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探索(共4篇)
1.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探索 篇一
大兴安岭与上海交大共同探索区域经济发展新途径
——大兴安岭政府企业学习考察代表团专访
日前大兴安岭地区工信委及县(区)有关领导及企业家一行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参加首届交大企业管理高级研修班暨大兴安岭第五届创业培训班。在学习期间,各位学员通过理论学习结合本地区的实际达成发展区域经济的共识:要把大兴安林区资源优势与上海交大人才资源优势相结合,借助上海交大的科研教育人才优势,构建资源地产业发展的新格局,通过合作提升产品研发,开拓市场,打造品牌,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走产学研相结合校企联姻之路,不断提高优势产品的科技含量,近而抢占国际大都市上海市场。
大兴安岭被誉为我国“金鸡冠上的绿色宝石”。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土地面积8.4万平方公里,相当于韩国国土面积,52万人口,相当于韩国人口的1%,700公里中俄边界线,森林、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历程40年开发建设形成林木产品精深加工、北药开发业,绿色食品业,生态旅游业,特色养殖业,矿业开发业六大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位于嫩江,黑龙江,松花江三江源头的大兴安岭,丰富森林资源成为屏蔽西伯利亚寒流,改善东北亚区域气候环境的重要依托,其生态价值据专家估计,每年至少1680亿美元。大兴安岭地区矿产资源富集,素有“乌金铺地,黄金镶边” 之美誉。已发现的有色金属、贵金属和非金属等矿产43种(含亚矿种),已被国家列为重点找矿靶区。大兴安岭的旅游资源占据了当今世界三大旅游资源——森林、冰雪和海洋中的两项,种类众多、功能齐全、含量巨大。这里天蓝、水净、空气清新、无工业污染,堪称一方人间净土。中国旅游专家对大兴安岭旅游资源的总体评价是:神奇天象、本态自然、神秘民族、迤逦界江、浩瀚林海和高寒冰雪。生活在本区域的大兴安岭人是祖国北部边疆的守护者,是丰富自然资源的守护者,尤其在低碳化社会的今天,还是东北亚气候环境的守护者。
然而,正如本次学习考察团团长大兴安岭地区工信委书记张玉福同志(2010年全国区域经济突出贡献人物)所总结的:表现在资源利用和产业发展上,本地人在资源产业价值链分工上始终处于低附加值操作层面。这里出产世界上最纯正的木耳和野生菌类产品,最稀有的蓝莓,最珍贵的松子,最负盛名的鹿产品、最地道的药材和最具有开发潜力的多种有色金属。资源丰富人未富。这也是资源地区域发展的通病。新上任地委书记李海涛同志在总结本地经济发展的四大瓶颈制约时指出要:转变观念突破思想瓶颈;提升能力突破素质瓶颈;多措并举突破融资瓶颈;创新机制突破人才瓶颈。在找准突破点的同时,发展中的大兴安岭已敞开胸怀,加强合作,优势互补,互赢共荣。大兴安岭借助外智弥补自身发展思路、思维和思想上的局限性和单一性,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把优势进一步找准,把优先发展的产业找准,使未来发展思路更清晰、更准确,更具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区域经济发展借力高等院校的科研教育资源,是改善产业链竟合博弈的优选途径。与上海交大建立培训合作,借助培训提高政府管理人员及当地企业家人群的素质,视野,开阔发展思路,嫁接人才技术研发资源是一项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易经.泰卦》”上海交通大学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悠久的高等学府,学科齐全,为国家民族培养了大量杰出人才,交大校友遍天下,上到航天,下到深海,从国防军工科技再到医疗金融,交大人为国家民族做出了突出贡献。大兴安岭区域经济发展完全可以借助交大的人才优势,研发力量,提升发展理念,寻求资本突破,国家确定上海为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在上海交大组建高级金融学院。可以设想,如果大兴安岭能够借助交大人才积蓄的宏大力量,就会促进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更好更快发展。
在谈到如何发挥大兴安岭地区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时,行署工信委党组书记张玉福同志谈到:大兴安岭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总体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生态型花园式新林区为重点,全力推进全民创业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不断优化非公经济发展环境,完善和创新服务机制,全面提升非公有制企业整体素质,努力实现非公有制经济跨越式发展,在“十二五”期间,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和税收年递增20%,到“十二五”期末占GDP的比重达到60%,占全区总税收比重上升到65%,为确保“十二五”期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税收两项指标翻一番的目标如期实现,作为政府主管部门要把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服务机制作为第一位的责任。
一是积极营造中小企业3个发展环境。即:积极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政策环境,坚持解放思想,制定全国最优惠的中小企业发展政策环境;积极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环境,建立银政企三方合作的融资服务平台,通过开展行之有效的银企对接活动,缓解中小企业发展融资压力;积极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维权环境,对重点骨干企业实施挂牌保护,进入企业检查实行严格审批制度。
二是努力创新中小企业3个服务机制。即:创新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对中小企业纳税大户、热爱公益事业突出贡献人物以及创品牌企业,政府给与奖励;创新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人才机制,通过召开人才供需见面会引进企业人才,通过高层次培训培育现有人才;创新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研发机制,坚持产学研相结合,走校企联姻之路,要加大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加大科技成果的有效嫁接和转化。
