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修辞教案

2024-07-14

比喻修辞教案(共8篇)

1.比喻修辞教案 篇一

微课教学设计——修辞手法之比喻

萧县马井镇长征中学

武艳菊

教学目标:

1.理解比喻修辞的含义.2.了解比喻句的类型。3.能准确辨析比喻句。教学重点: 准确辨析比喻句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说起比喻,我们并不陌生,从小学到现在我们接触了大量的比喻句,他们像星星一样散落在我们的课本和习作中。今天我们将系统地学习比喻句。板书课题《修辞手法之比喻》。二.辨识比喻

(一)判断下面的句子是否是比喻句: 1.雨下得很大,像断了线的珠子。

2.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与气质,使人高尚。3.不能让这些充满暴力的漫画毒害我们的幼苗。

4.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二)生回答 三.什么是比喻句

比喻句,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

四.比喻的结构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

喻体(用来比喻的事物)

比喻词(标志比喻关系的词语)

比喻句中常用的比喻词有:

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彷佛、是、成了、变为„„

学生找出下列句子的本体喻体比喻词 1.女同学像鲜花一样美丽 2.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3.二月春风似剪刀。五.比喻的作用:

比喻可使深刻的事理变得浅显,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使生疏的事物变成熟悉。总之,它可以化深为浅,使文句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六.比喻的分类

明喻 本体+喻词(象、如等)+喻体

例:1.共产党像太阳。

2.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 本体+喻词(是、成等)+喻体

例:1.我们是祖国的花朵。

2.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 喻体(本体、喻词均不出现)

例:1.在稿纸上踩出了几朵小梅花。(喻“猫爪子印”)2.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七.慧眼辨真假 1.同类相比

例如:她长得很像妈妈。

他还是像过去一样喜欢打乒乓球。2.表示猜测

例如: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这人很面熟,好像在哪见过。3.表示想像

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 年时代。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 4.表示举例

例如:社会主义中国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像您这样的高个干不了这重活儿。八.判断“像”字句是不是比喻句的方法 1.“像”字前后要有两个不同类的事物.2.这两个事物要有相似点.如果同时具备了这两个条件,那就是比喻句。否则,那就不是比喻句。九.牛刀小试

1.时间犹如一面战鼓,它能激励我们加快前进的脚步.2.这封信成了我们家的福音书。3.星空中银盘高挂

4.像李然那样聪明好学的学生,哪个老师会不喜欢呢? 十.小结

同学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

2.比喻修辞教案 篇二

一、视觉比喻修辞的分类

在对视觉比喻修辞的研究中, 根据构成比喻的三个条件 (本体、喻体、比喻词) 之间的关系来进行分类, 分为视觉明喻、视觉暗喻与视觉借喻。在视觉修辞中, 视觉本体和视觉喻体的出现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通过前后镜头中不同的事物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之处进行类比, 也就是常常出现在影像作品中的方式;另一种方式是在同一时间轴上或者说是同一个镜头当中的不同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之处进行类比, 也就是常常出现在平面广告作品中的方式。因此, 在考虑视觉比喻修辞中的本体和喻体时, 首先应该确定是运用上面的那种方式进行表达的。

1、视觉明喻

明喻的特点是本体和喻体都出现, 中间有比喻词。同理视觉比喻修辞也是根据这三个条件来进行划分的。视觉明喻的特点也是本体和喻体都出现, 但对于中间比喻词的看法则形成两种主要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 因为广告中不能出现像文学中那样具体明确的比喻词, 所以广告中没有视觉明喻;另一种观点则认为, 视觉明喻作为视觉比喻修辞的一种类型是存在的。图像中的比喻词虽不能象语言修辞那样直接出现, 但它在诠释图像意义时仍旧会出现, 只是这种出现只可“意会”, 不能用具体图像元素进行表达而已。” (1) 在此, 本人比较同意第二种看法, 认为视觉明喻是存在的, 它的比喻手法的运用主要是借助色彩、形状、线条、质感、空间等视觉语言和元素来表达两种视觉形象的相似性。正是通过这种视觉形象的外显和具象上的相似, 来刺激受众的联想和想象。因此, 通常视觉明喻主要表现在视觉本体和喻体出现的第二种方式, 也就是在同一时间轴上的相似性的表达, 常常出现在平面广告的设计中。例如下图1、图2中的三星手机广告, 就是利用视觉明喻来进行广告宣传的。广告中借助人体和三星手机的形状相似性来表现产品的外形美观。通过这种方式的表现, 很容易使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作为视觉修辞虽然与文学修辞本质和目的是相通的, 但也没有必要将两者完全一一对应起来, 视觉修辞是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的。

2、视觉隐喻

视觉隐喻就是平常我们经常说到的视觉暗喻。视觉隐喻的特点是本体和喻体都出现, 中间没有比喻词。在视觉明喻中提到, 比喻词是不能直接出现的, 只是“意会”出来的比喻词。而视觉隐喻的主要特点是没有比喻词, 那么如何区分出视觉明喻与视觉隐喻?首先, 在视觉明喻中, 视觉本体和喻体是相似的关系, 表现为视觉形象的线条、形状、明暗、色彩、质感、空间等等视觉符号外显和具象方面的相似性。而视觉隐喻中视觉本体和视觉喻体主要是相关的关系, 表现为视觉形象的内涵和引申意义等方面的相关性, 通过视觉喻体具体形象的表现, 给受众一种更加生动形象的感觉。并且, 视觉明喻较多是运用在同一时间轴的平面广告设计中, 而视觉隐喻表现的内涵层面的相关性, 它较多运用在影像作品中, 常常通过前后镜头之间的衔接来表达的。例如, 2005年10月11日在广东有限凤凰卫视台播出的德芙巧克力, 其广告语为:“情迷丝滑德芙”;其广告描述为:女士一边在摆布丝布, 一边在沙发上吃德芙巧克力。在广告中巧克力被比成丝缎。这马上使人联想到一种意境:缎子德光亮、柔滑和轻软。“情迷”两字更增添了该巧克力带来的柔情蜜意, 让受众产生美好的情感。“情迷丝滑”中的“丝”字配合其广告情景, 巧妙地传达了那种巧克力的美妙感觉。 (2)

3、视觉借喻

视觉借喻是直接出现喻体, 本体不出现, 也没有比喻词。视觉借喻明显不同于视觉明喻、隐喻, 在视觉明喻和视觉隐喻中主要是两个视觉符号或形象之间的关系, 而视觉借喻却仅仅是出现一个视觉符号或形象, 将所隐含的喻意都聚焦在一体上, 也即用一个视觉符号或形象的外显或者内涵来完成这种喻意的成功转换。因此, 视觉借喻的表现就有了两种表达方式:通过外显表达借喻和通过内涵表达借喻。通过外显表达借喻, 与前面所提到的视觉明喻类似, 就是通过线条、形状、明暗、色彩、质感、空间等视觉符号外显和具象方面的相似性进行表达, 只不过借喻利用的是一个视觉形象或者符号。例如:图3康宝干贝紫菜汤的广告中, 将汤匙的形状设计成舌头形状, 来借喻表达干贝紫菜汤的鲜美和浓香。图4的戒烟广告中, 将香烟的形象摆设成“井”字, 来借喻香烟对人体的危害, 使戒烟的意识很容易深入人心。

通过内涵表达借喻, 与视觉隐喻的方式类似, 同理它也是将隐含的喻意聚焦在一体上而已。例如:图5是聚视网第一届网络公益广告创意大赛之保护环境作品——“未来之花悲哀”作品中将供给鲜花营养的土壤用电池供电代替, 电池和土壤没有能指上的相似, 但是它们同是供给能量的物质, 作者的设计意图是吃电池的未来之花虽能如此绚烂、美丽但却没有内涵。这是一种利用借喻来表达未来世界土壤的破坏已不能栽培植物, 将环境破坏现象以唯美的方式表现出来。

二、视觉比喻修辞的符号学分析的相关理论

视觉比喻修辞的表现多种多样, 从符号学的角度去分析, 能更好地把握住其本质。在符号学理论方面, 主要从二元关系符号理论和内涵理论出发。

1、索绪尔的二元关系符号理论

19世纪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指出, 符号是一种二元关系, 包括能指和所指两个要素, 它们的结合便成了符号。所谓符号是指代表某一事物的另一事物。实际上, 这“某一事物”是指符号对象, 而代表某一事物的“另一事物”正是符号的所指。 (3) 即符号本身是一个微型的自足结构, 它由能指 (signifier) 和所指 (signified) 构成。能指即符号具, 它是符号的形式, 表现为一种声音、文字或图像;所指即符号义, 它是符号所代表的对象, 指向被联想到的事物。 (4) 由上可以看出, 视觉图像也是一种符号, 当然也包括视觉能指和视觉所指两个要素。前面所提到的外显或者具象方面即是指视觉能指, 内涵方面即是指视觉所指。根据视觉比喻修辞的分类, 可以看出, 视觉明喻简而言之就是指两个符号之间的视觉能指的相似性, 视觉隐喻就是指两个符号之间的视觉所指的相关性。而视觉借喻则分为两种, 一种是指通过视觉能指的相似在单个视觉符号上的成功转化;一种是指通过视觉所指的相关在单个视觉符号上的成功转化。正是通过对视觉符号从微观的能指和所指的分析, 才能更好的抓住视觉修辞的本质特点。

2、巴尔特的内涵理论

在法国学者罗兰·巴尔特之前, 哥本哈根学派的语言学家叶尔姆斯列夫, 在《语言理论绪论》里就曾谈到过与内涵现象的相关含蓄意指:一个由表达和内容所组成的单元, 又成为另一内容的表达。 (5) 后来, 巴特通过对其进行系统研究, 形成内涵理论。巴尔特指出, 所有意指系统都包含一个表达层面 (缩写为E) 和一个内容层面 (缩写为C) , 意指行为则相当于这两个层面之间的关系 (R) :ERC。即是指, 从这个ERC系统延伸出来第二系统, 相当于第一系统 (ERC) 变成了第二系统的表达层或能指:第一系统构成外延层面, 第二系统构成内涵系统。 (6) 从外延系统扩展到内涵系统的扩展途径如表1:

