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人生格言(共9篇)
1.国学经典人生格言 篇一
诵
读
经
典
品
味
人
生
书是流动的血液,书是灵动的生命,书是无尽的源泉,在书中行走,你感到的是智慧,是幸福,是释放,是温馨的宁静,是激烈的舞动„„
——题记 如今,世界各地建起了许多孔子学院,由此掀起了一阵国学热,许多人开始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是当代人,中国近现代的伟人,如政治家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文学家鲁迅、郭沫若、钱钟书,科学家钱学森、苏步青,华人首富李嘉诚等都是在少儿时期已经开始学习国学经典并奠定了坚实的传统文化基础,这在成才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古往今来,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文人墨客,他们多是从小熟读中华经典,长大后才会善用中华经典,治国安邦,正如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标榜过的那样“用半部论语治天下。”教育专家统计,凡参加过国学教育的少儿,无论在智力提升、知识积累、品行修养、才艺开发等方面都大大高于同龄人。
国学经典凝聚了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和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古往今来,无数人从中汲取知识,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学习国学的重要性由此可见。
从小我们就开始接触国学经典《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几乎每个小孩都耳熟能详,所以国学对于我们并不陌生。
从上学起,老师就让我们多读经典名著,从经典中获得知识,学会人生哲理,品味经典,品味人生。那么,诵读经典,从学习国学开始。
国学是一种大一统式的“文化调和”。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学,东西南北凡吾国域内之学,都可称为“国学”,即中华民国之学皆可称为国学。
自从学习了国学,我便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不仅使我了解了国学,学习了更多的国学经典,也使我的生活发生了变化,使我改变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学习国学,使我学会了为人处世。曾学到过孟子的这样一句话:“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更应该以此做为自身的行事标准。人可以穷,但是要有骨气,要有奋斗的决心,现在这个时代,只要勤劳,就能创造财富。做为一个农民的孩子,我从小就是吃苦长大的。但是我却很感激少年时的贫穷,它就是一笔财富。它让我知道一切都来得不容易,更懂得珍惜。它让我早早地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从而成为一个孝顺的孩子。它更让我从小就知道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财富,让我成为一个正直、勤劳的人。现代社会机遇很多,造就了很多骤富的人,但是,由于来得太容易,所以一切都显得那么不踏实。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我想不只是那些富二代,处在这个太平盛世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以“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来要求自己。
学习国学,使我提高了自身修养。经典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启迪思想,开阔视野。尤其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感受颇深。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把眼前的事情做好。知识能够让自己知道自身的不足从而去完善自己。
学习国学,使我学会了感恩。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幸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要谨慎而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这让我明白了,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以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今后,我要多学习国学,诵读经典,品味人生,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领我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
2.国学经典人生格言 篇二
当21世纪翻开新的历史篇章时,国际上掀起了“软实力”的竞争,各国文化争奇斗艳。各种“申遗”运动使我们看到占领文化的高地是现代国际竞争的一种新的气象,人们更关注一国的民族魅力、文化气息、历史积淀,而不仅仅是GDP。如何使中华民族在竞争中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自我和独特的魅力成为当下热议的话题。盲目的“拿来主义”已经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只有重拾中华之魂———国学经典才是最有效最可靠的方式。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梁启超在其《少年中国说》中热情洋溢地赞颂了少年是一国崛起的力量。作为民族的希望,少年一般被认为是可塑造的未来之才,而塑造的方式既取决于一国的发展理念,又决定了一国的发展前景。因此,国人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国学经典教育观念。一般认为,通过基础教育,即中小学的语文教育课程来实现,是长远而有效果的传统文化教育。(1)其次要在大学开展国学经典的通识课程,但是经典教育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实施现状却不容乐观,大学教育中的“经典”含量更是不足。
一、经典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社会上有一股“国学热”逐渐蔓延开来。继《百家讲坛》推出“于丹《论语》心得”、“解读弟子规”等节目后,国学经典读物更是受到社会的热捧。各地中小学开始着重推出国学经典诵读课。清晨走进校园,朗朗书声不绝于耳,但却给人一种形式化的感觉,学生会不会背诵经典成了当下最为广泛的评价标准,而背诵之余对于经典的解读却远远不够。至于翻译作业,学生买一本翻译词典就可以应付,但是翻译书籍的准确性却不能令人完全信服。如果没有对语境的再现体验和深国建筑史、中国音乐史、中国舞蹈史,等等。”
中国是佛教的第二故乡,佛教在历经两千年的过程中,自身得到了极大的、有益的发展,同时也融入了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大量优秀的文化财富,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作为人的一种精神寄托,佛教不会因为封建社会的过去和科技文明的发展而消逝,正相反,作为反省人的内心的深刻哲学思想,佛教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现代社会的人们,在了解佛家文化过程中,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其有益的一入把握是无法真正领会国学的内涵的。除了形式化的背诵以外,还有一种暗藏于学校和社会的功利心态。部分学校的应试教育指标、家长的攀比风气都在驱使或者说强迫学生追求背诵的数量与准确性,而各种竞赛手段更为国学经典抹上了一层功利性的色彩。这些流于表面的形式不仅没有抓住经典的本质,而且使经典成为一种商业化产品,使经典教育变成经典背诵、经典比赛。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使经典内涵严重流失,而且使学生产生了厌恶、漠视经典的情绪。
在大学高度专门化的教学中,更难见到经典教育的一席之地。除去那些与国学经典有关的专业外,其他专业尤其是理工科专业几乎没有涉及任何国学经典的再熏陶。大学生脑海里残留的还是初高中时期那些背过但还没能完全理解的经典。对经典的理解不是一时一刻,而应该是一生一世。只有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才能加深,受益才能匪浅。大学里既无经典课程的要求,又无兴趣的驱使,学生多半是精于科学,而荒于人学;精于电脑,而荒于人脑;精于网情,而荒于人情;精于商品,而荒于人品;精于权理,而荒于道理。(2)继而才有了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犀利的疑问:“大学何为:生产有用的机器?锻造和谐的人?”不得不承认一些大学在忽略人文教育的实践中造成了很多现实的社会问题。
二、如何使经典走进课堂
1. 中小学课堂中的教与学
(1)确定什么样的内容可以进入课堂。上个世纪对于经典的批判并不是完全错误的,古代经典中必定有落后的、不符合现实发展的内容。任何经典的传承都包含了对其不断选择、不断修正的过程,关键是要站在更加客观、科学、以人为本的角度去修正,保证选择的内容符合中小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理解能力,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由于年代久远,国学经典中的精义已经不能体悟,因此我们引入课堂的内容不能太脱离现实。同时,国学经典的学习应该是一个细水长流,循序渐进的过程,虽然各学科的教授过程中会穿插一些国学知识,但却是只语片言、支离破碎的。因此,国学的学习需要建立一个系统的体系,让学生真正了解国学的框架内涵。背诵依然是国学经典学习一个不可忽视的手段,无论课堂形式变得多么时尚,基本功必须打好。当然背诵必须有层次划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要选择朗朗上口、简单易懂的经典段落;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加大难度,而那些本身拗口晦涩的段落则不宜背诵。同时教师可以结合礼仪、感恩、励志等教育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使背诵活动更丰富,更系统。
(2)国学的学习需要足够大的自我思考和表达空间。经典是整个民族和个人生命的源头活水,人人皆可从中取得有益成分。在理解上,必然是千人千面而非千人一面。(3)“灌输”面继承下来,进一步发展改善,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王莹.佛教与中国文化浅析.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5(4).
