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输出的名言警句

2024-06-19

文化输出的名言警句(精选11篇)

1.文化输出的名言警句 篇一

弘扬传统文化的名言警句

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卜居》

2、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3、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宋史·王安石列传》

4、失信不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5、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

6、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鱼父》

7、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论语·学而》

8、乐人之乐,人亦乐其乐;忧人之忧,人亦忧其忧。——白居易《策林》

9、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

10、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

11、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1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13、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

1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15、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1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17、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18、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离娄上》

19、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20、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孟子·公孙丑上》

21、改过不吝。――《尚书·仲虺之诰》

2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23、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咏史》

2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26、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破也,而不可夺赤。——《吕氏春秋》

27、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28、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29、记己有耻。――《论语·子路》

30、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盐铁论·孝养》

31、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3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33、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尚书·周官》

3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35、夫人必知礼然后恭敬,恭敬然后尊让。——《管子·五辅》

36、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37、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38、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39、父慈而教。――《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40、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2.文化输出的名言警句 篇二

1987年,《现代外语》发表了“归化———翻译的歧路”一文,由此引发了翻译界旷日持久的归化、异化之争。归化与异化这一术语由L.Venuti首先提出,他把归化描述成“是一种帝国主义殖民和征服的共谋,是文化霸权主义的体现”,而异化则是“对强势文化实行殖民文化统治的反抗手段”。 在国内,归化与异化之争的源头可以追述到直译与意译之争。 在中国翻译史上,支持直译和支持意译的均有人在,唐玄奘主张翻译要“求真,喻俗”,严复则笃信“信、达、雅”。鲁迅说“翻译要宁信而不顺,力求原作的风姿”,而赵景深则相反,认为翻译要“宁顺而不信”。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后,归化、异化之争越显激烈。 异化支持者认为“归化会改造原语国度的客观事实,扼杀其民族特点,同化归宿语言,因此就必然是对原文的歪曲”。主张归化的学者也提出了他们的主张, 如傅雷的神似论认为“翻译如同作画,应效果而论,所求的是神似而不在形似”。 再如钱钟书的化境说提出“译笔无妨出原作头地”,提倡张扬译者的创造性。

归化与异化之争的焦点在于是以目的语文化还是以源语文化为翻译的归宿。 主张异化的学者认为翻译应以源语文化为归宿,一是可以让译文读者了解异国文化, 二是可以丰富目的语文化和语言表达方式。 主张归化的人认为归化能打破原文的束缚,在异化不能达意的情况下传达原文精神,更能贴近读者。

二、文化逆差和文化输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再次屹立于世界经济之林,然而我国文化逆差却依然显著。 据统计,2010年我国进口版权贸易金额为3739.3万美元,而出口仅为375万美元。 另根据国家图书馆的统计,20世纪中国翻译了106800册外国著作,而西方国家翻译中国著作仅百余册, 现代中文著作译成西文的更是少之又少。 这种东西方文化交流上的惊人的逆差不禁令人扼腕。 为结束中西文化交流的单向透支和文化赤字现象,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快文化输出的步伐。长期以来,我国在文化交流上主要采取“文化拿来”主义,重输入而轻输出。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必须扭转文化交流上的不平衡趋势, 要注重文化输出,在文化上有所作为。 目前来说,汉语的全球化不具有可能性, 文化输出只有通过中外文交互的方式来阐释中国经典和当代文本, 所以文化输出的重担自然而然地落在了翻译人身上。 文化的输出又不可能是强制性的, 只能是透过对异质文化的欣赏来实现, 因此采取何种翻译策略是中国文化传播成功与否的关键。

三、文化输出驱动下译者的策略选择

译者采取归化策略还是异化策略必须联系翻译目的来说, 离开翻译的目的来讨论是异化还是归化终究落入空洞的窠臼,也不会有结论。翻译从来就不是一种无目的的行为, 翻译的目的决定着翻译的策文化输出驱动下的归化与异化略,翻译的策略服务于翻译的目的。 skopos认为“为了实现翻译的目的, 译者可以根据不同的译者目的和译者接受的翻译委托而译成不同的译文”。 换言之, 译者要达到什么目的, 就会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 整体而言,文化输出的目的就是”将中国经验世界化”。 具体来说可以细分为几个层次,一是让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从而减少从民间到政府各类交流之间的障碍; 二是塑造文化大国形象,提升我国影响力;再者是因为一定的历史原因,中国文化被外界排斥、误解,甚至被妖魔化, 为了纠正这种现象而进行的文化输出。 笔者认为, 当我们在讨论文化输出背景下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时,不能不考虑到一个事实,就是服务于文化输出的三个目的的文本类型是不一样的, 这三种文本各有分工,各有侧重,最后形成合力,服务于文化输出的总目的,所以在处理这三种文本时,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不能一概而论。 受Reiss的文本类型理论的启发, 笔者认为服务于第一种目的的文本是以信息为主的文本。这类文本包括反映30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等各个领域的发展成就, 以及现代中国人的生存状况,文化和精神面貌。服务于第二种目的和第三种目的的文本是文化负载类文本。 这类文本包括实用文化、艺术文化和思想文化文本。下面将对这两类不同文本应采取的翻译策略加以讨论。

