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数学思维

2024-11-11

如何培养孩子数学思维(共12篇)

1.如何培养孩子数学思维 篇一

如何开发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

1如何开发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

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要有方向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方向明显特点是单向直进,即顺着一个方向前进,对周围的其他因素“视而不见”。而皮亚杰认为思维水平的区分标志是“守恒”和“可逆性”。这里在所谓“守恒”就是当一个运算发生变化时,仍有某些因素保持不变,这不变的恒量称为守恒。而“可逆性”是指一种运算能用逆运算作补偿。学生要能进行“运算”,这个运算应当是具有可逆性的内化了的动作。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定向集中思维,又要注重多向发散思维。前者是利用已有的信息积累和记忆模式,集中向一个目标进行分析推理,全力找到的合理的答案。后者是重组眼前或记忆系统中的信息,产生新的信息。解答者可以从不同角度,朝不同方向进行思索,探求多种答案。在对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越来越强烈的今天,我们必须十分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方向性,要利用一切教材中的有利因素,训练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的思维方法。

多媒体教学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多媒体作为常规教学的辅助手段,越来越受到小学数学教师的重视,这与它的积极作用是分不开的。幻灯、投影的特点之一就是具体形象、生动直观,能给学生提供鲜明、生动、明晰的视觉形象,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量角器的认识和使用”一节,如照书本插图或模型教具讲解,可见度太低,会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假如把透明量角器放在投影仪的载物台上,通过投影进行讲解,则能满足学生视觉直观需要,使学生聚精会神、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起源于观察,观察又给思维提供资料。幻灯、投影能在较短时间内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的感官和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如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若运用活动而色彩鲜艳的幻灯片,再辅之以简单明确的表达,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激发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切割、拼凑方法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同时搞清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以后学习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打下良好的基础。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幻灯、投影不仅为学生提供从未涉及过的事物或现象,而且为直接感知观察这些事物或现象创造了条件,并且把间接知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既突出了事物的重点和本质特性,又便于学生观察,形成表象,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观察力。如讲“圆柱体表面积”一节内容时,投影圆柱体和圆柱体表面展开后的复合幻灯片,学生就能清楚地认识到圆柱体的表面积是由“两个相同上、下底圆面积和一个侧面积组成”。而侧面展开后恰好是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上(或下)底面的周长,宽是圆柱的高。

2如何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

抓好习题课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运用能力?

数学教材课后的习题,很多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题型等特点。在教学中不但应注重学生掌握课本中的概念知识,还善于引导学生去挖掘习题的涵与外延,使学生在探究问题中能够融会贯通,应用自如。在拓宽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了概念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运用能力。?

另外,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情况设计一些有代表性、难度相当、巩固性和灵活性的习题,通过多种练习形式,不仅有助于加深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

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申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每教一点新知识都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

如在教圆的面积时,先复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面积求法,然后引导学生从图形的变换中得出圆的面积求法,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求面积的公式。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温故知新,将新知识纳入原来的知识系统中,既巩固了知识,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3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

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应有规律

数学思维中的规律包括形式逻辑规律和辩证逻辑规律以及数学本身的特殊规律。它们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存在着形式和内容、具体与抽象、特殊与一般的关系。要使学生学习富有成效,必须揭示知识的内在的联系与规律。如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概念之间的联系;四则计算中的五大运算定律,是数系运算根据的通性公式;和、差、倍、分四种基本数量关系是各种应用题的基础等等。

规律揭示得愈基本、愈概括,则学生的理解愈容易,愈方便,教学的效果也越好。因此,教师在新知识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迁移的功能,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思维方法,去解决新的问题。如我们在教了“5乘以几”的乘法口诀后,可以让学生用这种思考方法去推导其他乘法口诀;学了“加法交换律”的推导后,可以同样的方法学习乘法交换律;学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后,可以同样的方法学习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等等。

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脉络清晰化

1.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起点。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并总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或从旧知识引入,这就是思维的开端。从学生思维的起点入手,把握住思维发展的各个层次,逐步深入直至终结。如果这个开端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或思维特点,学生就会感到问题的解决无从下手,其思维脉络就不会在有序的轨道上发展。

2.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转折点。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壳”的现象,这就是思维的障碍点。此时教学应适时地加以疏导、点拨,促使学生思维转折,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4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勤练,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由于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很慢,因此我们会发现学生思维呆板和功能僵化是大量存在的,这与教师的教学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的灌输式和注入式的教学导致学生缺乏应变能力,学生陷于题海不能自拔,不能灵活解题。课堂讲授例题,过多地或片面地强调程式化和模式化,也容易造成学生只会按模式解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数学教学的特点之一是练习较多,这里所说的练习包括口答与笔练。一连串有计划的课堂提问,可以加快学生的思维节奏,使学生的大脑处于高速运转状态。有些提问是学生无法预测的,因为那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提出来的。应用各种方法转换教学形式,使学生适应各种变化,加快思维节奏,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很有好处。

有序,培养思维的组织性

学生由于较多地依赖教师的复习总结,比较习惯于单一地思考问题,不善于把所学的内容归纳整理。还有一些学生只能应付做题,对所学知识不能构成体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内容加以组织和整理,使知识系统化,这种系统不能简单地认为是课本上已有的,而要进行思维加工,使之符合认识规律。

