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大国工匠精神

2024-07-25

职业教育大国工匠精神(通用8篇)

1.职业教育大国工匠精神 篇一

当人们提到中国产品的时候,很多人脑海里会出现“山寨”、“侵权”、“质量差”,当谈到中国生产力时,我们印象里又会浮现“中国制造,世界工厂”、“低廉的价值回报”、“环境被破坏”等等。

当电视里火箭升空倒计时的那一刻,10.9.8.7.6.5.4.3.2.1点火,看那庞然大物“屁股”冒烟腾空而起时,我们欢呼鼓舞,为祖国的发展感到骄傲,为背后付出的科研人员鼓掌,曾经我们的国家积弱贫寒,内外交困,我们也质疑过中国制造的品质,当一批批杰出人才为了国家发展,国家的竞争力,他们把中国制造从简单的模仿,转型到中国创新,付出了几代人的努力。

世界的未来看东方,东方看中国,当祖国的实力越来越强,这背后少不了默默无闻付出的科研劳动者,在他们心中一直坚守着大国工匠精神,他们不怕失败,不计较个人得失,耐得住寂寞一点一滴向目标前进,当他们站在领奖台上时轻描淡写的诉说,好像讲述一个别人的故事,因为有你们大国匠心的精神,中国改变了世界的标准,有了中国的世界标准,很多科技已经超越了西方发达国家,真正的实现了由中国制造者转变成为中国创造者,让中国制造提升中国形象,科技工作者们的工匠精神激励着每一个人,让我们的中国梦逐渐实现,让科技改变生活,让科技真正转变为第一生产力。

作为成长在红旗下的新一代,中国梦也是我们新一代的追逐梦,我们传承美德、热爱祖国、好好学习,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我坚信“少年强,则中国强”。

2.职业教育大国工匠精神 篇二

一、当前形势下,正确认识“工匠精神”的现实意义

2016年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在说到“提升消费品品质”时,强调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工匠精神”这一概念第一次出现在治国安邦的文件之中,显示“培育工匠精神”的诉求,上升为国家意志和全民共识。什么是“工匠精神”?“工匠”是有工艺专长的匠人,“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等,“工匠精神”即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1.正确认识发扬“工匠精神”的紧迫感

在目前严峻的市场条件下,正确解读“工匠精神”,对于我们在工作中,具有长远的意义。中国在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各个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问题,工匠精神对各行各业极具重要,需要我们用“工匠”的创新思维和方法去解决这些难题,推动社会的发展。“工匠”让我们所处的社会充满活力和激情,是未来的创造者,工匠精神需要在年轻一代当中普及开来,取得实质性的回归,积极投身实践,创造更大的价值。在这前提下,这个词语被写入了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工匠精神”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含义,从技艺精湛的鲁班,到游刃有余的庖丁,向当下的我们传递出一个信息,不同时期“工匠精神”会有不同的要求,归根结底,“工匠精神”其核心是: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事情和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当前,钢铁行业的困难时期,钢铁产业工人需要有工匠精神,钢铁会计从业者也需要有工匠精神。增强会计从业人员自身的紧迫感、使命感,把握市场行情和经济发展的脉搏,将工作做到极致,为企业的发展出谋献策。

2.正确认识提倡“工匠精神”的责任感

首先肯定一点,对于会计从业人员来说,“工匠精神”不是应景的东西,也不是喊口号,更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要落实到行动上,长期体现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这一切都离不开首先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自己所能为社会和他人服务。也就是说,会计从业人员和一般人员的差别其实就是那么一点,多了一份职业道德,多了一份对工作执行到位,管理到位的精益求精的奉献精神。换句话说,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多关心企业的财务状况,包括目前的成本、利润、资产、负债等各项考核指标,真正做到以企业未来的发展为根本;应该关心从你手中把关的每一笔会计核算业务,关心它们的来龙去脉,是不是遵循有关会计准则;关心由你经办的任何一笔销售结算业务,货款是不是收回,会不会变成呆坏账,会不会影响企业目前紧张的资金供应链的衔接。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因此,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成全了自己,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是一个具有“工匠精神”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

3.正确认识增强“工匠精神”的使命感

由于财务工作有忙月初与月尾的特殊性,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会计人员,首先要做的是表决心见行动,不计代价使命必达,增强了工作的使命感,以奉献岗位的实际诠释“工匠”两个字的真正含义,“工匠”用自己的工作获得金钱,但“工匠”不为钱工作。一个人所做的工作是他人生态度的表现,一生的职业就是他志向的表示、理想的所在。他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细节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把准确率从99%提高到99.99%,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每年笔者都会到各大钢厂去走访,私下交流过程中发现,在基层工作的会计人员经常是科学地处理了工作、学习、家庭之间的矛盾,主动加班加点,以很高的积极性去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在整个钢铁行业不景气的时候,也会发挥自己会计职业的使命感,身先士卒,立学立行,多方面展示自己当家理财的本领,树立不归罪于外的理念,把镜子转向企业内部,加强了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研究,“集中精力干自己的事”,“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层层落实。

二、会计人员应具备怎样的“工匠精神”

1.坚持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

会计工匠精神要求我们爱岗敬业。法律赋予会计人员行使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职责。会计人员是落实财政、税收等国家政策的具体操作者,也是国家实行经济监督的实际执行者。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或职业道德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宏观经济政策能不能落实到位或者会不会出现偏差。部分企业财务管理松懈,抽调资金外流,投资高利贷失败,造成资金链断裂,面临倒闭或经营困难。究其原因,是企业违反《会计法》有关规定,会计岗位人员未有效实施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职能。作为会计人员,不能仅把会计本职工作视作自己谋生的手段,还要将其当成事业来做,将热爱和敬业渗透到工作的方方面面,真正把热爱企业、热爱岗位、全心全意履行岗位职责落在实处。面对复杂多变的业务,准确及时反映和监督,面对企业经营的变化,要注重整体和细节,贯彻有责无界的精神,勇于担当,真正成为业务运营的好伙伴。