2.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探索 篇二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科建设;区域经济;社会服务
学科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基础与发展平台,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包括科学研究、学科交叉与融合等,是学科的内涵延伸和升华,学校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科建设和发展水平。许多人认为学科建设是本科院校的事情,对学校的一切包括社会声誉和地位起重要作用;而高职院校重点是抓专业建设,注重学科的外延发展、学科的组合与应用,关注的是社会需求与反应。然而,专业是建立在相应学科基础上的一个学科群落,一个专业可能要求多学科的综合和支持,而一个学科可在不同专业领域中应用,离开了学科建设和发展,专业建设根基就不牢固。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各学科如何进一步建设,成为研究者们思考与探索的重要问题。国外高职教育是通过与企业合作办学,利用双方资源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国内许多高职院校借鉴国外经验,积极与企业合作,加强了学科建设的针对性,但还存在不足:(1)学科建设中以科技创新为起点的多学科综合和可持续发展问题;(2)校企合作的深度问题。这些是高职学科发展的主要瓶颈。本校结合区域特点开展学科建设,积累了以下一些经验。
一、学科建设的目标
高职院校的学科建设必须明确自己的社会定位,根据专业建设发展需求确定重点建设的学科、目标以及如何建设等。学科建设的目标不是学科繁荣,而是通过学科建设提高专业水平;高职生中有许多人会成为管理者或技术骨干,尤其是对工科学生来说,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才能掌握机器的原理、性能等,才能深入到技术和工艺的内部,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进而成为引领职业技术发展的前沿人才,这也是高职与中职教育的区别,体现了学科建设的必要性。我院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之路”,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学科建设,建设实用性强、区域特色鲜明、体现技术发展的学科和课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二、学科建设的实施
(一)以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特色
办学理念和特色是学校赖以生存的基础,对师生员工起着目标引导与行为激励的作用。生源的不断减少是高职院校面临的突出问题,学校面对的是学生、家长和社会的选择,如果没有特色和社会影响力,将会被淘汰。学科特色和专业特色是最重要、最具直接影响的特色,只有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融合地方经济特点办出特色,才有竞争力,才能在地区相关产业发展中起到创新和主干作用,学校才能成为支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研开发基地,否则将使学校陷入生存危机。我院依托行业与企业进行学科建设,注重学科的整合与配置,建设“专业群”,基于应用提升学科水平,“以学生为本”,把学生塑造成为身体、心理、智力、创新能力、道德素质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二)学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并重
基础知识是学生成长与终生发展的平台,重点建设基础学科既是学科建设自身的需要,也是教学的需要,要在基础学科平台上进行专业学科、交叉学科、前沿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下面以化学工程为例来进行分析。
1.学科建设与学生发展
化学工程是我院的传统专业,随着江苏“四大医药板块”的形成和连云港石化行业的大发展,迫切需要懂生产工艺、产品分析及销售等高端技能型人才;化工类专业基础相似,岗位性强,技术密集程度高,对操作人员的要求不是简单的操作技能,也不是单纯的经验积累,而是要对整个流程及所在岗位工艺原理、设备特征有较深入的理解,也需要相关的环保、安全、节能、经济核算等基础知识,因而高职学生要有一定“度”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基础,这离不开学科建设。
2.学科交叉与重组
学科交叉、带动和辐射是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学科建设不是单一学科的建设,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基点统筹规划,从多学科综合、互动、协调发展的角度实施学科的分化和整合;根据学生特点及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我院化学工程学科建设以服务于应用化工、化学制药、生物制药和工业分析与检测等专业群为目的,在发展高职教育和区域经济的迫切需要下进行学科建设,包括四大化学、化工、机电、信息、外语等基础学科的建设,以增强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3.学习环境与氛围
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是提高学科建设水平的另一重要方面,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加强与国外学校的交流合作,学习国外办学经验,我院与韩国、法国、美国、日本等有关学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能够激励学生形成优良品行、远大的抱负,体现学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师的学风与教风深深影响了学生。
(三)校企合作共建共享综合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一直是高职院校多年来改革的重要方面,然而成效不大,主要是由于校企双方的价值取向不同,难以形成共同的利益基础,不能很好把握教学和生产的结合,如果只重视生产,不重视教学和学科建设,忽视“培养人才”,学校对企业便产生怀疑;如果过分强调教学,忽视企业“生产”,使企业对合作失去动力;许多“生产型”实训基地也是如此,能够真正做到对学科建设起作用的校企合作并不多见。
