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制约我国利率市场化发展的因素及改革措施(共3篇)
1.浅析制约我国利率市场化发展的因素及改革措施 篇一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风险及防范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深化经济改革,迎接入世挑战的重大措施,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或迟或早终归要实现利率的`市场化.但是,改革孕育着机遇,也蕴藏着风险.利率市场化后可能产生多方面的金融风险,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防范因此可能产生的这些风险,有备而行.
作 者:王琳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学院金融学院02级,310018刊 名:中国科技信息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24)分类号:F8关键词:贷币政策 利率风险 利率市场化 金融体制改革
2.浅析制约我国利率市场化发展的因素及改革措施 篇二
一、我国农村消费信贷的现状
(一)消费信贷的含义及发展农村消费信贷的意义
消费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及基本动力,消费信贷的产正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 阶段的必然产物 ,是社会生产发展和人们消费结构变化的客 观要求。、所谓消费信贷是指金融机构为购买消费品的客户提供的一种信贷业务。它以消费者未来的购买力为放款基础,旨在通过信贷方式预支远期消费能力,来刺激或满足个人即期消费需求。其中农村消费信贷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拓展我国农村消费信贷不仅具有广阔的前景,而且更有其重大的经济及政治意义。我国正处在加速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历史阶段。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村居民消费信贷已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升级,因此拓展我国农村消费信贷是转换增长模式及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和扩大内需的迫切需要。
(二)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 ,国家对破解“ 三农 ” 难题进 行了持续不断的努力 ,随着对农民税收 负担的减免及各方面扶持政策的逐步 落实 ,农民的收入较以前有所增加。农 民为提高生活水平,在建房、置车、购买 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教育等方面的 消费投入也在增加。可是无论在收入 还是消费上的增长速度都远远慢于同 期城镇的增长。伴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 ,农民对 消费信贷的需求也开始出现并呈逐渐 增多的趋势。一些金融机构包括农村 信用社顺应这一趋势 ,围绕国家开拓农 村消费市场的政策导向 ,积极地开展了 发展农村消费信贷的有益探索 ,取得了 一些进展 , 积累了初步的经验。但是 , 从总体上看 ,农村消费信贷的发展还处 于起
步阶段 , 不论是重视程度 , 还是信 贷产品的创新、信贷服务的适应性等都 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不能适应 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急迫需要 ,也不能 有效挖掘发展农村消费信贷的巨大潜 力 ,以至于被人们认为应该具有广阔发 展空间的农村信贷市场却发展缓慢 ,严 重滞后。金融促进经济发展 ,提高人民 的生活水平的作用在农村 ,以及农村信 贷市场上却体现得极不充分
二、国内学者对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发展的制约因素的分析
学者胡志诚(2011年第十二期)认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滞后,农村消费信贷发展环境不足是影响农村消费信贷发展的因素之一。调查显示,80%的银行机构反应农村消费信贷风险控制较难,农村消费体系建设进展缓慢,导致农户资信评估困难,银行机构信贷发展和管理成本加大,影响了消费信贷业务的拓展。
张俊、曾凯(2011年第四期)认为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是影响从村消费信贷需求的因素之一。在消费潜力巨大的农村地区,由于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发展滞后致使有家电消费意愿并具备消费能力的消费者不愿消费,其潜在的消费需求难以变为现实的消费需求。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不够完善,你那个村的社会保障制度更是缺乏,所以农民不得不减少即期消费支出。
作者贺永玲(2009年8月)指出农民相对更为保守的生产生活观念和消费习惯束缚了消费信贷的发展。一是中国长期以来勤俭持家,量入为出的传统消费观念在农村表现的尤为强烈,对“借钱消费”行为还难以完全接受。二是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风险预期增加,抑制了农民扩大生产的行为,仅满足于传统的田间耕作。三是当前诸如医疗、养老、教育等社会保障体系大多不涵盖农村居民,生病、养老、丧失劳动力后的生活费等需农民自行储备,使农民保守的消费观念更加难以改变。四是大多数农村居民在习惯上更注重考虑子女的未来生活,满足于“隔代消费”。这些因素的存在总体上限制了对农村消费信贷的需求水平。
作者李辉(2006年)在其文章中指出,农民收入水平低,承贷能力差是直接影响消费信贷产生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一直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突出问题。尽管国家非常重视这个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增收措施,单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据调查显示,我过农民收入水平普遍偏低,这种收入水平,客观上决定了农民应付日常消费尚可,若用于还本付息的消费贷款,则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二、国内学者对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发展提出的若干建议
作者唐健(2010年12月)认为大力开发适合农村消费特色的信贷产品和服务。一是创新业务品种。金融机构要价款农村消费信贷产品的创新,丰富农村金融产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和风险控制能力以内开发多样性、系列性金融产品,适合农村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要结合农户的实际需要,适时推出灵活便利,易于被农村消费者接受的消费贷款种类。二是创新金融产品。金融机构要由单一的贷款支持向综合性的金融服务转变,积极运用多种金融工具提供银行卡等多方面的金融服务,不断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和覆盖面