在巴尔特看来, 内涵代表外延的“换挡加速”。这种内涵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视觉借喻, 在一个视觉符号中包括视觉能指和视觉所指。而视觉借喻正是利用这种视觉能指和所指, 来构成视觉符号的第一系统——外延层面;在此第一系统通过相似或者相关来成功转义到第二系统的内涵层面, 从而完成视觉借喻的表达。

三、视觉比喻修辞符号模型的构建和分析

通过上面对视觉比喻修辞的分类和符号学的分析, 笔者从符号学相关理论角度进行模型构建和分析, 以便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视觉比喻修辞。

1、视觉比喻修辞符号模型的构建

正如在前面所提到的理论基础, 该视觉比喻修辞符号模型是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进行构建和分析的。根据索绪尔的符号二元理论, 将视觉符号分为视觉能指和视觉所指。而视觉明喻和视觉暗喻是通过两个视觉符号之间的视觉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来表现。视觉借喻主要是指在一个视觉符号中, 通过符号自身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转义来完成, 这种借喻表现在视觉所指与能指有较大的转义跨度, 但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却是表现恰当的。如用玫瑰花的图片来借喻爱人。

其具体的构建模型如下:

2、视觉比喻修辞符号模型的分析

此模型主要是通过在两个视觉符号之间关系进行构建。如视觉符号Ⅰ分为视觉能指Ⅰ和视觉所指Ⅰ。同理, 视觉符号Ⅱ分为视觉能指Ⅱ和视觉所指Ⅱ。因视觉明喻是指两个视觉符号之间的能指相似性, 视觉暗喻是指两个视觉符号之间的所指相关性, 则模型中视觉明喻表现为:视觉能指Ⅰ和视觉能指Ⅱ两者之间的相似性。视觉暗喻表现为:视觉所指Ⅰ和视觉所指Ⅱ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而视觉借喻则表现在:视觉符号Ⅰ中视觉能指Ⅰ到视觉所指Ⅰ的转义, 视觉符号Ⅱ中视觉能指Ⅱ到视觉所指Ⅱ的转义。

视觉修辞中最常见的是视觉比喻修辞, 在视觉比喻修辞的符号解构建构过程中, 我们可以依据此模型的相关思路来进行, 使我们的视觉表达和视觉建构更加清晰明了。此模型中的实对角线反映出对视觉比喻修辞的符号建构过程, 虚对角线反映出对视觉比喻修辞的符号解构过程。下面分别对其建构和解构过程进行分析。

解构过程, 就是能由所指推知能指。该模型中的视觉比喻修辞表现出两种最基本解构途径 (以实线箭头方向为标注的区域) :一种是视觉明喻——视觉借喻途径 (如:视觉能指Ⅰ—视觉能指Ⅱ—视觉所指Ⅰ之间的转化;视觉能指Ⅰ—视觉能指Ⅱ—视觉所指Ⅱ之间的转化) ;另一种是视觉借喻——视觉暗喻途径 (如:视觉所指Ⅰ—视觉所指Ⅱ—视觉能指Ⅰ之间的转化;视觉所指Ⅰ—视觉所指Ⅱ—视觉能指Ⅱ之间的转化) 。

建构过程, 就是能由能指构建所指。该模型中的视觉比喻修辞也同样表现出两种最基本的建构途径 (以虚线箭头方向为标注的区域) :一种是视觉借喻——视觉明喻途径 (如:视觉所指Ⅰ—视觉能指Ⅰ—视觉能指Ⅱ之间的转化;视觉所指Ⅱ—视觉能指Ⅱ—视觉能指Ⅰ之间的转化) ;另一种是视觉暗喻——视觉借喻途径 (如:视觉所指Ⅰ—视觉所指Ⅱ—视觉能指Ⅰ之间的转化;视觉所指Ⅰ—视觉所指Ⅱ—视觉能指Ⅱ之间的转化) 。

在这里要注意的是, 解构和建构过程的途径并非是单途径的, 而是双途径甚至是多途径的。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途径都是最基本的途径, 具体的建构过程是双向, 多向和重复交叉进行的。如视觉比喻修辞的建构有两种途径, 这两种途径每种都可以重复进行, 而且还可以两种交替进行或者交替重复进行等等多种方式进行。

四、视觉比喻修辞符号模型的实践意义

在我们所欣赏的各种类型的视觉符号中, 它们往往将其各种旧元素进行新的组合, 形成创新性的表达。在这些有创意的表现中, 其视觉说服并非是任意、随意的, 大部分说服是运用视觉修辞进行的。因此, 在进行视觉解构和建构时, 可以适当考虑视觉修辞的方式, 以此为突破口来进行。而视觉比喻修辞是较常见和常用的一种, 它给我们的视觉解构和建构带来许多新的途径和方式。

1、视觉比喻修辞符号模型的解构意义

在视觉符号的解构过程中, 受众看到各种各样的视觉符号能指, 它们往往为了进行创新表达, 而进行有机的结合。我们在进行解构时, 就可以考虑它们是否运用了视觉比喻修辞, 运用了哪种比喻修辞。当看到视觉符号时, 是否运用视觉明喻进行相似性表达某种含义, 是否运用视觉隐喻进行深层内涵相关性的表达, 或者考虑单个视觉符号是否运用视觉借喻来进行深层意义的表达, 将我们平常的符号意义换挡加速到更深一层内涵意义的表达。正是通过这种视觉比喻修辞进行某些相似、相关的关系性质的联想和想象, 来进行更精辟的表达意义。

2、视觉比喻修辞符号模型的建构意义

在进行视觉表达时, 往往在头脑中已经有某种创意, 有某种想要表达地意义。此时, 该意义就是所要表达的所指, 该所指必定要选定与之相适应的视觉能指, 其能指该如何选定呢?如果仅仅将其平淡地表现出来, 不仅让受众索然无味, 而且其表现效果没有说服作用。此时, 我们就可以考虑视觉比喻修辞, 运用视觉明喻、隐喻、借喻将其所指表达得更巧妙、更精辟, 成功地进行创意设计, 这就是“旧元素, 新组合”的新组合的巧妙之处。

参考文献

①温华、刘祖斌:《论广告图像传播的修辞现象及其心理研究》, [J].《武汉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 2006 (4) .497~502①温华、刘祖斌:《论广告图像传播的修辞现象及其心理研究》, [J].《武汉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 2006 (4) .497~502

②丁利英:《隐喻功能在广告中的运用》, [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06 (3) ②丁利英:《隐喻功能在广告中的运用》, [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06 (3)

③[意]乌蒙勃托·艾柯著, 卢德平译:《符号学理论》,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0:12③[意]乌蒙勃托·艾柯著, 卢德平译:《符号学理论》,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0:12

④陈一:《论广告中的视觉符号:意义与修辞》, [J].《广告大观》 (理论版) , 2007 (3) ④陈一:《论广告中的视觉符号:意义与修辞》, [J].《广告大观》 (理论版) , 2007 (3)

⑤李彬:《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 [M].复旦大学出版, 2003:136⑤李彬:《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 [M].复旦大学出版, 2003:136

3.《诗经》比喻修辞论 篇三

关键词:诗经;比喻;艺术性

文章编号:978-7-80712-402-3(2009)04-150-03

朱东润先生曾说过,《诗》三百五篇,实是中国文学之导源,不知《诗》三百五篇者,不足与之言吾国文学之流变。《诗经》虽然创作年代久远,但它古奥警动的语言、质朴热烈的情感,看是不经意但却又精巧的艺术手法,被奉为经典,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对《诗经》的研究更是经久不衰,随着现代汉语语言学研究的长足发展,对《诗经》修辞部分的研究也逐渐备受关注,同时也更加的细致。赋、比、兴作为诗经的基本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更是历来《诗经》研究的一个老话题。其中比喻修辞手法的普遍应用,使得先民的诗歌更加新鲜活泼,许多成功的比喻甚至沿用至今。所以,本文主要讨论《诗经》中比喻修辞应用的艺术性。

《诗经》中广泛用自然万物做比喻,先民用他们对自然界最真切的接触和最直接的认识创造了这些新鲜自然的比喻。

(一)对女子的比喻

《诗经》中涉及到女性的诗大约有150多首,描写了女性的劳动、爱情、婚姻等。对女性的比喻也是多姿多彩。

1、树喻

《诗经》中用树来比喻女子时,多用隐喻,不会直接出现“若”“如”“喻”“犹”等明显喻词,且多与爱情、婚姻有关。根据树木的不同特点来比喻不同的女性。如: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周南汉广)

诗人把他心中爱慕的女子比作一棵高耸修长的树,可望而不可及也,失落之情溢于言表。

在《周南·桃夭》中。则是一种热烈的氛围: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赘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秦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这是一首贺新娘的诗歌,把她比作一棵茂盛的桃树,用桃树的花朵、叶子、果实对这位新嫁娘进行了全方位的赞美和祝福。新娘子的容颜就像娇艳的桃花。青春则象桃树茂盛油绿的叶子,更重要的是,大家祝福她以后能生儿育女,就像桃树可以结出丰硕的果实。可见,古人把女子比喻成树,多带有一种内在的功利性,以树能结实来祝颂女子具有生育能力。

又如《唐风·椒聊》:椒聊之实,蓍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椒聊且!远条且!椒聊之实,蕃衍盈匍。彼其之子,硕大且笃。椒聊且!远条且!