2.坚持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

从我们身边的会计从业人员可以看出,发挥会计从业人员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光讲大道理不行,没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工匠精神无从体现。会计人与数字为伍,而数字最讲求精确和完美,会计人员面对一手数据资料需要反复核对,必须确保每个数字的准确,会计责任对其会计报表及其相关资料应负的责任,必须以具有驾驭会计风险的能力为前提,以严格的风险监管为保障,以防范会计风险为最终目的,坚守工匠一丝不苟的精神品质做好会计业务。

3.坚持不断创新的探索精神

创新是一种心态,是一个探索发现的模式。随着我国会计准则不断完善,作为企业会计人员,在应对统一的会计法律法规与会计准则、会计通则时,从企业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会计处理方式及会计分析,我们应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用‘工匠精神’去精益求精,不断创新,永远快人一步,才能在市场中保持长久的竞争力。”就目前会计人员工作实际情况而言,会计人员创新能力的主要任务:一是充分利用货币的时间价值,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将暂时闲置的沉淀资金用活,提高经济效益。二是熟练运用计算机,利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开发新的会计信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坚持学习新的专业知识会计是个需要持续学习的行业,面对不断推陈出新的业务知识和专业知识,努力掌握成本管理、资本运作、预算管理、风险管控、战略规划、信息技术等前沿专业技能。不断提高专业胜任能力,争取成为行业内的专家;同时,还需熟悉企业业务知识和技术知识,学会跳出财务看财务,理解业务活动的特点、难点和痛点;还要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和锻造,拓宽视野,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争当复合型人才,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多面手。“尺有所长,必有其短”,在当今激烈竞争的环境下,会计人员现已不是简单的记账、算账和报账,全球一体化和经济一体化给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靠以前的信息不对称或信息资源优势赚取利润已失去空间,一句话说的好,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机会,能得以生存,修炼内功是必须的。

三、当前形势下,如何培养工匠精神催生会计职业创新

1.加大职业教育的宣传与产学对接

在互联网普遍应用的时代,工匠精神不单代表着企业经营理念,也是企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工匠精神是转型的必备条件。要催生会计职业的不断创新,国家应该逐步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打造一批高端职业教育学校,向全社会做好“工匠精神”的宣传。一是搭建产学研平台,激发他们的创新潜力,让他们的智力成果在法律的保护下服务社会,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二是将“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的精神传递下去,激发会计人员的职业热情,引导行业的完善和人员的不断成长。

2.提升企业会计人员的社会地位

要从分配上让职工切实享受企业发展的红利。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个兢兢业业的工人,你技术精湛、追求完美,每一件产品都耗费大量时间功夫打磨,可是你所在的企业、你的主管只用“合格与否”而不是“完美与否”来评判产品质量。然后,你的绩效是厂里最差的、你不被主管待见、拿着最低的薪水,公司效益一差,你还可能成为第一个被下岗。此时,你还会恪守工匠精神吗?因此,在培育工匠精神既需要“大国工匠”等榜样的激励,但更要完善崇尚实业、崇尚工匠精神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并花大力气营造现代制造文明的价值观和时代精神。让有工匠精神的“工匠”活得体面、有尊严,让有工匠精神的企业拥有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让工匠精神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与社会心理。

3.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归属感

工匠精神为钢铁行业注入新动力,作为会计人员,放下浮躁的心情,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优势角色”让工匠精神深入到每一个细微环节,踏踏实实用实践帮助自己思考,提升专业素养。拥有“工匠精神”的会计是企业的财富。作为企业,鼓励员工发扬“工匠精神”和“再认真一点点”精神,只要他们有一技之长,能够给社会和企业创造财富的,就更应该提高他们的地位和待遇。要学会将自己目前的工作熟悉到了极致,对标先进,提升专业素养,在全公司范围内大力营造追求极致和“比学赶帮超”的氛围,培育出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为钢铁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提供强大的支撑!

3.重振大国工匠精神 篇三

工匠一般是指技艺高超的手艺人,而这个群体所具备的严谨、专注、敬业等品质,被称为工匠精神。它代表着专注、执着、坚忍、精益求精,对匠心、精品的坚持和追求,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翻看世界500强企业发展史,不难发现它们有着共同的基因——工匠精神。虽然从前工匠的工作和劳动主要依靠手工完成,而今,在机器化大生产的时代,更注重产品的精度和品质,这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

中国历史上曾涌现出大量的能工巧匠,他们创造了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从鲁班的技艺、庖丁的解牛、张衡的地动仪、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到今天一些企业涌现的大量劳模和技术尖兵,他们爱岗敬业,不仅留下了享誉中外的作品,而且对祖国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从这些“大国工匠”身上,印证着中国人的聪明和勤奋。可惜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工匠精神大都瘫软在时代转型的风口。时下很多人对于工匠心存偏见,在意识上对劳作低看一等,认为工匠所从事的劳动是苦活、累活,既有重复性,又无创造性可言,以致工匠群体人数锐减。此外,在制造业领域,工匠的职级和待遇普遍偏低,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结果造成产品质量不高、工艺水平落后,极不利于“中国制造”的形象和口碑。

