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量一量(11篇)
1.大班数学量一量 篇一
《大班数学活动教案《用尺量一量》含反思》这是优秀的大班数学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快来看看大班数学活动教案《用尺量一量》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和学习直尺的使用方法。
2.欣赏各种尺子(直尺、三角尺、卷尺等),了解其不同的作用。
3.萌发对测量的兴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与幼儿人数相等的各种尺子(直尺、三角尺、卷尺等)
2.测量的表格、笔和纸盒
活动过程:
一、提问引发思考
师:教师里面的桌子、椅子、黑板,你们知道他们有多宽有多长么?
师:那如果我想知道他们的有多长有多宽,谁可以帮助我呢?(幼:尺子)
师:现在请你观察一下尺子上有什么?尺子是干什么用的呢?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尺子呢?
教师小结:尺子上面有数字、有刻度,是一格一格的;尺子是能够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
二、演示和操作
师:请你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现在请你来数一数直尺上面的小格子(就是刻度),数完以后请你尝试测量一下铅笔盒的长度。<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量出请闭合的长是几个小格子,宽是几个小格子,并把你量出来的结果记录在纸上。
师:现在你已经量好了,我请几个小朋友来告诉我你的测量结果?
教师小结:测量时尺子和被测量的物体起点要对齐,要及时做记号,继续测量。要记住原来量了多少格,然后把你几次测量的数据加在一起,最后结果就是物体的测量长度。
三、幼儿思考,提出问题
师:下面请你们讨论一下为什么小朋友测量的铅笔盒的长和宽是不一样的呢?(引导幼儿小结:铅笔盒的大小不同,他们测量出来的结果就不同。)
师:现在你可以用你的尺子,和刚刚老师教你们的那种方法去测量别的物体了。
四、问题迁移,欣赏各种尺(直尺、三角尺、卷尺等),并了解作用。
师:今天我们还带来了很多各种各样的尺子,请你们先来欣赏一下这些尺子,看看这些尺子有什么作用,你都在哪里看到过这些尺子呢?
教学反思:
这一课旨在通过学生对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的测量,加深对米、厘米的认识,通过实际测量周围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在没有尺子的情况下想大致知道物体的长度的需求,激发学生认识身上的“尺”,用自己身上的尺来表示其他物体的长度,从而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本节课通过第一部分认识各种尺让学生了解了尺子的分类,第二部分是通过用尺量学生身高和用软尺量学生的头围让学生亲身实践去感受,学会用尺量,第三部分是认识身上的尺,比如食指宽约1cm,小指长约3cm,一拃长约10cm,一步大约50cm,臂展长大约1米等,最后一部分告诉大家可以用自己身上的尺来表示其他物体的长度,整节课下来学生热情很高,也能很好地掌握教学内容,他们都很积极地去测量身边的物体,去了解一些身边熟知物体的长度。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学生没有太多的时间去了解生活中物体的长度,比如应该多涉及一些类似鳄鱼身体的长度、长颈鹿的身长等等,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了解生活中物体的长度,并将其应用于生活中。
大班数学活动教案《用尺量一量》含反思这篇文章共3382字。
2.大班数学量一量 篇二
一、整合教材,尊重学生生活实际
课标新教材每册都安排了一定量的综合实践活动课, 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材素材。 但教材中所提供的素材并非全都适合于我们的学生,教师必须站在生本的立场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比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89页教材内容:( 1) 选身边常见的测量“ 单位” ( 一庹和肩宽) ,描述6米长的鳄鱼 。 ( 2) 让学生自主利用身边熟悉的“ 单位”( 一庹、身高、一鳰和肩宽等) 表示未知的物体的长度或高度。 如长颈鹿、鸵鸟和企鹅的身高,鲸鱼、巨蟒和壁虎的身长等。 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 他们刚刚接触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只能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表象,学生虽然已经量过自己的庹长和肩宽等的长度,但这并不代表学生已经建立起这种新的测量“ 单位”的长度表象并能较好地运用它。 教材中提供的动物学生就算看过,可它们留给学生的印象还只是停留在:“ 好高啊! ” “ 好可爱啊 ! ”… … 事实上 ,这些动物离学生的生活还是有点远的 , 无法使学生有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感,对孩子而言,这样的活动他们认为“ 不需要”,也“ 不想要”,准确地说是有点“ 要不起”。 因为此时的学生没有具体的“ 6米长的鳄鱼”作为测量对象,只能凭自己的想象与推算,对学生而言,显然是过于抽象了。 最后,老师不得不借助6米长的皮尺, 让学生亲身验证一下自己的描述是否合理,结果是学生明白了:6米长的皮尺大约和5个同学手拉手差不多,6米长的皮尺大约和20个同学并排站着差不多, 至于6米长的鳄鱼在学生的心里早就成了可以忽略不计的范畴了。
教材是“ 死”的,学生是“ 活”的,教师要研究教材,更要研究学生。 教材对教师而言是提供素材,对学生而言只是呈现读本,当学生难以完成读本所提供的实践活动时,老师只能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生活经验,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删和创编。