[2]赵凌宇.佛教与中原文化.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3.
[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华书局,2010.1.
[4]赵朴初.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中国宗教,1995.
[5]苗欣宇,马辉.仓央嘉措诗传.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8.
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与评价
徐
(衡水学院图书馆,河北衡水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概念和特征,提出了文献资源的建设原则和发展规划,以及文献资源、数字资源的评价标准。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规划评价标准
作为知识和人才高度密集的高校,是文献最主要的创造者和使用者,为了满足高校师生的教学科研的需求,高校图书馆应该根据现代文献发展形势和师生的文献利用方式,在文献资源建设和评价方面多下工夫。
1.文献资源的概念与特征
图书馆工作的一个基本要素就是文献,它是人类传递知识情报的重要手段,是文献资源建设的直接对象。因此,全面掌握文献的概念和特征,才能有效挖掘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
1.1文献资源的概念
文献资源的概念和其他概念一样,是个逐步发展、逐步完善的过程。文献资源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同时也是交流传播情报的最基本手段。我们可以把文献资源式的教学方法应当摒弃,老师更多的应该是扮演互动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鼓励学生持有不同见解,从而激发他们深入探索的兴趣。与古人对照,于身心证解。(4)另外课堂教学中应当用一种现代视角来阐释经典文本。经典存留久远,其内在精义已经被不可避免地固定化,多元化审美视角无法突破这个壁垒。学生觉得经典都是些“老生常谈”、“老黄历”,毫无功用。囿于固有的价值体系而不去关注现实的社会变化同样会导致经典文化的流失。因此,经典的重新“构建”尤其重要,新的话语符号应当用来诠释经典文字,一些电视学术类节目正在致力于这方面的努力,但是最有效的传播渠道仍是在学校学习中,因为学校教育在赋予经典现代意义的同时,也赋予了其强大的生命力,这是经典文化不断延续的一股力量。
国学教育中老师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作为“言传身教”的主要实践者,可以说老师的作用甚于课本,他们的国学素养直接影响学生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而现在的老师大多是在批判传统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在理解与讲解过程中倾向于使学生以同样批判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因此,为国学“正名”,重新客观地评价国学的历史文化地位尤为重要。另外,国学内容博大精深,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对国学经典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读,充分理解和把握其内涵与外延,这样才能应对学生的疑难问题。同时教学过程应当富有创造性,不要老调重弹,教师最好可以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独抒新见,进而赋予国学以生命力,赋予学生创新力。
(3)“知行合一”的理念必须贯穿于课堂与生活。国学教育的重点并不是教人会背会写,而是会行会做。只知不行,纸上谈兵,最终将导致学生无法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现在的学生成绩很好,但是在为人处世上却总是表现不佳。而只行不知则会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一是学生自身发展受到阻碍,因为缺乏知识的积淀,不可能创造出更高的人生价值,只能满足基本生活;二是对社会发展不利,一个没有人文教化的人由于自身的狭隘,更倾向于为害社会。因此,国学教育的评价体系应当更多地考虑学生践行国学精神的状况,学校可以为学生创设充分发挥其主动自觉性的活动,
华
理解为: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或者是知识通过某种具体的表现形式而展现固化。它不仅包括各种图书和期刊,而且包括会议文献、科技报告、专利文献、学位论文、科技档案等各种类型的出版物,甚至包括用声告、图像及其他手段记录知识的全部现代出版物文献资源的特征。
1.2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的特点
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主要分为三类:印刷版文献资源、缩微型文献资源及数字资源。其中印刷版文献资源,具有出版数量大、增长速度快,便于携带、保存及阅读的特点,不过它占用空间较大,在检索与传递方面比较笨重;而后面两种资源具有存储量大、占地小,不过阅读不方便,利用率也相对较低。依赖网络的数字资源具有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对网络设施的依赖性较大、检索与传递速度快、更新及时的特点。
2. 文献资源的建设规划2.1文献资源的建设原则
面对知识激增、信息爆炸的新局面,高校应该根据本校的办学规模、办学水平、学科特色、经费投入、读者特点和需求等例如社区义务服务、环保活动、虚拟课堂等,既可以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评价,又可以教会学生思考和处理问题。
2.对大学国学经典教育的建议
提高大学生的国学素养,将国学教育制度化只是一个起点,然而这个起点在目前看来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很多高校通过开设国学选修课逐渐扩大国学的影响。这不失为一个稳健的办法,但是硬性的评价方式也要继续完善,力求形成一个“教—学—评”的完整过程。在这种体系中,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学分制的灵活性,实行跨学科选课,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自由发展,在交叉学习中拓宽知识面以提高综合文化素质。(5)同时,大学课堂更注重思辨与论证,老师通过构建自己参与者的角色,在引导中尊重学生的智慧成果。注重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汇报等形式,使枯燥的课堂变成知识交流的论坛。另外,学校可以通过讲座、学术活动、文化节等形式拉近经典与学生的距离,从而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好感。
注释:
(1)王丽娜.民国时期国学经典的教育观念变迁研究———兼沦当下中小学之国学教育问题[D].四川师范大学,2012.
(2)程林.通过学习古代经典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J].教育与职业,2008(24)79.
(3)许家星.经典教育性质分析、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J]广东教育,2010(2)22.
(4)同上
(5)程林.通过学习古代经典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J].教育与职业,2008(24)79.
摘要: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学经典教育逐渐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学正在以其独有的魅力影响每个人,复兴国学无疑是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一个重要任务。但就中小学及高校的国学经典教育来看现状并不乐观,如何用恰当的方式将国学经典引入课堂是当下教育机构需要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国学经典教育,基础教育,国学教育制度化
参考文献
[1]王丽娜.民国时期国学经典的教育观念变迁研究——兼沦当下中小学之国学教育问题[D].四川师范大学,2012.