这首诗把多子的妇人比喻成结实繁多的花椒树。同样是用树木的结实繁殖能力来赞颂女性的生育能力。

周民族是农耕社会,由于农业操作的需要,先民对季节节气的变换自然十分敏感。树木在四季转换中的盛衰,也被善感的女子注意到,用来比喻她们一样易逝的青春华年。

《召南·摽有梅》中给我们展示了一位渴求婚姻归宿的大龄女子。她很巧妙的把自己比作一棵梅子树。而转瞬即逝的青春正如那所剩无多的梅子一样。这个比喻把女子抽象的青春年华具象成一颗颗熟透的、待人采摘的梅子,梅子成熟了没有人来采摘只好落入尘埃,女子的青春就要逝去了,怎么还没有人来追求啊?这时,一颗颗梅子的坠地,让这位女子心焦不已,不禁大声呼喊:“追求我的人儿啊,你赶快来啊!”在这个女子的“征婚广告”中,一棵梅树这个喻体的植入,使得多了一层诗意和一份具体可感的紧迫感。

《卫风·氓》中遭丈夫遗弃的女子,把自己比做一棵桑树,“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叶正值生长季节时油绿肥厚。就象自己当年风华正茂时。然而自己的青春逝去了,就象“桑之落矣,其黄也陨”。桑叶的沃若和枯黄也形象地比喻出了女子的容貌,由年轻姣好变为憔悴。贴切的比喻自然地勾起我们的联想,言已尽而意无穷。《唐风·有状之杜》:有秋之杜,生于道左。彼君子兮,噬肯通我?中心好之,曷饮食之?有扶之杜,生于遗周。彼君子兮,噬肯来进?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诗人借一棵独立在道路边的树来比喻自己的孤独,渴望情人来约会。台湾诗人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更美丽精致地阐释了《唐风·有状之杜》中的孤独女子: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於是把我化做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诗中这个痴情的女子直接化身一棵美丽的花树,依然伫立在爱人必经的路旁,守候自己的爱情。

2、花喻

《诗经》中以树来比喻女子时,有其内在深刻的涵义,多有爱情、婚姻、生育等隐语在内。而以花、玉等来比喻女子时,多是用来比喻女子的容貌姣好。将女子容颜与鲜艳的花直接联系起来,是外在形态审美的直接联系,故多用明喻。如《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荧孟姜,洵关且都!有女同车,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把女子的美貌比作美丽的木槿花。又如《陈风·东门之扮》:毂旦于逝,越以艘遗。视尔如蔽,贻我握椒。

诗人说,自己心仪的女子看起来象是淡紫色的锦葵花。又如《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荼”把东门外如云的女子比作白茅花。又如:何彼秾矣?唐棣之华。曷不肃雎?王姬之车。何彼秾矣?华如桃李。平王之孙,齐侯之子。其钓维何?维鲸伊缗。齐侯之子,平王之孙。(《召南·何彼秾兮》)

这是一位贵族女子出嫁时的场景,新娘装扮艳丽,诗人把她比做乖妊艳的桃花、李花、棠棣花。

还有的诗歌中,在男女对举时,把女T--比作娇艳的花朵。如;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且狂。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都,乃见狡童。(《郑风·山有扶苏》)

诗人把自己比作美丽的荷花。

对女性的比喻,从树到花,是革命性的一个转变,是从功利性到审美性的一个转变。诗人开始注意到女子外貌的娇美,并和各种花儿联系起来,这是纯粹的视觉审美,和生育等功利性目的无必然联系。还有一类用玉来比喻女子的外貌。如:林有襟橄,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召南·野有死腐》)

借用玉石洁白细腻的光泽来比喻年轻女子柔白细嫩的肌肤,和花喻一样是对女子审美性的欣赏。后世文学中如花似玉的女性形象,在千年前的《诗经》里已经奠定了基础。

(二)用比喻形象具体的描摹人或物的形态。

如《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用散乱的蓬草描摹出思妇头发的凌乱状,形象地刻画出妇人怀念丈夫而无心梳洗打扮的神态。《曹风·蚍蜉》:“蚍蜉掘髓,麻衣如雪。”用雪的洁白颜色来表现蚍蜉的半透明的羽翼,十分贴切。《郑风·大叔于田》:“叔于田,乘乘马。执辔如组,两骖如舞……”赞美这位年轻猎手的驾驭马车的技术高超,在他的驾驭下,两骖就如跳舞般整齐而有节奏地前进。我们似乎看到了飞舞奔腾的马匹。

而《卫风·硕人》中对美人庄姜的一系列比喻,可谓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其妙喻至今仍为人喜

用。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人取这六个喻体的一点,茅草芽的嫩,脂膏的白腻等特点来具体描摹出美人的容貌美,把抽象的美具体形象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豳风·东山》曰:“蜗蜗者蝎,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用野蚕晚上蜷曲在桑树枝上,来比喻征夫独身一人睡在兵车下的形态,鲜活而贴切。《小雅·斯干》中对宫室建筑的描述:“如跤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晕斯飞,君子攸跻。”四个比喻活画出宫殿的形态、颜色,尤其是把宫殿比喻成展翅欲飞的鸟儿,使静态的宫殿有了动态的美感,充满活力。

《豳风·狼跋》则在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一个贵族公孙的形象外,更多了一种喜剧效果:狼跋其胡,载建其尾。公孙硕肤,赤舄几几。狼建其尾,栽跋其胡。公孙硕肤,德音不暇?

这位公孙,穿着弯弯的红色鞋子,长的肥肥胖胖,行动起来像一头身材臃肿的老狼,往前走一步都能踩住脖子上垂下来的肉,往后退又踩住了尾巴,十分的狼狈。把公孙的步态用老狼的形象来展现。既形象又幽默,读之让人不禁一笑。

《诗经》中对女子嫁人的比喻则是用一类有绵延和迁徙特性的事物来做喻体。如:《召南·鹊巢》鹊有巢而鸠居之,来比喻女子居于夫家。《周南·葛覃》葛覃具有延伸性,生于此而延于彼。《邶风·泉水》“毖彼泉水,亦流于淇”。诗人借此三者的延伸特性来比喻女子离家嫁人。

《诗经》中比喻在艺术上普遍而鲜明的一点,就是用最常见的事物来形象具体地描摹刻画出人或物的形态,使其鲜活似在眼前,且更容易使人理解和接受。

(三)对人物内心难以言喻的微妙心情的比喻。

《邶风·柏舟》中女子抒发自己心声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石头可以搬动转移,席子可以展开卷起,但是我的心志是不可随意改变的,以此来形象地说明自己心志的坚定不移。《孔雀东南飞》曰:“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诗中磐石、蒲苇的比喻盖脱胎于《邶风·柏舟》中石、席之比。《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邋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贵。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人形容他心中的忧伤是“如醉”“如噎”,他心里感到难受就像喝醉了酒,就像吃饭噎住了一样。忧伤难过是难以具体表述的感情体验,诗人用醉酒、噎食这样人人都可能有过的生活经验来比喻,使其具体可感。

《邶风·柏舟》中那位女子比喻她忧虑的心情则要更家常化一些,她说:“心之忧矣,如匪潲衣。”这个女子被丈夫抛弃了,她心中气愤忧伤,种种情绪郁结在她心中,那个难受的劲儿就像是有一盆脏衣服没有洗,让人觉得心里不舒服。这个比喻不但很贴切而且有鲜明的女性特征。

《小雅·正月》:“心之忧矣,如或结之。”这位诗人内心的忧伤则是如绳子打了结一样疙疙瘩瘩。同样是常见之事物使内心情感体验变的具体。能为旁人所感知。

4.含有比喻修辞成语 篇四

不败之地: 败:输,失利。具有优势,不会遭到失败。比喻有把握取胜。

不胜杯杓: 不胜:经不起;杓:舀东西的器具;杯杓:泛指酒器。比喻喝酒太多,醉。

扒高踩低: 扒:攀援。比喻对上奉承攀附,对下欺侮压制。

抑郁寡欢: 由于心情不舒畅而很少高兴的时候。

鼎足而立: 鼎:古代烹煮用的炊具,圆形有三足两耳。比喻事物三方面并立,常指政治局势或力量三方面相持。

掂斤播两: 估量轻重,比喻品评优劣或比喻过分计较。

倒凤颠鸾: 指织品上的花纹图案。也比喻男女间的性行为。

对症发药: 针对病根下药。比喻针对缺点错误采取相应办法。

百依百从: 百:比喻很多;依:顺从;从:跟从。什么都依从。比喻一味顺从。

泛滥成灾: 泛滥:江河湖泊的水四处溢出。比喻坏的思想言行到处传播,造成危害。

波属云委: 属:连接;委:累积。波涛连绵,云层堆叠。比喻连续不断,层见叠出。

逢人说项: 比喻到处为人说好话。

东食西宿: 比喻贪婪的人唯利是图。

春风风人: 和煦的春风吹拂着人们。比喻及时给人以良好的教育和帮助。

抱火卧薪: 抱火:捧着火种;卧薪:睡在柴草堆上。比喻处境险恶。

归心似箭: 想回家的心情像射出的箭一样急。比喻回家心切。

满面红光: 满面:整个面部。比喻心情舒畅,精神健旺的样子。

捕风捉影: 风和影子是无法捉摸的。比喻虚幻无实或无根据地猜疑。

感激不尽: 感激的心情没有穷尽。比喻非常感激。

心神不宁: 定:安定。比喻心情不平静。

炳烛夜游: 炳:点燃。珍惜光阴。比喻及时行乐。

悲欢离合: 悲伤、欢乐、离散、聚会。泛指生活中经历的各种境遇和由此产生的各种心情。

倚门倚闾: 闾:古代里巷的门。比喻父母盼望子女归来的迫切心情。

剥茧抽丝: 剥:去掉外层。比喻根据顺序寻求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矮人观场: 场:戏场。比喻只知道附和别人,自己没有主见。也比喻见识不广。

范水模山: 比喻效法模仿他人。

白璧无瑕: 璧:中间有孔的扁圆形玉器;瑕:玉上的斑点。比喻人的品德或事物完美无缺。

安心乐意: 指心情安定,满意,很愿意如此。

大旱望云: 比喻渴望解除困境,如久旱盼望下雨一样。

屏气敛息: 指因心情紧张或注意力集中,暂止住呼吸。

捏一把汗: 因担心而手上出汗。比喻非常紧张的心情。

彩笔生花: 生花:长出花来。比喻才思有很大的进步。

娱心悦目: 娱、悦:使愉快。使心情愉快,耳目舒畅。

釜中之鱼: 在锅里游着的鱼。比喻不能久活。

乘风破浪: 乘:趁着。船只乘着风势破浪前进。比喻人的志向远大,气魄雄伟,奋勇前进。

心潮澎湃: 澎湃:波涛冲击的声音。心里象浪潮翻腾。比喻心情十分激动,不能平静。

莼鲈之思: 比喻怀念故乡的心情。

寒毛卓竖: 汗毛都竖立起来。比喻非常恐怖,或心情特别紧张害怕。

风谲云诡: 谲:欺诈;诡:欺诈,怪诞。风云怪诞,变幻不定。比喻局势复杂多变,神秘怪诞。

掀拳裸袖: 高举拳头,卷起衣袖。表示心情激动。

趁水和泥: 利用现成的水来搅泥。比喻乘机行事。

达地知根: 比喻根底清楚、明白。

坐而待旦: 旦:天亮。坐着等天亮。比喻心情迫切。

不敢高攀: 攀:比喻结交依附他人。不敢跟社会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交朋友或结亲戚。

