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2024-09-28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精选8篇)

1.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篇一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我们长大了

1、我在成长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

2、能够测量身高和体重;

3、能够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

4、能够根据图表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

5、能够交流和表达成长变化的特点。知识与技能

1、知道自己从出生到现在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2、知道人体生长发育有两个生长突增期;

3、能通过绘制曲线图来整理有关资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证据在得出结论中的重要性;

2、学生能积极参与,乐意与人交流合作,体验成长的快乐。教学重难点

绘制曲线图来整理有关资料, 能够根据图表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量身高的纸、秤、卷尺、长尺、记录表、学生体检记录表。

学生准备:直尺、课前搜集能记录自己成长的资料,了解自己出生时的身高、体重及第一年的生长情况。教学过程 教学安排

一、游戏导入

1.出示课件:猜猜我是谁。2.谈话:同学们,这是我们班一些同学小时候的照片,请大家猜一猜他们分别是哪位同学? 3.提问:看了这些照片,你有什么想法想要告诉大家?

二、合作探究

(一)交流自己成长的证据

1.谈话:你从哪些方面发现自己长大了?谈谈你自己的感受。2.学生汇报并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成长的证据。

3.谈话:老师这里有一位同学不同阶段所拍摄的四张照片(出示顺序打乱的照片),你能将它们排排序吗? 4.学生进行排序。

5.汇报:你是怎样排的?为什么这样排?

6.小结:同学们刚才通过观察相片,感觉自己的身高、体重变化了;比较了衣服、鞋子的大小,知道自己在长大。

(二)测量自己的身高、体重等

讲述:刚才有同学说,自己今年比去年长高了,长高了多少呢?你是怎么知道的?测量后就知道自己的变化了吗?

2.小结:对,同学们真聪明,要从数据上知道自己身体的变化,一定要进行“测量——记录——比较”。

3.谈话:你们想测量吗?那测量前我们是不是该讨论一下,制订好方案呢?下面就请每一小组围绕以下两个问题进行讨论,制订好方案。4.出示思考题:

(1)如果测量身高、体重,应该注意什么?

(2)除了身高、体重,你还喜欢测量什么项目,准备怎样测量? 5.汇报:你们小组想测量什么?怎样测量?

6.小结:同学们想测量的项目可真多,那老师就给你们充足的时间去测量,测量要认真,测好后要记录。身高、体重每个同学都要测的,测完后可测量其它项目,请组长负责。

三、绘制身高、体重的曲线图

1.提出要求:你能将自己从入学到现在的身高、体重绘制成曲线图吗? 2.学生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

3.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曲线图,你发现了什么?

4.提问: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向家长了解了自己出生第一年的生长情况,你觉得自己现在的生长发育情况和出生第一年比,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我们如果按照出生后第一年的生长速度一直长下去,会怎样?

四、总结、拓展

1、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自己的成长情况,通过研究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我们成长的痕迹除了课上研究的这些内容外,还有许多,请同学们课后继续去寻找。

2、悄悄发生的变化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交谈、查阅资料了解青春期特点;

2、能够选择适当的方式表达和交流自己对青春期知识的了解。知识与技能

1、知道青少年青春期身心发展特点;

2、知道怎样正确对待青春期变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青春期变化是人体的正常发育;

2、意识到要从科学的角度看待青春期变化。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选择适当的方式表达和交流自己对青春期知识的了解。难点:知道怎样正确对待青春期变化。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青春期特点的录像和相关资料制作成网页。

2、课前让学生分男、女生坐或和好朋友一起坐。教学过程 教学安排

一、回顾导入

1.提问:上节课我们交流了一些成长的情况,大家发现自己都在慢慢地长大了,自己的身体都有了一些变化,但这些变化我们能不能时时察觉出来?

2.小结:对,这些变化是在我们不知不觉中悄悄发生的,今天我们要来继续了解我们身上悄悄发生的变化。(板书课题)

二、了解青春期的变化

1.讲述:无论是在学习、运动还是在睡觉,我们的身体时时刻刻都在生长变化。我们六年级的同学马上要告别童年,向成年人进行过渡,这一段过渡期我们叫它青春期。在这段时期,我想大家在身体上都会有一些变化。

2.谈话:你愿意和好朋友或老师说说悄悄话,交流一下近来你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吗? 3.同学自由交流,并将讨论结果作简单的记录。

4.全班交流:说说进入青春期,我们的身体有哪些明显的变化?(可以结合自己说,也可观察其它同学说)5.教师针对性小结。

我国7——18岁青少年的平均身高的统计表

性别 年龄7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男

身高121 126 131 135 141 145 154 160 165 168 169 171 女

125 131 136 143 148 153 156 157 158 158 158 6.谈话:请同学们观察统计表,看看我国青少年的身高从多大年龄开始增长比较快?男生和女生有没有差异?

7.小结:青春期是我们由儿童向成人过度的时期,女孩大约从10岁开始进入青春期,相比之下男孩要晚些。这个时期我们的身体形态、心理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8.播放青春期特点的录像。

9.谈话:青春期除了生理上会发生变化,我们的心理也会发生变化。10.出示“青春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读一读。11.提问:近来你有没有这方面的心理变化?

12.小结:刚才我们一起说到的、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十分正常的生理现象,同学们不用害羞、不用害怕,我们应该正确看待这些事情。

三、讨论如何对待青春期变化

1.谈话:青春期是人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青春期我们要注意些什幺? 2.小组讨论。3.全班交流。

4.教师对学生提到的问题进行小结,没有提到的方面进行补充,并板书。(青春期注意点:加强营养

保证睡眠

注意卫生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穿戴合适的衣物

保持良好的情绪)

四、总结延伸

1.谈话: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提问:进入青春期后,我们就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大人”了,你觉得当孩子好,还是成人好?为什么? 3.谈话:关于青春期,你还想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为了帮助大家了解更多的有关青春期的知识,顺利度过这一时期,老师专门为大家制作了这样一个网页,(教师打开网页),你们想上网浏览一下吗?

4.学生上网浏览有关内容。

5.汇报:从网页中,你又有什么收获? 6.教师小结。

7.布置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出一张有关青春期知识的手抄报。

3、人生之旅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人的一生划分为几个时期进行探究,并且有依据地自行划分人的一生;

2、能够用不同的方法预测自己长大后的身高;

3、能够探究婴幼儿和老年人的生活,写出调查报告。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人的一生大致可以划分为几个时期;

2、知道怎样划分人的一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

2、意识到尊老爱幼是一种美德。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能够用不同的方法预测自己长大后的身高;

2、难点:能够对人的一生划分为几个时期进行探究,并且有依据地自行划分人的一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狮身人面像图片;人一生中各个时期的图片;有提示语的记录单。学生准备:课前问一问自己爸爸妈妈的身高;收集婴幼儿和老年人生活的资料。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效果分析

一、猜谜激趣

1.谈话:老师先给大家讲个神话故事,听完后猜一猜,这种动物是什么。你们想听吗? 2.教师讲解“斯芬克司之谜”的故事,同时出现狮身人面像图片。3.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

4.小结:对,是人。在生命的早晨,人是软弱无助的孩子,他用两手两脚爬行;在生命的当午,他成为壮年,用两只脚走路;到了老年,临到生命的迟暮,他需要扶持。因此拄了拐杖,作为第三只脚。

二、讨论人的一生可以划分成几个时期 1.出示人一生中各个时期的图片。

2.谈话:古希腊神话故事说的是,人的一生要经过幼年、成年、老年三个阶段(板书:幼年、成年、老年)。除此之外,还可以怎样划分人的一生?你能给你划分的各个时期起个名称吗?(适时板书:人生之旅)

3.请把你的划分记录在自己的记录单上。

人 生 之 旅

我将人的一生划分为()个阶段

分别为:

4.学生自己填写记录单。

(1)请你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是怎样来划分的。(2)与大家交流你是怎样划分的?

(3)每一个同学汇报完,问其他同学:是否认可他的划分依据、划分阶段?(4)看一看教材上爱因斯坦的照片,说说都是什么时期的。

三、预测自己的身高

1.出示P8上面的一组照片,谈话:这是一个人从小到大和父亲的合影,有趣吗?从他们两人不同阶段的合影中,你有什么发现?他们的身高为什么越来越接近?长得为什么很像? 2.小结:从这一组照片中,我们发现这个小孩慢慢长大了,他们的身高从原来相差很多,到越来越想近了。

3.预测自己长大后的身高。

(1)提出问题:老师发现,我们班有的同学长得也很快很高,那是不是会越来越高无休止地长下去呢?而也有的同学却长得很慢,他们是不是就长不高了呢?你们想不想知道自己长大后身高多少?

(2)学生自学书上几种预测身高的方法。

(3)汇报书上介绍了哪些预测身高的方法?(根据学生的介绍,教师及时告诉学生到哪里去查表,怎样查表,怎样利用公式计算)

(4)学生选择自己认为可靠、准确的方法量一量、算一算。(5)全班交流预测结果。

(6)讨论: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可靠、更准确?

4.小结:预测结果并不是绝对的,有很多因素会改变身高,如后天的生活环境、锻炼和营养等。我们只有积极健康地生活,才能长得更好。

四、讨论、交流

1.谈话:我们都是从婴儿到长大到成熟然后慢慢老去,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去收集资料和观察了,你家里或邻居家有婴儿吗?他们的父母是怎样照顾他们的?还有老人,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我们见到有困难的老人应该怎么做? 2.小组交流。3.学生汇报。

4.思考:请你想象一下,自己60年后会怎样生活?

五、总结、拓展

1.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2.小结:在刚才的交流中,我们知道了婴儿和老人都是需要照顾的,你们愿意去关心、照顾他们吗?课后请同学们去了解一下周围哪些婴儿和老人还需要别人的照顾,我们可以与其他同学一起组成一个学雷锋小组,去帮助他们,你们愿意去做这件有意义的事吗?

4、踏上健康之路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用做统计图的方法统计全班同学的身高;

2、能够根据统计图对全班同学的身高情况作出解释;

3、能够对自己的生长发育做出评价。知识与技能

1、知道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

2、知道自己的生长发育情况;

3、知道可以用做统计图的方法了解事物的状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健康在人体生长发育中的重要作用;

2、珍爱生命。教学重难点

3、重点:用做统计图的方法了解事物的状况。

4、难点:能够对自己的生长发育做出评价。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各种影响健康生活的资料,统计好全班同学的身高。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效果分析

一、研究数据,制作身高统计图

(一)研究身高规律

1.出示教材第11页上的统计表和统计图,讲述:上面这一张是一组12岁儿童的身高统计表,下面是根据这组数据所做的统计图。

2.谈话: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研究这些数据和相关的统计图,看看大家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4.汇报:谁愿意把从这张统计图上了解到的信息告诉大家?