[2]程林.通过学习古代经典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J].教育与职业,2008,(24)79.
[3]许家星.经典教育性质分析、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J].广东教育,2010(2)22.
①王丽娜.民国时期国学经典的教育观念变迁研究——兼沦当下中小学之国学教育问题[D].四川师范大学,2012.
②程林.通过学习古代经典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J].教育与职业,2008(24)79.
③许家星.经典教育性质分析、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J].广东教育,2010(2)22.
④同上
3.演绎国学经典涵养人生翠绿 篇三
如今,无论是清晨,还是午间。在我校随处可以听见琅琅的诵读声此起彼伏。经典诗文的古色古香溢满校园,“经典诗文”摆上学生课桌,古文化气息融入学生的生活之中。课间,有的学生将三字经、千字文编成了游戏,玩得意犹未尽;放学时,有的学生排着整齐路队边走边背古诗文,兴趣盎然。经典诵读,成了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七年来,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国学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这依赖于我们拥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机构。
一、保证时间
利用每天中午的广播时间,播放配乐《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孝经》《论语》,让全校学生一癌吟诵。各班每周在星期二下午开设两节经典诵读课(每节40分钟),由教师指导学生诵读。星期三早会是我校全体学生向家长汇报诵读的时间,届时,优美的经典诵读声整齐划一,响彻云霄。让每一位走进校园的人真切地感受到经典诗文的韵味和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二、方法多样
教师们在让学生读熟、读通、读诵的过程中,组织学生通过画画、小品、故事、歌咏、表演等喜闻乐见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进行诵读过程中,还引导学生采取集体背与学生单独学同时进行。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基础,提出不同的要求,做到保底不封顶,即:所有学生一学期中必须完成规定的篇目诵读,学有余力的学生则鼓励多背、提前背。同学之间还建立了互助小组,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同时我校还注意经典诵读与其他阅读内容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多读各种有益书籍,并向学生推荐书名,丰富学生各方面的知识。学校还组织开展向全校同学每周推荐一句经典名言,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学校还开展了“纪念孔子诞辰”的读书节活动,举行“诵读擂台赛”等活动,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经典诵读的兴趣。
三、依靠教师。保证质量
在我校的诵读活动中,各班的语文教师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有的教师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轮流背诵经典诗文;有的教师利用晨检时间为学生讲解经典诗文内容;有的教师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诵读的技巧……正因为有各位教师的努力,才使我校的诵读活动越来越有特色,同学们的诵读水平越来越高。
四、建设文化长廊。浓缩经典文化
我们精心制作了经典诗文图片,悬挂于校园墙壁、楼道。校园处处是教室,学生处处皆可诵读,使学生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受到润物无声的文化熏陶。
五、开展创新活动
举办“纪念孔子诞辰”读书节活动、开笔礼仪式、国学教育成果展示,创编国学礼仪操……人民网、新浪网、福建教育信息网,福建日报、东南早报,晋江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先后追踪报道了我校的这些活动。2005年,晋江市教育局在向市政府汇报工作时把我校“国学教育”写进工作报告中。2006年春季的开学初,教育局庄局长在视察我校时,勉励我校在“国学教育”工作上,要一如既往,再创佳绩。
一系列的国学教育活动,对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起着重要的作用。一年级的一位同学学了《弟子规》中“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到。”他说:“以后我在读书中要做到心到、眼到和口到,这样才能把学习搞好。”四年级同学学过《孝经》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之后,语文老师发现在孩子们的日记中也能找到经典诵读留下的痕迹,一个孩子写道:我们的身体,哪怕是很细小的一根头发和一点皮肤,都是父母给予的,爱护自己的身体,就是孝敬父母的开始。一位家长说,背经典诗文。立竿见影地让孩子积累词汇、丰富语言,孩子的专注力、记忆力有明显的提高。经家访了解,读了经典诗文后,学生在家中比以前更懂事,更體贴父母了,乐于帮助家长做家务,他们从经典中学到了做人的道理。家长们普遍反映学背经典诗文的孩子明显比其他孩子大方、主动、活泼。
教育最终是为了孩子的发展。自从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我们发现学生的行为得到了规范,学生的识字量,词汇量、阅读量大大增加,运用能力有所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有明显的进步,这与目前推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多读少写、自主识字、扩大阅读量等要求不谋而合,从而为儿童日后的成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今,进入我校,常常可以听到同学们童腔稚气的诵读声,古韵缭绕,书香阵阵,让人怡然自得。
4.国学精粹:曾国藩经典励志格言 篇四
1.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财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2.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
3.无恒者,见异思迁也,欲求长进难矣。
4.可见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畜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
5.尔不必求记,却宜求个明白。
6.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
7.步步前进,日日不止,自有到期,不必计算远近而徒长吁短叹也。
8.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常用则细,不用则粗。
9.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曾国藩一生追求“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道路,“立德、立功、立言”是他一生追求的“三不朽”目标,其道德、词章、文治、武功皆有可观者。
二、修身篇(修正自己,提升自己)——曾国藩励志名言
1、克己之学——反省自己
2、刚柔并济——“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
3、讲求清廉——“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者,自然鬼伏神钦,到处人皆敬重。”“盖凡带勇之人,皆不免稍肥私囊。余不能禁人之苟取,但求吾身不苟取。以此风示僚属,即以此仰达圣主。”
4、事事谨慎——三实:不说大话、务虚名,不行驾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
5、三忌:天道忌巧,天道忌盈,天道忌贰。
6、三薄:幸灾乐祸,一薄德也;逆命亿数,二薄德也;臆断皂白,三薄德也。
7、三知:知命,知礼,知言。
8、三乐: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一乐也;宏奖人才,诱人日进,二乐也;勤劳而后憩息,三乐也。
9、三寡:寡言养气,寡视养神,寡欲养精。
10、三致祥: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
三、处世篇(在社会,灵活机动)——曾国藩励志名言
待人以诚,待人以恕——“求友以匡己之不逮,此大益也!”“人之不可无良友也!”,“凡做好人,做好官,做名将,俱要好师、好友、好榜样。”,“吾辈总以诚求之,虚心处之。心诚则志专而气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废,终有顺理成章之一日,心虚则不动客气,不挟私见,终可以为人共谅。”
四、家教篇(教育家庭,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曾国藩励志名言
1、正确对待做官发财——“功成身退”,“大约世家子弟,钱不可多,衣不可多,事虽至小,关系颇大。”
2、俭以养廉,俭以保家——“家败,离不得个‘奢’字。”
3、勤以养生,勤以致富——“人败,离不得个‘逸’字。”“天下百病,生于懒也。”“人不勤则万事俱废。”“千古之圣贤豪杰,即奸雄欲有立于世者,不外一个勤字。”
5.国学经典人生格言 篇五
1、记忆能力:轻松背诵大量经典,并由此开发儿童的强大记忆能力。
2、识字能力:轻松认识数千汉字。
3、理解能力:增加综合理解能力。
4、语言表达能力:锻炼良好的口才。
5、行为习惯和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6、道德修养:道德修养自然熏陶。
7、外貌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
8、正音训练:普通话标准流利。
9、思维能力提升:大格局形成。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卷帙浩繁的传世典籍中得以彰显其魅力与智慧。在信仰缺失、精神迷惘的时代,我们呼唤伦理道德,呼唤高尚品格。为了挖掘中华5000年的智慧精髓,在孩子心底播下“智慧”的种子,“博闻天才”应运而生。这是教育界的革命、家庭教育的里程碑。
秉承“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核心价值观,博闻天才积极探索家庭教育的新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认知,以传承国学、关注青少年成长为己任,秉承“和经典为友,与圣贤同行”的原则,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人性化的设计、精良的产品品质、东西方文化的完美融合积极打造国学第一品牌。
6.国学教育之国学经典语录篇 篇六
