号、计费帐务、114查号、112查障等九个系统, 这是业务支撑系统 (BSS) 建设的开端。另外, 为提高企业的管理决策能力, 电信企业内部按照各地各专业的不同需求建立了相应的管理辅助信息系统, 包括工资管理系统、OA办公系统、财务系统、资产管理系统和统计系统等, 这些系统均是独立建设并分别投产的。电信企业信息化系统可以分为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信息系统, 业务信息系统又可分为业务支撑系统 (B S S) 和运营支撑系统 (OSS) , 统称为MBOSS。

运营支撑系统 (OSS) 主要负责管理和控制通信网络设备、网络资源管理、业务性能管理和用户计费操作, 是电信运营企业的基础。业务支撑系统 (BSS) 主要负责业务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市场产品管理和用户计费帐务管理, 是企业市场经营、用户服务工作的保证。管理支撑系统 (MSS) 主要负责企业人力、物力、财力、综合服务保障和企业决策支撑, 是企业现代管理的保障。

二、电信企业信息化的回顾及存在的问题

1996年中国电信按照统一的“九七”规范来建设业务管理系统, 1999年按照统一的集中计费业务规范来建设本地网计费帐务系统, 2000年又制定统一规范和标准对10000号客户服务呼叫中心进行建设。经过10多年的快速发展, 建成了各种计算机应用系统, 较好地支撑了多种业务的发展。但由于各系统的建设是随着技术和业务的发展分业务、分阶段、分地域实施的, 因此系数量多、系统关联性差、适应能力不强、每年的投资和运营成本越来越大。以某地电信分公司为例, 到2004年底共有计算机应用系统130个, 其中, 承担全局生产和管理的核心系统有50个, 主要系统如下图1所示。

此外, 企业内部还建有内部网站10个, 外部网站10个。由于企业内部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划, 各种系统是基于使用者本身需求提出而开发的, 有的系统还是使用者自己开发的, 因此造成系统分散建设, 重复投资, 管理独立;存在信息孤岛的现象, 系统分散, 数据共享困难;系统综合支撑能力不足, 跨系统需求响应不及时;系统间一般采用点对点的方式连接, 接口复杂, 标准不规范;用户界面繁多, 帐号和管理分散, 使用不便;管理流程没有优化, 基础管理不规范, 重建设, 轻管理;系统信息不全面, 系统没有进行关联和整合, 特别是支撑企业战略决策信息不足。

要解决这些问题, 必需从战略的高度制订信息化整体规划, 并严格执行, 才能改变现状, 有效支撑企业的运营和管理, 使得系统能适应业务变化、差异化服务和急剧的市场竞争的需要, 全面保障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

三、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效益分析

电信企业可以通过提高企业自身的信息化水平, 来提高服务水平, 降低运营成本, 提高管理水平, 提高市场反映速度, 增强市场竞争力。信息化的效益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 信息化技术本身带来的高效。相比于传统的手工处理方式而言, 实施信息化后信息的传递、处理效率有了飞速的提高;其二, 先进管理模式的固化。通过相对固化的电子信息系统能达到管理规范、管理提速、管理能力提升的技术基础;其三, 协同效应, 信息化真正为企业实现了信息共享以及其他的信息处理服务, 建立了更广泛的沟通平台, 大大降低了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交易成本, 使企业能够准确掌握市场信息, 平衡和协调好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降低经营风险。信息化不仅仅是信息技术的简单采用, 而且是企业借助信息技术的工具, 引进新的管理思想和模式, 使企业的管理层次得到显著提升, 实现更高的管理和发展目标。

企业信息化投入对于企业而言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据统计, 国外企业的信息化投入一般能达到其年销售额的4%~5%, 国外大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一般占固定资产投资8%~10%的比重, 国外电信运营业的信息化投入更高。而国内许多企业目前信息化的投入比例不到年销售额的1%, 投入绝对额占总资产的比重也不足1%。

