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数学创造性学习思维研究论文

2024-06-22

基础教育数学创造性学习思维研究论文(精选12篇)

1.基础教育数学创造性学习思维研究论文 篇一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研究性学习能力

数学教学,一方面要传授数学知识,使学生具备数学基础知识的素养;另一方面,要通过数学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这是数学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应引起高度重视。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我认为有两项重要的能力对学生数学学习和生活非常重要,就是创新思维意识和研究性学习能力。

一、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着重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尤其在讲解新知识时,要严格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分别给他们奋斗目标,使学生有一种“跳一跳,就能摸到桃”的感觉,提高学生学好高中数学的信心。

2.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指导学生提高数学意识。数学意识是指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对自身行为的选择,该做什么及怎么做。有的学生面对数学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套哪个公式模仿哪道做过的题目求解,对没见过或背景稍微陌生一点的题型便无从下手,无法解决,这是数学意识落后的表现。

3.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消除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例如,教师可以设置疑难,展开讨论,疑难问题引人深思,选择学生不易理解的概念,不能正确运用的知识或容易混淆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从错误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学生的印象特别深刻。而且通过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能消除消极的思维定势在解题中的影响。

二、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1.让学生获取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设置开放性题目,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参与的乐趣,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享与合作的意识。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研究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也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能够运用数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与处理信息。也势必会培养出更多创造型和研究型人才。

2.基础教育数学创造性学习思维研究论文 篇二

一、数学思维在培养创造力中的功能

数学思维是人们在数学活动中的思想或心理的过程与表现。它是通过对数学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应用和推广等一系列工作,以获得对数学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过程。数学思维与数学知识具有密不可分互为依赖的关系。数学思维是一种内隐的心智活动,而数学知识是这种活动的外显结果。平时提到的数学意识、观念,以及数学的精神、思想、方法等则是数学思维活动的结晶,是数学思维的宏观概括。

今日的数学兼有科学和技术的品质。因此,本文中谈数学、数学思维的功能,自然包括数学知识与思维方式、方法本身的直接功能,同时也具有数学、数学思维活动所产生的迁移功能, 这种功能应是以下几个方面:

1.

计算机和科技应用功能。

2. 数学思想方法功能。

这是指数学思维活动给人们带来的较高层次的数学意识与数学观念,或者说形成一个数学头脑、掌握某些数学思维的方式与方法,形成数学思维的能力。

3. 文化教育功能。

这种功能是指已经超越了数学与数学思维活动本身的范围,进一步深入到数学思维活动升华的更高层次,数学思维品质已经迁移到文化道德、思想修养、智育美育等人文素质范畴。

4. 数学教学能力。

重视数学思维的训练与开发,是数学的基木功能之一。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也就是形成的数学思维。

二、数学思维对创造能力的影响

创造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意识、创造品质、创造技法。因此本文将逐一论述数学思维对创造意识、创造品质、创造技法的影响。

1. 数学思维对创造意识的影响。

创造意识就是创造个体产生创造行为的心理动机。没有创造意识的人是不可能从事创造的,创造意识不强的人也很难进行重要的创造发明。创造意识与创造的关系就如人的理想与成才的关系。所以,对创造能力开发而言,重视创造意识的形成是极为重要的。

创造意识来自于良好的心理品质,来自于强烈的事业心、强烈的兴趣爱好,也有人说来自于美感。而这些,数学恰好能做到:数学能给人以乐趣。陈景润说:“我有我的天地,读书和演算才是我极大的乐趣,我认为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这种乐趣的。”数学给人以美感:对称美、简洁美、和谐美、奇异美,甚至还能从数学的观念与方法中发现美。数学给人以毅力、勇气,笛卡儿为解析几何的创立而思索了19年;哈密顿为四元数的诞生思索了15年;陈景润为“1+1”奋斗了三十多年,等等。所以说数学能给人以创造意识。

2. 数学思维对创造品质的影响。

创造品质指人适应、改造环境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总和,其高级表现就是人类特有的创造能力。

创造品质是人脑高级心理机能的表现,它的形成和发展都受到人脑的生长发育水平及活动特点的影响。数学思维对创造品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大脑的影响来实现的。

数学是左右脑共同的产物,数学教育对人的左右脑开发都起着重要作用。左脑主要是语言的、分析的、数理的,以及逻辑推理的功能,其运行是因果式的思考方式,循序渐进,以线性方式处理信息。数学的符号化、形式化正需要运用左脑,这种符号化、形式化的要求正是数学促进左脑发展的因素之一。右脑具有形象性、非逻辑性,它能处理尚未用语言符号正式表达的问题。顿悟、灵感、直觉的产生正是右脑在发挥作用。数学思维的归纳、类比、联想等是对右脑的训练和刺激。左右脑都有突出优点,又都有各自的局限,数学思维过程同时开发左右脑,使人的智能得到很好的提升。因而,数学思维也对形成创造品质有益。

3. 数学思维对创造技法的影响。

关于创造技法,数学思维的作用就更加明了。所谓创造技法,就是进行创造时的技巧和思维方法。国内外备受普遍欢迎的技法分为两类:一类普通的(如:智力激励法、移植综合法,聚焦发明法、头脑风暴法等)与数学思维有潜在联系;一类是与数学思维有明显联系的(如:参数分析法、检单提问法、因果分析法、卡片乱配法、矩阵思考法、等值变换法等)具有数学的思想、方法乃至精神。

4. 数学思维对创造技巧、创造思维的影响。

创造技巧是指导人们克服思维定势,促进各种思维能力的发展,形成具有较强的创新特点的操作。其本质是思维在发挥作用。创造思维是指能够产生前所未有的新结果,达到新的认识水平的思维。创造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

数学在创造思维处发挥巨大的作用。“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是思维运行的点火装置”、“数学使人精密、深刻、聪慧,是思维的放大器”等,这些著名提法表明,在很早以前人们已认识了数学对思维开发的巨大作用。数学是“思维学校”:一方面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向那些正在学习数学的人展示数学与清晰的、合乎逻辑的思维有关,另一方面在数学教学中要求的思维对那些有困难的人说,总有些茫然和不自然,他们需要以特有的方式来理解,因此这些人无法直接进行数学活动。从此意义上说,正因为数学能给创造能力开发中以关键性的、核心的东西,所以“数学思维”对促进创造能力的开发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利用数学思维方式,提高创造能力

1. 应用符号思考缩减思维劳动,加速思维进程,从而获得创造能力。

符号思维方式是数学思维的基本方式之一,通过设计符号、运用符号进行分析、思考和推理论证,从而实现数学的创造、发明。这种思维方式能够明化数学问题、简化数学推理、触发人们的创造能力。人的思维过程实际是一个对信息的处理、加工的过程,进入大脑信息量的大小往往会影响人的思维质量,而符号是高度浓缩信息的物质携带者,应用符号思考常能缩减思维劳动,加速思维进程,从而易于获得创造能力随着符号的形式化发展,通过思维构思出某些新概念,常成为新发现的有利工具。由于符号常以直观、鲜明的形式将抽象的概念出现在人们的眼前,符号思维往往具有简洁、明了、易为心灵接受的特点和优点,从而触发了创造能力。

