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实施策略(精选8篇)
1.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实施策略 篇一
浅谈高中语文实施有效教学的途径和策略
一、新课改形势下必须面对现实,实施有效教学。
福建省普通高中2006年秋全面实施新课程。省教育厅制定普高《课程设置与教学管理指导意见(试行)》,公布了高中课改的课程编排表及必修课与选修课的选课原则。但是在学校竞争日益激烈、升学压力不断增大的今天,我们所听到和看到的一个普遍而突出的事实是:每天拼时间、拼题海、拼消耗,靠延长时间、增加习题总量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可以说学生学的苦,老师教的累,家长心疼又抱怨。这种模式挖尽了学生的潜能,消磨了学生的乐趣,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这是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我们唯一可以寻求的,帮助师生脱离“苦海”的解决办法,就是积极探索一条有效教学之路,教师在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下,掌握和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及技术。否则,即使有再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新课程的实施,本质上说,是一种课程行动研究过程。通过这种行动研究,把观念形态的课程转化为学生习得的课程,将课程方案付诸实践,将新课程现实化、制度化,落实到课堂教学层面。从这个角度讲,没有课堂教学的改革,将是不完整的课程改革。因此,我们应努力打造以唤起学生认知欲求和主体性、创造性的有效课堂。三年来,在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引领和指导下,教师们历经曲折的探索与实践,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形成了对高中新课改的新认识,下面我浅谈一下语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二、新课改下如何与时俱进,实施有效的语文教学
首先,说说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学生能获得较多的语文基础知识,听、说、读、写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与发展,学习态度和习惯得以养成。语文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生受用的东西:语文学习的兴趣、能力,语文学习的方法、习惯等,要念好“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写字)”十字真经。课堂有效教学要有效果,讲求教学质量(收益大一些);要有效率,讲求教学速度(投入小一点);要有效益,着眼于“师生共同成长”。
其次,实施语文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性,主要看四个方面:
1、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思维目标):准确的可操作的教学目标有效性。
2、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呈现有效性。
3、教学方法:教学策略运用有效性。
4、学生参与:学生学习状态有效性。
例如,我通过新课改的培训学习后,这样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效果还不错。有一次周三上午二节语文连课,我选了一篇外国小说《吉诺和他的珍珠》,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方式,采用“茶馆式教学”。
第一节课:先让学生收看幻灯片播映讲述来阅读故事,它讲的是渔民吉诺在打鱼中偶然得到一颗很大的举世无双珍珠。他的儿子被蝎子蛰伤,他急于要卖掉珍珠为儿子求医治病。但是商人们早已事先策划好如何压价。吉诺识破了奸商的计谋,最后忿然离去。
我用演示稿展示相关内容的画面,对话式问题和列出教学结构、教学重点方面的板书。然后
1、围绕课文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2、让学生模仿老师介绍故事梗概和幻灯片的内容;
3、就课文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对话和回答评价;
4、让学生谈最精彩的部分和深刻的感受;
5、学生以更换人称、改换角度的做法,假想自己是吉诺、吉诺的妻子或邻居时,用第一或第三人称的表达方式复述故事。
6、各小组集体商议如何将课文改编为几场戏,还派代表出来演戏。这是学生最喜爱的一种说的锻炼,他们演戏时候不拘泥于原文,运用想象力,采用汉语,有时还故意夹杂英语或闽南语的语言表演,非常活泼自然,课堂气氛轻松和谐。
7、围绕吉诺或商人双方在珍珠买与卖之间的观点分二大组进行辩论。不论持有哪种观点,都必须讲得具体,针对对方的观点进行反驳。
第二堂课:同学回归传统的课堂模式,教师指导写作。
1、简单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高考作文,尤其是近几年来材料作文的趋势。
2、介绍材料作文的结构和特点。
3、从认真审题、打开思路、选择文体等方面指导学生如何写作。4布置作文。以小说故事为材料,让学生进行“三自”作文训练:文意自立、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写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由于有了第一节课的铺垫和思路展开,学生个个心里都有话说,能熟练自如的写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有的还顺理成章地写出很有出采的佳作。
三、语文教师实施语文有效教学的途径和策略
(一)、认真学习,转变观念,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实施语文有效教学,最关键因素是我们语文教师。当前,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一是观念陈旧,拿着新教材进行的还是传统的老一套教学理念。二是惰性难改,常常做“拿来主义”者,照本宣科,鲜有创新精神。三是关注点上有偏差,教学时只关注教,忽视学生的动态生成。四是反思少,写每一堂课教学反思的更少。
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有效教学,我注意在以下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1、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利用新课程培训学习的机会,转变观念,运用新教学方法来实施新课程。
2、丰富个人知识储备,使博大精深的语文散发出非凡的魅力,使学生真正学习和传承到中华文化的一些优秀和精髓的东西。
3、转移关注的重点:(1)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立足于学生全面的发展。(2)关注教学效益,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学时不跟着感觉走,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3)关注可测性和量化,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具体,科学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既反对拒绝量化,又反对过于量化。
4、做一个有反思力的语文教师。具有反思意识,坚持写教学反思,不断反思日常教学行为:我的语文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语文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语文教学?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实现专业成长。
5、积极探索一套策略。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并在课堂中灵活运用。多听课,多看讲座,多学习名师的绝招,在教学技艺上精益求精.(二)、构建和谐课堂,追求愉快教学,培育优质课精品课
作为语文教师,我注意主要从课前的充分准备、课堂的精心组织、课后的适当练习等三个环节来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构建了语文教学的系统工程。如布置课前预习,打好基础,养成良好习惯;早读课,记忆背诵,孰能生巧;课堂教学,寓教于乐,教学相长;作文教学,“听说读写”四位一体的综合性活动;写作兴趣小组,因材施教,个性发挥,体验创作乐趣等等。
下面,重点说课堂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模式,学生是课堂上教师全力服务的对象。总体上看,课堂教学组织应面向全体学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各环节的安排尽可能以全体学生的参与为基础,以个别提问、小组交流、课堂检测等多种形式来了解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情况,树立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民主、平等、互动、和谐的新型师生观,以此来营造积极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求异思维,为学生搭起一个充分展示才华的创新平台。
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一位教育学家也说过“一位好的教师应得到全体学生的尊敬与爱戴,一位好的教师应使所有学生都受益”。所以,从课堂教学“呈现形式”上看,我力争做到课堂教学“和谐、愉快、有效”,尤其注意如下几点:
(1)“讲授”。先是微笑进课堂,因为微笑是联系师生情感的纽带,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创设和谐的、协调的教学氛围的重要手段。导入新课时,我力求有新意,富于变化,勇于创新,抛弃那种死气沉沉的开场白——“今天我们学习什么什么”,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去掉一半了。要知道,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过程中,总是满腔热忱来组织教学活动,积极与学生互动。做到情绪饱满,态度端庄、语言亲切,富有激情,并借助眼神、表情、姿势来辅助说话,让学生感到上语文课是一种精神享受。
(2)“提问”并“倾听”。我注意结合课文创设有效情景和有效提问,叫学生积极举手发言,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问题难度适当,不叫学习差的学生回答难度很大的问题,恐怕回答错了会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对学生的回答认真倾听,以肯定为主,给予评价。
(3)“激励”。每堂语文课,我注意在学生回答问题正确、考试成绩有提高、布置的周记或大作文写得精彩、作业完成很工整认真等方面,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这样学生就得到了一种满足感和自豪感,自然也就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4)课堂板书。注意简洁直观,结构完整,富有条理性,尤其是主板书,突出重点和难点,使学生清楚地记笔记,既便于学习当堂课的内容,也便于课后复习。
