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能源外交分析

2024-10-29

俄罗斯能源外交分析(精选5篇)

1.俄罗斯能源外交分析 篇一

俄罗斯展现外交新思维

柳丰华

近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批准了新版《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以下简称《构想》)。这是梅德韦杰夫就任总统后颁布的第一份外交政策指导文件。它系统地阐述了俄外交政策的目标、原则和优先方向。

《构想》指出,俄罗斯奉行公开、可预见和务实的对外政策。其基本目标是确保国家安全,提高国际威望,为俄现代化营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促进旨在建立公正民主的世界秩序的全球进程。俄外交政策遵循平衡性和多维性原则,愿与有关国家协同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也可能根据国际法独立行动,但不会卷入新一轮军备竞赛在内的冲突。俄在全球层面的优先方向是建立新的世界体制,维护国际关系的法律至上性,加强国际安全等。在地区层面,俄罗斯将与独联体国家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人文和安全合作;同欧洲国家建立开放、民主的全欧集体安全与合作体系;将俄美关系提升到战略伙伴关系水平;深化同中国和印度的战略伙伴关系以及发展与日本的建设性伙伴关系;推进同中东、非洲和拉美国家的合作关系。

《构想》在总体上承袭了普京的外交路线,但在部分问题上显示了梅德韦杰夫总统的外交新思维。与 2000 年版《构想》相比,新版《构想》提出了以下新的外交主张:俄完全认识到自身所担负的维护全球和地区安全的责任;建立由大国集体领导的自我调节的国际体系;防止在太空部署武器,呼吁在欧洲建立集体反导弹防御系统、赋予 1987 年苏美签署的《中程导弹条约》以全球性;呼吁欧洲所有国家共同缔结旨在消除分界线和集团政治思维的《欧洲安全条约》;俄罗斯对北约接纳乌克兰和格鲁吉亚的计划持否定态度等。

《构想》是俄罗斯国内和国际形势发展的产物。在国内,俄总统选举实现政权平稳交接,政治经济改革有序进行,为俄参与国际事务提供了良好的政治保证。经济连年快速增长,国家实力明显增强,俄罗斯不仅摆脱了西方的经济和政治控制,而且拥有了实施积极对外政策的财政资本。社会安定团结,强国思想复苏,日益富强的俄罗斯要求承担与其实力相称的国际责任,谋求更多的国际议程和国际规则制定权。在国际上,俄罗斯面临地缘政治和安全环境的恶化。北约国家拒绝履行《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美国在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建立军事基地等事态,加剧了早已形成的对俄不利的力量失衡。美国在东欧建立反导系统的计划开始实施,俄罗斯赖以维护国家安全的核力量的有效性大大降低。北约向乌克兰和格鲁吉亚扩张的进程虽然暂时受阻,但是并没有从议程上消除。此外,美欧继续在独联体国家培植“颜色革命”的土壤,与俄罗斯在意识形态等问题上明争暗斗。俄罗斯与西方在科索沃独立问题上的矛盾也难以化解。

新版《构想》显示,俄罗斯不仅要维护国家利益和外部安全环境,还要在全球和地区问题上承担与其大国地位相称的责任。《构想》表明,俄将抵制美国的单极霸权图谋和遏俄战略,致力于同欧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进而共建“大欧洲”,进一步深化俄中战略协作和俄中印三边合作。随着《构想》中的新外交政策的实施,其对国际格局的影响将逐渐显现。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研究员)

《人民日报》2008年7月23日第3版

2.俄罗斯能源外交分析 篇二

苏联解体和两极世界崩溃之后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环境大大恶化。从东欧撤军使俄在西部丧失了上千公里的战略防御纵深, 北约东扩又使俄原本已经狭窄的地缘战略空间进一步被挤压。此外, 在俄罗斯与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出现的一系列历史矛盾、领土争议、民族纠纷、宗教冲突和资源之争都势必会影响到俄罗斯的安全环境。除独联体国家, 土耳其对俄罗斯也怀有地缘政治企图, 它不仅想兼并车臣, 还想扩充军力和组建伊斯兰北约, 以限制俄在黑海地区的影响。在其东面, 则有来自崛起的中国和发达的日本的潜在威胁。俄罗斯与日本则有北方四岛领土纠纷, 对其外交与军事势必会产生不小的影响。

