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重点(共8篇)
1.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重点 篇一
近代史期末考试重点
1、近代中国为什么会沦为西方列强侵略的对象?
1、从政治上看:
A、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压制商业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在国内设置重重关卡。B、封建专制走向末期,政治上日益黑暗腐朽,社会动荡,生产遭到破坏。
2、从经济上看:
A、原始的农业经济仍是经济体系的主体,商业经济的发展举步维艰,资本主义基本上被扼杀在摇篮中。
B、即使是农业的发展也是时断时续,往往是朝代初期很重视,末期就受到严重破坏。
3、从军事上看:
A、中国的封建王朝发展的主要还是比较原始的军队,而西方的洋枪洋炮中国的武器根本没法对付。
B、中国的军队军纪也比不上西方,特别是清朝末期,吸食鸦片让中国的军队战斗力大大削弱。
4、从文化思想上看:
A、科举制度在其后期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弊端,特别是八股取士更是浪费人才;清朝大兴文字狱,压制摧残人性。
B、当西方的文人思想家哲学家在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时候,中国的文人还在儒家文化影响下吟诗作对、歌功颂德、编纂《四库全书》。
C、中国根深蒂固的重农轻商思想让很多人不到迫不得已时不去从事商业。
5、从对外关系上看:
中国封建末期的王朝主要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打击阻碍对外贸易,导致中国人看不到也学不到外面的新东西新思想新制度,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的生产技术革命的机会。
2、如何正确认识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①积极影响: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客观上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推动作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侵略,使中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逐步破坏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方的先进生产技术、经济制度、经营管理方法和科技人员,从而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条件和可能;随着民族矛盾的尖锐,又推动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大力宣主义政治、经济制度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并在实践上积极努力,客观上又推动了中国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进程。
②消极影响: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阻碍作用,这是主要的。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对近代中的主权逐步丧失,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逐步确立,使中国近代化发展最终失去了独立发展的可能性,治等方面完全沦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导致中国资金大量外流,加剧了中短缺;帝国主义国家贷款给中国军阀官僚,造成军阀混战,中国局势动荡不宁,使中国的经济建设缺乏和平安正常进行。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设立工厂,开采矿产,修筑铁路,利用特权,与中华民族企业争夺市场,民族企业。中国近代化趋势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下发展艰难。
3、近代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屡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意义何在?
原因:根本原因: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而前者是更根本的原因,正是因为社会制度的腐败,才使得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现状长期得不到改变。
第一、清朝后期,封建政治集团闭关自锁、闭目塞听,愚昧无知。清朝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动腐败已成不可挽回之势。
第二、军事、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落后,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的资本主义。
(三)思想基础:留学热潮的出现与启蒙运动的推进。
(四)组织基础: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与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
(五)领导核心: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六)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七)舆论和军事准备:理论斗争和武装起义。
8、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近代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从革命的领导阶级和领导核心看: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正式步入了中国政治斗争的舞台,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
2、从革命纲领看: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系统反映资产阶级政治、经济要求的三民主义纲领。
3、从革命的斗争实践看: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长期斗争的基础上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9、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民主革命。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10、如何理解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辛亥革命取得巨大成功,有“终结”,但不是失败。(1)辛亥革命已经胜利完成了它应该完成的社会历史任务。(2)辛亥革命的积极成果得到保留和发展,革命的敌对势力虽千方百计想否定它、破坏它、篡改它,但始终未能得逞。(3)辛亥革命作为一场运动,有它发生、发展和终结的过程,它完成了它应该完成的历史使命后,让位于新的运动,以新的形式在前进过程中寻求发展。
革命党人在新的政治角逐中交出了领导权
首先,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的失败不能等同于辛亥革命的失败。其次,孙中山让位、袁世凯掌权不能作为判断辛亥革命失败的标准。
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理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辛亥革命没有完成这个任务。这次革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制度,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也没有赶走外国侵略者,废除不平等条约,革命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未改变。而且,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篡夺,清朝皇室继续保留。这些都说明辛亥革命失败了。
认为辛亥革命胜利的理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但革命是一个漫长过程,各个阶段有不同的任务,孙中山所领导的辛亥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共和国。辛亥革命的结果是,清王朝的统治被推翻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了,两千多年的专制统治结束了。与此同时,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一些封建旧俗恶习,社会风气发生巨大变化,有助于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因此,辛亥革命不仅完成了提出的任务,而且有深远的积极影响。所以说辛亥革命胜利了。
认为辛亥革命既有它胜利的地方,又有它失败的地方的理由是:辛亥革命从推翻清王朝,结
15、为什么说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是历史的必然?
(一)必要性: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1、中国近代革命的历史进程宣告,无论是农民战争和资产阶级领导的改良与革命,都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
2、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挫折和失败所积累的经验教训,是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要条件。
(二)内部条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新发展
1、物质基础和阶级条件: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工人运动的初步发展。
2、思想条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三)外部条件:十月革命的发生
1、十月革命给正在艰苦探索救国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以极大鼓舞,使他们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
2、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给了先进中国人以观察国家命运的新的思想武器。
16、怎样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1)中国革命的发展需要一个新兴的阶级及其政党领导。
(2)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经济条件和阶级基础。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
(4)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5)1920年秋到1921年初,各地共产主义组织的建立,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初步成果。
(6)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显著标志。
17、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件?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不断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了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走资本主义提供了可能性。
18、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的关系。
(一)国共合作的建立,给国共两党带来了蓬勃生机,使国民革命的进行有了有力的领导核心。
(二)国共合作的实现,促进了以工农民众为主体的民族解放运动走向高涨,为国民革命的进行奠定了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
(三)国共合作的实现,为创建革命武装造成了有利条件,为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军事基础。
(四)国共合作的建立,使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了统一、巩固和发展,为北伐战争的进行、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准备了前提条件。
(五)国共合作的建立,推动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发展,掀起了国民革命高潮。
(六)国共合作的破裂,导致了国民革命的失败。
24、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能够发挥这种作用的原因? 理解:
(一)倡导和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在统一战线中,坚持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推动国民党抗战到底,迫使国民党的主要领导人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共产党和人民的要求。
(二)根据历史发展进程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领导人民去实行这些主张,影响和推动国民党接受这些主张,而自己则是实行这些主张的模范。1.指出了抗日战争中中国的前途(中国必胜);2.以充分的理由阐明了中国必胜的道理(《论持久战》);3.提出了坚持长期抗战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本条件(人民战争);4.规划了抗战胜利的发展过程(著名的三阶段论)。
(三)实行全面抗战路线,独立地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武装,挺进敌后,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创建和发展抗日民主根据地,坚持持久抗战。
(四)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是抗战的主战场,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是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力量。原因:1.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抗战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广大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有了空前提高。
2.坚持共产党的革命彻底性和政治坚定性,发扬了善于团结众多同盟者的工作作风。3.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5、如何正确认识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地位和作用?
