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新农村建设汇报材料(共11篇)
1.乡镇新农村建设汇报材料 篇一
乡镇新农村建设汇报材料
今年以来,我镇在上级部门XX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就我镇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青河镇所处县政府所在地,是XX县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全镇总面积12平方公里,下辖5个社区居委会(团结东路社区居委会、文化南路社区居委会、民主北路社区居委会、文化北路社区居委会、友好南路社区居委会),2个农业村(肯莫依那克村、阿克郎克村),1个蔬菜社(菜队),1所村级民族小学(肯莫依那克小学),有驻镇单位115个。全镇有汉、哈、回、维、蒙等13个民族,总人口3045户,1.2万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7%。2007年,青河镇将肯莫依那克村列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该村距县城约3公里,由幸福村、肯莫依那克、呼尔本三个自然村组成。全村有150户,817人,拥有耕地3450亩,草场2859亩,苜蓿地1000亩,牲畜3800头(只),是一个以哈萨克族为主体,塔、蒙、维、回等五个民族聚居的农业村。村集体现有耕地110亩,苜蓿地830亩,集体畜180头(只),2006年人均收入为3282元。2007年以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为主题,从减轻农牧民负担为出发点来进行村貌建设。
二、加强领导,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为认真贯彻落实县委、政府有关新农村建设指示精神,扎实开展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我镇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政府镇长为副组长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工作指导员队伍,并制定了管理制度;完善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目标任务,明确了建设标准及项目资金补助标准;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三、以“四为先”建设新农村
1、以政策鼓励为先,大力支持农户“五清五改三普及”。加快村庄规划编制进度,全面完成村规划编制,提高村规划建设水平,严格按照规划建房,杜绝乱建等无序建房现象。采取“以奖代补”提供水泥、红砖、石灰等,农户自备沙石、义务投劳的办法,利用县委政府扶持资金及镇政府出资的形式,共出资18余万余元改建主街道围墙及路边水渠防渗、庭院绿化、房屋粉刷、改厕、通自来水等建设项目,带动村民全面开展“五清五改”工作。已补助水泥3吨,红砖1.4万块,石灰800公斤,油漆100公斤;新建围墙1820米,完成粉刷17500平方米,铺垫沙石路200米,改厕10户,改水8户,普及电话62户,电视65户,制作垃圾箱3个,建设绿化带2公里,植树7000余株,消灭秃子村1个,建成1个小型苗圃基地,首批插苗8000余株。
2、以组织发动为先,让理事会主事。由村“五老”人员、村民代表、政协委员等组成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同时通过开展“一参与二培养”活动,让党员干部参与理事会工作;以干部带群众、党员带农户、户户指定联系人,充当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员、示范员、服务员。
3、政策拉动,示范带动,切实增强基层群众建房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激发各族群众参与实施城乡抗震安居工程的积极性,我镇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引导广大农牧民群众参与住房改造。一是政策拉动。制定了“可以在不占用耕地的情况下,利用荒地适当扩大宅基地面积;政府无偿提供宅基地规划、房屋设计等服务;需采伐林木的,无偿为其办理房前屋后林木采伐证;为新建、改建住户提供建设施工用电、用水、运输方便;对所有抗震安居工程建设用水、砂石料一律免费提供,电费给予优惠”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解除了我居民建房的后顾之忧。二是示范带动。为使工程建设稳步推进,我镇结合广大居民的居住现状,实施了幸福村农牧民定居工程和城镇困难群众安居工程两处示范点建设,前两年城镇分别27户和15户困难群众安居工程由全镇各帮扶单位筹资建设完成,在幸福村67户农牧民住宅房工程建设均按照八度设防要求设置了构造柱及圈梁,在示范点建设过程中,我镇及时组织群众现场观摩,进一步激发和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城乡抗震安居工程实施的积极性,起到了以点带面、示范带动的效果,推动了我镇抗震安居工程的顺利实施。
4、以教育培训为先,提高村民素质,广开就业渠道。一是积极争取青河镇帮扶单位国际实业支持投资5万元对肯莫依那克小学进行“三化”建设,目前,已硬化1000余平米,并为学校教师办公室安装水暖设施。二是镇党员领导干部每人认领一名贫困学生,共25名,目前已捐资助学2000余元。三是开展科技及再就业技能培训12次,培训农牧民400余人。四是通过外出拾花、卸甜菜等有效途径成功转移农村劳动力162人,人均增收98元。
2.乡镇新农村建设汇报材料 篇二
郭家坝镇是全国优质脐橙生产龙头乡镇,是湖北省200个重点乡镇之一,是第一批新农村建设小康试点镇,属三峡库区移民大镇。
近3年来,镇党委、镇政府高度重视创建省级卫生镇工作,实践科学发展观,实施建设依山傍水现代化生态新集镇,狠抓“硬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广泛宣传、动员全民参与,投入巨额资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使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居民有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文明意识形成,有效地控制了传染病的流行,取得了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三重效益。郭家坝镇于2009年10月被湖北省爱卫会正式命名为湖北省卫生镇。这对我镇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建设小康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1 创建卫生镇,为经济和社会的科学发展创造良机
1.1 创建卫生镇,营造环境优势振兴经济
在一个脏乱差的地方是无法建设新农村和谐社会的。我镇地理优越,水路便利,自创建卫生镇以来,环境卫生的改善,精神面貌的焕新,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优质脐橙打入国际市场,国有上市企业华新水泥厂落户我镇,创造了就业岗位,安排当地农民工300余人。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观,为卫生文明镇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 创建卫生镇,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强化基础性建设
创建卫生镇,完善基础性建设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投入。镇委、镇政府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建卫生镇资金优先安排,近3年投入资金约5 000万元。按照科学规范的城市化建设纲要,以建设生态绿镇为目标,以集镇发展为中心,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卫生文明镇。
1.2.1 狠抓硬化工程。
先后硬化了楚都大道、金狮路、峡江路和3个居民点内的道路;人行道全部用人行道板砖铺设;全镇各村公路网已硬化贯通。
1.2.2 狠抓净化工程。
在镇中心区投入资金1 090万元建成了总面积为9.89万m2、计划使用20年的垃圾填埋场1个,沿街统一配置了200个垃圾桶和封闭式垃圾清运车2台,实行专人管理,镇中心区所有街道坚持每天清扫2次,做到16小时保洁,每天收集垃圾填埋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以上。投资1 190万元建成了日处理污水2 000吨的污水处理厂1座,排水畅通,无污水溢流,粪便无害化处理达90%。投资200万元从相距18 km、海拔800 m的夹石冲引来无害、无污染山泉,建有日供水2 000吨的自来水厂1座。实施财政补贴,积极做好农村改水改厕工作,20个村农户改水改厕分别达到80%和52%。
1.2.3 狠抓绿化工程。
规划部门在审查建房用地时,即把绿化作为重要审批内容,保证面积落实,做到花、草、树有机配套。道路两边有责任单位的由各单位绿化,无主地段和公共绿地由新集镇建设指挥部统一绿化。近几年,投入绿化资金700多万元,绿化面积达15万m2,绿化率达40%,人均绿化面积4 m2,达到了山上茂绿、庭院添绿、见缝造绿和居室缀绿的目标。
1.2.4 狠抓美化工程。
各单位建房严格管理,在“一街一型”的标准控制下,提倡建筑风格各具特色。多次开展镇容环境专项整治,对有碍镇容的建筑物及违章建筑强行拆除。户外广告牌、招牌和霓虹灯设置坚持先审批后制作。
1.2.5 狠抓亮化工程。
在集镇三条主干道安装标准统一的路灯300杆,并延伸到3个居民点和庙垭、文化和头道河3个村等城乡结合部。各单位绿化区都安装有园林灯,主要街道的临街单位及商业门店安装有霓虹灯、轮廓灯和射灯等,并按时开放。
1.2.6 狠抓配套工程。
引进投资800万元对集镇5处高切坡进行了综合治理,投资170万元对崔家湾滑坡体进行了加固,投入180万元兴建了中心文化广场、无害化公共厕所4所。
1.3 创建卫生镇,有效保护环境,人居环境提高
