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全

2024-10-04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全(6篇)

1.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全 篇一

2018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单选题精编(下)

永州一中 刘小忠 2018年3月15日

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此为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的庙号。

B.袭爵指原有爵位的第一继承人(世子)承袭原有爵位,对于世子以外的继承人一般要减等袭爵。具体制度因朝代而异。

C.刺史为古代官名,“刺”是检核问事之意。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后成为地方官职名称,相当于后代的县令。

D.车驾本指帝王所乘的车,亦用为帝王的代称。文中即是后一种含意。《汉书·高帝纪》“车驾西都长安”中亦是如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兵家”指军事学着作,它本来指中国先秦与汉初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有时也是对军事家或用兵者的通称。

B.“再迁”指再次提升官职,“迁”古代称平调官职,“右迁”就是降低官职,“左迁”就是提升官职,汉代贵左贱右的习惯已被后代沿用。

C.“留守”是官职名称,隋唐皇帝出巡或亲征时指定亲王或大臣为京城留守,其陪京和行都也常设留守,由地方行政长官兼任。

D.“关东”指函谷关以东地区,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的“关东”由秦汉时期开始,与自明朝开始称山海关以东的“关东”不同。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黜陟”中的“黜”指降职或罢免,“陟”指晋升、进用,词语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B.“射礼”,古代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射礼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C.“旧典”,“典”有可以作为标准的书籍、标准或法则等意思,“旧典”在文中指旧时的典籍,即四书五经等。

D.“留守”,古时皇帝出巡或亲征,命大臣督守京城,便宜行事,担当这种职责的就称为“留 守”。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朔望,即朔日和望日。朔是指每月的初一,望一般是指每月十五。类似还有“朝菌不知晦朔”中的“晦”,是指每月三十号。

B.“宣德”“正统”都是帝王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刘彻。后世也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帝、康熙帝等。

C.侍郎,中国古代官名。明朝在中央设置吏、户、礼、工、刑、兵六部,每部设一个尚书,两个侍郎,尚书是正职,侍郎是副职,地位次于尚书。

D.诣阙,即“赴朝堂”或“赴京都”。阙是指一种表示威仪和等级名分的建筑,按其所属建筑性质,可分为城阙、宫阙、墓阙、祠庙阙等。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学士,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明代及以后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B.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C.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知名学者杨时长期讲学的地方,为宋朝四大书院之一。复兴于明代。

D.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又称“秋闱”。中试称为“举人”,顾宪成乡试第一,称“解元”。

吉林省普通高中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调研考试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匈奴、月氏、大宛、康居、大夏、安息、乌孙等古代国家政权,都是张骞出使西域过程中所到、所闻之处,处于古代丝绸之路上。

B.堂邑氏奴甘父:堂邑为姓氏,甘父为名,奴,是其做家奴的身份。后文提到被封为“奉使君”的堂邑父,就是指他。

C.汉节:汉代朝廷派出使臣或传达皇帝命令时,凭节为信,中央设有专门掌管符工的官员,名叫“符节令”。苏武就曾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汉文帝也曾派遣魏尚持节去云中赦免冯唐之罪。

D.大行:古代接待宾客的官吏,相当于现在的外交官员,西汉张骞二度出使西域后被汉武帝封为大行。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虽然官位并不高,但是权限很广。

B.《易》指《易经》,它是“六经”之一,向来专门用作卜筮,对事态的发展走向以及结果进行预测。

C.马政指政府对官用马匹的牧养﹑使用和采购等的管理制度。马政为国家重务,也是百姓的重要义务。

D.五品是封建社会中的一个官品。官分九品,每品有正、从两级之分,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司,源于三公。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主要目的是削弱相权。三司掌管度支、户部、盐铁。

B.太祖,庙号称谓。古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称号,常用“祖”与“宗”区分。开国皇帝一般称“祖”,后继皇帝称“宗”。

C.权,暂时代理官职的意思。在我国古代暂代官职的词语有“署”、“假”、“摄”、“领”、“行”等。

D.节度,节制约束、调度指挥之意,掌握古代地方军政大权。唐朝初期在边境设置,宋代初期解除兵权,成为一种象征荣誉的虚职。

9.下列对文中加点阏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服除,服丧期满。我国古代的服丧制度有一定的规格和时间等规定,又分为五服,B.便籴是宋朝政府购买粮草等战略物资时的一种商业性活动,其特点是相对方便。C.“英宗”属谥号,不仅对皇帝一生的作为给予了评价,而且表明这不是开国皇帝。D.致仕,即把禄位还给国君辞去官职的意思,古人还常用致亊、致政、休致等词。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路”,宋金元时代行政区划名,是仿唐代的“道”制而设置,“道”和“路”,最初都是监察区,后转化为行政区。

B.“世子”,在先秦时代是君位继承人的封号,汉朝以后用以称郡王的继承人,以区别皇位的继承人太子,还指藩属国的王位继承人。C.“阙”,本意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城阙辅三秦”中的“城阙”即指帝都长安,“诣阙”,指奔赴朝廷、皇宫、或都城。

D.“丁内艰”,意为遭逢父母丧事。古代封建社会官员父母去世,官员必须停职,回家守制,又称“丁忧”,是传统的道德礼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粮道”,指军队运送军粮等补给的通路, 在古代战争中,凡属高明的将帅,都十分重视粮食供应对取得作战胜利的重要作用问题。

B.“迤西”,明清时称云南西部地区,大致包括现在大理、丽江、永昌等地。“道”在秦朝开始出现,起初跟县同级别,专门使用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地区。

C.“花翎”,清官员、贵族冠饰。清制,武职五品以上,文职巡抚兼提督衔及派往西北两路大臣,以孔雀翎为冠饰,缀于冠后,称花翎,除因军功赏戴者外,离职即摘除。

D.“服阕”,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在古代,有严格的服丧制度,丧服根据亲属关系的远近,从重到轻,依次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此之谓“五服”。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可以称为“有司”。B.拜:文中指授予官职。其他可以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语有“辟”“除”“征”等。C.户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土地、户口、税收、科举等,长官为户部尚书。D.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恭敏。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楮币,也称楮券,指宋﹑金﹑元时发行的“会子”“宝券”等纸币。因其多用楮皮纸制成,故名。后亦泛指一般的纸币。

B.工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由隋文帝设立,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全国土地、赋税、水利等政令,与吏、户、礼、兵、刑并称六部。

C.《易》为《易经》的简称,又称为《周易》,是一本关于 “卜筮”的书。与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合称“五经”。

D.给事中,秦置,汉魏相沿。为将军、列侯、九卿等的加官,加此号能侍奉在皇帝左右。因给事殿中,备顾问应对,讨论政事,故名。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国本,古代特指确定皇位继承人,建立太子为国本。“国本”也指国家藏本。例如韩愈《画记》中“余少时,常有志乎兹事,得国本,绝人事而摸得之”。

B.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C.闾阎,闾泛指门户;人家。阎指里巷的门。闾阎,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后泛指平民百姓,也指房屋建筑。例如王勃《滕王阁序》中“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D.公卿,“三公九卿”的简称,夏朝始设,周代沿袭。“公”即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三公”即是最尊贵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之“三公”指少师、少傅、少保,也有说为司马、司空、司徒。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初开始出现参知政事职衔,宋代曾成为常设官职,职权、礼遇相当于宰相。B.宋代,全国划分为若干个行省,河南是其中之一,地域与现在的河南省相当。C.经筵指汉唐以来帝王为研习经史而专门设立的御前讲席,宋代开始称经筵。D.《公羊传》是我国古代阐释《春秋》的著作,相传为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所著。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崩,本义是山倒塌,古时认为帝王或太后逝世,就好像山倒塌了一样,因此,常用此来指称古代帝王或太后逝世。

B.炮烙是古代酷刑,用炭火烧热铜柱,令人爬行柱上,即坠炭上烧死。也指用烧红的铁烧烫犯人的刑具。

C.宿卫是指古时候在宫禁中住宿,值班守夜、担任警卫,有时也可专指皇帝的警卫人员,现在一般指保卫、守护。

D.社稷是太阳神和谷神的总称,古时君主为求天下太平、风调雨顺而每年都要进行祭祀,后便用“社稷”来代称国家。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科举时代称会试考取后经过殿试的人为进士。

B.改元指君主、王朝改换年号,每一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元年”。

C.封事在文中指密封的奏章,古时大臣上书奏事,为防止泄露,用皂囊封城。D.《易》即《周易》,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孔子所作,包括《经》和《传》两部分。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人名字的名和字有区别,名主要用于自称,字有尊重之意,文中的“以字行”是指称呼某人时,以字代名。

B.古人对“死”的讳称很多,因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因此天子死叫“崩”诸侯王死叫“薨”,士大夫死叫“卒”。

C.“对策”,又叫“策试”,明代科举考试中采用的一种考试形式,应考的人在会试中对答皇帝有关政治经济的策问。

D.“文穆”是谥号,表达了朝廷对胡广一生作为的肯定,而“少师”是一种官职,这是朝廷在胡广死后对其的追赠。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丁母艰,遭逢母亲丧事。古代在职的官员,如父母去世,一般要辞官回家,为父母守孝。B.敕,可以指皇帝的命令或诏书。皇帝下达制令的形式一般有谕、旨、策、制、诏等。C.榷,文中指税。榷,也指专卖。古代很早就有专卖制度,主要产品有盐、茶、酒等。D.刑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刑法、诉讼、军令、考课等事务,长官是刑部尚书。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通判”在州府长官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长官有监察之责。B.“路”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始于宋代。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C.“俄出知杭州”中的“出”,指的是“出任”主管杭州一职。

D.“浙右”是地理名词,即浙西。浙右一称来自中国传统文化“东为左,西为右”的观念。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朝贡”,古时指藩属国或外国的使臣朝拜君主,敬献地方物产。B.“中国”,原指处于疆域内的中央地区,后来指中原的广大地区。C.“报”,指古代臣子用奏章等书面形式向君王陈述对政事的意见。D.“觐”,西周时期指诸侯朝见天子,后指地方大员进京朝见皇帝。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经”,儒家经典,“六经”为易、诗、书、礼、乐、春秋,《周易》为儒经之首。B.“崩”,也作驾崩,是表示天子或皇太后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C.“司马”,古代官名,主要掌管军政和军赋等与战争相关的事务。

D.“歃血”,古代举行盟会时,将牛羊等牲畜的鲜血涂在钟鼓表面,以示信守誓言。2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箴,古代以告诫规劝为主的一种文体,如箴铭,是古代常刻在器物或碑石上用于规戒、褒赞的韵文。

B.薨就是死的意思,是诸侯以及王公大臣死时的专用字,也可以用于妃嫔和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C.乡试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考生以举人身份参加,一般在春天举行,又叫“春闱”或“礼闱”。

D.驰传,指驾传车急行;传车,古代驿站专用车。文中因为翁正春曾做过皇祖讲官,皇帝“赐敕驰传”,礼遇有加。

2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至正”是元惠宗的庙号。庙号起源于商朝,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宋太祖。

B.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作“有司”。“有司”不可以用来代指朝廷各级官员,只能理解为主管某部门的官吏。

C.“洞瑶”指的就是瑶族。瑶族是中国一支古老的民族,是古代东方“九黎”中的一支,是中国华南地区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

D.“考课”指国家依照所颁布的法令和行政规则,在一定的年限内,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并依其不同表现,区别不同等级,予以升降赏罚。

2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同一宗族次于至亲者,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的“从”即为此意。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考试的人,即殿试及第者。C.学士,官名,即翰林学士,执掌起草诏令。唐玄宗时,翰林学士为皇帝心腹,常能升为宰相。D.禁署,指宫中近侍官署。后世常用“禁中颇牧”喻指宫廷侍从官中文才武略兼备,有如廉颇、李牧者。

2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第一”即状元。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元、明、清时期,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称为状元,二甲称为榜眼,三甲称为探花。

B.“刑部”是三省六部制中的—部,主管全国刑罚、律令及审核刑名;“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即指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刑部和工部。

C.“七月壬辰朔”中的“朔”是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在庄子的《逍遥游》中有“朝菌不知晦朔”的句子,其中“晦”指每月的最后一天,“朔”即每月的第一天。

D.“乞骸骨”是自请退职的委婉说法,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与“致仕”有区别,“致仕”是指官员因为年龄原因而退休,把官职交还给皇帝。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即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由各县知县主持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考后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

B.廷议,即廷臣会议,所议之事均为“事关大利害”的政事,多为按部门以商讨问题的形式进行,结果上奏皇帝,当意见不一致时,由皇帝作最终裁决。

C.关内,文中指山海关以西或嘉峪关以东一带地区;亦用来泛指关口以内的地方,如函谷关以内。

D.闾阎,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后用来指房屋建筑,乡村村落,亦泛指平民百姓,人家,民间。

2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礼部会试者称为进士,根据排名,分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B.御史在秦以前仅为负责记录之史官,自秦汉至清,则专司监察,监督巡查中央及地方官吏。

C.汉有黄门令、小黄门、中黄门等官职,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皆以宦官充任,故后世亦称宦官为黄门。

D.“出”,即京官到地方任职,也称“外放”、“放外任”,与地方官进朝廷任职的“入”相对。2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讲学士,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官职之一,主要配置于内阁或翰林院,辖下有典簿、侍诏等,主要任务为文史修撰、编修与检讨。

