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信用状况监测系统(通用5篇)
1.区域信用状况监测系统 篇一
区域性海洋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研究进展
在探讨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对区域性海洋灾害监测及预警系统的`总体目标和需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国内外区域性海洋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研究进展情况,并对几个典型的综合监测预警系统进行了详细介绍.
作 者:杜立彬 王军成 孙继昌 DU Li-bin WANG Jun-cheng SUN Ji-chang 作者单位: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山东省海洋环境监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11刊 名:山东科学英文刊名:SHANDONG SCIENCE年,卷(期):200922(3)分类号:P71关键词:海洋监测 区域性 海洋灾害 预警
2.区域信用状况监测系统 篇二
随着继电保护系统的发展及大范围高精度测量系统的建立,电力系统需要一个能提供精确时间基准的网络。目前,电力系统各调度中心、变电站、发电厂的时间基准主要由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或北斗卫星提供,各单位独立授时。基于此现状,需要建立一套地面区域时间同步监测系统,对各单位的时间状态进行监测并形成无线授时的备份系统,提高授时系统的可靠性。
地面区域时间同步监测系统按其工作内容可细分为时间同步部分和时间监测部分。
系统的时间同步过程可分为发送时间基准和接收时间基准2步。发送时间基准是指一级授时主时钟通过GPS、北斗或铷钟等获取时间基准,将时间基准转换为相应的精确时钟同步协议(Precision Time Protocol,PTP)报文后接入数据网并进行远程传输。接收时间基准是指二级授时主时钟通过数据网获取一级授时主时钟所发送的时间同步PTP报文,完成地面区域时间同步。
时间监测过程中,子站内的授时设备向测控设备发送遥信控制脉冲,测控设备产生变位,由事件顺序记录(Sequence Of Event,SOE)记录其发生时刻并发送至远程终端装置(Remote Termina Unit,RTU),由其传送至时钟测量单元(Time Measurement Unit,TMU)。TMU通过比较遥信控制脉冲产生时刻与SOE所记录的测控设备变位时刻得知测控设备的时间偏差。TMU所记录的时间偏差通过调度数据网上传至中心站进行集中监控。
1 实现方式
为了适应一体化电网运行智能系统的发展需要,提出“电网一体化时间同步系统”的概念。通过建设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电网一体化时间同步系统,实现电网时间同步系统的联网,通过“天地互备”技术和网络化技术,构建满足电网智能化运行需要的一体化时间同步系统,从而实现电网时间同步系统的全方位覆盖,一体化时间同步系统将实现从发电到用电所有电力设备时间基准的统一。
系统采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空间卫星授时与基于电力地面网络PTP高精度授时的方式,构建“天地互备”的时间同步网络系统,满足未来电网区域一体化操作的全网时间同步体系。通过该“天地互备”时间同步系统,为供电局提供PTP、NTP、B码、秒脉冲、频率等多种方式的授时功能,为供电局所辖变电站提供高精度的对时服务。
通过时间同步监测系统的建设,实现时间系统的应用监测,包括时钟状态监测、时钟时间精度监测(主钟、备钟、扩展时钟的时间偏差值等)、终端设备接收时间准确性的监测、在线对被授时设备的授时状况进行监测(如通过天脉冲引发的各被授时设备的SOE时标)等。通过在供电公司和变电站部署卫星时间同步装置,接收北斗、GPS卫星信号以及地面网络传递的PTP信号,保证在各个节点上的时间准确度满足电力系统要求。同时在变电站端部署时间监测装置,监测二次设备、站内同步时钟的时间准确度,将对比结果统一上报到供电公司。此外,通过接收传输网的频率,为时钟的提供外频率进行守时。