认真落实环境保护法,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环境保护,制定了环保发展规划,有计划地开展环保活动。垃圾、污水处理厂规范运行,确保环境卫生。镇区大气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等年平均值均在国家控制标准范围内。医疗废物焚烧、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医源性污水集中处理,排放达到国家标准。近3年来,无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和重大生态破坏事故发生。
1.4 创建卫生镇,确保公共场所及饮用水卫生
严格贯彻《公共场所管理条例》、《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等国家法律法规,经常性开展卫生监督和水样监测工作。合法经营,规范管理。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培训率达100%,“五病”调离率达100%。公共场所设有明显禁烟标志,良好的消防、通风和排气设施,用品清洁、摆放整齐,用具做到一客一换一消毒。镇区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0%以上,集中式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近几年来无一例因水污染而导致的传染病暴发疫情,从未发生化学毒物污染水源事故,从未发生生活饮用水中毒事件。
1.5 创建卫生镇,食品卫生安全有保障
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依法行政,加强辖区食品卫生监督,食品合格率逐年上升,食物中毒事件逐年下降。为加强食品卫生管理,维护全镇人民的切身利益,成立了郭家坝镇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强化职责,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及措施。大力推进农村食品安全“三网”(政府责任网、行业监管网和基层监督网)建设,村(居委会)设立农村食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配合工商、卫生等职能部门对辖区内食品生产、经营业进行监管。大力开展各项专项整治活动,从持证、食品采购索证、散装食品、食品添加剂和卤凉菜等方面着手,重点检查,预防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开展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全镇中、小学食堂经县卫生局卫生监督局考核均达到B级标准。
1.6 创建卫生镇,除害防病维护居民身体健康
1.6.1 加大除四害力度,创造卫生环境。
近几年来,除四害工作围绕创建目标,工作力度越来越大, 四害密度逐年降低。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部门联动和紧密配合。制订工作方案,落实除四害专职人员,政府与各部门、单位和居委会签订责任状,确保工作层层有人抓、处处有人管。实行政府投入和责任单位出资相结合的原则增加经费投入,确保各种药物和器械的添置。仅2008年就投入资金6万多元,购进灭鼠药、灭蟑毒饵、药笔和环保乐等,以及配置药物相关设备和药物喷洒防护用品。重点场所,重点整治。注意保存好粮食,处理好垃圾,改造下水道、公厕,疏通河道沟渠,填平洼地,清除积水,彻底清除四害滋生地。我镇灭鼠工作已通过宜昌市爱卫会的考核鉴定,被授予“宜昌市灭鼠先进镇”称号,其他3项密度控制在国家规定标准以内,达到相关要求。
1.6.2 加强传染病管理,确保人民健康。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不遗余力地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建立健全传染病报告网络,对传染病严防严控,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和早治疗。近3年来,我镇法定传染病报告率、及时率达100%。中心卫生院完善发热门诊,设有传染病隔离病房,多年来院内无交叉感染引起的暴发疫情和死亡事故。加强医疗废弃物管理,对各个医疗机构的医疗废弃物实行集中收运,分类处理,有效预防因医源性废弃物导致的环境污染和基本的发生和传播。积极实施计划免疫工作,对儿童预防接种资料实行信息化管理,开展免疫接种率调查,新生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查漏补种。定期开展接种人员知识培训,根据疫情变化及上级要求开展二类疫苗接种。常住儿童免疫接种率达95%以上。
1.7 创建卫生镇,促进居民卫生健康知识、行为形成,文明素质大大提高
创建卫生镇工作是基础性、群众性的社会工程,必须深入宣传,动员和依靠群众的广泛参与。把创建卫生镇与落实《亿万农民健康教育促进行动规划》有机结合,开展健康教育,每年举行“千人洁城”行动两次,领导带领群众走上街头,清扫街道,整治卫生,掀起爱国卫生热潮。通过镇办有线电视、广播、广告牌、横幅标语、专栏、宣传画册、宣传单和专题讲座等各种形式宣传卫生普及知识。全镇中小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达到95%和90%以上,镇区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达到90%和85%以上。
2 创建卫生镇努力方向
创建卫生镇工作关乎经济的发展、集镇形象及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构建[1],既是一项“龙头工程”、“形象工程”,更是一项“民心工程”。要求全镇人民统一认识,增强工作的使命感和紧迫感,扎扎实实地推进卫生镇工作。为巩固和发展完善创建成果,促进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新贡献,使我镇真正成为经济强镇、文化名镇和生态绿镇,需克服薄弱环节,做到以下4点:第一,进一步提升乡镇整体环境卫生水平,大力开展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帮助广大居民转变观念,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断提高公民文化卫生素质。第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依山傍水的生态新镇发展目标,认真做好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提高城镇品位,树立城镇形象,使我镇规划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善,管理更加科学,环境更加优美。第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建设好路网,配置好卫生设施设备,使环境卫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第四,切实完善城镇卫生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长效管理机制,加大综合整治和监督力度,通过5年的努力,力争达到国家级卫生镇标准。
参考文献
3.基于新农村建设的乡镇文化站建设 篇三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站;建设
0.引言
乡镇文化站是乡村文化的汇聚地,是农村群众交流思想、文化的重要场所。人在有了物质保障之后,不自觉的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精神上的需求,乡镇文化站的建设就是满足农村的精神文化需求,符合人发展的本质要求;目前摆在我们眼前的问题是,如何建设新农村乡镇文化站。
1.乡镇文化站的面临的问题
1.1农村文化的基础设施完善
完善的农村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是更好的传播社会主义文化的外在条件,但由于农村长期以来不重视发展农村文化,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普遍缺失,现有的文化基础设施也陈旧不堪、无人问津、流于形式。例如:有些乡镇除了广播电视用房,再也没有其他的文化用房;有些乡镇建有礼堂、祠堂,但因乡镇不重视,多年不去管理,随时面临倒塌的危险;有些乡镇有图书室,但里面的书较少,多是一些旧书、杂书,营养价值不高,也多只有老人闲来无事去看看。乡镇文化站组织的文化活动很少,不能有效发挥乡镇文化站的作用,更有甚者,乡镇文化站直接被乡镇府变卖或他用,制约了农村群众思想素质的提高,精神文化的发展。
1.2乡村文化人才缺失
目前,我国政府在乡村文化投入的经费较少,奋斗在基层的文化工作者待遇较差,造成他们的生活拮据,不得不离开,致使乡镇文化站的人才流失。当前在乡镇文化站普遍缺乏固定的文艺工作者,专门的文艺表演队伍普遍没有;农村文化站的文艺工作者,大多数年龄较高,文化素质较低,不能很好的进行文化创作,导致农村文化缺乏活力,满足不了农村日益发展的文化需要。乡镇文化工作岗位薪资较低,年轻人大多对从事农村的文化工作积极性不高,乡镇文化岗位面临着无人可用的尴尬境地。乡镇文化站的人员队伍建设形势严峻,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的年龄结构老化,素质不高是造成乡村文化衰落的一大原因。
1.3农村文化站的管理缺失
目前,农村文化站的管理普遍处于松散状态,乡镇府很少过问农村文化站,因为上级视察,才临时走走形式。依照“属地管理”的原则,乡镇文化站的人、财、物、事等方面工作都归属所在乡镇政府统管资也由乡镇财政支付[1]。部分乡镇在文化工作的思想上存在误区,认为文化工作无关紧要,甚至认为文化工作是拖了整个工作进度的后腿。少部分领导政绩观存在偏差,认为文化工作做的好与坏都不会对自己的仕途产生影响,干脆放手不管。乡镇文化工作的上级主管部门对下级部门文化的工作的监管不到位,一是,因为县政府本身对县文化工作部门重视不够,导致县文化部门工作效率不高 ;二是,县级文化管理部门的管理任务繁重,本身文化部门的工作人员较少,要管理全县乡镇的文化工作,覆盖面太广。在乡镇文化站根据县文化局要求送艺下乡时,常常也可能因为缺乏专业的文艺人才,导致活动的质量不高。三是,由于乡镇政府缺乏文化建设的意识,是的乡镇文化站常常会被乡镇政府占用。以上原因综合导致了农村文化管理缺失,落后的文化趁机在侵入,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2]。
