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的转变——新课程课堂上的教师

2024-11-07

角色的转变——新课程课堂上的教师(共13篇)

1.角色的转变——新课程课堂上的教师 篇一

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转变

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涧头二中周丽娜

<<语文课程标准>>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可是对于我们农村乡镇中学来说,却是模糊不清,作为一个乡镇中学的语文教师,应该怎么认识<<语文课程标准>>呢?换言之,它对我们的教学工作提出哪些新的要求?新课程中的教师行为要有哪些转变?这是我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新的教育理念,是社会变革的产物。它的真正来源不是“文本”,而是教师实践经验的升华,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新感悟,是教师教学反思后的新变化。

就语文学科而言,原来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上曾经出现两种不良的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思想性,二是过分强调文学性。滔滔不绝的一堂课,到头来,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无动于衷,收获甚微。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不再过分强调课程本位,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实施新课程标准时,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应注意有单纯的传授知识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应有所改变。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我们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灵活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觉到“我肯定能学会”、“我一定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教师对学生关注的转变

目前,许多初中班的生源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同一班级的学生差异悬殊,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也应发生转变。

首先,要关注学生的智力类型。

过去往往是按照一种智力类型去要求一群不同智力类型的学生,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 学生。现在要与以前有所改变,要有“多把尺子”,通过培优补差,分层次教学,既要让层次高的学生吃得饱,又要让层次低的学生吃得好。这样,也许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其次,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过去的学习方式中,主要是台上老师讲,台下学生听,学生活动比较单一。现在实践式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则呈现出个性化的特征。所以,我们要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引导学生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得以尽情的发挥。

2.角色的转变——新课程课堂上的教师 篇二

一.教师角色的新期待

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 教师将在新课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并将这种发展的成果用于新课程的建设, 教师要从系统的角色中走出来, 不仅需要从教育教学的规律出发给自己的工作和作用定位, 而且需要了解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新期待, 进而形成新的教育教学行为。

1.“教师是蜡烛”

肯定:奉献与给予;不足:忽视教师的持续学习与成长;淡漠教师的内在尊严与劳动快乐。新期待:与其把教师比喻为蜡烛, 不如比喻为长明灯, 为学生和自己的成长而不断充电, 于人于己都受益无穷。

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肯定:工程师——重要的职业;灵魂———关注人的心灵的发展。不足:暗示一种固定、统一的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整齐划一, 批量生产, 易形成新的机械运动。新期待:教育是活生生的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对话, 学生是具有灵性的人, 其灵魂所需要的不是被“塑造”, 而是被“唤醒”、“激发”和“升华”。

3.“教师是园丁”

肯定:田园式的宽松环境;重视学生的成长历程;注意了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强调教师作用的发挥。不足:存在淘汰制 (间苗) 有人为的强制性 (修剪) 。

新期待:教师就像一轮太阳, 为学生的发展播下光和热, 使学生变得自强自立, 完成自身生命的追求。

4.“一桶水”角色:“要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

肯定:强调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不足:灌输式的教学, 学生被当做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传递的内容和方法单一, 不利于知识的汇通;把教与学看作简单的“倒给”, 忽视了教学的创造成分。新期待:学生就是一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泉, 教师就是引导挖掘泉水的人, 使泉水喷涌而出, 永不停息。

教师应该从“倒水人”变成“挖泉人”, 为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的终身发展出一镐之力。

二.教师角色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转型者

1.引导要坚持情境与知识的统一

一句富有哲理的名言, 一组美妙艺术的图片, 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 一个不经意的调侃, 往往都是通向知识殿堂的门坎。卖羊毛衫与“商品”, 全面取消农业税与“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 《春天的故事》与“市场经济”, 吃蛋糕与“效率与公平”等等。新课程更加强调引导、发现, 更加注重学生的总结归纳和抽象概括。由设置情境———探究思考———获得知识, 已经成为一种公认的和普遍接受的引导发现式的教学模式。

2.引导要坚持导向与含而不露的统一

问题是教学活动的核心, 没有问题的存在, 教学就无法进行。创设问题要能引发学生的质疑、探究、发现, 让学生在质疑、探究、发现中获取的知识和经验。有的引导一点就明, 有的引导则需要适当的启发。不经风雨, 何以见彩虹?更多的“山穷水尽疑无路”, 故意的悬念, 美丽温柔的陷井, 大智若愚的反问, 经过层层启发诱导, “柳暗花明又一村”, 当然是一种境界。

3.引导要坚持知识与做人的统一

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知识, 同时也包括做人的道理。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 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地告诉方向, 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 引导他正确看待人生。

三.教师角色应成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 这就要求教师要走到学生中去。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 可以发现问题, 照顾差异。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 呼唤的是平等、民主, 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既有认知的交流, 更有情感的交流。在这种参与中, 自然会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教学效果当然会上一个台阶。参与才能及时调整教学, 为学习而设计教学。

3.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三

传统的教师角色在新课程背景下已基本上不适应或者说是远远不够了。教师由前台走向幕后,由“演员”变成“导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成为教学活动“平等中的首席”。在课堂上,学生通过自学能够学会的,教师不教;学生通过合作能够学会的,教师不教;学生通过探究能够学会的,教师不教。然而,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该讲的东西还必须要讲,而且要讲深讲透。具体地说,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教师必须努力做到以下几个转变。

一、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在新课改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教师要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面对新时期的挑战。

教师作为促进者,其角色行为表现为: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学习上的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松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和学生一道探求真理;能够主动、真诚地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等等。

二、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将自已的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因为学生素质的形成是一个主体的建构过程,不是在整齐划一的“批量加工”中所能完成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尤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作为引导者,教师要具有如下的一些角色行为: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教师要慎重地运用学生原有的鉴定和介绍材料,对来自周围的人对某一学生的评价加以研究性的采纳,对学生不能形成先入为主的成见;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参与讨论的机会——贵在参与,人人探究;要经常仔细地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是否一视同仁;要尽量公开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在实施表扬和奖励时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不可有不同的对待;要多方了解学生的意见,看看他们是否察觉到了教师在期望上的偏差,随时审视,随时修正,确实当好学生的引导者。

