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健康中医研究进展

2024-07-30

亚健康中医研究进展(共10篇)

1.亚健康中医研究进展 篇一

现在条件好了,但是很多人的身体确实亚健康状态,而不是健康的状态,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多人都觉得自己的身体是需要及时的调节的,如果再不好好的调节自己身体的话,那么亚健康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的时候就会导致身体患上一些疾病,所以说身体是眼健康状态的人必须要及时的调节过来,那么中医调节眼健康的方法有哪些呢?

随着社会种各行各业竞争的激烈,中青年人群承担着家庭、社会巨大压力,他们往往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上,没时间关注自己的身体,也有很多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盲目自信,总是根据自己经验作不科学的自我判断。由于缺乏基本的健康知识,身体出现了早期病症信号,总以为是小毛病,不重视,硬顶着,等到一定地步,也到了疾病成真的时候。

实际上,许多人已处于“亚健康”状态,又称“灰色状态”和“第三状态”,这种状态西医检查无阳性体征,难以诊断,最后常被以为没有病,实际上身体已出现了疾病的前期征兆。遇到小病小痛,自己凭广告去药店买些药临时应付一下病情。当身体受不了时,影响正常工作,治疗期已过,疾病已到了不可逆转的地步,像这种例子在生活中屡见不鲜。

什么人易出现第三状态呢?经常酗酒、吸烟、暴饮暴食、体重过重或过轻、夜生活多、夜间工作、脑力劳动过度、妇女经前经后等人群。如果不引起重视和加以防范,持续加重,都可以转化为疾病。这些人在症状时期最适合通过中医来解决问题。

如果身体呈现了亚健康的状态,那么就要及时的给自己选择这些方法来给自己改善亚健康的状态,在改善亚健康的时候必须要适当的锻炼,让自己的身体永远的健康下来,改善亚健康自己的饮食和生活,还有一些习惯都是要永远改善的,远离伤害才是最健康的保障。

2.亚健康中医研究进展 篇二

自2003年美国高血压预防、诊断、评估与治疗联合委员会第七次报告 (JNC-7) 明确提出“高血压前期”概念以来, 国内外陆续开展了相关方面研究。伴随人类心脏“基金组蓝图”的绘制, G蛋白偶联受体的晶体三维结构的研发, R-1型Catestatin的发现, 现代医学在高血压领域不断创新并取得巨大的进展。中医学对高血压前期的认识尚处于起步阶段, 对高血压前期发生发展机制及治疗干预策略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的精髓, 证候是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阶段本质的反应, 乃辨证核心所在。现就高血压前期的证候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高血压前期中医命名研究

中医历代医家从高血压病的症状出发, 常以“眩晕”“头痛”“中风”等病论述[3]。对于高血压前期的中医命名, 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高血压前期属于“治未病”范畴[4,5], 是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原因在于高血压前期是从正常血压到高血压的过渡阶段, 高血压前期已有诸多亚临床改变, 如:大动脉顺应性下降, 颈动脉粥样硬化, 血流储备受损, 微量白蛋白尿, 血尿酸水平升高等靶器官受损的细微征兆[6]。这些改变正切合治未病的第二阶段———欲病防病层次。还有学者基于高血压前期患者主观症状不明显, 中医四诊诊断有限, 将其归为“隐证”范畴, 即机体已存在病理改变, 但按照中医四诊却“无症可辨”的一类病证或状态[7]。然而, 大部分研究表明高血压前期人群中已存在单个或多个危险因素聚集, 甚至发生靶器官的损害, 单纯“无症状者”较少[8], 有数据显示这一人群占35%左右[9,10]。

2 高血压前期发生发展机制研究

关于高血压的病因病机认识, 早在《黄帝内经》即有“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的相关记载, 后世较有名的论点有朱丹溪“无痰不作眩”之说, 张景岳的“因虚致眩”及虞抟的“血瘀致眩”论。近现代医家结合临证经验, 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使高血压病因病机的研究更加深入全面。目前对高血压前期的发生发展机制认识尚处于理论探讨阶段。多数研究者认为, 血压升高是一个线性过程, 高血压前期是高血压的早期阶段, 故而认为其机制符合高血压早期特征。

满秋珊[10]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125例高血压前期人群调查发现, 高血压前期以实证为主, 仅表现为阴虚。陆峰等[9]采用证候流行病学的横断面调查方法, 对山东省平原县机关事业人群中年龄在18岁以上的194例高血压前期人群调查显示, 高血压前期以实证及虚实夹杂居多, 机制与气机失调、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阳上亢证有关。杨洁[11]基于高血压前期急躁易怒、面赤、夜尿频多等症状较常见, 提出情志因素在高血压前期发生发展的重要性。总之, 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过度、禀赋不足与体质因素等是高血压前期的主要原因, 高血压前期发生要点在于风、火、痰、瘀、气、虚, 机制以实为主, 涉及肝、肾二脏。

3 高血压前期症候研究

关于高血压前期人群症候方面研究尚少, 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调查研究。现有结果表明高血压前期症状分布较广泛。杨洁[11]对194例高血压前期人群调查发现, 其症状出现频率较高的有急躁易怒、舌象、健忘、头晕、夜尿频多、口干、面赤等。杨川洲[12]对300例高血压前期人群调查发现, 高血压前期症状以反复头晕、头痛、急躁易怒、口干、面赤、耳鸣、失眠等较为常见。

4 高血压前期辨证分型及其分布规律研究

高血压前期中医辨证分型报道较少, 目前尚无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 直接影响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及临床推广价值。中华中医药学会2006年发布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将高血压前期分为肝气郁结、肝郁化火、脾虚湿阻、肺脾气虚、肝肾阴虚、心脾两虚、肝郁脾虚和痰热内扰八型。顾健霞等[8]采用流行病学方法参照《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的分型对300名健康体检的高血压前期人群调查发现, 高血压前期辨证分型多为肝郁脾虚、肝郁化火及痰热内扰型。汤峥丽等[13]将高血压前期分肝火亢盛型、阴虚阳亢型、痰湿壅盛型和阴阳两虚型4型进行调查研究。沈丽[14]对135例高血压前期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分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型、脾虚痰浊型、阴阳两虚型4型辨证治疗。官杰等[15]为老年人在高血压前期人群中比例较高, 提出通过中医辨证分型, 进而论治高血压前期的重要性。满秋珊等[16]主张辨证施膳、辨证用药发挥中医保健预防在高血压前期干预中的特色, 但对于如何辨证未做进一步说明。

5 高血压前期方证结合研究

方证的结合研究, 是理法与方药的桥梁。目前方证结合作为现代化研究的热点已深入微观层面。随着系统生物学的发展, 基因组学、代谢组学及蛋白组学等技术手段为方证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关于高血压病的方证结合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 高血压前期相关研究正逐步展开。

周宝宽[17]对阴虚阳亢型高血压前期人群给予滋阴平肝潜阳汤调治, 与杞菊地黄汤组比较, 总有效率达95%, 从疗效上证明滋阴平肝潜阳汤与阴虚阳亢证的对应关系。陈素红等[18]通过观察高血压肝阳上亢证模型大鼠的一般特征, 得出天麻钩藤方、羚角降压方具有平肝潜阳之功效, 能改善高血压肝阳上亢证之面部烘热、腰膝酸软、狂躁易怒, 降低收缩压, 具有一定的方证相应性。胡小勤[19]从微观角度出发, 通过制作高血压病气虚血瘀证细胞模型, 找到某些差异蛋白可作为高血压病气虚血瘀证的标志蛋白或补阳还五汤的作用靶点, 这可能是补阳还五汤与高血压病气虚血瘀证方证相关的现代生物学基础之一。

