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认识的论文

2024-09-27

对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认识的论文(精选11篇)

1.对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认识的论文 篇一

1、对于编辑出版工作来说,我认为它是一个十分具有潜力的工作,是一个永远不会冷门的工作。就出版业来说,它是一个暴力行业,永远不会倒闭。对于编辑来说,它又是一个充满挑战性和前途的行业。当然,编辑出版的工作并不仅仅局限在这两个行业当中,其实,编辑出版的工作面是非常广的,编辑出版工作是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以选择和加工为特征的社会文化活动,涉及到出版社、杂志社、报社的记者、编辑、编务、策划、发行等领域,也涉及到一些出版公司或网络公司等领域,领域十分广泛。

2、编辑出版工作也是一个充满情感的工作,需要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的人员拥有有盛久不衰的激情。时时刻刻都对自己从事的编辑出版行业充满激情,从内心深处热爱编辑出版工作,我相信从事编辑出版行业的人也一定会发现他们所从事的行业也会给他们带来无尽的快乐。

3、对于编辑出版工作来说,我认为每位从事此行业的工作人员都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并用这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挖掘身边真善美,并把真善美传递给身边的每个人。善于把美的事物传递给大家,让人们体会到这是一个充满真实、充满美丽、充满善意的世界,使人们对社会充满信心。

4、编辑出版工作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工作。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的人要有很强的洞察力,不仅能做到可以发现事情的表象,并能够做到通过事物的表象去挖掘事物的本质。使自己从事的编辑出版工作具有深刻性,能够使受众透过事物的表面去发现本质。

5、编辑出版工作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文化发展的趋势、大众接受性及信息提供者的动向把握时代精神,把符合时代精神的内容传递给受众。要做到始终遵循党性原则,做到其工作要不违反党和国家的总路线、总目标、总任务,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

6、编辑出版工作包含以出版物获取经济利益,因而可以直接创造经济效益。从事出版工作,可以通过出版书籍获得经济效益,不仅可以促进编辑出版工作的发展,也可以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7、编辑出版工作是一个充满竞争力的工作。编辑出版工作需要从业人员有比较高的专业技能和技术,需要适应当今社会高新技术发展的需要,这就使得编辑出版工作有很大的竞争力,需要从业人员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以上几条对编辑出版工作的认识或许并不全面、具体、深刻,但却是我自己内心对编辑出版工作的理解和认识。

2.对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认识的论文 篇二

1995年1月《神州学人》杂志在互联网上推出的电子版,由此拉开了数字出版的序幕[1]。数字出版的范围很广,只要是用二进制这种技术手段对出版任何环节进行的操作,都称为数字出版的一部分[2]。与传统出版相比,数字出版具有出色的快速查询、海量的存储、低廉的成本、方便的编辑以及更加环保等特点[3],数字出版代表着一种方向,一种潮流,一种趋势,数字化方向已经成为出版业未来发展不可逆转的事实[4]。面对信息时代数字化出版的挑战,对高校学报编辑提出以下三个要求:

1 转变观念,顺应数字化出版潮流

在传统出版向数字化出版转变期间,高校学报编辑要及时转变两种观念:一是要从传统出版是出版业老大的观念中及时走出来,及时、深刻的认识到数字化出版是现在和未来出版业的发展方向,也是唯一的发展方向,不应该因为习惯纸质出版和传统工作流程而排斥数字化技术,而应正视现实,在观念、心态上有一个转变,顺应潮流,尽快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只有这样,高校学报编辑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重心,使自己能够跟上数字化出版的脚步,为高校学报未来的数字化出版尽自己的力量。二是要转变现在已经完全是数字化出版的天下,传统出版已经没有任何作用的观念。片面的、孤立的夸大数字化出版的作用和意义,高校编辑要认清目前出版业的形式,虽然出版业已经认识到数字化出版是必然的,但是完全向数字化的转变是艰难的、曲折的、漫长的过程,而高校学报出版单位由于其特殊的性质,必然使其处于转变完成的后期,所以目前高校学报还是以传统出版为主,数字出版为辅,逐渐的发展数字出版的力量。

2 强化数字化技能,使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平稳过渡

传统出版单位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非常缺乏,特别是既懂出版又懂技术的人才[5]。当然,人才可以引进,但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目前来说,重中之重是高校学报编辑自身通过学习来强化数字化出版技能,使传统出版向数字化出版平稳过渡。需要强化的数字出版技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计算机方面的技能

数字化出版各个步骤都与计算机有关,都是以计算机知识为基础的,良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既可提高现代学术期刊编辑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同时也是数字出版时代对我们学术期刊编辑提出的必然要求[6]。按照传统模式,修改稿件要经过在纸编辑和在机编辑两道工序。而如果编辑人员可以同时通过计算机进行编辑和排版工作,就可避免这种重复劳动,既简便又准确[7]。

2.2 版权等法律知识的学习

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专门的数字化版权保护法,有关的数字版权条文只是在新修订的《著作权法》中有所提及。因此目前对于数字出版物的合理使用范围界定模糊[8],由于数字出版所具有的形态多样、传播方式广泛等特点,使权利人与作品的联系较松散,其传播的网络性特征使侵权变得简易,而维权却变得艰难。基于这些特点,版权保护难度较大[9]。因此数字化出版要比传统出版更容易发生版权等纠纷,因此,编辑如果能够强化数字出版版权等法律知识的学习,必能防患于未然,将一些纠纷扼杀在襁褓里,使数字化出版能够健康发展。

2.3 管理技能

数字化出版赋予高校学报编辑更多的责任,以前更多是文字编辑,随着数字化的发展,编辑将逐渐转变为自己所负责工作的管理者,包括征稿、组稿、编辑、发行和销售等工作。编辑只有加强管理能力的培养,才能对出版全程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确保把高质量的文章高效地推向市场[10]。

3 开拓创新,提升自身文化素养

新闻出版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出版工作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版传媒产业是文化产业的核心部分,学报编辑出版工作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文化建构的历史重任。学报编辑的责任在于把科技成果用崭新的手段更广泛地传播出去,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11]。只有具备极高的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编辑才能完成这样的历史使命。

期刊编辑工作,是要以语言文字作为载体来进行工作的,要求语言文字使用准确[12],因此编辑必须要具有深厚的语言文字素养。编辑工作是一种再创造,它要将学术稿件中潜在的价值和疏漏、谬误、差错、凌乱等作者意识不到的问题,进行修正、整理、润饰,使之达到出版要求,这要求编辑要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另外,期刊编辑具有较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力争成为自己专业所属范围内的“通才”,对文章的评价也更有发言权,才能传递更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因此编辑如果不具有丰富的文化素养,就很难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13]。

编辑工作是一种充满创造性思维的脑力劳动,数字出版提供了更广阔的创意空间,要求编辑具有更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内在冲动[14]。学报编辑是高校学报创新的原动力,在数字出版的大环境下,要充分认识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工作的全新含义,才能促使高校学报工作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因此,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高校学报编辑必须在内部转企和外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交互作用下,坚守传统文化精神实质,与时俱进变革制度,借助高新技术,才能再次焕发勃勃生机。

3.高校学报编辑的素质结构分析 篇三

关键词:高校;学报编辑;素质结构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7-0214-02

高等学校的学报对于我国科学期刊来说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但是高校学报与其他一般性期刊在本质上存在差异。高等学校自己主办的高校学报,主要是用来呈现本校科研与教学成果的一种学术性刊物,也是国内乃至国际上进行学术交流的一个平台。高校学报必须要更好地帮助高校培养人才,提升人才的素质,提高科研水平并提升学术交流影响力。高校学报的编辑必须拥有编辑人员的相关素质才可以让学报的功能与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

一、素质和素质结构的概况

(一)素质

对于素质的理解,各门学科及研究领域均有不同的认识,其认识具有差异性。但从素质的含义来看,素是指白色生绢,就是本来的、白色的、原始的、本色的,总的来说就是指事物最基本的组成成分;而素质中的质质则是指事物内在最根本的一种属性,也就是事物本身固有的特殊属性。由此可知,素质就是指事物自身固有的属性或是组成事物最基本的成分。换句话说,素质事实上有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从事物本身来说素质是组成事物的基本属性与特点;其次就人来说是在具体活动完成之后,个人内心所拥有的心理与生理方面的素质,具体是通过体能、体力以及听力等一些生理反应出来的相应指标以及人格、智力等从心理上呈现出来的一些特点。由此在学报编辑工作中,工作人员即使拥有良好的素质,在工作中也不一定取得好的工作反馈,对于学报编辑工作来说,良好的素质只是工作取得好成绩的一个必要条件,并不是充分条件[1]。