一个成功的职业人,不仅要具备过硬的职业技术和良好的外在形象这些显性条件,更需要具备优良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隐性条件。在这些条件中,隐性条件则是影响和决定一个人职业发展高度的重要条件。
山西蓝海汽修学校在做过硬教学质量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学员的内在修为。学校将国学经典语录教育引入学校,国学经典语录包括做人篇、做事篇、学习篇和感恩篇等。通过对国学经典语录的理解和学习,争取让进入蓝海汽修学校的每一位学员既学到了专业汽修技能,又学会了做人、做事和感恩。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7.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8.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10.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1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12.不怨天,不尤人。——《论语》
13.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14.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 15.三思而后行。——《论语》
16.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7.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18.以五十步笑百步。——《孟子》
19.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20.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家语》
21.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明代谚语
22.千经万典,孝悌为先。——《增广贤文》
23.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增广贤文》
24.学而不思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2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26.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7.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2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29.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30.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31.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警世通言》
3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33.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学》
34.学不可以已。——《荀子》
35.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36.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三国志》
37.学而不化,非学也。——杨万里
38.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黄睎
39.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40.差之毫厘,缪以千里。——陆九渊
41.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
42.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顾炎武
4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陈廷焯
44.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省世格言》
45.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增广贤文》
46.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增广贤文》
4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4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49.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7.诵读国学经典提升办学品位 篇七
一、发挥优势特色
特色教育需要赖以生存的“沃土”。我们综合分析学校的发展历史、资源优势和多年开展的“经典诵读”实践经验, 精心论证了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宝贵资源。中华传统是我们国家的民族灵魂, 是中国人永恒的精神家园, 而“经典教育”则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有力支柱, 是深化课改的重要课题, 是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最简捷的方式, 作为人生起点阶段的小学生, 需要以传统文化涂亮人生底色, 滋养心灵。
2.我校施教对象需要“经典教育”。我校是一所企业校, 地区人口多来自农村、农转非、进城务工人员, 家庭教育普遍滞后, 但他们却更急需接受智、知、力、行及道德方面的教育。
3.“经典诵读”实验优势。2002年我校开展《经典诵读与儿童潜能开发》的市级课题实验, 获得“十五”期间优秀成果一等奖, 故将此课题滚动到“十一五”省课题研究, 于2009年结题。
二、整体运作树特色
学校特色建设必须以先进的办学思想为指导, 融入校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 “生长”进校园管理、教育教学、办学条件、后勤服务等各方面的整体运作。
一是进一步优化学校管理。组成特色教育领导小组, 提升管理品位, 把特色创建融入学校10年发展规划, 对特色创建的目标、任务、方法、途径予以具体规划。
二是建设特色师资队伍。 (1) 师德师风建设, 我们结合师德师风建设年、提高年、巩固年的活动, 组织孔子教育思想研讨会, 吸收传统文化营养, 着力形成“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教风; (2) 研究特色教育业务, 构筑“书蕴读书工程”。我校二十多名教师参与省市课题研究, 十多教师参与编写校本教材, 有力地支持了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
三是总体规划特色教育体系。让特色教育“生长”进学校教育, 我们从文化环境、教育渠道、特色活动、育人效果实行整体规划, 研究出了“文化熏陶、课程支撑、科研引领、活动推进、知行结合”的特色教育模式。
三、文化特色显特色
建设与特色教育相适应校园文化,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校园精神文化以激励、励志为主调。每天晨读时间各班诵读《少年中国说》, 激发学生树立爱国情怀和报国之志;诵《弟子规》培养学生儒雅气度和良好行为习惯;通过自编自演《游子吟》《满江红》等作品让学生在愉悦中陶冶情操。亭廊文化、班级文化突出经典内容, 这些都促进了学生读经典、爱经典、用经典。
四、课程支撑固特色
特色课程是特色教育的重要支撑和主渠道。多年的实践和努力, 基本上实现了“特色课程校本化、学科结合常态化”两者有机整合。
1.积极开发校本教材。教材是特色教育的依据, 是教育内容的稳定保障, 我们从《儿童经典诵读—历代诗歌选》《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挑选出经典内容分低、中、高三个学段编排教材, 经一年的实施后修改定稿。
2.刚性管理特色课程。我们将经典诵读课程与语文、数学学科一样提出管理要求, 纳入检查、考核、总结及资料归档建设范围。
五、知行活动强特色
我们坚持以“经典诵读”知行活动为载体, 遵循“直面经典、形式多样、不求甚解、水到渠成”的原则, 在丰富多彩、寓意深刻的活动中使师生的举止儒雅、端正, 真正实现以知养行, 以行孕知, 知行结合。
8.品读国学,感悟人生 篇八
国学经典,像指南针为你拨开成长中的迷雾,像吸尘器帮你清除成长中的纷尘。国学经典,似夏日的清泉浇灌了我们,似冬日的太阳照亮了我们。因为国学经典,我们成长;因为国学经典,我们成熟;因为国学经典,我们知道了该怎样做人、怎样做事;因为国学经典、我们学会了怎样互相帮助、互相关爱。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很小的时候,妈妈就带着我背《弟子规》《三字经》。还有一些浅显易懂的古诗词:像《咏鹅》《咏柳》《回乡偶书》,它们在我心中播下了一颗颗种子——对国文的深厚兴趣,它们像一叶叶扁舟带我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
上学了,老师引领我们学习那些更加深刻的国学经典:从岳飞慷慨豪迈的“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到文天祥坚定不移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陶渊明恬淡闲适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到曹操求才若渴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告诉我在知识的旅途中应该正确的对待自己的不足;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教会了我该怎样珍惜身边的朋友;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告诉我一件事物会有很多种不同的看法;是“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教我懂得正确地帮助身边的人……
是夸父、精卫、愚公教会了我坚持不懈,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是花木兰让我领略了一代巾帼的风姿;是《桃花源记》、《三峡》、《小石潭记》给我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一次一次,我在国学经典下接受心灵的洗礼;一次一次我在国学经典中探索成长的道路。
阅读国学经典,可以让我们更容易地在书中理解知识,并且充实自己的头脑,增添写作素材,升华自己笔下的文章。当你积累了一定的国学经典时,你会发现,自己的文章会变得更有深度、有内涵、有哲理、有意义。在国学中,我们可以全身心地放松自己,让自己完全置身于国学经典的世外桃源中,学会用平淡、豁达的眼光看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儿——在这个本就美好的世界。
湖水因为有鱼儿变得生机勃勃;夜空因为有星辰变得绚烂多姿;我们的生活因为有国学经典变得充实、快乐。祖辈们的言传身教给了我们的心灵一次又一次的触动,一次又一次的洗礼,是国学经典让我们在知识的天空中翱翔,是国学经典照亮了我们的人生之路!