凡是制造业发达的国家,往往拥有大批技艺精湛的工匠,且工匠精神深植于企业文化,形成一种鲜明的工业价值观。德国作为一个拥有8 000万人口的国家,却拥有2 300多个世界级品牌,是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强国和大国。“德国制造”成功的背后,有着庞大的技能娴熟的工匠群体以及工匠精神作为动力支撑,他们是其中当之无愧的“隐性功臣”。德国企业家认为:一个优秀的工匠和科学家没什么两样。而在日本,如果一个人被称为工匠,这意味着受到了极大的尊重。创建了两家世界500强公司的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就是一个具有匠人精神的企业家。他曾说:“企业家要像匠人那样,手拿放大镜仔细观察产品,用耳朵静听产品的‘哭泣声’。”在全球具有超过200年历史的企业中,日本有3 146家,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这些“长寿企业”之所以能存在,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传承和弘扬匠人精神。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时代呼唤我国装备制造业必须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而这些技术要实现那就需要大批有知识、有志向、有职业素养的劳动者,尤其是一线制造业职工。

科技越是发达,工匠精神越发重要。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尽管很多工作被机器人替代,但是工匠身上所拥有的精益求精、专心敬业的精神品格是代替不了的。当今社会,并不是一味地鼓励人们去当从事手工劳动的工匠,因为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已经一去不复返。我们可以不做工匠,也不可能人人都成为工匠,但是工匠精神值得传承。

当前,中国正在由不完全市场经济向市场经济迈进,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这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毋庸讳言,我国企业“短、平、快”的心理和行为明显滋生。有的企业往往为了短期利益,忽略了产品质量,员工中也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中国企业不仅需要大批技术过硬的工匠和技术工人,更需要努力培育工匠精神。只有工匠精神的诚信、担当、创新和坚持才可以帮助企业制造出高品质的产品,才可以使企业实现真正的持续发展。否则企业恐怕连核心竞争力都无法保证,最后的结局就只能是走向消亡。

培育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的当务之急,而如何进行,需要作的努力还很多。首先是企业要完善工匠辈出的体制机制,多注重从政策上对工匠倾斜,奖励其辛苦付出;完善技术工人评价机制,提高他们的生活福利待遇,技艺精湛的工匠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使之有更多的获得感;保护一线职工的创新积极性,鼓励广大职工学技能、提素质等。其次是教育培训要加强。目前职校或企业的很多培训只重视书本理论,忽视劳动实践是一大通病。应大力加强实践教育,让“心灵手巧”成为衡量人才的标准,为社会培养更多高水平的技术工人。再次是全社会要转变观念,改善技术工人的生存状态,改变轻视一线工人的错误观念,对工匠予以人文关怀,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技术工人、推崇工匠精神的氛围。

不久前, 中国节能收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对《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2015年社会责任报告》的“评级报告”。“评级报告”称:“经评级小组评价,《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2015年社会责任报告》为五星级,是一份卓越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的最高评级,也是中国节能社会责任报告连续第二年获此殊荣。

4.大国工匠精神作文 篇四

试想一下,如果清洁工们不努力的工作,我们将生活在垃圾堆里;如果房地产开发商只认钱,建筑材料以次充好,那我们所住高楼大夏将变成工程;如果快递员野蛮装卸,那么我们千挑万选的货物送上门后就变成了残次商品;如果医生对待工作敷衍应付,那将会对患者造成多大的伤害呀;如果工厂的操作工人不认真工作,那么废品率和次品率就会成倍增长……因此,我们要特别感谢那些具有工匠精神的普通劳动者,是他们的认真、执着、耐心、精细的工作态度,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幸福美满。

工匠的精神,指的是工匠身上所具有的.对技艺的坚持,以及对细节近乎完美的苛刻要求,还有他们所追求的极致的专业和专注。在当今机械工业化时代,放眼我们的周遭,浮躁之风正滋生蔓延,我们身边的很多人追求是“投入少,见效快”的理念,“工匠精神”正逐渐被人们忽略,甚至于遗忘,很多人丢弃了自己的良心“一切向钱看”,各种粗制滥造、资源浪费、浮躁、肤浅的现象,层出不穷,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生产大国,我们需要“工匠精神”。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同样需要“工匠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5.从大国工匠高凤林事迹看工匠精神 篇五

他是航天特种熔融焊接工,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第一颗“心脏”(氢氧发动机喷管)都在他手中诞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成立了首个以劳模名字命名的班组——高凤林班组,高凤林任组长。起,任第一研究院首席技能专家。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2018年10月兼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6月,受聘为吉林大学特聘教授。

说高凤林是“金手天焊”,不仅因为早期人们把比用金子还贵的氩气培养出来的氩弧焊工称为“金手”;还因为他焊接的对象十分金贵,是有火箭“心脏”之称的发动机;更因为他在火箭发动机焊接专业领域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可谓是世界顶级的焊工,也是我国焊工界金字塔的绝对顶端。

一个人、一辈子、一件事,创造别人认为不可能的可能,高凤林用四十多年的坚守,诠释着了一个航天匠人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

高凤林说:每每看到自己参与生产的火箭被成功送上太空,就有一种成功之后的自豪感,一种民族认可的满足感。

6.大国工匠精神是什么(一) 篇六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截至2013年,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

但作为GDP全球第二的制造业大国的中国,并没有多少百年企业。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工匠精神没有能够得到有效传承。

意识到这一点的中国,现在也正在重拾工匠精神。

2016年3月5日的“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明“工匠精神”已经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那么,什么是工匠精神呢?