(二)人员的素质结构

通过素质呈现出来的一些基本框架就是人员的素质结构,也就是组成素质的因素与对应的基本成分及许多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就前面的分析而言,人员基本素质的构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心理素质、生理素质,也就是常说的二分法。其中生理素质包含精力、体制、体力3个方面,而心理素质则由品德素质、智能素质、文化素质以及其他的智能素质4方面组成。文化素质包含自身的学习程度、学校的教育程度、社会化的程度;品德素质包含思想品质、政治品质、道德品质;智能素质包含智力、知识、技能、才能4个方面。从上面可以看出,二分法在剖析人员的素质与认识上提供了一种较为全面的方法与思想。同时二分法还有许多的缺陷与不足,如文化素质一般是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和家庭生活所具备的知识与经验,就是通过知识素质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性,可是二分法却将品德、智能与文化等方面的素质并列在一起,明显并不是特别合理,虽然人员在心智活动与经验知识上联系较为紧密,但是通过经验形式存在的心理现象与经验知识和心智活动并没有联系,而是独立的部分。

从人力资源的管理学进行分析,心理素质组成部分包括人员素质的结构中智能素质与文化素质两个部分,只是看上去有很多的不合理,所以,必须将人员素质的结构中潜在与外在的两种因素相互区分开来,并且由知识经验、生理和心理成分或是因素3个不同的板块组成,也就是三分法。在三分法下,人员基本素质分为生理素质、知识素质、心理素质3个部分。其中生理素质又由健康与体格组成:体格包括解剖指标与生理指标;健康包括病理解剖与病理生理。心理素质由能力、价值观、人格3个方面构成:能力包含一般能力、创造能力和特殊能力;价值观包含兴趣态度与动机态度;人格包含认知特征、喜悲特征和情绪特征。而知识素质则由工作知识与社会知识两个部分构成:工作知识包含专业的基础知识、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业务的专业知识;社会知识包含直接的经验知识、普通的工具知识和一般的基础知识3个部分。此外品德素质不是可以独立存在的心理方面的素质,事实上品德素质是一种世界观、信念与人格特点以及态度的一种特有的表现方式。在单位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时候,必须首先要考虑到人员素质在结构上的可操作与科学的性质,这也就是为什么经常采用三分法的原因。至于高校学报的编辑人员素质结构能否使用三分法来进行分析,当然还需要考虑高校学报对质量与功能的具体要求,才可以更好地为高校学报的编辑人员设立素质结构系统做准备。

二、高校学报编辑工作人员素质结构

(一)业务素质

高校编辑人员的业务素质指责任编辑管理下的审稿专家评审的水平以及编辑人员与组稿水平在稿件上的初次审稿能力,都是为了保证论文在学术上的质量标准,以及对论文格式进行加工处理,对文字符号进行规范和期刊栏目的策划设置。因此,提高期刊标准质量的核心就是编审质量,要尽其所能做好高校学报在内容风格、栏目特色等方面的相互联系[2]。

业务素质还包括编辑人员处理与把握期刊的文字清晰、色彩鲜艳、装订平整、发行稳定、墨色平服、套印准确、印制规范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工作水平与能力。高校学报在出版时要与国家规定的出版标准相符,不可以采取非法出版的手段。要严格保证出版的时间,尽可能不要因为拖延而使高校学报声誉受到影响。此外,期刊上面的字迹必须清晰,内容要新颖,尽量使学报印刷与出版质量得到保证。

(二)服务素质

高校学报编辑人员的服务素质指编辑人员为读者、编辑与作者提供服务,还要及时的协调,使整个学报编辑工作的互动与服务水平可以发挥到最好。编辑部全体人员,包括特约的审稿人员以及印刷的装订人员与输入的排版人员等都是服务者与参与者。以上的工作人员在团队合作时必须具有合作精神以及服务时的良好态度,还要将被服务和服务、被管理和管理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才可以建立一个和谐的出版编辑工作氛围。

(三)学术素质

高校学报编辑人员的学术素质指相关编辑人员对所有期刊文章学术的水平与质量进行把控的一种能力上的素养,这也是学报在当今市场环境下可以顺利发展的原因。就目前而言,学报的内容还要与当下的形势相结合,更好的反映与跟踪社会与学术、理论、自然界所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勇于发表所获得的科研硕果,或是提出一些值得参考的新理论、新材料与新学说,可以带给读者启迪与教育且价值较高的学术性文章。

(四)政治素质

高校编辑人员的政治素质指学报的编辑人员对学报政治倾向、观点、立场的掌握,包括与政党、宗教、国家、民族等的水平与能力有关的问题,这也是学报的编辑人员构成素养的核心要素。高校的学报不可以产生错误的导向,学报编辑人员要严格执行国家科学技术与出版的保密、专利与版权工作条例,在处理宗教与民族、外交与法律等这些较为敏感的问题以及与政治有关的问题时必须坚持准确谨慎的应对态度。

(五)生理素质

对于学报的编辑人员来说,生理素质中表现出来的健康是最基本的素质。健康指个人在精神、社会与身体各方面都没有任何的病状。传统的观念中,没病就是健康,但是当今社会人们所追求的健康不仅是身体方面的健康,还有心灵、心理、道德和智力等都要达到健康的状态。健康属于每个人,任何人都有权利享受健康;对于现代人来说,整体达到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心理健康是大脑结构反映出来的一种特殊机能,不是身体的直接反馈而是对事实的客观呈现,通常是先天素质经过后天教育与环境影响才逐渐产生的。心理素质由意志品质、情感与情绪品质、认识能力等部分构成,能力和大脑机能有关系,能力比较重视实践中的效率。能力是个人在自身的知识、智力与技能等认识与改造环境方面呈现出来的。在进行学报编辑工作时,不只要具备思维、记忆与观察等平常智力,还必须在文字写作上拥有深厚的功底、广博的学术知识,同时还要结合各方面素质才可以在工作中发挥创造性[3]。

(六)知识素质

知识素质也是组成高校学报编辑工作人员素质的一个重要部分,知识素质决定着高校学报的质量,如果知识素质低下,那么总体素质也不会高,对于编辑工作来说是百害而无一利。当然并不是综合素质高就代表知识素质也高,编辑工作就可以做好,高校学报编辑人员在拥有较高知识素质的同时还必须热爱自己的工作,只有具备好的价值取向与动机,才会有兴趣投入工作中。此外,高校学报编辑工作人员在熟悉编辑出版业务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各种学科的专业知识,这对于高校学报编辑人员来说,无疑需要一个长时间的锻炼学习过程,学报编辑人员才会吸取更多的专业知识及素养,在不断的进步与学习中成为合格的编辑人员。

综上所述,高校学报编辑人员素质结构的分析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来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不同的部门就有不同的要求,即便部门或是单位相同,在人员素质的要求上也存在差异。研究高校学报的编辑人员素质结构的问题,要从多方面入手,不同层次、类别的高校对学报编辑人员的素质会有不同的要求,这就要求学报工作者要学习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做好对学报编辑工作。

——————————

参考文献:

〔1〕孙国军.高校学报编辑的素质及优化途径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4(07):127-129.

〔2〕才缨珠.高校学报编辑的素质优化策略研究[J].传播与版权,2014,44(06):47-50.

〔3〕韩芳.2011年高校学报编辑发展研究综述[J].阴山学刊,2012,23(02):123-128.

4.学报编辑部2009年工作总结 篇四

积极组织全体人员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整个编辑部工作中,坚持正确的办刊方针,及时反映前沿学术动态。编辑部全体人员团结协作,尽职尽责,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了全年的编辑出版任务。

始终遵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出版管理条例》,执行省新闻出版局和我校的各项政策和规章制度,注重政策理论学习和编辑业务水平的提高,定期召开交流会,选派人员参加全国政策法规会议、学术会议、英文编辑培训及编辑业务培训等。2009年共有15人次参加会议和培训,提高了编辑人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开拓了视野,获取了新信息。

关心关注学校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和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牢固树立为教学科研服务意识,优先刊登校内教师的科研基金项目成果和优秀论文,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较为便利的学术交流平台。在编辑部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12期、330余万字的编辑、校对、出版、发行工作,办刊质量和水平上了新台阶。在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组织的评比中,荣获优秀编辑质量奖,只有编校差错率在3/10000以下的期刊才有可能获此殊荣。

编辑部管理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所有事务实行民主决策,对单位大事由编辑部全体人员讨论协商解决,日常工作由编辑专家组成的决策小组讨论协商解决。不是领导说了算,而是大家说了算,全体编辑每人都是决策者。坚持稿件的3审6校制度,择优录稿,严格 1

