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

2024-09-24

简评(共8篇)

1.简评 篇一

绘本简评

《猜猜我有多爱你》、小熊奥菲系列、《爱心树》

《子儿,吐吐》、《彩虹色的花》、鼠小弟系列丛书

《猜猜我有多爱你》

书里有一只像孩子的小兔子和一只像爸爸或者妈妈的大兔子。小兔子像所有的孩子一样爱比较。这一天,它和大兔子比较谁的爱比较多。大兔子用智慧赢得了小兔子小小的爱,而小兔子用它的天真和想象赢得了大兔子多出一倍的爱。整个作品充溢着爱的气氛和快乐的童趣,但更令我们感动的是小兔子对大兔子傻傻的爱和大兔子对小兔子温暖而深沉的爱。从绘画角度看,两只兔子栩栩如生,毛茸茸的让孩子们忍不住想要拥抱温暖的他们。

当你很爱、很爱一个人的时候,也许你会想把这种感觉描绘出来,可是,就像小兔子和大兔子发现的那样,爱,实在不是一件容易衡量的东西。

小熊奥菲系列

小熊奥菲系列,画面温馨清丽,笔触细腻,情调甜美;内容上主要讲述小熊奥菲生动有趣的成长故事。

例如《春天什么时候来》中,运用反复的手法建构故事情节,能满足幼儿的思维模式。而在反复地结构中见情节的变化曲折,使故事极具吸引力。看着小熊奥菲我们会明白:这就是孩子,他们孜孜不倦地想要满足自己的愿望和好奇心,作为成人,我们应该保护孩子最初、而又最可贵的求知欲。当然,小熊最后的结果告诉孩子对于喜爱之事不能盲目追求,要在充满激情,也要保持理性,否则,春天来了,你却累得错过了春天。

《爱心树》

这是一部深刻的作品。画面由线条构成,没有丰富的颜色,也没有曲折的情节和可爱的形象,对于10个月的宝宝它并不是很有吸引了。但是,小谢还是忍不住要送给它,希望在他长大之后,能够第一时间看到这本感人至深的《爱心树》。

绘本不是简单的图画书,它的可贵在于将深刻的内涵寓于看似简单、其实精致的图画中;而文字精简却又一语中的。阅读绘本的乐趣就在于从图画中自由地挖掘其深刻,潜移默化地培养人的理解与表达能力。《爱心树》笔触看似粗糙,可细节之处见真情。看那多变的爱心树,变化的是它帮助男孩的方法,不变的是他围绕着孩子的爱——每一次见面,他都用自己的叶子圈成爱心,围绕着他,陪伴着他成长。

在施与爱之间,在爱与被爱之间,我们应该敬佩爱心树的,为它的无私与知足常乐。真切的爱着一个人,又怎么会计较回报呢?快乐是自己给的,做自己热爱的事情,无论结果如何,都无怨无悔。我们应该反思自己,每个人都曾似那个男孩——于父母、于朋友。我们应该告诉我们的孩子,这个世界上一定有这样爱着你的人,你不孤单;告诉我们的孩子,在索取的时候,请记得保护,在向前的时候,请记得回首握住爱你的人。

《子儿,吐吐》

本书色彩明丽,取材极具张力,来自先学前期幼儿的日常生活,极易使幼儿产生共鸣,非常适合先学前期幼儿。作者在绘画时采用了版画手抄纸、水性颜料和彩色铅笔,使整个画

面呈现水墨画渲染的效果。小猪造型拙朴生动,表情极其丰富;画面分割和布局灵活而不凌乱。通过字的大小变化、句子的反复和交替,表现人物纷乱和焦虑的心情。

《子儿,吐吐》的作者,充分挖掘并迎合了孩子的思维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幼儿可爱的泛灵论思想。例如想象自己头上长出树苗的情节,想必很多孩子都有过这样的猜想和担忧。在教育孩子吃瓜吐子儿的同时,让孩子与书本产生共鸣。渐渐发现阅读的乐趣。父母要善于引导孩子爱读书哦!

《彩虹色的花》

早春残雪,彩虹色的花将自己的花瓣献给需要帮助的人们,留给大家一片温情;冬去春来,生命轮回,彩虹色的花不会消失。

本书带有一点点悲伤的色彩,让孩子接触到生命教育,让孩子明白生的意义在于——你留下了什么。本书在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点的基础上,向孩子展示了一朵花的一生,不仅教育了幼儿要乐于助人,激发了幼儿的同情心,更让孩子明白生的意义,使孩子日后能够坦然面对死的恐惧;同时,还将人生是变化发展的这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彩虹色的花告诉孩子,让孩子明白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是有时间的,要珍惜眼前的时间。

鼠小弟系列丛书

鼠小弟系列丛书,它从幼儿的小视角描绘精彩的大世界,以简单重复的句子为孩子提供最佳语言学习环境,出人意料的情节也有助于激发孩子无限的想象,而简洁明了的画面则让孩子容易活动纯粹的美感体验。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能从中体会无比的乐趣,使亲子阅读能够达到最美妙的境界。

2.简评 篇二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关于经济增长的研究进入了又一次的繁荣。1986年, 保罗·罗默发表了开创性的论文《递增报酬和长期增长》, 标志着新增长理论或内生增长理论时期的开始。在索洛模型中有三个主要的经济变量是外生的:储蓄率、人口增长率和技术进步率。但是, 这三个经济变量显然又应是由人们的经济行为所决定, 它们的外生性假定既会使模型丧失一定的理论价值, 也会制约模型的现实解释力, 因此, 如何将它们内生化就成为索洛之后增长理论发展的方向。首先, 卡斯和库普曼斯在引入了拉姆齐的跨期可分效用框架后, 可将储蓄率内生化, 从而避免了索洛模型中可能出现的动态积累的无效率, 同时保持了条件收敛的结论。但是, 仅仅将储蓄率内生化并不能避免长期的人均正增长需要外生的技术进步来支持这一结论。其次, 外生的连续技术进步是索洛模型中长期人均增长的惟一源泉, 这是后来的研究者最不满意并且投入大量的研究试图努力来改进的地方。这方面的工作可分成两种类型:非报酬递减型和内生技术进步型。