而对于高年级学生,更需要进行这方面的思维训练。数学学科的系统性较强,知识的前后联系较紧密。因此,每学完一个单元,教师要提醒学生自觉地整理与总结,按自己的体会将知识串起来,这样有利于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2.如何培养孩子数学思维 篇二

由于学生所生存的环境不尽相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造成了差距。而通过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有效解决学生学习数学所存在的差异,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1. 注重数学思维能力同数学知识、技能相结合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并不是仅仅将数学知识全部灌输于学生的脑海之中,同时还要利用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由此,在进行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将数学思维同数学知识与技能相结合,让学生能够进行较为有效的数学知识学习,继而加强学生对数学能力的理解。

2. 数学思维能力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培养,对于促进学生能够应用数学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具有数学思维能力的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思维能力与发散思维能力。由此,数学思维能力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故而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较为重要的,它不但能够让学生得以全面的发展,同时能够为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策略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进行具体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所谓数学思维,它包含着较为丰富的空间想象力与归纳总结能力。它能够有效地促进小学生发现问题、观察问题、探究问题与解决问题。故而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

1. 以具体到抽象认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师在进行数学基础知识教学时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概念理论的教学。而概念理论方面的知识相对于小学生而言比较抽象,故而难以使学生有效理解知识。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活动中,首先要以具体实物进行教学,再慢慢脱离实物,向抽象的知识转化,从而有效地让学生形成抽象性思维。利用具体的实物进行数学教学,不但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同时能够促使学生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相关定理,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以有效的培养与发展。例如,在进行“1~5的认识与加减法”教学时,学生虽然很容易就学会1~5的数,但要有效地使学生掌握1~5的加减法就有一定的难度了。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利用教室里的实物引导学生进行加减法。比如以五个粉笔为例子,一个粉笔加上一个粉笔,让学生自己数数有几根粉笔,以此类推,让学生通过实物掌握五以内的加减法。

2. 通过数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从身边实例出发,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合理的教学活动。对于每一环节的数学知识点,教师都应设计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与探究,从而有效地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以前学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有效掌握现在所学的知识。而这正是通过数学重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通过这样方式,能够有效促使学生对以前的知识进行回顾,有效地巩固了学生新学到的知识,提升了小学生的学习水平。例如,在进行“6~10的认识与加减法”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关于以前所学的“1~5的认识与加减法”同时要将“6~10的认识与加减法”知识融入问题之中去,使学生通过对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进行解决,对以前学习的知识进行回顾,同时有效地掌握新知识内容。

3. 通过生活实际与数学教学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来源与生活,同时也服务于生活。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同数学内容相结合,以生活中的数学例子进行教学,使抽象的数学理论知识具体化、生活化,促使数学课本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对此,教师需要有效地指导学生将数学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与生活中,促使学生通过数学知识对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从而有效地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行培养。由此,利用生活实际与数学教学内容相结合,不但能够有效地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同时能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总之,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活动中,不但要使学生学到基本的数学知识,为今后的数学知识奠定基础,同时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就是主要途径。对此,需要小学数学教师不断更新数学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进行数学思维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小闯.合理挖掘数学中“错误”的价值[J].考试周刊,2012(79).

3.如何培养孩子的“共赢思维” 篇三

受人瞩目的“复旦大学投毒案”终审之后,当事人林森浩——一个免试进入复旦大学医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的高材生,用一句话来概括自己堕落的根源:“思维方式是我能力上的弱点……我需要把自己的思维方式做一些调整。”据林森浩的父亲说,林森浩是个“很上进,很孝顺,很顾家,很善良的孩子”。那么,他为何瞬间变成了杀人魔鬼?在众多校园案件中,我们看到一个共性:当事人往往将自己与被害人(同学、老师、恋人等)的关系,理解为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甚至是你死我活的对手关系。他们会在失去理智时迁怒于对方,直到痛下毒手。反思我们的家庭教育,似乎大都忽视了对孩子“共赢思维”的培养,教给孩子的只有竞争。那么,我们如何趁着孩子年幼,将“与他人共赢”的意识深深烙在孩子的心里?我们如何规避恶性竞争带给孩子的功利性的思维模式,营造出一种“多方共赢、互助友爱、敬畏生命、坚守底线”的良性思维?

灰姑娘的继母不是坏人

(郭女士,34岁,绘本馆店主)

我的绘本馆会定期请专家给小朋友讲故事。在一堂课上,专家问孩子们:“如果你是后妈,你会不会阻止灰姑娘参加王子的舞会?要诚实哟!”其中有几个孩子回答“会”,理由是爱自己的女儿,希望女儿当上王后。

老师就此启发孩子:“所以,灰姑娘的后妈只是对别人不够好,可是她对自己的孩子很好,你们明白了吗?她不是坏人,只是她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他的孩子。”

老师告诉孩子们:“后妈和姐姐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她们相信世界上只有一位王子。但是,我告诉你们:世界上有很多像王子一样优秀的男子,如果王子没有选择你,你也可以很幸福,甚至比灰姑娘更幸福……”

孩子们恍然大悟:“哇!要是后妈和姐姐们明白这个道理,她们一定会真诚地祝福灰姑娘,就不用经历割脚趾、割脚跟的苦头了。”