控制关系稿和人情稿数量。财务公开,账目清楚,收支两条线。两学报起用了反剽窃软件,为稿件识别增添了新工具,使用效果不错。更新了编辑部网页。

坚持质量第一、择优录用的原则,进一步扩大了供稿的专家学者网络,积极约请、吸引名校名家的高水平成果。社科版全年共发文258篇,刊发名校博士、教授、副教授稿件144篇,其中博士生导师7人次、教授42人次、博士83人次、副教授61人次,占全部文章近60%。共组织笔谈7个,特稿1篇。自然版全年刊发文章200篇,其中教授24篇、副教授26篇、博士41篇,基金项目文章83篇,基金刊载率为41.5%,比上年略有增长。

社科版的笔谈栏目是我校学报的一个亮点,既新颖又有特色,其中不乏学术质量很高的文章。水文化研究栏目在社科学报中独具特色。有关人员为这两个栏目作了大量的工作,也注入了新思想、新思路、新理念。特别在上半年人手紧缺的情况下,承担了社科版的全部编辑工作,敬业精神值得肯定。为使社科版更好更快地发展,尚需在领导艺术、内部管理、和谐相处、编校质量、以老带新等方面继续完善。自然版积极争取优质稿源,严格编校,从版式设计、文章结构层次到语言修辞表达、图表公式的规范等方面都一丝不苟、兢兢业业,高度体现了编辑们的敬业精神。另外,自然版在规范管理、和谐相处等方面可圈可点,有关人员在以老带新方面做了突出的工作。为使自然版更好更快地发展,尚需在勤于思考,开拓新思维、新理念,营造活泼诙谐的工作环境等方面继续完善。总而言之一句话,社科版向自

2然版学习,自然版向社科版学习,自己所没有的正是对方所具有的,一个好的编辑部,是目前的社科版和自然版的综和。

在完成编辑任务的同时,全体人员积极从事科研。共发表学术论文20篇,其中核心刊物以上论文8篇,一作或独著14篇。立项、在研、鉴定、获奖项目共计17项,其中主持省级项目4项,参加省级项目8项,厅级奖

5.对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认识的论文 篇五

2013年是学校“内涵建设年”,也是学校机构调整,将吉大学报(5各版本)、高化学报和仿生学报组建成一个机构自然科学学报的第一年。自然科学学报共有8本刊物,在学校的正确领导下、在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学报全体编辑人员的共同努力,各版本学报都圆满地完成了本的各项工作任务,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确保刊物的学术竞争力和影响力稳中有升

学报是我校学术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向社会各界展示高校科技成果、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和窗口,是衡量高校学术水平、知识创新能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在全年工作中,我们遵循“尊重科学、鼓励创新、弘扬学术、追求卓越”的办刊理念,坚持“提高学术质量、办成精品期刊”的指导思想,按照工作要点的要求,在工作中始终把发学术水平高、创新性强的优秀稿件作为学报工作的重点,把提高刊物的学术影响力和竞争力作为工作的主线,把提高刊物质量作为永恒的目标,我们一方面继续跟踪本校前沿研究项目、新兴交叉学科领域的发展动向,还加大了向学科带头人、国内知名科研院所和国际合作项目的组 1

稿力度。因此,2013年各版本学报发表校外优秀稿件的比例与去年相比有所增加,有些版本达到 50%。2013年各版本学报的总被引频次普遍比2012年有所提高。2013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公布的同学科期刊影响因子排名中,吉大学报(工学版)进入本学科前10名。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仍然保持在同学科的最前列,仿生学报SCI影响因子达到1.144,提升幅度较大。

二、圆满完成工作任务,在国家和省市评比中获奖

1、工作情况

2013年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工学版)、(医学版)、(地球科学版)、(信息科学版)按时出版30期,其中基金项目论文占95%以上。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按时出版12期,高等学校化学研究按时出版6期,仿生学报按时出版4期。编排质量均控制在优秀以内,准期率为100%。

2、获奖情况

(1)2013年11月仿生工程学报获得是由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六部委首次联合实施的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专项项目,合同期3年,每年资助100万。

(2)高等学校化学学报获2013年全国百强科技期刊。

(3)2013年11月在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举办的“中国科技

论文在线优秀期刊”评比活动中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获一等奖,理学版、工学版、地学版获二等奖。

(4)在2013年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团队、优秀个人评比中,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编辑部,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编辑部获优秀团队,吉大学报总编王丽获优秀主编。

三、其它方面工作

1、组织编辑人员参加国家和省里组织的编辑人员岗位培训,完成了编辑职业资格续展登记工作。

2、以各版本为单位,进行编辑工作专题研讨,帮助年轻编辑提高编辑业务水平。

3、进一步完善了学报编辑部内部管理规章制度。

四、存在问题和不足

1、期刊的学术竞争力和影响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领导班子成员存在满足于现状、保持现状的思想。

3、由于各学报学科、语种、刊期不同,办公地点分散、出版周期不同等,各学报之间的联系和工作交流不够,班子成员与群众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不够。

4、编辑人员网络出版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各版本学报网络化出版进程有待于推进。

5、编辑定期培训、业务研讨、考核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6、学报财务管理制度细则有待于进一步修订。

五、2014年主要工作思路

学报的最核心工作就是提高刊物的学术质量和水平,提升刊物的学术竞争力和影响力。围绕这一中心任务,主要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组织编辑积极参与《网络环境下科技期刊的编辑与出版》的课题研究,提高编辑的网络出版能力,加快学报的数字化出版进程,扩大刊物的影响。

2、要带领相关学科编辑到相关高校和科研单位、期刊编辑部开展调研活动,了解学术界和期刊界动态,了解外面的世界,有的放矢地组织稿件,编发稿件。

3、各编辑部之间加强联系和沟通,定期组织业务研讨,把办得好的刊物的好经验进行推广,取长补短,使学报的整体水平有所提升。

4、进一步完善学报的各项制度,对各项工作的落实要扎实到位,要重视考查工作计划的落实情况、工作流程的科学性、规范性、可操作性,为办好学报提供保证、自然科学学报编辑部

6.对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认识的论文 篇六

对高校教学督导工作的认识与思考

作者:魏 洁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17期

[摘要]高校教学督导工作是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它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规范教师教学行为起着导向和保证作用,教学督导工作的成效直接影响学校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正确认识教学督导的意义是做好督导工作的前提,加强教学督导队伍建设是搞好督导工作的保证,创新教学督导工作方法是提高督导效果的关键。

[关键词]高校 教学督导 认识与思考

[作者简介]魏洁(1954-),女,河北玉田人,右江民族医学院高教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医学教育管理。(广西百色533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院级教改课题“立足民族地区高校构建有效教学督导模式”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右医教字[2007]14)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6-0055-01

一、正确认识教学督导的意义是做好督导工作的前提

众所周知,高校教学督导工作就是按照国家有关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对教学过程及管理进行检查和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分析指导,为教师教学当好参谋,为学校决策提供依据,因而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务实的教学督导工作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根本保证。教学督导工作的核心价值,就是通过督导帮助被督导者把握整个教学过程,发现问题,引导他们自觉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总结经验,纠正偏差,促使教学活动在教育规律、法规的框架下健康有序地进行,保证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打造学校品牌,促进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并推动学校的持续发展。

2.督导过程中的参谋和顾问作用促进了学校管理机制的完善。教学督导人员通常面向教学基层单位和教学一线,因而对学生的学习和思想、教师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执行等情况非常熟悉,通过督导人员将这些来自于最基层的信息向学校管理人员反馈,有助于学校管理者及时修改管理制度、调整管理措施。此外,督导员还可直接参与学校有关管理制度的讨论拟定,为学校发展规划等提供咨询、参谋服务,促使学校的管理机制更为科学完善。

3.教学督导工作中的沟通和协作加强了学校内部的联系。通过教学督导工作,客观地反映了学校管理、教师教学等问题,必将促使学校管理人员及时研究并解决问题。与此同时,还可

以促使学校各部门、教师与学生、管理者与职工等之间良好沟通,互尊互重,互相理解,从而更好地协调关系,促进了校园建设的和谐发展。

4.教学督导的无形压力促进了良好教风和学风的形成。教学督导通过督教、督学、督管等途径,对教学全过程进行监控指导,全面了解和评价教师教学效果及学生学习态度,其过程对教师和学生都起着警醒的作用,形成适度压力,增强了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通过教学督导帮助教师分析和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难题,也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和进步。

二、加强教学督导队伍建设是搞好督导工作的保证

1.督导队伍的人员结构要科学合理。要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专业结构搭配合理的督导队伍。在选聘督导人员时要重视考察学识水平、治学态度、个性品德、人际关系、行为举止和督导动机等。专职督导可聘请具有较高学识、较好修养和较高威望的、热爱教育事业、坚持原则、责任心强、乐于奉献的离退休专家或教授担任。兼职督导应从在岗的教师、领导或管理人员中选聘。同时,要充分考察到学校各学院、各专业的实际情况,宜采取以学科分类,按不同学科种类选聘教学督导的方式来组建督导队伍,以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管理者和专家相结合、专兼职相结合的人员结构,为督导工作和督导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要重视教学督导员的组织培训。应采取多种形式的培训,使督导员熟悉有关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有关理论及管理制度,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要定期为督导员发放相关的学习资料,让他们了解学校的发展方向和教育目标及要求,以保障教学督导工作更有原则性和方向性。同时,学校领导要注意关心督导员,听取他们的各种意见和建议,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对教学督导工作成绩突出的督导员应给予表彰和适当的物质奖励,以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三、创新教学督导工作方法是提高督导效果的关键

