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人种导学案(精选8篇)
1.人口与人种导学案 篇一
《人口与人种》教学反思
乌海市第十八中学孙岩
12月5日在市四中参加了第七届中学课堂教学基本功比赛,我执教的是第四章第一节《人口与人种》回顾我上课的过程,收获还是挺多的,有成功之处可供人借鉴的,也有值得探讨尚需改进的地方。
一、教学设计
本节课讲述的是世界人口增长,人口的分布等内容。
(一)教学中我遵循新课标“学习生活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等理念,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遵循学生的认知观念,按照“世界人口数量及增长---------了解世界人口分布不均”等设计问题,提取学生活获取,加工,应用的水平,培养学生探究想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增加学习兴趣。
(二)充分应用学生已有知识,让学生由近及远,从直观到抽象。让学生以问题为开始,读图,析图,解图和画图。通过地图这一载体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嘴,能主动投入到学习汇中。另外,多媒体知识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知识小结,我采用两种方式,板书小结归纳和顺口溜小结归纳,形式多样简单,便于掌握。
二、多媒体的制作与运用
自获知参赛讲课程后,就着手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将课件制作与本课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运用视频、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通过多媒体的操作将抽象的知识点形象化。
三、遗憾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
本人设计的教学过程看看很成功,但操作起来就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遗憾与差错。
1.对整节课的内容应合理安排,让每一个知识点都能清晰明确的呈现,但由于我在第一环节用时有点过长,让后面的环节显得有点匆忙,不够完善,进而显得教学重点不突出。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还要多注意合理的安排教学,让自己做到合理安排,优质优量。2.在读图分析时,对学生引导缺乏力度,语言不够简练明确,让学生走了弯路,学生理解也不够透彻。我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还要多锻炼自己的业务素质,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成为学生正确的引路人。
3.虽然这节课,我从学生能力培养出发,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的培养,但做的还不够到位,对引导不够,合作探究的气氛不够活跃,整节课显得有点沉闷,这也可能与我的工作经验有关,我觉得今后我要多听多讲,多钻研。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我深深体会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多么重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确定学生为主体,让他们探索,交流去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新课程的精髓所在。本节课我组织学生讨论,但收效不大,只有少数学生能很好的展示了自己,有不少同学没有全身心的投入,这是我今后的时间必须努力的地方。虽然在这节课中我有很多的不足,但通过这节课,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为自己今后的改正提供了方向,我明确了作为一位地理老师,只有让自己具
有丰富的知识,先进的理念,高效的素质才能让学生学到有用的地理,才会让学生从枯燥的地理知识中找到有趣的学习方法,提高地理教学的效率。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地理教学体现在学中的快乐,快乐中拥有丰富的知识。
2012年12月6日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教学反思)
乌海第十八中学
孙岩
2.人口与人种导学案 篇二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是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突出学生为主体, 注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是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突出学生为主体, 注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 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提倡学生自主的、合作的和探究式的学习。面对新教材, 我们应该怎样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呢?下面笔者就以自己的教学实际, 结合人教版九年级部分课节中的历史教学为例来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以质疑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历史学科的过去性使学生感觉比较乏味, 而传统观点的误区认为历史课就是背背而已, 又使学生对其难度认识不够, 所以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这就需要我们利用有启发性的问题吸引学生。例如学习《动荡的中东》一课时, 向学生提问中东地区的矛盾有哪些?如何正确认识“历史”这个因素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讨论的效果不高, 笔者抓住这个机会进行启发提问:回顾中东地区的历史, 引入四次中东战争, 从而达到理解历史的因素。
在教学设计中导入是比较重要的一项, 应该多注意导入的设计。比如: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的设计中, 笔者采取的方式是人物小传的形式, 模拟的人物是英国人杰克, 开头是杰克的心声———19世纪以来的欧美资本主义发展状况和欧洲工人运动的发生, 资本主义发展了, 但是工人们的生活却更加贫困了, 这是因为什么呢? (杰克的心声) 结合相应文字材料———杰克的困惑。
学生通过材料阅读, 知道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是怎么样的。
在讲述“巴黎公社”的时候, 人物“杰克”在1871年的时候来到巴黎, 他看到什么?
