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资源的利用

2024-08-12

浅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资源的利用(共9篇)

1.浅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资源的利用 篇一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是顺利实施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可以发挥课程资源应有的教育优势,体现课程的弹性和地方特色。就是说,《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教学提供了可能。开发体育校本课程资源,应从体育人力资源、体育设施资源和体育教学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入手。同时要求教师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尊重教材的多样性,尊重教学活动的创造性,做学生健康发展的帮助者、服务者、指导者和提供者。在教学中要切实体现学生主体性原则,注重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力求创造出切合本校特色的项目和学习环境。围绕“健康第一”这一中心,抓目标、抓评价,而放开中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它给我们广大的基层体育教师提出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同时也为教师与学生进行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何开发体育校本课程资源,已经成为我们一线体育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开发体育校本课程资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对体育设施资源的有效开发 1.体育器械的一物多用体育器械的重要特点就是多功能性。这就需要我们开放思维,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挖掘体育器械的多元功能。例如:短绳可以做绳操、捆绳投掷、踩龙尾、抓尾巴、角力、快快跳起等游戏;我们自制的自行车外胎,涂上五颜六色的颜色,在增加了器材的美感的同时,还加强了车胎的硬度,车胎除了可以做跳、转、滚、钻、抛等活动外,还可以摆造型,开火车等;还如喝剩的矿泉水瓶子,可以用来做自编沙瓶健身操,可以用来做固定目标靶子,可以用它做保龄球,可以用来做运球的障碍标志,可以用来做播种与收割游戏等等。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多动脑筋,很多简单的器材还是有很多使用的方法。2.体育场地器材的合理设计 体育教学场地如果设计得趣味性强,针对教师来说就是意味着教学成功了一半。如果您现在看到的是:几个由小木箱堆积而成的堡垒,以 10—15 米为半径的大圆,每间隔 1 米处就放置很多沙包和垒球勇者投掷的子弹,这样组成的“攻占堡垒”的游戏设计,使学生从开始排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忍不住内心的喜悦,开始想象课的内容,其运动参与意识油然而生。又如:在教学中教师把器材随意散点放在操场上,用“抢占阵地、寻宝、回家”等游戏方式让学生得到它,既完成了器材的发放又使学生感到好玩和刺激。3.自制器械鼓励自制器械。如:利用废旧的汽车和自行车轮胎进行跳跃、滚,搬运、角力等游戏,缝制沙包、折纸炮、纸牌,用可乐瓶作保龄球等等,这些器材制作简单又安全,深受学生的喜爱,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和想象能力。4.废物利用 如:3 年级的一节投掷课,按理要用实心球的。课前我就设想把实心球改成了揉成大团的报纸,对学生掌握前后抛技术有很好的帮助作用。同时加强了安全教学。在课的前半部分,我让学生把报纸叠成飞机,让他们在操场上进行飞行比赛,看谁的飞机飞得高,看谁的飞机飞得远!在学生充分活动后,我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有的同学的飞机飞得既高又远?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基本上把投掷的要点都说了出来,在此基础上,我把学生分成四组(男同学两组,女同学两组)让他们根据刚才说的要点,再重新组织一次比赛。在学生的兴趣出现回落之后。我又让学生把飞机改成纸团,让他们先站成一个大圆,随机找几个比较灵活的学生站在圆中,让他们对准中间的学生进行投准练习,规定只要砸中了,就可以加分!学生又是一个活动的高潮,在练习中,学生为了尽量投得准,想尽了办法!甚至有的学生干脆从下向上抛!于是我叫了暂停,规定只许从肩上投!当学生玩得差不多后,我又让学生站成一排,进行掷远比赛,看谁掷得远!从足球场的一端开始掷,看掷几次能掷到另一端!学生玩得不亦乐乎!最后,我让学生把报纸叠成纸牌,让他们在塑胶跑道上进行砸纸牌游戏,学生更是达到了一种另外的高潮。利用一张报纸,让学生变换不同的玩的花样,学生没有感觉到在学习什么技能,却通通掌握了投掷的基本技巧与技能,学生在一种玩的情境中学会了知识,关键是愉悦了心情,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他们在投、掷、砸的过程中,发展了上肢力量,在奔跑的过程中,锻炼了他们的腿部力量,他们的身体素质都得到了提高。学生玩得开心,教师教的省心,一举多得。

二、对体育教学内容和形式的科学开发 1.对校本教材的引进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加大课程开发力度,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开设了富有个性的体育校本课程,从智育与体育相结合的方式,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我们学校从今年开始,除了保留的登山、轮胎游戏的校本项目,还引进国际象棋为校本教材,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学生到老师,人手一副国际象棋,每周定时请苏州的国际象棋老师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再对学生进行授课,每周保证一个班有一节国际象棋课。2.对运动竞技项目的改进 对于传统的运动竞技项目的选择要善于“扬弃”。例如:排球教学,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度太高,我们可以让球着地后再接起,或增加人数和缩小场地等。前滚翻教学不一定非按动作的技术流程和难点来设计,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尝试不同滚翻带来的乐趣,如左、右侧滚翻,单肩滚翻等,再“规范”教学,效率会更高。3.对游戏教材的创编 体育游戏是从游戏中发展和派生出来的。有着鲜明的教育内涵。深受学生的欢迎。它融体力开发和智力开发于一身,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如何设计、修改、创新游戏已经成为体育教师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之一。如学生在课余喜欢追逐打闹这一不良行为,我就创编了《冰人》游戏,通过实施,深受学生喜爱,同时也减少了学生不良现象,增强了学生的耐久跑,快速跑的能力。4.对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对于课堂教学的形式可采用体能分组、男女分组、男女合组和友情分组等各类小群体来激发和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以求学生更大地参与运动;改革传统的课间操为大课间体育活动,既避免了单一学科课程模式,又活跃了校园体育文化。其组织形式多样、活动内容丰富、练习时间充足,真正使学生“到阳光下、到操场上、到大自然中”生动活泼地自主发展。5.对民族体育的挖掘 民族体育经过千百年的流传,既有各自特色,又有良好的健身价值。如武术、花色跳绳、踢毽球、滚铁环、抽陀螺等,都可引进现代课堂,以此补充校本教学资源,同时也传承了民族优秀文化。6.实现体育信息化资源的共享 学龄初期的儿童年龄小,生性好动,注意力不能持久,教师应顺应他们的心理特点,多采用图片、录音、录像、多媒体等手段来辅助教学:多设计一些儿歌、游戏、趣味活动;练习时则可采用摘苹果、夺红旗、找朋友一起练等方式进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指导高年级学生上网浏览相关体育信息等。让教师和学生一起充分开发和利用信息化的体育资源,使学生在课内和课外都能进行自主学习。

三、对体育人力资源的积极开发 一切教学活动都离不开组织者,参与者。学校教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过程中,除了体育教师以外,还应注意开发和利用班主任、有体育特长的教师和校医等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此外,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有体育特长学生的骨干作用,例如在平时的教学中,大课间活动中,课外活动中请他们作示范、当辅导员等。在校外还可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请他们辅导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在家庭,应充分发挥家长对学生的体育活动进行督促、帮助的作用。综上所述,对体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既倡导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体育课程发展多样化理念,又弥补了现阶段体育教学条件的不足,吸引更广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诸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2.浅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资源的利用 篇二