俄罗斯地处欧亚大陆腹地, 周围没有防御的天然屏障, 在历史上, 曾经屡次受到外来民族的侵袭, 造成国土的沦陷和分裂。于是, 保护领土安全, 寻求生存便成为早期俄罗斯人安全思想的核心。而维护安全的手段则是扩展边界, 加大防御纵深, 与敌人保持尽量大的距离, 以空间换取时间———这就是俄罗斯人最初的“地缘政治安全观”。纵观俄罗斯历史的发展、沙皇俄国的南征北战、争取出海口、苏联的“东方战线”、华约组织的建立直至俄罗斯联邦的“近邻-远邦”政策, 无不强烈地体现着地缘政治思想在俄罗斯国家安全中的特殊地位。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俄罗斯在进行外交战略抉择时更加地考虑地缘政治因素呢?最直接的原因显然是前文所述俄联邦地缘政治状况的恶化和剧变。波兹德尼亚科深刻地指出:“俄罗斯国家体制及其民族国家利益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处境, 这种地缘政治在整个俄罗斯历史上, 在俄罗斯作为独特的社会民族共同体形成的特点上, 在俄罗斯保障国家安全的特点上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如何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这是俄罗斯独立以后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围绕这个问题, 俄罗斯内部展开了一场历史性的大讨论, 由此形成了三大地缘政治思潮流派, 即欧洲—大西洋主义、现代斯拉夫主义和新欧亚主义。他们围绕着俄罗斯民族国家“属性”和文明的归属问题———俄罗斯究竟应该纳入西方文明还是东方文明, 是应该保持和发扬自己的文明传统还是根据自身的特点创新出一种新的文明———而进行讨论的, 也就是说, 争论的实质性问题是“俄罗斯究竟应往哪里去, 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战略”, 而这正是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大地缘政治流派都试图从历史中找到俄罗斯社会的运动规律, 都希望俄罗斯能尽快实现大国复兴目标, 但欧洲—大西洋主义者希望把俄罗斯变成西方世界的一部分而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大国;斯拉夫主义者主张通过建立统一的斯拉夫民族国家实现俄罗斯的复兴;而新欧亚主义者则着眼于整个原苏联的空间, 希望通过迂回道路最终实现独联体国家的重新统一和一体化。体现在外交政策上, 则是欧洲—大西洋主义主张在地缘政治上西方化;而现代斯拉夫主义反对地缘政治上的“欧洲化”道路, 坚持走有俄国特色的民族主义道路;新欧亚主义基本上是疏远欧洲倾向亚洲, 要求俄在地缘政治上搞东方和西方之间的平衡。三种地缘政治理论通过激烈的辩论交锋, 各自在俄罗斯国家不同时期的对外政策中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虽然强国意识和爱国主义是三种理论的交汇点, 但实践证明欧洲大西洋派让人感到了失望, 现代斯拉夫的民族主义情绪又可能为俄罗斯带来较大的风险和代价, 所以, 新欧亚主义地缘政治理论在俄罗斯对外政策中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

应该说, 呈现地缘政治特性外交政策在实施几年来, 客观上符合这一时期俄罗斯的基本国情, 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 这也是这一外交战略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的根本原因。地缘政治色彩凸显的外交政策有助于明确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的势力范围, 获得地缘政治斗争中的主动权, 而且有助于提升其地缘地位, 重塑大国形象。在全球层次上出于地缘利益和保证地缘安全的考虑, 俄罗斯在东欧、中东和朝鲜半岛等地区热点问题发挥重要的影响力, 客观上维护了世界和平和稳定, 限制了美国霸权主义, 促进了新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的建立。自俄罗斯外交中资源政治考虑逐渐增多以来, 其地缘经济利益也得到了相应的重视, 注意加强与东方国家的经济合作, 突破了以往单纯依靠西方引进外资和技术的路子, 为尽量摆脱对西方的经济依赖奠定了基础。但也当注意俄罗斯外交战略在实施过程中会受到许多制约 (经济实力、国内政治环境、民族种族等因素) , 使恢复大国地位的地缘政治考虑落实起来有点力不从心。

对于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外交我们必须要保持清醒的认识, 采取积极稳妥的对策。一方面, 要充分估计到俄罗斯地缘政治外交的合理性、积极性, 采取有效而适当的措施加强与俄罗斯的合作, 使其能够为我所用, 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另一方面, 我们更要正视俄罗斯所推行的地缘外交战略在新世纪对我国造成的不利影响, 趋利避害, 实施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与办法, 尽量减少其对我国造成的不良影响和压力, 确保我国政策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处理好与俄罗斯这位近邻的战略伙伴关系, 是我国在新世纪发挥在东亚地区和亚太地区的大国作用, 并迈向世界大国必须要解决的一大问题。

