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演讲稿

2024-06-23

知行合一演讲稿(精选12篇)

1.知行合一演讲稿 篇一

循“知行合一”之道,育知书达理学子

金江中心学校 陈凤辉

“知书达理”是我们学校的校训,知行合一”是我们学校的校风,“循‘知行合一’之道,育知书达理学子”是我们学校的培养目标。

“知行合一”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意为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这也是习总书记推荐了6次的哲学理念。对教育,我们一直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不但改名叫“行知”,并且一生都在践行“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我校践行养成教育,营造书香校园,讲求智育与德育并重,因此将“知行合一”作为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知行合一”这一校风比较贴切地概括了我校师生勤勉质朴、执著坚守、不尚空谈,注重自身修养的行为品质。

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如何落实“知行合一”的校风呢?习总书记2013年7月11日至12日在河北省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强调: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总书记的高屋建瓴,给我们指出了实践的方向。

一、以“知”促“行”,积极创建书香校园

在教育孩子中要做到知行合一,那就要有知。我们努力把学校建设成富有人文关怀,师生共享和谐的精神家园,为师生提供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让校园内的每一堵墙、每一个角落都如同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者。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言行一致,以教学中的道德准则严格约束自身行为,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知识能力和道德修养。开学初,我们便通过升旗仪式、主题班会组织学生学习了学生一日常规、校园文明礼仪规则“五四三二一”。每个班级依据实际情况制定班级公约,让学生有章可循,知规矩,守规矩。此外,我们学校重视班级管理,每月一个班级管理主题,如“穿戴整齐”“轻声慢步”“无垃圾班级”等,让学生知道一个“知书达理”的学生应该遵守哪些规则,达到哪些要求。

二、以“行”促“知”,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知识不是力量,知识的使用才是力量,知识的坚持使用才是真正的力量,我想这就是知行合一的内涵。陶行知先生强调“亲知”,即从“行”中得来,亲身得来;而不仅仅是“闻知”,从师得来,或从书本得来。反观当前的学校教育,确实存在着各种知行脱离的现象,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相对忽视师生的践行能力。教育水平的提高要求教师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创造条件在各个方面指导学生实现知行能力的统一发展,在教育孩子中要做到知行合一,就要将知转化为行。

学校要加强学生学习与实践的能力,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这也正是我国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提倡的“学以致用”观点的体现。我们的校本课程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熟读《校园解说词》的基础上,我们提供了很多实践的机会让校园解说员去展示和运动所学知识。比如给参加幼小衔接活动的幼儿园小朋友介绍校园,带一年级新生参观校园,给来访的客人进行校园文化解说。我们的小解说员在一次次的锻炼中成长起来。

学校的纪律和制度也是如此,并不是制定出来就完成了目标,还要有一定的可行性,能够以理念的形式对学生的日常行动施加影响,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最终树立文明的校风校纪。如本学期我们在学习践行学生文明礼仪规则“五四三二一”的同时,向学生提出了校园文明五句话的要求——学校是我们大家的。不要因为我影响他人。不围观,不喧哗。不追逐,不打闹。轻声慢步靠右行。学校文明礼仪监督员每天上学、放学时间及课间时间在校门、楼梯值守监督,实现了从他律到自律到律他的自主管理模式。

(三)知行合一,着力建设文明校园

我校实施“养成教育·月成长计划”,每月一个活动主题,并以“文明礼仪教育”为重点,把每月活动主题化、序列化,让学生在校内重在体会、学习,到校外重在知行合一。通过红领巾监督岗对学生在校各项常规行为进行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并作详细的记录。此外,学校以每周“文明班级”评选、每月班级“三星少年”评选、每学期学校“三星少年”集体亮相等方式,建立动态、及时的评价反馈机制,让学生自觉地养成文明习惯,真正由他律走向自律。

我校将礼仪教育和学校特色办学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多样化的实施路径,把“知行合一”落实到我们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每一步,努力使素质教育生活化、实践化、行为化。引导学生在传统文化浸润、影响之下,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书达理的现代小公民。正如我们的校歌所唱的那样“知书达理,知行合一,校园精神伴我健康成长!” “成长乐园”是学校校歌的名字,也是金小人的美好追求。我们希望在这小小校园里,学生在学习中找到快乐,教师在教育中得到发展,教学相长,和谐发展。

2.知行合一演讲稿 篇二

连续参加了几场招聘会的大四学生小杨一脸懊丧地表达着后悔之意。大学时光他一心埋头念书, 四年下来, 不仅学习成绩优异, 年年获得奖学金, 还参加了社会上各种职业资格的考试, 取得了会计职业资格、证券职业资格等各种证书。原指望凭着这些证书为求职铺路, 敲开心目中理想职业的大门。谁料, 别说知名的大公司, 就连他根本看不上的小公司也要求应聘者拥有一定的从业经验。而他因为只专心学习和考证, 只在毕业前有过几个月和本专业不太相关的实习经历, 面对招聘者提出的那些在书本上找不到答案的问题, 原本就紧张的小杨愈加慌乱。此时, 他非常后悔, 当初应该早点走出校门, 多参加实践, 多经受锻炼。

