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信社经营管理

2024-10-08

农信社经营管理(9篇)

1.农信社经营管理 篇一

农信社管理状况调查与思考

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齐齐哈尔市农村信用社取得长足发展,金融支持“三农”作用更加明显,支农主力军地位不断强化。但是,由于困扰农村信用社发展的体制上和管理上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没有解决,农信社在内控机制建设和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存在的问题

——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对高管人员权利约束不足。以“三会”为基本特征的内部治理机制在一些信用社长期得不到完善,“三会”形同虚设,岗位的管理与约束作用根本得不到发挥,高管人员权利失去约束,在经营决策上“一言堂”成为普遍现象,违规操作、高风险决策时有发生,甚至诱发职务犯罪。辖区内农村信用社以往发生的14起案件,其中有9起是高管人员作案,占比64%。

——内控乏力,监督制约功能迟滞。金融机构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是有效监管的重要前提。长期以来,一些信用社对内控机制建设认识模糊、重视不够,在实际工作中“重业务、轻管理,重外延扩张、轻内控建设”,致使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不完善,各业务环节、业务岗位、操作程序缺乏有效制约,管理粗放,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现象较为突出。自案件专项治理工作开展以来,辖区内农村信用社共查堵各类陈案14起,案件成因均为内部控制不完善,违规操作。

——内审机制建设滞后,查处违规操作能力薄弱。一是内部审计稽核部门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职能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二是稽核人员少、素质较低,稽核检查的“面与质”都很难达到及时发现问题并堵截案件的要求;三是缺乏健全的稽核监督责任制和严格的稽核监督问责制,一些常规的稽核检查流于形式,工作敷衍了事,难以及时发现和识别风险,无法形成有力约束,影响了内控机制整体作用的发挥。

——劳动用工机制不完善,同工不同酬现象普遍。全市农村信用社员工体制呈多元化态势,有国家干部、国家工人、固定职工、合同制职工、临时性职工等体制,并且同工不同酬,全市农村信用社临时工达700余人,占全辖区从业人数的20%,有的临时工已经从业10余年。由于员工之间身份不同,薪酬差距过大,一些临时顶岗人员心态失衡,感到前途渺茫,工作缺乏责任感,内控和案件防范意识淡漠,为安全运营埋下了隐患。

——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指标考核缺乏科学依据。一些农村信用社为迅速甩掉亏损帽子,不顾自身实际,盲目扩大信贷营销计划,过分追求账面利润。在经营指标设置上,仍以存款、贷款、利润、不良率等经营指标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在指标权重上,效益指标、业务指标权重相对偏大,内控管理指标、风险管理指标权重相对很小;在指标分解上,仍然注重按照指令性方式,有些指标超出部分基层社实际承受能力,在客观上导致非理性经营思想膨胀,从而忽视对其自身的内部管控,极易引发经营风险。

——员工整体素质偏低,服务功能和手段落后。齐齐哈尔市农村信用社员工大多数是行社脱钩前农行系统为照顾职工家属就业的人员,知识结构和业务技能很难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高层次专业人才缺乏,职工整体素质低下,自律自控能力较弱。同时,信用社硬件建设落后,制约业务的全面开展。一是结算渠道不畅,结算方式单一,影响客户的资金使用效率;二是与其他银行业机构相比,信用社职能单一,存在手工操作和计算机系统管理“两只脚”现象,工作效率低下;三是信用社汇路不畅,自己没有全国的通汇网络,缺乏竞争力。

政策建议

——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有效发挥“三会”的作用。农村信用社要在组织架构上完善公司治理,重点做好理事长和主任分设并真正履行各自的职责,形成相互制约的机制。要合理界定理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班子的权责,特别是对理事长的职责定位和履职监督要到位,规避“一长独大”和盲目决策现象。

——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增强风险防范能力。农村信用社要结合自身特点,形成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重点是加强人的管理,控制管理好各岗位、各个操作环节的工作人员,做到既能控制具体操作人员又能控制高管人员,克服内控制度“控下不控上”的弊端,使内控制度能够覆盖各岗位、各职位、各部门、各环节,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实现合规操作、管控风险的目的。

——坚持审慎经营理念,科学制订考核指标。农村信用社行业管理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制订行业发展规划,消除过分追求账面利润给基层社带来的经营压力问题。在考核指标上既要充分考虑盈利性,又要考虑规模小、人员少、力量薄弱的现实条件,做到追求利润与防范风险的有机统一。

——搞好内审稽核体系建设,增强查纠功能。农村信用社要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稽核队伍建

设,配足配强稽核人员,把业务精湛、作风正派的人员配备到稽核岗位,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稽核队伍。同时,制定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控性的稽核监督工作责任制,进一步明确稽核部门的监督职责、权利和义务,增强内部审计稽核部门履职的权威性和独立性。

——实施人力资源改革,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农村信用社行业管理部门,要把推进劳动用工、薪酬分配

和干部人事改革作为转换经营机制的突破口,尽快完善劳动用工机制,严格机构编制,面向社会招录高素质人员,推行全员合同制并推行竞聘任职、上岗,合理分流富余人员。改革薪酬分配制度,理顺薪酬体系,实行按岗定酬、以绩取酬,建立科学绩效考核分配机制,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注重员工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良好的员工素质是提高制度执行力、规范经营行为的基础。农村信用社行业管理部门要把员工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农村信用社长远发展的战略性规划,着力提高员工职业道德、业务技能、文化素养和经营管理水平,适应行业竞争和业务发展的要求。

农信社管理状况调查与思考

2.农信社经营管理 篇二

一、农信社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管理方法不完善。

目前农信社财务管理活动主要围绕存贷款、财务收支、利润这三个方面展开, 其财务管理以核算功能为主, 而财务核算属于事后反应, 易造成管理效率低下、资金控制失灵、预算控制体系不健全。这种管理方式下, 财务机构臃肿, 财务管理分散, 财务业务欠集成, 监控机制不完善, 以及中间环节过多形成信息流不畅和资源浪费。这不仅影响了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 延误了决策, 而且严重影响了农信社的竞争力。