以某电信分公司为例,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 现有企业信息化方面的总资产约占固定资产总额的2.9%, 某一年度企业信息化投入仅占业务收入的0.79%, 占全年投资额的2.7%, 与国外企业信息化投资比较还有较大的差距。由于电信资费的不断下调和市场恶性竞争的加剧, 特别是国内电信运营商大多已上市, 股东对利润的追求使得企业负责人更注重近期考核要求, 重视业务收入而忽视信息化投入长期带来的效益。特别是信息化投入看到的不仅是投入的增加, 而且更显现出维护IT系统人力、系统维护费的增加, 以及业务流程及传统操作模式的变革, 并且系统建成后要经过一定的时间磨合才能体现其带来的效益, 企业必须进行一系列的组织优化和变革才能适应IT系统的运作, 这对于企业负责人来说是重大的挑战。

评估IT投资回报的传统方法可以是生产效率评估法, 即产出量与投入量之比。从基于生产力的经济分析研究得出:一些服务业在IT上的投资并不能显示出在生产力上获得极大的好处, 这被称为“生产力悖论”, 基于生产力的评估注重于效率的增加和成本的降低, 基于性能的评估, 注重于提高用户满意度和服务交付的质量。

下面从某电信企业OSS的发展使用情况为例来评估其投入所带来的经济效益。1997年以来, 该企业先后建设了交换、传输、动力、接入网、七号信令等网管监控系统。这些系统的建设投产, 使得企业逐步实现了机房无人或少人值守, 为运行维护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确保了“集中监控、集中维护、集中管理”三集中维护模式的实现, 使网络的运行质量和管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如国际上通用衡量网络质量的网络接通率指标从97年的不到80%提高到现在的97%, 衡量用户服务质量的百门障碍历时从1500分钟降到150分钟以下。

同时, 为了提高运行维护管理层面的工作效率, 完善管理机制, 规范管理行为, 健全各项作业流程和事务处理程序, 加强对全网故障的反应能力和指挥重大故障的修复能力, 加强对各维护部门工作的管理力度, 企业还自行开发了一套现代化支撑手段-“运行维护综合管理系统”, 该系统的使用改变了全网运行维护管理工作原有传统落后的人工管理模式。

几年来, 该企业先后建设的本地网各支撑系统的投资总额约1.4亿元, 通过建设使用这些支撑系统, 大大提升了运行维护效率, 具体效果可以通过以下数据说明:交换机总容量由1997年初150万门发展到2006年底的500万门, 但是网络维护人员却由1997年的760人减少到610人, 从人均维护2000门发展到人均维护8200门, 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四倍, 有效提升了生产维护人员的生产效率。

在任何一个IT战略决策中, 都会不可避免发生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 IT系统的建设要处理好不同层面的人对系统效益的看法和支持力度, 消除利益冲突带来的负面影响。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有:投资者、管理人员、员工、用户和供应商。投资者希望通过IT投资来提高产品生命力、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管理者和员工希望借助于自动化手段能减轻劳动强度, 提高用户服务水平, 及时了解用户信息, 提高引入新产品和新服务的能力;用户希望能快速得到服务, 降低资费;而IT系统开发人员或供应商则关注采用有限的资金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所制定的目标。该企业在最初建设“九七”业务系统时常常遇到系统用户和开发人员的冲突, 业务人员要求系统按照现有的业务流程模式和方便的使用习惯去实现, 并且随着对系统的了解而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而开发人员则认为流程应该优化和简化, 达到最终的目的就行, 需求应该相对固定。计算机系统的建立不能简单地替代传统的业务流程和人工方式, 而是应该优化企业的流程后按照高效的流程来运作, 即要先进行企业流程重组 (BPR) , 再实现企业信息化。

四、中国电信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思路

信息化给中国电信带来了无限机遇, 同时, 也面临巨大的挑战。面对机遇和挑战, 中国电信加大自身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了必然选择, 中国电信正在现有IT系统的基础上统一规划中国电信的信息化体系CTG-MBOSS, 通过企业内部构造与业务流程的重组, 对现有的IT系统进行升级、改造与扩建, 使之能够适应电信运营业的发展需要。在具体的信息化举措上, 将把孤立、分散的电信业务各种系统有效联合起来, 采用一个统一的管理标准 (ITSP) 、网络基础平台 (DCN) , 按照适应市场变化和要求的企业信息化标准、规范来指导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同时, 还要协调好各类信息系统软件的版本更新和统一的问题。

