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提纲

2024-10-11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提纲(精选8篇)

1.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提纲 篇一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复习资料

题型:

一、填空(1分*15=15分)

二、名词解释(3分*5=15分)

三、简答题(5分*4=20分)

四、论述题(15分*2=30分)

五、评论(20分)

第一章:1949-1976文学思潮

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P4)

1949年在北平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文代会,确定了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这次大会标志着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的阶段。2.文艺界的三次批判:(P4-8)(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2)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俞平伯是继胡适之后的“新红学派”的代表人物。(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P9)

(1)提出: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方针

(2)具体内容: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3)积极评价:在文艺批评和文艺理论的研究上表现出摆脱教条和冲出禁区,大胆探索 的精神。

重视人情和人性,回归人的文学,宗璞的《红豆》;钱谷荣的《论“文学和人学” 》

(4)是否落实:1956年下半年到1957年上半年,该方针起到了积极影响,反右斗争断送了贯彻“双百”方针的成果。4.文艺界的反右斗争(P10)

1957年文艺界的反右斗争把贯彻“双百”方针而提出的一些作品和文艺观点,打成“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修正主义的文艺理论纲领”。5.“左”倾思潮的升级给文学事业造成的新损失(P12)

1962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向全党全人民发出了“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号召,强调要狠抓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康生诬陷李建彤的长篇小说《刘志丹》是为“高岗翻案的大毒草”

第二章:五六十年代小说

1.曲波《林海雪原》被称为“革命英雄传奇”(P17)2.三红一创(P17)(1)《红岩》作者:杨益言、罗广斌;主要人物:江姐等。(2)《红旗谱》作者:梁斌;主要人物:朱老忠等。(3)《红日》作者:吴强;以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为中心。(4)《创业史》作者:柳青;主要人物:梁生宝等。《创业史》是一部探索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小说。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

3.杨沫的小说《青春之歌》,在1959年被改编成电影作为建国十周年献礼篇,风靡全国,还被翻译介绍到东南亚,也大受欢迎。主人公为林道静,是一部中国青年知识分子改造的小说。《青春之歌》通过叙写林道静的成长过程,展示了30年代前期北平抗日救亡运动的面貌,概括了一代知识分子寓个体于集体,寓人生于革命的生活道路。(P27)4.茹志鹃,代表作品《百合花》艺术特色(P32)(1)茹志鹃的取材和切入生活的角度是别致的,是展开战争血与火的残酷场面的正面描写。(2)作家具有比较细腻的情感,善于把握人物内心世界的一起伏、一回旋,并以生动的细节描写予以表现。《百合花》中调动了“破洞”、“馒头”等一系列细节,于表现心理、塑造人物颇为有益。

(3)小说中有一股浓浓的抒情味,善于运用第一人称叙事,《百合花》中我既是叙事者又是一个充满情感,具有性格的人物。5.王蒙意识流代表作品《春之声》、《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

第三章:五六十年代新诗、戏剧

1.以《王贵与李香香》闻名的李季,在短暂的探索后,1952年举家迁入油田落户,致力于歌颂建设者的英雄主义,长篇叙事诗《杨高传》是其代表作。(P38)2.十七年政治抒情诗创作,根据作家,作品,风格以论述题形式准备。请大家参照教材完善。(P39)

(1)郭小川:“爱情三部曲”(《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严厉的爱》)《致大海》

主要特色:他事事处处以战士-诗人的眼光来观察现实,从社会重大的政治问题出发,选取题材,提出并回答革命者在不同革命阶段应有的精神状态人生态度和道德情操。

在自觉探索诗艺术的时期,郭小川总是试图探索人生真谛。重视诗歌形式的创造与革新。

(2)贺敬之:代表作品《回延安》 《十年颂歌》 《三门峡歌》

艺术特色:抒情短诗展示了诗人提炼生活的艺术才情,情真意切,构思精巧,音律生动。在艺术形式上有了新的探索,借鉴了国外政治抒情诗歌中“楼梯式”形式,并将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和对仗,以及民歌中的某种形式融入其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不足:贺敬之作为一代政治抒情诗人,自有这一代人的成就;当然,也免不了这一代诗人的局限,这显然受到其所处时代的政治气候的影响。

(3)闻捷:闻捷的代表作品是《天山牧歌》是其具有代表性的生活抒情诗总辑;《复仇的火 焰》是其叙事诗的代表作。

不足:诗人试图以诗来来写“小说”,结果则造成了作品在整体上诗意的不足。

3.老舍的和田汉的《关汉卿》的主要内容,艺术创作,艺术特色,以简答题准备。请大家参照教材认真阅读。(P51-59)《茶馆》的艺术特色:(1)使用“反描法”(P51-54)(2)使用“侧面透露发”

(3)采用“人像展览式”(4)采用“坐标式结构”

(5)使用“单纯个性化语言” 《关汉卿》的主题:“为民请命”可谓该剧的政治主题,而“铜豌豆”为关汉卿的性格主题。《关汉卿》的艺术特色:(1)在情节结构中,戏中戏是一大特色;(2)“话剧加唱”是一大特色;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

(3)结尾处理是悲剧结局。

第四章:五六十年代散文

1.杨朔,秦牧散文的艺术特色。(P63-70)杨朔散文的艺术特色:

(1)杨朔力图选用各种题材表现生活的激流和时代的风貌;

(2)他不满于豪言颂语式的颂歌,也不满于当时空洞、说教的文风,积极要求打破散文艺 术表现的沉闷局面;提出了诗化散文的艺术主张;(3)杨朔散文讲究艺术构思;(4)杨朔散文注重创造诗的意境;(5)杨朔散文讲究艺术结构;(6)杨朔散文是瑕瑜互见的。秦牧散文的艺术特色:

(1)秦牧提出了题材与表现形式多样化,散文知识化、艺术化等创作主张;(2)秦牧散文把“形散”与“神聚”结合起来,做到寓控制于放纵;(3)秦牧散文富有情趣性和幽默感;

(4)秦牧散文语言流利酣畅、凝练生动,采用“林中散步”和“灯下谈心”的行文作风,流露出直接面对读者的亲切感和语言氛围。

第五章:1976-1989文学思潮

1.新时期文学(P72)

(1)以1976年粉碎“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为标志,我国文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人们习惯于把1976年10月以后的文学,称为新时期文学。(2)艺术特色:

①新时期文学在复苏期的发展态势,是与对一系列有关文艺观念的基本问题和创作中具有倾向性的问题的热烈争鸣连在一起的; 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重新辨识和争鸣; ③关于现实主义的争论。(3)历史价值

①政治批判与文化批判的双重渗透; ②人性写真与悲剧精神的创作理念; ③苦难意识与炼狱情节的复调叙事; ④自然写实与自由写作的现代观念。2.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P76)

对文学中人性、人情、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是80年代前后规模最大、对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的、最深刻的文艺思想激荡,它几乎贯穿于80年代前期的文学发展里程之中。3.文学“向内转”的倾向,以及“主体性的讨论”请参照教材。(P82)

第六章:80年代小说

1.反思文学的代表作家及代表作品意义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P84)见笔记。

(1)起步标志:茹志娟于1979年2月在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的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是“反思文学”起步的标志。(2)作家及代表作品: 鲁彦周 《天云山传奇》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

高晓声 《李顺大造屋》 古华 《芙蓉镇》 路遥 《人生》 谌容 《人到中年》

张贤亮 《灵与肉》 《绿化树》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史铁生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2.韩少功的作品《月兰》。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 是“大墙文学”的代表。(P83)3.史铁生的小说创作特征?代表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参见教材。(P84)创作特征:

(1)用残疾的亲身体验使他的小说写到伤残者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叹,上升为普通生存现象的关切;

(2)对人的生存的持续关注使其小说有浓厚的哲理意味,他的叙述有着亲历的体验,有贯穿着一种温情,又有对宿命的抗争《命若琴弦》。4.伤痕小说的代表作家作品,文学意义以及评价。(P83)

(1)代表作家及作品:刘心武 《班主任》 卢新华《伤痕》 韩少功的《月兰》、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2)意义及评价(P84)

它冲破了“四人帮”极“左”文艺的种种清规戒律,突破了一个个现实题材的禁区,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问题,并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 它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开启了80年代文学现实主义的道路;

它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的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立场来塑造文学人物,描写了人性遭受专制主义与极“左”路线摧残的悲剧,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导。4.改革文学的代表作家作品,文学意义以及评价。(P85)(1)代表作家及作品

高晓声《陈奂生上城》 《李顺大造屋》 贾平凹《腊月·正月》(2)评价:

改革文学侧重反映的是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记录了改革的艰难及其导致的伦理关系和道德观念的变化,在创作方法上以现实主义为主,注重人物形象特别是改革者形象的塑造。

(3)美学内容的体现:

一是高晓声、贾平凹等作家对农村改革的阻力做出了发人深醒的描绘。二是“山东作家群”对改革进程做出了多方位的思考。

三是柯云路的《新星》对现阶段物质文化环境中所能提供的推动改革的正面力量做出了全面而集中的开垦与整合。

5.寻根小说的代表作家作品,文学意义以及评价。(P87)(1)代表作家及作品:

韩少功 《归去来》 《爸爸爸》 《女女女》

张承志《黑骏马》 《北方的河》 《心灵史》是一部以文学形式所写的民族史。贾平凹《古堡》 《远山野情》(2)寻根小说的显著特点: 以现代意识对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 作品题材和反思文化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

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6.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作品,文学意义以及特点。(P133)(1)概述

1985年开始,文坛上出现了一批先锋小说,这些小说有的具有现代派小说的特点,有的具有后现代主义的特点,由于当时文学界对于后现代主义还很陌生,所以有的人将其归入现代派小说之中,但更多的人称其为“实验小说”或“先锋小说”。(2)代表作家及作品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徐星《无主题变奏》

代表作家主要有:

马原、洪峰、残雪、扎西达娃、苏童、余华、格非、叶兆言、孙甘露、北村、叶曙明等人(3)先锋小说的特点:

①一是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旧有意义模式的反叛与消解,作家的创作已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

②二是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了旧的真实观

A.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

B.另一方面放弃了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

③三是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文本意义的消解也导致了文本深度模式的消失,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放弃象征等意义模式,通常使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7.谌容的代表作品《人到中年》(P105)

1980年谌容因中篇小说《人到中年》的发表蜚声文坛,从此也开始了她“社会问题”小说的创作历程。

8.张贤亮的代表作《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P118)9.评析贾平凹(P119)(见简答题)

10.马原等人的先锋小说的特点及评价(P134)

①他在小说中频频出现“马原”的形象并以此来拆除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界线,使得小说呈现出既非虚构亦非写实的状态。

②马原所叙述的故事往往是缺乏逻辑联系的互不相关的片断,这些片断只是靠了马原的叙述“强制性”的拼合在一个小说之中。

③马原将小说的叙述过程与叙述方法视为其创作的最高目的,他的故事因此也丧失了传统小说故事所具备的意义,他更关心他的故事形式,更关心他如何处理这个故事,而不是想通过这个故事让人们得到故事以外的某种抽象观念。

11.以马原为例阐释80年代的先锋小说,在90年代的转型。(P135)(此题需要自己结合作品总结)

(1)90年代随着经济政治改革,以及市场经济的确立,出现很多新的思想观念;

(2)外部条件为文学转向提供契机,表现在社会变动中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以及人类存在状态成为先锋作家必须面对的问题;

(3)艺术形式的探索创新显示了探索主体自我的实现和自由程度的提交,但主题话语的丧失,人性的消隐,历史的叙事化等,使先锋作家陷入了创作中的困境;

(4)80年代小说在90年代以后的转型源于社会生活审美对象感受发生的变化,所以,新的调整是必然的,转型即是个人化的结果,又是历史的要求;即是迎合大众的,也是与时俱进的。

12.余华的创作特色(P137)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

(1)“冷漠叙述”(2)“主题性颠覆”(3)“文类性颠覆”

第七章:80年代的新诗

1.朦胧诗的代表作家、作品。(P139)舒婷《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艾青《归来的歌》粉碎“四人帮”以后,一批在新中国诗坛上一度被冤屈而消失了的诗人重返诗坛,唱起了“归来”的歌,他们被称为“归来诗人”,其名得之于艾青诗集《归来的歌》。2.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崛起的诗群》(P 140)3.艾青《归来的歌》归来诗人群的名号。他们唱起了“归来”的歌,他们被称为“归来诗人”,其名得之于艾青诗集《归来的歌》。(P141)4.杨炼,北岛诗歌的创作特色。(P146)杨炼诗歌的创作特色:(北岛见简答题)(1)他的诗显露出一种史诗意识;

(2)他总是从历史发展和民族斗争角度审视和重新体认现实,并进而以自我的历史来归纳民族历史。这种抒情方式和感知角度使得他的诗歌具有一种描述、概括民族苦难和斗争历史的宏阔基调,显示出一种沉郁悲怆的英雄气质以及厚重的历史感。(3)其诗以强烈的现代生命意识和“人”的主体重建对酒文化传统进行了反拨。(4)以繁复密集的意象和意象群演绎理念,以若干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的单元建立组诗系统,从而构造多重空间结构。