小结:是呀,在同一年龄组中,中等身高占多数,矮个和高个差不多一样多,相对较少,分布在两头。

(二)制作班级身高统计图表

1.提问:我们班同学的身高情况是怎样的呢?你们想不想也来制作这样一张统计图?(1)课前,老师已经让大家统计了我们班同学的身高情况,把统计表拿出来,谁来汇报一下统计结果?

(2)学生汇报统计结果。2.(教师出示一张空白统计图)谈话:下面就请大家根据课前统计的结果,在这张空白统计图上分别制作我们班的男、女生身高统计图。

3.学生制作统计图,并展示自己制作的班级身高统计图。

4.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张统计图,看自己处于哪个位置上?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二、了解等级价表,进行自我评价

1.谈话: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生长发育在班级中的状况了,下面,我们再来根据书上为我们提供的身高等级评价表,来评价一下自己的生长发育。2.教师指导学生看表。

3.学生活动:找一找自己的身高在等级表中所处的位置,同时评价一下自己的生长发育情况。4.学生汇报、评价自己的生长发育在班级中的状况。

5.教师小结: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和健康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突出表现为生长幅度猛增,促进青春期发育和性发育年龄不断提前。

三、讨论、交流,了解健康生活方式

1.谈话:那么,要想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都应该怎样做? 2.学生交流讨论。3.汇报讨论结果。

4.思考:自己有哪些好的生活方式?还有哪些需要改变的生活方式?

5.小结:我们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对提高自身的健康水有着极大的作用。

四、应用拓展,养成良好的习惯

1.谈话: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提问:你能根据今天学到的知识,为自己制作一张健康作息表吗?

3.布置作业:课后继续收集有关影响身体生长发育的其他资料,与同学交流。

第二单元

遗传与变异

1、生物的遗传现象 教学目标

1、探究过程和方法:

•能仔细观察并描述图片中三个孩子及其父母所具有的相似点; •能对自己与家人的外型特征进行比较,并作合理解释; •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作出合理的推测; •会查阅和收集有关植物的遗传资料 知识与技能:

•知道人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如头发、双眼皮、肤色等;

•知道动植物的很多特征也是可以遗传的;

•了解遗传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情感态度:

•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

•感受遗传的神奇和美妙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什么是遗传现象

难点: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作出合理的推测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多位学生的全家福照片作成多媒体课件,动植物图片,查找有关遗传的谚语 学生准备:带只有父母的照片 教学过程

教学安排教学效果

一、导入

1、以前我们已经学过克隆技术,克隆出来的动物和本身是一模一样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生物的遗传现象。(板书课题)

2、我们先来看看书上P42,大家帮这三位同学找找他们的父母是谁

3、学生讨论后回答

4、为什么他们是他的父母呢?你从哪知道的?(让学生找找这几位父母与孩子的相似特征)

二、学习新课

1、人类的遗传现象

(1)刚才我们已经发现孩子和父母之间多少都有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科学上称为“遗传”。

(2)你有没有被妈妈或者爸爸的同事说过很像你妈妈或者爸爸?

(3)我这里在课前请几位同学带来了他们的全家福,我们就来找找他们的父母。

(4)不少同学也带来了父母的照片,那小组间混合一下,看能不能为同学找到他的家人

2、动物间的遗传现象

(1)观察P43图片,说说这些动物家庭的成员间有哪些相似的特征(2)小组讨论回答

3、植物间的遗传现象

(1)观察P44图片,说说这些动物家庭的成员间有哪些相似的特征(2)小组讨论回答

4、总结

不仅人类每代间有遗传现象,动植物也存在同样的遗传现象 你还知道哪些描述遗传现象的谚语吗? 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三、遗传现象的推测

1、观察图片中每只小猫的颜色和花纹,推测一下小猫的爸爸可能是什么样子的?

2、小组讨论后汇报

三、拓展作业

(1)今天我们观察到的遗传现象主要是外形特征,除了外形特征可以被遗传外,还有哪些可以被遗传?回家问问父母,了解一下性格、脾气、习惯等方面也会遗传吗?

板书设计

生物的遗传现象

肤色、眼睛、脸形、遗传:亲代与子代之间或多或少的 花纹、手指形状

在相似的特征 鼻子、嘴形„„

2、生物的变异现象 教学目标

5、探究过程和方法:

•能仔细观察并描述图片中动植物的特征,如颜色、形状等; •能对动植物的身体特征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 •会查阅和收集有关生物的变异资料 知识与技能:

•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普遍存在;

•了解变异有两种: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情感态度:

•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

•感受生物变异的神奇和美妙。教学重难点

重点:什么是变异现象

难点:了解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多张有关玉米、康乃馨和金鱼的图片作成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查找有关变异的谚语 教学过程

教学安排教学效果

一、导入

1、如果说克隆技术体现了生物的遗传现象,那是不是子代和父母都一模一样呢?

2、你跟父母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再说说差别。

3、相同的地方是生物的遗传现象,那这些不同呢?我们一起来研究生物的变异现象。

四、学习新课

1、了解同学间的差异

(1)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变异”。

(2)比较P45页一张全家福的子代与父代之间的不同。

6、班级差异大调查

(1)选定几个特征作为调查项目,例如“有无耳垂”、“单双眼皮”、“舌头能否卷曲”、“大拇指能否后翘”等。

(2)由教师组织全体学生参与,解释清楚每个标准的定义。

(3)我们调查出来的这些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如果有些差异是因为环境的改变而产生的,那这种差异就会遗传下去。

7、动植物间的变异现象

(1)观察P46图片,说说你的想法,为什么会这样?(2)小组讨论回答

8、总结

你还知道哪些描述变异现象的谚语吗? 例如:“一猪生九仔,连母是个样”等

五、变异现象的拓展

1、出示三叶草的图片,说一说“幸运的四叶草”传说

有条件可以到校园中找找“幸运的四叶草”

2、了解变异的两种形式

我调查一下,有没有同学的父母都是带近视眼镜的?

近视这个现象是变异吗?

3、你来设计一种有关四叶草的纪念品

板书设计

生物的变异现象

变异:亲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 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变异。

特征1人数特征2人数 1有耳垂无耳垂 2直

发 卷

发 3单眼皮双眼皮

4舌头能卷舌头不能卷

5大拇指能弯曲大拇指不能弯曲 6

3.寻找遗传和变异的秘密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会查阅和收集有关遗传和变异的图片和资料,并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 ●能引用资料编制科学小报。知识与技能

●知道人类利用遗传学知识,改善了人类生活并促进了生产; ●知道生活中很多的农作物也是变异的结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供自己获得的资料,表达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快乐; ●感受科技的神奇和美妙;

●知道科学家为了研究遗传和变异,进行了艰苦不懈的探索。教学重难点

5、重点: 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探索过程

6、难点: 采用人工进行变异的好与坏 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材料,孟德尔的故事,袁隆平的故事,学生准备小报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效果分析

一、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导入新课

1.我们已经学习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后代长的既像父母,又稍有不同呢?我们一起来探索遗传和变异的秘密吧!(板书课题)

二、了解孟德尔的故事

1.你知道现在遗传学之父是谁吗? 2.学生讲故事。3.你听了孟德尔的故事有什么想法呢?试着对实验结果作出你的解释 4.学生小组交流后再全班讨论。

5.但是后来的研究者又发现,用孟德尔的研究理论不能解释另一些现象,究竟是什么现象呢?请一个同学继续讲故事。6.你对这个现象有什么解释?

7.教师小结:孟德尔的研究理论只解释了生物间的遗传现象,并没有提到生物自己也可能会产生变异的现象。

三、了解袁隆平的故事

1.我们国家有一位水稻专家,他解决了世界农业科研难题,他就是我国著名的水稻专家袁隆平。

2.谁知道袁隆平的故事?请同学给大家说说。

3.袁隆平在他的实验中求的是遗传还是变异?为什么说他解决了世界农业科研的难题? 4.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或者阅读教材49页的资料——这些食物跟我们平时吃的有什么不同?

5.学生回答

6.这些都是经过改良的品种,你还了解哪些农作物的新品种?

四、小课堂大辩论

1.讲解要求:本次的辩论会辩题是食用人工变异的食物是否合理,正方观点是合理,反方观点是不合理。辩论双方各3人,准备时间是5分钟,观点陈述为1分钟,自由辩论时间是10分钟,最后陈述时间为1分钟。下面所有的学生都是评委,要投票选出获胜方。有理不在声高,要以理服人。2.分组辩论赛

3.总结:这次的小课堂大辩论的获胜方是*方。在现实生活中,合理利用科学技术才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五、编辑有关遗传与变异的小报

1、要求:小组为单位,分工合理,时间为一星期,在全班评出最优秀奖给予表扬。并且利用墙报进行展示。

板书设计:

3.寻找遗传和变异的秘密

现代遗传学之父

孟德尔

本次辩论题:

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

食用人工变异的食物是否合理

第三单元

进化

1、消失了的恐龙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对生物的进化、适应和灭绝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科学知识

•对有关恐龙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到人应与环境和谐相处。教学重难点

对生物的进化、适应和灭绝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课件,有关恐龙种类、生活方式及绝灭原因的图文资料。

学生准备:纸板、石膏粉、布条、水粉颜料、铁丝、报纸、胶纸带等制作恐龙模型的材料。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 学 改 进

一、研究与恐龙有关的问题。

充分放手让学生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通过讨论,确定下几个大家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后,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进行研究,最后写出一份研究报告,然后在班级内交流。

二、搞一个恐龙博览会。

每个小组可根据爱好选择其中的活动,做一两件作品。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恐龙头骨复印件、恐龙爪子的制作过程图。课堂教学时间不够,鼓励学生课后完成。

三、了解其他已灭绝或濒危的动物,并调查它们灭绝或濒临灭绝的原因。要求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源,调查相关资料,让他们有一次心灵上的震撼。

四、讨论:恐龙等物种的灭绝给我们什么启示。

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制约作用,使他们感悟到,如果人类再无视自然规律,肆意破坏自然环境,那么,人类也终将退出生命的舞台。

关于绝灭生物墓地,也要求学生查阅资料进行了解,教师作必要的介绍。请学生谈谈:面对着如林的墓碑,心中有什么感想? 【恐龙世界】

距今2亿多年到7 000万年前的中生代,是个“爬行动物的时代”,它们形态多样,各成系统,霸占一方。

向海洋发展的鱼龙和蛇颈龙,成了海洋中显赫一时的大动物。巍峨的喜马拉雅山是世界的屋脊,科学家在海拔4800米高的土隆地区发现的鱼龙化石,体长10米以上,远远超过世界上已发现的和它同期的其他鱼龙。这证明了,在2亿年前,那里曾经是一片汪洋,是鱼龙腾飞跳跃的地方。