学者周文魁(2010年第四期)认为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改进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对发展农村消费信贷有积极的作用。农村信用社要进一步拓宽服务对象,服务范围,服务领域和服务手段,提高人员素质,规范内部管理,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贷和农户联保贷款,推广票据业务,畅通结算渠道,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减轻农民利息负担。金融机构应转变重批发轻零售的传统思想,树立以公司业务和个人业务并重的个性化金融服务新理念,重视研究和开发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围绕农村经济发展目标,简化贷款手续,改进服务水平,加强金融产品创新,开发出适用于农村的消费信贷产品。
作者李香稳(2010年6月)提出深入开展农村消费信贷政策宣传。以农村金融机构为重点,形成对消费信贷的正确认识。当前,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支持的重点仍然囿于传统的生产性项目,在消费信贷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方面自身还存在着很大的制约和不足。必须提高农村金融机构对消费信贷的认识,建立开展农村消费信贷业务的经营理念和业务机制。引导农村金融机构组织内部的工作人员系统学习消费信贷的相关知识和操作经验,提高业务人员的认识水平和操作能力。督促各金融机构尽快设立经营消费信贷的专门业务机构。各金融机构要根据农村消费信贷业务的特点,制定专门的营销策略和服务内容、消费客户群体等,尽快地使农村消费信贷业务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同时,要加强针对农户的消费和信贷知识宣传。积极引导农民更新消费观念,充分而有效地利用舆论宣传媒介,引导农民合理消费,在摈弃铺张浪费等陋习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健康积极的现代消费观念。
作者刘宝珍(2009年)认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相关法律制度是应对我国农村消费发展的对策。近年来,尽管新型农村合作已经建立,义务教育阶段实现了全免费,农村“低保”和养老政策也在逐步推广。但是,“广覆盖,低水平”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尚没有让农民彻底从“看病贵、上学难、存钱养老”的顾虑中解脱出来。只有建立起覆盖整个社会的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解决好农民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才能给农村消费信贷“松绑”,让农民更敢消费。同时,政府应进一步简历相关法律制度,制定有关消费信贷方面的法律和监督机制,使个人信用报告、法律责任、催收贷款、提前还贷等问题有法可依,依法维护农民和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为消费信贷进入良性循环提供制度上的保证。
参 考 文 献
【1】《当前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发展的现状及对策》,高亮,2007年11月(10)
【2】《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几点思考》,田良玉,2006年2月,(41-42)
【3】《农村消费信贷发展缓慢的愿意及对策》,张晓萍,2011年9月第1期,(98-99)
【4】《农村消费信贷发展调查分析》,娄耀萍;梁爱香,2009年6月(74-76)
【5】《拓展农村消费信贷问题探究》,李稳香,2010年6月,(42-43)
【6】《关于拓展我国农村消费信贷的思考》,徐充;张志元,2009年第九期,(37-43)
【7】《论我国消费领域拓展方向》,于海山,2004年2月(66-68)
【8】《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张俊;曾凯,2010年(4)
【9】《农村金融市场需求状况及调查研究》,倪晓倩,2009年8月
【10】《优化消费支出结构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杨婧;周发明,2009年4月
【11】《农村消费信贷的制约因素》,胡志诚;唐健,2010年第12期
【12】现阶段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功能缺陷【N】.中国经济时报,刘化,2004年5月
【13】《拓展农村消费市场的金融支撑研究》,隆宗佐,2007年4月
【14】《改善农户小额信贷的思考》,周淑玲,2006年2月(45-73)
3.浅析制约我国利率市场化发展的因素及改革措施 篇三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需求 供给 制约因素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从企业生产职能部门分离和独立出来的,直接或间接提供中间服务的新兴服务产业,它的重要性很早就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国外学者Grubel和Walker(1989)指出生产服务是服务业的最大且增长最快的组成部分,并认为生产服务是传送人力资本与知识资本的载体;我国学者程大中等人(2006)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作为各专业化生产环节的纽带,能促进产业融合提高经济效率;郑吉昌(2005)则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社会分工,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来源。近年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呈现了快速发展的态势,但总体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所在,研究如何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集成自主创新和国外先进技术,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跨越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1、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1)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显著,但总量较低。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已由2003年的13%增加到2009年的27.5%,但总体发展水平还远低于发达国家,如美国生产性服务业占的比重近年来一直处于36.5% ~38%之间。
(2)生产性服务业初显现代服务经济的特点,但内部结构不合理。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虽已呈现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趋势,但是整体结构仍表现为以传统生产性服务业为主,技术含量高和人力资本密集型行业比重偏低。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2.3%,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约为1.1%,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5.8%,明显高于知识密集型行业。