我院引进设备工艺先进、管理水平高的骨干企业进校园,共建校内生产型实训工厂和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用于生产、创造利润,同时以生产环境培训学生;将应用开发类的企业难题和生产实例融入教学,让学生参与项目的研发,企业将研究成果用于生产;依托实训基地,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按照企业化要求对学生进行培训和考核,企业通过考核引进人才。已创建60余个实训基地,融教学、职业院校共享、培训、研发、技术服务、职业技能鉴定于一体,为江苏虹港石化等多家企业提供职工培训和研发合作,提高了基地的设备运转率和综合效益。通过创新工作基地的建设使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新技术应用水平在项目的开发应用中得到提高。企业全面参与建设过程:如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的建设等,为企业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
(四)以科研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只有重视科研,才能建设学科、发展学科,进而整合学科、提升学科,没有学科建设作基础和带动,任何专业建设都只能在低水平徘徊。提高师生的科研意识和水平,鼓励师生多搞项目、多搞科研、多出成果、促进学科建设,也是学校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具条件。
本校以科技服务拓展专业发展,教师积极参加“科技专家进企业”等活动,仅医药化工学院每年参与技术服务的教师就在10人以上。2年内与企业合作申报省、市级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项目10项以上、专利8项,科研项目经费累计超过百万元。通过科技服务,提高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科研工作,可以使学生对某项目领域的相关知识理解和掌握得更透彻,科研成果进课堂、进教材,以强化学科建设。
(五)建设高层次的“双师型”学科梯队
学科梯队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教师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和补充,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学科前沿信息,加强高学历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丰富和高层次人才集聚的优势,为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和推广提供技术服务,解决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双方共同开展科技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人员、转岗再就业人员提供多个工种、多个层面的技能培训。按照“数量保证、结构合理、素质过硬、整体优化”的原则培养和引进人才,建成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优秀创新团队,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从企业聘请行业资深专家作为兼职带头人,承担学科建设规划、方案设计、教师培养等工作。
三、学科建设基础上的专业建设
高职学科建设应根据职业岗位需求和本地区的经济特色,面对区域高新技术支柱产业及相关产业应用性较强的前沿领域,以确保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校企共建学科建设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创建产学研结合的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应用于实践;企业将最新的行业信息和实践结果及时、准确地反馈回学校,避免学科发展方向的偏差。根据岗位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和行动领域,引导课程设置,培植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机制,专业间相互支撑,带动专业群的建设。
(一)重组课程体系
由学科建设指导委员会对岗位群职业能力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素质等要素分解和量化,重组课程体系,使课程内容包括整个生产和管理过程,进行“教、学、做”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构建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衔接的职业能力课,与生产和就业紧密结合,建立动态和开放的标准评价体系。
例如我校医药化工学院以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为依据,以产品的合成、复配、分离和分析的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引入完整的工作结构,工学结合,将课程分解成以“实际、实践、实用”项目为载体的学习单元,即以“典型产品的生产过程”为教学项目,使学生经历完整的工作程序,完成完整的生产工作任务并获得有意义的成果,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将认知学习、能力训练、问题探究融于一体,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带动知识点的学习。其中,涉及到多学科综合知识,包括化学化工、机械、电子、自动化等。我们在药物合成技术课程建设中与江苏德源药业、连云港盛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深层次的合作关系。
(二)精品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
校企合作编写特色教材,开发精品开放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核心工作,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是深化教学改革、实现培养目标的保证。我校以“药物合成技术”、“工程制图与计算机绘图”、《高职高专英语》等省级精品课程带动其他各门课程的建设,无机化学、化工原理、外贸单证操作等课程被列为全校重点建设的精品开放课程。教材建设是专业建设中的重要方面,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保证,根据学校的定位、特色及专业培养目标,我们认真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材编写研究,已有省级及以上精品教材多部。