在海洋中能同鱼龙相匹敌的是蛇颈龙,它曾盛极一时,能在水中快速地追捕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身体较扁平,以减少水的阻力;头颈伸长,使运动更加灵活;嘴里长着尖锐的牙齿,能咬住滑腻的鱼儿;四肢变成了鳍脚,便于划水游泳。整个模样仿佛是一条长蛇和一只乌龟的结合,由此得名。

向天空发展的飞龙、翼龙,成了当年空中的霸主。最大的飞龙两翼展开时长6米多,尖长的头颅,长着尖利的牙齿,后面拖着一条长尾巴,尖端还有一个“舵”膜,用来平衡身体。翼龙已经逐渐进化了,头骨变轻,牙齿和尾巴已经退化或消失了,大脑半球中的视觉、平衡觉和肌肉等协调作用都已加强,飞行能力也增强了。翼龙是古代世界上能在天上飞的动物,生活在7000万年前北美洲的翼龙,双翼展开宽11米以上。

向陆地发展的恐龙日益昌盛,成了中生代陆地的统治者。根据恐龙的食性可分为两大类,有吃裸子植物的,也有吃其他恐龙和动物的。

一些巨大的素食恐龙,喜欢在沼泽和湖泊里生活,由于身体过大过重,行动不灵活,只好借助水的浮力来支持着。

生活在1.4万年前的合川马门溪龙,身高3.5米,长22米,重约30~40吨。它主要生活在湖泊中,以藻类等植物为食,在产蛋时才到泥沙较硬的水边去。

禄丰龙,身长6米,高2米,是中等的素食恐龙,化石保存得十分完整,这在世界上也是少见的。

剑龙的背上长着刀山似的骨板,甲龙装备坚硬的甲板,角龙的头部长着犀牛般的尖角„„这些显然是它们防御敌害的武器。

最凶残的霸王龙长17米,站立起来就有6米高。它那血盆似的大口里,长着匕首般的牙齿。它专门捕食那些吃嫩枝绿叶的恐龙。

最大的恐龙要算“梁龙”了。梁龙的脑袋很小,脖颈和尾巴很长。20世纪初,在美国犹他州发现了3条恐龙遗骸,后来利用这些遗骸复原了一条梁龙的骨架,陈列在匹兹堡的自然博物馆里。它全身长26.6米,颈长6.7米,尾长15.3米,身长4.55米,重约10.5吨。最重的恐龙要算腕龙了。1909年,在坦桑尼亚坦噶尼喀发现了一具腕龙的完整骨骼,现在陈列在柏林自然历史博物馆里。它身体总长22.5米,身高6.4米,估计重78吨。在这以后,又发现了一些腕龙的骨骼,估计这些腕龙在活着的时候,身长可超过27米,体重达100吨。

2、化石告诉我们什么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提出有关进化的问题,并设法找到答案。

•运用多种方法查阅信息源,了解化石和活化石的有关资料。•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探究化石的成因。

•通过观察、比较,研究恐龙头骨化石,了解化石告诉我们的重要信息。•制作化石模型。科学知识

•知道生物是不断进化着的。•了解进化的历程、规律和趋势。•认识一些有代表性的化石和活化石。•知道化石的成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与进化有关的有趣问题。教学重难点

本课在了解化石和活化石的有关资料的基础上,重点探究化石的成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化石实物或模型、课件、石膏粉、肥皂水。

学生准备:毛笔、牛奶盒或饮料瓶、贝壳(或植物、鱼骨、硬币等)。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程教 学 改 进

一、认识化石。除了教材提供的图片,教9币最好能为学生提供化石的实物、模型,或补充更多的化石图片。在观察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说说它们分别是远古生物的什么形成的——是遗体、遗物还是遗迹?以使学生对化石的种类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二、了解化石的成因。在四年级时,学生们已学过煤的成因,因此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并非难点。教师应先请学生谈谈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再利用课件补充纠正。在这一部分,教师要启发学生想一想,化石会保存在哪种地层中——是岩浆岩、沉积岩还是变质岩?

三、拓展活动:制作化石模型。在六年级上学期,学生已做过石膏模型,因此这个活动的难度不大,耗时也不会太多,教师应尽量给学生这个动手的机会。教材中介绍的是制作恐龙骨骼化石模型的方法:

a)做模具。先揉出一长截橡皮泥,使它成为大约l厘米厚的扁平状的表面光滑的状态。将恐龙骨骼复印图盖在橡皮泥上,用针扎点描出恐龙骨骼的轮廓,然后揭开复印纸,用铅笔等工具细致刻画恐龙骨骼的细部。最后用纸板围出5厘米深的长方形外框,再在橡皮泥上刷些肥皂水(以利脱模)。

b)注模。浇入调好的石膏液体,大约1~2厘米。

c)脱模。待石膏充分干燥后取下橡皮泥,恐龙骨骼化石的模型就做好了。

四、探究化石的作用。——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活动。科学家会怎样研究化石,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呢?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观察、讨论时间。除了教材中展示的恐龙头骨化石,教师还应适当补充一些化石资料让学生试作分析。

五、认识活化石。课前应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为什么这些生物被称为“活化石”?它们最早出现在什么时代?你还认识哪些活化石?上课时由学生进行汇报,教师进行必要的补充

以上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反思:化石告诉了我们什么?——要使学生知道:化石是生物进化的证据,是我们研究远古生物的重要线索 资料:

【化石分类】根据化石的成因,古生物学家把它们划分成以下几类:

1.实体化石

人们曾经在西伯利亚第四纪的冰冻土层中发现了巨大的猛玛象,这些庞然大物不仅保存了完整的骨骼,连粗厚的皮肤、长长的体毛,甚至胃内的食物都保存了下来。现代科学认为,巨厚的冻土地带可以使动物的遗传基因不受到任何破坏,甚至有可能通过克隆的方法赋予这种动物第二次生命。后来,科学家们又在波兰发现过完整的披毛犀,所有这些实体得到保存的化石都是实体化石,实体化石通常保存了动物、植物遗体的全部或绝大部分(特别是坚硬的骨骼部分),既有研究价值,又有观赏价值,是一种很珍贵的化石。

2.铸模化石

动植物遗体在保存为化石的过程中,通过挤压作用在地层的岩石表面留下的印模、铸型等称做铸模化石,这种化石能清晰地显示生物硬体表面的精细结构,可以划分出若干类型,其中印痕化石最常见。

3.遗迹化石顾名思义,遗迹化石主要是动物在生命活动中遗留下来的痕迹或遗物,前者如爬迹、足迹等,后者如粪便、蛋等,恐龙足迹和恐龙蛋就是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形成的著名遗迹化石。遗迹化石是研究动物生活习性及生命活动的重要证据。

3、达尔文与他的“进化论”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对生物的进化、适应和灭绝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运用想像对未来人类的演化趋势做出合理的预测。科学知识

•知道自然淘汰、物竞天择的道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十分奇妙的。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引导学生对生物的进化、适应和灭绝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难点是知道自然淘汰、物竞天择的道理。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红、黄、绿、黑四色豆子各20颗,相关课件。学生准备:查阅关于人类进化的相关资料。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 学 改 进

一、做捡豆子的实验。

为让适者生存的主题更鲜明,教师可创设有趣的情境:“草地上有很多豆子,假如我们都是吃豆子的鸟,现在去草地上找食吧!”——可以事先不要告诉学生豆子的种类和数量,待统计结束后再告诉他们各色的豆子都是20粒。如果班级人数较多,可将各色豆子增加相同的数量。这个活动很简单,建议连统计在内用10分钟做完,然后将主要时间用于相关讨论。

可替代的实验有:在草地或塑料草皮上插数量相等的各色牙签,让学生扮演“吃牙签的鸟”;在树干上贴好数量相等的用褐、白、红、绿、黑等颜色纸剪成的昆虫,让学生当啄木鸟吃虫。如果是用豆子做实验,活动结束后提醒学生要把豆子都捡回来,不要浪费粮食。

二、讨论:长颈鹿的脖子为什么这么长? 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教师整理出有代表性的观点,学生中一定会有人认为,长颈鹿为了吃到树梢的树叶,一代代演化,长出了长脖子。也许有的同学会根据前一单元学到的遗传与变异的知识,推测是由于遗传优势,使长脖子的长颈鹿有了更多的生存与繁衍机会,从而使这一优势逐渐强化,使后代的脖子越来越长。让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辩论,不要急于公布答案,因为在19世纪初,科学家们也曾争论不休。这样为学习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做好铺垫。

补充例子:达尔文在马德拉群岛科格伦海岛上发现,550多种昆虫中有200种无翅或翅不发达(包括蝴蝶类、蚊类、蝇类等23个属)。经过研究,他得出结论,这种奇异的现象的形成是昆虫在与强大的海风进行生存斗争中,海风对它们进行选择与淘汰的结果。教师演示实验:用两块同样大小、同样重量的软木做成翅膀大小不同的蝴蝶模型,用扇子扇一扇,看哪只“蝴蝶”容易被风吹走。

三、揭示自然选择规律

四、人类的进化历程,建议教师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上课时汇报交流,教师利用课件补充介绍。

五、人类的未来演化趋向,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想像,还让学生尽量细致地把自己设想的人类未来的形象画出来。学生在汇报交流时,教师要提醒他们说明这样设想的理由。

第四单元

寻找共同的家园 1.寻找生物的家园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收集资料讨论生物和环境的关系。l 能够观察、记录身边的生物、讨论其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l 能够例举事例解释生物间的伙伴关系和敌对关系。l 知识与技能

知道生物对环境的依赖关系。l 知道生物栖息地的概念。l 了解生物的伙伴和敌对关系。l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到生物世界的神奇。l 感受生物之间伙伴关系和敌对关系的合理性。l 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引导学生去发现生物对环境的依赖关系,揭示环境对于生物的意义,难点是要突出同一环境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合作关系和敌对关系。教学准备

有关生物生存之间有伙伴关系和敌对关系的图片与录像。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 学 改 进

一、导入新课 出示地球图片,讲解地球是每一种生物的家园,但每一种生物在地球的位置有着一定的范围,它们分布在地球的不同地方。

请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生物生活的地方。

二、学习新课

1.观察周围环境里的生物,揭示栖息地的概念。(1)出示P26页的图片,认识图上的动物。(2)提问:它们应该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3)学生看图辨析。

(4)提问:为什么企鹅要生活在南极?南极除了企鹅还有没有别的生物生活在那?在那会有狮子吗?为什么?(5)讨论:其它几种环境里分别只生活这一种动物吗?还应该有哪些生物?通过这几幅图,你发现生物与他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2.观察周围环境里的生物,揭示栖息地的概念。(1)出示一张包含丰富生物和非生物的自然风光图片或录像。(2)提问:图片中有哪些生物?又有哪些非生物?(3)师生交流。

(4)在图片上有两种颜色笔分别写出上面的生物和非生物名称。

(5)讨论:这些生物为什么愿意长期生存在这样的环境里?这些自然环境为生活在这儿的生物提供了哪些生存条件?