第八章:80年代的散文

1.巴金的《随想录》(P163)《随想录》的价值

《随想录》完成了对自己和对整个知识分子群体背叛“五四”精神的批判。十分典型地反映出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一般所经历过的文化心态。由作为知识分子的忏悔而重新提出了知识分子应该坚守的良知和责任。重新倡导了对“五四”精神的回归。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找回了久已失落的社会良知。以个人的流血的灵魂诉说确立了知识分子的当代精神传统。用现代文化来战胜社会上各种丑恶、落后和黑暗的事物。

第九章:90年代小说

1.新写实小说(P173)名词解释或简答。

“新写实”思潮是在小说领域中形成大观的文学创作思潮,在90年代的初期引起文坛普遍关注。它特指方方、池莉、刘震云、刘恒等人的创作以及具有共同审美特性的作品。2.80年代和90年代文学的差异。(P176)

中国文学进入90年代以后,理论界有所谓“后新时期”之说,虽然至今“后新时期”的内涵还是众说纷纭,但其所标示的90年代和80年代文学的差异是明显的。

首先,随着社会经济中心的确立和商业时代的来临,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文化态度都发生了转变。

其次,在市场化的商业社会中,由于影视传媒的日益发达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社会的读者已越来越不耐烦文字阅读而情愿以影视画面来愉悦放松自己,文学的精神价值也变得模糊。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

3.新写实小说的文本特征(P178)

(1)粗糙朴素的不明显包涵文化蕴涵的生存状态,不含异质性的和特别富有想象力的生活之流。

(2)简明扼要的没有多余描写成分的叙事,纯粹的语言状态与纯粹的生活状态的统一。(3)压制到“零度状态”的叙述情感,隐匿式的缺席式的叙述。(4)不具有理想化的转变力量,完全淡化价值立场。

(5)尤其注重写出那些艰难困苦的,或无所适从的尴尬的生活情境。前者刻画出生活的某种绝对化状态;后者揭示生存的多样性特征,被客体力量支配的失重的生活。

4.女性小说的创作主题及代表作品,风格。(P180)

(1)主题:女性作家已经开始以自觉的写作来彰显女性写作的独立意义。(2)代表作品:王安忆《黄山之恋》《小鲍庄》等

(3)风格:①一是以陈染、林白为代表的具有典型女性主义特征的私语化倾向。②二是以徐坤、斯妤等为代表的解构性女性写作倾向。

③以张欣、毕淑敏等女作家为代表对于当下社会转型期的女性遭受进行迅急的扑捉,通过对于女性沦落、扭曲的心路历程和情感与理智、欲望与灵魂困惑茅盾的透视,达到对于现实、历史和女性命运的多重反思与批判。

第十章:90年代散文

1.后新潮诗(后朦胧诗)作家(P200)

2.学者散文(P204)以季羡林、金克木为代表 3.余秋雨著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和《秋雨散文》等。其“文化散文” 引起广泛影响。(P204)

名词解释

1.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文学艺术的创作方法之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

(1)在第二次文代会上,出现被确定为指导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原则;(2)内容要点:A.坚持教育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

B.必须要注意在文学当中表现出的英雄人物,社会主义本质,展现了

社会主义的光辉形象。

2.改革文学:(P85)

改革文学:兴起于1981年前后,这类作品从各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社会改革的热潮,形象地刻画了各条战线改革者的精神风貌和鲜明个性。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是改革文学的发韧之作,柯云路的《三千万》张洁的《沉重的翅膀》等都是改革文学的重要作品。

3.后新潮诗(后朦胧诗):(P200)同时准备“后新诗潮”

后朦胧诗人们写的是在自由中长大的青年自由的诗。新生代诗人更多的体验到的是经济大潮和思想解放的新旧交替的转型力量的的猛烈冲击,标新立异的反叛精神和开放骄纵的超越意识,引导他们不断对审美传统进行大规模的偏离和解构,洋溢着不可磨灭的欲望与激情,孤独与失落的时代情绪。

4.政治抒情诗:(P39)

政治抒情诗:是十七年诗歌重要诗体样式,诗人从阶级和人民代言人的身份,表达对当 7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

时重要政治事件的评说与情感反应在诗体形态上是强烈的革命情感宣泄和政治观念叙说的结合,采用大量排比句加以铺陈,代表人郭小川,贺敬之。

5.人道主义论争:(P76)

名词解释:对文学中人性、人情、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是80年代前后规模最大、对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的、最深刻的文艺思想激荡,它几乎贯穿于80年代前期的文学发展里程之中。它基于过去对政治运动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对人的践踏情形,反思中人们开始呼唤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和人的权利。

6.香花、毒草:

(1)文艺界的反右斗争(P10)

文艺界的反右斗争把贯彻“双百”方针而提出的一些作品和文艺观点,打成“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修正主义的文艺理论纲领”。

(2)“左”倾思潮的升级给文学事业造成的新损失(P12)

1962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向全党全人民发出了“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号召,强调要狠抓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康生诬陷李建彤的长篇小说《刘志丹》是为“高岗翻案的大毒草”他们还将《北国江南》、《早春二月》、《不夜城》、《林家铺子》、《舞台姐妹》等影片,以及田汉改编的京剧《谢瑶环》等打成“大毒草”;对《海瑞罢官》进行围剿,制造了株连甚广的冤案。

7.双百方针:(P10)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毛泽东同志于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二次会议上提出来的,是促进文艺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双百”方针提出后,文艺创作百花齐放,文艺理论与批评十分活跃,尽管受到各种干扰,在一年左右时间里,文艺创作的主流还是健康的,可惜,文艺界的这种现象,很快被反右斗争扩大化化掉了,直到粉碎“四人帮”后,“双百”方针才被写进“宪法”。

8.反思文学:(P84)

1979年2月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了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一批敢于思考,富有人生阅历的作家从一般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的总结,将人物命运与历史进程相结合,致力于人物命运与历史灾难之间的联系,深化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9.学者散文:(P204)

学者散文在八九十年代散文创作中,有些作者是一些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他们在专业研究之外,创作了一些融会学者理性思考和个人感性表达的文章,这类随笔式的散文被称为学者散文。如季羡林、金克木、张中行。

10.新时期文学:(P71)

以1976年粉碎“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为标志,我国文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人们习惯于把1976年10月以后的文学,称为新时期文学。

11.百花时代:

百花时代: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文学思想和创作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变革。这在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中,是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在中国,毛泽东在1956年5月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给潜在于各个领域的强大的变革要求以推动和支持。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

12.文学向内转:(P82)

1987年爆发的文学“向内转”论争,源自1986年10月18日鲁枢元发表在《文艺报》的《论新时期文学的“向内转”》一文,以《文艺报》为阵地进行讨论,内对抽象的大写的“人” 的描写,转而表现小写的“人”,主张文学回归自身。

鲁枢元在80年代初期,发表的《论新时期文学的“向内转”》一文,影响极其深远,标志着文学批评与方法论,所谓的向内转,就是研究人的主体性,研究人的精神世界,因为70年代未到80年代初,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把焦点放在人的内心与人性上,随着这样文学思潮的出现。13.两结合:

革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在新民革和大跃进中,毛主席提出诗歌在内容中应该是革命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后来经郭沫若等人的阐释,“两结合”的创作方法应运而生,适应对政治文学的需要。

简答和论述

1.《林海雪原》(P17)(1)《林海雪原》描写一支由36位侦察兵组成的解放军小分队,在东北长白山林区和绥芬草原追剿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土匪的故事。这成为英雄传奇的先在的合法性。(2)在情节上:智取威虎山、大战四方台等剿匪战斗为主要线索,情节惊险,神奇多变。(3)在形象上:小说塑造了杨子荣这一个孤单的英雄形象,具有侠义性。

2.贾平凹90年代散文创作

(1)1992年,著名的散文家贾平凹发表文章《提倡“大散文”概念》《方韵》、《说打扮》。与此同时,他又提出了“走向大散文”的主张。(2)贾平凹散文特色:

①具有哲理性;

②具有名族性,地域性;

③在内容上和结构上都追寻美的独特特性。

3.余华的创作(P136)

余华自1987年发表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初登文坛。其中,短篇小说《死亡叙述》、《爱情故事》、《往事与刑罚》、《鲜血梅花》、《我没有自己的名字》,中篇小说《四月三月事件》、《现实一种》、《世事如烟》、《难逃劫数》、《古典爱情》和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所取得的成就更为突出。

余华小说最为明显的先锋性在于他的“冷漠叙述”。余华小说的先锋性与颠覆性还明显地表现于他所惯常使用的文类性颠覆,即对旧有的文类实行颠覆性戏仿。

中篇小说《现实一种》较为典型地体现了余华小说的基本特点。《现实一种》以一种极端的叙述对伦理文化与人性本质实行了极端的颠覆,其先锋性是极为突出的。

4.朦胧诗,北岛、顾城、舒婷(P138)

(1)朦胧诗含义: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2)代表作家:北岛、顾城《星星》、舒婷《致橡树》。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

(3)北岛诗歌特色:

①清醒的思辨与直觉思维产生的隐喻,象征意义上的结合; ②具有高度概括力悖论式警句; ③冷峻而非温婉。

5.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自1977年始,一大批反映十年**给人们心灵带来创伤的小说相继问世,这些小说沉痛地揭露出十年**给我们民族带来的灾难,带给人的悲惨遭遇和内心创伤,深刻地提出了一系列与千百万群众命运休戚相关的社会问题,并引导人们去思考悲剧的原因。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是伤痕文学开先河之作。

6.反思文学(P84)

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因表现出对于社会历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点而得名。其把揭露与批判的文学承担前溯至五十年代甚至更前,具有较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但理想主义的理性色彩,使反思文学失去了“伤痕文学”刻骨铭心的忏悔与绝望,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揭露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实质。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7.十七年的历史剧,田汉(P55)(1)概述:

新中国成立后,田汉共创作了三部历史剧,他们是《关汉卿》、《文成公主》和《谢瑶环》。此外,还改编了《白蛇传》、《西厢记》。他的历史剧为当代戏剧作出了杰出贡献。《关汉卿》是田汉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也是当代戏剧的经典之作。(2)《关汉卿》的主题:

“为民请命”可谓该剧的政治主题,而“铜豌豆”为关汉卿的性格主题。(3)《关汉卿》的艺术特色: ①在情节结构中,戏中戏是一大特色; ②“话剧加唱”是一大特色; ③结尾处理是悲剧结局。(4)不足:

《关汉卿》的美中不足是把关汉卿过分政治化、革命化了,而关汉卿作为“风流才子”、“喜剧班头”的一面没有得到充分的表现。(5)《文成公主》

1960年,田汉还写了另外一部历史剧《文成公主》。这个戏的创作意图是为了宣传民族团结的伟大意义并证明西藏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心故事是文成公主入藏远嫁,主要矛盾冲突是和亲与反和亲。不足:

《关汉卿》里燃烧着作者的生命,《文成公主》只表现作者的才华。两者都有“情”但前者是内在的,深层的,唯我独有的;后者是外部的、表层的非我独有的。

8.巴金的七八十年代散文(P163-166)

(80年代散文有自身的特色与价值:①首先表现为在散文创作中找回了失落的文本精神。②还显现于主体对散文文本意识的直觉上。)【可省略】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

《随想录》是巴金的晚年之作,从1978年12月起,巴金开始了“随想录”的系列写作。至1986年9月完成,共150篇,42万字。

《随想录》是作家叩问、探索、总结历史之旅与人生心路的实录。历经十年“文革”炼狱磨难的巴金,出于老作家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对历史和人生作出深刻的检视与理性的反思。《随想录》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内容和独特的文本意义,成为新时期,乃至当代最为重要的散文创作成果之一。

《随想录》深刻的思想文化内容,突出地表现为作家具有震撼力的批判与自我批判精神。《随想录》最撼人心魄的,还在于作者那种严于责己、解剖自我的强烈的自审意识和自省精神。

《随想录》具有文本价值,散文一体,崇尚真实,作品中找回了散文曾经在很多人那里失落的真诚品格,引领散文创作由虚空伪饰走向求真务实

其中优秀作品:《小狗包弟》、《怀念萧珊》等。

9.茹志鹃十七年的小说(P31)

茹志鹃:生卒年为(1925—1998),生于上海。两岁时丧母失父,随祖母撰于上海、杭州。祖母死后曾一度入孤儿院,40年代初随兄参加新四军。长期在部队从事文艺工作。1957年从南京转业到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任《文艺月刊》编辑,有短篇小说集《高高的白杨》、《静静的产院》、《百合花》等。最早以《百合花》的“清新、俊逸”风格受到茅盾的称赞。进入新时期,茹志鹃有《剪辑错了的故事》、《草原上的小路》、《她从那条路上来》的作品大约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以《如愿》、《春暖时节》、《静静的产院》为代表、等作品。《剪辑错了的故事》对于“大跃进”有所反思,在写法上引入了现代小说的某些技巧,一度引起文坛的关注。

茹志娟作品艺术特色(P32)(1)茹志娟的取材和切入生活的角度是别致的,是展开战争血与火的残酷场面的正面描写。(2)作家具有比较细腻的情感,善于把握人物内心世界的一起伏、一回旋,并以生动的细节描写予以表现。《百合花》中调动了“破洞”、“馒头”等一系列细节,于表现心理、塑造人物颇为有益。