(一)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端
1.中国人民抵抗的是世界上第二号法西斯强国——日本的侵略。
2.日本的侵略的最后目标并不仅仅是侵占中国,而是要征服亚洲,控制世界。
3.从战争的地域、规模、激烈程度和敌我双方伤亡情况来看,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的开端。
(二)中国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要战场
1.中国战场开辟最早,结束最晚,坚持时间最长。2.中国人民抗击了日本陆军的主力。
3.中国抗日战争消耗了日本大量财力和物力。4.中国人民歼灭了大部分日本侵略军。
5.中国人民为打败日本法西斯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三)中国的抗日战争有力地援助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其他战场
1、抗日战争牵制和消耗了日军大量兵力,粉碎了日军北进与德军会师西伯利亚的阴谋,使苏联避免了两线作战,有力地支援了苏联的卫国战争。
2、中国的抗日战争推迟了日军南进的时间,减轻了太平洋战场美英盟军的压力。
26、国民党政权崩溃、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国民党政权崩溃的历史必然性:
(一)根本原因:国民党政权的阶级性质 1.政权基础
(1)阶级基础狭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2)经济基础腐朽——官僚垄断资本主义(3)思想基础没落——封建法西斯主义 2.自身状况
(1)内部结构——各类势力、众多派系和官僚政客的大杂烩
(2)官场风气——严重的贪污腐败,以致于整个结构和基础都被蚀空(3)政府支柱——军队战斗力日衰,无力支撑这个政权 3.内外政策
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为革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抗日战争时期政策
(1)政策:停止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改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2)原因: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需要动员一切力量,实行全民族抗战,争取抗战胜利。
(3)作用: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生产和抗日的积极性,同时团结了地主一同抗战。
4、解放战争时期政策
(1)政策:①1946年把减租减息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②1947年9月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性和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贯彻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者,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2)原因:①抗战胜利后,解放区农民要求土地。②解放战争的第二年,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需要巩固后方。
(3)作用: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大批青壮年踊跃参军,支援前线,农民群众的支援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土地政策变化的原因:
①、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与革命任务。当阶级矛盾占主导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发动农民阶级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采取的土地政策基本原则是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抗日战争时期,为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取得抗日的胜利,对地主阶级的土地只是采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以便兼顾地主和农民利益,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②、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性决定。中国共产党代表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等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只有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才能维护工农利益,才能从根本上消灭剥削现象,解放农村生产力。③、民主革命的性质。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义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动力是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而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所以,实行土地革命,制订符合维护农民利益的土地政策,是民主革命的性质所决定。
土地政策变化的作用:分别答各个时期的作用
2.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重点 篇二
1《纲要》课的特点有利于开展案例式教学
所谓“案例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具体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行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纲要》课的特点完全切合案例教学的基本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纲要》课的教学目的为实行案例教学提供了理论前提。《纲要》课主要讲授目的是使学生“做到两个了解,懂得三个选择”。围绕这一目的,《纲要》课教学一方面要从总体上把握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脉络和规律;另一方面又需要突出重点和难点,对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经验进行较为深入、细致的探讨。这一目标的实现,单靠“说教式”教学难以取得应有效果,目标决定形式,这为《纲要》课运用案例教学提供了理论前提。
其次,《纲要》课的教学内容为案例教学的实行提供了素材保证。《纲要》课涉及的是从1840年到党的十七大这样一个跨度达160余年的历史阶段。这段历史进程波澜壮阔,史料浩繁,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革命改革发展稳定,包罗万象,具有时间跨度长、空间范围广的特点。这种复杂性、广阔性和认识上的间接性,为《纲要》课案例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保证。
最后,《纲要》课的教学定位为实行案例教学提供了现实依据。《纲要》课定位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想取得教学实效,就必须改变传统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过于偏向理论知识缺乏鲜活性等弊端。运用案例教学,通过史论结合,可以有效避免上述弊端,充分发挥《纲要》课的教育功能,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定信念,有利于学生把政治理论知识转化为理性认同。
综上所述,《纲要》课的主要特点,为我们运用案例教学提供了理论前提、素材保证和现实依据,案例教学的开展则是提升《纲要》课教学实效性的最佳途径。
2《纲要》课案例选取的主要标准
选择案例是《纲要》课实施案例教学的首要条件和关键。中国近现代历史时间长、事件多、人物杂,可选择的案例也多,但是并不是任何一个案例都适合于教学。因此,如何选择案例就成为摆在案例教学中的核心问题。笔者结合实践,认为《纲要》课案例的选取应注重准确性、针对性、典型性、时效性和生动性。下面结合实践具体谈谈体会。
首先,案例选择必须遵循准确性,这一点对于《纲要》课来讲,尤其重要。历史史实如果存在错误的话,那么即使案例再好,也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历史本身追求的原则即是它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教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不能因为刻意为了说明某问题,而将一些材料加以某种臆断地联系起来。在选择案例时,要特别注意内容的真伪,不能以历史故事来取代历史真实,尤其是一些文学化的历史作品,杜撰成分较多,不宜使用。
其次,案例的选择应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只有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的案例才具有震憾作用,才能起到教育、指引、警示等作用,也只有选择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的案例,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启发,才能不断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纲要》课案例的选择要针对大学生学习中的困惑问题、疑难问题和热点问题展开,围绕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些错误认识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剖析,使案例真正发挥释疑解惑的作用,以达到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最佳效果。例如,教师案例的选择可以针对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出现,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正确地历史观,认清“告别革命”、“侵略有功”论者的错误实质。
再次,案例的选择应具有时效性。时效性对于历史课来讲同样重要,尽管其讲述的内容已经作为一种历史事实客观存在,是过去的东西,但是人们对它们的研究却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地,正所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中国近现代史的很多问题,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视野的不断开阔,人们对其认知也越来越接近历史的真实。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要时刻关注近现代史研究的发展动态,尽量融入当前近现代史研究的最新发展成果。
最后,案例的选择要具有生动性。在遵循以上几个标准之外,案例的选择要尽可能的具有生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枯燥乏味的案例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容易导致其对《纲要》课的排斥心理。教师选择案例要善于截取中国近现代历史长河中有血有肉的片断,既可以选择文字案例,也可以制作视频案例,其目的都是以生动的史实打动学生的心灵,再导之以理论的概括和总结,如此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纲要》课案例教学方法及注意问题
《纲要》课案例教学的方法可以因人而异,或依教学内容不同而灵活采用,笔者结合实践,来介绍一下案例教学最常用的几种方法。
第一,上课直接应用案例教学。遇到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时,教师尽可能使用案例进行讲解,这是案例教学的主要形式。通过对案例讲解、分析和点评,得出案例所反映的历史结论。例如,在讲到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入侵时,教师可以运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侵华等典型案例来说明,这些案例直观明了,直接点明了“文明者”的野蛮暴行,教师结合案例可以有力批驳“侵略有功”的错误言论,最终得出“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造成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这一结论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二,案例发给学生,让学生课后充分讨论,然后在回到课堂由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分析和点评,并在透彻分析案例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例如,教师可以把辛亥革命爆发前的一些资料整理为案例发给学生,让其讨论当时中国的社会情况是否革命时机已经成熟,中国有没有走改良主义道路的可能性。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对各种意见汇总点评,并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近代中国革命的必要性、进步性和正义性。
第三,在课堂上师生互动,以讨论、辩论等方式应用案例,最后由教师总结分析,这也是案例教学经常使用的方法。《纲要》课中很多问题都是大学生非常关心的问题,教师可以将大家关注的焦点问题,以案例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同学在课堂各抒己见,形成交锋,然后教师在分析案例的基础上,对发言进行点评,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运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发挥案例教学的长处,起到其应有的效果。
首先,处理好案例教学与传统授课的关系。案例教学对于《纲要》课来讲,是一种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师不能为了案例而案例,适合于案例教学的地方就选取案例,不适合的地方,就仍坚持传统的授课法,两者结合才能更好的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其次,处理好案例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案例的选择是为了更好的讲解授课中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是围绕教学重点展开的,不能本末倒置。有些教学内容可能非常适合选择案例,有些教学内容不适于应用案例,教师要对教学内容甄别处理,不能一刀切。
最后,处理好案例结论和学生讨论的关系。在由学生参与的案例教学中,往往会形成十分热烈的讨论,讨论的结果有时也与案例设置的结论背道而驰,这时教师就需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地思维,对学生讨论的结果和案例中的结论进行对比分析,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判断深入思考,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总之,案例教学使教学过程实现变被动为主动,变注入式为启发式,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中,应当积极提倡案例教学,对其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研究解决。
参考文献
[1]杨慧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2]王艳霞.职校政治课教学应重视案例教学法[J].读与写杂志,2008,5(11).
[3]亚力坤.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若干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27).