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强化教学督导工作,完善学校内部的质量监控体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是各高校在发展中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高校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实际,从以下方面创新教学督导工作:

1.根据新形势下教学督导工作的特点,建立健全教学督导工作机制。要结合学校实际、准确定位、理顺体制、明确权责、建章立制。一是要明确督导工作在学校内部的地位、角色以及隶属关系。教学督导在管理体制上要独立于学校职能部门,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职能机构,由主管校长直接领导,工作上对学校负责。二是要明确教学督导的工作职责。三是要赋予教学督导必要的权力,扩大教学督导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要充分发挥校院两级教学督导体系的作用,逐步形成学校、院系、教研室教学质量保障工作的齐抓共管、各有侧重的局面,使教学督导工作更科学、更具实效。

2.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指导,切实搞好教学督导工作。教学督导工作要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以“督”促“导”为工作的宗旨,在“导”字上下工夫。教学督导员要经常深入教学一线,本着向教师学习的态度,与教师共同研究教学工作,随时随地为教师提供帮助和指导,使其成为广大教师的良师益友,避免督导者与被督导者之间形成对立。要体现“以教师为本”和“督导就是服务”的理念,真正与教师建立起和谐、宽容、平等、合作和信任的关系。教学督导工作是在高等教育一般原理的指导下完成的,教学督导工作系统的运行也正是对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价值观念的实践。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不受限于某一固定的或绝对的知识水准,而是着眼于每一个人的知识结构、文化价值观、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具有个性化、多样性。因而在督导工作中,要以现代教育观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体现人才的培养目标。

3.建立和完善教学督导指标体系,提高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及合理性。教学督导评价指标体系是督导工作的科学依据。因此,要建立课堂教学评价、实践教学评价、考试考核、教师评价等一系列指标体系,并根据学校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和要求以及在教学督导与检查过程中反馈的意见不断进行修改完善,不断提高指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督导对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检查日常教学、检查学生文化考试成绩优劣的层面上,更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要建立以提高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评估体系。

4.重视教学督导工作的研究,为教学督导工作提供理论保障。由于我国高校督导工作起步较晚,在教学督导的理论研究方面还不够全面和深入,大量工作还处于研究探讨之中,仍比较缺少成熟的理论来指导和规范。因此,高校要结合学校实际,专题立项,认真组织有关人员开展研究,举办形式多样的研讨会、培训班、学术报告等,为新时期规范、高效地开展教学督导工作提供成熟的理论指导和保障,为促进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发挥教学督导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7.对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认识的论文 篇七

一、编辑部的构成和身份定位

一般来说, 高校学报编辑部主要由担任编辑校对工作的编辑和具有较强专业知识的编委会组成。编辑部主任承担编辑部日常管理任务, 期刊主编负责期刊用稿等学术把关工作, 有些学报主编和主任为同一人, 实行编委会领导下的编辑部主编责任制。目前, 期刊编委会存在诸多问题。[8]编委成员大多是高校各学院的专家和学科带头人, 编委会对于学报主要只起到咨询和指导作用, 有的只是在年终时开个形式会议, 说说不足, 有的甚至常年没有开展编委会工作, 有的编委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是学报编委。编委人数众多, 责任不明确;综合性高校学报的编委为各学院各学科的专家组成, 一个学科一般有2~3位专家, 且多年不变, 编委对编辑部工作积极性不够, 对学报工作甚至互相推诿, 编委会形同虚设。编委没有归属感, 都觉得只是挂个名而已, 对于期刊没有集体荣誉感, 但是这些专家在担任专业刊编委时, 却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荣誉感, 由此可得主要问题出在编辑部建设问题上。充分发挥编委会作用, 主编起着关键性作用。主编是编委会和期刊、编辑部和学校之间的桥梁人物。主编是学报的带头人, 在学术上有一定的建树, 对学报质量总体把关;同时, 主编在学校有一定的地位, 能够协调和调动编委会工作, 并定期开展编委会工作, 给编委一定的归属和荣誉感, 真正实现学报主编责任制。

编辑工作有待转型, 工作重心需要有一定的转移, 角色有待转变。目前编辑工作侧重稿件的编辑加工, 而忽视稿件质量的总体把握, 尤其是高校科技类期刊。编辑只注重案头工作, 编辑处理稿件时能全心全意投入, 既充当编辑的角色, 又担当了专家、导师和主编的角色, 把所有的精力都用于编辑校对, 甚至身陷困境, 无法自拔。但结果却不尽人意, 期刊的编辑质量提高了, 但学术水平却不能达到根本的转变。编辑不能只知道编辑稿件, 等米下锅, 编辑应从吹毛求疵中解放出来, 从服务性向导向性意识转变。[9]当然, 这并不代表不要求编校质量, 而是在保证编校质量的同时, 将一部分精力转移到期刊稿件总体质量上来, 即进行积极组稿和捕捉优质稿件。也不能像无头苍蝇, 或仅仅以编辑自己微薄的专业知识, 打肿脸充胖子开展组稿, 而是要积极配合主编、编委会, 甚至督促主编、责任编委进行组稿工作, 尤其在期刊转型改革初期, 如创立英文刊初期, 必须通过主编和核心编委进行组稿约稿工作。期刊主编承担许多科研和行政工作, 面对良莠不齐的海量稿件, 显然力不从心, 由此组稿的具体实施工作责无旁贷的落到了期刊编辑身上。因此, 编辑应作为主编、编委、期刊和作者的中间人。

二、编辑部的内部管理

编辑部作为高校的一部分, 其人力、物力和财力由高校统筹管理, 而学报在高校往往被边缘化, 不受重视。同时, 一些编辑也因此只看重学校的管理制度, 与学校核心部门搞好关系, 使个人发展一帆风顺, 而无视编辑部内部管理制度。编辑部内部管理也往往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 有的编辑部有一定的管理机制, 但在遇到高校政策时, 基本上只能流于形式。这种不健全管理机制, 组织涣散, 严重制约编辑部的发展, 同时工作干好干不好都一样, 给编辑日常工作带来困扰, 不利于期刊编辑的发展。

编辑部内部管理改革必须先行于期刊改革, 建立健全的编辑部激励机制、目标管理机制和项目责任制。[10]同时, 建立健全的编辑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建立适应高校学报的目标管理机制, 坚持有效的推行下去, 定期考核评估, 实行项目责任制, 明确权利与责任、责任与任务、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激发编辑部的整体活力, 增强凝聚力, 提高竞争力。编辑部应建立以编辑为中心的运行机制, 内部管理制度的建立必须以人为本, 以提高编辑的能力为核心, 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提供多方面多角度的培训机会, 注重团队建设, 培养编辑主体意识, 增强编辑综合素质, 进而发挥编辑部的整体优势。

三、编辑部对外工作的开展

编辑部应拓展学报的功能定位, 改变仅宣传本校科研成果的现状, 甩掉学报刊登的稿件与高校院系设置相匹配的枷锁, 改大综合为专业化, 利用背靠大学的学科优势, 实现宣传本校优势学科为立足点的相关专业科研成果, 形成高校期刊的特色。对校内编辑部需要继续开展相关约稿工作和争取一定的校内政策支持取得校内一定的认可度。编辑部除了通过主编和编委进行校内校外的定向约稿外, 还应该开展半定向的专业学者组稿约稿工作, 以及组织编辑进行非定向的期刊宣传和约稿工作。通过编委的学术影响力, 有目的有计划的与业界知名专家和学者进行约稿。通过分析学报优势学科, 调研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目标作者, 建立信息量大、分类细致的作者数据库, 与作者保持定期联系, 有计划、有目标的开展约稿工作。进行非定向约稿宣传工作, 利用百度、阿里巴巴、八方资源、一大把等平台进行期刊推广。非定向约稿工作开展的初期, 可以利用这些网站的免费资源发布约稿通知, 进行高校学报基本情况的宣传, 提高期刊知名度。

四、结语

编辑部的建设是高校学报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其建设好坏关系到期刊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明确编辑部由编辑和编委会构成, 主编是编委会和期刊、编辑部和学校之间的桥梁人物, 编辑是主编、编委、期刊和作者的中间人, 真正实现编委会领导下的编辑部主编责任制。学报必须具有健全的管理机制, 以编辑为中心的运行机制, 提高编辑综合素质, 激发编辑部的整体活力, 增强期刊总体水平。

摘要:编辑部的建设是高校学报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分析高校学报编辑部的构成和身份定位, 指出编辑部应有健全的管理机制和以编辑为中心的运行机制, 多渠道多方位的进行组稿约稿工作。实现编委会领导下的编辑部主编责任制, 提高编辑综合素质, 激发编辑部的整体活力, 提高期刊学术质量。

关键词:高校学报,管理机制,学科型期刊,编辑部

参考文献

[1]陈浩元, 杜文涛, 颜帅, 等.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发展与改革[EB/OL]. (2005-10-24) [2014-05-21].http://www.cujs.com/detail.asp?id=240.