二、重视思考,还原数学课堂本真
通过有效的数学思考, 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们学习数学的终极目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把“ 数学思考的位置”给留出来,让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有效地结合起来,在这两者之间的结合点上进行巧妙设计, 使数学实践活动课能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合理的整理与应用,真正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上课伊始,老师指名学生汇报自己的一鳰、肩宽、一庹、身高和脚长分别有多长,并说说自己是按什么顺序来记的。 紧接着,让全班学生仔细观察这个学生的测量数据, 找一找这些数据之间有什么秘密? 顿时,一双双小眼睛紧紧地盯着黑板看,有些同学还情不自禁地讨论了起来……当他们发现一庹和身高差不多、 两鳰和肩宽差不多, 脚长比一鳰长一点这些秘密的时候, 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此时,老师话锋一转,说:“ 是不是每个人的‘ 身体尺’上都存在和这位同学一样的秘密呢? ”问题一出,学生马上研究起自己的测量数据……当学生证实了自己身上也存在同样的秘密后, 老师再次追问:“ 知道了‘ 身体尺’上的秘密,对我们的生活到底有没有帮助呢? 请在小组内讨论以下问题:有张新床,床长正好是老师的一庹,老师买还是不买? 为什么? ”问题设计层层深入,并且将生活和数学紧密联系在一起, 课前的测量使学生觉得数据来源就在自己身上,课上的观察发现不仅使学生对“ 身体尺”上的秘密感觉神奇, 更重要的是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这样的问题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数学思考,进一步丰富了学生脑中的长度表象,同时又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体悟到“ 身体尺”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测量“ 单位”并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
三、强化实践,凸显综合实践本义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此,教师必须努力创设一个能激发学生探索热情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提高活动的实效性。 笔者在学生充分认识自己“ 身体尺”的具体长度以后,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活动:选择合适的“ 身体尺”测量教室里你想测量的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并完成活动记录单。 可以自己单独完成,也可以几人合作完成。
活动记录单:
1.我想测量的是()。
2.我用的身体尺是(),量完大约是()。
这样的实践活动,内容开放、形式开放,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需求,让学生在“ 找一找、想一想、说一说、用一用、比一比、估一估、量一量”的过程中,主动将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关于“ 身体尺”的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中,提高自己的综合分析和实践应用的能力,收获了不同的数学体验,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必须服务于生活。“ 实践运用”要成为学习的目的,更要成为学习的一种需要,老师精心设计现实情境, 引领学生运用“ 身体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选”中知方法多样性,“ 测”中比方法优劣,运用体验中彰显“ 身体尺”的好处。
摘要: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是新课标的一个组成部分,核心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有目标的、自主的实践活动。因此,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既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又要考虑问题的数学实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结合“量一量,比一比”一课的教学实践,从整合教材、重视思考、强化实践三个方面谈谈对低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教学的看法。
3.大班数学量一量 篇三
活动目标:
1、能和同伴合作测量,体验测量的乐趣
2、感知量具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乐于交流讨论
3、进一步学习自然测量,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活动准备:
各种铅笔、筷子、水彩笔若干;每组长度相同的绳子一根、记录纸一张 活动过程:
1、探索测量方法
——引导幼儿自由探索:没有任何工具,这样知道桌子有多长、多宽?鼓励幼儿积极动脑,然后用自己的方法试一试,量一量。
——交流探索过程:你测量了什么?是用什么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思考:除了身体以外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测量?(利用工具)
2、合作测量
——认识桌上的测量工具,操作后讨论:运用工具怎样才能量的更准确?
