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文言文(共8篇)
1.人物传记文言文 篇一
高中文言文人物传记
(一)田豫,字国让,渔阳雍奴人也。刘备之奔公孙瓚也,豫时年少,自托于备,备甚奇之。备为豫州刺史,豫以母老求归,备涕泣与别,曰:“恨不与君共成大事也。”
公孙瓚使豫守东州令,瓚将王门叛瓚,为袁绍将万余人来攻。众惧欲降。豫登城谓门曰:“卿为公孙所厚而去,意有所不得已也;今还作贼,乃知卿乱人耳。夫挈瓶之智,守不假器,吾既受之矣;何不急攻乎?”门惭而退。瓚虽知豫有权谋而不能任也。瓚败而鲜于辅为国人所推,行太守事,素善豫,以为长史。时雄杰并起,辅莫知所从。豫谓辅曰:“终能定天下者,必曹氏也。宜速归命,无后祸期。”辅从其计,用受封宠。太祖召豫为丞相军谋掾,除颍阴、朗陵令,迁弋阳太守,所在有治。
鄢陵侯彰征代郡,以豫为相。军次易北,虏伏骑击之,军人扰乱,莫知所为。豫因地形,回车结圜阵,弓弩持满于内,疑兵塞其隙。胡不能进,散去。追击,大破之,遂前平代,皆豫策也。
迁南阳太守。先是,郡人侯音反,众数千人在山中为群盗,大为郡患。前太守收其党羽五百余人,表奏皆当死。豫悉见诸系囚,慰谕,开其自新之路,一时破械遣之。诸囚皆叩头,愿自效,即相告语,群贼一朝解散,郡内清静。具以状上,太祖善之。
太和末,公孙渊以辽东叛,帝(魏明帝)欲征之而难其人,中领军杨暨举豫应选。乃使豫以本官督青州诸军,假节,往讨之。会吴贼遣使与渊相结,帝以贼众多,又以渡海,诏豫使罢军。豫度贼船垂还,岁晚风急,必畏漂浪,东随无岸,当赴成山。成山无藏船之处,辄便循海,案行地势,及诸山岛,徼截险要,列兵屯守。贼还,果遇恶风,船皆触山沈没,波荡着岸,无所逃窜,尽虏其众。初,诸将皆笑于空地待贼,及贼破,竞欲与谋,求入海钩取浪船。
正始初,迁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加振威将军,领并州刺史。屡乞逊位,太傅司马宣王以为豫克壮,书喻未听。拜太中大夫,食卿禄。年八十二薨。
豫清俭约素,赏赐皆散之将士。每胡、狄私遗,悉簿藏官,不入家;家常贫匮。虽殊类,咸高豫节。嘉平六年,下诏褒扬,赐其家钱谷。
(二)元德秀,字紫芝,河南河南人。少孤,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母入京师。既擢第,母亡,庐墓侧,食不盐酪,藉无茵席。服除,以窭(贫寒)因调南和尉,有惠政。
德秀不及亲在而娶,不肯婚。人以为不可绝嗣,答曰:“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初,兄子襁褓丧亲,无资得乳媪,德秀自乳之,能食乃止。既长,将为娶,家苦贫,乃求为鲁山令。前此堕车足伤,不能趋拜,太守待以客礼。有盗系狱,会虎为暴,盗请格虎自赎,许之。吏白:“彼诡计,且亡去,无乃为累乎?”德秀曰:“许之矣,不可负约。即有累,吾当坐,不及余人。”明日,盗尸虎还,举县嗟叹。
玄宗在东都,酺(聚会饮酒)五凤楼下,命三百里县令、刺史各以声乐集。是时颇言帝且第胜负,加赏黜。河内太守辇优伎数百,被锦绣,或作犀象,瑰谲光丽。德秀惟乐工数十人,联袂歌《于蔿于》。《于蔿于》者,德秀所为歌也。帝闻,异之,叹曰:“贤人之言哉!”谓宰相曰:“河内人其涂炭乎?”乃黜太守,德秀益知名。
所得奉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岁满,笥余一缣,驾柴车去。不为墙垣扃钥,家无仆妾。岁饥,日或不爨(烧火做饭)。嗜酒,陶然弹琴以自娱。德秀善文辞,作《蹇士赋》以自况。房琯每见德秀,叹息曰:“见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尽。”苏源明常语人曰:“吾不幸生衰俗,所不耻者,识元紫芝也。”
天宝十三载卒,家惟枕履箪瓢而已。
(三)晁错者,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帝,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才,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而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也。 (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赞曰:晁错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其父睹之,然长于沟渎,亡益救败,不如赵母指括,以全其宗。悲夫!错虽不终,世哀其忠。故论其施行之语著于篇。(节选自《汉书袁盎晁错传》)
(四)张砺,磁州人,初仕唐为掌书记,迁翰林学士,会石敬塘①起兵,唐主以砺为招讨判官,从赵德钧援张敬达于河东。及敬达败,砺入契丹②。
后太宗见砺刚直,有文彩,擢翰林学士。砺临事必尽言,无所避,上益重之。未几谋亡归,为追骑所获,上责曰:“汝何故亡?”砺对曰:“臣不习北方土俗、饮食、居处,意常郁郁,以是亡耳。”上顾通事③高彦英曰:“朕尝戒汝善遇此人,何及使失所而亡?砺去,可再得耶?”遂杖彦英而谢砺。
会同初,升翰林承旨,兼吏部尚书,从太宗伐晋。入汴,诸将萧翰、耶律郎五、麻答辈肆杀掠。砺奏曰:“今大辽始得中国,宜以中国人治之,不可专用国人及左右近习。苟政令乖失,则人心不服,虽得之亦将失之。”上不听。
顷之,车驾北还,至栾城崩,时砺在恒州,萧翰与麻答以兵围其第。砺方卧病,出见之,翰数之曰:“汝何故于先帝言国人不可为节度使?我以国舅之亲,有征伐功,先帝留我守汴,以为宣武军节度使,汝独以为不可,又谮我与解里④好掠人财物子女。今必杀汝!”趣令锁之。砺抗声曰:“此国家大体,安危所系,吾实言之。欲杀即杀,奚以锁为?”麻答以砺大臣,不可专杀,乃救止之。是夕,砺恚愤卒。
(五)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吏,居县为豪吏矣。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诎於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参子奋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 乃谓奋曰:“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高帝新弃群臣,帝富於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然无言吾告若也。”奋既洗沐归,闲侍,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笞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曰:“与奋胡治乎? 乃者①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惠帝曰:“善。君休矣!”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卒,谥懿侯。子奋代侯。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顜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太史公曰: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阴侯俱。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唯独参擅其名。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节选自《史记曹相国世家》)
[注]①乃者:往日,上次。②顜(jiǎng):明确。
(六)曹端,字正夫,渑池人。永乐六年举人。五岁见《河图》《洛书》,即画地以质之父。及长,专心性理。其学务躬行实践,而以静存为要。读宋儒《太极图》《通书》《西铭》,叹曰:“道在是矣。”笃志研究,坐下著足处,两砖皆穿。事父母至孝。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谓:“佛氏以空为性,非天命之性;老氏以虚为道,非率性之道。”父欣然从之。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既葬,庐墓六年。
端初读谢应芳《辨惑编》,笃好之,一切浮屠、巫觋(xí)、风水、时日之说屏不用。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为设里社、里谷坛,使民祈报。年荒劝振,存活甚众。为霍州学正,修明圣学。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知府郭晟问为政,端曰:“共公廉乎。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晟拜受。遭艰归,渑池、霍诸生多就墓次①受学。服阕,改蒲州学正。霍、蒲两邑各上章争之,霍奏先得请。
霍州李德与端同时,亦讲学于其乡。及见端,退语诸生曰:“学不厌,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至其知古今,达事变,未学鲜或及之。古云‘得经师易,得人师难’,诸生得人师矣。遂避席去。端亦高其行谊,命诸生延致之,讲明正学。”
端先后在霍十六载,宣德九年卒官,年五十九。诸生服丧之年,霍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贫不能归葬,遂留葬霍。 注: ①墓次:服丧人的临时住处。
(七)贺若弼,字辅伯,河南洛阳人也。父敦,以武烈知名,仕周为金州总管,宇文护忌而害之。临刑,呼弼谓之曰:“吾必欲平江南,然此心不果,汝当成吾志。且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因引锥刺弼舌出血,诫以慎口。弼少慷慨有大志,骁勇便弓马,解属文,博涉书记,有重名于当世。周齐王宪闻而敬之,引为记室。未几,封当亭县公,迁小内史。周武帝时,上柱国乌丸轨言于帝曰:“太子非帝王器,臣亦尝与贺若弼论之。”帝呼弼问之,弼知太子不可动摇,恐祸及己,诡对曰:“皇太子德业日新,未睹其阙。”帝默然。弼既退,轨让其背己,弼曰:“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所以不敢轻议也。”及宣帝嗣位,轨竟见诛,弼乃获免。寻与韦孝宽伐陈,攻拔数十城,弼计居多。
高祖受禅,阴有并江南之志,访可任者。高颎曰:“朝臣之内,文武才干,无若贺若弼者。”高祖曰:“公得之矣。”
开皇九年,大举伐陈,以弼为行军总管。将渡江,酹酒而祝曰:“弼亲承庙略,远振国威,伐罪吊民,除凶翦暴,上天长江,鉴其若此。如使福善祸淫,大军利涉;如事有乖违,得葬江鱼腹中,死且不恨。”
先是,弼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必集历阳。于是大列旗帜,营幕被野。陈人以为大兵至,悉发国中士马。既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后以为常,不复设备。及此,弼以大军济江,陈人弗之觉也。袭陈南徐州,拔之,执其刺史黄恪。军令严肃,秋毫不犯。有军士于民间沽酒者,弼立斩之。进屯蒋山之白土冈,陈将鲁达、周智安、任蛮奴、田瑞、樊毅、孔范、萧摩诃等以劲兵拒战。田瑞先犯弼军,弼击走之。鲁达等相继递进,弼军屡却。弼揣知其骄,士卒且惰,于是督厉将士,殊死战,遂大破之。
(八)刘健字希贤,洛阳人。健少端重,与同邑净禹锡、白良辅游,得河东薛氏之传。举天顺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谢交游,键户读书,人以木强视之。然练习典故,有经济志。成化初,修《英宗实录》。健学问深粹,正色敢言,以身任天下重。清宁宫灾,太监李广有罪自杀。健与李东阳、谢迁疏言:“帝王未有不遇灾而惧者,向来奸佞荧惑圣听,贿赂公行,赏罚失当,灾异之积正此之由。今幸元恶殄丧①,圣心开悟,而余匿未除,宿弊未革。伏愿奋发励精,进贤黜奸,明示赏罚,凡所当行,断不在疑,毋更因循,以贻后悔。”帝方嘉其言,而广党蔡昭等旋取旨予广祭葬、祠额。健等力谏,仅寝祠额。南北言官司指陈时政,频有所论劾,一切皆不问。国子生江熔劾健,东阳杜抑言路。帝慰留健,而下熔于狱。二人力救,得释。十三年四月,大同告警,京师戒严。兵部请甄别京营诸将,帝召镇远侯顾溥督团营。时帝视朝颇晏②,健等以为言,颔之而已。十四年秋,帝以军兴缺饷,屡下廷谇③。健等言:“天下之财,其生也有限。今光禄岁供增数十倍数,诸方织作务为新巧,斋醮日费钜万,太仓所储,不足饷战士。而内府取入,动四五十万,宗藩贵戚之求土田、夺盐利者,亦数千万计。土木日兴,科敛不已,传奉薪,内府工匠之饩廪④,岁增月积,无有穷期,财安得不匮?”今陕西、辽东边患方殷,湖广、贵州军旅继功,不知何以应之?望陛下绝无举之贯。躬行节俭,为中外倡,而今群臣得毕献其诚,讲求革弊之策,天下幸甚。”明年四月,以灾异陈勤朝讲、节财用、罢斋醮、公赏罚数事。及冬。南京、凤阳大水,廷臣多上言时务,久之不下。健等因极陈怠政之失,请勤听断,以振纪纲。帝皆嘉纳。
(九)君钱塘袁氏,讳枚,字子才。其仕在官,有名绩矣。解官后,作园江宁西城居之,曰随园。世称随园先生,乃尤著云。祖讳崎,考讳滨,叔父鸿,皆以贫游幕四方。君之少也,为学自成。年二十一,自钱塘至广西,省叔父于巡抚幕中。巡抚金公跳一见异之,试以铜鼓赋,立就,甚瑰丽。会开博学鸿词科,即举君。时举二百令人,惟君最少。及试报罢。后中乾隆戊午科顺天乡试,次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散馆,又改发江南为知县,最后调江宁知县。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既而去职家居。再起,发陕西。甫及陕,遭父丧归,终居江宁。
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声,而忽摈外;及为知县,著才矣,而仕卒不进。 自陕归,年甫四十,遂绝意仕宦,尽其才以为文辞歌诗。足迹造东南山水佳处皆遍。其瑰奇幽邈,一发于文章,以自喜其意。四方士至江南,必造随园投诗文,几无虚日。君园馆花竹水石,幽深静丽,至檑槛器具,皆精好,所以待宾客者甚盛。与人留连不倦,见人善,称之不容口。后进少年诗文一言之美,君必能举其词,为人诵焉。
君古文、四六体,皆能自发其思,通乎古法。于为诗,尤纵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士多仿其体。故《随园诗丈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贵重之。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君仕虽不显,西世谓百金年全,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
君始出,试为溧水令。其考自远来县治,疑予年少,无吏能,试匿名访诸野。皆曰:“吾邑有少年袁知县,乃大好官也。”考乃喜,入官舍。在江宁尝朝治事,夜召士饮酒赋诗,而尤多名迹。江宁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君以为不足道,后绝不欲人述其吏治云。
君卒于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年八十二。始君葬父母于所居小仓山北,遗命以己拊。嘉庆三年十二月乙卯,拊葬小仓山墓左。桐城姚鼐以君与先世有交,而鼐居江宁,从君游最久。君殁,遂为之铭。
(十)孔奋字君鱼,扶风茂陵人也。曾祖霸,元帝时为侍中。奋少从刘歆受《春秋左氏传》,歆称之,谓门人曰:“吾已从君鱼受道矣。”
遭王莽乱,奋与老母、幼弟避兵河西。建武五年,河西大将军窦融请奋署议曹掾,守姑臧长。八年,赐爵关内侯。时天下扰乱,惟河西独安,而姑臧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奋在职四年,财产无所增。事母孝谨,虽为俭约,奉养极求珍膳。躬率妻、子,同甘菜茹。时天下未定,士多不修节操,而奋力行清洁,为众人所笑,或以为身处脂膏,不能以自润,徒益苦辛耳。奋既立节,治贵仁平,太守梁统深相敬待,不以官属礼之,常迎于大门,引入见母。
陇蜀既平,河西守令咸被征召,财货连毂(注:连车满载),弥竟川泽。惟奋无资,单车就路。姑臧吏民及羌胡更相谓曰:“孔君清廉仁贤,举县蒙恩,如何今去,不共报德!”遂相赋敛牛、马、器物千万以上,追送数百里。奋谢之而已,一无所受。既至京师,除武都郡丞。
时,陇西余贼隗茂等夜攻府舍,残杀郡守,贼畏奋追急,乃执其妻子,欲以为质。奋年已五十,唯有一子,终不顾望,遂穷力讨之。吏民感义,莫不倍用命焉。郡多氐人,便习山谷,其大豪齐钟留者,为群氐所信向。奋乃率厉钟留等令要遮抄击,共为表里。贼窘惧逼急,乃推奋妻子以置军前,冀当退却,而击之愈厉,遂禽灭茂等,奋妻子亦为所杀。世祖下诏褒美,拜为武都太守。
奋自为府丞,已见敬重,及拜太守,举郡莫不改操。为政明断,甄善疾非,见有美德,爱之如亲,其无行者,忿之若仇,郡中称为清平。
(十一)何武字君公,蜀郡郫县人也。武兄弟五人,皆为郡吏,郡县敬惮之。武弟显家有市籍,租常不入,县数负其课。市啬夫求商①捕辱显家,显怒,欲以吏事中商。武曰:“以吾家租赋徭役不为众先,奉公吏不亦宜乎!”武卒白太守,召商为卒吏,州里闻之皆服焉。
久之,太仆王音举武贤良方正,迁扬州刺史。九江太守戴圣,《礼经》号小戴者也,行治多不法,前刺史以其大儒,优容之。及武为刺史,行部②录囚徒,有所举以属郡。圣曰:“后进生何知,乃欲乱人治!”皆无所决,武使从事廉得其罪,圣惧,自免。后为博士,毁武于朝廷。武闻之,终不扬其恶。而圣子宾 客为群盗,得,系庐江。圣自以子必死,武平心决之,卒得不死。自是后,圣惭服。武每奏事至京师,圣未尝不造门谢恩。
武为刺史,行部必先即学官③见诸生,试其诵论,问以得失,然后入传舍,出记问垦田顷亩,五谷美恶,已乃见二千石④,以为常。
初,武为郡吏时,事太守何寿。寿知武有宰相器,以其同姓故厚之。后寿为大司农,其兄子为庐江长史。时武奏事在邸,寿兄子适在长安,寿为具召武弟显及故人杨覆众等,酒酣,见其兄子,曰:“此子扬州长史,材能驽下,未尝省见。”显等甚惭,退以谓武,武曰:“刺史古之方伯⑤,上所委任,一州表率也,职在进善退恶。吏治行有茂异,民有隐逸,乃当召见,不可有所私问。”显、覆众强之,不得已召见,赐卮酒。岁中,庐江太守举之。其守法见惮如此。
武为人仁厚,好进士,奖称人之善。为楚内史厚龚胜、龚舍,在沛郡厚唐林、唐尊,及为公卿,荐之朝廷。然疾朋党,问文吏必于儒者,问儒者必于文吏,以相参检。欲除吏,先为科例以防清托。其所居亦无赫赫名,去后常见思。
注:①啬夫求商,名叫求商的乡官。 ②行部,汉制,刺史常于八月巡视部属,考察刑政,称为行部。③学官,学舍,学校。④二千石,郎将或太守的另称。 ⑤方伯,一方诸侯之长,泛指地方长官。
(十二)刘宰,字平国,金坛人。绍熙元年举进士,调江宁尉。江宁巫风为盛,宰下令保伍互相纠察,往往改业为农。有持妖术者,皆禁绝之。岁旱,遵守命振荒邑境,多所全活。书其坐右曰:“毋轻出文引,毋轻事棰楚。”缘事出郊,与吏卒同蔬食水饮。去官,惟箧藏主簿赵师秀酬倡诗而已。授泰兴令,邻邑有租牛县境者,租户于主有连姻,因丧会,窃券而逃。它日主之子征其租,则曰牛鬻久矣。子累年讼于官,无券可质,官又以异县置不问。诉于宰,宰乃召二丐者劳而语之故,托以它事系狱。讯之,丐者自诡盗牛以卖,遣诣其所验视。租户曰:“吾牛因某氏所租。”丐者辞益力,因出券示之,相持以来,盗券者怃然,为归牛与租。富室亡金钗,惟二仆妇在,置之有司,咸以为冤。命各持一芦,曰:“非盗钗者,诘晨芦当自若;果盗,则长于今二寸。”明旦视之,一自若,一去其芦二寸矣,即讯之,果伏其罪。有姑诉妇不养者二,召二妇并姑置一室,或饷其妇而不及姑,徐伺之,一妇每以己馔馈姑,姑犹呵之,其一反之。如是累日,遂得其情。宰刚大正直,明敏仁恕,施惠乡邦。置义仓,创义役,三为粥以与饿者,自冬徂夏,日食凡万余人。某无田可耕,某无庐可居,某之子女长矣而未昏嫁,皆汲汲经理,如己实任其责。桥有病涉,路有险阻,虽巨役必捐赀先倡而程其事。凡利于乡人者,无不为也。 《宋史》
(十三)樊姬者,楚庄王之夫人也。庄王即位,好狩猎,樊姬谏不止,乃不食禽兽之肉。王改过,勤于政事。王尝听朝罢晏,姬下殿迎之,曰:“何罢晏也?得无饥倦乎?””王曰:“与贤者俱,不知饥倦也。”姬曰:“王之所谓贤者何也?”曰:“虞丘子也。”姬掩口而笑。王曰:“姬之所荚何也?”曰:“虞丘子贤则贤矣,未忠也。’:王曰:“何谓也?”对曰:“妾执巾栉十一年,遣人之郑、卫求贤女进于王,今贤于妾者二人,同列者七人,妾岂不欲擅王之爱宠乎?妾闻堂上兼女,所以观人能也,妾不能以私蔽公,欲王多见,知人能也。妾闻虞丘子相楚十余年,所荐非子弟则族昆弟,未闻进贤退不肖,是蔽君而塞贤路。知贤不进,是不忠;不知其贤,是不智也。妾之所笑,不亦可乎?”王悦。明日,王以姬言告虞丘子,丘子避席,不知所对。于是避舍使人迎刊、叔敖而进之,王以为令尹,治楚三季而庄王以霸。楚史书曰:“庄王之霸,樊姬之力也。”此之谓也。
颂曰:樊姬谦让,靡有嫉妒。荐进美人,与己同处。非刺虞丘,蔽贤之路。楚庄用焉,功业遂伯。
(十四)马中锡,字天禄,故城人。父伟,为唐府长史,以直谏忤王,械送京师,而尽缧其家人。中锡以幼免,乃奔诉巡按御史。御史言于王,释其家。复奉母走京师诉冤,父竟得白,终处州知府。
中锡举成化十年乡试第一,明年成进士,授刑科给事中。万贵妃弟通骄横,再疏斥之,再被杖。公主侵畿内田,勘还之民。又尝劾汪直违恣罪。历陕西督学副使。
弘治五年,召为大理右少卿。南京守备太监蒋琮与兵部郎中娄性、指挥石文通相讦,连数百人,遣官按,不服。中锡偕司礼太监赵忠等往,一讯得实。性除名,琮下狱抵罪。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宣府。寇尝犯边,督军败之。引疾归,中外交荐。
武宗即位,起抚辽东。还屯田于军,而劾镇守太监朱秀置官店、擅马市诸罪。正德元年入历兵部左右侍郎。刘瑾初得志,其党朱瀛冒边功至数百人。尚书阎仲宇许之,中锡持不可。瑾大恚,中旨改南京工部。明年冬,逮系诏狱,械送辽东,责偿所收腐粟。逾年事竣,斥为民。瑾诛,起抚大同。中锡居官廉,所至革弊任怨,以故有名。