在课后沟通中,专家感慨当下教育在培养孩子共赢思维方面的严重缺失,我也从中得到启发,在日常生活中刻意用点滴的生活小事来培养女儿湘湘的共赢思维。当湘湘紧紧抱着糖果,不愿意分享的时候,我会告诉她:“分享出去,你就会得到更多。”她尝试去做,我总给她加倍的奖励。如此训练多次,湘湘就会意识到,分享能让糖果倍增。有时候她主动分享,人家也会主动回报她。得到意想不到的礼物,湘湘就更愿意分享了。

别的小孩到我家玩,湘湘紧紧抱牢玩具大叫:“我的,我的!”我的策略是下次提前问她:某某小朋友晚上要来,哪个玩具是你特别不想分享的?湘湘告诉我之后,我会把那个玩具收到柜子里。然后我问她:“剩下的玩具可不可以给她分享?”湘湘点点头。她分享之后,我给她奖励。慢慢地,她意识到“玩具可以越分享越多,大家一起才好玩”。我发现这比强行夺走孩子的玩具给其他小朋友效果更好。

湘湘上幼儿园之后,班里唯一一个比较新的凳子,成了大家午睡后快速起床的动力。我也鼓励湘湘穿衣服快一点,争取抢到新板凳,但是我会问:“没抢到的时候,你恨不恨抢到的人?”当她表达自己的嫉妒和怨气时,我就引导她用换位思考来消除不良情绪:某某从前抢位子也失败过,她经历过你现在的感受。假如哪天你抢到了新板凳,你希望别人为你高兴,还是因此讨厌你?

我的婆婆质疑我:“上好的中学、大学,都要竞争。资源是有限的,你不教她利己,将来她会吃亏的。”但是,我和老公都相信未来社会是“团队作战”的时代,孩子拥有宽广的心胸和合作精神要比计较眼前的蝇头小利重要得多。

在幼儿园,湘湘常会听到小朋友说“某某是我的好朋友,我要把芭比娃娃给她玩”、“你不是我的好朋友,我不给你玩”之类的话。小孩子之间因为亲疏关系,常常在分享这件事上表现出不公平。这种情况,我事后会和湘湘讨论:假如你带来的分享物只给自己的好朋友,别人想要怎么办?虽然他跟你关系不是很好,但是他被拒绝的时候是不是很难过?我帮助湘湘通过情感的换位,感受别人的心理,并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慢慢建立起“平等分享”的规则。

看动画片和读绘本时,我常常引导湘湘抛开“好与坏”的模式思考问题。比如,看《喜羊羊与灰太狼》时,我问湘湘:“灰太狼一家,总是饿肚子,也不开心。你能不能想出对大家都好的解决办法,比如发明羊肉味道的豆腐,口感很好的青草蛋糕?”再比如,湘湘爷爷爱看抗日剧,我告诉湘湘:“是战争让这些鬼子变成了坏人,在和平年代里,他们或许是很爱家人、很有爱心的好人。所以,无论何时,在不伤害自己的前提下,都不要伤害生命。”

我鼓励湘湘参加钢琴考级,借此来提升她的自信心。当湘湘在四级考试遭遇失败时,我给她买了一个蛋糕。一是奖励她经历的练琴辛苦,二是奖励她真诚地向考级成功的兴趣班同学表示祝贺。我们教导她:“争第一名是好的,但是失败后的心态也同样重要。”

有一天,湘湘告诉我:“明天幼儿园要评比,老师让穿衣服最慢的陈晓敏请假(注:因为老师之间恶性竞争,会让‘拖后腿’的孩子评比当天不去幼儿园)。但是我跟老师求情,保证明天午休起来时,我会很快穿好衣服然后帮陈晓敏穿。”这件事足以说明,我的教育是有效果的。

今年3月份,电视新闻上出现了恐怖分子在昆明火车站滥杀无辜的画面。当大人发表自己看法的时候,湘湘突然说:“那些人(暴徒)为什么不知道被砍的人不是坏人?他们(暴徒)或许很不开心,但他们不应该伤害生命。”从这句话里,我更是听出了湘湘已经知道“敬畏生命,不迁怒于无辜”的做人底线。

小孩子的世界就像白纸一样,大人告诉他世界有足够多的资源来分享,他就会善待自己和别人;大人灌输他世界是弱肉强食胜者为王,他就会争强好胜,不择手段。在这个时代,跟孩子讲“共赢”,讲“和谐”,讲“大家好,我才能好”,讲“为别人成功而祝福”……都不是容易的事情,但只要坚持去做,就会有收获。

得不到的就能毁灭?

(常先生,44岁,国企员工)

我儿子建安上幼儿园小班时,幼儿园建议我们转学。园长告诉我,吃点心的时候,建安吃完还想要,被老师拒绝了。建安生气地往老师的托盘里吐口水,说:“我得不到,你也甭想得到!”当老师要将他拉出去罚站的时候,他推倒了桌子,小朋友的盘子都掉到了地上。

这件事足以说明,我儿子曾经多么自我、霸道。我妻子婚后一直不孕,做试管婴儿失败两次后才生出建安。可想而知,儿子在家里是多么受宠。不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宠爱他,他妈妈更对他唯命是从。建安控制欲和求胜心都特别强,如果大家不按他的想法做事,或是做游戏输了,他就会用打人来宣泄。看到他肆无忌惮地打老人,我想管教他,我爸却骂我:“40岁才养出来的儿子,你还舍得打?”每次建安出去玩,爷爷奶奶总会带着很多零食。当建安打人或是抢东西时,他们就以送零食的方式抚慰受欺负的小朋友。建安上幼儿园后,这样的事越来越多。老人们习惯了登门道歉,回来也只是口头警告建安,还向我隐瞒这些事。