B.檄文,古代用于征召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文中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C.大理寺,官署名,掌刑狱案件审理。北齐定制,以大理寺为官署名,大理寺少卿为大理寺级别最高的官员。

D.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分言之,社为土神,稷为谷神,旧时亦用为国家的代称。3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士指古代学官名,始于战国时期,秦汉相承。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B.漕指通过水道运粮,又可指水运他物。水路不通之处辅以陆运,多用车载,故又合称“转漕”或“漕辇”。

C.仆射指职官名。秦始设置,以善射者掌事,故称仆射。汉献帝设置左右仆射,唐宋以左右仆射为宰相之职。

D.檄指檄文,是中国古代官方文书的一种形式,常用于书写比较重要的内容,文中指以檄文安抚、晓谕对方。

2018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单选题精编(下)参考答案

1、C【解析】“相当于后代的县令”错误。地位要高于县令。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2、B【解析】错在“迁古代称平调官职”,“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也指降职,文中指升职。

3、C【解析】“旧典”指旧时的制度、法则。

4、A【解析】特指农历的说法,且“晦”,是指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5、C【解析】C项:宋代四大书院是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东林书院是当时著名书院。D项中的中试在古代指科举考试被录取或符合规格的意思。

6、C【解 析】“赦免冯唐之罪”错,赦免“魏尚”;"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两句:用汉文帝与冯唐故事。据《汉书·冯唐传》记载:云中太守魏尚治军有方,“使匈奴远 避,不近云 中之塞”,一旦入侵,必所杀甚众。后因报功时“虏差六级”多报了六颗首级,被文帝“下之吏,削其爵”。冯唐竭力为魏尚辩白,认为文帝“赏太轻,罚太重”,颇失人心。文帝幡然醒悟,当日便令冯唐持节赦免魏尚,官复原职,并拜冯唐为车骑都尉。节:兵符,古代使节用以取信的凭证。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 使命。云中: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境内,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区。

7、B【解析】《易经》不仅是卜筮之书,也是哲学思想之书,文中“开国承家,小人勿用”非为卜筮。

8、C【解析】 领:以高位兼低职;行:兼摄(官职)。

9、C【解析】“谥号”错,应为“庙号”。

10、D【解析】“丁内艰”指母亲去世。

11、A【解析】根据上下文意思,这里的“粮道”指官名,明清两代都设督粮道,督运各省漕粮,简称“粮道”。

12、C【解析】“科举”不是由户部掌管,而是由礼部掌管。

13、B【解析】“全国土地、赋税”由户部掌管。

14、D【解析】周之“三公”指太师、太傅、太保

15、B【解析】元朝开始设立“行省”,文中“河南”指黄河以南答案

16、D【解析】社稷是土地神和谷神的总称

17、D【解析】“相传为孔子所作”有误。

18、C【解析】“会试”错,应是“殿试”。

19、D【解析】“军令”一般由兵部掌管,“考课”一般由吏部掌管 20、C【解析】“俄出知杭州”中的“出”,指的是京官外调

21、C【解析】“报”,特指皇帝对臣下奏章的批复

22、D【解析】“歃血”,古代举行盟会时,微饮牲血,或含于口中或涂于口旁,以示信守誓言。选项中表述的行为是“衅钟、衅鼓”

23、C【解析】误为会试内容。乡试是明、清时在各省省城和京城举行的科举考试。照例每三年举行一次,凡获秀才身份的府、州、县学生员、监生、贡生均可参加。通常在八月举行,又叫“秋试”。

24、A【解析】“至正”并非“庙号”,而是年号,惠宗才是庙号。

25、C【解析】“学士”不单指翰林学士,后世还有内阁学士。

26、A【解析】进士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

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其中一甲三人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

27、A【解析】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派遣。

28、A【解析】“通过礼部会试者”错,应为“殿试”。会试考中者叫“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殿试及第者叫进士

29、C【解析】大理寺长官为大理寺卿,少卿为副职。大理寺一般设有卿一人,从三品;少卿二人,从五品下。

30、D【解析】“檄”为声讨之意,檄文是古代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现在也指战斗性强的批判,声讨文章。

2.古代文化常识 篇二

【星宿】宿(xiù),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 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àng、氐dī、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 (奎、娄、胃、昴mǎo、毕、觜、参shē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n)。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刘禹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

【四象】参见 “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做四象。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 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唐代李贺诗“秋静见旄头”,旄头指昴宿。唐代卫象诗“辽东老将鬓有雪,犹向旄头夜夜看”,旄头亦指昴宿,诗句表现了一位老将高度警惕、细心防守的情景。

【参商】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别称。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如曹植“面有逸景之速,别有参商之阔”,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壁宿】指北官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由两颗星组成,因其在室宿的东边,很像室宿的墙壁,又称东壁。唐代张说诗“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形容壁宿是天上的图书库。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勺形)的七颗亮星。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排列如斗杓,故 称“北斗”。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屈原《九歌》:“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古诗十九首》:“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玉衡是北斗星中的第五星。《小石潭记》中用“斗折蛇行”,形容像北斗星的曲线一样弯弯曲曲。

3.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全 篇三

(建议用时:40分钟)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导学号:32112017】

A.“朔漠”,指北方的沙漠地区。如杜甫《咏怀古迹》之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B.“公车”,汉代官署名。因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便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

C.“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起于明代。D.“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东林书院等。

C [“起于明代”错,应该是“起于隋朝”。]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旧时这一天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B.“拱”,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恭敬。如《论语·微子》:“子路拱而立。” C.“晦”,指的是阴历每月的三十日,这是古代特定称谓纪日法中的一类,此类纪日法还有朔、望、既望等。

D.“黥”,古代的一种刑罚,即墨刑,是古代五刑之一。即用刀刻犯人额颊等处,再涂上墨,作为惩罚的标记。

C [“指的是阴历每月的三十日”错,应改为“指的是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导学号:32112018】

A.“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有了华盖星,运气就好。

B.“襁褓”,本义指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的被子。现在以此借指婴儿。C.“六部”,隋唐至清,中央行政机构分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这些部门各司其职,如户部主管土地、户籍、赋税、财政等事务。

D.“中岳”,指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市北,我国五岳之一。

A [“运气就好”错,应该是“运气不好”。]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嫡子”,指正妻所生的儿子。有时也专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B.《白氏长庆集》是白居易的文集,这是以自己住所的名字命名的。C.“伯仲叔季”,是古代兄弟间依长幼排行的顺序。一般来说“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D.“媵”,指古代嫁女时随嫁或陪嫁的人。如“妃嫔媵嫱,王子皇孙”。B [《白氏长庆集》是以年号命名的,因编集于穆宗长庆年间,故名。]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导学号:32112019】

A.“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一般都是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上举行的。

B.“士”,商、周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是介于卿大夫和庶民之间的一个阶层。C.“衅钟”,古代的一种礼制,“钟”这种重要器物制成时,人们一般会杀牲取血涂在上面行祭,叫作“衅钟”。

D.“黔首”,是战国时秦国及后来秦王朝对平民的一种尊称。D [“黔首”并不是“尊称”。]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庶人”,春秋时对农业生产者的称呼,也可泛指平民、百姓。B.春秋战国时期,士死了叫“薨”,而诸侯的死则称为“不禄”。C.“庐冢”,也叫庐墓,指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坟墓所盖的房舍。

D.“跽”,指长跪,两膝着地,上身挺直。如《鸿门宴》中有“项王按剑而跽”一句。

B [“薨”指的是诸侯死,而“不禄”指的是士死。] 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导学号:32112020】

A.“迁客”,指被贬谪在外的官吏,如范仲淹《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B.“樽”,指酒杯。如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

C.“举案齐眉”,汉代梁鸿的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总是把端饭的托盘举得和眉毛一样高,以示尊敬,故后世常用本词表示夫妻相敬。其中“案”指书案。

D.“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C [“案”并不指书案,而是指端饭的托盘。] 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社日”,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分春秋两次,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

B.“笞刑”,古代的一种刑罚,是一种用小荆条或小竹板抽打臀、腿、背的刑罚,隋代定为五刑之一。

C.古代的纪时法比较特殊,如平旦、晡时、黄昏、人定等。按时间先后来说,“人定”在“黄昏”之前。

D.“中国”,古代指我国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华夏族建立的政权。C [“‘人定’在‘黄昏’之前”错,应该是“‘人定’在‘黄昏’之后”。] 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六合”,指天地四方。如《过秦论》中“履至尊而制六合”中的“六合”就是这个意思。

C.“童试”,即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参加科考的资格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D.“山东”,指泰山以东的地区。如“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中的“山东”指的就是这个地区。

D [“山东”指的是崤山以东。] 1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有很多地方都有别称,如南京又称建康、金陵、白下、石头城、京口等。

B.“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后用来比喻极细微的数量。C.“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秦故地。如“自以为关中之固”中的“关中”指的就是这里。

D.“箜篌”,指古代的一种弦乐器,弦数因乐器大小而不同,分卧式、竖式两种。

A [“京口”是镇江的别称。] 1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沛公”,指刘邦,因其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故称“沛公”。

B.“牺牲”,古代祭祀时把宰杀的牛、羊、猪等牲畜,毛色纯一的叫“牺”,体全的叫“牲”。

C.“臣”,最初指男性奴仆,后成为君主时代官吏和百姓的统称。

D.清代,文官、武官各分九品,并分别以服饰上的九种动物图像表明官职的品级,文官服饰绣走兽,武官服饰绣飞禽。

D [清代,文官服饰绣飞禽,武官服饰绣走兽。] 1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代著名乐曲名,相传为唐玄宗所制。B.“败北”,指军队打败仗背向敌人逃跑。

C.“期颐”,一般指八九十岁。如:“余生已过足,不必到期颐。” D.“妪,先大母婢也”中的“先”指已故的,是对死者的敬称。C [“八九十岁”错,“期颐”指一百岁。] 1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史皇”,指仓颉,古代传说中最早发明文字的人。

B.“号”,又叫别号、表号,一般自己取定,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C.“太傅”,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被封为“太傅”。

D.“箕踞”,两股着地伸直两腿,形似畚箕,这种姿势是表示尊敬对方的意思。D [这种姿势表示轻慢傲视对方。] 1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是古人幼时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称司马迁为司马子长。

B.“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

C.“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

D.“加冠”,表示年已二十。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表示已经成人。A [“古人幼时取字”错,应该是“古人幼时取名,成年取字”。] 1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望”指农历每月的十五,而每月农历的十六则称为“既望”,如《赤壁赋》中有:“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B.“车裂”指古代的一种酷刑,以车马撕裂人的肢体。

C.“三秦”,指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D.古代以水南、山北为“阳”,以水北、山南为“阴”。D [古代以水北、山南为“阳”,以水南、山北为“阴”。] 1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称呼人时类型比较多,可以直称姓名,也可以称字、号、谥号,还可以称籍贯、官职。如称杜甫为杜工部,这是称字。

B.“爵”,君主国家贵族封号(中国古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如王安石被称为荆国公。

C.“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后人因屈原曾为楚怀王左徒,即用以指屈原。D.“乞骸骨”是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A [称杜甫为杜工部,这是称官职。] 17.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导学号:32112021】

A.古人以“稷”为五谷(黍、稷、麦、稻、菽)之长。古代帝王、诸侯祭祀土神(社)和谷神(稷),故合称为“社稷”,并用来代称国家。

B.宫、商、角、徵、羽为古代音乐的五声,又称五音。变徵,声调悲凉。C.古人常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D.刎颈之交、莫逆之交、布衣之交、忘年之交、车笠之交、竹马之交,都用来形容交情很深。

D [布衣之交、忘年之交、车笠之交、竹马之交,这些词语虽都表明有交情,但不一定很深。] 18.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D.“伯”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A [“总角”指的是未成年时梳的发髻,不分男女。] 19.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导学号:32112022】

A.“荫补”,旧指因祖先功勋而补官。“荫”指庇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而得到封赏或免罪。

B.“中国”,古指中原地区,古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代,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

C.“谏官”,指掌谏诤的官员,即古时专规劝天子改正过失的官。

D.“宿儒”,“宿”指努力工作的人,“儒”指读书人,词语的意思是努力读书的人。

D [“宿儒”是年老博学的读书人,宿指年老的,长期从事某种工作的。] 2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河”又称河西,泛指黄河以西的地区。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会于西河外渑池”,其中“西河”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B.“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两种科目。孝,指孝子;廉,指廉洁之士。后来被举荐的人也称为“孝廉”。

C.“监生”,是国子监的学生。初由学政考取,或由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可由捐纳取得监生资格。

D.“寒食节”,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夏历冬至后的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后一、二日。

4.高考文学常识: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篇四

【“三曹”】即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

【曹操】小名阿瞒,字孟德,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追尊为武帝,”三曹“之首。主要作品为《魏武帝集》。代表作有《苦寒行》、《龟虽寿》、《短歌行》、《观沧海》等。

【曹植】字子建,三国魏诗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后称陈思王,”三曹“之一。主要作品为《曹子建集》代表作有《野田黄雀行》《七步诗》《洛神赋》。

【诸葛亮】字孔明,别号卧龙,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官至蜀汉丞相,封武乡侯。有《诸葛亮集》,《出师表》出于此。

【建安七子】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yǔ、应瑒、刘桢。“七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们与“三曹”一起,构成建安作家的主力军。

【竹林七贤】三国魏末七位名士的合称。他们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由于他们互有交往,而且曾集于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称竹林七贤。