在本节课的设计上, 笔者是沿着一个小人物“杰克”的命运而展开的, 把本课里的几个知识点穿起来, 本来生硬的东西就变得有生命力了。
再例如:九年级上册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一课, 笔者的设计是, 利用“六个一”贯穿本课: (节选一下本课的导学案设计部分)
第一个“一”———一篇演讲让我们知道一个人!
【素材一】葛底斯堡小镇的图片。
【素材二】葛底斯堡的演讲 (中英文) 。
第二个“一”———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战争。
【素材一】斯托夫人和她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
【问题探究】思考一下真的是这个小妇人引发的战争吗? (战争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图文阅读】美国独立之后领土扩张的情形。
【点拨】结合课件上的相应图片知道美国领土的扩张。
【图文阅读】通过材料阅读法, 知道美国南北方不同的经济制度。
【点拨】引导学生看书找出并用彩笔画出美国南北方矛盾的焦点。
第三个“一”———一个人的当选成为战争的导火线。
第四个“一”———一个文件成为战争的转折点。
【图片阅读】美国南北战争的转折点是什么?引导学生看书知道南北战争中颁布的文献和作用。
第五个“一”———一场暗杀使美国失去了一位伟人。
【史实再现】林肯被刺 (图片) 。
第六个“一”———一场南北战争让美国迅速前行。
【历史探究】美国南北战争的历史意义。
引用一些文字材料使学生认识到美国南北战争给美国带来的影响。
除了精心设计利用情境教学法设计教学之外, 笔者还鼓励学生质疑。现代教育理论一般认为,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 其所应当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而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在自主学习课堂中, 笔者大胆地鼓励学生提问题, 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比如,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是因为“一把枪”引起的吗?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因为林则徐禁烟引起的, 没有林则徐就没有这场战争, 对吗?关于科技革命的成果和对世界对中国的影响都是什么?等等。提出问题, 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知。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从最初的教学设计以教师为主, 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主, 利用导学案这样的载体在历史课堂上循循善诱, 在历史教学中不断增加丰富的问题和色彩。近几年的导学案研究和实践也给了笔者很多的启迪, 让笔者能以最饱满的热情投身教学研究中, 让笔者的历史课堂变得生动多彩。
二、以论导之, 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 当阐明一个问题需要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 把问题交给学生, 让他们自由讨论, 各抒己见, 共同交流,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例如在教学中, 对于地理大发现的———新航路的开辟的历史影响, 让学生能从几个方面认识到新航路开辟的积极和消极作用, 对于历史上的几次资产阶级革命的讲解, 让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寻求答案, 能够明白为什么会发生革命和革命都带来了哪些巨大的影响。学生通过激烈讨论, 畅所欲言, 深入探讨, 彼此交流, 课堂气氛活跃, 学习兴趣浓厚, 锻炼了学生的口才, 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 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在学习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候让学生从各方面了解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利用导学案中的比较表格总结归纳出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像这样比较内容的导学案还有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表。利用这些表格简明扼要又能把主要内容加以总结。
在导学案的应用中, 笔者边摸索边总结, 从最初的生涩的、枯燥的、简单的设计到现在把历史教学课标和知识点的落实有机结合。在每一节课的准备中笔者都是从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学生的活动两个方面来考虑, 力争把每节历史课都准备充分地展示出来, 把每个细节都要想法设计出来。
三、以导学案设计练习, 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课堂是学堂, 学生要学会学知识, 还要学会做人, 学会生存, 学会合作。使用导学案设计的课堂练习, 注意落实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当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后, 合作学习更成为一种需要, 通过课堂内互动, 让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 让他们发现问题, 激励他们去探索、去创新。能用到表格归纳的就不要直接讲解, 能让学生自己说的教师就不说。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教师都会觉得教学就是单纯地“教”, 至于学生学不学会是学生的事情。但是在新的教学形势下, 笔者越来越真切地意识到教学是“教”和“学”相结合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和使用导学案给笔者很多的启发和新的探索。
在课堂上, 学生能看懂、读懂的教师就不要再讲, 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学生能发现的, 教师不要点明, 否则就是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信任学生、解放学生、调动学生、促进学生, 让他们自主学习、自己探索、自己创新。利用导学案, 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 效果还是不错的。