(一)以传递信息为主的文本的翻译

如上文所述, 该类文本的语篇功能主要是传递原语指示性或概念性内容。 翻译的主要目的是将事实、观点传达清楚,以避免政府和民间交流时产生障碍,甚至产生误解。 因此翻译时应关注内容或主题,采用以目的语为归宿的归化为主的策略进行翻译。译文的风格要符合目标受众思维和表达习惯、 认知水平和审美趋向, 使读者能够像阅读目标语一样顺利流畅。 有时为了达到译本的功能和既定目的,可对原文进行调整、删减甚至改写。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这也是符合传播学意义上的接近性和可读性原则的。 请看例句:

例1:“和”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被奉为最高价值,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中国古老的经典《尚书》就提出“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理想,主张人民和睦相处,国家友好往来。

译文 :Harmony, the supreme value cherished in ancient China, lies at the heart of the Chinese culture.The Book of History, an ancient classic in China for example, advocates amity among people and friendly Exchanges among nations.

上文是温家宝总理于在剑桥大学的演讲稿的官方译文。 可以看出,第二句、第三句按照目的语的行文习惯和规范进行了归化处理。第三句中的“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在译文中还被省去不译,一方面是因为后面已经明晰化地解释了引语的准确内涵; 另一方面是受众对中国古籍里的引语没有预期认识,如果再重复这部分内容, 容易影响受众对主要信息的理解。为了达到准确输出文化信息,避免不必要的误读,译者采取了以归化为主,变译为辅的翻译策略。

(二)文化负载类文本的翻译

如上文所述,这类文本是服务于“塑造文化大国形象,提升我国文化影响力”之目的。 这类文化负载类文本具有鲜明的语言风格, 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思想内涵。翻译这类文本时,最重要的就是传达汉语言文化特质和汉文化的异质性, 保持译本的文化身份。 因此, 在保证目标受众具有可读性的前提下,要尽可能地使用异化策略。 试想在文学翻译中,如果不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又怎能把浓郁的中国语言文化风情呈现给外国读者呢?王东风在《译家与作家的意识冲突:文学翻译中的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一文中, 提出译者应该具有 “敏感的文体或风格意识”,洞悉蕴涵其中的美学价值,并尽量用相应的目的语语言形式传译出来。再如,如果把我国经典名作《中庸》和《易经》中的“圣人”和“大人”翻成英语“The Saint”或是”The Great man”,即西方宗教中的基督耶稣,那就失去了文化输出的意义了。

有学者担心,文化输出,如果西方人不感兴趣或不能接受怎么办?王克非在回应这类疑惑时说“接受对象的兴趣虽是重要的指数, 但不是文化输出的决定性前提”。就此观点,我深表赞同。中西文化的交流是一个渐进过程,也是一个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接受到接受过程。 文化输出意味着中国文化应该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不管他者接受心态怎样,我们都要说明自己的文化立场,强调自己的文化精神,使西方对中国文化不再是俯视而只能是平视。 下面以一个实例来考察用异化法翻译较之于归化法翻译在服务于文化输出目的中所取得的后者不能相比的作用和效果。

例1:龟鹤衔芝:此器根据明代黄宫陈设的吉祥物龟鹤延年缩小而成。 为一仰头昂胸的仙鹤立于四头仰望的老龟背上,口衔灵芝,意味深长。 民间传统鹤意喻常青, 龟代表长寿, 而灵芝为返老还童之仙药。

译文1:This article is the miniature of the mascots- crane and tortoise displayed in the imperial palace of Ming dynasty. Crane stands for youth, tortoise for longevity, and glossy iris for elixir. The image vividly represents the love everlasting.

译文2: …… (同译文1)It has a red crowned crane with its head up,breast thrown out, and a wonder iris in its beak,standing on the back of a tortoise with its heads turning up. It is rich in its meaning. In folk tradition, the crane symbolizes youth, the tortoise represents long life and the wonder iris is an elixir which retards aging and restores youth.

这是典型的实用文化的文本译介,译文1采取了以目的语为归宿的归化策略,只是简单介绍了这个器物是何物,而把西方读者不熟悉的形象及寓意一律删除不译。 而译文2则详细地译出了“鹤、龟、灵芝”的生动形象以及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所象征的含义。 译文1显然起不到文化传播的目的,因为西方读者阅后只知道中国有这个东西,却对背后的文化没有点滴认识。 兴趣来源于新鲜感,而新鲜感来源于文化的异质性。 只有采取异化策略,才能让外国读者了解中国文化,喜欢中国文化。

四、结语

3.请捡起“失落”的名言警句 篇三

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名言警句,对于教师的教学来说是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加以利用,就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一、名言警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运用方法

如果教师能重视思想品德教材上的名言警句,引导学生认真学习,仔细领会,学生就可以学到很多名言警句,从而大大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1.利用名言警句导入新课。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利用名言警句导入新课,可以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陶冶学生情操,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珍视集体团结”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利用多媒体展示关于团结的名言警句,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我们知道个人是微弱的,但是我们也知道整体就是力量”。学生在学习这些名言警句的同时,自然就掌握了知识。