(3)小说中有一股浓浓的抒情味,善于运用第一人称叙事,《百合花》中我既是叙事者又是一个充满情感,具有性格的人物。

10.八十年代初期关于人性人道主义的论争(P76)

对文学中人性、人情、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是80年代前后规模最大、对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的、最深刻的文艺思想激荡,它几乎贯穿于80年代前期的文学发展里程之中。文学创作中人性和人道主义的表现:(1)、借助于人物之口,甚至于通过作者的议论直接提出人性与人道主义概念,像戴厚英的长篇小说《人啊,人》在“文革”后,第一个大胆提出了人性、人道主义的命题,并在《后记》中直接表明了一个觉醒的知识分子对人性的领悟和呼吁。(2)、描述人生的现实处境,反映和思考人在理想和现实间的选择两难,使文学中的人道主义思潮真正显现出独立、清醒的探索精神。像铁凝的《哦,香雪》对美丽宁静的山村景色、纯洁热烈的向往,在现代文明的推进中能保留多久的严肃思考;张洁的《方舟》对理想爱情在现实中遭遇困境的的思索等。

(3)、文学对人道主义思潮出现的意义:文学对人道主义思潮的感悟与呼应,是对以往的人性观念的不断突破,是对文学个性化和独特性的不断逼近,是文学通往多元化状态的必由之路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

11.先锋小说,问题,变化(全部都要看)(P133)7.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作品,文学意义以及特点。(1)概述

1985年开始,文坛上出现了一批先锋小说,这些小说有的具有现代派小说的特点,有的具有后现代主义的特点,由于当时文学界对于后现代主义还很陌生,所以有的人将其归入现代派小说之中,但更多的人称其为“实验小说”或“先锋小说”。(2)代表作家及作品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徐星《无主题变奏》

代表作家主要有:

马原、洪峰、残雪、扎西达娃、苏童、余华、格非、叶兆言、孙甘露、北村、叶曙明等人(3)先锋小说的特点:

①一是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旧有意识模式的反叛与消解,作家的创作已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

②二是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了旧的真实观

A.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

B.另一方面放弃了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

③三是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文本意义的消解也导致了文本深度模式的消失,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放弃象征等意义模式,通常使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4)先锋小说的价值:

①价值观念上的先锋性(质疑历史)②文学观念上的先锋性(远离政治话语)

③论事风格的先锋性(结构碎,时间交错,语言破碎)

12.张承志,史铁生的知青小说创作

张承志,1968年到内蒙古草原插队,他的小说中洋溢着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一方面,他把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关注作为自己创作的母题与基调;另一方面,他的作品还渗透着凝重的历史感和浪漫主义精神,给人以深邃的思考和热烈的情思。《北方的河》就是以几条北方的河作为抒情描写的客体来抒写一代人青春奔放流逝的悲壮过程。(P125)

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从社会政治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比之伤痕小说,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P84)

13.新写实小说(P178)

新写实小说:1989年3 月,《钟山》杂志隆重推出了“新写实小说大联展”的专刊,从而使一些早已在默默创作的年青作家被推到了众人瞩目的前台,其中的代表有池莉、方方、刘震云、范小青等。“新写实”三个字从此成为众多理论者经常提及的一个名词。以往传统的现实主义往往被赋予了过多的政治和教化责任,经过了“典型化”、“理想化”的变形,而成为一种“伪真实”、“伪现实主义”。为了纠正这种倾向,“新写实主义”的倡导和实践者开始追求生活的本来面目,力求不再对生活作人为的矫饰,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热衷于进行近乎自然主义的“生活流”细节描绘,并刻意避免在叙述中掺杂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在这种主张之下,他们的创作呈现出新鲜的气息,一时成为读者喜爱的新的小说形式。其创作特点概括为“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中国现代文学史(下)

14.关于80年代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于1985年勃然兴起,是对自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之美学质地的一次整体性超越,是一次质的飞跃。作家们把思想解剖的笔锋伸入到民族历史的传统文化质地中去,力图开掘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审美优势,在历史的长河延伸透视本民族的生存状态,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艺术反思。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贾平凹的《浮躁》等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15.90年代女性小说(P180)

女性主义小说: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我国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独特的社会、情感经历、带有鲜明女性性别特征的小说。对女性的自我认同与男权话语的抗拒是其中心价值取向。代表作家有林白、陈染等。

主题:女性作家已经开始以自觉的写作来彰显女性写作的独立意义。代表作品:王安忆《黄山之恋》《小鲍庄》等

风格:①一是以陈染、林白为代表的具有女性主义特征的私语化倾向。

②二是以徐坤、等为代表的解构性女性写作倾向。

第一阶段:她们以两性关系为重心,揭示女性的现实处境与存在价值,有了初步的女性意识(张洁、张羊欣)比如像张洁的《方舟》表现了对女性现实处境的清醒认识,与无可奈何的矛盾和心态。张羊欣的《在同一地平线上》揭示了女性的生存困境和感情困境,表明实际生活中男性与女性并不站在同一地平线上,这一阶段的女性小说还没完全的女性意识,始终没有摆脱男权的制约,但是他们触及了女性的社会价值等问题。

第二阶段:80年代中期,产生了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小说创作,吸引了西方文学的女性理论,她们深入梦幻潜意识空间展开叙述,充分展示女性的意识,颠覆男性中心主义,通过展示个人生存,体验来表达集体生存体验,从而使女性小说创作进入真心的个人化女性话语时期。

16.政治抒情诗,郭小川,贺敬之

政治抒情诗:一般情况下,那些在题材上或视角上被政治化的诗歌被称为政治抒情诗。在政治抒情诗中,“诗人”会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者的身份出现,来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应。在诗体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一般都是长诗,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对所要表现的观念和情绪进行渲染、铺陈。讲究节奏分明、声韵铿锵。经常使用马雅科夫斯基的“楼梯式”的组织形式,并不断融入中国古典诗歌的对偶、排比方法,以加强形式感。这种鼓动性的诗,大量出现在大规模的政治运动开展的时期。代表诗人有郭小川和贺敬之等。

17.对90年代小说创作的思考(P176)

中国文学进入90年代以后,理论界有所谓“后新时期”之说,虽然至今“后新时期”的内涵还是众说纷纭,但其所标示的90年代和80年代文学的差异是明显的。

首先,随着社会经济中心的确立和商业时代的来临,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文化态度都发生了转变。

其次,在市场化的商业社会中,由于影视传媒的日益发达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现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

代社会的读者已越来越不耐烦文字阅读而情愿以影视画面来愉悦放松自己,文学的精神价值也变得模糊。

※ 评论写作。范围:17年的经典诗作,80年代朦胧诗,舒婷,顾城。请阅读教材和作品选。

※ 本复习材料有个人和网络观点,答案仅供参考,考试还要自己动脑思考。

由于时间仓促,错误在所难免。

祝大家考试顺利

2.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提纲 篇二

作为上世纪发生在中国文学开天僻地的大事的“五四”文学革命, 从它的理论宣扬到创作实践, 从理论雏形到正式形成, 都将“写实”的标签牢牢地贴在了中国文学的身上。“惟实写今日社会之情状”, 才能“成真正文学”。这是胡适先生在他那篇著名的文学革命文章《文学改良刍议》中发出的喟叹!无独有偶, 陈独秀先生也在《文学革命论》中将“写实文学”与“国民文学”、“社会文学”并提, 作为反对与取替旧文学的“三大主义”。在这两篇作为“五四”文学革命先声的文章中都对“写实”情有独钟, 并作为理论大旗高扬在中国新文学的拓荒现场。到了1921年随着文学研究会的成立, 并大力宣扬现实主义文学, 标志着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正式形成, 更是将文学作为“反映社会的现象, 表现或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 突出了文学的现实功利性, 至此, 浪漫似乎更加远离了现实主义文学, 远离了刚刚兴起的中国新文学。

这里讲的现实主义文学的先天不足在于“浪漫”的缺失, 并不是一个偶然的文学现象, 而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这就好比中国新文学是“欧风美雨”的产物, 但仍然是中国自己的文学而不是西方文学的范畴的道理一样。虽然,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是学习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而兴起的, 但是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同样受制于中国的文学传统, 众所周知, 现实主义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早已出现了, 例如,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歌就是作为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现实主义的典范, 但是, 那只是作为一种创作精神与方法出现, 并没有形成一种文学思潮。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是现代意义上的现实主义, 是对西方文学横向吸收和改造中所形成的新的文学思潮。尽管如此, 中国古代的文学传统却始终制约着现实主义文学思潮。那就是“文以载道”的文学观, 虽然, “五四”文学革命是要改革旧文学, 创造新文学, 甚至有思想更为激烈的人要割舍掉一切中国旧的传统。但是, 那样一种文学观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消除殆尽的, 从“《诗》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到“盖文章经国之大业, 不朽之盛世”, 再到“欲新一国之民, 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这些都无一例外将文学作为关注现实, 改造社会的工具, 在这种现实的功利观的指导下, 促使中国的新文学将“浪漫”排除出去。虽然我们知道, 古代文学中叶并不缺乏浪漫主义, 但在“文以载道”文学观的“唯我独尊”的历史境遇中, “浪漫”总显得与中国文学是那么格格不入。

众所周知, 中国的新文学运动并不是单纯的文学本身的变革, 它是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现的, 也是作为“五四”运动谋求中国社会变革和民族救亡的一部分出现的, 正如李泽厚先生称之为“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也就是说, 作为新文学运动一部分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从一开始就不仅仅作为一场文学内部的变革, 更是承担起了变革社会, 救国救民的历史使命。“揭出病苦, 引起疗救的注意”, 成为众多新文学作家文学生命的起源。在这样迫切的现实需要面前, 作为“写实”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必然会将虚无缥缈的“浪漫”拒之于千里之外。

再回到前面提到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是对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的横向吸收和改造中形成的。但是, 这种吸收和移植是有所选择的, 也就是说在中国这种国破家亡的历史境遇中形成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并没有完全移植西方现实主义文学, 可以说是没有真正理解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的本质部分, 只是根据现实斗争的需要选择了西方现实主义文学中强调对现实的关注的那部分, 以求得唤醒民众, 挽救民族危亡的局面。正是因为中国的文学革命承担了西方各种文学思潮兴起之初并没有承担的历史使命, 才使得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从萌芽到兴起再到发展演变都无不将“浪漫”排除出去。所以说这既让我们的新文学区别于西方文学, 但同时却也让我们失去了一些美好的情愫。

二十年代的中国文坛并不平静, 可以说是思潮迭起的年代。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到后期的现代主义都是在中国新文学这块新天地里争奇斗艳, 各显神通以抢占文学版图。三大文学思潮虽然说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相互渗透、交融以求共存、共同发展, 但是思潮之间的界限终归是要相互划清的, 特别是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和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之间, 一个是以“写实”作为标杆, 讲究细节的真实性、形象的典型性和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注重对生活的观察、体验, 力求使艺术描写在外观上、细节上符合实际生活的形态、面貌和逻辑;注重典型化方法的运用, 力求在艺术描写中, 通过细节的真实表现生活的本质, 规律;作家一般不在作品中直抒感情, 作品的思想倾向较为隐蔽。另一个则以“浪漫抒情”作为旗帜, 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 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 要求文学突破描绘现实的范围。从民主主义的立场, 或者从迷恋旧制度的立场, 抨击封建制度或资本主义的罪恶现象。酷爱描写中世纪以往的历史。偏重于描写自然风光, 厌恶资本主义的文明和现实。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 有强烈的主观性。那么, 以“写实”对抗“浪漫抒情”又始终贯穿于两大文学思潮的发展演变之中, 这在无形之中又将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与“浪漫”之间的鸿沟拉的更大了。

其实, 不仅仅是中国现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缺失“浪漫”, 就是中国现当代浪漫主义文学也并不是那么“浪漫”。这里并不是说中国的现当代文学没有浪漫主义文学, 谁也不能否认浪漫主义文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合法性和存在性。只是说在精神内涵上总显得不那么“浪漫”。个中缘由, 也许还会有其它更多的原因, 也还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思考。中国文学的整体面貌需要“浪漫”的参与性建构, 一个民族真正完整地文学是应该有这个方面的, 当我们太过于强调文学的现实功利性的时候, 也许“浪漫”一些会给我们更多的审美享受。

摘要:中国的现当代文学自从“五四”文学革命以来走过了将近百年的历史, 在这样的历史过程中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应该说是在不断地向前发展过程中逐渐的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模式和特色, 在世界文学之林中不断地寻找自己的位置。但是, 我们一直在发现自身的问题与不足, 虽然问题众多, 但是有一个问题表现的不是很突出, 但应该受到我们的关注, 那就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浪漫”缺失的问题。出现这样的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 应该说是有其历史源头的, 究其源在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各种文学思潮的兴起和演变, 其中, 以现实主义文学思潮表现的最为突出。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浪漫,缺失,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参考文献