6 高血压前期中医证本质研究

证候研究一直是中医领域的研究热点。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证候标准化、客观化、微观化的呼声越来越高, 学者们试图从证本质的研究中找到突破点揭示中医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

6.1证候模型研究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模型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原发性高血压的最佳动物模型。屈会化等[20]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宏观表征及行为学观察得出, 14周~18周龄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基本符合高血压辨证分型的肝阳上亢证。江秀东等[21]采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以长期激怒联合高质饮食法, 成功建立了肝旺痰阻型高血压大鼠动物模型。熊新贵等[22]结合蛋白质组学研究, 试图揭示不同模型证型间相同蛋白质及差异蛋白质的表达, 为证候模型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

证候模型的建立是深化证候物质基础认识的重要思路与方法。目前, 高血压前期证候模型的研究尚属空白阶段, 如何从已有的高血压证候模型中寻找构建思路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6.2 证候与基因多态性研究

中医证是机体病理生理变化某一阶段的综合表现和概括, 近年来关于高血压中医证候与基因多态性的研究作为中西医结合的切入点备受关注。

蒋卫民等[23]发现, PTP-1B基因IVS6+G82A位点G突变与高血压胰岛素抵抗肝阳亢盛证候特点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廖慧玲等[24]研究发现, 高血压病中医实证、虚证与AGT基因M235T多态性存在相关关系。陆曙[25]研究证明,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 (RAAS) 系统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中医证型之阴阳两虚证具有显著相关性。

高血压前期证型与基因多态性的研究未见报道, 但高血压与基因多态性的相关研究无疑将成为高血压前期基因组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7 高血压前期体质研究

7.1 高血压前期证候与体质关系研究

体质类型是个体在健康、亚健康、疾病状态下所表现的阴阳、气血、津液的描述, 中医证候则是在亚健康及疾病状态下脏腑、气血、阴阳盛衰情况及病因、病位等方面的概括[26]。高血压前期是处于健康与疾病的亚健康状态。临床实践发现, 高血压前期人群部分因主观不适症状不明显而陷入“无症可辨”的僵局, 通过现代医学检测手段却可得阳性结果。有学者[7]认为, 传统的四诊合参已不能满足现代诊察疾病的需要, 辨证与辨体相结合的方式既可祛除四诊的盲区, 又可从辨体施治角度为高血压前期防治提供新思路。

7.2 体质辨识干预研究

项颖等[27]对98例高血压前期人群实行生活方式指导, 并依据体质类型进行个性化的护理干预, 随访1年, 与对照组相比, 血压均值明显下降, 体质改善率达到80%。满秋珊等[16]认为阴阳气血失调是高血压发生的病机, 提倡运用气功、穴位贴敷、磁疗、足浴等养生保健方法结合体质辨识辨体养生, 调整阴阳平衡, 延缓高血压进展。韩颖萍[28]结合中医治未病理论养生保健的思路主张运用王琦的9种体质分类标准进行辨体饮食调护达到降压的目的。张洪钧[29]认为应当纠正高血压病的易患体质来防治高血压, 因食品有一定偏性, 集补养、通气血、驱邪气于一体, 所以食疗可望成为调整体质、根治疾病的方法之一。王河宝等[30]认为体质作为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 贯穿高血压病的整个过程, 应当运用体质学说对高血压进行体质分型, 针对性应用药物调理和养生保健。由此可见, 中医体质学说为辨体防治高血压前期提供了临床指导。

8 小结与展望

现代医学手段的发展, 为中医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平台, 拓宽了中医证候的研究思路。目前中医证候在高血压前期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 存在以下不足:①高血压前期的证候研究缺乏系统的理论论证, 观点大多为一家之言或学者经验之谈, 缺乏证据支持。②高血压前期的证型研究因其诊断、辨证分型标准的不统一直接决定了研究可信度的下降。③高血压前期证候模型的建立难度较大, 使得研究不能深入开展。按照传统的造模方式, 造模时一定要让动物有清楚的病因、病位和病性来模仿, 而高血压前期未达到疾病的状态, 给造模带来了很大困难。此外, 缺乏特异性指标来衡量模型建立的成功性。④借鉴现代医学思路与方法, 高血压证的本质研究取得一定进展, 但此法的研究是否真正贴近证的本质尚且未知。⑤高血压前期研究尚需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观察, 将循证医学及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引入其研究, 推进证候规范化及标准化的发展。

高血压的防治是一项持久战。血压升高仅仅是高血压的一个生物学标志, 治疗策略不仅要干预血压本身, 还应干预其危险因素。健康的生活方式干预效果显著, 但目前尚缺乏全面而又个体化的诊疗策略, 使治疗过于盲目, 缺乏针对性。药物治疗虽方便, 但诸多弊端尚待进一步研究。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华, 养生保健的治未病理念是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 对高血压前期开展中医药防治方法和技术的研究, 对于从源头降低高血压病的发生率意义重大。以坚实的循证医学证据做依托, 相信中医药在高血压前期防治中的疗效将会越来越受肯定。

摘要: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进行性心血管综合征, 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首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前期作为防治高血压的重要阶段逐渐受到重视。证候作为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一直是中医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从高血压前期发生机制、辨证分型及证本质研究等方面对其证候研究进行综述, 为高血压前期的中医药防治研究提供借鉴和依据。

3.中医如何对待亚健康 篇三

“健康”的含义就是身体脏腑功能强盛,经脉通畅,无瘀无阻。“亚”则是“次于,低于,靠近于”,“亚健康”三个字组合在一起,是指身体处于略低于“身体脏腑功能强盛,经脉通畅,无瘀无阻”的状态。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现代人紧张不安、动作失调、失眠多梦及休息质量不高、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易集中、工作效率下降、体虚困乏易疲劳,甚至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但在医院经过全面系统检查、化验或者影像检查后,往往还找不到肯定的病因所在,这种状态就叫亚健康。

从中医的观点来看,造成亚健康状态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脏腑功能的“虚”,二是经脉通道的“瘀”。当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信息大量增加,人际交往频繁而又复杂,精神压力增大,会使脏腑的功能过度使用和消耗。譬如我们发怒的时候,首先“心”就有感应了,心主神嘛。接着“心”就把这种感应传给“肝”了,肝主怒。而当我们悲伤时,首先依然是“心”有感应,接着心传给“肺”,肺主悲。当这些情绪出现次数较少时,脏腑还承受的住。但是当情绪波动大量频繁出现时,脏腑应付起来就吃力了。而环境污染加剧,对人体的危害同样不小,空气不洁则伤肺,饮食不洁则损耗脾胃,最终湿毒内停,弥漫肺脾,瘀阻经脉。而社会诱惑较多,欲念太盛,作息不合理,就会损耗肾精,肾为先天之本啊,这会使人的身体素质急剧下滑。这些伤害结合起来,最终脏腑与经脉的自然运转状态被破坏,“虚”与“瘀”状态出现了。