2.利用名言警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中心任务。思想品德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往往是那些知识性、理论性、抽象性很强的概念、原理、观点,如果教师单纯采用说教的方式进行教学,其效果是不理想的。对此,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寻找相关教学资料,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名言警句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实现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例如,在讲授“承诺是金”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用“民无信不立”来说明信守承诺的重要性。又如,在讲授“正确把握宽容友善”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用“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来让学生明白宽容的力量。由此可见,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适时、恰当地引入富有深刻哲理的名言警句,可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教学效果。

3.以名言警句作为课堂教学结尾。

一个好的课堂教学结尾不仅可以梳理概括教学内容,而且可以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以名言警句作为课堂教学结尾往往会令学生难以忘怀。例如,在“艰苦奋斗,走向成功”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结尾中,教师可引用李大钊的名言“青年啊,你们临开始行动之前,应该定定方向。譬如航海远行的人,必先定个目的地,中途的指针,总是指着这个方向走,才能有达到目的地的一天,若是方向不定,随风飘转,恐怕永无达到的日子”。这样就能激发学生树立为理想而奋斗的信心与决心,从而实现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由此可见,以名言警句作为课堂教学结尾,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书本概念、原理的理解和把握。

二、名言警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运用原则

在思想品德课上,教师如果能巧妙借用名言警句进行教学,就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在运用名言警句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根据教学内容恰当运用。对此,教师要遵循以下原则:

1.选用的名言警句要贴近教学,通俗易懂。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名言警句的目的一般有两个:一是把名言警句作为证明书本理论观点的依据;二是借助名言警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书本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因此,如果教师选用的名言警句不贴近教学,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甚至还会带来消极的影响。所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名言警句要有针对性,力求贴近教学内容,通俗易懂。

2.引用名言警句进行观点论证时要少而精。

教师在论证某一观点时,即使有很多名言警句可以证明这一观点,但也不能不加选择地使用,因为这样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降低学生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应选用少数有代表性的名言警句,使学生对名言警句有充分的理解,这样既能节省时间,又能充分发挥名言警句的作用。

4.文化名言警句 篇四

42、我们的社会骨子里还存在着很深的“重理轻文”的偏见,我们的教育生态环境是失衡的。与其大谈特谈素质教育,还不如首先提高目前中国学生并不乐观的语文素养。而且,对整个中华民族来说,语文水平的提高更是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 ——曹文轩

43、有如语言之于批评家,望远镜之于天文学家,文化就是指一切给精神以力量的东西 。 ——爱 默 生

44、人文文化对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环境的造就,传统的形成,太重要了!何况,对于思维、培养灵感、孕育创新能力,人文文化有着巨大的作用。 ——杨叔子

45、大众媒体提供的,不是流行的艺术,而是像食物一样要被消费的娱乐,然后忘记掉,再被新的菜式所替代。 ——奥 登

46、文化修养的目的在于增强和提高鉴赏那些最高尚、最深奥的事物的真和美的能力 。 ——波伊斯

47、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孔 子

48、文化不能从上向下压,因为它应该是从下面高涨起来的 。 ——里 德

49、我们终于提出了文化强国的战略,我们终于提出了文化自觉,文化自觉这个概念,比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还要重要,因为繁荣和发展讲的是一种规模,自觉是一种品质,自觉是终于让我们从内心唤醒了对这个民族文化的信任和生命的托付。就是我们终于可以一种大众的名义,以一种零门槛的的姿态理直气壮的把经典还给大众。 ——于 丹

50、文化不应该是贵族的象牙塔里的一种玩赏,它应该是无所不在、生生不息的一种生活方式 。 ——于 丹

51、文化是体现出一个社会或一个社会群体特点的那些精神的、物质的、理智的和感情的特征的完整复合体。文化不仅包括艺术和文学,而且包括生活方式、基本人权、价值体系、传统和信仰。 ——欧文?拉兹洛

52、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东西远胜于鹰。狗比人具有锐敏得多的嗅觉,但是它不能辨别在人看来是各种东西的特定标志的气味的百分之一。 ——恩格斯

53、不伴随力量的文化,到明天将成为灭绝的文化 。 ——邱吉尔

54、文化不能离开人,……人总是社会的人,文化也总是社会的文化。

55、凡礼始乎诵,成乎文,终乎悦极。 ——荀 子

56、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周文王

57、新闻流行着,但它主要作为虚构流行。生活是一个世界,报纸上看到的生活是另外一个世界。 ——切斯特顿

58、智慧文化即哲学 。 ——西塞罗

59、克服民族性是文化的胜利 。 ——爱 默 生

5.英文名言警句:文化 商务 篇五

——文化

A great poem is a fountain forever overflowing with the waters of wisdom and delight (P.B.Shelley, British poet)

伟大的诗篇即是永远喷出智慧和欢欣之水的喷泉,(英国诗人 雪莱 P B)

Art is not a handicraft, it is the transmission of feeling theorist has experienced. (Len Tolstoy, Russian writer)

艺术不是手艺,它是艺术家的体验到的感情的传递。(俄国作家托尔斯泰。L)

Any one who conducts an argument by appealing to authourity is not using his intelligence; he is just using his memory. (Da Vinci, Italian painter)