参考文献

[1]杜正艾.地缘特点对俄罗斯外交传统的影响[J].外交学院学报, 2005, 01

[2]韩红梅.俄罗斯外交思想与外交政策[D].南京师范大学, 2004

[3]安企念.时而面向西方, 时而面向东方, 选择吸收他人文化, 是俄国文化发展的特征[M]//东方国家的社会跳跃与文化滞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

3.俄罗斯能源外交分析 篇三

一、能源经济产生的背景及发展特点

(一)俄罗斯能源经济产生的背景

自1991年苏联正式解体之后,伴随着国家意识形态的变迁,转变的不仅仅是政治权力体系,更重要的是经济体制的崩溃和重建。当叶利钦首次执政时,所面对的已不再是昔日以重工业为基础、以各加盟共和国分工协作为构架,虽有瑕疵但总体向好的苏式经济模式,而是一个经济总量仅占美国1/10,整个经济体系处于崩溃边缘、危若累卵的俄罗斯。此时,俄罗斯急切需要用最短的时间完成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缩小与西方各主要经济体之间的差距。由此,盖达尔、丘拜斯等人相继推出了休克疗法和私有化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虽然,这种改革既是出于稳定国家宏观经济的需要,也是对后苏联时期渐进式改革失去信心和耐心后的无奈选择。但是,由于改革本身严重背离了俄罗斯的国情、民意,其紧缩货币政策、大规模推行私有化、商业外贸自由化、商品价格市场化,这些原本在玻利维亚、波兰等国获得过巨大成功的改革手段,反使俄罗斯经济遭受了灭顶之灾。随着1994年盖达尔辞职,俄罗斯快速经济改革之路愕然而止,在之后的整个叶利钦时代,俄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始终含糊不清、前后矛盾。千年之交,俄罗斯国家最高权力平稳过渡,以普京为首的新一代领导人带着新的经济政策和政治主张入住克里姆林宫。这时,俄罗斯新权力层所面临的任务,一是要在政治上尽快恢复国家秩序,打击分裂主义和恐怖主义,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二是在经济上要尽快恢复经济增长,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结束近10年的动荡局面。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不难发现,任何国家的政治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的发展态势。对于当时的俄罗斯而言,加快能源输出既能发挥俄在国际贸易中的禀赋资源优势,又能在短时间内使国家摆脱债务威胁,因此,也就构成了能源经济在俄罗斯产生的内部诱因。而外部诱因,则是2003年以来以石油为主要标志的国际能源价格屡创新高,能源收益丰厚而稳定,同时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经济预测机构对未来能源供需缺口持续扩大的担忧,也使俄罗斯看到了以能源经济恢复昔日强国地位的捷径。在内、外因素的双重作用下,俄罗斯开始逐年加速扩大能源产能,并以之为主要出口创汇工具,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发挥到了极致,能源输出在俄罗斯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亦随之逐年增强。

(二)能源经济在俄罗斯的发展特点

第一,从国家整体宏观战略层面来看,能源经济是俄罗斯实现对内、对外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也是俄罗斯经济步入增长轨道的重要原因。在对内经济政策上,俄罗斯以能源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提高居民生活及福利水平、带动国内消费市场,在保持国家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提高俄整体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在对外经济政策上,则努力寻求建立新的国际能源秩序,充分利用对有限资源和自然财富的控制权,借以弥补外交手段的不足,实现国家经济、政治利益的最大化。在2010年德国弗莱堡召开的第三届德国—俄罗斯论坛上,俄能源专家瓦雷里.亚泽夫曾公开表示,俄政府正在酝酿“一个全球能源守则的概念”。而后,俄罗斯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构建国际能源新秩序的框架建议,如构建“天然气欧佩克”等。这些建议虽未能实时奏效,却也反映了俄罗斯掌控全球能源市场的强烈愿望。由此可见,能源—在俄罗斯政府所规划的经济发展路线中已摆脱了自然资源外部属性的种种特征,转而成为实现富国强民的有力“武器”。