2. 应用事物的对偶性进行数量关系的分析,探索未知定理,是引发创造能力的一种渠道。

数学中的正负数、共扼复数、互逆运算、互逆变换等都是由事物的对偶性引出的研究课题。对偶思维方式是数学思维中必不可少的。数学中某些对偶的事物虽本身意义不同,但其抽象的规律或性质,不仅可一一对应,而且可能完全一致。这样,就有可能使具有这种性质的两个对偶对象,建立起结构关系体系在该体系中对某一对象成立的命题,对其对偶对象同样也成立,也就是说该体系实现了结构关系的对偶化,它们间建立了对偶原理。应用事物的对偶性可进行数量关系的分析,探索未知定理,作为引发创造能力的一种渠道。

3. 在构造性思维和反例思维中进行创造。

数学中,所谓的构造性方法,是指概念和方法按固定的方式在有限步骤内进行定义或得以实现的方法。其基本特征:描述的直观性和实现的具体性,这是一种重要的创造能力方法,它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它的创造价值和应用价值上。因为,要获得种种结果的构造绝非易事,它本身就是一种创造,而反例与证明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通过反例可发现原有理论的局限性和不足,推动理论的发展。反例对理解和深化概念有重要意义,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要经过正反两方面的比较和鉴别才能确立,而构造反例是一种从无到有的创造,它对人们的思维素质的锤炼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有重要帮助。

4. 通过公理化思维和函数思维方式,考察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 发现或提出问题, 有所突破。

数学的公理化方法是从尽可能少的基本概念和公理出发,应用严格的逻辑推演,把数学的某分支组织成为演绎系统的一种方法。它对其它学科有重要的作用。使用公理化方法,通过探索事物发展的逻辑规律,考察他们之间的逻辑联系,易于从逻辑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这往往是理论创新的关键点。函数思维是对数学概念及关系的变化性、相互联系和转化等性质规范的认识,其特点在于对数学对象与其性质之间一般的和个别的相互关系的动态认识,这种认识和辩证思维完全统一。

3.小学数学教育思维创造力研究 篇三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造力 教学

在日常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仅掌握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创造力对于解决问题是不可或缺的。引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恩格斯的一句话:“课堂教学的任务不是教授知识,而是教会学生探索、创新。”由此可见,小学数学课堂上是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创造能力的重要场所。同时作为一个学生正式教育起点的小学,小学数学课堂在孩子创造力的培养上就显得更加重要,因此小学数学教师的责任也就更大,下文将对如何在数学课堂培养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做出简单分析。

一、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激發学生创造里的方法有很多,但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在这一点上应该向西方课堂学习,西方的教学模式就是充分发挥孩子的兴趣,对孩子的天性不做任何束缚,有任何想法举手示意就可以表达,并且教师也不会在课下安排较重的学习负担,而是采用更加贴近生活的方式,让孩子在玩中探求知识的秘密,例如西方的数学老师常安排的课下任务就是与家长进行交谈,并通过家长的反馈对孩子的兴趣爱好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制定可行的教学方案,让孩子从小就具有创造力。与之相比,中国的教育就显得比较传统,在中国“规矩”是定在每个人心中的一把尺子,所以大多数中国数学课堂都要求孩子整齐的坐在教室,并且不准许交头接耳。这对于一个还处于好奇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就是一种约束,同时上课点名回答问题对答错进行批评,这样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课堂的问题老师应采取的是自愿模式而不是逼迫式。数学作为一门最能培养孩子创造力的课堂,老师就更应了解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不仅在课上对孩子的一举一动进行观察,同时也要在课下做足工作,这样才能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情况,以兴趣激发创造力。

二、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在激发完孩子的创造力之后,数学老师需要做的就是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这一点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很重要。培养孩子创造力使用最多的一种方法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例如学习完“对圆的认识”之后,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生活中使用圆形的有哪些东西,并探究为什么这些东西要设计为圆形,这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并做到对知识面作进一步的延伸。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很多方面可以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如配合家长可以在外出就餐时,让孩子点菜,并要求他们选出最实惠最好吃的;在分蛋糕时可以给孩子多做一些要求,如奶奶想吃小的,爸爸想吃大的,爸爸要吃妈妈的两倍等问题来让孩子做更深一步的思考。也许在最初解决这些问题对小学生来说有些困难,但熟能生巧,只有不断的训练才能做到更加的熟练。由此可见,在数学方面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与其他科目比较有一定的优势,因此教师和家长应共同努力,积极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三、挖掘学生的创造力

也许在一、二年级的时候数学教师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那么在三、四年级的时候,数学教师的任务就应该是挖掘孩子的创造力。三四年级学生已对各种基本知识点和延伸的知识点都有了基本了解,并在自己思维的基础上可以对一些事物做出一些新的理解。因此三四年级时数学教师的主要教学目的就是挖掘学生的创造力。正如著名条件反射实验发明者巴普洛夫所说:“疑惑,是对事物进行研究的基础,体现的是创造力。”这就要求了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鼓励学生对事物产生疑惑,并力所能及的回答学生的问题。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研究不但可以增加感情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创造力。如可以让学生对门萨俱乐部的相关试题进行一定了解,因为门萨的试题主要考察的就是人类的分析、整合、创造能力,且试题模式多以图表、推断形式,学生在做试题的同时可以对创造力有进一步的挖掘,同时新颖的试题模式可以引发学生更大的兴趣。

四、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随着年级的逐步升高,在五年级是发挥学生创造力的阶段。面临着升学考验,五年级的数学试题不仅更加的抽象而且复杂,这对于学生的创造力就有了更高的要求。掌握基本的公式是不够的,没有发散、创造的思维,学生是很难在数学上取得优异的成绩。由此可见,五年级时教师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动手实践是一个发挥学生创造力的好方法,在数学课堂上,数学老师可以不定期的对学生发放一些图形工具,让学生拼凑出不同的形状,并对表现较为出色的学生予以奖励。在计算机、手机普及的今天,学生也可以自己下载一些感兴趣的图形拼凑类、数模类的软件,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结束语:

小学数学老师的教学任务主要就是激发、培养、挖掘、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来解决问题。根据我国制定的21世纪振兴计划,上面要求将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提高到全民族的意识水平。在学生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创在力较易。创造是一个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灵魂,如果没有创造能力,一个社会将不会进步并可能发展为一个不幸的社会。创造精神对于培养以后的社会栋梁之才也是非常重要的,传统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要求是层次清晰、逻辑性强,很难让学生发挥创造能力,因此基础教育阶段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应有的责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的潜能发挥到最大,并给他们更多用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机会,积极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将创造力的潜能发挥到最大。。