[2]林本兰, 刘俊英, 蒋滔, 等.高校学报与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模式探讨[J].编辑学报, 2011, 23 (5) :430-431.

[3]刘杨.报刊体制改革视阙下地方高校学报发展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2, 23 (1) :39-42.

[4]赵大良.科技期刊出版体制改革的重点、难点和切入点[J].科技与出版, 2009 (12) :4-8.

[5]吴成福.我国科技期刊出版改革战略断想[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 25 (1) :25-26.

[6]林本兰, 刘俊英, 荀志金, 等.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体制改革的难点和模式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3, 24 (4) :634-637.

[7]李永龙.创新体制加强学术期刊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35) :113.

[8]石潇纯.高校学报管理运行模式的思辨与重构[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6 (1) :87-89.

[9]张玉华.学术期刊的编辑意识[J].继续教育研究, 2007 (2) :144-145.

8.对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认识的论文 篇八

数字出版是一种新兴的出版业态,是出版业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其主要特征为管理过程产业形态及传播渠道的数字化。数字出版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统指采用数字技术(而非传统的纸张和采用模拟技术的音像)出版和发行的行为。从广义上说,只要是使用二进制技术手段使出版过程中任何环节(包括编辑加工复制发行等)的操作实现数字化以及销售和消费等流通过程的数字化,都是数字出版[1]。

数字出版的发展使人类的工作、学习、生活、思维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极大的推动者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高校学报作为高校科学技术信息的主要载体、反映高校科研教学水平和成果的特殊窗口,推动和促进着学科建设,为推进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数字出版环境下,高校学报作为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鉴别和推介者,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作为高校学报的编辑,对科学技术研究的价值取向、发展方向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2]。

数字出版对高校学报编辑观念冲击

0021et利用。远的影响过数字出版冲击了传统的传媒方式与编辑方式,它唤起了一种新的生命力,成为编辑工作迈向现代科技文化的动力。传统的高校学报编辑流程(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排版校对、信息反馈等)和编辑、作者、读者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3]。数字出版环境下阅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研究方向的专业化深度细分,很少有读者需要阅读正本科技期刊,通常读者感兴趣只是某一年、某一卷、某一篇或者某一段而已,因此科技期刊常集结成大型数据库供读者搜索并选择性下载阅读,期刊数字化使科技文章的传播“碎片化”。这种读者阅读方式的转变就要求编辑要改变理念,把握好单片文章的质量、单篇文章所要传递的附加信息,显得尤为重要[4]。

在具有开放性和动态性特点的数字出版环境下,高校学报编辑应该把增强互联网意识作为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方向,充分认识网络时代编辑工作的全新含义,紧跟信息网络化的步伐,改变传统的单向思维,更新以往观念,运用当前最新最快的互联网技术,采用编辑工作的时代性。高校学报编辑是高校学报创新的原动力,只有树立创新意识,才能促使高校学报不断创新和发展。

数字出版对高校学报编辑的素质有新要求

在网络数字出版时代对高校学报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学报编辑除了要具有传统出版业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而外,在数字化出版视阈下,学报编辑应全面提升自身的基本素质以适应数字化出版的需要。高校学报编辑自身通过学习来强化数字化出版技能,使传统出版向数字化出版平稳过渡。需要强化的数字出版技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获取的能力

学报编辑的信息获取能力是指七对信息的敏感性、辨识性和把握信息的能力,以及正确而又精准的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5]。学术期刊网络化、数字化出版是信息高速公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报编辑必须抓住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这一难得的机遇,积极参与其中,在信息建设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不但要提高编辑的稿件和信息加工处理水平,改变编辑的手段和技术方法,改变学报的传统操作方式,更重要的是敏锐的信息获取能力,能帮助学报编辑发现有意义的、重大的选题,为提高数字化出版环境下高校学报的竞争力打下基础。

新时代编辑能力

数字出版时代,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個性化及利用网络互相参与和交互式服务等等,对编辑提出了在数字化出版时代的特殊要求。编辑可以通过不断去熟悉掌握数字化时代的传播环境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利用先进技术和过硬的文字驾驭能力及自身良好的素质,在数字化时代有所作为[5]。

数字化出版各个步骤都与计算机有关,都是以计算机知识为基础的,良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既可提高现代学术期刊编辑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同时也是数字出版时代对我们学术期刊编辑提出的必然要求。

版权等法律知识的扩充

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专门的数字化版权保护法,有关的数字版权条文只是在新修订的著作权法中有所提及,因此目前对于数字出版物的合理使用范围界定模糊,由于数字出版所具有的形态多样、传播方式广泛等特点,使权利人与作品的联系较松散,其传播的网络性特征使侵权变得简易,而维权却变得艰难,基于这些特点,版权保护难度较大[6]。因此数字化出版要比传统出版更容易发生版权等纠纷,因此,编辑如果能够强化数字出版版权等法律知识的学习,必能防患于未然,将一些纠纷扼杀在襁褓里,使数字化出版能够健康发展。

管理技能

数字化出版赋予高校学报编辑更多的责任,以前更多是文字编辑,随着数字化的发展,编辑将逐渐转变为自己所负责工作的管理者,包括征稿组稿编辑发行和销售等工作编辑只有加强管理能力的培养,才能对出版全程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确保把高质量的文章高效地推向市场[7]。

创新意识

学报编辑出版工作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文化建构的历史重任,学报编辑的责任在于把科技成果用崭新的手段更广泛地传播出去,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只有具备极高的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编辑才能完成这样的历史使命。在数字出版的新形势下,学报编辑不论是从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排版校对,还是信息反馈等方面都应该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对科技人才的培养能力[8]

科技期刊是记录和反映科学研究最新进展,传播科技知识的重要载体,是学术交流的园地,是理论联系实际、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也是发现和培养科技人才的大学。高校学报编辑,应从从提高作者的写作水平、开阔作者的科研工作视野、引导作者的科研活动、培养作者严谨治学的精神以及发现和培养优秀作者、提高作者知名度等方面加强对作者的培养作用。

数字出版是人类文化的数字化传承载体,是建立在网络计算机存储通信技术等高新技术基础上,融合并超越了传统出版内容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出版产业。数字出版也对高校学报的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带来的双重挑战,高校学报编辑只有主动转变观念,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加强学习,紧跟时代步伐,才能逐步适应数字化出版时代对高校学报编辑素质的各种要求。

[1]杨湘华,袁天峰,黄良田,等.高校学报网络化及其编辑对策探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

[2]何桂华.高校学报网络化的对策思考[J].现代情报,2003.11

[3]朱志国.传统出版业的现代化之路——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结合[J].晋图学刊,2009.06

[4]杨秋霞.数字出版环境下科技期刊单篇文章的作者及出版者信息标注[J].研究与教育,2012.18

[5]李仲先,梁 雁.数字化出版对高校学报及编辑意识的影响[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

[6]杨嵘均.论网络数字化时代高校学报编辑素质的提升[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

[7]杨荣星.高校学报在数字化出版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2

9.学报编辑委员会章程 篇九

第一条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委员会(以下简称编委会)是学院按照扩大学术交流、不断提高学报学术水平和办刊质量的宗旨组建的评审、评议、咨询机构,负责就学报工作向学院提出建议和咨询意见,组织制订和审议学报工作规划、计划、工作总结和工作制度,监督、评议学报编辑部日常工作,努力提高学报的学术水平和办刊质量。

第二条 编委会委员必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治学严谨,学风正派,热心学报事业,一般应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是各学科带头人或学术骨干。每届委员人选一般由学报编辑部提出建议名单,基本涵盖各学科领域,兼顾各教学院、系及有关部门,并与前一届委员保持一定的连续性,经人事部门审核、院长办公会议审定后聘任。每届委员一般任期4年,委员在任期间因工作变化等原因不能继续履行职责时,院长可及时予以解聘,并可按委员产生程序补聘。

第三条 编委会由15—25名委员组成,设主任1名,由院长、常务副院长或其委托的德高望重的教授担任;设副主任数名,第一副主任由分管学报工作的副院长担任,第二副主任为常务副主任。编委会的办事机构为学报编辑部。第四条 编委会的主要任务