当家作主: 本指主管家政,有权对家事做出决定。比喻在单位或国家中居主人翁地位。

妇姑勃谿: 指婆媳间的争吵与不和。比喻因日常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争吵。

惊魂未定: 指受惊后心情还没有平静下来。

飞蛾扑火: 飞蛾扑到火上,比喻自取灭亡。

望云之情: 比喻思念父母的心情。: :

抽梁换柱: 比喻暗中捣鬼,以假代真。: :

满脸春风: 比喻心情喜悦,满脸笑容: 柳泣花啼: 比喻风雨中暗淡的心情。

登峰造极: 登:攀登;峰:山峰;造:到达;极:极点,顶端。比喻学问、技艺等已达到最高的境界。: :

平心定气: 指心情平和,态度冷静。: :

匪石之心: 比喻坚贞不渝。: :

朽木死灰: 枯干的树木和火灭后的冷灰。比喻心情极端消沉,对任何事情无动于衷。: :

放火烧山: 比喻煽风点火,挑拨离间。: :

从善如登: 指为善如登山那样不易,比喻学好很难。

春华秋实: 华:同“花”。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也比喻事物的因果关系。

鞭不及腹: 及:到。指鞭子虽长,也不能打马肚子。比喻力量达不到。

愁多夜长: 因心情愁闷而夜不成寐,感到时光悠长难遣。

悦目赏心: 看美好景物而心情舒畅。

放马后炮: 比喻事情已过去才发议论。

不治之症: 治不好的病、绝症。也比喻无法挽救的祸患或无法改正的弊端、错误。

初生之犊: 刚出生的小牛,比喻单纯或勇猛的青年人。

百丈竿头: 佛教语,百丈高的竿子,比喻道行达到很高境界。

暗箭中人: 暗:暗中;箭:放箭;中:中伤。放冷箭伤害人。比喻暗中用阴险的手段攻击或陷害别人。

发纵指示: 发:发现;纵:放纵,也通“踪”。发现野兽的踪迹,指示猎狗跟踪追捕。比喻暗中操纵指挥。

面若死灰: 比喻因心情极度沮丧或惊恐而脸色灰暗。

鹤怨猿惊: 比喻对官场厌倦,有意归隐的心情。

断线风筝: 比喻一去不返的人或事物。

付诸东流: 付:交给;诸:之于;东流:向东流的江河。投入东流的河水里冲走。比喻希望落空,前功尽弃。

安营下寨: 安:安置;营:营房;寨:防守用的栅栏。指队驻扎下来。比喻建立临时的住宿或基地。

茶饭无心: 没有心思喝茶吃饭。比喻心情焦虑不安。

裁月镂云: 裁:剪裁;镂:雕刻。剪裁明月,雕刻云霞。比喻诗文中辞藻润饰,景物描绘的新巧。

归心如箭: 想回家的心情象射出的箭一样快。比喻回家心切。

唱筹量沙: 把沙当做米,计量时高呼数字。比喻以假象安定军心,迷惑敌人。

如释重负: 释:放下;重负:重担子。象放下重担那样轻松。比喻紧张心情过去以后的的轻松愉快。

不顾死活: 顾:顾惜,眷顾。不顾自己的生命,比喻拚命。

澹泊寡欲: 澹泊:恬淡;寡:少;欲:欲望。比喻心情恬淡,不图名利。

不耻最后: 不耻:不以为羞耻。不因为跑到最后而感到可耻。比喻凡是只要坚持到底,就能达到目的。

半斤八两: 八两:即半斤,旧制一斤为十六两。半斤、八两轻重相等。比喻彼此不相上下。

炊沙作饭: 煮沙子作饭。比喻徒劳无功,白费力气。

跌宕不羁: 跌宕:放纵无拘束;羁:马笼头,比喻束缚。心志放逸无拘无束。

北辰星拱: 北辰:北极星;拱:环绕。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环绕。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笑傲风月: 犹言吟风弄月。比喻心情悠闲自在。

开怀畅饮: 开怀:心情无所拘束,十分畅快。比喻敞开胸怀,尽情饮酒。

边尘不惊: 边:边境;惊:震动。比喻边境安定无战事。

新亭对泣: 新亭:古地名,故址在今南京市的南面;泣:小声哭。表示痛心国难而无可奈何的心情。

风情月债: 比喻男女恋爱的事情。

白雪阳春: 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两支高雅歌曲。比喻高雅的诗歌和其他的文学艺术。

独立王国: 指主权完整的国家。比喻不受上级或制度约束,自行其是的地区、部门或单位。

喜上眉梢: 喜悦的心情从眉眼上表现出来。

平心而论:平心:心情平和,不动感情;论:评论。平心静气地给予客观评价。

白玉无瑕: 瑕:玉上的赤色斑点。洁白的美玉上没有一点疵斑。比喻人或事物完美无缺。

心焦如火: 内心焦躁得如着火一般。比喻焦灼难忍的心情,亦作“心焦如焚”。

半生不熟: 半:不完全。指没有完全成熟或未烹煮至可食用的程度。比喻不熟悉,不熟练。

抽薪止沸: 抽掉锅底下正燃烧的柴火,使锅里的水不再沸腾。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比物连类: 比物:比喻;连:连缀;类:相同的事物。连缀相类的事物,进行排比归纳。

八方风雨: 八方:四方四隅的总称。四面八方的疾风骤雨。比喻形势骤然变幻,动荡不安。

孜孜汲汲: 心情急切、勤勉不懈的样子。

屙金溺银: 比喻生存有术。

吐气扬眉: 比喻受压抑的心情得以舒展而感到快意。

悠然自得: 悠然:安闲舒适的样子;自得:内心得意。比喻神态悠闲、心情舒适。

若释重负: 比喻紧张心情过去以后的的轻松愉快。同“如释重负”。

七拱八翘: 比喻关系不和谐或心情不舒畅。

采葑采菲: 葑:蔓青,叶和根、茎都可食,但味苦;菲:芜菁类植物。比喻不因其所短而舍其所长。

迫不及待:近:紧急。急迫得不能等待。比喻心情急切。

莼羹鲈脍: 莼:莼菜;脍:切得很细的肉。比喻怀念故乡的心情。

迁延观望: 谓心情犹豫而行动迟延。

独来独往: 独身往来,不与人为伍。比喻事事不与人相同。

毒蛇猛兽: 泛指对人类生命有威胁的动物。比喻贪暴者。

观望不前: 不前:不敢上前。事情尚难确定时,怀着犹豫不定的心情,观察事物的发展,暂不前进。

打死老虎: 比喻抨击已失威势的人。

不紧不慢: 比喻心情平静,行动从容。

陶情适性: 陶:喜,快乐;适:舒适,畅快。使心情愉快。

哀鸿遍地: 比喻到处都是流离失所的灾民。

叠床架屋: 床上搁床,屋上架屋。比喻重复、累赘;也比喻反复强调。

矮子观场: 场:戏场。比喻只知道附和别人,自己没有主见。也比喻见识不广。

面如死灰: 死灰:冷却的灰烬。比喻因心情沮丧或受惊吓而脸色灰白。

冬扇夏炉: 比喻不合时宜。

白日绣衣: 绣:用丝茸或丝线在布上刺成花纹图案。比喻富贵后还乡,向乡亲们夸耀。

春风得意: 旧时比喻考中进士后的兴奋心情。后比喻职位升迁顺利。

挖耳当招: 人家用手挖耳朵,却以为是在招唤自己。比喻希望达到目的的心情非常迫切。

熏风解愠: 熏风:和风;愠:恼怒怨恨。温和的风可以消除心中的烦恼,使人心情舒畅。

饿虎吞羊: 饥饿的老虎活吞一只羊羔。比喻迅猛贪婪。

乘热打铁: 比喻做事抓紧时机,加速进行。

剥肤椎髓: 剥:剥去;肤:皮肤;椎:捶击。剥人皮肤,敲人骨髓。比喻极其残酷地压榨和剥削。

挂肚牵心: 牵:牵挂。比喻忧虑不安的心情。

比目连枝: 比目:比目鱼,传说仅一眼,须两鱼并游;连枝:连在一起的树枝。比喻形影不离的情侣和朋友。

屏气慑息: 暂时止住呼吸。比喻心情紧张或注意力过于集中的情状。

心焦如焚: 心里焦躁,像着火一样。比喻心情焦灼难忍。

风风雨雨: 刮风下雨,比喻重重阻难或议论纷纷。

白玉微瑕: 白玉上的小斑点。比喻有些小缺点,美中不足。

搔首踟蹰: 搔首:用手挠头。踟蹰:来回走动。比喻心情焦急、惶惑或犹豫。亦作“搔首踟躇”。

百感交集: 感:感想;交:同时发生。各种感触交织在一起。比喻感触很多,心情复杂。

碧海青天: 原是比喻嫦娥在广寒宫夜夜看着空阔的碧海青天,心情孤寂凄凉。后比喻女子对爱情的坚贞。

白衣苍狗: 苍:苍白。浮云像白衣,瞬间变得像苍狗。比喻世事变化无常。

波谲云诡: 谲:变化多端。比喻文章如波云变化多致。也比喻事物变化多端,难以预料。

蜂虿有毒: 比喻恶物虽小,但能害人。

逼上梁山: 逼:逼迫;梁山:又称梁山泊,今山东省境内。比喻被迫起来反抗。也比喻被迫采取某种行动。

襟怀洒落: 襟怀:胸怀;洒落:洒脱。心情坦率,光明正大。

语重心沉: 言辞恳切,心情沉重。

白黑不分: 比喻清浊混乱,是非不明。

逼良为娼: 逼:逼迫;良:身家清白;娼:妓。强迫良家妇女卖淫。比喻被迫干坏事。

闲情逸致: 逸:安闲;致:情趣。指悠闲的心情和安逸的兴致。

东郭先生: 泛指对坏人讲仁慈的糊涂人,比喻不分善恶,滥施仁慈的人。

喘月吴牛: 比喻因受某事物之苦而畏惧其类似者。

肃然起敬: 肃然:恭敬的样子;起敬:产生敬佩的心情。比喻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