一、挖掘师生资源, 发展学习能力

教师是最重要的课堂教学资源, 起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尽量挖掘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资源, 如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朗朗上口的儿歌;根据学生熟悉的歌曲的旋律改编歌词;寻找适合学生知识水平的动画, 以及学生感兴趣的英语故事等等, 总之要根据教学内容尽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另外, 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接受式的教学方式, 而是师生运用教具、学具等课堂教学资源共同构建知识和人生的过程, 着力发展对学生终身有益的学习能力。

二、整合活用教材教学资源,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现在我们使用的是《PEP三年级起点小学英语》, 教材所选取的素材和内容贴近生活, 内容丰富, 灵活度也很大。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来整合、选择教材的教学资源, 尽可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 吟唱英语歌曲, 有效开发和利用Chant资源

歌曲和韵律chant留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在教学完一个新的内容后, 学生基本上都会感到疲倦, 此时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Let’s sing和Let’s chant这两块, 教唱相关的英语歌曲或诵读节奏感强烈的小诗, 既能够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 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够增进师生间的感情, 巩固新的学习内容, 或者根据熟悉的英语歌曲改编歌词来唱。例如在教学完Do you like…?Yes I do/No I don’t.后, 利用学生熟悉的《两只老虎》的旋律来配上歌词唱, 这有利于帮助学生记忆新学的单词、短语及句子, 同时也对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单纯的记忆有时是非常枯燥乏味的, 尤其是记忆抽象性词汇, 即使利用卡片、投影仪等教学手段也会使学生产生厌倦的心理。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自编一些短小精悍, 琅琅上口, 易于吟诵的Chant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Chant中, 可让学生边动边说。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新词汇。如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词汇“tall, short, fat, thin”时就运用了Chant“Tall tall tall, the man is tall.Short short short, the woman is short.Fat fat fat, the boy is fat.Thin thin thin, the girl is thin.”让学生的手、脚都动起来并支配以一定的节奏, 学生在说的同时情绪十分高涨, 掌握词汇非常快。

2. 有效开发和利用英语短文教材资源,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能力是一种领会理解能力, 是学生吸取知识、积累词汇、熟悉英语表达习惯的重要途径, 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带领学生进行适当的阅读训练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的重要方法。选择适合小学生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读物;阅读时只要提出学生理解阅读材料的大意要求;给学生设计有意义的读后活动;教会学生使用英语词典等。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 如果缺少阅读能力的训练, 学生在各方面的发展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我们相信, 在给小学生进行阅读训练之后, 逐步积累起来的知识和词汇量, 更容易使他们喜欢上英语阅读, 渐渐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实践能力, 并为他们进一步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巧妙使用传统媒体资源, 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根据实际教学条件, 教师应创造性地利用黑板、卡片、简笔画、教学挂图、模型、实物等传统媒体, 同时积极利用音像、多媒体以及网络等现代教学资源, 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提供有利于学生观察、模仿、尝试、体验真实语言的语境, 使英语学习更好地体现真实性和交际性特征。使用黑板粉笔可以直观、直接地呈现语言, 如单词、语句结构等, 这样的呈现可以起到示范作用, 也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视觉拼读、整体拼读单词等,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单词时, 学生可以跟着教师用手指进行拼写, 从而强化单词拼写训练。语法结构、构词法等还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来呈现。黑板具有生成性的特点, 可以根据需要捕获教学中的任何有价值的生成, 这是很多电子媒体所不具备的。

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的国家中西部远教项目资源, 给我们带来了便捷、高效。因此开发和有效利用好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在发挥学生认知潜能、激发学生兴趣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也有利于知识传授, 变被动为主动。

小学生对直观形象的客观事物比较敏感, 且乐于接受。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词汇教学, 可通过丰富多彩的变幻给学生创造和谐高效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很快地掌握所学单词以及词法, 并用辐射联想的方法来记单词, 变被动的死记硬背为主动的观察对比, 达到快速掌握单词的目的。例如, (1) 教学颜色这几个单词时, 我们直接或修改后利用远教提供用多媒体课件:黄色的香蕉、绿色的树、红彤彤的太阳, 蓝色的桌子等, 这样, 学生不但掌握了这几个表示颜色的词汇, 同时也学会怎样用颜色描述更多的物品。 (2) 教学sun—sunny, snow—snowy, wind—windy, cloud—cloudy等名词加后缀—y变形容词时, 让后缀—y变色闪动, 学生就很快掌握了这些词的构词法, 并且记忆犹深。

在教学过程中直接或间接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可以大量地呈现演示, 让学生在轻松氛围中能进行大量的练习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使学生的各项能力得到发展, 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 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教师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 需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合理有效地使用资源。同时我们自身也是一种独特的课程资源, 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积累、不断充实、不断反思, 才会让我们的课堂更生动、更具有吸引力、创造力。

摘要:英语教学需要多种资源, 以便为学生学习英语创造良好的条件, 提升教与学的效益。合理有效地利用英语课堂教学资源, 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都进入教学过程, 让科学和技术的手段进入课堂, 让教学“活”起来,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除了一些常规性的教学资源外, 也要使用好师生资源, 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整合活用教材教学资源, 提高教学效率;巧妙使用传统媒体资源, 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资源,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解读.

[3].郑金洲著.《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

[4].《小学英语教学研究》.

3.浅谈英语传统教学资源的利用 篇三

[关键词]小学英语 传统教学资源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3-054

现在的英语课堂利用现代技术可谓五彩缤纷,传统教学资源如挂图、实物、卡片、简笔画、录音机等已退居仓库的角落。其实传统教学资源运用起来简单、方便、有效,如简笔画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挂图、实物可以活化教学内容,录音磁带可以奠定语音基础。所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传统教学资源依然有“用武之地”。

一、静态教具资源,活化教学内容

在英语教学中借助于挂图、卡片、实物等这些静态教具,能活化教学内容,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便于记忆。

如教学《Unit5 On the farm》时,Do a survey:What did Wang Fang and her group members do last weekend?根据表格内容来调查,显得枯燥无味,为了使教学内容直观好懂,教师可利用football,tennis TV,piano,violin等实物卡片,在背面用彩笔写上Wang Fang,He Yi,Lin Mei,Gao Bin,Li Li的名字,在名字下面画上笑脸或苦脸,教师随意抽出一张卡片问:“Did He Yi play football?”学生根据教师所画的表情进行回答:“Yes,he did.” T:“Did Lin Mei play football?”Ss:“No,she didn’t.”…最后由各小组组长进行轮流汇报:“Last weekend,He Yi played football and listened to music.Lin Mei played table tennis and danced.…”这样利用卡片以句子为突破口,然后连句成篇,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在教學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适当、灵活、有效地利用这些静态教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英语课堂气氛,增添别样精彩。