9.国学与人生(推荐) 篇九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
首先要申明的是:国学与党性修养都是内涵非常宽泛的课题,本人才疏学浅,只能向大家汇报、交流自己这几年学习国学的一点体会,不当之处,请大家包涵。
今天与大家主要交流如下几个内容:
1、什么是国学?
2、为什么要学习国学?
3、国学的要指——易道儒释,4、国学与党性修养
一、什么是国学?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晚清时期。当时,西方国家科技发展迅猛,凭借坚船利炮,到处攻城略地、全球殖民;而清政府抱残守缺、妄自尊大、不思进取,导致国家积贫积弱。一批思想先驱寻求救国图强之路,引入西方文化,包括科学、技术和哲学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将中国传统文化称为“国学”,以有别于外来的西方文化即“西学”。
要讲清楚什么是国学,应该把握如下几点:
1、儒学不等于国学。
虽然儒学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的2000多年里被历代统治阶级奉为指导思想。但是,道学、佛家学说在构建中国思想文化体系、维护社会稳定、使中华民族成为多民族的大家庭等方面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多次从大乱走向大治的一定历史时期甚至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国学应该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包括儒、释、道、医、武等,以学科分,可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
2、国学具有开放而非封闭、包容而非排斥的传统,是不断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结果。
中国历史上有两次向西方取经,一次是唐僧去当时的西方印度取回佛学真经,一次是五四运动后,取回马列主义真经。佛学自东汉初年由印度传入中国,唐朝六祖慧能创立禅宗、将印度佛学改造为汉传佛学后,成为国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马列主义自“五四运动”后传入中国,与中国实践相结合,逐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也应该纳入“新国学”的范围。但“新国学”尚处于构建阶段,体系、内容都还在探讨中。
3、国学热中的冷思考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力不断上升,民族意识和文化主体意识增强,反思历史,回归传统,重建中华文化体系已成为大势所趋。另一方面,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人们的安全感、幸福感反而下降,人们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重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文化寻根热”、“国学热”愈演愈烈,儿童读经、国学班、国学论坛、祭孔热、汉服热、国学讲坛等等层层不穷,其中合理的成分居多,但也存在国学被庸俗化、浅薄化、商业化、娱乐化的趋势,甚至过去被否定掉的封建落后思想、行为也借尸还魂、沉渣泛起。
另一方面,国学门类繁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导致思想、主张具有多元甚至矛盾的特点,必须与时俱进,认真加以甄别;同时,要有包容的心态。否则,将无所适从。
我们认为,中华文化、民族精神重建的目标应该是:和谐精神、公民意识、自由创新、契约精神。和谐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但公民意识、自由创新、契约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比较缺乏,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必须眼睛向外,实行“拿来主义”。因此,“新国学”的构建不仅要向老祖宗取经,对中国传统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而且要吸取西学中的精华为我所用。不可泥古不化,也不可固步自封。
二、为什么要学习国学?
1、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国学的人文思想弥补
工业革命以来的200多年里,西方各国凭借科学技术方面的巨大成就在创造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弊端。尤其是20世纪,西方文化二元对立的哲学思维发展到极致,泛科学主义盛行,甚至在民族、人种之间适用动物界“弱肉强食”的社会进化论法则,强力政治和斗争哲学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战争、内乱频仍,社会、族群严重分裂,人类有史以来两次最残酷的世界大战先后爆发,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悲剧;片面追求经济发展,无节制地攫取自然资源,导致生态环境极度脆弱,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岌岌可危,工业文明的弊端日益凸显。为此,西方国家思想先驱们在内的全球思想、社会、人类学者们都在深刻反思西方文化、工业文明的弊端和出路。
上世纪七十年代,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历史学家汤恩比博士与日本学者迟田大作进行了一次跨文化、跨世纪的对话。两位学者一致认为,人类必将因为过度 的自私和贪欲而迷失方向,科技手段将毁掉一切,加上道德衰败和宗教信仰衰落,世界必将出现空前的危机。两位思想家达成了一个共识:拯救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只有中国的儒学思想和大乘佛法。无独有偶,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后发表感言,人类要想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寻找思想和智慧。
2、拯救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
长期以来,我们陷入一个误区,执行的实际上是全盘西化、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政策,十年文革期间,更是登峰造极,导致中国传统文化断代。长此以往,中国人除了老祖宗遗传给我们的黄皮肤、黑头发的躯壳外,我们躯壳内的思想、意识、灵魂基本上都被西方文化同化了,虽然河山依旧在,国土没有被西方列强殖民,但是我们的灵魂已经被征服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比国土被殖民还要可怕。因此,已故佛学协会会长、安徽老乡赵朴初曾经痛心疾首地表示“如果不采取措施,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民族的罪人”。
3、重建精神家园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物质文明建设高速发展的同时,全民族的精神支柱、信仰支柱摇摇欲坠,人们的安全感、幸福感、信任感、公平感急剧下降。因此,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呼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佛学认为,境由心造,境随心转。同时同境,人们的感觉不同,关键就在心态不同。欲望太多,欲壑难填,永无幸福可言,幸福就会总是在山那边,可望而不可即。有诗为证:
解人颐 清.胡澹庵
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薄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作了皇帝求仙术,更想登天跨鹤飞。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
因此,人生幸福的根源在于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物质上,知足才能常乐;精神上、学习上,不知足才能不断提升境界,看破、放下、自在。有一副对联说得好:
名利如云,失必有得,得必有失,何必患得患失? 人生似梦,去便是来,来便失去,无须争来争去!