布鼓雷门: 布鼓:用布蒙的鼓;雷门:古代会稽的城门名。在雷门前击布鼓。比喻在能手面前卖弄本领。

欣然自得: 心情舒适、自觉得意貌。

平心静气: 心情平和,态度冷静。

不分畛域: 畛域:界限。不分界限、范围。也比喻不分彼此。

吃里扒外: 比喻受这一方好处,却暗为另一方效劳。

伯仲之间: 伯仲:兄弟长幼的顺序,老大,老二。比喻人与事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

大做文章: 比喻为达到某种目的,在某些问题上横生枝节,或借题发挥,扩大事态。

渤澥桑田: 渤澥:渤海的古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矮人看戏: 比喻只知道附和别人,自己没有主见。也比喻见识不广。

背暗投明: 背:背弃;投:投奔。指背离黑暗,投向光明。比喻背离昏主,投向明君

打鸡骂狗: 比喻旁敲侧击地漫骂,以发泄对某人的不满。

不胫而走: 不:没有;胫:小腿;走:快跑。没有腿却能跑。比喻事物无需推行,就已迅速地传播开去。

不打自招: 打:拷打;招:招供。不用拷问,自己就招认罪行。比喻无意中暴露自己的意图。

灭此朝食: 让我先把敌人消灭掉再吃早饭。比喻急于消灭敌人的心情和必胜的信心。

兵在其颈: 刀已架在脖子上。比喻危险已非常逼近。

坐立不安: 坐着也不是,站着也不是。比喻心情紧张,情绪不安。

百尺竿头: 桅杆或杂技长竿的顶端。比喻极高的官位和功名,或学问、事业有很高的成就。

黯然无神: 黯然:心情抑郁沮丧的样子。无精打采

冰炭不投: 投:投合。比喻彼此合不来。

巴巴劫劫: 指心情急切的样子。

爽心悦目: 谓景色美丽,令人心情愉快。

人琴俱亡: 俱:全,都;亡:死去,不存在。比喻看到遗物,怀念死者的悲伤心情。

不知薡蕫: 薡蕫:草名,质地柔软可制绳子。比喻不懂事,缺乏知识。

鞭长不及: 鞭:马鞭子;及:够得上。马鞭子虽长,也打不到马肚子。比喻相隔太远,力量达不到。

饱经霜雪: 饱:充分;经:经历;霜雪:比喻艰难困苦。比喻经历许许多多的艰难困苦。

鹑衣百结: 鹑衣:比喻破烂衣服;百结:补丁叠补丁的衣服。比喻衣服破烂不堪。

低回不已: 低回:徘徊留恋;不已:不停止。不停地徘徊,留恋忘返。比喻伤感难忘的心情。

财竭力尽: 竭:完,尽。钱财和力量全部用尽。比喻生活陷入困窘的境地。

痛定思痛: 指悲痛的心情平静以后,再追想当时所受的.痛苦。常含有警惕未来之意。

凤狂龙躁: 比喻心情烦躁,精神失常。

彼唱此和: 比喻一方倡导,另一方效仿。

八仙过海: 相传八仙过海时不用舟船,各有一套法术,后比喻各自拿出本领或办法,互相竞赛。

翠绕珠围: 翠:翡翠;绕:围绕;珠:珍珠;围:包围。比喻富家女子的华丽装饰,也比喻随从侍女很多。

不伤脾胃: 伤:伤害。比喻无关紧要。

别树一帜: 别:另外;树:建立;帜:旗帜。比喻与众不同,另成一家。

草薙禽狝: 薙:除草;狝:杀戮。像割除野草,捕杀禽兽一般无所顾惜。比喻肆意屠戮,无所顾惜。

吹灰之力: 比喻极轻微的力量。

谢天谢地: 表示目的达到或困难解除后满意轻松的心情。

惘然若失: 惘然:失意的样子。心情不舒畅,好象丢掉什么东西似的。

唇齿相依: 嘴唇和牙齿互相依靠。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对症下药: 症:病症;下药:用药。针对病症用药。比喻针对具体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

不直一钱: 直:通“值”,价值。比喻毫无价值或无能、品格卑下。

百依百顺: 百:比喻很多;依:依从;顺:顺从。事事都顺从别人。

处堂燕鹊: 比喻居安忘危的人。

不能自拔: 拔:摆脱。比喻限入很深,不能从痛苦、错误等中解脱出来。

槁木死灰: 枯干的树木和火灭后的冷灰。比喻心情极端消沉,对一切事情无动于衷。

壁间蛇影: 比喻疑神疑鬼,徒自惊扰。

步调一致: 步调:走路时脚步的大小快慢。比喻行动和谐一致。

怡情悦性: 怡:和悦愉快;悦:高兴,愉快。使心情舒畅愉快。

黯然神伤: 黯然:心情抑郁沮丧的样子。情绪低沉,心神忧伤。

苍黄翻覆: 苍:青色;苍黄:青色和黄色;反覆:反复无常。比喻变化不定,反复无常。

万念俱灰: 所有的想法和打算都破灭。比喻极端灰心失望的心情。

赤子之心: 赤子:初生的婴儿。比喻人心地纯洁善良。

蠢蠢欲动: 蠢蠢:爬虫蠕动的样子。比喻敌人策划进攻或坏人准备捣乱破坏。

不舍昼夜: 舍:放弃。不分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继日。

大雅之堂: 高雅的厅堂。比喻高的要求,完美的境界。

急杵捣心: 比喻惊异不安的心情。

杯水之谢: 比喻微薄的酬谢。

巢倾卵破: 鸟巢倒,卵也会打碎。比喻整体被毁,其中的个别也不能幸免。

百二山河: 百二:以二敌百。比喻山河险固之地。

斗筲之器: 斗:容器,一斗=十升;筲:竹器,容一斗两升。比喻气量狭窄、见识短浅的人。

悲喜交集: 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

初露头角: 比喻刚刚显示出能力或才干。

求贤如渴: 慕求贤人,如渴思饮。比喻求贤心情十分迫切。

满腹牢骚: 牢骚:抑郁不平之感。一肚子的不满情绪。比喻心情极为抑郁,很不得意。

苍狗白衣: 同白衣苍狗,比喻世事变化无常。

徒乱人意: 意:心情。只会扰乱人的心情,起不到别的作用。

齿牙馀论: 比喻随口称誉的话。

闷闷不乐: 闷闷:心情不舒畅,心烦。比喻心事放不下,心里不快活。

拔本塞原: 本:树根;原:根源。比喻背弃根本,或铲除事物发生的根源。

心平气和: 心情平静,态度温和。(]指不急躁,不生气。

心宽体胖: 原指人心胸开阔,外貌就安详。后用来指心情愉快,无所牵挂,因而人也发胖。

池鱼之殃: 比喻因牵连而无端遭到的祸害。

裁云剪水: 裁:裁剪。裁行云,剪流水。比喻诗文构思精妙新巧。

倒悬之急: 倒悬:头向下、脚向上悬挂着。比喻极其艰难、危险的困境。

岸谷之变: 岸:喻指高位。比喻政治上的重大变化。

放龙入海: 比喻放走敌人,留下后患。

黯然魂销: 黯然:心神沮丧的样子;魂销:灵魂离开躯壳。比喻心情极其沮丧、哀痛,以致心神无主的样子

神清气爽: 比喻人神志清爽,心情舒畅。比喻人长得神态清明,气质爽朗。

尺有所短: 比喻事物有其短处,并非在所有的情况下都是合适的。

辅车相依: 辅:面颊骨;车:牙床。颊骨和齿床互相依靠。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半筹莫展: 半条计策也施展不出。比喻没有一点办法。

地上天宫: 比喻富庶华美的地方。

笃定泰山: 像泰山那样稳定。比喻有绝对把握,无须忧虑。

尺布斗粟: 比喻兄弟不和。

以日为年: 过一日如同过一年的时间那样漫长难熬。比喻心情焦急。亦作“以日为岁”。

痛快淋漓: 淋漓:心情舒畅。比喻非常痛快。

扯旗放炮: 比喻公开张扬。

代马依风: 代:古代北方的郡名;代马:北方产的良马。比喻人心眷恋故土,不愿老死他乡。

夺眶而出: 眶:眼的四周。指眼泪无法控制地从眼里流出,比喻心情非常激动。

附:盈联修辞:比喻

比喻,是最常见的修辞方法,是形象思维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变深奥为浅易,化抽象为具体。故古今中外文人,多重比喻,可以说世上没有无比喻的作品。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称:“比喻是天才的标识。”《礼记》十八章《学记》中说:“不学博依,不能安诗。”据郑玄注:“博依,广譬喻也。”即是说诗需要多用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当甲乙两事物有相似点时,就用乙打比方来描述甲,因为乙可见,甲不可见。比喻是由三部分构成的,被比事物,即本体;比喻事物,即喻体;比喻词。依据比喻词的隐现,比喻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明喻

明喻又称直喻,就是直接明显地把甲说成乙,形式上是用比喻词把本体与喻体连接起来,可概括为如下公式:甲像乙(本像喻)。常用的比喻词有:像、如、似、比、若、似的、犹、犹如、类等。例如:

[1]两崖如剑立,一江似布悬。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4]野外黄花好似金钉钉地;