三、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转变为平等互动的合作者

师道尊严、居高临下是陈旧的传统教育观念所遗留的产物。而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教师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更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课程,也是一种开放的课程,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我们必须明白,新课标下课堂上的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即: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平等参与学习活动的研究者,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我们知道,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不能被淘汰的,但与以前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师惟一的角色。

综上所述,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作为中学教师,我们应该认清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望,积极主动地做好角色的转变。这将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确保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特别是更有利于我们年轻教师扮演好新时期新教师的角色,以便更好地站稳教书育人的前沿阵地,为祖国、为人民培育出更多更好的现代社会急需人才。

(作者单位:陕西省神木县第四中学)

4.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四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王晓洁

盘锦市实验小学辽宁盘锦124000

【摘要】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一种教学双边活动。强调的就是在教学中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在教学中,教师成为学习的组织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关注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同时教师还要面向全体学生,了解每个同学的不同需求,注重个别指导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得到和谐发展

【关键词】教师学生教学过程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是学校教育中的施教者和受教者,而二者的关系构成了学校教育中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不同的师生关系反映了人们身份不同的认识,也反映了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主动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关系,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处于绝对权威地位,为了更有效的进行知识的传授需要把学生放在客体的位置上进行客观认识,忽视学生的感受和意志。把授课当作了教师自己的表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据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为发生教学。因此,教学中教师应为教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主体都有自己的视界,在各自视界中进行观点交流和思想碰撞,从而达成相互理解,构成一种新型的师生互动交往的关系。

1建立民主、平等、互助的

师生之间应该是互相尊重的。因为师生关系的性质是班级体的主要决定因素,在课堂中建立起来的情感和关系决定着班级风气,又影响着以后的课堂教学。

首先,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有着巨大的影响。(论文范文 )比如:“我喜欢这位老师,所以我喜欢他教的.这门课”。这是学生最普遍的一种心理。良好的师生关系往往成为一种动力,与学生相处融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高,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师生关系日积月累,会对的思想、志趣乃至学习方法、生活习惯等产生影响。

其次,师生关系对学生的个性心理、社会能力和创造性等也有着很大的影响。此外师生关系影响学生的创造性,即良好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想象力,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一种教学双边活动。强调的就是在教学中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在教学中,教师成为学习的组织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关注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同时教师还要面向全体学生,了解每个同学的不同需求,注重个别指导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得到和谐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倡导学生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在教学方式的转变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必然发生转变。在自主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自我感悟为合作学习奠定了基础。此时教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并且都能学好,所以教的指导要到位而不能越位。合作学习是自主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教师此时的任务是更多地营造课堂学习氛围。学生的探究是需要教师的导航的。学生在探究中对某些问题产生起分歧时,教师不不能简单的充当裁判的角色直接判定谁是谁非,而要从课文的内容、情感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巧妙的点拨和导向,使学生自己悟出结论。学生是感悟者,学生独特的感悟是生命的火花。是教育追求的境界。因此教师要怀着宽厚的阅读期待,鼓励学生独特的感悟,学生越学越有劲,越说越具体,越概括越简洁。小组之间的合作,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就把他放到更大的群体中。在这种师生、生生相互之间的多向交流的状态下,学生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就会对原先的的问题产生一种顿悟。这是小组合作探究有了实际的意义。

3在沟通、“对话”中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以交往互动为特征的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能有更多的沟通。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各自凭借自己的经验,用各自独特的精神表现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在这样的教学中,课堂是生计勃勃、气象万千的生命活动的广阔天地,是创意生成的智慧的沃土――在这种课堂学习中,别人的信息被自己所吸收,自己的经验被别人的看法所唤起,不同的意识在碰撞中相互同化,于是每个人都获得了新意义的生成与创造。这样的教学才是一种真正意义的全方位的沟通。教学中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去构造意义的过程。在互动中的沟通与对话,他要求教师不仅有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改变、角色的改变,同时还有个性的自我完善――民主精神、平等的作风、宽容的态度、真挚的爱心和悦纳学生的情怀。也正是从互为主体的交往对话中,教师与学生才能对所学的东西达成共识,真正拥有知识,,并且共同享用对方的经验和体验,也才能实现教学相长。

5.角色的转变——新课程课堂上的教师 篇五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生长点是“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是“探究性学习”。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除了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外,还必须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传统中走出来,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应该引导教师逐步实现下列转变:

1、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2、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3、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4、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

5、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6、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

7、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

8、由“蜡烛”向“果树”转变

9、由“统治者”向“平等的首席”转变

6.角色的转变——新课程课堂上的教师 篇六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生长点是“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是“探究性学习”。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除了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外,还必须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传统中走出来,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应该引导教师逐步实现下列转变:

1、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我们应该允许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2、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4、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不应该作学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5、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6、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

我们曾经认可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的观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可能已经过时,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更新,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寻,以寻到知识的甘泉。

7、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

新的课堂中不能仅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便是对教师的挑战。开放的课堂中教师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而成为应战者。

8、由“蜡烛”向“果树”转变

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不管是春蚕还是蜡烛总是在奉献给客体的同时而毁灭掉主体。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再作“春蚕”或“蜡烛”而应该在向社会奉献的同时不断的补充营养,成为常青的“果树”,而不是在照亮了世界或吐尽了芳丝后就毁灭掉自己。

9、由“统治者”向“平等的首席”转变

教师不能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能作课堂的统治者,因为统治者总免不了令人“惧怕”。教师应该从统治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在新课程中教师不能再是居高临下的,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

10、由“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

7.浅谈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七

一、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

韩愈的《师说》中论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是长期以来给教师的职业的传统定位。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统一教材、统一大纲的框架内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教材给定的内容。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学生的学业成绩是衡量学生的唯一尺度, 这样就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而新课程标准把教师定位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教互学, 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样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最大限度地培养了学习空间, 更有效地诱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 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更能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逐步实现师生互助、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真正实现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