该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思路是按照从“救火”方式到被动响应、主动支撑、先进的IT服务管理和企业价值创造这五个阶段进行发展, 见图2所示。目前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的本地电信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评估在被动方式和主动方式之间, 基本接近主动服务阶段。能按照规范化、标准化的流程响应需求, 但响应时间太长, 需求实现的难度和复杂程度较高。如某本地企业今年实现的固移融合产品FMC-IVPN业务跨越了BSS、OSS和智能网多个系统, 支撑系统的开发时间超过一年的时间。企业目标是计划采用3-4年的时间通过网络改造达到价值创造阶段。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已经制定了企业信息化的统一建设规范CTG-MBOSS, 按照MSS、BSS、OSS三大系列的技术要求同步建设和改造现有IT系统, 分步分阶段实施和不断优化。信息化必须要做到信息技术与企业业务流程的融合才能发挥最大效用。中国电信大部分本地网已完成业务流程重组 (BPR) , 将企业内部业务部门分成面向于用户的前端部门和面向于网络的后端部门, BSS主要是前端部门使用, OSS主要是后端部门使用, 其他一些综合支撑部门通过MSS进行管理运作。另外在一些本地网又试行采用SAP公司设计的管理支撑系统 (MSS) , 实现财务集中管理、工程投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统计信息管理等功能, 实现资金的集中统一使用和管理, 目标是按照上市公司的要求快速提供各种财务统计分析报表, 为决策层及时提供信息支撑。一些分公司又按照企业转型要求, 根据新的业务模式进一步优化组织结构, 并制定相应的IT中长期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然而, 存在对信息化的本质缺乏深入了解的现象, 特别是针对性和持续变革意识的淡漠。其实, 不同行业的企业、不同类型的企业在信息化应用上有着不同的运作流程、不完全相同的需求, 这就要求IT系统能提供针对性解决方案;同时企业处在一个时刻变化的市场环境中, 企业的业务体系和管理模式不可能一成不变, 因此信息化必须着眼于与企业的变革同步, 要持续改进, 建设IT支撑系统必须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不断优化。

参考文献

[1]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年7月

8.中国电信信息化建设 篇八

[关键词]中国石油;信息化建设;工作质量;影响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187-01

1前言

从整体上来分析,质量为用户对某公司、单位等提供的某项技术产品或者是某种服务等的满意程度,因此,质量工作成为公司或单位对目标追求和人们需求的满足程度。通过上述界定,我们便知,信息化工作质量指的是非信息化人员或者是部门为信息化人员提供的技术产品、技术服务等的满意程度。尤其是提高中国石油信息化建设工作质量是极其重要的。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对当前影响中国石油信息化建设工作质量的因素加以详细阐述。

2影响中国石油信息化建设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

产品质量好坏既受到企业内部各种条件的限制与约束,又会受到外界环境激励。一般来说,影响中国石油信息化建设工作质量因素大多都是来自企业内部,集中表现在以下几点:

2.1信息化建设队伍实力

信息化建设队伍实力高低能够直接影响信息化机构提供技术服务价值大小,并且又间接对信息化工作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信息化人员提供服务技术含量大小以及社会认可度的高低,共同决定了信息技术服务价值大小。因此,当信息化人员在提供技术服务时,所融入信息化服务的技术含量越大,那么表面其技术服务价值会非常的高,这样一来,便会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可。由此看来,信息化建设队伍的整体实力是影响我国石油信息化建设工作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

2.2企业领导的质量意识

一般来说,在编制信息化工作方针、标准以及目标等方面,企业领导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企业领导质量意识高低便影响着制定信息化工作方针、标准以及目标是否准确。因此,企业领导只意识也是影响中国石油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2.3信息管理机构职能发挥