对于导学案的研究, 笔者的体会是应该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在导学案的设计上应该十分注意这一点, 不能想当然地把教学目标设计深了或浅了。对于这一点, 笔者认为是很正确的, 会认真研读课程标准, 按照课标写出三维知识目标, 在教学中认真落实。在过去的实践中取得的成绩也好教训也好, 笔者都会十分珍惜, 并且会注意总结得失, 在今后的学习中还应该继续坚持研读课标, 把握好知识目标。还有的新的认识是, 导学案不应该拘泥于形式。在曾经探索的导学案形式的时候, 更多的时候都是按照一定的框架进行设计的。框架有一两个还是可以的, 但是整整一个学期的教学中都是千篇一律的这种形式, 是不是会引起学生的视觉疲劳呢?对此, 笔者有自己的疑问和想法。在教师用的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中, 应该怎样准备好每一堂课, 怎么用好这些设计出来的导学案也真是一个问题, 在教学上的设计和练习的选择, 都是费心思的, 没有必要把导学案全部交给学生, 只需要把导学案上的训练印给学生在课堂上使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课堂是学习展示的平台。我们必须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探究合作的机会,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主动参与, 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品尝成功的喜悦。例如:历史课上的活动课, 在设计上就应该有更多的好的想法, 让学生能够自由地发挥想象的空间, 有自己的想法是很重要的。在导学案设计的实践过程中, 我们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同时在导学案的实践中也促进我们教学工作的提高。“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导学案的探索也是一直在路上!
摘要:在中学历史教学当中引入“导学案”教学方式, 符合中学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主体性教育理念。信任学生, 解放学生, 调动学生, 促进学生。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提倡学生自主的、合作的和探究式的学习, 自己探索, 自己创新。利用导学案, 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关键词:导学案,自主学习,主体性教育
参考文献
[1]丁美玲.导学案教学模式实施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43) .
[2]王艳.自主学习中的行为与成效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 (11) .
[3]孔祥东.导学案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吉林教育, 2015, (27) .
[4]张旸.“导学案教学”与“翻转课堂”的价值、限度与共生[J].全球教育展望, 2013, (7) .
3.导学案的实践与思考 篇三
导学案的实施重点是在如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有效的达到教学效果,让学生掌握新的知识,甚至超出预期。因此,导学案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作为该教学模式的核心。教师在教学方案的编写过程中应始终围绕引导这个主题,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从而全面达到导学案教学的预期效果。
导学案是实施新课改的一种尝试,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导学案的编制更是一个不断总结与完善的过程。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在实践中总结和完善,并使之逐渐趋于合理科学,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下面我将自己在实施导学案教学模式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与同仁分享。
1.班情分析
对学生和班级整体情况的分析和了解,是编制导学案的非常关键的基础条件。通过班情分析,重点了解学生年龄构成、家庭情况、个人爱好、自学能力、班级学习气氛以及活跃程度等等。在全面充分掌握这些基本信息后,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知道整个班级的自学能力如何,是否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学生更加乐于接受新知识的形式等等,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导致编制的导学案脱离班级现状。
2.团队合作
导学案的编制需要教师独立完成,不能照搬照抄。所以,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对优秀导学案的学习,同时,更加要注重发挥年级教研组的作用。教研组更加明确各阶段的教学目标,更加掌握整个年级的学习动态,更重要的是能够及时沟通和改进各教师导学案。加强教学团队合作是提高导学案教学效果的非常重要的措施。
3.导学案的编制
导学案实施过程中非常关键的环节是编制导学案,导学案的编制重点强调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同时,如何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把教师的授课引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因此,导学案编制过程是整个教学的策划过程,该过程直接关系到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导学案的编制应包括整个教学过程,包括学生自学、授课、教学效果验证和方案总结完善等四个部分。
学生自学阶段的方案编制重点在于要有明确的自学内容、重点和要求,同时,要让学生结合复习开展自学,做到温故而知新。这个阶段过程中,教师更加注重引导和启发学生如何自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学会思考,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关注对授课内容的梯度把控和对自习活动开展的丰富多样性,让学生学到知识点和思考知识重点,接触知识难点。教师要积极运用学习小班组、影像等多种教学手段和形式,让学生乐于开展自学活动。同时,对自学效果的验证也是非常关键的环节,通过验证才能了解课堂授课的重点。
授课阶段的方案应根据学生自学效果,重在延续自学活动,只是把教师的参与程度进一步提升,有针对性的讲解学生自学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重在将知识要点和难点进行传授。当然,这个过程也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参与,小组自学效果展示、情景教学、授课内容图文并茂、影像资料充分等等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应该在授课阶段的方案编制中得到充分体现,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时间的授课效果。
教学效果验证的方案应注重摈弃传统的书面测试的单一手段,应与一些小组活动等有机的结合。即使是采用书面测试的方式也应避免古板和单调,要从学生角度考虑如何才能让学生乐于参与,又能全面的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方案总结完善阶段的方案编制应避免主观意识。以往教师一般不大关注该阶段工作,更不用说是做方案编制,其实该阶段是提升整个教学效果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应充分的听取不同梯度学生的意见,并结合自身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体会,深入分析和总结,因此,该阶段应该从学生、自身以及教研组等多个角度来编制非常完善的方案。只有这样才能使下一个教学活动的效果得到提升。