基于以上因素,地面区域时间同步监测系统由1个中心站及若干子站构成,主站与子站之间通过数据网进行通信。
1.1 系统结构
地面区域时间同步监测系统在中心站内包含1套一级授时主时钟(配有GPS天线及北斗天线)、1台服务器、1套地面区域时间同步监测系统软件及相关网络接入设备。
每个子站中包含如下设备:1台二级授时主时钟(包含北斗、GPS天线)、1台TMU及相关网络接入设备,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1.2 系统简介
1.2.1 中心站
中心站内架设多源核心时钟,该核心时钟接收GPS、北斗卫星时间,结合铯原子/铷原子模块对时间进行平滑处理和精确跟踪,获取稳定时间基准。时间基准信号由各接口模块转换为各种类型的同步信号输出或加以扩展。
配置中心时钟监测装置,完成远程扩展参数设置、时延补偿等同步网相关维护管理参数。实现在中心站对各厂站端时钟系统的板级状态监测,输出时间精确度(时间偏差)的检测。监测数据通过时间扩展通道的上行通道实现,在上行通道中通过分时传输技术分别传送厂站端的时钟的板级状态信息和输出时间信号的精度值。装置同时兼容所有其他时钟接口模块。
装置作为中心的时间检测采集的前置装置,基于模块化时钟架构基础设计,总线结构适应时间监测的需求,并配置有专门开发的具备时间监测能力的网络时间协议(Network Time Protocol,NTP)接口模块。装置可配置多路NTP接口,接收中心核心时钟输出的标准时间,通过数据网对各厂站时间同步监测装置进行授时,同时采集厂站端时钟监测装置上报的数据,配置网络输出将各厂站数据传至中心监测系统。
服务器兼有数据采集、管理、存储等功能,同时用于历史数据管理和报表生成。历史数据通过数据处理子系统获取,在服务器中建立数据库,整个网络的数据唯一。另外,服务器还可与其他系统连接提供实时数据信息。
数据采集子系统,通过调度数据网接收各厂站时钟系统的实时信息并发送控制命令,同时通过网络交换机与时间同步监测装置通信,接收时间同步监测装置发送的标准时间信号及各厂站时钟系统的时间比对数据。
1.2.2 厂站
厂站时间同步监测装置采用模块化结构设计,通过多种接口板接入现场各类不同的时钟信号。同时装置以网络方式通过数据网与中心站核心时钟建立时间同步关系,获取精确时间。装置通过对接入的多种时间信号和中心站核心时钟的时间参考信号进行时间对比,将该信息通过数据网上报至监测中心,实现对时钟设备时间精度的监测功能。对于厂站端的各类时钟装置,通过增设对应的时钟检测输入模块实现不同时间信号的统一转换。
装置实现监测厂站自动化设备的被授时状况。利用增设时钟设备节点脉冲输出准时刻信号,接入到自动化设备的遥信位上产生SOE,分析SOE发生时刻被授时设备的时间同步状况,
装置同时上报时钟监测装置的本体工作状态信息。监测中心通过专用的监测平台软件对监测信息进行统一分析和后期处理,并以多种形式提供良好的管理界面环境。
1.3 传输规约
地面区域时间同步监测系统的传输规约采用的是标准IEC60870-5.104规约。时间同步过程采用PTP(IEEE1588),通过数据网完成。时间监测过程采用TCP/IP的TCP联接方式,子站TMU作为TCP服务器端,中心站服务器作为TCP客户端建立链接。
1.4 工作流程
1.4.1 时间同步过程
时间同步过程的第一步是一级授时主时钟通过GPS、北斗或铷钟等获取时间基准,经过智能时间切换算法锁定时间基准后进行相应的报文格式(PTP报文)转换并输出。一级授时主时钟在进行报文输出的同时从PTP口输出时间基准至网络交换设备,由其连接数据网并将时间基准播发至东坝东、军都变电站。而东坝东、军都变电站内的二级授时主时钟通过GPS、北斗、数据网络或晶振等获取时间基准,经过智能时间切换算法锁定时间基准后进行各种报文格式转换并输出,为电力二次设备进行授时服务。至此,完成一、二级时钟及其所授时设备的时间同步。
1.4.2 时间监测过程
时间监测流程如图2所示。
时间监测过程的第一步是二级授时主时钟通过光纤为TMU提供时间基准,同时通过空接点向测控设备发送遥信控制脉冲。测控设备接收到二级授时主时钟的遥信控制脉冲后产生变位,由SOE记录后将相应的报文发送至RTU。RTU将SOE报文分成2路进行传输,一路直接上传至调度数据网,另一路发送至TMU。TMU比较二级授时主时钟发送遥信控制脉冲的时刻与测控设备产生变位时刻从而获取其时间差,将其与二级授时主时钟的报警信息等一同发送至交换机及本地监控系统。子站交换机将TMU上传信息发送至调度数据网,由中心站的交换机接收并发送至服务器。服务器上的地面区域时间同步监测系统接收TMU的上传信息,对其进行分析运算,进行数据存储、图形化显示、告警等操作,形成对时统、测控设备时间状态的监测。