六年三月,贼刘六(名宠,其弟刘七,名宸)等起,陷城杀将吏。中锡(与张伟)受命出师,败贼于彰德,既又败之河间,进左都御史。然贼方炽,诸将率畏懦,莫敢当其锋,或反与之结。参将桑玉尝遇贼文安村中。宠、宸窘蹙,跳民家楼上,欲自刭。而玉素受贼赂,故缓之。有顷,彦名持大刀至,杀伤数十人,大呼抵楼下。宠、宸知救至,出,射杀数人。玉大败。中锡虽有时望,不习兵,见贼强,诸将怯,度不能破贼,乃议招抚。谓盗本良民,由酷吏宁杲与中官贪黩所激,若推诚待之,可毋战降也。而朝廷以京军弱,议发边兵。中锡欲战,则兵未集,欲抚,则贼时向背,终不得要领。由是,中锡谤大起,谓其以家故纵贼。言官交劾之,下诏切责。中锡犹坚持其说以请。兵部尚书何鉴谓“贼诚解甲则贳死,即不然,毋为所诳”。既而宠等终不降,乃遣侍郎陆完督师,而召中锡、伟还。
初,中锡受命讨贼,大学士杨廷和谓杨一清曰:“彼文士耳,不足任也。”竟无功,下狱论死。(选自《明史列传第七十五》有删节)
(十五)苏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移中厩监。天汉无年,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①。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②送匈奴使留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常惠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矣,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虞常等谋反匈奴,欲杀卫律。缑王尝私见张胜。单于怒,欲杀汉使者,或曰:“宜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③,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
武益愈,单于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见为?”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④上无人处,使牧羝⑤,羝乳乃得归。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襟,与武决去。(节选自《汉书》)
〔注〕①汉使,指从前扣押的十多批汉朝使臣。 ②节,旄节,古使臣信物,以竹为杆,上饰牦牛尾。 ③受辞,审讯。 ④北海,今俄国贝加尔湖。 ⑤羝,公羊。
(十六)司空图,字表圣,河中虞乡人。咸通末擢进士,礼部侍郎王凝所奖待。俄而凝坐法贬商州,图感知己,往从之。凝起拜宣歙观察使,乃辟置幕府。召为殿中侍御史,不忍去凝府,台劾①,左迁光禄寺主簿,分司东都。卢携以故宰相居洛,嘉图节,常与游。携还朝,过陕虢,属于观察使卢渥曰:“司空御史,高士也。”渥即表为僚佐。会携复执政,召拜礼部员外郎,寻迁郎中。黄巢陷长安,将奔,不得前。图弟有奴段章者,陷贼,执图手曰:“我所主张将军喜下士,可往见之,无虚死沟中。”图不肯往,幸泣下。遂奔咸阳,间关至河中。
图本居中条山王官谷,有先人田,遂隐不出。作亭观素室,悉图唐兴节士文人,名亭曰休休,作文以见志曰:“休,美也,既休而美具。故量才,一宜休;揣分,二宜休;耄②而聩,三宜休;又少也惰,长也率,老也迂,三者非济时用,则又宜休。”因自目为耐辱居士。其言诡激不常,以免当时祸灾云。豫为冢棺,遇胜日,引客坐圹③中赋诗,酌酒裴回④。客或难之,图曰:“君何不广邪?生死一致,吾宁暂游此中哉!”每岁时,祠祷鼓舞,图与闾里耆⑤老相乐。王重荣父子雅重之,数馈遗,弗受。尝为作碑,赠绢数千,图置虞乡市,人得取之,一日尽。时寇盗所过残暴,独不入王官谷,士人依以避难。
朱全忠已篡,召为礼部尚书,不起。哀帝弑,图闻,不食而卒,年七十二。图无子,以甥为嗣,尝为御史所劾,昭宗不责也。
[注]①台劾:受有关部门揭发、举报。 ②耄:音mào,指年老。 ③圹:音kuàng,指墓穴。 ④裴回:同“徘徊”。 ⑤耆:音qí,指老。
(十七)陈表,字文奥,武①庶子也,少知名,与诸葛恪、顾谭、张休等并侍东宫,皆共亲友。尚书暨艳亦与表善,后艳遇罪,时人咸自营护,表独不然,士以此重之。
徙太子中庶子,拜翼正都尉。兄修亡后,表母不肯事修母,表谓其母曰:“兄不幸早亡,表统家事,当奉嫡母。母若能为表屈情,承顺嫡母者,是至愿也;若母不能,直当出别居耳。”表于大义公正如此。由是二母感寤雍穆。
表以父死敌场,求用为将,领兵五百人。表欲得战士之力,倾意接待,士皆爱附,乐为用命。时有盗官物者,疑无难士施明。明素壮悍,收考极毒,惟死无辞,廷尉以闻。权以表能得健儿之心,诏以明付表,使自以意求其情实。表便破械沐浴,易其衣服,厚设酒食,欢以诱之。明乃首服,具列支党。表以状闻。权奇之,欲全其名,特为赦明,诛戮其党。迁表为无难右部督,封都亭侯,以继旧爵。表皆陈让,乞以传修子延,权不许。
嘉禾三年,诸葛恪领丹杨太守,讨平山越,以表领新安都尉,与恪参势。初,表所受赐复人得二百家,在会稽新安县。表简视其人,皆堪好兵,乃上疏陈让,乞以还官,充足精锐。诏曰:“先将军有功于国,国家以此报之,卿何得辞焉?”表乃称曰:“今除国贼,报父之仇,以人为本。空枉此劲锐以为僮仆,非表志也。”皆辄料取以充部伍。所在以闻,权甚嘉之。表在官三年,广开降纳,得兵万余人。事捷当出,会鄱阳民吴遽等为乱,攻没城郭,属县摇动,表便越界赴讨,遽以破败,遂降。年三十四卒。
始施明感表,自变行为善,遂成健将,致位将军。(《三国志 吴志 陈武传》有删改)注①:武:陈武,陈表的父亲,建安二十年战死于合肥。
(十八)范纯仁字尧夫,始出仕,知襄城县。县有牧地,卫士牧马,以践民稼,纯仁捕一人杖之。牧地初不隶县,主者怒曰:“天子宿卫,令敢尔邪?”白其事于上,劾治甚急。纯仁言:“养兵出于税亩,若使暴民田而不得问,税安所出?”诏释之,且听牧地隶县。
拜同知谏院,奏言:“王安石变祖宗法度,掊[注]克财利,民心不宁。《书》曰:‘怨岂在明,不见是图。’愿陛下图不见之怨。”神宗曰:“何谓不见之怨?”对曰:“杜牧所谓‘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是也。”神宗嘉纳之,曰:“卿善论事,宜为朕条古今治乱可为鉴戒者。”富弼在相位,称疾家居。纯仁言:“弼受三朝眷倚,当自任天下之重,而恤己深于恤物,忧疾过于忧邦,致主处身,二者胥失。”其所上章疏,语多激切。
知庆州。秦中方饥,擅发常平粟赈贷。僚属请奏而须报,纯仁曰:“报至无及矣,吾当独任其责。”或谤其所全活不实,诏遣使按视。会秋大稔,民欢曰:“公实活我,忍累公邪?”昼夜争输还之。使者至,已无所负。移齐州,齐俗凶悍,人轻为盗劫。或谓:“此严治之犹不能戢,公一以宽,恐不胜其治矣。”纯仁曰:“宽出于性,若强以猛,则不能持久;猛而不久,以治凶民,取玩之道也。”有西司理院,系囚常满,皆屠贩盗窃而督偿者。纯仁曰:“此何不保外使输纳邪?”通判曰:“此释之,复紊,官司往往待其以疾毙于狱中,是与民除害尔。”纯仁曰:“法不至死,以情杀之,岂理也邪?”尽呼至庭下,训使自新,即释去。期岁,盗减比年大半。
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纯仁凡荐引人材,必以天下公议,其人不知自纯仁所出。或曰:“为宰相,岂可不牢笼天下士,使知出于门下?”纯仁曰:“但朝廷进用不失正人,何必知出于我邪?”
纯仁性夷易宽简,不以声色加人,谊之所在,则挺然不少屈。每戒子弟曰:“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苟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至圣贤地位也。 (《宋史》 列传第七十三 )
[注]掊:搜括。
(十九)杜乔字叔荣,河内林虑人也。少为诸生,举孝廉。汉安元年,以乔守光禄大夫,使徇察兖州。表奏太山太守李固政为天下第一;陈留太守梁让、济阴太守汜宫等臧①罪千万以上。让即大将军梁冀季父。还,拜太子太傅,迁大司农。时梁冀子弟五人及中常侍等以无功并封,乔上书谏曰:“臣闻古之明君,褒罚必以功过;末世暗主,诛赏各缘其私。今梁氏一门,宦者微孽②,并带无功之绂③,裂劳臣之上,其为乖滥,胡可胜言!夫有功不赏,为善失其望;奸回不诘,为恶肆其凶。”书奏不省。
益州刺史种皓举劾永昌太守刘君世以金蛇遗梁冀,事发觉,以蛇输司农。冀从乔借观之,乔不肯与,冀始为恨。时冀小女死,令公卿会丧,乔独不往,冀又衔之。建和元年,代胡广为太尉。桓帝将纳梁冀妹,冀欲令以厚礼迎之,乔据执旧典,不听。又冀属乔举汜宫为尚书,乔以宫臧罪明著,遂不肯用,因此日忤于冀。先是李固见废,内外丧气,群臣侧足而立,唯乔正色无所回桡。由是海内叹息,朝野瞻望焉。宦者唐衡、左悺等因共谮④于帝曰:“陛下前当即位,乔与李固抗议言上不堪奉汉宗祀。”帝亦怨之。及清河王蒜事起,梁冀遂讽有司劾乔及李固与刘鲔等交通,请逮案罪。而梁太后素知乔忠,但策免而已。冀愈怒,使人胁乔曰:“早从宜,妻子可得全。”乔不肯,明日冀遣骑至其门,不闻哭者,遂白执系之,列狱中。妻子归故郡。与李固俱暴尸于城北,家属故人莫敢视者。
论曰:“夫称仁人者,其道弘矣。立言践行,岂徒徇名安己而已哉!若义重于生,舍生可也。生重于义,全生可也。” (节选自《后汉书李杜列传》)
(二十)河东监军张承业既贵用事,其侄罐等五人自同州往依之,晋王以承业故,皆擢用之。承业治家甚严,有侄为盗,杀贩牛者,承业立斩之;王亟使救之,已不及。王以罐为麟州刺史,承业谓罐曰:“汝本车度一民,与刘开道为贼,惯为不法;令若不悛,死无日矣!”由此罐所至不敢贪暴。
王连岁出征,凡军府政事一委监军使张承业,承业劝课农桑,畜积金谷,收市兵马,征租行法不宽贵戚,由是军城肃清,馈饷不乏。王或时须钱蒱博(赌钱)及给赐伶人,而承业靳之,钱不可得。王乃置酒钱库,令其子继岌为承业舞。承业以宝带及币马赠之。王指钱积呼继岌小名谓承业曰:“和哥乏钱,七哥宜以钱一积与之,带马未为厚也。”承业曰:“郎君缠头皆出承业俸禄,此钱,大王所以养战士也,承业不敢以公物为私礼。”王不悦,凭酒以语侵之,承业怒曰:“仆老敕使耳!非为子孙计,惜此库钱,所以佐王成霸业也,不然,王自取用之,何问仆为!不过财尽民散,一无所成耳。”王怒,顾李绍荣索剑,承业起,挽王衣泣曰:“仆受先王顾托之命,誓为国家诛汴贼,若以惜库物死于王手,仆下见先王无愧矣。今日就王请死!”阎宝从旁解承业手令退,承业奋拳殴宝踣地,骂曰:“阎宝,朱温之党,受晋大恩,曾不尽忠为报,顾欲以谄媚自容邪!”曹太夫人闻之,遽令召王,王惶恐叩头,谢承业曰:“吾以酒失忤七哥,必且得罪于太夫人,七哥为吾痛饮以分其过。”王连饮四卮,承业竞不肯饮。王入宫,太夫人使人谢承业曰:“小儿忤特进,适已笞之矣。”明日,太夫人与王俱至承业第谢之。未几,承制授承业开府仪同三司、左卫上将军、燕国公。承业固辞不受,但称唐官以至终身。
掌书记卢质,嗜酒轻傲,尝呼王诸弟为豚犬,王衔之。承业恐其及祸,乘间言曰:“卢质数无礼,请为大王杀之。”王曰:“吾方招纳贤才以就功业,七哥何言之过也!”承业起立贺曰:“王能如此,何忧不得天下!”质由是获免。 (《资治通鉴后梁纪》)
(二十一)曹摅①,字颜远,谯国谯人也。祖肇,魏卫将军。摅少有孝行,好学善属文,太尉王衍见而器之,调补临淄令。县有寡妇,养姑基谨。姑以其年少,劝令改适,妇守节不移。姑悯之,密自杀。亲党告妇杀姑,官为考鞫②,寡妇不胜苦楚,乃自诬。狱当决,适值摅到。摅知其有冤,更加辨究,具得情实,时称其明。狱有死囚,岁夕,摅行狱,悯之,曰:“卿等不幸致此非所,如何?新岁人情所重,岂不欲暂见家邪?”众囚皆涕泣曰:“若得暂归,死无恨也。”摅悉开狱出之,克日令还。掾③吏固争,咸谓不可。摅曰:“此虽小人,义不见负,自为诸君任之。”至日,相率而还,并无违者,一县叹服,号曰圣君。入为尚书郎,转洛阳令,仁惠明断,百姓怀之。时天大雨雪,宫门夜失行马,群官检察,莫知所在。摅使收门士,众官咸谓不然。摅曰:“宫掖禁严,非外人所敢盗,必是门士以燎寒耳。”诘之,果服。以病去官,复为洛阳令。及齐王冏辅政,摅与左思俱为记室督。冏尝从容问摅曰:“天子为贼臣所逼,莫有能奋。吾率四海义兵兴复王室,今入辅朝廷,匡振时艰,或有劝吾还国,于卿意如何?”摅曰:“荡平国贼,匡复帝祚,古今人臣之功未有如大王之盛也。然道罔隆而不杀,物无盛而不衰,非唯人事,抑亦天理。窃预下问,敢不尽情。愿大王居高虑危,在盈思冲,精选百官,存公屏欲,举贤进善,务得其才,然后脂车秣马,高揖归藩,则上下同庆,摅等幸甚。”(《晋书列传第六十良吏》)
(二十二)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为将,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吴楚已破,安国名由此显。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
建元六年,安国为御史大夫。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大行王恢议曰:“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安国曰:“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敞。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于是上许和亲。元光元年,雁门马邑豪聂翁壹因大行王恢言上曰:“匈奴初和亲,亲信边,可诱以利。”阴使聂翁壹为间,亡入匈奴,谓单于曰:“吾能斩马邑令丞吏,以城降,财物可尽得。”单于爱信之,以为然,许聂翁壹。聂翁壹乃还,诈斩死罪囚,县其头马邑城,示单于使者为信。曰:“马邑长吏已死,可急来。”于是单于穿塞将十余万骑,入武州塞。当是时,汉伏兵三十余万,匿马邑旁谷中。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诸将皆属护军。约单于入马邑而汉兵纵发。王恢从代主击其辎重。未至马邑百余里,行掠卤,徒见畜牧于野,不见一人。单于怪之,攻烽燧,得武州尉史,欲刺问尉史。尉史曰:“汉兵数十万伏马邑下。”单于顾谓左右曰:“几为汉所卖!”乃引兵还。
安国为人多大略,智足以当世取合,而出于忠厚焉。所推举皆廉士,贤于己者也。于梁举壶遂、臧固、郅他,皆天下名士。士亦以此称慕之,唯天予以为国器。安国以元朔二年中卒。 (节选自《史记韩长孺列传》)
(二十三) 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览之孙也。父裁,镇军司马。导少有风鉴,识量清远。年十四,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谓其从兄敦曰:“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初袭祖爵。司空刘寻引为东阁祭酒,迁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郎,并不行。后参东海王越军事。时元帝为琅琊王,与导素相亲善。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潜有兴复之志。帝亦雅相器重,契同友执。帝之在洛阳也,导每劝令之国。会帝出镇下邳,请导为安东司马。军谋密策,知无不为。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导患之。会敦来朝,导谓之曰:“琅邪王仁德虽厚,而名论犹轻。兄威风已振,宜有以匡济者。”会三月上巳,帝亲观禊,乘肩舆,具威仪。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窍觇之,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导因讲计曰:“古之王者,莫不宾礼故老,存问风俗,虚己倾心,以招俊义。况天下丧乱,九州分裂,大业草创,急于得人者乎!顾荣、贺循,此士之望,未若引之以结人心。二子既至,则无不来矣。”帝乃使导躬造循、荣,二人皆应命而至。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自此之后,渐相崇奉,君臣之礼始定。
(《晋书王导传》卷六五)
[注]①晋元帝:司马睿,公元3他得到晋悯帝被俘的消息后,先自称晋王,第二年改称皇帝。东晋王朝从此建立。选文记载他称帝前初到江东的`情况。②吴会:地名。
(二十四)钟离意字子阿,会稽山阴人也。少为郡督邮。时部县亭长有受人酒礼者,府下记案考之。意封还记,入言于太守曰:“《春秋》先内后外,《诗》云‘刑于寡妻,以御于家邦’,明政化之本,由近及远。今宜先清府内,且阔略远县细微之愆。”太守甚贤之,遂任以县事。建武十四年,会稽大疫,死者万数,意独身自隐亲①,经给医药,所部多蒙全济。举孝廉,再迁,辟大司徒侯霸府。诏部送徒诣河内②,时冬寒,徒病不能行。路过弘农,意辄移属县使作徒衣,县不得已与之,而上书言状,意亦县以闻。光武得奏,以[视]霸③,曰:“君所使椽何乃仁于用心?诚良吏也!”意遂于道解徒桎梏,恣所欲过,与克期俱至,无或违者。
后除瑕丘令。吏有檀建者,盗窃县内,意屏人间状,建叩头服罪,不忍加刑,遣令长休。建父闻之,为建设酒,谓曰:“吾闻无道之君以刀残人,有道之君以义行诛。子罪,命也。”遂令建进药而死。二十五年,迁堂邑令。防广为父报仇,系狱,其母病死,广哭泣不食。意怜伤之,乃听广归家,使得殡敛。丞掾皆争,意曰:“罪自我归,义不累下。”遂遣之。广敛母讫,果还入狱。意密以状闻,广竟得以减死论。
显宗即位,征为尚书。时交趾④太守张恢,坐臧千金,征还伏法,以资物簿入大司农,诏班赐群臣。意得珠玑,悉以委地而不拜赐。帝怪而问其故。对曰:“臣闻孔子忍渴于盗泉之水。此臧秽之宝,诚不敢拜。”帝嗟叹曰:“清乎尚书之言!”乃更以库钱三十万赐意。转为尚书仆射。[注]①隐亲:亲自悯恤。②河内:郡名;后文“弘农”、“瑕丘”、“堂邑”均为县名。③按中华书局版本照录,“[视]”,似为勘校者所补。④交趾,西汉十二刺史部之一,辖两广及越南北部,东汉末改称交州。
(二十五)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
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①,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小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
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②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③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治行者何也?”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④,多逋负⑤。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卒后家无余赀财。(《史记》一二○卷)
注:①洗沐:官员休假 ②算:竹器 ③推毂:推荐 ④僦人:这里指承揽运输的人⑤逋负:拖欠款项
(二十六)韩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①、成安君陈余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②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后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愿君留意臣之计。”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蔽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详弃旗鼓,走水上军③。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兵遂乱 ,遁走。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禽赵王歇。
信曰:“《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注]①赵王,名歇,系项羽所封的诸侯王。 ②樵苏:苏,取草。
③水上军:汉军在水边的营地。
(二十七)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陈涉起而王陈,立魏咎为魏王,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患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咸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二十八)陈群字长文,熲川许昌人。祖父实,父纪。群为儿时,实常奇异之。鲁国孔融高才倨傲,年在纪、群之间,先与纪友,后与群交,更为纪拜,由是显名。刘备临豫州,辟群为别驾。时陶谦病列,徐州迎备,备欲往,群说备曰:“袁术尚强,今东,必与之争。吕布若袭将军之后,将军虽得徐州,事必无成。”备遂东,与袁术战。布果袭上邳,遣兵助术,大破备军,备恨不用群言。随纪避难徐州。属吕布破,太祖辟群为避空掾属。时有荐乐安工模、下邳周逵才,太祖辟之。群封还教,以为模、逵秽德,终必败,太祖不听。后模、逵皆坐奸宄诛,太祖以谢群。群荐广陵陈矫、丹阳戴乾,太祖皆用之。后吴人叛,乾忠义死难,矫遂为名臣,世以群为知人。
青龙中,营治宫室,百姓失农时。群上疏“禹承唐、虞之盛,犹卑宫宣而恶衣服,况今丧乱之后,人民至少,比汉文、景之时,不过一大郡。加边境有事,将士劳苦,若有水旱之患,国家之深忧也。且吴、蜀未死,社稷不安。宜及其未动,讲武劝农,有以待之。今舍此急而先宫室,臣惧百姓遂困,将何以应敌?今中国劳力,亦吴、蜀之所愿。此安危之机也。惟陛下虑之。”
初,刘廙坐弟与魏讽谋反,当诛。群言之太祖,太祖曰:“廙,名臣也,吾亦欲赦之。”乃复位。廙深德群,群曰:“夫议刑为国,非为私也;且自明主之意,吾何知焉?”
2.人物传记文言文 篇二
怎么办呢? 有没有巧妙的方法让初中生热爱文言文, 喜欢学习文言文呢?