(6)讲解:像这样一种生物愿意长期生活在某个环境里,是因为这个环境为它提供了生存、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食物、水、庇护所等条件,这样的生活环境被称为生物的栖息地。(7)讲述:一棵树也可以成为许多生物的栖息地,下面让我们一起考察一下校园中的一棵树是哪些生物的栖息地。

(8)看书27页学习观察方法(提示学生要爱护树木,就摇一摇够的着的树枝,观察结束,将摇下的生物放回树上)。

(9)教师选择观察的树木,学生分组外出调查,记录。(10)汇报调查结果,师生交流。

(11)讨论:这些生物为什么愿意生活在这棵树上?这棵树为它们的生存提供了什么? 3.引导学生了解同一栖息地中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合作关系和敌对关系。

(1)提问:在同一个栖息地,这些不同的生物又是怎样共同生活呢?它们之间是朋友还是敌人呢?

(2)看28页图片,或提供有关生物间合作关系的录像。

(3)提问:图上是什么动物?它生活在哪里?与什么生物生活在一起?

(4)讨论:这些动物能离开与它们一起生活着的其它生物吗?为什么?你能举例说说图上的这些生物它们之间是怎么合作生存的?

(5)谈话:向自然界中这些生物相互合作生存,你觉得它们的关系像什么?(伙伴、朋友)(6)你还能举出一些其它生物伙伴相互合作生存的例子吗?

(7)谈话:大自然中的生物在生存中都是这样合作的伙伴关系吗?你知道还可能有什么样的关系?

(8)出示生物之间敌对关系的图片或录像。

(9)提问:它们之间为什么成为了敌对关系?是什么原因?

(10)讨论:既然自然界中有这么多凶猛的动物,它们是些弱小动物的敌人,那么我们是否应该消灭这些猛兽,而保护那些弱者?为什么?

三、巩固应用

1.出示树上非洲大草原的图:图上有哪些生物?它们之间的生存是哪种关系?仅仅是一对一的敌对关系吗?

2.请学生把图上有敌对关系的动物列举出来。3.师生交流结果。

四、布置作业

本课习册学习传真机部分。

板书设计:

1.寻找生物的家园

栖息地

生存、生长、繁殖等条件

教后记:

2.有利于生存的本领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结合查阅资料,例举同类生物在形态方面适应环境的具体事例。l 能设计实验验证对仙人掌耐旱原因的解释。l 会用多种形式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l 知识与技能:

认识动植物的生存本领是与其生存的环境密切联系的。l 认识并描述动植物在外形、习性等方面是如何适应生长环境的。l 知道环境对生物省长、生活习性等多方面有影响。l 知道不同动植物对环境有不同的要求。l 知道一些典型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环境的特征。l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生存环境的丰富多彩和动植物生存本领的奇特有趣。l 想知道关于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内容,爱提出与此相关联的问题。l 重视证据。l 意识到要爱护生命,要为生物的生存创设合适的生存环境。l 教学重难点

本课在研究生物的生存环境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环境对生物省长、生活习性等多 方面的影响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教学准备:

纸巾、蜡纸、保鲜膜、彩色透明纸、水彩笔、鱼的图案。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大自然的各个角落里生存着不同的生物,生物为了在各自的家园里生存下去,都形成了哪些有利于生存的本领呢?(板书课题)

二、引导学生发现植物和动物在形态上和生活习性上对环境的适应。1.认识沙漠环境中生物生存的本领。

(1)讲述:大家都知道沙漠是一个条件很恶劣的环境,那里的环境有什么特点?(2)沙漠里有生物生存吗?最常见的动植物是什么?

(3)谈话:仙人掌是沙漠中的典型植物,在沙漠中大约有2000种仙人掌和仙人球。(4)观察仙人掌,它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它为什么能适应沙漠这种环境?(5)怎么证明你的说法是正确的?(6)看书上得30页实验:这是用了一种什么实验方法?实验中要注意什么?比较的是什么条件?

(7)学生分组实验。

(8)让学生预测实验结果,能证明什么问题?(9)小结仙人掌的本领。

(10)谈话:下面就沙漠中最典型的动物——骆驼来说,你知道它有哪些是应沙漠环境的特殊本领?

(11)出示骆驼图或视频资料。

(12)学生通过课前查找的资料交流骆驼本领。(13)学生汇报,教师补充。

(14)讲述:其实除了仙人掌和骆驼生活在沙漠中,如果你走进沙漠,仔细搜索一番,结果会令你大吃一惊,因为很多动植物都住在这片严重缺水的地方。(15)认识一些适宜生活在沙漠环境中的生物。

(16)谈话:课前有些同学也查找了些资料,你们还知道有哪些动植物生活在沙漠环境中?(17)学生介绍。

2.认识海洋环境中生物的生存本领。

(1)出示水母和鱼的图:一些海洋中的动物也有各自的生存本领。图上是什么动物?(2)提问:它们的体色有什么特点?不同部位的体色有何不同?为什么这样?(3)学生讨论交流,提出自己的假设。

(4)学生操作活动:让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

用黄色笔在白纸上画条鱼,覆上一张黄色的透明纸,观察,有什么现象?(5)交流活动结果。

(6)提问:自然界中还有哪些动物是像这样靠体色来保护自己生存的?(7)学生交流。

3.认识草原环境中生物生存的本领。

(1)谈话:斑马是生活在非洲草原上的典型动物,你知道它身上的条纹有什么作用吗?(2)学生讨论。(3)学生汇报。

(4)讲述:让我们看看书上科学家研究的结论。

(5)提问:科学家为了研究斑马的条纹的作用蹲在草丛中观察斑马得出另一种结论,你猜猜另一种结论可能是什么?(6)学生汇报猜测结果。(7)播放有关斑马的录像。

(8)教师小结斑马身上条纹的作用。

三.启发学生讨论给动植物搬家的注意事项。

1.谈话:我们知道仙人掌是沙漠中的典型植物,那么是否只有沙漠中才有仙人掌? 2.讨论:把沙漠中的仙人掌移栽到我们居住的地区,要注意什么问题?

3.提问:仙人掌能搬家到我们居住的地方,南极的企鹅能搬到我们这儿吗?见过吗?要注意什么问题?

4.小结:给生物搬家需要了解这种生物适合生存的环境,并给它创设这样的环境,这样才能让它生存下去。四.布置作业

本课习册学习传真机部分。板书设计:

2.有利于生存的本领

外形

适应环境

习性

3.有趣的食物链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结用食物链和食物网描述生物间的食物关系。l 能把食物链中的生物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分解者。l 能够分析生物间的食物关系。l 能够分析缺少分解者的后果。l 能够寻找、分析表达食物关系的成语。l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食物链、什么是食物网。l 知道食物链的组成。l 知道食物链的营养来自于绿色植物。l 认识食物链上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作用。l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食物链中每一种生物的重要性。l 体会到自然界中的生物都是相互联系的。l 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引导学生研究同一环境内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建立起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难点是能分析食物链中各个角色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教学准备:

不同种类分解者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 学 改 进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在前面我们了解到在同一区域中生活的各种生物之间会存在两种生存关系:伙伴关系或敌对关系。那么是什么原因能把这些不同的生物联系起来?(食物)2.动物和植物吃的“食物”有什么不同?

二、学习新课

1.揭示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1)出示植物、老鼠、猫头鹰三种生物图片:这个地区的几种生物之间是种什么生存关系?(2)提问:你能用箭头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吗?(3)学生画图表示。

(4)讲述:你们看看生物之间像这样以“谁被谁吃”的一种食物关系连接起来,形成了链状的联系,生物学家把它称为食物链。(5)让学生自由谈自己对食物链的看法。

(6)谈话:请学生在自然界中举几个生物的例子。师边板书在黑板上。(7)提问:你们说的这些动植物之间有没有食物链的关系?(8)学生讨论、写食物链。

(9)汇报结果:黑板上的这些食物链有的同学箭头向左,有的却向右,那到底哪种画法才是规范的呢?

(10)讲解食物链的规范画法。

(11)同学们,中国有句古话“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听过吗?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这句话其实是自然界中生物的一种食物联系,你能根据这句成语的意思把图画完整吗?

(12)学生画图P34页。

2.引导学生分析理解食物链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作用。(1)讲述:生物学家给食物链上的生物起了不同的名字,你知道吗?(2)讲解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概念。

(3)学生讨论分析35页图上各种生物哪些是生产者,哪些是消费者,哪些是分解者。(4)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划分理由。

(5)提问:你认为在食物链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各自起了什么作用? 3.引导学生分析错综复杂的食物链,建立食物网的概念。(1)谈话:你知道自然界中有多少种动物?多少种植物?它们之间有没有这种食物链关系?多不多?

(2)看书P36图,上面有哪些动植物?你能不能用我们刚才学的画食物链的方法画一条食物链?

(3)提问:还有没有其它食物链了?多不多?那怎么才能一个不漏的将所有的食物链画出来呢?你有没有什么好方法?

(4)画出上面所有的食物链,数数看有多少条?

(5)提问:你们数过图上有多少条食物链?不管有多少条,从图上看这些食物联系已经形成了什么?还发现了什么?比如图中的狐狸在食物链中处在什么级别?它只是一条食物链中的角色吗?

(6)学生讨论交流。

三、巩固应用

1.出示36页下图:这片庄稼地中如果农民在这里喷洒农药,那么这个场景中会发生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

3.提问:你能将这幅图中的动植物包括人画出一条食物链吗?

四、布置作业

本课习册学习传真机部分。

板书设计:

3. 有趣的食物链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植物)

(动物)

4.生态平衡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收集资料,对目前的生态现象做出判断。l 能够参与讨论人类危害环境的行为。l 能够就破坏生态平衡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l 能够做一个生态瓶,研究生态平衡的问题。l 知识与技能

知道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了解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l 知道人在食物链中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l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保护生态平衡的思想意识。l 意识到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唯一家园。l 意识到保护环境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l 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通过大量生动事例和探究破坏生态平衡的危害性,让学生感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教学准备

有关生态系统被破坏的例子、我国自然保护区情况介绍以及有关生态农业和蓝色农业的资料。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 学 改 进

一、导入新课

建立生态平衡概念。

1.讲述: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自然界中各种生物都要生存在一定的环境中,生物与生物之间都有着一定的食物联系,形成了复杂的食物网,而这些生物与他们所生存的环境也就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2.出示一张动植物共生的自然景色图:你知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要有哪些成员吗?(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生命的物质)3.说说这些成员在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

4.讲述:在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中,动物、植物、微生物的数量通常都要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并且变化不大,这时这个系统就能达到平衡状态,我们在科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生态平衡。(板书课题)5.师举例说明。

二、学习新课

1.模拟生态平衡。

(1)制作鱼缸养鱼的生态瓶。看37页图文说明,学习方法。设计要求:

A这是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

B瓶中生物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C生态瓶必须透明,让生物得到阳光并便于观察。

D生态瓶的采光以比较强的散射光为好,不能采用强烈的直射光。饲养提示:

A鱼的生命较脆弱,可用螺蛳替代养。B取用池塘水是需有家长陪同,注意安全。(2)制作小草的生态瓶。

设计这两个生态瓶时为什么要密封?