幼儿园建议我们转学,家人们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借着幼儿园最终作出的“留校察看”的决定,表达了自己的立场:“下次我管教建安,你们最好出去遛弯儿。要是拦我,我就带着建安搬出去住。”

那段时间,我经常从电视上找反面教材教育儿子,当看到坏人因为做了坏事受到惩罚时,我会趁机教育儿子:“这个人小时候霸道任性惯了。长大了,他过得不幸福,就去祸害别人。这跟你推倒幼儿园的餐桌是一个道理:你得不到,你就不许别人得到……这种想法必须改变。”

接下来,只要建安做损人利己或者损人也不利己的事情,我都会坚决制止他,并用他最害怕的坐惩罚凳和没收玩具等方式来管教他。我特别反对棍棒教育,但是建安的毛病根深蒂固,当别的方法都没用的时候,我也会动手。但是,绝大多数时候,我都尽量心平气和地摆事实,讲道理,引导他培养共赢思维和自我节制的能力。

在幼儿园老师建议下,我从图书馆借了《赢不是一切》《手不是用来打人的》《语言不是用来伤人的》等儿童绘本和儿子一起看。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我引导建安知道“赢”要有哪些底线——比如公平竞争、不打人、不伤人、不损害公共利益……

我家人都喜欢打牌,建安也很爱观看。我故意在打牌的时候压着我的同伴,最终让对家赢了。建安大叫:“爸爸,他是你的同伴,你压的应该是对家!”我趁机引导他:“你和同伴一起赢,是不是更开心?”或者说:“你看,输牌的人也玩得很开心,这说明‘让别人赢’并不丢脸。游戏中赢不是一切,公平才最重要,输得起也是好男儿。”

针对“打人”问题,除了严加管教,我还想了个“养蚕”的好办法。蚕的身体很软、很弱小。儿子在给它们换桑叶的时候,必须轻手轻脚。他稍微不留神,就会让蚕死于非命。从一个黑黑的小卵,到白胖胖的蚕虫,建安体会着陪伴生命成长的惊喜与不易,他的爱心和细腻也同蚕宝宝一起长大。虽然,他偶尔还是发脾气打人,但我提醒他“要向小朋友真诚道歉”时,他不再是很敷衍地说“对不起”,而是真诚地给人家吹一下或揉一下。

周末的时候,我带着建安去草地上踢球。如果有其他小朋友加入,我就把他们编成“进攻队”,我做守门员。我让建安教那些不怎么会踢的小朋友,并且传球给他们。当小朋友进球的时候,建安随之高兴得手舞足蹈,他意识到“帮助别人去赢”,也很开心。

经过一段时间的严格管教和悉心陪伴,建安改变很大。老师也反映说,建安身上唯我独尊、自私自利的毛病已得到明显改善。

共赢思维与分享行动

(孔老师,上海浦东幼儿园高级教师)

大家都知道要让孩子学会“分享”。然而,很多家长却不懂得分享背后的“共赢思维”,以至于孩子的分享行动仍受“利己思维”的支配。

我来举几个例子:有的孩子只将自己的东西分给要好的同伴,却对另外的孩子非常刻薄。有的孩子将零食、玩具随便分发:“给你们吧,反正我家里多着呢!”有的孩子在分享时附加条件:“我给你,你要选我做班长。”还有的孩子是迫于父母的威逼利诱而分享:“给你吧,其实我一点都不想这么做。”

在以上的例子中,家长都忽略了培养孩子的思维。正确的做法是,先培养孩子的共赢思维,然后用分享的行动去强化这种思维。因为思维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会真正影响孩子一生。那么,如何培养共赢思维呢?

首先,家长要认同孩子的感受。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独占意识和利己思维。案例中湘湘的妈妈理解孩子对某些玩具的感情,她在小朋友到来前会问孩子“哪些玩具你不想分享”。这样做,既维护了湘湘在小朋友心目中慷慨的形象,又避免了到时候抢玩具的尴尬。最重要的是,她一直用快乐的感受引导湘湘学习分享。湘湘分享了,所以感觉很快乐,然后她就愿意多分享一点,然后感觉更快乐……最后,孩子发现这个奇妙的规律,由内而外地愿意去分享。

其次,家长要以身作则来引导孩子。某些家长常给孩子唱高调,要求孩子“不自私”、“大方一点”、“考虑别人”,自己却在为人处世上非常利己。这样的家庭教育,只会让孩子变成一个装大方的伪君子。家长要给孩子做榜样,并且在小细节上引导孩子。

再次,家长要充满耐心地鼓励,让孩子感受到他和小朋友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幸福点。如果他满足别人,就会给自己带来幸福;如果他只顾自己,给别人带来痛苦,自己也会更痛苦。有的家长对孩子说:“你要分享,这才是好孩子。”我不建议幼儿家长动辄将孩子的行为与人格的形容词(比如好、坏)联系起来,这会给孩子带来“我不得不分享,否则我就很坏”的压力。我建议家长帮助孩子发现:“你看他得到分享后笑得多开心!”这样,孩子感觉到他给别人带来了快乐,通过分享给大家带来了快乐。

