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鲸小说读后感(精选5篇)
1.白鲸小说读后感 篇一
电影《白鲸2010》对小说《白鲸》的改编也是对美国文化的传承与升华
一、引 言
电影《白鲸记2010》(2010:Moby Dick)是根据美国19世纪著名浪漫主义小说家麦尔维尔的海上传奇小说《白鲸》改编,由著名导演提莫?贝克曼贝托夫于2009年导演的又一部力作。《白鲸》(Moby Dick)(1851)讲述了亚哈船长因为无法忍受被白鲸咬掉一条腿所带来的屈辱和伤痛,誓死复仇,最终,他的狂热和偏执导致包括他和许多无辜的船员葬身海底。该小说曾一度被淹没在美国文学史的长河中,经过半个世纪的洗礼,终于在20世纪得到认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曾经三次被搬上银幕,分别有《白鲸记》1956年版、《白鲸记》1998年版和《白鲸记2010》。
《白鲸记2010》是以20世纪下半叶和21世纪初期为时代背景,故事梗概与小说中的基本相同。然而,由于时代背景的变换,内容有一些出入。影片融入了核潜艇、导弹、海鹰战机、反潜火箭、鱼雷等现代化武器,画面惊心动魄,蔚为壮观。影片不再以19世纪的捕鲸为背景,亚哈也不是在捕鲸过程中失去一条腿,而是在1969年11月20日,作为美国海军“阿库什涅特号”潜艇的一名声呐员在深海中追寻前苏联潜艇时遭遇大白鲸的突袭所致。40年之后,亚哈成长为美国海军第三舰队潜艇的船长,而在小说中他是“裴廓德号”捕鲸船的船长。电影中追杀白鲸的“裴廓德号”潜艇上惟一的幸存者是一位某学院从事与鲸鱼相关研究的聪慧漂亮的女博士米歇尔,她是被胁迫到潜艇上帮助寻找白鲸的专家,而小说中“裴廓德号”捕鲸船上惟一的幸存者则是捕鲸水手男青年以实玛利。该电影和小说的故事一样发人深省,本文从文化的视角,探讨了《白鲸记2010》映射出的20世纪美国生态保护意识、个人主义精神以及世代传承的基督教信仰等美国文化,旨在为观众理解和欣赏该电影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白鲸记2010》所映射的美国文化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始终带着时代的烙印。《白鲸记2010》由小说中的19世纪改编为20世纪下半叶和21世纪初期,从文化的层面说是对美国文化的某种传承和升华。首先,该电影是对美国生态保护意识很好的诠释。19世纪的美国,正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工业发达,物质进步,捕鲸业财源丰厚。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捕鲸普遍,因此,小说中有大量血淋淋的捕鲸和分割鲸的场面描写。进入20世纪,捕鲸成为美国的历史,《白鲸记2010》中若再出现大规模捕鲸的场面则有悖于社会现实。因此影片中捕鲸场面没有了,“裴廓德号”捕鲸船被美国海军的潜艇取而代之。
美国对环境和鲸鱼的保护从电影一开始便有展示,美丽的加利福尼亚圣地亚哥海滨,天空湛蓝,海鸥翱翔,聪慧美丽的女博士米歇尔利用长假正在海面上通过鲸鱼发声器对鲸鱼的行为进行研究。她的研究成果受到了亚哈船长长期的关注。很快米歇尔和开船的黑人青年比普一起被要挟到亚哈为船长的“裴廓德号”美国海军潜艇上,以协助亚哈找到白鲸。在潜艇上,当亚哈表示要追杀白鲸时,米歇尔博士断然拒绝帮助他对动物进行复仇行为,当亚哈解释说是为了阻止白鲸再次袭击人类时她才应允。米歇尔博士从事的职业和反对追杀白鲸的态度凸显了美国对海洋生态保护的重视和努力。事实上,美国联邦政府已经制定了上千个环境保护条例,形成了一个完善的环境法体系,并于1972年出台了《海洋哺乳动物保护法》。美国这个联邦制的国家,各州也有自己的环境法,并起着重要作用。影片暗示观众,人与自然界应和平相处,和谐共存。