(3)我国对生产性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仍较低。2009年生产性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只占总投资额的12%,远远低于房地产投资比重23%,说明大量资金都投向具有投机性的房地产业。
2、制约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深层次因素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主要在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存在问题,潜在需求难以转化为有效需求,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总体上规模小、水平低,又难以满足生产者的需要,引发需求和供给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工业生产方式落后造成生产性服务有效需求不足。工业发展方式的落后使得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无法形成有效需求。从内资企业来说,目前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品,并且大多数企业仍采用的是传统生产模式,外包服务不多,整个生产流程基本由企业内部完成,与产品制造相关的金融、市场销售、人力资源、外购信息技术等支出占全部支出的比重偏小,这样既造成企业技术进步、产品开发和产业升级的速度较为缓慢,同时又抑制了对外部生产性服务的需求。从外资企业来说,一般外资企业本国生产性服务较为发达,大多生产性服务由跨国公司或地区性总部负责,对本地金融信贷服务、研发或技术服务需求少,未形成稳定的有效需求。落后的工业生产方式使得潜在需求无法转化为有效需求,没有需求又造成生产服务企业发育不良、服务成本高,生产性服务业处于一种不良循环状态,因此,改变生产方式、鼓励外包服务、增加生产性服务的需求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2)体制性障碍造成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缺乏活力。我国长期存在政企合一、政府垄断经营等体制问题,尤其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市场准入门槛高、管制过多、投资主体单一等问题,这必然导致市场化程度低,造成市场竞争的不规范,从而弱化了竞争机制配置生产性服务业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低市场化程度还抑制和削弱了工业企业外包生产性服务的内在动力。健全的制度环境是保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活力的基础。我国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方面的政策和法规不够健全,也缺乏配套的行业规范,一些行业的政策执行缺少透明度,造成生产性服务业处于无序发展状态,如中介组织。由体制障碍带来问题的严重影响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活力。
(3)城市化水平低使得生产性服务业无法形成有效集聚。城市化水平是制约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又一关键因素。由于服务产品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受到需求的制约,必须以空间和时间上的密集需求为前提。只有当对服务产品的需求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供给才会产生。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不仅可以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条件,而且有利于形成集聚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导致生产性服务业无法形成有效集聚,资源分布相对分散、业态种类较少,弱化了对生产性服务的中间需求,也使得制造业链条上的技术研发、人员培训、经营管理、会计服务、法律咨询、信息服务等关键环节得不到相关支撑服务体系的协作与配合,造成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产生一定的矛盾。总之,城市化水平低阻碍了对生产性服务业需求的形成,制约了生产性服务总量的增长。
(4)人才缺乏和技术水平落后造成生产性服务业低水平供给。生产性服务业属于信息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有发达的信息技术和高素质人才作为支撑。人才与技术主要是从生产性服务业供给角度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源是生产性服务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服务技术设备和手段落后、专业服务技能差、服务业专业人才缺乏致使生产性服务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只能在低端服务上盲目进行重复性投资和恶性竞争,更不能为其他产业提供产业结构升级的服务。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迅速转换,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急剧增加,更需要高水平生产性服务,技术落后和人才匮乏使高水平生产服务供给成为空谈。
二、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相关对策
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必须重视生产性服务的需求和供给,通过需求引导供给,供给创造需求,达到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如何促进有效需求和高水平供给,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建立有效的市场运行机制、营造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是应加大垄断性生产性服务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力度,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分离行政管理职能,进行规范的公司体制改造,加快实行企业化经营,逐步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健康有效的市场运行机制。二是应积极培育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市场。政府应根据市场规律促进生产者服务业的需求增长,通过政府规制引导培育扶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可以要求一些生产性服务功能由专业化的独立公司来完成,同时通过引入竞争,鼓励非公有制经济进入生产性服务领域,增加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三是应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加快制度环境建设。生产性服务业个性化、特色化、智能化和知识密集化的特征,使其更需要制度和规范化发展环境。要逐步健全一整套利于机制运行的政策法规支持体系,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财政资金引导,对生产性服务业进行有计划的培育和扶持。四是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行业协会能通过统一的行业规范和标准,发挥行业自律作用,切实维护和保障行业内企业的合法权益,政府要引导生产性服务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行业协会,强化政府、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之间的沟通联系以及服务业各行业间的协调配合。