对于一些特别霸道自我的孩子,家长们在设立规矩的同时,可充分使用游戏的方法。扮演被狼欺负的羊、倒地无人扶的狐狸爷爷、没人喜欢的秃头娃娃等弱者角色,会让孩子感受到别人的需要,唤起同情的情绪体验,促进他们社会性的发展。

进行“帮助别人赢”的球赛、爬山、竞赛等活动对这些孩子也大有裨益。家长常问孩子:“你最想帮助谁赢(成功)?你可以教他点什么?”家长要教孩子关心赢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帮助别人获得了成功,他们的友谊就更深厚,更令人愉悦。

共赢思维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帮孩子树立道德底线,让他们知道,无论何时都不能将自己的失败迁怒于旁人。当孩子受挫的时候,教他们用运动、语言等方式来移情。在孩子情绪稳定之后,家长再帮他们审视失败,正确归因。这样,孩子从小就知道迁怒于人和伤及生命是绝对不能做的事,他们长大后就会成为一个让父母放心、对社会有益的人。

4.如何开发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 篇四

有序,培养思维的组织性

学生由于较多地依赖教师的复习总结,比较习惯于单一地思考问题,不善于把所学的内容归纳整理。还有一些学生只能应付做题,对所学知识不能构成体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内容加以组织和整理,使知识系统化,这种系统不能简单地认为是课本上已有的,而要进行思维加工,使之符合认识规律。

而对于高年级学生,更需要进行这方面的思维训练。数学学科的系统性较强,知识的前后联系较紧密。因此,每学完一个单元,教师要提醒学生自觉地整理与总结,按自己的体会将知识串起来,这样有利于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5.如何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篇五

5.同样可用它剔除地板、桌子缓和指甲缝的脏东西等等;

6.必要时,可以把整个回形拉直,当作鞋带使用——把它穿过鞋带孔扭结起来;

7.把回形针缝在窗帘布上端,代替窗帘圈;可将它别在纸模型飞机的头部,做重锤用;将许多回形针串联起来,还能做项链,等等。

下面是一则成功的家教案例:鼓励孩子“异想天开”

儿子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数学老师让人捎口信要我们去,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件事:数学教学正进入直式运算阶段,学生们都能按照老师的要求,从低位向高位顺序运算,惟独儿子别出心裁地从高位到低位进行逆向运算,经老师指出后,他竟顽固地一意孤行。

我们回家盘问时,儿子振振有词:“左边算到右边是我想出来的窍门。对听这么一说,我们意识到,儿子虽然违背规律进行运算,却透露出一种萌芽状态的独创精神。

于是我们在对他的“找窍门”给予充分肯定之后,循循善诱地告诉他,对自己周围的事物要多方位地观察,对思维结果还需验证,验证的标准就是看它的实际效果。然后,我们与他一起分析逆向运算的弊端。最后,他口服心服地毅然忍痛割“爱”了。

6.如何提高孩子的数学思维 篇六

笔者认为:思维是智力的核心,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饱受批判的题海战术,从思维的角度上说,无非是以重复的过程,让学生重复解题的思维过程,使思维在反复中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说,是训练学生的思维,关注学生的思维形成过程。只是这种方法过于机械化、形式化。且称为“海”,明显是用之偏颇,过犹不及。应当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例如:在讲一步计算的除法应用题时,就应让学生说列式后再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让求份数和每份数应该用除法计算,在学生的头脑中有抽象的印象。从而能更进一步掌握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由求份数演变而来的,能够举一反三。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实际过程,看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是否思维,思维的路数。交流合作往往会有所发明创造,因此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充分体现生与生、师与生多向交流,虽然主张合作但必须让学生有独立的思考之后再合作,让合作交流有目的性,通过同学之间讨论,做到资源共享,培养合作精神。

重兴趣,讲探究

数学思维是逻辑思维为主,这恰恰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差异。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所以往往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集中在成就感的方面。即马斯洛动机学说中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对于数学思维的本身,常常兴趣不大。这个问题归根结底是对小学阶段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说过:数学是美丽的。如何让小学生发现数学思维的美丽?小学数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关键在于利用学生的形象思维,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

7.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 篇七

数学直觉思维是人脑凭借已有的经验知识、能力、智慧, 不受逻辑规则的限制, 根据一定的意向, 从整体上对数学对象作敏锐想象与迅速判断, 直接领悟、把握数学对象及其规律的一种思维形式, 它类似于猜想, 它表现为灵感、顿悟。就如同古诗中所描述———“山重水尽疑无路, 柳尽花明又一村”;“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科学史表明, 许多重大的科学发展都得益于直觉。数学家亨利·彭家勒明确地说:“逻辑用于证明, 直觉用于发明。”这就是说数学创造往往开始于不严格的直觉思维, 继而才是严格的逻辑验证。因此直觉思维是学生学习素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 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呢?我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 为直觉思维建立基石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 只有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才能最大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潜力。兴趣更多来自数学本身, 成功可以培养一个人的自信, 直觉发现伴随着很强的“自信心”。相比其他的物质奖励和情感激励, 这种自信更稳定、更持久。当一个问题不是通过逻辑证明的形式而是通过自己的直觉获得时, 这种成功带给他的震撼是巨大的, 内心将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学习钻研动力, 从而更加坚信自己的能力。