笔者在教学文言文过程中有一个简单却行之有效的方法, 就是在教学时从人物切入, 首先让文言中死气沉沉的人物“活”起来。
为什么从人物切入呢? 原因有二:
1. 初中课内文言课文中人物资源丰富
以人教版教材为例。课内篇章中出现的人物众多, 形式多样, 故事十分精彩。从形式上讲, 有人物传记, 如《五柳先生传》《陈涉世家》; 有志人小说, 如《〈世说新语〉两则》选录的《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两个小故事; 有历史人物故事, 如《孙权劝学》《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 有神话人物故事, 如《共工怒触不周山》《夸父逐日》。从内容上来讲, 有表现人物思想的诸子文论, 如《〈论语〉十则》《公输》《〈孟子〉两章》《〈庄子〉故事两则》; 有表现战争策论的人物故事, 如《隆中对》《出师表》《曹刿论战》; 还有寄寓文人情怀的山水小品和游记, 如《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等。人物资源多多, 可以信手拈来, 随化随用。
2. 有人物必有故事,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文言文的兴趣
写人就离不开记事, 有故事可听, 学生就感兴趣, 这些分散于各册教材的文言人物之间有时又互相联结, 故事之间有因果关系, 教师如果能够在备课时吃透人物生平背景, 关联人物的奇闻轶事,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能力, 对深入理解人物和文章要义有积极作用。
从人物切入有这些便利之处, 但在目前的文言文课堂教学中, 人物资源的拓展并不是常态。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大多还是呈按部就班的冷冰冰的教学态势, 大量的教学时间花在字词的落实、句子的翻译和课文的背诵上, 等这些都落实好了, 课堂的尾声再点评一下人物, 最多也只是关乎人物的生平、背景、性格, 看起来似乎有扩充拓展, 但其实还是僵化静止的程式知识, 人物始终还是冷冰冰的纸上存在。
那么怎样让冷冰冰的文言人物“活”起来呢?笔者认为, 可以从备课和教学两个层面实施。
备课时教师要注意平时就养成博览国学、搜集精粹的习惯, 做到在知识的宽度上有所拓展积累, 在备课时努力挖掘国学中的精粹, 并选取与课文人物有关的资料, 有机地运用到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去。
下面以《咏雪》的备课为例, 说明备课时挖掘选取人物资源的种类。
《咏雪》出自《世说新语》, 是初中阶段的第一篇课内文言文。原文如下: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 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此文通常的备课思路是: 常识介绍后朗读正音, 落实词句后进行人物比较分析, 即将兄子胡儿的回答和兄女的回答进行优劣比较, 再问学生, 你赞同哪种比拟? 为什么? 课外引申也不过是引入“咏絮之才”这个成语。
这样的备课思路下, 课堂上学生学完此篇, 对“兄女”知道了什么呢? 哦, 知道了她名叫谢道韫, 有咏絮之才, 一个古代才女, 仅此而已。这样的认知, 人物眉眼模糊不说, 人物的才情志气也欠奉。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时该背的背, 该记的记, 应付眼前的考试确实不成问题。但是若干年后, 背的课文和记的知识连残骸都不剩的时候, 留下来的还有什么? 所以, 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缺缺, 更让原文中拥有的大量的人物素材形同虚设, 付之东流。
分析一下此文中的人物素材, 可归为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课文出处其他有趣人物故事的链接。
比如《世说新语》中众多人物的故事, 可以选取一二作为导入激趣使用。笔者在授课时选取了以下二则:
刘伶恒纵酒放达, 或脱衣裸形在屋中, 人见讥之。伶曰: “我以天地为栋宇, 屋室为裈衣, 诸君何为入我裈中! ”
潘岳妙有姿容, 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 妇人遇者, 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 亦复效岳游遨, 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 委顿而返。
这两个人物, 一个是放浪不羁的才子, 一个是古代最著名的美男子, 加上一个如东施效颦般的有才丑男, 多么鲜活有趣的人物故事, 放在课堂导入部分, 一下子就使学生对《世说新语》这部妙书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生再读《咏雪》, 绝不会抱着干巴巴仰望的姿态。
第二种是课文人物其他相关故事的链接。
比如介绍谢安时引一则谢安小时候的故事:
谢奕作剡令, 有一老翁犯法, 谢以醇酒罚之, 乃至过醉, 而尤未已。太傅时年七八岁, 着青布绔, 在兄膝边坐, 谏曰: “阿兄, 老翁可念, 何可作此。”
奕于是改容曰: “阿奴欲放去邪? ”遂遣之。
拓展这则故事, 不但可以让学生窥见谢安善良的品性, 也对课文中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有更真实的感受。
比如在给最后一句划分朗读节奏时介绍谢道韫和王凝之的婚姻, 最后一句“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朗读停顿是个难点, 学生很容易把“王凝之”的“之”字理解为助词“的”, 从而造成朗读停顿错误, 这时候就有必要介绍王凝之这个人物了。
“旧时王谢堂前燕”, 王凝之和谢道韫的婚姻是王谢两大贵族家庭的联姻产物, 婚姻幸福指数如何呢? 可以引入下文:
王凝之谢夫人既往王氏, 大薄凝之。既还谢家, 意大不说。太傅慰释曰: “王郎, 逸少之子, 人才亦不恶, 汝何以恨乃尔? ”答曰: “一门叔父, 则有阿大、中郎; 群从兄弟, 则有封、胡、遏、末。不意天壤之中, 乃有王郎! ”
这样一段故事, 让学生对谢道韫这位才女所托非人产生遗憾之情, 也让谢道韫的才女面貌更温和亲近了很多。
及遭孙恩之难, 举厝自若, 既闻夫及诸子已为贼所害, 方命婢肩舆抽刃出门。乱兵稍至, 手杀数人, 乃被虏。其外孙刘涛时年数岁, 贼又欲害之, 道韫曰: “事在王门, 何关他族! 必其如此, 宁先见杀。”恩虽毒虐, 为之改容, 乃不害涛。
这则故事还让学生见识了谢道韫的勇毅镇定和慨然自若, 才女的性情如此多面, 举动如此壮烈动人, 读完这些故事, 学生对《咏雪》中这位女主角的评价就不仅仅限于“聪慧”这一个方面了。
第三种是佐证课文情感或思想倾向的故事。
比如《咏雪》中主要表现谢道韫的聪慧才情, 可引入这个故事予以佐证:
凝之弟献之尝与宾客谈议, 词理将屈, 道韫遣婢白献之曰: “欲为小郎解围。”乃施青绫步鄣自蔽, 申献之前议, 客不能屈。
《晋书》中的这则小故事用另一个才子王献之———王凝之的弟弟的“词理将屈”进行对比, 反衬出谢道韫口才出众, 印证了她的才华横溢, 胜于须眉。
这样的故事拓展, 让我们感觉作品中的人物就像是我们生活中真真切切的人, 我们会感觉到他们的喜怒哀愁、一颦一笑, 触摸到他的神态、举止、气质、性情, 了解他们的出身背景、生长脉络, 让人物有温度, 让人物有棱角, 让人物触手可及。
那么, 备课时挖掘的这些丰富的人物资源,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使用呢?
人物资源的选用要为教学目标服务。不同的人物资源有不同利用价值, 有些可用来激趣, 有些可用来丰富人物形象, 有些是用来佐证观点或倾向, 要根据教学目标适当选用, 不能以讲故事代替课文解读, 以免喧宾夺主。拓展故事要用文言形式呈现, 一举两得, 既是拓展, 又是积累。
以下就《共工怒触不周山》一文的教学为例, 具体说说怎样让人物“活”起来, 减少与学生的疏离感, 使文言人物可亲可感。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山海经》:
昔者, 共工与颛顼争为帝, 怒而触不周之山, 天柱折, 地维绝。天倾西北, 故日月星辰移焉; 地不满东南, 故水潦尘埃归焉。
这则神话故事文字实在简省, 《山海经》里也多是用这样简洁的语言介绍山川、国度和神怪, 从几行有限的文字看, 短文仅仅介绍了共工怒触不周山的起因和结果, 教学时当然可以把它看作是解释古代天宇地貌成因的文章, 因为此文中的主要人物共工, 形象实在不怎么鲜明突出。但如果仅仅这样教, 学生自然难以感受到神话人物的强大魅力, 因而难以对文言产生强烈的兴趣。对于这样精短的文言文, 应该让文言中的人物有外形可感, 有性格可探, 有评价可析, 让人物立体起来, 让学生感知到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物。
一、赋予人物以眉眼
文言文记人叙事像是绘画中的粗笔勾勒, 十分精简, 刻画的人物只见轮廓, 不见眉眼, 让人无法产生深刻印象。《共工怒触不周山》无一字涉及人物外貌, 很多学生对上古的神本就缺乏认识, 如果一带而过, 自然毫无印象, 所以, 本课的教学要补充共工的外貌形象, 《路史·后纪二》注引《归藏·启筮》: “共工人面蛇身朱发。”再引用些图片, 共工样貌便清晰起来, 人脸蛇身红头发。还可以补充共工的身份地位, 共工是北方的水神, 当时世界的形势是陆地占十分之三, 海洋江河湖泽池沼占十分之七, 共工用水的优势控制天下。
二、赋予人物以背景
课文所选的文言文往往只是节选, 学生对人物言行举止的前因后果缺少了解, 因而难以理解人物为什么这么做、这么说。《共工怒触不周山》中共工为什么发怒? 从课文来看, 是“共工和颛顼争为帝”, 共工是炎帝的后裔, 颛顼是黄帝的后裔, 他们的战争, 说起来是炎黄大战的继续和余波, 是共工起兵, 继蚩尤、刑天之后为失败的炎帝复仇。上课的时候可以适当补充点炎黄战争的背景故事, 以加深学生对人物的理解。
三、赋予人物以褒贬
文言文对传记人物往往会有简短的评述议论, 但很多课内文言文中的人物是没有评述议论的, 当然有些文章行文中会有一定的褒贬倾向, 如《公输》中墨子和公输盘、楚王的善恶对比, 《惠子相梁》中庄子和惠子的天壤之别。但有些课文如《共工怒触不周山》就短短两三行字, 学生理解到的共工只是个暴怒有力的神, 性格比较单一, 学生对人物的行动摸不着头脑, 况且共工怒触不周山后给人民带来的结果是好是坏呢? 我们对此人物应如何褒贬呢?教学时如果结合“日月星辰移焉”一句, 提问学生:日月星辰本来不就是会“斗转星移”吗? 激发学生思考这个很容易被疏漏的问题, 教师提供相应的资料, 让学生明白在颛顼统治期间, 曾经有过许多暴政, 其中有一项暴政就是他把太阳、月亮和星星都栓系在北方的天空上, 让它们永远固定在那里, 丝毫也不能移动。这样一来, 大地上有的地方永远明亮得连眼睛都睁不开, 有的地方却永远生活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 人民感觉非常不便, 万分痛苦。所以共工怒触不周山, 使本来牢牢固定在北方的日月星辰向西方转移, 这样来说, 共工的行动虽然使天地失衡, 但他至少解除了当时人们所遭受的白昼永昼、黑夜永夜的苦难, 那么共工即使失败了, 也是个一腔豪气的大无畏的英雄, 他打破了颛顼统治时期的死气沉沉。传说后人还曾经在大荒北野和北方海外各修建了一座台, 叫作共工台, 以表示对共工的纪念。经过阅读资料, 学生讨论后不难得出结论, 共工是失败的英雄。
3.高考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指导 篇三
从职经历人生轨迹评价性语句传记是记录传主生活历程和生命轨迹的一种文体,兼具史学性、文学性和思想性的特点。近年来,高考文言试题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而且多为叙述和描写的片段。这些传记选文大多集中在南北朝至宋代这段历史时期之内,传主大多为有声望的文臣武将、文人雅士和道德楷模,人物皆为正面形象,选文主要围绕传主展开记叙,叙述其生平简历和突出事迹。文章思想性强,选文一般突出人物敬业奉公的品行和卓异的才能。传记文在高考考查中占有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在日常文言教学尤其是复习备考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把握传记文特点、考查重点和应试策略,将此类文体的阅读理解训练作为备考的重点。
一、掌握人物传记类文言文的基本特点
1.传记文的布局结构。传记文的结构一般比较简单:开篇介绍传主的姓名字号、祖籍族望、家境师学、父兄仕途、布衣声名等基本信息,时有关于传主的特殊才能的记述。正文主要记载传主生平事迹,大多由具有典型性的生活片段组成。这些材料多以时间为线贯穿始终,以品行为核心决定取舍,以任职与官衔为行文标志,以事迹片断为表意载体。结尾交代传主官位所至、朝野名望、人生结局、卒年赐谥等。了解传记文谋篇布局上的这些特点,有助于消除对陌生材料的恐惧感,同时也有助于整体阅读时全面感知材料信息。
2.传记文字的写作手法。传统传记类文字最经典的写法是横铺直叙。所谓直叙,即指按照时间自幼而老将传主生平贯穿写来,所谓横铺即指将传主某个人生阶段的主要事件铺开叙写。这样的写法使得文章纵有线横有面,纵横点面相结合,可以使传主的人生轨迹和所历重大事件历历在目。这种写法在短篇传记或者传记节选中体现得最充分,高考文言选文大都是此类写法。此外,一般叙事与细节描写相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叙事描写与抒情议论相结合,传主勾勒与次要人物相比较,日常生活与高潮人生相比较,等等,都是传记文写作中常见手法。
二、了解人物传记类文言文的设题思路
历年的高考文言文设题数基本控制在4~5道题,其中1~2题考查文言字词句意义、用法和现象,3题考查人物性格特征,4题考查对文章的综合理解,5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
三、阅读人物传记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的阅读要遵循初读全文、细读题目和重读全文等三个步骤。初读的主要目标是大概明了时间、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等,不要在个别语句上纠缠,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第二步细读题目很重要,必须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在材料中的对应位置,利用好如实词解释、分析概括等设题中大量文段理解的信息,尤其是最后的综合理解题的信息量非常大,一定要利用好。重读全文是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这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在这个重新整体认知的步骤中,学生要注重对主要设题点的相关文字作有针对性的重读和细读。通过这一步阅读之后,我们解答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也就有把握多了。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的阅读,有一些与文体对应的特殊要求,注意遵循这些文体阅读要求与规律,进一步提高閱读的有效性和解题的正确性。
1.利用传主生平事迹,为传主画出一条人生轨迹线,是阅读中很重要的一步。这条轨迹由很多事件组成,但我们可以从传主的从职经历入手,特别是将那些在该职位上经历的主要事件简要概括下来,有这样一条轨迹线,传主的人生与事业的发展脉络就非常清晰而直观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如果传主没有从职经历,就抓住其主要经历和相应的事件拉出一条轨迹线,局部探究文中的典型细节,从中感悟传主的思想性格。
2.在完成第一步梳理不同生活片段的工作后,快速划出文中评价性语句,并明确是传主自评,还是他评亦或是作者评。要把握好这一点,就要学会从阅读传记文本身需要理清的问题出发和从题目设项的考点出发,及时做好圈点勾画工作,不做无用功,也不漏掉一个点,提高阅读效率。
下面以2012潍坊三县市联考卷文言文阅读为例,说明依据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要求展开阅读应对考试的具体做法。该卷考查的文言语段出自《梁书·吕僧曾传》,是一篇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时我们首先圈点时间标志,用以画出人物生平轨迹线。画出来的线索是这样的:事太祖为门下书佐——随太祖讨唐瑀,知行军众局事——建武二年——为中兵参军——天监四年冬——授南刺史衮州——当直禁中——疾病,卒于领军府舍。其中,吕僧曾一生的重要事件都发生在知行军众局事之后,我们将他每一个人生阶段的重要事件都勾画出来,使之成为研究的片断。它们依次是:过家门不入,临危请命,委以心膂,忙于军机,当直禁中。这几个重要生活片段勾勒出来之后,人物性格和形象已经基本清晰了,考生脑海中把传主的基本轮廓勾勒出来。然后划出文中评价性语句:第一段,“容貌甚伟”;第二段,“卿有贵相,后当不见减”;第三段,“高祖甚嘉之”;第六段,“僧曾在任,平心率下,不私亲戚”;第七段,“有大功,任总心膂,性甚恭慎”,结合这些点睛句传记的主题就逐步明朗了。对第1、3、4三个选择题,基本可以作出正确判定了。但我们还要根据设题情况回观细读,局部研究。至于第2题还需要考生平时的一些虚词用法的积累。
四、复习人物传记类文言文的应对策略
首先,要熟悉课内作品,熟读成诵利于知识的正面迁移。而且要梳理并准确把握人物传记类文言文中常见的词汇意义,形成专题词库,便于记忆和调用。
4.人物传记文言文 篇四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廷,字子正,南充人。嘉靖十一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历苏州知府,有政声。累迁右副都御史,总理河道。三十九年,转南京户部右侍郎,总督粮储。南京督储,自成化后皆以都御史领之,至嘉靖二十六年,始命户部侍郎兼理。及振武营军乱,言者请复旧制,遂以副都御史章焕专领,而改廷南京刑部。未上,复改户部右侍郎兼左佥都御史,总督漕运,巡抚凤阳诸府。
时倭乱未靖,廷建议以江南属镇守总兵官,专驻吴淞,江北属分守副总兵,专驻狼山。遂为定制。淮安大饥,与巡按御史朱纲奏留商税饷军,被诏切让。给事中李邦义因劾廷拘滞,吏部尚书严讷为廷辨,始解。转左侍郎,还理部事。以通州御倭功,加俸二级。迁南京礼部尚书,召为左都御史。奏行慎选授、重分巡、谨刑狱、端表率、严检束、公举劾六事。
隆庆元年六月,京师雨潦坏庐舍,命廷督御史分行振恤。会朝觐天下官,廷请严禁馈遗,酌道里费,以儆官邪,苏民力。
给事中张齐者尝行边受贾人金事稍泄阴求徐阶子璠居间璠谢不见齐恨遂摭齐康疏语论阶阶引疾去。廷因发齐奸利事,言:“齐前奉命赏军宣大,纳盐商杨四和数千金,为言恤边商、革余盐数事,为大学士阶所格。四和抵齐取贿,踪迹颇露。齐惧得罪,乃借攻阶冀自掩。”遂下齐诏狱。给事中周芸、御史李纯朴讼齐事,谓廷、恺阿阶意,罗织不辜。诏夺恺职,廷斥为民。
巡抚四川都御史曾省吾言:“廷守苏州时,人比之赵清献。直节劲气,始终无改。宜如毛恺例复官。”诏以故官致仕。十六年,给夫廪如制,仍以高年特赐存问。明年卒,谥恭节。
(节选自《明史·王廷传》,有删改)注:①恺,即毛恺。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给事中张齐者/尝行边/受贾人金/事稍泄/阴求徐阶子璠居间/璠谢不见/ 齐恨/遂摭齐康疏语论阶/阶引疾去 B.给事中张齐者/尝行边/受贾人金/事稍泄/阴求徐阶子璠/居间璠谢/不见/ 齐恨/遂摭齐康疏语论阶/阶引疾去 C.给事中张齐者/尝行边/受贾人/金事稍泄/阴求徐阶子璠/居间璠谢/不见/ 齐恨/遂摭齐康疏语论阶/阶引疾去 D.给事中张齐者/尝行边/受贾人/金事稍泄/阴求徐阶子璠居间/璠谢不见/ 齐恨/遂摭齐康疏语论阶/阶引疾去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漕运”是指利用水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
B.“隆庆”属于年号,“隆庆元年”指该帝王即位第一年。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C.“致仕”是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D.“卒”是古代称大夫的死,古代帝王和王后死叫崩,古代诸侯王死叫薨,古代所有人之死亡均可称“死”。1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A.王廷考取进士之后,先后担任重要职务,其中在担任苏州知府的时候,取 得良好的政绩,赢得美好的声誉,后被升任。
①B.当淮安闹饥荒时,王廷和朱纲向皇帝写奏章,请求留下商税做军饷,却遭 严厉批评,严讷为他们辩护,才使他们幸免于难。
C.王廷揭发张齐的罪行,说他曾接受盐商杨四和几千两银子,还借攻击徐阶 的机会来掩饰自己罪行,使得张齐锒铛入狱。
D.巡查四川的都御史曾省吾向朝廷进谏,评价王廷这个人耿直有气节,坚守 节操,建议恢复他的官职。
1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朝觐天下官,廷请严禁馈遗,酌道里费,以儆官邪,苏民力。(2)给事中周芸、御史李纯朴讼齐事,谓廷、恺阿阶意,罗织不辜。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
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和献所俘旧港酋长。帝大悦,爵赏有差。旧港者,故三佛齐国也,其酋陈祖义,剽掠商旅。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和大败其众,擒祖义,献俘,戮于都市。