其次,该电影是美国个人主义精神的完美体现。美国个人主义起源于19世纪美国超验主义代表人物爱默生的个人主义。爱默生的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价值,即强调人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崇尚个人奋斗,实现个人价值,追求民主自由的个人中心主义精神一直是美国文化的核心,经过代代传承和积淀,已成为美国的主要价值观。受此文化影响,“美国公众注重成就,仰慕英雄,有深厚的成就崇拜和英雄崇拜的心理积淀。个人成就是所有美国人价值观
中评价最高的价值之一”。当代美国电影塑造了许多深受人崇拜和喜爱的英雄形象,这些英雄的灵魂就是“个人英雄主义”。《白鲸记2010》中的亚哈就被塑造成了一位捍卫正义的英雄,是美国个人主义精神在新世纪的体现。
影片中的亚哈是一位充满正义感的英雄。他的复仇不仅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更多人的安宁。他不再是小说中的“暴君和邪恶魔王”的形象。他的偏执被演绎为执著,他的凶狠变成了刚强,他复仇的决心使他成了一位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英雄。他报仇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要阻止白鲸袭击他人,造成更大的破坏。电影中的白鲸像一个巨大的恶魔,力大无比,诡计多端,对人类充满敌意。它频频撞沉捕鱼船和商船,撞翻油轮和游船,甚至撞沉美国“埃塞克斯号”核潜艇,使许多无辜的人葬身海底。它能从1 700英尺的深海,张开血盆大口把潜艇拖到水面,冲破冰层,再将其扯断;它能吞下美国的战机,抵挡机枪的子弹,躲过鱼雷的攻击。因此,它不再是亚哈一个人的仇敌,而是众矢之的。电影中亚哈说道:“你能想象如果那个东西到了珍珠港,会造成多大的破坏吗?我不会拿美国海军的安全或25万人的生命去冒险。”“白鲸这样,我们不能袖手旁观。”他复仇的决心打动了潜艇上的130名船员,最后多次劝阻他放弃复仇念头的大副斯达巴克也被他的精神所征服。追杀白鲸时,他驾驶着快艇,一手高举着枪,一手紧握着方向盘,在大海中急速向前,毫不畏惧,让人不由心生敬意。电影略去了捕鲸的血腥背景,突出了人类对鲸鱼的研究和保护,夸大了白鲸的威力和破坏性,白鲸的行为似乎是恩将仇报。在这样背景的衬托下,亚哈对白鲸的追杀也就显得合情合理。
亚哈追求个性的张扬和个人价值的体现。他性格坚定刚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就算我们从这里追到大西洋,我们死也要追到它。我们要让他血债血偿。”这句话足以表明他要除掉白鲸的决心。为了复仇,他宁愿付出生命也不愿苟且偷生;为了复仇,他处心积虑,精心准备了40年,从一个年轻的小伙子等成了头发花白、满脸沧桑的老人;为了复仇,他用自己精湛的技术,亲自改装了由他指挥的价值28亿美元的“裴廓德号”核潜艇,该潜艇是舰队里最先进的舰艇,装载有新一代武器系统,顶级的监控和反监控设备;为了复仇,他沉着冷静,指挥舰艇在深海中前行,竭力避开美国海军导航中心的追踪。他邪恶的一面在电影中被淡化了,这也折射出美国观众崇尚英雄的心理需求。
然而,亚哈有时自信得近乎自负,执著得有些偏执。他性情暴躁,为达目的,不听劝阻,甚至不惜违抗海军戒律。为了得到女博士米歇尔的帮助,他不惜用胁迫的手段;为了报仇,他躲避海军的跟踪,在大海深处“失踪”了7天,导致海军第三司令部专门派少校恩德比调查“裴廓德号”的行踪。亚哈的行为已引起了大部分美国海军的注意,海军基地甚至出动飞机、舰艇阻止,但因白鲸的袭击和破坏而没能奏效。然而,这一切更衬托了亚哈的正确抉择,不除白鲸,海中永不安宁。