第二,从政府投入层面来看,俄罗斯政府对能源产业的政策投入逐步扩大,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制定相关经济政策,为扩大能源出口创造有利条件。如2010年1月俄政府决定对东西伯利亚所属的22个油田实施原油出口零关税政策,以及《2030年前能源战略》的颁布实施等;二是,制定具有明显地缘政治特征的对外能源政策,增强俄罗斯能源输出对全球能源走势的影响力;三是,逐步削弱私营能源企业在能源出口中的份额,加快实施能源产业国有化战略,力图保持国家对国内能源生产、运输渠道的控制。通过10余年的不懈努力,上述政策投入在俄罗斯收到了良好的指导效应,并逐步确立了能源产业在俄罗斯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第三,从企业投入层面来看,在政府各项政策投入的引导下,俄罗斯国内各类不同所有制能源企业生产能力膨胀迅速。以俄罗斯石油公司(Роснефть)为例,2012年全年共开采石油1.22亿吨(2010年1.15亿吨,2009年1.09亿吨,2008年1.06亿吨)。由于受到国内融资渠道单一、风险较大的影响,为推行产业扩张战略,自2002年后,以俄四大石油公司为代表的能源企业以股权、资产为抵押向外举债以确保资金链供应,由此造成经济发展患上了严重的“资源病”,不稳定因素也随之增加,并使得俄罗斯主要能源公司在财源滚滚的同时也负债累累。

二、能源经济对俄罗斯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一)对社会投入导向的影响

在能源经济背景下,俄罗斯政府、企业均不断加大对能源产业的投入。据俄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4年度俄罗斯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底,在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对能源开发的投资由2000年的2114亿卢布上升到2013年的19974亿卢布(约占总额的15.1%),而同年对农林牧渔四业的投资仅为4997亿卢布(约占总额的3.8%);在有外资参与的固定资产投资中,能源开发由2003年的638亿卢布上升到2013年的4205.3亿卢布(约占外资投资固定资产总额的22.8%),同年这一数据在农林牧渔四业仅为347.5亿卢布(约占外资投资固定资产总额的1.9%)。

由上述数据不难看出,在俄政府能源战略不断深化,以及政府财政投入方向的引导下,全社会投入资本主要流向了能源及其相关产业链,对于农林牧渔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基本产业却少人问津。以至于,时至今日俄罗斯此类产业仍是依靠着粗放式经营模式艰难维持,而俄罗斯政府的注意力却始终放在通过重组能源部门恢复俄罗斯超级大国地位的新战略上。

(二)对从业者收入及流动性的影响

长期不变的政策导向,在引发资金集中流入能源产业的同时,也造成了农林牧渔等业从业者与其他产业收入上的较大差距(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与能源相关的开采业(добыча топливно-энергетических полезных ископа -емых)和焦炭与石油产品生产业(производство кокса и нефтеп-родуктов)月工资水平均远超社会平均水平。其中,以收入最高的焦炭与石油产品生产业为例,其月工资水平分别是农业(сельское хозяйство)、食品加工业(производство пищевых проду ктов)和教育业(образование)的4.12倍、2.78倍和2.76倍,且这种高收入行业工资与低收入行业之间的差距有逐步加大的趋势。在这种劳动付出与收入差距逐渐扩大的情况下,非能源产业从业者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并由此导致俄此类产业发展效率低下、前景黯淡。2010年夏季一场大火烧掉了俄罗斯1%的GDP,而这场火灾之所以发生并难以扑灭,从表面上看是由于俄罗斯遭遇历史罕见的高温干旱、特殊的泥炭地理环境增加了扑火难度,以及俄紧急情况部和地方消防部门设备老化、通讯不畅,但从更深层面来看,火灾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俄罗斯政府长期忽视对农林牧渔等产业的关注,在从业者收入无法得到有效提高的情况下,依靠其自身自觉防范谈何容易。毕竟,相对于政府灾后承诺的每名灾民6600美金的补偿而言,很难保证月收入不足800美金的林业从业者不会蓄意放火,以求得到政府补偿。

俄国内各产业间收入水平的巨大差距,必然会造成从业人员向高薪产业集聚。这样一来,一方面加重了高薪产业的就业竞争,间接地起到了优化高薪产业人才结构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却在无形中削弱了非高薪产业的人力资源总量,加快此类产业人才流失速度,进而从根本上动摇了非能源产业的发展潜力。