[1]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 1987年6月版。

[2]刘运峰编:《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9年5月。

[3]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版。

3.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提纲 篇三

关键词:《圣经》 文学价值 中国现当代文学 响

《圣经》是基督教的宗教典籍,也是西方社会的精神圣典。《圣经》依据耶稣诞生前后而划分为《新约》和《旧约》两个篇章,并分别介绍这两个阶段的故事。《圣经》一方面是基督教义的宣扬载体,同事也是用文本记述故事的文学巨著。《圣经》不论是在题材创新,还是人物塑造上,都有非常显著的特点,而《圣经》在叙述结构以及修辞手法上的特点,更是具有非常突出的文学性。正是因为《圣经》具有无与伦比的文学品格,所以它对于世界文学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圣经》的文学性特征给世界文学发展产生了非常重大的作用,而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亦深受《圣经》文学价值的影响。

1.《圣经》的文学价值

我国学者曾经说过,西方文学的源泉是《圣经》,其传统就是随《圣经》而流传的,《圣经》是研习西方文学的重要载体。而英国诗人早在19世纪就提出了《圣经》文学的概念。西方学者甚至将《圣经》等同《荷马史诗》来加以分析。从古今中外学者的论述以及世界文学发展史不难看出,《圣经》的文学价值和地位是非常重要的[1]。

西方文学艺术和文化风尚深受古希腊文化以及希伯来文化的影响,而其中希伯来文化正式源于《圣经》,正因如此,《圣经》对于欧洲历史文化的影响地位是不可取代的。不论是《圣经》宣扬的基督教义,还是其普世博爱、自由正义等价值观,都对西方文学发展,甚至对世界文明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正因为《圣经》对西方世界的影响如此深远,所以后世文学工作者的创作都深受影响。不仅是在内容上借鉴《圣经》素材,更是在写作技巧以及作品结构上都会从《圣经》找寻灵感。《圣经》是具有文学性的居住,但它并不完全等同于文学作品。

2.《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2.1 精神价值的影响

《圣经》所宣扬牺牲和博爱的精神内涵,是基督教的原始教义的重要部分。《圣经》蕴含的丰富的精神价值,对我国现当代作家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品人物形象大多都还有深刻的基督教内涵。从早期的基督英雄形象到后期平凡形象中的基督精神,我国现当代作家深受《圣经》的精神润养,其丰富的精神价值,逐渐融入到现当代作家的文学脉络中,成为我国现当代文学不可或缺的部分。

例如,鲁迅的《野草》中,其创作风格、文体结构、叙述言语以及文学内涵,都深受《圣经》中《福音书》的深刻影响。鲁迅在该作品中大力赞扬不媚世俗、勇于奋斗的基督精神,也体现了鲁迅受到基督博爱和牺牲精神的影响。鲁迅讲耶稣受难改造为圣人被俗世扼杀的场景,体现了西方启蒙思想和中国现实主义对鲁迅的双重影响[2]。

当代作家铁凝的《午后悬崖》,通过展示用忏悔的方式来悔改过往的罪孽,就是《圣经》宣扬的忏悔精神的影响结果,这种基督式的忏悔让读者动容、敬重;巴金的作品《随想录》,郭沫若的《落叶》和《漂流三部曲》等,都是“忏悔”的叙事结构。《圣经》“博爱”、“赎罪”、“忏悔”等精神观念,都深刻地影响到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导向。

2.2 艺术价值的影响

周作人曾经讲过,《圣经》让中国文学的思想更加丰富,传统文学的文体也受到《圣经》的深刻影响。而《圣经》的语言形式、叙事结构在其传入国内之后,慢慢融入中国文学作品的语言和文化语境当中,在很多作家的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

例如,冰心在《他是谁》和《孩子》等诗歌作品中诗题都会明确标注取自《圣经》,并且通过《圣经》内容引用,表达对神灵的敬畏,对人类的怜爱。冰心不仅对《圣经》文体进行模仿,甚至还会在语言上进行借鉴。例如《圣经》中的“上帝”、“十字架”和“天使”等词汇,经常会出现在冰心的文学创作中如《冰心散文》等。而沈从文的作品,如《西山的月》和《神巫之爱》等,都在语言方式上效仿《雅歌》。除了引用《圣经》诗经断章作序引领全文之外,部分作家也通过改写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文学意识。例如当代作家王蒙就在《十字架中》给读者讲诉另类的,他自我意识下的耶稣故事,虽有颠覆耶稣传统形象之嫌,但作品诸多情节也都是取材于《圣经》,只是人物塑造过程中给出不同解读。

4.《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复习提纲 篇四

一、填空题

1、(五四新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学进行了整体的否定,西方文学便成为中国新文学借鉴和模仿的先例。

2、晚清的文学革新运动,基本都是维新派所为。他们倡导文学革新,是力图让文学成为承载(政治革新理念、促进思想启蒙)的利器。3、1906年成立春柳社,1907年在日本东京演出《茶花女》,是(中国现代话剧)的最初萌芽。

4、(《新小说》)是中国第一份小说,它的创办对于晚清小说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5、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从理论上提出建设新文学的构想。6、1918年5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发表鲁迅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7、1918年5月,刘半农发表《卖萝卜的诗人》,是中国现代最早出现的(无韵诗),1918年7月,他又发表《窗纸》、《无聊》,是中国现代最早出现的(散文诗)。8、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9、瞿秋白的《饿乡纪程》、《赤都心史》等通讯报道,是(中国现代报告文学)的最初萌芽。

10、郭沫若与郁达夫等人创办的,1921年成立于日本东京。(创造社)

11、所谓三步的阅读法,即:第一步直观感受,第二步设身处地,第三步。而“文学史读法”往往偏重于。(名理分析、名理分析)

12、郭沫若的名诗 以恋歌的形式表达对祖国的爱,愿意为她掏出“火一样的心肠”。(《炉中煤》)

13、鲁迅在小说集 的扉页上引用了《离骚》中的两句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彷徨》)

14、郭沫若在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里,就写出了话剧、和《聂嫈》,即著名的。(《卓文君》、《王昭君》、《三个叛逆的女性》)

15、鲁迅的名言“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出自他的小说。(《伤逝》)

16、赵园的 虽不是老舍的专论,但对于作为“京派”所依托的北京文化及其在创作中的表现,有非常独到的发现。(《北京:城与人》)

17、蓝棣之在《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一书中批评 是一部抽象观念加材料堆砌而成的社会文献,认为作品中对社会生活的大规模描写,完全是服从于作家的先行主题的。(《子夜》)

18、描写了“北京文化”的深刻影响,就连大字不识一二的车夫小崔也不例外:他敢于打一个不给车钱的日本兵,可是当女流氓大赤包打他一记耳光时,却不敢还手,因为他不能违反“好男不与女斗”的“礼”。(《四世同堂》)19、30年代正当沈从文创作的高峰时期,就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评论,其中,影响最大也最值得参考的是著名女评论家 的《沈从文论》。(苏雪林)20、《黄昏之献》是风格与何其芳相近的散文家 的散文集。(丽尼)

21、葛薇龙是小说 中的主人公,她是一个普通的上海女孩子,为了能继续在香港求学,不得不向与葛家多年不相往来的姑妈梁太太求告。(《沉香屑:第一炉香》)

22、曹禺的四大名剧是:(《雷雨》)、(《日出》)、《原野》、《回春之曲》。表现抗战题材的剧本:合作完成《黑字二十八》、独立完成《蜕变》。23、1936年夏衍的(《包身工》)和宋之的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标志着中国报告文学创作走向成熟。

二、名词解释

1、“七月诗派”:是由胡风等人在抗战时期的国统区创办主持的文艺杂志《七月》而得名的文学流派,是新文学史上存在最久的诗歌流派,主要人物有胡风、绿原、牛汉等代表的“七月派”诗歌和路翎、丘东平等代表的“七月派”小说。

2、语丝社:“语丝社”是中国现代文学社团,因编辑出版《语丝》周刊得名,没有明确的组织机构,一般指刊物的编辑者及主要撰稿人。该刊于1924年11月17日在北京创刊。由孙伏园、周作人先后主编。主要撰稿人有鲁迅、周作人、川岛、刘半农、章衣萍、林语堂、钱玄同、江绍原等。

3、新感觉派小说:20世纪20年代30年代初出现的“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新感觉派”小说的根本特点是特别强调作家的主观感觉而不太注重对客观生活的真切描写。刘呐鸥是“新感觉派”小说的最初尝试者,他创办于1928年9月的《无轨列车》半月刊,标志着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实践的开始。

4、现代派诗歌: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产生的现代派诗歌普遍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启发和影响。同时又承接了李金发为代表的20年代中国象征诗派的某些艺术追求。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特别追求诗歌创作在总体上所产生的朦胧的美,追求以奇特观念的联络和繁复的意象来结构诗的内涵。现代派诗人往往以其特有的青春病态的心灵,咏叹着浊世的哀音,表达着对社会的不满和抗争,也流露出对人生深深的寂寞和惆怅。戴望舒是30年代“现代派诗歌代表”。

5、南国社:1927年冬成立于上海。领导人田汉。南国社成立后即开办南国艺术学院,田汉任院长,田汉、徐悲鸿、欧阳予倩分任文学、美术、戏剧等科主任,以“培植能与时代共痛痒而又有定见实学的艺术学院人才”为办学宗旨。

三、选择题。

1、鲁迅后期杂文集包括:(D)

A、《南腔北调集》、《坟》、《三闲集》 B、《准风月谈》、《且介亭杂文》、《热风》 C、《且介亭杂文》、《二心集》、《华盖集》 D、《花边文学》、《准风月谈》、《伪自由书》

2、茅盾小说《子夜》中的主要人物有:(A)

A、吴荪甫、赵伯韬、屠维岳 B、吴荪甫、赵伯韬、赵惠明 C、吴荪甫、老通宝、赵伯韬 D、吴荪甫、屠维岳、王仲昭

3、问题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家是:(B)

A、冰心、叶绍钧、王统照、周作人 B、冰心、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 C、冰心、郁达夫、王统照、许地山 D、冰心、叶绍钧、刘半农、许地山

4、“雨巷”诗人是:(C)A、徐志摩 B、朱湘 C、戴望舒

D、李金发

5、文学史实的开端与时间搭配

(1)革命文学(B)(2)文协(A)(3)《在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C)(4)文学革命(D)

A、1938年 B、1928年 C、1942年 D、1917年

6、作家与所属文学社团搭配

(1)许地山(A)(2)蒋光慈(C)(3)蒲风(B)(4)鲁迅(B)A、文学研究会 B、语丝社 C、太阳社 D、中国诗歌会

7.在新文学史上,第一部个人新诗集是(C)。

A.郭沫若的《女神》

B.俞平伯的《冬夜》 C.胡适的《尝试集》 D.康白情的《草儿》

8.除《狂人日记》外,鲁迅在另一篇小说中也写了一个带象征意味的“狂人”,尖锐地抨击了封建制度文化的“吃人”本质,痛快地发抒了叛逆反抗之抗之声。这篇小说是(D)。

A.《故乡》

B.《孤独者》

C.《祝福》

D.《长明灯》

9.所谓“京派”,是指30年代活跃在北京和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群,其中,蒙古族出身的作家是(A)。

A.萧乾 B.废名

C.林庚 D.芦焚

10.鲁迅小说《故事新编》中的人物,大多是历史上有脸有面的大人物。其中,墨子出自小说(B)。

A.《理水》 B.《非攻》

C.《出关》 D.《铸剑》

11.“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有一条小溪,西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纯的人家。”这段文字出自(C)。

A.郁达夫的《感伤的旅行》 B.沈从文的《湘西》

C.沈从文的《边城》 D.郁达夫的《屯溪夜泊记》

12.“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 / 一节接着一节社会问题”将风景的描绘机智地加以变形,引入社会问题的关注,形成特殊的反讽效果。这句诗出自(D)。

A.杭约赫的《复活的土地》 B.唐祈的《时间与旗》

C.唐湜的《骚动的城》 D.辛笛的《风景》

13.朱自清曾将《谈新诗》一文称为“诗的创造和批评的金科玉律”。《谈新诗》一文的作者是(A)。

A.胡适 B.郭沫若

C.穆旦 D.闻一多

14.20年代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是(B)。

A. 戴望舒 B.李金发

C.何其芳 D.卞之琳

15.散文集《燕知草》的作者是(C)。

A.林语堂 B.周作人

C.俞平伯 D.梁实秋

16.曹禺在创作中明显受古希腊命运悲剧影响的作品是(D)。

A.《蜕变》 B.《日出》

C.《原野》 D.《雷雨》

17.郭沫若与鲁迅一样,他东渡日本的最初目的是为了(A)。

A.学习医学 B.学习考古学

C.学习文献学 D.学习文学

18.鲁迅笔下的吕纬甫形象出自小说(B)。

A.《孤独者》 B.《在酒楼上》

C.《肥皂》 D.《伤逝》

19.创造社的小说创作主要有两种形式,即“自叙小说”和“寄托小说”。郭沫若“寄托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是(C)。

A.《喀尔美萝姑娘》 B.《残春》

C.《牧羊哀话》 D.《漂流三部曲》

20.被誉为“二十世纪的巴尔扎克”和“二十世纪的别林斯基”的小说大师和理论批评家是(D)。

A.鲁迅

B.胡风

C.老舍

D.茅盾

21.在二三十年代的“革命文学”论争中,将郭沫若称为“流氓+ 才子”的批评家是(A)。

A.鲁迅

B.田汉

C.茅盾

D.夏衍

22.鲁迅的第一部杂文集是(B)。

A.《野草》

B.《热风》

C.《随感录》 D.《坟》

三、多项选择题

1.对于如何为传统的民族文化寻求新的出路,鲁迅在三点明确的主张,它们是(ABC)。

A.转化

B.批判

C.继承 D.分析

2.鲁迅农民题材的主要作品有(ABC)。

A.《阿Q正传》 B.《故乡》

C.《明天》 D.《狂人日记》

3.老舍的前三部小说是在英国完成的(ABC)。

A.《老张的哲学》

B.《二马》

C.《赵子曰》 D.《离婚》 4.“京派”活跃的主要园地有(ABC)。

A.《文学杂志》 B.《大公报·文艺副刊》

C.《文学月刊》 D.《时事新报·学灯》 5.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是(BCD)。

A.《苦夏》 B.《秋收》

C.《残冬》 D.《春蚕》

6.沈从文描写都市题材的主要有(BCD)。

A.《月下小景》 B.《绅士的太太》

C.《大小阮》 D.《八骏图》

7.穆旦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写下了具有充满强烈民族意识,歌颂人民力量的诗作,其中主要有(BCD)等。

A.《我》 B.《旗》

C.《赞美》 D.《合唱》

四、问答题

1、张天翼小说的讽刺特色与现代文学史上其他一些作家的讽刺艺术有何不同(对比鲁迅、老舍、钱钟书)?