时钟监测装置比较测出SOE报文传送的变位时间与时钟系统设定的节点脉冲变位时刻之间的时间差,得出以下结果。
1)变位时间差在国网颁布的允许范围内则说明自动化监控系统对时是完好的,说明时钟授时设备与被授时设备间的授时是有效的,且设备对所接受的时钟信息的处理和变位处理时的时间控制是正常的。
2)变位时间差异偏差很大则说明时钟授时设备与被授时设备间的传递过程中有问题,可能存在时钟输出有故障、被授时设备不具备被授时功能、时钟输出方式选择错误、授时报文在二者间的适配性有缺陷。
3)变位时间差异偏差很大,但与原有时钟系统时间差在允许范围内,则说明厂站所运行的由制造商提供的时钟设备与标准UTC时间不一致,需对厂站时钟设备进行精度监测。
1.5 设备功能
授时主时钟同时接收北斗、GPS的卫星授时信号,结合本地铷钟守时模块,通过智能时间切换算法进行时间源的选择。授时主时钟锁定时间源后以其为基准时间进行各种协议转换并输出授时信号。在本系统中主要使用其PTP口与数据网交换机进行PTP报文交互。
安装在服务器上的地面区域时间同步监测系统软件可通过转换器接收由子站上传的信息(各授时设备的基准时间差、测控设备的本地时间与基准时间的偏差、授时设备故障报警信息等),在对信息进行分析运算后可对授时设备故障、测控设备的本地时间与基准时间偏差过大等现象进行实时告警,相应数据及时间戳将同步录入数据库以进行图形化显示。
RTU可汇集各被监测设备接收到二级授时主时钟的遥信控制脉冲后所发送的SOE报文信息,将其分发至调度数据网及TMU。
TMU不仅可以接收二级授时主时钟通过光纤传送的时间基准并校时,而且可以通过比较二级授时主时钟发送遥信控制脉冲的时刻与测控设备产生变位时刻获得时间差,将其与二级授时主时钟的报警信息等一同发送至本地监控系统及子站交换机。子站交换机将TMU的上传信息发送至调度数据网,由中心站相应的交换机接收后发送至服务器以完成时间监测过程。
2 测试结果
PTP同步输出精度测试如图3所示。
其中一级、二级授时主时钟经过交换机与数据网相连,两级时钟间通过PTP协议同步。用2台Time ACC测试一级授时主时钟和二级授时主时钟相对时间基准信号的偏差。
SOE精度指的是二级授时主时钟发送遥信控制脉冲的时刻与测控设备产生变位时刻的时间差,由TMU给出。测量过程中,TMU同时与二级授时主时钟和RTU相连,接收记录二级授时主时钟发送遥信控制脉冲的时刻和RTU发送测控设备变位的时刻,比较2个时刻的时间差便可得出SOE精度。
北斗输出稳定度通过比较二级授时主时钟所输出的北斗秒脉冲与铷钟秒脉冲时间差得到,GPS输出稳定度与其类似。
东坝东变电站、军都变电站的测试结果见表1所列。
3 结语
文章论述了一种基于数据网传输PTP时间同步报文并对电力二次设备授时状态进行监测的系统。重点介绍了系统的结构、传输规约、工作流程及各设备功能,在文末给出对东坝东变电站、军都变电站的测试结果,证明通过数据网构建地面区域实际同步监测系统的可行性及系统有效性。
摘要:为了实现监测网内被授时设备的时间同步及对授时设备状态(时间源信息、板卡信息、报警信息等)、被授时设备时间信息(与授时设备间的时间偏差)等信息,通过在数据网上构建地面区域时间同步监测系统的方法,配置时间同步系统设备和时间时间同步监测系统设备,采用数据网传输PTP时间同步报文并对电力二次设备授时状态进行监测,达到了较高的时间输出精度和监测信息的精度。
关键词:数据网,PTP,TMU,地面区域时间同步监测
参考文献
[1]IEEE Std1588-2008.IEEE standard for a precision clock synchronization protocol for networked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Systems[S].2008.
[2]JEFFERTS S R,WEISS M A,LEVIN J,et al.Two-way time transfer through SDH and SONET systems[C]//Proc11th EFTF,1996.
[3]RFC1305.Network time protocol(Version3)specification,implementation and analysis[S].1992.