(三)对国内非能源产业发展潜力的影响

按照国际通用标准,一个产业的发展潜力可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其中硬实力包括基础设施、资本投入等,而软实力则包括人力资源储备、科技水平等。对于俄罗斯广大非能源产业而言,其发展潜力的硬、软实力在能源经济优先的背景下,均受到了重创:硬实力方面,由于缺少有效地资本投入,设备无法更新,老化现象日益严重;软实力方面,由于从业者收入差距过大,人力资源储备近乎枯竭,不仅导致从业者人数连年萎缩,更导致科研技术水平长期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已有的科技成果也由于没有资金供给而无法推广应用。

当这些特征在俄罗斯非能源产业中已具有普遍性的时候,俄罗斯政府却仍然坚信只要世界能源供需缺口无法缩小,那么价格保持强势增长的趋势就不会发展根本改变。因而,非能源产业发展潜力受阻只是暂时现象,待俄罗斯利用能源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模式继续深入,以能源产业带动国内其他产业发展的规划就一定能够实现。因此,俄罗斯从政府到民间对非能源产业发展的关注度始终较低,并没有真正意识到此类产业发展受阻所带来的对外经济依赖性增强、经济自主性被削弱的风险。

(四)对农业发展的直接影响

由于俄罗斯能源战略主导地位的不可动摇性,使得政府、企业对农业的两级投入均明显不足,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从2010年夏俄罗斯大火中可以看出,由于长期缺乏有效地资金投入,俄罗斯农业从业管理人员老化、积极性不高且效率低下,而农业设备在减缩的同时无法完成更新换代,曾经的“高度机械化”早已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目前,俄罗斯各类农机具老化比例达到60%以上,每千公顷农机保有量从1990年的11台下降到2013年的4台,每台农机的工作负荷由95公顷上升到274公顷。由此,造成农机供不应求、价格昂贵,租赁、使用成本居高不下。

自苏联解体之后,俄政府还停止向俄农业部门提供低息贷款,并且从1994年起又取消了来自集中贷款的优惠贷款制度,这对农业部门是非常沉重的打击。没有预算支持和低利率的长期贷款,农业生产者面前只有高利率的短期商业贷款可供选择。但农业投资收益率低、回收期又长,贷款利率过高就使很多农业生产者不敢贷款,资金短缺又使得农业物质技术保障水平不断恶化。据俄罗斯国家统计局201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作为俄罗斯农业生产的中坚力量,在农业组织中(сельскохозяйственный организаций)各主要农作物产量均出现了大幅度下滑:对比1990年和2013年的数据不难发现,谷物产量下降了40.8%、土豆产量下降了68.4%、蔬菜产量下降了66.8%,而水果与浆果、畜禽屠宰、鸡蛋和牛奶产量则分别下降了47.1%、20.9%、13.3%和66.9%。(表1所示)。

三、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展望

目前来看,为了克服金融危机以及西方制裁对俄国内整体经济发展的影响,俄罗斯政府、企业只能将有限的财力、人力、智力等优势资源集中投入到能源产业,并将其持续做大做强,以稳定国家经济发展形势。根据近年来能源产业产出不断增加的情况来看,俄罗斯或将有可能全面超越其他能源输出国,甚至包括OPEC而成为世界最大的能源供应商。而俄能源产业和其他国家相比,主要落后于开采、生产、深加工等技术及劳动效率方面。充裕的资源投入,将弥补俄与其他国家的差距,使其不至于出现只有当国际油价保持在90美元以上时才能确保盈利的局面。因此,俄罗斯只有不断加大对能源产业的投资力度,才能确保国家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然而,非能源产业发展,特别是农业问题将会从另一个方面拉低俄政府的底气。长期以来,俄罗斯国内农业发展由于种种原因长期停滞不前,造成农产品供应无法实现自己自足,供需差距更有逐年拉大的趋势。

在供需矛盾日渐突出的情况下,为弥补消费需求缺口,必须不断扩大进口力度,致使国外农产品不断涌入俄国内市场,既加重了俄国内市场对外部环境的依赖性,也使得俄“能源外汇”不断流出。据俄罗斯联邦工业与贸易部统计,俄进口总额由2000年的338.8亿美元上升到2013年的3149.67亿美元,其中,以食品类为代表的农产品进口额增长迅速:农产品进口额由73.84亿美元上升到431.65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13.7%;肉制品进口量由51.7万吨上升到128.8万吨,进口额5.91亿美元上升到50.66亿美元;土豆进口量由35.9万吨上升到44.8万吨,进口额由0.56亿美元上升到2.23亿美元;西红柿进口量由10.8万吨上升到85.6万吨,进口额由0.46亿美元上升到11.04亿美元。

4.俄罗斯能源工业的总结和启示 篇四

俄罗斯能源工业的总结和启示

在总结20俄罗斯能源工业的主要成绩、存在问题和今后工作方向的.基础上,联系我国能源工业的实际,提出几点启示.