4.导学案的实施
导学案的实施是落实导学方案的过程,这个过程重在组织与管理。再好的导学案如果得不到有效实施,结果一定是不完美的。在实施过程中,教师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也是教师转换自己角色的过程,从过去的主演变成了导演和演员并举,而且要在方案不同的实施阶段进行主角和配角之间的转换。导学案的实施过程强调方案的实施控制和修正方案的及时性,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过程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因此,导学案的实施是非常关键的环节。
5.总结与改进
导学案和传统的教案相比更加具有灵活性,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教案全部集中在知识点的传授,而没有把整个教学活动纳入到教案中去,相对比较古板。而导学案则要求将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习方法培养、知识传授、教学活动的开展等一系列内容纳入其中。由于导学案涉及面广,而且可变因素多,甚至学生的年龄因素也在影响着方案的编制,因此,教师必须要对导学案进行及时总结和分析,并不断的改进,在不断完善过程中,丰富案件的内容和形式。
4.人口与人种教学设计 篇四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状况。
(2)学会根据有关人口统计数据绘制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培养地理思维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人口增长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人口形势,通过观察人口的分布特征,分析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和谐发展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
(1)世界人口增长。(2)世界人口的分布。
教学难点:
(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2)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3)人口的分布疏密对比。(4)影响人口稠密的因素。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件
四、教学方法:激趣导学,启发教学,精讲精练教学,讨论法,问答法等。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新课。通过两幅图片的观察,让学生发现问题。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地球上有多少人吗?地球上的人口总数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学生先结合教材完成导学案填空部分内容,初步了解本节课内容,然后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1、世界人口增长
活动1:读图分析问题。投影展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从该曲线图的变化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曲线图中,曲线的倾斜程度越大,说明人口增长的越快,然后引导学生分时段,边观察曲线的倾斜程度,边分析人口增长速度的特点。(通过读图,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学生讨论,自由回答。
师生归纳总结:从“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我们可以看出:在18世纪以前,世界人口增长得十分缓慢;18世纪以后,特别是20世纪以后,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追问:为什么在18世纪以前,世界人口增长得十分缓慢,而从20世纪中期开始,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小结:1830年以来,由于现代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婴儿死亡率降低,人的寿命延长,世界人口增加的速度就越来越快。导语:那么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又用什么来衡量呢? 活动2: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64页“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示意图”,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什么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它和哪两个因素有关,并列出计算公式?(2)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0或=0时各表示什么意思呢?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并回答。师生归纳总结: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某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反映的是人口在出生和死亡相互抵消下的增长情况。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增加,数值越大,表示增加越多,也就是人口增长快;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既不增长,也不减少,也就是人口停止增长;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减少,数值越大,表示减少越多,也就是人口减少快。
活动3:世界上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的速度是不同的。而从大洲来看,非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最大的,了解各大洲人口数量和增长状况。
导语:通过以上一系列活动,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人口在不断增长,而且增长速度在不断地加快。但各国由于国情的不同,人口的增长速度不一,从而导致世界人口的分布极不均衡。
2、世界人口的分布 导语: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人口的疏密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我们通常用人口密度这一指标来衡量。那么什么是人口密度呢?