(三)、提升能力,建立机制,努力成为新课改优秀语文教师
1、注意提升三种教学能力,即(1)课堂调控能力。因为上课是个动态的过程,“茶馆式教学”会不会太松?“三步式教学”会不会太传统死板?都要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有时要改变既定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并保持在教学活动上。(2)信息反馈能力。课堂教学反馈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的过程。我平时及时捕捉来自于学生的各种信息,如《雷雨》等小说戏剧课教学效果好,文言文《论语》《孟子》等课文高深难懂,带有科幻想象的现代文学单纯讲课深入不够等,通过分析,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从而引发新的学习。(3)评价指引能力。评价就是对学生思维的点拨。我注意在课堂评价上真正对学生起到激励、引导的作用,一是语言要饱含激励,用真情真诚地评价学生;二是减少简单确定性评价,倡导发展性评价,做到了这两点,评价的作用就能真正发挥出来了。
2、以学论教,建立教师有效的课堂教学反馈和评价机制。高中课改把每一位学生放到了多维和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中,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个性的成长。同样,对于教师而言,教学是否有效、是否符合学生的成长,也要采用多元化评价,不能唯分数是论。所以在课改实践中,学校教务处、教研组、备课组建立起一套对教师有效的课堂教学反馈和评价机制,目的在于鼓励和激励教师进步,给教研集体和教师个人迅速成才的机会。如小组内外听课和互相听课,校级或市级的公开课、每学年的全市教学公开周,这些形式多维度、多层面、实事求是的评价,既保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让教师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教学反馈渠道的畅通了,教学工作也落实得更有效。
总之,新课改形势下,语文教师只要与时俱进,认真学习,转变观念,更新教法,善写反思,多听课和听讲座,学习名师绝招,在各种语文教学基本功上下苦功,便能顺利自如地进行语文课堂有效教学。俗话说“熟能生巧”,功到自然成,时间久了,也就能顺理成章地培育出优质课和精品课,成长为优秀的语文教师。
2.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实施策略 篇二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要想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首先要给学生动力,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下,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体现在学生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 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 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 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
首先, 要转变观念。从“师道尊严”的权威中解脱出来, 俯下身子, 去聆听孩子们的心声, 从教学的指挥者转变为参与者, 从决定学生应该做学什么, 怎样学的主宰者转变为与学生合作学习的伙伴, 从而达到积极主动, 快乐的学习。
其次, 要提高教师自我素养。强化理论认为, 在交往中得到对方的奖赏是人际交往的动因。因此,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学生对教师的爱戴与欣赏成了和谐师生关系的根基。为了建立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努力提高个人素养, 一方面是提高文化素养和教育教学艺术, 用广博的学识, 多方面的才艺, 生动优美的语言, 准确精练的讲评折服学生;另一方面是提高个人品德修养和人格魅力, 对待那些上课不认真学习, 甚至捣乱的学生, 不要讽刺挖苦他们, 故意伤害他们的心灵, 也不要打骂他们。相反, 要爱护和关爱学生, 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我坚信, 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 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因此, 老师要以真诚之心、朋友之意, 引发学生情感;我坚信用师爱一定能搭起师生之间的情感桥梁。
最后, 师生要保持适当距离。所谓保持适当距离, 并不是师生不可以做朋友, 而是教师要把握好尺度。距离过开, 导致师生疏远, 不利于沟通。距离过近, 师生没有禁忌、嘻哈无序, 学生就会在课堂上无所顾忌, 想干啥就干啥, 教师就无法驾驭课堂, 从而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因为心理学研究表明, 每个人都需要保持一定的个人心理空间, 一旦别人过分地接近自己、对自己过于随便, 人们就会因为个人心理空间被侵犯、未受尊重而产生厌烦敌对的情绪。所以, 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师生关系的尺度, 把进退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二、精心设计课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材是根据新课程标准设计的教学内容, 涉及了科学, 文化, 地理, 卫生等各个环节, 是教师教学的具体内容和依据。课堂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应该透切的理解, 精心的设计, 合理地组织教材的全部内容。只有这样, 才能启发学生思维, 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 设计好课堂的导入。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能在引入环节先声夺人, 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而且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 我总结出了多种导入方法。比如, 提问, 观看视频, 听歌曲, 做实验, 讲故事, 变魔术等, 不管我们采取什么样的导入方式, 都要注意符合本堂课课堂需要, 符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 在学生当中引起共鸣。
其次,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一定要把握学生的知识基础, 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吃透教材。课堂教学设计要具有层次性, 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满足每个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 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启发每个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最后, 完美地总结,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我们的教学中, 好多教师并不重视一堂课的总结, 形成龙头蛇尾的现象。然而, 生动而高度地概括总结能使学生回味无穷, 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 教师要思考如何总结每堂课。比如, 在英语教学中可以采取如下方式:用一段话, 用一首歌, 用一幅图片, 用一句名言等概括全文。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积极向上。
三、自主合作探究,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2011年3月5日,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加快教育改革, 切实减轻中小学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注重引导和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实践创新能力”。说明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学贵在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因此, 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 应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 让学生积极主动思考, 自主探究。探究式教学可以按如下模式进行: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自主学习, 感悟体验→互疑互动, 合作探究→点拨引导, 拓展延伸→归纳梳理, 课堂小结。
同时, 培养学生的兴趣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起着重要作用。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 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兴趣, 主要通过教师营造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产生悬念, 进入欲罢不能的心里状态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 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 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因此, 教学中要利用“学生渴望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 努力探求创新的思路。