作 者:孙永祥 Sun Yongxiang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 刊 名:当代石油石化 英文刊名:PETROLEUM & PETROCHEMICAL TODAY 年,卷(期): 10(7) 分类号:F4 关键词:俄罗斯   能源   成绩   问题   方向   启示  

5.俄罗斯能源政策研究 篇五

关键词:俄罗斯,能源政策,能源战略

一、叶利钦时期的能源政策

(一) 能源私有化政策

1992年6月11日, 俄罗斯杜马通过了第一阶段的私有化方案, 标志着俄罗斯私有化开始正式实施。1992年11月, 叶利钦签发《关于石油工业、炼油工业、油品销售业的国有企业、生产联合体及生产科研联合体推行私有化和改造为股份公司的命令》, 为俄能源私有化揭开了序幕。1993年3月, 俄燃料动力部联合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共同制定了能源企业私有化的实施方案, 标志着俄罗斯能源行业私有化进程正式开始。从1993年3月—1994年6月, 俄罗斯能源私有化第一阶段基本完成。从1994年7月1日起, 俄罗斯的私有化进入第二阶段。与第一阶段不同, 第二阶段重点是把国家控股公司改造为国家参股公司, 把私有化过程同投资活动相结合, 允许投资者取得企业股票的控制权。1996年以后, 由于大量优质国有资产流失, 俄罗斯政府决定放弃全面私有化政策, 转向有选择地使某些企业非国有化。

(二) 能源外资政策

在前苏联解体后, 俄罗斯能源工业出现了投资严重不足、开采条件恶化、勘探开发停滞、产量和出口量快速下滑的趋势。为了挽救能源工业, 叶利钦政府把目光转向了外国投资者, 决定在能源领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来吸引外资。1992年2月, 俄罗斯出台了《矿产资源法》, 明确俄境内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在内的矿产资源的所属问题以及使用者和国家主管部门的权利和义务, 并且规定外资所占份额超过30%的能源企业不需要许可证即可出口其产品。这一政策受到了西方世界的欢迎, 但是由于当时国际油价低迷, 加上俄转轨初期政局不稳, 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外国投资者大多采取了观望的态度, 真正落实的投资项目并不多。在这种情况下, 俄政府决心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 制定符合俄罗斯国情的《产量分成协议法》, 为外国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保障。《产品分成协议法》为俄罗斯能源领域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奠定了法律基础。但是, 该协议也存在很多不利于投资者的地方, 导致俄政府批准适用产量分成协议的矿区不少, 但真正落实的寥寥无几。

(三) 能源出口政策

在前苏联解体之前, 能源出口是由外贸部门统一负责, 其他部门不能经营。在前苏联解体之后, 石油出口的80%由俄罗斯石油出口公司负责, 10%由石油生产联合体负责, 另外10%由地区管理部门负责。随着俄罗斯外贸体制的改革, 石油出口也逐步放开, 能源出口政策经历了一个从严格控制到逐步放松的过程。1992年1月, 叶利钦颁布了关于石油出口的总统令, 规定所有石油公司, 不论是俄罗斯石油公司, 还是西方在俄的石油公司, 在出口石油时都必须按固定税率征收附加关税, 同时要把出口石油所得50%的硬通货卖给政府。1992年7月, 俄罗斯恢复了出口战略资源专营制度, 规定只有那些经过挑选并在对外经济关系部登记注册的企业和组织才能经营石油出口。1993年底, 叶利钦责成经济部、燃料动力部和对外经济关系部提高石油企业在1993—1994年间的石油出口限额。1995年1月, 俄罗斯石油出口的经营权由对外经济关系部移交燃料动力部, 由七家大型石油公司负责具体经营。1995年3月, 俄罗斯签署第245号法令, 废除了能源出口指定出口商的制度。