[4]ANSI/TUA/EIA485-A-1998.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enerators and receivers for use in balance digital multipoint systems[S].1998.
3.区域信用状况监测系统 篇三
【关键词】 生态系统;生态监测;遥感技术
在环境科学中,环境监测是研究和测定环境质量的学科。它是环境科学研究的基础和必要手段。近年来,水土流失、荒漠化、草原退化和物种减少日益严重,致使生态相当脆弱、自然灾害频繁、环境污染严重,直接危及到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目前单纯的理化指标和生物指标为主的环境监测已不能满足当前的发展要求,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将对环境生态的演化趋势、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作进一步的细致的了解,这時,生态环境监测也就孕育而生了。
生态监测是利用各种技术测定和分析生命系统各层次对自然或人为作用的反应或反馈效应的综合表征来判断和评价这些干扰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危害及其变化规律,为环境质量的评估、调控和环境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可以说,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保护的前提,是生态管理的基础,是生态法律法规的依据。生态监测应以环境管理、生态问题为导向,不仅向环境管理的各个领域渗透,主动为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生态管理服务,而且着重对当地的重大生态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监测和研究,辨识和阐明有关生态问题,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结构完整功能健全)为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生态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一、生态系统与生态监测
生态系统(ecosystem)是英国生态学家Tansley于1935年首先提出来的,指的是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它把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看成是互相影响、彼此依存的一个统一整体。生态系统不论是自然还是人工的,都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它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要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育过程。
生态环境质量是指生态环境的优劣程度。它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从生态系统层次上,反映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是根据人类的具体要求对生态环境的性质及变化的结果进行评定。
生态监测是采用生态学的各种方法和手段,从不同尺度上对各类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分别进行时空格局的度量,主要通过监测生态系统条件、条件变化、对环境压力的反映及其趋势而获得。生态监测,又称生态环境监测,关于生态监测的定义尚不统一,主要表现在生态监测与生物监测的相互关系上,一种观点是生态监测就是观测与评价生态系统对自然变化及人为变化所做的反应。包括生物监测和地球物理化学监测两方面内容。将生态监测与生物监测统一起来,统称为生态监测。
这种观点表明,生态监测是一种监测方法,是对环境监测技术的一种补充,利用的是“生态”来做“仪器”进行监测环境质量。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993)在《环境监测手册》上也认为生态监测是一种综合技术,是通过地面固定的监测站或流动观察队、航空摄影及太空轨道卫星,获取包括生境的、生物的、经济的和社会的等多方面数据的技术。
另一种观点认为生态监测隶属于生物监测。即生态监测是对生态系统级的生物反应上的监测,如:生态监测是比生物监测更复杂、更综合的一种监测技术。其观点从学科上看,生态监测属于生物监测的一部分,但因它涉及的范围远比生物学科广泛、综合。因此可把生态监测独立于生物监测之外。
这种观点表明生物监测从生物学组建水平观点出发,虽然系统地利用生物反应以评价环境的变化,并把它的信息应用于环境质量控制的程序中去,各级水平上都可以有反应,但重点放在生态系统级的生物反应上。
随着环境科学的发展,以及社会生产、科学研究等领域的监测实践工作不断展开,生态监测远远超过了上述各种定义。实际上,无论是生物监测还是生态监测,都是利用生命系统各层次对自然或人为因素引起环境变化的反应
来判定环境质量,都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的相互关系,这无疑又都属于生态学研究范畴。
二、生态监测的类型和微观生态监测
1.宏观生态监测
宏观生态监测研究对象的领域等级很广,小到区域生态范围,大到可扩展全球。它是指以原有的自然本底图和专业数据为基础,采用遥感技术和生态图技术,建立地理信息系统(GIS)。其次也可利用区域生态调查和生态统计。在现阶段,宏观生态监测是以“3S技术”为主。