(三)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反馈学科建设
构建贯穿于“学业与职业”全过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建设学校、社会、企业多元化质量评价机制,实现职业技能鉴定与教学质量评价的接轨。每年举行1-2次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审议人才培养方案,指导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通过与企业行业交流,了解技术不断革新的形势下对岗位能力的要求和需求,作为制订招生计划和教学改革的依据;通过教学督导工作,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建立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体系,随时了解教学中的不足;采用书面测试与其他评价的多样化方法,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将评价和指导伴随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坚持毕业生回访和跟踪调查,了解他们的岗位信息及对课程设置的建议,作为每年修订教学大纲的依据之一。
四、结 论
3.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探索 篇三
一、区域内构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现实意义
传统意义上,学校改进模式可以分为研究发展取向和场地为本取向两种。研究发展取向将学校改进视为依赖外在力量的被动发展过程,外在力量是学校改进的主体,在学校改进方向、资源配置、策略选择等方面具有合法的权威地位,学校和教师处于学校改进的“边缘地带”;场地为本取向则主张学校改进权力的回归,学校在其改进过程中具有独立的话语权,依据自身的地域特点、文化背景进行改进,体现了学校改进的“校本性”,同时,学校改进过程也具有“持续性”。现在,很多研究者都认为“学校改进不仅表现为一种结果,更重要的还表现为一种过程、一种能力、一种机制和一种精神,学校改进并不是一个静态的理想目标,而是一个动态的不断追求卓越的过程”。由此可见,学校改进是学校持续不断学习、提升自身改进能力的过程。而“专业学习共同体”的诞生是学校提升自我改进能力的一种尝试,教师通过在共同体中的不断学习,准确把握学校改进的方向和有效方式,促进学校品质的提升。
二、区域内构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内涵
根据区域内的实际情况,我校提出的“专业学习共同体”主要是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目标,紧紧围绕学生学习需要和教学的实际困难与问题,使教师确立共同的理念和目标,并承担责任、相互支持、共享经验、协同学习的组织,其范围仅限于区域内几所性质相同的学校之间,或立足于本校自身环境之中。在此,不妨做如下界定:区域内“专业学习共同体”是指学科与学科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基于共同的愿景,围绕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团体情境中以持续的个人反思与集体交互学习,实现知识的传递、分享、创生、转化以及身份认同的团体。
三、区域内构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策略
策略一:以课例研讨为载体,打造教师合作共同体
学校首先要建立教学研修制度,以制度保证共同体的运作。如我校实施的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提出制约教学实效性的困惑问题,教学领导同任课教师一同研究,确定学科微型科研课题措施就是一项非常好的专业共同体成长策略。微型科研课题的研究要与三课活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有机整合,避免研究与实践相脱离的现象,也避免课堂教学中的无效、低效等问题的出现。另外,通过专业共同体的平台,我们还开展了“学法研究与指导活动”“说课评课”“教学案例分析”“读书心得”等共同体协作活动,为教师个人成长充电,为教师才华展示搭建平台,从而提高教师研究课堂教学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策略二:组建学习型教师团队,以提升促进共同体的成长
教师的专业化是通过教师的不断学习得以实现的,教研组、备课组是有利于开展学习的团体,教师彼此之间经常在工作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在共同的学习活动目标下搭建学习的平台,组成教师读书小组,开展主题读书会,在共同学习中提高素质和能力,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网上培训等多种方式,请专家开设讲座,提升理论水平;同时采取交流培训、轮岗进修等方式,与区域内的相关学校师训机构建立联系,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策略三:以问题为驱动,构建基于协作的校际合作共同体
围绕共同的教学难点,区域内组织校际交流,以教学难点、热点问题为研讨的主题,要求共同体成员写好教学反思,总结提炼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值得探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组织学习研讨。研究始于问题,问题是校际交流的出发点,问题的设计与学校教师的教学实践有直接联系,具有典型性,是共性问题区域内的学校“联姻研究”活动,凭借与特色学校的协作关系,定期开展主题联谊活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引进高效教学方法,借鉴优秀教研成果;定期选派教师到协作学校上课,进行学术交流;定期邀请名师名家进行现场指导并做点评诊断等。
四、区域内构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做法