二、由组织者转化为引导者

教师是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引导者。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所学学科的成绩,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形成学科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社会的适应性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在19世纪就曾指出“引导别人走正确的道路, 激发别人对真和善的渴求, 使别人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高的发展,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这也就是说不是教师把现成的知识放在学生眼前让他们记, 而是启发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不同的形式, 并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和发展, 引导学生“取长补短、扬长避短”,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已有的水平上得到充分发展。教师在向学生传播知识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人生、懂得人生。教师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并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 激励他们不断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追求更完美的人生, 用教师的一举一动直接影响和感染学生。这样就说明教师不仅通过知识影响学生, 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人格、道德力量、自己的育传身教来影响和感染学生,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三、由“居高临下”转为“平等中的首席”

新课程强调,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也就是说师生共同参与、师生平等对话、平等讨论。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 学生也自然成了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伙伴和讨论者。这样教师就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教, 学生听、记、背。学习只是传授和接受知识的过程, 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一面上, 忽略了情感、态度的参与、价值观的形成, 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的倾向, 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教师应当以平等的人格与学生进行人际交往和心灵交流, 在教学中师生之问应为“朋友式”的教与学的合作。在这样的合作中, 学生和老师平等相处、共同探讨、共同研究, 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有利于激发学生超越知识之上的智慧、灵感和激情, 使学习充满生机和活力, 从而焕发出个体生命所特有的灵气和才情。这样的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把教学本质真正定位为交往, 体现教师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通过师生信息交流, 实现了师生互动、相互沟通, 促进师生在伦理、情感两方面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从而形式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8.新课程下音乐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八

一、深刻领会新理念,促进课改的实施。

1、摆正教育理念与教师角色的关系。

教育理念是对“教育是什么”的价值判断和基本看法。它是教育实践的客观反映,以教育实践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在一定条件下又反过来对教育实践起着指导作用。教育理念有着对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的设定,体现出对学校未来发展状态的一种期待,他将成为学校教育行为的先导,为教育实践活动指引方向。教育理念是学校的灵魂,他对校长和全体教职员工的教育行为起着支配的作用。新课程理念(以下简称新理念)就是指一切在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的理念。

教师角色是指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行为特征,本文里的教师指得是小学音乐教师。

教育理念制约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任何教育教学行为的实施,都必须建立在正确的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在新理念指导下,新课程体系的目标、功能、内容、结构、实施、评价与管理都有了重大改革,这一系列改革最终都要靠教师在学校教育和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音乐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要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必须转变角色,学习掌握《音乐新课程教学法》和《新课程教学设计》等新观点和新方法,在新课程中不断自我更新、发展;新课程的重要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为学生创造一个资助、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平台。学习方法的转变期待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适于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育理念在教育中的应用,可以保障对学生的公平性和一致性。

2、树立“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的理念。

“以人为本”其根本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当将“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价值选择时,教育便具有了创造人的价值的意义。他以充分开发个体潜能为己任,以丰富的知识、完整健全的人格培养为目的。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就为教师的角色定了位,教师在学校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小学音乐课标准中十个基本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的出发点和基石。这个最基本的理念在头脑中确立了,教师才能正确理解小学音乐课标准中的十个基本理念的含义、才能保证课程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3、消除两个绊脚石,新理念才可能树立。

这里所指的两个绊脚石是指错误地认为“音乐课就是唱歌课”和“音乐课就是知识传授课”。绊脚石不清除,必然阻碍课程改革的步伐。我们只有深刻认识旧的观念的危害,新的教育理念才能树立起来,课程改革才能正常进行。

①明确音乐课不是唱歌课。

在新理念指导下,音乐被确定是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不再将音乐视为单纯的唱歌和单纯的技艺,而是把它视为人类文化基淀和人类理想力和创造力的结晶,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音乐课通过教与学,使学生获得感受美,鉴赏美和审美的情趣。

②明确音乐课不单纯是音乐知识的传授课。

在新理念指导下,音乐课堂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并创设宽松愉悦的氛围。使音乐教育从僵化的过程中解放出来,从枯燥的方法中解放出来,从而使音乐教育的价值上升为人类交流的一种美好形式。学生在音乐教师的引导下步入音乐艺术的美妙大厦时,喜欢音乐却不愿上音乐课的局面就会得到扭转。也只有如此,音乐教育才能担负起“培养人”的神圣使命。

4、走出三个“误区”,新理念才能指导课改。

①走出“课堂乱就是民主开放”的误区。

全面理解新的教学方式,切不可从“管的太死”却又走入“放任不管”的误区,必须处理好“严”与“宽”的关系。

②走出过分强调素质,忽视双基的误区。

新理念要求教师由知识传播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忘掉了引导,就否定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使课堂改革不能健康发展。

③走出片面追求形式的误区。

这些年来,有些教师为了片面追求激发学生兴趣,搞了过多的形式,冲淡了音乐教学的主题。如果为兴趣而兴趣,把音乐课堂的辅助教学手段当作主题,学生的审美能力怎么才能提高呢?

二、在教学实践中检验教育理念的转变。

1、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参与。

音乐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形式,小学生由于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对音乐的爱好程度也差别很大。因此教师应从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依据小学生好动、好奇、好玩的特点,设计出用生动、富有童趣的方法进行教学。

2、平等参与,促进学生愉快学习。

“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间互教互爱,给彼此建立一种健康、向上的学习与合作的氛围,对课堂教学无疑是积极的。

3、不断探索,教师需要教学研究。

从客观发展的形势上来看,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特别是新课程标准的出现。教育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更多更复杂而又及待解决的新问题。教师要成功的完成教学行为的根本转变,就必须坚持在实践中学习、研究、改进,使自己永远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研究型教师。当前,让音乐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提高文化层次,进行课题研究,撰写论文,都促使教师向研究性教师转变。

9.角色的转变——新课程课堂上的教师 篇九

----浅谈新课程标准理念下音乐教师角色的转变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东买里乡中学

陈莉 2012年12月24日

音 乐 课 堂 教 学 改 革 论 文

----浅谈新课程标准理念下音乐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教育行为,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任何教育行为的实施,都必须建立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基础上。