答:(1)鲁迅的讽刺来自于思想的深刻性,来自一种逻辑的思辩的色彩。(2)老舍的讽刺来自一种宽厚,来自一种从容,温文尔雅。(3)钱钟书的讽刺来自一种学者式的智慧,有一种独特的语言魅力。

(4)张天翼的讽刺来自一种辛辣、尖刻,来自于沉重和轻松之间的对比,文学史上称为“冷面幽默”,很冷峻。

2、为什么在五四新文学初期,散文的成就最大?谈谈你的看法。

答:(1)中国有史以来的文学,以文为本,文章是正宗,文以载道,这样一种文学主张,对五四散文的发展依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无形地在思想中影响着人们。

(2)散文创作具有无形庞大的作者队伍,这是其他几种文体不能比的,诗人不一定写小说,剧作家不一定写诗,但所有人都写散文,造成了队伍无形壮大,带来作品数量的优势,成就相对来讲就高一点。

(3)五四时间是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期,思想空前自由,而散文最能适应当时时代特点,可严肃、可放松,可大可小,这几个方面,决定了散文成就更大。

5、张天翼小说的讽刺特色与现代文学史上其他一些作家的讽刺艺术有何不同(对比鲁迅、老舍、钱钟书)?

答:鲁迅的讽刺来自于思想的深刻性,来自一种逻辑的思辩的色彩。老舍的讽刺来自一种宽厚,来自一种从容,温文尔雅。钱钟书的讽刺来自一种学者式的智慧,有一种独特的语言魅力。张天翼的讽刺来自一种辛辣、尖刻,来自于沉重和轻松之间的对比,文学史上称为“冷面幽默”,很冷峻。

6、鲁迅小说《呐喊》、《彷徨》的深刻性表现在哪里,请举具体作品论述。

答:(1)雕塑灵魂的艺术,深刻地揭示出各类人物的精神悲剧,反映中国社会的实质问题。如,通过对祥林嫂、润土、孔乙己、狂人、涓生、子君等成功形象的塑造,反映反封建、农民、知识分子、妇女、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问题。

(2)全面而犀利地剖析中国国民劣根性,表现出深邃的启蒙主义精神,具有现代性和世界性。如,阿Q的精神胜利法。

7、简析巴金小说《家》中觉新形象的性格特征及悲剧内涵。

答:巴金小说《家》中觉新形象的性格特征:双重人格。

悲剧内涵:觉新是新旧交替时代的一个畸形的产儿,封建社会最后的牺牲品。这在当时的时代是很有代表性的。他们一方面面临着五四新思潮的冲击;一方面又因袭着几千年的封建传统的重担而无力摆脱,最后只能不自觉地做封建制度的牺牲品。8.从新诗发展的角度,简要分析《天狗》在新诗史上的意义。

答:开创性!《天狗》历来被看作是《女神》中最有特色的作品,它与《凤凰涅槃》和《炉中煤》有许多相似之处。在内容上,都是通过毁灭自我、创造新我来表现爱国精神,在表现手法上,都是借助某一形象(或天狗,或凤凰,或煤)来表现主题。《天狗》是豪放风格的代表,它的主要意义不仅在于它情绪饱满地表现了以爱国、反抗和进取为特征的五四精神,而且还在于它以形式上的“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真正做到了“诗体的大解放”,并表现出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让人们关于“白话能否入诗”的担心成为了多余,使白话新诗真正取代了传统旧诗在中国诗坛上的地位。作品充满了传奇的色彩,也很好地表现了作品预言一个新时代到来的主题。

9.请简要说明九叶诗派与20年代的象征派和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关系。

答:他们之间关系的总体特征是“继承与发展”。这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艺术追求上。比如,20年代的象征派:唯美颓废、含蓄朦胧:晦涩。30年代的现代派:不再晦涩,惆怅忧郁,个人感受。40年代的九叶诗派:历史语境的变迁和诗艺的追求:历史意识、散文美、诗艺的现代化(个人与社会历史的统一,感性与知性的统一,戏剧化与哲理化的统一)。10.以何其芳的散文《独语》为例,简要说明“独语体”散文的主要特点。

答:对于这一题,可以先说明其最大的特点,即:封闭性与自我指涉性。然后,再列举出以下主要特点:如,内敛(指向内心);不交流(冥想型);表现孤独感(孤芳自赏)与荒凉感(自我怜悯);生命体验;幻美色彩(词藻华丽)等等,再选择其中的一点,举例说明。

六、论述题。

1、举例分析鲁迅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

答:鲁迅小说的语言特点:简洁、凝炼、生动、传神。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本篇以鲜明的反封建思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思想界,文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从而为整个中国新文学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篇在艺术手法上的特色,在新文化运动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作者用写实主义手法描写狂人的多疑敏感、妄想,都符合迫害狂的病态特征。而且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写狂人含义双关的表述。狂人对封建势力作得象征性描绘,将写实的手法和象征的手法结合得天衣无缝。从而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其次是语言性格化。《狂从日记》使用的是现代文学语言。作者精心构思了一个“语言杂错无伦次”的狂人。语言似杂乱而实敏锐,即符合精神病人的特点,又道出了被压迫者的心声。性格化的语言成功的塑造了貌似狂人而实具象征意义的战士形象。

2、你怎样评价沈从文小说《边城》的审美价值,结合作品论述。(要点):

沈从文小说的《边城》具民俗美、人性美、意境美、语言美。

《边城》在艺术上,典型地表现了沈从文创作的恬淡优美的艺术风格:他的写人、叙事、状物都是在自然平淡中显露神情异彩的。整个爱情故事象一首散文诗。处处洋溢着诗的意境和韵味,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抒情特色。结尾,翠翠带着软软的、酸酸的心情,盼着傩送回来,给读者也引来淡淡的哀愁和希望。它显示了作者善于从平淡无奇中挖掘出美的艺术造诣。

3.鲁迅小说反映了“五四”思想革命的要求,请以《阿Q正传》为例,说明鲁迅小说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

答:关于对辛亥革命的总结,以及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是鲁迅小说的重要方面,这在《阿Q正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阿Q是我国辛亥革命时期一个受尽地主豪绅剥削、压迫和毒害,最终被杀害了的落后农民的典型。鲁迅塑造阿Q是有意通过这个形象来刻画出国民的灵魂。阿Q形象的塑造最能体现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鲁迅写了辛亥革命来到时阿Q的一场革命梦幻,阿Q对革命的理解十分愚昧,但却毕竟也包含着革命要求。“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这就是阿Q所可能提出的革命目标,他不分敌我,要杀小D,但同时毕竟也把赵太爷归入应处决的首恶。他暂时还没有想到取赵太爷而代之,只是要把赵家的宁式床搬回土谷祠,至少当时还没有忘掉自己这个生活根据地。可以想见,阿Q的革命如果成功,用不了多久他就会抛弃土谷祠住进赵府的。所以,这无非想拿点东西式的革命,带着农民自发性革命的特色。

5.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提纲 篇五

第一节: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及特点(上)

1、十七年(1949-1966)

十七年文学的基本内容是完成社会主义文学的建构,其理论基础是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2、文革十年(1966-1976)

文革十年将十七年文学的特点发挥到极端,文学中的人被高度简化,成为政治和阶级的单一符号。

第二节: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及特点(下)

1、新时期(1976-1989)

新时期文学最初基本是回到十七年,但在返回的过程中不断突破,进而发现了一个中国现代文学的传统和西方现代主义的文化传统。

2、后新时期(1989以后)

后新时期文学改变了中国当代文学一体化的格局,社会的多元化导致了文学观念意识的多元化,市场经济意识正在深刻地影响文学观念意识。

第三节:中国当代文学的几个重要理论问题(上)

1、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建立了中国当代文学主流意识形态的绝对权威,树立了一个当代文艺批评的样板。

2、《红楼梦研究》的争论

关于《红楼梦研究》的争论的深层目的是对文化学术领域的现代模式进行一个深刻的清算,从而真正掌握文化学术话语权。

3、胡风事件

胡风事件意味着左翼文学集团内部文学观念的再次净化,文学观念的一体化意识得到有力的强化。

第四节:中国当代文学的几个重要理论问题(中)

1、人道主义问题

文学对人的关怀使文学与人道主义有一种天然的关系,但这种天然的关系使中国当代文学险象环生,伤痕累累,由于人道主义问题本身也在变化发展,所以,直到今天,这个问题也未能得到根本解决。

2、现代主义问题

现代主义在中国当代文学最初以现代派的面貌出现,可能是引进者有意淡化其意识形态色彩,不谈主义,只说流派。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现代主义才取代现代派为中国文坛所接受。

第五节:中国当代文学的几个重要理论问题(下)

1、文学与市场的关系

市场是当代文学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面临的新问题,但这个问题在中国现代和外国早已存在。市场的出现使竭力从政治束缚中挣脱的纯文学意识面临经济的挑战,使中国作家意识到文学也许从来就不会有一个纯粹的文化环境。

2、后现代主义问题

后现代主义最初是与现代派这个名词一起进入中国当代文坛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逐渐从现代主义这个名词分离,进入21世纪,后现代主义已经成为一个被大众文化消费的概念。

第六节:十七年小说(上)

1、革命历史小说

革命指的是中国共产党为主体的中国现代历史活动,历史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以后、成为执政党以前的历史,革命历史小说是十七年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说它影响了一代人毫不为过。

2、革命现实小说

革命现实小说指的是以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之后的社会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它以农村题材为主,也包括城市题材小说,其内容主要是反映社会主义体制如何成为中国社会主流体制的历史进程。

第七节:十七年小说(中)

1、“山药蛋派”

十七年间影响较大的小说创作流派,其创作主体是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西作家群。

2、“荷花淀派”

十七年间影响较大的小说创作流派,其创作主体是以孙犁为代表的河北作家群。

第八节:十七年小说(下)1、1、有争议的小说

1949年以后陆续出现的一批受到批评的小说。

2、“重放的鲜花”

1956年在双百方针影响下创作的一批小说,后在反右运动中受到批判。

第九节:文革十年的小说

1、公开的小说界

文化大革命十年中,公开的小说界主要有这样两种类型的小说。一种是直接为极左政治服务并受到当时主流意识形态推崇和欣赏的主流小说,其代表有《虹南作战史》、《牛田洋》等,代表作家有浩然。一种是与当时主流意识形态不矛盾的非主流小说,它们受了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但并没有直接为当时的政治服务的意识,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有克非的《春潮急》、黎汝清的《万山红遍》、孟伟哉的《昨天的战争》、李心田的《闪闪的红星》、李云德的《沸腾的群山》、姚雪垠的《李自成》等。

2、地下小说

与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相冲突而无法公开出版处于地下状态以手抄本的形式流通的地下小说,代表作有毕汝协的《九级浪》、张扬的《第二次握手》、靳凡(金观涛)的《公开的情书》等。

第十节:新时期的小说(上)

1、伤痕小说

伤痕小说指的是1977年开始出现的以文革时期社会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其主旨在于展示极左思潮对同一时期的中国人身心所造成的摧残。

2、反思小说

反思小说指的是1979年开始出现的对中国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文革结束20年的社会历史进程进行回顾和反省的小说。反思小说是伤痕小说的延续和深化。它不仅展示了极左思潮对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巨大危害,而且努力探讨极左思潮得以实行的社会历史根源。

3、改革小说

改革小说指的是反映1978年以来中国社会所进行的政治经济改革的小说创作,其滥觞之作是蒋子龙的发表于1979年第7期《人民文学》的《乔厂长上任记》。

第十一节:新时期的小说(中)