三、国学指要——易经与道儒释
本人曾就学习国学的体会,写过一篇感想诗,在此与大家分享。中华文化道源头,伏羲八卦为起首。儒门释户道相通,从来三教一祖风。
道学三品精气神,释户三宝佛法僧,儒门三宝礼仪仁,炎黄子孙应体认。
科学发展促和谐,人与自然家国企,精满气足且神旺,得此三宝自长青。
名利得失与权位,妄念执著分别心,看破放下得自在,无私无我应践行。
忠孝仁义礼智信,己所不欲勿施人,已达达人惠人众,孔孟教诲须遵循。
积极作为淡名利,出世入世在自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铁肩道义文化承!
通过这首诗,大致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和精髓:中国传统文化以易经为源头,主干是道、儒、释。三家兼收并蓄,相互交融,故称“儒门释户道相通,从来三教一祖风”。学习国学应把握两点:
1、大道至简,领会精髓;
2、把握脉络,了解主干。
下面,我们从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易经》开始,沿着中华文化的主干道、儒、释逐步深入,了解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中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思想精髓。
唐朝的虞世南说:“不读《易》,无以为将相。”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也。”
《易经》被称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南怀谨先生称“诸子百家之说,都渊源于这本书,都渊源于《易经》所画的这几个卦”。我们儒学的文化,道学的文化,一切中国的本土文化,都是从文王著了这本《易经》以后,开始发展下来的。有人说,道学是易经阴阳学说中“阴”的发挥,儒学是“阳”的发展。《老子》里有88句经文来自《易经》,中医《黄帝内经》满书都是阴阳、太极、五行。
《易经》起源于中国原始社会。当时,人类刚刚走出茹毛饮血的丛林时代,开始思考宇宙、天地、自然、人生。传说,伏羲氏“仰观天象、俯视地理、中察人事”,一画开天地,以阳爻、阴爻为符号工具,创立了原始八卦:乾卦、坤卦、离卦、坎卦、震卦、巽卦、兑卦、艮卦,每卦三爻,分别代表天、人、地。八卦分别代表自然界中的天、地、火、水、雷、风、河泽、山岳。实际上,一卦所包含之现象何止千万种。而后天八卦,则由八卦演绎到64卦,每卦由三爻变为六爻,每两爻指代天、地、人三才,天、地、人又分别由阴阳构成。
为什么只有六十四卦呢?而不可以是六十五卦或一千零八十卦呢?因为我们的老祖宗早就发现了自然界的一个大秘密——“自相似结构”,从六十四卦再 拓展下去,会无比庞大复杂,但六十四卦以外所描述的所有现象都是包括六十四卦之内的“自相似结构”。
《易经》经历了神农氏也说是夏朝的《连山易》(以艮卦为首卦)、黄帝也说是商朝的《归藏易》(以坤卦为首卦),周文王的《周易》(以乾卦为首卦),共上古、中古、下古三个阶段,伏羲、黄帝、文王三位圣人乃至周公(象辞)、孔子(系辞)的不断演绎、发展,所以史称“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易经》,包括《周易》和《易传》两个部分。《易传》亦称《易大传》、《十翼》,传统的说法是孔子对《周易》的解释,共十篇,挖掘、阐述了《易经》的人文哲理。如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秧”。
《易经》认为,“一应一阳之谓道”,阴阳是构成宇宙的两个最基本元素,阴阳相济、刚柔有应,阴阳互跟,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阴阳互相转化,阴极生阳,阳极生阴,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易经》的哲学思想主要是“万物一元”(宇宙大人体,人体小宇宙),“天人合一”,强调天、地、人和谐相处,把人与自然看做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提倡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的心与身四个层面都要和谐相处,要求人类在谋求自身生存、发展的时候,统筹兼顾,全面和谐发展,既不能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也不能无视社会公平、正义、伦理、道德。科学发展观可以说是《易经》思想在新时代的发展。
《易经》作为中国文化的源头从此奠定了中国文化整体、全息、系统、辩证的文化传统,孕育了与西方完全不同的中华文化传统。现代科学如量子力学等最新研究成果,证实了《易经》整体、全息、系统的观念。
解说乾、坤两卦。
乾卦:初九,潜龙勿用(刚踏入社会、新单位,要低调,不能锋芒毕露);九二,现龙在田,利见大人(有了一定基础、才能,有助于当好助手);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有了一定成绩,当不能翘尾巴,晚上要三省吾身,这样才能逢凶化吉);九四,或跃在渊,无咎(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要么鲤鱼跳龙门,要么继续潜伏,无怨无悔才能远离祸端);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德才位兼备,利于大展宏图,应该有所作为,显示真才实学,不宜尸位素餐);上九,亢龙有悔(高处不胜寒,得意勿忘形,慎权、慎独)。用九,见群 6 龙无首,吉(人才济济,都把自己当做组织普通一员,而不是以领袖自居,团结协作则战无不胜)。
坤卦:初六,履霜坚冰至(见微知著,战略远见);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正直、外圆内方、大气,无恶习,是金子终会发光、成功);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恪守正道应该坚贞不移,如跟随领导创业,当秘书、驾驶员等,即使成不了大事,结局也不赖)。**,括囊,无咎,无誉(大肚宰相,谨言慎行,无过错,无赞誉,往往最安全,汉相萧何故事);六五,黄裳元吉(功成名就,挂满军功章,位尊德谦,很吉利);上六,战龙于野,其血玄黄(阴阳交会,暴风雨即将来临,如二龙交战,将两败俱伤)。用六,利永贞(六爻既阴,阴极生阳,柔能克刚,利于永守坚贞)。
道学
道学的经典有《老子》、《庄子》、《淮南子》等。道学的炼丹术(外丹)对西方化学、医药学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启示作用。中医也是从道学派生出来的。
道学的创始人老子与庄子的哲学思想各有侧重,《老子》侧重君学,《庄子》侧重人学。君学是执一统众的帝王之学,人学为回归自然的真人之学。由于道学的政术与民主政体天然相合,而与家长制的独裁政权多有冲突,故中国的历代统治者多对道学不太感冒,而推崇“家天下”的儒术。但是在中国历史上,从大乱走向大治以及“汉唐盛世”等一定历史时期,都是黄老道学发扬光大的时期。
道学文化包括究天人之际的自然观,察古今之变的历史观,穷性命之源的生命观三个层面,集中了自然、社会和人体生命的智慧。
《道德经》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1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道德经·42章》)。这段话是道学关于宇宙创生和演化的基本图式:在宇宙创生之前,道从虚无空灵状态(也就是“无”)中化生出先天混沌一气(也就是“一”),继而分出阴阳二性(也就是“二”),再依次转化为信息、能量、物质三大基本要素(也就是“三”),再由信息、能量、物质化生出万物纷纭、生机勃勃的世界。道学的宇宙图式,已被现代天文学的大爆炸理论以及量子力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证实。
道学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不赞成儒学荀子“人定胜天”的思想。庄子提出:“天与人一也”(《山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大宗师》)。可见,道学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本身的超越性,反对人和社会的异化,以回归自然为目标。这种与大自然为友的回归自然的思想,纠正了西方文化破坏自然生态的弊端。
儒学