人类需要音乐,人类的生活离不开音乐。按理,大多数学生应该是喜爱音乐的,事实也确如此。然而,多年来我们的音乐教育却屡屡遭到学生的排斥,“学生们喜欢音乐但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屡屡发生,甚至到了让学生觉得“音乐课的教室,简直就是我的刑场”的地步。有学生这样说:“一提到上音乐课,我就头痛。因为一上音乐课,就有无数个我根本不认识的音符迎面扑来,令我招架不住。更可怕的是,老师竟然让我全都记下来。这怎么可能呢?我又不是音乐天才,这么多的‘哆来咪’,看到都害怕,让我背下来,简直是谋杀„„音乐课的教室,简直就是我的刑场!”——类似的现象比比皆是,不得不令我们深思!的确,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课内容单

一、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求;教法死板、与音乐艺术的本质背道而驰。我们更多地注重音乐技能、技法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了音乐艺术的审美特性;更多地关注教师本人的情感体验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及音乐情感„„使得我们的音乐课文不文,理不理,在某种意义上等于抹杀了学生作为一个有着相对独立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及情感体验、审美观念的个体的感受和创造欲望。

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首先是一种基本素质的教育。它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具有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初步的鉴赏、创造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个性的发展,以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基于这样一种认识,音乐教育者们本着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信念,通过教学,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并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培养一种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

观念的转变需附着于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操作之上。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角色的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

1、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变“指挥棒”为“引导者”

在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者,学生不再是教师思想、情感的复制品;课程也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单一的教材内容,相反,教师能够从学生出发、从学生学习音乐的角度出发,研究解决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等一系列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积极地参与进来,愉快地学习。这样,教师和学生就都成了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成了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体。

2、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变“居高临下”为“平等相交”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美育,音乐教育的魅力在于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而把教师自身的思想情感强加给学生,结果呢?学生们在那种久而久之的固定思维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演练下,渐渐丧失了人类与生俱来的那种源于心灵深处的音乐感受本能,欢快的,还是深沉的音乐,不论你在课堂上给他欣赏都会有不少同学无动于衷,毫无感觉。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乐于走下讲台,关注学生的每一分情感,倾听他们的心灵,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多一些交流,少一些“命令”;多一些探讨,少一些灌输。惟有这样,学生才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参与,我们的音乐课堂也才会成为一个充满情趣的、平等和谐的课堂。

3、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变“技巧性传授”为“艺术性指导” 审美是完美人性的闪光,审美活动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爱人类、爱自然、爱自己、爱生活的过程。人在审美中,往往把自己最善良最美好的情感,尤其是爱的情感赋予给了审美对象。审美意义上的“爱”不同于其他的道德意义上的爱,它更丰富,更具有广泛性和深刻性。一个具有丰富爱心的人必然是审美感受最丰富的人,反过来,一个审美感受越是丰富的人,他越是具有丰富的爱心;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必然是美的人,一个充满爱的社会必然是美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4

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爱心,比培养学生技术上的才能更重要。“技术”教学是短暂的,是容易生疏甚而遗忘的;而“艺术”教学给予学生的则是永恒的,是能让学生终生受益的。音乐教育首先并不完全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为了培养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避免那种生硬的、繁难的技巧技能性训练,而应从学生出发,多为他们营造一些发现美、创造美的自由空间,以激发起他们热爱美、传播美的热情,从而使美能在学生的心灵中生根、发芽、成长、壮大。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以“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各方面逐步转变教师角色,尽快适应“新课标”,成为“新课标”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惟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我们的音乐教育也才能够真正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肩负起培养人、塑造人的神圣使命。

育 论 文

---浅论提升高师音乐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东买里乡中学

陈莉 2012年12月24日 德

德 育 论 文

---浅论提升高师音乐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音乐教育担负着培养祖国未来的任务,音乐教师的综合素养和职业行为将直接影响中小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近年来,在音乐教育师资队伍中存在着重音乐技能而轻职业道德,甚至是为了达到功利的目的而无视职业道德的不良现象。同时,由于音乐艺术所要求的技艺性和人们对音乐教育价值的不当理解,无形中又加剧了这一不良现象,如果不加以控制,音乐教师的整体形象势必受到损害,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势必受到阻碍。

目前,虽然我国的音乐教育体系并不完善,但音乐教育早已成为了育人的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音乐教育都应该发挥它的育人功能。高师音乐教育作为人生教育的一个较高阶段,教师在育人的过程中,更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为人师表。在课堂上要利用言语引导,在教授音乐知识的同时启发学生领悟音乐的美感,怀着高度的责任感来尽心完成本堂课要达到的目标;而在课堂外,高师音乐教师更要以身作则,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育是一种“美育”,那么,音乐教育者更不能因为自己对名利或金钱的追逐而玷污了“美”的心灵。那些有失音乐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是对音乐教育事业的玷污,更是对自身人格的侮辱。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音乐技能和知识素养固然重要,但如若没有一种高尚的职业道德行为贯穿于教育实践中,就很难培养出真正的音 7

乐人才。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阳光,教师所产生的力量,是任何教科书、任何思潮、任何奖惩制度都替代不了的。可见,教师的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对于价值观形成最重要的大学阶段来说,学生思想上形成的价值观念会直接作用于他毕业后的工作和生活,进而也将会对社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中学阶段是学生获取知识最重要的时期,怀有一颗真诚的心热爱学生的教师,会不遗余力地把自己所有的知识通过有效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教育不能够离开感情,也不可能离开感情。在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必须以感情作为桥梁,作为纽带,才能产生教育的效果,达到教学的目的。

一个充满责任心的老师,一个真正视教育为天职的老师,必会用尽一切教学手段来尽可能地挖掘学生的最大潜能,不仅仅是要求学生“做到”,而且要求他们在能驾驭的技巧范围内做到最好、精益求精。因此,如果没有将良好的师德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那么学生的技艺水平也是得不到保障的。

1、以育人为根本准则。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育人,使人更加完善,趋于完美。所以,无论是教授乐理知识还是技能知识,都要本着育人的原则。