(3)预测一下,:

A不给鱼喂食,它可以活多久?放更多或更大的鱼到鱼缸里,情况会怎么样? B不打开瓶盖,瓶子里的小草可以活多久?

(4)提问:说说这个生态瓶中有哪些成员?鱼缸和鱼缸里的东西、瓶子和瓶子里的东西是如何模拟一个生态系统的?(5)学生制作生态瓶。(课堂组装一种,要求回家观察记录)2.知道破坏生态平衡会带来严重后果。

(1)谈话:自然界长期形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维系着生态系统的平衡,这些链、网中的任何环节遭到破坏,这个平衡关系就会遭到破坏,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造成巨大的灾难。(2)讨论书上38页的三幅图:图上人们的行为会给这个生态系统带来影响吗?你认为会造成什么影响?为什么?

(3)师举例说明破坏生态平衡的例子:蛇与庄稼的故事。(4)启发学生回忆还有哪些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例子。(5)阅读书上39页资料,思考讨论:

在这个亚利桑那州中白尾鹿和美洲狮、狼是什么关系? 是什么原因造成白尾鹿增多的?

人们的这样的做法使得白尾鹿的数量过大,又带来了什么问题? 现在人们这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三种解决措施,如果你是位生态学家,你会建议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呢?说说理由。3.知道保护生态平衡的途径。

(1)谈话:既然生物们在他们生存的环境中都起着维持一定生态平衡的作用,因此世界各国都相应的建立起各个自然保护区,我们国家业已建立了226个自然保护区,你知道我国有哪些自然保护区吗?这些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哪些生物?(2)教师适当介绍我国一些著名的自然保护区情况。(也可借助图片录像资料)

(3)讨论:国家对于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可以建立自然保护区,那么我们同学自己对于保护生态平衡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

三、巩固应用

1.谈话:现如今国家为了保护生态平衡还建设了不少生态工程呢,你听说过生态农业和蓝色农业吗?

2.师介绍桑基鱼塘生态农业模式。

四、布置作业

本课习册学习传真机部分。

板书设计 4.生态平衡

第五单元

神奇的能量

1、各种各样的能量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从生活工作中各种各样的能量。能够区分各种各样的能量。科学知识

知道任何物体工作时都需要能量。知道各种各样的能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能量在生活生产的重要性。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 学 过 程教 学 改 进

一、导入

出示P42的图片,并请学生们说出这些物体靠什么“工作”或运动? 学生根据图片描述物体的运动。师引出课题。

二、新课

1、认识各种各样的能量

师讲述:能够使物体“工作”或运动的本领叫做能量。虽然你看不见它,但它就在我们身边。任何东西只要有移动、发热、冷却、生长、变化、发光、发声的现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

从刚才的五幅图中你能说出一些能量的名称吗? 学生说出图片中的能量名称。

问:生活中,你还知道一些什么样的能量? 学生举例。

师小结:在我们生活生产中,有各种各样的能量,如电能、水能、风能、热能等等,它们时刻在我们身边为我们服务。

2、了解能量的作用

问: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能量,它们都有什么作用呢?你能举例说说吗? 学生举例并讲解各种各样的能量的作用。

出示P43的图片,指导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能量的作用。

问:同学们,想想看,如果没有能量,人类和自然界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师:能量是所有物体工作或运动的源泉,没有如果,一切物体都将停止。

3、火箭发射活动

让学生根据P44的要求制作和发射火箭,并把活动方案写活动记录本上。要求:发射时不要对着人,要尽量向上发射。

记录时要认真仔细。

2、能量的转换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理解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换。科学知识

知道能量能够转换其它形式的能量,并以不同表现形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 学 过 程教 学 改 进

一、导入

在上节课里我们讲到各种各样的能量都有着不同的作用,其实能量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请同学们自己搓搓手,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搓手,然后描述自己的感觉。

师:在搓手的时候,同学们会感觉到手里慢慢有点热,其实是由我们体内的化学能转换成了热能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能量的转换。

二、新课

1、认识能量之间的转换

出示P45页的图片,请学生们观察并描述图中能量转换是如何进行的。学生观察并描述。

教师规范学生的描述:如光能转换为化学能

太阳光使西红柿生长,西红柿储存有化学能的方式描述。

尽量让学生描述完整。并且让学生把能量转换的过程写在活动记录上。

2、运用能量转换的知识

师:运用你掌握的关于能量转换的知识,以卡通画的形式将你的能量转换过程画出来,其中应至少两种能量转换。

学生动手去画,师巡视指导。

3、制作能量转换玩具

出示P46页的制作说明,并讲解给学生听。让学生们按要求制作玩具。学生动手制作,师巡视指导。

学生们展示自己的玩具,并比比谁做得好。

3、能源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理解不同的物品可以产生不同的能量。能够区分不同的物品可以产生的能量。科学知识

知道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

知道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的区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意识到能源的重要性。

能保护不可再生性能源,开发新能源。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 学 过 程教 学 改 进

一、导入

出示P47的图片。

师问:请指出图片中的物品名称。学生回答图片中和物品名称。问:这些物品都利用了哪些能量?

请学生回答。要求说得明白具体,并一一对应,不能随便说。

师小结:生活中,有许多物品都利用了能量,而我们把能产生能量的物品称为能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能源一课。

二、新课

1、了解能源的来源

师问:在生活中,我们使用的能源大多是哪里来的? 学生可以尽情地说,师要有规律地板书在黑板上。师问:同学们说了这么的物品,你们找找看,它们之间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并给它们分分类? 学生讨论并汇报。

师小结:我们生活或生产中使用的能量大部分来自煤炭、石油、太阳能、风能等这些能源。但它们有着很大的区别,像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它们是不可再生的,因此被称为不可再生性能源,像太阳能、风能、水能等能源可以再生的,被称为可再生能源。师问:对于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

学生表达自己对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的理解。

2、了解能源的重要性

请学生阅读P48的资料,并思考你有什么启发? 学生阅读资料。

请学生说说对阅读资料后的想法。

师小结:人们在生活生产中都离不开能量,而其中矿物燃料所占比重相当大,而这些能源都是要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能形成,这些能源只要用一点就会少一点,这些能源的消耗非常大,有的能源已面临到枯竭的危险。所以,我们在使用能源时要注意保护这些能源,并且多开发一些新能源或使用可再生能源。

3、制作可再生性能源的模型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书中的一种再生能源的模型。各小组自行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动手操作自己的作品。

4、节约能源与开发新能源 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 学 过 程教 学 改 进

一、导入

师讲述:我们每天都在消耗大量的能源,然而地球存储的能源是有限的,面对日益枯竭的矿物能源问题,人们正竭力寻找解决的办法。今天我们来学习节约能源与开发新能源。

二、新课

1、节约能源

师问: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浪费能源的生活方式? 学生举例。

出示P50三幅图,师讲解生活中浪费能源的例子

如:在使用空调时设定的间谍过高或过低,造成浪费电的现象。

人们的生活不断改善,拥有汽车的人越来越多,造成汽油的紧张。

在白天的时候,路灯一然大开。

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看到的常见的现象,不仅仅这三种情况,还有更多。

2、做实验:比较白炽灯和荧灯哪个效率更高。此实验以教师的演示为主,以免学生出现伤害。

3、充分利用自然能源

出示P51页的未来的住宅图,请学生仔细观察哪些是利用了自然能源? 学生观察并讨论。

学生汇报自己的观察结果。

阅读P51的资料,了解太阳能的作用。

4、介绍几种新能源的开发。海洋潮汐能、沼气能、地热能

第六单元

拓展与应用 1.拓展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主动探究积极发现,开展拓展性活动。能够在解释过程中比较变量。

能够在解释中获得新结论或新发现。科学知识

知道什么是拓展和拓展的意义。

感受温室效应及空气有质量、水的传热、空气动力、热胀冷缩等原理及其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拓展,增强本领,丰富知识。

进一步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研究科学的热情。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知道什么是拓展和拓展的意义。不知道感受温室效应及空气有质量、水的传热、空气动力、热胀冷缩等原理及其现象。

层次2:知道什么是拓展和拓展的意义。不知道感受温室效应及空气有质量、水的传热、空气动力、热胀冷缩等原理及其现象。

层次3:知道什么是拓展和拓展的意义。知道感受温室效应及空气有质量、水的传热、空气动力、热胀冷缩等原理及其现象。探究能力

层次1:能够主动探究积极发现,开展拓展性活动。不能够在解释过程中比较变量。不能够在解释中获得新结论或新发现。

层次2:能够主动探究积极发现,开展拓展性活动。能够在解释过程中比较变量。不能够在解释中获得新结论或新发现。

层次3:能够主动探究积极发现,开展拓展性活动。能够在解释过程中比较变量。能够在解释中获得新结论或新发现。教学准备

尺子、报纸若干、一次性纸杯、一次性快餐盒、试管、金鱼、酒精灯、吸管、塑料瓶、墨水、橡皮泥、透明胶带、热水、水槽等。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 学 过 程教 学 改 进

一、导入

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的科学知识,掌握了一些科学探究本领。(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进行解释,如:地球上的陨石坑等)

二、探索和调查

1、其实,像这种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本领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解释,对问题进行探究就是一种“拓展(开拓发展之意《现代汉语词典》)”,古人曾说过“举一反三”和“闻一之十”也是同样的道理。

2、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书上的现象。瓶中的草为什么和外面的长的不一样呢?

3、学生将自己的解释填写在活动记录上。

4、先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5、总结:像这样用所学的知识对现象和问题进行的解释就是一种对所学内容的拓展。

6、学生利用准备好的器材动手探究,并将自己的发现和解释记录下来。(1)两人小组完成尺挑报纸的实验

(2)四人小组完成金鱼在试管中存活的实验(3)每人单独完成气垫汽车的实验(4)演示瓶子吹泡泡的实验

每一个实验的过程中都要要求学生进行初步地假设—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思考—自己的解释—讨论与交流。

7、像这样在探究活动中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也是一种拓展。

三、回顾和解释

你还能对生活中发现的哪些现象,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去解释呢?