1.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制定和执行学报办刊方针。2.根据学科发展方向和读者需要,指导编辑部制定学报编辑计

划,确定报道重点,保证学报载文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3.指导组稿、审稿和定稿工作,保证学报的学术水平。4.加强与相关学科专家学者的联系与交流,促进院校合作,争取优秀论文在我校学报刊发。

5.发现和培养人才,壮大作者队伍,充实编审力量。6.收集反馈读者意见,总结办刊经验。7.检查、指导编辑部的工作。

第五条 主任委员的权利和义务:全面领导编委会工作,主持召开编委会会议,决策学报发展重大问题,定期听取编辑部工作汇报。第六条 委员的权利和义务

1.积极参与编委会工作,执行办刊方针和编委会的决议。2.认真、及时完成审稿工作,从学术性、科学性、实用性等方面做出恰当评价,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

3.积极撰写论文,为学报提供优质稿件。积极组织推荐高质量的稿件。

4.及时向编委会反映对学报的意见,并提出改进建议。5.热心提供与学报有关的会议、出版信息,积极宣传学报,扩大学报的影响。

第七条 编委会可根据工作需要召开全体会议,由主任或主任委托的副主任主持,当需形成决议、决定时,需2/3以上委员到会且全体委员的l/2以上同意方为有效。

第八条 学报实行编委会领导下的主编负责制。

10.对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认识的论文 篇十

[文章摘要] 辅导员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纽带,是教育学生做人的人,辅导员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自己的学生。高等学校的辅导员在高校里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不仅是对学生进行着最基层也是最直接的管理与教育,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那么,如何认识辅导员工作的作用以及在新形势下辅导员所担当的角色,都关系到辅导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和工作的开展实施,也影响着千千万万学子大学学习生活的进行。[关 键 词]

辅导员 辅导员工作

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刻变革,给人们的社会环境、生活方式和思想道德观念带来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对尚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中的大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有效的学生辅导员工作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良好个性、优秀品格、进取精神、创新意识的重要保证。高校学生辅导员是一支特殊的队伍,我们与学生联系最多,相处的时间最长,接触的机会最频繁,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线的组织者和教育者,扮演着指导学生在校期间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特殊角色。作为一名在一所民办高校刚刚上任一个学期的辅导员,肯定在实际经验上有着许多的欠缺,所以如何去认识辅导员这个工作,以及这个职业所担当的角色,这就需要自己不断的去自我学习和自我总结,去发现,去创造,去完善,才能不断地适应新的形式,探索新的思想,肩负起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的重任。

一、当代高校辅导员所发挥的作用

(1)辅导员的教育功能。高校辅导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具有较高政治思想觉悟的直接实践者。辅导员所面对的又是青年中的特殊群体,他们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有幸步入高等教育的殿堂,在这里他们不但要学会学习,完成繁重的学业,而且要学会做人,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提高自己的修养,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处事,为适应未来的社会打好坚实的基础,这样才能会成为一个真正能为社会做贡献的高级人才。然而,作为年轻人,他们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同时,也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行为的诱惑,可以说是处于思想和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这就要求辅导员时刻把握学生们的思想变化,正确加以引导,以理,以情,以自身人格的魅力帮助引导同学们沿着正确的轨迹走过他们人生中最关键的一段,使学生具有明确而坚定的政治方向,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信仰,具有奋发进取、建功立业的精神状态,能够自觉抵制封建腐朽思想、西方腐朽思想的毒害,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诚实守信,互助友爱,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2)辅导员的管理的功能。辅导员处于学校与学生联系的第一线,和学生保持着比较稳定的直接联系。学校的每一项要求、每一次活动安排基本上都是通过辅导员传达并布置到学生中的,相应地,对学校纪律要求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对学生活动的组织管理,也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生们在学习、生活上遇到了困难,对学校工作有什么意见、建议,一般总会找他们的辅导员反映情况,寻求帮助。可以说,辅导员是维系学校和学生间正常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虽然他们的工作非常琐碎,并不象教学科研那样容易出成果,但正是他们的默默努力,才能使学校保持一个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让教师们从容教书,让学生们安心学习。

二、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精神

1、辅导员的职业精神,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与大学生平等

大学生的心智已经趋于成熟,虽然在做事做人的方法方式上有所欠缺,但从内心中很希望自己得到平等式的尊重。发自内心尊重大学生的辅导员,他和其他辅导员是不同的。简单地可以打个比方:我们与同事是处于平等地方式接触的,我们与自己年幼的孩子,则是以一种家长式,监护人式的方式接触的。大学生所处在的这个时期,正是迫切需要走出“监护”“庇护”的时候,其直接表现就是想要平等的对待。那么,能够平等对待大学生的辅导员,才更能让大学生们接受,走到他们内心去。有的辅导员对于学生们阐述要求的时候,用“呼来唤去”形容一点都不为过。禁止学生的时候,用非常生硬的方式,让人没有办法接受。其实大学生的心智已经成熟,他们完全可以理解一些要求的内在原因。采用耐心解释,以情动人的方式是可以做通大学生工作的。而这种解释的实质上,是一个辅导员内心中真正与大学生平等的体现。一个大学生只有觉得自己受到尊重,他才有可能去真正尊重他的老师。

2、辅导员的职业精神,是一种随时乐观、坚定、向上的生活态度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管理学认为他将“自信”“正直”“诚实”“乐观”等等。一个辅导员的职业精神,也体现在这样的一些方面,“乐观、坚定、向上的生活态度”,可以让一个辅导员成功完成自己的工作同时,带出一批拥有这种生活态度和精神的一批学生。而这种精神一旦升华,就是学生们无限冲破自己潜能的可能性。一个怨天尤人,对工作、生活充满了抱怨,整日委屈缠身,觉得社会不公的人是不可能做好辅导员的。辅导员是普通人,现实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顺心,不如意。有的人就把这些东西带到辅导员工作中来,殊不知这是百害而无一利的。总之,作为一名大学辅导员,应该时刻保持乐观、坚定、向上的生活态度,这也体现着他们的职业精神

3、辅导员的职业精神更是这份职业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辅导员这份职业,非常神圣,非常有意义,并且完全与我们的付出成正比。尤其是当我们送出毕业后,看着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拼破努力,屡创佳绩,他们欢快地回来报喜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们以他们为自己的荣耀,高兴之情难于言表。这是每个辅导员最为高兴的事情,那个时候的荣誉感是超过一切的。在日常的工作中,爱学生,帮助学生,总会得到学生们各种各样的回报,很多时候非常让人感动,我们的生活也因此充满了色彩。没有任何一种其他职业会有辅导员这么多鲜花和荣耀,虽然总是累一些,我们理应有足够的荣誉感和归属感,才对得起我们这份工作,才真正具有一个大学辅导员的职业精神。

三、高校辅导员工作必须以人为本

大家眼中的好学生往往是聪明、好学、上进、能干、听话的学生,面对那些标新立异、个性强的学生则颇多微词,认为他们“不成熟”、“爱出风头”、“好找麻烦”,往往把他们当作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对象。这种观念忽略了人才的创造特征,有意无意地抑制了学生创造性火花的迸发,影响了创新精神赖以生存的氛围。“以人为本”的观念,就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一切从人出发,以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手段,从而使人不断发展。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做到以人为本,就必须做到:

(一)全面了解学生

在工作中应主动了解学生对当前社会新形势、新问题的认识和看法,以及遇到突发事件和困难时的情绪变化,并针对不同的情况及时加以解决或疏导。了解学生的性格、脾气、情感特征、学习基础、家庭状况,以及对外部事物刺激的心理反应;了解学生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自我发展需求,并针对不同的需求予以合理的满足、引导、限制或规劝等等。

(二)真心尊重学生

一要尊重学生的合法权益与合理要求,重视学生的合理化建议,倾听学生的意见。二要对家庭经济情况、学习成绩、社会关系不同的学生,一视同仁。三要对偶尔犯错误的学生,以引导为主,批评为辅,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与学生一起共同分析错误的根源,从而使学生虚心改正错误。四要多鼓励,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帮助他们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

(三)诚心关爱学生

一要关心学生的需求,如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需要、发展自身潜能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二要关心学生的利益,包括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如家庭的经济困难、学习成绩的优劣、奖学金的评定和学生违纪处理,以及人际关系等。三要关心学生的困难,主要是关心学生学习、生活和情感方面的困难,如学习吃力、经济困难、家庭变故等等。

(四)注重培养学生

高校应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做好思政辅导员工作也体现在对青年学生的培养上。高校中有学生会、团支部、班委、社团、协会等一系列的学生自我管理机构,要最大限度发挥他们各自所承担的职能,配合好学校、院系、思政辅导员开展好工作,同时,也使学生干部从每一次的活动中得到能力的锻炼、素质的提高。