(二) 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体系有待完善。

客观上说, 由于货币形态的特点必然会带来农信社业务财务风险的产生。农信社采取贷款责任到人的形式对贷款进行管理, 这种措施的目的是明确责任, 便于管理。但是对于贷款责任人调离原工作岗位, 拖欠年数较长的贷款却无人问津, 从而造成农信社不良贷款难降的局面,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这也是管理力度弱化引发的。

(三) 财务管理范围狭窄。

农信社于2006年才开始办理银行卡业务并实现全省范围内的通存通兑, 相较于其他商业银行而言, 其财务管理信息化还处于起步阶段, 信息系统规模小、功能单一, 这与迅速发展的服务需求是极其不相符的。

(四) 财务管理人员不足。

农信社主要存在着资金来源不足与资金局部运用不充分并存、不良贷款难降与信贷粗放经营并存、历年亏损难消与节支降耗乏力并存、内控约束刚性与管理力度弱化并存、服务手段落后与旺盛服务需求并存、人才资源短缺与人力资源浪费并存、“三农”界定过窄与信贷投放局限并存、承担社会责任过多与政策支持不够并存的几大问题。

二、加强农信社财务管理的建议

(一) 促进财务管理方法创新, 提高管理科学性。

一是制定目标, 编制财务预算。改变以往针对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下达的指标为考核依据, 只注重事后核算的管理方法。农信社根据由财务部门对存贷款, 成本, 利息收支等各项指标进行科学的整理和分析的数据, 结合农信社内外部情况, 确定总体的经营目标。再对总体目标进行逐层分析, 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责任制度和考核办法, 以保证经营目标的完成。二是落实目标管理制度, 提高财务预算的控制和约束能力。审计部门对农信社业务进行深入的调查, 发现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将其解决。三是费用限额控制。费用限额控制主要是采取节约奖励、超支惩罚的管理制度。对较大金额的费用实行审批制度, 年末对费用进行公开化, 避免在经营方面的违规行为。

(二) 加强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如何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是财务管理活动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由于农信社业务的特殊性, 导致对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尤为重要。为此, 农信社应强化其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系统, 以增强整个系统的对风险的应变能力。在对风险的管理过程中, 要将管理渗透在有关业务的每一个环节中, 要做到“细致入微, 面面俱到”。

(三) 大力推进农信社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农信社应当确立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为核心, 以计算机网络建设为基础的发展战略, 尽快制定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农信社应当成立专门的管理信息系统领导小组, 组织各有关部门和技术支持单位就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业务需求、业务流程、关键技术、系统框架结构、应遵循的标准、数据采集体系、财务信息管理等方面展开调查研究, 在此基础上提出本行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总体规划。在规划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业务发展和金融创新的因素, 使得建设中的财务管理系统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开放性和兼容性, 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

(四) 注重人才培养。

由于财务管理工作的专业复杂的性质决定需要一支有责任心、素质高的财务管理队伍。我而目前农信社财务管理人员, 尤其是基层财务管理人员多陷于日常事务的操作和管理, 缺乏有效的专业培训, 不能适应农信社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为此, 要抓紧对财务管理队伍的建设, 首先, 要提高行业准入标准, 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

三、结论

财务管理是农信社管理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财务管理体制是否健全、财务管理内容是否到位, 在一定程度上对其生存发展起到决定作用。目前农信社财务管理在决策机制、约束机制等方面都存在种种缺陷, 这些缺陷对其健康发展影响很大。农信社应从财务管理实际入手, 既要从财务管理模式出发, 还应注意财务管理方法的探索, 着重关注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深化内控制度建设。

摘要:随着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 银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 农信社所面临的形势也日趋严重。如何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不断的发展壮大, 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农信社势必要加强其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是信合内部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其财务管理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3.农信社应加强“借新还旧”管理 篇三

一、“借新还旧”危害深远。

(一)积累信贷风险。“借新还旧”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增加了信贷风险:一是延长了贷款期限。办理一次“借新还旧”,相当于给原来的贷款增加了一倍的贷款期限,而随着贷款的期限增长,借款人的健康、经营状况等影响还款的重要因素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二是错过了最佳催收时期。贷款到期不能按期归还,说明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已出现一定的问题,此时仍为借款人办理“借新还旧”,待借款人还款能力进一步恶化,农信社有可能“颗粒难收”;三是掩盖了贷款的真实质量。办理“借新还旧”后本来已到期的不良贷款转变成了正常贷款,虽然从表上掩盖了贷款的真实身份,但实际并没有降低其风险隐患,同时给领导层的管理和决策到来了误导。

(二)不利于社会诚信环境的建设。农信社如若经常为借款人办理“借新还旧”,容易给借款人带来一种只要按期支付少量的利息,农信社的贷款可以长期占用,不须归还的错觉。久而久之,即便借款人有还款能力,也不愿意归还农信社的贷款。最后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借信用社贷款无须归还本金的共性认识,不利于社会诚信环境的建设。

(三)淡化信贷员的责任意识。“借新还旧”极大地降低了信贷员收回到期贷款的难度,有了这个捷径,信贷员再也不用劳心费力地去加强贷后管理,极大地增强了信贷员的惰性。这种惰性一旦形成,在信贷员队伍中将会产生“收与不收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错觉,不仅贷后管理将进一步流于形式,信贷员将的责任意识也将进一步削弱。

(四)易发操作风险。办理“借新还旧”时,由于信贷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对法律法规的了解不够深入,容易忽略补充相关手续,而致使保证和抵押失效。如:未要求原保证人重新签订担保合同,保证人不再承担相应民事责任,使得原本的保证贷款转变成了信用贷款;抵押贷款到期后,仅仅更换了抵押合同,而并未到登记机关重新办理抵押登记,致使抵押无效。