2.微观生态监测
微观生态监测研究对象的领域等级就相对较小了,从单一的生态类型到有几个生态系统组成的景观生态区。微观生态监测以大量的生态监测站为工作基础,以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方法对生态系统各个组分提取属性微观生态监测则以生物监测为核心。
宏观生态监测必须以微观生态监测为基础。微观生态监测又必须以宏观生态监测为主导,二者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监测应包括宏观和微观监测两种尺度所形成的生态监测网。
3.生态监测的特点
生态监测是在本世纪初发展起来的,到70年代后生态监测成为研究领域,并在理论和监测方法上更加丰富,在环境监测中占有了特殊的地位。其主要特点为:
(1)长期性
自然界中生态过程的变化十分缓慢,而且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控功能,任何一次性(或短期)的、静态性的数据和调查结果不可能对生态环境的趋势作出准确的判断。只有长期监测才能揭示其变化规律,预测其变化趋势。
(2)综合性
一个完整高效的生态环境动态监测计划将涉及到该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的各个方面,监测对象涵盖空气、水体、土壤、固体废物、植被等客体,监测手段包括生物、地理、环境、生态、理化、数学、信息和技术科学等一切可以表征环境质量的方法。
(3)周期性
生态变化过程是缓慢的(如森林演替、木材分解等),而且生态系统本身具有自我调控功能,对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干扰作用反应也极为缓慢。因此,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的时间一般很长,通常需采用周期性的问断监测而不是非间断的连续监测。
四、生态监测的内容
生态监测主要包括生态环境现状调查、趋势分析以及环境污染、土壤酸化、土地利用状况、森林砍伐、城市化等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此外,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环保部门应充分发挥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能,综合评价我国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于2006年3月9日颁布了HJ/T192—2006《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其中指出了生态环境质量的5大指标:即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环境质量指数。
五、生态监测的技术方法
生态监测技术方法就是对生态系统中的指标进行具体测量和判断,从而获得生态系统中某一指标的特征数据。通过统计分析,以反映该指标的现状及变化趋势,在选择生态监测具体技术方法前,要根据现有条件,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技术路线,确定最佳监测方案。当前国家监测总站确定的生态监测技术路线是以空中遥感监测为主要技术手段,地面对应监测为辅助措施,结合GIS和GPS技术,完善生态监测网络,建立完整的生态监测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达到科学评价生态环境状况及预测其变化趋势的目的。
生态监测是一项宏观与微观监测相结合的工作,依靠传统监测手段只能解决局部监测问题,而综合整体且准确完全的监测结果必须依赖“3S技术”。所谓3S技术,即地理信息技术(GIS)、遥感技术(RS)和全球卫星定位技术(GPS) “3S技术”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把遥感、航照、卫星监测、地面定点监控有机结合起来。依靠专门的软硬件使生态监测智能化。使生态资料数据上网,实现生态监测网络化,是宏观生态环境监测发展的方向,是其发展的主要技术。在今后较长的一个时期内,遥感手段将在生态环境监测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作为“3S”技术的核心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其中,已经投入应用最多的是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指从不同高度的平台上,使用各种传感器,接收来自地球表层各类地物的电磁波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对不同的地物及其特征进行远距离的探测和识别,是延伸的环境信息获取、传输、处理、综合分析、发布、为管理决策服务的一整套技术体系。
在江苏,上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前期,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专门设立了环境遥感研究室。此后先后承担了苏南大运河水污染环境遥感研究、太湖水环境遥感分析、蓝藻遥感调查等。2003年起省环境监测中心新成立生态监测部江苏省也确立了,从2005年开始通过全面开展生态环境监测试点工作,2年内形成全省生物、生态和海洋例行监测工作局面,通过对生态环境建设深入探索全省生态监测的技术路线和发展方向。经过各方努力,全省13个省辖市成立了独立的生态监测科室,负责区域内生态环境监测和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评价工作的组织实施,协助开展全省范围内的生态调查工作,使江苏的生态监测水平达到国内一流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4.区域信用状况监测系统 篇四