——讲解演示正确的测量方法:从被测量的一端开始,沿着直线连续移动测量工具,使前一次测量的终点成为下一次测量的起点。测量一次数一次并记录最后量了多少次。——幼儿以组为单位,商量选择什么工具,用什么方法量桌上的绳子。——幼儿交流测量的结果并讨论:同样长的绳子为什么有的组量的次数多,有的组量的次数少?(引导幼儿感知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3、自选工具进行测量并用自己的方式记录
——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测量活动室内的物品,并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结果。——相互交流记录的结果,想一想并说一说怎样让别人看懂自己的测量记录。活动建议与提示:
1、在区角提供一些测量记录单,供幼儿学习和参考,帮助幼儿掌握一些记录测量的方法。
2、本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进一步学习自然测量,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体验测量的乐趣;难点是感知量具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3、生活中教师可以随机引导幼儿进行测量活动,让幼儿熟练地掌握多种测量方法,发现更多的量具和测量结果之间的秘密,加深对各组物体量的认识
4.大班数学量一量 篇四
教学内容 教科书54-55页 教学目标
1、加深对米和厘米的认识,在实际生活能选择工具,进行正确测量物 体的长度。
2、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正确使用长度单位。
3、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培养合作 教学重点难点
1、在实际生活能选择工具,进行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2、正确使用长度单位,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尺,米尺,卷尺 教学过程
一、认识尺
1、你们见过哪些尺?出示各种尺学生认识。学生尺、米尺、卷尺。
2、介绍各种尺。
学生用来量比较短的物体,用什么单位? 米尺用来量比较长的物体,用什么单位? 卷尺有什么优点呢?
二、量一量(学生尺)、(出示长方形的纸)要量出一张长方形的四条边,你准备用什么尺?
2、学生量四条边:
纸上面的一条边大约长()厘米。纸下面的一条边大约长()厘米。纸左面的一条边大约长()厘米。纸右面的一条边大约长()厘米。通过量你发现什么?
3、把纸任意折一次,再打开,折痕大约长多少厘米? 汇报:怎样折的?有多长?
怎样折?折痕最长?小组讨论。如果用米尺或卷尺量方便吗?
三、各种尺量
要量自己的一乍、一步、一庹大约是多长?你准备用什么尺?同桌合作。汇报:用什么尺?怎样量的?
四、实践活动 讨论:
1、量一量篮球场的长大约几米?用那种尺量比较好?
2、如果给你一根3米长的绳子能量出篮球场的长吗?
3、你还可以量出篮球场的哪些线段?用什么工具? 学生实际操作。
五、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量一量 教学反思
(1)、测量的正确方法是本课的重点。
5.大班数学量一量 篇五
活动目标:
1.学习用目测和自然测量的方法,识别物体的长、宽、高。
2.激发幼儿进行测量活动的兴趣。
3.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1只空纸盒、1把自制多用尺(见图7―12)。图7―12自制多用尺
活动过程:
1.教师介绍
(1)教师以空纸盒、桌子、教室为直观演示教具,让幼儿分别感知它们的长、宽、高。
(2)用什么方法能知道它们的长、宽、高?
在幼儿议论后教师归纳:用测量的方法。
目测法:用自己的眼睛看,可大致比较,但不精确。
测量法:用尺子来量一量。
幼儿人手一把多用尺,教师提醒幼儿数一下,多用尺上有几个小格子,幼儿数后发现多用尺由10个彩色小方格组成:红一黄一蓝一绿一橙五色相间。教师再提示幼儿,这把多用尺可用来量物体的长、宽、高。
2.演示
(1)教师用钢卷尺或木尺量桌子的长、宽、高。
(2)个别幼儿用多用尺量空纸盒的长、宽、高,说出长、宽、高分别是几个小方格。
3.操作
(1)幼儿用各自的多用尺测量空纸盒,分别量出空纸盒的长、宽、高各是几个小方格,并记录在纸上。
(2)幼儿合作用多用尺测量小桌子,量小桌子的长、宽、高是几尺(10个小格为1尺)或几尺零几个小方格,并记录在纸上。
(3)幼儿尝试进行自然测量,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活动建议:
1.启发幼儿在使用多用尺测量时,可以1个小方格作单位,也可以1尺作单位(10个小方格为1尺)。量同样长的物体,单位小,测量的数大;单位大,测量的数小。例如,空纸盒的长可以说是2尺长,也可以说是20个小方格长。
2.可再让幼儿想想,除了用多用尺测量外,还可以用什么作为度量工具?(小棍、绳子、筷子、脚步、手等)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6.《量一量》教学反思 篇六
这是一节实践活动课,重点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选择工具,进行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活动准备要充分。为了预防活动课学生只是单纯活动,而没有反思。我先让学生把需要测量的物体记录在练习本上,不至于测量后完了记录数据。
活动前要明确活动要求。采取4人小组活动的形式,组长对组员进行分工合作,比一比哪个小组长组织得最好。
7.《量一量》教案 篇七
《量一量》选自北师大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面积》中的第二课。本课是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交流各自测量结果,在对彼此不同的测量结果的质疑与反思中,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在这个基础上,认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与1平方米面积单位,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与1平方米,使每个面积单位变得直观具体、看的见,摸得着。学生有了对面积单位的体验后,让他们再估一估身边事物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并测量。