工匠,是有工艺专长的匠人。工匠精神是指工匠不仅要具有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技能,而且还要有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和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以及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

经过对德国、日本等工匠精神盛行国家的比较研究,以及对我国古今工匠精神的收集整理,笔者认为大国工匠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执著专注、作风严谨、精益求精、敬业守信、推陈出新。

执著专注

我们发现,无论是德国,还是日本,他们都把执著专注作为工匠精神的重要内容。他们的知名工匠经常是专注于一件事情,并一直坚持下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

在世界制造的舞台上,“德国制造”一直占据高位。目前,在全球机械制造业的31个部门中,德国有17个占据领先地位,处于前3位的部门共有27个。德国的汽车、钟表、刀具、酿酒设备、地下排水系统、建筑与家具等,都以耐用、可靠、安全、精密等特征享誉世界。这也构成了“德国制造”的核心文化。

“专注”德国工匠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他们中有很多百年企业,为了成为全国以至于全球最强,他们能够几十年、几百年专注于某一产品领域,以求成就大业。他们的“大业”不是指多少数量、多少资产、多少产品、多少利润,是指质量世界第一,能够受到业内尊敬;他们是“小事大作,小企大业”,不求规模大,但求实力强。在这些全球知名的企业中,有些今天仍是中小企业,例如Koenig&Bauer(科尼希?鲍尔股份公司,也称高宝公司)的印染压缩机,RUD的工业用链,Karcher的高压专业吸尘器。在他们看来,追求的不是数量大,而是实力强。

眼光长远是德国中小企业的鲜明特点。他们不会在意一时的得失,更在意的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不懈追求。因为专注,德国企业或者工匠往往终生打造一件精品,世代相传。一旦进入,即使行业暂时不景气,他们也不会轻言放弃。

“术业有专攻”让他们成为行业“领头羊”。德国除了奔驰、宝马、西门子等知名品牌之外,还有数以千计的中小企业,它们大部分“术业有专攻”,一旦选定行业或者一个细分产品,就会一门心思扎根下去,不断探索,直到成为“领头羊”。

拜耳集团公司也因为专注而成长为全球的大企业。拜耳成立于1863年,一直专注于染料和药品,研发出了“世纪之药”一一阿司匹林,并于1899年投放市场。现在,已经有150多年历史的拜耳已经是一家在医药健康、农业生命科学领域拥有核心能力的全球企业。直到现在,阿司匹林还在全球畅销。

创建于1875年的德国路德李格和蒂茨链条有限公司(简称路德公司),因为专注于链条生产而成为行业“领头羊”。这是一个典型的专注型家族企业。100多年来,他们一直专注于链条及其组建制造技术的不断创新。公司在德国Aalen-Un-terkochen的总厂被视为世界上最现代化的链?l生产基地之一,“路德”(RUD)商标是全球公认的圆环链质量标志。同时,他们在德国和全世界拥有超过500项专利。“最弱的链环却体现着全部链条之品质。”也正是因为专注和一直信奉的路德质量宗旨,他们的产品被广泛应用于起重、吊装、输送(包括矿山)以及轮胎保护、雪地和山地领域。

德国凯驰是全球第一台家用高压清洗机的研发者,自1935年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清洁领域。他们专注于清洁领域,并通过坚持创新和不断研发,为全球用户提供最具竞争力的优质产品,并最终成为全球清洁领军品牌。作为全球规模巨大的清洁设备跨国集团,他们不仅拥有着数千种针对万千行业的专业清洁机械与科技,也以每周一款新品的雄厚研发力量,在世界范围使千万合作者不断实现着巨大的成功。

WMF(即符腾堡金属制品厂)是全球厨房器具的“领头羊”。它1853年由Daniel?Straub(丹尼尔?斯特劳博)在德国小镇盖斯林根创建,100多年来专注于厨房用具,没有做其他产品。现在,它是全球厨房用品顶级奢侈品牌,并成为不锈钢厨房及餐桌餐具用品的代名词。

让我们再来看看日本的工匠精神。工匠,在日本叫做职人,职人从事的工作统称工芸。工芸是用创意为实用品增添艺术性,使得物品本身的机能与美巧妙的结合的活动。正因为如此,用一生的时间钻研、做好一件事在日本并不鲜见,有些行业还出现一个家庭十几代人只做一件事。

日本工匠也是非常专一和执著的,他们更加安贫乐道。冈野信雄多年来只做一件事:旧书修复。这是一件收入不高,也没有什么前途的工作。但冈野信雄乐此不疲,最后做出了奇迹:任何污损破烂的旧书,他都能修复。

在日本,类似冈野信雄这样的工匠不少,他们都对自己工作有着近乎执著的追求,对自己要求苛刻,对事业充满骄傲。以次充好在他们看来是一种耻辱。

一家生产螺母、只有45个人的小公司,也把日本的工匠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它就是哈德洛克(Hard Lock)工业株式会社。日本哈德洛克工业创始人若林克彦有一次在一个展示会上看到一种防止松动的螺母,但结构复杂价格高昂,效果一般。

那段时间,如何做出永不松动的螺母成了若林克彦的心病。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经过反复试验,他终于找到了在螺母中增加榫头的办法,做出了永不会松动的螺母。

后来,日本最大的铁路公司以及日本新干线都开始采用了哈德洛克螺母。面对胜利果实,若林克彦非常激动,因为,他为这一天执著追求了二十年。现在,英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很多发达国家都要向这家小公司订购这小小的螺母。原因就在于他们的产品虽然简单,但技术含量很高,很难被模仿。原因在于他们的秘诀不在于技术,在于技能。

其实,我国古代也有工匠精神。

最有名的就是鲁国人鲁班,姓公输,名般。工匠出身的鲁班,对如何提高劳动效率和工艺水平十分专注,喜欢小发明、小创造,正是因为这种专注,他的发明创造很多,包括曲尺、墨斗、刨子、钻子、凿子、铲子等。这些发明大大提高了工匠们的劳动效率和工艺水平。