关键词: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在线监测
城市噪声在线监测系统主要是利用现在先进的网络和通信技术, 对预先设置在一些区域的环境内的检测子系统上的数据进行统计和汇集, 然后把这些数据进行各个时段不同的检测统计, 计算出相应的概率和相关数据的分析, 这些检测都是通过中央控制系统的专业的控制模块来进行统计分析的。
一、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在线监测系统的概述
以往的噪声检测都是环保部门安排专门的环保人员在现场手拿着声级计进行现场的定点监测。因为城市内的各个区域的监测点非常多, 这就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去进行定点检测, 这种检测的方法无法完成大量的检测任务, 所以就要寻求一种新的方法来代替, 噪声在线监测系统也就应运而生了。
环境噪声在线监测系统的主要运作模式就是对噪声进行实时的监控, 是通过中心控制室的电脑来实现对于监测点的控制。相对于以往的检测模式来说, 这种方式就省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除了对于各个区域点的噪声控制, 噪声的在线监测系统还可以对于一些重大的噪声事件进行实时的在线检测, 比如说一些工厂需要进行对一些设备进行噪声检测, 因为需要在各个时间对设备进行不断地检测, 才能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所以说用人工方法是不符合实际的, 所以在线监测系统就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噪声的在线检测系统具有智能化、自动化和数字化以及多功能的特点。适用于环境噪声的自动检测、机场、交通等噪声的自动检测以及噪声事件的自动检测及数据报告还有对于监测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储存等等。噪声的在线监测系统对于噪声污染源的在线监测也非常适用。
噪声在线监测系统的组成部分一般是由控制计算机、数据传输网络、定点检测设备以及与之相配套的一些系统管理软件。它的一般操作流程是首先对监测点进行定点监测单元的设定, 并且采量出相关的数据进行汇总计算, 然后通过传输网络把相关的数据输送到中心控制室, 中心控制室的电脑再进行对于数据的分析和管理。数据传输的过程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完成, 可以用无线电台的传输方式以及MODEM网络传输、还可以用RS-485等多种方式进行传输。
一、噪声在线监测系统的工作原理
噪声的在线检测系统的组成如图所示, 噪声在线监测系统的组成部分一般是由控制计算机、数据传输网络、定点检测设备以及与之相配套的一些系统管理软件。它的一般操作流程是首先对监测点进行定点监测单元的设定, 并且采量出相关的数据进行汇总计算, 然后通过传输网络把相关的数据输送到中心控制室, 中心控制室的电脑再进行对于数据的分析和管理。下面对于它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简单的介绍。
(一) 、噪声在线监测系统的监测单元
噪声的在线监测单元是噪声监测系统的核心单元, 所有数据的监测统计都由这个单元来单独完成。检测单元的功能有很多, 在实际测量的时候要根据情况来进行数据的测量, 在这里简单的运用AWA6270的监测单元为例进行简单的介绍:这种测量仪器的特点就是高智能和袖珍, 它的功能综合了积分声级计、频谱分析仪、噪声统计分析仪、数字式的记录仪、数据采集器以及噪声剂量计等很多仪器的检测功能, 它的检测功能以及技术水平位居国内前列, 这种检测单元的使用能够使检测出的数据更具可靠和准确性。而且它的功能也是非常全面的, 对于不同的测量场合都适用。它的原理构图如下所示:
(二) 、噪声在线监测系统的户外传声单元
传声器的功能就是把检测到的信号转化为电信号, 它是一种声音与电的能量交换器, 主要有三个种类:电压式传声器、电动式传声器以及电容式传声器。电压式的传声器的特点就是结构比较简单, 价格也比较便宜, 对于频率的响应也是比较平直的, 但是由于它的工作受环境温度的影响比较大, 稳定性不强的特点所以不适合进行户外的操作。电动式的传声器的特点就是其本身在操作的时候噪声较小, 数据输出时的阻抗也比较低, 不用安装阻抗变换器就可以直接连接衰减和放大器, 但是它的缺点就是体积比较大, 对于频率的响应也不平直, 比较容易受到磁场的干扰。所以在测量交通系统的噪声时, 这种传声器就不适合。电容传声器就以其较高的稳定性、较宽的频度范围、比较平直的频率响应以及较小的灵敏度的特点, 非常适用于噪声的在线监测系统。
(三) 、噪声在线监测系统的网络传输设备
噪声在线监测的传输设备的使用主要就是通过监测的场合来进行分类的, 根据实践表明, 通常用到的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通过无线电波来进行传输, 主要是通过在监测单元的内部放置无线电台来实现的, 目前上海市就主要运用这种方式来进行数据输送的。还有一种就是南昌市所使用的运用MODEM市话网络进行数据传播, 是通过在定点监测单元的内部放置电话机和MODEM来实现的。
(四) 、电源供给系统以及噪声监测系统的操作性能
噪声监测系统的电源供给主要是市电供给, 接入200V的交流电通过稳压器到12V, 为了防止停电的发生还介入了小型的UPS来进行供电, 确保噪声测量的准确不间断。因为噪声的监测系统主要是在户外进行工作的, 所以一定要具备防雨、防风以及防止鸟停的机械性能, 对于这一点采用了防水机箱的使用以及在结构的前半部分采用防水结构, 所以这种结构的采用使监测系统在户外的也能进行正常的工作。