而小杨的同班同学小林情况和小杨刚好相反。他从上大一开始就走出校门, 在快餐店打工, 在街头发传单, 在校园里卖光盘。几年下来, 挣的钱足够承担自己的学费, 人也锻炼得能说会道, 可以说收获很大。但是小林的求职路也不顺畅, 他罗列的实践经验在用人单位眼里过于简单, 缺少专业经历, 对他应聘的会计专业没有太大帮助。因为他上学期间打工时间占去了大部分精力, 学习大受影响。和众多的竞争对手相比, 他的成绩实在拿不出手。面对考官给出的一张会计报表, 会计专业的他却不能给出一个像样的财务分析。小杨也开始后悔, 当初为什么没有好好学习。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促使我们开始深思大学生的社会化现象。小林和小杨的大学生活和求职经历向我们提出了一个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的问题, 那就是, 大学生要不要过早地社会化, 大学生如何社会化才能提高自身竞争力。

大学生社会化通俗地讲是指大学生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和实践, 由单纯的学生身份转化为社会角色的过程。当今的大学生正处在中国文化经济转型和高校机制改革的特殊时期, 社会责任和自身价值的实现给了他们前所未有的双重压力。大学阶段不仅仅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加油站, 更是一个培养综合能力全面素质的广阔平台, 是社会化过程的标志性里程碑。在校期间利用各种系统有效的方式接触社会, 了解社会, 实现社会化转变, 是大学生成长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是大学生顺利走向社会, 适应社会, 实现自身价值, 履行社会责任的一架桥梁。

大学生社会化的必要性已经得到高校老师和大学生的广泛认可。那么到底什么时候参与社会活动比较合适?大学生过早地走向社会, 到底好不好呢?就这个话题, 我和高校教师和几个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进行了交流。

“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十分必要的, 因为大学传授给学生的只是知识, 而知识只有得到运用才能成为技能。”来自医科大学的王老师说, “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在人际交往、承受压力等各方面都需要锻炼和提高。但是, 大学生社会化不宜过早, 而且不宜过于深入。因为, 大学时光是人生最后一段集中学习的阶段, 非常宝贵和难得。而大学里的专业课程是大学生走向职场的最基础资本, 错过了这样专心学习的大好时光, 以后是很难弥补的。尤其像医学专业这类专业性很强的课程, 要求非常严谨。在校期间应该全心学习, 打好基础, 最后一年实习期才能更好地将知识得以运用。所以, 我们提倡学生通过学校的各种社团锻炼自己, 增强团队意识, 学会交流沟通。通过学生会工作,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组织能力。在接触社会方面, 我们会安排各种社会实践, 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地锻炼和培养。比如, 进社区为居民做义诊, 即使得学生的专业知识得以实践运用, 又能培养学生作为医生的责任感。”

会计专业毕业生小何谈到自己的实践经历很有感触地说:“我们会计专业的课程很难, 前三年我把主要的精力都用在了学习上, 所以我的专业知识非常扎实。因为希望毕业后从事会计工作, 大四时, 我找到一家公司的财务处实习。因为会计是很重要的岗位, 实习单位只让我负责给装订好的会计凭证打号归档。我每天利用工作之余翻看会计凭证, 联系自己书本学的理论知识, 琢磨会计业务的来龙去脉。我就凭着多看多问取得了实习单位的信任, 得到了实际操作的机会。这段实习经历虽然不长, 但是, 因为自己的有效利用, 收获很大。为我后来顺利进入一家知名公司积累了难得的实践经验。”

和小何安心学业的经历完全相反, 美术专业的毕业生小韩同学谈起自己一入学便参加社会实践的经历也颇有心得:“我报考美术专业仅仅是为了升学的需要, 自己并不喜欢。毕业后也不打算从事与此相关的职业。我大一就开始参与社会实践, 在一家高考培训班做行政助理。因为喜爱这份工作, 做的很用心很投入, 几年下来在人际交往、营销技巧等方面都得到了锻炼。毕业后选择了自己经商, 虽然才刚刚起步, 但是我对未来很有信心。不过, 对于被自己放弃的美术专业, 还是有些遗憾。”