2.应用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将自己的设想画出图样。能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制作。

能在制作完成后进行尝试并加以改进。能说得出自己应用的主要原理。科学知识

知道张衡发明地动仪是利用了地震波在大地中传导的原理。知道瓦特发明蒸汽机是利用了蒸气气流的力量。了解发电的多种方法和电转化为其他能量的形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善始善终地从事一项活动。有精益求精的行为倾向。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知道张衡发明地动仪是利用了地震波在大地中传导的原理。不知道瓦特发明蒸汽机是利用了蒸气气流的力量。不了解发电的多种方法和电转化为其他能量的形式。

层次2:知道张衡发明地动仪是利用了地震波在大地中传导的原理。知道瓦特发明蒸汽机是利用了蒸气气流的力量。不了解发电的多种方法和电转化为其他能量的形式。

层次3:知道张衡发明地动仪是利用了地震波在大地中传导的原理。知道瓦特发明蒸汽机是利用了蒸气气流的力量。了解发电的多种方法和电转化为其他能量的形式。

探究能力

层次1:能将自己的设想画出图样。能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制作。不能在制作完成后进行尝试并加以改进。不能说得出自己应用的主要原理。

层次2:能将自己的设想画出图样。能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制作。能在制作完成后进行尝试并加以改进。不能说得出自己应用的主要原理。

层次3:能将自己的设想画出图样。能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制作。能在制作完成后进行尝试并加以改进。能说得出自己应用的主要原理。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科学原理及其应用的资料,气球、轮胎、卡纸、剪刀、胶带、吸管、泡沫板、木块、橡皮泥、叶轮、皮筋等。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 学 过 程教 学 改 进

一、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本领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懂得和解释是一种本领,能将所学的科学原理应用在物品的制作上是更大的本领。

2、你知道在科学的发展史上有哪些将科学原理应用在制作上的例子吗?

二、探索和调查

1、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科学原理应用在制作上的例子。

2、阅读书上73页的资料。

3、出示做小车的材料和要求(以空气为动力,比一比谁的小车跑的又快又远)

4、要想在比赛中获胜,你觉得做小车时应当注意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你的依据是什么?

5、回忆一下,做空气动力的小车运用到了我们以经学过的哪些知识?

6、学生动手制作。

7、小车进行比赛。

8、交流有关小船的资料。

9、设计自己想做的小船的草图和所需的简单材料。(应当配有文字说明)

10、你认为制作的小船应当涉及哪些科学原理呢?

11、讨论交流。

12、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图利用自己准备的材料制作一个小船。

13、你造的小船涉及哪些科学原理呢?

三、回顾和解释

1、今天,我们将自己所学的科学原理应用到了物品的制作上,这也是一种拓展。

2、其实,科学发展的目的本意就是用来改善人类的生活,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3、你在平时做过哪些小制作,你知道它们是根据哪些科学原理吗?

2.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篇二

关键词:《孔子游春》,教学设计,苏教版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高年级的教学应该集阅读、理解、思维、想象和创造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语文的理解与感悟能力。

设计思路:

《孔子游春》是一篇游记,描述了孔子带弟子到泗水河畔赏春,巧借河水教育弟子的故事,表现孔子对弟子的关爱及师生间的真挚情感。教学中把孔子带领学生游春的过程转化为“泗水春景图”“孔子论水图”“师生言志图”三幅情境图,通过赏、议、抒的教学过程来让学生体味文意。

教学目标

1. 在自学本课生字词的基础上,借助词语的理解,领会课文的内容;

2. 通过“赏”“议”“抒”的过程,理解孔子带领学生游春的目的;

3. 在朗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做人要做像水一样具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

教学重点:

读中欣赏泗水河畔美丽的春景,热议孔子论水,抒发师生的言志。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孔子所说的那段意味深长的话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谁来说说《论语》上的佳句?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佳句呀,都是孔夫子说过的话。今天我们将穿越时空隧道,来到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让孔夫子来给大家上一堂情境教学课好吗?来聆听圣人如诗般的教诲。今天,我们来学习《孔子游春》(板书课题),学生同时书空。

(二)初读感知

1. 学生自由读文。(出示自读要求)

2. 交流初读体会:(1)你读了课文,了解到什么?(2)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赏“泗水春景图”,议“孔子论水图”,抒“师生言志图”。

(三)赏“泗水春景图”

1. 春天的泗水是个好地方,你还记得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一起来看看吧。(出示课件)

2. 课文中描写的泗水春景图又是怎样的呢?指名读段。

3. 学词:(1)广袤的大地:读准生字,问——这里的广袤可以换什么词或还可以说怎样的大地。(2)飘逸的长发:读准生字,指导书写。请全班女生一起来读,师生共评。(3)宽广的胸怀、飘逸的长发、明亮的眸子、甜蜜的絮语。出词:文中还有一些类似的词组,全班读。师:这些词一般用来描写美丽的女子。下面我们把这些词语送回课文再读读看——师生接力读。(4)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师点评。

(四)议“孔子论水图”

1. 默读第一自然段,从中发现:听说泗水正涨春潮——是为了水去的。

2. 论水——遇水必观的孔子,究竟对水有着怎样的心得呢?

3. 自读。

4. 指名读。

5. 能听懂孔子的意思吗?(1)同桌互议:(不太懂)——当然,孔子话里都包含着深刻的道理。(2)指导方法:师适时给予引导和点拨,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平时看到的、听到的,细细地揣摩,提起笔,细细品味,写出自己对这些句子的理解。(3)生品读、批注。

6.交流点拨:(1)有德行。(师点出水的无私)指名该生读句。(2)有情义。(出示课件)随着地势的不同,水的形状又会发生哪些改变呢?句式拓展:水流进湖泊,就成了(……);水遇到悬崖峭壁,就化身为(……);遇到窄小的地势,就成了(……);汇合在一起,奔腾而去,就成了(……)。师点拨:有形却无形,水就是这样谦恭温柔。请女生一起读句。(3)有志向。请男生读出水的这种勇气与毅力。(4)善施教化。还万物本真的面貌,让万物洁净、美丽。

7. 再次鼓励学生用心领悟。

(五)抒“师生言志图”

1. 师:孔子仅仅是在谈水吗?他也是在抒发自己的情怀啊!为了让大家走进孔子的内心,老师准备了一段介绍孔子的录像——看录像。(录像可以配些关键字幕)

2. 生结合录像汇报:能从孔子的身上看到如水一般的美德吗?

3. 师:(1)智者乐水,在水中,孔子看到了君子所具有的所有美德。让我们读出对“水”由衷的欣赏。(3)君子有德,君子如水,孔子的一言一行,也让我们看到了君子如水一样的风范。让我们读出对“真君子”的敬佩。(4)在这个生机勃勃的春天,孔子的话语如太阳般温暖着我们,读出我们对孔子的敬意吧!

(六)回读课文,总结收获

1.听了孔夫子的“情境课”后,你有了哪些收获呢?

2.谈收获。师提示:可从词、句的积累,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方式诸多方面来总结,着重于谈文章的思想感情。

3. 积累词句。如果积累的是自己喜欢的词语,则用这个词语造句;如果积累的是句子,则背诵这个句子。

4. 课文结尾说:“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春意为什么会变得更浓呢?回顾课文,说说自己的理解。

(春光不变,但人欣赏春光的心情在变;春光不变,但春光中人心中的春景在变;春光不变,但春光中人的思想境界在变;春光不变,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变……)

(七)布置作业

1. 摘抄、背诵孔子的名言;

3.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篇三

[关键词]品读 精读 爱 美 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6-069

《夹竹桃》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散文随笔。文章通过质朴的文字描绘了在万紫千红的繁花中,外表普通沉静的夹竹桃所具有的可贵韧性,寄予了作者的人生追求和高雅志趣。如何让学生透过季老清新淡雅、朴实自然的文字风格,品读言语形式呈现出来的文本之美,感悟其人文情深,这是教学的关键。为此,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三读三悟的教学思路,带领学生三思三疑,使文本阅读达到了言意兼得。

一、初读情思悟情深,追问“爱”从何来

《夹竹桃》一开篇,便以朴实的文字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这段话值得学生品读,原因有三:其一,这里用了两个否定式的句子——“不名贵”“不是最美丽的”;用了一个重点强调的肯定句式——“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两种句式上的转换,透露出作者对夹竹桃的深深情思。其二,这段话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品读的思路,铺设了一条探寻作者人文情怀的阅读之路。其三,这段话里有两个重点词语——“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我由此入手,带领学生展开追问:“文中哪里能表现夹竹桃的不名贵?你从哪里读出夹竹桃不是最美丽的?文中哪里表现出‘我’最留恋夹竹桃?‘我’为什么对夹竹桃情有独钟?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对夹竹桃情深的句子,批注自己的感受。”

通过初读,学生体会到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并找到了与之相呼应的结尾句:“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由此理清了本文的思路:夹竹桃的韧性使“我”留恋和欣赏,夹竹桃的月色之美让“我”回忆和眷恋。这样一路追问,学生一路梳理,对课文就有了清晰的探寻。

二、再读韧性悟哲理,探究“美”在何方

《夹竹桃》写作风格独特,文质兼美,意涵丰富,在质朴的笔触中融合了深邃的人生哲理。在季老的眼中,夹竹桃的美并不在外表,而在它内在彰显出来的可贵韧性。由此我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夹竹桃用什么触动了‘我’的心?细读课文,找出描写夹竹桃韧性的句子进行圈画并批注。”学生找出了两段精妙的对比:在第三自然段中,描写了院中繁花盛开的热闹,而到了第四自然段则描绘了夹竹桃沉静开花的淡雅。两相对照更加衬托出夹竹桃的与众不同。学生针对其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品读:“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两个“又”字表现出夹竹桃花开不懈的蓬勃生命力,学生体验到这是美的接力,是生命的接力,在夹竹桃的世界里,没有衰败,只有灿烂。在对夹竹桃韧性描写的句子中,有一段引人注目的关联句式:“在……在……”“看不出……也看不出……”“无……不……”“从……从……无不……”。我让学生将这段话变成一首小诗进行赏析,并通过朗读的形式把握其情感意涵,然后进行深入思考:既然“无……不……”和“……无不……”都是表达夹竹桃天天盛开,从不衰败的含义,为什么还要反复使用呢?这种双重否定句式有什么作用?如果去掉这个句式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