二、非报酬递减

索洛模型中的条件收敛性质或者正的长期人均增长依赖于外生技术进步的性质都是源自资本的边际报酬递减的假定。因此, 构造内生增长理论的途径之一正是设法消除掉可积累要素所经历的报酬递减的长期趋势。关于报酬递减或递增的讨论由来以久, 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理解生产过程中的基本要素。如果只是在传统的意义上去理解生产要素的话, 则实物资本、劳动以及土地所经历的报酬递减可以说是合理的。但是, 技术进步或知识对于生产的贡献则很难说是报酬递减的, 因为知识不同于一般的物品, 它的使用在一定的意义上是非竞争性的。如果考虑到知识的这一特殊性质, 传统的规模报酬不变的生产函数就会遇到技术上的困难。因为竞争性投入将会把最终产品分配净尽, 从而非竞争性投入将无法获得补偿。因此, 如果在生产函数中引入非竞争性生产要素, 原有的规模报酬不变的性质就会被破坏, 这就是最初的内生增长模型假定规模报酬递增的主要原因。

接下来的问题是, 非竞争性的知识是如何产生?又是由谁来提供的呢?一种简单的办法是将知识处理为公共物品, 例如索洛模型以及内生增长模型都是采取这一办法。但是, 这两类模型在关于知识的假定上又有重要的区别, 索洛模型直接假定知识是外生给定的, 同时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 而本节的模型则是通过假定投资具有一定的正外部性, 而知识是在投资的过程中逐渐获得的, 并且一经获得就具有了公共物品的性质。另一种办法则是在保证知识使用的非竞争性的同时, 赋予知识的使用以一定的排他性, 从而知识的发明者可以通过这种对知识的垄断权而获得一定的垄断利润, 以此作为对知识创造者的激励。这就意味着, 如果要想将知识资本引入增长模型, 就必须突破传统的完全竞争框架, 这是内生技术进步模型的主要思想。

罗默模型和卢卡斯模型是内生增长理论的开端标志。罗默模型秉承的是扬的报酬递增和阿罗的将知识处理为公共物品的思想, 通过假设知识的创造是投资的一个副产品来消除掉报酬递减的趋势。现在一般认为扬是最早将报酬递增思想应用于解释长期增长的经济学家。但是, 在扬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出现反映其思想的正式模型。阿罗重新激活了将报酬递增思想应用于经济增长的研究兴趣。阿罗认为, 递增报酬的出现是由于在投资和生产过程中会有新知识产生, 并且这样的知识一旦产生即成为公共物品, 从而递增报酬对于单个企业来说是外部经济的。罗默继承了这一思想, 他假定知识是一种具有递增边际产品的资本品, 并且当其他的投入要素给定时, 消费品的生产是知识存量的函数。这一模型仍然容许完全竞争的框架, 实质上并没有真正地刻画出知识本身的特征, 而只是通过经济的外部性来间接地捕捉知识资本的效应。卢卡斯模型也将知识处理为公共物品, 但是和罗默不同, 卢卡斯秉承的是宇泽的思想, 强调人力资本在积累过程中的外部性。宇泽使用了索洛的总量生产函数, 同时又提出了另一个联系于生产有效性的生产函数。在这样的两部门框架下, 模型呈现出内生的可持续增长。

卢卡斯继承这一思想, 并且明确地将第二个生产函数界定到人力资本的使用上。其实早在宇泽和卢卡斯之前, 舒尔兹和贝克尔就已经提出了人力资本的积累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在卢卡斯看来, 人力资本理论的重点应当是研究经济个体如何在当前有效地配置其时间资源于各种活动当中, 以提高其在将来的生产率水平。如果要想将人力资本引入增长模型, 就必须包括以下两个因素: (1) 人力资本的水平会影响到当前的生产; (2) 当前的资源配置会影响到人力资本的积累。基于这种想法, 卢卡斯构造出了一个较宇泽更一般化的两部门增长模型。如果单从罗默和卢卡斯所构造的模型来看, 他们都假定了报酬递增的生产函数, 但是从产生内生增长的机制上来说, 这两个模型是不一样的。在罗默模型中, 由于知识的积累存在外溢效应, 这使得知识资本的平均产品不再递减, 从而克服了资本的报酬递减趋势, 长期的人均正增长得以实现;而卢卡斯模型只是一般的具有人力资本的两部门增长模型的一种特殊形式, 一般来说, 在具有人力资本的模型中产生内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资本的报酬率依赖于物质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存量的相对比例, 当这两种资本以相同的速度增长时, 递减报酬就不再适用, 从而稳态的正增长得以实现, 在这种意义上, 可以说人力资本是对技术进步的一种替代。巴罗和萨拉-伊-马丁证明了, 在具有人力资本的两部门增长模型中, 即使物质资本的积累是历经报酬递减的, 仍然可以在模型中得到内生增长。

三、内生技术进步

真正地将内生技术进步引入增长模型的奠基性工作是罗默、阿洪和豪伊特以及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 罗默讨论的是产品种类的增加对于增长的影响。在他的模型中, 新产品的开发类似于基础创新的活动, 其中所需的知识是一类特殊的物品, 既不同于普通的物品, 也不同于公共物品。一般来说, 普通物品是竞争性的, 并且也是排他性的;公共物品一般是非竞争性的, 并且也是非排他性的。罗默认为, 对于经济增长最有意义的情形, 也是最能体现技术进步特征的知识物品一般是非竞争性的, 并同时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对于这类知识的创造者来说, 他们一般会在创造之初申请专利,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人的使用, 这种垄断权力正是模型得以产生内生增长的关键。如果我们将罗默1990年文献中所描述的产品种类增加型的技术进步称为水平方向的创新的话, 则阿洪-豪伊特模型所定义的技术进步类型可称为垂直方向的创新, 这种类型的技术进步描述的不是新产品的开发, 而是已有产品质量的不断改进。

基于熊彼特提出的“破坏性创新”思想, 阿洪和豪伊特构造了一个内生增长模型, 其中的增长源泉正是垂直方向的创新, 而这种创新是由竞争性的研究部门提供的。在任一时期当中, 研究活动的数量取决于下一时期当中研究活动的期望数量, 这是因为下一次创新会导致当前垄断利润的完全丧失, 而下一次创新的成功概率的大小则取决于研究活动的多少, 因此, 期望的将来的研究活动越多, 从事当前的研究活动的积极性就越低。在阿洪-豪伊特模型中, 经济的产出取决于整个经济范围内研究活动的数量, 而作为随机变量的增长率本身, 其均值和方差都是关于创新规模、技术型劳动的规模以及研究活动的生产率的递增函数, 都是关于代表性个体的时间偏好率的递减函数。

关于产品质量改进型技术进步, 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在1991年的另一篇经典文献中构造了一个较为复杂的多物品模型, 但其中的原理和罗默类似, 他们并没有使用“破坏性创新”这一说法, 而是将他们的技术进步类型称为质量阶梯。无论是在罗默1990年的文献中, 还是阿洪和豪伊特1992年的文献中, 影响到增长率的参数基本上也是影响到这两个模型所描述的经济中的技术进步水平的参数。无论是人力资本、科研的效率 (或创新的概率) , 还是技术型劳动的投入, 创新的规模, 首先影响到的都是技术进步水平, 而技术进步又会进一步带动产出的增长。