2.乡镇文化站建设的有效措施
2.1加大投入
乡镇文化站建设的基础设施薄弱,人才缺失,投入不足是最为关键的原因,可分为资金投入与人才投入不足。
2.11资金投入
完善的农村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是更好的传播社会的主义文化的外在条件,在乡镇文化站建设出现资金短缺问题时,相关政府应该积极为其筹备建设资金,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保证乡镇文化站的基础设施的建设质量。
2.12人才投入
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的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乡镇文化工作的质量,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是做好乡镇文化站工作的前提条件。其一,为工作人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一份较好的待遇,保障其生活。其二,对现有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教授最新知识成果,尤其是农业生产方面的知识[3]。其三,加大宣传教育,鼓励年轻人加入农村文化事业。
2.2加强管理
对乡镇的文化工作进行有效管理,为新农村文化繁荣打下了基础,相关部门要将乡镇文化的管理工作提上日程。加强管理的措施:一是:要制定新农村文化站建设的相关制度,把乡镇文化工作纳入对乡镇官员的考核,切实保障农村群众能够接受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二是:乡镇领导要认识到文化工作的思想误区,认识到文化工作的重要性;纠正政错误的绩观,把做好文化站工作看成评价全部工作好坏的一个标准。三是:乡镇文化工作的上级主管部门还需加强对监督管理,定期巡视各乡镇文化站的建设。
3.结语
乡镇文化站建在农村,服务于农村群众,与农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丰富农村群众的生活,提高农村群众的思想素质,繁荣社会主文化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房秀丽.发挥乡镇文化站作用 带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J].大众文艺.2012(11)
[2]张晓凊如何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1(5)
4.乡镇新农村建设汇报材料 篇四
1、科学布局,准确定位,高起点规划小城镇。XX年,我镇聘请省鲁建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编制了《相公庄镇总体规划》,规划把全镇的远景定格为镇区面积8.2平方公里、镇区人口4.5万人,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经济发达、环境优美、城乡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小城镇。在实施过程中,又聘请有关部门和专家对具体功能区域和项目进行了控制性规划和指导,严格按照规划开发建设,为城镇建设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创新机制,多元投入,高标准建设小城镇。城镇建设不仅需要合理的规划,更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在建设过程中,我们不断创新融资机制,通过“土地生一点、财政挤一点、上级拔一点、向外引一点”的方式,多元化筹措资金,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小城镇载体功能。先后累计投资XX余万元,完成了桑园大道、相顶路、平安街、山前北路、镇东路、镇西路等道路改造,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网络,全镇道路实现了“村村通”;对镇域内主干道两侧和商住区进行了全面绿化、美化和亮化,实现了“区净、灯亮、地绿”;投资200余万元,对巴漏河相公段进行了河道整治,整砌护堤、种植树木,建成了沿河公园;在平普路、平安街两侧相继建成了样式新颖独特的商住楼,成为全镇商业集中区;通过腾笼换业和土地置换的方式,盘活闲置土地,建成了凤凰台住宅小区,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同时还新建了相公中学,改造了中心小学,扩建了卫生院,成立了镇供水公司,新建了镇敬老院,进一步完善了城镇服务功能。
3、严格规范,提升品位,高效能管理小城镇。成立了小城镇建设管理领导小组,设立了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在土地、房屋、规划等方面,严把审批关、建设关、质量关,在源头上杜绝不合理开发,避免恶性循环;在物业管理和环境卫生方面,保证水电暖的正常供应,成立日常保洁队伍,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实行动态管理,落实责任制,有效的促进了城镇管理的稳步有序提升。
4、依托优势,主攻工业,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相公庄镇作为民营企业聚集地,有着得天独厚的传统工业优势。我们立足这一基础优势,坚定不移地突出工业主导地位,着力发展优势产业和培植骨干企业,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一是加快民营工业园区建设,规划建设了以桑园民营工业园为龙头的“两园六区”工业格局,全镇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0余家,且分布于各个经济网点,成为小区域内带动一方发展的经济引擎。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几年来共引进各类企业项目46个,新增企业项目财税贡献率逐年递增,现已成为全镇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三是着力培植发展骨干企业。通过广泛吸纳民间资本,扩大企业规模,加大技改力度,着力培育扶持了一批本土成长型企业公司,现已初步建立起了
机械锻造、颜料化工、包装印刷和石料开发四大主导产业链条,为带动城镇化夯实了经济基础。小城镇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今后,我们的发展思路是:放眼长远,结合实际,稳步推进,在现状建设的基础上,逐步改造旧区,完善基础设施,积极创造条件,开发建设新区,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小城镇。
5.乡镇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篇五
去年以来,我乡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新农村建设调研座谈会精神,围绕把××村打造成生态休闲观光型示范村的目标,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一定成效。
一、做法及成效
(一)在领导力量上推进。明职责,在县委书记挂钩联系,部门帮建的基础上,乡党委明确党委书记和村支部书记为新农村建设第一责任人,挂村领导为直接责任人,其他村干部为具体责任人。成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具体负责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和落实。定包干,要求每个挂村干部联系一个村民小组,指导各组开展新农村建设。压任务,新农村建设作为县乡两级对村五项工作年度考核的内容,乡党委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分解,并落实责任,同时建立“奖优罚劣、以奖促建”的考评机制。
(二)在宣传发动上推进。把宣传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先导工程来抓,召开乡、村两级动员大会,并利用电子屏幕、标语、黑板报、宣传栏等形式,积极宣传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和意义、措施及要求;积极组织农村干部和群众外出参观学习,并通过典型示范讲座、党员干部带动、制定奖励措施等方法,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让农民从受益中找到动力,变“要他干”为“他要干”,让农民群众思想和行动自觉统一到新农村建设上来,营造出浓厚的新农村建设氛围。加强宣传平台建设,先后在××等村设立电子屏幕1个,设立广告牌12个,制作标语横幅35条。
(三)在规划布局上推进。积极做好村庄规划,委托县城建局聘请市设计院对××村进行整村设计,为××村中长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因地制宜、注重特色,立足现有基础,重点完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修建××通往果园道路,硬化用于观赏、采摘的便道1200米;修建路边坎120立方米,排洪沟200米;在村部旁边新建一 1
座休闲公园,并对公园周边进行整修绿化;拆除村部周围干道及健身步道周边部分厕所。
(四)在资金政策上推进。采取“依托项目争取一点,挂钩单位帮扶一点,企业捐助一点,村民一事一议分摊一点,投工投劳贡献一点”五轮驱动方法多渠道筹措项目建设资金;优化整合农办、财政、农业、林业、水利、移民等部门支农政策及资金,推进“一条街、一条路、一排房、一条河、一个公园、一座亭、一批农家乐、一个基地、一个文化节、一个载体”等“十个一”项目载体建设,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的规模和层次。去年11月30日新农村建设调研座谈会以来,共累计争取和投入环境卫生整治、道路硬化、农田水利、产业帮扶、文化建设等项目资金100多万元。