教学中,教师尽可能的以数学活动为主要形式呈现学习内容,在现实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实际的动手测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与1平方米等面积单位的表象;在学生经历有意义的数学活动中,新知识变成了学生具体的经验和体验,使知识与技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的必要性。体验平方厘米、平方分米与平方米等面积单位。
2、初步学会估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大小,以及物体表面的面积。
3、在动手操作、大胆猜测和抽象概括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发展空间观念,发展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四、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估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大小
五、教学过程:
活动一:动手测量,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课前,教师发给学生每个小组一个信封。信封里装着三张正方形纸,边长分别为5厘米、2厘米、1厘米;还有三张面积大约是4厘米,形状分别是三角形、长方形和圆形的纸片)
1、摸一摸: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感觉其面积的大小,同时复习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2、量一量:用信封中的纸片作为测量封面面积的面积单位,分小组自己选择适当的图形,动手测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并记录在表格里。
测量时选用的图形
测量时选用的图形的个数
测量结果
我发现…
......
3、议一议:
(1)先预测什么图形选为测量单位更简便合理一些,说说自己的理由。
(2)小组汇报本组选用的测量工具以及测量结果,并说一说你的发现。
(3)小组讨论交流:从统计表中获得那些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回发现很多信息,提出很多问题,教师抓住本课教学目的组织讨论:为什么选择正方形作为测量单位的最多,选择圆的最少?
4、教师小结:选择正方形作为测量单位的主要原因是:正方形能密铺整个图形,测量是做到不重叠、不遗漏,而且操作简单方便。
(设计意图:把选择什么样的图形作为测量单位与统计活动相结合,体会正方形作为测量单位的合理性,同时也充分地发展空间观念。)
5、讨论:用正方形作为测量单位测量相同数学书的封面,为什么量出不同的数值?
6、师生共同小结:统一面积单位才能量出同样的结果,猜想测量课本封面面积是一般选用怎样的面积单位?
(设计意图:在对不同测量结果的交流、讨论活动中,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活动二:认识1平方厘米,建立1平方厘米的表象
1、认识1平方厘米:教师边出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边讲解。
2、举例:身边哪些东西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3、先估计,再用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
(设计意图:1、通过举例使抽象的面积单位在学生的思维中变得直观具体,同时,被说到的物体可以成为估测面积的参照物。2、对1平方厘米有了具体认识后,让学生估量数学书封面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既是对前面教学环节的呼应,也是学以致用。)
活动三:认识1平方分米、1平方米,建立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
1、测量课桌面的大小,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合适吗?为什么?
2、认识1平方分米:教师边出示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边讲解。
3、举例: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4、先估计,再用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测量课桌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继续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桌面面积的时候,学生会感到面积单位太小,量起来很麻烦。于是产生认识更大面积单位的心理需要,此时,把1平方分米介绍给学生,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让学生举例、估量课桌面的面积,这都有利于使抽象的面积单位在学生的思维中变得直观具体。)
5、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学生自学课本解决,最后全班汇报,教师适当引导讲解。
问题一:度量房间等更大物体面的面积时,该用什么面积单位?
问题二:1平方米有多大?
(设计意图:学生已有前面学习知识的经验,再让学生在教师的问题指导下开展数学活动,教师只需做好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活动四:课堂总结,梳理新知。
师生交流: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吗?你还想了解什么知识?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新知,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拓展学生对面积单位及相关知识的认识和提高。)
活动五。学习致用
1、用适当的面积单位填空。
(1)一间房屋地面的面积约50约。
(2)一张邮票的面积约6()
(3)练习本封面的面积约212()
(4)单人床的面积约2()
(设计意图:能否正确选择适当的面积单位填空,反映出学生对各种面积单位是否已经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
2、分小组或自己选择意见物体,先估计物体表面面积的大小,在选择适当的面积单位量一量,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比一比看谁估计的最接近?