因此, 产生内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技术进步, 这正是此类模型区别于通过非递减的资本报酬来实现内生增长的地方。技术进步也从根本上不同于索洛模型中的外生技术进步。在罗默模型和阿洪-豪伊特模型中, 技术的进步是通过市场机制来驱动的, 是内生的。而在前面所讨论的各种增长模型中, 无论是索洛模型, 还是具有外部经济的增长模型, 都是将知识作为纯粹的公共物品来考虑, 从而无法对知识的增长给出内生且合理的解释。上述技术进步类型都是产品创新方面的, 并不涉及到过程创新。但是, 如何将过程创新模型化并整合进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仍是增长经济学领域中有待开发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胡怀国内生增长理论的产生、发展与争论宁夏社会科学2003

[2]刘剑内生增长理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明.人文杂志2004

[3]赖明勇, 张新, 彭水军, 包群经济增长的源泉:人力资本、研究开发与技术外溢.中国社会科学2005

[4]易纲, 林明理解中国经济增长中国社会科学2003

[5]郭杰内生经济增长与我国政府支出结构的调整教学与研究2004

[6]陈超, 王海建环境外在性与“干中学”内生经济增长预测2002.

3.简评卢梭教育思想 篇三

关键词:卢梭教育思想自然主义

1卢梭教育思想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

十八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是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伟大运动。它加速了旧社会的崩溃,它促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到临。启蒙运动者揭起“尊崇理性”的旗帜,对于压迫人权的封建政治进行致命的抨击,对于陷入于愚昧的宗教迷信进行彻底的谴责,对于残害天性和因循守旧的文化教育进行根本的唾弃。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卢梭正是这一运动的思想先驱,他的开天辟地著作《爱弥儿》震惊了整个法国,乃至世界。正如卢梭在《爱弥儿》中写道:“各种建立在奢靡和虚节之上的风尚和风俗,把人们的生活过程局限于最不幸的整齐划一之中。”“我们的智慧全是奴性的偏见,我们的习俗都含在控制,压抑和压迫之中。文明人自生到死,都不能不为奴隶。婴儿被捆缚在襁褓之中,死尸被钉封在棺之内。人的一生都受着习俗制度所囚禁。”卢梭的论述真可谓一针见血直指封建制度的命脉。卢梭教育理论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强调人性的解放,注重人的个性特点,归于自然,注重人的自由,平等,独立。

2卢梭教育思想解读

卢梭在《爱弥儿》中主张教育应“归于自然,发展个性”。培养自由、平等、独立,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人。卢梭还提出在不同年龄阶段对儿童应该进行体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德育教育和爱情教育。自然教育理论贯穿于卢梭的教育理论,其核心是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历程,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如果打乱了儿童年龄发展规律次序,揠苗助长,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前功尽弃。

我们人类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要受到三种教育的影响,即:自然,人和事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教育;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施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指导,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即环境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是事物教育。三种教育协调一致,目标同一,学生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天性才能完美发展。要使这三种教育得到完美的结合,卢梭的答案:“人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必须服从“天性”的发展。他说:“在这三种教育因素之中,天性完全超越我们的控制能力以外;事物也只有一部分可以为我们所控制;只有人为的教育是我们支配的。”“因为这三种教育因素必须协力合作,所以受人支配的两种力量必须服从那种不受人支配的力量的领导。”

卢梭强烈反对教育为特权阶级服务,反对教育培养特权阶级的从业人员。认为现今的教育培养出来的是“暴君”,“恶棍”。这些迂腐和奢靡的王孙公子和达官贵人身体衰弱多病,精神萎靡不振,全身充满铜臭味,奴才一样的秉性。强调教育内容,方法要适合儿童身心自然发展进程,从儿童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为儿童自然发展创造有力的条件,激发儿童兴趣爱好和需要,尊重儿童个性,发挥儿童主动性,创造性,使儿童真正享受到自由和谐发展。卢梭在《爱弥儿》序言中说:“尽管有许多人著书立说,其目的据说完全是为了有益人群,然而在所有一切有益人类的事业中,首要的一件即教育人的事业,却被忽视了。“在教育进程中,卢梭反对揠苗助长和贪多务深,他说人的天性发展是有秩序的,率性发展的教育必须适应不同时期的儿童发育水平,万不该不顾天性发展硬把成人理解的知能来主观武断地强使幼年儿童接受。在教育方法上,反对强制压制和呆读死记,呼吁尊重儿童的自觉,提倡诱导启发。他要人“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他要人“成为天性所造成的人,而不是人造成的人”。卢梭为了使儿童避免受到社会洗染而率性成长,提出消极教育主张,他说:“那是不教儿童以道德或知识,反而保持他的心灵不生罪恶或错误。”

3卢梭教育思想对现代的启示

卢梭所提倡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不仅是对封建教育制度和观念的全面深刻的批判,而且使人类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也使教育发展方向发生了根本转变。

卢梭为了粉碎这种教育大声呼吁培养自然人。他说人类在自然状态下,既不是帝王,贵族,朝臣,也不是亿万富翁。人在出生时都是自由而平等的。

卢梭认为人在自然状态下,一定是心与身结合发展的,卢梭以爱弥儿为代表来描绘道:“至于我的学生,宁可说是自然的学生。他自最初起便被训练尽可能的自食其力,他并没有养成那永远求助于人的习惯,他更没养成那种向人夸示学问的习惯,他并不空谈,他注重实行”。他提倡向大自然学习而不向人为的学习。他认为知识是自然而然的获取而不是强加上去的。这种强加上的学习只能毁了孩子。在他没有意识到他在学习功课的时候,他的学习便进行的极为迅速。这样,他的身心才能健康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感觉学习的真正快乐。他还说:“假如我们不叫儿童埋头读书,而让他们到工厂从事劳作,他的双手便可通过工作来发展他的心灵,当他想象自己是一个工人时,他实在已经变成哲学家了”。卢梭还深刻地分析了人的痛苦产生的根源,认为人的欲望和能力之间的差距是痛苦的主要根源。只有趋于自然状态下的人,欲望和能力之间的差距才能越来越小,痛苦也就越小。卢梭的见解是极其深刻的,他的<爱弥儿>读者很多,而真正读懂他的深刻内涵的人却很少。