1、新潮小说 新潮小说主要指1985年开始出现的以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和徐星《无主题变奏》为代表的小说现象,还包括陈村的《少男少女,一共七个》、陈建功的《鬈毛》、刘西鸿的《你不可改变我》、王朔的《橡皮人》等一批表现当代城市青年精神生活的作品。

2、寻根小说

寻根,顾名思义,就是对传统之根的追寻。寻根小说,至少有两重追寻。一重是追寻中国传统文学的审美表现手法,一重是追寻中国传统文化之根。

第十二节:新时期的小说(下)

1、先锋小说

与新潮小说同时,先锋小说悄然崛起,其先导是马原的《拉萨河女神》,之后马原又发表了《冈底斯的诱惑》、《喜马拉雅古歌》、《错误》、《虚构》等小说。与此同时,莫言也以《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名震一时。此外,残雪的《山上的小屋》、《苍老的浮云》、《黄泥街》也在小说界引起关注。这些作家和洪峰、乔良、扎西达娃以及后来的孙甘露、北村、余华、苏童、格非等构成了先锋小说家的强大阵容。

2、新写实小说

1987年,以池莉的《烦恼人生》、方方的《风景》、刘震云的《塔铺》的出现为信号,一种被称为新写实小说的文学现象得以诞生。

从中国当代文学史特殊的语境中看,新写实小说的出现是对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寻根小说三种小说现象的反拨。

第十三节:后新时期的小说(上)

1、晚生代小说

60年代出生、90年代中期之后成名的一个小说家群体,以韩东、朱文、何顿、东西、鬼子、李冯为代表。

2、女性主义小说

新时期中国文坛崛起了一批女小说家。张洁、谌容、张抗抗、张辛欣、铁凝、王安忆、刘索拉、方方、池莉、残雪、陈染、林白、海男、徐坤、张欣、卫慧、棉棉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在这批女小说家中,张洁、张辛欣、铁凝、林白、陈染、张欣、徐坤、卫慧、棉棉表现了对女性世界的特别关注,表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可作为中国新时期文坛女性小说家的代表。主要作品有《爱是不能忘记的》、《我们这个年纪的梦》、《私人生活》、《一个人的战争》、《上海宝贝》、《糖》。

第十四节:后新时期的小说(中)

1、70后小说家

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小说家群体,以女性小说性为主,卫慧、棉棉是其中的代表。2、80后小说家

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小说家群体,韩寒、郭敬明、张悦然是其中的代表,其作品在中学生和大学低年级学生阅读圈里有很大的市场。

第十五节:重要的小说家(上)

1、王蒙

王蒙是一个意识形态色彩十分浓厚的小说家。这自然与他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这同时也造就了王蒙小说的思想深度。值得指出的是,王蒙的小说在拥有思想深度的时候,也拥有相当丰富饱满的情感体验。无论是《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还是《春之声》或者《活动变人形》,这些作品都渗透着王蒙深深的情感,散发着王蒙的情感热量。此外,王蒙的语言也极富个性魅力,他将意识形态语言和文人语言融会贯通,形成了一种充满着智慧的语言风格,雄辩铺张、欲显犹隐,堪称新时期文坛一道醒目的语言风景。王蒙正是以他精警深刻的文学思想和富于创新的小说艺术,成为中国当代文坛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2、汪曾祺

汪曾祺的小说复活了沈从文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传统,复活了中国古代笔记小说的文学传统。它使新时期的中国作家意识到,小说不仅可以用来传达思想,而且可以用来抒写感情,表现趣味。小说不仅可以遵循现实主义的“情节——性格”模式,走情节化、戏剧性的路子,或者遵循现代主义的“心理——环境”模式,走心理分析、时空交错的路子,而且可以回到东方,走诗化、散文化的路子。小说不仅可以反映现实生活,而且可以反映风土人情。小说不仅可以表现主流文化、精英文化,而且可以表现民间文化。小说不仅可以采用时代性很强的语言,而且可以采用很实在,真正深入到生活深处、深入到民间深处、深入到文化深处的带有永恒意味的语言。汪曾祺的小说对一批优秀的新时期小说家产生了影响,诸如阿城、何立伟等人。汪曾祺的小说还启发了一批小说家,他们因为汪曾祺的小说意识到文学和民族传统文化应该有一种深刻的联系,即文学必须有根,根深才能叶茂,从而发动了一场寻根文学思潮。

第十六节:重要的小说家(中)

1、余华

余华的前期小说是超现实的,其90年代的小说是现实的。余华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是在现实逻辑中表现了超现实的力量,在真实可信的前提下显示了他出色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毫无疑问,《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已经为中国当代文学提供了一个需要仰望的高度。无论是对其他小说家还是余华本人,都面临着如何超越这个高度的问题。

2、苏童

苏童小说提供的是种种反常甚至变态的人生形态和人性体验,苏童的力量在于他恰恰能够在颓败中呈现出生命的顽强,在末落中呈现出情感的执著,在反常变态中呈现情理逻辑,在貌似丑恶的存在中见出一种华丽、繁富、别致的美,在超然澹定中营造一种令人回味不已的诗意。作为一个职业作家,苏童开发的是其他职业其他文体所无法表现的文学的魅力。

3、王安忆

王安忆是中国当代文坛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无论是思想还是艺术方面,她的创作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有过各种各样严肃而又成功的探索。同时,她对小说这一文学体裁也有很深入的思考。她认为,小说是个人的心灵世界。这个心灵世界与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是建筑与材料的关系,即心灵世界由现实世界提供的材料构建而成。但心灵世界有其自己的规定、原则。心灵世界的价值在于提供一个不真实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了不可思议的精神建构和灵魂活动,为我们开拓精神空间,为我们设立一个很高的境界,这个境界不以真实性、实用性为价值,它只是作为一个人类的理想,一个人类的神界。

第十七节:重要的小说家(下)

1、东西

东西小说有一个共同点,即这些小说中的人物都是非常态的人物。《没有语言的生活》中的主人公是感觉器官的残疾人,《不要问我》中的主人公循规蹈矩20多年后终于“变态”,《我们的父亲》中的父亲相对于已经成为城市主流人群的儿女而言成了边缘人物,《我为什么没有小蜜》中的米金德是一个无能者,《秘密地带》中的成光是一个精神病患者。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东西的小说并没有明确地将这些人物作为“病人”来塑造,反过来,他侧重于以这些“病人”来透视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文化存在的问题。这些人物缺乏与文化世界交流的能力,进而也就意味着缺乏文化能力。而在一个文化世界,文化能力的缺乏直接意味着权力的缺乏,所谓文化权抑或话语权。这表明,东西为我们塑造的,不是传统现实主义文学意义上的小人物,而是后现代文学意义上的“无权者”,不是社会等级意义上的无权者,而是文化差异意义上的无权者,也可以称之为文化上的弱势群体或话语弱势群体。这些“文化”上的“弱智人群”在我们这个社会中的困境,在某种程度上,反过来成为透视我们这个社会的显微镜。

2、鬼子

鬼子小说具有三种特色要素: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把握、心灵的穿透力和波诡云谲的叙述策略。鬼子叙写的苦难与暴力却植根于当下的社会现实,这不仅需要表现的勇气,即鬼子敢于写出我们貌似繁荣祥和的现实社会内部存在的苦难和暴力;而且需要发现的洞察力,因为这些苦难和暴力并非空穴来风,而有着深刻的社会现实根源。他在洞察社会现实的巨大矛盾和危机的同时,追问的目光直逼人的灵魂。鬼子谙熟阅读心理,懂得如何有效地调动读者的阅读兴奋。

3、李冯 李冯的戏仿小说往往采取这样的叙事策略:把不同经典文本的材料重新组合、拼贴,结构成一个新的文本。这情形有点类似鲁迅的《故事新编》,或许与西方的后设小说也有某种形式上的联系,表面看它们都不具备原创性,只是一种“后创作”,可称作“对摹本的摹仿”,是一种在经典文本基础上以经典文本为故事材料而产生的新文本。

第十八节:十七年的诗歌

1、抒情诗

对民歌的学习和对少数民族诗歌题材的开拓,使一种新的诗歌传统得到了良好的生长机会。民歌体的抒情诗和少数民族题材、边疆题材的抒情诗也因此成为十七年最有魅力的抒情诗。

2、政治抒情诗

政治抒情诗是十七年影响最大的一种诗歌体式。十七年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得以确立和发展的年代。政治抒情诗植根于这个年代人们对这一种新的政治现实的热情幻想。它的兴起与新中国的诞生几乎完全同步。

政治抒情诗以歌颂新的国家形态、表现新的思想观念和抒写当时的重大事件为主要内容。对政治抒情诗内容的最高评价往往是说它表现了时代精神。对政治抒情诗人的最高评价则多是称之为“战士和诗人”。

第十九节:十七年诗歌

1、长篇叙事诗

长篇叙事诗在十七年异乎寻常的“兴盛”。众多名诗人加入了长篇叙事诗写作的行列。

2、少数民族题材诗歌

少数民族题材的诗歌也是十七年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景观。

第二十节:文革十年的诗歌 1、1、公开的诗坛

文革十年期间的中国存在着两个诗坛。即公开诗坛和地下诗坛。当时,中国的大多数诗人都丧失了公开发表诗歌的机会,人们见到的多是“红卫兵”和“工农兵作者”的作品。

2、成名诗人的潜在写作

成名诗人中的主要代表有穆旦、曾卓、牛汉、绿原、郭小川、流沙河、蔡其矫、黄永玉等人。他们的诗歌或者表达自己遭遇放逐的人生体验,如曾卓的《悬崖边的树》;或者暗寓了诗人对那个时代的抗议,如郭小川的

3、知青诗人和白洋淀诗歌群落

知青诗人主要指黄翔、食指、芒克、多多、根子、林莽、舒婷等人。白洋淀诗人群指的是1969年以后到河北白洋淀地区插队的北京知青诗人,主要代表人物有根子、多多、芒克、林莽、宋海泉、方含等。北岛、江河、严力、郑义、甘铁生、陈凯歌等人虽然不曾在那里插队,但因常常造访那儿也可认为是白洋淀诗人群的外围成员。

4、天安门诗歌运动

天安门诗歌运动指的是1976年大批民众云集天安门广场以诗歌的形式悼念周恩来总理,抗议谴责“四人帮”的行动。

第二十一节:新时期的诗歌(上)

1、十七年传统的恢复

新时期结束了文革时代“万马齐喑”的状态,诗坛的复兴最初表现为十七年诗歌传统特别是政治抒情诗传统的复活。雷抒雁、曲有源、熊召政、叶文福、张学梦、骆耕野、傅天琳、高伐林、叶延滨等一批年轻的诗人是这一传统的代表人物。

2、归来的诗人

归来的诗人大致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在1957年反右斗争中成为右派的“右派诗人”,如艾青、公木、吕剑、公刘、白桦、邵燕祥、流沙河、昌耀、周良沛、孙静轩、梁南、林希等;二是在1955年的胡风反革命集团案中“全军覆没”的“七月诗人”,如牛汉、绿原、曾卓、彭燕郊、罗洛;三是因为艺术观念与时代不协调而从诗坛“消失”的“九叶诗人”,如辛笛、陈敬容、郑敏、唐、唐祈、杜运燮、穆旦等人。称这些诗人为归来的诗人的一个原因是因为艾青复出后将他的一本诗集定名为《归来的歌》,与此同时,流沙河、梁南也写了题为《归来》、《归来的时刻》的诗。可以想见,“归来”的确已经成为当时这些诗人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同时,也是这些诗人长期被剥夺写作的权力如今终于回到诗坛这一人生状况的真实写照。

第二十二节:新时期的诗歌

1、朦胧诗

朦胧诗人指的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集结在民间刊物《今天》周围的一批青年诗人,主要代表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等人。

2、新生代诗歌

在朦胧诗启发下,以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诗歌为主要写作经验的年轻一代的诗歌写作模式。

第二十三节:后新时期的诗歌

1、后新诗潮

是80年代新生代诗歌在90年代的延续。

2、网络诗歌

在网络环境下的诗歌写作。

第二十四节:十七年的散文(上)

1、20年代初、中期的叙事散文

20世纪50年代初、中期叙事散文的繁荣在文体上具体表现为通讯特写和报告文学的繁荣。2、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抒情散文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抒情散文逐渐成熟并取代叙事散文成为散文这一大家族的强势文体。

第二十五节:十七年的散文(下)

1、抒情散文的模式

作为中国当代散文的“经典作家”,杨朔、秦牧、刘白羽的散文形成了与他们的个性才能相吻合的审美模式,对一代中国读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堪称十七年散文创作的典范。

2、杨朔、秦牧、刘白羽散文三大家的比较

杨朔的诗化、散文刘白羽的激流勇进之美和秦牧的知识小品在非常狭小的空间显示了散文审美的多样性。

第二十六节:文革十年的散文

1、公开的散文创作

文革十年间,公开的散文创作从内容到形式充斥了极左思潮的影响。

2、个人化的散文写作

一些老作家以个人化的方式从事着“秘密”的散文写作。

第二十七节:新时期的散文(上)