针对大学生刚进入大学就过早参与社会实践的现象, 来自师范大学的张老师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大学生刚进入大学开始独立生活, 对社会充满了新鲜和好奇, 他们接触社会的目的绝大部分都带着盲目性。能真正为未来职场生涯做规划的学生很少, 许多学生一进入大学就想着走进社会, 认为社会实践就是打工挣钱, 能挣到钱就是成功。而抱着这样一个目的进入社会的学生, 往往心浮气躁, 缺乏耐性, 工作频频更换。到头来, 技能没有提高, 反而养成了牢骚抱怨的习惯。而有些学生因为急于求成, 加之年龄小阅历浅, 很容易遭遇职场陷阱。”张老师认为, 大学生入学之初, 一定要对自己的大学生活乃至整个人生有一个规划。当然, 随着年龄的增长, 阅历的增加, 这个规划还会不断地修正。但是, 这样的规划可以让学生有目的地安排自己的社会实践, 让宝贵时间和精力得以充分利用。

以上几位师生的看法虽然只代表个人看法, 但是对我们探讨大学生过早社会化的利弊给予了很大的启发。

首先, 我们提倡的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并不等于简单地理解为大学生社会化越早越好。大学生社会化的形式也不能一概而论。不同专业, 不同的人生规划, 应该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人生学习黄金时期的大学时光, 一定要珍惜大学校园浓厚的学术氛围, 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英国著名的维京集团主席理察·布朗森曾经这样评价知识与实践:“虽然我喜欢冒险是不争的事实, 但冒险之前的学习, 才是真正最具魅力的地方。”

我们国内许多大学都将“知行”、“知行合一”作为校训, 便是倡导知识和实践的结合, 而实践必须以知识的积累作为基础, 这也是我国传统的求知治学精髓。

其次, 参与社会实践在不同的年级阶段, 也要区别安排。低年级学生因受年龄阅历的限制, 考虑到安全因素, 接触社会不宜过深。主要以参加学校社团活动为主, 适当参与学校组织的社区服务等的活动, 发现并培养自己的专业兴趣, 建立对社会活动的初步认知, 培养友善合作的团队意识。到大学高年级阶段, 有了一定专业知识的积淀, 可以进入相关专业的公司实习, 理论联系实际, 将课本知识在实践中转化为技能。熟悉职场规则, 学会职场人际交往和社交礼仪, 作为由大学生转化为职场人的序曲。在整个大学期间的社会活动中, 学校老师要发挥引导作用, 帮助大学生提高社会实践的价值。

3.投资贵在知行合一 篇三

4月的一天,与一位大学老师聊天。他谈到一个现象,大学里炒股的老师非常多,可真正赚钱的少之又少。这究竟是为什么,难道这些教授博士们不够聪明吗?其实,投资是一个类似于做生意的实践过程。实践中的成功似乎和学识并没有必然的正相关。教授们擅长于研究,却不一定擅长于实践,虽“知”而不见得“行”。类似的问题,如果问工商管理学院的教授们,既然你们那么精通经营管理,怎么还赚不到比尔·盖茨1%的财富?显然,经营管理也是个实践过程,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好,所以大家都宽容地看待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巨大差距。

知行合一的最早提出者是思想家王阳明,原本有很多具体含义。随着时间推移,人们渐渐把它理解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身体力行,言行一致,不要坐而论道,清谈误国,而是通过实际行动去达到现实上的成功。知是知识、智力乃至思维方式层面的要求,也算是大楼的地基。地基不稳,再漂亮的建筑物也是豆腐渣工程,不堪一击;而行则是行动、性格层面的要求,有了坚实的地基,并不代表高楼万丈会自行生成,去不去做才是决定性的东西。

具体到投资来说,知行合一包含了两大步,首先是在对市场运行规律的正确理解之上,建立一套正确的、与自己性格相适应的交易策略,此为“知”。然后是长期地、心无旁骛地贯彻这套策略,则为“行”。

知本不易,行则更难。行不但要求知,还要求知以外的其他很多非智力因素,比如勇敢、自信、纪律、意志和耐心等。沃伦·巴菲特坚持“价廉物美”的投资之道,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当市场价格大大低于经营企业的价值时,买入优秀企业的股票并持有。乔治·索罗斯认为选择一个行业股票时,要选两家,但不是随便找两家,应选一家最好和一家最差的。彼得·林奇的投资名言则为买进有盈利能力企业的股票,在没有极好的理由时不要抛掉。这些投资大师都是知行合一的典范。

再看中国市场,去年风光一时的华商系基金,声称视持有人利益为第一,会根据热点及时调整风格,确保收益,可惜知易行难,华商系今年一季度业绩下跌之惨重令人唏嘘。再有一投资者,为留学海外的子女筹资,4月份在6.89的高位换了10万加元,短短1个月,加元跌至6.70元左右,损失近2万元。加元是资源型货币,其走势把握要关注大宗商品及原油价格波动。倘若早做了解,不至于无知盲行。