六年九月,再往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诱和至国中,索金币,发兵劫和舟。和觇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官属.劫和舟者闻之,还自救,官军复大破之。九年六月献俘于朝.帝赦不诛,释归国。是时,交趾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詟,来者日多。
十年十一月,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剌。其前伪王子苏干刺者,方谋弑主自立,怒和赐不及己,率兵邀击官军。和力战,追擒之喃渤利,并俘其妻子,以十三年七月还朝。帝大喜,赉诸将士有差。
十四年冬,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遣使朝贡,辞还。复命和等偕往,赐其君长。十七年七月还。十九年春复往,明年八月还。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赍敕印往赐之。比还,而成祖已晏驾。洪熙元年二月,仁宗命和以下番诸军守备南京。南京设守备,自和始也。宣德五年六月,帝以践阼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和、景弘复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
踪迹:追踪探访
B.多赍金币
金币:钱币财物 C.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
邀劫:邀人抢劫
D.帝以践阼岁久
践阼:登上帝位 14.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B.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C.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D.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和历经三朝,七次出使。其中六次都是永乐年间奉明成祖之命出使,只有一次出使是在明成祖晏驾之后,先后出使过三十多个国家。
B.明成祖命令郑和出使是出于政治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到海外追寻明惠帝的下落,另一方面是为了到海外炫耀军力的强大和国家的富裕。
C.郑和深通外交之道,对番国君长恩威并施。他在外交上主要采用怀柔的方式,动用武力大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
D.郑和出使西洋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扫清海道,保护商旅;发展了明朝政府与海外国家的外交关系,所出使的国家纷纷纳贡称臣。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交趾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耆,来者日多。②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李商隐传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会昌二年,又以书判拔萃。
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得待御史。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德裕与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大相雠怨。商隐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会给事中郑亚廉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绹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署掾曹,令典笺奏。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弘正镇徐州,又从为掌书记。府罢入朝,复以文章干,乃补太学博士。会河南尹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
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文思清丽,庭筠过之。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注:困顿,不顺利)终身。
(节选自《旧唐书》)
9.下列对句子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才及弱冠
弱冠:男子20岁 B.深礼之
礼:礼节 C.辟为掌书记
辟:征召 D.宗闵党大薄之
薄:轻视,看不起 10.下列各项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 B.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 C.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 D.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商隐自幼就能写一手好文章,因为年少英俊,又颇有文才,所以得到了令狐楚的赏识。
B.李商隐多次以文章求取功名,一次是他辞去徐州府职入朝,又以文章拜谒令狐楚,从而被补为太学博士。C.李商隐一方面得到令狐楚的礼遇,并随之为官,一方面又深得王茂元的喜爱,为王茂元干事,两方面有仇,故李商隐被双方看不起,一生仕途坎坷。
D.李商隐擅长写古文,但不喜欢讲究对仗,后来在令狐楚幕中任职时,得到了擅长写奏章的令狐楚指点,从这时起他才写今体带对偶的奏章。
12.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2)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
4、课外文言文阅读。
何真,东莞员冈人,八岁而孤,母夫人守志不夺。少英伟好书剑。至正间,岭南盗起,焚掠州郡,真集义兵保乡里,仕为河源务副使、淡水盗场管勾。中原兵起,岭海骚动,弃官归乡里,慨然以生民为念。
岁乙未,邑民王成、陈仲玉构乱,真请于行省举义兵除之.真躬环甲胄,往擒仲玉以归.岁癸卯,南海三山民邵宗愚陷广州,守将何深死之,大肆焚掠。真闻之,率众复广州,号令明肃,广人大悦。
时中原大乱,南北阻绝,真益练兵据险,保障一隅。
洪武元年戊申二月壬寅,大明太祖高皇帝命廖永忠为征南将军,率舟师取广东。时永忠在福州,先遣人以书谕真,曰:“元君失驭,天下土崩,豪杰之士,乘时而起,或假元之号令,或自擅其兵威,暴征横敛,蚕食一方,生民涂炭,可谓极矣。今天予受天明命,肇造区夏,惟两广僻在遐荒,未沾圣化。予受命南征,顺者抚,逆者诛。恐足下未悟,辄先遣一介之使相告,惟足下留意焉。”遂航海趋广东。三月甲戍,何真籍所部郡县户口,兵马、钱粮,遣使奉表迎降。
初,汤和等平福建,真遣使由海道奉表于元:遇和兵,遂改其表请降,且遣人回报真。至是,征南将军廖永忠遣人送其使及表诣京师。上赐诏褒之,曰:“天下分争,所谓豪杰有二:易乱为治者上也,保民达变,识所归者次也。负固偷安,荼毒生民,身死不悔,斯不足论矣。顷者,师临闽、越,卿即输诚来归,不烦一旅之力,使兵不血刃,民庶安堵,可谓识时达变者矣。”真叩头谢曰:“昔武王伐暴救民,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今主上除乱以安天下,天命人归,四海景从。臣本蛮邦之人,迩者逢乱,不过结聚乡民,为保生之计,实无他志,今幸遇大明丽天,无幽不烛,臣愚岂敢上违天命。”上曰:“夫能不贾祸于生灵者,必世享其泽。朕嘉卿忠诚,念江西地近广东,是以特授尔江西行省参政,以表来归之诚。古云: 令名,德之舆也。卿令名已著,尚懋修厥德,以辅我国家。”
七月乙巳日,封何真为东莞伯。(节选自《国初群雄事略》)
4.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邑民王成、陈仲玉构乱
构:图谋
B.先遣人以书谕真
谕:上对下的文告 C.何真籍所部郡县户口、兵马、钱粮
籍:登记 D.征南将军廖永忠遣人送其使及表诣京师
诣:前往 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何真“保民达变”的一组是()
①仕为河源务副使、淡水盐场管勾
②练兵据险,保障一隅
③少英伟好书剑
④受命南征,顺者抚绥,逆者诛殛 ⑤遣使由海道奉表于元,遇和兵,遂改其表请降
⑥率众复广州,号令明肃 A.①④⑥
B.②⑤⑥
C.③④⑥
D.①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真年少不幸,八岁便死了父亲,母亲含辛茹苦抚育孤儿,始终没有改嫁。B.何真曾率兵收复广州。他的队伍军纪严明,深得广州百姓欢迎。
C.何真原本率部降元,后因廖永忠信中的言辞咄咄逼人,何真不得已,改向明军投降。D.明太祖褒奖了何真,对其在**时节组织武装保境安民的举动给予了充分肯定。7.翻译下面的句子。
(1)恐足下未悟,辄先遣一介之使相告,惟足下留意焉。(2)今主上除乱以安天下,天命人归,四海景从。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熊概,字元节,丰城人。幼孤,随母适胡氏,冒其姓。永乐九年进士。授御史。十六年擢广西按察使。峒溪蛮大出掠,布政使议请靖江王兵遏之。概不可,曰:“吾等居方面,寇至无捍御,顾烦王耶?且寇必不至,戒严而已。”已而果然。久之,调广东。
洪熙元年正月,命以原官与布政使周干、参政叶春巡视南畿、浙江。初,夏原吉治水江南还,代以左通政赵居任,兼督农务。居任不恤民,岁以丰稔闻。成祖亦知其诬罔。既卒,左通政岳福继之,庸懦不事事。仁宗监国时,尝命概以御史署刑部,知其贤,故有是命。是年八月,干还,言有司多不得人,土豪肆恶,而福不任职。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
浙西豪持郡邑短,长为不法。海盐民平康暴横甚,御史捕之,遁去。会赦还,益聚党八百余人。概捕诛之,已,悉捕豪恶数十辈,械至京,论如法。于是奸宄帖息。诸卫所粮运不继,军乏食。概以便宜发诸府赎罪米四万二千余石赡军,乃闻于朝。帝悦,谕户部勿以专擅罪概。
概用法严,奸民惮之,腾谤书于朝。宣德二年,行在都御史劾概与春所至作威福,纵兵扰民。帝弗问,阴使御史廉之,无所得,由是益任概。明年七月赐玺书奖励。概亦自信,诸当兴革者皆列以闻。时屡遣部官至江南造纸、市铜铁。概言水涝民饥,乞罢之。
五年还朝,始复姓。亡何,迁右都御史,治南院事。行在都御史顾佐疾,驿召概代领其职,兼署刑部。九年十月录囚,自朝至日宴,未暇食,忽风眩卒。赐祭,给舟归其丧。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七》)
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B.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C.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D.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1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熊概,字元节”,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
B.“署”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C.“海盐民”“民”是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D.“蛮”,由于受时代的限制,古代学者对四方异族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他们的异同也没有深入调查,认真识别,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史记,吴太伯世家》索引说:“蛮者,闽也,南夷之名,蛮亦称越”。中原地区古人对南方各族通称“百越”或“越族”。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熊概预料事情准确。布政使想请靖江王来阻止峒溪蛮人劫掠时,他认为贼寇肯定不来,最后结果也印证了他的判断。
B.熊概深得皇帝信任。洪熙元年正月,宣宗命他以布政使的身份参与巡视南畿、浙江,巡视后宣宗晋升他做了大理寺卿。
C.熊概执法不畏强暴。浙西豪强肆意作恶,前官岳福懦弱无为,而他不仅捕杀了遇赦的平康,还抓捕了几十个豪强恶徒。
D.熊概为官为民请命。朝廷屡派部官到江南造纸、买铜铁,影响了民生,他就上书说洪水积涝,百姓饥馑,请求停止行动。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概以便宜发诸府赎罪米四万二千余石赡军,乃闻于朝。(2)帝弗问,阴使御史廉之,无所得,由是益任概。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廷,字子正,南充人。嘉靖十一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历苏州知府,有政声。累迁右副都御史,总理河道。三十九年,转南京户部右侍郎,总督粮储。南京督储,自成化后皆以都御史领之,至嘉靖二十六年,始命户部侍郎兼理。及振武营军乱,言者请复旧制,遂以副都御史章焕专领,而改廷南京刑部。未上,复改户部右侍郎兼左佥都御史,总督漕运,巡抚凤阳诸府。
时倭乱未靖,廷建议以江南属镇守总兵官,专驻吴淞,江北属分守副总兵,专驻狼山。遂为定制。淮安大饥,与巡按御史朱纲奏留商税饷军,被诏切让。给事中李邦义因劾廷拘滞,吏部尚书严讷为廷辨,始解。转左侍郎,还理部事。以通州御倭功,加俸二级。迁南京礼部尚书,召为左都御史。奏行慎选授、重分巡、谨刑狱、端表率、严检束、公举劾六事。
隆庆元年六月,京师雨潦坏庐舍,命廷督御史分行振恤。会朝觐天下官,廷请严禁馈遗,酌道里费,以儆官邪,苏民力。
给事中张齐者尝行边受贾人金事稍泄阴求徐阶子璠居间璠谢不见齐恨遂摭齐康疏语论阶阶引疾去。廷因发齐奸利事,言:“齐前奉命赏军宣大,纳盐商杨四和数千金,为言恤边商、革余盐数事,为大学士阶所格。四和抵齐取贿,踪迹颇露。齐惧得罪,乃借攻阶冀自掩。”遂下齐诏狱。给事中周芸、御史李纯朴讼齐事,谓廷、恺阿阶意,罗织不辜。诏夺恺职,廷斥为民。
巡抚四川都御史曾省吾言:“廷守苏州时,人比之赵清献。直节劲气,始终无改。宜如毛恺例复官。”诏以故官致仕。十六年,给夫廪如制,仍以高年特赐存问。明年卒,谥恭节。
(节选自《明史·王廷传》,有删改)注:①恺,即毛恺。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给事中张齐者/尝行边/受贾人金/事稍泄/阴求徐阶子璠居间/璠谢不见/ 齐恨/遂摭齐康疏语论阶/阶引疾去 B.给事中张齐者/尝行边/受贾人金/事稍泄/阴求徐阶子璠/居间璠谢/不见/ 齐恨/遂摭齐康疏语论阶/阶引疾去 C.给事中张齐者/尝行边/受贾人/金事稍泄/阴求徐阶子璠/居间璠谢/不见/ 齐恨/遂摭齐康疏语论阶/阶引疾去 D.给事中张齐者/尝行边/受贾人/金事稍泄/阴求徐阶子璠居间/璠谢不见/ 齐恨/遂摭齐康疏语论阶/阶引疾去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漕运”是指利用水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
B.“隆庆”属于年号,“隆庆元年”指该帝王即位第一年。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C.“致仕”是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D.“卒”是古代称大夫的死,古代帝王和王后死叫崩,古代诸侯王死叫薨,古代所有人之死亡均可称“死”。1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A.王廷考取进士之后,先后担任重要职务,其中在担任苏州知府的时候,取 得良好的政绩,赢得美好的声誉,后被升任。
B.当淮安闹饥荒时,王廷和朱纲向皇帝写奏章,请求留下商税做军饷,却遭 严厉批评,严讷为他们辩护,才使他们幸免于难。
C.王廷揭发张齐的罪行,说他曾接受盐商杨四和几千两银子,还借攻击徐阶 的机会来掩饰自己罪行,使得张齐锒铛入狱。
D.巡查四川的都御史曾省吾向朝廷进谏,评价王廷这个人耿直有气节,坚守 节操,建议恢复他的官职。
1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朝觐天下官,廷请严禁馈遗,酌道里费,以儆官邪,苏民力。(2)给事中周芸、御史李纯朴讼齐事,谓廷、恺阿阶意,罗织不辜。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张洽字元德,临江之清江人。洽少颖异,从朱熹学,自《六经》传注而下,皆究其指归,至于诸子百家、山经地志、老子浮屠之说,无所不读。熹嘉其笃志,谓黄干日:“所望以永斯道之传,如二三君者不数人也。”
①时行社仓法,洽请于县,贷常平米三百石,建仓里中,六年而归其本于官,乡人利之。嘉定元年中第,授松滋尉。湖右经界不正,弊日甚,洽请行推排法,令以委洽。洽于是令民自实其土地疆界产业之数投于匮,乃筹核而次第之,吏奸无所匿。其后十余年,讼者犹援以为证云。
改袁州司理参军。有大囚,讯之则服,寻复变异,且力能动摇官吏,累年不决,而逮系者甚众。洽以白提点刑狱,杀之。有盗黠甚,辞不能折。会狱有兄弟争财者,洽谕之曰:“讼于官,冒法以求胜,孰与各守分以全手足之爱乎?”辞气恳切,讼者感悟。盗闻之,自伏。
郡守以仓廪虚,籍仓吏二十余家,命洽鞫之,洽廉知为都吏所卖。都吏者,州之巨蠹也,尝干于仓不获,故以此中之。洽度守意锐未可婴,姑系之,而密令计仓庾所入以白守日:“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若以罪胥吏,过乃可免。”守悟,为罢都吏,而免所籍之家。知永新县。一日谒告,闻狱中榜笞声,盖狱吏受赇,乘间讯囚使诬服也。洽大怒,亟执付狱,明日以上于郡,黥之。
洽自少用力于敬,故以“主一”名斋。平居不异常人,至义所当为,则勇不可夺。居闲不言朝廷事,或因灾异变故,辄颦蹙不乐,及闻一君子进用,士大夫直言朝廷得失,则喜见颜色。所交皆名士,皆敬慕之。
(节选自《宋史·张洽传》)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B.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C.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D.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传注”是指用来阐释经义的文字,它的主要作用在于解说古言使人容易通晓。
B.“浮屠”是印度古文字梵文的译音,有佛教、佛教徒(如和尚)、佛塔等不同意义,文中指佛教。C.“仓廪”在古代是指储藏谷物的仓库,它是专为灾荒之年用于赈济百姓而设立的。
D.“黥”,文中指古代的一种刑法,即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再涂上墨,因此也称作“墨刑”。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洽潜心学问,深得老师赏识。他探究《六经》传注等典籍的奥妙,阅读诸子百家、山经地志等书;他跟从朱熹读书,志向坚定,得到朱熹的赞赏。
B.张洽善于变革,百姓因而受惠。当时施行社仓法,他向县里请求,借米三百石,在里中设立粮仓,乡里人因此受益;他推行推排法,解决了土地分界不清的弊端。
C.张洽坚守正义,办事讲究策略。在袁州期间,他亲自审讯翻云覆雨的大囚犯和狡猾的盗贼,将二人杀掉;他运用计策惩办了贪婪的都吏。
D.张洽敢于担当,为朝廷分忧。凡是遇上按义理应当去做的事,他就奋勇向前;凡是遇到灾异变故,他就闷闷不乐;而当听说士大夫们直陈朝廷得失,他就喜形于色。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第⑶句为课内教材中的文句)(1)讼于官,冒法以求胜,孰与各守分以全手足之爱乎?(2)都吏者,州之巨蠹也,尝干于仓不获,故以此中之。
(3)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韩世忠,字良臣,延安人。风骨伟岸,目瞬如电。早年鸷勇绝人,能骑生马驹。卜者言当作三公,世忠怒其侮己,殴之。年十八,以敢勇应募乡州,挽强驰射,勇冠三军。
崇宁四年,西夏骚动,世忠斩关杀敌将,掷首墙外,诸军乘之,夏人大败。俄复出间道,世忠独部敢死士殊死斗,敌少却,顾一骑士锐甚,跃马斩之,敌众大溃。
绍兴四年,是岁,金人与刘豫合兵,分道入侵。帝手札命世忠饬守备,图进取,辞旨恳切。世忠受诏,感泣曰:“主忧如此,臣子何以生为!”遂自镇江济师,俾统制解元守高邮,候金步卒。亲提骑兵当敌骑,伐木为栅,自断归路。
会遣魏良臣使金,世忠撤炊爨,绐良臣有诏移屯守江,良臣疾驰去。世忠度良臣已出境,即上马令军中曰:“视吾鞭所向。”于是引军次大仪,勒五阵,设伏二十余所,约闻鼓即起击。良臣至金军中,金人问王师动息,具以所见对。聂儿孛堇闻世忠退引兵至江口世忠传小麾鸣鼓伏兵四起旗色与金人旗杂出金军乱吾军迭进。敌被甲陷泥淖,世忠麾劲骑四面蹂躏,人马俱毙。世忠复亲追至淮,金人惊溃,相蹈藉,溺死甚众。
捷闻,群臣入贺,帝曰:“世忠忠勇,朕知其必能成功。”沈与求曰:“自建炎以来,将士未尝与金人迎敌一战,今世忠连捷以挫其锋,厥功不细。”帝曰:“第优赏之。” 于是部将董旼、陈桷、解元、呼延通等皆峻擢有差。
世忠尝戒家人曰:“吾名世忠,汝曹毋讳‘忠’字,讳而不言,是忘忠也。”岳飞冤狱,举朝无敢出一语,独世忠怒桧。又抵排和议,触桧尤多,或劝止之,世忠曰:“今畏祸苟同,他日瞑目,岂可受铁杖于太祖殿下?”