据说石磨也是鲁班发明的。当时鲁班发现,用两块比较坚硬的圆石,各凿成密布的浅槽,合在一起,用人力或畜力使它转动,就把米面磨成粉了。这一发现,是古代粮食加工工具的一大进步。同时,他还发明过砻、碾子等农机具。

在建筑和雕刻方面,鲁班也有贡献,刻制过立体的石质九州地图,可能是最早的石刻地图。此外,还传说他刻制过精巧绝伦的石头凤凰。

在兵器方面,鲁班曾经为楚国制造攻城用的“云梯”和水战用的“钩强”。楚国军队用“钩强”与越国军队进行水战,越船后退就钩住它,越船进攻就推拒它。他还把梯改制成可以凌空而立的云梯,用以攻城。鲁班还发明了锁钥。在周穆王时已有简单的锁钥,形状如鱼。鲁班改进的锁钥,形如蠡状,内设机关,凭钥匙才能打开。

《墨子?鲁问》还记鲁班削木竹制成鹊,这种仿生机械可以飞上天。另据《鸿书》记载,他还曾制木鸢以窥宋城。《论衡?自纪?儒增》还有一个传说,说他制作出备有机关的木车马和木人御者,可载其母。

西汉时代著名工匠、发明家丁缓也有不少发明创造,其中重要的就是发明了“被中香炉”。

东汉时代的魏伯阳,专注于炼丹。?过多年实践,终成正果,写成《周易参同契》,这部著作是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冶炼著作。魏伯阳也因此被尊称为“万古丹经王”。

东晋时著名的石刻雕塑家戴逵从小喜欢石刻,经常在各地向名师学习,后来技艺提升很快,传说洛阳龙门大佛像为其所雕。

綦毋怀文是中国南北朝时著名的冶金家。他专注于冶炼技术,创造的“灌钢法”或“团钢法”等炼钢方法,是我国冶金史上一项杰出的成就和创造,在世界炼钢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可以看出,无论是德国、日本等外国技术水平发达的国家,还是我们古代的工匠、艺人,在他们的工匠精神中,执著专注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为了一个发明,为了一个工艺的改进,为了一件作品,他们可以几个小时、几天、几年,甚至倾其一生,专注其中。这正是工匠精神之所在,也是他们闻名于世的法宝。

作风严谨

古今中外,作风严谨也是一些知名工匠们的共同特征之一。

他们做事认真规范,态度严谨,脚踏实地,一丝不苟,不浮躁,不投机取巧,不看重钱财,不看重职务。面对浮躁的社会,保持初心,不被外界繁杂的世俗诱惑,坚持标准,认真细致,耐得寂寞。

还是先说德国。

德国人的严谨,在全世界是有名的。这可以从一个小小螺丝钉看出来。“飞机安装环节要求非常严格,假如有6个螺孔,那么技师就只能拿到6个螺丝钉;如果掉了一个螺丝钉,死活都要找出来,”德国海里派克直升机责任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柳青说,“在飞机制造行业,工程人员需要非常严谨。如果一个螺丝钉不小心丢了,很可能会留下严重的安全隐患。”这一枚小小的螺丝钉,折射出了德国制造业一直传承的工匠精神:就是一名工匠要作风严谨,即使做一颗螺丝钉也要做到最好。

不因为追求效率而投机取巧,损害产品或者工程质量,是德国工匠精神的一大特点。一位中国教师在德国进修时发现,学校门前一条几十米的马路在翻修,正在重新铺上地砖。让他惊讶的是,两位工人竟然干了两个多月。要知道,这样的工作量,在中国要不了―天就会完成。这位教师非常好奇,走近一看,只见这两位工人非常仔细,每一块砖都按同一个程序铺设,就像一个机器人一样,一丝不苟,不省一个步骤。中午的时候,他们准时休息;下午到点后,他们准时下班。当时,这位教师想,这样的效率也太低了。但看着他们铺设出来的像艺术品一样的地面时,他还是非常服气的。

不因为追求利润而偷工减料,损害产品或者工程质量,是德国工匠精神的又一大特点。

无论是汽车、刀具,还是厨房用品,德国的产品经常给人厚实、耐用的感觉。在德国,很多企业的研发人员和工匠不把“性价比”放在第一位,他们所追求的是生产出质量最好的产品,“但求最好,不怕最贵”。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德国制造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能够占据高端市场的原因。

德国人作风上的严谨,有时甚至到了有点循规蹈矩、机械、教条的地步。一个笑话可以证明:将电话亭标上男女,结果好多人都按规矩男女分开进亭,一打听,大部分为德国人。

还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也说明了德国人的严谨。一位中国人被西门子公司录用,入职一个多月后,他制作一盒名片的申请还没有被批准。原因是他们制作名片是与一家公司合作的,中间需要多人审批,并且要很多人一起制作,以减少成本。

有时候,德国人按程序办事的原则能让外国人干着急。德国人喜欢按计划办事,一些德国公司的计划、月度计划也执行得很好,很少出现不按计划办事的情况。有的公司规定,如果不是计划内的事情,员工可以拒绝执行。

认真规范是德国人作风严谨的工匠精神的一个典型特征。网上流行的一组照片表明,德国工人布线一切都是严格按要求进行的,无论有多少条线路,都是像一个模子刻的一样,标标准准,整整齐齐。广东一位知名技工院校的校长看过后评价:“看看这个,你就知道什么叫工匠精神。看到我们一些地方像蜘蛛网一样的布线,心里就堵得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认真、细致、严谨、处处追求完美,这些典型的德国标签不是一朝一夕铸就的。

在英国,也有这样的案例。早期,工匠精神的代表人物――英国航海钟发明者约翰?哈里森(John?Harrison,1693―1776)费时40余年,先后造出了5台航海钟,其中以1759年完工的“哈氏4号”最为突出,航行了64天,只慢了5秒。在制作过程中,哈里森不被外界的高薪诱惑,认真细致,坚持标准,耐得寂寞,几十年如一日,潜心制作航海钟,完美解决了航海经度定位问题。