4.以知促行 知行合一 党课讲稿 篇四

——党员教师“两学一做” 党课讲稿

赵志永

当前,“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在全党开展,这是深化党内教育的又一次重要学习教育,是面向全体党员从集中性教育活动向经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举措。是对前阶段实践活动问题台账来个“回头看”、再清理、再提升。“两学一做”不是活动,贵在长期坚持。基础在学,关键在做。真学、真懂是前提,真信、笃行是结果,学用结合、知行合一,是党的优良学风作风的具体体现,也是全党凝心聚力、实现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因此需要我们切实摒弃活动的心态、过关的心态、功利的心态,把学习教育抓实抓细,抓出成效。

一是要把“两学一做”落实到强化理想信念上。总书记强调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总开关”问题解决不了,就会出现世界观上的偏差、人生观上的迷失、价值观上的错位,就会影响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就会动摇党的执政根基。因此,我们作为党员要以“两学一做”为契机,认真学党章、学党规、学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坚定“三个自信”,要通过“两学一做”活动,把学习党章党规和习近平系列讲话制度化、常态化,根据不同对象灵活学习形式,增强学习效果,要自觉把党章党规和习近平系列讲话要求转化实际行动,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做到思想同心、目标同向、工作同力、落实同步,以实实在在的成绩展示学习效果。同时作为一名老师,我们知道有这么一句话:思想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随着教学的改革,树立教学新理念、新思想,增强创新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教改的重头戏。我们教学的课堂,是学生生命中的一段不可复制的段落。学生的大部分的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是他们精神寄居,心灵依托的场所。我们理应让孩子们快乐地,充实地,自主地,舒展地,诗意地生活在课堂上,这是每一个老师所追求的幸福课堂最高境界.二是要把“两学一做”落实到讲纪律守规矩上。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党章和党规是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任何一名党员,不论职务高低、资历深浅、成就大小,都必须自觉遵守党内政治生活准则,作为一名教师更要率先垂范。

身为教授的当代作家贾平凹有一幅对联:百无聊赖何为教,一事无成怎做授。习总在讲话中强调:树立和发扬好的作风,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在我看来,两个字回答足矣,那便是看似轻实则重的“师德”。我们教师面对的孩子们是活生生的自然人。作为一个教师,我们不能做到把每个孩子教育成奉献社会的人,但至少把每个孩子教育成拥有良好习惯,以此铸就家庭幸福的人,这是一个教师的基本责任所在。在科技飞速发展,物欲恒流、快节奏的大道上,为了师德建设的真正实施,我们教师至少能够守住自己心灵的一份静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随波逐流。做自己最初的心,以此来洗礼我们的师德形象,亦塑造求学者的形象。教学教学中师德建设任重而道远,努力中践行,做自己就好!每个工作岗位都有他存在的意义,那么我们教师存在的意义何在呢,我想只有真正理解了师德师风的含义,才能真正的成为一个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学生,对得起社会的教师,在不断的学习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对于师德师风有了更深的理解。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等等,这都是师风。师德师风对一个教师特别的重要,因为,教师是学生行动的标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岗位,有强烈的责任心,主动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从心里愿意与学生成为朋友,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是要把“两学一做”落实到发挥党员作用上。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就是让党员干部切实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地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我们每一个党员都能依托活动载体发挥自身作用,增强学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特别是要围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不断提升自已的能力和水平,立足岗位奉献,勇于担当作为,始终保持干事创业、开拓进取的精气神,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献智慧、出实力、展形象。

5.知行合一演讲稿 篇五

要做到知行合一

“讲规矩有纪律”党课讲稿:纪律规矩要做到知行合一

常言道:守纪律,讲规矩贵在知行合一。总书记在曾多次在讲话中指出,作为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和学习实践中,要做到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笔者认为,要真正实现知行合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要加强学习。总书记指出,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全党要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保持对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的清醒认知和执着追求。”守纪律、讲规矩要求党员干部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学习习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善于向书本学,在阅读中储备知识能量;向实践学,在工作中提高认知事物的能力;向群众学,在群众中学习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

要加强“补钙”。总书记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牢记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确定为自己的纲领,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一些党员干部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党员干部要做到敬畏政治纪律、严守政治规矩,就必须持之以恒抓好理想信念建设这个根本。

6.知行合一学校校训 篇六

何为“知行合一、为人师表”?知是指对社会现象人生事务的理解和认识,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行是指主动参与和实践活动,一个能治国平天下的人,必须要有对社会各种事物和现象都能有亲身实践和体验的过程。所谓合一,是说:并不是知是绝对主导,也不是行是惟一功用,而是知和行互相联系互相配合。对社会对世间事务的正确认知是正确行为的前提,正确行为实践是正确理解世间道理准则的必然结果。反推也一样,行为社会实践可以总结出相应的社会经验。为人师表,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淡泊名利,志存高远。树立优良学风教风,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模范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引领社会风尚。言行雅正,举止文明。自尊自律,清廉从教,以身作则。自觉抵制有损教师职业声誉的行为。