【参考文献】

[1]魏运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2014,(10)

4.创造性思维与数学教学 篇四

创造性思维与数学教学

创造性思维与数学教学江苏省盐城商业学校 段志贵 9月14日 “现在的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远不只是具有文化知识和俯首贴耳的劳动者”,“整个学校的教学思想和气氛必须改变,应使学校中引进一种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进程。”这是《参考消息》8月18日头版头条刊载的《亚洲经济危机对教育提出挑战》一文所提出的主要观点。目前,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计划经济体制下造成的弊端表现得愈来愈明显,不少在职职工下岗,大中专毕业生找工作比较困难,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各行各业普遍都在强调一种创业教育的观念。在这样一个新的形势下,作为学校,承担着向社会输送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者的重任,努力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其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不言而喻。  一、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其特征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带有创见的思维。通过这一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能产生出新颖、独特的东西。更具体地说,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思索和分析,不因循守旧,能主动探索、积极创新的思维因素。比如独立地、创造性地掌握数学知识;对数学问题的系统阐述;对已知定理或公式的“重新发现”或“独立证明”;提出有一定价值的新见解等,均可视如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果。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独创性――思维不受传统习惯和先例的禁锢,超出常规。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定义、定理、公式、法则、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策略等提出自己的观点、想法,提出科学的怀疑、合情合理的“挑剔”。  二是求异性――思维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出奇制胜。在学习过程中,对一些知识领域中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方法,不信奉,特别是在解题上不满足于一种求解方法,谋求一题多解。  三是联想性――面临某一种情境时,思维可立即向纵深方向发展;觉察某一现象后,思维立即设想它的反面。这实质上是一种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思维的连贯性和发散性。  四是灵活性――思维突破“定向”、“系统”、“规范”、“模式”的束缚。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所学的、老师所教的,遇到具体问题灵活多变,活学活用活化。  五是综合性――思维调节局部与整体、直接与间接、简易与复杂的关系,在诸多的信息中进行概括、整理,把抽象内容具体化,繁杂内容简单化,从中提炼出较系统的经验,以理解和熟练掌握所学定理、公式、法则及有关解题策略。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学科教学努力的方向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精神,首先必须转变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在具体学科教学中,我们应当从以传授、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向学生传授一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是学科教学的重要职能,但不是唯一职能。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智能,从来就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才能使他们拥有一套运用知识的“参照架构”,有效地驾驭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形象地说,我们的学科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向学生提供“黄金”,而且要授予学生“点金术”。  事实上,现成的结论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得出结论的过程;现成的真理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发现真理的方法;现成的认识成果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类认识的自然发展过程。这无疑是一种与传统教学观有着本质区别的全新的创造教学观。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我们必须确立这样的观念:只有用创造来教会创造,用创造力来激发创造力,只有用发展变化来使学生适应并实现发展变化,只有用人类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来使学生懂得人类已有的一切都只是暂时的、相对的和有待于进一步发展的东西,懂得创造和超越已有的东西不仅是可能性的,而且是必要的。用这样的观念来设计整个学科教学,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创造性教学的预期目标。  三、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数学,“思维的体操”,理应成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最前沿学科。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尤其应当注重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尽量鼓励他们探索问题,自己得出结论,支持他们大胆怀疑,勇于创新,不“人云亦云”,不盲从“老师说的”和“书上写的”。那么,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㈠、注重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指出的那样,“任何思维,不认它是多么抽象的和多么理论的,都是从观察分析经验材料开始。”观察是智力的门户,是思维的前哨,是启动思维的按钮。观察的深刻与否,决定着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因此,引导学生明白对一个问题不要急于按想的套路求解,而要深刻观察,去伪存真,这不但为最终解决问题奠定基础,而且,也可能有创见性的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契机。  例1 求lgtg10・lgtg20・…lgtg890的值  凭直觉我们可能从问题的结构中去寻求规律性,但这显然是知识经验所产生的负迁移。这种思维定势的干扰表现为思维的呆板性,而深刻地观察、细致的分析,克服了这种思维弊端,形成自己有创见的思维模式。在这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发现题中所显示的规律只是一种迷人的假象,并不能帮助解题,突破这种定势的干扰,最终发现出题中隐含的条件lgtg450=0这个关键点,从而能迅速地得出问题的答案。  ㈡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猜想是由已知原理、事实,对未知现象及其规律所作出的一种假设性的命题。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猜想,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直觉思维,掌握探求知识方法的必要手段。我们要善于启发、积极指导、热情鼓励学生进行猜想,以真正达到启迪思维、传授知识的目的。  启发学生进行猜想,作为教师,首先要点燃学生主动探索之火,我们决不能急于把自己全部的秘密都吐露出来,而要“引在前”,“引”学生观察分析;“引”学生大胆设问;“引”学生各抒己见;“引”学生充分活动。让学生去猜,去想,猜想问题的结论,猜想解题的方向,猜想由特殊到一般的可能,猜想知识间的有机联系,让学生把各种各样的.想法都讲出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推动其思维的主动性。为了启发学生进行猜想,我们还可以创设使学生积极思维,引发猜想的意境,可以提出“怎么发现这一定理的?”“解这题的方法是如何想到的?”诸如此类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猜想、探索,还可以编制一些变换结论,缺少条件的“藏头露尾”的题目,引发学生猜想的愿望,猜想的积极性。  例如:在直线l上同侧有C、D两点,在直线l上要求找一点M,使它对C、D两点的张角最大 。  本题的解不能一眼就看出。这时我们可以这样去引导学生:假设动点M在直线l上从左向右逐渐移动,并随时观察∠α的变化,可发现:开始是张角极小,随着M点的右移,张角逐渐增大,当接近K点时,张角又逐渐变小(到了K点,张角等于0)。于是初步猜想,在这两个极端情况之间一定存在一点M0,它对C、D两点所张角最大。如果结合圆弧的圆周角的知识,便可进一步猜想:过C、D两点所作圆与直线l相切,切点M0即为所求。然而,过C、D两点且与直线l相切的圆是否只有一个,我们还需要再进一步引导学生猜想。这样随着猜想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创造性动机被有效地激发出来,创造性思维得到了较好地培养。  ㈢炼就学生的质疑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点。  质疑思维就是积极地保持和强化自己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直观,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敢于提出异议与不同看法,尽可能多地向自己提出与研究对象有关的各种问题。提倡多思独思,反对人云亦云,书云亦云。  例如,在讲授反正弦函数时,教者可以这样安排讲授:  ①对于我们过去所讲过的正弦函数Y=SinX是否存在反函数?为什么?  ②在(-∞,+∞)上,正弦函数Y=SinX不存在反函数,那么我们本节课应该怎么样研究所谓的反正弦函数呢?  ③为了使正弦函数Y=SinX满足Y与X间成单值对应,这某一区间如何寻找,怎样的区间是最佳区间,为什么?  讲授反余弦函数Y=CosX时,在完成了上述同样的三个步骤后,我们可向学生提出第四个问题:  ④反余弦函数Y=ArcCosX与反正弦函数Y=ArcSinX在定义时有什么区别。造成这些区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习中应该怎样注意这些区别。  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质疑,使学生对反正弦函数得到了创造性地理解与掌握。在数学教学中为炼就与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我们要特别重视题解教学,一方面可以通过错题错解,让学生从中辨别命题的错误与推断的错误;另一方面,可以给出组合的选择题,让学生进行是非判断;再一方面,可以巧妙提出某命题,指出若正确请证明,若不正确请举反例,提高辨明似是而非的是以及否定似非而是的非的能力。  ㈣、训练学生的统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保证。  思维的统摄能力,即辩证思维能力。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与形成的最高层次。在具体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它既是科学的,也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它在否定、变化、发展中筛选出最经得住考验的东西,努力使他们形成较强的辩证思维能力。也就是说,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密切联系时间、空间等多种可能的条件,将构想的主体与其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和广延性作存在形式统一起来作多方探讨,经常性的教育学生思考问题时不能顾此失彼,挂一漏万,做到“兼权熟计”。这里,特别是在数学解题教学中,我们要教育学生不能单纯的依靠定义、定理,而是吸收另一些习题的启示,拓宽思维的广度;在教学中启发学生逐步完成某个单元、章节或某些解题方法规律的总结,培养学生的思维统摄能力。  例4:设a是自然数,但a不是5的倍数,求证:a1992―1能被5整除。  本题的结论给人的直观映象是进行因式分解。许多学生往往很难走下去。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地分析,努力寻找其它切实可行的办法。在这里,思维的统摄能力很为重要。本题的最优化的解法莫过于将a1992写成(a4)498的形式,对a进行奇偶性的讨论:a为奇数时必为1;a为偶数是,个位数字必为6。故a1992―1必为5的倍数。由此可知,灵感的产生,是思维统摄的必然结果。所以说,当我们引导学生站到知识结构的至高点时,他们就能把握问题的脉络,他们的思维就能够闪耀出创造性的火花!