最后,该电影也是对美国基督教信仰的传承和宣扬。小说的作者麦尔维尔生长在一个加尔文教的家庭,对上帝有着根深蒂固的感情。《圣经》对《白鲸》这部小说影响深远,大概有半数的人物原型源自《圣经》。虽然电影改编后对小说的内容有较大的改动,删掉了许多和基督教有关的情节,如教堂神甫的布道、伊利亚的预言等,但是,宗教的特色依然浓厚。基督教精神和宿命论的观点主导着整个电影。电影一开始,米歇尔博士乘坐的快艇以“棺材”的名字命名,和小说中的“棺材”遥相呼应;小说中的叙述者以实玛利因棺材而得救,电影中的米歇尔博士也因在影片一开始坐过以棺材命名的快艇最终被直升机救起,两人分别是棺材的乘客与棺材的幸存者。棺材在电影中有一种不祥的预兆,“棺材”快艇被抬上潜艇的那一刻,就预示着潜艇就成了一个大“棺材”,被妖魔化的白鲸导致潜艇在有环礁和暗礁的浅水处搁浅,亚哈和他的船员不得不用传统的标枪对付它,这才导致亚哈的悲剧。“裴廓德号”核潜艇最终被白鲸撞沉,幸存的水手也在自己发射的鱼雷的爆炸声中和白鲸同归于尽,只有聪明勇敢的女博士米歇尔侥幸逃离了灾难。
电影中主要人物的名字和小说中的名字相同,这些名字有半数能在《圣经》中找到其原型。故事的主角亚哈的原型就取自《旧约?列王纪上》中的以色列王亚哈。这位亚哈王听不进先知的警告和预言,一再违抗上帝的诫命,在上帝眼中十恶不赦,因此,最终战死在疆场。电影中亚哈船长也有着帝王般的傲慢和刚毅的性格,40年的海上经历使他拥有了超人的机智和勇敢,但最终也和《圣经》中亚哈王的命运一样,战死在大海这个属于他的疆场上。虽然亚哈也希望得到上帝的帮助,也意识到捕杀白鲸最终会全军覆没,但仇恨蒙上了他的眼睛,他一意孤行,一步步走向了命运早已给他安排好的结局,最终被自己放下的捕鲸索勒死了。他是一个“不敬神却又似神”的人物。”“就算太阳冒犯了我,我也会将他打倒。”是他蔑视一切神灵的表现,因为,太阳是上帝的象征。这种傲视一切的性情与亚哈王违抗上帝的诫命如出一辙,他的傲慢与基督徒的谦卑精神背道而驰,这是致使他毁灭的主要原因。
三、结 语
《白鲸2010》不仅仅是一部海上传奇故事的电影,也是一部思考人生、人性、现实、信仰、正义、邪恶的现实主义作品。亚哈和白鲸之间的战斗,象征着人类与自然的抗争,也是正义与邪恶之间的较量。它在带给观众艺术享受和心灵震撼的同时,也向观众展现了美国的当代生态保护意识、个人主义精神和基督教文化。
如果说19世纪人们捕鲸的标枪和木船还比较简易和落后,容易被白鲸袭击,而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足智多谋的亚哈完全可以在核潜艇和飞机的掩护下,利用现代化武器轻松杀死白鲸,不可能人与核潜艇皆葬身大海。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虽然上帝万能说显得苍白无力,但该电影悲剧的结尾暗示着美国基督教信仰——无论科技多么发达,社会多么进步,上帝的伟大和人类的渺小不可改变,人的一切活动都只是在执行上帝的旨意,人类永远无法超越。影片同时告诉观众,人类不可能战胜自然,但正义永远会战胜邪恶。电影《白鲸2010》对小说《白鲸》的改编也是对美国文化的传承与升华。
2.白鲸小说读后感 篇二
关键词:人性;弱肉强食;暴力性;自私性
一、弱肉强食—求生本能和暴力性
杰克·伦敦说过“海洋上只有征服与被征服。”自然界之中,弱肉强食、欺软怕硬即是真理,并不存在善恶之分,只是为了生存而已。麦尔维尔的《白鲸》和伦敦的《海狼》同为海洋小说,它们共同印证了“弱肉强食”的思想哲学。亚哈和拉森身上具有很多共同点,他们只按自己的权力意志行事。他们以强者自居,想要用暴力征服一切,包括自然。亚哈常用尖酸的话来侮辱水手,并要求船员不惜生命地去完成任务,他的暴力行为就是要维护他的控制欲和权力欲,“他是活生生的魔王撒旦本人。”(易建红,2006)《海狼》中拉森蔑视生命,在他的身上,人的残暴、自私、野蛮的本性被体现得淋漓尽致。海狼对“魔鬼号”上的船员实行高压统治,依靠暴力的“拳头”实行着灭绝人性的统治:他痛打不肯当水手的舱房小厮,逼迫新来的水手到桅杆上去干危险的活;他常常会毫无理由地向船员兴师问罪、拳打脚踢;他为了宣泄心中不快,甚至把伙夫玛格瑞绑着在海里戏耍;约翰逊因说话冒犯了拉森,结果被打得遍体鳞伤,体无完肤。
二、自私性—极端的个人主义