2、高尚的个人品德。一个品德高尚的教师会在他的教学实践中,8

将他的个人魅力展现于学生面前,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取向。

3、广博的文化知识。正如韩愈所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音乐课虽说有自己的特征,但它与诸多文化之间的联系同样也是割不断的。音乐教师的知识面不能仅仅局限在音乐方面,而是要博大精深,能为音乐教育所用,力求在教授每一个知识点时,都能够扩展其涉及的知识面,并达到知识自我化。

4、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音乐作为一门声响艺术,学生的音乐学习成果需要通过实践才能展现出来,这就要求音乐教师要及时给学生提供演练的机会,并且尽量保证人人都有机会。对于音乐素养水平高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其提供大型比赛等较高层次的实践舞台;对于音乐素养水平稍差的学生,可以为其提供班内表演等普通的实践表演。这样既能为他们提供演练的机会,又能兼顾到他们的心理需求,切忌只重视音乐素养水平高的学生,而忽略其他学生。

5、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的劳动具有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在对音乐课的讲授上,教师也不会在短时间内就能看到自己的教学成果,再加上学生的领悟能力和学习能力肯定是参差不齐的。在这种背景下,教师不能放弃任何一位学生,尤其是对音乐技能课程来讲,它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绝不能因为学生的水平高低而偏袒或放弃。每个学生学习的权利都是平等的,而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是教师最智慧的选择。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一贯重视教书育人,他说:“教育事业是 9

要养成‘人’的,要使学生会做人、能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若有人问我干什么,我的回答将是‘帮助学生得到做人做事的经验’,我绝不说‘教书’。”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教学生做人、做事,把学生培养成为健全的社会公民,才是教育事业的最根本目的。高师音乐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一个分支,其根本目的同样是教学生做人,所以,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讲,我们都必须高度重视高校音乐教师的师德培养,这是推动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向前发展强而有力的助推器。

师 业 务 学习心 得 体 会

---如何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平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东买里乡中学

陈莉 2012年12月24日 音 乐 教

音乐教师业务学习心得体会

----如何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平

音乐课不能仅仅停留在唱唱歌,而更注重的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教育。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我们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课堂上把握的必须到位,把音乐的美感夸张化,让学生能够深刻体验,在教学手段上要有创新,不要单一,丰富课堂内容。

演唱歌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加的表现形式。应创设与歌曲表现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富有情感地歌唱,以情带声。教唱歌曲要注意形式,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表现力,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

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交流活动,通过多媒体辅助,可以优化提高教学效果,放弃落后的教学方法,突破创新,扩大补充知识容量。

根据音乐学科自身的特点及内容,课件要充分利用声、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化不可见为可见,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到音乐教学不仅可以从听觉上感受,也可以在强烈的视觉配合下,直观地理解音乐作品的情绪。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有在课前做好、做足准备工作 12 的意识,同时也要求我们有埋头苦干、不畏艰难的勇气,更要求我们有勇于专研,不断拓宽自己专业知识和能力的精神。

我深刻地体会到老师在课堂上的每一个提问都要有针对性,要有意义、有价值,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在欣赏音乐时,要把问题问到位,每一次聆听都要有不同的目的,每次听都能使学生有新的感受,让他们的身心感到愉悦。正如王国强处长所说“音乐能够使人陶冶情操、发展智力、和谐心理、幸福生活。音乐教育不能只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递,更重要的是感悟音乐的美,实现学生能主动地去创造美”。

今后,我要依据《音乐课程标准》,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努力工作,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实践活动,以学生为本,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为学生提供、积累音乐文化的广阔天地。

音 乐 教 师 转 变 观 念 的 见 解

-----高度重视音乐教师的师德培养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东买里乡中学

陈莉 2012年12月24日

音乐教师转变观念的见解

-----高度重视音乐教师的师德培养

回想2001年参加工作以来,突然发现这几年是我事业中的一个成长期,从一名学生到一名音乐老师,这期间我在不断进步,一个什么也不懂的小女孩成为了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

当我第一次以教师的身份踏进四乡中学时,我的心情是多么激动,多么地自豪。然而,俗话说得好:醉后方知酒味浓,为师方知为师难。为了上好一节课,我常常日思夜想,认真阅读各种有关的参考资料,积极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有时已是夜深人静,劳累了一天后,躺在床上,但满脑子仍是问题、答案,灵感一来便忘记了疲劳,一骨碌爬起来写,直至满意为止。十年了,我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一路走来,没有轰动的大事,也没有令人忽然亮眼的轨迹。教学生活给予我的是更多的是思考。

经过这几年的教育学习实践,无论是教育、教学,我感到自己深思的东西多了。再也没有过去像小孩一样为丁点大的成绩就沾沾自喜的感觉了,更多的是思考。在教学实践中,我一方面充实和磨练了自己,一方面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此,我的心里十分着急,生怕因为课上不好而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所以,每次上课前我都要进行认真的斟酌、思考。

一个品德高尚的教师会在他的教学实践中,将他的个人魅力展现 15

于学生面前,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取向。教师高尚的个人品德表现在生活上是吃苦耐劳,勇挑重担;表现在思想境界上就是助人为乐,关爱学生;表现在工作上就是忠于职守,尽心尽力;表现在学习上就是刻苦钻研,孜孜不倦,锐意进取。可见,教师在为学生树好榜样的同时,也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提升的过程。

音乐作为一门声响艺术,学生的音乐学习成果需要通过实践才能展现出来,这就要求音乐教师要及时给学生提供演练的机会,并且尽量保证人人都有机会。对于音乐素养水平高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其提供大型比赛等较高层次的实践舞台;对于音乐素养水平稍差的学生,可以为其提供班内表演等普通的实践表演。这样既能为他们提供演练的机会,又能兼顾到他们的心理需求,切忌只重视音乐素养水平高的学生,而忽略其他学生。