(五)在机制创新上推进。在进一步制订和完善《村规民约》、《农村党员管理制度》、《农村议事规划》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五老”人员议事、管事和监督机制,创建了由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老退伍军人和老村民组成的“五老”理事会,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事务的决策、实施和监管,有效促进项目资金运行的透明和规范,并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可靠。积极探索建立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制定可操作的《村卫生管理制度》,给每户家庭配备1个垃圾桶,实行垃圾定点清倒、统一运输和集中处理。每户每月收取3元作为卫生经费,对村级卫生保洁员实行等奖等罚绩效挂钩的工资制度,每月从保洁员工资中扣取一部分作为绩效奖罚工资,每月从村财中拿出300元作为对等奖罚资金,每月进行一次评议,兑现绩效奖罚工资。进一步发挥党员群众参与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主体作用,落实党小组包片包组,党员包池包户,农户共同参与的卫生管理措施,积极要求农户院内外杂物摆放整齐,垃圾及时入池。每月进行一次卫生大检查,由村“两委”干部、“五老”人员共同参与评比,评出“好、中、差”农户,对评出好的农户,村委进行表扬鼓励,差的限期整改。同时,对包片包区的党小组、包池包户的党员进行逐月考核,接受群众监督。活动开展以
来,××村的村容村貌比以往有了明显改观,受到干部群众普遍好评。
(六)在产业发展上推进。把增加村财村民收入作为综合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有效途径。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今年,××村种植烤烟600亩,无公害蔬菜2500亩,水果900亩(其中扩种200亩),并通过新建党员创业就业示范基地(20亩花卉种植钢架大棚)的示范引领作用,使花卉产业从小到大,发展到14户150亩。
二、存在的问题
1、部分村民新农村建设主体意识不够强。一些村民还存在“等靠要”思想,尤其是贫困家庭等弱势群体参与意识较差。同时部分群众接受新事物意识不强,一些陋习在短时期内还难以根除。
2、项目资金缺口较大,难于实施大项目。目前向上争取到位的资金仍然偏少,乡村两级经济总量均较小,特别是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对新农村建设投入相当有限。
3、产业发展仍然偏弱,未能形成集约化、产业化发展的“一村一品”主导产业,科技含量、经济效益仍然较低,农民增收幅度不大。
三、下步工作打算
1、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继续修建和完善××村各自然村用于休闲步行和自行车健身的栈道,并给每条栈道设立栈名;在村部周边安装太阳能路灯;为村部旁边的休闲公园配备健身器材。
2、加大村庄绿化力度。对各自然村主干道两侧、农户房前屋后、休闲场所进行高标准绿化,树立人居环境优美形象。
3、搞好旧村改造工作。积极争取上级农办、移民等部门的支持,对整体规划较整齐且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自然村(移民集中安置点)约50户排房进行立面改造,建设特色新村。
4、办好水果采摘节。目前,我乡决定7-8月举办水果采摘节,方案已基本制定,将于近期启动宣传和推介工作,以此为平台,进一步展示××乡新农村建设风貌。
5、培育主导主业。进一步选优选好农业产业,组织动员群众种植油茶200亩以上;鼓励一部分农民试种金线莲;新建钢架大棚富贵籽基地50亩;重点培育和发展“农家乐”旅游产业,在村部设立“农家乐管理中心”,管理、经营好现有12户“农家乐”。
四、请求支持解决事项
1、请求有关部门加强对示范村的项目和资金支持力度,保证示范村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更加完善。比如争取××自然村(移民集中安置点)村庄整理奖补政策;村部周边安装太阳能路灯;为符合条件的“农家乐”给予设施设备补助;为村部旁休闲公园配备健身器材等。
2、请求涉农部门和挂钩单位在项目和产业发展上加大帮扶力度,帮助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增收项目,增加农民收入。
中共××乡委员会
××乡人民政府
6.乡镇新农村建设汇报材料 篇六
一是抓招商引资,务求实现新突破。XX年区委区政府分配任务4040万元,其中外资140万美元。围绕这一目标,**镇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农副产品加工和工业项目为重点,加大蹲点招商、以商招商、推介招商力度,调动村级招商引资积极性,招商引资实现了新突破。截至目前,全镇引进境外资金项目一个-----**食品有限公司,计划总投资140万美元,现已形成固定资产20万美元;开发大项目一个-----**有限公司,计划投资3000万美元;组建**生产流水线,五月份开业;**公司与美国联合总投资2200万元开发姜片、蒜粒加工项目,现已完成了1万平方米的现代化深加工车间。
二是抓民营经济,务求实现财政收入发展壮大。通过抓大户,抓政策,抓服务,全镇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扩张。截至目前,新增个体工商户20户,占年计划的25%,从业人员35人,占年计划的14%,注册资金25万元,占年计划的26.3%,实现销售收入9700万元,占年计划的18.8%,私营企业新增三户,占年计划的30%,新增从业人员50人,占年计划的31%,完成销售收入7500万元,占年计划的36%。
三是抓城镇建设,务求环境有大的发展。本着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目标原则,把“**活动”与“开展城镇建设年活动”结合起来,坚持落实规划、建设、管理、资金四到位,重点抓好镇驻地康通路改造、鑫源路建设和小康村建设三个重点。目前,康通路改造工程已完成投资80万元,安装路灯92盏,栽植绿化树460棵,冬青球460棵,百日红960棵,金叶女贞等低杆美化树5.1万株,石砌边沟2250米,建绿化花池110个,铺筑彩砖人行道800多平方米。新园路建设工程已完成投资60多万元,硬化路面2200米,栽植五角枫等绿化树1000多棵。**等小康村建设按照“五个一”的标准,步伐不断加快。
四是抓农业“两化”,务求实现增加农民收入。首先进一步加快了“农”字号龙头企业建设。围绕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小、实力弱、产品档次低、流动资金短缺的突出问题,镇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积极引导,加大服务协调和政策扶持力度,帮助龙头企业和养殖大户加快发展。其次进一步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种植业,利用秋收时机,围绕生姜、大蒜这一主导产业,加大科技培训,大力推广大棚生姜和有机大蒜种植,增加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畜牧业,在抓好生猪、蛋鸡等传统养殖项目的同时,依托**集团、**协会,抓特色养殖,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再就是广开农民增收渠道。产、加、购、销产业链条的完善,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解决了全镇一万多富余劳动力打工就业,进一步拓宽了农民致富渠道,加快了增收步伐。
关于对省政协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情况的汇报
按照省委办公厅通知要求,近期**市委、市政协组成联合调研组,就全市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中发[XX年]5号)、《中共**省委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的实施意见》(皖发[XX年]19号)和全省政协工作会议精神情况等进行了自我检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对政协工作的领导
XX年年全省政协工作会议以来,市委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关于加强政协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切实加强党对政协工作的领导,积极发挥政协的职能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了“党委重视、政府支持、政协主动、社会关注”的政协工作良好局面。一是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政协工作。市委始终把政协工作作为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加快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和重要抓手,坚持把政协工作摆上市委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把政协履行职能的各项活动与市委中心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综合考虑,统筹安排。市委先后于XX年和XX年召开了全市政协工作会议及全市政协工作座谈会,安排部署政协工作。中发〔XX〕5号文件下发后,市委中心组进行了专题学习,市委书记花建慧发表了重要讲话,要求各级党委中心组专题学习、认真领会。市委常委会先后两次专题听取市政协党组的会议精神的意见》(淮办发[XX]18号)、《关于贯彻落实全市政协工作会议精神的意见》(淮政办[XX]50号)等文件,委托市政协党组定期对重要文件和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二是坚持把政协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全局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市委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市委常委会议专题研究政协工作,听取市政协工作会议,及时传达上级有关精神,总结政协工作经验,研讨政协工作思路,安排部署工作任务。党委宣传部门切实加大对政协工作的宣传力度,凡政协的重要活动,全市各大新闻媒体都及时充分加以报道,进一步扩大了政协的社会影响,全面优化了各级政协的工作环境。三是健全完善政协履行职能的相关制度。坚持把政治协商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程序,做到了重大问题协商在市委决策之前,人大通过之前,政府决定之前;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研究事关人民生活的重要问题,坚持先协商后决策;对重要人事安排,包括同级人大、政府、政协领导成员,坚持先协商后决定;制定事关全局的重要决策、法规,坚持先协商后通过。