二、简笔画再利用,激发学习兴趣

简笔画写意不写实,在教学中教师借助于简笔画,能把抽象的英语单词、句型等形象地表达出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能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教学《Unit 6 Doing housework》时,Look,read and learn都是表示动作的比较抽象的动词,教师就可以借助简笔画帮助学生轻而易举地记住单词,理解句型。教单词“stand”,教师在黑板上先画一个圆圈表示头部,在圆圈左右两边打两个叉号,表示女孩子的小辫,在头部下方画一个三角形表示身体,三角形底边上添两条竖线表示两条腿,在三角形上边两条边上画两条斜短线表示两个胳膊,完成简笔画之后在下面标注单词“stand”,同时教师向学生演示一个站立的动作,接着导入句型:“She is standing.”学生很容易理解单词和掌握句型;同样的方法把上面简笔画中表示胳膊和腿的四条线段稍作改动教单词“walk,run,jump”及相应句型:“She is walking. / She is running. / She is jumping.”这样做,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然而然地学习,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简笔画实用方便,形象直观,能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具体,在教学中利用简笔画进行辅助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三、传统录音资源,奠定语音基础

传统录音机,磁带经济实惠,便于操作。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录音机的使用,让学生模仿地道的英语,在语音语调方面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教学《Unit5 On the farm》时,在听录音前,教师可针对课文内容设计这样一些问题:What did Nancy do last week?Did she like the film?What did Helen do on the farm?或设计一些简单的判断题:Nancy watched a cartoon on Wednesday. Helen visited a farm at the weekends. Helen pulled up carrots on Monday.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听,既可以训练听力,也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最后再让学生听音跟读,教师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听,有比较难懂的地方,可多放几遍让学生反复听读,不要流于形式。

在培养小学生听说能力的过程中,录音磁带起着重要的作用。录音机的示范作用和感染力极强,长期使用,小学生可在潜移默化养成规范朗读的好习惯,为良好的语音语调打下基础。

总之,英语教学中传统教学资源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宗旨是非常明确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为重心,让传统教学资源向着积极方向发展,在课堂上成为教师乐用、学生欢迎的手段。

4.浅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资源的利用 篇四

一、正确认识和理解课程资源

在解决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对课程资源有个科学的认识。那么什么是课程资源呢?从广义的角度来说,课程资源指的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来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

教科书并不是教学唯一的课程资源。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着这样的描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课程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了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只是空谈,很难转化为实际的教育成果,所以大力开发并且利用适宜的课程资源是课程实践的前提,而课程实施者对课程资源的认识程度又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强度,也就决定了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

二、小学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语文的重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是教学的基础,更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务,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而这种内涵与精神的传承,仅依靠教材和课堂是不够的,因此语文教师如何发挥地区优势、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就显得特别重要了。《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要语文学习富有活力就需要有丰富的课程资源的支持。

三、如何开发利用小学语文课程资源

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资源无处不在,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处处留心,就会有无穷无尽的资源等着我们去发掘。

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和功能特点的不同,我主张把课程资源进行如下划分:

1、校内课程资源:

① 教室

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要充分利用教室这个教学环境使学生沐浴在书香的良好氛围中。我们要把教室建成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最丰富的课程资源中心。如图书架上要摆放着各种图书,教师要尽可能组织学生天天阅读,使学生在阅读中提取信息,并将自己对语言的感悟、体验内化为富有个性色彩的语言过程;教室里的队角、特色角、抬头标语,教室里的生物角、饲养角、展示角和黑板报等一起构成了室内动态知识源。

② 图书馆、阅览室、宣传长廊、实验室等

图书馆、阅览室内藏有大量图书,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小型校内资源库。而宣传长廊、实验室等也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便利。

③ 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包括校园景点、设备设施、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等。校园中种类繁多的动植物,研究性学习版面、学生网页、丰富多采的文体活动等都可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来开发、利用。如通过参与校园文体活动,获得写作素材。而学生通常对形象直观、活泼生动的学习方式特别感兴趣,因此我们可以发挥校内室场的作用,变换课堂,比如学习植物、春天、四季等自然知识时,就可以把课室安排在学校的操场、生物园等地,让学生实际接触大自然,把学习语文变成一件乐事,也必将极大的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结合校园生活这个教学资源开展应用性习作活动,例如:通知、留言条、寻物启示、请假条、书信、借条。

④ 校内人力资源—教师

人力资源是人们容易忽略的重要资源。事实上,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他们的生活阅历、实践智慧、特长技能、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方式都是独一无二的,也就是说他们本身就是一本知识丰富的“书”。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注意互相借经验、借智慧,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协作互动,可以相互启发,相

互补充,实现思维、智慧的碰撞、生成,使单一的观点得到合成和加工,有利于达成教学的目标。

2、校外课程资源

①社会、生活资源

社会资源包括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等显性资源,也包括社会生活经验、社会文体活动、生活过程等隐性的资源。

学生的学习内容源于生活,超越生活。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触动往往比单纯的听、说、读、写更深刻。语文,不是枯燥的读背,而应该是在实践中学得知识。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应该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教师应该把课内学习延伸到生活中去,拓展教材,充分利用语文教育资源,增加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机会。让学生到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学习贴近生活。如交通安全警示句、春联、日历本上的小知识、广告、歌词等。只要教师经常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收集,促使其最大限度地在生活中学知识、长学问,那么,学生的语文能力必将逐步得到提高。除此之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参加社区举办的各种文体活动,从而使其各种语文能力得到锻炼。

我们也要让学生学会链接生活,提高写作能力。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它们都是写作的好素材。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让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做过的事,说一说,写一写,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②自然、乡土资源

自然风景、人文名胜等资源使得语文课堂更加广阔。教师应重视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并将其融入到学习资源的范畴中,增强课程资源的开放性。

而新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青山绿水”是山区的特点,“牛羊成群”是草原的特点,“碧海银沙”是海边的特点„„区域不同,特点各异。城乡之间也各有特点:城市学生熟悉的是竞争、下岗、经商、工业园、喧嚣的城市„„而农村学生熟悉的是鸡鸭、禾苗、立体农业、蔬菜基地、宁静的乡村„„因此只有开发利用好具有浓郁地方

特点的课程资源,才能被学生所熟悉,才具有亲切感和感召力。此外,我们还必须把握不同地区的人文性,让开发的语文课程资源闪耀人文校本之光。

③网络、时代资源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征,而我们对现在置身的这个丰富多彩的时代有着真切地体验和感受。它拥有许多适合我们开发利用的语文课程资源。例如:党和国家的最新政策;局部地区的战争、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恐怖主义、伊拉克、“9.11”、非典、禽流感等高频率词语的使用等等。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更能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在相当程度上突破时空的局限。网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思路更开阔,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可以提供实践或模拟实验,网络便捷的交互性可以使交流更及时、开放。只有认识了时代,把握了时代脉搏,观察社会中的敏感话题,才能开发好语文课程资源。只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我们获得知识才会更加贴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④社会人力资源

社会是人的集合体。在我们身边往往会有各种各样的人才,所以应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为课程教学服务。比如很多家长能够指导或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很多朋友、亲戚都是各行各业的专家或拥有从事某项活动的丰富经验。学生在与他们的交流与交往中必然会累积大量的感性的知识。同时,这也给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参与讨论,进行实践活动提供了机会。