二、注重知识的储备, 为直觉思维提供源泉

若没有深厚的功底, 是不会迸发出思想的火花的。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应该告诫学生千万不要把“直觉”当作是凭空臆想、想当然、胡乱猜测, 猜也是有根据的, 就像没有坚实的地基哪有高耸入云的大厦一样, 数学直觉是以扎实的知识为基础的。知识储备越丰富越广泛, 逻辑思维能力就越强, 猜对的几率也就越大。阿达玛曾风趣地说:“难道一只猴子也能应机遇而打印成整部美国宪法吗?”要告诉学生:“没有苦思冥想, 也不会有灵机一动, 直觉的灵感是勤劳和自信的产物。”

三、数形结合, 培养直觉思维的敏捷性

“数”和“形”是数学中最基本的两大概念, 数量关系借助了图形的性质, 可以使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化、形象化, 使一些数学问题简单化。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引导学生通过深入观察、联想, 由形思数, 由数辅形, 借助图形特征启示诱发直觉, 对培养直觉思维的敏捷性、准确性大有裨益。

四、类比联想, 扩展直觉思维的方向

联想是产生直觉思维的先导, 是由此及彼的思考方法, 对某些数学问题, 若能类比联想一些形式相同、思考方法相似的熟悉问题或常规问题, 引导学生对这类问题进行联想, 拓展联想空间, 是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又一重要途径。

五、合理猜想, 发展直觉思维的能力

猜想作为一种直觉的判断, 并不完全可靠, 但猜想可使思维跃过常规思维的细微步骤, 而直接感受到那些未曾出现的东西, 找到解题捷径。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培养学生进行猜想,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发展学生直觉思维, 掌握探求知识方法的必要手段。

8.小学数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篇八

关键词:数学思维;重要意义;综合能力

一、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意义

由于学生所生存的环境不尽相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造成了差距。而通过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有效解决学生学习数学所存在的差异,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1.注重数学思维能力同数学知识、技能相结合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并不是仅仅将数学知识全部灌输于学生的脑海之中,同时还要利用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由此,在进行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将数学思维同数学知识与技能相结合,让学生能够进行较为有效的数学知识学习,继而加强学生对数学能力的理解。

2.数学思维能力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培养,对于促进学生能够应用数学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具有数学思维能力的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思维能力与发散思维能力。由此,数学思维能力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故而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较为重要的,它不但能够让学生得以全面的发展,同时能够为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策略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进行具体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所谓数学思维,它包含着较为丰富的空间想象力与归纳总结能力。它能够有效地促进小学生发现问题、观察问题、探究问题与解决问题。故而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

1.以具体到抽象认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师在进行数学基础知识教学时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概念理论的教学。而概念理论方面的知识相对于小学生而言比较抽象,故而难以使学生有效理解知识。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活动中,首先要以具体实物进行教学,再慢慢脱离实物,向抽象的知识转化,从而有效地让学生形成抽象性思维。利用具体的实物进行数学教学,不但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同时能够促使学生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相关定理,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以有效的培养与发展。例如,在进行“1~5的认识与加减法”教学时,学生虽然很容易就学会1~5的数,但要有效地使学生掌握1~5的加减法就有一定的难度了。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利用教室里的实物引导学生进行加减法。比如以五个粉笔为例子,一个粉笔加上一个粉笔,让学生自己数数有几根粉笔,以此类推,让学生通过实物掌握五以内的加减法。

2.通过数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从身边实例出发,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合理的教学活动。对于每一环节的数学知识点,教师都应设计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与探究,从而有效地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以前学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有效掌握现在所学的知识。而这正是通过数学重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通过这样方式,能够有效促使学生对以前的知识进行回顾,有效地巩固了学生新学到的知识,提升了小学生的学习水平。例如,在进行“6~10的认识与加减法”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关于以前所学的“1~5的认识与加减法”同时要将“6~10的认识与加减法”知识融入问题之中去,使学生通过对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进行解决,对以前学习的知识进行回顾,同时有效地掌握新知识内容。

3.通过生活实际与数学教学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来源与生活,同时也服务于生活。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同数学内容相结合,以生活中的数学例子进行教学,使抽象的数学理论知识具体化、生活化,促使数学课本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对此,教师需要有效地指导学生将数学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与生活中,促使学生通过数学知识对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从而有效地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行培养。由此,利用生活实际与数学教学内容相结合,不但能够有效地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同时能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总之,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活动中,不但要使学生学到基本的数学知识,为今后的数学知识奠定基础,同时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就是主要途径。对此,需要小学数学教师不断更新数学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进行数学思维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小闯.合理挖掘数学中“错误”的价值[J].考试周刊,2012(79).

[2]姜敏.在生活中感悟数学[J].学周刊,2014(17).

9.如何培养孩子抽象思维能力 篇九

所谓抽象思维,是指系统地构想抽象事物的能力。

到了十岁左右,孩子的抽象思维开始快速发展,家长和老师需要给予适当助力。

在此之前,孩子只会承认和谈论眼前所见的客观事实,羊就是羊,草就是草,既没有物种关联,更没有联想诗意。

而现在就不同了,孩子的大脑中开始形成了“蓝天、碧水、绿草、白羊,大自然美啊”这样的概念,甚至形成了信念、忍耐、恭敬、正直等眼睛看不到的抽象概念,并且会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和原理。

所以,即使交给略显困难的课题,孩子也能很好地解决;或者说,即使学校的功课太难,只要父母略加指导,难题也能迎刃而解。

但需要家长们注意的是,抽象思维的发展是因人而异的,尤其是男孩子的发展速度会相对慢一些。

你家的孩子是不是这样的呢?