二、“借新还旧”不能搞“一刀切”。

虽然“借新还旧”存在着许多的弊端,但依然不能简单地一禁了之,这主要是因为农信社服务主体的特殊性。农信社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贷款都投向了“三农”,而由于农业经营的高风险性,使得涉农贷款极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从而增加涉农贷款归还的不稳定性因素。因洪涝、瘟疫等自然灾害导致农民生产经营出现异常而不能正常归还贷款的现象大量存在,一旦禁止“借新还旧”这种到期贷款处理模式,不仅会使信贷员畏于发放涉农贷款,打击服务“三农”的积极性,同时在发生较大面积的农业生产经营异常时,将使得农信社不良贷款集中爆发。为此,农信社不应简单地禁止“借新还旧”,而应当加强管理,让“借新还旧”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三、应完善“借新还旧”机制。

(一)严格准入门槛。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生产经营正常、借款人还款能力没有弱化等符合“借新还旧”的情形进行明确规定,让信贷员严格按照准入条件办理“借新还旧”手续。同时,“借新还旧”准入标准还应明确规定哪些情况不能续办,对那些已丧失还款能力的情形,应明确规定不予“借新还旧”。

(二)严格操作程序。一是现金归还贷款。借款人原贷款到期后,原则上要使用现金先归还老贷款,经信用社审查认为符合“借新还旧”条件,再在3—5天内为原借款人办理“借新还旧”手续。二是重新办理相关手续。信用社为借款人办理“借新还旧”手续,应当严格按照现有流程重新签订信贷合同,重新办理保证、抵质押手续。三是由联社统一审批。对办理“借新还旧”的借款人,应当由联社统一审查、严格把关,严防二次贷前调查流于形式。

(三)明确责任划分。对于原贷款包收信贷员与办理“借新还旧”的信贷员不是同一人的,应科学划分相关责任。办理“借新还旧”手续是由于贷款到期后不能正常收回,原则上应由原包收信贷员承担主要责任,但也不应当将所有责任全部划分给原包收信贷员,对经联社审批符合办理“借新还旧”手续的贷款,经办信贷员应当承担20%-3096的管理责任,以防止出现“新官不理旧账”的现象。

(四)加强管理,严控风险。办理“借新还旧”的贷款其风险要高于首次办理的贷款,信贷员应强化管理,加强监测。一是建立“借新还旧”台账,为经营领导层提供决策支持。二是开展定期检查,定期查看借款人的生产经营情况,并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进行分析评估,及时发现和防范风险,对借款人还款能力出现状况的应第一时间进行催收保全。三是严格督促借款人按时归还利息,一旦借款人出现不能按时归还利息的情况,应立即查明原因并采取相关措施。

4.农信社信贷管理工作调研对策 篇四

一、授权经营的必然性

农村信用社明细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是深化改革的重点,由县、乡两级法人改变为县级联社一级法人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具体实施,三会制度的建立,理事会、监事会、社员代表大会各履其责,如何行使理事会领导下的经营管理,明确责任,统一法人后农村信用联社信贷业务实行理事会向县联社主任授权,联社主任向基层信用社授权,如何授权既要依据信用社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信用环境和经营状况,更要依据受权人的综合素质和所在机构的整体信贷管理水平,还要结合信贷种类的风险程度。授权额度的大小决定是否适应农村信用社业务的发展,管理者资源和能力是否匹配,故合理授权是农村信用社经营和发展的前提。

二、授权经营信贷管理的难点

(一)基层信用社贷款营销积极性调动难

取消基层信用社法人资格后,职工的收入不再由所在地信用社效益与盈亏决定,而是由联社分配任务完成情况决定收入的高低,目标任务的分配主要依据贷款规模,即规模越大分配任务越多,反之规模越小分配任务小,如何调动职工积极性,发扬“跪着放贷,站着收贷”的传统,充分开展贷款营销是统一法人后亟待解决的问题。故基层信用社贷款营销积极性调动难。

(二)授权额度的合理确定难

信贷授权主要依据信用社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信用环境和经营状况,即经济越发达、信用环境好、存贷规模大的信用社得到的授权越大;反之经济落后、信用环境差、存贷规模小的信用社得到的授权越小。万源市位于四川东北部,大巴山腹心地带,全市幅员面积4065平方公里,辖12镇41乡,373个村,2480个社,总人口578307人,其中农业人口471968人。属典型的山区农业市,境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海拔高差大,相对高差达2000米,大部分地方海拔600—1400米,占幅员面积的83%。恶劣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各地经济差别大,边远乡的信用社规模小,得到的授权小,上报一笔超过授权范围的贷款要花费的时间和开支的费用的成本远远高于经济发达的信用社。这类地区由于可供抵押的范围小,发放贷款基本上是信用贷款,信用贷款是目前风险最高的贷款方式,信贷授权额度宜小不宜大,故授权经营下的合理授权的额度如何确定确定难。

(三)信贷管理部门履职难

取消两级法人实行统一法人实质是取消了管理上的中间环节,由县联社一步到位实行扁平化管理,联社职能部门履职由依靠中间环节改变为自己直接面对所有网点,万源联社所辖40个营业网点,两级法人时由12个法人社管理,对法人社主任的授权基本满足基层信用社贷款的需要,统一法人后原基层信用分社的授权小于原法人社的授权,随着中央对农村、农业、农民的扶持力度加大,农村低保、农村医保、农村退耕还林等优惠政策的实施,贷款用途由原来的购买种子、化肥、农药转变为建房、修路、规模化养殖等新农村建设,贷款金额由以前的1000元-20000元发展成10000元-100000元,统一法人后审批贷款直接上报县联社,县级联社信贷管理部门按照机构改革,设置信贷调查人员一人,如每个机构每月上报10笔贷款,每月合计360笔,根据万源的地理情况,平均每天调查5 笔,实行联社信贷管理部门实地调查达不到,况且每月实际上报数据远远高于360笔,故信贷管理部门履职难。