5.浅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资源的利用 篇五

蒿小梅

(安定区湾儿川小学)什么是教育资源?概括起来讲,各学科教材课本、新闻媒体及耳闻目睹的一些社会现象、自然环境,学生学习的方法、态度、能力,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个人修养、师教手段等等,我们都可以称为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资源。从我国目前的教育改革的趋势来看,凡是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谐发展的资源都应该加以开发与利用。广泛地利用好这些资源对学生学习资源进行开与优化,其实质就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应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与利用好现有的教育资源,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我认为,农村小学现有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一、对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所以语文教学并非课止教止、课止学止。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鲜活有利的因素,把课本与课堂、课外结合起来,跳出语文学习僵化的模式和狭小的天地,“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赋予语文学习无限的空间与时间。“书到用时方恨少”。同样发明创造并非到真正要发明创造时才想起培养创造能力,而应当从小、时时处处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因素,给学生一个创造的空间。学生的学习并非“为学而学”,单纯的学到些知识,还要求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培养良好的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更要潜移默化地把这些内容贯穿在平时的教学中,给学生一个行动的空间。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运用,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同时更要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运用语文的空间,认识知识的无穷魅力,实现知识的真正价值,给学生一个策划的空间。

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载体是教科书。教科书现在虽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是它仍旧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各学科教学都应用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在教学实际中,我作了如下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调整教材顺序,活用教材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广泛地接触和感受语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规律,提高语文的水平。这也明确要求小学语文教

师应具备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与利用小学语文教学资源,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语文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载体是教科书,教师应当充分开发语文教材资源,准确把握教材,努力用活教材。我们知道,编者对教材的编排有一定的用意,但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以及教材编排有一定原则及编组规律,加上我国地区气候、季节的差异等诸多因素,因而不可能照顾各地区教学。我以九年义务教育语文十一册教材第六组为例,这组教材是按照“导读、课例、读写例话、积累•运用”来安排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达到训练重点“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的要求。我便把这则“读写例话”提到课文教学之前,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对文章的表达方法领悟起来就容易多了。如果我们教学时,就教材而教教材,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也很困难。

1、调整课文,灵活变通

教材编写者在编排教材时,已经考虑到了选编课文的内容、体裁以及时令的变化等,但是每个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情况是不尽相同的,适当地将课文顺序调一调,会起到好的效果。

如小学语文教材《如何选择读书》一课,这是一篇关于指导学生阅读习惯的文章。新课标要求:“小学高年级课外阅读每学年不少于50万字。”既要多读书,还要读好书,便决定了选择读书是一种必备的习惯和能力。这篇课文正是这个目的,意在使学生明确认识,养成习惯,形成能力。而本课却置于教材尾部,这样不利于学生真正掌握这一能力,课文的真正价值不能充分体现。如果将其调整至第一单元进行教学,学生学期初便可以学习这一方法,在一学年的学习生活中反复历练、形成能力。如若按照教材顺序,把课文放在最后学习,学生是否真的会学有所得,教师已无时间去动员指导了。

2、活用教材,彰显语文本色

任何一个文本都有其内在的完整意蕴,有浑然不可分割而又渗透表里的特定神韵,语文教学应该树立大语文观,应该用整体的眼光内化文本资源,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走进洋溢生命和情感的文本之中。

如《庐山的云雾》的教学,老师应充分运用“整体——部分——整体”的完整归纳思维过程,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如对于课题《庐山的云雾》的理解,老师不能是生硬地说教灌输,而应是随文渐入佳境,教学中表现为:对庐山云雾的喜爱与流连,作者以优美明快的语言,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景象,引导感悟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如此,让文本真正成为“生气贯于其中”的艺术生

命体,然后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学生书写内心的感叹,使语文能力的培养与内心情感体验达到仁智双修的理想境界。

3、整体驾驭,使语文课堂通透明静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文字技能教育,还是一种情感熏陶与冶炼。在课堂上应真切地感染学生,从单元的整体视角正确、科学地分析、驾驭教材,构建创造情境、情感熏陶的教学模式。教师还要从审美的角度去研究教材,处理教材,发掘教材中的美,这样才能让学生感觉和发现美的存在。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文质兼美,蕴含着大量的美学因素。如小学语文中《鸟的天堂》这篇课文,写的是作家巴金先生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从文章的思想上看,作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大自然的无限赞美之情,体现了词句的含蓄之美。从文章语言来看,语言通俗易懂,运用了比喻和拟人、排比等手法,既形象生动,读起来又朗朗上口,具有韵律美。教师在感受教材美、思想美的基础上,将这些美融入教学之中,与学生一道共同分享。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开发与利用小学语文教材资源,丰富学生学习的经历和经验,使学生能带着兴趣、好奇心去学习,不断跨越学习的障碍,让学生能真正学有所得,提高语文素养。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材”不一定专指学生,它也可以指教材。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处理教材时才会有自己的独创性,这样才有利于发挥教材的作用。对于那些似乎一览无余,认为没有什么可上的课文,更需要教师去挖掘新的内容。

如:教学《墨梅》《竹石》《石灰吟》这些“咏物言志”的古诗时,要让学生体会“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这一主题思想,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我便先复习《梅花》《菊花》等古诗,让学生通过复习产生学习迁移,让学生课前查阅有关作者和时代背景的资料,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容易多了。所以,教师的教学不能就教材教教材,把教材教“死”了。要知道“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通过例子的学习迁移。

二、对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长期以来,我们将学生的学习定义为校园、课本,因而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比较低,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对大自然的体验,绝大部分来源于课本。而对身边的大自然,社会的万物万象是实践活动取之不尽的源泉。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正是这个道理。在教育教学中,如果开发利用好了这些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社会文化„„等资源,会使我们的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研究分析,综合利用农村现有教育资源,对学校所开设的美术、地方、科技、综合实践等学科性课程进行整合,补充或拓展,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增加学生实际和活动途径,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创新能力。例如,九年义务教育语文十一册教材有一次语文实践活动——“我们与周围的环境”的调查。需要学生运用美术、科技、综合实践方面的能力才能完成。我们组织学生就调查制定了计划,×××环境调查表,以及活动实施方案(含活动路线示意图)。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能。