卢梭要人灵活的读书而且在实践中学习有用的知识,探索事物的发展规律。反对学校对儿童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这样的灌输知识只能使知识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学起来变得很痛苦。他说:“为了不定的将来而牺牲现在,为了给儿童准备他也许永不能享受的若干年后的幸福,而把种种约束加在他身上,开始就使他感受苦恼,象被判终身做苦工的忍受无限的苦役而且受这种苦楚而将来也不见得有益。天真快乐的童年消磨在哭泣,惩戒,恐吓与奴隶的生活之中”。

卢梭在《爱弥儿》中把儿童划分为四个阶段。

①从出生到两岁的婴儿期。婴儿身体的保健和养护。婴儿记忆力和想象力处在沉睡状态,感觉是他知识唯一来源。培养他去看,去摸,去听,因为这样他才能体会到看和摸的区别;了解物体的冷热。软硬,轻重,大小,从而慢慢感觉到物体种种不同性质。②从两岁到十二岁。外部的感觉器官,感觉经验,体育锻炼。学习勇敢的精神,忍受轻微的痛苦,并且渐渐学会忍受更大的痛苦。要和这些孩子做游戏玩耍,让他们的童年充满快乐,阳光,不要让他们童年充满惩罚,恐吓,哭泣和奴役。③从十二岁到十五岁少年期。好奇心,求知阶段。亲历亲为取得的成绩肯定比他人学来的观念清楚得多。同时,养成不轻易迷信权威的习惯。卢梭认为寓教于乐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④从十五岁到成年期。道德教育,善良情感,意志判断。卢梭认为教育儿童如何保护自己:教育儿童如何经受命运的打击;教育儿童如何看待富贵和贫穷;教育儿童如何在残酷的现实中生存。要锻炼儿童,磨砺勇气,从小知烦恼和痛苦,才是遵循自然之道。

4卢梭教育思想的局限性

4.简评小说《在路上》1 篇四

——简评小说《在路上》

《在路上》是我进大学后读的第一篇小说。本书以第一人称的角度,讲述了“我”追随迪安·莫里亚蒂及其朋友,成为“叛逆的一伙”,多次横越美国来回奔波,并沿途寻找刺激的故事。

我喜欢这部小说,喜欢那“叛逆的一伙”,喜欢那充满浓厚美国、墨西哥气息的旅途,喜欢译者王永年平和朴实的笔调。这是一本好书,书的扉页上印了一些著名评论家的评论。然而,貌似他们中很多人都将此书定义为“垮掉派”的代表作,将小说中的人物套上“垮掉的一代”的项圈。从而那些印刷字上三句不离“垮掉”二字。对这样的评论,我实难苟同。没错,小说中“叛逆的一伙”相当肆意妄为放荡不羁,以迪安为首的那一群四十年代末的美国年轻人,整日不务正业,一有借口就横穿全国寻找刺激,他们的言行像疯子一样。迪安开着“借来”的凯迪拉克,带上朋友和路边搭车的流浪汉,压着高速公路上的白线超速前进。在路上,他们喝着酒,乱喊乱叫;从纽约到芝加哥,到丹佛,到旧金山,到好莱坞„„来来往往,乐此不疲。他们的一些行为逾越了道德和法律的界限。但我认为,不能仅因为这样,就强行把他们定义为“垮掉的一代”。迪安他们放浪形骸之外,他们追逐真正的自由,追逐年轻人本应拥有的激情,他们毫不掩饰心中的想法,从而敢于冲破所谓道德所谓社会规则的条框的束缚,而不像所谓“常人”束手束脚庸庸碌碌度过压抑的一生。在我眼中,他们是人类社会中濒临灭绝的一群真正的自由者,无论从外在还是精神层面看,他们都不会“垮掉”。

曾看过一幅西方摄影作品,一个流浪汉坐在高楼林立的繁华都市街头,开心地吃着不多的食物,作品名为《最后的自由者》。这张照片震撼了我。流浪汉没有常人那样的社会、工作、家庭压力,完全可按自己的方式过活,有食物就开怀大嚼,没食物便抱头大睡,无拘无束,潇洒自在。迪安们便是这样的流浪汉,这样的自由者。进一步看,迪安们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中国的庄子,垂钓濮水,击缶而歌,任心灵翱翔九天之外,做一只自由自在曳尾于涂中的野龟。有谁敢站出来说庄子属于“垮掉的一代”呢?

当然,评论家们的“垮掉”论调也不是没有依据的。因为作者杰克·凯鲁亚克在书中提过这么一句“他们正像是推开吱嘎作响的石板门从阴暗地牢里出来的、自甘堕落的、卑微的美国人,也就是我正在慢慢融入的、新的垮掉的一代”。于是评论家们从中提取了他们眼中最有价值的“垮掉”一词。但我通篇读来,字里行间都洋溢着对迪安这个真正的自由者的怀念与称颂,洋溢着难以与他相见的淡淡的哀伤,就是读不出“垮掉”的味道来。我甚至想加入迪安的队伍中疯狂一把。或许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心中的迪安,不知是否有违作者本意,他永远不会“垮掉”。

最可恶的一件事,网上竟然有好事之人想把本书中“垮掉的一代”的帽子扣到我们80后、90后尤其是独生子女的身上。生活富足了,我们承认自己爱玩爱享受,个性叛逆,崇尚个人主义,但我们也有积极向上的一面,我们站在时代的浪尖潮头,我们有自己推动社会进步的独特方式。把我们定义为“垮掉的一代”,真是无稽之谈!

5.简评《就业促进法》 篇五

简评《就业促进法》

就业形势严峻的要害近些年来,我国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这是《就业促进法》出台的重大背景因素.然而,对就业形势严峻的认识,大多停留在劳动力供求矛盾的量化描述上.例如,到,全国劳动力总量将达到8.3亿人,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5000万人,而劳动力就业需求岗位只能新增4000万个,劳动力供求缺口在1000万个左右①.