【陈寿】字承祚,西晋史学家。主要作品为《三国志》,纪传体断代史,记述自黄巾起义至晋灭吴统一天下近百年间的历史。三国在百年间的史事头绪纷繁,陈寿虽分别编为《魏书》、《蜀书》、《吴书》,却能从总揽全局的角度处理,显示出他特异的史才。后人因推崇陈寿的史学和文笔,于《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史外,加上《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干宝】字令升。主要作品为《搜神记》,《干将莫邪》、《东海孝妇》都出于此。是我国最早的短篇小说集之一、多为志怪故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东晋大诗人,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有《陶渊明集》,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等。

【郦道元】字善友,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撰成《水经注》四十卷,是富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志。《三峡》出于此。

2.南北朝时期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加上从晋到明共二十个朝代的纪传体断代史史书合称为“二十四史”。

【刘义庆】袭封临川王。主要作品为《世说》,唐时称为《世说新书》,宋时称《世说新语》,《周处》、《陈太丘与友人期》等出于此书。属笔记小说,记载魏晋人物的言谈轶事,与”志怪小说“相对,可看作”志人小说“的开端。

【刘勰】字彦和,南朝梁代文学理论家。主要作品为《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文艺理论专著。

【钟嵘】字仲伟,南朝梁代文学批评家,著有我国第一部诗歌论专著《诗品》。品评自汉至梁一百二十多个诗人。

5.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全 篇五

古代文学常识大全,该有的差不多都搜集全了

作者:朴石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6083 更新时间:2006-5-16

先秦文学

P76、基础题:

1、最早的文学是原始人类的口头创作,是流传在原始人类中的古老歌谣和神话故事。

2、关于文学艺术的起源,主要有模仿说、游戏说、心灵表现说、劳动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劳动说,这是对文学艺术起源的科学解释。

3、一般认为,古籍中保存下来的一些原始歌谣,比较接近原始形态,可信为原始歌谣的有:《吴越春秋》中的《弹歌》、《礼记·效特牲》中的《蜡辞》《易经》中的《归妹》上六爻等。

4、殷墟的甲骨卜辞、商代和周初的铜器铭文,《周易》中的卦、爻辞,《尚书》在的殷周文告等,可以说是我国散文的萌芽。

5、我国远古神话主要保存在《山海经》、《淮南子》、《列子》、《楚辞·天问》中,其中保存神话最多的是《山海经》。

6、我国远古神话分为三类:关于自然神的故事;关于英雄神的故事;关于异人异物的故事。

7、《共工怒触不周山》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其中共工是传说中的水神;“颛顼”又叫“祝融”是传说中的火神。

8、《女娲补天》见于《淮南子·览冥训》,它描写的女娲是一位英雄女神。

9、《夸父逐日》见于《山海经·海外北经》,塑造了一位英雄夸父的形象。

10、《黄帝擒蚩尤》见于《山海经·大荒北经》,它是反映社会斗争的著名神话。

12、在原始时代,除了原始的劳动歌谣以外,还存在着另一类文学作品,那就是流传在远古人口头上一些关于天神、怪异的故事,这就是古代神话。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神话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诗经》

1、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最初叫做《诗》或《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经典后,称为《诗经》,共收入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作品,主要是民歌。成为我国古代文学现实主义的开端。

2、《诗经·小雅》中有《南陔》《白华》《华黍》等六篇诗有篇目而无歌辞,后人称为为“笙诗”。

3、《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现在一般认为这种分类是按照音乐的不同特点来划分的。

4、风即乐曲,国风指当时诸侯国所辖各地域的乐曲。诗经中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即: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频风。

5、雅,即正,“雅乐”是相对于地方乐而说的,周京都地方的王畿之乐。大、小雅之分可能因为《小雅》中的诗产生的时代较晚,在音乐上受到了“风”的影响而有所变化。有大雅、小雅之分,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计105篇。

6、颂是祭神祭祖时用的歌舞乐曲,包括周颂三十一篇,鲁颂四篇,商颂五篇,共计四十篇。

7、《诗经》作品的写作年代,总的来说产生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一般说,《周颂》当产生于西周初年,《大雅》的大部分也当是西周初年的作品,小部分产生于西周后期。《小雅》和《国风》的少数作品产生于西周初,大部分产生于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鲁颂》是周平王东迁以后的作品。《商颂》的时代有争论,一般认为是东周宋国的作品。

8、关于《诗经》作品的结集,汉代学者提出了周代有“采诗”制度的说法。《汉书·食货志》说:“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这是民歌洪的方式。《诗经》中文人作品汇集则鄘风是通过“献诗”的渠道。据《国语·周语》记载,周代有让公卿列士等贵族官员和文士献诗的制度。

这两部分诗汇集到乐官“太师”手中,而“太师”又有“以乐语教国子”的任务,《诗三百篇》可能就是“太师”为了教授“国子”而选订的课本。

《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说《诗三百篇》是由孔子删定的,这个说法不可信。

9、汉代传习《诗经》的有鲁(申培)、齐(辕固生)、韩(韩婴)、毛(毛公)四家,后世称“四家诗”。前三家早已亡佚了,只有《毛诗》流传了下来,我们读到的《诗经》就是《毛诗》。

10、毛诗序指《毛诗》的序言。前人把冠于全书的序言称《大序》把每篇类似题解性质的短文称《小序》。《毛诗序》否认和贬低民歌;写诗时抱着浓厚的儒家成见,对许多优秀作品都进行了歪曲解释。但在讲诗时提出了比兴、美刺等一些文学理论上的问题,对后世文学思想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11、《诗经》中的第一篇作品是《周南·关睢》。

12、反剥削、反压迫的诗篇有《豳风·七月》、《魏风·伐檀》、《魏风·硕鼠》等,《魏风·伐檀》一诗的思想高度就在于,它反映了不合理的阶级社会所共有的基本现象:生产者不是所有者,所有者不是生产者。

13、反映徭役、兵役痛苦的诗篇有《齐风·东方未明》、《小雅·何草不黄》、《豳风·东山》等。其中两首著名的思妇诗是《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

14、反映爱情和婚姻的诗篇有写情人幽会于“城隅”,赠“彤管”的《邶风·静女》,描写郑国青年男女三月欢会于河滨的《郑风·溱洧》,表现对远方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秦风·蒹葭》

?

5、描写弃妇生活最著名的作品是《卫风·氓》和《邶风·谷风》

16、反映劳动生活和爱国思想的诗篇。有《秦风·无衣》许穆夫人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知名的爱国女诗人,作品有《鄘风·载驰》。

17、《诗经》里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共五篇,即:《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记述了从周始祖后稷出世到武王灭商的许多传说和史迹。《生民》是一首带有神话色彩的诗篇,它叙述了周始祖后稷的诞生和发明农业的历史。

18、《诗经》里讽刺性民歌有揭露卫宣公强娶儿媳的《邶风·新台》,揭露陈灵公君臣三人私通夏姬的《陈风·株林》,揭露统治阶级的“中觏之言,不可道也”的《鄘风·墙有茨》,还有《齐风·南山》等。

19、《诗经》的表现的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关于赋、比、兴的解释,朱熹的《诗集传》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双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第五章春秋战国基础:

1、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将春秋战国时期的各流派概括为九流十家,即: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等九家,另处还有小说家。但班固的概括也未尽全面,当时颇为活跃的兵家,就未列入。

2、春秋战国时期的散文,概括地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以议论,说理为主的论说文,又称诸子散文;一是以记述历史人物、事件为主的历史散文。

3、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散文名著有《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诸子散文名著有《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

4、《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史料编纂的,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史,它属于私撰史。

5、“春秋三传”是指《左传》和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等三部传《春秋》著作。三传之中,《公羊传》、《谷梁传》以解释《春秋》的“微言大义”为主,而《左传》在性质上完全是一部由作者独立编撰的新史书。

5、《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它记述战争的著名篇章有《晋楚城濮之战》、《秦晋殽之战》、《齐晋 之战》《齐鲁长勺之战》等。这是一部以叙事为中心的历史著作。

6、《战国策》又称《国策》,还有《短长》、《事语》、《长书》和《修书》等异名。它是秦汉间人篡集的一部历史著作。

7、《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又称《左氏外传》或《春秋外传》

8、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他的思想言谈行事主要记录在《论语》里,这是一部语录体著作。

9、《论语》里有一段向为人传诵的精彩文字是《先进》篇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内容是记述孔子与几个学生谈各自志向的,其中他所赞赏的是曾皙的志趣。

14、《庄子》一书的作者是庄周,他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18、寓言一词出于《庄子》书中。《庄子》著名的寓言有《庖丁解牛》《触蛮之争》等。

19、《孟子》中的著名寓言有《揠苗助长》《月攘一鸡》《奕秋诲奕》等。20、《韩非子》中的著名寓言有《自相矛盾》《郑人买履》《滥竽充数》等。《韩非子》是保存寓言最多的。

第六章屈原和楚辞: 基础:

1、“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史记·张汤传》,汉成帝时,刘向整理西文献,把屈原、宋玉的作品和汉代人仿效这种体裁所写的作品汇编成集,称为“楚辞”。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最早的楚辞集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

2、教材认为屈原曾两次被放逐,第一次约在怀王二十五年左右,地点是汉北一带;第二次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地点在江南一带。

3、屈原的作品存在真伪之争,一般认定是屈原所作的是《离骚》《天问》《九歌》和《九章》中的大部分诗篇。

4、《九歌》之名来源很古,《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说它是夏禹王的儿子夏后启从天上偷下来的,这是古代关于文艺起源的神话。不过从这里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出现很早的古曲。

5、对“楚辞”体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楚地的“巫歌”。特别是《九歌》的写作同楚国的巫风有密切关系。

6、《九歌》包括十一篇作品,除最后一篇《礼魂》是送神曲外,其余各有不同内容,也就是以祭歌的形式各写一神:《东皇太一》写天之尊神,《云中君》写云神,《湘君》与《湘夫人》写湘水配偶神,《河伯》写河神,《山鬼》写山神,《大司命》写主寿命的神,《少司命》写主子嗣的神,《东君》写太阳神,只有《国殇》是写人鬼的,为悼念楚国阵亡将士而作。

7、《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是一篇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全诗共三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多字,篇幅之宏阔,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少有的。诗题《离骚》二字,司马迁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8、《九章》共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其中除《桔颂》一篇大约是诗人屈原早年作品外,其他各篇均是屈原两次流放时所作。最晚的是他在死前所写的绝命词《怀沙》。

9、《天问》是一首非常奇特的长诗,“天问”二字,据王逸解释就是“问天”的意思,这篇作品以诗歌的形式,从头至尾一口气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

10、《招魂》的写作目的,历来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教材中认为是屈原自己招自己的魂。

11、屈原之后楚国的楚辞作家,按《史记·屈原列传》所说有宋玉、唐勒、景差,但只有宋玉有作品流传,其代表作品是《九辩》,文学史上屈、宋并称。秦汉文学 一汉赋基础:

1、《吕氏春秋》是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编纂的,它又简称为为《吕览》,由十二纪、八览、六论组成。《汉书·艺文志》称这为“杂家”。

3、西汉初期,著名的政论散文家是贾谊和晁错,贾谊的政论文名作是《过秦论》,鲁迅称它为“西汉鸿文”,晁错的代表作是《论贵粟书》、《贤良对策》等。

4、汉初楚声短歌主要有项羽的《垓下歌》、《刘邦》的《大风歌》。

5、汉代最兴盛的文学体裁是赋,但真正标志汉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是《史记》中的人物传记、诗歌中的汉乐府民间歌辞和由中下层文人创作的五言诗《古诗十九首》。

6、最早写赋体作品并以赋名篇,现仍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是战国时的荀子。

7、汉赋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阶段主要流行的是追随楚骚余绪的“骚体赋”;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主要有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淮南小山的《招隐士》枚乘的《七发》。第二阶段是汉赋的鼎盛时期,流行“散体大赋”,主要的代表作家及代表作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长门赋》等。其中《大人赋》是讽刺汉武帝好神仙的。杨雄的代表作有《甘泉赋》、《长杨赋》等。其他如王褒、东方朔等也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第三阶段流行的是抒情言志的 “小赋”,著名的作家有张衡、蔡邕、赵壹、祢衡等。

8、枚乘的《七发》是标志着散体大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七发》的形式对后来的辞赋是有影响的,它的体制结构后来被看做是赋体文学中的一个专体,称作“七”或“七体”。

10、赵壹的《刺世疾邪赋》是短篇小赋中最著名的作品,其中“舐痔结驷,正色徒行,妪 名势,抚拍豪强”揭露了当时弥漫官场的种种丑行。司马迁和《史记》:

1、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之外,还有书信,《报任少卿书》和赋《悲士不遇赋》等。

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是一部有五十二万多字的巨著。

4、《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等五部分。

5、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他在《报任少卿书》中说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6、《史记》的五部分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是以写人物为主的。

7、“前四史”是指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和陈寿的《三国志》,它们是我国正史的名著。

8、《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则是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

9、《汉书》共一百篇,有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记录了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的史事。其中写得最好人物传记是《苏武传》。

三、汉代乐府诗基础:

1、乐府是古代音乐机关的名称,汉公的音乐机构大规模收集民间歌辞是从汉武帝时开始的。后代把这些民间歌辞自然数为汉乐府民歌。

2、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是收罗乐府诗最完备的一部总集。它把唐五代以前的乐府诗分为十二类加以著录,其中保存汉乐府民歌的主要有“相和歌辞”,以及“杂曲歌辞”三类,另外,“杂歌谣辞”中也有一些汉代民谣。