通过对夹竹桃韧性特征的再读品悟,学生从关联词的运用中认识到,这是作者强调情感的一种手法,也是对夹竹桃表达欣赏和赞美的一种言语形式。

三、精读文本悟想象,思考“真”为何物

在季羡林先生的笔下,看似平凡的夹竹桃不只具有可贵的韧性,更有着无尽的风姿,能够引发观者无限的遐想和思索。正是基于对夹竹桃的喜爱,他的文字从质朴立刻变得华丽起来,意蕴悠长。如在描写月影下的夹竹桃时,透过富有张力的文字表现,他让读者也跟随着文本一起浮想联翩:站在夹竹桃迷离的花影中,看那参差的叶影吹动,想它是地图,它就是地图;想它是亚洲,是非洲,它就是亚洲和非洲,在空白的地方还有大海;想它是水中的荇藻,就有池塘会出现在眼前。

在这段描述中,季羡林对夹竹桃的向往和留恋显露无遗。我由此引导学生展开文本对话,进行自我解读和想象:“如果你就站在夹竹桃的月影之下,会想到什么?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学生通过自己的幻想,感悟到季老写作的妙处:动静结合,让文本中静态的夹竹桃变得像一幅动态的画,活灵活现,亦真亦幻,由此我带领学生推己及人,根据自己手头搜集的资料,知人论世地去思考季羡林作品中的一个“真”字。著名作家宗璞评价季羡林先生为“夹竹桃知己”,在他的人生经历中所体现出来的风格和情操,无一不是夹竹桃精神的写照。通过文本精读,学生借由作者的经历感悟季老人文精神中的“真”,而这也正是夹竹桃韧性精神的本质所在。

在对《夹竹桃》三读三悟的教学实践中,学生从感知夹竹桃的与众不同,到解读一代国学大师季羡林的高雅品格,一步步深入挖掘文本言语,既得言又得意。

4.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篇四

教学措施

带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加强学生动手、动脑,做好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进度 序号 课

题 课时 序号 课

题 课时 1 我在成长 1 16 能量转换 2 2 悄悄发生的变化

1-2 17 能源 1-2 3 人生之旅 1 18 节约能源与开发新能源 1 4 踏上健康之路 1 19 拓展 2-3 5 生物的遗传现象 1 20 应用 2 6 生物的变异现象 1 21 复习4 7 寻找遗传与变异的秘密 2 22 考试消失了的恐龙 1-2

化石告诉我们什么 2 达尔文与他的“进化论” 1

寻找生物的家园 2

有利于生存的本领 2

有趣的食物链 1

生态平衡 2

各种各样的能量 2

审查意见 教研组

5.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题 篇五

2、我们正处在青春期,身体形态和心理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女孩一般是10岁进入青春期,而男孩稍晚一些。

3、青春期除了身高突增之外,别一个特点是性发育开始。

4、一个人的成长与成熟意味着他将要更加自觉地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5、男孩在青春期时会出现变声、遗精等生理现象,这些都是青春发育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

6、标志我们成为“大人”的阶段是青春期。

7、吸烟和酗洒是少年健康的大敌:。

8、拔胡须会损伤毛囊,会使细菌侵入身体。

9、青春期对待异性的正确做法是:保持正确的交往态度和方式,而不是讥笑、杜绝、禁止异性的交往。

10、穿高跟鞋的坏处:穿高跟鞋容易使足前部受到挤压,引起脚趾外翻造成扁平足,还会加重骨盆负担,造成盆处狭窄给日后生育带来困难。

11、我们所处的阶段是:少年向成年的过渡期。

12、体育课上,老师要进行1500米跑步测试,而小红正处于月经期,对此,她应该将实际情况告诉老师。(√)

13、每个孩子都是10岁进入青春期。(×)

14、进入青春期,我们应当承担哪些责任?

答:努力学习,培养独立意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孝敬长辈,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等等。

15、青春期的心理特点:

(1)性意识骤然增长,容易对异性产生好感;

(2)智力水平迅猛提高;

(3)独立欲望增强,对事物有自己的见解,并能作出自己的判断,但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过高或过低。

(4)情感世界充满风暴,情绪不稳定,容易与老师家长对立;

(5)兴趣爱好广泛,求知欲和好奇心强;

6.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篇六

4.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实际问题。

5.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扇形统计图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6.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比和比例,简单方程等基础知识,具有进行四则混合运算的能力。让学生认识这些内容的概念,学会应用这些概念、方法和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2.使学生会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

3.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够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

三、学情分析

本年级学生数学基础很差,两级分化严重,有部分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不是很好,所以从整体来看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不理想,因此在今后教学中,一定要很抓基础,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注意提优补差,努力提高班级整体水平。

四、教学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①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的过程中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正确地判断圆柱和圆锥,理解、掌握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计算。

②学生结合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

③初步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④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过程中,学会用转化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方法,从而有效地觯决问题。

⑤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认识比例尺,会看比例尺,会进行比例尺的有关计算;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理解用比例关系解应用题的方法,学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⑥学生通过系统的复习,巩固和加深理解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更好地培养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并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数学思考方面

本学期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交流、反思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理解数学,增强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重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三)解决问题方面

能应用“转换”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反思意识,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选择相应策略的能力。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能积极参与各项数学活动,感受自己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方面的收获与进步,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②在探索和理解百分数的计算方法,比例的基本性质,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等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③通过阅读“你知道吗”以及参与“实践与综合应用”等活动,进一步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背景,体会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实践能力。

五、教学措施

1.认真搞好课堂教学研究工作,找课堂要质量。

2.教学相长,多阅读与教学有关的书籍,报刊、杂志,多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提高。

3.多与家长联系,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反馈信息。

4.采用“一帮一”互助活动,成立学习小组,让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评比,培养优生,鼓励学困生。

六、教学进度

六年级下册教学进度安排表

周次 日 期 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1 3.2~3.7 扇形统计图(3)机动(1)

2 3.8~3.14 解决问题的策略(3)机动(2)

3 3.15~3.21 比例(4)

4 3.22~3.28 比例(5)

5 3.29~4.4 确定位置(3)正比例和反比例(2)

6 4.5~4.11 正比例和反比例(3)

总复习:数与代数(1)

7 4.12~4.18 数与代数(4)

8 4.19~4.25 数与代数(5)

9 4.26~5.2 数与代数(5)

10 5.3~5.9 数与代数(2)图形与几何(3)

11 5.10~5.16 图形与几何(5)

12 5.17~5.23 图形与几何(2)统计与可能性(3)

13 5.24~5.30 综合应用(4)机动(1)

14 5.31~6.6 综合复习

15 6.7~6.13 综合复习

16 6.14~6.20 综合复习

17 6.21~6.27 综合复习

18 6.28~7.6 期末检测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教学计划篇三

一、教材分析

1.本学科所使用教材的编排体系

苏教版国标本《科学》六年级下册是在六年级上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本册教材从探究对象上看,突出了认识系统和平衡,从过程与方法上看,注重拓展与应用,从探究水平看,以指导性探究为主,逐步向自主性探究过渡。本册共由六个单元组成:《我长大了》、《遗传与变异》、《进化》、《共同的家园》、《神奇的能量》、《拓展与应用》。

2.全套教材的特点

(1)从问题入手

(2)强调秦立科学探究的过程

(3)重视过程中数据资料的收集与积累

3.本册教材的内容结构及特点

内容结构:这套《科学》教材打破了原有的科学知识体系,更强调科学概念结构化,把相关的科学概念重新组合在新的单元主题之下,如:“生命之源——水”、“土壤与生命”、“固体与液体”等,同时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的结合和渗透科学的人文精神。

特点:从这套教材的“单元主题结构表”和“科学探究序列表”的图表中,您可以看出,我们这套教材以整体结构上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和论证,集中体现《课标》新理念,特别是引进了法国“做中学”的教学思想,让学生有一种既见树木又见树的感觉饿。

4.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预测收和收集证据的能力。

2.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5.单元教材分析

本册共由六个单元组成:《我长大了》、《遗传与变异》、《进化》、《共同的家园》、《神奇的能量》、《拓展与应用》。

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是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有关生长发育和良好生活习惯等具体内容标准建构的。它是在学生们已经了解动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植物的一生”、“养蚕”),知道人类是如何繁衍后代(“我是怎样出生的”)的基础上引领孩子们对自身——从出生到现在以至将来的生长变化进行深入探究的一个单元。本单元重在指导学生认识和了解人体一生的变化,学习怎样正确对待自己的生长发育,并针对六年级学生正面临的青春期发育,给予针对性指导,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安全而又顺利地渡过青春发育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第二单元《遗传与变异》是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关于遗传和变异现象的内容要求来建构的,是在学生已学习了生物繁殖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的重要单元。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生物的遗传现象;第二部分,生物的变异现象;第三部分,了解人类对遗传、变异现象的探索。

第三单元《进化》是根据《课程标准》生命世界中关于生物进化的内容要求来建构的,这是在学生已学习了生物的繁殖、遗传与变异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生物进化的重要单元。本单元重点就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告诉我们什么)、生物进化的原因(适者生存)以及生物进化的理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等方面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并且对恐龙消失等热点话题进行了交流、推理和解释。同时,在带领学生探索生命如何进化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环境对生物的作用,进而形成自然选择这一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进一步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理解,为后面继续学习生物与环境的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单元《共同的家园》依据《标准》中关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这部分内容来进行建构的。这一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植物、动物以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从寻找生物的家园入手,去认识生物的栖息地,动植物为了适应环境在形态和习性上的特征,同一栖息地上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使学生逐步认识到生物和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生物要适应环境,同时又作用于环境,生物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生态系统,只有生态平衡,生物和环境才能共生共长。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赖于环境,又影响环境,影响其它生物的生存。

第五单元《神奇的能量》是依据《标准》中关于“能量的转换”等具体内容标准建构的,是小学阶段学习物质世界内容的最后一个单元。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能量;第二部分,说明能量可以进行转换;第三部分,介绍能源。第四部分,倡导节约能源和开发新能源,教育学生节约能源。

第六单元《拓展与应用》主要是依据《标准》中关于“能把探究过程中习得的知识、过程与方法运用于新的情境中”的要求来建构的。本单元的关键词:拓展、应用。拓展表现在解释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释现象,拓展所学。应用是拓展的操作形式,是将原理予以实际运用的过程。

6.本册教材的基础和学完本册教材应达到的水平

1.加强理论的学习,特别是小学科学课中关于“科学探究学习”的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思想与方法;

2.深刻领会并认真贯彻执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严格按“学程导航”范式认真备课与上课,积极构建活力课堂。

3.加强自身素养、知识水平以及业务能力的提升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4.认真钻研教材和各类教学参考书,浏览网络、杂志等,学习先进经验、科学设计教学策略;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创设良好氛围;

5.潜心解读学生、了解学生、知道学生认知规律以及学生学习的心理;

6.积极收集、准备各类探究活动材料提供有结构材料;发展学生搜集各类活动资源和素材能力并用于探究活动;