二、普京时期的能源政策

普京上台之后, 在能源领域对政策的核心是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原则是利益交换, 具体内容是“稳定西欧、巩固独联体、争夺里海、开拓东方、突破北美、挑战欧佩克”的全方位外交政策。

(一) 能源“再国有化”政策

普京上台后, 俄罗斯经济有了明显好转。在此背景下, 普京开始着手调整能源政策, 通过打击能源寡头, 加强国家对战略产业的控制。2001年12月21日, 普京政府颁布了新的《俄罗斯联邦国有和市有企业私有化法》, 对国有资产的出售程序进行了重新规范, 明显加强了对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在内的战略产业的控制。根据新《私有化法》规定, 战略产业在实行私有化时必须得到总统批准, 对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俄罗斯统一电力公司等涉及俄罗斯国家安全的重要企业在实行私有化时还必须经过专门的立法。2004年8月, 普京签署命令, 限制对石油、天然气、电力等部门的1000多家战略性企业进行私有化。从2003年开始, 以打击石油寡头尤科斯石油公司为开端, 以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收购尤甘斯克石油天然气公司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收购西伯利亚石油公司为标志, 普京政府开始在能源领域加大对能源寡头的干预和控制, 并通过一系列并购重组来实现战略产业的“再国有化”, 俄罗斯能源私有化进程在普京执政时期出现了全面倒退。

(二) 能源外资政策

普京执政之后, 俄罗斯政局趋于稳定, 投资环境不断改善。这让外国投资者看到了巨大的机会, 纷纷跃跃欲试。但是西方资本的大量涌入, 引起了俄有关部门的不安, 普京政府担心外资大举进入会威胁到国家安全, 因此开始在能源领域限制外资进入, 加强国家对石油和天然气等战略资源的控制。2007年1月, 俄罗斯通过修改法律, 禁止外国公司进入5亿桶以上储量的油田和500亿立方米以上储量的天然气田。2008年5月5日, 普京签署《有关外资进入对国防和国家安全具有战略意义行业程序》的联邦法, 明确列出限制外资进入的包括能源勘探和开发在内的42个战略性行业名录。外资若要在俄战略性企业或地下资源区块项目中取得10%以上的控股权, 必须向俄安全机构提出申请, 并要经过由俄联邦安全会议牵头组成的跨部门专门委员会审核通过。

(三) 能源出口政策

普京执政时期, 国际油价的一路飙升, 极大地刺激了俄罗斯石油的生产与出口, 原油产量和出口量屡创新高。而随着俄罗斯经济和财政状况的好转, 普京政府已经不满足于单纯依靠能源出口来获得经济利益, 于是开始调整能源出口政策, 其主要内容就是能源出口的多元化和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普京政府企图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拓展能源运输渠道。在东边方向, 俄罗斯利用东北亚各能源消费国之间的竞争, 在能源管道铺设问题上反复摇摆,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中日之间关于“安大线”和“安纳线”之争。在西边方向, 为了减少对乌克兰、波罗的海国家、波兰等过境国的依赖, 实现能源出口安全, 俄罗斯从2005年12月开工建设穿越波罗的海海底至德国的北欧天然气管道。在南边方向, 为了开拓南欧市场, 抗衡美国提议的跨里海天然气管道, 加强对环里海能源国的控制, 俄罗斯在2003年建成了穿越黑海海底至土耳其的“蓝流”天然气管道。在北边方向, 为了开拓北美市场, 俄罗斯已经开始研究建设至摩尔曼斯克的石油管道。

三、“梅普组合”时期的能源政策

2008年5月, 梅德韦杰夫任俄罗斯总统, 普京任俄罗斯总理, 从而开启了“梅普组合”时代。梅德韦杰夫上台伊始, 俄罗斯经济就遭到国际金融危机重创。国际油价的暴跌使能源资源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 俄罗斯在国际能源博弈中的地位有所下降。“梅普组合”迫切希望找到更有潜力的能源合作伙伴, 保障能源出口安全。鉴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速度趋缓, 能源需求增长有限, 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亚太国家经济发展迅速, 对能源需求旺盛且潜力巨大, “梅普组合”决定把能源政策向东转移。2009年发布的《俄罗斯2030年前能源战略》中明确提出:“尽管欧洲仍将是俄罗斯油气出口的主要方向, 但俄罗斯整个油气出口的增长将主要取决于东部方向的超前发展”。针对东方不同国家, 俄罗斯也采取了不同的政策措施。