活动4: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67页活动题1,想想人口密度是怎样来计算的呢? 师生小结: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数,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状况。人口密度=该地区的人口总数/该地区的总面积 活动5: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世界人口分布图”,找出世界人口分布稠密地区和稀疏地区?那么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投影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
引导、组织学生思考组讨论回答。师生总结归纳
世界人口密集区:(1)亚洲东部和南部——自然条件好,农业发展早。
(2)欧洲、北美洲东部——工业发展早,经济发达。
世界人口稀疏区:(1)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
(2)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3)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4)极端干旱的沙漠地。
世界人口分布不均主要是受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历史等的综合影响形成的,其中与经济条件的关系最为密切。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就密。自然条件恶劣的干、湿、冷、高的地区,不适合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人口就稀少。
活动6:从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请你选择你愿意工作和生活的地方,说出你选择的理由。
六、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一、世界人口的增长
1、人口总数
2、变化特点:缓慢—加快—更快—变慢
3、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4、世界各地人口增长速度不同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1、什么是人口密度
2、世界人口分布 稠密区 稀疏区
3、影响人口分布的原因
七、课堂小结
教师点拨,学生总结。师生共同梳理本课知识内容,形成体系。
八、课堂练习
通过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学习效果。通过课件进行展示。
5.《第一节人口与人种》教学反思 篇五
矿区中学 X X 我讲授第四章第一节《人口与人种》后,反思授课的整个过程,自我感觉有成功的可供今后借鉴的一面,也有值得探讨尚需改进的一面。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教材讲授的是世界人口增长、人口的分布、人种及其分布等内容。上课之前教学的设计思路是:
1、遵循新课标的“学习生活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等理念,遵循学生的认知观念,按照“世界人口数量、增长、分布”等顺序设计问题,努力促进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探究、创新学习的能力。
2、力求直观,尽可能运用地理图片引导解决教学问题。
3、充分应用学生已有知识,让学生由浅及深,从直观到抽象。又让学生从问题切入,通过读图,析图,解图和画图等教学手段,以地图为载体,分组活动,引导探究,使得学生动脑、动手、动嘴,主动参与教学。
4、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教学容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知识小结时,采用板书小结归纳和顺口溜小结归纳两种形式。形式多样简单,便于掌握。
二、自我评价
1、按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1)教学课标要求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基本掌握。例如世界人口的增长规律和分布、人口增长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的计算方法等教学内容,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基本上能通过读图分析和练一练过程获得知识。(2)突破难点。主要是通过读图、讲解等方法完成。(3)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较好。能达成直观解难、激发兴趣、图文结合等效果。
2、存在的问题也不少。(1)有些问题的引导,条理性不好,显得生硬。(2)部分学生课堂表现比较拘谨,不够主动,讨论效果不佳。少数学生思维能力差,问题分析表述条理性差,反应也很慢。(3)学生缺乏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可能是基础差,或是胆子小,或是对地理学习的不重视。(4)部分学生不重视笔记,不记笔记,或笔记不完整,或是零散记录。(5)教学技巧不理想。
三、改进思考
1、增加课外知识,使知识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加强学生读图、析图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3、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
4、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加强教学技巧。
6.人口与人种导学案 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运用地图和人口的相关资料,说明掌握世界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 2.通过读图讨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分析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培养对资料的方式和归纳能力。
2.让学生学会“读图观察――统计计算――分析探究――归纳总结”的探究方法。
3、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能分析影响各地区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运用地图、资料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重点: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特点。教学难点:世界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2分钟)
二、【自主学习】(5分钟)
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P70--P73内容,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环节中的问题。(学生自学、组内助学,教师巡视)(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小组交流】(5分钟)
1.读P70“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先独立完成P71上的活动题1,将答案写在课本上,然后小组内合作交流活动题2。引导学生分时段观察边观察曲线的倾斜程度变分析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
由此可以归纳出:世界人口是不断增长的,其变化趋势是:
缓慢 →_____→_______→______ 变慢。
(读图方法指导:在人口增长曲线图中,曲线的倾斜程度越大,说明人口增长越快。)
四、【合作探究】(15分钟)探究一:
人口增长的快慢用什么来衡量呢?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结合回教材内容回答。探究二
读教材P71图4.2“世界各大洲或地区人口数(2010年)和平均人口增长率(2005—2010)”,读图思考:哪个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哪个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哪个大洲人口增自然增长率接近零?