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学思想在长达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上被统治阶级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影响非常深远。儒学典籍众多,经典著作有四书即《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即《诗经》、《尚书》、《易经》《礼记》、《春秋》等。
儒学主张: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已所不欲勿施与人),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五伦十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即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或“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妻德、朋友有信”)、修齐治平、内圣外王、中庸之道、中和之道,反对战争征服,崇尚以德服人,“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
儒学思想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孔子只是当时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比如孝道文化,大舜逆来顺受、孝感天下,被尧帝禅让天下;周朝以孝立国,自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直至周公,代代坚守孝道,打下周朝延续八百年的根基。所以《大学》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贲事,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
儒学非常注重个人修养。《小学》攻洒扫应对、基本礼仪,培养做人的基本品德;《大学》的关键则在“明明德(搞懂并培养做人、建功立业的大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并制定了一条修行路线图:“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儒学还首倡“士大夫精神”。孔子的学生曾子提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宋代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天平”,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是士大夫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历代士大夫,以匡世济民为己任,加强自身修养,涌现出范仲淹、文天祥、曾国藩、孙中山、毛泽东等一代代名留青史的伟人。
需要说明的是,儒学尤其是有别于在西方的“宗族制度”、祖先崇拜等思想,对传承和光大中国文化、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宋明以后,掺杂佛学、道学或玄学思想的理学或新儒学,提出“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性”等主张,与原始儒学思想越行越远,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对形成超稳定的中国社会结构、闭关自守的观念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消极作用,因此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们的极力抨击、唾弃。因此,我们应该拂去蒙在原始儒学表面的尘垢,焕发其本来的思想光辉,乃至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原始儒学思想进行重新诠释和发展。
佛学
佛学发源于同属四大文明古国的古印度,创始人为释迦摩尼,因此也被称为释学。原始佛学是古印度婆罗门教等宗教、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东汉以后,佛学传入中国,逐步被改造为中国佛学,分为汉传佛学、藏传佛学两支,其中汉传佛学由六祖慧能奠定基础,成为中国文化的主干之一。
随着佛学的发展,有些僧侣对佛祖的教诲产生了不同的理解,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宗派,主要分为“小乘”和“大乘”二派。东汉时期、公元前后,佛学传入中国,大、小乘思想一起被传入。到唐代,形成了八大宗派:三论宗、瑜伽宗、天台宗、贤首宗、密宗、律宗、净土宗、禅宗。佛家的经藏分为经、律、论“三藏”,佛经是指佛祖亲传或认可的佛法,律藏指阐述佛学各种戒律的典籍,论藏是佛祖灭度后历代佛学大师对佛经的解释。佛学经藏号称600多部,其中《般若波罗蜜多咒心经》被称为佛经的序言,《般若波罗蜜多金刚经》被称为佛经的总纲,因为这两部经多佛学的般若性空论、心性学说进行了最权威、最简明的阐述。
中国佛学既继承了佛陀创教的基本精神,同时又吸收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容和方法,形成了不同于印度佛学的思想特点与文化精神。平民宗教、和平宗教。
佛家的主要思想有:色空不二;万有因果;因果通于三世;六道轮回;六度成佛。
色空不二的思想在《心经》、《金刚经》中阐述的最全面。其中《心经》有两个译本,唐朝玄奘法师所翻译的版本,据说是在他西行取经途径四川时,从一 位病僧处口耳相传得来,在取经途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全文仅261字,与后世在西藏发现的版本对比,前后却少了一些内容,也与常规的佛经前有佛祖加持,地点、人物介绍,后有佛祖的肯定或赞许不符。因此,藏文版更为全面。但是,玄奘的译本流传更广。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万有因果:佛学认为,宇宙的生成,不是神所创造,万物的变异,也不是上帝支配,而是因缘(即是具备了该物生成或变异的各项条件)和合而生。
所谓因果律,就是研究事物原因结果的法则。现代科学上亦有因果律,但科学上的因果律,只适用于物理的变化。而佛法上的因果律,却适用于心的变化,物的变化,心物混合的变化。认为,万法即空,因果不空。佛祖所传的四万八千法门、方法,只是方便众生修行成佛,由此岸到般若无量智慧彼岸的“船和桨”。
因果通于三世:由万有因果思想派生而来。三世并不是指一个人的前生今生来生,而是指时间上的过去现在未来。首先是因与果的关系。当世人的富与贵、贫与贱、成就大小,与其祖先尤其是祖父母、父母种下的因有很大关系;当世人的富与贵、贫与贱、成就大小与其本人前半生种下的因有很大关系;当世人的富与贵、贫与贱、成就大小与其本人前世种下的因有很大关系;当世人的所作所为不仅影响其本人本世、后世的富与贵、贫与贱、成就大小,而且影响后代子孙的富与贵、贫与贱、成就大小。其次是缘的重要性。当世人不能仅仅依靠祖辈和前 世的庇荫坐吃山空,还必须自身努力。祖辈和前世的庇荫是因,自身努力是缘,最后的富贵、成就是果。就像种子是因,阳光、雨露、空气、土壤、浇水施肥修剪是缘,最后才能长成参天大树、结出人生的硕果。
六道轮回:佛学认为,宇宙间存在天道、人道、修罗道、畜生道、恶鬼道、地狱道,因所造的身、语、意三业有善、恶、无记三性,导致众生在六道中轮回。
六度成佛:佛学认为,宇宙的本性、人的本性是清净、空灵(六祖慧能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众生都有佛性,都可成佛。但因为贪婪、嗔恨、愚痴、傲慢、怀疑,不守杀、盗、淫、妄、酒等戒律,导致自性被蒙蔽,不能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因此要通过修十善(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身三善,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口四善,不贪、不嗔、不痴意三善)、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可得度成佛(明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地藏菩萨誓言:“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净,方证菩提”,与“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如出一辙。
四、国学与党性修养