(四)操作风险、道德风险防范难

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是造成信贷风险的主要方面,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农村信用社在经历了人民银行、银监局、农业银行的代为管理,进人渠道不一,70年代和80年代基本是世袭制的内部职工子女依靠关系进入信用社,90年代进入的是未经培训的短期合同工,经过全日制的高等院校人才进入信用社的占比太少,而且均在联社管理部门,基层信用社职工大多是按部就班的操作人员,风险防范意识较差,缺乏综合性管理人员,用人只能是矮子之中挑长汉,统一法人后,每个网点的负责人都能得到一定额度的授权,这部分人员素质参差不一,操作风险在不同程度存在,更不能避免个别人有意识为了自身利益损害集体利益,或者经不起外界各种各样的诱惑走上犯罪的道路,带来的后果是信贷资金的无法收回,两级法人有法人社主任小范围的管理,统一法人后容易形成鞭长莫及的现象,故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的防范难。

三、解决难点的对策

(一)严格执行信贷管理制度

联社成立以来,历时半年,根据“先进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制定了《信贷管理制度汇编》一书,该汇编是全省农村信用社必须遵循的信贷业务工作准则,内容涵盖了信贷业务的全过程,形成了以“横向制衡、纵向制约”的运作机制,强调科学决策、规范操作、风险防控、责任追究为核心,贷款发放必须在评级的基础上授信,在授信基础上贷款,只要信贷人员严格按

照信贷管理制度和县联社授权经营管理办法,按照流程银行的理念,实现反映和监督职能,达到相互制约、合格经营、防范风险的目的,故严格执行信贷管理制度是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关键。

(二)因地制宜合理授权

统一法人体制下,权利不能过于集中,也不能过于分散,授予的职权只是上级职权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因坚持决策管理权集中,业务经营权下放,按照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要结合不同地域、不同岗位、不同人员实际,适度授权,既保证基层社正常的工作秩序,又要服从联社的管理,规范运作,保持政令畅通,既要制定完善授权办法,达到执行有标准、操作有程序,又要正确处理授权人与被授权人责、权、利的关系。

(三)建立合理的授权机制

一要建立统一核算分级授权,承包经营的经营机制,联社对信用社下三收(收储、收贷、收息)任务,定费用开支,结合工作质量计发责任目标工资和效益工资,实行工效挂钩,工资捆绑;二要建立市场营销机制,对优秀营销人员提高贷款限额和贷款发放权限,对管理能力差、营销能力差要严格贷款限额,降低贷款权限,并据此评定信贷人员等级;三要建立贷款质量坚持考评机制,考评工作要按照,根据工作内容,定量与定性指标,合理估算,客观公证,要区分优劣,奖惩兑现,逐人建立考评档案,对政策执行好,贷款营销好,资金无风险,经营无违规,经济效益好的给予优先支持,扩大授权,在经济上奖励;对违规违纪造成资金损失,取消授权资格,还要追究经济责任。

(四)加大违规处罚力度

5.县农信社五月份经营情况通报 篇五

县农信社五月份经营情况通报

各信用社、营业部:

5月份,全联社各项存款大幅度上升,贷款营销力度进一步加大,隐形不良贷款继续下降,冒名贷款整改略显成效,中间业务平稳发展,经营效益略有下降。现将本月业务经营情况通报如下:

一、各项存款大幅度上升

本月,全联社各项存款余额362578万元,较上月底上升7188万元,较上年底增加55621万元,增幅%,完成新增存款计划的%。企事业单位存款余额40894万元,较上月底增加1874万元,较上年底增加7629万元,占存款总额的%。其中,联社协调对公存款余额

24488万元,较上年底增加5787万元。储蓄存款余额321656万元,较上月底增加5314万元,较上年底增加48040万元,占各项存款余额的%。舍屯信用社、融兴信用社和罗店信用社已超额完成组织资金计划,官庄信用社和常兴信用社完成各项存款计划的90%以上。没有完成各项存款计划且位居后三名的信用社有北关信用社、余店信用社和刘大桥信用社,其中刘大桥信用社存款余额出现负增长。

二、贷款营销力度进一步加大

本月,全联社各项贷款余额224065万元,较上月底增加2457万元,较上年底增加24151万元,存贷比例%,较上年底下降个百分点。涉农贷款余额207630万元,较上年底增加17652万元。本月净投放实体贷款2457万元。本月新增贷款的主要投向,一是适时发放了三夏期间农民购农机具贷款和部分个体户粮食收购贷款;二是进一步加大了对全县个体工商业户和微、小企业所需经营性流

动资金的信贷支持力度。

三、隐形不良贷款继续下降

本月,全联社不良贷款余额为33180万元,占比%,较上月底下降1005万元,较上年底下降7277万元。完成隐形不良贷款清收计划的%。板店信用社已超额完成隐形不良贷款清收计划,罗店信用社和常兴信用社已完成隐形不良贷款清收计划的60%以上。没有按时间进度完成隐形不良贷款清收计划且位居后三名的信用社是融兴信用社、王岗信用社和冀店信用社。

四、冒名贷款整改略显成效

本月,全联社冒名贷款存量3282笔,万元。较年初下降442笔,万元,本月整改80笔,万元。由于在检查组督导期间,部分信用社引起了对冒名贷款的高度重视,当月冒名贷款整改取得了一定成效。完成冒名贷款整改计划30%以上的信用社是金铺信用社、冀店信用社和汝宁信用社。但仍在三门闸、等5个信用社冒名贷款整改力度不够,整改

进度依然为零。

五、中间业务平稳发展

本月,全联社银行卡新增发卡量1983张,本年累计发卡量11072张。银行卡存款余额42572万元,较上月底增加3144万元,较上年底增加16135万元,实现收入万元。借款人意外伤害保险实现收入万元,较上年同期少收万元。中间业务共实现收入万元,较上年同期多收万元。