在当今的社会中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为人师表“?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该对所教学的基本知识能广泛而准确的掌握,对基本的技能能熟练运用,对学科的基本结构能深入的理解。以前,人们认为,教师要给学生一瓶水,自已要有一桶水,这种看法在社会发展速度很慢的年代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在当代这样一个发展极为迅速的社会,教师要给学生一瓶水,自已就要成为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一桶长期不更新,不流动的水,会变成死水,一个教师的知识不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更新,他的知识就会变得陈旧,变得无用,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已的知识,常教常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贯注自己的思想感情,激励学一的探索精神。比如地位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文,分析文章的成败得失,如果自己没有一定创作性活动,没有自己的亲身体验,就很难入木三分,切中要害。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不成熟到成熟,最终是要促成学生能够不再依赖于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判断,学会选择,而不是永远牵着他们的手。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学习的标准,道德的准则,价值的取向也是不断变化的,整个世界发展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多元化。我们不可能期望在学校里教授的东西给使学生受用终生。人们不仅要认可而且要鼓励学生善于根据变化着的实际情况有所判断,有所选择,有所发挥。

7.知行合一演讲稿 篇七

关键词:党史,党建,生机活力

回顾中国共产党90年党建的辉煌岁月,历史的明镜清晰地向我们展示出“学思结合”,“知行合一”这一我党在实践的锤炼中所铸造的思想结晶,正是这经受住了实践考验的理论武器,使我党的建设永葆青春活力。

1 我党在学习实践的伟大理论中启程向前

从太平天国运动到辛亥革命,中国人民为了争取民族尊严和独立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却相继失败。直到1917年,俄国发生了十月革命,使人们认识到要真正改变中国的现状,就必须依靠广大群众进行直接的斗争。1919年,中国爆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在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以它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进步青年。(1)

在1920年8月,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随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1921年7月23日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开幕,大会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中国无产阶级有了英明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焕然一新。(2)

2 我党在学习实践伟大理论中不断创新发展

2.1 大革命时期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中国爆发了大革命运动。当时中国共产党内部存在左倾机会主义和右倾机会主义两种倾向,毛泽东针对这两种错误倾向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指出了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之后,毛泽东又发表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宣传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的革命思想,它连同《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等文章,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萌芽。

2.2 土地革命时期

(1)党的建设从学习模仿到探索实践。八七会议后,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建立了井冈山根据地。在之后写出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标志着我党开始对中国革命进行自我探索与实践。(2)党的建设从探索实践到理论形成。1930年5月,毛泽东为反对当时在党内普遍存在的教条主义而写下《反对本本主义》,该文提出了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思想,为党的建设理论提供了哲学基础,并提出党的思想路线。这篇文章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3)党的建设从理论形成到走向成熟。随着长征的深入,广大党员更加认识到毛泽东代表的路线才是正确的。在遵义会议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2.3 抗战时期

1945年,党的七大选举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人。经过延安整风运动和党的七大,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空前团结和统一,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理论体系。

2.4 新中国成立至今

作为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的错误,重新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实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些成就引起了国际上一些反华势力的恐慌,他们开始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甚至展开对中国“西化、”“分化”的阴谋。面对这种局面,我们党一方面加强民主与开放,继续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为挫败敌对势力的图谋做出了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2008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了即将举行第29届奥运会的中国,然而从年初的雪灾到5·12汶川大地震,一次次的天灾考验着党和人民。面对灾难,国家的各项救灾举措无一不体现党的决策科学性。全国人民在党的带领下表现出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凝聚力和坚不可摧的战斗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在推动国际经济的发展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2008年美国的一场次贷危机引发了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震荡和危机。在世界经济整体萎靡的状态下,党及时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同时也积极参与维护国际金融稳定,在全球携手共同抵御经济危机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中国赢得了一片赞誉。

3 建设充满生机的学习型政党是我党建设的标志

从我党90年辉煌历程中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把理论学习和创新放在首位,坚持用理论指导实际,使我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保持前瞻性和时代性,也使党的建设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一个先进的民族,总有一种开拓创新的思想;一个前进的时代,总有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书写历史新篇章的同时,也创造了无数感人至深、发人振奋的红色记忆,从革命战争年代的长征精神到雷锋精神、航天精神等等,极大增强了民族凝聚力。面对这样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继往开来的中国共产党以实际行动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由衷的信任和支持。崭新的时代需要善于应变的政党,正是学思结合、知行合一这一优良党建传统,使得我们党的建设不断创新、不断攀升,实现一个又一个进步的奇迹,完成一个又一个发展的辉煌!