2、建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融合机制
制造业企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主体,而制造业企业又通过生产性服务提高了生产力和竞争力,因此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是国内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全球产业发展的趋势。制造业企业应改变生产模式、转变经营理念,在产业链上促使制造业与服务业间的融合,逐步将发展重点集中于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和品牌运作,突出核心竞争力,还应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向服务业延伸,这包括前期的研发、设计,中期的管理、融资和后期的物流、销售等服务,同时可以将一些非核心的生产性服务环节剥离出来,将企业自身不擅长的业务交给专业公司,以此来降低企业成本并扩大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生产性服务企业则应通过整合,不断提高服务供给能力,满足生产企业的服务需求,鼓励规模大、信誉高、服务质量好的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壮大。
3、加快城市化建设,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城市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密切相关,城市经济活动多样化,生产性服务就更专业化,城市空间越大,生产性服务的外部化就越发容易。城市规模的建设能产生产业集聚效应,形成支撑产业发展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进而扩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需求。应按照集聚发展、强化辐射的要求,考虑城市资源、交通、居住、环境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科学合理地划分生产性服务业不同的功能区域,并且给予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以政策扶持,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在区域间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体系和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实现生产性服务业的区域性集聚式发展。
4、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和生产性服务技术创新体系
生产性服务业对信息技术和人才素质的要求很高,而我国技术水平落后,虽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但具备高技术、高素质的劳动力稀缺,这无疑是生产性服务业跨越发展的薄弱环节。要改变现状,一方面应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引进机制,创造性地完善人才的引进和开发利用,通过改善人才的开发利用环境、促进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完善股权、期权激励等措施,面向国内外吸引人才,促进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人才的空间集聚,发挥其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关键作用,并且要切实加大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开发力度,提高教育普及程度和专门技能的培训水平,造就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研发设计、管理人才,培训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另一方面要逐步建立生产性服务业科技创新体系,以企业为主体,实施重点科技工程,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要建设服务业技术创新体系,应增加科技创新技术投入和创新源头建设,提高技术创新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Herbert G.Grubel,Michael A.Walker:Service Industry Growth:Cause and Effects [M].Vancouver:Fraser Institute,1989.
[2] 程大中:生产者服务论[M].文汇出版社,2006.
[3] 郑吉昌: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分工的深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2).
【浅析制约我国利率市场化发展的因素及改革措施】推荐阅读:
碳酸镁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和优势08-27
河南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综述论文10-28
制约基层央行调研分析工作的因素及解决对策11-10
我国货币市场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制约分析09-02
xx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11-12
探讨农业科技风险投资发展制约因素论文07-17
当前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和对策08-05
浅析我国期货市场风险及防范论文08-20
浅析我国国际货运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11-20
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因素和建议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