六、经营效益略有下降 本月,全联社实现各项收入9109万元,较上年同期增收1084万元。各项支出9047万元,较上年同期增支2941万元。其中利息支出3989万元,较上年同期增支1684万元;营业费用1672万元,较上年同期多支577万元。实现经营利润1810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2609万元。账面盈余62万元,较上年同期少盈余1857万元。在各项收入中,利息收入7760万元,占总收入的%,完成收息计划的%,收息率%,同比降低了百分点。

本月完成累计收息任务较好且位居前三名的信用社是三桥信用社、罗店信用社和营业部,没有完成收息计划且位居后三名的信用社是张岗信用社、城关信用社和大王信用社。

附:表

一、各项存款计划执行情况表 表

二、信贷计划执行情况表

三、收回不良贷款计划执行情况表 表

四、收回隐形不良贷款计划执行情况表

五、冒名贷款整改进度情况表 表

6.农信社经营管理 篇六

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效益都有不错的表现,然而也存在部分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益欠佳,有的甚至难以维计的现象。这部分信用社要么是资金紧张,收息率低下,信贷风险比较严峻,要么就是资产质量不高,盈利每况愈下。旧的亏损尚未弥补,新的亏损又在增加,亏损额不断递增;再有就是管理模式不尽合理,形成巨额的费用支出。

造成以上效益低下的原因在于:一是部分金融机构盲目追求发展速度,忽视质量和效益的管理。表现为经营规模上超负荷运行,盲目扩大信贷规模,大量拆借资金,不讲成本效益,既不利于分散风险,又不利于提高效益。二是有的信用社内控制度不健全,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和受不正之风等的影响,促成了信贷质量不高,风险加大。在信用社投放贷款的企业中,由于部分企业、贷户效益不好,因而就存在着有意赖帐、逃债的现象,缺乏还款意识,使信用社的贷款本息不能按期收回。有的企业借兼并、破产之机转移,使信用社债务悬空,大量资产流失,风险不断加大。三是人为上的管理因素漏洞,是信用社费用成本加大、引起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农村信用社提高经营效益的途径。

农村信用社要想提高经营效益,就要发挥全体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以社为家,树立社兴我荣、社衰我耻的思想,一心一意谋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效益。

2.1 搞好文化论文“ target=”_blank">企业文化建设,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金融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搞好企业文化建设,搞好农村信用社的培训工作是企业获得高质量人力资源的重要手段。一是抓好岗前培训,无论是何种渠道招收的人员,都必须进行岗前培训,考试合格才能上岗,做到持证上岗;二是人教部门要定期组织有关人员培训,做到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同时培训;三是选送骨干和优秀人员到大专院校学习、深造;四是鼓励职工自学或函授学习。与此同时要结合农村信用社实际,不断探索建立符合农村信用社自身发展特点的企业文化体系,把企业信念、企业精神、工作作风、思想政治工作、内部管理进一步完善和升华,展露农村信用社全新的精神风貌。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实践证明,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也是生产力,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是农村信用社提高经营效益、健康发展的保障。

2.2 建立科学的用人管理机制,树立“两大理念”。一是树立新型人才理念。树立“以特长、业绩、贡献取向论人才”的务实人才观念;二是树立人才经营理念。采取有力措施用好现有的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让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给员工灌输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激发全员为实现共同目标和愿望而不断追求、积极进取,进而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力和潜能,促进农村信用社事业的发展。三是优化“增量”。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要特别重视高级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信用,有些高级人才很难在内部培养,应及时引进业务急需人才,从业务发展的角度出发,大胆解放思想,更新用人观念,广开门路,招贤纳士:一是严把进人关,克服迁就照顾,根据需要招聘大专以上的青年到农村信用社;二是提高员工素质。对那些素质不高,工作上不思进取,大错误不犯,小错误不断的要进行批评教育、帮助提高;对那些屡教不改,经常给信用社造成损失的人,要毫不留情地按待岗、辞退处理、直至开除公职。通过实行灵活的用人机制,透明的决策机制,严格的内控机制,才能解决经营效益不佳,竞争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实现经营状况的根本好转和经营效益的明显提高。

2.3 建好“两支人才队伍”。一是建设一支优秀的干部人才队伍。

严把入口关,继续坚持凡进必考,凭能力、凭业绩和思想道德水准选用干部;二是严把使用关,鼓励后备干部到一线去锻炼、去提高、去创造业绩。致力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大力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同时强化经营管理人才的源头培养。与此同时还要严格管理制度,改变传统经营模式。一方面,农村信用社要打破传统的经营模式,融入新的经营机制。首先要在如何用人上下功夫。人是生产经营好坏的首要因素。因此,人事行政部门要对农村信用社高级管理人员的任用实行严格的审定,并建立日常经营行为跟踪档案。

同时对信用社经营风险实行领导终身连带责任制,促使其一心扑在经营上。真正使信用社在能人手上操作运转,而对于平庸者坚决实行下岗,从管理层上杜绝人为因素的风险。其次,要抓好基层队伍的建设,实行人员优化组合。选用一批精湛能干、训练有素、技术过硬者上岗,淘汰一批光吃饭不干活的员工,以此达到先进更先进,后进赶先进的目的。另一方面,要严格财经纪律,坚决制止铺张浪费现象,严厉打击腐败行为。在这一方面,监察部门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之所以目前部分农村信用社由于腐败行为造成经营效益低下的现象还存在,就是因为监察工作还存在着一些漏洞。因此,监察部门要提高案件查处力度,给腐败行为以强有力的震慑,这是监察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提高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益的强有力武器。