先后建立和完善了党政领导联系政协工作制度、听取政协党组请示报告制度、党政领导定期向政协通报情况制度、政协领导列席党政有关会议制度、市政府主要领导参加政协重要会议制度、市几大班子秘书长联席会议制度等一系列工作制度。把政协提案办理工作纳入全市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进行严格考核,对重点提案实行党政领导批阅,政协主席、副主席领衔督办,各承办部门进一步建立健全提案办理责任制,形成了提案交办、督办、落实、答复、效果评比等一系列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促进了政协履行职能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建设。
二、主动协商,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职能作用
注重发挥人民政协组织知识层次高、专门人才多、议政能力强的优势,就涉及全市重大决策问题与政协主动协商,围绕全市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开展调查、视察,推进了市委决策民主化、科学化。一是在确定大政方针时,注重发挥政协的政治协商作用。发动政协委员紧紧围绕事关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大局的重点工作,在化解矛盾上坦诚直言,在解决问题上建言献策。凡涉及全市改革开放的重大部署和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重大问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及重大建设项目,政府工作报告、财政预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等,市委、市政府在决策之前与政协协商讨论,决策之中让政协参与意见,决策之后让政协协助落实。各级党委、政府有关会议和活动,主动邀请政协领导和专委会负责人参加,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定期或不定期邀请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代表人士召开座谈会,虚心听取他们的批评、建议。如制定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时,市政协召开专题协商会议进行重点协商,同时通过界别活动、委员约谈、调研民营企业、县区政协主席联系会、与党外人士交流座谈等多种形式,提出有建设性意见建议120余条,先后两次上报市委、市政府,为科学编制全市“十一五”规划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在民主政治建设上,注重发挥政协的民主监督作用。完善民主监督机制,畅通民主监督渠道。定期向政协通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情况和重大问题,市直各部门与政协保持密切联系,经常沟通情况、交换意见。大力支持政协委员提出提案、开展评议和组织视察等活动,对政协提出的各种提案和建议,能够高度重视,积极采纳,并将落实和改进情况及时向政协反馈。对特别重要的政协提案,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自阅批、亲自督办。XX年以来,市政协平均每年委员提案立案约200件,办复率达100%。为推动民主监督向纵深发展,纪检、监察、法院、市容等部门聘请40多名市政协委员为特邀监察员、监督员和党风党纪监督员,有力地促进了党委重大决策的贯彻实施和相关职能部门干部作风的转变。
全市各级政协组织通过走访、座谈、通报等多种有效途径深入了解社情,及时反映民意,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各界的民主渠道作用,为党政领导了解民情、体察民意、集中民智和科学决策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三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注重发挥政协参政议政作用。市、县区委、政府主动向政协定期通报工作情况,主动出题目、提要求,积极支持政协通过调研报告、提案、建议案等形式,提出意见和建议。在重点项目建设服务与协调、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开发区建设和招商引资、国企改革等事关全市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上,市政协负责同志都与市委、市政府的负责同志一样分工负责。全市各级政协组织积极开展调查研究、视察、专题资政会等大量的参政议政活动,并先后围绕“建设百万人口城市”、“以工业化促进城市化”、“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等课题,召开专题资政会,为加快**发展积极建言。不完全统计,市政协平均每年形成调研报告20余篇,提出的许多意见和建议被市委、市政府决策采纳。
三、全力支持,努力为政协工作创造良好环境
为使各级政协组织有效履行职能,市委、市政府从实际出发,不断优化政协工作环境,帮助政协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努力为政协工作提供强力支持和组织保障。一是加大对政协工作的宣传力度。把对政协工作的宣传纳入各级党委宣传工作总体规划,积极宣传人民政协的理论、方针和政策,宣传政协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对政协的重要会议、重大调研、视察活动,及时在全市各新闻媒体刊播,做到有文字、有声音、有图像,展示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风采,扩大政协在社会上的影响,为政协履行职能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二是关心支持政协班子和队伍建设。市、县、区委和组织部门高度重视政协的自身建设,合理安排政协的界别设置和委员构成,按规定比例配备好党外副主席、常委、委员;进一步完善县区政协主席会议机制,在县区政协换届时,设立了秘书长;充分发挥政协委员中中共党员的作用,要求他们带头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重视政协机关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使用,注重改善政协机关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加强对政协干部的使用和交流,做到与党政机关干部一视同仁。全市各级政协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加强专委会与党政部门、相关界别的联系;全面提高政协委员和政协干部的政策水平和大局意识,努力提升政协参政议政的质量。三是积极改善政协机关工作条件。坚持把政协日常工作和开展活动所需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力的改善逐步增加;对有关人事、工资关系等问题,坚持按省、市委有关文件精神落实;建立健全政协委员履行职责的保障机制,要求政协委员所在单位要为政协委员参加政协活动提供方便和支持;不断改善政协办公条件,落实政协领导干部的政治、生活待遇。
回顾近年来的工作,就加强党对政协工作的领导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加强人民政协工作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保证。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党要进一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要求,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领导,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团结,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人民政协由各党派、团体和各界人士组成,不受地区和部门利益局限,能够较好地打开民主渠道,全面客观地反映真实情况,集中各方面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充分发挥政协的作用,有利于拓宽人民群众发表意见的渠道;充分吸纳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的意见,从而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加强人民政协工作是维护安定团结局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保证。当前随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在**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在个别领域一些矛盾还比较尖锐。