5.高中数学创造性思维培养思考论文 篇五

一、当前高中生数学学习中的盲点

高中数学更像学生的思维健美操。数学的思辨与逻辑的严密都使人向往不已,乐此不倦。然而,现实中的高中数学却面临着任务多、时间紧、要求高与不断考试的压力,高中生学习数学好多是疲于应付,而真正以研究的目光来审视与创造性地学习的人却凤毛麟角,由此而出现的学习盲点就显露无遗了。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缺乏思考

高中数学具有理论性、抽象性强的特点,这就需要在对知识的理解上下功夫,要求学生多思考、多研究,这样就不会出现“怕学数学”的恐惧症了。然而,事实上是很多学生不愿意多动脑去思考。对于本单元(章)的知识网络该如何弄清来龙去脉;本章的基本思想与方法能否以典型例题形式将其表达出来,学生自己能否体会;对本章内自己做错的典型问题有无记载,能否分析其原因及正确答案等,这些思考尤为重要。然而从教学时间上看,学生懒于这些方面的思考,导致学困生层出不穷。

(二)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欠缺

高中数学离不开高考,而高考数学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尤为突出。以立体几何为例,高考中立体几何主要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能力兼顾逻辑思维能力。而解决立体几何的基本方法是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这种转化能力是高中生数学素养的必须掌握的.东西。但是,通过对高中学生的观察,不难发现对于高中立体几何部分考生失误普遍严重,得分率不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与逻辑能力欠缺。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训练欠缺

高中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或者说高中数学教学中的盲点源于什么原因?通过仔细分析,不难发现:高中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训练欠缺是这些问题的根源。甚至选择题部分考生也出现了失分严重的状况,尤其是学习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更容易“不假思索”地掉入命题人的陷阱。在数学考试里选择、填空题方面命题范围大致为集合、命题、三角函数、复数、排列组合及概率、立体集合、平面解析集合、线性规划、程序框图、三视图、幂函数与指数函数、对数比较大小等。每一方面都有数学自己的“特色”,考生懒于思考或者平常欠缺训练,都很容易在数学考试过程中失误频繁,给考生造成严重的后果。

三、加强高中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对策

既然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存在很多盲点,这些问题源于学生创新思维训练的不足,那么教学活动过程中该如何加强高中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呢?

(一)善于发现和创造

数学创新能力,在某种意义上讲,是最重要的数学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依靠概念、判断、推理并应用猜想、想象、直觉等获得发现和进行创造的能力。以高中立体几何为例,近几年高考立体几何试题以基础题和中档题为主,热点问题主要有证明点线面的关系,这些热点问题怎样在学生的头脑中去映射相应的概念、推理等。

(二)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是指一道题目可以通过多种解决方法达到被处理的一种解题途径。这种一题多解策略在数学学习能力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发散解题人的思维,使解题思路得以拓展。例如,题目:∠C=90°的Rt△ABC外切于半径为1的圆O,求△ABC周长的最小值。解法一,可以用代数法;解法二,可以用三角法;解法三,可用函数法;解法四,可用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解法五,可用导数法。一道题目可用五种不同的方法来解答,从而使难者转化为容易的了。

(三)题式变化

一题多解是一种很好的创新能力培养方式,而一题多变也是培养高中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极好方式。一题多变可以通过下列方式取得。一是类比法,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进行类比创设问题情境。二是延伸旧问题来创设问题情境。三是通过数学建模创设问题情境。四是利用数学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这四种方法都可以达到题式变化的目的。

6.基础教育数学创造性学习思维研究论文 篇六

数学教学与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福建省厦门实验小学 张荣生 7月21日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提出的要求。本文就创造思维及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 创造思维及其特征

思维就是平常所说的思考,创造思维就是与众不同的思考。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尽管这种思维结果通常并不是首次发现或前所末有的,但一定是思维主体自身的首次发现或超越常规的思考。

创造思维就是创造力的核心。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颖独特是创造思维的具体表现。这种思维能力是正常人经过培养可以具备的。

二、 培养创造思维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完成所提出教学任务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1它是人们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良教学而逐步形成的。它源于教学实践,又反过来指导教学实践,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就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能促进创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当前数学创新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 开放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在通常情况下,都是由教师通过开放题的引进,学生参与下的解决,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本质,品尝进行创造性数学活动的乐趣的一种教学形式。开放式教学中的开放题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结果开放,对于用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结果;二是方法开放,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而不必根据固定的解题程序;三是思路开放,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时的不同思路。

2、 活动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让学生进行适合自己的数学活动,包括模型制作、游戏、行动、调查研究等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数学、理解数学、热爱数学。”