8.《量一量,比一比》教案 篇八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88-89页量一量,比一比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实际测量长度的过程,认识身边事物的长度。
2、在实践活动中,能够用比较合适的方式描述物体的长度,在比较、修正、测量结果的过程中,体会测量的本质,培养估测能力,建立初步的长度观念。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经历测量长度的过程,发展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体会测量的本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一说我们都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
2、请你用手势来比划一下,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我们在认识米和厘米时都用到了一个工具就是尺。那我们来看看我们生活中常用的尺有哪些?(课件出示各种尺)
二、介绍方法
1、你能用手势告诉我60厘米有多长吗?
学生用手势比划的时间,注意观察找出不同的、相差较大的来进行对比。
2、看来,我们可以用我们的身体来对物体的长度做出估测,古时候的人没有尺,就用这种方法来测量物体,我们看看他们都用了什么?(课件出示各种测量方法)
3、像这样一庹、一拃、一步……都是他们常用的,甚至到现代有一些我们也常用。
工人师傅要给讲台铺地毯,可是不小心把皮尺丢在了路上,今天我们就来帮助他解决讲台有多长的问题?(板书:讲台有多长?)
三、小组合作
想一想,我们可以借助身体的哪一部分来帮助工人师傅测量讲台的长度?
1、你想测量身体哪一部分的长度?是从哪到哪的距离?(师提问)
2、同桌合作,来测量。
3、将测量的数据填入表格。
(学生测量后汇报自己的数据,教师板书)
师:为什么测量的数据不同呢?我们选哪个数据来记录呢?
四、1、测量课桌的长度
现在先用我们身体上的“尺”来量一量课桌的长度,你先估计一下它有多长。
小组讨论:你想用什么当“尺”。
一个这样的“尺”够吗?请同学们来帮帮你吧?(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当尺进行测量)
2、测量讲台的长度。
估计一下讲台有多长?
小组内先进行讨论,选择什么当“尺”比较合适。(学生在讲台前由老师带领进行实际操作)师:我来帮忙行吗?为什么不行?
五、板书学生的测量数据
讲台的长大约()厘米
()米
那么我们这样测量出的数据只是一个近似数据,我们请出一个工具来帮我们一下,(出示皮尺)实际测量,板书()米
六、总结
虽然我们用身体当尺进行测量出的数据不准,但是它已经很接近准确的数据了。
七、时间过得真是太快了,看着大家还意犹未尽,来说一说你对这一节课的感受吧。板书设计:
讲台有多长?
肩宽:
大约30厘米
教室长:()个()长 一步的长度: 大约40厘米
大约()厘米 一拃:
大约15厘米
大约()米 一庹:
大约1米12厘米
汇报表格:
一、我选择自己身体的()测量,用()来量 测量后的长度大约是()厘米
汇报表格:
一、我选择自己身体的(测量后的长度大约是(汇报表格:
一、我选择自己身体的(测量后的长度大约是()测量,用()厘米)测量,用()厘米)来量)来量
二、我用()当“尺”来测量教室的长度 经过测量有()个()长。
计算一下(只写算式,不计算结果)
经过计算讲台大约长()
二、我用()当“尺”来测量教室的长度 经过测量有()个()长。
计算一下(只写算式,不计算结果)
经过计算讲台大约长()
二、我用()当“尺”来测量教室的长度 经过测量有()个()长。
计算一下(只写算式,不计算结果)
9.量一量 比一比说课稿 篇九
干沟桥小学 姚争艳
各位老师们,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量一量,比一比》。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
这节课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厘米和米的认识”的基础上展开的实践活动。教材安排了量一量、比一比两个内容。通过测量身高或身体某些部位的长度、测量教室内物品的长度或高度、以及用合适的方式描述鳄鱼的长度等活动,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初步培养长度观念。
二、说学情
二年级学生已经较系统的认识了米和厘米,学生也具有了一定的测量长度的生活经验,只是学生的空间观念比较薄弱,动手操作能力比较低,缺乏实践的条理性和目标性。
三、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根据上述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经历实际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初步形成对周围一些事物的量化概念。
2、在实践活动中,能够用比较合适的方式描述物体的长度,在比较、修正测量结果的过程中,体会测量的本质,培养估测能力,建立初步的长度观念。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从以上确定的教学目标出发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经历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发展长度观念。而难点是:体会测量的本质。
四、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这节课我主要采用教法:引导探究,合作学习。学法:动手实践,小组合作。
五、说教学具准备
学生尺,软尺,卷尺,测量记录单
六、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是按照以下四个环节进行教学的:
第一个环节:复习旧知,做好准备
1、激活经验,制造认知冲突。
让学生用手比划1米、1厘米、60厘米等长度,在学生比划不出来的时候,告诉学生课桌的宽大概就是60厘米,以此引导学生发现,光记住1米、1厘米的长度是不行的,还需要了解身边一些常见事物的长度,只有我们对身边事物的长度熟悉了,才能借助他们了解和认识更多事物的相关信息。
(通过比划学生不熟悉的60厘米,激发了学生了解身边物体长度的需求,引发了学生想继续学习本课的兴趣,大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做好测量前的准备
先出示学生尺、软尺和卷尺。请学生分别说说这些尺子怎么使用?测量时要注意什么?(重点让学生说出:0刻度要对准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拉直等)
然后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用这些工具来量一量,比一比我们身边的事物吧。板书课题(这些课前的充分准备,不仅让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了复习和巩固,也为下面活动的展开做了良好的铺垫)第二环节:实际测量,认识身边物体的长度
这个环节是分5个层次展开的层次
一、观察图片,了解测量内容
课件出示书本88页图,请学生说一说图中的同学都在测量什么?
层次
二、以测量两臂展开长度为例,做好测量指导
首先提出测量要求:四人一组,一人当模特,两人测量,另一人记录测量结果。(然后请两名学生上台,教师示范测量)
接着学生小组合作,测量两臂展开的长度
最后组织反馈。让学生说说用的是什么工具?怎样测量?结果是多少?
预计学生的测量结果不完全相同,先让学生讨论为什么结果各不相同?如何记录测量结果?引导学生根据这些测量结果,得出:两臂展开的长度大约是1米30厘米。
层次
三、分组实践,积累直观经验
有了前边的测量经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测量身边的事物,在确定2
测量对象后分别展开测量。测量前,教师再提出要求,请学生先估一估再测量。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测量的机会,并在记录单上记下测量结果。然后汇报,最后总结板书:
肩宽 大约30厘米 一步长 大约40厘米 讲桌长 大约1米 身高 大约1米35厘米 课桌高 大约70厘米
层次
四、利用所学知识,积累更丰富的直观经验
让学生独立测量一拃的长度、手掌的宽度。然后汇报总结。(板书)
层次
五、建立所测物体长度的表象 这一节是通过三个活动来进行的
(1)用手比:学生边读板书中物体的长度,边用手比划长短。
(2)闭眼想:教师读板书中物体的长度,学生闭眼想实际物体有多长
(3)说关系:如课桌比肩宽长一些,身高和两臂的关系差不多,一拃比课桌短的多等。
(这几个环节通过小组合作测量身边事物的长度,使学生初步形成对周围一些事物的量化概念。再通过用手比、闭眼想、说关系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形成所测量事物长短高矮的表象,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突出了本课的重点。)第三环节、借助身边事物,描述其他物品的长度,发展长度观念
层次
一、用合适的方式描述“鳄鱼身长6米”
先出示课件,让学生整体感知鳄鱼6米的长度,然后引导学生试着用两臂展开长度和肩宽来分别表示6米,让学生体会用不同的方式描述物体长度的价值。
(通过这一系列用我们熟悉的物体的长度作标准,去表示新的事物的长度,让学生对这个事物有了具体的量化概念,既体会了测量的本质也培养了学生的估测能力,还建立了初步的长度观念,更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层次
二、自主选择素材描述物品的长度
学生独立完成书本89页填一填,选择一种动物,用自己的方式描述这种3
动物的身高或身长。完成后,全班交流、修正。
(这是本课的练习,练习是巩固新知,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环节, 有机地配合新知的学习,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测量本质的体验,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初步建立长度观念,并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第四环节、回顾与总结
教学结束时,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通过回顾总结,既巩固了这节课的知识,也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七、说板书设计
10.大班数学量的教案 篇十
1。尝试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道路的远近并表达测量结果。
2。了解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3。在探究测量的过程中感受同伴合作的快乐,提高动手能力,体验测量活动的乐趣。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尝试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道路的远近并表达测量结果。
活动难点:了解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活动准备
黑板道路图6张幼儿记录表6张记录笔6支雪糕棒若干水彩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问好导入。
(一)教师情景导入,出示黑板上的路线图
阳光明媚的一天,丽丽小朋友要和妈妈一起去游乐园,他们准备从家里出发走路过去,现在丽丽面前一共有三条路线,你们帮她看看哪条路最近?