作 者:王全兴 Wang Quanxing 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湖南大学刊 名:中国劳动 PKU英文刊名:CHINA LABOR年,卷(期):“”(9)分类号:G25关键词:

6.高考志愿:院校简评--吉林高校 篇六

1、该校坐落在吉林省省会长春市,是教育部直属的一所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既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也是首批建立研究生院的22所大学之一和“副部级”高校。2000年,该校由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前身是始建于1954年的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前身是长春地质学院)、长春邮电学院合并组建而成。2004年,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并入吉林大学。

2、这是一所我国目前办学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是东北三省实力最强的重点综合性大学。法学、朝鲜语、新闻学、资源勘查工程、植物保护、临床医学、哲学、化学、车辆工程、放射医学、经济学、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勘查技术与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制药工程、政治学与行政学、考古学、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地质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动物医学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延边大学

1、这是一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综合性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西部开发重点建设院校、吉林省和教育部共同重点支持建设大学,地处有“教育之乡”美誉的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首府延吉市。该校始建于1949年,1996年,原延边大学、延边医学院、延边农学院、延边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吉林艺术学院延边分院和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延边科技大学(筹)合并组建成新的延边大学。

2、朝鲜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朝鲜语言文学)、动物科学、汉语言、化学、临床医学、药学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吉林农业大学

1、该校创建于1948年,是吉林省属重点大学,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院校之一,1993年成为吉林省省属院校中最早获得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的高校。学校办学条件优越,师资力量雄厚,校园风光别致,是治学育人的佳园。

2、这是一所以农科为优势和特色的吉林省属重点大学,是吉林省农业、农村发展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摇篮。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是该校历史最悠久的主干院系之一,其动物医学专业和水产养殖学专业是非常不错的。另外,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学是重点学科。园艺、中药资源与开发、动物科学、农林经济管理、家政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动物医学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长春中医药大学

1、该校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长春中医学院,2006年更为现名。这是吉林省唯一一所以中医药学科为主,医、理、工、管、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鲜明办学特色和广泛社会声誉的省属重点大学,是吉林省中医药教育、科研、医疗和对外交流的中心。

2、该校拥有中医学、中药学2个博士后流动站;中医学、针灸推拿学、护理学、中药学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东北师范大学

1、该校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6所“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师范大学,坐落在风景迷人的北国春城——吉林省长春市。这是是一所以培养优秀的中学教师为优长的大学,被誉为“人民教师的摇篮”,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为基础教育服务的鲜明的办学特色。根据多年的教育实践,该校提出了新世纪的教育理念,即“尊重的教育”。希望通过倡导这种理念,使该校培养的教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精神,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性和个性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创造和谐的人文环境。毕业生以专业思想巩固、基础知识宽厚、教育素质高、基础理论和专业基本功扎实受到社会广泛欢迎和好评,在基础教育界享有较高声誉,毕业生供不应求。

2、该校原名东北大学,建校于1946年,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1949年定址于长春。1950年,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易名为东北师范大学。该校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应用经济学、数学、化学、生物学和地理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环境科学与工程、理论经济学等12个学科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英语、历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生物科学、地理科学、汉语言文学、小学教育、物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科学、心理学、会计学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吉林师范大学

1、该校是吉林省属重点大学,坐落在吉林省四平市,始建于1958年,前身是四平师范学院。

2、该校是吉林省高师院校的龙头和吉林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中学骨干教师培养中心和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物理学、小学教育、汉语言文学、思想政治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北华大学

1、该校于1999年由原吉林师范学院、吉林医学院、吉林林学院、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坐落在风景迷人的雾凇之都、中国魅力城市——吉林市。

2、这是一所吉林省省属规模最大的重点综合性大学,虽然刚刚合并不久,但却是一所历史悠久、享有盛名的百年老校。林学、临床医学、机械类、园林、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医学检验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长春大学

1、该校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这里曾是 1938 年伪满洲国最高学府长春建国大学的校址。1983 年改为吉林机电专科学校。1987 年由原吉林科技大学、吉林机电专科学校、长春外国语专科学校、长春职业大学 4 所学校合并,组建成新的长春大学。

2、该校现有国家大豆深加工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吉林分中心、国家高等教育视障资源中心3 个国家级科学研究中心。针灸推拿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长春理工大学

1、该校于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创办,前身是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大珩教授为主要创始人、第一任院长,现任名誉校长。该校先后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国防科委、五机部、机械委、机电部、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1999年,被划转为以吉林省管理为主,并与国防科工委共建;2002年,更为现名;2004年,被确定为吉林省重点大学。现为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部、长春市共建院校。

2、这是一所以光电技术为特色,光、机、电、算、材相结合为优势,工、理、文、经、管、法协调发展的吉林省省属重点大学。该校致力于光电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形成了光机电一体化科研工作的鲜明特色和优势。光学工程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历史悠久、实力特别雄厚。可以说,在光学以及光学有关的电子、计算机通信领域研究方面,该校有与其他名牌重点大学平起平坐的真功夫,丝毫不逊色于国内任何一所高校。其中,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光电子技术科学、测控技术与仪器、光电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是吉林省特色专业建设点;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光电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光电子技术科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

1、该校前身是1956年国家城市建设部创建的长春城市建设工程学校。1960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正式成立“吉林建筑工程学院”,成为吉林省唯一的土建类本科高等学校。1962年,在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的背景下,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停办并改回中专。1978年,复名为吉林建筑工程学院。

2、这是吉林省第一所土建类中等专业学校,也是新中国首批建立的十所建筑类专门学校之

一。给水排水工程、建筑学、土木工程、艺术设计等4个专业被评为吉林省首批特色专业建设点,给水排水工程、建筑学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吉林化工学院

1、该校创建于1958年,地处风光秀丽的雾淞冰雪名城、中国魅力城市——吉林市。

2、这是吉林省唯一一所化工类高校。化学工程是省级重点学科,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长春工程学院

该校是2000年由三所具有50年办学历史的全国示范性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长春建筑高等专科学校、长春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前身是长春地质高等专科学校)、长春水利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的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普通本科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该校是2004年由原吉林特产高等专科学校升格的一所以培养特产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为主的省属公办全日制本科院校,经济动物,动物制药工程,动物卫生与检验,药用植物,中药学,现代园艺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绿色食品科学与检测,农业生物技术等特色农业方面的专业达20多个,其中经济动物专业为国家级精品专业,药用植物专业为省级试点专业,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吉林医药学院

该校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吉林军医学院,创建于1952年,位于松花江畔的雾凇之都、中国魅力城市—吉林省吉林市。2004年8月,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由军队整体移交吉林省,更名为吉林医药学院,成为吉林省省属公办高等医学本科院校,是目前吉林省惟一独立设置的综合性高等医科院校。临床医学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1、该校创建于1979年,原名吉林技工师范学院,隶属原国家劳动总局;1983年,划归吉林省管理并更名为吉林职业师范学院;2002年,更为现名。该校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定的五所“高等学校职业技能鉴定试点院校”之一,是教育部确定的“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是吉林省人民政府确定的全省职教师资保障体系建设的牵头单位

2、该校坐落在风光秀美的历史名城吉林省省会长春市,是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全国第一所专门为职业教育培养培训专业课师资的全日制本科师范院校,也是目前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地区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本科职业师范院校,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本科职业师范院校,被誉为职业教育师资的摇篮。服装设计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2个专业被确定为省级特色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市场营销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吉林工商学院