所以中医认为,现代亚健康状态的调理可以从“补脏腑之虚,通经脉之瘀”为着眼点,采用多种自然疗法,唤醒人体的自愈力,使人体自然回归完美的平衡状态。

当机体处于严重病变时,所谓“乱世用重典”,自然应以强制纠错为主,但是当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或轻度病变时最佳处理方案是采用自然疗法,唤醒人体的自愈力,使人体自然回归完美状态。

自然疗法手段比较和缓,见效较慢,这既是优点也是缺点。太平圣惠中医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结了多位著名中医药养生保健专家的经验,以中医亚健康调理为主要研发方向,整理推出了五行疗法养生系列,采取多种自然疗法并用,协同作用,既保留了柔和舒适的优点,同时也克服了见效较慢的缺点,对于亚健康状态的调理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五行疗法具体包括木、火、土、金、水五种自然疗法。药茶、药膳疗法使用自然界草木植物来调整身体脏腑的气血偏差,属于木行疗法;温灸疗法通过艾绒的温热药性,渗透经脉腧穴来调整身体脏腑的气血偏差,属于火行疗法;砭石疗法使用砭石舒畅经脉、经筋,属于土行疗法;微针拔罐疗法使用特殊的器具,刺激经脉皮部,属于金行疗法;毛孔药浴疗法借助水这一媒介将草木药性渗透入人体,鼓动震荡人体元气,属于水行疗法。

按照上面的分析,亚健康状态基本上是由脏腑的“虚”和经脉的“瘀”造成的,那么五行疗法调理亚健康是否参照了上述原则呢?答案是肯定的。五行疗法并不是孤立的,它是在一次调理过程中,对一个人同时运用这五种疗法。木行药茶疗法,火行温灸疗法主要解决的就是脏腑虚损,气血化生不足的问题;土行砭石疗法,金行针罐疗法主要解决的则是经脉瘀滞,气血不畅的问题;水行药浴疗法鼓动震荡人体元气对脏腑经脉同时起到调理作用,既补“虚”也通“瘀”。这样五行并用,则兼顾了补虚和通瘀两个方面。从这里也可以对看出五行疗法调理亚健康的优势所在。

4.亚健康中医研究进展 篇四

1、 这样晒太阳更有效

万物向阳而生,人体通过晒太阳可将大自然中的阳气转化到人体内,从而使得气血循环正常,脏腑阴阳平衡。一般情况下,要晒太阳,建议大家选择早晨太阳初升时,这时空气比较清新,光线比较柔和,可有效避免紫外线的伤害。为了更有效、最大程度地吸收日光,可将双手举起,将掌心对着日光,这样更利于吸收大自然的阳气。

2、 按时睡觉,因为熬夜等于慢性自杀

现在生活中,不熬夜对很多年轻人来说实属奢侈,而这个“熬夜”对很多人来说,都是由自己长期不良的生活作息造成的,岂料熬夜如同慢性自杀。

熬夜伤胆又伤肝,根据“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熬夜亦伤脾胃等脏腑,所以说按时睡觉是养生的第一原则,人一个晚上不睡觉,其损失的精气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

3、 快速疏通胆经,防脱发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分布着许多经络,胆经也在此列,疏通胆经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手指。具体方法为将五指张开,像用梳子一样由前发际梳到后发际,先中间后两边,适度用力,对头皮轻轻按压,如此反复梳上100次,至头皮微微发热为止。

经常梳头不仅可以刺激胆经,对其他经络也有很好的刺激效果,从而使这些经络通畅,生发阳气,阳气足,气血相应也会足,从而有效防止脱发、白发。

4、 减肥,请杜绝宵夜

夜半子时,胆经当令,此时若吃宵夜,必会阻碍胆汁的分泌,而胆汁是消化分解脂肪的得力干将。胆汁分泌不足,脂肪就会在体内囤积,从而造成肥胖。

5、 深度睡眠更利于身体排毒

丑时气血流于肝经,肝经最旺。中医有云,卧则血归于肝,此时人体应处于深度睡眠从而有利于肝血推陈出新。肝脏有血海之称,在产生新鲜血液的同时,还要完成大部分的解毒工作,所以深度睡眠是养肝护肝的最好办法,也更加有助于机体排毒。

6、 有火要发出来,不然会伤肝

肝通五行之木,主情志之怒,故大怒则伤肝。在平时一定要保持肝气柔和、舒畅,万事少生气,有怒气要发泄出来,不可憋着。《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故过怒则易造成肝功能失调,使机体容易生病。

7、 春宜养肝,莫忘吃春韭

肝通五行中的木,对应四季中的春,春天木气升华,阳气最旺,故春宜养肝。中医将韭菜称为“起阳草”,其最利于人体阳气的生发;李时珍还赞韭菜为“叶热根温,功用相同,生则辛而散血,熟则甘而补中,乃肝之菜也”,所以除了保持良好的睡眠外,吃春韭也是养肝护肝的好方法。

8、 静卧可使气血活动、阳气生发,故老人不宜早起

我们常常听到老年人晨练猝死的新闻,其实清晨过早起床锻炼并不是一种科学的养生方法。清晨为人体阳气生发之时,静卧可使阳气生发,过早锻炼会使阳气过早消耗,如同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必将伤及人体健康。老年人因气血不足,所以清晨4、5点便醒,若此刻起床活动,气血还要用于供养各个器官,这样必会增加心脏负担,从而增加猝死的发生率。

5.中医健康教育宣传资料 篇五

中医健康教育处方—高血压

一、高血压病是缓慢进展的常见病(属中医头痛、眩晕等疾病范畴),只要坚持合理治疗,血压可维持在比较正常水平;

二、正确地对待血压的升降,高时不要过分紧张或顾虑,正常时仍要按大夫的医嘱治疗;

三、不要单纯依赖药物,还要采取其他的一些综合措施,如适当的体育锻炼,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与休息,尤其是要处于良好的精神状态。

四、进食要适度,动物脂肪要限制,不吃过咸食物。动植物蛋白均衡摄取,食用新鲜蔬菜和水果有利于减轻动脉硬化。

五、戒烟,不要长期或大量饮酒,避免房事过度。保持大便通畅。

6、可长期用玉米须、银杏叶泡水代茶饮。

疟疾防治知识

1.什么是疟疾?

疟疾,民间又叫“冷热病”、“打摆子”、“发疟(yao)子”,是夏秋季节最常见的传染病。“寒冷、高烧、出汗”是疟疾发作症状的“三步曲”。除了此以外,病人常常感到无力、疲乏,不想吃东西,头晕、背部四肢酸痛。儿童很可能出现抽风。重症病人可见昏迷、谵语甚至危及生命。

2.疟疾是怎样传染的?

疟疾的传染源主要是患疟疾的病人和带疟原虫的人,通过蚊子叮咬他人传播。

3.用什么方法可以预防疟疾?