我校结合南长区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工程,指导中青年教师100%制定个人三年专业发展规划,通过走出去向同层次但有特色的学校取经、邀请专家传经送宝等方式,切实提升学科组、备课组业务水平。根据南长区教育局统一部署,我校与南长实验中学结成教师专业发展协作体,与区域内其他兄弟学校抱团谋求发展。近三年来,学校骨干教师增长态势良好。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以合作、交流为核心,以共同解决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目标。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与共同体其他成员之间就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与讨论,最终找到教学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策略,达到提升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的目的。所以,为了更好地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我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立了以下几种途径进行具体实施:
1.课题研究方式
课题研究的活动是教师以课题为主线进行的交流活动,将有着相同或相似研究方向的教师组合成一个团队进行教学研究。教师以这种方式进行合作,教师与同事或专家围绕着课题进行讨论与交流,针对课题研究的问题搜集资料,再一起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在课题研究中,教师不仅增强了搜集资料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升了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同行交流方式
同行交流的方式是指教师同事或同行之间针对具体的理论问题或具体教育情境中的问题进行交流的方式,例如教师之间的教学观摩和集体备课等。教学观摩是一种常见的教学实践活动,是一种教师走进其他教师的课堂,旁听其他教师教学,从其教学过程中学习和吸取教学经验和教学技巧的活动。我校的一个成功经验是集体备课活动的有效开展,集体备课是教师与同事们一起进行备课,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教师之间共同分享知识和教学经验,共同预测教学实际中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共同解决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不仅有利于教师之间知识的共享和学习交流,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提高了备课的效率,提升了教师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3.结伴合作方式
与同行交流方式相比,结伴合作方式范围更小,内容更具针对性。结伴合作方式中,教师是以师徒、搭档等形式进行合作与交流,教师可以从合作伙伴那里获得心理支持,与伙伴之间交流新的想法,实现资源的分享和信息的互通。共同努力,用这种方式培养教师的合作与交流能力,不仅能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同时也有利于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
4.开展教师合作技能的培训
合作型教师文化的构建,除了要消除教师自身的保守意识之外,我校还推出新举措,增强教师合作技能的培训。通过长期观察发现,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愿意与其他教师合作,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合作,找不到合作的话题或切入点,这就需要外界给予帮助。开展教师合作技能的培训可以通过榜样推广和专家培训两种方式进行。所谓的榜样推广指的是先在小范围内开展合作技能的培训,培养优秀个人或教研团队,再把这些经验推广到大范围中。通过活生生的事例来推广教师合作,教师们容易接受,向榜样看齐,吸收榜样的经验,不仅提升了教师自身的合作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群体的合作意识的培养。专家培训指的是请专家针对教师的合作技能的知识开展一系列的讲座,并引导教师在实践工作中使用这些措施。当然,这种培训方式有时也仅是流于形式,但至少为教师树立了合作技能的意识,他们在工作中会注意这些合作技能的使用,尤其是对那些有合作意愿但不知道怎么合作的教师来说,是具有实际意义的。
五、区域内构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成效及思考
4.现代教育技术的探索与实践论文 篇四
论文摘要:研究教学规律,深化教学改革,从学生能力培养人手,对教学中如何开展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深入研究与探索教学规律,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电工基础;能力培养
0引言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的宝藏。”这说明了教学的本身不仅仅是学生摄取了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电工基础与实验》教学理应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我国高等教育应侧重培养具有人类意识、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合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民族精神等多种素质的人才。
1在“过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有人认为对非电专业的电工基础知识教学重点是给学生结论,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具体应用。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教学的过程正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知识的建立、推广、发展过程,基本概念、规律、定理、公式的提出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保持充分的空间和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活动,而不要急于将最终的结果告诉学生。