人民政协由于位置超脱、联系广泛,在沟通各界、协调关系、增进共识、团结群众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加强新时期人民政协工作,能够进一步推动政协广大委员做好各自联系群众的工作,协助党和政府把握社会动态,化解各种矛盾,拓宽社会利益表达渠道,营造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良好环境,引导群众把注意力集中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上来,共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加强人民政协工作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市要实现建设实力、活力、魅力、和谐**和率先崛起的奋斗目标,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依靠全市人民的团结奋斗,形成加快改革和发展的强大合力。人民政协作为党领导下的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大团结、大联合的组织,具有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是推进全市改革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
7.乡镇新农村建设汇报材料 篇七
1 乡镇图书馆现状及分析
乡镇图书馆从上个世纪80年代兴起, 到90年代的蓬勃发展, 再到本世纪初的萎缩, 20多年来, 我国乡镇图书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其经验教训是十分深刻的。在乡镇图书馆的发展进程中, 文化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争创文化先进县 (市) 活动和知识工程的实施, 有力地推动了乡镇图书馆发展, 乡镇图书馆的建立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广大农民学习科技文化知识的需要, 缓解了农民看书难的问题。但是由于本世纪农村体制改革的深入, 乡镇图书馆事业出现了倒退现象, 乡镇图书馆在自身宣传、声势、力度、群众认可上远远比不上其他信息组织。因此, 加强乡镇图书馆建设是目前公共图书馆事业的首要任务。
1.1 馆藏信息资源不足, 制约了服务工作的开展
在我国, 资金不足是大多数乡镇图书馆面临的难题, 一些乡镇图书馆虽然拥有藏书几万乃至几十万册, 但实际适用的较少, 大多数为陈旧图书, 不能及时更新, 藏书利用率很低。另外因电子书刊、电子文献数据库等没有购置, 计算机、打印机、网络设备等现代化设备不足, 从而严重阻碍了为农服务工作的开展。
1.2 公众获取信息的能力较低, 资源利用率不高
由于受教育程度的影响, 农民对信息意识比较淡薄, 利用计算机网络设备检索信息及文献知识能力欠缺。即使来图书馆, 也只是借阅消遣类的、文学类的、娱乐类的图书杂志, 自己查阅资料科目的能力盲目单一。
1.3 工作人员素质不高, 影响服务质量
由于种种原因, 乡镇图书馆很难吸引留住人才, 缺少开展图书馆工作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计算机、信息管理等专业学历的工作人员几乎没有、现有人员的文化素质偏低, 对文献信息缺少必要的分析、综合、筛选、加工、所提供的文献多一次文献居多, 经过加工的二、三次文献教少。缺少跟踪服务、上门服务。从而制约了农民依靠信息的主动性。
2 发展乡镇图书馆的服务功能, 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发展进程
随着农民素质的提高, 农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改善, 乡镇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不能停留在借借还还水平上, 必须不断延伸服务内涵, 拓展服务功能, 才能有效促进图书馆服务体系在一个高的水平层次上运行。具体的讲, 就是在传统的文献借阅、咨询的基础上, 开展一系列符合农民特点、健康向上、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 综合运用乡镇图书馆各种资源优势, 引进复合型人才, 争取政府资金扶持及社会各团体的捐助, 因地制宜的激发乡镇图书馆的延伸性功能, 充分发挥乡镇图书馆作为农村文化信息中心的阵地作用。
2.1 结合“三下乡”活动, 搞好现场服务活动
乡镇图书馆必须要有一个热烈宣传需求, 浓厚的舆论导向, 吸引农民走进来。而文化、科技、卫生等组织的下乡活动是一项长期有效的惠农政策, 能够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求。乡镇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资源优势, 主动与职能部门联系。联合举办系列服务宣传活动。例如:在丰富农民生活, 提高精神文明方面组织农闲电影周, 文艺团体下乡慰问演出。在畅导科技兴农, 提高生产水平方面, 组织科普宣传队深入农村宣传现代科技知识, 在农民医疗、卫生保障等方面宣传国家医保政策, 进行现场义诊, 开展帮贫助贫活动。通过系列活动, 使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改善, 同时也提高了乡镇图书馆的知名度, 改变人们对图书馆的一些偏见。
2.2 加强宣传服务, 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
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显得尤为重要。如:大宗的粮食产品其品质优势我们不如东南亚各国, 价格优势不如美国、加拿大等国家。这就迫使我们必须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以对称信息和农业订单为依据。由于信息的不发达和网络普及率低等因素的影响, 导致了不必要的损失。乡镇图书馆不妨利用网络信息帮助农民确定种植、养殖方向, 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 并提供专题性服务, 送信息上门。充分利用现代通讯设备, 如手机进行宣传, 减少因不对称信息导致的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
2.3 举办各种展览活动, 引导农民直观阅读
图片展览是较为直观的一种宣传形式。群众可以直观其丰富的内容、精美的画面, 学习和认识新的事物、新的知识, 展览内容要结合当地的经济特点和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 做到知识服务和经济宣传相结合, 如:民俗文化、科技兴农等。在特定时期还要结合当前形势和政府的需求来举办展览, 如:针对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 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等举办图片展, 让知识以直观的形式传递给农民感性认识。
2.4 开展形式多样的讲座和培训, 延伸乡镇图书馆服务功能
乡镇图书馆在农村承担文化交流传播和社会教育的功能.可利用各种现场讲座、视频讲座, 让农民享受高质量的信息服务。从内容上可捕捉农村读者所关心的问题, 举办农业科学技术方法的讲座。开展科技培训教育, 如:开展农村实用技术、果树栽培与管理、养殖、务工职业技能培训等为主要内容活动, 让农民学到实用技术, 从而得到实惠。
2.5 开展网上阅读, 实现资源共享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由国家文化部和财政部共同推出的一项重点文化工程, 其宗旨是利用先进的高科技手段, 将整合的优秀文化资源传送到全国城乡基层。乡镇图书馆作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 在共享文化建设中, 理应担负起应尽的职责, 推进网络文献资源, 实体资源及文化设施的共享, 为乡镇图书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浓烈的创建氛围。
水泵等抗旱机具纳入农机补贴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全力抓好冬小麦主产区抗旱减灾和农业生产的部署, 切实做好农机抗旱工作, 农业部日前发出紧急通知, 要求各地高度重视当前旱情, 落实相关政策措施, 充分发挥农机在农业生产和抗旱救灾的主力军作用。
通知强调, 各地要抓紧做好实施2011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各项准备工作, 将水泵 (离心泵、潜水泵等) 、喷灌机械设备 (喷灌机、微灌设备等) 等抗旱机具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 支持农民购买。确保在最短时间内把补贴政策落实到位、机具购买落实到位, 努力增加抗旱机具数量, 提高农业抗灾救灾物质装备水平。积极协调有关部门, 迅速落实中央财政冬小麦抗旱浇水补助政策, 加大对农机抗旱工作的支持力度。
目前, 黄淮南部地区气温开始回升, 冬小麦即将进入返青期。随着气温回升, 黄淮南部地区旱情也呈进一步加重态势。据介绍, 黄淮南部地区小麦面积约533.33万hm2, 主要包括河南中南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和山东南部, 是今年小麦旱象露头最早、旱情持续时间最长的地区, 持续干旱对小麦生产带来严重威胁。但该区域地下水位较高, 抗旱水源充足, 可通过增打小井, 扩大灌溉面积, 减轻旱灾影响和损失。农业部要求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分类指导, 实行科学抗旱, 抓住气温回升时机全面开展抗旱春管, 促进苗情转化升级。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事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乡镇图书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教育机构, 可利用现代先进设备, 拓展服务功能, 在新农村建设中, 开展一系列符合农民特点、健康向上、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在促进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农村进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利用图书馆资源, 迅速改变农村文化落后的局面, 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