探究性学习是在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中, 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过程, 使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主动地探究、体验、发现, 在探究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 应用知识, 发展创新。所以, 在教学中, 注意多角度、多方位地设计各种任务和课堂活动, 发展学生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思维能力, 使学生不单单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上, 而且要利用现学的知识, 结合已学知识去探索、创造, 增进他们的创新思维深度, 培养创新能力。在语篇教学时, 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 设置疑点, 采用多种思维训练法, 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加工, 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 不同角度进行思维, 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
四、赏识学生, 开发学生各种能力
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实施 篇三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3
前言
语文是高中阶段重点教学学科,也是高中重点考察的内容。因此,在实际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认识到高中语文的重要性,并且结合高中语文实际的教学情况,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并且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使学生在高中语文课堂的学习中更加轻松和愉悦,进而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工作高质量的完成。
1 进行科学的课堂导入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忽视了课堂导入的环节,进而影响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师应该进行科学的课堂导入。实际上,课堂导入的实施主要是为了进行新旧知识的衔接,使学生快速的进入到本堂课的学习状态,确保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此外,教师通过进行科学的课堂导入,能够在本堂课之初就将学生的注意力高度的集中在课堂上,使学生保持最佳的状态进行本堂课的学习。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故事导入法、名人名言导入法、新旧知识衔接导入法等等,教师可根据本堂课具体的教学内容科学的选择课堂导入的方法[1]。例如,如果在本堂课教学中主要的教学内容与鲁迅的作品有关,教师可以利用鲁迅的一些名人名言进行导入,进而使学生对鲁迅有一个快速的了解,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本堂课知识的印象,进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实现学生知识学习的最大化,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2 教师与学生应进行有效的交流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相互合作的关系,需要二者进行有效的配合,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因此,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通过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能够及时的了解到学生在本堂课的学习中存在着的问题,通过及时的调整教学策略能够提高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例如,在教学中,一些学生认为本堂课的知识点难度较大,并且教师的教学进度较快,很多学生无法充分的理解知识点。教师了解到此种情况之后,放慢了教学进度,通过再次为学生进行讲解,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了本堂课的知识[2]。可见,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是非常有必要的,而这也是保证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所在。此外,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教学语言的和善。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关心,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的课堂学习更加的轻松,学生也才能够畅所欲言,将自己学习中存在着的问题及对教师的教学意见悉数的告知教师,以便于教师及时的调整教学策略。
4 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环节非常重要。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全面了解学生课堂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手段,教师需要充分的利用好课堂提问的时间,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教师在进行提问的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相应的提问。像,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应该提问语文学习能力高的学生,如果提问语文学习能力低的学生,将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失去学习语文的信心。反之,简单的问题应该提问语文学习能力低的学生,以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可见,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掌握一些提问的技巧,进而将提问的作用发挥出来。此外,教师还应该对问题进行科学的设计[3]。问题要紧贴本堂课的知识点,并且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以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进而通过师生的有效配合,高质量的完成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实现学生语文学习上更大的进步。
5 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课堂学习评价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课堂评价非常重要,这是学生了解自身学习情况的关键环节。因此,教师应该高度的重视课堂评价。首先,教师应对学生本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主要从本堂课的学习状态以及知识的掌握程度方面进行评价,使学生了解到本堂課学习中存在着的问题,通过及时的改正,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质量和水平。其次,教师应采取鼓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鼓励,尤其是针对于后进生来说,由于后进生语文学习能力低,平时考试的成绩不理想,导致这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缺乏信心,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鼓励,能够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信心,使学生能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积极的投入到语文的学习中,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和水平[4]。最后,教师在评价完学生之后,教师应对本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总结,使学生了解到本堂课的教学难点及学习重点,有助于学生充分的把握本堂课的知识点,确保学生课后复习的有效性。总之,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课堂学习评价,能够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结束语
本文主要针对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实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了解到,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全面的提高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出来,学生的学习更加的主动,进而实现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有助于学生高质量的完成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任务,实现学生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顾牡丹.走出高中语文自主性学习的几个误区[J]. 才智. 2010,02(34):110-111.
[2] 马炳德.高中语文课堂中多媒体的应用[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14(20):104-105.
[3] 陈瑞芝.让生活的清泉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汩汩流淌[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02(34):118-119
4.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实施策略 篇四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追求教学过程的优质化、教学原则的科学化、教学方法的有效化、教学评估的规范化,研究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实践上就是要抓好“四优化”。
一、优化教学目标
无数实例证明,教学目标制定得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语文博大精深,每一课涉及的内容很广,如果事无巨细,最终只会导致单调枯燥无味,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就要能忍痛割爱,明确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在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就不敢放手,要么自己读一句,翻译一句;要么叫学生读一句,翻译一句;要么兼而有之。试问如此翻译下去,学生还有何兴趣?其结果不难猜想,学生谈文言文色变。学生真的就不会翻译吗?可他(她)课堂翻译了呀,更何况他们手头都有一本文言文翻译的材料,不懂的自己可以问可以查,这种课堂叫学生只是翻译,无疑浪费了课堂的宝贵时间!