嗜义轻财,赐赍悉分将士,所赐田输租与编户等。然知人善奖用,成闵、解元、王胜、王权、刘宝、岳超起行伍,秉将旄,皆其部曲云。解兵罢政,卧家凡十年,澹然自如,若未尝有权位者。晚喜释、老,自号清凉居士。
《宋史•韩世忠传》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世忠尝戒家人
尝:曾经 B.顾一骑士锐甚
顾:回头看 C.然知人善奖用
善:好的 D.秉将旄,皆其部曲云
秉:持,拿
1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聂儿孛堇闻世忠退引/兵至江口/世忠传/小麾鸣鼓伏兵/四起旗色/与金人旗杂出/金军乱/吾军迭进 B.聂儿孛堇闻世忠退引/兵至江口/世忠传小麾鸣鼓/伏兵四起旗色/与金人旗杂出/金军乱吾军/迭进 C.聂儿孛堇闻世忠退/引兵至江口/世忠传小麾鸣鼓/伏兵四起/旗色与金人旗杂出/金军乱/吾军迭进。D.聂儿孛堇闻世忠退/引兵至江口/世忠传小麾/鸣鼓伏兵/四起旗色/与金人旗杂出/金军乱/吾军迭进 1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世忠早年勇猛过人,占卜的人说他将官至三公,世忠认为侮辱了自己,而将其痛打一顿。后来,他凭借勇猛和骑马射箭技艺高超而使自己勇冠三军。B.世忠为官正派,告诫家人不要忘忠。在岳飞蒙冤这一事件上,不肯依附丞相秦桧,为岳飞遭陷害而鸣不平。世忠这个人还轻财好义,把自己收到的租税分给了各户百姓。
C.世忠英勇善战,胸怀韬略,在抗击西夏和金的战争中为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是同金的作战,整个朝野都给世忠很高的评价,其部下也受到了嘉奖。
D.世忠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他面对金人和刘豫的合兵,沉着镇定,巧用计策,在途中设伏,经过激战几个回合,金兵伤亡惨重
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世忠复亲追至淮,金人惊溃,相蹈藉,溺死甚众。②世忠受诏,感泣曰:“主忧如此,臣子何以生为!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凌策字子奇,宣州泾人。世给事州县。策幼孤,独厉志好学,宗族初不加礼,因决意渡江,与姚铉同学于庐州。雍熙二年举进士,起家广安军判官。改西川节度推官,以强干闻。淳化三年,就命为签书两使判官。后拜定州通判。李顺之乱,川陕选官多惮行,策自陈三莅蜀境,谙其民俗,即命知蜀州。还朝,命为广南西路转运使。又入为户部判官。先是岭南输香药以邮置卒万人分铺二百负檐抵京师且以烦役为患诏策规制之策请陆运至南安泛舟而北止役卒八百大省转送之费。卢之翰任广州,无廉称,以策有干名,命代之,赐金紫。广、英路自吉河趣板步二百里,当盛夏时瘴起,行旅死者十八九。策请由英州大源洞伐山开道,直抵曲江,人以为便。
后知青州。东封,以供亿之勤,入判三司三勾院,出知扬州。属江、淮岁俭,颇有盗贼,以策领淮南东路安抚使。进秩司封。时洪州水,知州李玄病,上与宰相历选朝士,将徙策代之。上曰:“南昌水潦艰殆,长吏当便宜从事,不必禀于外计也。”王旦言:“策莅事和平,可寄方面,望即以江南转运使授之。”饶州产金,尝禁商市鬻,或有论告,逮系满狱。策请纵民贩市,官责其算,人甚便之。
五年,召拜右谏议大夫、知益州。初,策登第,梦人以六印加剑上遗之,其后往剑外凡六任,时以为异。策勤吏职,处事精审,所至有治迹。九年,自蜀代还。真宗尝对王旦言:“策有才用,治蜀敏而有断。”旦曰:“策性淳质和,临事强济。”上深然之。是秋,拜给事中、权御史中丞。时榷茶之法弊甚,诏与翰林学士李迪、知杂御史吕夷简同议经制,稍宽其旧。明年疾甚,不能朝谒,累遣中使挟医存问,赐名药。天禧二年卒,年六十二。
(节选自《宋史》,有删节)
注:榷茶之法:茶叶专卖法。
15.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是岭南输香药以邮/置卒万人/分铺二百/负檐抵京师/以烦役为患/诏策规制之/策请陆运至南安/泛舟而北/止役卒八百/大省转送之费
B.先是岭南输香药/以邮置卒万人分铺/二百负檐抵京师/以烦役为患/诏策规制之/策请陆运/至南安泛舟而北/止役卒八百/大省转送之费
C.先是/岭南输香药/以邮置卒万人/分铺二百/负檐抵京师/以烦役为患/诏策规制之/策请陆运至南安/泛舟而北/止役卒八百/大省转送之费
D.先是/岭南输香药以邮/置卒万人/分铺二百/负檐抵京师/以烦役为患/诏策规制之/策请陆运/至南安泛舟而北/止役卒八百/大省转送之费
16.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紫,指“金印紫绶”,即黄金印章和系印的紫色绶带,借指高官显爵。唐宋后指金鱼袋及紫衣,唐宋的配饰和官服,因亦用以指代贵官。
B.东封,是“泰山封禅”意。汉司马相如曾请武帝东幸封泰山以彰功业,相如卒后,武帝如其言,东至泰山行封禅事,昭告天下太平。
C.“领”在古代表示“任命”。另外还有很多表示官职的任免调动等的词,如“改”表示“改任”,“拜”表示“授予官职”,“权”“假”表示“代理暂任”等。
D.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文中“真宗”就是庙号,另外如“太祖”“高祖”也是庙号。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凌策临危受命,胆气过人,李顺作乱时,选派到川陕的官员大多害怕到任,凌策却表示曾三莅蜀境,堪当此任。
B.凌策很有治才,颇受朝廷器重,曾因有强干的美名接任广州任上的卢之翰;凌策病重期间皇帝还多次派朝中贵官携带药物前去探望。
C.凌策莅事和平,精明干练,洪州发生水灾时,皇上将调凌策接任,并认为地方长官不必事事向上级禀报,宰相王旦认为凌策堪任江南转运使。
D.凌策行事多变通不拘泥成规,饶州产金,曾有令禁止私人买卖,凌策却请求允许自由买卖,由官府索取利税,人们感到很方便。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广、英路自吉河趣板步二百里,当盛夏时瘴起,行旅死者十八九。(2)初,策登第,梦人以六印加剑上遗之,其后往剑外凡六任,时以为异。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列传》)
[注]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B.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①C.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D.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形如箕,是一种前倨后恭的表现。《战国策•燕策三》:“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B.足下,敬词。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战国策•秦策二》: “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 C.剖符,符,凭信。古代分封诸侯或封赏功臣时,将符一分为二,一留帝王处,一授诸侯或功臣,称为“剖符”。《史记》:“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D.北面,面北,面向北。指臣服于人。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是面向北的。《史记•项羽本纪》:“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贾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B.尉佗自傲自大。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C.尉佗亦能审时度势。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D.陆贾游说技巧高超。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18.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2)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11、文言文阅读
姚文然,字弱侯,江南桐城人。明崇祯十六年进士,改庶吉士。顺治三年,以安庆巡抚李犹龙荐,授国史院庶吉士。五年,改礼科给事中。六年,疏请“敕抚、按、道恩诏清理刑狱,勿任有司稽玩。条赦之外,有可矜疑原宥者,许专疏上陈”。又请重定会试下第举人选用例,以广任使。又请敕各省督抚勿滥委私人署州县官。诸疏皆下部议行。寻转工科。
八年,世祖亲政,疏请令都察院甄别各省巡按,下部院会议.以六等考核,黜陟有差。是岁,江南、浙江被水,文然请灾地漕米改折,视灾重轻定折多寡。既,又言:“折漕例新定,民未周知。官吏或折外重徵耗银,或先已徵米而又收折,或折重运轻,其弊不一。请敕漕臣密察严劾。”上并采纳。十年,疏言大臣得罪不当锁禁,得旨允行。迁兵科都给事中,乞归养。
康熙五年,起补户科给事中。九年,考满内升,命以正四品顶戴食俸任事。故事,给事中内升,还籍候补。留任自文然始。文然与魏象枢皆以给事中敢言负清望,号“姚魏”。十年,两江总督麻勒吉坐事逮诣京师,仍用锁系例。文然复上疏论之,上谕:“自后命官赴质,概免锁系,著为令。”
寻迁副都御史,再迁刑部侍郎。十二年,调兵部督捕侍郎。京口副都统张所养劾将军轲永蓁徇私纵恣,令文然往按,永蓁坐罢。迁左都御史。十三年,疏言:“福建耿精忠、广西孙延龄皆叛应吴三桂,中间阻隔,赖有广东。精忠将士旧驻其地,熟习山川形势,倘与延龄合谋相犄角,则广东势危。江西境与福建、广东接,倘侵据赣州南安,驿道中断,饷阻邮梗。宜驻重兵通声援。”上嘉纳之。陕西提督王辅臣叛河南巡抚佟凤彩引疾上已许之文然言河南近陕西流言方甚凤彩得民心宜令力疾视事上为留凤彩。文然屡有论列,尤推本君身,请节慎起居。孝诚皇后崩,权攒巩华城,上数临视,文然密疏谏,且引唐太宗作台望昭陵用魏徵谏毁台事相拟,上亦受之,不怫也。十五年,授刑部尚书。时方更定条例,文然曰:“刃杀人一时,例杀人万世,可无慎乎?”乃推明律意,钩稽揅讨,必剂於宽平,决狱有所平反,归辄色喜。尝疑狱有枉,争之不得,退,长跪自责。又以明季用刑惨酷,奏除廷杖及镇抚司诸非刑。十七年,卒,赐祭葬,谥端恪。
11.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陕西提督王辅臣叛/河南巡抚佟凤彩引疾/上已许之文然言/河南近陕西/流言方甚/凤彩得民心/宜令力疾/视事上为留凤彩。
B.陕西提督王辅臣叛/河南巡抚佟凤彩引疾/上已许之文然言/河南近陕西/沆言方甚/凤彩得民心/宜令力疾视事/上为留凤彩。
C.陕西提督王辅臣叛/河南巡抚佟凤彩引疾/上已许之/文然言河南近陕西/流言方甚/凤彩得民心/宜令力疾/视事上为留凤彩。
D.陕西提督王辅臣叛/河南巡抚佟凤彩引疾/上已许之/文然言河南近陕西/流言方甚/凤彩得民心/宜令力疾视事/上为留凤彩。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工”,清代六部之一,主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B.“黜陟”,“黜”是贬斥、废除的意思,“陟”指官员的晋升。“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C.“漕”,指漕运,漕运是我国古代利用水道(河道、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D.“乞归养”,请求辞职回家来调养自己的身体。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文然重视法律。当朝廷要更定条例时,他认为条例能杀人万世应慎而又慎,务求刑律宽平,以明末酷刑为戒,上奏废除廷杖。
B.姚文然直言敢谏。他上疏请求朝廷清理刑狱,请求重定会试时落第举人的选用标准,用六个等次考核各省巡抚,大臣获罪不应用枷锁等,多被皇帝采纳。
C.姚文然关爱百姓。江南、浙江遭遇水灾时,他请求根据灾情的轻重将漕米赋税削减并折换成银两,以减轻灾区负担。决狱有所平反,他就面带喜色;如果有冤案,他就争辩,不得时就很自责。
D.姚文然通晓军务。在任兵部督捕侍郎期间,查究柯永蓁徇私纵恣案件,上奏耿精忠和孙延龄合谋将危及广东,应在江西驻扎重兵对广东予以声援。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条赦之外,有可矜疑原宥者,许专疏上陈。
(2)考满内升,命以正四品顶戴食俸任事。故事,给事中内升,还籍候补。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林运使墓志铭 杨万里
公讳孝泽,字世传,莆田人也。少好词章,卓然自立,一时流辈罔不推表。宣和六年,登进士第。
建炎初,调南剑州顺昌县尉。会有告某贼欲犯城邑,公不谋同僚,不檄旁援,独计以为可先未发禽也,提兵宵征,黎明至其所,贼方槌牛酾酒,聚神祠中,乃突掩之,无一人免者。未几,丁太夫人忧,当论功,而郡僚有沮格者,通判吴建曰:“使贼而张,州且不保,况邑乎?是不可不赏!”乃以闻。服除,授左承事郎,监建阳县麻沙镇税。秩满,调泉州晋江县丞。太守器其详整,讼有积岁不决者,一以属公,靡不立断,人情服焉。
知漳州,公年弥高矣,听决益精明。北边有衅,敛兵于漳以戍焉。前守匮于赋,故事戍者既行,居者①增餐钱,而州不时给。其徒族立庭下不去,有猘②色,公不为动,徐曰:若辈欲反,必先杀我。餐钱极无几尔,独不可强取。叱令还营,取一二尤者置之法,而令月庚之,众服其暇。
岁大疫,为糜粥药饵,赒路界。死不能掩埋者,官为棺敛。部使者上最,进提点广南东路刑狱,公力辞不就。天子高之,改除直秘阁,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 观。训词曰:循良之吏吾所重,止足之人吾所敬,重秘之直吾所惜。朝廷方行综核之政,切齿污吏。有言于丞相者曰:林公虽老,持节乡部,肃清一路,独不可耶? 丞相然之,白上,除公本路转运副使。命下,八郡耸然曰:此真监司也。公即以乡里引嫌,有旨趣公入奏,公谓所知曰:广南之命既得辞矣,顾拜今命,辞远乐近,非人臣义。章再上,朝廷知不可强致,复俾祠禄②,是岁乾道六年也。明年正月十八日疾终,得年八十有三。
公性淡然无外嗜与人交一见倾底里至遇事凛不可犯。南康、临漳岁倚山泽之入以佐公币,公尽捐以俾民。遇过使客,燕享俭而敬,宾亦欣然满意。公自律清苦,一夕视事,竟有持烛送公至闑③内者,公曰:此官烛也,亟命持去。
【注】①居者:家里人。②猘zhì,狂犬,猛犬。③闑,niè古代竖在大门中央的短木。9.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郡僚有沮格者
沮:败坏 B.为糜粥药饵,赒路界
赒:救济 C.丞相然之,白上
白:上报 D.广南之命既得辞矣,顾拜今命
顾:反而 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性淡然/无外嗜与人/交一见倾底/里至遇事/凛不可犯 B.公性淡然/无外嗜与人/交一见倾底里/至遇事/凛不可犯 C.公性淡然/无外嗜/与人交/一见倾底/里至遇事/凛不可犯 D.公性淡然/无外嗜/与人交/一见倾底里/至遇事/凛不可犯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孝泽年轻时喜欢词章,卓越不凡,一时间同辈人纷纷上奏表举荐他。宣和六年,林孝泽考中了进士。B.贼人想要侵犯城邑,林孝泽不跟同僚商讨,不请求援助,独自谋划,在贼人发动袭击前突袭敌人并一举擒获,表现得有勇有谋。
C.通判吴建认为林孝泽平定贼人,保全了城邑,立下大功应该奖赏,于是把这件事上报朝廷。D.林孝泽处事详整,果断精明,爱护百姓,不贪图小利,廉洁自律,是官员学习的楷模。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守器其详整,讼有积岁不决者,一以属公,靡不立断,人情服焉。(2)前守匮于赋,故事戍者既行,居者①增餐钱,而州不时给。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人也,将作大匠严之子。为人美辞貌,有俊才。初,京兆挚恂以儒术教授,隐于南山,不应征聘,名重关西。融从其游学,博通经籍。恂奇融才,以女妻之。永初二年,大将军邓骘闻融名,召为舍人。非其好也,遂不应命,客于凉州武都、汉阳界中。会羌虏飙起,边方扰乱,米谷踊贵,自关以西,道殣相望。融既饥困,乃悔而叹息,谓其友人曰:“古人有言:‘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所以然者,生贵于天下也。今以曲俗咫尺之羞,灭无赀之躯,殆非老庄所谓也。”故往应骘召。四年,拜为校书郎中,诣东观
【注】
典校秘书。是时,邓太后监朝,骘兄弟辅政。而俗儒世士,以为文德可兴,武功宜废,遂寝蒐狩之礼,息战阵之法,故猾贼从横,乘此无备。融乃感激,以为文武之道,圣贤不坠,五才之用,无或可废。元初二年,上《广成颂》以讽谏。颂奏,忤邓氏,滞于东观,十年不得调。因兄子丧,自劾归。太后闻之怒,谓融羞薄诏除,欲仕州郡,遂令禁锢之。太后崩,安帝亲政,召还郎署,复在讲部。出为河间王厩长史。时车驾东巡岱宗,融上《东巡颂》,帝奇其文,召拜郎中。融才高博洽,为世通儒,教养诸生,常有千数。善鼓琴,好吹笛,达生任性,不拘儒者之节。居宇器服,多存侈饰。尝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弟子以次相传,鲜有入其室者。尝欲训《左氏春秋》,及见贾逵、郑众注,乃曰:“贾君精而不博,郑君博而不精。既精既博,吾何加焉!”著《三传异同说》。注《孝经》、《论语》、《诗》等,所著赋、颂、碑、诔„„凡二十一篇。初,融惩于邓氏,不敢复违忤势家,遂为梁冀草奏李固,又作大将军《西第颂》,以此颇为正直所羞。年八十八,延熹九年卒于家。遗令薄葬。
论曰:马融辞命邓氏逡巡陇汉之间将有意于居贞乎既而羞曲士之节惜不赀之躯终以奢乐恣性党附成讥固知识能匡欲者鲜矣。夫事苦,则矜全之情薄;生厚,故安存之虑深。登高不惧者,胥靡之人也;坐不垂堂者,千金之子也。原其大略,归于所安而已矣。
(节选自《后汉书•马融传》)
【注】东观:汉代宫中藏书、著书的机构。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马融辞命/ 邓氏逡巡陇汉之间/将有意于居贞乎/ 既而羞曲士之节惜/ 不赀之躯终/ 以奢乐恣性党附讥/固知识能匡欲者鲜矣/ B.马融辞命/ 邓氏逡巡陇汉之间/将有意于居贞乎/ 既而羞曲士之节/惜不赀之躯/ 终以奢乐恣性/党附成讥固知识/ 能匡欲者鲜矣/ C.马融辞命邓氏/逡巡陇汉之间/将有意于居贞乎/ 既而羞曲士之节/惜不赀之躯/ 终以奢乐恣性/党附成讥/ 固知识能匡欲者鲜矣/ D.马融辞命邓氏/逡巡陇汉之间/将有意于居贞乎/ 既而羞曲士之节惜/ 不赀之躯终/ 以奢乐恣性党附成讥/固知识能匡欲者鲜矣/ 16.下列是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人,古代豪门贵族家里的门客,宋元后用以称呼权贵子弟,明代军卫应袭子弟也称“舍人”。
B.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并称,老子和庄子是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天道”“人性本善”“逍遥齐物”等思想。
C.岱宗,泰山的尊称,泰山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历代帝王封禅的神山,是佛道两家的圣地,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缩影。
D.《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融年轻时长相英俊,擅长辞令,颇有才气,拜隐居的挚恂为师,学业大有长进。挚恂认为马融是个奇才,将女儿嫁给了他。
B.马融起初拒绝了大将军邓骘的征召,客居在武都、汉阳一带,后边境不安定,物价飞涨,马融生活陷入困顿,最终接受了邓骘的邀请。
C.马融因上奏《广成颂》讽谏朝廷,得罪了当权的邓氏,被滞留在东观,十年得不到升迁,还遭到禁锢,被限制了人身自由。D.马融门下学生数以千计。教授学生时,他坐在高堂上,堂上设置红色纱帐,纱帐后安排女乐,学生按照次序传习他的学说,能登堂入室得其面授者很少。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人有言:“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所以然者,生贵于天下也。译文:
(2)而俗儒世士,以为文德可兴,武功宜废,遂寝蒐狩之礼,息战阵之法,故猾贼从横,乘此无备。译文: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
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小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
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②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③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治行者何也?”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④,多逋负⑤。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卒后家无余赀财。
月份《史记》一二○卷
注:①洗沐:官员休假;②算:竹器;③推毂:推荐;④僦人:这里指承揽运输的人;⑤逋负:拖欠款项 15.下列对文中划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 B.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 C.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 D.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 16.下列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老之言指“黄老思想”。“黄”指黄帝,“老”指“老子”。“黄老”也称黄老学说,道教别称之一。B.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表示升职的词语还有:晋,加,超迁,拔,擢,左迁和拜。
C.战国时期,山东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指崤山以东。后秦人也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在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韩,赵,魏,齐,楚,燕六国都在崤山函谷关以东,故有“山东六国”之称。
D.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左传•昭公十二年》中曾记载“三后之姓,于今为庶”是指夏,商,周三代帝王的后代,到如今成了平民。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郑庄的先祖曾因不奉诏而被逐,郑庄也以行侠仗义为自豪,因解救张羽而闻名,虽然年小官薄,却能结交天下名士。
B.郑庄为人谦和平易,从不摆架子。他交游十分广泛,连皇帝都有所耳闻。
C.郑庄在任用官吏的问题上,与司马安意见不合,后来司马安乘隙诬陷,使他一度丢了官职。
D.郑庄在朝廷上,常常揣测迎合皇帝的意思,不敢明确地决断是非。但一有机会,也总向皇帝荐上士人及下属好的言论。
18.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
(2)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
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也。曾祖皎,周(北周)赠开府仪同、大将军、遂州刺史。高祖徽,周河内太守。祖果,周温州刺史,入隋,工部尚书、义兴公,《周书》有传。父咤,隋昌州长史。如晦少聪悟,好谈文史。
隋大业中以常调预选,吏部侍郎高孝基深所器重,顾谓之曰:“公有应变之才,当为栋梁之用,愿保崇令德。今欲汝俯就卑职,为须少禄俸耳。”遂补滏阳尉,寻弃官而归。太宗平京城,引为秦王府兵曹参军,俄迁陕州总管府长史。时府中多英俊,被外迁者众,太宗患之。记室房玄龄曰:“府僚去者虽多,盖不足惜。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才也。若大王守籓端拱,无所用之;必欲经营四方,非此人莫可。”太宗大惊曰:“尔不言,几失此人矣!”遂奏为府属。
后从征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尝参谋帷幄。时军国多事,剖断如流,深为时辈所服。累迁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封建平县男,食邑三百户。寻以本官兼文学馆学士。天策府建,以为从事中郎,画象于丹青者十有八人,而如晦为冠首,其见重如此。隐太子深忌之,谓齐王元吉曰:“秦王府中所可惮者,唯杜如晦与房玄龄耳。”因谮之于高祖,乃与玄龄同被斥逐。后又潜入画策,及事捷,与房玄龄功等,擢拜太子左庶子,俄迁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
贞观二年,以本官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仍总监东宫兵马事,号为称职。三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仍知选事,与房玄龄共掌朝政。至于台阁规模及典章人物,皆二人所定,甚获当代之誉,谈良相者,至今称房、杜焉。
其年冬,遇疾,表请解职,许之,禄赐特依旧。太宗深忧其疾,频遣使存问,名医上药,相望于道。四年,疾笃,令皇太子就第临问,上亲幸其宅,抚之流涕,赐物千段;及其未终,见子拜官,遂超迁其子左千牛构为尚舍奉御。寻薨,年四十六。太宗哭之甚恸,废朝三日,赠司空,徙封莱国公,谥曰成。太宗后因食瓜而美怆然悼之遂辍食之半遣使奠于灵座其后太宗忽梦见如晦若平生及晓以告玄龄言之歔欷令送御馔以祭焉。明年如晦亡日,太宗复遣尚宫至第慰问其妻子。终始恩遇,未之有焉。
(《旧唐书·杜如晦》有删改)注释:①常调:按常规迁选官吏。
9.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后因食瓜/而美怆然/悼之/遂辍食之半/遣使奠于灵座/其后太宗忽梦见如晦/若平生/及晓以告玄龄/言之歔欷/令送御馔以祭焉