该校是于2007年由原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和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实体合并组建的省属公办本科院校,坐落在北国春城长春市,设有正阳、和平、西安三个校区。食品科学与工程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长春工业大学

1、该校创建于1952年,前身是长春汽车技术训练班,先后历经长春汽车工业学校、长春汽车制造学校、长春工业专科学校、吉林工学院等时期,2002年更为现名。

2、这是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是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学科。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高分子材

料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金属材料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东北电力大学

1、这是一所以工科为主,专业特色鲜明的吉林省重点大学,创建于1949年,前身是长春电机高级职业学校,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电力工科学校。1978年更名为东北电力学院。原隶属于国家电力公司。2005年更为现名。该校坐落在依山傍水、景色宜人的著名旅游城市--吉林省吉林市。

2、该校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央部属院校。作为新中国第一所电力类高等学府,该校在电力领域曾经有着显赫的名声,热能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相当不错。再加上最近几年由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造成用电量大大增加,电厂纷纷上马,国家大力发展核电,该校在2006年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该校毕业生更有机会加盟核电事业。热能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应用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吉林财经大学

该校起步于1946年东北银行总行举办的银行干部学校;1950年成立东北银行专门学校,这是新中国创建的第一所金融高等学校。1958年9月组建吉林财贸学院,这是国家较早成立的普通本科财经院校之一。1992年5月更名为长春税务学院,是国家第一所、目前也是唯一一所税务本科大学。2010年更为现名。该校曾先后隶属于东北银行总行、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2000年划归吉林省人民政府。税务、工商管理、日语、会计学、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长春师范学院

该校成立于1958年,前身是原长春师范专科学校,195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以后更为现名。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历史学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通化师范学院

该校是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的高等师范本科院校,座落于山清水秀、交通便利的长白山麓—吉林省通化市。历史学、物理学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白城师范学院

该校是吉林省西部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其前身是白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始建于1958年。2000年8月,白城林业学校并入白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成为吉林省西部基础教育教师的摇篮。公共事业管理、生物科学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

该校创办于1995年,是国内民办高校中唯一的省重点高校,是教育部最早批准的9所民办本科院校之一,是国内第一所民办外语类本科院校,是吉林省外语语种最全的应用型高级外语外事人才培养基地。葡萄牙语专业、意大利语专业是省内高校唯一设置的专业。英语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吉林艺术学院

该校是东北地区惟一的综合性高等艺术学府。1946年,学院的前身东北大学鲁迅文艺学院音乐系初创之时,艺术的种子便已开始萌生。1958年,组建成独立建制的吉林艺术专科学校。此后,该校先后合并了吉林省文化干部学校、吉林省艺术学校、吉林省歌舞剧院附设的音乐舞蹈学校、吉林市艺术学校、长春电影制片厂附属长春电影学院等五所各具特色的艺术院校,初步形成了艺术学科完备的综合性办学格局。1978年升格为本科院校,逐步确立了东北地区艺术教育的优势地位。音乐学、艺术设计、表演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吉林体育学院

运动训练、体育教育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吉林艺术学院动画学院

动画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7.陈衍强《乡村书》简评 篇七

关键词:乡村,底层,口语化,情感

诗人陈衍强可以说是一个纯粹的乡村诗人, 他在自己的诗集自序中说:“我生长在农村, 写农村诗应该是我的强项, 而我关注的是底层, 是真正的民生和疼痛, 加之我的表达方式是独立的, 个性的, 民间的。所以有人要把我的诗歌读给他在乡下的父母听。” (1)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陈衍强开始自己的诗歌创作, 时至今日, 已经出版了三部诗集。应该说, 相比于前几年出版的两部集子来说, 他在2013年出版的诗集《乡村书》更能体现陈衍强的“乡村”特色。在这部新出版的《乡村书》中, 收录了陈衍强之前出版的《英雄美人》和《我的乡村》中的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乡村诗歌, 加上近几年创作的与乡村相关的新作, 共同构成了陈衍强诗歌创作的“乡村”书写的主旋律。

一.从“田园牧歌”向荒凉真实的转变

陈衍强笔下的乡村是什么样的呢?早在他八十年代出版的第一部诗集《英雄美人》当中, 陈衍强就有关于乡村的描摹, 在《家居峡谷》中, “家居峡谷的人/打开门也看不远/山就是路/水就是桥/太阳是一只旧电筒/刚从他们的头上晃过/就不亮了”, 就是在这样连阳光都显得奢侈的地方, 生活于其中的人又是什么样的感受呢?“他们在这种地方过日子/闷了/唱山歌也不管用/因为歌声还没有拐弯/又被悬崖弹回来/他们只能把属于他们的日子/一天一天地持续下去/砍柴烧火/挑水煮饭/哪怕头上掉下房子大的石头/也不搬家/只要河边的青草上/还有一件没有晒干的花衣裳/这里就还有爱情和幻想”。

这是三十年前的乡村, 这中间所表达的是满满的“田园牧歌”的情怀, 再看看现今的乡村:“有力气的男人外出找钱去了/才长大的姑娘被劳务输出了/连长的一般的寡妇/也进城给人擦皮鞋了/老的掉牙的老家/只剩下年迈的父母/带着上小学二年级的孙辈/白天在去年的土地上/掰包谷/夜晚守着三间瓦房/和两声狗叫” (《农村现状》) 。事实上, 这首《农村现状》是陈衍强前几年的作品, 此次被重新收录进《乡村书》这一集子, 再一次的呈现出来, 其最根本的原因是基于现实的真实情况, 诗歌中几年前的“现状”, 时至今日, 也仍然是“现状”。甚至可以说, 在乡村日益被“掏空”的过程中, 所产生的各种弊端, 已经被社会广泛认识到的情况下, 这种“现状”的当下存在, 给人留下的是更为触目惊心的震撼。这里再也没有了山歌, 没有了花衣裳, 没有了幻想, 有的只是赤裸裸的现实:在乡下的农村里, 除去守巢的老人和小孩, 仅有的生命就是从声音中才产生了“在场”———那只可怜的老狗。所以, 在陈衍强的内心深处, 他要《向狗致敬》:“是它在冷清的如坟地的山村/陪伴我年迈的父母/仿佛我的投错了娘胎的亲兄弟”。