二、优化教学结构
教学结构是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和教学进程的外在体现。从课堂教学的进程来说,语文课的教学结构最好是疏密相间的波浪式结构。密的地方容量大,速度快,要求学生集中注意,思维敏捷,反应迅速;疏的地方坡度缓,进展慢,让学生心驰神往,静观默想,思索回味。这种波浪式结构,既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又符合课文内容有详有略的特点。在此理论指导下,我们改变了原来一成不变的教学结构,形成了一些“变式”。这种变式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1)中心开花。有的课文有所谓的“文眼”。文眼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运用“中心开花”的方法,中心集中,重点突出,具有纲举目张的效果。
(2)跳跃讲读。一些较长的二、三类课文,可以抓住几个关键处,采用“跳跃式”结构进行教学。
(3)直入重点。有些课文不一定按着次序一段一段地讲,可直接讲读重点段。至于非重点部分,可让学生略读一下,看看有什么疑问就可以了。这样直入重点而不平均使用力量,使课堂教学效率有了显著的提高。
(4)抓住主线。有些课文事件发展变化有线索可寻,如果抓住了这些线索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有些课文既有主线又有副线,遇到这类课文就要分析什么是主线,什么是副线,然后强化主线,带动副线。
三、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路
中学语文教学现状不尽如人意:费时多、效益低,脱离实际,学生负担重、能力差。造成这种现状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存在的许多问题,需要研究解决。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重要的问题还是应该从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路着手。因为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渠道和主要形式。
(1)提高学生接受信息量的比率,在一定的时间内教师尽管输出的信息是很大,但学生的接受率低下,那么,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是低下的。学生接受信息量的比率必须高于70%。否则,教师作了近一半的无效劳动,效率当然不能算高了。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学对象――学生的实际,弄清他们的具体情况,包括基础知识水平、学习方法、心理状况等。然后才能确定该怎么教以及教什么。教师的教法,必须依存于学生的学法,也就是说,学法决定了教学方法。教法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学生对教师所输出的信息才能充分接受;反之,则会造成学生接受知识的困难。因此,我们应该把学法研究和教法研究放到重要位置上来。无论采取什么教学方法或学习他人的教学经验,都要先看看它是否符合自己的学生的学习实际。只有这样做,才能有高效率的语文教学。
(2)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受益面。教师讲授的内容,要针对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每次考试时,我注重情况反馈,有时在试卷后附有调查表。因人制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着眼大多数,兼顾两头,让差生跳起来也能尝尝果子的味道,让优等生也不至于感到淡而无味。这样,我们在课堂上输出的信息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才是有效信息,受益面就扩大了,效率当然也就高了。面向大多数,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在单位时间里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从理论上讲容易,实际做起来就困难了。除了对学生了解程度的制约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这就是“应试教育”的干扰。我们应抛弃靠牺牲大多数学生而换来少数人升学的教育思想,确立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的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3)注意培养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这是影响产出量的又一个重要内容。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地表现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总任务。我们说语文教学效率不高,主要指培养出来的学生听、说、读、写的各种能力低下。语文学科从小学到中学,其课时量在各个学科中是最多的,但学生到了初中毕业或高中毕业,学了许多年,走入社会,这几项基本功却过不了关,这不能不说是令人十分遗憾的事情。在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我们只重读、写而轻听说能力的培养,这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直到目前为止,听说能力的培养还远未做到与读写并重,缺少系统训练,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普遍较差。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真正把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各种能力落到实处。
四、优化教师的个人素质和修养
一个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一个业务水平很高的教师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甚至成为学生崇拜的偶像,这种崇拜可以变成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1)语文教师要注重自身的情感影响,形成正确的教学观念,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丰富的情感,重视自身情感素质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情感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语文教师要有过硬的背功。语文教师的厚积,应包括背诵大量的文章。背诵课文令学生头疼,如果老师常常出口成章,名篇佳段不离口,学生除了佩服老师的文学功底外,主动背诵,欲与老师比高低,展示自己才华的心情就难以按捺了。教师若有学者的风范,学生就会如飞蝶恋花般地崇拜老师,崇拜知识。
(3)语文教师还必须加强文学艺术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体现在教学中,实际上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文贵独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受艺术作品中的言外之意,得到艺术的熏陶和教育。
(4)语文教师在教好课的同时,还必须写好文章,这也是提高教学技艺的重要一环。写文章不是为自己增添一层油彩,而是从心底深处去感应、领悟和阐释生活和人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写教学论文,积极探索教育规律,研究科学、高效、有序的教学方法,同时还要写一点随笔、杂感,或者诗歌、小说等,尤其是下水作文。因为,教师只有写好文章,才能去准确地指导学生作文。教师若不写作,不体会写作之甘苦,指导作文必然是空洞的说教。
5.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实施策略 篇五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的重要理念深入人心,课堂上大家都在尝试或积极准备尝试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构建“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其中不乏许多成功的经验与案例,但更多的却是空有其形。由于它的形式简单易学,几个人分成一组,七嘴八舌,便谓之“小组合作学习”,以博取大家的美言;一些竞赛课用之者也不乏其人,以显示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但是明眼人一看便知其中的“奥秘”。究竟是学生问题,还是教师假以“小组合作学习”来搞“包装”?就目前而言,许多课堂中“小组合作”搞得轰轰烈烈、五彩斑斓,但美丽的外表只是一种形式,实在无法掩饰其内在的空虚,不得不令人深感忧虑。因此,本研究拟在这些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了解和掌握现阶段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方法,细化操作过程,明确操作方法,加大操作的针对性,增强操作的可行性,提高操作的实效性。培养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启发、激趣的教学方式来营造一个开放、平等、融洽的合作学习氛围,构建适合于本地区、本学校特色的新型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⒋交往动机理论: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认为:在教育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当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相互交往的关系,而不是一部分人改造另一部分人的主体改造客体的关系。教育行为是属于主体之间的“交往行为”,而不同于人改造自然“目的合理的行为”。教育活动主体间的关系需要伦理规范来调节,强调师生共同参与和相互尊重,应禁止任何人有损人格尊严的违反伦理规范的行为。