现在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在小学低年级的时候,孩子只能思考到具体的事实层面,无法把握老师讲课的要点,常常会提出一些毫不相关的问题,弄得自己很尴尬。

比如说,有一次上课,老师讲了一个关于青霉素的故事:许多年前,XXX感染了肺炎,如果当时没有发现青霉素,XXX可能就不治身亡了。

其他孩子想到的都是:“是啊,是因为青霉素XXX才活下来的啊,真是太幸运了!”可你的孩子却对“青霉素是怎样杀灭肺炎病菌”产生了兴趣,一直缠着老师问。

假如孩子存在这样的情况,那就说明孩子过于关注客观事实,这样下去,往往孩子的功课就会跟不上的。

这正是因为孩子的抽象思维发展落后导致的,但父母们不能因此而苛责孩子,这一点需要家长们特别注意。否则的话,将会适得其反的。

一般来说,喜欢科学的孩子会比较执着于具体事实,有的时候会在抽象思维上稍有欠缺,但这没有大问题,不必担忧。

因为,有的孩子可能会从五年级末或六年级初的时候,开始读一些比较高深的文章,并能领会其中的深意,可见孩子的抽象思维是从这个时候快速发展起来的。

两个极端都需要及早引起父母注意

还需要父母们知道的是,假如孩子过分地执着于抽象思维也是会产生问题的。有些孩子会只浮于想象而不行动,或者过多地空想,行动却迟缓。

很常见的例子就是,孩子面对提问不马上作答,而是要考虑很久才可以回答,或者在吃饭的时候突然不动筷子,而去思考其他的事情等等。

这类孩子往往喜欢写一些东西,思考也会很有深度,但是在长项背后,往往会有一个短板,这就是会有优柔寡断的倾向,需要及早引起父母们的注意。

总为言之,孩子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成长当中的进步,需要父母们不急不躁,细心呵护,及时善加引导。

10.如何培养孩子的形象思维能力 篇十

如:由鸟儿飞翔而联想到飞机,由玻璃联想到眼镜,由剪刀联想到……还可以将普通的书包想象为具有多种功能:可做通讯工具———能够发送信息或接受信息;也可做交通工具——装上伸缩自如的轮及方向指示灯,就成了运输车……将我们穿的一件衣服想像为冬暖夏凉、色彩多变、防雨防晒…...

再次,还要让孩子学会运用形象思维法进行创造、设计。例如,有这样一道题:用十四根火柴,摆成两只倒扣着的杯子状,只要动五根火柴,就可以让杯子口到过来,该怎么动?

11.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篇十一

关键词:数学思维;培养能力;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7-0320-027

一、设计疑问,启动学生的思维

没有质疑就没有思维,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讲“圆锥的体积”一节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复习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而后引导学生联想到它们的体积公式都可以写成底面积乘以高,那么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呢?那么圆锥的体积又和圆柱的体积有何关系呢?学生回答不出来,这时我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并通过课件进行演示,使学生明白了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样,学生的思维就紧跟着教师一起投入到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有何关系的探究过程之中了。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更要鼓励学生不断给自己提出问题。这样,学生就能通过不断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推动自己的数学思维向前发展。

二、激发动机,培养学生的思维

心理学家布鲁纳把“动机原则”作为一个重要教学原则,认为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时,重点要让学生理解“相向”“相遇”“相距”“同时”等抽象的数学概念。为此,我创设这样的学习情境:首先利用课件演示两辆汽车从两端面对面地行驶,然后提问:“①观察这两辆汽车行走的方向;②思考这两辆汽车行走的结果;③观察这两辆汽车行驶的距离……”这样学生通过课件的直观观察,对抽象的数学概念有的清楚的认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表象,使他们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新知识的探究。

三、探索新知,发展学生思维

(一)加强直观教学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抽象思维还没有形成。因此,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要加强直观演示,同时还要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掌握知识,获得算理和算法,形成解题技巧。比如在教学“10的认识”时,为了帮助学生掌握10的组成,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先摆出10个圆片,从10个圆片中拿出一个放在一边,边摆边说:“10可以分成9和1,9和1可以组成10……”用动手操作的方法教学10 的组成,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记的牢,掌握快。

(二)充分利用迁移的作用

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很强,知识前后联系紧密,新知识大多数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数学教师要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要为实现知识的迁移而教。如在教学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后,对于三角形、梯形、圆面积等公式的推导,教师要鼓励学生用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方法,把这些没有学过的图形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其面积公式。

四、说理训练,深化学生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通常是以语言为载体表现出来。思维的发展和语言的表达有密切的关系。现代教育观念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也即是思维活动的教学。现在的数学教学中有一个很不好的情况:那就是教师讲的多,学生说的少。因此我认为,加强数学思维训练,一定要把说思维过程的权利交给学生。只有让学生多说,在说中教师才能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在说中学生的思维过程才能深化。

五、强化课堂练习,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一)通过转换角度,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通过一题多解,逆向思考,变式训练等方式,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二)通过简缩过程,训练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一个人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具有当机立断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首先要加强学生的口算训练。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训练思维敏捷性的目的。

(三)通过大胆尝试,训练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思维的最高层次,是指学生能独创思考,善于做出与众不同的,富有创新的设想和别出心裁的好解法。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同的解法,提出别的有独创性的想法,在一般解法的基础上思考最佳解题方法。

总之,思维训练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把它提高到对学生终身负责的高度来认识它。教学中,教师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同时要在学习方法上给予必要的指导,使学生学会思维,善于思维。

参考文献:

[1] 盛保和.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3(2).