教师的劳动具有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在对音乐课的讲授上,教师也不会在短时间内就能看到自己的教学成果,再加上学生的领悟能力和学习能力肯定是参差不齐的。在这种背景下,教师不能放弃任何一位学生,尤其是对音乐技能课程来讲,它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绝不能因为学生的水平高低而偏袒或放弃。每个学生学习的权利都是平等的,而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是教师最智慧的选择。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一贯重视教书育人,他说:“教育事业是要养成‘人’的,要使学生会做人、能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若有人问我干什么,我的回答将是‘帮助学生得到做人做事的经验’,16

10.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转变刍议 篇十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角色

目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的观念必须改变,教师的角色必须改变,要由演员变为导演,让学生去做演员。在教师的导演下,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和能力演好自己的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新一代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一、教师角色为何需要发生变化

新课程从培养目标的调整到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的改变,向多年来作为知识传授者的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已经不合时宜。因为这既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个性,也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

1.探求者。当今教育改革的核心是由教育的“物化”转向“人化”,大力倡导“人本教育”。“人本教育”的真谛是“开發人”,这便需要探求型的教师。也就是教师要进行探究式教学,其基本要求是:教学过程应当是教师带领学生主动认知、探究问题的过程,课堂教学应当以探究为切入点组织教学活动。学生是教师的探求伙伴,师生一起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做一个激励学生思考的人,为学生提供咨询的人,同学生平等交换意见的人,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而不提供现成结论的人,点燃学生智慧火花的人。

2.合作者。教育教学活动不仅是一种个体活动,更重要的是一种团队活动。合作学习理论的倡导者认为:每个教师和学生之间都存在差异,都有各自不同的潜能,这种差异应当得到承认,不同的潜能应该得到充分地发挥;教育教学活动应该在师生之间,特别是在学生之间产生互动,相互交流,共同发展,教学相长。合作学习,在合作对象上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师师合作;二是师生合作;三是生生合作。在合作过程中,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全员合作;二是全程合作;三是全域合作。

合作学习“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合作学习还应大力提倡教师之间的合作,其中,包括相互沟通信息、交流教学经验、共同开展教改实验、进行群体攻关等。

3.指导者。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完全被置于从属的地位,这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教师应走到学生中间,以“研究群体”中一员的身份,同学生一起开启和驾驭“探索之舟”。

教师作为指导者,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①指导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②指导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③指导学生学习的策略;④指导学生收集、处理信息;⑤指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优势和个性;⑥指导学生学会交往;⑦指导学生学会生活;⑧指导学生学会创造。

4.学习者。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面对层出不穷的新观念、新知识、新学科、新技术,面对新课程全新的设计思路、全新的目标、全新的内容、全新的实施策略,面对急遽发展变化的教育对象,教师应是一个学习者,并且要善于学习,方能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学习现代科技知识,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创新的新领域、新走向、新成果,以便胜任新课程中的现代科技的教学;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能够较全面地运用微机,开发、利用互联网上的教育资源,比较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全面深入地学习新课程,能够熟练地驾驭自己所教学科的新教材;教理科的老师适当地涉猎一些文科知识,教文科的老师适当涉猎一些理科知识,以适应新课程中文理渗透、学科交融的发展态势。开卷有益,深入研究一两个领域,更能受益。

5.自省者。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经常反思。教师施教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更新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唯有经常学习、实践、探索、反思,才能使自己的知识、心智、能力、方法适应发展变化的教育形势、教育对象和教改要求。

总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关键。教师只要把自己放在导演的位置上,就会把讲台与学生共享,把讲台作为师生互动的平台,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更近一步体现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

参考文献:

[1]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课程专家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N].中国教育报,2001-10-20.

[2]吴俊明.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化学课程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1.角色的转变——新课程课堂上的教师 篇十一

1英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 教育的目标和教育的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因此, 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课程改革的实质是教学理念的更新, 使教学理念朝着以人为本的方向发展。遵循这一基本精神, 英语新课程提出了如下基本理念。

1) 在总体目标指向上, 关注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注意引导学生不断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形成健康的人生观”, 并通过“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学会如何学习”, 使他们具有适应时代变化的能力和积极的态度以及服务社会的思想、与人合作的精神和环境保护意识。

2) 在教学思想和方法上强调整个教学过程都要以学生为中心 (learner-centered) 和以学习为中心 (learningcentered) , 重在学生的自我实现和主动发展, 鼓励学生自我导向学习。

以“学生为中心”是指在课程安排、目标确定、教材选用和内容取材等方面不仅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 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 同时还应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爱好、愿望等学习要求和情感需要, 以达到开发学生的潜能, 激起学生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

以“学习为中心”是指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语言情境的真实性, 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并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 给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发展的空间。

3) 在师生关系上主张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主动发展的环境。倡导积极学习, 采用活动式的教学途径,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尝试, 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特别要关注性格内向的学生或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 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

4) 改进评价体系, 促进学生的发展, 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5) 开发课程资源, 拓展学用渠道。

2英语教师角色的转变

英语新课程给英语教学带来了一系列新的变化, 对英语教材、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及教师本人提出了新的挑战, 也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转变角色以适应这个变化。那么, 面对新课程英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下面, 笔者从教材、学生、课堂等几个层面上探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角色的转变。

1) 教师在驾驭教材上的转变。首先, 新课程带来了教材的更新和转型。教材的设计突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程要求, 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提供支撑。新课程的教材不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 而只能是教学的重要媒体, 为教学活动提供一种知识的线索,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引导和参考。因此, 作为英语教师要领会新教材的编写意图, 全面熟悉教材的内容。教师要变过去只教教材内容为运用教材内容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真正把教材中的知识转化成学生的能力。这就对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不再是只会教教材, 而是要更会运用教材。其次, 在新课程中, 还要求教师结合教学活动和学生能力的培养正确的判断被选教材的适合性, 研究如何通过选择使用某一教材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 准确地把握和运用新教材, 使学生的能力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

另外, 新课程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理解、处理和超越教材的能力, 有时面临教学活动的需要, 还要具备直接开发教材的能力。

新课程打破了过去单一的课程设置, 即相同的教学大纲、相同的教材格局, 在坚持共同的英语教学目标、执行国家课程标准的同时, 可设置地方和学校课程, 学校有权自选教材, 实现了课程设置的多元化, 实现了“一纲多本”。