⒌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由七种紧密关联,但又相互独立的智能组成,它们是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交往—交流智能。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可资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关怀的参照下,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而且要促进其优势智能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智能领域迁移。
四、研究目标:
(1)改变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动力。(2)通过实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学会策略的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责任感。
个案研究法等方法进行。
1、行动研究法。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本课题主要在语文学科教师中开展。
2、调查法。在实验前期、中期、后期采用问卷、谈话、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
3、经验总结法。广泛总结实验教师以及学生先进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
4、个案研究法。选择个案,跟踪调查分析,了解研究方向及成效。
七、课题实施计划
1、准备阶段:(2012年3月至2012年5月)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建立机构、课题论证、申请立项、拟定方案、制定个人实验计划。
2、实施阶段:(2012年6月至2012年8月)研究理论、个案研究、教学展示、实验研讨、总结评价。
3、(2012年9月至2012年11月)整理资料、总结经验、申请结题。
八、组织机构
1、课题管理小组: 课题组长:李俊芳
2、课题实施机构: 课题直接负责人: 李俊芳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关键在于课堂,课堂的导向在于提问,课堂提问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导向,是帮助学生学习新知、领会新知、探索新知、巩固新知的重要途径,因此,课堂提问是小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恰当地运用课堂提问,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课堂提问是否得法,课堂引导是否得力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课堂提问作为一项可操作、可演示、可评价、可把握的课堂教学技能、已越来越受广大教师的重视。然而,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依然存在诸多问题,缺乏有效性,主要表现在:(1)教师提问多,满堂灌,学生只是简单的回答“是”或“不是”,没有思考价值,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2)提的问题没有梯度,问题之间不连贯,课堂散乱,学生也没心听;(3)提的问题模棱两可,模糊不清,让学生没有正确的定位感;(4)提问的形式和内容陈旧、老套,问题缺乏新意;(5)提问对象太盲目,有些学生浑水摸鱼说“懂了”老师也不再深挖,导致部分学生掌握的知识不扎实。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效益的提高,如何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是值得每个教师认真研究和
问题就是好的接生婆,能更好地帮助新思想的诞生。
3.课堂教学论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课堂教学论中指出设计课堂提问必须以认识论为基础,以新课标和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依据,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思维的关键点上提出问题。
4.“问题”的心理学分析
有效性问题有助于摆脱思维的滞涩和定势,促使思维从“前反省状态”进入“后反省状态”,有效性问题的解决带来“顶峰”的体验,从而激励再发现和再创新,有效性问题有时深藏在潜意识或下意识中,“顿悟”由此而生。
三、课题的界定:
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提问应该有新的内涵,本课题中的提问有效性及策略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及提问方式能引发学生的心里活动,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性学习,发展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文从字顺的表达能力等,并通过师生互动动态生成新的问题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新课程的实践表明,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排斥教师的适时的提问。设疑提问仍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恰当的提问,不但可以激活课堂,引导学生思维活动的方向,使教学过程与学生思维发
4.调查研究法:设计调查问卷,展开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
5.经验总结法:不断总结得失,收集材料,整理归纳
八、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1.本课题研究是在新课程理念下从有效教学的角度研究课堂提问的策略。
2.本课题的研究,旨在锤炼教师的教学语言,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3.本课题研究旨在通过实际教学案例的收集、分析、对比,探索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具体策略,研究成果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性。
八、课题研修人员保障
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负责人:焦晓丽
职责:负责提炼、确定课题、制定课题实施方案、组织开展课题研修活动、整理课题资料、搜集课题研修成果、撰写结题报告等。
课题组成员:向银福、孙磊、黄钦、张建华.职责:负责开展课题研修活动、搜集课题资料、撰写心得体会等。
九、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0月):深入学习有效性提问的有关理论,申报课题,确定研究思路,收集相关资料,完成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6.高中语文有效课堂策略浅探 篇六
攀枝花市西区第十二中学校
杨帆
内容摘要:当前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的缺失严重抑制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追求“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已成为课改的热点问题。文章重点探讨了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当今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倍受人们关注,语文已成为众矢之的。作为身在语文教学一线的教师应冷静思考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所谓“有效”可以从两个维度上来界定,一是效能与效率,着眼效能,提高效率;二是效果与效益,注重效果,追求效益。“有效”是效能、效率、效果和效益的综合体现。
新课程提出了一个重要理念:鼓励学生对文本的自主理解、自我解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这无疑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求新、求活的清泉,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然而,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有的教师却主动放弃了自身的主导地位,把课堂完全交给了学生,似乎“读书找难点——合作解疑惑”的“讨论课”方彰显其对课程改革的真正践行。似乎一堂好的语文课就以教师讲的“少”和学生讨论的时间“长”和“热烈程度”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难道这就是新课改的主要精神吗?我们不妨再重新解读《课标》吧。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可见,新课程所倡导的师生合作方式,不是让教师退而做课堂的旁观者,而更应以学习上的激励者、教学上的对话者角色进行课堂点拨和调控。“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教师不能忘记自己是‘师生平等对话的首席’,而必须确保对文本衍义的主线明晰,决不能让语文课堂衍变成自由沙龙,否则教学目标与教学意义也就从根本上被消解了。”①