3、 探索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只能适应部分的教学内容。对于这类知识的教学,通常是采用“发现式”的问题解决,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形成、规律的发现、问题的解决等过程。这种教学尽管可能会耗时较多,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它对于学生形成数学的整体能力,发展创造思维等都有极大的好处。

三、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1、 注意培养观察力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儿童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

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2、 注意培养想象力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

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数学想象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第一,因为想象往往是一种知识飞跃性的联结,因此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的支持。第二,是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第三,要有执着追求的情感。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

7.基础教育数学创造性学习思维研究论文 篇七

一、创设问题情境, 打开思维的兴趣之窗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教师首先根据所学新知识的需要创设问题情境, 要科学合理地设置问题, 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力求使学生在强动机、浓兴趣的前提下探究知识。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梯度, 既不能太难也不能过于简单, 要让学生感受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二、优化解题设置, 培养思维的同构共享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与家庭环境, 这种特定的生活和社会文化氛围, 可导致不同的学生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 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 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 并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见解, 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因而, 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和算法的多样化, 并允许存在不唯一的答案, 这样既“省力又见效”。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习惯于把成人的思维方法模式强加给学生, 只让学生学会用一种解法去解决某一问题, 人为地扼杀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因此, 根据新教材特点, 我先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 让他们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动手操作等多种形式去主动积极地探索, 再启迪他们用不同的思维方法, 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寻求一题多解, 从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培养思维的同构共享。

三、打破常规定势, 关注思维的多向延伸

思维定势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是存在的。我们在教学中, 应认真考虑它的两种作用:一方面, 利用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 促使产生学习的正迁移;另一方面, 我们也必须知道, 从个人的内在因素看, 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习惯从固定的角度去看待事物, 无意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 思考常常受到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因此, 我们要努力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 帮助学生冲破狭隘的老框框, 开拓视野, 在形成求异思维过程中学习知识, 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关注思维的多向延伸。

四、增强情感体验, 促进思维的双向生成

课堂教学不仅仅要使学生有所知, 更要使学生有所感;不仅仅是一种告诉, 更是一种体验, 这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我们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 把情感点化出来, 展示在课堂教学之中, 拨动学生的心弦, 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使整个课堂教学情趣盎然。我们还要发挥教师的情感诱导作用, 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影响学生。另外, 我们还要注意加强学生的主体体验活动, 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真正体验到学习的愉悦情感, 在体验中获得真知。例如, 在讲勾股定理时, 要介绍一些勾股趣事, 尤其是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从根本上讲, 课堂教学是学生主体的投入, 是学生思维的全部展开。学生不是课堂的旁观者, 而是与课堂融为一体。能打动学生心灵, 才能促进思维的双向生成。

五、课后反思探究, 让数学思维灵性飞扬

新的数学教育理念认为:数学是过程, 是活动, 学数学就是做数学, 就是去解决一个问题, 获得一种体验。数学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很多都是通过解题过程来体现的。解题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通过解题可以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 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但一些学生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在题海里做题, 只顾找题目做, 而不去针对每一个题目探究解题规律, 重视解题的反思。在数学学习中注重解题的反思, 是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优化思维品质的极好方法。通过反思能促使学生从不同方面多角度观察事物并寻求不同思路, 达到在学习中质疑问题, 这样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能力的形成, 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 教学是主体的、能动的、活跃的人的活动, 从而构成了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空间, 构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的美。在这里,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我们应该拿出一颗对学生的爱心, 带着一份“母爱”走进课堂。我们更应该拿出一套全新的理念和一身深厚的底蕴来重构我们的数学课堂, 加强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让数学学习灵性飞扬。

摘要:创设问题情境, 打开思维的兴趣之窗;优化解题设置, 培养思维的同构共享;打破常规定势, 关注思维的多向延伸;增强情感体验, 促进思维的双向生成;课后反思探究, 让数学思维灵性飞扬。

关键词:新课改,创造性思维,反思探究,灵性飞扬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版

[2]张维忠.提倡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方式.中学数学.2003年第9期

8.谈小学数学教育创造思维的培养 篇八

【摘要】本文首先就培养创造性思维对于学生重要性进行了简要分析,接着提出了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策略。旨在通过于此,全面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小学数学 ; 教育 ; 创造性 ; 思维 ; 培养 ;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3-0210-01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就是知识创新。一个国家想要屹立于世界,必须需要大量的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因此,小学教育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积极的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引导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同时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得学生的创新素养得到大幅度地提升。这是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也是时代对于人才的全新要求。

一、培养创造性思维对于学生重要性的体现

创新是一个国家不断进步的奠基石,是一个民族能够兴旺发达的最主要动力。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就是让他们能够在以后日常的工作学习中,具有积极主动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并能够持续的对新鲜的事物进行探索和思考,最后形成一种区别与传统的思维模式。数学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途径,通过数学的学习,学生不仅仅要能够回答出问题的答案,而应该在长期的学习中逐步具备创造性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这个才是如今数学教学想要达到的最终教学目标。

二、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策略

(一)改变传统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造性思维

众所周知,兴趣是一个人学习思考的最大的动力来源,而兴趣产生与思维,而思维又是一个需要足够知识积累才能产生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教师可以利用科学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让矛盾引起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学生因为兴趣而思考,因为兴趣而学习,这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其次,教師应该一改传统的仅仅告诉学生答案对与错的教学方式,而在教学中加入更多的创新元素。教师具有足够的创新精神,对于教学过程进行改革,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给学生充足的进行创造性、创新性思考的空间。小学阶段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萌发的关键性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常常会有很多自己思考过后但是不能解决的问题。

例如,有的学生会问为什么老师就能够随意的判断出任意的一个数字能够被2、4、6等整除。为什么只有三角形才具有稳定性。对于这种富有童心的问题,教师应该给予很好的保护。因为爱护和培养学生的这种好奇心才能使得学生慢慢对创造性思维充满了兴趣。带有好奇心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产生创造性思维的萌芽阶段。

(二)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喜欢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课堂的教学。这种刻板单一的教学环境势必会大大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容易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畏手畏脚的状况。因此这就要求:首先,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对教材中的材料有一个清晰明了的认识后,加入适当的课外知识以丰富学生思维内涵。并且将课堂内学习的知识与生活的精密度能够进行有效地结合。其次,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要求学生以合作或者分组学习的形式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充分的讨论分析。这样就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学习中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次,教师还应该对课堂的环节进行积极地优化。把数学中的一些教条化的公式变得简单且容易理解,并让学生对数学题目的每个步骤进行充分地认识和理解。

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根据6+?的计算方法推导出5+?”的计算方法。还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车辆的轮子要做成圆形“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抛出能够使得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进而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具备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三)为学生提供有利的创造性思维环境,让思维得以最大限度的延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创新性的课堂氛围和空间,以激发学生燃起创造性思维的熊熊烈火。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指导者,应该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变化且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学习氛围。并且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对于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其实经过这段深入的思考过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自然会得到一定的提升。