B.太宗后因食瓜/而美/怆然悼之/遂辍食/之半遣使奠于灵座/其后太宗忽梦/见如晦若平生/及晓/以告玄龄/言之歔欷/令送御馔以祭焉
C.太宗后因食瓜而美/怆然悼之/遂辍食之半/遣使奠于灵座/其后太宗忽梦见如晦若平生/及晓/以告玄龄/言之歔欷/令送御馔以祭焉 ①D.太宗后因食瓜而美/怆然悼之/遂辍食/之半遣使奠于灵座/其后太宗忽梦/见如晦若平生/及晓以告玄龄/言之歔欷/令送御馔以祭焉
10.下列对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大王守籓端拱”一句中,“端拱”一词有多个义项,在这句中,应为“闲适自得,清静无为”之意。B.文中最后一段出现“解职”一词,这与“致仕”词义恰好相反。
C.从文中的表述来看,唐朝所采用的官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D.文中多次出现与官职调动相关的一个词“迁”,在古代还有 “左迁”“右迁”的说法,右迁为升官,左迁为降职。
1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解读错误的一项是
()
A.杜如晦家世显赫,世代为官。曾祖父被追赠为开府仪同、大将军、遂州刺史,高祖父曾任河内太守,祖父任温州刺史、工部尚书,父亲曾任昌州长史。
B.杜如晦功勋卓著,多次被封赏。在跟随太宗征讨天下之际就被高祖封为建平县男,待太宗即位后,升迁为太子左庶子,不久又升任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
C.杜如晦聪慧明达,深受器重。隋朝时,吏部侍郎高孝基对他另眼相看,说他是栋梁之材。太宗认为他是王佐之材,在秦王府众人被外迁之际,奏请把他留下。
D.杜如晦生前辉煌,死后亦荣耀。他死后,太宗很伤心,三日不朝,追赠他为司空。在第二年他的忌日当天,太宗还专门派人到他家里去慰问他的妻子儿女。
12.把下列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画象于丹青者十有八人,而如晦为冠首,其见重如此。(2)太宗深忧其疾,频遣使存问,名医上药,相望于道。
1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张洽字元德,临江之清江人。洽少颖异,从朱熹学,自《六经》传注而下,皆究其指归,至于诸子百家、山经地志、老子浮屠之说,无所不读。熹嘉其笃志,谓黄干曰:“所望以永斯道之传,如二三君者不数人也。”
时行社仓法,洽请于县,贷常平米三百石,建仓里中,六年而归其本于官,乡人利之。嘉定元年中第,授松滋尉。湖右经界不正,弊日甚,洽请行推排法,令以委洽。洽于是令民自实其土地疆界产业之数投于匮,乃筹核而次第之,吏奸无所匿。其后十余年,讼者犹援以为证云。改袁州司理参军。有大囚,讯之则服,寻复变异,且力能动摇官吏,累年不决,而逮系者甚众。洽以白提点刑狱,杀之。有盗黠甚,辞不能折。会狱有兄弟争财者,洽谕之日:“讼于官,冒法以求胜,孰与各守分以全手足之爱乎?”辞气恳切,讼者感悟。盗闻之,自伏。
郡守以仓廪虚,籍仓吏二十余家,命洽鞫之,洽廉知为都吏所卖。都吏者,州之巨蠹也,尝于仓不获,故以此中之。洽度守意锐未可婴,姑系之,而密令计仓庾所入以白守日:“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若以罪胥吏,过乃可免。”守悟,为罢都吏,而免所籍之家。知永新县。一日谒告,闻狱中榜笞声,盖狱吏受赇,乘间讯囚使诬服也。洽大怒,亟执付狱,明日以上于郡,黥之。
洽自少用力于敬,故以“主一”名斋。平居不异常人,至义所当为,则勇不可夺。居闲不言朝廷事,或因灾异变故,辄颦蹙不乐,及闻一君子进用,士大夫直言朝廷得失,则喜见颜色。所交皆名士,皆敬慕之。
(节选自《宋史·张洽传》)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B.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C.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D.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人/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注是指用来阐释经义的文字,它的主要作用在于解说古言使人容易通晓。B.浮屠是印度古文字梵文的译音,有佛教、佛教徒、佛塔等不同意义,文中指佛教。C.仓廪在古代是指储藏谷物的仓库,它是专为灾荒之年用于赈济百姓而设立的。
D.黥,文中指古代的一种刑法,即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再涂上墨,因此也称作“墨刑”。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洽潜心学问,深得老师赏识。他探究《六经》传注等典籍的奥妙,阅读诸子百家、山经地志等书;他跟从朱熹读书,志向坚定,得到朱熹的赞赏。
B.张洽善于变革,百姓因而受惠。当时施行社仓法,他向县里请求,借米三百石,在里中设立粮仓,乡里人因此受益;他推行推排法,解决了土地分界不清的弊端。
C.张洽坚守正义,办事讲究策略。在袁州期间,他亲自审讯翻云覆雨的大冈犯和狡猾的盗 贼,将二人杀掉;他运用计策惩办了贪婪的都吏。
D.张洽敢于担当,为朝廷分忧。凡是遇上按义理应当去做的事,他就奋勇向前;凡是遇到 灾异变故,他就闷闷不乐;而当听说士大夫们直陈朝廷得失,他就喜形于色。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讼于官,冒法以求胜,孰与各守分以全手足之爱乎?(2)都吏者,州之巨蠹也,尝干于仓不获,故以此中之。
参考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 1、15.A注意:“受贾人金”不可拆,“璠谢不见”中“璠”为主语,“谢”意思是 推辞、谢绝。16.D。死就是指古代平民的死亡,而非泛指所有人的死亡。17.B
严讷只是为王廷申辩,而不是为他们两个人。18.(1)正赶上(皇帝)让天下百官来朝拜,王廷奏请皇帝严禁馈赠,斟酌道里的费用,以警戒官场的邪恶,恢复民力。(2)给事中周芸、御史李纯朴为张齐的事申诉,称王廷、毛恺阿谀徐阶的心意,给无罪者罗织罪名。2、13.C 14.B 15.D 16.①交阯已经被打败灭亡,明朝把这个地区作为自己的郡县,各国更加恐惧,来朝拜的日渐增多。(破灭,被打败灭亡;郡县,作为郡县;益,更加;震詟,恐惧;来者,来朝拜的。每点1分。)②自郑和死后,凡是奉命出使海外的,没有谁不极力称赞郑和来向外国夸耀的。(将命,奉命;海表,海外;莫,没有谁;盛称,极力称赞;夸外番,向外国夸耀。每点各1分。)
【参考译文】
郑和,云南人,就是世人所说的三保太监。起初在明成祖(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在燕王府侍奉他,跟随燕王起兵夺权有功。多次提拔到太监。明成祖怀疑明惠帝(朱允炆)逃亡到海外,打算追踪探访他的下落,而且想向外国炫耀大明朝的武力,显示中国的富强。永乐(明成祖年号)三年六月,命令郑和与侪王朱景弘等出使西洋。带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多人,携带了很多金银财物。建造了大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的船有六十二艘。从苏州刘家河渡海到福建,又从福建五虎门扬帆出发,首先到达了占城(印度支那古国),依次走遍了各国,向他们宣读天子的诏书,并赏赐和馈赠当地的君主、首领,有不降服的就用武力镇压。永乐五年九月,郑和等人回到明朝,各国派的使者也跟随郑和的船只来朝见明成祖。郑和献上俘虏的旧港酋长。明成祖非常高兴,对出海者都不同程度的进行了封赏、赐爵。旧港,就是从前的三佛齐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巨港),这里的酋长陈祖义,抢掠过往的商客。郑和派人去宣读口谕招抚他,陈祖义佯装投降,却暗地策划拦路抢劫。郑和打败了他们,生擒了陈祖义,献给朝廷,在京城的集市处死了。
永乐六年九月,郑海再次出使锡兰山(今斯里兰卡)。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引诱郑和到国内,索要金银财物,并发兵劫持郑和的船。郑和窥探到敌人大部分都出动了,国内空虚,就率领自己统辖的二千多人,出其不意攻破了他们的都城,生擒了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儿女、官员。抢劫郑和船的敌人听说后,回来救援,郑和的官军又大败了他们。永乐九年六月把俘虏献给朝廷。皇帝赦免了他们没有处死,释放他们回国了。这时,交阯已经被打败灭亡,明朝把这个地区作为自己的郡县,各国更加恐惧,来朝拜的日渐增多。
永乐十年十一月,明成祖又派郑和出使,到了苏门答剌国。该国的前伪王子苏干剌,刚谋划杀掉了国王自立为王,怨恨郑和不赏赐自己,率兵抄击郑和的官军。郑和奋力作战,追到喃渤利捉住了苏干剌,并俘虏了他的妻子儿子,永乐十三年七月回国。皇帝非常高兴,不同程度的奖赏了将士们。
永乐十四年冬天,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都派使者来朝廷进贡,各国使者回去的时候,明成祖又派郑和等人和他们一同前往,赏赐各国的君主、酋长。永乐十七年七月回国。永乐十九年春又出使西洋,第二年八月回来。永乐二十二年正月,旧港的酋长施济孙请求继承宣慰使的官职,郑和带着文书和官印前去颁发给他。回来的时候,明成祖已经驾崩了。洪熙(明仁宗年号)元年二月,明仁宗派郑和的部下守备南京。南京设置守备,就是从郑和开始的。宣德(明宣宗年号)五年六月,皇帝认为登上帝位时间很长了,而离中国远的外国依然没有来朝拜进贡,于是郑和、朱景弘又奉命出使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然后回朝。
郑和历经三朝,先后七次奉命出使,所经历的国家共有三十多个,得到的不知其名的宝物不计其数,而朝廷耗费的财物也不可胜计。从宣德年间以来,远方各国不时也有来中原的,但终究也不能与永乐时期相比,而郑和也快老死了。自郑和死后,凡是奉命出使海外的,没有谁不极力称赞郑和来向外国夸耀的,所以世人把三保太监下西洋传为明朝初年的盛事。
3、9.B 10.A 11.B 12.(1)当时令狐楚已经死了,他儿子令狐綯为员外郎,因为李商隐背恩负义,尤其嫌恶他无品行。(2)第二年,令狐綯做宰相,李商隐几次上启陈说内心苦衷,令狐綯不理睬他。4、4.B 5.B 6.C 7.(1)【译文】怕先生您尚未省悟,就先派个使者报个信,希望先生您注意.(2)【译文】现如今,皇上平息**以使天下安定,此举上应天命下顺民意,天下百姓如影随形. 5、11.A 12.B 13.B 14.(1)熊概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发放各府赎罪米四万二千余石供给部队,然后再上报朝廷。(“便宜”、“发”、“乃”、“赡”、“闻”各1分。)
(2)皇上没有过问,只暗中派御史去调查,但一无所得,由此更加信任熊概。(“问”、“阴”、“廉”、“益”、“任”各1分。)
【参考译文】
熊概,字元节,是丰城人。他幼年成了孤儿,随母亲改嫁至胡家,于是假托姓胡。永乐九年,中进士。后被授予御史的官职。十六年,升为广西按察使。峒溪蛮人大规模出动劫掠,布政使谋划请靖江王的军队来阻止他们。熊概不同意,他说:“我等担任地方长官,贼寇来时不能保卫抵御,反而烦劳王爷吗?况且贼寇肯定不来,只需警戒而已。”后来果然贼寇没来。不久,他调任广东。
洪熙元年正月,命他以原官的身份和布政使周干、参政叶春巡视南畿、浙江。当初,夏原吉在江南治水回京后,朝廷让左通政赵居任代替他,且兼管农业方面的事务。赵居任不体恤百姓,每年都上报说丰收。成祖也知道他欺骗。他死后,左通政由岳福继任,岳福平庸懦弱,不做事情。仁宗代理国政时,曾命熊概以御史之衔代理刑部事务,仁宗知道他贤能,因此有这个任命。这年八月,周干回京,说有关部门多任用非人,当地豪强肆意作恶,而岳福又不管事。宣宗召回岳福,升熊概为大理寺卿,与叶春一同前往巡视安抚。南畿、浙江设巡抚之职自此而始。
浙西豪强握有郡县官员的短处,长期做不法之事。海盐县百姓平康非常残暴,御史要逮捕他,他逃掉了。正赶上大赦,他又回来了,还聚众八百余人。熊概将他逮捕诛杀。过后,又把几十个罪大恶极的豪强全部逮捕,加刑具押送至京城,于是奸民驯服。各卫所的运粮不能为继,军队缺粮。熊概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发放各府赎罪米四万二千余石供给部队,然后再上报朝廷。皇上很高兴,传谕户部不要给熊概治以擅作主张之罪。
熊概执法严厉,奸民很害怕他,便将诽毁他的书上传朝廷。宣德二年,行在都御史弹劾熊概与叶春所到之处擅用威权,独断专横,放纵士兵骚扰百姓。皇上没有过问,只暗中派御史去调查,但一无所得,由此更加信任熊概。第二年七月赐玺书奖励他。熊概也很自信,应当兴废的事他都列出上奏。当时朝廷屡次派出部官到江南造纸、买铜铁。熊概说洪水积涝,百姓饥馑,请求停止这种行动。
宣德五年,他回到朝廷,才改回原姓。不久,他升为右都御史,掌管南都察院事务。行在都御史顾佐有病,朝廷通过驿传召熊概代管他的职务,兼代理刑部。宣德九年十月,省察记录犯囚的案卷,熊概从早到晚,都没有空闲吃饭食。突然他感到晕眩,然后便去世了。皇上令使者前往祭奠,派船送他归葬。6、15.A注意:“受贾人金”不可拆,“璠谢不见”中“璠”为主语,“谢”意思是 推辞、谢绝。16.D。死就是指古代平民的死亡,而非泛指所有人的死亡。17.B
严讷只是为王廷申辩,而不是为他们两个人。18.(1)正赶上(皇帝)让天下百官来朝拜,王廷奏请皇帝严禁馈赠,斟酌道里的费用,以警戒官场的邪恶,恢复民力。(2)给事中周芸、御史李纯朴为张齐的事申诉,称王廷、毛恺阿谀徐阶的心意,给无罪者罗织罪名。7、14.D 15.C 16.C 17.(1)到官府打官司,冒犯法律来求取赢得官司,怎么比得上各守本分来保全手足之情呢?(“以”、“孰与„„乎”、“全”各1分)
(2)都吏是这个州的大蛀虫,他曾经想插手粮仓未能如愿,因此用这种办法来中伤管理粮仓的官吏。(“者„„也”判断句式、“获”、“中”各1分)
(3)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尽情地享受视听的乐趣,实在是高兴啊。(“所以”、“游目骋怀”、“极”、“信”各1分)
【参考译文】
张洽字元德,是临江郡清江人。张洽小时候聪慧过人,跟从朱熹读书,从《六经》传注开始,都要探究典籍的宗旨所在,至于诸子百家、山经地志、老子佛家之类的书,无所不读。朱熹赞赏他志向坚定,对黄干说:“我寄望于保持道统永远传续,像你们这样的没有几个人啊。”
当时施行社仓法,张洽向县里请求,借贷三百石常平仓里的米,在里中设立粮仓,六年之后将所借粮米归还官府,乡里人因此而受益。嘉定元年,张洽考中进士,被任命为松滋县尉。湖右的土地分界不清,弊端日益严重,张洽请求推行推排法,县令将此事交给了张洽。张洽于是责令百姓自己核实自家的土地疆界和产业的数目,将结果投放在柜子里,他就查验核算依次排列,这样官吏的奸行就无从隐藏了。十多年以后,打官司的人还援引它作为证据。
张洽改任袁州司理参军。有个大囚犯,一审讯他就服罪,不久又变卦,而且有能力使官吏摇摆不定,案件多年没有判决,因此逮捕关押的人很多。张洽将此案上报提点刑狱,杀了他。有一个盗贼特别狡猾,用言辞不能将他驳倒。恰逢有兄弟二人争夺财产的案件,张洽劝导他们说:“到官府打官司,冒犯法律来求取赢得官司,怎么比得上各守本分来保全手足之情呢?”言辞语气恳切,打官司的兄弟顿时醒悟。那个狡猾的盗贼听到后,自愿服罪。
郡守因为粮仓空虚,将二十多家掌管粮仓的官吏没入官籍,让张洽来审问,张洽查访得知这些人是被都吏出卖的。都吏是这个州的大蛀虫,他曾经想插手粮仓未能如愿,因此用这种办法来中伤管理粮仓的官吏。张洽考虑太守的锐气正足不可触犯,就暂且先把这些官吏拘捕起来,而暗地里派人核计粮仓的收入去禀报太守说:“您把二十多家没入官籍,是因为都吏的缘故。现在核查几年当中粮仓的收入,已经比以前丰足了,由此来看,都吏所说是虚妄的。您一定不会忍受都吏的虚妄,却将无罪的人家没入官籍。如果能治都吏的罪,那么过失就可以免除了。”太守醒悟,因而罢免了都吏,而宽免了被没入官籍的人家。他当永新县知县。有一天他去请假,听到监狱中有鞭打的声音,原来是狱吏受了贿赂,于是利用机会审讯被囚禁的人让他无辜服罪。张洽大怒,马上将狱吏捉拿进监狱,第二天上报给郡守,将他施以黥刑。
张洽从少年就致力于恭肃奉事,所以他用“主一”来命名自己的书斋。平常与一般人没什么两样,等到遇上按义理应当去做的事,他就奋勇向前无人可以阻夺。赋闲时不谈论朝廷的事情,有时因发生灾异变故,就会闷闷不乐,等到听说有一个君子得到进用,士大夫们直陈朝廷得失,他就喜形于色。他所交往的都是有名的人士,大家都尊敬仰慕他。
8、12.C 13.C 14.B 15.①世忠又亲自追击到淮水,金兵惊慌溃逃,相互践踏,溺死者很多。②韩世忠接受诏书,感动地哭着说:“主上如此忧虑,臣子怎敢偷生呢!”
【参考译文】
韩世忠,字良臣,延安人。他身材伟岸,目光如电。早年勇猛过人,能骑没有驯服的马驹。占卜的人说他将官至三公,他很生气,认为是侮辱自己,将那人痛打一顿。韩世忠十八岁时,以胆大勇敢应乡州招募,隶属于兵籍。他挽强弓骑马射箭,勇冠三军。
崇宁四年,西夏骚扰边境,韩世忠攻克关卡,斩杀敌将,将其首级掷于女墙外,诸军乘机发动进攻,西夏人大败。不久西夏人又在小路出现,韩世忠独率敢死队兵士与西夏人殊死战斗,敌人稍稍后撤。战斗中韩世忠看见敌营中有一个非常勇猛的骑士,韩世忠骑马上前将其斩首,敌军大败溃散。
绍兴四年,金人与刘豫合兵,分路南侵。皇上亲笔致书韩世忠,命他整饬防备,图谋进取,言辞恳切。韩世忠接受诏书,感动地哭着说:“主上如此忧虑,臣子怎敢偷生呢!”于是从镇江率领军队渡过长江,派统制解元守高邮,等候金的步兵;自己亲自指挥骑兵驻大仪,抵挡敌人骑兵,韩世忠命令士兵砍伐树木作为栅栏,自己断绝退路。
适逢朝廷派魏良臣出使金国,韩世忠撤掉炊具,哄骗魏良臣说已接到诏书令移守长江,魏良臣急忙骑马离去。韩世忠估计魏良臣已离境,便立即上马,对将士下令说:“看我的鞭子指向行事。”于是率领军队驻扎在大仪,布下五阵,在二十多处设下埋伏,相约听到鼓声即发动攻击。魏良臣到金军中,金人问宋的动静,魏良臣详细地把所见到的情况都说了。聂儿孛堇听说韩世忠撤退,带领军队到江口。世忠挥小旗鸣鼓,伏兵四起,世忠军旗的颜色与金人的旗帜相混杂,金军混乱,我军不断推进。敌人披甲陷入泥潭,世忠指挥精骑兵四面践踏,将金人马都踩死。
世忠又亲自追击到淮水,金兵惊慌溃逃,相互践踏,溺死者很多。
捷报传来,群臣入朝庆贺,皇上说:“世忠忠诚勇敢,朕知道他必定成功。”沈与求说:“从建炎以来,将士未曾与金人迎战一次,现在世忠连连获胜,挫伤了敌人的锐气,他的功劳不小啊。”皇上说:“应该依次给予优厚的奖赏。”于是部将董旼、陈桷、解元、呼延通等都分别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韩世忠曾告诫家人说:我的名字叫世忠,你们不要避讳“忠”字,避讳而不再说,这是忘忠啊。岳飞蒙受冤狱,满朝没有人敢说一个不字,唯独韩世忠直言触怒秦桧。他又抵制排斥和议,触怒秦桧之处尤其多,有人劝阻他,韩世忠说:
“现在害怕祸患苟且赞同,他日死后,怎能在太祖殿上接受铁杖呢?”
韩世忠好义轻财,皇上的赏赐全部分发给将士,所受赐的田地同编户同等交租。然而他知人善用,成闵、解元、王胜、王权、刘宝、岳超起于行伍,挥将旗指挥的,都是他的部下。他解除兵权,罢去官职,在家闲居共十年,淡然自如,好像未曾身居权位。晚年喜好佛教、老子学说,自号清凉居士。9、15.C 16.C
17.B 18.(1)广州、英州地区从吉河到板步二百里,每年盛夏瘴气四起,来往过客中因此而死的有十分之八九。(2)起初,凌策刚刚考中进士时,梦见有人把六枚印放在剑上送给他,他后来到剑外任职总共六次,当时的人们都感到惊奇。10、15.C 16.A 17.B 18.(1)现在您背弃本性,抛弃汉人的衣帽巾带,想要凭借小小的南越和大汉相对抗,成为敌对国家,灾祸将要降临到您的身上了!(2)我没能在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就比不上汉王!
抓采分点:弃反:背弃;捐:抛弃;以:凭借:且:将要。抓采分点:中国:中原;王:称王;使:假如;遽:就。参考译文
陆贾跟随高祖平定天下,当时人们都称他是很有口才的说客,所以伴随在高祖的身边,常常出使各个诸侯国。在高祖刚把中国平定的时候,尉佗平定了南越,于是在那里自立为王。高祖派遣陆贾带着赐给尉佗的南越王之印前去任命。陆贾到了南越,尉佗梳着一撮椎子一样的发髻,像簸箕一样地伸开两腿坐着,接见他。陆贾就此向尉佗说道:“您本是中原人,亲戚、兄弟的坟墓都在真定。现在您背弃本性,抛弃汉人的衣帽巾带,想要凭借小小的南越和大汉相对抗,成为敌对国家,灾祸将要降临到您的身上了!况且秦朝暴虐无道,诸侯豪杰都纷纷而起,只有汉王首先入关,占据咸阳。项羽背叛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们都归属于他,可以称得上是强大无比。但是汉王从巴蜀出兵之后,征服天下,平定诸侯,杀死项羽,灭掉楚国。五年之间,天下平定。这不是人力所能办到的,而是上天辅佐的结果。现在大汉天子听说你在南越称王,不愿意帮助天下人讨平暴逆,汉朝将相都想带兵来消灭你。但是天子爱惜百姓,想到他们刚刚经历了战争的劳苦乱离,暂且罢兵,派遣我授予您南越王的金印,剖符为信,互通使臣。您理应到郊外远迎,面向北方,拜倒称臣。但是你却想以刚刚建立,还没有把人众收拢起来的小小南越,在此桀骜不驯。倘若让朝廷知道了此事,挖掘烧毁你祖先的坟墓,诛灭你的宗族,再派一名偏将带领十万人马来到越地,那么南越人杀死你投降汉朝,就如同翻一下手背那么容易。”尉佗听罢,于是立刻站起身来,向陆贾道歉说:“我在蛮夷中居住的时间长了,太失去礼节了。”接着,他又问陆贾:“我和萧何、曹参、韩信相比,谁更有德有才呢?”陆贾说道:“你似乎比他们强一点。”尉佗又问:“那我和皇帝相比呢?”陆贾回答:“皇帝从丰、沛起兵,讨伐暴虐的秦朝,扫平强大的楚国,为整个天下的人兴利除害,继承了五帝、三王的宏伟业绩,统理整个中国。而中原的人口以亿来计算,土地方圆万里,处于天下最富饶的地域,人多车众,物产丰富,政令出于一家,这种盛况是从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的。而现在你的人数不过几十万,而且都是未开化的蛮夷,又居住在这局促狭小的山地海隅之间,只不过如同汉朝的一个郡罢了,你怎么竟同汉王相比呢!”尉佗听了,哈哈大笑,说道:“我没能在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就比不上汉王!”于是就非常喜欢陆贾,留下他和自己饮酒几个月。尉佗说:“南越人中没有人值得(我)同(他)交谈,直到你来,让我每天都能听到过去从未听到的道理。”陆贾完成授予尉佗南越王封号的使命,使他向汉称臣,服从汉朝的管制约束。陆贾还朝之后,把以上情况向高祖汇报,高祖非常高兴,任命陆贾为太中大夫。
(《说苑》)
南越王尉佗是真定人,姓赵。秦国兼并了六国,统一天下。到秦二世时,南海郡尉任嚣得病将死,把龙川令赵佗召来。任嚣当即向赵佗颁布任命文书,让他代行南海郡的职务。任嚣死后,尉佗趁此机会逐渐用法律杀了秦朝安置的官吏,而用他的亲信做代理长官。秦朝被消灭后,赵佗就攻击并兼并了桂林和象郡,立自己为南越武王。汉高祖已经平定了天下,因为中原百姓劳顿困苦,所以汉高祖放过了赵佗,没有杀他。汉高帝十一年,派遣陆贾去南越,赐予尉佗南越王的称号。11、11.D 12.D 13.D 14.(1)颁发赦令之外,有案情可疑、值得怜悯原谅的,允许专门上疏陈述。(2)考核期满升补京职,敕命以正四品顶戴享受俸禄担当大事。按旧例,给事中升补京职,先要回到原籍待补缺额。
【解析】
11.陕西提督王辅臣叛,河南巡抚佟凤彩引疾,上已许之:文然言河南近陕西,流言方甚,凤彩得民心,宜令力疾视事,上为留凤彩。
12.解答此题,应结合着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D.“乞归养”理解不正确,由其具体语境可知,正确的解释应为“请求辞职回家奉养父母”,所以选D。
13.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墓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D.“上奏耿精忠和孙延龄合谋将危及广东,应在江西驻扎重兵对广东予以声援”,是在左都御史任上,不是任兵部督捕侍郎期间,所以选D。
14.文言文句翻译一般是按点给分,可以找出句中重点字词并做准确的翻译,一般的实词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句式中的特殊句式为考查的重点。
(1)“矜”,“怜悯、怜惜”;“宥”,“宽恕”;“陈”,“陈述”。
(2)“考满”,“考核期满”;“故事”,名词作动词,“按照旧例”;“候补”,“等候补缺”。译文:
姚文然,字弱侯,是江南桐城人。明朝崇祯十六年考中进士,改为庶吉士。清顺治三年,经由安庆巡抚李犹龙举荐,被授予国史院庶吉士官职。顺治五年,改任礼科给事中官职。顺治六年,给朝廷上书请求“敕命巡抚、巡按、寻道各级御史根据皇上降恩的诏书清理各地刑事案件,不要任由有司官员拖延轻视。颁发敕令之外,有值得怜悯原谅的,允许专门上疏陈述”。又请重新审定会试落第举人选用的方法,来广泛地使用人才。又请求敕令各省督抚不要胡乱委托私人暂代州县的官职。每个建议都下到礼部商议施行。不久转任工科。
顺治八年,世祖亲政,姚文然上疏请求让都察院甄别各省的巡按御史,与下属部院会同商议,按照六个等次考核,罢黜或晋升有所不同。这一年,江南、浙江遭遇水灾,姚文然请求将受灾 地区所应缴纳的漕运粮食折成银两,视灾情的轻重定折多少。皇上一并采纳。顺治十年,姚文然上疏说大臣获罪不应当用枷锁禁锢,得到圣旨允许施行。后来姚文然 升任兵科给事中,请求告老怀乡。
康熙五年,起用补任户科给事中。康熙九年,考核期满升补京职,敕令以正四品顶戴享受俸禄担当大事。按旧例,给事中升补京职,先要回到原籍待补缺额。留下直接任命从姚文然开始。姚文然和魏象枢都凭借给事中敢于直言享有美好的声望,号称“姚魏”。康熙十年,两江总督麻勒吉因为犯法被逮捕送到京师,仍然采用枷锁禁锢旧例。姚文然又上 疏论及此事,皇上晓谕:“从此以后朝廷命官回京接受审察,一概免除枷锁禁锢,并且写入法令。”
不久升任副都御史,再提升为刑部侍郎。十二年,调任兵部都督捕侍郎。京口副都统张所养弹劾将军柯永蓁为了私情肆意放纵,让姚文然前往查究,柯永蓁因此被罢免。姚文然升任左都御史。十三年,上疏说:“福建耿精忠、广西孙延龄皆背叛朝廷顺应吴三桂,中间有所阻隔,依赖广东。耿精忠的将士过去曾驻守过广东,熟悉广东的山川形势,如果与孙延龄合谋形成犄角之势,那么广东的局势就很危险了。江西边境与福建、广东接壤,如果他们入侵占据赣州南安,那么驿道就会中断,粮草和通讯就会受阻。应 当在江西驻扎重兵来声援广东。”皇上很高兴地采纳了他的建议。陕西提督王辅臣叛乱,河南巡抚佟凤彩托病辞官,皇上已经答应了他;姚文然说河南靠近陕西,流言正盛,佟凤彩深得民心,应该让他留取治事,皇上因此留下了佟凤彩。
姚文然多有上书,尤其以皇上身心健康为本,请求皇上注意起居休息。孝城皇后驾崩,暂且停殡在巩华城,皇上多次去看,姚文然上疏劝谏,并且引用唐太宗造台望昭陵后听取了魏徵的建 议拆毁望台的事情比拟,皇上也接受了,没有生气。十五年,姚文然被授予刑部尚书。当时正在更定法律,姚文然说:“刀杀人一时,法令杀人万世,怎能不慎重 呢?”于是阐明法律的意图,查考研讨,务必使法律达到宽大公平。判决诉讼的案件有所平反,回去就面有喜色;曾经怀疑有冤案,力争而没有成功,退下后,长跪自责。又因为明末用刑残酷,上奏朝廷废除廷杖之刑以及镇抚司各项严酷的刑罚。十七年,去世,赐予祭葬仪式,谥号“端恪”。
12、9.A 10.D 11.A 12.