1、惋悼散文对散文创作模式的突破

新时期散文创作复兴于惋悼散文。惋悼散文主要繁荣于70年代后期,其内容主要是忆悼在文革中遭受迫害的领袖、师长和亲友。

2、老作家的散文 老作家的散文有一个共同处,就是语言文化功底深厚,它使人们意识到散文不仅是灵感的即兴发挥,更是文化的深厚积淀,使人们意识到散文写作蕴藏着深刻的文化承传和人格修养。

第二十八节:新时期的散文(下)

1、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在新时期的繁荣和巨大影响使它一度成为文学领域一个显赫的品种。

2、传记

传记文学逐渐恢复了它的文学地位。

第二十九节:后新时期的散文(上)

1、文化散文

文化散文出现意味着一个散文题材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新的散文写作视角。

2、个人化散文

如果说文化散文带有明显的集体无意识色彩,那么,个人化散文则力求以散文的形式保存当代的个人化记忆。

第三十节:后新时期的散文(下)1、学者散文

一代极富学养的作家创作的学者散文成为90年代文坛的重要景观。

2、小说家的散文

小说家的加盟使散文充满了活力和表现力。

3、诗人的散文

诗人的散文使散文的艺术品质获得明显的提升。

4、散文家的散文

专门散文家一度沉寂,但90年代后期,还是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散文写作的写作者。

第三十一节:重要的散文作家

1、余秋雨

余秋雨对中国当代散文美学规范的突破主要表现为这样几点:一是视角的突破,传统散文多呈现出意识形态视角,余秋雨散文则呈现出文化视角;二是选材的突破,通常散文多以现实生活为素材,余秋雨的散文则以文化史材料为素材;第三点最为重要,即散文观念的突破,传统散文在选材上习惯选取零散材料,表达片断感受,认为散文是小品,是小摆设,呈小篇幅,至多不过“以小见大”,余秋雨的散文选取完整材料,表现重大主题,呈现大篇幅,以写论文的学术准备和学术动机去写散文,用“牛刀杀鸡”,使散文终于从小摆设的格局中脱颖而出。

2、张中行

张中行自1984年春天开始写“负暄体”散文,写的是“可传之人,可感之事,可念之情”,分别以《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为名出版,在文坛产生较大影响,有“现代《世说新语》”之誉。其中尤以写“可传之人”的记人散文获得广泛关注,被称为“写人物的高手”。

第三十二节:十七年的戏剧和影视

1、话剧创作的两次高潮

以1956年举行的全国话剧会演和1959年的国庆献礼演出为标志,新中国的话剧创作进入了第一个高潮,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话剧作品。1962年底随着一批优秀剧作的出现,形成了新中国话剧创作的第二个高潮。

2、历史剧以及重要的剧作家

历史剧是中国当代一个重要的戏剧样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种新的历史观逐步在全国范围普及,从而带动了人们去对历史素材进行新的理解。十七年间,一批大师级的剧作家介入了历史剧的创作。这些老作家写历史剧,既是对自己不熟悉的现实社会生活的“避短”,更是对自己深厚学术文化功力的“扬长”,同时也满足了中国观众对中国历史文化进行“消费”的需要。

3、电影题材类型

战争题材、现实生活题材、历史题材、少数民族题材和民国历史题材。

第三十三节:文革十年的戏剧和影视

1、样板戏及其美学特征

历史地看,样板戏首先集中了我国一大批文学艺术家的智慧。另一方面,样板戏也确实打上了深深的江青文艺思想的烙印。

2、萧条的电影电视

文革期间的电影创作和放映都很萧条。

第三十四节:新时期的戏剧和影视

1、戏剧题材的突破

文革之后,戏剧创作最初是在题材的突破与主题的开掘方面取得进展。

2、探索戏剧

20世纪80年代戏剧创作最引人注目的是探索戏剧。所谓探索戏剧指的是在内容上重在表现人的灵魂,人的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并努力开拓戏剧表现人类生活的多种可能性;在艺术观念上改变了“易卜生——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模式”,接受了布莱希特、梅兰芳戏剧观念影响的戏剧作品。

3、四代电影导演的贡献

20世纪中国影坛活跃着六代导演。第三、第四、第五、第六代四代导演成为新时期和后新时期中国电影的主创阵容。

4、第五代导演的国际影响

第五代导演是新时期中国影坛最重要的现象,他们在国际上频繁获奖有力地改变了中国电影的形象。

5、电视连续剧的快速发展

6.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提纲 篇六

一.题型及占分比例

1.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2.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3.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4.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5.分析题(40分)

二.复习时应注意的问题

1.填空题、单项选择、多项选择题

属于考察基本知识的试题,覆盖面很广,因此,除本教材《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外,还要找到《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黄修已著)、《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钱理群主编)、《中国当代文学》(陈思和主编)等教材,在复习、考试时参考。

2.简答题

特别要注意审题,一定要搞清楚题目问的是什么?比如:上次考试第4道简答题:九叶诗派是在什么历史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教材中没有明确的标题和现成的答案,这就要在第八讲穆旦与九叶诗派中的第157页中寻找。标准答案三个要点,都在教材内容之中。所以,第一步是要准确找到答案内容的位置,第二步要摘出哪些是答题的要点,注意综合归纳。

3.分析题

考卷出两道题让学员任选一道。在选题时要特别注意:(1)要选择你最熟悉的题,选择你掌握资料较多的题;(2)答题时,一定要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一定要把作家、作品、作品中的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多角度、较有深度的思考和分析;(3)要层次清楚,分析完一个再谈另一个层面,切忌原文照抄,切忌观点前后矛盾。

三.复习内容的补充提示

复习的主要内容及重点,在教材、网上都有比较明确的提示,在这里只做些补充。第一学期:

1.从文学史评价角度,再用“三步阅读法”评析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2.为什么说茅盾的创作带有“史诗”的性质?

3.简析老舍笔下老派市民与文化批判的关系。

4.简析曹禺话剧的诗意特征。

5.注意分析繁漪的形象特征及与其它作品人物形象比较。

6.注意茅盾《子夜》中的吴荪甫与曹禺《雷雨》中周朴园两个资本家的形象比较分析。

7.沈从文小说对人性的讴歌表现了他怎样的审美理想?

第二学期:

1.注意赵树理小说《锻炼锻炼》中干群关系的分析。

2.朦胧诗的美学特点。(课本P260第2题)

3.将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与北岛的《回答》做一比较,分析他们创作特点及风格的异同。

4.王安忆小说中的王琦瑶与张爱玲小说中的流苏的命运的差别

5.余华的《活着》与前期创作相比较发生了哪些变化?

以上内容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保定广播电视大学张忠屹

7.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当下意识 篇七

关键词:高师院校,现当代文学教学,当下意识

程光炜曾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中的“当代性”和“当下性”做过区分,他认为“当代性是一个历史概念”,并引用艾略特关于当代性历史感的认识来强调当代性本身包含着对过去作品的“体系”,不能仅仅把“当代性”理解成面对“当下性”的研究,“当代性”不仅仅与当今问题画等号,更不是对当今问题的附庸。在此,本文虽不讨论文学史研究及文学批评的问题,但可将程光炜对当下性的认识借鉴到文学教学中,即与“当代性”相区分,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当下性”或“当下意识”是指现当代文学教学与当今问题紧密联系,以文学教育(学习)的方式介入当前生活,现当代文学教育应与某种当下需要紧密相连。在笔者看来,具体到高师院校中的现当代文学教学,应至少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强调教学中的当下意识,突出教学的当下性: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应注重当下启发

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已有半个多世纪,作为一门教育部规定的二级学科课程,它经历了辉煌,也有过挫折。虽然直到今天,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的课程问题,在课程名称、性质、时间划分等方面都还没有形成绝对统一的态势,但诸多学者专家已倾向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指在“20世纪中国文学”整体关照下的中国文学,本论文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含义也如此。

20世纪80年代,中国现当代文学曾深深影响了一代人的思想和生活,成为文学思想变革的领军学科。然而在今天,随着商品经济文化的冲击、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高校扩招、专业增多、课程改革等的影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已不得不面临诸多困境,其中最令学者专家一致担忧的便是学生不读文学作品,读了作品不进行思考的问题。造成这种教学困境的原因有很多,其中较重要的是学生往往只将现当代文学看成一门学科或专业,只追求考试合格,拿到学分,而不与自我人生产生联系。李怡的《中国现代文学所面临的挑战》、陈国恩的《近年来武汉大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吴晓东的《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教育》等均对此表示出深深担忧。

当文学的魅力已与当今的大学生渐行渐远之际,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改革也就显得迫切至极。学者及相关教育者们对此作了许多努力,如把课程名称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改为既注重文学史梳理又注重文学作品阅读分析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从一味强调文学的审美功能、人文性、文学性等发展到注重对学生各方面才能素质的培养,如武汉大学现当代文学教学注重对学生朗诵、写作等能力的培养、百色学院探讨性建立了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实践教学体系等。不过,无论教学怎样改革,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分析能力和人文关怀精神始终要放在文学教育的首要位置,虽然今天的现当代文学教学难以续写20世纪80年代的辉煌,但注重作品阅读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依然是文学教学的重点。现当代文学教学与时代的结合不应过多从技能上采取突破,而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当下”意识的灌输,把现当代文学与学生的现实人生或当今时代紧密相连,而不是就文学史讲文学史,就作品分析作品,沿着作家介绍、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套路墨守陈规,教师应指导学生既回到文学作品的“当下”,理解文学作品、了解历史,又要引导学生发出历史的追问,能散发思维,借历史(文学)对今天进行思考。比如在带领学生阅读张承志的《黑骏马》时,不要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过多讲解张承志的人生经历、知青文学亦或是作品值得称赞的艺术风格,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对生命尊重的思考,与当今并不鲜见的肆意践踏生命的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对生命肃然起敬;在学习余华的《现实一种》时,其先锋文学的特质和余华创作的成就贡献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自学,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果仅仅把“死亡”和“暴力”是余华前期小说的两大主题及其创作的先锋特性等告诉学生,让他们记住能通过考试,那也就失去了文学教学的根本意义。“现实一种”可以理解为“一种现实”———人类社会中无处不在的暴力与死亡,联系当下社会现象,展开对暴力、死亡及人性的思考,带领学生进行激烈讨论。这样,就能由作品发问,把文学作品与当下时代结合,注重当下与历史的契合,注重作品与学生的人生关联,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文学教育对学生人格的自我提升。

二.高师现当代文学教学应与中学语文教育紧密结合

高师院校是培养中学教师的摇篮,与其它院校相比,具有鲜明的师范特性,这就要求高师院校的文学教育应与中学语文教育紧密相连,在教材、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与中学语文教育衔接,以期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首先,高师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材应注重与中学语文结合。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目前高师院校使用的现当代文学教材普适性有余而师范性不足。如杭州师大选用王嘉良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下)、《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及钱理群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湖州师范学院选用朱栋霖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华中师大选用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广西师大选用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江西师大选用程光炜等编撰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及金汉等编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海南师大选用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乐山师范学院选用朱栋霖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77)》及作品选。

以上例举虽不能全览中国所有高师院校现当代文学教材的使用情况,但在很大程度上足以说明一个问题,即师范类院校在选择教材时依旧倾向于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性教材。笔者认为,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这些常被选用的教材大多是具有探索精神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普通高等教育‘九五’教育部教材”,它们的确代表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当代文学教材建设的较高水平;二是因为直到今天,还没有一本被广泛使用的、有巨大影响力的师范院校特性明显的现当代文学教材的出现。这种教材建设的缺失可能导致高师院校的现当代文学教育远离师范性,甚至与当前中学语文教学脱节,高师院校现当代文学教学只能裹卷于综合性大学的教学潮流。因此,高师院校现当文学教育者们应注重教学中的当下意识,争取凸显师范特性的现当代文学教材的及早出版。

其次,高师现当代文学教学应在教学内容上与中学语文教学紧密结合。高师院校的选用教材(参考教材)与中学教育脱节带来的一个直接问题便是两者在教学内容上的脱节,这种脱节会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学习困惑,加之高师教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及学习方法不同,两者在教学内容上的巨大差异越发明显,甚至出现了同一篇文本在两种教学体系中的解读嬗变现象。如中学语文教学在解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附于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部分强调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与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对比,从而批判封建教育。而在高师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师生更多的是从作品产生的历史和理论语境中找出它应有的精神面貌和风格特点,认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时值46岁、经历了兄弟失和、因“三一八”惨案声援学生而被批判、又遭北洋政府刁难等时间后,饱含风霜的作者对童年幸福生活的回忆罢了;在对韩东的诗歌《山民》的主题解读时,中学语文课文提示为:《山民》借一个山民的口吻,叙述了一个寓言故事,“人”不安分于“山”,总向往“海”。教参对这首诗歌的解释为:“全诗借一个山民的口吻,表达了长期处于封闭传统文化中的人们的要求,以及冲破文化窒闷的强烈愿望。”然而,在高师教学中,就韩东的《山民》一诗而言,解读的关键角度并不是对山民愚公移山似的精神歌颂,也不是表达冲破传统沉重的艰难,而是从诗人的文学追求、创作环境等文学场因素进行分析,认为诗人“关心的是诗歌本身,是诗歌成其为诗歌的,是这种有语言和语言所产生美感的生命形式。关心的是作为个人深入到这个世界中去的感受、体会和经验,是流淌在他(诗人)血液中的命运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分析,《山民》一诗的意义在于呈现山民们或充满渴望或充满遗憾,亦或又满是无奈的生命体验及生存状态,并非是愚公移山似的精神建构。