3.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重点 篇三
《中国近代史纲要》的性质就决定了它在高等院校整个课程设置中的地位,它的开设是为了让学生最直接具体的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力量。其教学的设计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改善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整个教学过程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让学生充分融入到课堂中来。
《中国近代史纲要》存在的教学问题
实践教学形式单一。《中国近代史纲要》这一门课程的开设是为了让同学们能够多方面全方位的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力量,而这种力量的传递不能仅仅依托于传统的讲授时式的教学,还应该配合一些相应的实践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将理论知识深化到生活中去,真正的体会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力量。然而在当代中国大多数高校的《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堂中,实践教学的形式都过于的单一,有的老师可能执教了十几年,实践教学的形式却一直都是“读书报告”、“电影观后感”,我们可以想象到其中的枯燥和乏味。当代的大学生有几个人会真正的研读《马克思列宁主义》然后寫一篇读后感呢?大多数学生都是为了应付老师、完成作业,然后随便在网上搜索一篇读后感拿来凑数。所以这种过于单一又传统的《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教学形式,并不能达到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精神的教学目的,还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消极懈怠的学习心态。因此改善实践教学形式对完善《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的是十分必要的。
学生参与度不够。一个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与学生的参与度是直接相关联的,只有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当中来才能让他们真正的感受到课堂教学内容的魅力,达到教师所预期的教学效果。然而在我国大多数高校的《中国近代史纲要》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面临的最为严重的问题就是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不够。一般高校中《中国近代史纲要》的课程多是以大课的形式开设的,一堂课一般是一个学年几百人的形式,这种教师和学生的比例首先就不可能保证,授课教师会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而在《中国近代史纲要》的课堂授课中大多数教师都是采取传统的讲授法,整堂课基本上都是教师自己在讲授课本知识,将自己摆于主体地位而忽略了学生的参与度,一堂课下来可能都不会提几个问题完全不给学生自己思考感悟的机会,可想而知这样很难会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要完善《中国近代史纲要》的课堂教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一定要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让学生能够真正的融入到课堂中来,争取做到感同身受。
学生缺乏兴趣态度不端正。《中国近代史纲要》的内容大多数都是理论上的,给人一种抽象不具体的感觉,要想学好这门课就必须要具有良好的理解概括能力。这种抽象不具体的知识本身就会让人枯燥乏味,再加上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十分传统不生动,长此以往一些学生就会产生排斥不感兴趣等情绪,还有一些学生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中国近代史纲要》这一门课程的重要性,认为这是一门没必要开设的课程或者是没必要认真学习的课程,只要考试的时候稍稍学一下就好了。而兴趣和态度是一个人能否学好一门知识的关键所在,只有感兴趣才能促使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只有态度端正才能促使学生坚持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并且将其精神贯彻到生活中,可通过当代大学生的状态我们可想而知《中国近代史纲要》这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会是什么样的。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当前《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的关键。
内容广泛,不易衔接。《中国近代史纲要》的教学内容涵盖面非常之广,各个单元章节之间的内容关联性也不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从一个单元章节的内容过渡到下一个单元章节的内容,如果教师在这期间没有一个良好的知识链接,会让学生感到很突兀,造成知识断层。一旦产生了知识断层就会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加不利于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内容运用到生活中。
如何改善《中国近代史纲要》的教学问题
教师应丰富实践教学形式。由于《中国近代史纲要》的实践教学形式多数都过于传统单一,很难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课堂中感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力量,没有深切的感悟就不可能将其运用到生活中。这就要求讲授纲要课的教师不要满足于教学现状,应通过加强对教学效果的理论研究,指导纲要课程的教学实践。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积极发现纲要教学中的种种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心得,提出教学改进措施。教师要勇于创新,在《中国近代史纲要》的课堂教学中突破传统的“读后感”、“观后感”等形式,开创新的符合当代大学生性格需求的实践教学形式。可以让学生进行教材讲述,阐述他们自己对于教材内容的理解,或者让学生组成互学小组制作教学视频,最后进行课堂展示,老师验收教学成果。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中国近代史纲要》的课堂授课过程中应该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辅导地位,一切以学生为主、一切以学生为先,不能一堂课都是老师在讲而学生完全没有参与到课堂当中来。一些教师的教学内容也不是以学生的状况为标准而是以自身的教学目标为准,甚至可能根本不适合学生目前的接受水平,这样根本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要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尽量少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尽量多的让学生来表达他们自己的感悟和想法,当学生遇到困惑时再由教师出面帮助解惑。只有这样,明确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了,才能更加有利于《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的有效开设,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优秀大学生。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感兴趣才会促使一个人去认真学习,所以学生是否感兴趣在教学当中是十分重要的,可《中国近代史纲要》本身就是理论性较强,较为枯燥乏味的学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高。但是只有教师激发了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的热情,才能让学生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跟着教师的教学节奏走,最终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如何在纲要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摆在每一个任课教师面前的重大问题。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的热情呢?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需求来制定教学方案,摒弃那些传统的、乏味枯燥的教学方案,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案,做到寓教于乐,在保证趣味性的情况下也能传授知识,确保让学生感受到的课程的变化性和常新性,保证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还应该让学生了解你,做一个良师益友,在与学生的得日常交往中能够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传授知识,增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的兴趣,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要想更加流畅顺利的讲解《中国近代史纲要》就必须要具备一系列的专业知识,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单元章节知识过渡的时候尽可能的利用专业知识,来讲解其中的相关之处,避免学生产生知识断层的现象,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要想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完善教学过程,就必须要系统阅读相关书籍,如《中国共产党七十年》、《中国共产党历史》、《毛泽东传》等,不但要做重点阅读的准备,还要制订长期的阅读计划:并且从事纲要课程教学的教师要积极走出去,到其他高校、研究单位进修,做好终身学习的打算,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水准。
4.近代史纲要期末重点复习题 篇四
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就是提倡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包括人权平等,个性解放,独立人格以及代议制为基本原则的共和体制),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就是要学习自然科学法则,反对封建迷信,反对偶像崇拜,宣传进化论,唯物论和无神论等思想),反对愚昧和迷信;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要求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进行文学革命(就是要从内容到形式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伦理道德
意义: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是以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它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文化革命的范畴。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马克思主义开始逐步地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挥指导作用。
(十五)中国的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原因是什么 斗争实践: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现金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阶级、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努力先后失败。
思想启蒙: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结果;三次大论战,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地位 阶级基础:五四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 外来影响:“一战”的影响: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十月革命给陷于彷徨、苦闷的中国人昭示了新的理想目标和建国方案,这就是走俄国人的路,搞社会主义
(十八)大革命失败后,三次起义的意义
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在周恩来、朱德、刘伯承、贺龙、叶挺等领导下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新时期,揭开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 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毛泽东根据中央决定,领导和发动了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10月27日,毛泽东率起义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实践上解决了在革命形势转入低潮形势下,如何把革命的退却与进攻结合起来的问题,位保存革命力量找到了一条新的途径,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中国革命发展新道路
广州起义:1927年12月11日,在张太雷,叶挺,叶剑英等领导下,在广州举行起义并建立了广州苏维埃政府,但很快失败,这是我党领导工农武装夺取政权的又一次伟大尝试。中国革命必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中国革命才能胜利,中国革命的战略中心必须由城市转向农村(十九)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1中国是一个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2国民革命的影响
3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两个客观条件 4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5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各项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这是两个主观条件(二十三)怎样理解中共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1中国共产党实行的事全民族抗战的路线,采取的是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2为了贯彻执行全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做出了开辟敌后战场的战略决策,并坚持在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 3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反对妥协,分裂和倒退。4中国共产党积极建设抗日民主根据地,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减租减息,大力发展生产,积极进行全化建设和干部教育
5在后方开展抗日民主运动和抗战文化工作,对于激发后方人民的爱国意识,坚持国共合作团结抗战,支援抗战前线,积蓄革命力量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6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主义融入中国国情,创立出新民主主义理论,从思想上武装了中国共产党人,使他们极大地增强了参加和领导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自觉性
(二十五)如何理解近代中国在中国共产生后,三种力量分别提出的3种不同的建国方案
第一种,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他们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力量。他们同广大的人民处于尖锐对立的地位,因而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
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国民党统治集团的首领蒋介石认为,社会主义制度、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制度都是不能行之于中国的。他主张实行反革命军事独裁统治,来维护帝国主义和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利益的
第二种,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在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始终没有占据统治地位。他们主张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使资本主义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尽管辛亥革命的流产已经宣告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中国的资产阶级及其代表人物还是一次又一次地把这个方案提了出来。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一个时期内,一些民主党派的领导人物和若干无党派人士更大力吹鼓过“中间路线”或“第三条道路”,企图在国民党坚持的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专政和共产党主张的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权之外,另找到一条道路,实际上就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这种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对于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专政的政治实现是一种批判,但在实际上却并不具备实现的可能性
第三种,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动力和主要依靠。他们的政治代表,中国共产党主张,中国人民应当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总之,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中国行不通;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脱离中国实际,也没有得到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地获得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为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
(三十)为什么说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能够制定出适合中国情况的,符合中国人民利益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为中国人民斗争指明正确的方向;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
(一)鸦片战争给近代中国带来的影响
1国家主权遭到严重破坏,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4从此中国人民肩负起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双重任务
(二)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方式