城中白塔犹如玉钻钻天。

例[1]中,“两崖”“一江”是本体,“剑立”“布悬”是喻体,“如”“似”是比喻词。用“剑立”的锋刃险状来比喻三峡的险峻挺拔,用“布悬”喻长江水面曲折急湍,形象生动。例[2]中,“天涯”指远在天涯海角,“比邻”即近邻,把遥远的亲人比成近处的,就非常具体。例[3]是古寿联,用“东海长流水”比喻“福”,用“南山不老松”比喻“寿”,把福、寿都具体化、形象化。例[4]是辽阳王尔烈对先生联,用“金钉钉地”比喻“野外黄花”;用“玉钻钻天”比喻“城中白塔”,形象生动,色彩鲜明。下面再举几例:

[5]姿如虹霓为河山增秀色,固若盘石与岁月竞争久。

[6]咬完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

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

[7]小沼沉星,似仙人撒下金棋子;

古松挂月,如老龙擎出夜明珠。

[8]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

红霞似锦,何须梭织缎天成。

例[5]为浙江新安江白沙桥联,以红霓喻其雄姿,以盘石喻其坚固。例[6]是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家教联,教育儿孙做人要像竹子一样虚心有节、刚正不阿。例[7]是一副风景联,满天星星照在湖水中,沉在湖底像仙人撒下的金棋子。月亮挂在古松树梢,如同老龙举起的夜明珠。比喻十分精彩,颇有诗情画意。例[8]是贵州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白水河上,亚洲最大的瀑布——黄果树瀑布观亭联。此瀑洪峰期宽81米,落差74米,流量每秒达立方米,泻入犀牛潭,势如万马齐奔,汹涌澎湃,极为壮观。联中以“棉”喻“白水”,以“锦”喻“红霞”。上联写瀑布飞流直下的气势,飞溅的浪花铺天盖地,宛若八方飞散的雪白的棉花。下联描绘阳光照射下,瀑布的绚丽,云蒸霞蔚,虹彩光环,犹如天然造化的大幅锦缎挂于绝壁、飘在前川,五彩缤纷。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巧妙地将棉、锦,一分为二,镶嵌其中,足见功力之厚。

明喻中,也有不用比喻词而用其他词语的,或者将本体与喻体并列起来表示比喻的。如:

[9]吾之修书,亦可云猢狲入布袋矣;

君于仕宦,又何异鲇鱼上竹竿耶!

[10]汉柏秦松骨气,商彝夏鼎精神。

[11]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例[9]是梅尧臣夫妻对语联。用“猢狲入布袋”比喻“修书”(写史书),用“鲇鱼上竹竿”比喻“仕宦”(作高官),分别用“可云”“何异”(此二词一般不作比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把“修书”之用、“仕宦”之难,形象、幽默地表现出来。例[10]是古寿联,用“汉柏秦松”比喻“骨气”,用“商彝夏鼎”比喻“精神”,意境深邃,别具情韵。这个比喻句,把喻体置于本体前,形成倒装。例[11]是对联能手郑板桥的撰联,用“三秋树”比喻“删繁就简”,用“二月花”比喻“领异标新”,形象、具体,说理简明扼要。

二、隐喻

隐喻又称暗喻,比明喻进一步,更加隐微,干脆将本体说成喻体。其表现形式可概括为:甲是乙,即本是喻。常用的喻词有:是、成、成为、变成、化为、当做等。例如:

[12]水能淡性为吾友,竹解虚心是我师。

[13]勤是摇钱树,俭为聚宝盆。

[14]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例[12]中,“水”“竹”是本体,“吾友”“我师”是喻体,用水的淡泊纯洁和竹的虚心清高来比喻自己喜爱的朋友和老师。两个比喻中未出现比喻词,而用判断词“为”“是”连接,把本体直接判断为喻体,感情表达上比明喻更深一层。例[13]是新春联,用“摇钱树”比喻“勤”,用“聚宝盆”比喻“俭”,含义深刻,精练。例[14]是古书室联,也是格言。用通山之“径”比喻读书之“勤”,用渡海之“舟”比喻为学之“苦”,构思奇巧,立意不凡。

隐喻也有本体和喻体之间不用喻词的。如:

[1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例[15]是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颈联,其中“沉舟”“病树”都比喻腐朽事物。

三、借喻

借喻是本体不出现,不用比喻词,用喻体代替本体的比喻,比喻关系更加隐微。其表现形式可概括为:乙代甲,即喻代本。例如:

[16]横奔月窟千堆雪,倒泻银河万道雷。

[17]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

[18]凌霄羽毛本无力,掷地金石自有声。

例[16]是庐山瀑布联,“千堆雪”比喻瀑布的颜色,“万道雷”比喻瀑布的声音,本体庐山瀑布并不出现,也没有什么比喻词,而是用喻体代本体,把庐山瀑布描绘得有声有色,气势浩大。例[17]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的一联。其中“白雪”喻丝,“黄云”喻麦,本体和比喻词都未出现。这样把丝的白、麦的黄、桑的绿、稻的青,合成四色,传神地写出农村丰收的喜人景象,一幅古代男耕女织的图画便宛然呈现在读者眼前,可见借喻艺术效果之佳。例[18]是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的自勉联,语言浅显,含义深刻。联中以“凌霄羽毛”比喻学识浅薄、人格低劣的人,以“掷地金石”比喻学识渊博、人格高尚者。人格低劣者,虽位在人上而实低下;人格高尚者,如金石之落地铿然有声。对比分明,令人叫绝,虽为自勉,也是他高尚情操和人格的流露。

四、博喻

博喻,是用多种事物来比喻一个事物的连续比喻,在散文和诗歌中尤其多,像苏轼的《百步洪》诗,就一连用七个比喻来写洪水冲泻的迅疾。对联中也常用。例如:

[19]好鸟双栖,嘉鱼比目;

仙葩并蒂,瑞木交枝。

[20]书画会心,珠联璧合;

诗词载道,桂馥兰熏。

例[19]是一副新婚联,全联为喻体,比喻新婚夫妇生活和美,形象具体。上联把新婚夫妇比成双栖鸟、比目鱼,下联把新婚夫妇比成并蒂花、交枝树。这种比喻的连用就是博喻。例[20]是一副赞美诗词书画的对联,也是赞喜好这几种艺术作品的人或精通这几种艺术的专家。联中把会心的书画比成珠联、璧合;把载道的诗词比成桂馥、兰熏。珠为珍珠,璧为美玉;联与合皆为聚集一起;桂是桂树,兰是兰草,桂兰皆放香,为高雅植物,馥、熏都是香气。这里既赞扬人在这四方面(书画诗词)的造诣,同时也赞美人的品质精神,如珠、如璧、如桂、如兰,言虽简而意深刻。

运用比喻应注意几点:

1.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类不同质的事物,而又有相似点,才能构成比喻,否则就不能构成。

2.通常是用具体的事物、形象的事物比喻抽象的概念和事物;用熟知的、常见的比喻陌生的、不常见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比喻高深的哲理。如果颠倒就失掉比喻的意义。

5.比喻的修辞手法词语 篇五

1.比喻的修辞手法的成语:

恩重如山 冷若冰霜 成竹在胸 呆若木鸡 风烛残年 挥汗如雨 浩如烟海 门庭若市 虚怀若谷 轻如鸿毛 震耳欲聋 声名狼藉 易如反掌 切肤之痛 亲如手足 人面兽心 如虎添翼 如胶似漆 丧家之犬 望眼欲穿 对答如流 刀山火海

2.拟人的修辞手法的成语:

狐朋狗友 鼠目寸光 鸦雀无声 花枝招展 鸟语花香 烘云托月 风卷残云 百花争艳 鼠窃狗盗 兔死狐悲 龙争虎斗 卧虎藏龙

3.夸张的修辞手法的成语:

日理万机 日月如梭 三头六臂 怒发冲冠 一日千里 一字千金 百发百中 胆大包天 寸步难行 一步登天

4.其他(除比喻、拟人、夸张)修辞手法的成语

a明喻:虚怀若谷 门庭若市 如火如荼 如饥似渴 味同嚼蜡 寿比南山 归心似箭 如鱼得水 如虎添翼 冷若冰霜

b暗喻:车水马龙 有口皆碑 唇枪舌战 草木皆兵 冰清玉洁 明珠暗投 人老珠黄 犬牙交错 血海深仇 犬马之劳

c借喻:望穿秋木 破镜重圆 风平浪静 班门弄斧 铜墙铁壁 豺狼当道 掌上明珠 画龙点睛 柳暗花明 愚公移山

d对比:口蜜腹剑 口是心非 虎头蛇尾 好逸恶劳 阳奉阴违 南辕北辙 外强中干 吃一堑长一智 挂羊头卖狗肉

e对偶:地大物博 感恩戴德 山穷水尽 谦受益,满招损 家喻户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f借代:目不识丁 披肩执锐 扭转乾坤 迫在眉睫 拈花惹草 大江东去 灯红酒绿 咬文嚼字 青黄不接 手无寸铁

g比拟:闭月羞花 百花争艳 草木皆兵 风尘仆仆 呆若木鸡 生龙活虎 莺歌燕舞 抱头鼠窜 肥头大耳 土崩瓦解

h反复:登峰造极 星移斗转 提纲挈领 审时度势 情真意切 罪魁祸首 丰功伟绩 心灰意冷 真凭实据 一心一意

i反问: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皮之不存,毛将附焉 塞翁失马,焉之非伏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j双关:风雨同舟 藕断丝连 立地成佛 乐在其中

k回环: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6.散文的比喻修辞鉴赏(本站推荐) 篇六

散文(Prose;essay)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议论等方式表达。

考察的内容: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对所描写的景物、象征意义、品质的特征的理解、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的理解。

比喻是散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就是通常说的打比方,即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一个事物或情境来比方另一个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手法。好的文章往往离不开比喻修辞,所以我们在阅读时,对文中比较重要的比喻句加以赏析,对于理解一个句子、一个段落甚至一篇文章,是十分重要的。

一、明确比喻形式,是赏读的门径

在阅读时准确而明确地认知比喻的形式,是进一步深入地赏析比喻的门径。按照本体、喻体、比喻词是否出现,一般把比喻分为明喻(三部分皆有)、暗喻(无比喻词)和借喻(只有喻体)三种类型,不管是哪种类型,喻体是必须出现的。比喻和其他语言形式一样,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知晓比喻句的类型就能深入赏析其中蕴含的美、事理和情感。