(1)太守器重他处事周详完备,有多年都不能决断的案件,全都把它们 交付给林运使,没有不迅速决断的。人们心里很佩服他。(2)前太守税收匮乏,按照旧例戍边的人出发后,家里人可以补贴些餐钱,但州郡却不能按时给予。【解析】 9.
试题分析:沮:阻止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近几年文言实词错误选项经常出现“以今释古”的例子,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10.试题分析:公性淡然,无外嗜,与人交,一见倾底里,至遇事,凛不可犯。【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一般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的充当的成分,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注意“外嗜”解释为“其它爱好”,不能断开,“倾底里”应是“倾”“底里”,“底里”不能断开。
11.试题分析:推表:推荐,举荐。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有时还要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如此题“推表”是“推荐、举荐”的意思。
12.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翻译:“器”“讼”“属”“靡”“匮”“故事”“时”。【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文言文的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器”“讼”“属”“靡”“匮”“故事”“时”等词语的落实。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
林公名孝泽,字世传,是莆田人。年轻时喜欢词章,卓越不凡,一时间同辈人没有不推崇举荐的。宣和六年,考中进士。
建炎初,调任南剑州顺昌县尉。恰巧有人报告某贼想要侵犯城邑,林公不跟同僚商讨,不发檄文请求援助,独自谋划认为可以(在贼人)为发动袭击之前就先擒住敌 人,他带领士兵趁夜出发,黎明到达贼人所在的地方,贼人正杀牛斟酒,聚集在神祠中,于是林公等人突然袭击他们,没有一人幸免。没过多久,遭遇他母亲的丧 事,应当论定功劳,却有个郡僚阻止此事,通判吴建说:“假使让贼人发动袭击,州郡尚且可能不能保全,何况小小的城邑呢?这不能不奖赏!”于是把这件事上报 朝廷,服丧期满,林公被授予左承事郎,监管建阳县麻沙镇税务。任期届满,调任泉州晋江县丞。太守器重他处事周详完备,有多年都不能决断的案件,全都把它们 交付给林运使,没有不迅速决断的。人们心里很佩服他。担任漳州知州,林公年龄越大,决断越精明。北边有战事,林公在漳州征兵来守边。前太守税收匮乏,按照旧例戍边的人出发后,家里人可以补贴些餐钱,但州郡却不能按时给予。那些守边的人聚集在庭下不肯离开,有狂怒神色,林公不为所动,缓缓地说:你们想要造反,就先杀了我。餐钱肯定寥寥无几,唯独不能以强硬方式 取得。林公大声呵斥他们回到军营,将其中一、二个闹事最凶的人按军法处置,令他们按月赔偿,众人都很佩服他从容(处置突发事件)。
有一年发生大的疫情,林公准备了稀粥、药物,在各地区救济百姓。已经死亡不能掩埋的,官府提供棺材收殓。督察人员上报考核林运使为最优,提拔林公为 提点广南东路刑狱,林公竭力推辞不上任。天子重视他,改任直秘阁,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训词说:守法循理的官吏是我所看重的,知道满足的人是我所尊敬 的,秘阁重臣的正直是我所爱惜的。朝廷正推行综合考核管理的政策,对贪官污吏切齿痛恨。有人对丞相说:林公虽然年纪大了,在乡部为官,扫除障碍,难道不可 以么?丞相认为他说得很对,向皇帝报告,让林公担任本路转运副使。诏令下达,八郡惊恐说:这是真正的监司啊。林公就以乡里避嫌请求退避,有圣旨催促林公入 朝向朝廷禀告,林公对了解内情的人说:(前面)广南的任命已经辞掉了,反而接受现在的任命,推辞远处的任职而愿意近处就职,这不是做臣子应有的节义。奏章 两次呈上,朝廷知道不能用强力使他上任,又使他担任祠禄,这一年是乾道六年。第二年正月十八日生病去世,享年八十三岁。
林公本性淡然,没有别的嗜好。和人交往,坦诚无私;一旦有事务要处理,就凛然不可侵犯。南康、临漳每年倚靠山泽收入来增加官费,林公将它全部捐献来 帮助百姓。遇到经过此地的公差,林公用酒食款待他们,既节俭又恭敬,宾客们也很高兴满意。林公为官自律,清廉节俭,一天晚上办理公务结束,有人举着蜡烛送 林公到大门口,林公说:这是公家的蜡烛,让他赶紧拿走。13、15.C 16.B 17.C 18.(1)古人有这样的话:“左手拿着天下的地图,右手割断自己的喉管,这是愚蠢的人都不做的事情。”这样的原因,是生命比天下更宝贵;而当时浅陋的儒生和读书人,都认为可以大兴文德,武力应该废止,于是停止打猎的礼仪,停息作战布阵的法令,所以狡猾的盗贼放纵横行,乘朝廷当时没有防备。
【解析】 15.
试题分析:给文言文语段断句,需要在通文意初断句的基础上,对不能断开的字词要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就可以轻松断句,同时,需要掌握语句的大意。本句话的意思为,马融不应邓骘之请,犹豫徘徊在陇、汉一带,是想要坚守自己的操守吗?接着却羞愧于孤陋寡闻的人保持所谓的名节,爱惜自己高贵之身,最终因为奢侈享乐放纵心性,纠合亲附朋党成为别人讥笑的对象,原本就知道懂得节制自己欲望的人很少啊。本题可据此得出答案。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本题中,只要稍一留意,答案AB两项中,“党附成讥固知识”这一停顿语义不通,所以,应该排除掉;比较答案CD时,D项,“既而羞曲士之节惜”这一语句没法解释,所以直接排除掉,从而得出答案为C。
16.试题分析:此题解答需要结合平日阅读积累的知识加以分析、判断。选项B,“人性本善”应是儒家孟子的思想主张。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名师点睛】此题在古文阅读中出现,不算是新题型,考查的仍是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很多的文言文化知识,应该靠平日的积累,很多在教材中接触过,比如,本题中,A项,对“舍人”的考查,在我们学过的“游褒禅山记”中,接触过,较易判断;B项,介绍老庄,内容全面,但题目故意和儒家学说的观点混淆了,比如,“人性本善”是儒家观点;C项,考查对“岱宗”的知识内容掌握,这里介绍的非常准确;D.《左氏春秋》,也是我们平时就能熟练掌握的,较易判断其正误。此类题目,一靠平日的掌握,二要学会大胆地猜答案,因为一般情况下,题目答案设计都是几个课内接触过的解释和学生较为陌生的混合搭配,所以不难排出答案。
17.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文中C项说法,马融因为哥哥的孩子去世,向朝廷请求回乡,太后认为马融轻视、羞辱了朝廷的任命,想到州郡做官,于是下令禁锢他。不是因为上奏《广成颂》被禁锢。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正确解答这类题,需仔细阅读全文,比较准确全面地把握文章。假设法和代入法是解答此类题最好的方法,即假设这些选项的内容都是正确的,用来加深理解原文,然后再用代入法,一一与原文比照验正,就会发现与原文内容不符的选项,排除即可。本题的答题难度在于是否能够准确把握全文大意,比如,C项,属于曲解文意,强加因果,“马融因上奏《广成颂》讽谏朝廷,”与文意不符。据此便可知答案。
18.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字(1)“据”:拿着;“刎”:割断;“所以”:„„的原因;状语后置“生贵于天下”句要翻译出来;句意1分;(2)“以为”:都认为;“宜”:应该;“寝”:停止;“从”:通假字,同“纵”,放纵;句意1分。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可以参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做法。文言文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本题中,(1)处,应注意“据”字的翻译,因为在教材中,没有出现过,但我们可以结合语境推断出来,还有倒装句式也要翻译出来;(2)处,“寝”字不好理解,但我们要联系“废寝忘食”也就可以猜测其意义;“从”要能分析出是通假字即可推知答案。
【文言文翻译】
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人,将作大匠马严的儿子。马融长相英俊,善于言辞很有才气。起初,京城的挚恂用儒术教授生徒,在南山隐居,不答应朝廷征召聘任,在关西一带名气很大,马融跟着他游学,学识渊博精通儒学经典。挚恂认为马融有奇才,就把女儿嫁给了他。永初二年,大将军邓骘听说了马融的名声,把他召为舍人,但是马融内心很不乐意,就没答应,客居在凉州的武都和汉阳境内。恰逢羌虏迅猛扰边,边境混乱不安,粮价飞涨,关内以西之地,路上饿死的人随处可见。马融在陷入饥饿困苦后,才后悔并且叹息着对朋友说:“古人有这样的话:‘左手拿着天下的地图,右手割断自己的喉管,这是愚蠢的人都不做的事情。’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生命比天下更宝贵。现在因为一点点世俗的屈辱,而毁灭自己高贵的身体,这大概也不是老子庄子所认可的啊。”于是就答应了邓骘的邀请。永初四年,任命为校书郎中,到东观做典校秘书。这个时候邓太后主持朝政,邓骘兄弟辅佐她。而当时浅陋的儒生和读书人,都认为可以大兴文德,武力应该废止,于是停止打猎的礼仪,停息作战布阵的法令,所以狡猾的盗贼放纵横行,乘朝廷当时没有防备。马融于是感慨激愤,认为文武之道,圣贤都没有放弃,勇、智、仁、信、忠五才,没有一个可以废止。元初二年,上奏《广成颂》来规劝进谏此事。《广成颂》的上奏,违逆(得罪)了邓氏,马融被滞留在东观,十年都没有调任新职。因为哥哥的孩子死了,他便向朝廷请求回乡。太后听到这个消息很生气,认为马融羞辱轻视了朝廷的任命,想到州郡做官,于是下令监禁他。太后死后,安帝刘祜亲政,把他召回郎署做侍从郎官,又做了皇帝的侍讲官。后离开京师做了河间王的厩长史。当时皇帝车马东巡泰山,马融上了一篇《东巡颂》,皇帝认为他的文章写得很不一般,召他进京任命为郎中。马融才高博学,是当时的一个大学者,教授的学生常以千数。擅长演奏琴,喜欢吹笛子,性情放达率真,不拘泥于儒士的礼节。居室房屋里的器物服饰,多有奢侈讲究的装饰。曾经坐在高堂上,挂着绛纱帐,前面教授学生,后面排列着女乐,学生按照次序传习他的学说,很少有人登堂入室。曾经想注解《左氏春秋》,等到看到贾逵、郑众的注解,就说:“贾先生精深而不广博,郑先生广博而不精深。又精深又广博的,谁又能超过我呢?”著《三传异同说》,注《孝经》、《论语》、《诗》等,所著赋、颂、碑、诔„„一共二十一篇。当初,马融被邓氏惩罚,不敢再违逆得罪权势人家,于是替大将军梁冀起草奏书参奏李固,又写了吹捧梁冀的《西第颂》,因此被正直之人羞耻。八十八岁,延熹九年死在家中。留下遗嘱要求简单安葬自己。
(范晔)评价说:马融不应邓骘之请,犹豫徘徊在陇、汉一带,是想要坚守自己的操守吗?接着却羞愧于孤陋寡闻的人保持所谓的名节,爱惜自己高贵之身,最终因为奢侈享乐放纵心性,纠合亲附朋党成为别人讥笑的对象,原本就知道懂得节制自己欲望的人很少啊。大概做事艰苦,那么顾惜保全自己的想法就少一些;生活优厚,所以想要安定保全自己的顾虑就多了。登上高处而不害怕的,那是刑徒之人;不坐在屋檐下的,那是家有千金之人。推究其中主要的原因,归于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同罢了。
14、15.C 16.B 17.C 18.(1)刘邦下诏把直呼项籍名字的人全部任命为大夫,而放逐了郑君。(2)在晚年时,汉朝廷征伐匈奴,招降周边的少数部族,国家支出的费用很多,国家财政愈来愈匮乏
【解析】
15.本题考查断句能力。断句的方法是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基础上,抓标志词,快速断句。常见的标志词有:句首虚词“夫、唯、凡、盖、虽”等,句尾虚词“也、乎、哉、矣”等。此段的意思是:“每五天休假的时候,常在长安的城郊备置马匹,问侯那么老朋友,拜访或答谢宾客,夜以继日,通宵达旦,还常恐怕应酬不周。”
16.本题考查文化常识。“左迁”贬官。注意平时的积累。
17.C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C项中“意见不合”和“乘隙诬陷”,在文中无根据,属于无中生有。18.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注意抓好关键词,找准得分点。(1)名:直呼„„的名字;拜:任命;逐:放逐(2)及:到了;招:招降;夷:少数部族或少数民族部落;匮:匮乏15、9.C 10.B 11.C 12.
(1)把像画在画上(悬挂)的共有十八人,而杜如晦位居首位,他像这样被器重。
“画象于丹青者”,1分;“为冠首”,1分;“其见重如此”被动句1分,意思对1分;整句通顺1分。(2)太宗十分担心他的病情,多次派人去问候,有名的医官和送上好药材的使者,在路上络绎不绝。“忧”1分;“存问”1分;“名医上药”1分;“相望于道”1分;整句通顺1分。【解析】 9.
试题分析:做断句题的思路是:第一步,通读文段,整体把握文段的内容大意及主题;第二步,找出标志性的词语,如名词、动词、句首句末虚词、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第三步,先易后难,逐步断句(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第四步,诵读全文,详加验证。语段断好后,再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语感,根据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结合文段意思,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10.
试题分析:B“解职”与“致仕”词义相近。考点:理解常见古代文化常识。能力层级为理解B。11.
试题分析:C.“太宗认为他是王佐之材”错,原文是房玄龄的陈述。解答此类题的思路是:先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再把选项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杜如晦,字克明,是京兆杜陵人。曾祖父杜皎,北周时被追赠为开府仪同、大将军、遂州刺史。高祖父杜徽,北周时任河内太守。祖父杜果,北周时任温州刺史,进入隋朝,被任命为工部尚书,加封为义兴公,《周书》上有他的传记。父亲杜咤,隋朝时任昌州长史。杜如晦年轻时聪慧明悟,喜欢谈论文、史。
隋朝大业年间,杜如晦按常规参与官员选拔,吏部侍郎高孝基很器重他,对他说:“你有应变的才华,必定会成为栋梁之材,希望你保持并崇尚美德。如今想让你暂时屈身就任低级官吏,只是少些俸禄罢了。”于是杜如晦被任命为滏阳县尉,不久他弃官归家。太宗平定京城,引荐杜如晦为秦王府兵曹参军,不久又升迁他为陕州总管府长史。当时亲王府中有很多杰出的人才,被调到外地做官的有很多人,太宗担心这件事。记室房玄龄向太宗建议说:“秦王府中的属官离开的虽然很多,但大都不值得惋惜。只有杜如晦聪慧、明悟、多识、通达,是王佐之才。如果大王您只是想保守籓王的爵位,恪守本分,留下杜如晦就没什么用;如果您想君临天下,统治四方,除此人就没人能帮助您。”太宗十分惊讶地说:“你不说,我差点就失去了这个人!”于是奏请留下杜如晦为亲王府属官。
后来杜如晦跟从太宗征讨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曾经在军营中参与谋划军机要务。当时军队和国家有许多事,杜如晦分析、决断军国大事如流水一般,众人人被他深深地折服。杜如晦多次升迁至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后被高祖加封为建平县男,赏赐三百户封邑。不久又以原官兼任文学馆学士。天策将军府建成之后,太宗任命他为将军府从事中郎,把像画在画上(悬挂)的共有十八人,而杜如晦位居首位,他像这样被器重。隐太子李建成很忌恨他,对齐王李元吉说:“秦王府中让我们惧怕的,只有杜如晦和房玄龄罢了。”于是就在高祖面前诋毁他们,杜如晦和房玄龄一同被逐出亲王府。后来他们又秘密地进入秦王府,出谋划策,等到太宗即位后,杜如晦和房玄龄功劳一样,被提拔为太子左庶子,不久又升迁为兵部尚书,进封为蔡国公,赏赐实际封邑一千三百户。贞观二年,杜如晦以原官兼任检校侍中,暂代吏部尚书,仍然总管东宫兵马事务,被誉为“称职”。贞观三年,杜如晦代替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仍掌管官员选举的事务,和房玄龄一同掌理朝政。以至于台阁规模和典章人物,都是二人拟定的,在当时很被称誉。谈到治国良相,房玄龄和杜如晦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
当年冬天,杜如晦身患疾病,上奏请求辞去官职,太宗答应他的请求,但给他的俸禄赏赐和原来一样。太宗十分担心他的病情,多次派人去问候,有名的医官和送上好药材的使者,在路上络绎不绝。贞观四年,杜如晦病情加重,太宗命皇太子到他家去问候。皇帝还亲自来到杜如晦的家里,扶着他流泪,并赏赐丝帛千段;趁他还没有去世,让他的儿子出来并任命官职,于是破格升迁左千牛杜构为尚舍奉御。不久,杜如晦去世,时年四十六岁。太宗哭得十分伤心,三日不朝,追赠他为司空,改封他为莱国公,谥号“成”。太宗吃到美味的香瓜,想到杜如晦不能和自己一同吃而很伤心,吃了一半就停了下来,派使者将剩下的一半送到杜如晦灵前祭奠。后来,太宗忽然梦见了杜如晦,宛如生前。天亮后,把做梦的事告诉房玄龄,言谈之间歔欷不已,并派人送御馔去祭奠。第二年杜如晦忌日那天,太宗又派遣尚宫到杜如晦家慰问他的妻子儿女。这种自始至终的恩遇,从来就没有过。16、11.D 12.C 13.C 14.