军事侵略: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 政治控制: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 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扶植、收买代理人
经济掠夺:强迫中国支付巨额战争赔款 文化渗透: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
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 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操控中国的经济命脉
(三)历次反帝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教训
原因:社会制度腐败。腐朽的社会制度是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经济技术落后。中国国家的综合实力特别是经济技术和作战能力落后,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教训:经济技术的落后虽然是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导致经济技术落后的原因,归根结底是社会制度的腐朽,反动统治阶级实行错误的方针、政策及对人民的压制,造成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所以,必须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推翻腐朽的封建统治,才能打败资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实现国家的独立,人民的解放
(四)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特征
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基本特征: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控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阻碍;
4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5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在地方性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造成近代中国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极不平衡 6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后又加上官僚资本主义),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于大批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五)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主要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是两对主要矛盾相互交织和交替作用的结果,近代以来伟大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主要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近代的主要社会矛盾决定了主要任务是:1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2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这两大任务既存在区别,又相互联系,前者位后者扫清障碍,后者是前者的归宿
(六)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
1太平天国起义坚持了14年之久,革命势力发展到18个省,席卷了半个中国,虽然失败了,但他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2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前进与发展。
3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4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5太平天国起义是19世纪中叶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七)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主要有: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封建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不改变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发展一些近代企业,培养新式人才,为维持清朝的封建统治服务 2洋务运动对资本—帝国主义具有依赖性。洋务派所创办的企业仰赖外国,企图以来外国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派所创办的企业虽然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仍然是封建衙门式的。企业内部及其腐败,大小官员既不懂得经营管理,又不懂得生产技术,无法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
(八)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其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和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交锋 1要不要变法:守旧派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强调封建的纲常伦理不可变。而维新派则根据西方进化论的观点,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他们提出,只有维新变法才能挽救中国所面临的危亡局面
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守旧派极力维护封建统治制度,反对君主立宪制;而维新派则根据西方的天赋人权学说驳斥君权神授,主张只有君主立宪制度才是当时中国理想的政治方案,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制和兴办西学:守旧派认为西方的军事和技术可以学习,但是坚持封建的政治制度、科
举八股制度,尤其三纲五常决不能触动。而维新派则坚持废八股,改科举,办学堂,兴西学
(九)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启示
维新运动失败的客观原因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主观原因是维新派自身的局限:1惧怕人民群众,缺乏阶级基础2不敢否定封建主义,思想理论不成熟3组织上的不成熟4对帝国主义仍然抱有幻想 历史教训: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不能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使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十)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主要内容是: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改良派认为革命会引起下层社会的**,而革命派则认为只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改良派认为中国“国民恶劣”“民智低下”,没有能力实行民主共和制,只能实行君主立宪制。革命派认为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只有民主共和才是中国唯一的出路。
3要不要社会革命:改良派反对土地国有、反对平均地权,认为中国经济组织优良,土地问题不是最重要的问题,不存在社会革命的可能。社会革命只会导致大**。而革命派认为,当时的中国存在严重的“地主强权”“地权失平”的现象,必须通过平均地权以实现土地国有,在进行政治革命的同时实现社会革命,才能避免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的出现
(十一)对三民主义的评价
包括民生主义、民权主义、民族主义
民生主义:是指“平均地权”即 进行社会革命,其核心问题是解决土地问题
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是指“创立民国”即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 建君主专制主义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族主义:指“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即进行民族革命,推翻以满洲贵族为首的清政府,解除国内民族压迫 评价: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革命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和民主权利的迫切愿望,因而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战斗旗帜,成为动员和鼓舞广大群众起来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思想武器。但是三民主义并不是一个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纲领。它主张民族主义但不敢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它主张民权主义,但又不敢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它主张民生主义,却又缺乏使农民获得土地的内容。
(十二)怎样理解“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的政府
1从阶级属性上看,这个政权的实权要职掌握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手里 2从施政实践上看,这个政权制定和实行了一系列力图贯彻三民主义,集中代表资产阶级革命利益的方针、政策、法令。制定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从这个政府的组织形式上看,它设有总统,副总统,国务员及临时参议院等一整套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组织领导机构和政治体制。总之,从内容到形式,都说明南京临时政府是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府。
(十三)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及教训是什么? 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革命
主观上,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许多弱点和错误:
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
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
教训:1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弱点和错误根源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正因为如此,辛亥革命仅仅赶跑了一个皇帝,却没有能够改变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治的统治基础,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2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旧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位中国谋求新的出路(十六)怎样理解“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新”主要是指:1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位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采取群众路线的方法,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2.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的高潮
(十七)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教训以及历史意义
1反革命的力量过于强大,并且有较为丰富的政治经验
2资产阶级发生严重的动摇,统一战线出现剧烈的分化,是由于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先后被帝国主义势力和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拉近反革命营垒里
3由于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在大革命的后期犯了一陈独秀位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放弃了武装力量的领导权 4工农群众虽然有比较广泛的发动,但是动员和组织的程度还很不充分,力量发展不均衡 5党的发展不够成熟 共产国际,联共及其驻华代表的错误指挥
教训:1中国革命只能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党必须建立自己的革命武装
2无产阶级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必须牢固掌握革命的领导权,并防止资产阶级右翼背叛革命 3工农群众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工人阶级必须坚定地依靠工农群众
4党必须独立自主地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5党必须加强自身建设,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正确认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各项制度建设
意义: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轰轰烈烈的革命工作,领导了全国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同时开始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初步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名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并且从大革命的失败中汲取了严重的历史教训,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中国共产党开始掌握一部分革命武装,懂得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二十)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容 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二十一)中国土地法大纲的主要内容 1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2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3分地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4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田,由乡村农会接受
(二十二)中国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必要性,可能性,现实意义
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武装夺取政权的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际,明确了中国革命走向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中国式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外没有民族独立,在内没有民主制度,革命只能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中国革命的敌人非常强大并长期占据着城市,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展开武装斗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走农村包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
同时,中国国情也成为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提供了可能性: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地方性农业经济和帝国主义的分裂剥削政策,造成统治阶级内部的长期分裂与战争;经过大革命影响的地方,具有建立红色政权的群众基础;引起中国革命的矛盾一个也没有解决并且日益激化;有相当数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有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意义: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指明了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继续前进的道路,对民主革命的胜利起了决定作用
它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的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范例,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
这个理论开启了共产主义运动多元化的进程,对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要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二十四)怎样理解七届二中全会的历史作用,表现在那哪些方面 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前的历史转折关头的一次重要会议 政治上:指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后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以及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规划了一系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宏伟蓝图 思想上:提出了“两个务必”思想,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党的建设
(二十六)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
2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而且它对国家和国营经济有很大的依赖性,不可避免地要向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3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4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后,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外交,军事上对中国封锁,只有社会主义国家和二战后为独立而斗争的国家同情中国,只有苏联能够援助中国
(二十七)对资产阶级工商业和平赎买的依据
第一,中华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它不仅在民主革命阶段具有两面性,曾经是中共的同盟者。在社会主义革命阶段仍然具有两面性,它有剥削工人阶级取得利益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毛泽东正是根据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这一基本特点,制定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实施和平赎买