这样, 就要求教师具有驾驭教材、判断被选教材和自编教材的能力, 变过去的“教教材”为现在的“用教材教”。

2) 教师在知识传授方式上的转变。随着英语新课程的实施, 过去沿袭多年的妨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被淘汰, 课堂教学已经逐步向“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学习为中心”转变, 即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真正恢复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课堂地位的转变, 必然带来传授知识方式的转变。

以前课堂所传授的语言知识主要来源于教师和课本。教师把备好的语言知识单方面地传授给学生, 然后组织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控制性练习, 一切主动权操纵在教师手中。而新课程要求采用互动的课堂模式, 提倡开放的学习方式, 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互动”“开放”和“创造”营造了平等、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 在“互动”“开放”和“创造”中, 学生就能获得相当大的主动权。这就要求教师在知识的传授方式上来个彻底转变。在课堂上, 首先教师要从过去语言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语言实践活动中情景和话题的创设者。新课程“互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使过去一言堂的单一传授课变为群言堂、多形式的活动课。教师要使课堂“活而不乱、多而不杂、动而有得”, 就必须在备课时打破以前传统的教学模式, 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活动, 提前做好各方面的充分准备。其次教师要由单一的教授者变为学生语言实践活动的指导者、管理者。在新课堂上教师组织教学活动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其中, 打消学生的顾虑,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以热情、亲切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失误, 给所有学生以充分表现的机会。教师要逐步掌握设计、组织、驾驭活动的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充当为学生进行语言活动提供服务的“服务员”。

3) 教师的工作方式上的转变。新的课程理念给英语课堂带来了新的变化。传统的课堂是学生各个孤立的学习, 新课程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传统的课堂以学生接受式学习为主, 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索式学习和任务驱动型学习为主;传统的课堂中教学媒体单一, 只靠课本进行教学, 新课程要求开发利用多种课程资源 (网络、电视、报刊) ;传统课堂只涉及英语语言本身, 新课程要求涉及文化、情感态度等跨学科的内容;传统课堂注重学生考试成绩、考试结果, 新课程关注学生的素质培养、重过程、讲策略。这些变化使英语教师的工作方式由统一确定性的变成了多样不确定性的。这一方面为教学带来更大的难度, 另一方面又为教师的创造性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教师从课程计划的执行者变成了创造者。由于课程是开放的, 教师要通过很多劳动才能完成教学设计, 比如, 查找资料、制作课件、学用各种现代教学仪器、创设情景、组织活动等等。这将大大提高英语教师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新课程所营造出来的教学模式, 会使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处于一种时时受到碰撞、挑战和激励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不断转变教学思想, 更新知识, 扩大自己的视野, 重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要经常调整个人的教学行为, 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活跃、敏感、豁达的精神状态, 来不断适应自己的工作, 逐步形成每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

以前教师的职业被认为是个体职业, 各自为战, 自己教自己的书。由于“新课标”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宗旨, 给予了教师创造的空间, 因此要求教师具有广泛的合作和沟通能力。比如, 教师与学生的合作, 同科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 跨学科教师之间沟通、相互交流的灵感启迪, 以及新课程如何得到家长的理解, 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案如何得到校长的支持等。于是教师的性格、心态、气质等将随之变化, 工作能力将得到很大的提高。

4) 对教师评价内容的转变。以前评价教师, 一般主要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由于对学生的评价主要看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全面素质以及他们的实际运用语言能力。因此, 现在对教师的评价, 要以审视教师是否能够帮助学生达到上述学习目标为主要内容。这样, 对教师的评价不再是平面的了, 而是对教师在对待学生、使用教学资源、完善教学行为等方面的立体综合评价。因此, 教师必须在这种新的评价方式面前不断进行各方面的转变和调整, 使之不断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

12.高效课堂呼唤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十二

果,教师要努力扮演好以下角色。

一、教师是自主的学习者和实践的反思者

教师的教学理念必然会影响他们的课堂教学决策和教学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感受、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和学习成效。教师要想领悟课改实质,打造高效课堂,就必须掌握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首先,教师要积极学习,自觉主动地参加新课程理念分析、新课程教材分析、学习者特点分析、新课程教学目标设计、新课程不同课型教学过程设计、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等课程培训,保证所学内容体系化、结构化,互相支持,综合作用,建构起自己的教学理念和实践策略,将先进的课堂理念内化于心,进而通过实践将其外化于行,转化为课堂优质教学行为,保证理念和实践的即时衔接。在教学实践中能积极反思,观察自己的课堂行为,评价自己的教学效果,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形成批判性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评价,并引导学生用同样的原理进行反思,自我管理,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益。

二、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和策划者

课堂学习是由一个个环环相扣的教学活动构成的。如果每一个教学活动都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和需求,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学生的学习就是高效的。教师是有效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策划师。目的性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特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明确具体的课时学习目标和课堂活动目标。英语教学目标的设计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语言水平,既了解共同特点,又兼顾个体差异,对学生学习情况有明晰的分析,对学生的学习困难有具体的预测、诊断。教师要熟悉教材,正确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和意义,对各种练习和活动的目的以及渗透其中的学习策略了然于心,优化教学内容,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目标,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课堂活动的设计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满足学生的愿望,顺应学生的学习路径。进行课堂活动设计时,教师要遵循以下原则:(1)活动有序,让所有活动都能体现出循序渐进。(2)任务分层,活动本身体现不同的层次要求,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其中,并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3)趣味吸引,突出活动本身的趣味性和创意。(4)个别补偿,让弱势学生得到学法指导。此外,要设计与学习目标相对应的评价标准,以评促学。