6.中医饮食与健康学习心得 篇六

系部专业:计算机科学系网络工程一班

学号:201014160105

中医饮食与健康学习心得

众所周知,饮食与健康与生活息息相关。中医饮食调补学是中华民族一份宝贵的科学文化遗产,是祖国医学重要组成部分,中医饮食调补是具有疗效独特、显著的成功因素之一。饮食调补随着人们文化生活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饮食补身,饮食防病治病都十分重视。

我国的中医文化博大精深,而中医饮食养生作为中医的一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习称“食养”、“食补”,是泛指利用饮食来达到营养机体、保持健康或增进健康的活动。《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说的“谷肉果菜,食养尽之”,这是食养概念较早的记载。饮食物的作用,不仅体现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它还具有补养作用,所谓“无病强身”,这是与现代营养学观点不同的。

从老师的讲解我们知道,人处在天地之间,生活于自然环境之中,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和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遵循同样的运动变化规律。这种人和自然息息相关的关系体现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包括饮食营养方面。早在两千年前,古代医家就认识到饮食的性质对机体的生理和病理方面的影响。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所载的“五味所入”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指出的“五味所生”等皆说明作为自然界产物的“味”对机体脏腑的特定联系和选择作用。除此,食物对脏腑尚有“所克”、“所制”、“所化”等作用。

中医常据天人合一的整体营养观运用食物来达到补虚、泻实、调整阴阳的目的。自古以来,以养生益寿,防治疾病的古代佛、道、儒、医、武各家学说,无不用人体内部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的理论来阐述人体的生、老、病、死规律,同时也无不应用天人相应的法则来制订各种休逸劳作,饮食起居措施,对须臾不可离的饮食内容,以及进食方式提倡既要注意全面膳食“合而服之”,同时又主张因时、因地、因人、因病之不同,饮食内容亦有所变化,做到“审因用膳”和“辨证用膳”。

很多人年轻时不注意饮食,随着年龄增长,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国际上流行一种说法:三高饮食(高蛋白、高脂肪、高糖)造成了现代文明病(心脑血管病、癌症、糖尿病和亚健康状态)。此外,还有三低(低维生素、低矿物质、低膳食纤维)作怪。很多人对这六大营养要素不了解,当然做不好营养平衡,甚至有不

少人将营养与蛋白质画等号。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个健康的身体,而什么是真正的健康?经验告诉我们,第一是精神(心理)因素,要有一颗善良的心,有一个辩证唯物论的思想方法,提高自己心理承受能力;第二是营养状况,要有营养知识,并且努力做好;第三是运动水平,要不拘形式的做到多运动,劳动不完全等同于运动,运动量不足,热量消耗不了,是导致疾病和亚健康状态的重要原因;第四是医疗条件。上述三条做到了,仍会有问题,就要去看病,现代医疗条件也是保证健康的必要条件。

饮食与健康问题是一个人文化素质的表现,那么怎样利用食品,保持自己的健康,那么怎样利用中医的理论,是自己免受疾病的困扰,我们就需要学习中医中的食疗,通过食疗来养生,通过食疗来获得一个健康的身体。

7.亚健康中医研究进展 篇七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在中山市居住超过1年以上;年龄在20~70岁之间;排除已明确患有任何疾病者。

1.2 方法

调查问卷根据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课题组编制的“中医体质量表”及本课题组 (中山市社科联项目) 编制的“健康养生理念调查问卷”设计。该问卷借鉴了相关参考文献[3], 并拜访本地知名医学专家、教授或经书面调查后最终确定。问卷中设置了两个方面的问题: (1) 个人的一般情况, 包括工作类型、受教育程度及身体健康状况等。 (2) 养生理念方面, 主要内容为个人生活方式及认知, 包括饮食习惯、作息习惯、锻炼习惯等。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采用面对面询问的方式进行资料收集。以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对在2015年3月-8月期间参与镇、区举办的宣传讲座的人群, 运用健康养生理念调查问卷及中医体质测评问卷进行调查。

1.3 评判标准

中医体质的评判标准根据王琦教授等[4]编制的中医体质量表的计算方法, 健康养生理念的评判标准以健康养生理念调查问卷中的第4-16题, 凡正确回答 (即所选答案为是) 在60%及以上者视为具备健康养生理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 3.0软件双份独立录入建立数据库,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研究参与调查5 326人, 有效问卷4 953份, 其中, 男性2 117人, 女性2 836人。包括市内18个镇、6个区的中山市常住居民, 有效率>92%。平均年龄 (38.5 ±6.9) 岁。

2.2 中山市健康养生理念调查结果

本地区人群中具备健康养生理念的比例为11.15%, 其中城市为12.86%, 农村为9.97%。女性具备健康养生理念的构成比较男性高 (P<0.05) 。在调查人群中, 31~40岁年龄段人群具备健康养生理念的比例最高 (23.37%) , 41~50岁 (15.58%) 次之, 而61~70岁年龄段的比例最低 (P<0.01) 。 已婚者与单身者具备养生理念的比例分别为11.56%和10.74%。调查显示学历低人群具备健康养生理念的比例最低, 仅有1.02%, 随着文化程度的升高, 具备健康养生理念的比例逐步升高, 大学及大学文化程度最高, 达60.72%。 脑力劳动者具备健康养身理念的比例为18.77%, 而体力劳动者为7.46%, 见表1。

2.3 中山市人群体质分布状况

调查人群中平和质1 580 人, 占31.90%, 偏颇体质3 373人, 占68.10%, 偏颇体质中以阳虚质 (18.35%) 、气虚质 (10.36%) 、湿热质 (9.72%) 、痰湿质 (8.68%) 比例较高, 见表2。

2.4 中山市不同类别人群体质分布状况

2.4.1 不同年龄人群的体质分布 男性年龄在20~30岁之间的具有平和质的比例偏高 (45.82%) , 在31~40岁之间的湿热质比例较高 (16.81%) , 见表3。女性在任何年龄段阳虚质比例均较高, 31~40岁之间的女性气郁质比例亦较高 (12.53%) , 见表4。

2.4.2 不同性别人群的体质分布 在偏颇体质中, 女性阳虚质 (24.08%) 、气郁质 (9.19%) 比例偏高, 男性则以湿热质 (11.1%) 、痰湿质 (11.07%) 为主, 见表5。

2.4.3 不同劳动类型人群体质分布 脑力劳动者气郁质 (8.25%) 、瘀血质 (6.52%) 与体力劳动者气郁质 (3.34%) 、瘀血质 (1.31%) 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 (P <0.05) 。见表6。

2.5 健康养生理念与体质相关性分析

2.5.1 饮食习惯及口味与体质分布 饮食规律的有3 071 (62.1%) 人, 饮食不规律的有1 882 (37.9%) 人。平时基本吃早餐的有3 991 (80.6%) 人, 少吃或不吃早餐的有962 (19.4%) 人。经常煲汤的有2639 (53.3%) 人, 不经常煲汤的有2 314 (46.7%) 人。口味适中的有2 597 (52.4%) 人, 口味偏嗜 (偏咸/偏辣/偏甜) 的有2 356 (47.6%) 人。饮食规律、有吃早餐、经常煲汤、饮食口味适中的人群相对饮食不定时、少吃或不吃早餐、不经常煲汤及口味偏嗜 (偏咸/偏辣/偏甜) 的人群来说, 偏颇体质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见表7。

2.5.2 作息习惯与体质分布 作息规律的共2 690人 (54.3%) , 作息不规律的共2 263人 (45.7%) 。作息规律与作息不规律的人群具有偏颇体质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 。可能因为人体每日气血的运行是按一定时间规律周而复始, 不同的时刻, 气血会运动至不同的经络, 从而对人体的病理、生理产生重要的影响。生活作息不规律, 则会直接影响到人体气血的运行, 导致体质的偏颇。见表8。