第二,中国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的关系。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就将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革命团结的对象和统一战线的主要力量。新中国成立后,党仍然同民族资产阶级保持着统一战线关系。在新民主主义国家里,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这就为和平改造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三,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我国已建立了强大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有了巩固的工农联盟,国家对主要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割断了资本主义经济同集体经济的主要联系使其逐步丧失了独立经营的地位。同时,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已经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这就使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陷于孤立地位,不得不接受社会主义改造(二十八)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意义
这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最主要标志,表明中国已经胜利的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推进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事业,为中国以后一切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二十九)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的建立,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奠定了所必须的优越的政治条件,也保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2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地位的确立保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第三马克斯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革命提供了充分的思想文化条件
总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同时它也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道路随着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恢复,社会主义因素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占着越来越大的比重,很快就超过了资本主义因素,这就使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结果,既可以避免资本主义的前途,又不会长期停留在新民主主义时期而会较快的向社会主义转变。新民主主义过程中社会主义经济条件、政治条件与思想文化条件的积累和增长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内在驱动力,它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必须性(三十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1中国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苦难历史
2中国革命的胜利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是继十月革命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又一伟大事件,它激励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信心,对国际形势和世界人民斗争的发展具有深刻的久远的影响 3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马列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胜利。实践证明,只要善于把马列主义与本国实际结合起来,革命事业就无往而不胜。中国革命的胜利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十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共产党怎样巩固新生政权
1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础上,摧毁旧政权,普遍召开各级各界代表会议或人民代表会议,人民开始实行当家做主的权利
2领导国民经济恢复工作:没收官僚资本,在企业内部开展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确立起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使人民政权拥有了相当重要的经济基础
3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新中国废除了帝国主义国家依据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的一切特权,并在美国侵略军发起朝鲜战争时,采取了抗美援朝的决策
5.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 篇五
第一章
1.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多年。
2.18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历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3.1840年 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4.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5.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6.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7.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核心是宗族宗长制。
8.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9.认识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就是认识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这是认识中国近代一切社会问题和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依据。
10.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
一、独立的中国逐渐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
二、封建的中国主见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11.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12.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之中。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另一方面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1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帝国主义的操控;封建势力的压迫;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的保持;民族资本主义的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极不平衡;广大人民日益贫穷化。14.旧的被统治阶级即农民阶级,仍是近代中国社会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近代中国诞生的新兴的被压迫阶级是工人阶级。中国工人阶级最早出现于19世纪40至5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中,是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
15.中国资产阶级也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中华民族资本兴办的新式企业逐步发展起来。
16.两对主要矛盾:
一、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主要);
二、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17.革命为现代化开辟道路
18.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2 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
1860 中英《北京条约》(九龙半岛南端、昂船洲)
1858—1881俄国《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堪分西北界约记》、《改定伊犁条约》 侵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1898 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新界99年)
1895 中日《马关条约》(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
1901 《辛丑条约》
《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
19.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20.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香港中国造船工人举行罢工。21.义和团:笼统排外主义;认识不到帝国主义联合中国封建地主阶级以压迫中国人民的实质;小生产者的局限性。但在粉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历史作用。
22.列强未能实现瓜分中国的阴谋,原因:
一、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
二、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根本原因)23.1840—1919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原因:
一、社会制度的腐败(根本);
二、经济的落后。
24.戊戌六君子:康广仁、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25.林则徐是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四洲志》
26.魏源 《海国图志》 “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校的新风。
27.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盛世危言》、马建忠:反对外国侵略、希望中国独立富强的爱国思想;反对封建专制的民族思想;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
28.严复 《救亡决论》、《天演论》 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论思想为这种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依据。
29.鸦片战争后,少数人有朦胧的民族觉醒意识;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才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30.1894年11月,孙中山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 “振兴中华”
第二章
1.《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2.《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但仍是闭塞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又是一个没有商品交换的和绝对平均的社会,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
3.洪仁轩 《资政新篇》 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4.1856年9月,天京事变
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5.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打击封建统治阶级,撼动清政府的统治根基;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打击了外国的侵略势力;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
6.太平天国失败原因及教训: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以宗教来发动;未能正确对待儒学;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缺乏理性的认识。
7.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60—90年代,由洋务派主导的,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改良运动,是中国的早期近代化运动。8.洋务派:奕訢、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
9.1865年,曾国藩支持、李鸿章筹办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同年,李鸿章设立金陵机器局,在上海创立第一家军用工业,安庆内军械所;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官督商办企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李鸿章)10.军用工业—自强;民用工业—求富
11.洋务事业: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12.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表达的是冯桂芬。
13.甲午战争一役,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14.维新派: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梁启超《变法通义》、上海《时务报》 谭嗣同《仁学》 严复《天演论》、天津《国闻报》、湖南《湘报》
15.康有为曾多次向光绪皇帝上书。他在1895年曾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共同发起“公车上书”,为维新思潮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的标志。
16.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变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17.百日维新只保留了京师大学堂。18.戊戌变法的意义:爱国救亡;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思想启蒙。失败的原因级教训:自身的局限及强大的守旧势力;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
第三章
1.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经彻底放弃抵抗外国侵略者。清政府1906年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并于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2.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设厂、轻工业)。
3.1894年11月,孙中山创立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 “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4.斗争:拒战;拒法;抵制美货;收国利权运动;保路运动。资产阶级开始成为主要的角色。
5.1904年开始,出现了十多个革命团体,其中重要的有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岳王会。
6.章炳麟《驳康有为革命书》 邹容《革命军》 陈天华《警世钟》《猛回头》
7.1905.8.20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人在东京成立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以《民报》为机关报,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主义)、创立民国(民权主义),平均地权(民生主义)。(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8.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辩论: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要不要社会革命。
9.1911.4.27同盟会举行广州起义 是日,黄花岗起义 1911.5 保路运动 1911.10.10武昌起义1912.2.12清帝被迫退位
10.1912.1.1,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中华民国,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11.1912.3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12.《临时约法》就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3.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孙中山看清了袁世凯的真面目,毅然发动武装反袁的“二次革命”。
14.1915.12.25,蔡锷在云南组织“护国军”。
1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专制制度;思想解放;促进经济、习惯、风俗的积极变化;推动力亚洲各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16.护法运动标志着整个中华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17.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及教训: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
第四章
1.三座大山: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2.1915.9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新青年》。《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青年》的基本口号:民主和科学。
3.军阀割据局面形成的原因:地方性的农业经济;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内的分列剥削政策。
4.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旧文化的斗争。
5.新文化倡导者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文化革命的两大旗帜。