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是语文课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当前,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把“课本”视为唯一课程资源的现象,而忽视了丰富多采的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从而导致了师生唯“课本”“教材”是从,严重束缚了师生的手脚、阻碍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及素养的发展和提高。为此,我结合教材单元训练的重点,启发并带领学生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亲自去观察、体验大自然的美妙风光与神奇世界。如:在教学《水乡歌》《小镇的早晨》一单元之后,我特意带领学生去游林川的大街小巷:林川的路多、人多、菜多,回来后他们写下了“菜乡歌”;他们亲自到林川美食一条街去观察、体会那里的人为风情,写下了“林川的早晨”。这样一来,不仅增加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悟,也陶冶了学生的爱美情操;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同时大大的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自然资源的合理、有效地开发与利用,对作文教学来说大有益处。今年初春的一天,阳光明媚、春风融融。我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田间地头,去观察各种花草树木的变化,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各种感官去感悟、触摸大自然:他们有的发现枯草中间露出了点点新绿;有的看见光秃秃的树枝间抽出了嫩嫩的新芽;有的采撷到了沟坡、河岸上的五颜六色的小花,放在鼻端贪婪地吮吸着那淡淡地清香;有的拔出草根咀嚼着、回味着那丝丝的甜蜜;还有的为“春溪水暖鸭先知”的小鸭子而欢呼,为翩翩起舞的蝴蝶而雀跃。更有甚者,爬上柳树折下柳枝、拧制成柳笛,吹出春天来临的赞歌„„回来之后,我便以《春天来了》为题让学生习作。很快,一幅幅春意盎然、生动有趣的“早春图”便在学生的笔下一挥而就,展现在我的桌前。看着孩子们那一篇篇充满稚嫩与童贞、散发着春天泥土气息的习作,我不禁感慨万千„„。以上是作文教学方面阐述了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在口语教学、阅读教学、识字教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等方面,我们更是

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贴近大自然收集有关素材,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来学习语文,提高运用语文的能力。

可见,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的有效的开发与利用,既克服了课堂上教师空洞的说教、学生们乏味的听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感悟的能力,从而学生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水平也得到大大地提高,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也被激发起来,最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对师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在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把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首位,通过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突破来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学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是我们教师最需要开发和利用的资源宝库。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利用给定的材料主动地学习,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是消极地接受知识,要像数学家那样去思考数学,要像历史家那样去思考历史,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就语文学习而言,它是一种最具主动性、发现性、创造性的学习。有位著名教育家这样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与极力、唤醒、鼓舞。”语文教学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要激发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启迪他们的智慧。我们知道,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往往是多元化的,而对问题的陈述表达往往是个性化的。教师要给学生心灵的自由,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的权利,允许他们敢于质疑、追问和探索。

记得在有一次上公开课教学时,我利用《小蝌蚪找妈妈》教学挂图让学生看图复述找到妈妈一段,有一个孩子站起来说,图上画的不是妈妈而是爸爸,并且说出了是他在课外书上看到的。再场的老师都愕然。但是,课后我马上去查阅资料、请教生物老师,果然像那位学生所说的那样。于是第二节课,我便表扬了他。由此看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随时关注学生,及时捕捉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独到见解,点滴发现以及存在的问题,要适时指导、引发他们进行思考,师生、生生之间进行平等交流;要根据教学实际,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信心,激发兴趣,形成探索问题的意识。过去,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有一部分教师,当学生的回答不符合自己的教学所需时,往往一棍子将学生打死。细想起来,作为教师,本该服务于具体的教学情境下的学生,关注学生现场学习状况,对学科教学而言,本来就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教师不能只允许学生跳入自己设计好的坑,应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孩子们身临其境,并在愉悦的情境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的最高目标。因此,作为教师,当一个孩子有与众不同的表现时,宁可把它看成是孩子的优点,而不要轻易看成是缺点,也许我们看似荒唐的举动,便是宝贵的课程资源。

语文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实施者、合作者,是学生直接接触学习、模仿的对象。因而,就其本身来讲,就是极为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虽然它是隐性的,但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却是显性的。同时也影响着他们语文知识能力的构建。一个教师只有让自己先感动自己,才能去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

我们认为,①教师的示范朗读是一种极佳的教学手段,它可以促使学生从教师的声情并茂地朗读中去感悟。②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深远的影响。③创设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极为有利。④除了上边所列的课程资源外,教师还可以开发利用好诸如现代信息技术、学生家庭等资源。

综合上述,教师应该充分开发利用好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多种格局的学习环境,以丰富学生学习的经历与学习经验,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带着兴趣,好奇心去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让学生能在课堂学习中“学得”,在课外实践中“习得”,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总之,只要我们充分重视各种语文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站在课程改革的前沿,怀着满腔热情,本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信念,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将会拥有一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蓝天„„

参考文献:

6.浅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资源的利用 篇六

论文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校外资源 开发 利用 发展

论文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富有开放性和可选择性,强调各种教育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我校在综合实践活动校外资源开发利用上进行大胆实践与探索,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增强学生的家乡自豪感、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继而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最大的亮点和难点,虽然有国家制定的活动纲要,有独特的先进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但没有课程标准和现成的教材,给课程的实施带来很大的`困难。有效开发课程资源,是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保障。

一、走近家乡民风民俗,增进学生的社会体验

慈溪市新浦人,传承并创造着民俗文化。在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生活习俗、情趣习惯和各种礼仪规矩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特点。许多传统的民俗活动和民间文化,是我们进行教育的好教材,也是我们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极佳土壤。五年级学生开展了“亲近家乡民俗”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老师从学生最熟悉的社会生活环境和社会生活经验入手,引领学生走入社会,走近社会成员,感受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民间传说、古老童谣、风味小吃等,无一不让学生体验到本土文化的独特气息和价值。我们还组织学生积极开展“集民间故事、讲民间故事”活动。学生们在课外倾听老人们讲述《三八廿八虾仔一铜勺》《泥螺告状》等一个个美丽又神奇的故事,充分感受到富有韵味的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他们把各种有趣的民间传说整理成文字,开展讲故事比赛,然后把收集的故事组织成一本民间故事集,在班级甚至是全校传阅,以活动促学习,以学习促活动,增强了学生对传统乡土文化的兴趣。

二、利用本土环境资源,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是基本国策,环境问题每时每刻无声无息地教育、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培养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校外环境资源是最直观的教材。例如,在六年级组织开展的“我爱家乡——新浦”环保专题研究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们了解到新浦的环境现状,纷纷献计献策,愿为新浦的环保出一份力。活动过程中,环保志愿者去公园、路边、河边、车站等公共场地清理垃圾,收集废电池,回收废纸、牛奶盒等,拓展了学生的活动领域,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利用校外环境教育资源,使学生更加自觉形成环保意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三、借助家乡名优特产,培养学生家乡自豪感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作为长期居住的乡土,对学生发展具有优先、深厚的影响。学生的衣食住行都带有本土特色,利用本土名优特产,培养学生对家乡的亲近感、自豪感,是方便有效的题材。

新浦镇地处慈溪北部、杭州湾南岸,有10多公里的黄金海岸线,海涂资源极为丰富,有各种鱼类、虾类、蟹类,还有蛤蜊、泥螺、海瓜子……共100多种海鲜珍品,闻名省内外,上海、杭州、宁波客人都喜欢新浦海鲜。我校五(2)班开展“我爱家乡的海鲜”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们通过访问、调查、品尝、记录、整理,对家乡海产品的种类、形状、味道、价格、作用及其捕捞方法、人工养殖技术、经济效益等全方面进行了研究,收获颇大。