参考文献

[1]张天荣,吕澄.党的建设七十年[M].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

8.知行合一 回归生活 篇八

事情到此,算是告了一个段落,但是我的心却难以平静下来。早上第三节思想品德课上同学们的表现不禁历历在目:早上,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的是《爱护幼小》一课。我清楚记得,围绕“为什么要爱护幼小?怎样爱护幼小”这一话题,同学们讨论起来的确是游刃有余,发表看法也是条条是道,甚至不乏真知灼见,那气氛是多么热烈。我还清楚地记得东东发表的豪言壮语:“今后如果遇到欺负幼小的事情,我一定会及时劝阻伸出双手,让欺负幼小的现象在我们身边消失。”可如今事情摆在面前,他们却袖手旁观,这怎么能不让我感到心痛呢?

我强压住心中怒火,找来了明明和东东询问当时想法。明明说:“老师我知道遇上欺负幼小的现象该怎么做,可我怕有人笑话我,说我爱出风头,好表现自己。”我又把同样问题抛给东东。东东抓抓后脑勺,说“当时,我很想劝阻他们,可我又想到妈妈的叮嘱:‘别人在打架的时候,不要去管他们,不然你也会跟着遭殃。’想到这我又退缩了。”我们再听听青青是怎么说的:“当时我正准备上前劝阻,可有人在我旁边推了推我,暗示我不要多管闲事。我一想,也就罷了。”……

如此种种似乎合乎情理的说法,不禁引发我的深思:为什么我们的学生明明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可为什么在行动上却没办法得到落实呢?为什么我们的思品教育会出现如此的“知行不合一”呢?所有的这些使我突然明白:要让学生有所知是不难的,但要让学生有所为却不容易。所有这些也告诉我们,在学生的品德教育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不仅要关注认知,更要关注行为

毛泽东说:“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无行则无知。”诚然,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不仅要解决知的问题,而且要解决行的问题,实现知行合一。我们知道学生的品德习惯往往通过言行来体现,但光说不做是达不到预期的目标的。它要求我们的教育要让学生在具体的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实践、体验品德观念,进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和良好的习惯,让他们在融入自然、融入社会中认识自我,获取品德的发展。

二、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不仅要关注课堂,更要关注课外

让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品行,这是品德教育的关键。内化如果仅仅靠课堂上抽象的品德灌输显然是不够的。它要求我们的品德教育不仅要关注课堂,更要关注课外。为此,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时候,教师要深入学生的生活,一方面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信息,密切学生的实际,把一些有借鉴意义的现象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评判讨论中懂得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哪些现象值得发扬,哪些现象要批评。另一方面要随时随地地关注学生认知内化的情况,关注学生能否把课堂上学到道德观落实到生活上,形成正确的品德行为与习惯。我想只有这样,我们的品德教育才是到位的。

三、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个体,还要关注朋辈或长辈的影响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辈或长辈的一些做法,对学生品德影响是极大的。以上案例中的东东和青青就是受家长、同学的不良影响,而放弃主动上前劝阻,保护幼小的做法,做出了背离品德观念的选择。从这个层面上说,我们的品德教育要注意家校联系,要注群体教育,要注意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让我们的学生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

9.知行合一心得 篇九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两学一做”基础在学,笃学党章党规、深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党章党规提出的要求是检验一名共产党员合格与否最起码的标准。广大基层党员干部须自觉主动地逐句逐字通读党章,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同时,广大基层党员干部也须深度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的重要思想,深刻领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正确政治方向。

“知行合一,止于至善。”“两学一做”关键在做,做一名合格党员是这次学习教育的着眼点、落脚点。党员干部要自觉把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融入思想、融入工作,时刻对照党章规定,对照廉洁自律准则和纪律处分条例要求,修身正己,自律自省,做一名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合格党员。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贯彻“两学一做”的过程中,要切实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以“知行合一”践行“两学一做”。

10.知行合一高中作文 篇十

明代思想家和教育家王阳明先生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现在的德育包括知,情,意,行,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原来叫陶知行,后改为陶行知,行在前,知在后。他一生对教育的贡献是巨大的。

知行关系,也就是指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真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与行是统一的,不能截然地分开。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从知到行,即从认识到实践。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由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当前,全国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就是要认真的学习,什么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作用,怎样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实践就是要把学习到的怎样去落实,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首先群众利益至上,群众是英雄,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真正的铜墙铁壁。

教育实践活动也不应一阵风吹过去,而应该长期坚持,坚持长期。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通过学习懂得了一些道理,就应该按这些道理去采取必要的行动,该为群众办些什么事,怎样为群众办好这些事,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执政之基。

11.“知行合一” 篇十一

关键词:知行合一;作业设计;自主实践;自主合作;自主探究

“知行合一”这一理论最早是明代教育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的,但是他强调“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这显然不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客观规律。所以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将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更正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认为“知识由行动中得来”,人的完整认知(学习)是一个“行—知—行”的系统过程。

遵循陶先生“行是知之始”“重知先重行”的教诲,我们不仅要注重学习、借鉴专家、名教师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要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地探索课堂教学、课外指导的精髓,从而真正实现思想认识上的飞跃。