6.陈独秀提出文学革命的主张,胡适提倡白话文。7.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
8.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9.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董必武等。10.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十月革命后写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李大钊成为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于1919.9、10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1.1921.7.23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在当前阶段的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12.1923 京汉铁路罢工
工人阶级
13.二七惨案后,中国共产党决定采取更为积极的步骤去联合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由马林提出。
14.1924.1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孙中山主持下在广州举行,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
15.大革命口号: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最终失败。
16.大革命失败原因:客观:反革命力量的强大,资产阶级动摇,蒋介石、汪精卫集团先后被帝国主义势力和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收买。主观: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错误。17.中共二大,决定参加共产国际。
第五章
1.1927年8月,八七会议清算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革命的总方针,选出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1927.10.7开始了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2.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进入了创造红军的新时期。3.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
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中国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
5.1930.10—1931.7三次反围剿战争
6.1928.12 毛泽东主持制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1929.4 第二个土地法 “没收一切土地”——“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7.1931.11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江西省瑞金县叶坪村举行。
8.从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之前,“左”倾错误先后三次在党中央的领导机关取得了统治地位。这几次“左”倾错误,尤其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使中国革命受到严重挫折。最大的恶果就是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遭到失败,不得不退出南方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长征。
9.长征初期,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依靠与共产国际有关系的军事顾问、德国人李德,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
10.1935.1.15—1.17,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展开了遵义会议。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的责任;博古任红军总政治部代理主任;并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
11.遵义会议开始确定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及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2.1936.10 三大主力红军的长征顺利结束。
第六章
1.从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阶段。2.一二九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3.1935.12 瓦窑堡会议提出与民族资产阶级重建统一战线,批评“左”倾冒险主义,在政治上掌握主动权。
4.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结束,国共和平基本实现。
5.1937.7.7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全国性抗战的时期。
6.成立“防共委员会”标志着国民党由片面抗战转变为消极抗战。(防共、限共、溶共、反共)
7.1940.5 在枣宜会战中,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在激战中殉国。
8.中共提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9.毛泽东《论持久战》
10.中共坚持抗战的原因: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三大口号;“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三三制”根据这一政策,抗日民主政权中人员的分配,共产党员大体占三分之一,左派进步分子大体占三分之一,中间分子和其他分子大体占三分之一。,减租减息,发展生产)。
11.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12.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
13.整风运动 反对主观主义(主要)
反对宗派主义
反对党八股 14.中共七大(延安)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创造的理论成果,正式命名为毛泽东思想,并将毛泽东思想规定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方针。15.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捍卫了国家主权与领土的完整;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对世界各国多去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16.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决定性因素);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第七章
1.1945.8.28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偕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
2.双十协定—“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
3.1946.6国民党军以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了全国性的内战。4.土地制度改革从根本上摧毁中国封建制度根基的社会大变革,为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5.国统区: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人民民主运动 6.学生运动:一二九运动,抗暴运动,二二八起义
7.1919—1949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广大人民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第八章
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革命阶段的开始,即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时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就已经是一个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社会了。
2.中国社会经济成分: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3.阶级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
4.中国两大基本矛盾:国际上是新中国与资本主义的矛盾,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5.彭德怀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50年10月,志愿军赴朝作战。中朝两国人民及其军队经过艰苦作战以及谈判斗争,终于在1953年7月迫使美国代表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打破了美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6.1951年底到1952年,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处决了犯有严重贪污罪行的刘青山、张子善;在1952年上半年发起“五反”(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窃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经济情报)运动。
7.1954年9月15日,刘少奇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中,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再次作出深入的阐述。他说:“我国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在我国,这个时期也叫作新民主主义时期,这个时期在经济上的特点,就是既有社会主义,又有资本主义。”
8.从1953年开始的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建设的中心环节。
9.中共中央于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8.总之,中国经济在20世纪50年代的最重要事件就是选择了社会主义,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这是十分必要的、完全正确的。通过这一历史性选择,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9.农村合作化:第一是互助组;第二是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三是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0.在党的上述方针的指引下,农村的互助合作积极、稳步地向前推进。
11.国家资本主义初级形式,在工业中有收购、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商业中有经销、代销、代购代销、公私联营等,高级形式就是公私合营。
12.对资产阶级进行赎买,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设想。中国共产党把这种设想付诸实践并取得成功。
13.邓小平说:“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是我国和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最光辉的胜利之一。14.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讨论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成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发展历程中具有标志性的事件。
15.到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中国继建立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之后,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建立起来了。
第九章
1.《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理论准备。
2.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3.在经济建设上,大会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4.在大会发言上,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即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计划生产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生产为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为补充。
5.《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它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6.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下发《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有必要在全党进行一次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7.左倾三面红旗: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人民公社化;大跃进 8.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9.1962年1、2月间,扩大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恢复和发扬了党内的民主精神和自我批评精神,统一了全党的认识,对全面贯彻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起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10.1965年11月10日,姚文元的革命《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上海《文汇报》发表,成为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11.全会通过的《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简称十六条),成为“文化大革命”的指导方针。
12.1967年2月前后,在部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和中共中央军委领导人参加的不同会议上,谭震林、陈毅、叶剑英、李富春、李先念、徐向前、聂荣臻等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做法提出强烈的批评。
“二月逆流” 13.九一三
林彪于蒙古坠机身亡。“文化大革命”推翻党的一系列基本原则的结果,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的失败。14.1976年10月6日晚,中共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愿,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15.“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16.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美国、苏联的核垄断。
17.中国同印度、缅甸等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公认的国际准则。
18.这些国家积极争取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在1971年10月获得成功(外交领域最大的成就)。
浙江精神与浙江发展
1.所谓浙江精神,是一种被全省人民所认同的、能够催人奋进的、具有浙江地方特色的群体意识、精神状态、价值取向和思想境界的理论概括。
2.表述语: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 3.概括: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 4.所谓“求真”,就是追求真理、遵循规律、崇尚科学 5.所谓“务实”,就是尊重实际、注重实干、讲求实效
6.所谓“诚信”,就是重规则、守契约、讲信用、言必信、行必果 7.所谓“和谐”,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8.所谓“开放”,就是全球意识、世界胸襟,就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9.求真务实是其科学理性层面,诚信和谐是其伦理价值层面,开放图强是其实践意识层面,三者构成了内在有机联系的完整体系。10.浙江精神的主要特征:历史传承与创新实践的统一;民族文化共性与地域文化个性的统一;尊重客观规律与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统一;实然性与应然性的统一。
11.所谓民族文化共性与地域文化个性的统一,就是浙江精神既具有与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一致性,又具有浙江人民精神风貌的独特个性。
12.所谓民族文化共性,是指涵盖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普适性,体现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观。
13.海岸线居全国首位,是全国岛屿最多的省份,其中舟山岛为中国第四大岛。
14.晚清抗击西方列强
15.浙江文化的萌芽与生成:浙江新石器文化,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16.浙东学派的事功文化:“非君新民”的哲学思想;“经世致用”的经济特质;“众治分权”的政治主张。
17.浙江本土文化传统的主要特征:求实精神、重商氛围、理性取向、通便智巧。
18.移民输入中原文化;近代海派文化的浸润;开埠通商与西方文化的传播。
19.浙江近代的经济发展
20.当代浙江经济发展特点:民营经济发达、市场化程度高、块状经济突出、县域经济发展快。
21.浙江精神对直接经济建设的推动和支撑作用:求真务实是浙江经济发展的前提;开放兼容是浙江经济发展的动力;创业创新是浙江经济发展的灵魂诚信和谐是浙江经济发展的方向。22.浙江近代的文化发展
6.《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总结 篇六
2.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及其关系:在错综复杂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前一个是最主要的矛盾。