除了海鲜,新浦土特产也很有名,如海地棉花、咸地西瓜、四角红菱、浙货麦冬、浙药白术等,其中影响最大、产值最高、经济效益最好的是新浦的丝瓜和胜北黎阳的葡萄。2006年“黎阳”牌葡萄成为宁波市名优特产,获浙江省农优特产“金奖”,同年12月,黎阳葡萄种植基地还被命名为“慈溪市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正是基于这些资源优势,我们学校三年级、四年级学生开展的“走进田野”家乡名优特产调查研究和“感受葡萄村”主题综合实践活动便应运而生了。学生们在活动中热情高涨,并在亲自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照一照、记一记中认识了家乡的名优特产,培养了家乡自豪感。

四、依托家乡特色企业,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新浦是慈溪市工业重镇,自改革开放以来全镇工业企业呈块状发展,现已有近三千家私企在运作。新浦镇工业企业有三大主要支柱产业:一是水表水暖五金件行业,二是婴童用品行业,三是家用电器行业。这些企业在优秀企业家的带领下,励精图治、开拓创新,为新浦的振兴和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年来,浪木集团饮水机、佳星公司取暖器、辰佳公司洗衣机分别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浙江省名牌产品和宁波市名牌产品,神马、赛亿、心连心等公司商标相继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为此,我校六年级学生开展了“迈入企业”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们走出学校,融入社会,访问身边的工人,采访企业领导,参观工业园区,了解家乡企业的发展历程,感受家乡人创业的艰辛,学习他们的拼搏精神、创新精神,从而立志建设家乡、回报家乡。

五、传承父辈创业精神,促进学生自身发展

学生生活的家乡——新浦,已从海隅一村发展成为杭州湾畔一个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新兴城镇。这里农产品丰富,工业经济发达,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一派繁荣兴旺景象,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开通和杭州湾新区的开发建设,新浦也已成为一方发展的热土,学生都引以为荣,而这份殊荣,离不开父辈们的艰苦创业。我们以此为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我们确立了《理想放飞在家乡》综合实践活动课题,把学生小组或师生共同确定的活动主题立为子课题,进行了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根据“自主、合作、探究”的综合实践活动方式,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过去,认识现在,展望未来,不断激发创造精神,逐渐增强主人翁意识,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不断成长,在参与和融入社会中不断成熟,在认识自我中不断完善,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元祥,姜平,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

7.浅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资源的利用 篇七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是一门艺术。我们在读懂教材的同时还要善于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根据知识的特点,有意识的为教学埋下伏笔,精心设计教学机遇,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教学循环小数时,我按照课前的准备, 领着孩子计算:

我和孩子们一起边计算边观察,发现从1 ÷ 7开始,当除数是7时,商不但除不尽而且商的数字每六位一组,有规律的循环出现,这时我不失时机的提出问题: 你能接着猜想出下面三道题的得数吗? 然后再用竖式计算一下,验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孩子们顿时兴趣盎然,小组四人一起,边猜想边计算,还不时的传来争论的声音. 在完成了既定目标后,我接着抛出问题: “当一个非零的整数除以7时,如果除不尽,商一定是循环小数吗? 循环节有多少种情况呢?”这时我没有对孩子们的争论做评判,而是说,你们想不想自己把谜底揭开呢? 想就动手去试一试吧。

接下来的结果可想而知,学生们不仅发现了“当一个非零的整数除以7时,如果不能整除,商一定是循环小数”; 还发现了“商的循环节只有从1 ÷ 7到6 ÷ 7这六种情况”; 并且总结出“当一个大数除以7时,看余数就能找到商的循环节。这一堂课对我的促动很大,在我的巧妙“设计”中,孩子们表现出极大的探究欲望。

二、巧抓生成,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上不经意间发生的一些毫不起眼的小事,就能成为最好的教学素材,如果我们能抓住契机,利用好这些随机生成的事件,在师生共同的“演绎”中,就会让课堂成为富有活力与创造力的过程。让学生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全面、健康发展,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心灵共舞的家园,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富有生命力的课堂中得到发展。

在教学《有趣的测量》这一节课时,我把学生分为四人一组,借助量杯和水,测量自己准备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并且完成相关的表格。课上有一组同学正在测量一只空矿泉水瓶子的体积,矿泉水瓶在水面上漂浮着, 不沉入到水底,小组成员正在费力的把它往水里按。这时,其他小组的测量已经陆续完成,而这组同学忙的满头大汗,无奈的想要放弃这个空矿泉水瓶,准备测量一个大苹果的体积。看到这里,我灵机一动,多好的机会啊,不能放过。我拿起这个空矿泉水瓶征求大家的意见,全班顿时一片哗然,热闹起来: 有人不屑的一笑,这怎么可能; 有人皱眉思考,拿起饮料瓶子放到水里去试; 有人小声的嘀咕着,只要瓶子没入水中,那升高的水的体积,或者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瓶子的体积啊……我趁热打铁: 那我们现在就分组来试一试,好不好? 同学们迫不及待的动手做起来,边做还边争论者。最后得出了如下办法: 把瓶子灌满水后,沉入到水里,升高的水的体积就是瓶子的体积; 把瓶子埋到沙子里,用沙子代替水来测量,要小心不能把瓶子压瘪了,否则就不准了; 把瓶子用一个细叉子摁到水里…我只是随机放大了课堂上一件随机生成的小事,就让孩子们体会到自己是个发现者, 研究者,探索者,在我的启发与调控中,生成性资源为我所用,孩子们的创新思维得以发展。

新课程让我们的课堂更加丰富多彩,灵动的数学课堂每一分钟都在孕育着创造,都将可能诞生一种新的方法、新的思想和新的创意,已由完全地预设不断地走向动态生成,时时在彰显着课改的多彩魅力,演绎着课改的勃勃生机。把握课堂的动态分寸,使学生能在活而不乱,趣而不俗,新而不谬的空间里畅所欲言,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巧促生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个合格的数学教师要善于从本源把握所教知识的数学本质,不能就事论事,就活动论活动。课程不是静态的文体,教材内容不是不容变更的唯一课程资源,教材中的很多素材可以进行二次加工,为我们所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是一种艺术。只要用心的去研读手中的教材,周围一切可供利用的教学素材,了解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 就会知道该给学生提供什么?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时,没有就题论题的解决教材提供的“给礼品盒打包装,求用多少包装绳”的题目。我让孩子分组准备包装绳,为相同尺寸的礼品盒捆扎包装,记录包装绳的使用长度,在不算接头处的情况下,交流捆扎方法和包装绳的使用情况,再对比分析: 捆扎方法有什么不同? 包装绳的使用长度有什么不同? 你发现了什么? 你有什么想法?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在大长方体里面摆小正方体,能摆多少个的题目,学生们总是不够清楚,我利用课后的实践题目完成实践作业:

1.选择一种橡皮,测量出它的长、宽、高。

2.根据测量的数据,设计一种长方体的纸盒,使它能装下1000块这样的橡皮(要写清楚设计中用到的相关数据的由来)。

3. 根据你的数据用硬纸板做出一个这样的纸盒。这样教学,在亲自动手实践中去选择、去尝试、去思考、去发现,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样获得的知识,一定会走进学生心里的。