8.乡镇新农村建设汇报材料 篇八
关键词:城乡规划标准;新农村建设;误区;思考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23-0152-02
我国是农业大国,在乡镇建设规划中必须立足我国广大农村的客观现状,克服盲目跟风、盲目建设等弊端,结合不同村落条件,因地制宜的展开新农村建设,避免新农村建设中的规划误区,最大程度的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人们生活水平,实现农业发展的科技化、现代化和农村居住条件的改善,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
1 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误区
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不切实际的大兴土木是新农村建设的最大误区,一方面,受传统思想影响,一些人认为新农村就是农村的城市化、现代化,将楼房、别墅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而不够重视新农村建设的文化、科技发展,往往劳民伤财,还达不到预期的农村建设发展目标,造成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农村乡俗文化的畸形发展。另一方面,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过于追求政绩,追求表面的浮华,却忽略了新农村长期的、持续的发展,导致农村大众不能充分的享受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富裕和实惠。
其次,新农村建设中对于城乡统筹规划考虑不足,致使城乡不能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只是乡村追着城市跑,模仿城市建设形势,而不能很好的结合自己资源、文化等特点,发展特色的新农村建设。
又或忽略城市与乡村的相互联系,使之形成独立的发展模式,在自给自足的禁锢中难以进步,不利于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和农村新科技、新技术的接收和应用,致使农村生产力落后,生活条件艰苦,难以体现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优势。
再次,很大一部分人将新农村建设看成农村的城市化、现代化,在农村建设规划中不注重耕地的保护和利用;不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发展;不注重农村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致使新农村发展成为城市的缩影,失去了其独特的魅力,使中国农村文化逐渐的消失殆尽,不利于我国农村建设的持续、稳定发展。
2 基于乡镇规划建设标准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思考
乡镇规划建设标准是在节约可耕地、不占良田、不污染环境等理念下发展起来的,要求新农村建设达到交通便利、环境可持续发展、农业实现生态循环发展等,总之,不可陷入建设规划误区,要联系实际,结合城市建设规划经验和农村特色及农村客观现状,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村,提高农村的居住、生产环境和人民的生活质量。
2.1 新农村建设应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变农村面貌的基本建设,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应着重考虑。
①重视农村建设中的路、桥建设,统一规划乡村道路,对占路建筑进行劝阻、疏通,确保农村道路的宽度和统一,并且对高低差距较大的庄基进行规整,使农村房屋看上去井然有序。
②采用水泥铺设村路,将村道与交通主道通畅的连接起来,方便村庄交通,实现乡镇规划的交通标准,提高乡村与外界的连通性。此外,如村庄靠近河流,要规划修建实用、结实、美观的桥梁,以满足村庄的交通需求。
③规划建设乡村饮水工程,实现农村的自来水到户,让每户村民吃上放心水、方便水,完善村庄的水道网,解决各家各户的供水、排水问题,提高农村大众的生活方便性和生活质量。
④重视村民健身场地、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为广大村民提供良好的健身环境,满足村民的运动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提高村民的身体素质,促进村民身心健康,使其为新农村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⑤规划修建村委会,宣扬法治、民主,促进农村的法治、民主建设,提高农村民众的法律意识,使其能够依法致富,同时利用村委会宣传国家政策,实施村民选举等,促进农村精神文化发展。
2.2 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农业发展规划
生态、环境问题是新农村建设乃至城市建设的关键问题,在环境日益恶化的大背景下,新农村建设更要重视生态的优化和环境的保护。
①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重视农业的高效、生态发展,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依然要走农业为主道路。例如,发展林业,建设林下养殖、种植,林地可为畜牧业、种植业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提高了畜牧业、种植业的收益,而且双方相互影响,促进了生态农业的发展,如林下养鸡,林地为鸡的养殖提供了丰富的天然食物,鸡的排泄物又为林地提供了天然的肥料,促进了林地树木的生长。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因地制宜的规划生态农业的发展,促进乡镇农业经济的崛起和农产品附加值的提高。
②新农村规划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决不可以毁坏生态谋求发展,一定要避免新农村建设规划误区,决不能大搞拆毁房屋,盲目建设楼房、别墅等,避免新农村发展陷入僵局。
③重视古民居的保护和开发,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生态经济,让农村成为农民生存的依赖。如发展乡村旅游业,树立标新立异的“农家乐”品牌,以旅游业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新农村的繁荣、兴盛。
2.3 新农村建设规划中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传统文化是我国文明的重要组成,是我国深远文化历史中的瑰宝,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对促进新农村发建设展有积极意义。
①规划开发农村传统文化资源,使农村文化融入社会发展之中,得到更多传播和发展的机会。例如,古居民居的保护和开发,使城市人领略乡村建筑风情的同时,体验乡村文化,促进乡村建设发展。
②新农村建设中避免模仿,要有自己的特色,保留独特的本土文化,从而促进乡镇整体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例如,房舍建设中,避免模仿城市建筑、澳洲风情等,保留我国乡村的独特建筑风格,展示我国传统文化之美,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
③农民是一个实践生活非常丰富的群体,他们对美、对艺术有着独特的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要适当的听取“民意”,结合当地的风土民情、自然条件、地理条件等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高新农村建设的特色性、艺术性、文化性,提高新农村建设的综合经济效益。
3 结 语
综上所述,乡镇规划建设标准下新农村的建设规划要避免传统思想下的建高楼、建别墅等行为,要避免简单的复制城市建设规划模式,应结合乡村特点,因地制宜的进行布局和规划,注重规划中城乡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以城市经济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将乡村建设成为城市的花园,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健康质量,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生态发展、持续发展,共建文明、特色、繁荣的中国新农村。
参考文献:
[1]章朝辉.基于乡镇规划建设标准的新农村建设规划[J].江西建材,2013,(4).
[2] 方丽琴.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意义及发展策略探讨[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1,(8).
[3] 刘瑞强,张沛.西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地域特色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4] 任致远.关于我国城乡规划法规体系建设简议[J].城市发展研究,2015,(1).