在学生思维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及时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排除障碍,让学生在思维活动中体会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真正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参与了思维的整个过程,使教师的行为转化为学生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学生既掌握知识的结论、明确原理,同时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重视课堂教学在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同学在思想上对本课程不够重视,认为基础知识很简单,或认为该课程与专业关系不大“没有用”。主动找同学座谈,帮助同学们分析原因,让学生理解几个道理:第一,听课是学习的捷径。教师把自己多年的积累,结合自己的体会讲给学生,易懂易会,记忆深刻,比自学省时省力,理解透彻。第二,学习的过程就是能力培养的过程。学习知识就是给大脑做体操,不要说一门课程有用与没有用。在以后的工作中你可能没有机会直接运用某一知识,但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培养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方法却受益终身。作为大学生要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学习知识就是培养能力。第三,学习是竞争力,学习也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在平时的学习中培养起来的。未来社会知识更新迅速、竞争日益激烈,学习能力是最大的竞争力,学习能力是在对每一门课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翻。
3用建构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习能力
建构主义思想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来的关于人类知识学习的理论。“建构式”教学法的基本观点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要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成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要从依靠教师“教会”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并使学生“会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有的知识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师也提出了明确要求: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要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要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按照建构主义进行电工基础教学,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当前的认知结构的前提下,以学生为主体,设计适合学生自主探索的教学情境,有重点地再现电工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过程,同时还要注重为学生创造电工学知识的应用环境。通过教学环境与应用环境的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而且使得建构更加牢固,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4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手段是教师在教学中传递知识信息的工具、媒体和设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是通过媒体辅助教师进行教学,它克服了教师运用传统手段进行教学的局限,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有很强的可复现性并且效率高、信息量大。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要求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还应该能设计、制作适合教学的电子课件,以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促进电工基础教学方法的改革。为此,我们开发了一整套电工基础与实验的教学课件,并建立了网络课程,进一步加大了课堂教学信息量,克服了课时不足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提高了教学效果。
5重视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当今社会,知识和技术发展和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科学技术方面的重大变革不断出现,电子学知识更新很快。人们仅凭大学阶段所学到的基础知识不足以应付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所以,学校的.责任绝不是为培养青年人准备进入具体的“生活”,而是为他们作好继续接受教育的准备。学习的主要作用是为了进一步学习而学习,或者为了变得更完美而学习。可见,终身学习能力对一个人的成长尤为重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终身学习能力的高低将是决定劳动者能否适应社会快速变革的主要因素。所以,我们的高等教育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作为主要价值取向,培养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迎接各种挑战。 在终身教育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必须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整合与优化,强调“宽口径厚基础”。这里的“基础”不仅包括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还包括基本学习能力和完善发展的个性。