例如,教师在讲授“元、角、分“这一堂课程内容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10分等于1角这一内容,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列出一系列问题“一角钱可以换几分”、“可以怎样换”等,让学生将自己想到的换法快速的回答出。每回答对一种方法,多媒体视频就出现相应的答案。教师对答对方法的学生给予正面的鼓励。回答错误,多媒体就会提示让学生再想想。这样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觉得数学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其次,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课堂飞速的运转思维,提升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根据自身条件和学生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进行积极地思考,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迸发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给予善待。同时,对学生所表达出来的具有创造性的想法给予足够的肯定与鼓励。此外,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设置情况,在教学中安排一些适合小学生的数学游戏,使得学生在活动玩耍的氛围中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和认识,并且全面的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加强课外实践的力度,在课外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单单依靠课堂教学是不能达到增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目的的。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进行课外的实践活动。

例如,让学生在一分钟内记住过往车辆的数目,并根据相应的数目求出一小时车辆过往的数目。通过这种简单的实践活动,学生既可以锻炼自己的速记能力,又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于创造性思维的理解。

其次,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学生往往能够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束缚。通过一些游戏的形式来进行数学的学习。

例如,可以利用扑克牌来进行24点的游戏、可以让学生利用拼图来拼凑学习过的各种平面图案。很显然,这些都是严谨的课堂教学不能提供和给予的。

三、结束语

当前我国正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重要时期。特别是随着新课改运动的持续推行,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加强对于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具备创新性的思考方式,是现如今数学教学的最终趋势。

参考文献

[1]田洪波.小学数学教育中创造思维的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11(11).

9.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篇九

齐河县第二实验小学

蔡秋莲

内容提要:

根据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我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从学生的好奇、好问、好动、求知欲强等特点出发,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质疑,让学生在尝试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课堂上,小组内,小组间合作交流,取长补短,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从不同的角度去揭示同一事物的数量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开阔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更新观念,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关键词:创造

尝试

思维

质疑

合作

现代社会建设急需学校培养一批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帮助学生树立创造志向,增强创新意识之外,还需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主要学科之一,无疑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具体做法。

一、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性

创造能力人皆有之。每个人的头脑中都沉睡着一位创造大师,要想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教师必须想法设法唤醒他。在传统教育观念和应试重担的束缚下,不少教师力求把“听话”、“守规矩”的“好学生”灌满填饱,不允许有“提问”或“好提不同意见”的行为。这种把学生培养成高分低能、缺乏创新意识的做法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创新意识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前提条件和内在动力,教师要经常给学生讲些中外科学家、发明家创造发明的故事,激励学生从小立志于尝试创造,不要错误地认为创造仅仅是科学家、发明家的专利品,其实我们每个学生都是创造者,每个人都具有创造力。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我让学生准备了许多大大小小的三角形图片(其中也包括两个完全相同的),找出三角形与其他图形的联系,针对学生标新立异的特点,鼓励学生不断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从不同角度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的教学,完全是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推导出来的面积公式,学生参与整个概念的形成过程。他们积极探求,努力进取,并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阐述自己的观点,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长期这样坚持,不断地使学生迸发出强烈的创造激情,使每个学生都获得自己去创造成就的信心和勇气,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动脑、多动手、催化学生想试、爱试、乐试的胚芽,为培养实践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提供必需的动力和思想保证。

二、激发学生勇于质疑,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深刻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教学中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我经常这样激发学生的质疑能力:一是要求学生自己预习教学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发现疑难,提出问题。二是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疑难问题,尤其是教学中疑点和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启发学生探讨思考,在探索中有所发现和创新。如在“比的意义”教学中,教师在学习新课结束时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你有没有不懂或疑惑的问题,现在可以质疑”,这时一个学生举手提问:“老师,比的后项既然不能为O,为什么在一些体育比赛中,比如足球比赛中,得分有时会出现3:0或2:0等情况呢?这是不是说比的后项可以为0呢?”这是一个多么深刻的问题啊!这不体现了学生正在进行创造思维吗?这个问题我没有急于回答,而是把探求知识的机会让给学生,让他们利用星期天查阅各种资料,和父母同学进行探讨来解决这个问题,直到得出明确答案,领略到获得成功的喜悦,可见在教学中教师大力提倡学生多发问,培养他们“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不仅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三、启迪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训练发散思维,给学生以创新的机会,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发散式的活动的。

一题多解。如列方程解分数应用题“光明小学航模组人数是生物组的4/5,生物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1/3,航模组有8人,美术组有多少人?”通过对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先让学生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当学生感到困难时,老师引导“这三个小组人数中哪两个数量都和另一个有关系?”学生自然想到航模组和美术组人数都和生物组人数有关系,让学生写出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接下来再引导“根据第一个已知条件求4/5怎样列式?”,学生很快想到航模组人数除以生物组人数就等于4/5,再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老师再引导,怎样求1/3?怎样求8?这样又列出两个方程。一道题学生说出七、八种甚至更多种解法。最后把第一个条件中的4/5变成2倍,让学生自己分析列出方程。再让学生先以生物组人数为单位“1”思考这道题,再用美术组的人数为单位“1”,又如何分析。通过对一道题的反复分析,学生已不再局限于解出一道题,而是掌握了多种解题思路。从作业中发现有同学一道题最多可列出十四、五种方程,最少也有三、四种。

一题多变。进行应用题的多种变换,可将一道题通过改变条件或问题,从一步扩展到四、五步,也可以把一道多步的应用题最后复合为一道一步应用题。这样经过多次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得到了充分发展。

四、引导学生善于合作,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开阔性

一个人要有所创造,有所发明,除了个人的主观努力外,还要具有真诚开朗的性格以及善于与人共事的合作精神,能够处理好与他人的协作关系,搜集群众智慧取长补短,现在提倡的小组合作教学正是基于此提出来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给学生较多的讨论、分析的机会,使学生在知识上互相补充,在学习方法上互相借鉴。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如“圆的面积”一课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新知学习的。本课的学习重点是通过渗透转化思想,使学生能利用旧知,自主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在学习中,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由学习回忆、思考,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的,类推出圆的面积公式是否也可以将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呢?通过设疑,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激发。在明确学习任务后,各小组经过初步考虑,对问题进行逐个分解,首先提出了三个需解决的子问题。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如何转化?解决化曲为直的问题。第二个难题是转化成哪个平面图形?第三个需解决的问题是圆和转化成的平面图形有什么关系?明确了解决问题的先后次序,各小组就着手展开了第二次讨论。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动手动脑,参与面广。通过剪剪拼拼,有的拼出了近似于长方形的图形,有的拼出了近似于三角形的图形„„有的发现平均分的分数越多,就越接近于长方形或三角形。思维体现出了有序性、互补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的同学表现了协调的专长,有的表现出了决策的才能,有的表现出较好的钻研精神,小组合作使学生在思维的比较中取得了对问题的圆满解决,萌发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随后各小组进行交流反馈。在交流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深化,不仅认真聆听同学的发言,还不断地提出疑问或补充。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反馈,学生意识到集体的智慧远远超过了个人的聪明,合作使问题得到了最优化解决。最后,当同学们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兴趣盎然。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更新教育教学方法,选择每一个“创造之地”,把握每一个“创造之时”来造就每一个“创造之人”,不断推出创造教育,让创造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绽放光彩,造就一大批创造型人才,以适应新时代科学知识迅速发展的需要。