3、汉乐府保存下来的作品只有四十多篇,而且大多是东汉的作品。

4、“乐府”这一机构,过去一直认为它是从汉武帝时代开始设立的,但近年考古发现,秦代已有乐府的设置。

5、乐府民歌反映劳动人民穷困生活和受压迫、遭迫害的作品主要有:《东门行》《妇病行》《悲歌》等。揭露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灾难和痛苦的代表作品有:《战城南》《十五从军征》《小麦童谣》等。反映爱情和被压迫妇女的诗篇主要有《有所思》《上邪》《上山采靡芜》《孔雀东南飞》《陌上桑》等。

6、《陌上桑》一名《艳歌罗敷行》,又名《日出东南隅行》,是一篇带有喜剧色彩的民间故事诗。

7、《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中,题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全诗长达三百五十三句,一千七百六十五字,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8、和《诗经》《楚辞》相比较,汉乐府在体裁上最大的贡献是叙事诗的成熟和五言诗的大量出现。四、五言诗的起源和《古诗十九首》基础:

1、一般认为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班固所写的《咏史》。此后,张衡的《同声歌》、秦嘉的《赠妇诗》赵壹的《疾邪诗》蔡邕的《翠鸟》等都是较早的文人五言诗。

2、《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3、《古诗十九首》之名,最早见于梁人萧统编的《文选》

4、《古诗十九首》大约产生于东汉后期的桓帝、灵帝之世,当是这一时代中下层知识分子所写。

5、先秦两汉时期,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三个重要阶段依次是《诗经》、“楚辞”和汉乐府民歌。魏晋南北朝文学基础:

1、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儒学禁锢的崩溃,逐渐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理论形态就是魏晋玄学。

2、西晋末年,在世族清淡玄理风气的影响下,出现了玄言诗,其内容是抽象枯燥的玄理,只不过徒具诗的形式而已。

3、梁陈两代,帝王和世族的生产更加腐朽,精神也更为空虚,他们不再满足于山水的清音,而要寻求强烈的声色刺激,于是产生了宫体诗。

4、“宫体诗”之名始于梁简文帝萧纲,宫体诗主要是以艳丽的词句表现宫廷生活,其中也有一些类似文字游戏的咏物诗。宫体诗产生并盛行于梁、陈时期。

5、东晋南北朝诗歌经历了玄言——山水——宫体的变化过程。

6、南北朝文学的主要成就有:山水诗的兴起,拓展了诗歌题材;新体诗对古代诗歌的格律化奠定了基础;鲍照发展了七言诗,在题材和诗歌形式上都有开创;文学理论多有建树,出现了《文心雕龙》《诗品》这样的理论著作;骈文及小说都是新的开创;萧统编选了我国第一部文学选集《文选》等。

7、建安时期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一批诗人,一方面学习汉乐府,描写社会**和民生疾苦;一方面歌唱自己的政治思想和抱负,形成了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

一、建安文学基础:

1、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人曹操。他诗歌创作 代表作品有描写汉末战乱和人民苦难的《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是《蒿里行》中的名句。表现统一天下雄心壮志、充满积极进取精神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现了他博大的胸怀;《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写了大海孕大含深的气派。《短歌行》中的“青青子矜,悠悠我心”表现了作者对贤才的渴慕,《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曹操积极进取精神。

2、曹操是建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开用乐府旧题写时事的先河。他的作品除五言外,四言诗也不少优秀之作,他学习汉乐府,但又有自己的风格。

3、现存最早的完整的文人七言诗是曹丕的《燕歌行》;他的《典论·论文》是现存最早了文学专论,他提倡文学,对建安文学的繁荣起了推动作用。

4、曹植的生活和创作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为界线,5、曹植诗歌创作的代表作有描写游侠少年的高超武艺和爱国精神的《白马篇》,其中“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集中表现了少年的爱国精神;鼓励朋友建功立业的《赠徐干》;在思妇身上寄托自己的失意和苦闷的《七哀》;描写一个少年斩断罗网,拯救一只黄雀的故事的《野田黄雀行》;描写海边人民贫困生活的《泰山梁甫吟》;以美女盛年未嫁的苦恼寄托自己怀才不遇之感慨的《美女篇》等。钟嵘称他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6、建安时期重要的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之称见于曹丕的《典论·论文》,指孔融、陈琳、王粲、阮瑀、应瑒、刘桢七人,成就最高的是王粲。

7、“七子”的诗歌创作中反映社会**和人民苦难的代表作有王粲的《七哀诗》其一,其中“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表现了战乱给人民带不的苦难。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阮瑀的《驾出北郭门行》等;抒写个人的抱负和遭遇的代表作是刘桢的《赠从弟》三首等。

8、现存题为蔡琰的作品有五言《悲愤诗》,骚体《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最可信的是蔡琰所作的是五言《悲愤诗》。第二、正始西晋文学基础

1、正始文学泛指魏代末年的文学,此时期的代表作家是嵇康和阮籍。

2、嵇康的散文代表是《与山巨源绝交书》,诗歌的代表作是《赠秀才入军》十八首;阮籍主要的诗歌创作是八十二首《咏怀诗》,最著名的散文是《大人先生传》。

3、阮籍的《咏怀传》在运用王言诗抒情和讽谕方面有较高的成就,其一中“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表现了自己的孤独苦闷,给处于黑暗统治下的进步作家开拓了一条写作政治抒情诗的道路,《诗品》的“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概括的就是阮籍的诗风。陶渊明的《饮酒》,庾信的《拟咏怀》。

4、晋武帝太康前后的“三张、二陆、两潘、一左”指导的是张华、张协、陆机、潘尼、潘岳、左思,他们是太康时期著名的诗人。

5、太康文学创作有两种不好的倾向:一是模拟古人的风气大盛;二是追求词藻华美和对偶工整。刘勰所说“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指的就是太康文学。

6、太康时代最著名的作家是陆机,与之齐名的作家是潘岳,还有张华张协等。

7、陆机的代表作有模仿《古诗十九首》的《拟古诗》十二首,描写行旅生活的《赴洛道中作》;潘岳的名作是《悼亡诗》三首。

8、左思是西晋最有成就的诗人,他的诗直接继承了建安风骨有“左思风力”之称。

9、左思的代表作有《咏史》八首,作品采用了典故,运用了对比等手法,如“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即是对比,“涧底松”和“山上苗”即是比喻寒门知识分子和士族子弟,又是用对比反映寒门知识分子与世族门阀的矛盾。此外,《招隐》《娇女诗》《三都赋》都是他的名作。

10、刘琨的代表作是《扶风歌》,他是著我的爱国诗人。郭璞的代表作是《洲仙诗》十四首,他是一位玄言诗人,《诗品序》中“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即是对玄言诗的批评。第三、陶渊明基础:

1、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谥号“靖节征士”,因其曾作过彭泽令,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陶彭泽,他辞去彭泽令后,过着“晨兴埋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躬耕生活。

2、陶渊明的诗可以分成两类:田园诗和咏怀、咏史诗。他的散文辞的名篇是《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等。

3、陶渊明的田园诗歌按其内容可以分为三方面:一部分表现农村的恬美静穆,和他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代表作有《归田园居》其一(“少无适俗韵”),《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等;另一部分以极大的热情歌咏了农业劳动,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建立的友谊,如《归田园居》其三(种豆南山下),《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人生归有道)等;还有一小部分反映了农村凋蔽和自己的穷困生活,如《归田园居》其四(久去山泽游)、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等。晚年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是他田园诗的一个新发展。

4、陶渊明的咏怀、咏史诗继承了正始诗人阮籍和西晋诗人左思的伎,发扬了建安的精神。代表作有《杂诗》其二(白日沦西阿),《读山海经》其十(精卫衔微木)等。

5、鲁迅称一些陶渊明的咏怀、咏史诗,如《读山海经》其十为“金刚怒目式”的作品。

6、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1、平淡与醇美的统一。陶诗很少用奇特的形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词藻,甚至连形容词都少用。

2、情、景、理的统一。

7、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最有成就的诗人,他的出现打破了了玄言诗的统治,咏怀、咏史诗继承了阮籍、左思的传统,发扬了建安的精神,田园诗是他的独创。“田园诗”成为一个流派在诗歌史上独树一帜,8、陶诗的艺术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唐代学习田园诗的有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等诗人。

第四章南北朝乐府民歌基础:

1、南朝乐府民歌约五百首,大部分属于《乐府诗集》的“清商曲辞”,其中“吴歌”三百二十六首,“西曲”一百四十二首,“神弦歌”十八首。

5、南朝乐府民歌,除吴歌、西曲外,还有一首较长的抒情诗《西洲曲》,属《杂曲歌辞》。

8、北朝民歌主要收集在《乐集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在《杂曲歌辞》、《杂歌谣辞》中也有一小部分,共约六十多首。

10、北朝民歌是北方各族人民的共同创作,我们所接触到的,除汉人的作品外,还有氐人、羌人、鲜卑人,以鲜卑民歌居多。

12、北朝民歌中最杰出的长篇叙事诗是《木兰诗》,它产生的时代不会晚于陈代,大概是北魏的作品。

第五南北朝诗文基础:

1、晋宋之际代替玄言诗的是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

2、谢灵运因袭封康乐公,故又称谢康乐。他的山水诗的代表作有《登池上楼》(潜虬媚幽姿)和《入彭蠡湖口》(客游倦水宿)等。《登池上楼》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写景名句。

3、鲍照对诗歌形式的主要贡献是为七言诗拓宽道路,其诗歌代表作有《拟行路难》其六(对案不能食),其中“自古圣贤皆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的诗句,表现了对门阀制度的不满,《拟古》其三(幽并重骑射)、其六(束薪幽篁里)《代出自蓟北门行》(羽檄起边亭)等也是其代表作。

4、鲍照的诗歌直接继承着建安文学的传统,大力写作乐府诗,他是继曹丕之后,对七言诗贡献最大的诗人。

5、教材中提到继承建安风骨或发扬其精神的诗人有:阮籍、左思、陶渊明、鲍照。

6、所谓新体诗是指自齐至隋百余年中讲究声律、对偶的作品,名曰新体诗。齐梁陈三代是新体诗形成和发展的时期。所谓新体,是就其形式而言。齐永明年间著名诗人沈约根据

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指出八种应避免的声律上的毛病,叫做“八病”。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开创的,由声律与对偶互助配合而形成具有格律的新体诗,称永明体。

7、新体诗作家除沈约外,成就较高的还有齐诗人谢朓、梁诗人何逊、陈诗人阴铿等。

8、文学史上把谢灵运和谢朓分别称为“大谢”和“小谢”。谢朓因为做过宣城太守,所以又有“谢宣城”之称。

9、谢朓山水诗有一首写春江日暮景色的名篇,题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灞矣望长安)其中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描写春江日暮景色,“喧鸟覆春州,杂英满芳甸”写建康(南京)周围的景色,是写景名句。

10、谢朓的一些五言四句的小诗,带有南朝民歌气息,语言精练,情味隽永,如《玉阶怨》(夕殿下珠帘)和《王孙游》(绿草蔓如丝)等。

11、继玄言诗、山水诗后南朝一度盛行的诗歌是宫体诗。

12、杜甫在《解闷十二首》中说:“颇学阴何苦用心”反映的是阴铿、何逮两位诗人。他们的名篇分别是阴铿的《江津送刘光禄不及》(依然临江渚)何逊的《相送》(客心已百念)等

13、集南朝诗歌成就之大成的诗人是庾信,他早年是梁朝有名的宫体诗人,后出使西魏,遂终身羁留在北方,他初步融合了南北诗风。

14、庾信诗歌的代表作是《拟咏怀》二十七首。他是南北朝时期骈赋,骈文成就最高作家,赋的代表作是叙述梁代兴亡和自己身世的《哀江南赋》,五言小诗的名作有《寄王琳》(玉关道路远)和《重别周尚书》(阳光万里道)。

15、骈文是与散相对而言的,它有三个特点:第一是讲究对偶,又多用四六句,因为两句两句的对偶,好象是并驾的两匹马,所以叫骈文。第二是语音方面讲究平仄。第三是多用典故和华丽的词藻。可以说骈文是一种诗化的散文。

16、南北朝骈文中,有代表性的名作有鲍照凭吊广陵的《芜城赋》,孔稚圭讽刺假隐士周顒的《北山移文》,梁江淹的《恨赋》《别赋》,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的《与宋元思书》和庾信的《哀江南赋》等。

17、北朝散文的代表作有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和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第六魏晋南北朝小说:

1、南北朝小说,按其内容可分为两类,即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

2、南北朝小说中现存比较完整的,并能代表这个时期志怪小说面貌的是东晋干宝的《搜神记》

3、南北朝志人小说的集大成的代表作是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4、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共分三十六篇,为之作注的是梁代的刘孝标。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

1、我国现存第一篇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专论是曹丕的《典论论文》

2、《典论论文》之后,文学批评史上另一篇重要的作品是西晋陆机的《文赋》

3、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最重要、最系统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是刘勰的《文心雕龙》

4、成书于梁代的一部专门评论五言诗的菱是钟嵘的《诗品》 隋唐五代文学基础:

1、据清代康熙年间所编的《全唐诗》所录,唐代有诗人两千余人,作品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共九百卷。