四、当前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面临的现状及对辅导员的要求

(一)民办高校辅导员面临的问题

1、校园建设的完善过程、对学生工作带来了不安

随着民办高校生活的不断增长,校园建设是所有民办高校即将面临的挑战。新的教学楼、宿舍楼、实训楼、大礼堂的不断建成、校道、饭堂、绿化的不断加宽、铺设带给了师生新的希望和欣喜。但这一不停反复的过程,也造就了一些问题。如外来人员在校园里的安全隐患、建筑工作的噪音、灰尘。而更大的问题是校园建设与校园学生人数增长同行。宿舍住房紧张、课室使用紧张、饭堂拥挤、体育场所拥挤的问题未能及时地解决,这所有的问题,却对学生工作带来了不安。

2、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校园人数骤增对学生工作带来了隐忧

在我们迎来一批又一批的新生时,我们的校园也变得越来越热闹。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给了我们民办教育的希望和生机。但是对于学生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大的要求。健全、完善学院各部门,各环节的工作迫在眉睫。但普遍民办高校成立年份不长,历史仍然是年轻的,而且因民办高校师资流动幅度较大,管理模式的不断转换、变革,这都让我们的管理工作感到吃力,同时也不得不看到这一切给学生工作带来的隐忧。

3、学生管理的创新模式对学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紧随学院的发展,很多民办高校都在学生管理的模式上不断创新。因为,只有创新才能远立,只有创新才能发展。从班级管理到宿舍管理,无不都在研究一套套新的办法。这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不确定的过程。谁都不能准确地预见到将来的结果,便不停地尝试,再改革。在这每一个完善的过程中,我们都能收获到改革带来的成效,同样也会引发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学生工作需要一个长期稳定的局面,如何在改革中保持稳定这将会是一个难题,同样也是要求。

4、学生管理队伍的不稳定对学生工作提出了考验

民办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的不稳定主要表现在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更为突出。我们的辅导员普遍年纪较轻,以应届毕业的本科生成员较多。把辅导员工作作为一种“ 临时职业”的观念在他们的心中已根深蒂固,“骑牛找马”的心态决定了辅导员队伍的不断浮动。我们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可能会有一个学期面对一个新辅导员的局面。这对学生工作提出了一个改革的考验。辅导员需要一段认识积累的过程才能把握住学生的动态。而这一种不断的更新,给学生带来不安,也给学校学生工作带来了考验。

(二)民办高校对辅导员的素质要求

综上所述,我们在看到了我们学院群体的特征表现,面临着学校发展的各种特殊局面,继而提出了对民办高校辅导员新的素质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辅导员需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有正确的政治思想何坚定的原则立场。政治素质是指高校辅导员应具备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这五个方面都与一个人的政治素质联系在一起,是政治素质的集中体现。过硬的政治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它决定着辅导员职业活动的方向和态度,制约着辅导员的行为模式,影响着辅导员其他素质的发挥,直接关系到辅导员工作的成效。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多元价值观的冲击,高校辅导员要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于党和人民。能够运用马列主义理论、观点和立场帮助学生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服从社会稳定的大局上,时刻与党中央保持思想、政治和行动上的高度一致。

2、辅导员应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线的组织者和教育者,伴随大学生活的各个阶段,与学生接触多,交流多,辅导员在一言一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是一种直接而有力的教育因素,对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示范性,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辅导员优良的道德品质、优雅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正面的、积极的影响;反之,则会对他们产生负面的、消极的影响。这就要求辅导员要率先垂范,端正品德言行,遵守法律法规,强化社会责任感,能够以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直面工作压力和困难,成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楷模。“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辅导员要以自身最佳的师德境界、师德规范和师德行为,以强大的人格力量,积极地影响和教育学生,在学生心中树立起一座“德高为范”的丰碑。

3、辅导员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广阔的知识面。我们的现状不能够完全达到研究生担任辅导员的希望,但对辅导员的文化素质必将是要求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文化素质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广阔的知识面塑造了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形象。我们的学生群体对知识的需求表现得非常渴望,而我们的辅导员面对的学生专业不一定是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作为一名“传道授业”者,辅导员必须学习全面的知识,各个领域的知识技能都要有一定程度的掌握。

4、辅导员需具备高度的责任心、丰富的爱心。“爱学生之所爱,急学生之所急”辅导员即是教育学生的教师,又是服务于学生的管理者。在所有工作的前提,辅导员必须是热爱学生、热爱学生工作的。爱能产生伟大的力量,只有爱才能付予工作中高度的责任心。我们提出以学生为本,强化服务学生的意识。学生工作必须回到服务于学生成长的轨道,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辅导员必须主动走出办公室,增加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增强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了解;辅导员必须主动走进舍,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情感迷惑、家庭状况,成为学生心目中依赖的知心朋友。

5、辅导员需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灵活的处事能力。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当前学生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在我们想办法解决学生表现的一些心理素质问题工作中,辅导员在这里面又充当了心理辅导的角色。辅导员自身的心理素质也应该是我们都要关心和注意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活泼积极、乐观的辅导员他能够带领出积极、乐观的班集体,她能感染到身边的每一位学生,给予他们欢乐。同时,一个情绪低落、消极低沉的辅导员也会直接把情绪影响到他的学生,学生在无时无刻受着老师的影响。而工作的压力、事务的繁锁、人际关系的复杂、学历升职、考评的各种要求也同时给予了我们辅导员越来越大的压力;学生的突发事件、学生的谈话谈心、家长的咨询配合又要求了我们辅导员在上班、下班都要面对的又一工作压力。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开朗、乐观的性格、灵活和处事能力将是对辅导员素质的重要要求,也是决定辅导员工作成功与失败的重要因素。

11.对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认识的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高校学报编辑;职业素养;学报

【作者单位】赵秋民,《郑州大学学报》编辑部。

高校学报是科研人员发表科研成果的重要阵地之一[1],也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高校学报的发展形势十分严峻。一方面是快速变化的形势、日益更新的技术对传统学报编辑带来的冲击,另一方面是学报编辑队伍的职业素养需要不断提高,与时俱进。高校学报编辑是高校学报的核心主体,高校学报编辑职业素养的高低,对学报的发展尤为重要。因此,为了应对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挑战,高校学报要尽可能地留住优秀的编辑。当然,一个有追求的高校学报编辑也应该结合大数据的时代特点,与时俱进,积极主动地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一、大数据时代对高校学报编辑的要求

大数据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的,它不仅对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也对高校学报编辑产生了影响,对其职业素养提出了挑战。

1.改变观念,顺应潮流

大数据的主要特征就是数据量大、数据类型多、信息价值低和信息处理速度快,这些都要求高校学报编辑要及时转变观念。

高校学报编辑一定要放得下架子,调整好心态[3],用积极主动的心态去迎接出版业的发展方向——数字化出版,这样高校学报编辑才能尽快地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重心,使自己能够跟上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出版的脚步,为学报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高校学报编辑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并不是说就要彻底地否定传统出版,而是应该认清出版业目前的形势,了解本单位的情况,充分考虑本行业的特殊性,不能一味地、片面地和孤立地夸大大数据对出版的影响和意义。尽管大数据时代,出版的数字化已经开始,但是传统的纸质出版也不会短时间内就彻底消失,还要经历一个长期的、曲折的和复杂的转变过程。

2.提高效率,优化服务

大数据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数据处理的速度快,信息传递的速度快,同时,各方面竞争的加剧都要求高校学报编辑要树立时间意识和服务意识。

大数据时代是一个信息瞬息万变、争分夺秒的时代,高校学报编辑一定要有时间意识,提高办事的效率[4]。高校学报编辑对作者的投稿要及时审阅,及时回复作者;对出版的期刊一定要及时通知作者,及时向市场发布期刊的出版信息并及时投递样刊。在信息海量涌现的大数据时代,高校学报编辑有无时间意识,对学报的发展极为重要,往往多争取一分钟,就意味着多一分赢取市场的可能性。

高校学报编辑还需要树立服务意识,为作者和读者做好服务工作。学报的发展需要作者的支持,可以说作者是期刊的生命之源[5]。无论是老作者,还是新作者,无论是校外作者,还是本校作者,高校学报编辑都应该一视同仁,全心全意为之服务。当然,高校学报编辑还应该为读者做好服务工作。随着媒体形式的增加,读者的可选择余地越来越大,为了争取读者,最大限度满足读者的需求,学报编辑还需要深入了解读者,分析读者,与读者做朋友[6]。

3.不断修炼,提升素养

无论在任何时代,高校学报编辑都不能停止修炼,大数据时代,高校学报编辑职业素养的修炼显得尤为重要。大数据时代,读者变得越来越倾向于数字化、个性化阅读,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购买动机越来越缺乏,这强化了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危机。为了应对大数据时代的挑战,高校学报编辑只有不断地进行自我修炼,不断学习,掌握技能,主动沟通,走向市场,才能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强化自身的能力。