探究三:读教材P72图4.4“世界人口分布”,对照图中的图例,思考: ①世界上人口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②找出世界人口分布稠密地区和稀疏地区。③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活动1.结合教材图4.4,请同学们说说人口稠密地区及其分布规律。活动2.请同学们对照世界地形图列举实例说明人口稀疏区及其分布规律。活动3.读教材图4.4,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原因。读教材图4.4世界人口分布图,图上标注了A、B、C、D四个地区,结合世界地形图和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根据教材中所提的要求,完成活动题中的表格。
五、【课堂小结】(5分钟)完成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六、【布置作业】
7.对导学案的实践与体会 篇七
导学案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有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有对学习内容的方法指导, 有对学习内容的引领, 有对学习内容的实践、点拨及检测, 更有对所学内容的总结与提升。导学案主要用于指导学生在做中学,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学习目标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提出的, 它指学生要做什么, 以及要做到什么程度。功率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为: (1) 理解功率的定义及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的含义。 (2) , p=Fv的运用。如果在学习目标中出现“是学生”、“指导学生”、“培养学生”等说法, 这种陈述都不是针对学生提出的, 而是针对教师提出的, 学习目标就变成了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就是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师生能在浩如烟海的学科知识中, 分清主次, 区分轻重, 突出重点, 解决难点。功率这节课的重点:对功率的理解;难点:平均功率与瞬时功率的计算。学习重点是指对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就有重大影响的知识点、能力点和情感点, 学习难点是指学习中遇到的障碍, 可见它们的主体都是学生。
学习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 “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是发挥“中介”作用, 以自己的生活经验, 文化底蕴审美水平, 思想深度, 通过集体备课达到集思广益, 采用问题引领方式, 吸引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创新, 达到开阔思路, 掌握知识, 获得方法或技能, 同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功率这节课的学习过程如下:问题:建筑工地上采取四种方式提升1000kg重的货物, g=10m/s2数据如下表所示:
请完成表格并回答下列问题:
(1) 人工搬运与起重机A谁做功快?
(2) 起重机A与起重机B谁做功快?
(3) 请用数据说明起重机B与起重机C谁做功快?
总结:1.物理意;2.定义;3.定义式;4.单位。
问题2: (1) 当t取一段时间, 表示什么物理意义? (2) 当t取极短时间, 表示什么物理意义?
总结:5.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6.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科学有效的学习内容需要遵循以下五个原则。 (1) 围绕学习目标, 紧扣教材; (2) 要符合学情, 有层次性; (3) 要将学习内容问题化; (4) 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5) 要让学生全体参与。同时要注意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知识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和应用、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学以致用要面向全体学生, 问题有梯度、分层次。以低难度和中难度的题目为主, 突出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 体现课标“知识的传授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功率这节课中的学以致用题:
某型号汽车发动机的额定功率为60kW, 在水平路面上行驶时受到的阻力是1800N, 求: (1) 发动机在额定功率下汽车匀速行驶的速度? (2) 在同样的阻力下, 如果行驶速度只有54km h发动机输出功率是多少?