陈衍强仅仅是用简单的笔触, 如同中国古代的水墨写意画那样:老人、小孩、瓦房和狗, 就勾勒出了整个诗作的内核, 应该说, 这些作为诗歌情感载体的直观对象, 在陈衍强早期的诗歌中也是常见的, 大为不同的是, 早期的作品中, 出现这些对象之时, 包含的是黄发垂髫的古典浪漫, 弥漫在诗中的是满满的田园牧歌的情怀, 而现在, 同样的对象, 情感却发生了截然不同的转变, 冷寂萧瑟与灰暗成为作品的真实写照。究其原因, 是乡村已经发生了变化, 诗人作为乡村的儿子, 他要用自己的诗歌, 深切的反映这种巨变。事实上, 这不仅仅是作品要源于生活这一单方面的规律说决定的,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诗人对乡村那种责任感要求诗人作出书写立场的转变。

二.在对立场景的描绘中揭示现实

陈衍强写农村, 与别的诗人写农村有很大的不同。如另一位诗人余毒所说的那样, 有些诗人写得浪漫而华丽, 好像农村是每一个大都市的后花园, 到处流露着莺飞草长的春天, 是世外桃源, 是保存纯真与质朴的精神的乌托邦, 可以供在城里精疲力尽的人们在经过惨烈的生活厮杀之后, 获得精神和身体的慰藉。 (2) 而对陈衍强来说, 那些世外桃源式的地乌托邦场景, 已经不能表达当下乡村中的最矛盾、最真实和最让人深思的东西了。

在陈衍强的笔下, 乡村的单纯朴素的外衣已经被剥离, 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乡村的赤裸裸的废墟般的存在, 揭示出在“田园牧歌”时代之后的一些丑恶。这种废墟般存在的状态, 不仅仅是乡村的纯客观的物质层面, 更包含着乡村人的精神层面的东西, 一种堕落的或者颓废的精神面貌, 或许每个从农村到城市的人都知道, 但是却不一定清楚这丑恶的审美价值, 在日常生活当中, 这种丑恶就发生在人们身边, 但是却由于对生活的漠视和在心中存留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 抑或由于家丑不可外扬的心理在作祟, 几乎从来不被人们纳入审视的范围之内, 但是陈衍强, 却用高度的凝练的手法, 将其从繁复的生活之中截取出来, 像办一次摄影展览那样, 罗列出来, 供读者和观众们审视和欣赏, 鉴别它们的丑恶。

已经有评论家指出陈衍强的乡村诗歌“主要是以对现实物象的白描, 让生活中的种种现象本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诗人并没有任何的夸大与缩小, 也没有多少直接的议论, 甚至那种悲情与忧思, 都只是透过对物象的描述, 而间接地表达出来的”。 (3) 对于陈衍强来说, 要让读者从中鉴别出哪些是美, 哪些是丑, 仅仅有白描好像还是不够的, 为了更明显地反省这种现实, 就需要有更为独到的视角。在此, 诗人通过对矛盾场景的对立刻画, 外加以稍显“刻薄”的眼光, 诚挚地剖析了自己的乡村。

在《打工妹回乡》和《打工妹返城》这两首诗歌之中, 他不仅仅从中看到了她们在“回乡”和“返城”时的表象。如在打工妹们“返城”时, “有的拖着行李箱/有的扛着蛇皮口袋”, “有的在自动取款机前插卡/有的在运输公司售票窗口排队/有的已经坐上开往昆明的班车/有的在班车上给业务主管发短信”;而在她们“回乡”时, “有的带着现金/有的带着活期存折或卡/有的带着美过的容/有的带着牛仔裤绷紧的下半身”。这些都是在场景的简单白描中显而易见的东西, 还有一些是被掩盖的, 但也被诗人“透视”了出来, “返城”之时, “有的提包里装的是腊肉/有的钱包里藏的是安全套”;“回乡”的那刻, “有的带着洗头的手势/有的带着一发不可收拾的毒瘾”, 更有甚者, 她们之中, “有的带着难言之隐的炎症/有的带着办农家乐的想法/有的带着嫁矿老板的迫切心情”, 这种对个人来说的绝对“秘密”在此也被诗人所窥视到, 并将其揭露出来。

在这一“回”一“返”的场景刻画之间, 矛盾的对立已经形成, 离家之时的未知的命运和对生活的憧憬, 也在回乡之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清晰化, 只是在这种命运的清晰化之中, 更加凸现的却是她们的追求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这种落差在乡村中间变成一种恶性的循环, 致使在场面的对立营造中不断的延续着乡村未来发展的噩梦。

三.不断扩大的新口语化写作策略

陈衍强自己说, 他的诗歌, 有很强的口语化写作倾向, 他曾经表示“我近年来开始努力用诗歌将我身边的人和事叙述出来, 这并不需要太多的技术手段, 不需要以修辞、词藻堆砌可以复制的形式主义诗风, 只需要把我们日常生活 (甚至是平庸的生活) 表现得很精彩就够了。如我已经发表的《大哥陈衍章》、《家族》、《罗官员的母亲》、《宣传部长饶祥碧》、《我和办公室的同事们》、《刘家芬的失踪》等都是我在平民主义精神照耀下对‘新口语诗’的一种光大”。 (4)

然而, 就是在这种口语化的写作思路指导下, 陈衍强作为生活的参与者与旁观者, 在随意、调侃、幽默与诙谐地叙述他所想讲的人物和事件, 甚至有人把他的诗歌读给乡人听得时候, 他却有着另外地担心, 他曾说他的诗集不敢给老家的人看, 因为每首都有人说这是写村里的哪一个人。

诚然, 因为这种口语化的写作策略, 陈衍强的诗歌在内容上通俗易懂, 这种通俗易懂的特性, 一方面是来源于诗人本身就是一个扎根于农村的写作者, 自身从农村出来, 深入地体验农村的生活, 感受农村的现状, 自觉地把自己以及自己的创作和农村联系起来, 形成了他对现实主义写作态度的坚守;另一方面则是他的这种口语化写作方式与他通过诗歌讲故事的具体方法联系在一起, 更为直接地转化为对故事的讲述上, 可以说, 他的诗歌, 每一首都是在讲故事。然而他这种对故事的讲述, 又不同于叙事诗, 叙事诗更多的是指向———诗, 在陈衍强这里, 更多时候是故事, 诗歌仅仅成为一种载体形式, 是一条指向性的道路, 或者说, 是一个开端。如在《老家 (之二) 》中写道:“乳房开始挂果的小姨妹/月亮出来就有高潮/今年开春/她把推豆花的磨坊/搬到姐夫家的山墙边/盖上去年的瓦/成为偏房”。“偏房”本是乡村的口语, 本意表示在正屋旁边所建的房屋, 在这一作品中, 句子本身确实在标示着正屋山墙旁边有了另外的一间推豆花的房子, 但是, 乡下人对于在家庭之外的两性关系的发生, 不会用“情人”这样的词汇, 反而也是“偏房”这一词语, 从早期社会历史中继承下来的这一口头词语, 既表达了句子本身的意思, 又指涉了句子深处不便说明的“故事”。