2.5.3 运动习惯与体质分布 坚持规律运动的共1 580人 (31.9%) , 基本不运动的共3 373人 (68.1%) 。经常规律运动的人群较基本不运动人群具有的平和体质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1) 。可见规律的运动能促进体质的平和, 有益身心健康。见表9。

3 讨论

从本地区人群体质的分布看, 阳虚质、气虚质、湿热质、痰湿质所占比例均较高, 尤以阳虚质、气虚质为甚, 这与以往岭南多湿热质为主的现象明显不同。究其原因, 可能与近年来物质生活的提高, 人们喜住空调房、运动缺乏、嗜食冷饮等, 致使体内元气虚衰、脏腑功能低下有关。加之现代人工作压力大、社会应酬较多常感身心疲惫, 机体容易出现“上火”现象, 遂又多服用寒凉药物或茶饮致使体内寒凉堆积, 阳虚之体更甚。此外, 整体上随着年龄的增加, 平和体质逐渐减少, 阳虚质增多, 阴虚体质及湿热体质逐渐减少, 印证了元代朱丹溪所述少时“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的论断, 即随着岁月流逝, 人体的元阳逐渐衰微, 机体趋于衰老。女性阳虚质发生率高于男性, 符合中医学对男女体质差异的认识。宋·朱肱《类证活人书·卷第二》曰:“男子阳多而阴少”“女子阴盛而阳微”。这可能与女性要经历经、带、产等特殊生理情况有关。本次调查体质分析中发现, 在31~40岁年龄段中, 男女气郁体质都出现峰值, 可能由于这个年龄段的人群自我实现追求目标高、社会竞争压力大, 容易发生各种情志问题, 导致气郁质高发。从劳动类型上分析体质还发现气郁质、血瘀质、阳虚质与不同工作类型具有相关性。

中医体质的形成与发展既取决于先天遗传, 又受后天生活与环境的影响。生活方式与中医体质类型关系密切, 并存在特定的对应关系[5]。本研究以饮食、运动、作息三个最基本的日常生活方式作为是否具备养生理念的评价, 并将该理念与体质研究结合分析发现具有健康养生理念的人群中, 平和体质所占比例较高, 而缺乏养生理念的人群具有平和体质的比例则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养生理念对体质的改善具有一定的作用。从调查结果来看, 本地区真正具有养生理念的人群比例偏低, 并且与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相关。这说明仍需大力传播正确的养生理念, 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 对维护生命健康、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另外, 通过对群体健康养生理念方面的调查, 发现了人们生活习惯及生活方式的弱点与不足之处, 这为开展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中医“治未病”工作, 提高群体健康水平亦具有实际意义。由于本次调查受交通便利程度制约, 影响参与讲座的人群辐射范围大小, 可能对样本的代表性具有一些影响。

参考文献

[1]王琦.中医体质学说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2, 8 (2) :6-15.

[2]陈叶坪.论“内稳态”理论与中医“阴阳平衡”的健康养生理念[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8 (22) :2638-2640.

[3]卢传坚, 丁邦晗, 李姝淳, 等.名老中医养生保健经验调查问卷的设计思路和内容[J].新中医, 2010, 42 (11) :124-125.

[4]任小娟, 王琦.应用《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进行个体化健康管理研究初探[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7, 14 (9) :580-581.

8.探析中医“未病”与亚健康 篇八

关键词:中医“未病”亚健康联系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86-01

当今国际医学界的共识是:最好的医学非治好病的医学,而是使人不生病的医学;最好的医生不应只是把病治好的医生,更应是使人不生病的醫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健康理念的更新变化,医疗模式由传统的单纯疾病治疗逐渐转变为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相结合的新模式。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一项全球性调查显示,全球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有疾病患者占20%,而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1]。亚健康状态具有双向性,容易转化,若采取正确的处理则向健康状态转化,若不采取措施或采取错误措施则往疾病状态转变。然而,由于临床目前尚缺乏针对亚健康状态的系统干预措施和手段,医护人员面对亚健康状态者时往往无所适从。中医“治未病”来源于先秦诸子的防患于未然的哲学思想,源自《难经》及《黄帝内经》,是中医学重要的预防思想和原则。《素问·四气调神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此语中的“未病”即包含了亚健康状态。因此,中医“未病”与亚健康之间存在诸多关联,但治“未病”与治亚健康并不是等同的,两者有不少本质的区别,很有必要厘清两者的关系。

1中医“未病”的概念

归纳历代中医学家所强调的“未病”是个较笼统的大概念,根据古代中医文献,“未病”至少包括三层含义。其一为未患病的健康状态——“平人”,也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健康者,为机体的最理想状态。此含义源自于《黄帝内经》记载的“阴平阳秘”之人——个体没有疾病,内在脏腑气血功能有序,心身机能协调,此外还涉及“人与天”(即个体与外界环境)的适应与和谐。故“未病”包括健康者。其二是邪伏而未发病的状态,即“未病之病”。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论诊候第四》[2]记载了“欲病”之说:“古人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于事混淆,即病者难以救矣。”此处进一步提出了“未病之病”的概念。很明显,这里的“欲病之病”者,已非传统意义上理解的“平人”,而是指潜在的、有可能生病的未病之人。因此,也可以说它是现代亚健康概念的滥觞,构成了当前通常被称作“亚健康”者的主体。其三是指已病状态下的“未病”,即机体已出现病理状态,但尚未进一步迁延发展,对于将要被累及的脏腑来说,尚属“未病”。正如《伤寒论》与《难经·七十七难》所言:“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一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很显然,这些是临床治疗学所必须关心的内容,而非今天亚健康概念所涉及的对象。

2亚健康的概念

当今社会对健康的认识,已从单纯的躯体健康发展成为包含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及后来扩展的生殖健康、道德健康等全面的健康认识。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存在着“第三状态”,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前苏联学者Berkman提出来的。“亚健康状态”为我国学者提出的“中国式”名称。目前,国内外对亚健康暂无公认的统一定义。有人指出,亚健康状态是指人体偏离了健康状态但尚未达到疾病状态的中间状态,即经临床医生系统检查后未发现有躯体疾病,而患者自身确实感觉到了躯体和心理上的不适状态[3]。据我国抽样调查结果显示[4],我国约6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尤以中年群体为主,约占48%-50%。亚健康状态在城市居民、知识分子、青年学生、机关干部以及军人中普遍存在。据统计,目前我国高级知识分子、企业管理者的亚健康状态比例高达70%。为此,亚健康的防治对于维护人类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中医“未病”与亚健康关系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知,中医“未病”与亚健康本是两个跨度相距2000多年的概念。亚健康是现代文化与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在健康观念的转变、医学视野的拓展及医学模式更替基础上提出的新概念。很多人片面地认为亚健康就是中医的“未病”,亚健康的防治等同于中医的“治未病”,这些都是非常错误的。显然,中医“未病”包括无病的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以及已病未传状态三个方面,亚健康状态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非全部,因此在防治上也是不一样的。亚健康注重的是采取措施防止其往疾病方向发展,使其向健康转归。而“治未病”则是根据事物运动的特点出发,不仅包括未病先防,也包含了非显性疾病的治疗,且注重调理疾病临床前期的先兆症状,涵括了病中和病后身体、心理的整个过程。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逐渐重视以预防为主的医学思想,“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更显示了它独特的优越性。中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治未病”的理论与实践对亚健康的干预具有明显的优势,也为亚健康的干预提供了丰富的手段,如情志调摄、饮食调节、运动功法、起居养生、经络穴位保健等。总之,中医独具特色的诊疗体系优势弥补了西医在防治亚健康方面的不足,能充分发挥其积极有效的作用。开展和推广中医“治未病”方法与技术的研究,对祖国传统医学的继承发展及创新与预防疾病、提高国民健康水平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青山,王生涛,荆春霞,等.应用Delphi法评价亚健康的诊断标准[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12):1467-1468