日本人也因为作风严谨而出名。在一些国家,经常把生产数量放在第一位,但日本匠人首先看重的是质量。一般日本人干活比较慢,但是很少出差错,甚至有零差错的人。这样的人每天工作精神都是高度集中,压力也很大,因此,日本很多人因此出现了身体和精神上的问题。

一位在日本工作的人讲述了他一段亲身经历。一些日本工人工作太认真,太仔细,可以到你想不到的程度。他在日本工作时负责成品核算,一个钣金件在高精度数控机床上加工,加工成本要精确计算到加工一个四方孔要冲几下的程度,虽然那个时间可能只有几秒,还要存档备案。两个机种做成本比较时,精确到由多少个零件、标准件组成,所有的零件有多少次折弯,焊接的累计长度是多少等。部品检查时,一个很小的零件,尺寸角度都要检查两遍,检查数据都要记录备案。他们技术部一位叫三木的设计员,将与客户的所有往来邮件都打印成册,分类标志。并且,他每作一次设计改动都要算一下成本。

7.职业教育大国工匠精神 篇七

一、立意高远:小切口, 大主题

主题报道是围绕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 中心工作开展的宣传报道。 主题是主题报道的灵魂, 如何确定主题, 确定什么样的主题, 是主题报道的核心问题。 这就要求新闻从业者把握时代脉搏, 深刻领会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内涵, 全面深入地解读党和政府的战略部署, 将重大主题宣传转化为有新闻性、可看性、感染力的节目, 力求报道立意高远、挖掘深入、情感真挚, 让主题报道入心入脑, 有效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大国工匠》的主题重大、立意高远, 它报道的是工匠们的精湛技术, 讴歌的是中国普通劳动者的劳动精神, 弘扬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诠释的是 “大国之路, 匠心筑梦”的时代主题。 《大国工匠》选取的八位工匠都是一线工人, 分别从事焊接、研磨、捞纸、錾刻等不同职业。 八位工匠与众不同之处在于, 他们的工作连接着举世瞩目的长征火箭、 蛟龙号潜水器、港珠澳大桥、高铁等现代顶尖制造行业和名扬天下的宣纸、錾刻等传统工艺制作行业, 令人叹为观止。 八位工人、八种手艺、八大领域, 极具代表性, 代表着中国制造业发生的巨大变化和重大成就, 代表着中国的顶尖高科技前沿和优秀的传统文化, 涵盖了国家的软硬实力, 因此选题的新意即刻显现。 值得一提的是, 《大国工匠》对“大国之路, 匠心筑梦”这一时代主题, 没有采取宏大的叙事方式, 而是巧妙地选取中国发展进程中最不起眼的普通工人、 不可或缺的岗位与工种作为切入点, 通过平凡工匠的小故事进行呈现, 以小见大地阐述了劳动的内涵、劳动的价值和劳动精神, 诠释了“让劳动共同托起中国梦”的伟大号召, 契合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五一”讲话中提出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精神实质。 《大国工匠》可谓是“切口小, 主题大”。

主题报道的主题要现实性强, 必须接地气, 从群众中来, 才能回到群众中去, 这就要求新闻从业者不仅要把握时代脉搏, 还要深入生活、深入群众, 平等交流, 扎实采访, 细致观察, 深度挖掘, 认真提炼, 精心创作。 中国是一个“工匠大国”, “工匠精神”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虽然今天“工匠精神”有所失落, 但当今发展中的中国不缺工匠和“工匠精神”, 缺少的是发现。 《大国工匠》的选题立足于现实, 从现实中寻找、发现了中国的顶级技艺, 找到了有顶级技艺的工匠, 聚焦其中的八位工匠代表, 讲述了他们的感人故事, 传达了“技高一筹, 人有我优”“微而著, 小而实”“匠心筑梦”的“工匠精神”, 赞美了劳动创造之美和劳动精神的可贵。 《大国工匠》这一主题接地气, 既有时代高度, 又有现实厚度。 《大国工匠》播出后, 得到了受众的认同, 引起了受众的情感共鸣, 唤起了受众对“工匠精神”的追求, 激发了亿万劳动者向着梦想前行的斗志。

二、德技融合:小人物, 大情怀

主题报道要想吸引人、打动人, 必须融入情感, 讲好故事。 《大国工匠》讲述了八位工匠“匠心筑梦” 的精彩故事, 既报道了他们的劳动成就, 又报道了他们的内心感受, 将他们的“技”之精与“德”之厚巧妙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有很强的感染力。

《大国工匠 》报道的不是科学家、作家、学者、决策者等大人物, 而是来自一线的技术工人, 他们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 没有高学历, 年龄不一, 有80后的青年, 有风华正茂的中年人, 有即将退休的老年人。 他们中许多人是第一次接受采访, 但就是这样一群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成了中央电视台新闻报道的对象。 他们身上所展现出来的敬业精神、所散发出来的家国情怀之所以令人心动、产生共鸣, 是因为他们自觉地把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转化成了做人做事的准则, 把个人的理想融入了国家的梦想之中。 这种“小人物, 大情怀”的表达方式正是《大国工匠》的创新, 也是吸引观众的主要创作手法之一。