《白鲸》中,作为一名船长,本来应该注重全体船员的利益,“既定的经济目标应当是赚取越来越多的金钱来维持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开支”。(付琳芳,2010)但是亚哈的目标却仅仅是报复白鲸,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秘密地雇用异教徒,用自己的小船作装备,计算航海图,研究航线,从不为别人考虑。亚哈的自私性还表现在以自我为中心,他的极端个人主义就是由他与全体船员的关系暴露出来的―雇主和雇工的关系。当油大量泄漏,斯达巴克反对亚哈时,亚哈吼道:“只有一个上帝主宰世界,也只有一个上帝主宰“裴廓德号”—“滚到甲板上去!”(麦尔维尔,1997)小说中拉森为了保护自己的舢板不被冲走,他竟然让水手凯利白白送命。他认为他人只是一片有生命的灰尘,“我那时全心全意地唱着对强者的赞歌,我是一个嚣张的个人主义者,充满了对自己生命的喜悦。”(程星,1983)为了自己的利益,他救起海难中幸存者伟登却拒绝返回陆地,逼迫为他干活,在他看来遭到海难的人就是他的廉价劳动力,船员就是拿着工资的奴隶。杰克·伦敦试图通过海狼拉森典型的“弱肉强食”形象的塑造来抨击海狼残酷自私的人性,他在践踏他人生命的同时,也丧失了自身的人性价值,“伦敦从道义上对海狼的暴行进行了谴责和批判,鞭挞了海狼的自私性与独断专行,”(王翠芳,2011)通过拉森最后因众叛亲离和莫名的头痛致死,伦敦也鞭挞了一个极端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者的必然归宿。
三、偏执狂—人性的扭曲
亚哈船长放弃了理性和上帝,生活的唯一目的就是追杀曾经咬下了他一条腿的白鲸,为了报仇雪恨,他对白鲸的复仇心理达到了疯狂和痴迷甚至完全丧失了人性的地步,而正是这种扭曲的人性最终把亚哈驱赶到了一个非理性的危险境地。同样,伦敦也看到了拉森身上那种残忍的、非人道的扭曲本性:海狼身上的兽性意识时常达到疯狂的程度,他一旦发怒,就像狮子一样咆哮起来,他牢牢统治着他船上的水手们,可怜的孩子李区因为不愿服从海狼要他去当划手的命令而被海狼一拳击中腹部,即使他在奄奄一息、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仍毫无人性,兽性未泯,他的人性扭曲诠释了“魔鬼号”上所有人的命运。船长亚哈和拉森的人性扭曲也正是人们常说的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四、结语
小说《白鲸》和《海狼》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血腥来源,船员为了金钱利益捕杀白鲸或海豹,正如当今社会的许多渴求名利、奢望权势之人,为了实现心中的目标,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亚哈和拉森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悲剧,也是整个人类的悲剧。弱肉强食的超人哲学、极端个人主义的狼性生存法则以及扭曲人性的暴力行为在中国仍占有很大市场,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各个社会群体、集团与社会阶层之间,出现了剧烈的自私利己之争,这种以蹂躏弱者、毁灭他人来实现极端个人主义的野蛮方式,有悖于人类的传统道德,会给社会带来许多消极影响,必将走向灭亡。
参考文献:
[1]程星.《海狼》杰克·伦敦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信息[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2).
[2]付琳芳.执捉着的失败—对《白鲸》中主人公命运的分析[J].语言文学研究学报, 2010.