四、巧借生成,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教育所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是学生五彩斑斓的心灵。人的心灵是微妙的、精致的,对待学生,我们要用审美的眼光去“读”他们的心灵,去挖掘他们身上闪光的优点,以他们的优点去促进他们更优秀。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教育。在教育活动中,每个学生的心灵都是有待阳光照耀,雨露滋养的花蕾,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学会创作机遇走进孩子心灵的花园,使学生的心花灿然绽放。

8.浅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资源的利用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学习 教师学生 错误资源

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精彩的,然而这种精彩不仅是因为有感情交流、思维碰撞以及创造力的迸发等,更因为有“错误”才使课堂呈现别样精彩。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而学生犯错的过程就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

一、“错误资源”成因分析

(一)、学生生活经验不足而引起错误:受到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的影响,他们的一些生活经验比较粗糙,对事物的认识存在着片面性,往往会给学习带来一定的错误。比如,在教学“可能性大小”一课中有位学生说了这样一句话:儿子身高不可能比成人高。随后,他振振有词地解释:“你们看,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他们都比我们要高。”显然,这位学生由于受到家庭生活影响,考虑问题片面,发生认识错误。

(二)、思维定势产生错误:思维定势是指人用某种固定的思维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模式。它既有积极意义,也有负性一面影响。在知识迁移过程中,受到负性一面影响,束缚学生思维,就会产生错误。例如低段学生在解决“比多比少”问题时,往往受到“多”就“加”定势影响造成错误。

二、如何利用课堂中的“错误资源”

(一)、提供学生探究素材:案例:在教学“比一个数多几和少几”的应用题时,出示例题:学校里栽了45棵柳树,比杨树多20棵,栽杨树多少棵?要求学生自己读题,寻找出条件与问题,进行解答。有的学生列成85+37=122(棵),有的学生列成85-37=48(棵)。

应对策略:让学生自己再认真读题,想一想柳树和杨树比,谁多谁少,求多的还是少的。带着这个问题学生进行讨论,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针对学生的错误,教师不要立即给予否定,首先肯定学生积极参与,用鼓励性的语言去评价;其次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

(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案例:把一块木条锯成5段,每锯一段用4分钟,求多少分钟可以锯完?”一开始学生不假思索异口同声地说:“20分钟”。

应对策略: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可以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寻找答案。结果有的拿纸条折,有的用小棒折,有的画图分析,还有的列表,通过各种形式探究活动,寻找错误原因,得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

一节真实的课堂教学,学生不可能不出现错误,就因为有了这样那样的错误,才使课堂教学更精彩,更能体现真实性。因为教师不但可以通过挖掘学生的错误资源,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还可以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引導学生主动探究。

(三)、优化评价,善待“错误”

案例:找规律一课的教学,前三只并排的方框里已经按照顺序分别放置了1、2、4只苹果,要求给后面的方框加苹果,使这些框里的苹果数看起来比较有规律。第一个孩子上场了,答案是:7、11、16,规律是:前后两框苹果数之差在逐个增加;第二个孩子也上场了,答案是:8、16、32,规律是:前一框苹果数重复相加即为后一框的苹果数。

应对策略:教师不能因为这个规律创造的太简单而否定它,它也是一个规律,也是小男孩通过自己努力思考得出来的。当学生的思路超出或者偏离了我们预定的设想时,我们不能急于下结论,而应先听听学生自己分析。

“错误”和“正确”本来就是相对而言的,我们不能抓住自己手中的“标准答案”不放。一位专家曾这样呼吁:不要问“中国的孩子怎么就没有创造力了?”,应该问“中国孩子的创造力都跑到哪里去了?”这是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

三、巩固强化,让“错误资源”不再重现

(一)、列错纠错,及时巩固:在课堂中,让学生列出错误、纠正错误,及时加以巩固,形成系统。如“有余数除法”一节,把学生的错误一一列举在黑板上:49÷8=5……9,700÷400=1……3。在“除法”中,列举了242÷(22÷2)=242÷22÷4,0.048÷0.2=0.024等错误,引导学生就题论“理”、以题及类,从个别错误中引出带有普遍性的教训,从而将“错误”转化为全体学生的经验。

(二)、设置记录,提醒自己:在我们班中每个人都有一本“差错”记录本,同学们把自己平时课堂中、作业中、练习中的一些易犯的、常犯的错误,易混淆的知识点,记录在其中,并时常的去翻阅,对学生已有知识进行了巩固和强化。渐渐地,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会有意识地去避免这些错误的重犯,并且能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灵活地运用。学生学习进步了,自主性增强了,学得也开心了。

(三)、记载进步,鞭策鼓励:成功在失败中长成,进步在错误中积累,学生的每一个进步都是可喜的,都是值得记录和鼓励的。在班中,我建立一本进步手册,当学生错误不再重演时,当学生取得点滴的进步时,都会记录其中。我会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和奖励,学生变得肯学了,变得自信了。

(四)、互动交流,携手共进:在教学中,我每个星期都要腾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每周进行一次交流和讨论,交流大家在平时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出现的错误,大家共同出谋划策,共同探讨,共同进步。学生对此兴趣浓厚,渐渐地,我发现,学生的重复错误没有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很多同学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9.浅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资源的利用 篇九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

一、纵深探讨,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的自身资源

1.扣紧教材插图,开发文本资源

语文教科书包含多种学科文化、人文素养等丰富的教育资源。其中的信息,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均可视作很好的教育资源,而且这种资源是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挖掘、丰富的,它的价值是在“创造性”使用的过程中显现的。因此,我们要在如何使用好教科书方面多下工夫,才可能更好地开发课程资源,为育人服务。众所周知,插图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课本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詹天佑》中的“人”字形线路,学生不易理解,借助插图便一目了然了。

2.填补教材内容,开发文本资源

我们语文教科书中的许多优秀作品,常有“空白”,在这些似乎“无”的空白之中,渗透着极丰富的“有”。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创造,把作者有意无意所忽略的部分通过学生的再造想象弥补出来,使之具体化、深刻化。这里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填”,还应通过暗示启发,从空白处引导学生积极地交流、比较、反思、选择,从而达到既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及其创造想象能力的目的。

3.阅读练写结合,丰富文本资源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语文教科书好比一把钥匙,学生拿了它就能去开其他的书库”。语文教材实际上成了通向更多课外阅读的桥梁。我们可以在学习文本后,拓展延伸,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使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形成一条阅读链。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练习续写、仿写、改写、缩写等,拓展文本内容,培养学生的发展性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如学习《生命桥》后写下读后感,都不失为丰富文本资源,提高学生阅读、习作能力的好机会。

二、横向协调,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的环境资源

1.拓展教育时空,开发校本资源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合理地利用校园、教室等场地,创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并将这些设施赋以生命的活力,将这样的环境作为语文课程资源之一加以开发,均可以熏陶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有些学校教室里张贴学生自己的书法、绘画作品,在校园的草坪上写上“小草微微笑,请您走旁道”等充满爱心和诗意的话语,让学生在多彩校园环境中通过各种渠道感受语文,学习语文,在充满真、善、美的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长。