一个借着引经据典来辩论的人,不是在运用自己的才智,他是在运用自己的记忆力。(意大利画家 达·芬奇)

Art is a lie that tells the truth. (Picasso, Spanish painter)

美术是揭示真理的谎言。(西班牙画家 毕加索)

Music has charms to soothe a savage breast, to soften rocks or bend a knotted oak. (William Congreve. British dramatist)

音乐有着抚慰粗野的胸怀、软化顽石或使千年老树弯腰的魅力。(英国剧作家 康格里夫 W)

Music is the only language in which you cannot say a mean or sarcastic thing. (John Erskine, American educator)

音乐是唯一不能用及表达卑鄙的`或讽刺的事物的语言,

(美国教育家 厄斯金 J)

Art is the object of feeling, and the subject of nature. (S.K.langer, American philosopher and educator)

艺术是情感的客观表现。也是本性的主观反映。(美国哲学家、教育家 兰格 S K)

Great literature is simply language charged with meaning to the utmost possible degree (Ezra Poud, American poet)

幽默被人正确地解释为“以诚挚表达感受,寓深思于嬉笑”。(美国诗人 庞德 E)

Art is the right hand of nature. The latter only gave us being, but the former made us men. (Friedrich Schiller, German poet)

艺术是自然的右手。自然只让我们存在,而艺术创造我们的人类。(德国诗人 席勒 F)

The decline of literature indicates the decline of a nation; the two keep in their downwad tendency.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German poet)

文学的衰落表明一个民族的衰落。这两者走下坡路的时候是齐头并进的。(德国诗人 歌德 J W)

There are painters who transform the sun to a yellow spot, but there are others who with the help of their art and their intelligence, transform a yellow spot into the sun. (Picasso, Spanish painter)

6.廉政文化建设名言警句 篇六

2、失去监督的权力是祸害,失去控制的私欲是灾难。

3、法律无情人有情,执法为民献真心。

4、天平称公正,廉洁生威仪。

5、道路条条似彩虹,征稽筹资铸丰碑

6、生命的多少用时间计算,生命的价值用贡献计算。

7、遵纪守法打折扣,迟早都会犯错误。

8、反腐不论事大小,倡廉不在位高低。

9、俭以养德,廉以立身。

10、廉则民爱,碑自立;贪则民弃,墓自掘

11、出于公心自会宠辱不惊,两袖清风始能正气凛然

12、不干好工作一点理由也没有,不尊重群众一点基础也没有,不廉洁自律一点威信也没有

13、下要不负人,上要合天理,中要守王法,横竖不攀比

14、酸甜苦辣尝尽方知世间真味,褒贬毁誉经过不枉此番人生

15、地位是脚下的台阶,并非你的真正高度;官衔是脸上的脂粉,并非你的真正肤色

16、腐败一块冰,寒透百姓心

17、一个的生命分量有多重,他所留下的脚印就有多深

18、听听群众的呼声,摸摸自己的良心,想想自己的言行

19、天平称公正,廉洁以从政;两者稍失衡,铸成悔与恨

7.文化身份对二语习得的输出性影响 篇七

关键词:文化身份,林语堂,《浮生六记》,二语习得,输出

1引言

克拉申 (Krashen) 提出的“语言输入说” (Input hypothesis) 把语言学理论和语言实践结合起来, 该理论指出语言是通过理解信息, 接收为可理解输入后再产生的。而在语言输入后, 语言习得结构会因为诸多因素而对语言输入产生不同影响。翻译活动中, 因为译者的文化身份是一个融合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综合矛盾体, 具有跨文化特征, 因此对其译作的二语输出的影响是多重的。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需要不断地寻找自己的文化身份, 只有确定了主体的归属性, 才能将翻译顺利进行下去。

林语堂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学者, 更是一位伟大的翻译家, 他学贯中西, 以“脚踏中西文化, 一心评宇宙文章”为终身使命。他的翻译作品在美国大受欢迎,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浮生六记》。

2林语堂文化身份的构建

2.1 林语堂文化身份构建中的本土文化与异国文化

文化身份是不断发展的、变化的, 并会受到当时历史政治环境的影响, 因此每个时期的文化身份都会有所不同。他在向西方人介绍中国文化的时候是以西方人的角度审视中国文化。他在纽约生活长达三十多年, 作为一个异族人, 迫切需要民族归属感来证明显示他的存在, 他用本土文化的构建来构建自己的文化身份。林语堂选择最具中国特色的部分, 写了几本迎合西方人趣味的中国文化作品。他根据自己对中国的所感所想完成了《吾国与吾民》, 娓娓道出中国人的思想状态与向往, 还有中国的社会、文化和情趣。这本书在西方大受欢迎, 纽约时报评价The book burst like a shell over the western world。他还有很多的英文文学作品及翻译作品, 同样也获得了成功。无疑, 他是当时最为成功的中国文化传播使者, 也是当时美国最为出名的中国翻译家。