[2]何裕民,沈红艺,倪红梅,等.亚健康的范畴研究[J].医学与哲学,2008,29(1):2-4

[3]鲁缘青.亚健康与中医未病说[J].光明中医,2010,25(8):1354-1356

9.亚健康中医研究进展 篇九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瑰宝,几千年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为中华民族繁荣昌盛、人民的健康作出巨大贡献。近年来,市中医院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中医发展方向,以“中医献温馨,健康进万家”的服务宗旨,坚持“创名院、建名科、育名医”的发展战略,从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医疗服务需求出发,不断提升医院的综合实力,引进了一批人才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添置了一大批先进医疗设备,在院容院貌、医德医风和业务技术方面都有了飞跃的发展。医疗服务不仅传承了传统中医,也突出了中西医结合的特色治疗手段,在治疗各种多发病、疑难病,抢救急危重症疗效卓著,显示出中医的特色优势,中西医结合诊治水平居全市领先地位。医院的规模与声誉日益扩大,为地区人民群众医疗卫生健康事业贡献出巨大的力量。

一、医院概况

==市中医院,创建于1984年,1995年评为二级甲等中医院,是省名中医院建设单位,也是地区医疗救治、科研、教学、康复、社区服务等功能的技术指导培训基地。目前医院拥有市名中医6名,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14人,中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48人。医院开设有两个门诊部,6个病区,编制病床300张。医院临床科室设置合理,设有急诊科、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骨伤科、针灸推拿科、五官科、口腔科、皮肤科、肛肠科、脑中风病科、糖尿病科、瘿病科、石淋科(碎石科)等22个临床医技科室,其中骨伤科和脑中风病专科是省中医重点专科;针灸推拿科、妇科是市中医重点专科。医院医院年住院病人约7000多人次,病种齐全,病例量大。近三年平均门、急诊量283798人次,年出院人数5200人次,年手术例数1697人次,病床使用率90%,住院天数8.8天。开展了中药内服、外敷、灌肠、针灸、推拿理疗、薰蒸等传统中医药疗法,具有 显著的临床疗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在市民中享有很好的口碑。医院先后获得“文明单位”、“百姓放心医院”、“文明窗口单位”等一系列光荣称号。被广大群众誉为“老百姓自己的医院”。

二、发挥中医特色优势,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措施方法 医院在坚持中医院姓“中”的大政方针指导下,积极发挥中医特色优势,强化院内管理,降低医疗成本,中医特色日益突显,中医药服务水平、疗效不断提高。具体做法有如下几个方面:

1、注重政策引导,积极建立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政策措施。在医院中长期规划中,确定优先发展的重点中医药专科有9个,占到规划建设科室的89%,规划引进中医类专业技术人才40名,占到引进人才总量的75%。2009年以来,医院将中医参与治疗率、中药使用率、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纳入科室目标责任制管理,作为评价科室、兑现奖惩的重要依据;2010年,医院又制定出台了提高中医药绩效工资计提比例、减免中医诊疗设备折旧费用、加大中医科研奖励力度等措施,促进医务人员运用中医、使用中药。

2、严格制度管理,进一步强化中医服务理念。严格执行中医病历书写规范,入院记录做到了四诊合参,首次病程体现了辩证施治,方药格式反映了君臣佐使,门诊中成药使用做到了对证用药、配伍合理、证药相符。积极推行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筛选确定5个中医病种,率先在骨伤科、脑中风病科开展了试点工作。认真开展中医特色病证管理,督促科室建立了3个以上的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2011年上半年医院针灸、推拿、针刀、火罐等非药物中医技术治疗人次占全院门诊总人次的10%以上,门诊中药处方比例达到了66.4%,其中中药饮片处方占到了处方总数的28.6%。

3、优化结构配置,不断加大中医人才建设力度。围绕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和中医重点专科发展,医院重点引进中医药人才。目前,医院中医(药)师占到全院医(药)师总量的70%以上,临床科室中医执业医师比例均达到了60%以上。先后选送省、市级重点中医药专科主 任参加业务培训和学术交流24人次,选送中医药重点专科及特色专科专业技术人员进修培训10人次。积极组织开展中医师承教育。持续开展了“中医学经典、西医学中医”活动,临床医师参训率达100%,培训合格率达100%。

4、坚持专科兴院,积极培育发扬中医特色。医院坚持把推进中医特色专科建设作为发展的“关键”、竞争的“硬件”和对外的“名片”紧抓不放,强力推进名医、名科、名院建设,初步形成了以名医带名科,名科建名院的中医特色专科发展格局。先后投资300多万元,围绕重点专科发展,购置了专科医疗设备,从整体上提升了专科设施装配水平。

5、规范药事管理,确保中药治疗效果。坚持按主渠道进药,确保药品质量。中药房均配备了主管中药师或执业中药师,严格落实药品调剂制度和中药饮片处方用名和调剂给付的有关规定,从严执行审方、调剂、复核制度,调配药品做到了“四查十对”,中药饮片调剂误差每剂控制在了±5%以内。加强中药煎药质量检查,每季度不定期对煎药质量进行抽查、监测,对浸泡时间、煎煮次数、先煎、后下、包煎、烊化等煎煮特殊要求进行重点督查,确保了煎药质量。

6、丰富护理内涵,中医特色护理助推临床治疗。建立了3个中医优势病种中医护理常规。结合科室特点,积极开展中医护理服务项目,先后组织开展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训练42次,培训护理人员57人,参训率达100%;组织开展了以拔火罐、艾灸、中药灌肠等为主的中医护理技能竞赛活动,促进了中医护理技能水平的提升。开展的中药足浴促进机能恢复,艾条灸、药熨治疗胃胀、肠梗阻,中药湿敷促进骨折愈合,穴位贴伏治疗腹泻,刮痧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等特色护理项目深受广大患者欢迎。

7、加强医院中医文化建设,树立中医药品牌。为进一步推动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医院将中医药文化溶入医院文化建设,规范职工行为,文明用语,确定了院徽、院歌、院训、院旨、服务理念等 体现医院价值观和理念,营造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中医药文化氛围,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一是加强院内的宣传,利用院内和各科设置的宣传栏进行中医药文化知识的宣传,对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中药治疗特色、养生保健等进行宣传教育。在门诊三楼设立“名医堂”,让人民群众从就医环境、诊疗方式、服务态度上能够切实感受到独特的中医药服务;二是加强院外中医药的宣传,充分利用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我院的中医药特色和优势,扩大我院中医特色专科影响。我院在《==日报》每周一期报道,让群众充分了解我院和各科室的情况。从8月分起,利用医院院报,宣传医院的中医特色和院容院貌,树立医院特色品牌;三是开展各种形式活动,宣传弘扬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知识,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下乡义诊活动,为百姓免费检查,提供健康咨询,派发中医药知识小册子、健康教育处方,大力宣传中医药科普知识。定期到“对口帮扶医院”进行中医药义诊,树立群众口碑,赢得群众信任,对提高中医药的社会影响,夯实中医药的群众基础都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三、今后发展方向