可以说陈衍强的大部分作品, 都是在形式的层面上实现着诗歌体裁的同时, 在体裁之外, 实现着更深层面上的故事生成, 正是这些没有用语言进行详细诉说的故事, 才使得口语化的写作反而显得更为深沉有分量。

四.双重的身份与不变的真爱

从陈衍强的作品来看, 他习惯使用简单的白描手法来刻画农村的现状, 通过诙谐幽默的口语来讲述发生在农村的故事, 但是其中所蕴含的感情却非常的丰富, 只有通过对作品的深层解读, 才可以从中体味得到。

他在作品中说:“我自从挣脱老家/就仿佛远离山沟的水声/即便抽空携带媳妇和烟酒回去/也仅仅吃一顿父母的苦/然后拉着腊肉/车一掉头/我就把蓬头垢面的老家/甩在乡下” (《再写老家》) 。在此, 诗人“挣脱”了老家, 貌似摆脱了那贫困的乡村。但是, 诗人的这种“挣脱”, 从根本上说来, 仅仅只是一种身体的摆脱和逃离。割不断的是和故乡的精神羁绊。那个山村, 那个老家, 那里有着维系他和乡村关系的亲人的存在, 诗人“抽空携带媳妇和烟酒回去”之时, 也不单单是“吃一顿父母的苦”, 在这里, 乡村生活中的“苦”, 已经不仅仅是“父母的苦”, 其中更饱含着所有父老乡亲, 所有在老家苦苦挣扎的亲人们的痛。

诗人本身就出生在乡下山村, 生长在山村, 虽然他如今也进了城, 作为国家工作人员生活在县城之中, 哪怕是诗人所生活的彝良县是国家级的贫困县, 从规模来说, 对于我们日常所认识的“城市”或者“都市”来说, 也仅仅是一较大以点的“乡村”而已。在成为了一个“城里人”之后, 他还因为生活和写作的需要, 常常地返回农村, 他无法割断自己同乡村的那种联系。对于乡村, 对于生活在这里的人, 他有一种融化在自己血液当中的情感。客观地说来, 诗人情感的这种复杂性, 除了作为“城里人”对乡村的眷恋之外, 更深层的是表现在他对于乡村的深刻反思之上。

山区农村的生活主基调是“疼痛”, “他们也无法说出/一种寒风撕裂皮肤的疼痛/一种镰刀割破手指的疼痛/一种锄头挖进骨头的疼痛/我不知道除了用挣扎/还有什么字眼能代替他们的劳动/他们被浅薄的土地耗尽一生/然后被二十四节气翻耕成泥沙” (《疼痛》) 。对于这种“疼痛”, 更多的人选择了“逃离”, “带着老乡到处漫游的手机号码/即使身上只揣有100块钱/即使扛着塞满腊肉的编织袋挤火车/即使到了大城市的晚上蹲屋檐/即使被坏人拉进很黑的社会/即使梦想在工厂的流水线上淌血” (《农村娃儿》) , 这是诗人代替农村娃儿的沉痛诉说, 也是农村的青年一代的现实选择。不愿意再在土地上谋生, 而“逃离”之后又是如此的凄惨, 乡村的未来只能是更加的荒凉, 更加的了无生气。在对这种“逃离”的沉痛诉说之中, 显露出来的是诗人对于乡村未来的忧虑。毕竟, 土生土长的农村娃儿, 他们才是乡村今后发展的生力军, 没有他们, 乡村就不会有未来, 在他们一个个逃离的身影之中, 村庄的未来似乎正在诗人眼前浮现。

从早期对乡村“田园牧歌”式生活的赞美到对先进农村现状的沉痛揭示, 诗人的情感并不是仅仅由追忆转为批判, 在对乡村现实的揭示中, 恰恰更包含着对乡村的真爱。眷恋故乡年迈的父母, 是一种爱;感慨故乡的日益破落, 是一种爱;疼惜乡村青年的逃离, 也是一种爱。没有这种深沉的爱意, 就不会有对往昔的追忆, 就不会有对现今的哀痛, 也就不会有对于未来的担忧。诗人的这种爱, 是一种大情怀, 包含在过去, 现在, 也融入到了未来。

五.结语

陈衍强说自己是“父亲种出来的粮食”, 那是因为诗人心中有着“根”在乡村土地的信仰。在陈衍强的“乡村”主题诗歌中, 可以清楚地看到诗人对当下贫困偏远地区乡村的真实描摹, 可以从中体会到诗人对当下乡村“世界”的批判, 也可以从中领悟诗人对于他所依赖的乡村的“田园牧歌”式的追忆, 更有对乡村未来的渴望。他用自己的诗歌, 追忆乡村的美好, 揭示乡村的丑恶, 表达自己的忧心, 他把自己的创作的中心用一种坚守的态度, 定在了乡村土地之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陈衍强真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纯粹”的乡村诗人。

参考文献

[1] 陈衍强, 乡村书,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3年, 第3页

[24] 陈衍强, 英雄美人,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3年, 第2页, 第3页

8.2015年半年度报告简评 篇八

值得留意的是,公司利润增速低于营收增速,这一方面说明,外延扩张的确有利于公司增收增利,丰富业务类型与服务方式,增强客户黏性,另一方面,母公司与子公司、参股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参股公司的业务整合协同,仍需时日,管理上的摩擦损耗将长期存在。实际上,在公司近年通过收购而控股、参股的子公司中,重庆年度广告传媒上半年亏损569万元,合宝娱乐亏损100万元。对投资者而言,了解一家公司已经不易,要想熟悉一家频繁整合收购的公司,更是困难重重,多一份谨慎是应该的。蓝色光标在2015年度的業绩变脸就是这方面很好的例子。

通过兼并收购,省广股份不断丰富了业务类型,户外、体育娱乐、公关、程序化购买、社会化营销、移动营销、电视广告代理等全面开花,较之上市前,业务更加多元,作业模式更加多样,朝着有全球影响力、综合性的营销传播服务集团迈出了坚实一步。在进一步丰富业务类型和作业模式的同时,毛利率在2015年上半年为16.14%,同比虽下降了3个百分点,仍处于行业较高水平。

与业内同行引力传媒、龙韵股份等相比,销售管理费用同比增长过快(32.3%),销售管理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偏高(8.6%),这更突显了规模远在引力、龙韵之上的省广股份,如何充分发挥规模优势,强化协同效应,还有很多的工作可以做。

【简评】推荐阅读:

钱塘湖春行简评及赏析09-05

上一篇:众志成城下一篇:我的路初中作文600字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