2.2 全球环境下林语堂文化身份的杂糅性

林语堂在西方求学、生活多年, 在西方世界他是一个异族人, 而且是一个并不受西方人所欢迎、受长期误解的华裔民族。在以西方文化为主流的西方世界里, 想要让林语堂本族文化占据一席之地并不容易。幸而他的杂糅的文化身份给了他优越, 他用西方的笔写着东方的故事, 传递着中国悠闲豁达、平安喜乐的生活态度和生活哲学。而这样的生活哲学, 在当时纽约忙碌乏味的生活中显得尤为需要。在《生活的艺术》, 林语堂谈论庄子的淡泊, 陶渊明的闲适, 谈论中国人的生活艺术, 看花赏月, 吟诗作画。这本书多次再版, 成为美国的畅销书。他用西方的语言, 谈道家, 谈儒家, 谈中国文化。这种传播本土文化的方式无疑是成功的, 但是他长期生活在西方的世界, 用西方的眼睛去看中国的文化也造成他一定的局限。他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并不全面、深刻, 从而在翻译及文学作品中也会有所体现。

3林语堂的文化身份对其译作的影响

林语堂具有双重的文化身份, 而这样的文化身份赋予他独有的优势, 游走于中西文化之间而游刃有余。

3.1 文化替代

中国文化存在许多特殊的文化词, 这些文化词的使用展示了一个文人的文学修养、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但是这些文化词不能够被外人所了解。在此, 林语堂对于这些文化词采用了替代, 用西方的常用词替代了特殊的文化词, 便于读者理解。《在浮生六记》中, 有特殊的时间单位, 天干地支纪年, 年号纪年, 还有多种计时法。考虑到西方读者的接受程度, 所以林语堂采用了国际纪年的方法或者普通的计时法。

第一章:归家已三鼓, 译为:It was midnight by the time we return home.“鼓”是古代中国人报更所用, 为击鼓报更, 在西方没有相应的词语可以对译。所以林语堂直接将 “三鼓”翻译为midnight, 简单明了。

《浮生六记》中有许多传统的文化词, 例如, 第三章:与余为总角交, 译为:He was a childhood chum of mine.“总角”, 古时儿童束发两结形状如角, 被称为总角, 借指为成年。如果做简单的直译, 必定不能被西方人所理解, 所以林语堂选择翻译为普通用词childhood。

3.2 文化补偿

翻译活动中, 面对的是异文化的读者, 他们对于特定的文化词, 如果不做出解释是无法理解的。林语堂做出了文化补偿策略。

第一章:倩绘一像:一手挽红丝, 一手携杖悬姻缘簿, 童颜鹤发, 奔驰于非烟非雾中。“红丝”是指月老手中的红线, 用来牵姻缘。功能相当于丘比特手中的箭。如果仅仅翻译成red silk thread, 那么西方读者无法理解。林语补充了一些信息, 使得红丝的“功能”能够让外人明确。

第一章:至乾隆庚子正月二十二日花烛之夕, 见瘦怯身材依然如昔, 头巾既揭, 相视嫣然。合卺后, 并肩夜膳, 余暗于案下握其腕, 暖尖滑腻, 胸中不觉怦怦作跳。“合卺酒”是指新婚夫妇的交杯酒, 林语堂译为:the drinking of the customary twin cups between bride and groom.补偿了原文所隐含的文化内容, 从而能够理解“合卺酒”是中国新婚夫妇特有的项目。

3.3 文化简化

在古文言文中, 常用四格, 用词简练, 结构整齐, 气势强大, 而朗朗上口, 有一种文绉绉的味道。林语堂的翻译却显得口语化、生活化, 更加平易近人。

在中国古代, 有一些传统的文人雅事, 如行酒令, 是酒席上的一种助兴游戏, 席间推举一人为令官, 余者听令轮流说诗词、联语或其他类似游戏, 输者罚饮。它的游戏规则是不为外人所能明白的, 所以在《浮生六记》中“余素爱客, 小酌必行令”, 林语堂翻译为:I was by nature very fond of guests and whenever we had a little drinking party, I insisted on having wine-games.林语堂没有详细地解释行酒令的规则, 只是简单地翻译成wine-games。这样, 读者不会因为接收到过多的陌生文化而造成反感, 更能通过一个简单的翻译领会到中国人的情趣雅致。

另外, 《浮生六记》中常常会有一些特定的文化词语来代指某一样东西, 使表达更加委婉优雅, 但是这种是不能被西方人所能理解的。林语堂对于这些词选择了简化。例:有女名憨园, 瓜期未破, 亭亭玉立, 真“一泓秋水照人寒”者也。翻译:But she had a girl by the name of Hunyuan, who was a very sweet young maiden, still in her teens.Her eyes looked“like an autumn lake that cooled one by its cold splendour.”“瓜期”, 中国文化独有, 指女子十六岁, 这种审美只有中国人才能明白, 无法向西方传达它的意思, 同时也没有必要去传达。所以在这里林语堂选择将它简单地译为in her teens, 指她尚为年轻。

3.4 文体风格

《浮生六记》是独具一格的自传体散文, 英国汉学家雪莉布莱克则对《浮生六记》的文体做出了改变, 他所做的文体更像是日记, 并且他整合了章节, 按照时间顺序将其整合为十二章, 一到七章与原文卷一卷二卷四对应, 第八章对应卷二, 九到十二张对应卷三, 这样的风格更加适合西方读者阅读。对于这种特殊的文体风格, 林语堂并未做出改变, 而是完全忠实原作者的风格翻译。而林语堂的忠实使得中国这种特殊的文体风格为西方读者所了解, 而且为他们的写作也提供了一个新的形式。