[2] 陈春凤.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中华少年,2015(5).

12.小学数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十二

一、将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和教学内容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小学阶段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就明确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关键点:培养基本的思维能力。小学阶段的学生还在停留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逻辑抽象思维还需要巧妙地加以训练。让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慢慢地向逻辑抽象思维过渡,数学教师要做好两者之间的衔接。

第一,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小学阶段是学生逻辑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运用恰当的方法,让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得到想要的果子”,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打下基础。

第二,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小学数学在编写上按照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需要,从教学内容上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如从四年级开始,教学内容由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十进制计数法—角的分类—平行四边形等,慢慢地让学生的思维方式发生转变。这样既符合数学学科发展的特点,又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如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主要训练学生的认数能力,不要求计算;而二年级则侧重20以内的数的加减法,训练学生进行简单的加减;三年级则增加难度,侧重单位的认识,周长和面积的比较,简单的应用题;四年级则侧重于运算定律、除法法则、近似值等。每个年级都有侧重点,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知识的引入由浅入深。

如在二年级“简单的加减法”的教学中,学生还处于抽象思维发展阶段。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我们先来数自己的手指头。学生从左手的大拇指数起,双手共十个手指头。接着我告诉学生,左手有两个手指头弯在那里没起来,我做着手指弯曲的动作。再由学生数。学生数了一下,结果得出还剩8个手指头。紧接着给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还剩八个手指头呢?有的学生回答是有两个手指头弯曲在那里没数,有的学生说有两个手指头我们不算。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是最为宝贵的,既要肯定其正确性,又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转换思维方式。所以既然不算,我们就把它们给减去,10个手指头减去2个手指头,还剩多少个手指头?学生一下子脱口而出是8个手指头。这样进行加强训练,促进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到逻辑抽象思维的转变。再提问:如果有5个手指头被减去了,应该怎么算呢?学生说:用10-5=5。如此等等,让学生不断地减加,使学生的思维逐渐由具体形象思维转变为逻辑抽象思维。

二、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思维发展。

学生的逻辑思维是在长期训练中得以发展的,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是学生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变的过程。低年级要做好形象思维的教学,中高年级则要做好两者的结合。如在教学小学三年级《单位的认识》这一节时,学生不明白什么叫单位。那么数学教师就可以解释给学生听。首先引导学生进入单位学习的情境中,让学生在头脑中产生单位的概念。我问学生:我们班有多少张桌子啊?学生回答具体的张数。我特地将“张”写得很大,并用括号括起来。又问:我们班有多少名学生呢?学生回答后,将“名”写得很大,再用括号括起来。又问:你们的爸妈经常在街买菜,通常都买多少啊?学生回答不一。有的说是5斤,有的说是1斤,还有的说是3斤,等等,但斤是大家都提到的。于是我又把“斤”写大些,加上括号。许多学生不明白我为什么要加个括号。于是我便问:我们上街买菜能不能说买了2菜,我们班有53桌子呢?学生一听觉得有些别扭,都说少了个“斤”、“张”。这时再告诉学生少了它们,我们就确定不了到底是多少了。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些不可缺少的计量单位。我还特地带来了尺子,要求学生相互测量身高,并记录在本子上。测量完之后,得出身高是130厘米、145厘米,等等。我再让学生用米尺来测量同学的身高,学生这时得出的是1.30米、1.45米,等等。两次测量得出的结果不同,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发现两次测量的单位不一样。我告诉大家:我们的身高没有变化,发生变化的是我们所用的单位。130厘米=1.30米、145厘米=1.45米,如果我们将1.30×100就等于130后面的单位是“厘米”。学生根据测量知道数值大的是厘米,所以说要在后面写上厘米,要不然不知道是130米还是130厘米。如果我们要将130厘米变换为以米为单位应怎么做呢?很显然,再将130÷100=1.30米。这样学生就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

三、运用练习强化学生的思维发展。

学生的思维是通过练习来强化的。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只是短暂的储存,教师要针对这种情况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让逻辑思维真正得到强化。我们在讲授四年级的运算定律时,学生大脑中的自然的前后顺序一时占据着优势。如在计算23+26×3的时候,学生经常是先将前面的两个数字相加后在乘以后面的数。这种做法显然违背了数学计算定律:算式中有乘除的先算乘除后算加减。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强化练习,让学生形成深刻的记忆。既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时间练习,又需要在课后给学生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通过练习强化思维能力。很多学生上课的时候觉得很简单,可是一到作业中就出现了计算问题,原因在哪里?就是因为学生的逻辑思维没有在大脑中得到保存,学生还是以原有的知识作为练习的基础,当然就会将新学的知识抛之脑后。

上一篇:名族团结一家亲心得下一篇:卫生系统面试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