10.中医体质辨识健康教育处方 篇十

健康教育处方

平和质特征

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对外界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调护方案

1.饮食调养:饮食应有节制,不要过饥 过饱,不要常吃过冷过热和不干净的食物。粗细粮食

要合理搭配,多吃五谷杂粮、蔬菜 瓜果,少食过于油腻及辛辣之物。不要吸烟 酗酒。

2.生活起居:起居应有规律,不要过度劳累。饭后宜缓行百步,不宜食后即睡。作息应有规律,应劳逸结合,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 3.体育锻炼 :根据年龄和性别参加适度的运动。如年轻人可适当跑步、打球,老年人可适当散步、打太极拳等。

4.情志调摄: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积极进取,节制偏激的情感,及时消除生活中不利事件对情绪的负面影响。5.药物调理:一般不提倡使用药物。

6.中医调养及疗法:平和体质调养原则是平衡阴阳,可多采用针灸里的节气灸疗法和平衡针灸疗法等中医干预治疗来调理身体平衡。

***卫生院公卫科宣

电话:

健康教育处方

气虚质特征:

总体特征:是指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心理特征:性内向不喜冒险。

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缓慢。对外界适应能力:不耐受寒、暑、湿邪。调护方案

1.饮食调养: 可多食具有益气健脾作用的食物,如黄豆、白扁豆、鸡肉、鹌鹑肉、泥鳅、香菇、大枣、桂圆、蜂蜜等。少食具有耗气作用的食物,如槟榔、空心菜、生萝卜等。

2.生活起居:起居宜有规律,夏季应适当午睡,保持充足的睡眠。平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劳动或剧烈运动时出汗受风。不要过于劳作,以免伤正气。

3.体育锻炼:可做一些柔缓的运动,如在公园、广场、庭院、湖畔、河边、山坡等空气清新之处散步、打太极拳、做操等,并持之以恒。平时自行按摩足三里穴。不宜做大负荷运动和出汗运动,忌用猛力和做长久憋气的动作。

4.情志调摄:多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多与别人交谈、沟通。以积极进取的态度面对生活。

5.药物调理:常自汗、感冒,可服玉屏风散预防。6.中医调养及疗法:容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疾病,可运用腹针疗法、温箱灸疗法等及中医干预治疗来温经通络、补气健脾。并持之以恒平时可自行按摩足三里穴以健脾补气。

***卫生院公卫科宣 电话:

气虚质调养处方

健康教育处方

阳虚质调养处方

阳虚质特征: 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脉沉迟。

心理特征:性格多沉静内向。

发病倾向:易患痰饮、肿胀、泄泻等病;感邪易从寒化。对外界适应能力: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调护方案

1.饮食调养:平时可多食牛肉、羊肉、狗 肉、鳝鱼、韭菜、生姜、蒜、芥末、葱、花椒、胡椒等甘温益气之品。少食黄瓜、柿子、冬瓜、藕、莴苣、梨、西瓜、荸荠等生冷寒凉食物,少饮绿茶。

2.生活起居:居住环境应空气流通,秋冬注意保暖。夏季避免长时间呆在空调房中,可在自然环境下纳凉,但不要睡在穿风的过道上及露天空旷之处。平时注意足下、背部及下腹部丹田部位的防寒保暖。防止出汗过多,在阳光充足的情况下适当进行户外活动。保持足够的睡眠。

3.体育锻炼:可做一些舒缓柔和的运动,如慢跑、散步、打太极拳、做广播操。夏天不宜做过分剧烈的运动,冬天避免在大风、大寒、大雾、大雪及空气污染的环境中锻炼。自行按摩气海、足三里、涌泉等穴位,或经常灸 足三里、关元,可适当洗桑拿、温泉浴。

4.情志调摄:多与别人交谈沟通。对待生活中不顺心的事情,要从正反两面分析,及时消除情绪中消极因素。平时可听一些激扬、高亢、豪迈的音乐以调动情绪,防止悲忧和惊恐。5.药物调理:可酌情服用金匮肾气丸等。

6.中医调养及疗法:中医干预治疗,如传统调理手法有雷火灸疗法、热敏灸疗法等

***卫生院公卫科宣

电话

阴虚质调养处方

健康教育处方

阴虚质特征: 总体特征:阴液亏少,以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虚热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体形偏瘦。

常见表现:手足心热,口燥咽干,鼻微干,喜冷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心理特征:性情急燥外向好动活泼。

发病倾向:易患虚劳、失精、不寐等病;感邪易从热化。

对外界适应能力: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热、燥邪。调护方案

1.饮食调养:可多食瘦猪肉、鸭肉、龟、鳖、绿豆、小豆、海蜇、芝麻、荸荠、百合等甘凉滋润之品。少食羊肉、狗肉、韭菜、辣 椒、葱、蒜、葵花子等性温燥烈之品。

2.生活起居:起居应有规律,居住环境宜安静,睡前不要饮茶、锻炼和玩游戏。应早睡早起,中午保持一定的午休时间。避免熬夜、剧烈运动和在高温酷暑下工作。宜节制房事。戒烟酒。

3.体育锻炼:只适合做中小强度、间断性的身体锻炼,可选择太极拳、气功等动静结合的传统健身项目。锻炼时要控制出汗量及时补充水分。皮肤干燥甚者,可多游泳,不宜洗桑拿。

4.情志调摄:平时宜克制情绪,遇事要冷静,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可以用练书法下棋来怡情悦性,用旅游来寄情山水、陶冶情操。平时多听一些曲调舒缓、轻柔、抒情的 音乐。防止恼怒。

5.药物调理:可酌情服用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等。

6.、中医调养及疗法:阴虚当补阴。可选用针灸疗法等中医干预治疗帮助补益受损之阴液,起到养阴和营的作用。

***卫生院公卫科宣

电话

健康教育处方

痰湿质特征:

痰湿质调养处方

总体特征:痰湿凝聚,以形体肥胖、腹部肥满、口黏苔腻等痰湿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

常见表现: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口黏腻或甜,喜食肥甘甜黏,苔腻,脉滑。

心理特征:性格偏温和、稳重,多善于忍耐。发病倾向: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

对外界适应能力:对梅雨季节及湿重环境适应能力差。调护方案

1.饮食调养:饮食应以清淡为原则,少食肥肉及甜、黏、油腻的食物。可多食葱、蒜、海藻、海带、冬瓜、萝卜、金橘、芥末等食物。2.生活起居:居住环境宜干燥而不宜潮湿,平时多进行户外活动。衣着应透气散湿,经常晒太阳或进行日光浴。在湿冷的气候条件下,应减少户外活动,避免受寒淋雨。不要过于安逸,贪恋床榻。以免气滞生痰酿湿。

3.体育锻炼:因形体肥胖,易于困倦,故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长期坚持运动锻炼,如散步、慢跑、打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游泳、练武术,以及适合自己的各种舞蹈。