4结语

林语堂双重的文化身份使他在中西文化间游刃有余, 本文以《浮生六记》为例, 分析其文化身份在“文化替代”“文化补偿”“文化简介”“文体风格”对其二语习得的输出产生的影响。语言输出在二语习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林语堂特殊的文化身份, 他在语言的转换能力上具备了更高的准确性、复杂性和流利性。正是由于他独特的文化身份, 他才能够用西方的眼睛看待东方的故事, 符合西方人的阅读喜好, 但是他的译作在传播传统的中国文化上仍旧能够忠实于原文。

参考文献

[1]Robinson, Peter.Cogn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69-90.

[2]Yutang, Lin.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13 (4) .

[3]邓联健, 杨烈祥.二语习得中的吸收假设[J].外语教学, 2006 (3) :46-50.

[4]顾琦一.输出假说剖析[J].外语学刊, 2006 (2) :77-83.

[5]孙艺风.翻译研究与文化身份[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7 (2) .

8.名言警句在议论文中的运用 篇八

【关键词】作文教学;议论文;名言警句

一、引作题目,统摄全文

要想使读者一下发现你与众不同的构思,以及丰富深厚的阅读积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如将自己读过的诗文名篇中与议论文的写作主题相关的名言警句“拿来”引作标题。如马铁丁的《俭以养德》,用诸葛亮的一句名言“俭以养德”做题,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俭以养德”四个字,深刻揭示了节俭对于品德修养的意义,内涵丰

富,文字典雅,精警动人,给人深刻的印象。

二、引作开头或结尾,揭示或深化主题

在议论文中,开头或结尾适当地引用名言警句,可以强化议论文议论的分量,给读者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引作开头的,如课文《怀疑与学问》(顾颉刚)的开头: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文章开头两段用了名言的写法,所引两句古代名言,紧扣题目,在全文中起了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充当论据的作用,并使开头显得新鲜活泼,增强了文章议论的深度。

引作结尾的例子很多,如《路,就在自己的脚下》(佚名)的结尾:“鲁迅先生在文章中写道:‘遇见森林,可以辟成平地;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让我们将鲁迅的这段话,写在自己双脚踏出的生活之路的路标上吧。”

三、引作分论点或论据,增强议论的说服力

议论文常常要议论说理,如能在议论文的关键处巧引名言警句,往往能使文章熠熠生辉,增强议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人民日报》有一篇社论《发扬伟大的创业精神》,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后,以后连续八个自然段引用江泽民在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作为分论点,使文章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各分论点浑然一体,开合有度,比例适当,说理透彻。

四、质疑或化用名言警句,充分展现个性风采

在议论文中,如能大胆科学地质疑名言警句,往往能使你的文章在“深刻透彻”方面更上一个新的台阶。化用名言警句则能展示你驾驭语言的机智和灵活,使你的语言个性鲜明,与众不同。如议论文《功夫不负有心人》:

人们常用“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话来勉励自己,认为做事只要有恒心,功夫下到,就能成功。殊不知,功夫也会负有心人。为什么?因为“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话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面,而忽视了要尊重客观规律的一面。……不尊重客观规律,功夫也会负有心人。

9.文化输出的名言警句 篇九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

3、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4、吃饭不嚼不知味,读书不想不知意。

5、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6、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

7、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

8、小时不教成浑虫,长大不学成懒龙。

9、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0、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

11、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

12、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13、磋砣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

14、读书贵神解,无事守章句。

15、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

16、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7、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

18、从来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

19、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20、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3、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24、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

25、三日不读,口生荆棘;三日不弹,手生荆棘。

26、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

2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28、好高骛远的一无所得,埋头苦干的获得知识。

29、读书如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

30、造烛求明,读书求理。

31、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32、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

33、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34、学在苦中求,艺在勤中练。

35、读书对于智慧,也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

36、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37、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38、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39、令伯支离晚读书,岂知词赋称相如。

40、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4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43、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4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5、读书如行路,历险毋惶恐。

46、活到老,学到老,学到八十仍嫌少。

47、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4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49、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

50、要得会,天天累;要得精,用命拼。

51、智慧是勤劳的结晶,成就是劳动的化身。

5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3、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

54、读书对于智慧,就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

55、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56、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57、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

58、学会三天,学好三年。

59、天下事以难而废者十之一,以惰而废者十之九。

10.经典历史名言警句―励志名言警句 篇十

据说,历史喜欢作弄人,喜欢同人们开玩笑,本来要到这个房间,结果却到了另一个房间。(列宁)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柯林伍德)

一个不懂自己出生前的历史的人,永远是个孩子。(西塞罗)

拒不思考历史的民族、社会和个人是不幸的。……丧失往昔的人是不幸的。世人应当认识和尊重过去,以便建设符合情理的未来。(雅克•勒高夫)

不尊重历史的人,注定要重犯历史的错误。(桑塔亚)

历史以人类的活动为特定的对象,它思接万载,视通万里,千恣百态,令人销魂,因此它比其他学科更能激发人们的想像力。(马克•布洛赫)