(一) 针对中国主打“利益捆绑牌”

“中国有巨大的市场规模和财政资源, 可投资我们的经济, 振兴远东地区和外贝加尔应与中国振兴东北计划在工作层面上协调一致”, 正如俄总统梅德韦杰夫2009年5月在哈巴罗夫斯克视察时所强调的那样, 俄远东地区的开发必须要和中国的动作紧密结合。中国正力图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而俄罗斯则谋求远东地区的全面开发, 地理位置临近的两国具备战略协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梅德韦杰夫指出, 俄罗斯政府制定的远东地区和西伯利亚开发战略规划与中国边境地区发展计划捆绑在一起, 俄罗斯应该明确与中国合作的优先地位。中国不仅是俄罗斯能源出口的强大市场, 而且拥有巨大的金融资源可以投资俄罗斯能源领域。2009年2月中俄签署的美元贷款换石油协议就是双方利益捆绑的结果。

(二) 针对日本主打“利益交换牌”

日俄之间有“北方四岛”的领土争端, 导致双方能源合作并不顺畅。但是随着俄罗斯与乌克兰等过境国在能源领域的争端升级, 俄罗斯能源出口面临很大的风险, 而日本作为资源严重匮乏的岛国, 也迫切希望能够获得稳定的油气供应来源。因此双方能源合作找到了利益契合点, 俄罗斯向日本供应石油和天然气, 日本向俄罗斯提供资金支持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经济发展。2008年俄日领导人确定重点发展能源领域合作框架后, 日本对俄投资迅速增长, 从两年前的5.67亿美元上升至60亿美元, 增长了将近10倍。2009年2月,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与日本前首相麻生太郎在萨哈林共同出席“萨哈林—2”液化天然气项目对日输送启动仪式时, 俄罗斯承诺未来20年每年向日本供应600万吨液化气。

(三) 针对韩国主打“地缘安全牌”

韩国地处朝鲜半岛, 与俄罗斯位置临近, 双方开展能源合作有助于能源运输安全。但是, 韩国与朝鲜关系日趋恶化, 使俄罗斯开展对韩能源合作有所保留。目前, 韩国能源需求巨大, 而且97%的能源需要进口。天然气进口更是依赖少数国家, 在国际博弈中处于劣势地位, 能源安全面临挑战。韩国政府于是把稳定引进的能源政策调整为积极开发的能源政策, 提出2030年海外能源自主开发率要达到35%。韩国的这一政策受到俄罗斯的欢迎, 俄罗斯希望韩国能够参与俄远东地区的开发。2009年2月, 俄罗斯萨哈林公司与韩国签署了20年的液化天然气进口合同。

(四) 针对印度主打“政治交换牌”

印度曾是俄罗斯的“铁杆盟友”, 但是近年来和美国不断走进, 俄罗斯正逐步沦为印度的“备降机场”, 这让俄罗斯感到很苦恼。为了把印度从美国的怀抱中拉出来, 或者至少使其不至于成为美国在南亚围堵俄罗斯的战略要地, 俄罗斯希望通过能源这张“政治牌”, 加强与印度的战略合作。印度快速发展的经济对能源需求越来越大, 能源对外依赖度超过80%, 为了保障能源安全, 印度也不会不考虑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2008年12月俄总统梅德韦杰夫访问印度期间, 双方签署了一份备忘录, 明确了两国未来合作的主要方向, 表示将加大能源合作力度。

总的来看, 俄罗斯对外能源政策始终处于变动和调整之中, 其政策嬗变的根源在于俄罗斯国家利益。尽管俄罗斯目前东向转移的能源政策有利于中国, 但是随着俄罗斯所面临的外部形势的变化, 俄罗斯政府势必还会对能源政策进行调整。我们应该深入研究俄罗斯能源政策, 从而为中俄能源合作提供政策建议。面对复杂的外部形势, 我们既要审时度势, 增强机遇意识, 把握俄能源政策中有利于中国的因素, 又要未雨绸缪, 增强忧患意识, 充分估计俄能源政策中不利于中国的因素, 从而做好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宋景义.转轨时期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工业及其对外经济联系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 008.

[2]冯玉军, 赵春潮.金融危机冲击与俄罗斯能源政策调整[J].中外能源, 2009 (14) .

上一篇:正能量心灵鸡汤励志语录下一篇:结婚典礼主持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