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解决“教什么”、“怎么教”和“教得如何”的问题上反复斟酌、精心设计。
一、找准基点
(即“教什么”)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都是死抓教材和教参不放,对教材毕恭毕敬,对教参唯唯诺诺,以致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内容过“全”的现象,40分钟的一节课,从课文的正音正字开始,涉及段落划分、内容分析、中心提炼、写作特色归纳等等,面面俱到,俨然一桌“满汉全席”,教师的“苦口婆心”越发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其实,教师对文本教参应作出适当的“裁剪”,取舍之间、增删与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宜的安排,切忌盲目照搬学科专家的方案、或优秀的教案,而忽视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活生生的“人”。因此,组织语文课堂教学,总得有个“抓手”,找准“基点”才行。抓住什么,找准什么才能突出教学过程的有效性,一篇课文可以学习、把握、挖掘的要素有很多,但总要找准一个明确的目标。勿庸置疑,许多教师备课很认真,在上课时也严格遵循教参上的教学目标去实施自己的教学设想,领着学生一项一项地去完成每一项目标,结果是目标有了,过程有了,学生却丢了。我觉得:为目标而目标,围绕的只是课本,面对具体的人而设定目标,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无论是哪一堂课,都应有属于自己的教学目标,它应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根据课堂的知识反馈去设立和修正。
在学习《琵琶行》时,小序中“铮铮然有京都声”中的“京都”二字,对解 读白居易的人生际遇、人生感慨,同琵琶女的天涯沦落之恨,互为慰藉之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由此放射出去的问题“点”更直接与主旨关联:“京都长安对白居易来说意味着什么?有着京都之声的琵琶乐曲对白居易来说为何如此动人心扉?”“何以最终引至‘江州司马青衫湿’”?因此,一节课的基点,就是我们开展课堂教学的一个着力点,也是激活学生思维的触发点。教学目标的拟定,应该是细化的,可具操作的,有实效性的。
二、设计亮点(即“怎么教”)
“亮点”的营造将带动整个课堂,对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导向,使课堂教学的境界升华。“亮点”可以是先行“预设”的,也可以是随机生成的。那么,“亮点”该何时带出,又该设置在什么环节?这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师的智慧和意识。
1、驾驭全局处设亮点
学生在阅读文本时,由于知识的限制与经验的不足,往往不知从何下手,这就需要教师结合自己对文本的深入研究,寻求学生兴趣与课堂深度的契合点,为学生提供一些思维的激发点,预设一个或多个“亮点”——即学生最感兴趣而又同文章重、难点有着紧密联系的问题。尽量使问题提得巧,问得新,产生“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的良好效果。在教学设计时,要善于抓住一个关键句、一个场景、一个细节等,由其贯穿全课,如教《变形记》可抓住“变形”二字,从而带出对“人物形象的变形、社会心理的变形、艺术手法的变形”这三个层面的理解。教《宝玉挨打》可以从“宝玉挨打事件上集中反映了哪几种矛盾冲突?”为突破口,拎起全文。再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确是一篇情辞慷慨的至情文字,文中表达其发愤著书观的一段文字就是一个重要的“亮点”,我尝试以此“亮点”贯穿听说读写训练的全过程:一是让学生熟读成诵,积累语言精华;二作思维迁移:有许多封建文人在屡遭贬官后创造了流传千古的文学名著,许多文人在官场站得很低时,在文场就站得很高,对于这种“贬官文化”现象,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写作短评,并将探究学习的结果整理成历史人物故事,在课前进行三分钟演讲;三是写作视角的延伸:让学生思考这些事例在作文中至少可论证哪些观点,凡此总总设疑,找准切入点,教师只要抓住课文的“亮点”,进行多角度发散思考研讨,点到即止地抛给学生一条条的“钥匙”,就能让学生在求知索道上轻松地开启了“知识的大门”,这种方法远远要比教师包揽一切的整堂翻译要生动得多。
2、导课时设亮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对形象的、生动的、具体的事物感兴趣,而对一些抽象的、概念的东西不愿接受。教学中如何顺应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呢?如何使学生的心理从上课依始就有效地定格于课堂?我认为导课时设亮点不失为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情趣的重要手段。例如在导入《陈情表》一课时,我注意以疑促思:李密作为亡国之臣,多次拒绝应召,除了因“孝顺祖母,暂不出仕”之外,还要对侍奉晋武帝的顾忌或是对前朝的忠心,那么这番“衷情、孝情、忠情”他该如何“表白”呢?开讲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确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正如特级语文教师于漪所说:“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能否精心设计教学的“突破口”——在导课时设亮点,是奠定课堂教学成功基础的关键。我们要在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情况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也只有这样,才能“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 心灵上,迸发出迷人的智慧火花。
3、打破课堂困局时设亮点
例如在讲授《宝玉挨打》时,我本怀着一股教学的激情想与学生交流一下对《红楼梦》的阅读心得,没想到反应者寥寥,这是教者“预设”所未及的,我也正懊恼自己忽略了学生的基础和知识储备情况,如果按既定的教案“照本宣科”,势必“冷场”。我决定改变一下教法,在黑板上写下一个问题:作为老祖宗眼里的“命根子”,宝玉为什么会挨打呢?学生对此也只是懒洋洋地看着课本。更有甚者是有几个“捣蛋鬼”故意“找茬”:老师,金钏是谁?她为何“含羞赌气自尽”?她跟宝玉有什么关系?我一阵欣喜:有问题就有“戏”了,面对其他人同样疑惑的眼光,我灵机一动,又写下了第二个问题:有人说《红楼梦》有一种非常“经济”的写法,就是经常借一个事件,把很多人卷进来,再“逼迫”每个人出来一一表态,从而让其相互烘托与对比来凸现人物性格。那宝玉这次挨打事件,都把哪些人卷了进来?问题一出,同学们果然来了精神,课堂上探究的气氛开始形成了。教材拟定的学习重点“小说的情节和人物性格”等,不攻自破。语文教学过程的动态性决定了教学本身是充满着“变量”的,教学过程中的种种“突变”是无法“设计”的,而这样的“突变”又往往是课堂教学的“亮点”所在。正如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叶澜教授所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信息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教师不能过分重视预设性目标而忽视生成性目标,过分重视既定任务的完成而忽视对学生的适时引导,只有力图唤起学生的思考意识,才能使其积极参与而成为课堂的主人。
4、质疑探究、争议处设亮点
我们在教学中往往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有些问题并非都是教师预先设定的,有的是师生互动中,教师及时把握、整合学生的观点而临时生成的,这时,教师能否依据文本的中心,适时引导尤为重要。例如在学习《阿Q正传》时,当问到学生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何评价和体会时,却会出现这样的场面:一方持欣赏的态度,一方对此却嗤之以鼻。对此,如果任由学生争论得“不亦乐乎”,那只会让讨论变成“打嘴仗”的肤浅的“热闹”,教师就要取得教学的主动权,主动亮出这样的问题: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意图和初衷是什么?如果今天给“精神胜利法”作新的诠释,它将会有什么内涵?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反复回扣文本、品味语言、领悟内涵、感受情感的过程,“问题”的“亮出”具有导学、促思的作用,也不断驱动着课堂教学的展开。又例如学习李白的《将进酒》,在学生领略“酒仙”的豪放与不羁的同时,我抛出了这样的一道题:嗜酒反映着李白的失意人生,联系李白的人生经历,分析他为何会与“酒”结下不解之缘?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各抒己见:有仕途失意说,有内心平衡说,有自我麻痹说,一时谁也说服不了谁,在质疑探究、争议不一时,教师不能避重就轻或匆匆带过,也不能任其发展而不作引导。亮点探究的最终指向应是对学生人生观的正确引导: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李白的嗜酒如命的放浪行为?