历史是彷徨者的向导。(阿克顿)

历史是由活着的人和为了活着的人而重建死者的生活,

(雷蒙•阿隆)

人生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是一小块煤。(鲁迅)

“历史,若作最正确的阐释,即是教导人宽容和智慧。我不相信法国以外的国家不需要这些教导。”(雷蒙-阿隆)

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如果我是一个文物收藏家,眼睛会光盯住那些古老的东西,可我是个历史学家——我热爱生活。”(【法】亨利-皮雷纳)

“我们不是为过去而追念过去,却因为过去有所裨补于现在而怀想过去。是以记忆的本原与其说是知的、行的,毋宁说是情的。”(杜威)

“关于往事,必须说真话,否则就什么也别说。追忆往事十分困难,只有说真话才值得回忆。我们要努力只讲真话。这是困难的。……不过,人们到哪里去寻求真理,人人在那里得到他应得的赏罚的法庭是有的。这就是说有这样的见证人,他们是凭着良心作证的。没有比这个更可怕的审判了。”(《肖斯塔科维奇回忆录》)

11.巧用名言警句,提升作文档次 篇十一

笔者在常规的教学中,经常利用课前几分钟来进行谚语教学。

一、结合话题,联想谚语

每复习到一个新的话题,笔者就让学生回忆他们曾经背诵或积累过的与该话题相关的一些名言警句,并且让他们进行“头脑风暴”(brainstorm),通过投影呈现出来,以便学生能在写作中运用上去。如:复习到Healthy Eating时,学生总结和整理出以下的谚语:

1. 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 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

2. We are what we eat. 食物塑造了我们。

3. Eat at pleasure, drink with measure. 随意吃饭,适度喝酒。

4. A light heart lives long. 心情愉快寿命长。

5. Early to bed and early to rise makes a man healthy, wealthy and wise. 早睡早起会使人健康、富有和睿智。

6. Health is above wealth. 健康胜于财富。

二、 围绕谚语,展开话题

复习完一个话题后,笔者就有意识地布置一篇话题写作作为课后作业,一方面巩固本单元学过的重点词汇、语法及句型,另一方面训练学生把相关谚语运用于写作的能力。其中,让学生围绕谚语进行扩展,是笔者惯用的手段之一。如:

1. Helping others is helping ourselves. (助人就是帮己)

笔者班上有个学生扩展如下:In the daily life, anyone is likely to get into trouble. If we dont give a helping hand to those in trouble, how can we expect to get assistance from others? For this reason, its necessary to help others out if possible. Helping others is actually helping ourselves, just as the saying goes.

2.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再看另一个学生的杰作:When it comes to learning English, its vital that we spend at least half an hour on it every day after class. More importantly, keep learning it however busy we are. However, it must be kept in mind that it takes a long time before we have a good command of English. Thus, never expect to make major progress in English in a short time.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as a proverb goes.

三、书面表达,引用谚语

学生积累了谚语后,笔者要求他们学以致用,争取在话题对应的写作中有所体现。如:

[例一]假定你是李华,你的朋友James写信给你,向你请教如何提高汉语水平。你回信给他,要点如下:

1. 丰富中文词汇量;

2. 养成阅读的习惯;

3. 多关注中国文化。

注意:

1. 词数为100左右;

2. 可适当增加细节,以使行文连贯。

结果显示,不少学生在上述的作文不失时机地分别用上了以下的谚语:

1.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2. More haste, less speed. / Haste makes waste. 欲速则不达。

3. All roads lead to Rome. 条条大道通罗马。

4. Practice makes perfect. 熟能生巧。

[例二]假定你是李华,你的笔友Robin在物理测试中多次不及格,心情很沮丧,想放弃该科。得知这一情况后,你给他发了一封电子邮件,内容包括:

1. 鼓励他不要放弃;

2. 建议他注重方法(如请教老师,与同学交流等);

3. 预祝他取得进步。

注意:

1. 词数为100左右;

2. 可适当增加细节,以使行文连贯。

部分学生也巧妙地用上了以下的名言警句:

1. Take it easy. Its not the end of the world because failing to pass exams doesnt mean youre a failure. 不要紧。还没到世界末日呢。考试不及格不代表着你是失败者。

2. 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 失败乃成功之母。

3.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4.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有志者,事竟成。

5. Nothing is difficult to a willing heart.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此外,笔者还欣喜地发现,部分学生积累了谚语后,不光能服务于写作,还举一反三,在原句的基础上有创造性地进行仿写。如:

1. No pains, no gains. (不劳无获)

2. No cross, no crown.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有学生就创造性地写了No sweat, no sweet. (先苦后甜)。

又如: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有志者,事竟成)

灵活的学生也进行了“改造”,写出Where theres dream, there is hope. (有梦想就有希望)和Where there is life, there is hope.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等句子。

以上是笔者在常规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在书面表达中运用谚语来提升“书面表达”档次的惯用手段。笔者相信:只要长期训练,坚持积累,必然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同学们,你们平时有没有积累英文名言警句呢?又能否把它们运用于“书面表达”中呢?请完成以下的自我检测练习。

【小试牛刀】

一、谚语搭配 把以下的中文谚语和英文谚语搭配起来。

1. 入乡随俗。

2. 时不我待。

3. 诚实为上策。

4. 时间就是金钱。

5. 不要以貌取人。

6. 活到老,学到老。

7. 细节决定成败。

8.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9. 抱最好的希望,做最坏的打算。

10. 行动胜于语言。/ 事实胜于雄辩。

11. 事物都有两面性。/ 凡事都有利弊。

12. 只学习,不玩耍,聪明孩子也变傻。

A. Never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

B. 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C. Every coin has two sides. / Every advantage has its disadvantage.