2.4 努力增收节支,降低经营成本增收节支,要从每个细节、每个人做起,要从水电费、车辆使用修配、房屋修建与装璜、招待费、会议费等费用上严格管理。一方面要建立一整套科学的费用管理办法,并逐一落在实处,坚决执行,切实堵住大小漏洞。在实际工作中,要切实做到以收定支,量体裁衣,严禁不必要的购置和开支。另一方面,要加强经营核算,努力降低经营成本。要彻底改变目前部分社不讲效益的局面,合理划分机构和人员的设置,防止盲目扩大规模。开办业务要精打细算,以质量效益为核心,因事设岗,因岗定人。对效益不好扭亏无望的社要下决心动手术,从而使农村信用社成为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发展良好的金融企业。

2.5 完善信贷管理,提高资产盈利水平。

农村信用社要建立科学的信贷管理方式,强化内控机制,建立健全审贷分离、贷款评估制度,对企业、贷户进行全面评估,并以此作为放贷依据,要在信贷管理的所有环节中做到严格管理,不流于形式,从而提高放贷决策的科学性。同时,要强化贷款监管,对贷款的政策、原则、制度的执行情况实行全方位的跟踪监督管理,尽可能的避免和减少信贷风险。另外,建立贷款风险防范机制,改变信贷资产结构,降低不良资产占用,选择多种贷款项目,控制合理投放规模,从而加速资金周转,达到提高效益的目的。结语。

7.农信社经营管理 篇七

一、贷款管理的现状

农信社法人机构年初有针对性的制定信贷计划, 把新增贷款主要投向“三农三牧”、小微企业和民生领域。农信社法人机构理事会对经营层、经营层对分支机构实施了层层逐级有限授权;根据各分支机构的资产规模、经营管理水平、风险控制能力、主要负责人业绩、所处经济环境等, 实行差别授权并适时调整授权。农信社法人机构对农户小额信用按规范开展信用评级, 合理确定授信额度和贷款期限;签订的借款 (担保) 合同文本基本规范严谨, 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新增贷款风险限额管理情况较为规范。

各机构不同程度发现一些违规问题, 有的机构问题贷款占比较大, 有些违规问题性质较为严重, 特别是涉及借名贷款、违规占库倒贷问题, 影响极其恶劣, 暴露出了信贷人员在信贷风险管理中, 风险意识不强, 合规意识较差, 信贷内控制度执行较差。主要问题:

借名贷款、占库存倒贷、抵押物不足值;利用公司股东名义、专业合作社成员名义借款由公司、合作社使用信贷资金;借款用途不真实和支付不符合规定;抵质押物评估过高, 担保能力不足;档案资料不全、调查不真实、不按规定贷后检查;借款人不符合借款条件的问题, 涉及有不良记录的借款人。

二、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1.农信社客户群体复杂多样。农信社服务城乡, 市场经济及“三农”经济主体复杂而多样, 严格意义上借款主体好多难以合格, 检查发现很多借款主体没有经营资质, 从事经营活动不具有合法性, 无法确定经营收入的真实性, 信贷人员调查时没有进行关注, 不注重第一还款来源, 只注重抵押、担保的足值性, 放弃了对借款人的调查, 导致违规发放贷款。

2.农信社贷款还不能满足各种各样的需求。表现为一是借款期限设定不合理。信贷人员对借款人调查不够深入, 借款期限不符合借款人从事经营活动生产周期, 无论从事什么经营活动, 一律按照一年期限设定, 导致借款人、担保人综合收入在期限内难以覆盖其债务, 导致借款人承贷能力不足, 担保人担保能力不足, 形成违规贷款。二是支农比例要求与目前城乡一体化进程和非农贷款需求旺盛形成矛盾。三是贷款实际用途不完全满足受托支付条件, 实际贷款用途又与合同用途不完全一致, 导致贷款三查资料、资金支付资料不真实。

3.管理部门缺乏有效手段控制违规贷款。农信社法人机构现有体制不能对法人机构大额贷款审批、审核环节进行控制, 形成违规问题和风险后责任追究不及时、不得力, 形不成震慑, 难以遏制大额违规贷款;同时法人机构对其他违规贷款也难以追究责任, 贷款违规责任成本低, 违规问题屡查屡犯, 层出不穷, 不良贷款的形成甚至损失是主要原因也是违规造成的。

4.信贷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信贷管理人员风险防控及合规知识掌握的不全面和业务能力不强, 不能正确分析和应对贷款风险, 习惯于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做法, 审慎经营意识不强, 有章不循、有禁不止, 导致了一些信贷违规问题不断增加。

三、化解存在问题的途径

1.收回贷款, 从根本上化解贷款风险。对于借名贷款、占库存倒贷、抵押物不足值等问题, 要求收回违规贷款, 杜绝再次发放。

2.完善贷款手续, 规避贷款法律风险。利用公司股东名义、专业合作社成员名义借款由公司、合作社使用信贷资金问题, 及时完善手续, 由于考虑其经营的特殊性, 今后发放此类贷款时, 在确保资金真实用途的情况下, 承借主体应放到合作社名下, 做实贷款, 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

3.重视贷后管理, 跟踪信贷资金实际用途。对于借款用途不真实和支付不符合规定的问题要引起高度重视, 加大贷后检查力度, 发现贷款被挪用、流入民间借贷、流入股市、进入禁止性行业、从事非法业务、非法集资及借名贷款等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清收, 防患于未然。

4.完善贷款担保手续, 保证贷款第二还款来源合法有效。对于评估过高的贷款, 要求降低评估金额, 收回高出部分贷款;对于抵押土地未一同抵押的贷款, 及时进行补办抵押手续或收回贷款。涉及保证能力不足的, 要求增加保证人, 提高保证额度, 对于超权限贷款, 要及时收回超权限部分贷款或农信社法人机构追加审批。对于发放黄金质押贷款, 要求提供有资质部门出具的鉴定书, 证实抵押物品的真实价值。

5.严格借款人条件, 把好贷款出口关。对于借款人不符合借款条件的问题, 涉及有不良记录的借款人, 要求弄清借款人不良记录情况, 对于有恶意违规的不良记录的借款, 及时收回, 杜绝今后再次发放;涉及承贷能力不足借款人, 要求降低贷款额度。