2、唐诗的发展一般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

3、初唐前五十年,宫体诗充斥诗坛。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是这个时期的代表。

4、唐代文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诗歌、散文、小说都得到很大发展,同时还兴起了词和变文这两种文学形式。

5、初唐的中心问题是:(1)冲破六朝诗歌的狭窄题材,使诗歌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和重大的政治问题;(2)摈弃轻浮绮靡的诗风,建立刚健有力的新诗风;(3)确立律体,发展七言歌行。

6、初唐后五十年,先有“四杰”开始突破“宫体”的内容,继有沈宋确立了律诗的形式,最后陈子昂痛斥齐梁诗风,高倡建安风骨,才为唐诗开辟了发展的道路。

7、以李白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是盛唐诗歌的主流,政治诗和边塞诗集中体现了盛唐诗歌的特色。

8、以白居易为代表的新乐府运动象一条大河贯穿了整个中唐。

9、爱情主题在晚唐十分流行,这是受了市民文学的影响。隋及初唐诗坛

1、唐代初年,旧陈、隋入唐的宫庭诗人仍“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用诗歌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点缀升平。这些诗人中最有名的是宫庭诗人上官仪,他的诗“以绮错婉媚为本”,时人谓之“上官体”,上官仪把六朝以来的对仗加以程式化,提出“六对”、“八对”等名目,这些法式成为后人写作律诗的规范。

2、在初唐诗坛上,诗人王绩是位较突出的诗人,他的《野望》不仅风格澹远,而且已是成熟的五律了。他的主要贡献在于他上承梁陈,下启沈宋,开一代新诗风。

3、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他们都是七世纪下半期“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的作家,他们力求摆脱齐梁诗风,突破了宫体诗的狭小范围,扩大了诗歌题材,他们凭自己的创作登上初唐诗坛,上承梁陈,下启沈宋,在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四杰”中,卢骆可能比王杨时代稍早些,卢骆发展了七言歌行,王杨擅长五律。

4、“四杰”的创作有共同之处,又有所不同,他们上承梁陈,下启沈宋,在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四杰”中卢洛由陈隋入唐,其诗仍有“宫体诗”的韵味,其歌行体是“宫体诗”的新发展和新改造;五律到王杨手中才开始定型,是五律的奠基人。

5、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可算是当时最好的五律了,其中“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两句历来为人称道。

6、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充分肯定了四杰的地位。

7、刘希夷的七言歌行《代悲白头翁》是其代表作,“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是其中的名句。

8、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孤篇压倒全唐。

9、沈佺期、宋之问的主要成就是总结了六朝以来声律方面的创作经验,确立了律诗的形式。

10、和沈、宋同时,工于律诗的人还有不少,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被称为“文章四友”。

11、陈子昂的诗歌主张见于他的《修竹篇序》中,他以复古为革新,主张继承建安风骨、正始之音。

12、陈子昂今存诗一百二十余首,《感遇》三十八首是其代表作。其《登幽州台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全诗只有四句,前二句写自己的孤独,后二句写人生之有限,感情深沉蕴藉。盛唐诗坛:

1、前人常以张九龄与陈子昂并称,他的《感遇诗》十二首和陈子昂的《感遇》很近似,都是兴托讽谏之作。

2、开元初年,贺知章、包融、张旭、张若虚被称为“吴中四士”。

3、贺知章的《咏柳》是一首著名的咏物诗,它借柳树歌咏了春风,赞美了欣欣向荣的春天。

4、张说的代表作是《邺都引》,王翰的代表作是《凉州词》,王湾的代表作是《次北固山下》。

5、孟浩然是著名的田园诗人,但他诗歌的主要题材却多是山水行旅。其诗歌的风格是恬淡孤清。

6、《过故人庄》是孟浩然田园诗中写得最出色的作品之一,它在八句五言诗中,写了田园景物的清新秀丽,故人情谊的真挚深厚,田家生活的简朴可爱。

7、盛唐时期真正大量写田园诗的是储光羲,他偏重写农家的快乐,如《钓鱼湾》、《田家杂兴》等。

8、王维,字摩诘,太原祁人。他的思想和创作以天宝初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热衷政治,奋发有为。后期则是吃斋奉佛。

9、王维诗歌的题材相当广阔,主要有三方面:政治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

10、王维是诗人,也是画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是苏轼对王维山水诗画的评价。

11、王维的边塞诗《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把边塞沙漠景色描绘得历历在目,历来为人称道。

12、王维的诗在抒情方面以构思精巧和语言新鲜见长。《送元二使安西》被《诗薮》评为唐绝句之冠。

13、王之涣仅存六首绝句,其《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本非说理,却包含了生活的哲理。

14、李颀是著名的边塞诗人,又以赠答最多,而且善于用古诗描写音乐。

15、崔颢最著名的诗是《黄鹤楼》其中第二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两贯穿了古今,神思邈远。

16、王昌龄曾做过江宁丞,所以有“诗家天子王江家”之称,他的七言绝句,只有李白能与之媲美。

18、高适诗歌今存二百余首,从体裁看,绝大部分是古诗,尤以七言歌行见长。

19、高适边塞诗的特色是“尚质主理”,即以政治家的眼光去分析边防问题。其代表性作品《燕歌行》即是有感于张守珪军中之事而作。20、岑参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的诗“尚巧主景”,他善于用浓重的色调描绘边塞的奇异景色;用奇特想像造成鲜明的诗句;音调悲壮 宏亮,用韵灵活,有的三名一换韵,如《走马川行》;有的两句一换韵,如《轮台歌》等。

2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岑参《白雪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名句;“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是其《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的名句。解词与简答

1、山水田园诗派: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的一个重要诗派,以描写山水田园生活而得名,以王维孟浩然为主要代表,另外还有储光羲等,这一派诗人注意反映山水田园的自然风光,体物精细而风格淡远,对后世文学有较大影响。

2、边塞诗派:盛唐时期著名的诗歌流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故双称“高岑诗派”。此派作家有王昌龄、王之焕、李颀等。他们多用七言歌行和七绝,多方面表现边塞生活和景色,往往笔力雄健,色彩浓烈,风格雄浑奔放。

3、王维诗歌的主要内容:王维诗歌的题材相当广阔,主要有政治诗、边塞诗和山水田园诗。他的边塞诗具有豪壮的英雄气概,如《少年行四首》,善于描绘边塞的景物,如《使至塞上》、《陇头吟》、《老将行》。王维早年,曾经写过一些抨击权贵、不满现实的政治感遇诗,如《寓言》,后期的诗往往渗透着佛家虚无冷寂的情调,有些田园诗表现了大自然的幽静恬适之美,审美趣味比较高。

李白:

1、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虽然有复杂的思想倾向,担仍有一个中心主题,这就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2、李白是继屈原之后,积极浪漫主义的又一高峰。

3、杜甫称赞李白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4、李白的诗歌的语言清新、豪放,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恰好说明了他诗歌的语言特色。

李白在汲取了民歌语言清新明快特点的同时,又注意继承建安以来优秀诗人的艺术传统,因而又具有精美的特点。

6、《独坐敬亭山》中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表现了李白的丰富想象力,在他的笔下,大自然都具有了生命。

7、《子夜吴歌》、《早发白帝城》都是用极单纯的语言表达了深厚的感情。

二、解词与简答

1、简要说明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1)形象往往是个性化的,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如《蜀道难》。(2)李白诗歌的意象往往是超越现实的,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等。(3)李白的夸张是最大胆的,又是最易为人接受的。如《秋浦歌》“白发三千丈”(4)李白的语言清新、豪放,不拘于格律,不雕琢字句,一切统一于自然。杜甫:

1、杜甫的家庭有两特色,一是“奉儒守官”,二是“立功立言”。从杜甫的一生来看,他一直在实践着他的家训,无论穷达,他都要兼济天下,可见他的思想属于儒家,这一点从他叙事诗都统一在忧国忧民的政治热情中即可证明。

2、天宝十四年,杜甫往奉先县控望家小,回家后即写了《自就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其中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两句诗成为千古名句。

3、公元七五年春,杜甫自东都归华州,将沿途所见写成了著名的“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杜甫《春夜喜雨》中最后一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写春雨的可爱,它给人们送来了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

5、《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等诗句,表现了杜甫对国事的感慨,怅恨与家人离别。

6、杜甫喜欢歌咏凤凰,这几乎成了诗人的化身和写照。因此,他笔下的凤凰如他一样仁爱善良。

7、在杜甫的七律抒情诗中,艺术性最高的是《秋兴八首》组诗。

8、杜甫诗歌在写法上显著的特点之一是用身边琐事表现重大主题,如《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又呈吴郎》等。通过人物对话表现重大主题是杜诗的又一特色,如《兵车行》《石壕吏》等。

9、秋天和大江是杜诗中最富想象力的两个形象,在《登高》、《白帝》、《秋兴八首》等诗中,都集中了这两个形象。

10、杜甫诗歌的语言是苍劲凝炼的,用他的说法是“诗成毫发无遗憾”。

11、杜甫是一个众体兼长的诗人,五言、古体、律诗、绝句,他都无不运用自如,其中尤以古体和律体为佳,他是唐代写作七律的第一大家。同时,他“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直接开启了中唐的新乐府运动。所以我们说,杜甫是一位承前启后的作家。

12、杜甫所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在他的诗中都得到了深刻反映,所以他又被称为“诗史”。简答题:

1、举诗例简要说明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答:杜甫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是:(1)面对现实,讽谕时事,如《兵车行》、《丽人行》《三吏》《三别》等。(2)反映人民的生活和疾苦,如《水会渡》、《负薪行》、《遭田父泥饮美来中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3)热爱生活,描写日常生活,如《舟前小鹅》《春夜喜雨》《月夜》《北征》《羌村》等。

2、简述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答:第一,善于对现实生活作多方面的艺术概括,第二、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第三,杜诗在语言艺术方面有突出的成就,他的语言主经过千锤百炼的。第四,杜甫是众体兼长的诗人。五言七言古体律诗绝句,他无不运用自如,尤以古体和律体为佳。新乐府运动和白居易:

1、新乐府指的是新题写时事的乐府,中唐新乐府运动是由张籍、王建、李绅的创作开始的,李绅写《新题乐府》二十篇,元稹和之,白居易又元稹的基础上扩充为五十首,名曰“新乐府”,并在序里明确提出其诗歌创作的主张,于是新乐府创作从杜甫开始,经过元结、顾况,到白居易就形成了一个现实主义诗歌运动。重要作家除白居易外,还有元稹、张籍、王建、李绅等。

2、用新题写时事的新乐府,始创于杜甫,从杜甫到白居易过渡的作家 是元结、顾况、戎昱、戴叔伦等。

3、写新乐府取首二字为题为白居易总结新乐府“首章标其目,卒章显其志”的特点开了先河的诗人是顾况,而除了白居易外,在新乐府运动中创作成就最高的是张籍和王建。

4、“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李绅《悯农》中著名诗句。

5、白居易一生以四十四岁贬为江州司马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

6、白居易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其中成就最高的是讽谕诗,大都写于前期。

7、在白居易感伤诗中有两首著名长诗,它们是《长恨歌》和《琵琶行》,其中《琵琶行》在描写音乐形象方面历来为人所称道。

8、“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一文中提出的文学创作主张。

简答题:

1、简要举例说明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点?答:(1)突出地表现在诗歌语言上。浅显平易,有意到笔随之妙。(2)善于运用一、二警句统摄全篇,达到言浅意深,平淡中见警奇的效果。(3)还突出地表现在叙事诗上,以叙事为主,结合抒情,脉络分明,曲折生动,人物个性突出。

古文运动和韩柳散文:

1、“古文”这个概念的提出始于韩愈,他把自己所写的继承三代两汉文体的散文称作古文。古文是和俗下文学,即六朝以来流行已久的骈体文相对立的。

2、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是在前代古文家的基础上,从当时的社会现实出发,借助“儒家复古”的旗号开展起来的。

3、在古文运动中,韩、柳力求创立一种新的文学语言,主张“惟古于词必己出”“文从字顺各识职”。本着这一原则,韩愈创造性地使用古代词语,吸收当代口语,创造出了许多新的词汇。

4、韩愈倡导古文运动,推翻了骈文对文坛数百年的统治,革新了文学语言和文体,推动了散文的健康发展,它不仅有鲜明的人物,而且叙述有头有尾。其《祭十二郎文》是其抒情文中的名篇。

6、柳宗元的杂文、小品文、山水游记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捕蛇者说》是他杂文中最成功的代表作;他使山水游记、寓言小品成为了独立的体裁,其山水游记的代表作是《永州八记》;其寓言小品的代表作是《三戒》,它借助麋、驴、鼠三种动物,讽刺了统治者的种种丑恶面目。

7、柳宗元《小石潭记》中写鱼和水的一段历来为人称道,它巧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实写鱼而虚写水,虚实相间,清新明快。

8、晚唐讽刺小品是继承柳宗元寓言小品的传统,在晚唐社会矛盾尖锐的情况下产生的,其主要作家和作品有罗隐的《谗书》,皮日休的《皮子文薮》,陆龟蒙的《笠泽丛书》等。他们在批判现实方面表现得非常尖锐,其气势和毕露的锋芒引人注目。

中唐其他诗人和诗派:

1、刘长卿和韦应物是中唐前期的诗人,他们学习盛唐的王孟,以山水田园诗著称,又都以五言见长。刘长卿很为时人推重,稍后的权德舆称之为“五言长城”。

2、唐代大历年间,经济一度繁荣,政治上呈现出一些升平的迹象,于是一批诗人刻意模仿盛唐之音,后人称他们为“大历十才子”。主要诗人有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李益等。他们依附权贵出入公侯之门,以诗歌互相酬唱或呈送达官贵人。他们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擅长律诗,追求声律和对仗工整,崇尚齐梁诗风,缺乏艺术创造力。

3、大历十才子中,李益是一位边塞诗人,诗风很接近王昌龄,而且也是写七绝的能手。

4、韩孟诗派是与新乐府运动同时崛起的一个影响较大的诗派。这个诗派的代表人物是韩愈、孟郊,此外还包括贾岛、卢仝、刘叉等人。韩孟等人主要是通过抒写个人的不幸遭遇来揭示社会的弊病,主要特点是深险怪僻,但也有不少优秀的诗作。

5、“郊寒岛瘦”:在中唐诗坛上,孟郊和贾岛并称,皆以苦吟著名,前人以“郊寒岛瘦”概括他们的诗风,孟郊五笔型孤苦困窘,他的诗许多是描写他个人的贫病饥寒。贾岛的诗很受韩愈赏识,又与孟郊齐名其成就远不如孟郊,作诗专以炼字铸句求胜,缺乏社会内容。但他清奇僻苦的诗风对晚唐五代、宋末四灵,明末、清末的一些诗派有很大影响。

6、刘禹锡是中唐著名的唯物主义者和著名诗人,其诗多有名篇佳句,如《乌衣巷》中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都富含哲理,十分耐人寻味。

8、李贺的诗歌熔铸了前代诗歌多方面的特点,形成了他奇崛冷艳的独特诗风。他诗歌的主题多为感士不遇,但他结合自己的身世,使这类作品带上了他独有的幽冷与凄惋的色彩。

9、李贺的诗想象奇特,意象之间跳跃性很大,往往熔铸出许多名篇佳句,如《雁门太守行》中的“黑云压城城欲摧”就是经常被后人引用的名句。

晚唐诗坛:

1、杜牧的咏史诗往往带有史论色彩,如《泊秦淮》不仅咏史,而且寄寓了深沉的兴亡之感。

2、杜牧在七绝的写景上有独特成就,如《山行》、《江南春》等,都不以奇峭或词采取胜,却自有一种风流俊爽之气。

3、李商隐诗歌的内容有:(1)政治诗,这类诗多半以借古讽今的咏史诗出现,如《隋宫》;(2)爱情诗,他的《无题》诗多属这一类。另外,《夜雨寄北》表现了飘泊他乡怀念妻子的思想感情。当属爱情诗类;(3)寄寓身世之感的抒情诗,代表作是其晚年所写的把咏物和抒情融合在一起,曲折而细腻地表现自己不幸遭遇和理想破灭的《锦瑟》。

4、李商隐诗歌最突出的特点是善于活用典故,但有些诗显得晦涩难懂。

5、温庭筠与李商隐齐名,称“温李”,又因李商隐、温庭筠皆排行十六,文学史上又戏称为“三十六体”。

名词解释:晚唐讽刺小品:晚唐讽刺小品是继承柳宗元寓言小品的传统,在晚唐社会矛盾尖锐的情况下产生的。这类作品见于罗隐的《谗书》、皮日休的《皮子文薮》、陆电蒙的《笠泽丛书》等。他们的具有讽刺性的短小精悍之作,在批判现实方面表现得特别尖锐,其气势和锋芒引人注目。

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点:李商隐在艺术上有杰出的成就,首先,他善于运用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通过想象和象征构成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其次,善于对情景做细致入微的刻画,于纤细中见深厚,精巧中见浑成。第三,他善于活用典故,这些典故丰富了诗的形象,也深化了诗的主题。但因善用生僻典故,以致有些诗晦涩难懂。“ 李杜”和“小李杜”:李杜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和杜甫的并称。二人互相倾慕,友谊深厚,创作了“千汇万状”的诗篇,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李白上承屈原,将浪漫文学推向高峰,杜甫反映现实,以“沉郁顿挫”为本色,达到写实文学传统的最高成就。晚唐诗人李商隐和杜牧也并称“李杜”,为区别于李白、杜甫,或称“小李杜”。唐代传奇和敦煌变文:

唐传奇:

1、传奇指兴起于唐代的文言短篇小说,“传奇”这一名称的来源,可能是由于晚唐时裴铏写了一部小说集叫《传奇》。唐传奇是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与六朝志怪相比有根本变化:其一,虽亦写奇闻,但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其二,不再执着于事实的记载,开始有意识地从事小说创作。它的出现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次飞跃,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小说进入了成熟阶段。

2、唐传奇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盛唐至中唐阶段是鼎盛时期。

3、在唐传奇的著名作品中,故事情节最曲折的是白行简的《李娃传》;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元稹的《莺莺传》;通过写梦对热衷功名的知识分子进行讽刺的两篇是沈既济的《枕中记》和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名词解释:

P78、2、风雅颂:风即乐曲,国风指当时诸侯国所辖各地域的乐曲。诗经中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即: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频风。雅,即正,“雅乐”是相对于地方乐而说的,周京都地方的王畿之乐。大、小雅之分可能因为《小雅》中的诗产生的时代较晚,在音乐上受到了“风”的影响而有所变化。有大雅、小雅之分,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计105篇。

颂是祭神祭祖时用的歌舞乐曲,包括周颂三十一篇,鲁颂四篇,商颂五篇,共计四十篇。

3、四家诗:汉代传习《诗经》的有鲁(申培)、齐(辕固生)、韩(韩婴)、毛(毛公)四家,后世称“四家诗”。前三家早已亡佚了,只有《毛诗》流传了下来,我们读到的《诗经》就是《毛诗》。

4、赋比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5、《诗经》民族史诗?《诗经》中保存着五篇古老的民族史诗,这就是《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五篇,它们记述了从周始祖人的发祥、创业和建国的历史。

6、什么是《诗经》的风雅颂,它们是怎样划分的?产生的年代如何? 《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现在一般认为是按音乐的不同特点划分的,产生的年代:“周颂”时间最早,产生于西周初年,《大雅》的大部分诗也是西周初年的诗,小部分产生于西周后期,《小雅》和“国风”的少量作品产生于西周初年,大部分产生于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鲁颂”是周平王东迁以后的作品;“商颂”的时代尚有争论,一般认为是东周宋国的作品。P80、1、《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的史料,编纂的一部编年史,从鲁国隐公元年(前722年)写起,至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停笔,记载了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历史大事,全书共一万六千余字。它还只是一部提纲式的史书,语言过于简单,缺乏具体描写,但它记事清楚有条理,语言平浅、精确。

2、《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写人的伟大历史巨著。是左丘明所著,又称《春秋左氏传》,与公羊高所作的《公羊传》、谷梁赤所作的《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记事上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从取材看,它博采了当时的其他史籍以及许多流传于口头上的史料全书规模庞大,近二十万字,记述的社会内容,要比《春秋》广阔丰富得多。从思想观点上看,它也不同于《春秋》,在文笔风采上,它更具有显著的特点和创造性。

3、“春秋三传”是指《左传》和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等三部传《春秋》著作。三传之中,《公羊传》、《谷梁传》以解释《春秋》的“微言大义”为主,而《左传》在性质上完全是一部由作者独立编撰的新史书。

4、《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所纂集的一部历史著作,汉代学者刘向汇集整理,全书共计三十三篇,主要是记录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策谋的,又简称《国策》或《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它的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下至秦并六国后,共约二百四十年左右。

5、《孟子》孟子名轲,儒教,书记载了孟轲游说各国时与各诸侯王以及其他一些学人论难各种问题的经过和彼此的重要言论,哲学中心是“性善”论,政治思想核心是“仁政”。其散文风格特点:高屋建瓴,锐气逼人,酣畅雄肆,喷薄有力。P81、1、、“楚辞”按其名称本义来说是楚地的歌辞的意思,它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安的奠基者和代表作家,是楚国伟大的诗人屈原,“楚辞”代表作品《离骚》《九歌》《九章》。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史记·张汤传》,汉成帝时,刘向整理西文献,把屈原、宋玉的作品和汉代人仿效这种体裁所写的作品汇编成集,称为“楚辞”。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最早的楚辞集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

2、先秦时期:按照我国古代文学历史的发生发展过程,从上古到秦统一以前,是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和第一个阶段,是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最初时期,我们把这一时期称为先秦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称为先秦文学。

4、楚辞和汉赋相比较有哪些区别? 答:“ 楚辞”是战国时代产生的楚国地区的一种新诗体,而“汉赋”却是适应汉代宫廷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半诗半文或带韵散文的作品。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文体。赋一般是用主客问答体敷演为叙事的形式,它不是抒情,而是铺陈辞藻,咏物说理,实际上是更接近于叙事散文的特点。楚辞作品则不同,它虽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致,也往往含有某些叙事成分,但它却是以抒了个人感情为主的作品,是诗歌的形式。

6、简述《九歌》的艺术特色?

《九歌》除上述《国殇》一篇外,都是神话题材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在艺术手法上,作者还善于把周围的景物、环境、气氛和人物的思想感情融合起来写。《九歌》的诗歌语言,以情味悠深见长,总的说多数篇章大抵语言精美,韵味隽永,是我国抒情艺术的珍品。P82、3、骚体赋:汉初的赋家追随辞余绪,创作流行的赋体,其突出特点是在体制上极力模仿楚辞,虽尚铺陈,但篇幅不太长,且富有抒情色彩。句式整齐,通篇用韵,带“兮”字调。代表作家有贾谊、淮南小山、枚乘等。

4、散体大赋:散体大赋是汉赋的主体,它的体制特点是篇幅长,规模大,句式参差不齐,韵散间出,以铺陈叙事为主,“兮”字调基本消失,散文意味浓重,后世所称“汉赋”,主要指这种体类而言。

5、抒情言志小赋:指流行于东汉中叶以后的汉赋,这类赋篇幅比大赋短小,一般不用问答体和韵散间出结构,多是通篇用韵,但与汉初“骚体赋”亦有区别,“兮”字调基本不用,语言风格上的华饰之风有所收敛;内容较多的是反映社会黑暗现实,讥讽时事,抒情咏物。P83、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有五十二万多字。全书共一百三十篇,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等五部分组成。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都是以写人物为主的,这样用自传体来写历史是司马迁的开创。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的《史记》人物传记中,主要表现的进步倾向是:

1、在《史记》中,作者以“不虚美,不隐恶”的态度,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许多暴行、暴政,记录了他们的丑恶面目。

2、同情人民的起义和反暴斗争。

3、热情歌颂爱国人物和有重大贡献的人物。

2、《史记》在文学史的地位和影响: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从远古传说时代写到汉武帝时代的通史,它还是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开创者。

2、从散文的发展史上看,司马迁把中国的历史散文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3、小说和戏剧同样受《史记》影响。

4、简述《史记》的体例?答:《史记》是一部从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由“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组成。“本纪”记载历代帝王活动和重要政事,“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书”是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史;“世家”是先秦各诸侯国和汉代有功之臣的传记;“列传” 三部分,都是以写人物为主的,用纪传体来写历史,是司马迁的开创。

P84、2、汉乐府乐府是古代音乐机关的名称,汉代的音乐机构大规模收集民间歌辞是从汉武帝时开始的。后代把这些民间歌辞自然数为汉乐府民歌。

5、试简要说明《陌上桑》的主要艺术特色? 答:《陌上桑》的主题在于暴露当时上层社会人物的轻薄和见了民间美丽女子就想掠夺的无耻行为,但它在艺术构思上重点却没有放在这个无耻官僚上,而是把民间女子罗敷作为整个故事的主人公,全力以赴地刻画这个民间采桑女性格和形象,这种写法,无疑写出了人民的志气,并巧妙地构成一种喜剧冲突,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思想性,也取得了更强烈的艺术效果。

6、汉乐府与《诗经》相比较在语言、句式上有哪些发展变化? 从句式上说,《诗经》基本上是四言体,汉乐府则三言、四言、五言、七言都有,完整的五言诗已不和见,但一般是杂言,杂言乐府诗句法自由多样,整散不拘,有一种跌宕起伏的气势,发展到唐代则形成了自由奔放的“歌行本”。五言诗虽比四言仅多一个节拍,但却能够把单音词和双音词有机地搭配起来,寓变化于整齐之中,适应了当时社会语言的发展,扩大了诗歌的容量,增强了表现力。乐府民歌开五言诗先河,扩大了到整个诗坛。

8、《孔雀东南飞》艺术成就:主要有四点:

1、它通过诗的形式,诗的语言成功塑造了几个个性鲜明、又具有高度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2、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与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诗中的人物语言是十分个性化的。

3、紧扣兰芝夫妇的坚贞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矛盾,展开曲折的情节的尖锐的悲剧性冲突。

4、诗歌的结尾,增添了浪漫主义、理想主义色彩,表现了人民对争取婚姻自由,最后一定胜利的信念。P84、1、《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梁萧统的《文选》(文选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梁代昭明太子萧统编,后世又称《昭明文选》)。《古诗十九首》主要反映是当时中下层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概括地说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写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一是写求官不遂、仕途失意的苦闷和悲哀。如《行行重行行》。

3、《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古诗十九首》长于抒情,风格平易淡远,语言浅近自然,没有刻意雕饰的痕迹,却往往表达出十分复杂曲折的思想感情。吸取了楚辞中的某些抒情技巧,又保持了乐府民歌的朴素自然、平易流畅的特色。是我国文学史上早期文人五言诗典范,刘勰曾称誉它为“五言之冠冕”。

P85、1、嵇阮指魏代末年作家嵇康和阮籍,他们是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他们在伤口中都抗议司马氏的残暴统治,揭露礼教的虚伪,都继承了“建安风骨”,因而文学史上“嵇阮”并称。嵇康的散文代表是《与山巨源绝交书》,诗歌的代表作是《赠秀才入军》十八首;阮籍主要的诗歌创作是八十二首《咏怀诗》,最著名的散文是《大人先生传》。阮籍的《咏怀传》在运用王言诗抒情和讽谕方面有较高的成就,其一中“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表现了自己的孤独苦闷,给处于黑暗统治下的进步作家开拓了一条写作政治抒情诗的道路,《诗品》的“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概括的就是阮籍的诗风。

2、玄言诗西晋末年,在世族清淡玄理风气的影响下,出现了玄言诗,其内容是抽象枯燥的玄理,只不过徒具诗的形式而已。

18、建安风骨建安时期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一批诗人,一方面学习汉乐府,描写社会**和民生疾苦;一方面歌唱自己的政治思想和抱负,形成了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

P86、4、曹操诗歌主要内容:曹操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人。他诗歌创作 代表作品有描写汉末战乱和人民苦难的《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是《蒿里行》中的名句。表现统一天下雄心壮志、充满积极进取精神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现了他博大的胸怀;《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写了大海孕大含深的气派。《短歌行》中的“青青子矜,悠悠我心”表现了作者对贤才的渴慕,《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曹操积极进取精神。

5、曹操对文学史有何贡献?