3.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答: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因为不经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①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改变它们控制中国经济财政命脉,利用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压迫中华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局面,②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专制政治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扩大民族工商业的国内市场;③就不可能达到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从而集中力量进行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现代化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幸福。4.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原因: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首先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腐败社会制度决定的。其次,是国家综合实力特别是经济技术和作战能力的落后。教训:落后就要挨打,但是从根本上来说,不推翻腐朽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腐败社会制度,要想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去进行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不可能的。5.林则徐:《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6.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第一,太平天国革命达到了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第二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加速了清朝统治的衰落和崩溃。第三,打击了外国侵略者,阻滞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第四,太平天国的反抗精神鼓舞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意志。第五太平天国革命也是当时世界人民革命斗争的一部分,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同时也震动了欧洲大陆。
7.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原因:第一,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第二,拜上帝教教义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斗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第三,天平天国也未能正确地对待儒学。第四,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还缺乏理性认识。教训: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8.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9.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兴办近代企业(兴办军用工业,兴办民用工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洋务运动失败原因:具有封建性 对外国的依赖性 管理的腐朽性
10.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内容: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维新派自身的局限(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守旧势力的反对,民族资本主义力量还十分微弱,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相当狭窄,维新派势力更是非常弱小,很多人自身还保留着封建士大夫的痕迹。他们既没有严密的组织,也不掌握实权和军队,更没有去发动群众,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戊戌维新运动的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11.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章炳麟---《博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革命军》,陈天华---《警世钟》、《猛回头》;革命团体---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岳王会。12.关于革命与改良辩论的内容及评价: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要不要社会革命。这场论战具有重大意义。通过这场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但这场论战也暴露了革命派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弱点。
13.为什么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这个政权中占有领导和主体的地位;南京临时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集中代表和反映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在相当程度上也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步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14.辛亥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⑵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⑶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⑷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⑸信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失败原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客观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派政治上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提出彻底的反白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些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教训: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15.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及主要内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
16.十月革命对中国先进分子的影响: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把自己的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17.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18.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合作方式---1922年7月中共二大提出;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遵义会议 内容: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最为紧迫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会议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批评了“左”倾教条主义者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军事指挥上的严重错误,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会议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意义:第一,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在党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使党中央和红军在极端危险的境地得以保存下来,胜利地完成长征。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得转折点。第二,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始形成。这就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提供了组织保证。第三,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没有共产国际的干预下,第一次独立自主地成功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问题,选择自己领导人的重要会议。这是就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20.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战略防御阶段,从全局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正规战是主要的,敌后的游击战是辅助的;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游击战还为人民军队进行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
21.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又联合有斗争是统一战线的总政策;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总策略;同顽固派斗争必须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22.中共成为抗战中流砥柱的原因:1)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形成了正确的坚强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形成了一个走在时代前列而又紧密联系群众的无产阶级先锋队和中华民族先锋队;形成了党的优良作风和党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2)抗日民族根据地的建设:三三制的民族政权建设;减租减息,发展生产;文化建设与干部教育。3)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是全民族抗日战争中的一条重要的战线,对于激发大后方人民的爱国民族意识、坚持国共合作团结抗战、支援抗战前线、积蓄革命力量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3.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
24.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第一,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1)他吹响了挽救民族危亡的第一声号角,举起了全民族奋起抗战的第一面旗帜,担当了武装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民族先锋;2)中共提出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是指导全国抗战、夺取战争最后胜利的指南。第二,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25.抗战胜利的基本经验: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26.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广大人民和各界人士和广泛参加和大力支持;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
27.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三大作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自我批评)。28.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29.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成就:第一,从经济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二,从赢得政治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三,从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四,从打破封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第五,从‘小米加步枪’到逐步实现国防现代化。
30.一化三改造:党在这个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1.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内外条件:
社会主义改造胜利的意义:
1、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变革,它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
2、它使人民的生活得到显著的改善;3为中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取得比资本主义更快更好的现代化发展速度铺平了道路;
4、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32.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7.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重点 篇七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课是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的精神而新设置的一门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通过讲授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追求社会进步的艰辛历程, 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作为政治理论课, 该课程既有历史学科的特点, 又有强烈的政治性、时代性和理论性, 无论是单纯的历史教学方法或者单纯的政治理论教学方法, 都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要想讲好“纲要”课, 就需要教师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要下足工夫。下面笔者就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教学经验谈几点看法。
一
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教师通过一定的形式、途径向学生传输精心选择的教学内容、影响学生的知识结构, 进而影响学生价值观念的活动。学生对教学内容选择、接受程度是教学产生效果的前提, 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甚至是“致命”因素。因此, 增强教学效果, 必须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状况, 了解学生知道什么, 不知道什么, 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的需要, 努力提高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1. 着力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感。
理论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要讲好《纲要》课就必须根据理论和实际的发展变化不断补充新的内容。补充的新内容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党的理论。在教学中, 必须把不断发展和丰富的党的创新理论及时纳入教学内容中来, 这样既能丰富教学内容, 又能及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很好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有作用。比如, 党的十七大召开以后, 及时宣传和讲解十七大的精神就成为我上课的中心内容之一, 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的渴求, 又打牢了广大学生理想信念、军魂知识和献身精神的“三根桩子”。二是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把最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巧妙地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才能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新鲜果实, 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三是国际和国内的热点问题。学生非常关注国际和国内的形势变化, 虽然他们可以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渠道获得信息, 但是他们对有些问题的本质却看不清楚,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我随时关注当前国际国内焦点现象、热点问题, 并把这些问题带入课堂与学生共同探讨, 并运用相关理论加以阐释, 让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达到教学目标。在讲“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这一节时, 正好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不久, 我通过讲述地震发生后国家领导人的及时反应, 人民解放军的奋勇救灾, 以及社会各界的捐助等情况, 用身边的事实告诉学生, 这就是社会主义, 这就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历史和事实证明我们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没有错, 从而坚定了学生对社会主义的信仰, 对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2. 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和个人知识水平, 对教学内容的外延进行拓展, 从不同的层面来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思想中的模糊认识开展教学。比如, 在讲“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时, 除了课程本身的内容外, 我又补充了两点内容:一是旧中国的通商口岸与今天的开放城市的区别;二是近代资本———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与今天中国的引进外资有什么不同, 通过这两方面内容的补充, 廓清了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的一些错误认识。在讲“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时, 除了讲述教材上的内容之外, 我还补充了两点内容:一是如何评价农民在近代史上的作用, 通过对农民和农民革命的科学分析, 使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农民在历史上的作用, 从而进一步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中国农民的重要地位;二是如何评价“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通过讲述马克思对“太平天国”农民战争评价的变化, 教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二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学生的水平, 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案, 并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推陈出新, 从而很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在课堂教学中, 我主要运用了以下方法:
1. 专题讲解。
本科学生在中学已经学过中国近现代史, 如果再按照时间顺序按部就班讲授, 多数学生会感到“吃不饱”, 专题教学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好方法。我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精心选择了一些有一定深度、学生存在模糊认识的重大历史问题作为专题, 系统深入地进行专题教学。比如, 将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的内容整合为一个专题:“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对帝国主义的侵略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做出系统、客观、明确的回答。进行专题式教学, 关键是专题的选择。选择的专题不能太偏或太窄, 所涵盖的内容, 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这些都要求教师认真思考, 精心准备。“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如何认识抗日战争中的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为什么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等等, 这些问题我都以专题式教学来实施。
2. 组织课堂讨论。
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理论认为, 学生对通过自己探索得来的结论更加珍惜, 更容易内化为自己内心的道德律令。带领学生探索真理比向学生灌输真理效果更好, 而组织课堂讨论就是带领学生探索真理的好途径。因此, 在《纲要》课的教学中, 除一些随堂讨论外, 我还设计了两节讨论课。具体方法是:先设计一个能引起思考的题目, 要求学生课后自己搜集材料、制作课件, 然后在课堂上发言, 阐述自己的认识和观点, 最后再由教师做归纳和总结。比如在讲授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时, 先播放《南京大屠杀》、《屠城血证》等片断, 学生目睹了南京大屠杀惨绝人寰的场面, 让学生对日本侵略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灾难有一个感性认识,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屈辱事件发生的内外部原因, 接着联系现实指出近几年日本当局在侵华问题上歪曲历史的行为, 如否认南京大屠杀、参拜靖国神社、修改教科书等, 最后组织学生讨论对于日本目前的态度, 如何看待中日之间的关系, 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怎么做?学生对于这样一次能够展示自己的机会非常珍惜, 讨论课发言积极踊跃, 许多学生花费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去搜集资料, 制作多媒体课件, 做了详尽的准备工作。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这种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既学到了理论知识, 又进行了积极思考, 同时也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应变能力, 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完善。
3. 加强实践性教学。
要真正学好理论、用好理论, 就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到实践中去学习、去检验、去运用。社会实践性教学就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是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我院所在地附近的淮海战役纪念馆、台儿庄会战纪念馆、徐州博物馆、宿北大战纪念馆等, 都是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资源。在讲“国民党政府处在全面的包围中”这一课题时, 我组织学生参观了淮海战役纪念馆, 在参观前, 要求学生认真搜集资料, 熟悉基本的历史情况, 确定在参访时重点关注的主题, 做到有的放矢地参访学习, 并要求学生参观后及时撰写体会文章, 结合相关知识写出较有深度的社会实践报告。通过实践教学, 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对“纲要”课学习的积极性, 缩短了理论和实际的距离, 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运用马克思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也普遍反映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4. 灵活运用视频资料。
《纲要》课的大部分内容和以前中学的历史内容有所重复, 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一门被认为是他们熟知的历史课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 精心选取相关的视频资料来辅助教学, 能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 开阔学生视野, 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产生积极的作用。我收集了一些相关的视频资料, 如《复兴之路》、《百年中国》等电视纪录片, 《百家讲坛》、《世纪大讲堂》中有关历史的部分, 还有《甲午战争》、《大决战》、《淮海战役》等历史题材影片, 根据《纲要》课不同章节的不同内容, 灵活地运用到教学中。比如, 在讲授“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一节内容时, 组织学生观看了大型电视文献片《光辉历程———从一大到十五大》;在讲授“走向辉煌的征程”时, 组织观看了《复兴之路》。学生在观看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影视纪录片后普遍认为, 那些直观生动的历史镜头和图像资料使自己能够更深刻、更形象地了解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和国情。总之, 各种视频资料的灵活运用, 既能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又能很好地丰富教学形式, 大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说服力。
三
江泽民同志在参加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时曾讲道:“教书者必先强自己, 育人者必先律自己。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 对学生具有重要影响。”在《纲要》课的教学过程中, 除了努力提高教学内容的时代感和针对性,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之外, 教师还必须不断探索教学规律,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 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 坚持真理性与政治性的统一。
《纲要》是一门通过历史知识、历史观念传授培育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课程, 虽然是一门政治理论课, 但又带有历史学科的若干特点, 这就对该门课的教学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坚持真理性与政治性的统一。政治理论课的任务是向学生宣传我们党的主流意识, 宣传党的指导思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坚定学生对党的指导思想的信仰、对党的忠诚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 因此政治理论课具有强烈的党性 (阶级性) 和政治性。历史学科的基本规范是客观、全面, 客观、全面即真理。但历史学科的“真理”并不能等同于政治学科的真理, 教学中必须坚持政治性与真理性的统一, 内容与观点必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做到三尺讲台无杂音, 不讲错误的观点, 不讲与中央精神不一致的观点, 不讲学术上可以接受但容易产生消极影响的观点。当然, 历史学科的特点要求结论要有理有据, 教学中要努力增强教学内容的说服力, 而说服力的增强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统领, 丝毫不可偏离。
2. 厚积薄发。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纲要》课的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学术素养和广博的知识:第一要有扎实的政治理论修养, 吃透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第二要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修养, 能够熟练运用科学的史学理论驾驭历史素材;第三要有广博的史学知识, 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史料有精准的把握, 运用自如。做到以上几点, 教学就能从容自如, 随时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调整教学内容, 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战斗力。
3. 言传身教。
思想政治教育一靠真理征服学生, 二靠人格感染学生, 二者缺一不可。“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 因此教师一身正气, 言行一致, 教学效果就会倍增;教师言行不一, 自身形象差, 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政治理论教师必须不断增强党性修养, 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鲜明, 在学生面前树立坚持真理、爱憎分明、可信赖的正面形象。教学中讲大道理要旗帜鲜明, 讲小道理不可降低境界;不可讲品位不高的内容取媚学生, 等等。
8.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重点 篇八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性质;问题;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2-0155-0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相并列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新课程之一,该课程既与另外三门课程有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共性,又有其独特性,因而在教学中有其自身的难题。为了更好地讲授这门课程,笔者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性质出发,根据自己过去几年的教学实践,探寻授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难题,并尝试着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法。
一、《纲要》课程的性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一名称,乍一看,似乎是一门历史课;但实际上“史”只是这门课程的载体,而思想政治理论才是其内容。打个比喻来说,中国近现代史就好像一条船,而思想政治理论则是这条船上运载的货物。显然,这条船只是一个运载工具,并不是最重要的,而这条船上运载的货物——思想政治理论才是最重要的。当然,货物离开了船无法运送;就这门课程而言,思想政治理论离开了史也无法传递。再说“纲要”这个词,也不能理解为仅仅是对专业《中国近现代史》的简化、浓缩,如果那样的话,这门课程就应该叫做《中国近现代简史》或《中国近现代史简编》。实际上,这里的“纲要”的意思是从理论的高度对中国近现代史进行概括。总之,就课程性质而言,《纲要》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以它与历史专业的《中国近现代史》可以说是异大于同,也即在具有“史”的“特性”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具有突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
二、《纲要》课程面临的三大难题
1.难题之一:教学内容丰富与课时相对少的难题。《纲要》按时间顺序分为上、中、下三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1840年-1919年)为上编,从五四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919年-1949年)为中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年至今)为下编,时间跨度较大。再就内容而言,《纲要》包罗中国近现代史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方面面,内容丰富。而在教学计划中,目前《纲要》课程仅安排34个学时,所以虽然教材主线清晰、主题明显,但内容丰富,在时间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从简要的历史事实中感悟、概括具有一定高度的思想政治理论,显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2.难题之二:教学内容重复与课时相对少的难题。《纲要》教材与前置课程中学历史教材的中国近现代史部分以及并列课程《概论》有许多重复。首先,通过中学的学习,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史实已耳熟能详。这既为《纲要》的学习提供了基础、作了铺垫,讲授《纲要》课时不需要过多讲述这些基本史实;但同时学生也会认为已经学过近现代史,没必要再学。其次,《纲要》与《概论》有些章节阐述的内容相同,只是阐述角度各异。在《纲要》课程课时本来就紧张的情况下,授课内容再大量与前置课程和并列课程重复,显然既会降低学生学习兴趣,又浪费宝贵的课时。
3.难题之三:教学形式单一与教学课时少的难题。笔者通过与周边兄弟院校《纲要》课程教师的交流,发现针对《纲要》课程大多数教师采取的仍旧是传统的逐章逐节讲授的教学方法。但是《纲要》的内容多课时少,这样上课很难突出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以至于影响教学目的的实现。因此,要在较少的课时内完成较多的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保证教学质量,就必须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这就需要突破传统教学方式,寻找其他途径,合理解决这一难题。
三、《纲要》课程教学难题破解
1.正确处理好《纲要》与前置课程和并列课程的关系,解决教学内容重复等问题。面对《纲要》课程课时少,内容多,任务重的特点,要正确处理解决好授课过程中大面积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要努力把大学通过历史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学历史教育区分开来,不再用过去对中学生讲故事的方式学习历史,而是要从讲“历史发展的过程”转向讲“历史发展的原因与规律”,让学生感受到大学与中学相比确实提高了层次,激起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加深学习这门课的兴趣。由于《纲要》和《概论》课程相似度高,尤其是建国之后的部分重复率更高,兄弟院校的一些教师认为《纲要》可以着重讲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部分,之后的部分可以略讲,笔者对此不敢苟同。由于二者的特点不同,所以他们的讲法也应有所不同,要从讲法上将两者区分开来,凸显各自特点,而不能厚此薄彼,才能让学生从中均有受益。
2.以专题讲座形式备课授课,解决课时少、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针对《纲要》的内容多课时少,章节授课法很难突出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问题,笔者尝试使用“专题讲座法”讲授。传统的章节讲述法是按章节去组织教学内容,教师根据目录依次讲述即可。而“专题讲座法”,是在要求教师全面吃透掌握教材前提下,对教学内容抓大放小、抓重要点放次要点,归纳出讲授专题,然后把教学主体内容有条理地分别组织进各个专题进行讲授,从而达到既有效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又能不折不扣完成教学内容的目的。在过去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把教材三编十章的内容划分为十二个专题,发现可以较好地完成这一目的。使用“专题讲座法”进行《纲要》课程教学几年,笔者还有一些在设想这一教学改革之初所未敢奢望的意外收获,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使用“专题讲座法”,在备课过程中,笔者在部分学生中征求意见,学生提出不少教师未曾考虑到的问题,促使笔者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这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②使用“专题讲座法”,就教师自身而言,就不得不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进一步提高处理教材的能力。两个方面合而言之,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相长”。
综上所述,《纲要》课程,虽然因其自身性质、教学要求高、课时少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有种种难题,但只要我们认清《纲要》课程的本质,遵循基本的教学规律,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就一定能够破解这些难题,开创性地圆满完成任务。
参考文献:
[1]汪建华.略论大学学习开局与学习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2007,(9):61.
[2]王先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08,(9):61-63.
[3]曹美玲.政治学科讨论式教学模式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2006,(1):80-82.
[4]张芳.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思考[J].嘉兴学院学报,2007,(3):115-116.
[5]刘玉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自主性学习研究[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9,(6):99-101.
[6]王晓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思想政治理论教学,2009,(6):69-72.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重点】推荐阅读: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题型答案06-19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试题及答案07-02
中国近代史纲要及答案09-26
中国近代史纲要小抄版07-12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论文09-26
03708 中国近代史纲要+答案 20110-01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八章11-1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考07-1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材料题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