10.基础教育数学创造性学习思维研究论文 篇十

一、改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一方面,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利用课堂和课外的时间,通过有效的途径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第一,教师要改变以往以教材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将课堂范围进行拓宽,在课堂中引入各种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和行为,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其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读中有思、行中有思。第二,教师应当从传统的课堂主体中走出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扮演引导者或者指导者的角色。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为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教学观,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转变师生角色,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理支持与认可。作为教师,要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对学生在课堂中发表的不同意见要认真倾听,并且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减少学生思考问题的难度,使学生体会到来自教师的心理支持与认可。小学生没有成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师的心理支持就是帮助他们完善人格和培养创新潜质的基础。

二、巧妙设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习重在思考,而思考来源于质疑,事实证明,善于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学生质疑能产生认识困惑,从而促使学生动脑筋去学习和探索。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将平行四边形图形展示后,让学生讨论:怎样求出它的面积?同时提示学生:想办法把它转换成已学的图形。于是学生思考,最后终于想到用切割互补的办法把它转换成一个长方形,从而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通过思考、质疑,最后掌握了计算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营造和谐氛围,孕育创新思维

教育教学理论告诉我们,只有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才是和谐的。在平常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着力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下学习,让每一位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机会。教师要注重把微笑和关怀带进课堂,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想象,让学生紧张的心理得到松弛;要注重把希望带给学生,数学知识有着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因此学生完全可以利用已有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上新课之前可以先让学生“碰碰壁”,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和矛盾,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此一来,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才能孕育出更多的创新思维的种子。

四、巧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通过多媒体手段能够把大量直观材料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呈现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使教学中空间、抽象、费解的概念与法则变得具体、直观、易理解,从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感知、探究、培养数学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主动发现新的规律。例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有黄花5朵,红花8朵,红花比黄花多几朵?”时,我采用复合片,先出示5朵黄花,8朵红花,再覆盖活动片,将红花与黄花同样多的部分覆盖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使学生清晰可辨红花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和黄花同样多”,另一部分是“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进而概括出计算方法:要求“红花比黄花多几?”就要从8朵红花中去掉与黄花同样的红花朵数,也就是“红花比黄花多的”,用减法计算,即8-5=3(朵)。这样通过直观演示,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生动、逼真地展现出来,既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强化了形象思维,揭示了数学的本质特征,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所学内容上。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起点,是获得知识的开始。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奇好动,对事物的内部联系,对学习的目的、意义缺乏认识,还是处在直接兴趣阶段。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意识,进而产生浓厚的求知欲,就会变苦学为乐学。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演示力,它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教学内容更形象,更生动。

11.基础教育数学创造性学习思维研究论文 篇十一

一、对中学数学思想的基本认识

“数学思想”作为数学课程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我们完全有必要对它的内涵与外延形成较为明确的认识。

通常认为数学思想包括方程思想、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公理化思想等。这些都是对数学活动经验通过概括而获得的认识成果。既然是认识就会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看法。实际上也确实如此,例如,有人认为中学数学教材可以用集合思想作主线来编写,有人认为以函数思想贯穿中学数学内容更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效果,还有人认为中学数学内容应运用数学结构思想来处理等等。尽管看法各异,但笔者认为,只要是在充分分析、归纳概括数学材料的基础上来论述数学思想,那么所得的结论总是可能做到并行不悖、互为补充的,总是能在中学数学教材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的。

二、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其特征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带有创见的思维。通过这一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能产生出新颖、独特的东西。更具体地说,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思索和分析,不因循守旧,能主动探索、积极创新的思维因素。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独创性。思维不受传统习惯和先例的禁锢,超出常规。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定义、定理、公式、法则、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策略等提出自己的观点、想法,提出科学的怀疑、合情合理的“挑剔”。二是求异性。思维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出奇制胜。在学习过程中,对一些知识领域中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方法,不信奉,特别是在解题上不满足于一种求解方法,谋求一题多解。三是联想性。面临某一种情境时,思维可立即向纵深方向发展;觉察某一现象后,思维立即设想它的反面。这实质上是一种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思维的连贯性和发散性。四是灵活性。思维突破“定向”“系统”“规范”“模式”的束缚。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所学的、老师所教的,遇到具体问题灵活多变,活学活用活化。五是综合性。思维调节局部与整体、直接与间接、简易与复杂的关系,在诸多的信息中进行概括、整理,把抽象内容具体化,繁杂内容简单化,从中提炼出较系统的经验,以理解和熟练掌握所学定理、公式、法则及有关解题策略。

三、数学思想的特性和作用

数学思想是在数学的发展史上形成和发展的,它是人类对数学及其研究对象,对数学知识(主要指概念、定理、法则和范例)以及数学方法的本质性的认识。它表现在对数学对象的开拓之中,表现在对数学概念、命题和数学模型的分析与概括之中,还表现在新的数学方法的产生过程中。它具有如下突出特性和作用。

1.数学思想凝聚成数学概念和命题,原则和方法

我们知道,不同层次的思想,凝聚成不同层次的数学模型和数学结构,从而构成数学的知识系统与结构。在这个系统与结构中,数学思想起着统帅的作用。

2.数学思想深刻而概括,富有哲理性

各种各样的具体的数学思想,是从众多的具体的个性中抽取出来且对个性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共性。它比某个具体的数学问题(定理法则等)更具有一般性,其概括程度相对较高。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运动和变化、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等“事实”,都可作为数学思想进行哲学概括的材料,这样的概括能促使人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数学思想富有创造性

借助于分析与归纳、类比与联想、猜想与验证等手段,可以使本来较抽象的结构获得相对直观的形象的解释,能使一些看似无处着手的问题转化成极具规律的数学模型。

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学科教学努力的方向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精神,首先必须转变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在具体学科教学中,我们应当从以传授、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形象地说,我们的学科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向学生提供“黄金”,而且要授予学生“点金术”。

五、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理应成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最前沿学科。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尤其应当注重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尽量鼓励他们探索问题,自己得出结论,支持他们大胆怀疑,勇于创新,不“人云亦云”,不盲从“老师说的”和“书上写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可以从下面这几个方面入手:

1.注重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2.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3.炼就学生的质疑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点。

4.训练学生的统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保证。

综上所述,数学思想的教学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是有很大的作用,如果数学教师在这方面能够重视,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相信将来对将来社会的发展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12.基础教育数学创造性学习思维研究论文 篇十二

关键词:告知外语,研究性学习,创造性思维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对于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观点。较权威的为两种理解。从广义理解, 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 可以贯穿在各科、各类学习活动中。从狭义解释, 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学生探求问题的整个学习过程中, 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 从而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 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有以下特点:①学习的自主性;②教与学的情感互动性;③开放式的学习与创新意识训练并存性;④通过主动的实践、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我们在此将两种理解结合认为:英语研究性学习是指以探究解决英语学科的问题为主,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地通过实施与语言密切相关的研究项目而达到学习和运用语言、发展多种技能, 发展创新能力的学习活动。

二、高职外语教学中启发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性

语言学习是一个创造活动的过程, 是通过大脑逻辑推理创造性地学习的过程。因此, 学习语言离不开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能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 达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2000年10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第一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提出了“以实用为主, 以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思想, 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应用能力。但是, 目前, 高职外语教学仍然注重语法教学、更多强调是通过记忆和模仿的练习, 结果导致学生掌握的语言知识多, 而语言交际能力却不尽人意。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交际, 所以交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而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是独创性, 它能创造出外语交际活动需要适合一定社会场景的活的语言, 使学生不断发现与掌握新的语言规律, 促进总体认知能力的提高。

三、研究性学习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重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的核心是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单纯地、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授的知识的学习方式, 倡导积极的、主动的探究式学习。

创造性思维是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的活动, 它是在个人已有的经验基础上, 发现新事物, 创造新方法, 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过程。它要求打破常规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将过去的经验重新加以综合, 给问题以新的解决办法。它的特征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洞察力;独特的知识结构、活跃的灵感;新颖的表述。研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优势在于:通过研究性学习可以避免以往老师一味的注重讲授, 学生被动地接受, 老师下的结论学生当成真理的现象。老师和学生都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评价、质疑问难, 打破了对科学知识的绝对化观念, 打破了对科学知识的迷信, 从而形成探索的、发展变革的观念, 而且讨论中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 有利于学生克服心理和语言障碍, 使学生心理处于放松状态, 易于激发每个人思维活动的潜能。创造性是研究性学习的灵魂,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培养创造性思维对研究性学习而言,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完形心理学派的创建者威台海姆 (M.Wenthcimen) 在他所著的《创造性思维》 (1945) 一书中明确指出:严格的机械训练致使学生的思维麻木不仁, 唯有引导学生自由地探索、灵活地思考, 才可导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正在实施的“研究性学习”已经向传统的教学模式发出了挑战。“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把课堂还权于学生主体, 让学生亲身体会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1.尊重学生, 培养学生的自信和勇气

尊重他们的个性感情和才智能力, 实行课堂教学结构的开放, 进行平等的双向交流。使学生对课堂的创新活动采取积极的态度, 产生强烈的参与需求, 树立责任心, 创造一种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课堂学习气氛。比如, 每次英语课都给学生至少5分钟的时间, 让他们轮流登台演讲。长期坚持, 学生会逐步有胆怯, 别扭到自然, 大方, 而且不时有准确精彩的表现。

2.巧设疑问,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教学中巧妙的构思, 精心的设问是激活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比如, 在课文教学中, 教师设计提出的问题往往在书本里找不到现成的答案, 需要学生对已有经验重新思考加工制作, 获得具有新生性的内容, 解决一个新问题。

以《Manager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为例: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之前, 可以根据主题的指向或话题的核心, 提出相关的问题如What do you suppose to be a good manager’s central role?

How do you think managers in the future will be different from managers today?

What do you think will cause the difference?这些问题可能引发多种可能的答案、观点及导致其他问题的研究方向。

3.热点讨论,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把学生分成若干组, 学生根据社会热点问题或学校中学生的敏感话题进行专题讨论, 从而使某一问题的看法更加深入和成熟。例如, 在讲授《新视野英语教程》unit7 Section B Text B Be Smart Online时, 针对学生沉溺于上网聊天玩游戏, 影响学习这一现象, 让学生设计民意调查表, 分类别调查几组数据, 根据数据整理出目前的真实现状, 并根据自己的观察、理解说明发生的原因, 提出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

4.开展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学已致用能力

高职院校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强化, 以达到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所以, 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创造条件, 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在“做中学, 学中做”。

(1) 模仿记者采访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每组4~6人不等, 每个人轮流扮演记者, 对其他同学进行采访。采访内容尽可能涉及与学生学习、生活有关的话题, 如:Your School Life;Your Dreams;Getting a Good Job and so on。

(2) 英语短剧表演

根据教学内容, 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英语短句, 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创造力。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第七单元Face to Face with Guns课文讲的是两个劫匪抢劫主人公的故事。教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积极探索和思考, 并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 尽情地去发挥, 把这篇课文改写成简单易懂的剧本, 再由学生进行排练和表演。培养他们的想象思维。

(3) 复述、改编或续写课文

复述、改编或续写课文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用大脑思维的过程, 它可以训练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因此, 笔者在课文教学中常常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复述、改编或续写课文, 学生在把握原文主题, 故事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 对原文内容和形式进行加工、整理归纳、改写, 这样做既能促进学生语言知识能力的迅速转化, 又能给学生更大的空间发挥;既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的开发, 又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同时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4) 主题研究

学完《大学实用英语综合教程》unit10 Book 1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后, 提出“节约能源, 保护环境”的研究主题。学生发现提出自己想要调查的课题, 根据调查研究的内容学生自由组成几个小组, 每个小组选出一个组长, 进行分工、搜集、讨论、展示。学生通过思考协商, 明确活动项目, 设计活动方案, 并填表上交 (表格由师生合作设计) 。学生通过实践以达到获取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形成从自己的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 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积极评价, 鼓励创造性思维活动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和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些希奇古怪的、非常离奇的想法。面对来源于学生的大量问题, 教师要给予高度关注和肯定, 先给予积极鼓励, 再给予启发和点拨。总之, 教师对学生的意见的评价, 要恰如其分, 多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有价值的意见、疑问和观点, 让学生畅所欲言, 从而在班上营造一种活跃的.自由的发散的研究氛围。培养学生积极思考, 探索问题的良好习惯。

五、结语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教育教学活动, 强调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强调学习过程, 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在高职外语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方法, 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从而为社会输送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肖娜, 洪克强.解读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教育探索, 2005, (5) .

[3]王文琪, 邓小飞, 李敬德.研究性学习百论: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吕淑珍.运用研究性学习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教学与管理, 2003.36.

上一篇:纪检干部要敢于亮剑下一篇:镇2012年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总结5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