结语:
噪声的在线监测系统很好地实现了对于噪声的监控, 对于人们的生活不受到过多的噪声干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在技术上也要不断的创新, 使用更加先进的设备更准确的对噪声进行测量, 为居民的生活创造更好地环境。
参考文献
[1]金晖.噪声在线监测系统[J].仪器仪表学报, 2009 (2)
[2]高广春.噪声在线监测检测系统软件的设计[J].计算技术与自动化, 2010 (5)
5.区域信用状况监测系统 篇五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化医疗服务的模式成为研究热点,人们利用网络资源获得医疗服务及医疗资讯,不用去医院与医生面对面会诊也可以达到看病就诊的目的,极大地提高了医疗卫生资源的利用率。目前,已有部分国家将―信息化医疗服务投入使用中,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全世界使用信息化医疗服务的人也越来越多[1,2]。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尤其是无线网络和4G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种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日趋完善,信息化医疗服务将得到广泛的应用,成为21世纪最有前景的产业之一。
二、需求与可行性分析
我国老龄化现象愈发严重。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下降,容易引发各种慢性或突发性疾病。针对我国国情,有限的卫生资源仍然集中在疾病的治疗上。对于老人而言,存在着行动难、无陪护、看病难等诸多客观问题,任何的医疗养老机构、人员无法长时间做到24小时对所有的老人进行实时监护并给出相应的健康指导意见。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面向老人的健康监护系统的研究目标为:被监测者在社区的无线网络覆盖范围之中,可实时监测老人健康数据并将数据传输到控制中心。
检测数据正常则存储备案,以备日后作统计分析、预防;当老人突发状况,系统采集数据异常,区域控制中心显示数据、发生地理位置并警报响起,提示医护人员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避免错过最佳处理、救治时机;同时控制中心系统自动向突发状况老人的第一联系人手机推送消息,报告相关情况。系统的研发力促达到24小时不间断的数据采集和检测系统,形成个人—家庭—社区的初级医疗服务供给体系,真正做到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研发过程中所使用的单片机,传感器等设备材料价格低廉耗、费资金较少、仿照中国科学院实施“海云工程”,并推出低成本的健康服务[3],保证产品市场化利润空间。实施过程中,拟解决软件与硬件问题,所采用的java+sevlet开发技术、嵌入式开发技术以及移动app开发技术均为成熟技术,在技术上,不存在瓶颈。调研充分前提下研究方案完全可行。
三、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3.1系统模块结构
根据需求,进行分析设计,划分模块如图1所示[4]。
3.2系统网络结构设计
根据系统需求、技术可行性以及现实情况,设计网络拓扑结构如图2所示。
3.3主要功能
(1)终端检测模块。由医学领域专家制定生命体征数据标准,开发监测心率、血氧、体温等模块。对设备佩戴者进行实时监测并将检测数据通过网络传送到数据分析处理中心。
(2)数据分析处理模块。接收终端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如果数据一切再医学领域专家设定的标准范围之内则正常存储以备分析预防,如果处在异常状态下则根据设定数据匹配危险系数给出信号。
(3)数据推送模块的功能为当数据分析处理模块信号为高危时启动数据推送功能,将高危人当前生理状态通过消息或短信的方式传送给其第一负责人。
(4)报警模块的功能为当数据分析处理模块信号为非正常状态时给予响铃等报警提示。医护人员根据报警的具体类型采取相信行动、避免错过最佳的援助、救治的时间。
3.4系统目标
首先使得老人在固定区域内可自由活动不影响实时监测生命体征数据、理想误差;其次,当数据发生异常报警时,上位机软件显示出当前一个时间段各项生命体征各项数据,并指出报警地点,医护人员可以根据现实异常数据大致判断原因并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实施处理、救治,从根本上解决老人“无人管”或“管得晚”的问题,系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四、总结
国内外面向社区老人的健康监护研究,局限在有线设备并将被监测者束缚在很小局部范围内,限制了实时性和使用便捷性,基于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健康监护系统的研究具有研究方向和内容的创新性。
参考文献
[1]饶克勤.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政策思考[J].中国执业药师,2008,5(12):9-12
[2]刘林森.信息化时代的信息化医疗服务[J].上海信息化,2010,(01):84-87
[3]樊建平,张元亭,王磊.实施海云工程实现低成本健康[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2(7):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