在此,本文暂不将两种教学体系中的解读嬗变篇目一一累述,重要的是,这种解读差异的存在要求高师院校教育者应具备当下教学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应对教学进行多方面阐释,尤其要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分析解读嬗变产生的原因,让学生能清晰地把握两种教学体系的教学标准及培养目标,理解两种差异阅读存在的合理性,不可简单地将其中的某一种解读,尤其是将中学语文中的解读理解成是对文本的误读或浅阅读。按王荣生教授的观点,作为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定篇,经典文学作品的解读需要限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这些内容而忽略另一些内容,引导学生从这个角度体悟课文同时遮蔽另外的角度。从这个意义上讲,课程和教学内容和与其说是选文(定篇),不如说是对选文的阐释,包括阐释的方法和态度”。高师教学中的现当代文学教学,应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历史及文学创作成就为学习内容,解读文学作品时,更多的是从作品产生的历史和理论语境中找出它应有的精神面貌和风格特点,在学习中,不仅不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限制,反而应鼓励学生大胆发问、积极思考,在有根据的情况下对权威评价和传统观点提出质疑。

最后,高师现当代文学教学应在教学方法上与中学语文教学接轨。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意识的增强,现当代文学教育者们大胆创新,转变教学理念、调整教学目标、革新教学方法,收获颇丰。但已有的教学研究多为针对综合性大学的综合性研究,强调教学方法改革的普适性,虽有某一高校针对本校教学情况进行的精品课程教学改革,但其中呈现高师院校特点的改革则少之又少,况且还存在研究成果与成果运用脱节的现象,传统教学模式依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主流。笔者认为,高师院校的现当代文学教育应注重当下意识,与中学语文教育紧密相连,改变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努力学习和运用现代先进教学理念,提倡个性化教学;同时,应注重学生实践技能能力的培养,比如有意识培养学生朗诵的能力、写作的能力、文本分析的能力和教学技能等。

总的来说,高师院校的教学应完成三个教学目标:一是应有健全的人格结构,二是应有完善的智能结构,三是应有突出的技能结构,如果前两者是对文学学习者的普遍要求的话,第三者则凸显出高师的职业性、技能性。高师现当代文学教学应具有当下意识,既注重教学中文学精神的当下启发,又重视师范教学的特性,将教学与中学语文教学接轨,只有这样,高师现当代文学教学才能更好地实现以上三个目标。

参考文献

[1]程光炜.文学史的兴起—程光炜自选集[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9:81

[2]王瑜“.20世纪中国文学”极其编写再论[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2 (4) 139-143

[3]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306.

8.小议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 篇八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一直以来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同时也是一门普及中国现当代文学知识的通识课程。它可以引发学生对文学产生浓厚兴趣,培养学生对文学的鉴赏和分析能力,以致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道德文化水平。但是,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问题,例如如何使教师和学生对这门课保持持续的热情?如何掌握文学史和文学作品的关系?如何真正培养学生对中国现当文学的理解及鉴赏能力?为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课程,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做进一步的思考和改革。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和对象的困境

在整个社会日趋功利化及集体浮躁的环境下,也迫使进行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教师和学习的学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当代文学涉及面较之以前更广,就产生了这门课讲什么、怎么讲的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理解存在偏差,加之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认识不足,导致有一部分教师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思想性更为重要,自然在教学过程中单纯地把现当代文学作为思想性的形象传授给学生。而也有一部分教师,则从文体、结构、语言等方面入手,将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变成干枯的数学解析题。因此,由于教师本身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认识存在偏差,导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接受的教育内容千差万别。

同时,教师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在教学之余,投入大量的精力去申请各级项目和基金,撰写论文和著作进行发表,导致现在很多高校教师无法全身心地投入教学、研究教学。正像王晓明先生已经质问过的那样:“你们都是大学教师,几乎每周都要在课堂上讲授20世纪中国文学,倘若不是仅仅出于谋生的需要,你们为什么有兴趣讲这门课?又为什么每日孜孜、费心劳神去作这方面的研究?对今天的社会来说,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到底有什么意义?” [1]因此,教师自身对文学的热爱,对于讲授好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至关重要,而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如何做出相应的调整,研究中国文学的出路也同样不可忽视。目前,讲授者本身面临着艰难的困境。

另一方面,现在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由于高考的压力,几乎没有机会接触一些名篇名著,因此大部分学生的文学功底薄弱,甚至有部分学生对于一些基本的文学常识也知之甚少。考入大学的学生还要承受就业的巨大压力,在大学四年的时间里,努力考取就业中能加分的各种证书,比如有关英语、计算机等证书,或者选修更加具有实用性的各种课程,更是难于集中精力和时间去阅读研究大量的文学作品。

在学生们看来,中文专业在社会、特别是在就业中的用处不大,当然也包括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内的各种文学课更是如此。作为通识课,即使学生选修了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课也是抱着各种目的,可能是自身对文学有些兴趣,也可能是觉得文学课容易获得学分,又或许是其他课程无法选择,不得已选择中国现当文学课等等。总之,出自对文学本身真正热爱而来学习的学生真是少之又少。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要将课堂组织好自然是难上加难的事情了。

当然,这一切都是社会的现实情况,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就一定要想办法吸引学生,让学生迅速地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之不仅在课堂上学习文学,而且要深入学生的生活,使之爱上文学,自觉地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这是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教师面前的难题和身处的困境。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困境

近些年,由于教育理念的一些变化,公共课和通识课不断增加,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空间随之变小。在教学过程中,受到课时的限制,某些教学活动甚至难以展开。如延边大学科技学院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作为选修课,每周只有两课时,而每个学期只有十六周的教学时间。加之很多学生,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的学生,在初高中阶段,使用汉语的机会就很有限,更不用提对中国文学的了解和理解。在学习过程中,自然学习能力较差、主动性不强,在教学的过程中可谓是困难重重。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全部内容,完全以文学的发展、思潮、运动等作为教学重点教授给学生是不可能完成的,也是不合理的。而文学鉴赏活动的展开,应该基于对文学作品或文学现象十分了解的基础上。可是在教学中,若单纯地选择文学史作为教学内容,又必然会使学生对某一时期的文学史讲得头头是道,但涉及某一具体作品,或者是作品中某一典型人物形象时,会不知所云。

目前高校中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使用的教材大多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或者钱理群等人合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教材的学术性深浅不一,在选择教材时,应当在课时合适的范围内,注重教材的普及性及权威性,同时兼顾选适合学生水平的教材。因此,如按照传统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内容,从现代文学的发展讲起,附加作家作品、思潮、文学运动等,必然会影响教学效果,陷入教学困境。

此外,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基本采用传统“满堂灌”的方法。即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满堂灌,学生们则生硬地听记笔记,考试则依靠死记硬背。在学生严重缺乏主动性的环境下,学生被动听的方法让原本美好的审美过程变成了简单的知识接受,而学生对于作家、作品及一些文学现象的理解及鉴赏活动更是无从谈起。即使在教学活动中,采取讨论的方式,限于学生的文学基础,对某些问题的讨论难于深入开展下去,使得教学过程很难顺利开展。这就要求教师们研究教学、研究学生,改变教学内容与方法,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寻求一条可行之路。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对策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目标应当确立在向学生传授文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细读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作品,促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相应的文学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此,我们可做以下一些教学改革:

(一)注重理论,平衡文学史与文学作品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首先要以知识性作基础。“淡化‘史的线索,突出作家作品与文学现象的分析”是目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在“教什么”上达成的共识。[2]但是我们在分析作品的同时必须以文学史为依托,不能将文学作品孤立起来,所以我们应当采取以点带面的教学方法。即在教学中以作家及其作品或者文学流派为重点,用历史来进行梳理。这样一来,学生对于重要作家作品有了清晰的了解后,自然可以将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运动连接起来,对脉络产生一个大致的印象,获得对“史”的基本认识。

不仅如此,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除了让学生知晓文学知识、文学现象,教师还应当让学生通过学习把握文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注重对于学生独立分析、鉴赏文学作品、评价各种文学现象的能力的培养,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充分吸收大量的西方新潮文论,研究新课题、新方法,大胆地根据课程情况为学生介绍新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开阔视野,找到新的角度解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还应注重平衡文学史与文学作品的关系。陈思和教授曾经指出:所谓文学作品和文学史的关系,大约类似天上的星星和天空之间的关系。构成文学史的最基本元素就是文学作品,是文学的审美,就像夜幕降临,星星闪烁。当我们在讨论文学史的时候,就不能不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这样一批类似“星”的文学名著上。换句话说,离开了文学名著,没有了审美活动,就没有文学史。[3]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将现当代文学课讲成文化史课,也不可将它讲成单纯的理论课。要注重让学生回到文本中去,进行文本细读,对名篇名作进行反复的品读和回味,和作者产生共鸣,真正感受作家在作品中展现的无穷魅力,亲自完成文学鉴赏的全过程。当然,大量的作品仅依靠课堂时间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须介绍经典作家作品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每次上课前,可以为学生留必读书目,少部分可在课堂上共同探讨、深入研究;还可以给学生留作业,要求学生完成指定篇目的读书笔记;还可在考试中设置考试题,让学生联系作品,根据自身的阅读经验,完成题目。当然,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不能要求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应当鼓励学生首先走进作品,开展阅读,以感受和阅读经验为主。

(二)打破常规,使学生们变被动为主动

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采取单一的讲授方式,即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记笔记,教师与学生基本没有互动的过程。近几年,随着科技和互联网的发展,手机使用率的普及,如果教师单纯地满堂灌,学生看手机、玩手机的现象更是屡禁不止。因此,要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必须要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作品产生互动。

此外,文艺鉴赏的主体,是指文艺鉴赏活动中的读者、听众或观众。读者、听众或观众在文艺鉴赏活动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已成为无可争议的事实,因此,要完成整个文艺鉴赏活动,必然要发挥文艺鉴赏主体的能动性。在中国现当文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文艺鉴赏能力,理所应当学生成为了文艺鉴赏的主体,所以学生只是被动听讲、记笔记,对于提高文艺鉴赏能力的帮助是少之又少。

为此,可以采取发表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首先将学生分组,引导学生在课后阅读指定篇目,学生在阅读后对作品产生兴趣,不同组别选择感兴趣的相应篇目。接下来,小组成员在指定的范围内分工,比如从作家、写作背景、作品主要内容、主要人物形象、写作特色等方面,分别搜集资料,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最后各小组集体发表,选出决胜组。这样,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为了胜出,在准备的过程中,其他组员如有不足之处,可以相互讨论、弥补,形成最后一致的观点。如老舍的《骆驼祥子》一章的教学,学生在业余时间进行研读后,查阅了相关资料,认真准备。学生从老舍的生平开始讲起,将小组的发表重点放在了祥子和虎妞的人物形象上,并将小福子和虎妞进行对比,探讨了人物悲剧发生的原因,最后还联系自身,谈到了当代大学生的择偶观。学生在准备发表的过程中,通过讨论后,将小组最终观点呈现给同学和老师,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学生也真正发挥了自身的能动性,成为文学鉴赏的主体。

(三)灵活机变,建立合理课程评价体系

以往高校对教师教学的完成评定,仅为完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课时数就算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而教师对学生的成绩评定,大部分也仅仅依靠一张考试卷。这样,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就成为一个较为狭隘、封闭的过程,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及课程的多样性和可能性自然无法体现。

因此,教师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评价及高校对于教师教学完成的评价应当灵活一些。在教学方面,教师一方面要重视对于作家作品、文学思潮、文学运动等知识的传授;还应当重视对学生自主阅读名家名作、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畅游在作家作品的海洋里,感受文学的魅力;同时做出相应的思考、发现问题,查阅相关资料,解决问题,撰写论文;开展各类文学相关活动,朗诵比赛、戏剧排演或者进行文学创作等等。

教师对于学生成绩的评定,可跳出传统的套路,将课外活动纳入到学生成绩评价体系中来。如对学生课外学习成果的检查,可以以发表的形式检查和评价,即除了正常的考试成绩外,学生上课的发表讨论、课外作业、课堂笔记、读书笔记等等,都在学生最后考试成绩中有所体现,而且应当占有相当一部分的比例。这样使学生对课程重视起来,分配一定的课余时间完成自身文学素养的提高,在实践中完成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习,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时间有限的课堂向课外的延伸,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即使在课程结束后,也很有可能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保持持续的关注,而非“一锤子买卖”。

如今,我们迫切需要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做出改革。通过改革,使得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充满活力和新的生命力,教育工作者通过努力和探索,找到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发展的适合之路,将文学与教育完美的结合起来,让这门课程越来越有吸引力。总之,通过改革,我们期盼越来越多的学生真真正正地爱上中国现当代文学,自觉地欣赏现当代文学作品,将文学的血液渗入到日常生活中,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吴晓东.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教育[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2]丁明秀.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刍议[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1).

[3]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上一篇:专访式正风气提效能心得体会下一篇:挑战主持人大赛评分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