[3]赫尔曼·麦尔维尔.白鲸[M].杨善录,蒋勤荣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
[4]杰克·伦敦.海狼[M].戴欢译.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
[5]休谟.人性论[M].关文运译.北京: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6]王翠芳.从杰克·伦敦的经历看《海狼》的创作原因[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3.白鲸读后感 篇三
对外汉语1103班赵丹10号
在一望无际,神秘莫测的大海上,夕阳西下,旭日东升,海鸥翱翔飞过,一群水手在这儿上演着一场惊险、曲折、扣人心弦的话剧......一个叫以实玛利的沧桑老人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他亲身经历了的故事。为了实现自己那出海捕鲸的愿望,他与他那知心的朋友,“生番”王子魁魁格一起到了南塔开特港,上了一条叫“裴廓德号”的捕鲸船。未曾料到,这艘船的船长亚哈(《圣经》中的残暴国王,作者在这里引为比喻)只是为了复仇去捕杀那条叫莫比-迪克的白色巨鲸。经过一番艰苦寻找和殊死搏斗,亚哈最终还是失败了。和他一起葬送的,是“裴廓德号”和上面的全体船员,只留下以实玛利“惟有我一人逃脱,来报信给你”。
这样一个结局,也许会让无数人深沉叹息,会让很多人留下眼泪。在这之后,我们会更多地思考,这样一场悲剧的产生究竟归罪于谁?
当然不是以实玛利,也不会是白鲸莫比-迪克。细细想来,我们也不应该过多地去责备亚哈,就算是动物有时也会懂得复仇,何况是一个倍受断腿痛苦折磨的“变态狂”。
答案就是贯穿整部书的一个行动——捕鲸。
捕鲸人不可谓不是英勇矫健,而白鲸当然也有自己生存的理由。而罪恶的捕鲸业迫使无数走投无路的“社会渣滓”被迫把自己的生命悬在波峰浪谷上,与彼此素不相识、无怨无仇的大鲸进行残酷的撕杀,以换取微薄的收入。如果说大鲸成了人类发展的牺牲品,那人类——那些被逼无奈的“社会渣滓”又何尝不是一样的呢?如果我们能进一步地深思的话,不难发现,其实这部书的作者也许是在向我们揭露和诉说19世纪美国社会的黑暗,富人对穷人的压迫。因为捕鲸业的真正收益人,只不过是船东老板这些上中层人物,以及全社会的资本积累。作者赫尔曼·麦尔维尔自身就是一个有着非凡经历的人,当然在这样一部世界名著中,也能找到他的影子。以实玛利为了实现梦想而去出海捕鲸,自然作者本人也做过水手。作者曾在1841和1850年分别外出航行,为描写这个以他亲身经历为基础的故事提供了丰富素材,显得全小说真实得感人。全书也表达了作者对捕鲸业的热爱和对大海的向往。他为书中的那些低人一等、被人称作“屠夫”的捕鲸人进行了辩护,在二十四章,他把人对鲸的屠杀——捕鲸和人对人的屠杀——战争等同起来,讥讽了那些杀人不眨眼却还被捧为“贵族”、“大将”的殖民军将领。而相比之下,捕鲸人却有着更多高贵品质,他们勇于探索、勤劳能干,用血泪与汗水书写了世界历史上的悲壮一章,为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的资本主义发展作出了自己特有的贡献。
但是我个人并不完全同意作者的观点,哪样不是屠杀呢?人类历史上怎么就需要有这么多的屠杀?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大自然所造就的尤物,不都是出自人类无以填补的欲望空洞吗?大自然造就了陆地,造就了海洋:陆地成就了人类,海洋成就了大鲸。陆地和海洋之间,人类和大鲸之间,为什么就会发生这么多的令人触目惊心的灾难?我们可以把莫比-迪克看作自然用以告戒人类的使者,把灾难看作自然对人类的不满和即将毁灭人类的预兆。那么人类的确也该反省这些罪恶了,并为所作所为付出代价,不仅为了自己和后代的生存,也是为了自己和其他生物的共存。