《大国工匠》 报道的八位工匠都是 “国宝级的工匠”, 报道如何呈现“国宝级工匠”高超的技艺?首先, 数据的使用和转化呈现出八位工匠的技能精湛。 工匠们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报道离不开数据, 《大国工匠》 中便使用了大量的数据, 这些具体数据的使用增强了报道的说服力, 同时让数据说话也能够避免平淡空洞的铺叙。 如《练就手眼神功装配精确到丝》中一开始就连用几组数据:“1公斤, 是深海中1个指甲大小的面积上要承受的水压”“1丝, 只有0.01毫米, 也就是一根头发丝的1/10那么细”“球体和玻璃的接触面必须控制在0.2丝以下”“0.2丝, 只有一根头发丝的1/50”, 这些数据描写形象具体, 扣人心弦, 营造了报道的紧张气氛, 也传达了语言表述不能传递的信息。 像这样的数据, 《大国工匠》中几乎每期都有, 这些数据在编排形式上一致, 统一用字幕展示, 编成两行, 第一行是数据, 第二行是数据解读, 版面醒目, 增强了观众对数据的认知, 避免了解说中数字一带而过的情形。 电视是声画合一的媒体, 在主题报道中如何发挥电视的这一优势? 报道只有把数据转化为可知可感的画面和通俗易懂的语言, 才能避免数据的堆砌和枯燥。 编组人员在《大国工匠》中准确无误地把数据转化成了生动形象的画面和易于理解的语言, 如《张冬伟:液化天然气船上“缝”钢板》在数据介绍时就配有字幕和解说, 解说中有“3.5米”“5小时” “薄如纸的殷瓦钢板”“13公里”“不能有一丝停顿”等关键性语言, 还有张冬伟焊接LNG船的内胆特写画面, 再配上张冬伟的同期声:“自己烧的焊缝一眼就能够看出来的, 像绣花一样, 一针一针很均匀, 板厚最薄的地方只有0.7毫米, 跟一张牛皮纸一样薄…… 我们的工作就是像在木头上玩火。 ”这些数据、特写画面和有声语言等多要素相配合, 共同表现了张冬伟的工作难度大, 也清晰地呈现了他的劳动成果之美、技术之精湛。

其次, 通过细节凸显与众不同。 电视中的细节最有表现力和冲击力, 也最能抓住受众的眼球, 震撼受众的心灵。电视报道中可选择人物在工作中的某个动作、生活中的某个瞬间或者身体上的某个部位等典型细节, 用特写镜头呈现, 细节的展现胜过千言万语的空洞赞美。“国宝级工匠”的精湛技艺离不开他们灵巧的双手, 《大国工匠》就特别强调 “工匠之手”, “工匠之手”的特写画面也成为全片的标志性符号。比如顾秋亮没有指纹的手指, 胡双钱沾满铝屑和漆色而显得有些发青的手, 周东红红彤彤的双手, 管延安沾满油污的双手, 孟剑锋布满老茧的手等, 这些极富冲击力的 “手 ”的画面拨动了每一个受众的心弦 , 使他们对工匠们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工匠们做出的产品也最能表现他们的劳动创造之美, 《大国工匠》 多次用细节甚至特写镜头呈现他们的产品原形。 比如工艺美术师孟剑锋纯手工錾刻的APEC国礼, 高铁研磨师宁允展手工研磨的定位臂, 捞纸大师周东红捞出的富有灵魂的宣纸等, 这些特写画面恰到好处, 完美呈现了劳动的创造之美, 给受众带来了视觉享受和心灵震撼。

八位工匠的绝技是怎样练成的? 他们为什么能够坚持? 受众在佩服惊叹之余会产生一些疑问。 《大国工匠》在报道中没有局限于报道人物的技能, 而是深入到人物内心, 用诚实的态度和平实的视角, 真实记录工匠们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用讲故事的形式生动再现了他们成长路上的酸甜苦辣和坚定的信念, 呈现出他们的德行之厚, 更进一步讴歌了中国劳动者的崇高精神。 为了讲好工匠们的故事, 报道从他们的实际工作出发, 通过记者深入的采访和细致的观察, 抓住了工匠们富有表现力的言行和事迹来反映他们的职业态度和人生追求。 比如火箭“心脏”焊接人高凤林, 戴上焊接面罩工作能够坚持10分钟不眨眼, 这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坚持, 而他却要求自己不能有一丝闪失。 当一些企业开出高薪外加两套北京住房的诱人条件聘请他时, 他拒绝了, 记者采访时他说:“每每我们看到我们生产的发动机, 把卫星打到太空, 一种成功以后的自豪感, 你说金钱能买到吗? 给我挖走了, 得不到一种民族认可的满足感。 ”微笑的面容, 平和的语气, 质朴的话语, 却字字铿锵, 饱含感情, 这些言行反映了一个劳动者对工作的执着、对品质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

《大国工匠》 中的八位工匠都有朴素平实的心境、任劳任怨的劳动心态, 同时更有博大的情怀:坚守品质、精益求精、民族认同等。 从更高的角度看, 《大国工匠》中报道的工匠已不仅仅是普通工匠的个体展示, 而是当代中国劳动者的群像代表, 他们的感人故事是整个民族的共同财富。 正因为如此, 这些报道才能够深入人心, 使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唤起受众的民族情感和价值认同。

三、整体联动:多渠道传播, 多手段配合

当今新媒体时代, 一般的新闻报道很容易被淹没在海量信息中, 不为人们所关注。 要提高主题报道的舆论引导能力, 需要媒体精心策划, 整体联动, 多方参与, 互相配合, 互相补充, 共同形成舆论合力, 以取得最佳传播效果。 《大国工匠》就是中央电视台精心策划的杰作, 在传播上做到了整体联动, 多渠道传播, 多手段配合, 传播面广, 社会关注度高, 影响力大, 舆论引导能力得到了提升。