答:

1、曹操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2、他最早用乐府旧题写时事,对后世影响很大

3、他的诗古直悲凉,气韵沉雄,体现了建安风骨。

6、曹丕对文学史的主要贡献? 答:

1、《燕歌行》二首是现存最早最完善的七言诗。

2、《典论·论文》是我国现存第一篇文学理论和批评的专论。曹丕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和批评的开创者。

3、他以太子、帝王的身份大力提倡文学,对建安文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P87、5、太康文学创作有两种不好的倾向:太康文学由于世族文人控制文坛,造成 了文坛两种不良倾向,一是模拟古人的风气大盛;二是追求词藻华美和对偶工整。总之,诗歌的社会政治内容淡薄了,开始走向形式主义,代表作家是陆机、潘岳等人。

6、正始文学:正始文学泛指魏代末年的文学,此时期的代表作家是嵇康和阮籍,他们在作品中抗议司马氏的残暴统治,揭露礼教的虚伪,与“建安风骨”一脉相承。

7、太康文学:“太康”是晋武帝的一个年号,太康前后是西晋文坛比较繁荣的时期,但文学创作有两种当倾向,一是模拟古人的风气大盛;二是追求词藻华美和对偶工整。代表作家是陆机、潘岳等人。

P88、2、田园诗:田园诗是东晋诗人陶渊明所创,多方面地描写农村景色和农村生活的诗。自陶渊明以后,“田园诗”成为一个流派在诗歌史上独树一帜,一直影响着后世诗歌的发展。

5、默写并简析《饮酒》其五?

《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首诗写他怎样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陶渊明采菊于东篱之下,偶一抬头见到南山,山上的气象傍晚时越发可爱,飞鸟一群群地结伴而还。他忽然从这景象联想到自己的归隐,司出返朴守真的哲理,不胜欣慰,他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陶集中写飞鸟,除此以外,还有十三处,大都有比喻或象征的意义。用飞鸟飞向天路经受了风雨严寒的折磨,终于返回山林,喻指自己的出仕与归隐。

3、陶渊明的田园诗歌按其内容可以分为三方面:一部分表现农村的恬美静穆,和他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代表作有《归田园居》其一(“少无适俗韵”),《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等;另一部分以极大的热情歌咏了农业劳动,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建立的友谊,如《归田园居》其三(种豆南山下),《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人生归有道)等;还有一小部分反映了农村凋蔽和自己的穷困生活,如《归田园居》其四(久去山泽游)、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等。晚年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是他田园诗的一个新发展。

P90、1、永明体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开创的,由声律与对偶互助配合而形成具有格律的新体诗,称永明体。

7、所谓新体诗是指自齐至隋百余年中讲究声律、对偶的作品,名曰新体诗。齐梁陈三代是新体诗形成和发展的时期。所谓新体,是就其形式而言。

8、骈文及其特点:骈文是与散相对而言的,它有三个特点:第一是讲究对偶,又多用四六句,因为两句两句的对偶,好象是并驾的两匹马,所以叫骈文。第二是语音方面讲究平仄。第三是多用典故和华丽的词藻。可以说骈文是一种诗化的散文。

P91、1、志怪小说: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发展与宗教迷信思想的盛行密切相关。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内容十分复杂,曲折地反映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爱憎和要求,充满了美丽的幻想,富有积极浪漫主义色彩。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鞭挞统治阶级凶恶残暴,表现人民反抗斗争的故事。

2、反映了人民群众在战乱和动荡的年代里种种不幸的遭遇,表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反映封建婚姻制度下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

4、不怕鬼的故事。还有一些同妖怪斗争的故事。

5、志怪小说中还保存了不少神话传说。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艺术上是幼稚粗糙的,但它们开始注意人物性格的刻画,在题材的处理上,能抓住故事最突出的部分,具有简短精悍的风格。

2、志人小说:志人小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小说的一类,主要记述人物的轶闻琐事,言谈举止,某种程度 上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的一些面貌。是魏晋以来门阀世族崇尚清谈的结果。如:三国魏邯郸淳《笑林》,东晋葛洪《西京杂记》、裴启《语林》,郭澄之《郭子》,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梁沈约《俗说》、殷芸《小说》。

5、志怪小说对后小说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对后世小说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为唐代传奇小说作了准备。初唐的《古镜记》等具有明显的志怪向传奇过渡的痕迹。一些唐传奇的故事显然取自志怪小说,如《枕中记》取自《幽明录》中的《焦湖庙祝》,至于人物刻画、细节描写、语言运用等方面的写作经验,也为唐传奇所汲取。唐以后,小说中始终有志怪一类,是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继续和发展。

P92、初唐诗歌是沿着哪三条路线发展的?

初唐诗歌是沿着哪三条路线发展的?(1)冲破六朝诗歌的狭窄题材,使诗歌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和重大的政治问题;(2)摈弃轻浮绮靡的诗风,建立刚健有力的新诗风,(3)确立律体,发展七言歌行。

P93、2、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他们都是七世纪下半期“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的作家,他们力求摆脱齐梁诗风,突破了宫体诗的狭小范围,扩大了诗歌题材,他们凭自己的创作登上初唐诗坛,上承梁陈,下启沈宋,在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四杰”中,卢骆可能比王杨时代稍早些,卢骆发展了七言歌行,王杨擅长五律。

P94、1、山水田园诗派: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的一个重要诗派,以描写山水田园生活而得名,以王维孟浩然为主要代表,另外还有储光羲等,这一派诗人注意反映山水田园的自然风光,体物精细而风格淡远,对后世文学有较大影响。

2、边塞诗派:盛唐时期著名的诗歌流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故双称“高岑诗派”。此派作家有王昌龄、王之焕、李颀等。他们多用七言歌行和七绝,多方面表现边塞生活和景色,往往笔力雄健,色彩浓烈,风格雄浑奔放。

3、王维诗歌的主要内容:王维诗歌的题材相当广阔,主要有政治诗、边塞诗和山水田园诗。他的边塞诗具有豪壮的英雄气概,如《少年行四首》,善于描绘边塞的景物,如《使至塞上》、《陇头吟》、《老将行》。王维早年,曾经写过一些抨击权贵、不满现实的政治感遇诗,如《寓言》,后期的诗往往渗透着佛家虚无冷寂的情调,有些田园诗表现了大自然的幽静恬适之美,审美趣味比较高。

P95、1、简要说明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1)形象往往是个性化的,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如《蜀道难》。(2)李白诗歌的意象往往是超越现实的,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等。(3)李白的夸张是最大胆的,又是最易为人接受的。如《秋浦歌》“白发三千丈”(4)李白的语言清新、豪放,不拘于格律,不雕琢字句,一切统一于自然。

2、简要说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语言特色?

答:语言清新豪放,不拘于格律,不雕琢字句,一切统一于自然,用单纯自然而又豪放有力的语言表达了极浓厚的感情。

P96、3、举诗例简要说明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答:杜甫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是:(1)面对现实,讽谕时事,如《兵车行》、《丽人行》《三吏》《三别》等。(2)反映人民的生活和疾苦,如《水会渡》、《负薪行》、《遭田父泥饮美来中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3)热爱生活,描写日常生活,如《舟前小鹅》《春夜喜雨》《月夜》《北征》《羌村》等。

4、简述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答:第一,善于对现实生活作多方面的艺术概括,第二、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第三,杜诗在语言艺术方面有突出的成就,他的语言主经过千锤百炼的。第四,杜甫是众体兼长的诗人。五言七言古体律诗绝句,他无不运用自如,尤以古体和律体为佳。

P96、1、新乐府指的是新题写时事的乐府,中唐新乐府运动是由张籍、王建、李绅的创作开始的,李绅写《新题乐府》二十篇,元稹和之,白居易又元稹的基础上扩充为五十首,名曰“新乐府”,并在序里明确提出其诗歌创作的主张,于是新乐府创作从杜甫开始,经过元结、顾况,到白居易就形成了一个现实主义诗歌运动。重要作家除白居易外,还有元稹、张籍、王建、李绅等。

4、简要说明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点:答:(1)突出地表现在诗歌语言上。浅显平易,有意到笔随之妙。(2)善于运用一、二警句统摄全篇,达到言浅意深,平淡中见警奇的效果。(3)还突出地表现在叙事诗上,以叙事为主,结合抒情,脉络分明,曲折生动,人物个性突出。P97、1、古文运动

1、“古文”这个概念的提出始于韩愈,他把自己所写的继承三代两汉文体的散文称作古文。古文是和俗下文学,即六朝以来流行已久的骈体文相对立的。

2、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是在前代古文家的基础上,从当时的社会现实出发,借助“儒家复古”的旗号开展起来的。

3、在古文运动中,韩、柳力求创立一种新的文学语言,主张“惟古于词必己出”“文从字顺各识职”。本着这一原则,韩愈创造性地使用古代词语,吸收当代口语,创造出了许多新的词汇。

4、韩愈倡导古文运动,推翻了骈文对文坛数百年的统治,革新了文学语言和文体,推动了散文的健康发展,它不仅有鲜明的人物,而且叙述有头有尾。其《祭十二郎文》是其抒情文中的名篇。

2、寓言小品:寓言小品是柳宗元独创的以寓言形式所写的带有讽刺性的小品文,柳宗元的寓言小品,如《三戒》《蝜蝂传》等,讽刺社会上的腐败现象,一针见血,有相当高的艺术性。他在这类作品中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幽默、人格化等手法,把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寓言片断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

3、晚唐讽刺小品:晚唐讽刺小品是继承柳宗元寓言小品的传统,在晚唐社会矛盾尖锐的情况下产生的,其主要作家和作品有罗隐的《谗书》,皮日休的《皮子文薮》,陆龟蒙的《笠泽丛书》等。他们在批判现实方面表现得非常尖锐,其气势和毕露的锋芒引人注目。

P98、2、韩孟诗派是与新乐府运动同时崛起的一个影响较大的诗派。这个诗派的代表人物是韩愈、孟郊,此外还包括贾岛、卢仝、刘叉等人。韩孟等人主要是通过抒写个人的不幸遭遇来揭示社会的弊病,主要特点是深险怪僻,但也有不少优秀的诗作。

3、“郊寒岛瘦”:在中唐诗坛上,孟郊和贾岛并称,皆以苦吟著名,前人以“郊寒岛瘦”概括他们的诗风,孟郊五笔型孤苦困窘,他的诗许多是描写他个人的贫病饥寒。贾岛的诗很受韩愈赏识,又与孟郊齐名其成就远不如孟郊,作诗专以炼字铸句求胜,缺乏社会内容。但他清奇僻苦的诗风对晚唐五代、宋末四灵,明末、清末的一些诗派有很大影响。

5、简述孟郊和贾岛诗风的异同?

答:相同点:孟效和贾岛都是韩孟诗派的代表作家。他们写诗皆以苦吟成名,用意深刻、造语奇警,气势雄伟、想象丰富。不同点:孟效的诗古拙中见凝炼,奇险中见平易,多数是描述他个人的贫病饥寒,还有一些直接描写人民疾苦、揭示社会矛盾,揭露社会黑暗。贾岛的诗专以炼字铸句求胜,缺乏社会内容,面对黑暗腐朽的社会,常取超然的态度,为自己创造一个寂寞空虚的境界,诗风清奇僻苦。成就远不如孟郊。

P99、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点:李商隐在艺术上有杰出的成就,首先,他善于运用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通过想象和象征构成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其次,善于对情景做细致入微的刻画,于纤细中见深厚,精巧中见浑成。第三,他善于活用典故,这些典故丰富了诗的形象,也深化了诗的主题。但因善用生僻典故,以致有些诗晦涩难懂。分析与论述题:

1、以《王风·君子于役》、《卫风·氓》为例,说明《诗经》的艺术特色?