三、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高效课堂关注学生的发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并不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阶段,知识体系还不完善,不具备完全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前提。高效课堂是师生充分准备的课堂。课前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学案,让学生知道什么时候学,学什么,学多少,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提供必要的预备性知识。在导学案的引导下,学生可在课前自学一部分内容,和同学合作解决一部分问题。叶圣陶强调:“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有效的`提问,尤其是在英语课堂上,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要抓住最佳时机,提问在学生“愤”“悱”之时,对学生点拨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对知识的渴望。设问质疑要独具匠心,问在“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提问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问到“最佳目标生”,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以自己的教育智慧,敏锐感知学生的学习困难,及时为学生提供支架,以必要的辅导、支持和示范来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和语用能力的提高。此外,教师要在课内外为学生提供所需要的各种帮助,包括必要的学习资源、学习内容的选择、方法策略的指导、工具书的使用、学习计划的制订、学习习惯的养成等,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四、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激励者

在高效课堂上,合作探究成为教学常态。合作既指生生之间的活动,也指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达成教学目标“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教师要俯下身子,与学生一起讨论,共同探究。认真倾听,欣赏学生独到的见解、灵动的思想、美妙的语言。仔细观察,提高对课堂现象的敏感度,对自己的课堂提问策略、活动设计进行思考和调整,顺应课堂的自然进程,使师生在一种真正自然的、没有定式的语境中交流。当学生思维表达出现凝滞时,教师要耐心地、从不同角度引导。当学生表达出现错误时,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我修正时间。学生的学习困难和需要是课堂生成的资源,意外的精彩会在等待中生成。课堂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科知识的掌握与学习成绩的获得,而且必须包括兴趣激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起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教师要随时对学生提供的信息、掌握的语言和技能、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行为方式进行具体的、有针对性的积极评价,使学生在课堂上既获成功又获快乐。

高效课堂是心灵对话、激发学生潜能、师生互动共同成长的空间,是开放的、动态的、焕发生命活力的随时都有惊喜的幸福之旅,是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轻松愉快的情感体验。高效课堂是新课改的目标,也是每位教师追求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马兰。整体化有序设计单元教学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

[2]韩子传。环环相扣,浑然一体[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8)。

13.谈新课改与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十三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已经逐渐要求教师由重“教”传递向重“学”发展转变,由统一标准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重结构形式向重过程探究转变,由居高临下的权威向平等民主和谐转变,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教学中,教师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下面进行了论述。

长期以来,各科教学往往聚焦于课本、以教师为中心和以测验为目的,教师角色主要强调教师的社会职责、教师的权威地位、教师的职业品质和教师的传道与解惑。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角色的转变 不是一个简单的换位,而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探究的反复实践活动过程,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营造良好的师生情感交流氛围,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投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采取互动交流,共同协作方式 实现课程目标,实现教学关系的和谐发展。

我们今天的教学状态是“教知”,这种教学状态给学生带来的是痛苦。负担过重,可能造成学生智慧的萎缩,甚至于扭曲异化学生人格,针对这种教知,教懂的教学,在今天的发展形势下,我们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来顺应社会,我们就必须转变这种“教知”为“练能”。所谓的“练能”就是以训练学生的能力为重点,为目的,让学生通过学习把知识转换为能力。我们的取向是能力为重,要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在行动上,首先,以能力培养为硬指标;其次,以选练能力为线索,为只要内容与重点;最后,要做到教方法—练能力—考能力。

所谓“练能”,这里的“能”是指学科技能力的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法有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我们要立足练能,选点做实。具体操作方面,有以下的步骤:作为实践新课改的老师,要先引导学生自读教材,让学生熟悉教材,运用网络和工具书查阅相关资料;第二步是探究促说;第三步要分层展说,这一步教师抽学生回答要做到从差生开始抽答;第四步是教师点拨评说,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一个整体的评价与点拨,让学生从中受益;第五步是强化练说,要做到人人过关。我们要做到这样一堂课的完成,需要以下的保障措施:第一是小班化的组织建设机制,要进行课改,必须保证班上的人数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第二是教师的方法指导机制,在进行课改之前,必须保证实施班级的教师具备良好方法指导的素养;第三是激励参说机制,要激励班上的每一个人都积极参与;第四是个别强化练说机制,要做到人人过关;第五是以说代练的家庭作业机制。

要做到学生自主练能这是一种理想境界,毕竟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这需要教师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进行交流与强化,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是组织,引导,评价,教师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总结成功的教学经验可以提出属于自己的教学理论。新课程鼓励教师探索独树一帜的个人教学理论。学生自学自练,互学互练。这样的模式进行离不开班级的自主管理模式的引导,具体需要在班级设立小班长,板书员,检测员,纪检员等等。

在我的五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在经过第一次展练课堂的学习后,切实运用到了我的课堂上,作为农村小学的课堂教学,一开始进行展练是比较困难的,但我相信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展练是为了训练学生的实际能力,我觉得把展练引入农村小学课堂尤为重要。一开始,我把展练的导学案

设计好,从生字开始,用了一个周给学生示范。先从优生开始,挑选了成绩较好的几个学生第一次进行了字词展练,一开始,比较僵硬死板,但总算是顺利完成了,接下来慢慢让每位学生都上台展练。这第一轮,我引导指点的比较多。接下来第二轮,有了之前的经验,我发现学生们能变通展练台词,并且比较流畅地完成了,我指点的也比较少了。我感到很欣慰。慢慢的,我开始引入一些课文展练,这个部分比较困难,但是,学生们的表现已经很不错了。在这个展练的舞台上,我看到学生们都实际锻炼到了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收获比以前的“教知”方法大得多。

新课改后,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要求教师要把控好每一堂课让学生在三个方面都有所收获。这就要求教师要很好地把我好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让学生通过课程不仅学会知识,教师还要思考每堂课的知识学生学习之后,希望学生成为怎样的人,所以在教学钱一定要备好课,思考教学过程与方法。我在本册语文教学中很好地把控好了三维目标,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中,通过教学,第一单元让学生热爱读书;第二单元让学生热爱家乡;第三单元让学生对大自然产生兴趣,增加常识;第四单元让学生学会通过生活的点点滴滴领悟一些人生道理;第五单元让学生了解中国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第六单元让学生感悟父爱与母爱的伟大;第七单元让学生热爱祖国;第八单元让学生了解中国的革命,勿忘国耻,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上一篇:南京大学学生手册下一篇:2024年湖南警察学院大学生思政教育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