国学的智慧对经营人生、加强党性修养启示非常多。如易经的“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当厚德载物”;道家的“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宁静致远,淡泊明志”;兵家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不战而屈人之兵乃上之上者”;儒家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苦其心志”,“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民能载舟也能覆舟”的民本思想;佛家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顿悟思想,转识成智等。
由于时间关系,下面仅谈谈国学对加强党性修养方面的三点启示。
1、身心双修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强调人的心与身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其中,人的身心和谐是其它和谐的基础。只有身心和谐、心平气顺,才能身心健康,才能与人友好相处、与社会友好相处。佛学、道学、中医都认为,人体内存在经络、脉轮、穴位,是气的通道;而气推血行。经络不通、气血不畅,就会淤阻。不通则痛,久则生癌。而气又受制于心神、意念。我们不快乐往往不是生活的苦难、压力导致,而是心境、成见、习性导致,所谓境由心造、境随心转。因此,只有修心养性,才能气顺,气顺才能身体健康。修心的重点就要体悟佛家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看破名利、得失等外在的东西,放下贪婪、嗔恨、愚痴、傲慢、执着、分别以及过多的欲望,多看人是、多认己非,就会做到面临各种考验、磨难和困难险阻,都如如不动,不生烦恼。
心灵的四君子汤:君子量大,小人气大;君子不争,小人不让;君子和气,小人斗气;君子助人,小人害人。要经营幸福人生,就要学君子“量大、不争、和气、助人”。
从医学的角度看,治病有几个层次: 调心、调神
佛医、道医层次 中脉、脉轮
特医层次 经络
中医层次 肉体、细菌
西医层次
至于修身、养生,《黄帝内经》开了一剂药方“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就是要按照《易经》的阴阳大道去生活。具体来说就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三味药。
饮食有节:就是不时不食,该吃饭时就吃饭,不可饱一顿、饥一顿,搞得肠胃功能紊乱;不可暴饮暴食,尽量少饮酒,饮酒不可过量;尽量适用当季的瓜果蔬菜。
起居有常:遵从日出阳生、日落阴长的自然规律,早起早睡,晚上11-凌晨4点,睡眠质量最佳,事半功倍,因此,不可长期熬夜,打乱人体生物钟。
不妄作劳:人有生、老、壮、死,每个年龄段的身体状况不同,应该从事从事相应的工作;在身体不适、生病、怀孕、生育等特殊时期,应该注意休息。
2、忠孝为本
忠诚包括对国家、组织集体、上级、同仁、家庭成员。忠诚才能赢得信任和支持。古人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人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忠”是反省功课之首。自古以来,如岳飞、史可法等精忠报国的仁人志士总是被世人传颂,被载入史册,而秦桧、汪精卫等背主叛国者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世世代代遭受人们的唾骂!
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百善孝为先”,孝悌是人性的基础、人之根本,本立才能道生。自古以来,有道德学问的人都是孝子。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 本与?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也;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从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入手,推而广之,才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自古以来,事业成功者往往都是忠孝的典范。成功的企业家大多也是忠孝的楷模。不少有远见的企业,在招聘人才时,也把忠孝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故事:日本一家企业的董事长,要求入围的几名应聘人员回家给母亲洗脚,并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树立好好工作,报答父母的意愿。
中国现代教育过于重视知识传授、技能培养,而忽视人文道德,孩子缺乏基本的礼仪,加以独生子女政策,孩子在家众星捧月,俨然小皇帝、小公主,颐指气使,对长辈、父母的话甚至一言九“顶”,走上社会后独来独往、封闭自私,缺乏团结协作精神。因此,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力行八荣八耻,应从恢复孝道入手,一些地区在中小学中尝试开展《弟子规》教育,不失为办法之一。
胡锦涛总书记依据中华传统美德,结合时代特点和要求,提出了“八荣八耻”,即: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忠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义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智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勤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仁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信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礼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俭
3、不昧因果
说到不昧因果,先给大家讲一个“野狐禅”的故事。
史书记载,唐朝著名的创立僧院丛林制度、废佛教徒乞食为自食其力的百丈禅师每天讲经说法,听众当中有一个老人,他每天都来听,所以大家对他很熟悉。人家问他住在哪里,他说他住在后山。每会必参加,大家都很尊重这位老居士。有一天,这位老人向百丈大师请教。说他自己过去生中也是一个讲经说法的法师,有人向他问一个问题,说:「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他回答说:「大修行人不落因果。」他这一个答复答错了,因为这个错误,他堕落到畜生道(堕到狐狸五 百世)。所以求百丈大师帮忙。百丈大师说:「好,明天我在大众面前讲经的时候,你把从前别人问的这个问题,再提出来问我。」所以到第二天上课的时候,他就出来请教:「请问老和尚,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百丈大师给他改了一个字:「不昧因果。」两者的区别是,「不落因果」,就没有因果了;而「不昧因果」,则是对因果很清楚,一点也不迷惑。佛经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万有因果,即是说宇宙万物都逃不脱因果律,佛陀、菩萨等大修行者也不能逃脱,而只能顺应因果律,在“因”上下手,种善因,避恶因。顺、逆境缘都要以平常心,以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来处事待人接物。
袁了凡行善改变命运的故事(《了凡四训》:年轻时遇到一卦师,算出一辈子的命运,其后屡屡应验,包括那年应试得中第几名、中举、娶妻、不育等,以至人到中年后听天由命、自暴自弃。幸得南京紫金山一得道高僧开示,从此一心向善,行善布施,逐渐改变了命运,官职提升、喜得贵子。
万有因果律告诉我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统统都报”。现在社会上,当官的不为民做主,贪污腐败、欺压百姓的现象严重;做企业、经商的见利忘义、惟利是图、无恶不作,毒奶粉、苏丹红、毒大米、瘦肉精等严重伤害消费者生命健康的食品事件屡屡发生;子女逃避赡养父母的义务,甚至青少年杀害父母的案件时有发生。凡此种种,都是在造恶业,早晚会得到应有的报应,此生不报,来生、子孙后代也会受到果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