4.情志调摄:保持心境平和,及时消除不 良情绪,节制大喜大悲。培养业余爱好,转移 注意力。

5.药物调理:可酌情服用化痰祛湿方,常用药物有白术、苍术、黄芪、防己、泽泻、荷叶、橘红、生蒲黄、鸡内金。

6.中医调养及疗法:中药熏蒸疗法、沐足疗法等中医干预治疗帮助祛风除湿,除痰祛湿。

***卫生院公卫科宣

电话

健康教育处方

湿热质特征:

总体特征:湿热内蕴,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黄腻等湿热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形体中等或偏瘦。

常见表现: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口苦口干,身重困倦,大便黏滞不畅或燥结,小便短黄,男性易阴囊潮湿,女性易带下增多。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心理特征:性格多心烦急躁。

发病倾向:易患疮疖、黄疸、热淋等病。

对外界适应能力:对夏末秋初湿热气候,湿重或气温偏高环境较难适应。

调护方案

1.饮食调养:饮食以清淡为原则,可多食 赤小豆、绿豆、空心菜、苋菜、芹菜、黄瓜、丝瓜、葫芦、冬瓜、藕、西瓜、荸荠等甘寒、甘平淡渗泄热的食物。少食羊肉、狗肉、鳝鱼、韭菜、生姜、芫荽、辣椒、酒、饴糖、胡椒、花椒、蜂蜜等甘酸滋腻之品及火锅、烹炸、烧烤等辛温助热的食物。应戒除烟酒。

2.生活起居:避免居住在低洼潮湿的地方,居住环境宜干燥,通风。不要熬夜、过于劳累。盛夏暑湿较重的季节,减少户外活动的时间。保持充足而有规律的睡眠。

3.体育锻炼:适合做大强度、大运动量的锻炼、如中长跑、游泳、爬山、各种球类、武术等。夏天由于气温高、湿度大,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较凉爽时锻炼。

4.情志调摄:克制过激的情绪。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学习,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5.药物调理:酌情服用六一散、清胃散、甘露消毒丹等。

6.中医调养及疗法:可通过平衡火罐疗法等中医干预治疗来调理全身脏腑、化湿除烦,也可通过刮痧疗法则有助疏通经络、清热除湿。

***卫生院公卫科宣 电话

湿热质调养处方

健康教育处方

血瘀质特征: 总体特征:血行不畅,以肤色晦黯、舌质紫黯等血瘀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胖瘦均见。

常见表现:肤色晦黯,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口唇黯淡,舌黯或有瘀点,舌下络脉紫黯或增粗,脉涩。心理特征:易烦健忘。

发病倾向:易患癥瘕及痛证、血证等。对外界适应能力:不耐受寒邪。调护方案

1.饮食调养:可多食黑豆、海藻、海带、紫菜、萝 卜、胡萝 卜、金橘、橙、柚、桃、李、山楂、玫瑰花、绿茶等具有活血散结、行气、疏肝解郁作用的食物。少食肥猪肉等滋之品。

2.生活起居:作息时间宜有规律,保持足够睡眠;但不可过于安逸,以免气机郁滞而致血行不畅。

3.体育锻炼:可进行一些有助于促进气血运行的运动项目,如太极拳、太极剑、各种舞蹈、步行健身法、徒手健身操等。保健按摩可使经络畅通。血瘀质的人在运动时如出现胸闷、呼吸困难、脉搏显著加快等不适症

状,应停止运动,去医院进一步捡查。

4.情志调摄:及时消除不良情绪,保持心情愉快,防止郁闷不乐而致气机不畅。可多听一些抒情柔缓的音乐来调节情绪。

5.药物调理:可酌情服用桂枝茯苓丸等。

6.中医调养及疗法:中医干预治疗以活血化瘀、疏经通络为原则。

***卫生院公卫科宣

电话 血瘀质调养处方

健康教育处方

气郁质特征: 总体特征:气机郁滞,以神情抑郁、忧虑脆弱等气郁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形体瘦者为多。

常见表现:神情抑郁,情感脆弱,烦闷不乐,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稳定、敏感多虑。

发病倾向:易患脏躁、梅核气、百合病及郁证等。

对外界适应能力:对精神刺激适应能力较差;不适应阴雨天气。调护方案 1.饮食调养:多食小麦、芜荽、葱、蒜、黄花菜、海带、海藻、萝 卜、金橘、山楂、槟榔、玫瑰花等具有行气、解郁、消食、醒神作用饮料。2.生活起居: 居住环境应安静,保持有规律的睡眠,睡前避免炊茶、咖啡和可可等具有提神醒脑作用的饮料。

3.体育锻炼:应尽量增加户外活动,可坚持较大量的运动锻炼,如跑步、登山、游泳、武术等。多参加群众的体育运动项目,如打球、跳舞、下棋等,以便更多地融入社会,解除自我封闭状态。

4.情志调摄:培养开朗、豁达的性格。多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结交知心朋友,及时向朋友倾诉不良情绪,寻求朋友的帮助。

5.药物调理:可酌情服用逍遥散、舒肝和胃丸、开胸顺气丸、柴胡疏肝散、越鞠丸等。

6.中医调养及疗法:中医干预治疗,传统调养手段有中医耳穴疗法通气血、行气开郁,中医五音疗法行气开郁。

***卫生院公卫科宣 电话

气郁质调养处方

特 禀

质调养处方

健康教育处方

特禀质特征:

总体特征:先天失常,以生理缺陷、过敏反应等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过敏体质者一般无特殊;先天禀赋异常者或有畸 形,或有生理缺陷。

常见表现:过敏体质者常见哮喘、风团、咽痒、鼻塞、喷嚏等;患遗传性疾病者有垂直遗传、先天性、家族性特征;患胎传性疾病者具有母体影响胎儿个体生长发育及相关疾病特征。

心理特征:随禀质不同情况各异。

发病倾向:过敏体质者易患哮喘、荨麻疹、花粉症及药物过敏等;遗传性疾病如血友病、先天愚型等;胎传性疾病如五迟(立迟、行迟、发迟、齿迟和语迟)、五软(头软、项软、手足软、肌肉软、口软)、解颅、胎惊等。

对外界适应能力:适应能力差,如过敏体质者对易致过敏季节适应能力差,易引发宿疾。

调护方案 1.饮食调养:饮食宜清淡、均衡,粗细 搭配适当,荤素配伍合理。少食荞麦(含致 敏物质荞麦荧光素)、蚕豆、白扁豆、牛肉、鹅肉、蟹、鲤鱼、茄子、酒、辣椒、浓茶、咖 啡等辛辣之品、腥膻发物及含致敏物质的食物。

2.生活起居:居室应通风良好。保持室内清洁,被褥、床单经常洗晒,以防止对尘螨过敏。室内装修后不宜立即搬进居住,让油漆、甲醛等化学物质气味挥发干净后再进新居。春季室外花粉较多时,要减少室外活动时间,以防止花粉过敏。不宜养宠物,以免对动物皮毛过敏。起居应有规律,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

3.体育锻炼:积极参加各种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天气寒冷时锻炼要注意防寒保暖,防止感冒。

4.情志调摄: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正确处理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关系,避免情绪紧张。

5.药物调理:可酌情服用玉屏风散、消风散、过敏煎等。

上一篇:暴风雨后见彩虹中考满分作文下一篇:河道生态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