《大国工匠 》是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联合推出的报道, 是央视新闻人集体创作的结晶。 两个频道的多个栏目同时参与报道, 如《新闻联播》《东方时空》《共同关注》《朝闻天下》《24小时》 等栏目在不同时段播出《大国工匠》的相关报道, 使中国劳动者的形象和劳动创造之美不断在荧屏上出现, 受众对劳动者的认知感受不断加强, 对劳动价值和劳动精神的认同不断强化, 主题报道的舆论引导能力自然得到提升。 另外, 中央电视台充分利用了新媒体, 从 《大国工匠》 开播当天的4月30日起到5月10日, 参与报道的各栏目及时在央视新闻网传送了《大国工匠》的相关内容;“央视新闻”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也同步推出了很多有关《大国工匠》的特别设计和特别策划, 积极引领网络舆论。 其中央视新闻一则题为《向劳动者致敬! 你愿意为这八双手转发吗? 》的博文, 阅读量高达675.5万次, 转发超过1.8万次。 “央视新闻”微信推出题为《今天, 让我们向这8双手致敬!》的文章, 阅读量达10万次, 点赞2315次。 这些新媒体的配合有效扩大了《大国工匠》的传播面、 关注度和影响力, 同时还加强了与受众的互动, 使受众的参与热情大大提高。

节假日是全民休息的时间, 大家关注媒体较往常多, 电视利用节假日推出主题报道, 能够提高主题报道的关注度。 利用节假日传播也是《大国工匠》的特点之一。 中央电视台在今年“五一”假期推出 《大国工匠》, 用电视的表现手法展现劳动者的风采, 展示劳动创造之美, 通过这种特殊的形式向千千万万的劳动者致敬, 得到了受众的认可, 引起了受众的情感共鸣, 激发了受众的工作热情, 提升了报道的舆论引导能力。

2015年5月27日 《大国工匠 》节目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与会者总结了节目的成功经验。 当晚央视 《晚间新闻 》以《用工匠精神铸造中国梦 》为题报道了此次研讨会, 再次引起了受众对《大国工匠》的关注, 使其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8.大力培养“大国工匠” 篇八

近日,中央召开学习贯彻《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座谈会,传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央部署要求,要强化问题导向、注重精准施策,创新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激励、引进、保障机制。《意见》提出,大力培养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技能人才队伍。

工业强国就是技师技工的大国

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在于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人才发展包括创新型科技人才、技能人才等各类各级人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既包括创新型科技人才发展,也包括技能人才发展。所谓技能人才,是指操作岗位的技术人员,只要经过中等专业训练就可以满足岗位技术要求,后期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成长为技术骨干。这类人才,往往不具备很高的学历,但有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

技能人才对于创新驱动发展、对于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是十分重要的基础。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技能型人才发展不仅是职业技术培养问题,而且同样存在人才评价、流动、激励等方面改革的迫切性和不可忽视的特殊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我们要有很强的技术工人队伍。”“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的人才基础应该是技工。”总书记要求“大力培育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着力发现、培养、集聚高技能人才队伍,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十三五”规划纲要强调,要营造崇尚专业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新时期工匠精神。

多方面因素造成技能人才缺乏

目前,我国不仅缺乏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而且也缺乏高技能专业人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结构上,都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存在着结构不合理、总量不足等严重问题。从总量上看,到2015年年底,全国技能人才总量为1.65亿人,仅占就业人员的20%,高技能人才总量4 501万人,占技能人才的27.3%,而一些制造业强国则占到40%以上。从结构上看,技能人才分布存在着产业不均衡,在传统机械加工类工种多,新型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少;国企民企分布不均衡,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分布多,民企和中小企业少;年龄分布不均衡,四成以上的技师、高级技师年龄超过46岁,人才断档问题突出,年轻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从市场供需来看,近年来,我国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5以上,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以上,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制约我国技能人才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是“重学历、轻能力;重装备、轻技工;重理论、轻操作;重科技创新人才、轻技能人才”的观念长期存在,形成了对技能成才的偏见,使技能成才对青年和学生吸引力不强,导致技能学习的积极性严重缺乏。二是职业技能评价进入“重学历”误区。在技能人才评价上,学历、论文、配额仍处于人才评价主体地位,这对于学历偏低或无学历的技工院校毕业生和技能人才是不适合的,严重损害了技能人才的利益,导致技能人才上升空间有限、职业发展通道不畅。三是技能人才在工资定级、落户、流动等方面,都与其他人才有较大差距,存在收入水平偏低、社会地位不高等问题。四是技能人才专项活动实施力度不够。为此,国家启动的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百城技能振兴专项活动、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高校毕业生技能就业专项行动等重点行动计划,相关部门尚需加大落地力度。

建立和完善技能人才改革机制

一是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以大规模开展职业培训、大幅度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目标,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终身,适应劳动者需求的职业培训制度。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精湛技艺、高超技能和较强创新能力的“大国工匠”。同时,实施企业职工技能提升计划,建立高技能人才绝技绝活代际传承机制,全面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

二是积极改革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建立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突破年龄、学历、资历、论文和身份限制;在简政放权中,加快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改革,强化和提高职业资格证书社会影响力、公信力和含金量,与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保障等环节紧密相联,使其真正成为技能人才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通行证。制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办法。完善国家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制度。

三是改革技能人才激励制度。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推动技能人才按贡献参与分配,让技能人才合理合法享有创新收益,着力提高技能人才的待遇水平;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精神和物质奖励力度,扩大高技能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数。推行技师、高级技师聘任制度,探索建立企业首席技师制度。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

四是强化“工匠精神”宣传,提高技能人才社会地位。大力宣传国家对技能人才工作方针政策,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理念,不断强化工匠精神,树立职业英雄。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郝幸田)

上一篇:2019民主生活会对照下一篇:在毕业班学生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