课堂小结就是梳理归纳知识线索和体系、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功率这节课设立小结:概念;公式。小结的实质是学生对自己学习意识和学习行为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
8.对“导学案”编写与使用的思考 篇八
一、“导案”与“学案”合二为一的问题
“导学案”是由教师编撰的,供师生课堂上共同去执行的蓝本。“导案”预设教师行为,“学案”预设学生行为,不能图省事将“两案”汇成一份“学案”。比如,“导案”中预设“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目标解读、教学反思、板书设计等就不宜让学生看到。
二、“学案”设计的环节问题
一般环节包括“预习案”“交流案”“练习案”“检测案”。根据科目不同、课型不同可适当增减。
“预习案”是为了实现课堂重心前移。我赞成前移到课前15~20分钟(以一节课40分钟为例),但很多教师将其前移到了课外,变成了前一天的家庭作业,学生在没有监督与指导下完成,效果不好,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交流案”要凸显“生生交流”来彰显学生个性,展示其魅力,激发优等生,鼓励后进生。既要考虑到学生与教材的互动,更要培养“生—生”交流的良性互动,以知识点为载体,展开思维大碰撞,让学生知道解决同类问题的主要抓手和基本思路。贵在“兵教兵”,切忌将“交流”变成师生“问答”,变成集体“对答案”。
“练习案”是教师根据本课时“双基”点设计的综合实践目标,旨在训练学生对知识点的开放性解答,贵在“精”,贵在“变”。很多教师理解成了练习题,“练习案”变成了“作业案”。
“检测案”务必要实现“当堂检测”,要突出因材施教的思路,既要考虑到中下等学生的“双基”检测,更要凸显“培优”思想。
三、“导学案”编写“闭门造车”的问题
“导学案”的编写,要克服个人对教材领悟的局限性,防止“闭门造车”。集体备课是解决上述弊端的最好办法,可以“联班”(平行班级教师集体备课)“联校”(关联学校网络交流),实现资源共享,这样就解决了“导学案”编写的“本位主义”,使用时还要注意“共性”的“导学案”是否适合于“个性”的学生,避免“拿来主义”。
四、“导学案”在使用中出现的问题
“预习案”的使用表现为“先学”环节,本环节要有足够的时间保证,避免“因为时间关系”,教师与学生抢时间;学习目标要明确,避免“了解”“经历”“领悟”等目标动词的模糊指令,使学生不知“深浅”;教师要针对具体的目标提供给学生多种自学方法指导,避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一贯到底,因为学生自主选择的方法很有限,学生最缺的就是学法指导。
“交流案”的使用表现为“后教”环节,“后教”是学生在自学环节中出现了共性问题需要交流展示时的“兵教兵”,使学生积累“解决同类问题策略”的自我建构环节,教师要学会“导”,最忌包办代替。既要避免“有问题就小组合作”的伪命题,还要注意该讲的问题教师要讲透。
“检测案”的使用表现为“当堂训练”环节,根据科目、内容特点而定,可以是当堂背诵,也可以是笔试,量要少而精,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检测案”的题目最好事先出示给学生,让学生不打“无把握之战”。
总之,“导学案”的编写与应用仍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导学案”的编写体现着“教与学”的关系,以“学”定“导”,还是以“导”定“学”?“目标”问题化,“问题”习题化的辩证等,随着我校“高效课堂改革”的不断进步,“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会日趋完善。
注:本文系“农村小学导学案撰写探微”课题成果,课题证号:BY【2011】G240。
【人口与人种导学案】推荐阅读:
06161250286--地理人口与人种09-23
人口与人种教学设计07-16
人口与计生调研11-08
江西人口与计划生育08-19
人口与计生工作表态发言09-03
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口号10-10
2024年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要点07-02
长龙村人口与计生协会工作计划07-06
关于教育系统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09-05
XX镇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