课堂上教师再多的讲授也代替不了学生自己的实践与思考。所以我在教学中努力尝试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把语文课外作业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使课外作业的设计体现实践性、探究性和合作性。

一、变机械读写为自主实践

语文无处不在,而课本其内容是非常有限的,所以说教材只是范例,因而我们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认识语文教育全面性、综合性、广泛性的特点,让学生有广阔的全局观念,在作业设计中则完全可以让学生跳出语文课本,到生活、到课外语文知识的大海中去遨游。

现在的课外作业“动手”太多,“实践”太少,其实课上学生学到的知识只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得到,要通过自己的实践才能真正融会贯通,变成自己的东西,这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比如,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作文能力应从小加以培养。虽说课本上每个单元都有口语交际,但这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利用自主晨会让学生讲述这几天的所见、所闻、所感,布置学生把课文中的故事、校园中的活动或者新鲜事讲给父母听,这些作业都给了学生一次次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的机会。另外,我还结合季节和节日,布置学生情境写话。如中秋节,让学生跟父母一起去赏月,并把这件事记叙下来;金秋十月,让学生放风筝,领略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再把活动的过程写下来。这一类情境型作文最受学生欢迎,而且写出来的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充满真情实感。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得知识,锻炼能力。

现代社会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未来人才素质的核心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外练习为学生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因此,我们常布置一些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具有实践性的作业。如今,孩子们喜欢看电视、上网,这是不争的事实,家长们却为此感到头痛,常常向教师抱怨这个问题。我认为禁止不是办法,何不利用这个资源,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孩子们行动起来自主学到知识呢?于是,我迎合孩子们的心理,积极加以引导,和孩子们一起分析一些电视节目的特点,建议他们在紧张学习之余,可以看看《新闻联播》《动物世界》《百家讲坛》等节目,寒暑假则适当介绍看些由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如《水浒传》《西游记》或经典动画片等。有了教师的旨意,孩子们能认认真真地执行,从中学到了不少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当然,看了电视,只能说完成了作业的一半任务,另一半,是平时上课的交流反馈。課文《乡下孩子》中有一句话:“捉一只蝴蝶能编织美丽的故事。”在教学中,要引导孩子想象:能编织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孩子自然能与平时的电视、书本上看到过的故事相联系,课堂上就能侃侃而谈,不会出现无话可说的局面。另外,在《乡下孩子》一文中还有两段需要孩子们进行仿写的段落,通过课文的学习,孩子们已经知道了课文的写作方法,但是城市中的孩子,要他们理解乡下孩子平时的活动特性并仿写,实在是有些难,这就好比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所以我布置孩子们行动起来,回家上网查看,同时要求家长配合,正确引导孩子的上网习惯,让他们既能知道网络的好处,又不会沉溺于网络游戏。这样能养成孩子自主实践的好习惯。

通过教师和家长的教与学生自己的自主实践,让孩子们不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适当地布置有选择地看电视、上网,不但能学到知识、经验,还可以陶冶情操,培养人文精神、分析、判断、评价等多种能力,真正实践陶先生的“知行合一”。

二、变“填鸭式”为自主探究

当今时代要求教师上课不再是“填鸭式”的,不再是按照“讲授——接受”的模式上课,要把学生从被动完成转变成主动参与。因为“行不是知之成”,而是“知之始”。我们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创设情景,给予学生更多的展示空间。

世间万物不停地运动着,绝对孤立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设计作业时,要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有特征的事物,让他们想象它与周围事物的相互关系,可赋予生命,可激发他们的想象任意驰骋。例如,冬季会飘雪,这时就应该抓住这一景物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下雪的情形,再引导学生,看那一片片小雪花,从天上飘下像什么?飘到屋顶上、小树上、草地上……你又看到了什么景象?然后连起来说一说。由于与大自然的接触,学生的思维会特别活跃,各有见解。这样,他们在写话、表达中的表现也会出色许多。

经常与学生走出课堂,让他们走进花丛,追赶蝴蝶,聆听雨声,和树谈心……经常进行这种作业练习,为学生的习作开辟了想象的空间,教给了学生自主性学习方法,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大胆想象,进行个性化语言表达,使想象的翅膀在宽松开放的环境中自由伸展,学生易于接受,有话可说,乐于说,乐于写。