《王风·君子于役》是一篇思妇词,主人公是一个山村的普通劳动妇女,她的丈夫在外服役长久不归,从而抒发了她的深切的思念之情,这首诗对景物的描写十分单纯,语言也极为朴实,但感人之深,表达了一种纯真、质朴之美,这正是《诗经》优秀民歌的典型特色。《卫风·氓》是一首带有叙事性质的长诗,它叙述了一个女子受到一个虚情假意的男子的蒙骗,与他结了婚。它叙事而带有浓郁的感情,在抒情中又显示着高情的发展,其中还夹有某些议论,三者融汇无间,把事情过程女子的思想感情以至曲折复杂的心理都极简炼而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说明诗人的艺术手法和技巧是十分熟练和高超的,它对我国后世叙事诗歌的发展,有重要影响,通过两例说明《诗经》的艺术特色有四点:(1)朴素自然的艺术风格(2)赋比兴表现手法(3)复沓的章法和灵活的句式(4)丰富的词汇与和谐的韵律。

2、试述《孟子》散文的艺术风格:(1)《孟子》的散文充满着论战的过程,往往既记述孟子本人的言论,也写论战的过程,同属语录体,比起《论语》更生动、更完整,更具有基本些文学色彩和吸引力,如《孟子·滕文公上》。(2)《孟子》散文还有一些文学价值很高的叙事文字,《如娄下》在《齐人有一妻一妾》章就是一篇很著名的讽刺小品。(3)《孟子》散文针对一些具体事情而发,很少有一般的抽象哲学议论,故都较能表现出人物性格,与文学作品中的对话很有相似之处。(4)《孟子》散文单纯发表议论的篇章,虽然没有标题,但它是围绕着一个中心的问题作较详论述,实际上已接近较完整的议论文,如《鱼,我所欲也》,(5)总的说来,《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高屋建瓴,锐气逼人,酣畅雄肆、喷礴有力。读起来使人感到一气呵成,淋漓痛快,孟散文语言简炼,但表达思想却很充分,在发议论时,并不作武断的言词,但却很有力量,使论敌无法招架,不能不折服。《孟子》散文对中国后世散文的发展影响是显著的。

3、试以《逍遥游》为例分析《庄子》散文的主要特色? 《庄子》散文的特色:(1)想象丰富,构思奇特(2)散文词汇丰富而又运用自如(3)《庄子》一书还极善于写故事,以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综上所述,《逍遥游》系《庄子·内篇》首篇,其文雄放、奇幻,文章以描写神奇莫测的大鲲巨鹏开端,已够令人惊奇,复双“化而为鸟”这样的大鹏是现实中所没有的,但作者对它进行了一番形象描写,使人置信不疑,“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对大鹏起飞南徙,描写绘声绘色之极,接着写蜩与学鸠对大鹏的奚落和嘲笑,十艺术成就是高超的,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如《逍遥游》系《庄子·内篇》首篇,其文雄放、奇幻,最足以显示庄子其人的思想和他的文章所特有的艺术风格,《逍遥游》一文的思想,旨在说明人应当脱弃一切物累以获取最大的自由,《庄子》文章词汇丰富,而又运用自如,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庄子》一书还极善于写故事,它的思想、观点许多都是靠着生动的小故事来表达的,《庄子》书中的寓言故事,往往生动幽默和奇幻见长,叙事说理抒情于一炉,文辞富丽、气势贯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P83、司马迁的生平与他写作《史记》有什么关系?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他的不朽的巨著《史记》,不仅是一部空前巨大的历史菱,而且也是一部卓越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传记文学价值,对后世的散文以及各类文学如小说、戏剧等都有巨大影响。关于他的生平事迹,有三点与他的写作《史记》有重要关系:(1)司马迁的家世和家庭。司马迁祖上都是周代的史官,他的父亲司马谈在汉武帝时曾做太史令,学识渊博,在学术上很有抱负,他的学术思想和批判精神,对司马迁有很大影响。另外,司马谈任太史令时,就曾想修著一部记述“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的史书,但却未能如愿,临死时,就把这一未能实现的学术理想留给了司马迁,司马迁接任太史令后,即着手起草。可见司马迁在学术思想上、事业理想上是与他的家庭环境和父亲的影响有密切关系的。(2)青、中年时代的漫游。司马迁写作《史记》不仅与他博览群书,整理过大量历史文献有关,而且与他漫游祖国各地,广泛地访问遗闻旧事,考察各地社会状况和了解风土人情有密切关系。他一生有过三次较大的出游,第一次是在汉武帝元朔三年,出游到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河南等地,并凭吊了屈原、寻访韩信、考察楚汉战争等,第二次是奉汉武帝的命令,支巡视四川南部和云南边境一带;第三次是在汉武帝元封元年,随从汉武帝到泰山“封禅”考察了当时中国北部、东部许多地区。增进了他对社会现实和各个社会阶层的了解,对他的进步社会观和历史观的形成以及丰富《史记》一书的内容都有重大影响。(3)遭李陵之祸。汉武帝二年,发生了李陵出击匈奴、被俘投降的事,司马迁根据平时对李陵的了解,认为李陵并非真心投降,武帝认为他是在有意为李陵辨护,因而将其下狱,并被处以“宫刑”。这桩极不幸的遭遇,对司马迁影响很大一方面他对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性和上层社会的世态炎凉有和很痛苦、很深切的感受,一方面他为了雪清耻辱,更加发愤著书,以十分刚毅的精神完成《史记》的写作,并通过《史记》一书来鞭挞黑暗,表彰正义,以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思想感情。由上可知,司马迁《史记》的写作,是与他的家庭和他的特殊经历有密切关系的。

4、曹植的诗在艺术上有何独创性?

答:曹植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诗在艺术上有很大的独创性:(1)他是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人,存诗九十余首中,五言诗有六十多首,给五言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他的五言诗脱胎于汉乐府,但在学习乐府时又有很大的创造与发展,用乐府的形式抒发自己的感情,使乐府诗以叙事为主转向以抒情为主(3)曹植改变了乐府诗古朴的语言风格,他的诗词藻丰富华美,更注重艺术表现的技巧(4)在运用比喻、安排警句以及对偶、炼字等方面,都可看出曹植在艺术技巧方面所做的努力。

5、试论“三曹”诗歌风格的差异:(1)曹操的诗今存二十余首,全是乐府,一部分诗描写汉末战乱和人民的苦难,如《蒿里行》,另一部分诗表现了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观沧海》,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他开始用旧题乐府写时事,对后代有很大影响,其诗歌慷慨悲凉,气韵沉雄,语言质朴。(2)曹丕的诗歌题材狭窄,缺乏风力。现存诗约四十首,描写游子思妇的居多,写景抒情很细腻,语言清丽,艺术上很成功,它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3)曹植的诗歌前期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描写**以外,多以抒发怀才不遇之感,如《白马篇》借游侠少年寄托了自己的理想。他鄙弃庸俗的礼法之士和惟利是谋的小人,后期主要表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

6、举例说明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1)陶诗中很难找到奇特的形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词藻,一切如实说来,平平淡淡,如“种豆南山下”(《归田园居》),“今日天气佳”(《诸人同游周家墓柏下》)都明白如话,在平淡的外表下,含蓄着炽热的思想感情和浓郁生活气息,(2)情景理的统一。陶诗不是纯客观地刻画景物,景物总是饱含着诗人的感情,体现着诗人的性格,诗人特别喜欢描写青松、秋菊、孤云、归鸟。在这些景物上,体现着陶渊明的性格,通过它们表现自己的坚贞,孤高的品格和爱好自由的感情,陶诗常常在抒情写景之中,用朴素的语言,说明一些生活的哲理,既富情趣,又富理趣。如“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7、结合作品具体说明陶渊明诗歌“平淡与醇美的统一”的特色?

陶诗的长处是在平淡的外表下,含蓄着炽热的思想感情和浓郁生活气息,陶诗所描写的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锄头、豆苗、桑麻,这些在别人看来平平常常的东西一经诗人的笔触,就会给我们一种似曾相识却又陌生的感觉。陶诗大都是抒情的作品,诗人的感情象一股泉水渗透在景物的描写之中。诗人特喜欢描写青松、秋菊、云鸟,在这些景物上体现着他自身的性格,陶诗常在抒情写景中用朴素的语言说明一些生活的哲理,既富于情趣,又富于理趣。以上种种都使陶诗读来韵味隽永,淡而有味,是平淡与醇美的统一。P94、2、试比较王维和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异同?

答:二人的田园诗都是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现大自然的幽静恬适之美,描绘山川景物、抒写农家生活都不求词藻华美,许多诗中都显示出其恬淡孤清的风格。这是他们的相同点。不同的是:孟浩然的山水诗描绘山水田园清新秀丽,写故人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亦复简朴可爱,表达出诗人欢快的心情,如《过故人庄》等。还有不少诗是写自己幽栖的生活,洁身自好的情趣,以及怀才不遇的苦闷,如《宿建德江》。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多写在后期,此时的王维抱着消极出世的态度,沉溺于内心生活,寄情山水逃避现实,往往渗透着佛家虚无冷寂的情调。如《山居秋日冥》《终南山》他的这些山水诗在客观上产生了粉饰现实,引导人们追求清静孤寂生活的消极影响,8、结合作品说明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精神? 答:李白的浪漫主义表现在三方面:(1)诗歌的中心主题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如《行路难》表现了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挣扎着的李白的悲愤和苦闷,代表了他的浪漫主义特点。李白的浪漫主义虽然有复杂的思想倾向,但仍有一个中心的主题,这就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2)李白的浪漫主义还表现为一种反权贵、轻王侯、傲举不屈的反抗精神,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反权贵的精神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一诗中得到最集中的表现(3)狂放不羁,追求个人自由,这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精神的又一个重要方面,如《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些诗歌都抒发要求自由的热情。

9、以《兵车行》和《琵琶行》为例,说明杜甫和白居易叙事诗的不同:白居易的叙事诗和杜甫的叙事诗相比有显著的不同:(1)如果说杜甫是以抒情为主结合叙事,那么白居易则是以叙事为主结合抒情;(2)杜甫的用劲事诗没有明晰的线索和曲折的故事,而白居易的用叙事诗脉分明,曲折生动;(3)杜诗也写了许多人,但其个性特点不甚鲜明,白诗中人物个性突出。如杜甫的叙事诗《兵车行》,通过一个行人的话广泛地介绍了兵役的繁重,战争的艰苦,以及人民反对开边的情绪。而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著名的长诗,内容是写他和一位琵琶女的邂逅相遇,琵琶女的弹奏以及他们两人各自的身世遭遇,《琵琶行》对音乐的描写有独到之处,音乐形象是难以捕捉的,白居易借助语言把它变成了读者易于感受的具体形象,他着重写弹者和听者的感情交流,他不但写有声,而且写无声,用乐曲休止的余韵来渲染乐曲的效果。总之,白居易以叙事为主结合抒情,而杜甫是以抒情为主结合叙事。

10、举例说明韩愈各体散文的特色:(1)韩愈的散文内容较丰富,形式也多种多样,他最擅长于论说文,他的论说文有严密的逻辑和紧凑的结构,曲折变化而又流畅明快,如《师说》其中,“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弟子不必不如诗,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用很短的篇幅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从师之道,《杂说》以千里马比喻贤才,短短一篇,三处折笔,波澜起伏,很有气势。在当时有进步意义,今天看来也有一定道理。(2)韩愈的记叙文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事件的叙述有头有尾,相当完整,《张中丞传后叙》写张巡等人抵抗安史军队,坚守睢阳的事迹,绘声绘色,相当完整,人物个性非常鲜明。(3)在抒情文中《祭十二郎文》悼念亡侄,文笔曲折入微,情深意浓,读来催人泪下,是韩愈的名篇。(4)韩愈散文的风格雄奇奔放,波澜曲折,善于创造性地使用古代词语和当代口语,创造出许多新的词汇,如“业精于勤”“牢不可破”“动辄得咎”。

5、韩愈反对骈文,同时也吸取了骈文的长处,他的文章运用排句、偶句很多,也有四六句,使得文章更有气势,更富于变化。

11、李贺的诗歌虚荒诞幻的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原因是什么? 李贺诗歌的意象带有很大的虚幻和想象成份,表现在三方面:(1)李贺诗歌的意象带有很大的虚幻和想象的成份。如《秦王饮酒》中的“羲和敲日玻璃声”。《马诗》中的“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2)李贺诗歌的构思也是不拘常法,意象之间跳跃很大,常常超越时间和空间。如《长歌续短歌》

(三)李贺诗歌语言极力避免平淡而追求峭奇,如《雁门太守行》中的“黑云压城城欲摧”。为了求奇,他便在事物的色彩和情态上着力。P100、为什么说唐代传标志着中国小说的成熟?

6.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应试篇) 篇六

[察举]汉代选拔管理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征辟]汉代选拔管理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

[童子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也称大比。主考一般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明清两代秀才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度最高级别的考试,在四月份举行。皇帝委派大臣主管考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及第又叫“登科”。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人左右,其余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会元]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生。

[解元]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人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

[金榜]古代科举考试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

[庠序]庠: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大学和小学两种。大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睢阳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人”。

[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教习、教谕等。

[司业]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上一篇:浅析工程施工阶段造价控制要点下一篇:班级管理中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