二、交流谈话
刚刚你们是用眼睛来判断道路的远近,这样的方法叫目测法。除了目测法,我们能借用身边的哪些东西来测量路的远近呢?
三、分小组初步尝试测量
(一)向幼儿介绍黑板上的测量记录表。
(二)向幼儿介绍测量方法和测量工具(雪糕棒),做到首尾相连,不留缝隙。
(三)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测量,协商分工后进行道路测量并记录。教师注意观察幼儿的测量过程。
(四)幼儿分享交流经验及记录结果。
四、教师根据幼儿的操作及交流分享情况进行小结。
(一)教师小结集体问:你们用雪糕棒测量出那条路最近?哪条路最远?
(二)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每一组的记录表,为什么同样的测量工具,同样的路,最后测量出来的数字会不一样呢?
(三)师:有可能是测量方法出现了问题,我们请萌萌小朋友上来测量一下看看。(注:建议邀请答案出错的幼儿演示测量方法)
五、再一次验证测量
(一)建议教师请幼儿验证数据出错的路线,或者有意识提醒幼儿重点验证出错的路线。
(二)教师再次分发统计表,请幼儿用再次进行测量。
六、教师总结
通过操作与观察,我们发现同样的测量工具,测量出的数字越大证明这条路越长,数字越小证明这条路越短。
教师出示自己测量的记录表公示给幼儿观察,请统计数据和教师结果不一样的小组利用区角或者餐前活动再次测量,得出正确答案。
七、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回家用老师教的目测法和测量法量一量家里的物品。
活动图片:
活动总结
这节课的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在有些细节上我还需要多注意和改进。在上完课请小朋友上位做操作材料的时候,应该分别请小朋友上位或者摸头上位,这样会更有秩序,我没有注意到,结果小朋友上位就很拥挤也很吵闹。在活动中,尽管之前我已经考虑了很久怎么样把语言说的更严谨,但是真正上的时候还是有一些略显含糊的地方,导致一些幼儿的操作方法不是很准确。所以在数学活动中要尽量把话说准确,以免有些小朋友理解失误。
11.大班数学量一量 篇十一
学习
目标 1、能选用恰当的单位表示长度。
2、能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会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3、发展学生观察,操作能力,通过实践达到认知效果。
学习
重点 估计测量物体的长度。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估一估、量一量
1、让学生估计我们教室里黑板有多少长?
2、师生测量。
当出现不足1米时,学生讨论如何来表示。
得出可以用------米-----厘米来表示。
二、巩固新知,形成技能
1、试一试
(1)讲桌的高是---m---cm。
(2)黑板的长是---m---cm。
(3)门的高是---m-cm。
(4)从地面到窗台的高是-m---cm。
2、练一练第1题,
3、估计淘气和机灵狗分别有多高。
5、找一找,量一量。
三、实践运用。
(1)多少人手拉手长度大约是10米?
(2)到操场上走一走,10米大约有多少?
四、课堂总结。
说说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课后延伸
回到家里,对自己家里的一些物体先进行估计再测量。 学生活动
学生先估计,再量一量,最后得出具体的数值。填写。
同桌合作,先估计,再进行测量,然后再把正确的数值写在数上。
目的是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
让学生仔细观察以后,再独立完成。
核对,说说自己是怎么想得。
4、先让学生理解题意,再算一算,最后交流自己的想法(小组)
内容是P19第三题。
先小组里交流,谁比谁高,谁比谁矮?然后小组里进行测量。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活动。
板书设计
估一估,量一量
讲桌的高是---m---cm。
黑板的长是---m---cm。
门的高是---m-cm。
教学反思
【大班数学量一量】推荐阅读:
大班数学区目标06-18
大班数学:放在哪里09-13
大班数学空间方位09-15
大班数学学期计划10-26
大班数学:有趣的统计07-09
大班数学活动认识加号08-19
大班数学 二次分类08-20
大班数学教案参考08-28
大班数学教案《铺路》09-07
大班数学说课稿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