9.新农村建设乡镇培训班交流材料 篇九
我是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宗别立镇镇长陶道尔格,很高兴和大家交流和分享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工作经验。我简单介绍一下我镇开展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工作情况,请各位多提宝贵意见。
我镇基本情况:
宗别立镇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端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境内,贺兰山东麓,南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接壤,是以农牧业为基础、煤炭采掘加工为主体的工业镇,是全区煤炭资源富集区之一。境内矿产资源丰富,有无烟煤、烟煤、石灰石、陶土、云母、铁、铜等,其中无烟煤探明储量3.8亿吨,烟煤储量达4.2亿吨,煤炭资源按目前的开采能力预计可开采50-100年。我镇路、电、讯等基础设施健全,已初步形成以乌—巴一级公路为轴,以张—查公路、乌—石高速公路、银—汝铁路、乌—吉铁路为补充的交通网络,全镇公路四通八达、十分便利。我镇西至盟旗政府所在地巴彦浩特78公里,东至乌海市54公里,南至石嘴山市56公里。分别与包(包头)兰(兰州)乌海西站、西大滩站,乌(乌达站)吉(吉兰太)本井站及110国道相连,是盟旗无烟煤、烟煤、畜产品等资源输出和外来商品输入的必经之路。乌巴光缆横穿境内,应用光缆入盟旗政府所在地巴彦浩特、国际国内电话、传真均可直通,移动、联通无线数字信号覆盖全境。宗别立镇气候条件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风大沙多,冬寒夏热,四季气候特征明显,昼夜温差大,雨季
1多集中在七、八、九月。年降雨量为200多毫米。
全镇总面积2024.4平方公里,总人口2.4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3483人,蒙、回等少数民族3279人,流动人口8000余人,全镇辖6个社区居委会和6个嘎查、一所中心卫生院。目前入住镇区的民营企业99家,个体工商户457户。2010年全镇生产总值59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57亿元,占生产总值的96.6%。财政收入7.2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7684元。
主要做法:
我们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的要求,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一是立足实际,推进重点产业,提升综合实力。
我镇是一个主要依托煤炭资源进行生产、加工增值的工业城镇,全镇财政收入90%以上来源于煤炭企业,因此强力推进以煤炭为主的重点工业项目建设,不断优化工业经济结构,提升本镇综合实力保障了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资金后盾。
二是积极宣传,深入发动。通过舆论宣传、典型示范、行政推动等各种办法,力求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深刻内涵,着力解决农牧业生产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
三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减负政策,提高农牧民收入。健全农牧民负担监测、信访、举报、检查、监督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项目的审核、审批和管理,确保减负政策落到实处。
四是精心策划启动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工作。
--巩固农牧经济,保障民生。加强监管农资质量及实施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使、全镇粮料产量由68万公斤提高到97万公斤,增长了42.6%;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禁牧政策及以草定畜牲畜等措施保护草原生态的同时为保障牧民生活质量不下降每年落实企业400万元资金解决三个嘎查退耕农牧民的养老保险;为改善牧民生存生活环境成功实施了下田和塔塔沟400多牧民整体搬迁和启动了矿区棚户区改造项目;相继建成60座沼气池、20户游牧民定居、190户农牧民危房改造工程;先后投资1000余万元完成街道、给排水设施、公路、防尘墙等建设任务;投资1000余万元建设农牧业服务中心、接待处、园林公园等项目;投资1000余万元建设嘎查社区办公场所、高压输变电线路、人畜饮水工程等。每年举办实用技术培训、“三下乡”等活动,累计转移富余劳动力1000余人,进城务工人员达860人,外输劳动力400人,安臵下岗职工21人。
--发展第三产业,提高了农牧民收入。抓住工业经济发展的机遇,迅速壮大了第三产业,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农牧民自主创业,目前辖区内个体工商户达到了457家。有三个嘎查相继成立农畜产品销售、汽车运输协会,农牧民收入不断提高。随着农牧家游数量的增加和档次提升,本地羊肉、土鸡品牌效应有所扩大,旅游收入逐年增加。
--扎实开展“五五普法”工作,增强人民群众的法律维权意识。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有效防治重特大事故发生。严厉打击偷挖盗采违法犯罪,依法取缔土炼焦、非法采砂采煤等行为。组建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发生。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进一步巩固“两基达标”成果,适龄儿童入学率始终保持在100%。
--加强疫病防控工作,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修缮中心卫生院大楼,改善了医疗条件。,目前参合农牧民数达到了3687人,参合率达到95%以上。通过了镇政府每年为农牧民承担30元医疗保险金的制度并了落实为农牧民免费体检。
--筹建文化体育活动中心,丰富群众性文体活动。协调筹措资金新建、扩建党员活动场所6个;社区档案室6个;草原书屋6个;安装调试卫星接收器162套;建成广播电视转播塔1座。
今后发展思路:
一、坚持以现代农牧业为主攻方向,积极争取涉农涉牧项目,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牧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巩固传统农牧业的同时,引导农牧民通过多种形式依法流转土地、草场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增强农牧业发展后劲。通过党员干部带头创业、能人大户示范创业等形式,鼓励自主创业、合作创业,不断拓宽致富渠道。加强动物疫情防控,防止重大动物疫情发生。积极引导发展农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牧民经纪人队伍,从根本上解决农畜产品卖难问题。结合游牧民定居、移民扩镇、棚户区改造、整村推进、危房改造等项目设施,投资建设牧民新村,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二、实施好嘎查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保障各种政策性补贴足额发放到位;加大农牧民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农民致富能力;进一步落实就业扶持政
策,鼓励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或向第三产业转移。抓好以养老、医疗、城乡低保、住房等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抓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文化阵地、广播电视“村村通”及“草原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整顿规范文化市场。以文明嘎查社区创建为抓手,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化文明村镇创建。大力发展群众体育事业,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积极争取实施农牧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改善基层卫生服务条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使群众参保率达到并保持在100%。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和卫生监督执法,保证群众用药安全。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积极开展人口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实行免费婚前医学检查,推进优生优育。坚持开展全镇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从根本上消除脏、乱、差现象,切实改善集镇人居环境。
三、认真落实《阿左旗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十条优惠政策》,鼓励劳动者结合宗别立的实际自主创业,利用红旗水库、浩依勒呼都沟等自然条件发展农牧家游。在企业聚集地和居民集中区发展商贸物流和餐饮服务业,引导矿区城乡居民向生活条件好的地区搬迁转移。不断提高第三产业比重。落实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争取实施呼鲁斯太地区农贸市场建设,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
10.新农村建设汇报材料 篇十
树立新理念,把握新机遇,建设新环境,开创新业绩,塑造新形象。为了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我村领会精神,结合实际,努力奋斗,争当小康村、文明村、团结村、民主村和和谐村。
首先:领会精神,创先争优。
我村自落实“五个新”主题思想以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全面落实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和调结构、上水平、促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农村基层组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为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奠定坚实基础。真正做到,切实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如: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我村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努力实施农村水、电、路、田地改造等基础设施项目,千方百计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制定和落实好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具体措施。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破旧推新,改善村容村貌。引导农民破除封建迷信,移风易俗,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早在2008年,在党和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村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精神,全力进行新农村建设,为每家每户改水改厕,规划
村路,从此,村容村貌彻底改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了。
其次:结合实际,科学发展。
我村在落实上级精神的同时,更加关注民生、切实保障民生、不懈改善民生,始终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着力解决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环保、安全、饮水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扎实推进各项社会事业,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努力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加充分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全力促进社会和谐。为努力营造安定、祥和、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我村根据本村实际,预计在位于我村的沿湖公路旁搞大型开发项目,先让一部分村民移居到沿湖路边,再在沿湖路至村中间建一所休闲广场,让村民们在忙后有一个放松的场所,这样既丰富了群众的生活,又促进了社会的和谐,村委会的这种方案,得到了群众的大力支持,真可谓群策群力,上下一心。
11.乡镇新农村建设汇报材料 篇十一
1 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在新一轮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时,要把确保耕地总量基本稳定、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作为规划修编的前提。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对于经批准占用耕地的非农建设也要压缩其建设用地规模,并且与开发复垦挂钩,实行“占一补一”原则。
2 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扩张
目前,农村居民点建设普遍缺乏规劃,布局杂乱松散,要逐渐对村庄进行规划治理,规划期内各村均不能再扩展居民点用地。要充分利用村内闲散地和旧宅基地,消灭空心村,挖掘内部潜力,提高居民点的集中利用程度,鼓励农民建楼房,充分利用低丘缓坡和四荒地,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用地布局调整,逐步撤并小型村、整理空心村、缩减自然村、搬迁偏远村,进一步优化村庄布局。要加强农村环境建设,农村环境治理涉及大量的宅基地、基础设施用地、公益服务设施用地等,要充分挖掘现有的土地潜力,合理规划。
3 加强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编制
土地利用要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次生盐渍化为前提,要因地制宜。在一定耕地数量的基础上,通过耕地质量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逐步提高耕地产出能力,这才是完整意义上的耕地保护。土地开发整理要本着确保耕地占补平衡条件下,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并正确处理好开发整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4 做好重点项目用地布局
全面加快农村道路交通设施和供水保障体系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所以在编制乡镇土地利用规划时,一定要做好交通运输用地和供水安全工程建设用地的布局。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村村通”工程,编制道路用地规划时,要结合自然条件与现状特点,确定道路交通系统,合理安排乡村公路用地,逐步实现农村公路网络化、规范化。
【乡镇新农村建设汇报材料】推荐阅读:
花园乡镇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10-23
乡镇18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10-25
乡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工作汇报06-30
乡镇农村文化建设倡议书09-15
乡镇2011年度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汇报材料08-17
新农村建设汇报发言稿08-18
农村先进建设工作汇报材料10-16
乡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汇报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