暗喻: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③十个被鲜血浸泡的手指头肿得变成了大熊掌。(杨沫《青春之歌》)

④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袁鹰《十月长安街》)

借喻: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高尔基《海燕》)

几个区分:比喻和拟人

借喻和象征:象征是以物示意,以具体的表示抽象的,具有含蓄性,而借喻是以物喻物,以具体的比方具体的,具有鲜明性。

借喻和借代:⑴借喻的本质是“喻”,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本体)。而借代的本质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对象。

⑵借喻因为是“喻”,一般可以补进“本体”和“喻词”。借代则没有可比物,无法这样补进。

3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现了“××像××”地比喻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这就成了借代了。

二、与表达方式联姻赏读

不管何种体裁的文章都可以用到比喻,各种表达方式中的句子或段落也可以用到比喻。在不同的文体或不同的表达方式中,比喻的作用是不同的;比喻所涉及的对象与角度不同,比喻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如有的比喻用在写景的句子、段落中,表达方式是描写,比喻的作用即是描摹景物的形、色、香、味、态等。

三、知晓比喻表达的作用效果,结合语境赏读

阅读时,应将文体或表达方式与比喻的对象结合起来,了解比喻的作用效果,在具体语境中赏读。

1、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现主题。例如:

1、朱自清的《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的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2、海燕

3、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中:“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将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比作瀑布,显得气势非凡、灿烂辉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白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用帆与船舱的比喻,细致地描写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显得生机勃勃;比作笑容,更显得美好可爱,也抒发了喜悦的心情。

2、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

在说明性的文字中,介绍事物某一方面的特点时或与另一种事物的关系时,运用比喻,能变得直接可感、具体明白。如《看云识天气》:“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运用比喻和排比把云的万千姿态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云的形态活灵活现地出现在读者的面前,能够激发读者的想像。“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出现什么样的天气。”这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它用“招牌”一词形象地说明了云和天气的紧密关系。

2、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朱德的《母亲的回忆》。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

比喻刻画人物形象,更能突出人物性格特点。

运用比喻刻画作品中涉及的人物形象能更生动、细腻、丰富地表现人物形象的外在特点或内在特点,使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例如鲁迅的《故乡》中:“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此句运用比喻,“木偶人”形象地比喻了闰土精神麻木、动作迟钝、表情呆滞、默默无语的思想性格特征和外貌形象特征。

3、理散文: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景观。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时常涵咏这类美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这种内化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

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理解接受。

在议论文或议论性的段落中,比喻句能使复杂的论述显得简约,使深奥的道理显得浅近,使抽象的观念显得直朴,便于接受。如傅雷的《傅雷家书》中:“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用形象的比喻告诚儿子,不要过分悲伤、消沉,父母理解他在国外的艰难。

4、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魏巍的《依依惜别的真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樱花赞》。

比喻感情使情感更强烈,明白。

在抒情性的散文、诗歌中,文章感情的抒发者,可能是作品中的人物,也可能是作者。抒发情感时,运用比喻可以使抒情者的心理感觉显得更细致、更深切,可以使人通过比喻将感情体会得更具体实在、更透彻贴切。例如《黄河颂》中:“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直抒 “一泻万丈,浩浩荡荡”那种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从而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我们通常所说的“心如刀绞”、“心急如焚”、“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都是通过比喻的形式来细腻地传达了抒情者复杂的心理感受,能使读者(听者)对所表达的感情体会得细致入微、入心动魄。

综上所述,理解赏析文章中的比喻句,首先应该从宏观上明确比喻的作用。而要明确这一点,需要做到:注意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需要弄清对象,或角度。当然,有时比喻的作用不限于上述中的某一点,可能兼及几个方面。另外,弄清本体和喻体,抓住相似点,扣合语境与意旨,运用生活经验,充分联想想象,挖掘比喻的意蕴,是理解赏析比喻的更具体的方法。

叙事比喻句:他大口大口的吞咽着,又如猛虎下山一般。

人物比喻句:鲁迅的《故乡》中:“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此句运用比喻,“木偶人”形象地比喻了闰土精神麻木、动作迟钝、表情呆滞、默默无语的思想性格特征和外貌形象特征。

写景比喻句:

1、朱自清的《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的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2、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3、状物比喻句:《看云识天气》:“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

4、抒情比喻句:他仿佛热锅上的蚂蚁在房间里踱来踱去。

7.比喻修辞教案 篇七

一、女人不过是糊窗子的纸———喻体折射的男尊女卑观念

主人公白嘉轩一生娶过七房妻, 先娶的六位妻子都很快离奇死去。第五房妻卫氏死后, 白嘉轩心灰意冷, 但母亲白赵氏为儿子续弦的决心铁定。白赵氏说:“甭摆出那个阴阳丧气的架式!女人不过是糊窗子的纸, 破了烂了揭掉了再糊一层新的。死了五个我准备给你再娶五个。家产花光了值得, 比没儿没女断了香火给旁人占去心甘。”[3]10白嘉轩五次订婚和娶妻“花费的粮食棉花骡子和银元合计起来顶得小半个家”[3]9, 但自古以来传宗接代、续接香火的观念在人们心中坚如磐石, 因此他必须续娶妻室。当第六位妻子胡氏死后, 白赵氏“仍然坚持胡氏不过也是一张破旧了的糊窗纸, 撕了就应该尽快重新糊上一张完好的”[3]14, 并为儿子续娶了第七房妻仙草。

值得注意的是, 白赵氏在不断地为儿子续娶妻室时总是将女人看做“糊窗纸”, 死去的儿媳被视为“破旧了的糊窗纸”, 将儿子“丧妻再娶”比喻为窗户纸“破了烂了揭掉了再糊一层新的”。

比喻是“借与甲事物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乙事物打比方来说明甲事物的一种辞格”[4]226。在比喻中要说明的甲事物是“女人”、“死去的女人”、“丧妻再娶”, 用来说明甲事物的乙事物是“糊窗纸”、破了烂了揭掉了的“糊窗纸”、“撕了就应该尽快重新糊上一张完好的”。“女人”与“糊窗纸”、“死去的女人”与破了烂了揭掉了的“糊窗纸”、“丧妻再娶”与“撕了就应该尽快重新糊上一张完好的”之间“本质不同”但有“相似处”, 女人命贱如“糊窗纸”, 死去的女人如同被撕掉的“破旧了的糊窗纸”, 男子“丧妻再娶”就像“糊窗纸”破旧了就该撕掉换新。

这则反复运用、花样翻新的比喻修辞真实地反映了旧时代妇女命运极为卑贱的残酷事实。白赵氏如此看待死去的儿媳虽有勉励儿子果断地弃旧图新、迎娶新妻、为家族续接香火的作用, 但事实上小说对喻体的选择精确而贴切, 折射了在宗法制度下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传宗接代思想, 深刻揭示了传统观念的残酷无情。由此可见, 对《白鹿原》修辞现象及其承载的文化意蕴的分析对解读整部作品内容有重要意义。

二、蝙蝠像结串的蒜瓣———喻体呈现的乡村生活风景

白鹿书院是白嘉轩的姐夫、圣人朱先生传道授业的处所。小说第二章写道, 朱先生初到白鹿书院, 看到“院子长满了荒草, 蝙蝠在大梁上像蒜辫一样结串儿垂吊下来”。作者为了凸显此处的荒芜, 用比喻修辞描写蝙蝠成串悬吊在屋梁上的景象。

关中盛产大蒜, 通常是蒜瓣连带着茎干一起收获。大蒜的茎干细长而柔韧, 把连带着蒜头的茎干像编发辫一样编结起来, 蒜瓣就整齐美观地排列在辫子两边。编结好的蒜瓣辫子往往好几尺长, 被悬挂在屋檐下、墙壁上, 形成关中农村院落随处可见的特有风景。作者以蒜瓣辫子比喻在废弃的旧房里蝙蝠们“结串垂吊下来”的情形, 喻体选择特别贴切。

喻体选择的基本原则, 首先是与本体事物“本质不同”但有“相似处”, 其次要充分考虑人们对喻体所指事物的“熟知性”, 以便根据熟知的乙事物推知并不熟知的甲事物。陈忠实选择在关中农家院落随处可见、“结串儿垂吊”在屋檐下、墙壁上的“蒜瓣辫子”, 比喻在房屋大梁上“结串儿垂吊下来”的众多蝙蝠。因“蒜瓣辫子”是关中人至为“熟知”的事物, 读者通过对已知事物的联想, 便可感知蝙蝠密集地悬垂在屋梁上的具体情形。文学语言源自生活, 文学创作中比喻修辞对喻体的选择总是与生活环境息息相关。陈忠实作为土生土长的关中人, 选取关中农村人们熟知的事物“蒜瓣辫子”为喻体, 对作为本体事物的蝙蝠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写。

三、用乐曲比喻纺车声———喻体承载的男耕女织文化

第四章写道:怀孕的妻子仙草在纺线车前纺线, 母亲在里屋炕上摇转着纺车。“两架纺车嗡嗡吱吱的声音互相衔接, 互相重合, 此声间歇, 彼声响起, 把沉稳和谐的气氛弥漫到四合院的每一个角落。白嘉轩沉浸在这古老悠远而又新鲜活泼的乐曲里, 浑身的筋骨和血液就鼓胀起来”[3]37。

小说描写农家的纺线场景, 运用独具匠心的比喻修辞形容纺车的声音。比喻的本体是两架纺车发出的“互相衔接, 互相重合, 此声间歇, 彼声响起”的“嗡嗡吱吱的声音”, 喻体是“古老悠远而又新鲜活泼的乐曲”。“纺车声”与“乐曲”“本质不同”且风马牛不相及, 但在此情此景下二者被联系在一起。经历了六次丧妻之祸的白嘉轩此时又娶妻、将生子, 硬朗的母亲和来自山里、刚学会纺织的妻子的两架纺车正交织和鸣, “演奏”着农家对人丁兴旺、家业兴隆美好生活向往的乐曲。

关中地区自古以来是农耕区域, 重农固本、男耕女织是传统乡村生产结构的基本形态。两架纺车交织和鸣的声音在庄稼汉白嘉轩心中升华为让他满足和喜悦的音乐。“乐曲”前的修饰语体现着人物对“纺车声”的心灵感悟, “古老悠远而又新鲜活泼”既契合耕织文化的悠久历史又凸显其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命活力。比喻的美妙就在于喻体选择不仅折射了特定的社会背景与历史文化, 而且融合了特殊生活经历在人物心里积淀的独特感受。

四、跷尿骚———凝固在喻体中的关中风俗

第四章写白嘉轩和鹿子霖为买李家寡妇的六分水地而产生纠纷。鹿子霖对父亲鹿泰桓说:“这是白嘉轩给我跷尿骚哩!”鹿泰桓希望自己在世时“儿子起码可以成为白嘉轩的一个对手”, 所以说“不能让对方跷腿从头上跷了尿骚”[3]48!