(1)到官府打官司,冒犯法律来求取赢得官司,怎么比得上各守本分来保全手足之情呢?(得分点:以、孰与„„乎、全各1分,句意2分)
(2)都吏是这个州的大蛀虫,他曾经想插手粮仓未能如愿,因此用这种办法来中伤管理粮仓的官吏。(得分点:“者„„也”判断句式、获、中各1分,句意2分)
【解析】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断句,考生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的意思,先准确理解文意才能进行准确的断句。文言断句有其规律可循。一是句末语气词,比如“也、耶、乎„„”;二是句首发语词,比如“若夫、至若、盖、唯„„”;三是名词或代词,一般在句中做主语或宾语;四是排偶的句式;五是顶真的修辞。先浏览选段,了解大意;然后先易后难。根据原文,前两句以“者„„也”为标志表判断,所以应该在“者”之后停顿,这样可以排除A.B两项;“已丰于昔”构成独立的句子,而“由是观之”则是对前文的总结,这样可以排除C项。原文标点:“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巾所人,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这类考题一般难度不会太大,考生只要在平时学习和练习中多积累即可作答本题。考生平时要积累一些古代的官职、古代年号、辞官和封官(官职升迁)、古代典籍、古代制度等一些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C“它是专为灾荒之年用于赈济百姓而设立的”错。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13.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命题的原则主要是人、时、地、事的混淆和重点词的翻译。考生在阅读文本是要注意理顺清楚传记人物身上的主要事件,本类试题一般容易犯张冠李戴、妄加推断、强加因果、混淆是非等毛病。通过阅读文章不难发现原文中,C“他亲自审讯”错,原文说“洽以白提点刑狱”;另外“将二人杀掉”也不准确,原文说“盗闻之,白伏”。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翻译,文言文翻译这个考点在高考中属于必考的考题。考生在翻译的时候注意结合高考文言文对“信、达、雅”的要求,准确把握句子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同时要注意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只有把握好这些才能很好的翻译文言文。本题得分点:(1)以、孰与„„乎、全各1分,句意2分。(2)“者„„也”判断句式、获、中各1分,句意2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文言文翻译】
张洽字元德,是临江郡清江人。张洽小时候聪慧过人,跟从朱熹读书,从《六经》传注开始,都要探究典籍的宗旨所在,至于诸子百家、山经地志、老子佛家之类的书,无所不读。朱熹赞赏他志向坚定,对黄干说:“我寄望于保持道统永远传续,像你们这样的没有几个人啊。”
当时施行社仓法,张洽向县里请求,借贷三百石常平仓里的米,在里中设立粮仓,六年之后将所借粮米归还官府,乡里人因此而受益。嘉定元年,张洽考中进士,被任命为松滋县尉。湖右的土地分界不清,弊端日益严重,张洽请求推行推排法,县令将此事交给了张洽。张洽于是责令百姓自己核实自家的土地疆界和产业的数目,将结果投放在柜子里,他就查验核算依次排列,这样官吏的奸行就无从隐藏了。十多年以后,打官司的人还援引它作为证据。
张洽改任袁州司理参军。有个大囚犯,一审讯他就服罪,不久又变卦,而且有能力使官吏摇摆不定,案件多年没有判决,因此逮捕关押的人很多。张洽将此案上报提点刑狱,杀了他。有一个盗贼特别狡猾,用言辞不能将他驳倒。恰逢有兄弟二人争夺财产的案件,张洽劝导他们说:“到官府打官司,冒犯法律来求取赢得官司,怎么比得上各守本分来保全手足之情呢?”言辞语气恳切,打官司的兄弟顿时醒悟。那个狡猾的盗贼听到后,自愿服罪。
郡守因为粮仓空虚,将二十多家掌管粮仓的官吏没入官籍,让张洽来审问,张洽查访得知这些人是被都吏出卖的。都吏是这个州的大蛀虫,他曾经想插手粮仓未能如愿,因此用这种办法来中伤管理粮仓的官吏。张洽考虑太守的锐气正足不可触犯,就暂且先把这些官吏拘捕起来,而暗地里派人核计粮仓的收入去禀报太守说:“您把二十多家没入官籍,是因为都吏的缘故。现在核查几年当中粮仓的收入,已经比以前丰足了,由此来看,都吏所说是虚妄的。您一定不会忍受都吏的虚妄,却将无罪的人家没入官籍。如果能治都吏的罪,那么过失
可以免除了。”太守醒悟,因而罢免了都吏,而宽免了被没入官籍的人家。他当永新县知县。有一天他去请假,听到监狱中有鞭打的声音,原来是狱吏受了贿赂,于是利用机会审讯被囚禁的人让他无辜服罪。张洽大怒,马上将狱吏捉拿进监狱,第二天上报给郡守,将他施以黥刑。
5.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技巧初探 篇五
县里举办的的中考研讨会,让我深刻的认识到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在中考阅读中所占位置的重要性,所以我在平时教学、中考前备考复习时特重视此类文体。第一次模拟考试结束,通过对试题及学生答题情况的分析,我特对这类文言文材料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技巧谈一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一、选文特点
1、从体裁上来说,选文均为史传作品,主要以叙述为主,议论较少,篇幅较短,语言精练简洁。
2、从内容上来说,选文主人公多为正面形象,大都为有声名的文臣武将,文章主要围绕该人物展开记叙,叙述其生平简历和突出事迹,此类文章思想性强,选文一般突出人物敬业奉公的品行和卓异的才能。
3、所选文章内容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涉及到的实词和虚词及考题中的例句越来越贴近教材。即便有太生疏的疑难,注释往往给阅读提供一定的信息,有时是重要的信息。
二、阅读技巧
1、明确人物传记人物为谁?那一个朝代的?还涉及哪些人物?
2、了解官职此类文体的人物多是官员,要搞清楚他任何职?朝中官还是地方官?几度生黜?
3、理清事件要弄清楚文中写什么事?孝义?勤学?清廉?爱民?抗上?等等。一共写了多少件事?
4、评析品格文体主人公多为正派人物,而题目要求“筛选”和“提取”的信息又往往是他们表现出来的良好品格。
三、感知方法
1、通读。对于阅读选文要从头到脚的读完。速度不能太快,太快了不能了解词句,也不能把握内容;速度也不能太慢,字斟句酌的阅读没有必要,考试时间也不允许。词句意思和所写内容能大致了解就行了。通读要完整,即便有疑难也要一并读完。
2、画圈。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和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要圈画出来,各层意思之间可以用竖线断开。“重要信息”主要指传主的姓名、官职及其变动情况、工作地点及其变动情况等;“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主要指文中的一些名词术语,如人名、地名、官职名、官府宫廷名、科举考试和官职升降专用术语等,这些词语往往有特点含义,如果误以为是普通词语,那就会在理解上出差错。
3、跨“难”。中考文言文考查,一般都会选用浅易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尽管如此,难免会碰到一些一下子理解不出的词语和句子。这时候不要紧张,正确的做法是先“跨”过去。可能读到后面再返回来看就迎刃而解了,也有可能文后有注释,还有可能题目中有启示,或者命题回避了这一难点。因此,整体感知时,一般不要在个别词句上多作推敲,以免浪费时间;即使答题时非得弄清这一难点,到时候再说也不迟。
4、借助。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中碰到的问题,能够借助上下文和试题来解决,是很重要的方法和能力。善于借助上下文的内容、句式,善于借助试题,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如果阅读材料有出处说明或疑难注释,有时也可以借助理解。
四、答题技巧
1、字词题。选文涉及到的实词和虚词及考题中的例句越来越贴近教材。一模试题中考察了这样两个字:“人主未尝不说也”中的“说”和“读之二月乃尽”中的“乃”。结合选文内容,再联系教材,这样的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
2、语言题。依照全文意思,确定字词的文中意,结合句型规律,做好句子的翻译。一模试题中有这样一句文言翻译:人主左右诸郎半呼之“狂人”。好多学生是这样翻译的:皇帝身边的大臣们都说他是“狂人”。这就是忽略“直译”造成的错误,所以翻译时要先抓住句中关键字,逐字对应翻译,然后在适当“留”“删”“调”等。
3、信息题。多为人物性格概括题或主要事件概括题,依照整体阅读的原则,找出相关语句的信息提示概括题目。一模试题的此类题目是这样问的:东方朔是怎样一个人?好多学生只答出了他的博学多才,而忽视了他性格的另一面,导致失分,这就是学生不能整体全面的了解选文内容造成的。
6.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常考实词 篇六
表任命的:授、拜、除、封表提升的:擢、拔、升、迁
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表降职的:左迁、谪、逐、贬、诎(黜)
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表恢复的:复、还
表辞去的:辞、致政(致仕)、告退、退、归故里,表人物个性的:耿、(仁)厚、(仁)矜、刚毅、周密、宽厚、正直、埂、鲠、骨鲠、鲠切、聪、慧、敏、木讷、佞、诈、阿谀、谄谗、谲
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
与科考有关的:贡举、登第、状元、解元、乡试
与学校有关的:太学、博士、太傅
表敬重的:敬、重、尊、恭
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 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
表人物地位的:贵、贱、尊、卑、官绅、豪
表主管的:知、典、主
与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
与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籴、粜、禀、府、荒、收
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给、佚 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脂膏
表饱饥的:饱、饥、饿、馁、馑
表俸禄的:俸、禄、秩、饷
表穿戴的:纨绔、布衣、履、绶、冠、冕、巾、弱冠、免冠、带
表违背的:忤、逆、倍(背)
表揭发的:劾、讦、揭
表害怕的:畏、惧、惮、骇、患
表嫉恨的:恶、厌、憎、贬、衔、怨、患、疾、恨、怒、诅
表暗中的:阴、间、密表诬陷的:中、谮、诬
与京城有关的:禁、阙、畿、京、京畿、表朝见的:朝、觐
与皇帝有关的:上、帝、祚、践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诏、召、诰、(驾)幸、膳、对策、轮对、奏、表、疏、孝
表说话的:云、谓、诏、诰、敕、白、陈、对、语、谕、喻、晓、谢、折、诘、诉、咨(谘)
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谏 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
表宽容的:容、贷、恕、宽
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蹈舞
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泣、骂、责、戾、诟、谩
表刑罚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杖、流、赭衣、械
表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
表告别的:辞、别、谢
表离开某地的:去、迁、徙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往、经
与马匹有关的:马、驹、厩、策、羁、縻、辔、逸、驭、御、驾、辕、辙
表行动的:步、趋、走、遁、亡、逃、徙、匿
表死亡的:(驾)崩、山陵崩、薨、卒、不禄、死、没(殁)、终、圆寂
二、其他常用词语
先:祖先,已经死去的,多指上代或长辈。课:督促劝说去做某件事。
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逸:马脱了缰绳,放纵。
禁:皇帝居住的地方。
对:回答或对话。
如:到,往。
檄:古代用来征召、声讨的文书。中:中伤、诬蔑别人,使受损害。
诬:捏造事实诬陷别人、言语不真实。掾:古代属官的统称。
工:工匠,精巧,擅长,官吏。
僭:超越本分,过分,虚假不真实。孤:幼年失去父亲。
贷:借出、借入,宽容、宽免。狱:官司,案件,监牢。
白:告诉。与:赞扬。
遽:急速,就,恐惧。
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优异突出,特别尤其。
给:食用丰足。
劫:强夺,掠取,威逼,威胁。按:追究,考察,调查。
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
执:捉拿。
延:延请。
省:减免。
谢:道歉,推辞,告诉。
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
折: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
察:考察,考察后给予推荐。
赧:因羞愧而脸红。
竟:结束,完。
坐:因……而犯罪,因为。
寻:不久。
祚:大堂前东面的台阶,帝位。造:造访。
过:拜访,经过,过失,责备。
7.人物传记文言文 篇七
上世纪九十年代, 《雷洛传》的大获成功拉开了名人传记电影的序幕, 随后许多类似的人物传记电影纷纷登上银幕, 《蓝江传》《四大探长》《跛豪》……所涵盖的人物包括警察、政客、商人, 甚至于知名的黑社会分子。姑且不论其票房及艺术成就如何, 仅从这些电影的上映来看, 人物传记电影已然应该在香港电影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虽然从流行的时间上来看, 香港人物传记电影存在的时间并不太长, 但作为一种曾经繁荣和活跃的类型电影形式, 它的产生和消失, 并非偶然。
二、繁荣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催生“名人”崇拜是其产生原因
香港在上个世纪, 经历了经济和社会文化的腾飞, 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 香港人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在整个香港的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过程中, 诞生了以李嘉诚为代表的大批成功人士。这些人来自于社会底层, 凭借着自己的勤劳和聪明才智以及敏锐的眼光, 最终脱离了原来的阶层, 成为人人羡慕的社会上流人物。和西方童话世界不同, 这些香港名人的成功都是在没有外界力量支持的情况下获得的, 在他们身上, 更加具有传奇性和神秘性。
香港社会同时也是一个竞争极为激烈的社会, 到八九十年代之后, 香港社会的贫富分化越来越明显。普通香港人承受着剧烈的竞争压力, 在为生存打拼的同时, 心中仍然充满着对未来成功的渴望。在他们一时无法找到方向的情况下, “名人”的存在, 为他们提供了一丝希望, 激励着他们像榜样那样, 凭借着自己的勤劳去追寻获得成功的机会。
名人传记电影的出现, 其思想的前提, 就是出于对“名人”的崇拜意识。在名人传记电影中, 普通人可以更加清晰更加透彻地观察着他们的“成功之路”, 意图借鉴或者复制名人的成功之路, 这是名人传记电影得以出现的社会和心理背景。
三、香港人物传记电影的衰落和消失原因
从《雷洛传》开始, 到《四大探长》《跛豪》, 香港的人物传记电影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 就从香港影坛上销声匿迹, 来去匆匆。而且, 和其他类型电影所不同的是, 人物传记电影真正从票房和艺术上都能够算得上是成功之作的, 只有《雷洛传》, 其他只能算是跟风之作。但是作为一种电影类型, 人物传记电影毕竟是出现过, 也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力, 因此我们无法将之忽略。它的出现, 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背景, 它的消失, 同样也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一) 香港社会转型, 传奇人物崇拜心理减弱。已经上映的人物传记电影的主角, 基本上都是上个世纪的风云人物。这个时候香港的经济开始腾飞, 正是从人治社会到法治社会的转型时期。法制体系的不健全在整个社会中留下了非常多的“灰色地带”, 传奇人物都是成长并成功于灰色地带的人, 他们更多的是利用身体或者暴力的优势, 去开创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雷洛”和“四大探长”都是利用手中的强权贪污受贿、累积财富, 而“跛豪”则是利用警察贪污的机会大肆贩卖毒品白粉, 经营黄赌毒场所, 从而成为“传奇”。进入现代后, 香港的法制体系已经完全建立, 从媒体到政府廉政公署, 凡是触犯法律的“灰色地带”都处于严格的管制之下, 依靠“灰色奋斗”创造成功的例子在香港社会再也无法实现。除此之外, 香港社会已经转型成为一个完全商业化的社会, 相比于依靠权力和犯罪所取得成功的人物, 现代人更热衷于崇拜新时代经济成功的人物, 这些人和自己所处的时代相近, 生活背景相似, 更加贴近现实, 更加能打动观众。
(二) 香港的历史太短, 可深入发掘的人物不多。香港现代社会的转型基本发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短暂的时间中所涌现的具有可发掘性和故事性的人物屈指可数, 同时具有传奇性的人物更是很少。基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因素, 最后真正能够出现在银幕上的人物更少。香港的本土面积不大, 经济结构和产业都较为单一, 无法像内地一样, 从不同的社会阶层中挖掘出许许多多不同的可以编写成故事的人物形象和素材。香港社会的结构远比内地单一, 缺乏社会结构的复杂性, 因而影片素材的来源极为单一, 人物类型太少, 缺乏后续性发掘潜力。
(三) 受众观影习惯的改变, 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香港人物传记电影的发展。《雷洛传》的成功, 激发了其他电影创作人员的创作热情, 一时间出现了非常多的类似题材。但从艺术水准上来看, 都只能算得上是题材的模仿, 拍摄粗糙、剧本水平低下, 其目的显而易见。低水平的劣质电影轮番轰炸着受众的眼球, 使得电影观众在短时间内失去了对此类电影的兴趣。以致于有影评人曾发出感慨:“香港人物传记电影未火先死”, 犹如一个刚刚出世的孩子, 还未来得及成熟, 就已经被功利的氛围所扼杀。
摘要:香港人物传记电影从登上银幕到彻底消失, 总共不过两三年的时间。但作为一种电影类型, 毕竟它出现过, 也存在过, 哪怕是极为短暂的辉煌, 也无法抹去它在香港电影殿堂中的地位。本文拟对香港人物传记电影的发展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简单阐述一下其产生及消失的原因。
8.让课外文言文传记助力写作 篇八
一、积累作文素材,丰富写作资源库
素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庄子在《逍遥游》中谈到:“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可见,有效积累素材是丰富写作资源库必要的一步。学生在写议论文的时候,素材还依然停留在牛顿被苹果砸到头悟出万有引力定律,爱迪生做了一千五百多次试验发明电灯,司马迁遭受酷刑忍辱负重写出《史记》,等等。
为什么文言文素材容易被学生识记呢?原因在于,一方面,这些题目学生都是作为作业或考题完成的,做题的前提必然是看文章,这至少有一个整体感知的过程。另一方面,高三的文言文练习题基本上都是完整讲评的。有时字字落实,句句翻译;有时抓住文中的人物、事件,全文梳理,这二次阅读也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一些印象。再者,我们讲完以后一般要整理或者背诵、默写其中的知识点,这就是三次阅读了。这样的三次阅读,较之于其它文章,学生自然对文言文素材印象深刻了。
如2015年安徽卷《御史梁皙次先生传》,梁熙做官不为子孙谋利,他说子孙如果没有出息而积储丰厚,那么三蠹就要来了。他担心三蠹成为子孙后代的祸患。这种素材多么具有社会意义,我们联系社会上的所谓的“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他们正是依傍着父辈的权与钱,为非作歹。从“我爸是李刚”到被判十年的李天一,从房祖名到张默……正因为父辈的积蓄丰厚,而让他们养尊处优、娇生惯养,而缺乏了自律以及正确的金钱观。如果素材中能运用到粱熙为子孙考虑的精神,和如今的社会现状形成鲜明的对比,想必就能丰富文章的内涵吧。
二、学习写作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众所周知,传记文言文不同于一般的文言写景散文、哲理散文或者韵文,人物的个性、品格、精神等都非常外显。而每篇人物传记都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这些次要人物或是对比衬托主要人物,或是侧面突出主要人物,使主要人物的形象更为丰满,且客观真实。
1.正侧结合
侧面描写是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通过侧面描写可以唤起读者的想象,从而丰富人物的形象。如2015年广东卷《卢象昇传》中就运用了正侧结合的手法。“逐贼危崖,一贼自巅射中象昇额,象昇提刀战益疾。”这是从正面去表现卢象昇的英勇。而后文写到“贼骇走,相戒曰:‘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则是侧面描写,从敌人的惊惧慌乱和相互告诫表现了卢象昇的英勇骁战。如果没有对敌人等人物的描写,作品中主要人物的个性就不能很好地凸显出来,人物形象就略显苍白,所以正侧描写结合起来,让我们对其个性了解得更加深入。
2.对比衬托
一是正衬。即利用与主要形象相类似的次要形象从正面衬托主要形象。也就是毛宗刚所说的“写周瑜乖巧,以衬孔明之加倍乖巧”。如2015年江苏卷《欧阳伯和墓志铭》,“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从此处我们可以看出,苏轼把他的学问和蔡邕、张华相提并论,也足以看出苏轼对他的肯定。以蔡张二人来烘托,能准确了解其才华。
二是反衬。即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如2015年安徽卷《御史粱皙次先生传》,“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为名高。先生独淡泊宁静,下直辄焚香扫地,晏坐终日,如退院僧。”这里将梁熙下班回家就焚香扫地,终日平静的端坐与台省官员为求名声不惜凶狠争吵甚至动手的行为进行对比,反衬出梁熙的淡泊。
三、了解传主人格美,深化作文情感
伟人之所以伟大,是他们有着高贵的人格。从人物传记中我们懂得了孝顺的含义,淡泊名利的含义,也懂得了什么叫清正廉明,什么叫忠君报国……那么在作文写作时,我们就可以想到有这样一群人物。
如2015年北京卷作文“假如我与心目中的英雄生活一天”,这样的英雄必须是有血有肉的,而这样的英雄在我们的文言文传记中数不胜数。因为学生大致了解他们的人生轨迹,熟悉他们的事迹和人格,这就为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供了空间和舞台,也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
再如2015年湖南卷作文:“泉水在地下蓄积。一旦有机会,它便骄傲地涌出地面,成为众人瞩目的喷泉,继而汇成溪流,奔向远方。但人们对地下的泉水鲜有关注,其实,正是因为有地下那些默默不语的泉水的不断聚集,才有地上那一股股清泉的不停喷涌。”此题立意多向,可以有“耕耘与收获”“积累与成功”“准备与机遇”“位置与价值”等等。而2015年江苏卷文言文《欧阳伯和墓志铭》中的欧阳伯和的勤奋刻苦、广泛涉猎、刨根究底等品质,正是他的耕耘和准备吧。如果学生领会了这些传主的人格美,并将这样的美融入到作文中,文章便具有了情感之美。
四、多维度思考,增加文章理性美
1.关注文章中议论性的评价
分析文言文中议论性的评价可以提升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进而提高写作能力。正如司马迁的《史记》,每篇末尾都有一段议论性的评价“太史公曰”。如2015年广东卷《卢象昇传》,“赞曰: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这段评价,让我们更加客观地去分析人物,继而拓宽学生对人物命运思考的深度。人们常常叹息世间缺乏人才,又有许多人才不能发挥他们的作用。我们看到失败原因之一是受议和派的阻挠,原因之二是兵力不足,原因之三是高起见死不救,原因四是敌众我寡。当然,因为时代差异,作者的思考可能具有时代局限性,但这也更加促使学生去全面辩证的思考。
2.对文言文传主进行比较
学生可以大量阅读文言文传记,因为这些传记都是一个个历史人物的人生轨迹。他们都是伟人,但是他们所生活的时代、他们的人生命运和精神品质却不完全相同。假如学生能将文言文训练中遇到的各位传主进行分析比较,那么肯定能拓宽学生对人生及社会的认识。这种理性的思考能让学生多角度地去考虑问题,在写作时能使说理更辩证全面,表述更客观。如果作文中缺少理性精神和思辨分析,那么显而易见,是不能成为好作文的。
【人物传记文言文】推荐阅读:
高考文言文人物传记08-16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09-24
人物传记原创11-20
作文素材人物传记06-24
人物传记是什么10-01
三国演义人物传记作文09-09
人物传记读后感之读《居里夫人传》有感08-31
奶奶传记作文06-28
传记范文07-30
传记阅读答题技巧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