7.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特长,努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注重学生自主性探究和个性特长的培养。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知道探究过程与探究结论应该允许别人的质疑,结论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3.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4.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过程与方法:

1.了解人的生命周期,儿童身体发育的特点,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等等。

2.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遗传的,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生物与其父代及同代之间有许多不同。

3.理解环境为生物生存提供必要的条件,知道环境的变化会影响生物的生存。

4.意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的影响,知道一些动物保护自己的特殊本领,理解食物链的含义。

5.知道任何物体工作时都需要能量,电、光、热、声、磁等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知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6.能够运用已有知识解释未学过的一些科学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2.愿意合作与交流,喜欢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3.敢于大胆想象,尊重他人劳动成果,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4.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珍爱动植物的生命,不伤害它们,关注一些和进化有关的有趣问题。

5.想知道,爱提问。

6.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7.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8.知道学习知识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解释更多生活现象。

7.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篇七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第32页的《数字与信息》。根据教材特点, 结合聋生实际, 本课教学在网络平台上进行, 分两课时完成,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初步了解数字与信息的关系, 了解一些简单的数字编码的方法, 感受数字编码的思想及其应用价值。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尝试应用数字对信息进行处理, 培养其收集信息、选取信息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3.让学生尝试通过网络平台获取信息、交流信息, 提高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

感知数字表达信息的基本方法和作用。

【教学难点】尝试应用数字来处理信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创建“数字与信息”的专题学习网站。专题网站地址:61.177.200.130。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揭示课题

老师请大家看一幅图, 这台MP3是陈老师在商场里看到的, 同时我还发现MP3旁边有张标签, 今天也给大家带来了。 (显示课件)

“大特价”的标签上面还有一些数字, 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这些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呢?

学生做答……

总结:这张标签告诉我们A11型号、容量128兆的MP3, 原价149元, 现价119元。这就是数字给我们带来的信息。 (板书:数字与信息)

[说明]华罗庚曾经说过, 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而“数字与信息”是比较抽象的, 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从日常生活中“商场大特价”的标签引入, 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 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二、自主探索, 网上交流

1.比较两幅图片 (火警119、大特价119元) 中数字表示意思的不同, 引出编码以及编码的读法。

小结:数码不但能表示数量多少, 还可以表达一定的信息。

2.出示图片 (110 112 114 117 121 122 12315) 从这些数字编码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有不了解的自己上网查找获取信息, 并通过网络平台交流。

3.引申:还能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电话号码吗?

4.思考:这些数字组成的电话号码给我们带来哪些方便?了解编码的简洁性。

5.分辨相同数字 (112 121) 所表达的不同信息。揭示编码的规律性。

小结:将数字进行有规则的编码后, 就能准确地表达信息了。

6.了解邮政编码所表达的信息。

(1) 阅读课本或专题网站。

(2) 集体交流, 利用多媒体课件, 解读邮政编码的编排规则。

[说明]我国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教授曾给广大学生赠言“数学好玩”, 而传统教学中“一支粉笔、一本书、一个三角板 (圆规) ”就是数学教师的全部, 这又如何能堪此重负?于是, 在学生面前展示的便是抽象的理论以及千篇一律的授课方式, 数学的特性在学生们心目中就是难学、难懂、单调、枯燥, 远离生活, 远离实用, 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这部分的内容通过课件和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改变了传统的学科教学方式, 充分发挥聋生的视觉接受器的优势, 使教材“活”起来。通过比、说、看、查等途径, 使广泛存在于生活、为学生所熟悉而常被忽视的“数学”一下子展现在学生面前, “数字与信息”这一看似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有趣。

三、归纳小结, 巩固应用

邮政编码共有6个数字组成, 是按前两位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 第三个数字代表市, 第四个数字代表县级市, 最后两个数字代表乡政的规律排列的。

通过刚才的学习, 大家对邮政编码有了初步的了解, 那现在老师就要来考考大家, 我们去专题网站上去完成几个小练习。

切换到网站, 指导说明, 学生作业。

1.上网查找自己家的邮编。

2.老师这儿有一个邮政编码, 你能找到它具体的地址吗?

3.根据专题网站给的图片, 你能找到它们所在地的邮政编码吗?

4.去年我们学校有许多同学考上了山东特殊教育中等专业学校, 老师想给他们写封信, 地址有了, 你能根据地址帮老师查到邮政编码吗?

(学生网上作业)

(学生上传作业)

师点评:学生说说自己家的邮政编码各位分别表示什么?点评学生根据邮编查到的具体地址。点评学生根据地址或图片查到的邮政编码。

通过点评作业揭示邮政编码的唯一性。

观看“邮递工作者分检信件和机器分拣信件的录像”, 了解邮政编码的作用。

[说明]搭建及时沟通交流互动的网络平台, 解决了常规数学教学无法解决的问题, 开阔了学生视野, 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扩大了交流的范围, 增强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 更提高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通过这个平台上传作业, 并及时展现在大屏幕上, 教师即时点评, 使得学生内心的需要得到满足, 提高了课堂效益。

四、拓展应用, 提高能力

浏览专题网站上用数字编码来表达信息的例子。

说说生活见到的用数字编码来表达信息的例子。

用所学的知识给宾馆大楼的房间编号。在专题网站的“练一练”中完成作业。

1.自主练习。

2.上传作业、集体交流。

[说明]学生在专题网站上了解了不同行业编码的编排方法, 获取了大量信息, 丰富了编码的知识, 为学生的思维拓展提供了广泛的空间。拓展应用的安排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知识的形成来源于生活, 提炼于生活, 而知识的学习要回归与生活, 还原与生活。设计为宾馆房间编号这一练习, 旨在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达到技能与知识的双提高。

8.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篇八

1. 几场瑞雪后,春天的脚步已渐渐走向我们。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地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2. 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像朱自清一样满怀着对春天的深情写下了众多优美的诗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4课,品读两首古诗。(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用朱自清的散文《春》中的一组排比句导入,既是联系新知,又作为下面诗文整合的一个铺垫和引子,含蓄地揭示了诗文。

二、 学习《游园不值》

1. 借助图画,理解词义

(1) 出示与诗文相关的图画,引导观察: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2) 图中之人就是宋代诗人叶绍翁,他曾在西湖一带长期隐居,这是他在一天雨过天晴之后去拜访友人,写下的千古名篇。(指名读题)相机理解“不值”。

(3) 诗人在这次未遇到主人的游园过程中看到了什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4)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5) 诗句中有些字比较难懂,我们可以借助图来弄明白。看看图,你知道了哪些词的意思?

① “苍苔”见过吗?在图中找到苍苔。苍苔生长在潮湿的地方,春雨过后就会从地面长出来。

② 屐,(指图)木底鞋。

柴扉:柴门,用柴和树枝编成的一扇门。

【设计意图】古诗词义的理解比较枯燥,教师利用画面,既降低了学生理解词义的难度,也避免了教师琐碎的讲解。

(6) 诗中的“怜”是什么意思呢?记得曾经学过的“可怜九月初三夜”诗句吗?那里的“怜”指什么?两个“怜”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7) 师小结:理解诗文词义的方法很多,看来利用插图、联系旧知都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2. 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1) 读一读前两句诗,你知道诗题“游园不值”的原因吗?用上“因为……所以……”句式回答。

(2) 诗人此时此刻是什么样的心境?诗人游园心切,可久扣柴扉而不开,该是多么扫兴啊!带着这样的心境读一读前两句诗。

(3) 诗人是乘兴而来,现在要败兴而归了吗?教师引读后两句诗,读后提问:诗人此时心情怎样?

(4) 诗人看到什么而欣喜?仅仅是这一枝红杏让诗人欣喜?再读后两句诗。

(5) 诗的语言是凝练的,要想走进诗中,我们还得学会想象,想象诗外画,诗外音,诗外情。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试想推开这扇柴扉,诗人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设计意图】教师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句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展开想象,于是学生的思维便闪烁着灵动的光辉。一番再造想象让学生步入诗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并生发出热爱春天的美好情感。

3. 赏读古诗,深悟诗情

(1) 园中的景美不胜收,岂是这一堵矮墙能关得住的呀!诗人顿时豁然开朗,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让我们把这样的情感融入朗读中吧!

(2) (多媒体展现美好春光)面对园中美景,现在你就是叶绍翁,谁愿意来吟诵一下这首诗?

【设计意图】在学生反复吟诵诗句,情感有了较深的积淀后,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情感体验,为学生搭建朗读的展示平台,让他们换位赏读,学生兴趣盎然,整首诗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三、 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1. 引入诗题,看图知大意

(1) 这课还有一首杨万里的诗——《宿新市徐公店》,在这首诗里,诗人又写了什么样的春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呢?齐读诗题,相机理解“宿”“徐公店”。

(2) 指名读诗,其他同学想一想,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3) 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呢?看看图,再读读诗文,能不能从中受到启发,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篱落()的小径()的树

()的蝴蝶()的菜花()的儿童

(5)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把握诗文的主要内容:诗人杨万里住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里,那一天,他吃过午饭,走出客房,漫步来到徐公店的门外,他看到……

【设计意图】诗句的感情必须以正确的字词理解为基础。教师应摒弃独白,辅以画面,从诗中找景物,再与图对应,能使学生快速地把握诗的主旨,领略诗中的风光。

2. 启发想象,吟诵入境

(1) 诗文最后一句是“飞入菜花无处寻”,为什么不说“飞入菜花看不清”呢?“清”比“寻”读起来似乎更顺口,为什么诗人要用“寻”呢?(点出了孩童追黄蝶的欢快场景,使静止的画面动起来了)

(2) “无处寻”留给我们更广阔的想象空间,透过这三个字,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字以外的镜头:你仔细看,能看到黄蝶停歇、飞舞,儿童追跑捕蝶的情景;你仔细听,能听到儿童追蝶时的欢叫声、叹息声。展开想象,把这些内容说给同桌听。

(3) 这景、这人,俨然成了一幅意趣盎然的图画,我们一起来吟诵这首诗。

【设计意图】入诗境、悟诗情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在比较、想象中强调情感的激发,让学生与诗人的情、诗句的境形成共鸣。以诗为媒介开展听说训练,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又深化了诗的意境,使诗境丰满,境入人心。

四、 总结赏析,拓展积累

1. 今天我们学的两首古诗都是写春天的,虽然角度不同,景致不同,但都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春之美,让我们再次吟诵这两首诗。

2. 春色是诗人笔下生生不息的主题,来读读这些诗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

【设计意图】课内外整合,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理念。通过诵读既可以调动学生头脑中优美诗文的储备,又强化了语言的积累、应用。

上一篇:走近名师 倾听名师下一篇:小学校长的个人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