6.完善贷款资料, 防范贷款操作风险。对于档案资料不全、调查不真实、不按规定贷后检查等等问题, 今后发放贷款时, 要充分考虑借款人的生产经营周期情况, 合理确定借款期限和保证能力;涉及档案资料不齐全、调查不真实、贷后检查未开展问题, 要求及时补全档案资料, 认真进行一次贷款调查, 弄清信贷资金真实用途。禁止贷款经办人员、审批人员直接利用个人账户划转信贷资金。

7.充分发挥审查岗和稽核监督的作用。将信贷会计调整为独立的审查岗, 规定其职责, 发挥独立审查的作用, 不能用信贷调查岗互相审查, 信贷会计只有统计和保管档案的作用, 探讨实现信贷会计委派制。同时, 充分发挥稽核检查的监督作用, 对应发现问题而未发现问题的要追究履职不到位的责任。

8.合理确定贷款期限。适当发放中长期贷款, 规定中长期贷款的约束条件和适当比例, 贷款期限符合生产周期和资金需求期限。防止来回倒贷使资金用途、支付和还款来源不真实, 贷款三查资料不真实。

9.高度重视贷款真实用途和第一还款来源。要把贷款真实性作为合法性的前提, 要把借款主体、借款用途、贷款资料、贷款三查、贷款担保能力和贷款支付真实性放在是否合法高度来认识和衡量。重视第一还款来源, 保证信贷资金投向实体经济, 防止资金流入民间借贷和非法集资、股票市场。审慎发放限控行业贷款和异地贷款, 禁止发放禁止行业贷款。

10.信贷管理要从管理体制和机制上创新。硬伤靠重典, 软肋靠机制。建议自治区农信社法人机构在现有体制下, 管理的最有效手段审批审核不能用的情况下, 在信贷产品准入、客户准入、信贷人员准入和监督制约上有所作为, 从机制上控制信贷违规。不要把信贷种类当做信贷产品, 在信贷产品研发上下功夫, 满足市场需求和竞争需要, 满足防范风险需要。

11.以贷款真实性促业务合规合法。树立真实才能合法的经营理念, 以“贷款业务真实性”作为信贷管理的重点, 促进业务合法性、合规性, 促进贷款借款主体真实、借款用途真实、担保真实、贷款资料真实和贷款偿还、不良贷款处置真实, 不断提高农信社信贷管理水平。

12.再造和优化信贷管理流程。按照流程银行的要求再造和改造我区农信社信贷管理流程, 采用影像系统、互联网系统, 逐步实现贷款集中审查、审批;按照风险小的贷款短流程, 风险大的长流程, 认真梳理贷款管理中对外债权债务关系法律文书和对内内部控制手续;进一步简化和修订、完善贷款资料, 做到有效、简便。

8.农信社经营管理 篇八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指以家庭经营制度为基础,以商品农产品生产为目的,具有相对较大的经营规模、较好的物质装备条件和经营管理能力,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较高,与现代农业及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农业经济组织。

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应积极响应国家推进农业现代化政策号召,沿着市场化方向,推动信贷产品、方式、利率、期限、流程、额度等多方面创新,满足“新三农”信贷需求,着力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问题。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宜宾县境内144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难题,以宜宾金江农商银行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做法为例进行对策分析,以期探索农村信用社如何在破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难题中发挥更积极作用。

宜宾县新农经营主体现状

据统计,截至2014年9月末,宜宾县境内共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44个,其中各类种养大户122户、农业合作社3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9个;有4家专业大户获得宜宾金江农商银行授信额度520万元,贷款余额500万元;13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获得授信额度13566万元,贷款余额8068万元。整体看来,宜宾金江农商银行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贷款覆盖面较低,占涉农贷款比重较小。除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由于资金需求量大、放贷成本相对较低、可抵押资产多,使得其信贷满足率较高外,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依旧被作为普通农户来放贷,合作社作为法人申请贷款仍然比较困难,获得的贷款较少。

农信社面临新挑战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本身管理不规范、财务不透明,存在诸多不足。如部分企业管理松散,内部规章不健全;部分企业经营证件不全,未办理税务登记、法人登记等必要手续,缺少组织机构代码以及未申领贷款卡,限制了金融支持;大多数经营主体有效抵押担保不足,生产经营规模较小、固定资产少而缺乏可供抵押的资产,导致金融机构评级、授信、贷款以及监督难度较大。

——银行的商业化取向和支农责任存在一定矛盾。银行获得的现有优惠政策还难以覆盖支农的机会成本,不足以调动积极性。普惠金融是农村信用社一直坚持的金融理念,但普惠金融不是无条件的普惠,需要贷款贴息、税收优惠、费用补贴等政策扶持才能调动金融机构支农积极性,使普惠金融具有可持续性。

——缺乏相应的制度供给。突出表现在保险、担保等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社会中介服务欠缺、土地、财产流转所需的评估、登记、交易等配套中介服务不健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信贷的有效投入。

宜宾横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驯养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猕猴,用于生命科学、生物医药、新药研究的科技型龙头企业,长期以来,因担保物受限而难以获得信贷资金,在该企业提出以猕猴作抵押贷款的想法后,金江农商银行通过市场调研,对猕猴作为抵押物的可行性、潜在风险和价值进行了全面科学的评估,在考虑动物疫病、自然灾害和价格波动的贷款风险可控后,对拟抵押的500只种猴以单体5万元的价值计价,在获得林业厅同意并办理相关抵押手续后向该公司发放了500万元动物活体抵押贷款,并成功按期收回本息。可见,农村信用社向涉农企业发放贷款,应通过全面考虑该企业的资源、信誉、实力等因素,为企业“量身定做”信贷产品,在风险可控下,扩大抵押担保范围,让更多的涉农企业通过抵押获得贷款。