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要确立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在教学活动中,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激起每个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和创造潜能,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充分展示和张扬学生的个性,以促进学生独立意识、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要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当今的知识经济背景下,信息技术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学习技能,是终身学习的前提和条件,和终身学习的理念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因为,一方面要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另一方面,还应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发展网上教学和远程教学,让学生真正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由地通过网络,实现远距离学习,形成良好的信息素质和学习能力。把这些方法主动运用于《电工基础与实验》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6电工实验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电工实验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应从基础实验操作、验证性实验操作以及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操作三方面着手进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基础实验操作是培养学生基础电工操作的关键,通过基础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通过基础实验教学使电工专业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基础操作方法的掌握;验证性实验是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关键,通过对理论课程验证性实验的教学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了解验证性实验理论基础上通过实际操作得出验证结论,促进学生对验证性实验的掌握,在验证性实验过程中提高学生电工基础实验操作技能,为后期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打下基础;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是培训学生按照实际工作要求或工作内容进行电工实验的过程,是提高学生综合技能的关键,适当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操作能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经,所以要加强和重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时间上给予充分保证。有些教师对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总是存在种种顾虑,怕学生出事故,损坏仪器,怕影响课程进度,往往采取传统实验的指导方法,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对于上面的顾虑,我们采用“外紧内松”的方式,在学生掌握了原理和方法后,大胆让他们做,甚至个别实验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加深学生对正确方法的理解,提高探索问题的能力。采用EWB提高实验的开出率,提高实验的效果,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加有效的保证。
7改革考核内容及考核方法
考核内容及考核方法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和风向标。为克服以前的成绩由最后的试卷决定而造成的学生平时不努力,考试突击复习的弊端,大胆改革了《电工基础与实验》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第一,增加了期中考试,期中与期末考试,侧重知识考核,以综合性试题形式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及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不考死记硬背的内容。期中考试采用开卷形式,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体现学生智能的考核的内容占课程成绩的60%左右。第二,实验考核侧重过程和能力考核。实验是训练学生动手能力的关键,应重视过程考核。要记录学生平时实验操作能力,排除故障能力,课前准备及课后总结情况,这样能反映学生做实验的态度和能力。实验考核占课程考核成绩20%。第三,侧重学风和学习态度考核,量化学生上课情况、完成作业情况、答疑等情况等。独立、认真完成作业、实验报告是掌握所学内容的关键因素之一,学生积极提问题也是学习态度端正的反映,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风是学好知识的保证。学风考核占课程考核成绩20%。综合采取知识、能力及学习态度的评定成绩的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树立良好学风,引导学生把功夫下在平时,避免考试突击。这样学生掌握知识牢固了,能力也提高了。
8结语
【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探索】推荐阅读:
服务型教育体系: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模式08-10
推进均衡发展 促进教育公平的实践与探索09-27
中班建构区域游戏教育随笔09-15
(参考资料)农业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机制的探索与实践08-21
循环经济的区域发展07-05
我国区域发展的政治经济学10-31
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的实践探索09-29
幸福教育特色学校的探索与实践08-10
数学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与反思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