D. 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

E. Well begun is half done.

F. Details are the key to success.

G. Time is money.

H. Hope for the best and prepare for the worst.

I. Live and learn. / Never too old to learn.

J. 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

K. 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

L. 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

二、选择填空 请从上述所提供的英文谚语中选择合适的谚语,并将其序号填入每个语段的横线上。

1. Tom, our classmate, is a boy of few words who seldom communicates with us, so I used to take it for granted that he was unfriendly and indifferent. My attitude towards him didnt change until he donated all his pocket money to the children living in mountainous areas. From then on I draw a conclusion that“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Yesterday is past. Today is present. Tomorrow is mystery. Time lost cannot be regained. Its no use complaining about what happened in the past. And we can never know what to expect in the next minutes. What we can do is make full use of time and try our best. Thats why we often say“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As Senior Three students, we are as busy as bees, preparing for the coming entrance examination to college. However, we are supposed to combine study with relaxation.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keep ourselves energetic and meanwhile promote our study efficiency.“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s the saying goes.

4. Cultures and customs vary greatly from place to place. Due to cultural differences, sometimes what we consider right is not necessarily acceptable for others in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For this reason, its quite necessary for us to adapt ourselves to the local customs, especially for newcomers.“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s the saying goes.

5. Online shopping is popular with many people, the young in particular. It enables us to save a great deal of time and trouble. In addition, the prices of goods and products are usually lower than those in real stores. However, we should be aware tha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s the saying goes. Online shopping also has its disadvantages. For instance, customers are cheated because what they receive sometimes are totally different from what theyve purchased previously online, or the products they buy are of poor quality.

三、扩展谚语 仿照上题,围绕着以下每个谚语适当扩展,可叙可议。

1. Live and learn.(活到老,学到老)

2. Look before you leap.(三思而后行)

3. 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众人拾柴火焰高)

4.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难见真情)

四、运用谚语 完成以下的书面表达,并且适当地用上谚语。

(2008全国卷II)假定你是李华,你的英国朋友Peter来信向你咨询如何才能学好中文。请你根据下列要点写封回信。

1. 参加中文学习班。

2. 看中文书刊、电视。

3. 学唱中文歌曲。

4. 交中国朋友。

注意:

1. 词数100左右。

2. 可适当增加细节。

3. 开头语已为你写好,不计入总词数。

参考答案:

三、 谚语搭配

1. J 2. K 3. L 4. G 5. A 6. I 7. F 8. E 9. H 10. B 11. C 12. D

二、选择填空

1. A 2. H 3. D 4. J 5. C

三、扩展谚语

1. Live and learn. (活到老,学到老)

Our lives are limited while knowledge is endles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nowledge is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many fields. To keep up with the fast-changing world, its essential that we equip ourselves with the updated knowledge and get the hang of the latest information. In a word, live and learn, as the saying goes.

2. Look before you leap. (三思而后行)

From time to time, we hear people say“If only I hadnt done that.” or “How I wish I had been there yesterday.”Such words are filled with regret and disappointment. Its a pity that theres no “IF” in reality. What has been done cannot be undone. Similarly, its impossible to take back your words once you have said something wrong or silly. Consequently, never rush to a conclusion or do anything without consideration. Just as a proverb goes, look before you leap.

3. 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 (众人拾柴火焰高)

Yesterday, we gave our classroom a thorough cleaning. Some of us cleaned the blackboard, some mopped the floor, some washed the windows, while others cleared away the rubbish. It was not long before we finished cleaning. Its by means of teamwork that we completed our task in advance. 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 just as a saying goes.

4.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患难见真情)

You may have a number of friends who walk into your life. Some friends celebrate your success or taste your victory. Some keep your company when you are a success. But are they real friends? No necessarily!A real friend is someone who shares joys and sorrows with you. A real friend is someone who stands by you from beginning to end, especially in time of trouble. As the proverb goes,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四、运用谚语

Dear Peter,

Im glad to receive your letter asking for my advice on how to learn Chinese well. Here are a few suggestions. First, it is important to take a Chinese course, as youll be able to learn from the teacher and practice with your fellow students. Then, it also helps to watch TV and read books,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in Chinese whenever possible.

Besides, it should be a good idea to learn and sing Chinese songs. You can also make more Chinese friends, who will tell you a lot about China and help you learn Chinese. Anyway, keep practicing, for“Practice makes perfect”/“All roads lead to Rome”, as the saying goes.

Try and write to me in Chinese next time.

Best wishes.

Li Hua

上一篇:元旦节的由来和风俗下一篇:女性主义文学与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