石油企业内部的信息管理机构为执行信息化工作的一个重要部门,并且又是信息化建设工作质量方针、标准以及目标执行的主要机构。所以,当信息管理机构提供信息技术服务时,其职能的发挥状况会影响到用户对信息化技术服务认可程度。通过大量实践证明,充分发挥出信息管理机构的职能,确保信息化建设工作质量方针、标准以及目标都能够具体落实到位,并且能够确保所提供的技术服务工作质量,相反则不然。由此看来,信息管理机构职能发挥也是影响中国石油信息化建设工作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

2.4信息建设队伍的素质

信息化队伍的整体素质既包含个人业务水平,又包含着个人工作能力以及责任心等方方面面。若某个人能够在业务方面达到要求,但是,由于缺少较强的质量意识,也或者是工作积极性不高等,那么将难以确保信息化建设的工作质量。此外,尽管某个人熟练掌握了最先进的技术,并且业务能力也非常强,然而,个人协调工作能力却相对较差,因此,不能与顾客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导致不能全面了解客户的各种需求,这样一来,此种结果只会让客户不满意。由此看来,信息化建设队伍整体素质也是影响中国石油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

2.5质量体系的执行

石油企业为更好的实施信息化建设工作质量方针,充分发挥出信息化建设职能,逐步完善相应各种责任体系,最终实现信息化建设的质量目标。因此,企业要逐步完善信息化建设的各种组织机构,并且严格制定信息化工作质量文件。这主要是由于各种质量文件实际上是控制与证明服务质量能否更好满足客户需求的重要依据。因此,完善与规范信息化技术工作体系是确保信息化建设工作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它将直接决定着信息化建设提供的技术服务能否满足客户的需求。由此看来,这也是影响中国石油信息化建设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3提高中国石油信息化建设工作质量的有效对策

3.1进一步完善项目组织管理体系

在石油企业内部领导的正确引导下,可以在石油企业内部建立一个完善的项目指导机构以及项目部。其中项目指导委员会要定期或者是不定期听取有关石油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并且要求将项目设计方案、投资以及实施等建立相关联系,与此同时,对具体项目在执行时,相关事项予以决策。然而,项目机构则主要负责项目协调和管理以及及时向上级部门回报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情况,特别是对重点环节建设要进行实时跟踪和监控。

3.2建立科学、合理的项目运行机制

在项目具体实施中,要进一步较强各部门的沟通与协调跟踪。例如:在信息管理机构、推广部门都要建立相应的沟通机制,制定有效对策,从而及时解决项目实施中遇到的问题,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打下牢固基础。另外,还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激励机制以及考核机制,其主要目的是要充分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例如:要确保试点和推广之间的衔接,企业要对试点示范以及辐射作用引起高度重视,确保试点以及推广的顺利推进。除此之外,要不断借鉴国外先进管理技术,再结合国内企业的具体情况与特点,促进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建立一个可行性较强的发展模式。与此同时,石油企业要组织其内部的业务骨干与信息人员分配到各个试点参加实践工作,以不断提高他们的信息化技术水平,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

3.3推进信息化队伍建设

在推进石油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重视信息人才的引入,石油企业要将严抓信息化人才培养工作,从而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培训以及考核制度,定期组织信息技术人员参加相关培训,统一参加技术考试,并且要求持证上岗。而对于石油企业内部已有的技术,要充分挖掘出信息人员的工作潜能。提高信息化建设队伍的整体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石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工作质量。

4结束语

总体来说,近年来,由于我国石油信息化建设开展逐步深入,因此,对石油信息建设技术人员提出了较高要求,要求他们通过不断的努力学习,增强业务能力,正确把握石油信息化建设方向,熟练掌握关于石油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技术,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执行与监督力度,从而不断增强信息化建设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信息化建设人员的整体素质与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整体工作质量,逐步被社会大众所认可。因此,我们要正确看待当前影响中国石油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质量的因素,并且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予以解决,这样一来,促使中国石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顺利发展下去,提高信息化建设整体的工作质量,不断扩展市场,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朱新丽.石油信息化在整合中创新[J]中国信息化,2012(10)

[2]曹建鹏,张红玉.油田信息化建设中GIS技术应用问题[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19)

[3]童媛媛.石油信息化”化”出美好前景[J]石油石化物资采购,2010(5).

上一篇:名人传格言警句感言下一篇:西游记的全文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