三、变教师分组为自主合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不仅体现在课堂上,也可以体现在课外作业的完成过程中。苏教版第二册第七单元有一幅文字画,于是我安排了一次由学生自由画画说说写写的绘画日记,学生自己分组动手作图,然后讨论画中的景色,最后交流,学生乐在其中,大大提高了绘画日记的热情与自信心。他们分别在天空、树林、小河里添了自己喜欢的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再用水彩笔一涂颜色,呵,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展现在我们眼前。有的学生在下面不禁赞叹:“大自然真美啊!”这时我抓住他们的兴奋点,说:“孩子们,其实我们身边的大自然比你的这幅画还要美,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用我们的笔去描绘这些美景吧!”话音刚落,学生就开始了他们的创作之旅。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有了组内同伴的帮助,学生的灵感一个接一个迸发出来,他们的作品越来越精彩,我知道,他们一定是沉浸在了无比奇特的想象之中。果然由他们自由想象后交流的写话五彩缤纷、生动活泼,很富有创造性。

总之,推行素质教育,必须遵循“知行合一,手脑并进”的教育原理。“知行合一”,不仅是要求学生必须“确实地按照所知在行动,知行并进”,而且要求教师全面解放学生的时间与空间,以生为本,以学定教,鼓励学生手脑并进、自主探究、大胆试验,通过实践获得有效的知识和真正的能力。在设计作业时,教师要做个有心人,教会学生“知行合一”,让语文真正成为学生愿学、乐学的学科,提供给学生充裕的探索、实践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展学生对语文的体验,让语文作业成为具有效性、创造性的作业。

12.知行合一演讲稿 篇十二

孟承宪指出:“向来国文课只有教师的活动, 没有学生的活动;只有教师的讲授, 没有学生的学习, 这实在是国文教学失败的总原因”。的确,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学有这样的通病, 教师在课堂上教, 学生在课堂上学。这是一种被动的、灌输式的教学。不言而喻, 教学并非灌输。几千年来, 本着“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的精神, 随着历史的积淀, 中国文化堪称“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文化底蕴厚重了, 而文化教育却不见长进, 甚至呈现倒退的趋势。既然发现了问题, 就要想办法解决问题。那么针对中学语文教学, 教师该怎么教?学生又该怎么学呢?先从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阅读教学——学生、教师、作品之间的对话过程

众所周知, 阅读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心所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学生、教材, 这是一堂课必须具备的三要素, 其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的内容、进度和方法等是掌握在教师手里的, 而教师所掌握的与课堂相关的一切是以学生为出发点, 为学生服务的。加里宁曾说过:“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因此教师是课堂的主导,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有句话这样说道“交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要准备一桶水”, 这句话说明了当一名教师, 自身要具备丰富的知识水平和认真的职业精神, 要在准备充足的情况下讲好每一堂课。教师在教课文时, 可以随课文举例子教会学生提问, 比如学习鲁迅的作品《祝福》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于作者为什么先写除夕夜, 他是怎么想的?鲁四老爷说“可恶——然而……”时, 为什么话到嘴边, 又咽下去了?祭祀事件为什么给祥林嫂带来如此大的打击?等等。带着问题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这将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另外,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 现在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年岁相仿的集体式的班级教学, 每个学生的智力水平、知识积累、兴趣爱好和人生阅历等都不一样。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是不可能只针对某一个学生的能力水平展开教学, 因此就需要那些知识接受能力不佳的学生在课外充实自己, 比如阅读课外书籍、做好课前预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阅读兴趣或者与之相关的爱好等等。

二、写作教学——认识世界与自我、充满想象与创造的过程

写作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说:“鉴赏一篇好文章是一回事, 写出一篇好文章是另一回事, 正如欣赏艺术家的小号表演是一回事, 让我们去表演是另一回事。我们中的绝大多数是无法在欣赏之后‘复制’那美妙的演奏的”, 这句话告诉我们写作需要实践, 需要付出行动。在很多时候, 写作课似乎仅仅是教师出题目, 学生自主写作这么一个简单乏味的过程, 也就是说, 写作课成了学生的自主作文课, 教师没有预先教给学生充分的写作知识,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往往如“无头苍蝇”般, 费力不得效, 效果之低可想而知。其实, 写作课应当是一个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充满丰富知识量的启发性的教学过程。以教学实录为例, 优秀教师武俊先的《作文构思训练课》就是一堂优秀的课, 她首先以一个与课程相关的趣味故事“钢笔的发明”引发学生的兴趣, 从而得出“逆向构思”的写作方法, 然后让学生用逆向构思的方法展开想象, 如用《爱莲说》的“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打破“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蓬生麻中, 不伏而直;白沙在涅, 与之俱黑”这类公认的常识, 如此等等, 不一而足。“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 以此方法, 学生就知道:举例论证, 打破常规, 就是逆向构思。掌握了方法、具备了素材, 学生就能自主完成写作了。

长时间以来, 中学生因厌学而旷课、退学者不计其数, 不计时空, 不分种族。青少年是建设祖国美好未来的希望, 教育问题不搞好, 民族未来实在堪忧。改变现存的传统教学模式, 促进教学改革, 成为当今教育界最为重要也是最为迫切的问题。

上一篇:行政处罚规避下一篇: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发展规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