积极探索新路径

——创新信贷管理方式。农村金融机构要从金融产品、理论、期限、额度、流程、风险控制方面着手,对现有金融产品和业务进行优化完善,进一步研发新产品和新业务,以适应和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合理需求。一是合理确定贷款利率,综合考虑政府财政贴息、风险补偿政策和引入保险及担保机制等因素,合理确定贷款利率,在一定程度上推行利率优惠,降低三农“业主”的融资成本;二是合理确定贷款期限。根据种、养殖业的生产周期,分类灵活确定贷款期限;三是合理确定贷款额度,根据借款人生产经营状况、偿债能力、还款来源、信用状况等因素合理确定贷款金额;四是合理确定担保范围。结合三中全会对农民有关土地、房产等财产权利“松绑”的政策规定,重点开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三权”及农机具抵押贷款,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层次融资需求。

——探索建立财政与信贷联动支农新机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的持续改善,有耐于政策方面的针对性扶持,有必要进一步加强财税杠杆与金融政策的有效配合,细化各项扶持措施,采取贷款贴息、税收优惠、费用补贴以及设立风险补偿基金等有效措施,切实发挥金融支农的正向激励和服务保障。如宜宾金江农商银行为增强对县内涉农企业特别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主抓推动全省首创的“三农”金融服务民生工程首先在宜宾县落地实施。该项工程的实施把服务“三农”的各方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整合行政、金融和社会资源,共同支持三农发展,并通过建立“三农”发展金融风险补偿机制,由县政府注入风险补偿基金,形成对宜宾金江农商银行以及县内担保、保险公司支持县政府重点扶持名单内“三农”经营主体发展的长期性终极风险补偿机制,有效分散“三农”贷款风险,从而扩大农担主体和农业保险覆盖面,让更多的涉农经营者受益。

——建立信用评价机制。从调查情况看,现在宜宾县信用评价工作相对滞后,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缺少信用信息支撑,在信贷评级和准入要求上匹配度不高,难以对贷款对象的信用和风险状况进行全程跟踪。要充分利用农村传统信用资源,建立健全符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点的信用评价体系,加强与多种所有制形式的融资担保机构合作,建立信用评价机制。

——加强风险管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风险涵盖一般涉农贷款风险和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双重性质,其风险管理特点与一般农业经营主体存在较大差异,应根据客户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措施,加强客户跟踪管理,及时掌握其生产经营情况,加强资金流向监测。

(作者单位: 四川宜宾金江农村商业银行)

9.农信社经营管理 篇九

监控。

审计稽核面临新难题

(一)在信用社电算化的应用过程中,特别是县联社和基层信用社,审计部门难以做到对计算机应用过程的全面跟踪审计。审计部门、业务部门和计算机管理部门三者之间因分工不同,各自的职能作用发挥不一。其中职能作用发挥最受限制的是审计部门。目前在县联社的信息系统稽核中,稽核部门出于这样一种现状,因各种业务处理应用软件的来源由上级管理部门统一下发使用,软件的开发审核由上级审计部门完成。在使用上业务系统的运行和管理工作集中于业务部门,设计及软件设计的维护、开发、调试由计算机管理部门来完成。但是审计稽核部门的技术力量薄弱,不熟悉业务系统的流程和功能,对信息系统缺乏必要的认证能力和标准,在对信息系统的审计方面形成了空白区。

(二)在对信息系统实施稽核审计的过程中,技术手段落后、风险管理措施不力。一是实施审计稽核的手段和方法没有得到及时更新,不适应信息系统管理的要求,大部分仍停留在手工审计阶段。二是审计稽核部门对计算机账务系统实施审计的依据仅依赖于被审计单位提供的打印资料或事后资料,对于以此为介质形式表示的计算机账务数据往往束手无策,计算机账务的真实性审计很难得到保证。三是现行的审计工具不利于对业务管理系统进行有效的监控。对计算机账务的审计,比较有效的方法是通过相应的配套审计软件对业务处理系统进行监控。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一方面没有开发引进适合信用社业务审计的专用软件,另一方面是当前门柜业务处理系统如储蓄和电子汇兑这些软件在开发设计中没有预留审计接口。审计稽核人员无法深入计算机业务系统的核心对账务信息进行全面、真实的审计。

加强风险防范的对策

(一)建立科学的集合管理监督体系。一是由计算机管理部门、业务部门、稽核部门联合度现行内控制度要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价。对存在漏洞或错误之处,立刻反馈到制度制定部门,及时进行修改和补充。同时,要加强对计算机发展方向的研究,对即将实施的新项目,要及时收集相关的信息资料,预先制定制度模式,力争在项目实施时,制度与业务同步进行,改变制度滞后的状况。二是保证内控制度的权威性,整个信用社从上到下,都必须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执行已有的内控制度。三是创造一个良好的控制环境,保证内控制度有效执行。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在信用社内部营造一直浓厚的“控制文化”和“控制氛围”,使全体管理人员和职工理解贯彻执行制度的意义,清楚管理层的决心、意向与要求,明确本职工作的地位和影响力。四是保证内控制度的持续性改进,是内部控制和风险保持一定的平衡。

(二)强化技术手段,切实有效的加强对计算机系统风险的控制。一是加强对计算机网络的管理,算有终端和网络用户均要通过授权;系统应具备后台监控系统功能和记录功能、预警功能,并不为工作人员所察觉和修改;硬件维护和修改系统软件应该经过授权批准;制定有效的病毒防范措施;系统投入运行后要进行定期不定期的稽核检查;要有备份系统并进行故障排除和灾难恢复的演习。二是加强信用社营业网点的操作控制,数据录入和复核由不同人员承担;系统用户只能在授权范围内输入、输出数据;对业务修改必须严格的授权,密码口令要严格执行保密规定。三是切实做好计算机数据的管理工作。建立系统数据及重要数据的密级制度;重要数据要异地存放文件资料、软件数据一定要完善借阅手段。

上一篇:安全管理讲义下一篇:部队战士入党申请书3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