三、挖掘拓展点(即“教得如何”的效果巩固)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并积极创设探究的学习环境——挖掘课文的拓展点。拓展教学是巩固学生知识、帮助理解教学内容、活跃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恰到好处的课堂拓展与延伸,就如一支乐曲回味无穷的尾音,常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课堂上的亮点。但不能纯粹为拓展而拓展,紧扣文本还是第一要义。
语文课堂是灵性的课堂,因为它承载了几千年的文化熏陶。因此,如何延展教学文本,把文本放置于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将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在我们的脚下,有一条滋养了这个民族几千年的文化长河: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夸父在烈日下奔走,精卫鸟在蓝天里歌唱;嶙嶙魏晋风骨,巍巍盛唐气象;苏东坡月下把酒,声声向苍天发问;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夜夜梦里点灯„„语文教师就应该和学生一起漫步这历史和文化的长河,和学生一起沿着历史长河古道逆流而上,拾一块女娲补天的彩石,借一弯汉宫的冷月,摘一支渭城朝雨中的柳枝,带领学生走上精神和文化之旅,将语文课堂放置在古老的文化长河中,即使是枯燥的文本,也会变得灵动起来。这样,教师教起来可以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学生学起来可以举一反三,集思广益。而且广度成就高度,学生在文化之旅和文学殿堂中可以自由的翱翔,释放心理能量,激发心灵畅游,变得“腹有诗书气自华”。
例如在讲授爱国主义主题的作品时,可以将其置于儒家思想的光环下,从理想主义、集体意识、济世救民等精神品格中抽取出“忧国忧民”这一精髓。从屈原的“虽九死其犹未悔”到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再到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等中发掘其历史渊源。这样,一部爱国主义文化史就源源不断地流淌在课堂上。
又如在讲授戏剧单元时,结合本地和当代学生实际,大力拓展文本,弘扬传统文化。针对当前学生普遍对戏剧知识的低认识、低兴趣的实际,认真设计活动课。一方面举办传统戏剧知识讲座,让学生大致了解祖国传统戏剧常识及其艺术魅力,同时精选一批经典的京剧、黄梅戏、川剧等让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结合课堂教学,开展“我编”“我演”“我评”的综合性教学,让学生自己编剧,自己表演、自任评委,如通过要求学生将老舍的《茶馆》某段改为四川方言版,并当堂表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四川方言那极具表现力的文化魅力。同时,还要求学生编演了《守财奴》《药》《套中人》等剧目,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充分发挥其想像力和创造力,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广泛的拓展文本,以文化充实课堂,我们的课堂便不会再沉闷,不会再枯燥,而是精彩纷呈,活色生香,特色彰显。
7.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实施策略 篇七
一、意义建构策略
教学离不开教材, 是以教材的解读研究为前提的, 否则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教师是否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的首要标志就是是否会研读教材, 从文本中发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价值, 二度创造为学生所用的教学意义。如《月光启蒙》的最后一节:“母亲不识字, 却是我的启蒙老师……使我展开想象的翅膀, 飞向诗歌的王国。”这节是统领全文体现母亲形象的重点段。为什么说“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 使我展开想象的翅膀, 飞向诗歌的王国”?要正确理解体会必须联系课文第一部分的“唱歌谣”和第二部分的“唱童谣”。因此, 教师从重点入手, 在这价值理解的过程中, 品出童谣歌谣的“语文味”与特点———诗情画意、富有韵味、想象丰富。在初读描述月光、童谣、歌谣文本中感受诗情画意;在配乐颂读歌谣中与拍节奏吟唱童谣中感悟语言的韵味、朗朗上口与押韵;在体会富有风趣寄予向往的童谣歌谣内容中展开想象的翅膀。这些意义的建构不仅有利于突出母亲的形象与主题的深化, 更有利于开掘“月光启蒙”的文本, 达到“工具与人文的统一”。
二、朗读感悟策略
没有朗读感悟就不是阅读教学, 也就没有师生的教与学及学生阅读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态度情感价值观的落实。朗读感悟不仅要重视, 而且要讲究方法。如何指导朗读感悟呢?教师就要研究文本语言, 发现它的价值取向。
1.分步朗读感悟法。如《月光启蒙》中的“童谣”、“歌谣”等就是有价值的文本语言, 它们语言整齐、押韵、有节奏感, 值得学习模仿与运用。如何学习?教师这样进行了阅读指导: (1) 用心朗读将它们读流畅; (2) 用心品读, 抓住重点词句或联系上下文去展开想象; (3) 用心感受, 思考歌谣童谣想告诉我们什么。教学比较有层次, 朗读比较到位, 感悟比较有个性。特别是朗读童谣时, 教师用自己恰倒好处的吟唱与示范, 指导学生和着节奏, 拍手诵唱, 可谓“水到渠成”, 这就是朗读感悟赋予的效果。
2.改变标点感悟法。如教学《爱如茉莉》的最后一句:“哦, 爱如茉莉, 爱如茉莉。”
师:读了这一句, 你对标点符号有什么想法?