“跷尿骚”是关中方言的常见说法。“跷”指抬腿向前走步或者用单腿由侧面从蹲坐的某人身上或某物上面迈过。乡村风俗, 孩童戏耍, 若一个蹲在地上, 调皮的一个便会趁机从侧面用单腿从他头上迈过, 蹲着的一个因身处对方胯下、闻了对方的尿骚味而感到蒙羞。“跷尿骚”原本指在玩耍中对他人的一种戏谑性动作, 用于比喻则泛指让人蒙受欺凌, 如同被人从头顶上“跷了个尿骚”而感到蒙羞。

“跷尿骚”从具体动作的含义引申而指抽象意念的让人蒙羞之义, 便由短语转化为词, 是“比喻造词”。“比喻造词, 是指在原有的语言材料的基础上, 运用比喻的方式构造新词”[5]18。“比喻造词”是汉语重要的构词方式, 如“走后门”、“浪潮”、“穿小鞋”、“背黑锅”、“挖墙脚”、“插杠子”都属于“比喻造词”。“跷尿骚”也是“用比喻的修辞法所造的词语”[6]97, 它直接以喻体代本体, 形成一种固定说法。

在语言三要素中词汇系统更多地承载了文化信息。“词汇是人类思维的结晶, 也是文化的‘活化石’。一个词的产生, 既能反映社会生活的现实与变化, 也能见出人类思维的方式”[6]97。“跷尿骚”一词的产生和普遍运用, 记忆了关中乡村风俗的一个细节, 也印证了关中人在修辞表达上所具有的丰富联想力。

比喻是人类使用最广泛的辞格, 但“比喻不只是修辞技巧”[7]27, 比喻的运用、喻体的选择, 受诸多文化因素影响, 反映社会群体所处自然环境与生活场域的特点, 折射历史背景、社会风俗与文化心理。《白鹿原》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立场的书写与言说”, 深受地域文化的浸润而呈现出“浓烈的地方色彩”, 特别是它对关中方言的运用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小说语言的语言资源”, 而且“增强了小说语言的艺术表现力”[8]42。因此, 在社会迅速发展、生活巨变与“推普”的时代, 《白鹿原》作为关中方言与关中地域文化的宝藏, 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摘要:《白鹿原》最突出的成就“在于将关中文化渗透进了作品的方方面面”, 它对关中方言的运用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小说语言的语言资源”, 而且“增强了小说语言的艺术表现力”。《白鹿原》中比喻修辞的喻体选择折射出关中地区的乡村生活风景、民间风俗细节、男耕女织生产方式、传统观念与文化心理。考察《白鹿原》的比喻修辞及其蕴涵的关中地域文化, 对解读整部作品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白鹿原》,关中方言,比喻修辞,地域文化

参考文献

[1]何西来.《白鹿原》评论集·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2]周循.《白鹿原》的关中文化特色探析[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 .

[3]陈忠实.白鹿原[M].北京:作家出版社, 2012.

[4]倪宝元.大学修辞[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4.

[5]胡中文.试析比喻构造汉语新词语[J].语文研究1999 (4) .

[6]吴礼权.比喻造词与中国人的思维特点[J].复旦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2) .

[7]叶舒宪.比喻的文化价值和人生意义[J].民间文化论坛, 2004 (4) .

8.比喻修辞教案 篇八

一、考点梳理

(一)考点知识

1.比喻

(1)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即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2)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3)条件:①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4)种类:①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②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③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④博喻。

(5)作用:①具体、形象、生动。如:柳妈打皱的脸也笑了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②浅显易懂。如:小石头可以砸破大水缸——比喻小的可以战胜大的。③表达感情。如:地下“乌龟”(坦克)乱爬,头上“乌鸦”(飞机)成阵。

2.比拟

(1)概念: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手法。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擬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三种形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2)作用:①色彩鲜明。②描绘形象。③表意丰富。

3.两者的区别

(1)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模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如:圣马克堂是方场的主人。(比喻)圣马克堂热情地迎接着八方游客。(拟人)

(二)考查角度

一是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二是修辞作用的正确理解,三是修辞类型的准确判断。

(三)考查内容

从取材来看,能够作为修辞题材的,主要是那些叙述或抒情方面的语段。考查中一般以《考试说明》中规定的九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为主,而尤以比喻、比拟、排比三种最为突出。

(四)考查形式

一般多以主观表述题的形式出现,常与仿用句式、扩展语句、语言表达等结合在一起进行考查。

二、答题方法

1.熟悉比喻与比拟等修辞格的特点。虽说单独考查修辞格的可能性不大,但熟悉各种修辞手法的特征及易混修辞格的区别是运用修辞手法的前提。

2.掌握比喻与比拟修辞格的意义与用法。掌握修辞手法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运用修辞手法更好地表达思想情感。

3.提高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思想是思维的结果。近年来对修辞手法的考查,既考语言运用能力,也考思维能力。考生要回答得出,回答得正确,首先要想得出,想得正确。有些考生想不出恰当的比喻,不是因为不懂得比喻手法,也不是语言表达能力差,而是思维能力不够,想不出恰当的喻体,也不知表达怎样一个主题。因此,考生要提高修辞运用能力,关键是要提高思维能力,尤其是联想和想象能力。

4.紧扣辞格作用,结合语境作答。解答修辞类试题,除了要抓住各种修辞格的本质特征及其作用加以精准的赏析,更重要的是结合句意来理解,看清题目的要求,然后分析所给的语句,弄清其在内容、句式、用词、色彩、语气等方面的特点。不仅要分析辞格对表现描述对象的作用,还要体会命题人的思想意图。

【同步突击】

1.请从“知识”“兴趣”中任选一个为内容,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两个句子。要求每个句子都采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两个句子之间在语意上形成对比。

时间,是海绵里的水,只要你勤奋地挤,总会有所收获;

时间,是掌缝中的沙,如果你不太在意,就会全都漏光。

答:

2.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上的景色越发奇丽。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面,像莲花,像海棠叶,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

——此句运用了多个比喻句,写出漓江两岸石乳的千姿百态,进而表现了漓江景色的奇丽。

B.我们总希望一切都是完美的,总希望所有的机缘都能在同时出现,总希望整条路上都是风和日丽、鸟语花香。却没想到,追求完美的我们,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一种极端的不完美。

——句中三个“总希望”领起的排比句强调了“我们”对“完美”的希求以及对完美难以得到的深深惋惜。

C.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个个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

——此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海、山浑然一体的优美意境。

D.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

——句中用具体而又可感的“骨头”代替实际存在却不可触摸的抽象精神,给人以形象、深刻的感受。

3.下面没有运用比拟手法的句子是( )

A.烟囱发出呜呜的声响,犹如在黑夜中哽咽。

B.被暴风雨压弯了的花草儿伸着懒腰,宛如刚从睡梦中苏醒。

C.远处林舍闪闪发亮,犹如姑娘送出的秋波,使人心潮激荡。

D.偎依在花瓣、绿叶上的水珠,金光闪闪,如同珍珠闪烁着光华。

4.仿照下面的例句,以“玫瑰花和玉兰花”为内容,写两个拟人句。(不超过60字)

示例:梨有五月鲜,苹果有老花甜,阳光斑斑点点筛落枝叶间,映照着累累果实,五月鲜已经羞红了脸,老花甜已经笑脸迎人。

答:

5.仔细阅读下面的介绍,请按要求写广告词。

日前,某传媒公司出版了《桂林的山水——世界的桂林》一书,这本书详细介绍了桂林的山水以及桂林的山水文化,它融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视觉美于一体,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通俗旅游工具书。

用比喻句(不超过30字):

6.请以“都市”“高楼”“灯火”“人群”为描述对象,用拟人、比喻的手法写一段话,表现都市的扩张、繁华以及个人的渺小、孤独。(不少于60字)

答:

7.用拟人和描写的手法将下面的文字补充完整。

虽然狂风暴雨,打得小草东倒西歪,可是雨过天晴,

8.分析下面一段文字的手法特点和表达效果。

河流在洪水季节获得了尊严,它每隔几年用漫溢流淌的姿势告诉人们,河流是不可轻侮的。如果你站在某座横跨河流的桥上俯瞰秋天的流水,你会注意到水流的速度。水流的热情足以让你觉得震撼,那是野马的奔腾,是走出囚室的思想者在旷野中的一次长篇演讲;那是河流一年一度的倾诉。它告诉河岸,水是自由的不可束缚的,你不可拦截,不可筑坝,你必须让它奔腾而下;河流告诉岸上的人群,你们之中,没有人比水的信仰更坚定。河流的信仰是海洋,多么淳朴的信仰啊,海洋是可靠的,它广阔而深邃的怀抱是安全的。

答:

9.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要问我的意见,我说,文言文可以念点儿,可是念多少值得研究,似乎应该先研究一下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教学大纲提出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按现在课本里的文言文数量和一般的讲解方法,能否达到这个目的,还得打个问号。如果说现在的几篇课文不能解决问题,那么加大分量怎么样?加到三分之一?二分之一?这就牵涉到会不会妨碍学生学好现代文的问题。会不会搞得不好,弄成驼子摔跤,两头没着落?……

问:此人发言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驼子摔跤”,请说明这个比喻所谈的与学文言文有关的问题及发言者借此表明的主张。

上一篇:软硬件工程师岗位职责下一篇:应对日语面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