书中不光有抒发作者澎湃激情的文字,也有对人物的生动刻画。
在书中的一系列人物中,自然也有我的最爱。从第三章就一直陪伴主人公以实玛利到“裴廓德号”被海水浸没而死去的“吃人生番”王子魁魁格就是我所青睐的一个人物,作者居然借以实玛利之口说出“如果你在沙皇面前得拉掉帽子,那么,你也对魁魁格脱下帽子吧!”这样的赞美。魁魁格来自印第安部落的一个小岛上,一次一条捕鲸船在他父亲——这个部落酋长——所属的地方靠岸,这个年轻的印第安人就跟随他们到了文明的世界。在船上,他成了一个优秀的标枪手。但他和文明人相处的时间越长,就越发现他们身上所具有的虚伪与奸诈,他想从他们那里学到技艺以造福自己臣民的愿望也不攻自破。他甚至觉得由于文明的玷污,他都不配登上“那相承三十代纯净无疵的异教王座”。
然而,他身上所具有的人格魅力却时时没有减退。他一开始对以实玛利即使感到陌生也表现得十分尊重和礼貌;后来与他那比亲兄弟还亲的单纯友谊,彼此肝胆相照;在“小摩的斯号”邮船上救了那个先前捉弄他后来掉进水里的那个“臭小子”,以致于以实玛利后来“就像狗虱子一样死死扳住魁魁格不放”。数不胜数的事实表明,这个傻得可爱的野人有着比我们所谓文明的人有着高尚得多的品质。
4.白鲸读后感 篇四
狡猾老到的船长亚哈再一次飞行中被大白鲸莫比・迪克毁了一只脚。大副企图压服船长放下复仇,但失利了。终究的交兵中,莫比因被激怒,将船撞沉,只要玛利逃过。
“你们来吧,我什么时候都不会惧怕的。”――这句话让我深有感触,这句话写出了莫比的心声。尽管看起来结局凄惨,觉得船长是以为勇敢地人,但这是船长自我给自我挖一个坑,然后自我跳下去。若他不因贪婪先去招惹莫比,莫比又岂会反击报复他。其实,这样的比如,光在大自然里就有许多。就比如说有些人在热带雨林中捕蛇,蛇原本对人是没有歹意的,可是咱们人类一而再,再而三的去捕杀蛇,使它们对人类恶感而不得不采纳一些自我防护的办法,它们仅仅想维护自我而来抗击人们,时刻久了就会变成歹意,而人们却当成了一种对自我的进攻,一种被受害的一方,所以就变得愈加肆无忌惮的捕杀,这种捕杀带着报复、敌视,终究仍是导致了自我的受伤,或者是同归于尽。所以说你没事别生事,把原先没有的是变成一件大事。
5.白鲸读后感 篇五
《白鲸》是文学宝库中的一部书,是赫尔曼?麦尔维尔写的,描述了亚哈船长指挥的“裴廓德号”出海和白鲸莫比?迪克殊死搏斗的故事。主角为以实玛利受雇于“裴廓德号”出海猎鲸。船长亚哈是个狡猾老练的水手,计划向毁了他一条腿的莫比?迪克报仇,杀死海上“恶魔”。莫比?迪克激怒后,将“裴廓德号”撞沉,水手们仅有以实玛利被救。
我佩服“裴廓德号”上的水手们,因为他们很勇敢,拥有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不怕风风雨雨,像一棵棵大树一样,遇到困难绝不退缩。水手们为了为船长报仇,为了为民除害,在船长的指挥下,和莫比?迪克展开了抗争,最终用鱼叉刺入了“恶魔”的心脏,让它无法呼吸。可莫比?迪克也很厉害,虽然身上有四道疤痕,但在临死之前,把水手们都撞入了海底和他们一齐灭亡。这样的结局,真的让人悲痛。
再回想一下我们此刻的生活,都有爸爸妈妈的保护,遇到困难,似乎都依靠爸爸妈妈。所以我们要学会独立,要向困难挑战。
原先,人类自从来到了世界,于自然斗争就一向未停息,这种斗争必须要拥有顽强的毅力与无限的勇气,才能来抗衡。
【白鲸小说读后感】推荐阅读:
六年级《白鲸》体会06-26
喜欢音乐的白鲸教案06-18
解读白鲸的宗教意义09-20
论《白鲸》的多层象征意义06-15
红岩小说读后感11-12
鲁迅小说的读后感07-10
小说《喜福会》读后感08-28
小说读后感800字09-17
小说《简爱》的读后感11-09
小说羊脂球读后感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