生:它的语言最符合文本的基调, 爱如茉莉一般的平淡无奇。
这样的朗读才是感悟的朗读, 这样的感悟才是基于朗读的感悟。感悟是文本内涵的把握, 朗读是文本语言的外显, 两者真正体现了文本教学的统一。朗读感悟的方法还有“抓住词句、文章基调、展开想象”等方法, 是教学成功的基石。
三、联系整体策略
实践证明, 以系统性、整体性原理指导教学是有积极的教学意义的。整体把握文本的重点在于阅读的理解与感受。如何改变“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的现象?一是要从整体入手。如教学《望月》时, 教师以拍摄电视散文的方式, 给“我眼中的月”、“诗人眼中的月”、“小外甥眼中的月”三个片段取题目, 通过不同的理解与感悟, 刻画了“小外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把握。二是要抓住内在联系。如在理解《月光启蒙》全文后, 教师补充“我 (孙友田) ”又回到家乡看望患老年痴呆症的母亲时的一幕, 别出心裁地设计了这样一个说话训练———“我多么想唤起您的记忆, 妈妈, 我是您的小田田, 您还记得吗?”学生的感悟各不相同。教师精彩的设计, 不仅内化了学生的文本语言, 而且整体把握了文本, 激发情感, 回归深化了主题。
四、拓展延伸策略
教材是文本, 是教学的凭借与依据。开拓文本就是要挖掘文本的价值与内涵, 更要适度拓展延伸, 恰到好处地为教学服务。如《钱学森》一文中理解“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 经过5年的漫长岁月……”, 有利于升华理解主题。教师引进了《钱学森回国》中的一个片段, 让学生说说他在这5年中受到了哪些阻挠?又如《孔子游春》的教学, 重点是正确理解文本, 深刻体会集教育家、思想家于一身的孔子这一鲜明的人物形象。教师就增进了有关孔子的人物介绍、文本中“游春”的背景资料, 深化了文本内容,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内容与深化认识主题。
五、训练语言策略
学习语文就是学习语言文字, 在口头与书面中, 积累、运用、表达语言与文字, 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实际教学中, 教师可以绵绵的情感红线穿起“训练”的珍珠。如《月光启蒙》中的“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 却长歌谣”一句。
师:从两个“长”中你体会到什么?
生:第一个“长”指家乡不能种出粮食, 收成不好。
师:是的。那时黄河的水质咸涩, 黄土贫瘠, 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那歌谣真的是“长”出来的吗?
生:不是。这里的第二个“长”是指传下来。
师:家乡人民用歌谣、童谣表达美好的向往与憧憬, 从内心深处表达出来。让我们齐读表达。
8.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实施策略 篇八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有效性 教学策略
数学是高中的基础学科,其内容的广泛性和生活的应用性都有目共睹,但就目前教学和学习状况来看,仍有众多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比如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面对一堆堆枯燥乏味的公式,没有良好的记忆方式,学习缺乏动力。对于那些拼了力气学习数学的学生而取得较好成绩的学生来讲,由于学习方法不当,成天将自己困于“题海”中,时间久了不但容易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还会产生厌恶心理。为了改变现状,教师应当从根本上找到问题出现的原因,从各个方面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制定合理目标,实现目标的有效性
一堂数学课教学是否实现了自身的有效性,最重要的是看教学目标制定得是否合理,所以教师为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应当在课堂教学之前制定合理、科学、实际的教学目标,在制定这些目标的时候应当注意它们之间的融合性和一致性。新课标特别要求数学课堂教学应当关注数学课程的三维目标的达成,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应当在实际教学中,连接相应的知识和技能,重视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学习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的时候,对于理解性较强的这一章节,在目标制定上就和其他章节稍有不同,教师可以在课前列出学生需要达到的目标。
1.集合的元素的特点。
2.掌握子集、真子集、非空子集、空集等集合的特点及它们之间所有的关系。
3.判断命题的真假,关键是“抓住关联字词”;注意:不“或”即“且”,不“且”即“或”。
4.熟记:“或命题”真假的特点:“一真即真,要假全假”;“且命题”真假的特点:“一假即假,要真全真”;“非命题”真假的特点:“一真一假”。
5.原命题、逆否命题、否命题之间的关系。
6.反证法的三个步骤:假设、推矛、得果。
二、完善教学方式,实现方式的有效性
1.鼓励学生增强观察能力,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教学有效性的实现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教材及学生自身的特点,在课堂上创造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课堂氛围,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以思考和讨论,这样便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增强自身的观察能力。在鼓励的同时也要善于从生活中找到数学模型,比如在学习《直线和圆》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选取生活中有关直线和圆的相关物体,讲解直线倾斜角与斜率的存在性及其取值范围;直线方向向量的意义(或)及其直线方程的向量式(为直线的方向向量)等内容。
2.灵活运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提高教学效率方面发挥了特有的作用。多媒体能够将声音和图形做到有机结合,将动态和静态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得学生能够将抽象化为具象,在愉悦中学习,不会感到枯燥乏味,而是乐于接受,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能加深他们对抽象数学概念的理解,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3.将生活之水引入课堂,在实践中体验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在当前高中数学学习中,学生所出现的普遍问题是:一是解题思路狭隘,只会照搬例题,不会举一反三;二是解题方法过于死板,不会灵活运用题型,选择合适的解法,滥用公式;三是不善于总结,只会就题论题。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积极引导学生题后进行总结,教师应当善于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之水。解题后总结的过程正是再现知识的过程,也是信息的反馈过程。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做到“四清”,即“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每一单元或者每一章学习之后,教师应当让学生及时归纳题型,找到其中的易错点、易漏点、易混点,加强题目反思。比如,在学习了“向量”之后,就要让学生掌握以下几点:
(1)向量运算的几何形式和坐标形式;
(2)零向量、单位向量、平行向量、相等向量、相反向量、向量垂直等概念;
(3)两非零向量平行和垂直的充要条件;
(4)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
(5)三点共线;
(6)向量的数量积;
(7)中点坐标公式。
三、增强师生互动,实现互动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时刻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提高课堂互动的有效性,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有一定的了解,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教师的授课对象是学生,学生的学习状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果,所以应当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接受能力等方面进行了解,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必要时还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解决方案,给学生提供思路,和学生一起思考,引导他们正确地理解问题。对于学生有想法的地方要毫不吝啬地给予鼓励和赞扬。好的教师知道怎么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知道怎么和学生相处,并善于通过设置教学情境的方式引导他们进行提问,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得学生逐渐树立起学习的自信。
结语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学的有效性,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应当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追求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大的进步和收获。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还应当传授相应的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所以,教师应当开展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严听.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2006(5).
[2]沈顺良.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关注学生[J].中国数学教育,2009(4).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实施策略】推荐阅读:
高中语文的有效教学研究论文06-30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有效教学06-19
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策略探讨06-20
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方法08-23
小学语文有效性课堂教学策略探讨论文07-31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123123doc06-18
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指导实效性的策略研究06-21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介绍06-25
高中语文教学研究09-04
高中语文教学计划汇总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