2、组织实践活动,开发社区资源

社区资源是缄默的课程资源。社区是多样的,正如我们的生活是五彩的,所以我们的语文课程资源也应是缤纷的。其一,深入社会生活就能体验角色。组织实践活动,首先重在体验。可以组织学生“当一天小农民”或者当“小导游”等,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充当社会中的一员,在实践中体验甘苦,丰富内心世界,锻炼自己,提升自己。其二,汇入自然生活就能认识世界。可以组织学生游览自然风光,参观名胜古迹,了解风俗民情,采访新人新事,可以想方设法让学生经常接触自然状态中的人、物、景,丰富生活世界,增强社会交往能力。其三,融入精神生活就能打造人品。语文学习需要心灵的震撼和理性的思考。学校应有机开发社区资源,恰当地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事物,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比如,让学生进行“我家的开销情况”“邻里关系”“村庄安全状况”等社会热点调查,再进行研讨交流,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向社会发起倡议。这样,学生就能陶冶自己的情操,丰富自己的人文底蕴,凸现语文教育与培养人的紧密联系。

总之,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更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通过长期的语文实践和对《语文课程标准》的深入学习,使我深切地体会到只有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能彰显语文教学的魅力和活力。

一、纵深探讨,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的自身资源

1.扣紧教材插图,开发文本资源

语文教科书包含多种学科文化、人文素养等丰富的教育资源。其中的信息,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均可视作很好的教育资源,而且这种资源是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挖掘、丰富的,它的价值是在“创造性”使用的过程中显现的。因此,我们要在如何使用好教科书方面多下工夫,才可能更好地开发课程资源,为育人服务。众所周知,插图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课本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詹天佑》中的“人”字形线路,学生不易理解,借助插图便一目了然了。

2.填补教材内容,开发文本资源

我们语文教科书中的许多优秀作品,常有“空白”,在这些似乎“无”的空白之中,渗透着极丰富的“有”。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创造,把作者有意无意所忽略的部分通过学生的再造想象弥补出来,使之具体化、深刻化。这里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填”,还应通过暗示启发,从空白处引导学生积极地交流、比较、反思、选择,从而达到既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及其创造想象能力的目的。

3.阅读练写结合,丰富文本资源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语文教科书好比一把钥匙,学生拿了它就能去开其他的书库”。语文教材实际上成了通向更多课外阅读的桥梁。我们可以在学习文本后,拓展延伸,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使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形成一条阅读链。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练习续写、仿写、改写、缩写等,拓展文本内容,培养学生的发展性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如学习《生命桥》后写下读后感,都不失为丰富文本资源,提高学生阅读、习作能力的好机会。

二、横向协调,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的环境资源

1.拓展教育时空,开发校本资源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合理地利用校园、教室等场地,创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并将这些设施赋以生命的活力,将这样的环境作为语文课程资源之一加以开发,均可以熏陶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有些学校教室里张贴学生自己的书法、绘画作品,在校园的草坪上写上“小草微微笑,请您走旁道”等充满爱心和诗意的话语,让学生在多彩校园环境中通过各种渠道感受语文,学习语文,在充满真、善、美的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长。

2、组织实践活动,开发社区资源

社区资源是缄默的课程资源。社区是多样的,正如我们的生活是五彩的,所以我们的语文课程资源也应是缤纷的。其一,深入社会生活就能体验角色。组织实践活动,首先重在体验。可以组织学生“当一天小农民”或者当“小导游”等,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充当社会中的一员,在实践中体验甘苦,丰富内心世界,锻炼自己,提升自己。其二,汇入自然生活就能认识世界。可以组织学生游览自然风光,参观名胜古迹,了解风俗民情,采访新人新事,可以想方设法让学生经常接触自然状态中的人、物、景,丰富生活世界,增强社会交往能力。其三,融入精神生活就能打造人品。语文学习需要心灵的震撼和理性的思考。学校应有机开发社区资源,恰当地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事物,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比如,让学生进行“我家的开销情况”“邻里关系”“村庄安全状况”等社会热点调查,再进行研讨交流,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向社会发起倡议。这样,学生就能陶冶自己的情操,丰富自己的人文底蕴,凸现语文教育与培养人的紧密联系。

总之,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更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通过长期的语文实践和对《语文课程标准》的深入学习,使我深切地体会到只有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能彰显语文教学的魅力和活力。

一、纵深探讨,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的自身资源

1.扣紧教材插图,开发文本资源

语文教科书包含多种学科文化、人文素养等丰富的教育资源。其中的信息,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均可视作很好的教育资源,而且这种资源是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挖掘、丰富的,它的价值是在“创造性”使用的过程中显现的。因此,我们要在如何使用好教科书方面多下工夫,才可能更好地开发课程资源,为育人服务。众所周知,插图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课本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詹天佑》中的“人”字形线路,学生不易理解,借助插图便一目了然了。

2.填补教材内容,开发文本资源

我们语文教科书中的许多优秀作品,常有“空白”,在这些似乎“无”的空白之中,渗透着极丰富的“有”。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创造,把作者有意无意所忽略的部分通过学生的再造想象弥补出来,使之具体化、深刻化。这里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填”,还应通过暗示启发,从空白处引导学生积极地交流、比较、反思、选择,从而达到既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及其创造想象能力的目的。

3.阅读练写结合,丰富文本资源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语文教科书好比一把钥匙,学生拿了它就能去开其他的书库”。语文教材实际上成了通向更多课外阅读的桥梁。我们可以在学习文本后,拓展延伸,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使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形成一条阅读链。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练习续写、仿写、改写、缩写等,拓展文本内容,培养学生的发展性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如学习《生命桥》后写下读后感,都不失为丰富文本资源,提高学生阅读、习作能力的好机会。

二、横向协调,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的环境资源

1.拓展教育时空,开发校本资源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合理地利用校园、教室等场地,创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并将这些设施赋以生命的活力,将这样的环境作为语文课程资源之一加以开发,均可以熏陶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有些学校教室里张贴学生自己的书法、绘画作品,在校园的草坪上写上“小草微微笑,请您走旁道”等充满爱心和诗意的话语,让学生在多彩校园环境中通过各种渠道感受语文,学习语文,在充满真、善、美的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长。

2、组织实践活动,开发社区资源

社区资源是缄默的课程资源。社区是多样的,正如我们的生活是五彩的,所以我们的语文课程资源也应是缤纷的。其一,深入社会生活就能体验角色。组织实践活动,首先重在体验。可以组织学生“当一天小农民”或者当“小导游”等,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充当社会中的一员,在实践中体验甘苦,丰富内心世界,锻炼自己,提升自己。其二,汇入自然生活就能认识世界。可以组织学生游览自然风光,参观名胜古迹,了解风俗民情,采访新人新事,可以想方设法让学生经常接触自然状态中的人、物、景,丰富生活世界,增强社会交往能力。其三,融入精神生活就能打造人品。语文学习需要心灵的震撼和理性的思考。学校应有机开发社区资源,恰当地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事物,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比如,让学生进行“我家的开销情况”“邻里关系”“村庄安全状况”等社会热点调查,再进行研讨交流,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向社会发起倡议。这样,学生就能陶冶自己的情操,丰富自己的人文底蕴,凸现语文教育与培养人的紧密联系。

上一篇:民营医院党建工作汇报下一篇:维修车间的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