二、高校学报编辑应培养的职业素养

在大数据时代,高校学报编辑不仅要具备传统出版时代应该具备的基本政治素养、道德素养、知识素养和业务素养,还应该与时俱进,根据当前的时代发展形势,有计划、有选择地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7]。

1.创新意识

高校学报编辑的工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这就要求高校学报编辑要树立积极的创新意识,不断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高校学报编辑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够促进期刊在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才能更好地为高校教学和科研做好服务工作。

“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正如这句谚语所说,任何创新的策略和方法都不是凭空而来的,高等学报编辑只有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建立一个广博、跨不同学科的知识结构,才能为创新打好基础。因此,高校学报编辑应该积极争取一切可能的学习机会,积极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和培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高校学报编辑不仅要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8],而且要有将自己的创新意识付诸实践的勇气——大胆地表达,积极地尝试,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高校学报编辑可以通过多与其他院校学报编辑、作者和读者交流,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吸取多方面的经验教训,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自己的勇气,另一方面在确保自己选题新颖性的同时,也可以使学报更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现代化编辑技能

大数据时代使得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都与计算机联系了起来,因此,这就要求高校学报编辑要掌握现代化编辑手段。在大数据时代,高校学报编辑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提高公式、图表的编辑质量,同时也可以加快稿件的处理速度,从而实现编辑出版过程中大量信息的快速处理。另外,高校学报编辑还可以通过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来提高自己对稿件和信息的加工处理水平,改变传统的编辑手段和技术方法,使高校学报传播学术信息更加及时。

nlc202309090157

3.信息处理能力

在大数据时代,学报编辑的信息处理能力也很重要,它是编辑在长期的工作中培养发展起来的一种捕捉、筛选、转换和利用信息并改变固有信息环境的能力。

在大数据时代,高校学报编辑要不断学习并能够灵活运用各种信息检索工具,从而不断提高自己对信息的敏感性、辨识性,以便及时地捕捉、分析各种信息。通过综合分析各种信息,学报编辑才能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办出有竞争力的学术期刊。

高校学报编辑不仅要运用检索工具获取信息,还要能够通过与作者的沟通交流,捕获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并能够精准地分析和选择信息,利用这些信息了解有关学术、学科发展现状和趋势,从而使得学报选题栏目的设置建立在准确、可靠、科学和创新的基础上,为创造精品栏目、精品期刊打下基础。

4.交流沟通能力

高校学报编辑几乎每天都要与不同的作者、审稿专家以及读者打交道,也经常要接待一些编辑部的访客。与这些不同职业、不同性格的作者、专家、读者以及访客的交往都需要学报编辑具有一定的交流沟通能力[9]。

在大数据时代,读者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强,高校学报编辑面对不同的交流对象要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编辑与作者可能存在学术价值取向偏差、对稿件需求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所以高校学报编辑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一一克服。

高校学报编辑在工作中要展开有效的沟通需要讲究一定的沟通技巧。在与作者沟通的过程中,学报编辑关键是要学会换位思考,交流时对作者推心置腹,在不违背原则的基础上,尽可能满足作者的要求[10]。对于作者的申诉,学报编辑要认真倾听,耐心解答,不能粗暴无礼地对待作者,而是应该争取作者的理解,与作者交朋友[11]。

三、提升高校学报编辑职业素养的方法

1.主动学习,及时更新知识

大数据时代是一个知识不断创新的时代,也是各种新技术不断涌现的时代。因此,高校学报编辑可以主动学习,及时更新知识来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

大数据时代,随着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以及交叉学科的不断涌现,这些学科的学术稿件数量在很多高校学报上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因此,这就要求学报编辑不仅要掌握编辑的基本功,还要不断向专家型编辑发展,要在工作中边干边学,自我培训,自觉积极地进行知识的更新与补充。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学报编辑在积极自学的同时,也要积极与其他同仁、同事进行交流,向有经验的同仁学习,要不耻下问。另外,高校学报编辑还应该积极争取到其他高校或研究机构进行短期培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确保自己所审核稿件的学术质量[12]。

2.扩大影响,树立品牌意识

在大数据时代,期刊的品牌力就是影响力。高校学报编辑可以通过树立品牌意识来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

高校学报编辑树立品牌意识要从期刊的自身出发,首先把学报的特色栏目办好办强,吸引注意力,造成影响,再带动学报的整体发展。

学报编辑的品牌意识还体现在与时俱进的办刊思路上。高校学报编辑要积极主动、广泛地与读者联系沟通,广泛听取读者的意见,并将这些意见、建议用于创新工作思路中,再结合期刊的优势和特色形成期刊的定位和品牌。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报编辑必须有稿源意识,在组稿、约稿时深入到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一线,围绕学科发展前沿和重大科研动态精心策划选题,主动向专家、学者和学术带头人等约稿,从而不断提高组稿、约稿质量,扩大优质稿源。

3.避免纠纷,强化法律意识

大数据时代,我国法律法规日益完善,已经步入法治立国的新时期。高校学报编辑应树立法治意识,认真学习和掌握与编辑出版工作有关的各项法律法规,并以此来规范自己的工作。

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专门的数字版权保护法,有关的数字版权条文只是在新修订的《著作权法》中有所提及,目前的法律法规对于数字出版物的合理使用范围界定是模糊的。此外,数字出版形态多样,传播方式广泛,使得权利人与作品的联系较松散,因此,其版权保护的难度加大了。这就要求高校学报编辑强化对数字出版版权等法律知识的学习。

4.严格把关,树立质量意识

在大数据时代,高校学报编辑的质量意识更是不可或缺。对出版行业而言,决定出版物质量好坏的关键因素就是内容,这也是吸引读者的关键。大数据时代,在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提高的同时,传播内容也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因此,这就要求高校学报编辑加强质量意识,严把质量关。

选择稿件是编辑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读者看到的内容是经过编辑加工整理后的,具有高校学报自己鲜明的特色 [13]。高校学报是高校学术展示的窗口,肩负着传播科学知识,加强学术交流的使命。因此,学报编辑在选稿时要以科学性、学术性和严谨性为宗旨,选择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学术价值,能反映某一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的稿件,做到客观公正。

在大数据时代,读者习惯从网上获取各种自己所需要的资料信息,这对信息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也要求学报编辑对传播内容进行严格把关。同时,高校学报编辑还要帮助作者提高作品质量,积极给作者建言,当好作者的参谋[14]。

5.多方互动,培养社会活动能力

高校学报编辑不能总是低头办刊,还要抬眼看世界,要与同行广交朋友[15],与作者、读者交朋友,积极参加期刊协会组织的各种交流活动。高校学报编辑经常参加社会活动不仅可以积累作者、人脉资源,还可以开阔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交流沟通能力,而这些都是大数据时代一个优秀编辑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

综上所述,在大数据时代,高校学报编辑不仅要认清当前的形势,及时转变自己的观念,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进行自我修炼,不断提升自我职业素养,还要积极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成为一名合格的编辑,为促进高校学报整体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肖旭芳.高校学报编辑职业素养要求及提升途径[J].中国报业,2014 (14):73-74.

[2]刘金荣.大数据时代高校学报编辑竞争力培养探讨[J].绥化学院学报,2015(3):117-120.

[3]洪瑞,李良.论数字背景下对高校学报编辑的要求[J].价值工程,2012(12):298-299.

[4]黄莉,侯风华,颜峻等.网络环境下科技期刊编辑队伍的素质培养和提升[J].编辑学报,2009(9):69-70.

[5]张玉亭.高校学报编辑的意识与知识更新[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4(4):357-359.

[6]邓建元,董鹏,姚明.浅论高校学报编辑的作者意识[J].编辑学报,2009(9):191-192.

[7]李建忠.新形势下高校科技期刊编辑胜任素质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6):995-998.

[8]王金莲.高校学报编辑的创新素质[J].学报编辑论丛,2006(10):182-186.

[9]岳广腾.高校学报编辑的素养、知识与专业技能[J].青年记者,2012(26):45-46.

[10]占莉娟.高校学报编辑增强与作者对话有效性的着力点[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95-97.

[11]侯风华,黄莉,颜峻等.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特点和素质要求[J].编辑学报,2012(9):S87-S88.

[12]任晶钰.编辑综合素质对科技期刊质量的影响[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12):239-240.

[13]贺秀明.高校学报编辑应具有的信息意识[J].学报编辑论丛,1999(8):77-79.

[14]王桂珍.谈高校学报编辑工作中的版权保护[J].中国高校学术出版(Ⅲ),2010.

[15]金会平.高校学报编辑应着力培养的五种能力[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2):19-20.

上一篇:盛夏来了作文下一篇:送大学好朋友的毕业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