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生物输血与血型教学设计(精选5篇)
1.初一生物输血与血型教学设计 篇一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提升学生对社会对全人类的情感态度。课堂上能够落实教学目标,能让学生学会本节课的有关知识。同时在落实情感目标时,我采取榜样的示范作用。先向学生展示《献血法》的要求:年龄、体重、健康等发面。面对这个问题,很多学生想到的是对别人的好处,表示出不愿意的情绪:“憨子去献血呢!”我接过一句:我去献过血,我是憨子吗?学生们都倍感意外,很想知道老师为什么也会去献血?献血过程中会有什么感觉?献血之后会有什么不适?有下来我讲述了我自己的献血过程,同时介绍了献血对自身的好处,最后强调“献血应 到正规的无偿献血机构,避免血液病的传染”。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师参加了献血,学生们很感动,在我讲述过程中学生们发出的一阵阵“啊?啊?”声让我能强烈地感受到他们内心所起的波澜。特别是我讲完献血对自己的好处时,学生们的反应很激动,要不是献血有年龄限制,估计放学就有可能去献血了。这让我感到很高兴!
本节课的教学有一处被我遗忘。就是在教授同型输血以后,有两个血型的作用需要拓展开来:一是血型与亲子鉴定;二是血型与性格。本来是想给学生激发兴趣的,在这个问题上,以后应大胆让学生来说出,从生活经历中提取出血型和生活的联系。很多电视剧中都包含亲子鉴定与血型的关系,加上学生平时经常关注星座与性格,血型与性格,所以以后课上会让学生自己说出血型除了输血以外的其他作用。
2.初一生物输血与血型教学设计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20例输血患者中, 男159例, 女161例;年龄18~75岁, 平均年龄 (45.4±3.8) 岁;72例患者有妊娠史, 63例患者有输血史。采取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 (160例) 与观察组 (160例) ,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集所有患者血液标本进行检验, 两组均进行血型鉴定 (单克隆抗体法) 和交叉配血 (生理盐水和凝聚胺) 。交叉配血通过将供血者与受血者的红细胞、血清混合后观察是否发生凝集反应来判断其是否存在溶血现象。血型鉴定通过对红细胞上存在的血型抗原、血清中的血型抗体进行检测, 以此作为判断依据对血型进行判定。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重点进行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质量控制。①对供血者基础信息、血液包装袋、血袋标签及血液制品各方面情况进行仔细核实, 确保各项信息均准确后入库;②加强对贮存血液制品各项质量标准的控制, 尤其对冰箱的温度等外部贮存条件进行有效控制, 冰箱温度应保持在2~6℃, 并由专门工作人员及时进行记录和核对;③为确保输血的有效性、安全性, 应将供血者与受血者的血液标本进行核实, 对受血者血型进行鉴定, 确保输血无误。
1.3 评价指标
对两组患者输血过程中的安全事故发生情况进行比较, 具体包括职业暴露、输血传染疾病发生、配血问题及输血前后的消毒操作问题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用n/%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各项输血安全事故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且总发生率 (3.12%) 相较于对照组 (9.38%) 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3 讨论
随着现代医学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输血医学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学科交叉发展的趋势, 如免疫学、传染病学、病毒学、遗传学及生物工程学等学科。对血液制品的合格性及如何获得有效的血液进行研究, 可进一步提高输血的安全性, 最大程度实现降低输血传播性疾病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2]。因此, 血型实验室的临床工作具有尤为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输血检验的控制直接决定着输血成功率的高低, 并有利于保障患者的生命质量。血液检验、消毒等相关工作的质量控制水平对血液使用的安全性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这对于相关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HIV是临床输血过程中发生率极高的逆转录病毒感染性疾病, 对受血者的生命质量造成严重威胁, 严防HIV及其他病原体传染是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质量控制的重要工作内容。相关人员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对抗-HIV、谷丙转氨酶、乙肝表面抗原及梅毒抗体等内容进行检测, 并对供血者的个人基础信息资料进行详细登记、核实, 确保血液质量符合输血要求。同时, 在患者进行输血前还应加强对输血适应证的控制[3]。
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各项输血安全事故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且总发生率 (3.12%) 明显低于对照组 (9.38%)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 加强对血型实验室的输血检验质量控制能够有效降低输血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提高输血安全性并保障患者生命质量。
摘要:目的 对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及安全情况进行分析探讨。方法 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纳雍县人民医院收治的320例输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取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 (160例) 与观察组 (160例) , 观察组采取血型实验室质量控制, 对照组未采取质量控制, 比较两组输血安全事故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各项输血安全事故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加强对血型实验室的输血检验质量控制, 能够有效降低输血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提高输血安全性, 并保障患者生命质量。
关键词: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安全
参考文献
[1]王长林.血型实验室的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性分析[J].医学信息, 2015, 28 (22) :65.
[2]闵望先.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探究[J].内蒙古中医药, 2014, 33 (20) :141.
3.“输血与血型”一节的说课设计 篇三
1.1 教材简析
“输血与血型”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四节的内容。通过前三节的学习,学生对血液、血管、心脏和血液循环形成了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安排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的“输血与血型”的内容,是对前三节知识的合理补充与有效延伸,体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1.2 教学目标
1.2.1 知识目标
① 列举ABO血型的类型;② 举例说明输血与血型的关系;③ 概述人体的血量及失血量与健康的关系。
1.2.2 能力目标
① 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和观察思考、分析推理能力;② 学生形成收集处理资料信息的能力以及合作、表达、交流的能力;③ 初步学会血型鉴定的方法。
1.2.3 情感目标
① 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树立健康成年公民应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② 树立“崇尚科学”和“团结互助”的人生观;③ 培养学生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生对各血型间的输血关系既缺乏生活经验,又无法直接感知,教材中也没有介绍相应的凝集原、凝集素的知识,而是直接给出了输血关系表。因此,将“输血与血型的关系”确定为知识上的重点和难点。此外,学生调查结果的整合与运用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
1.4课前准备
(1) 让学生自由结合成5个调查小组,帮学生设计调查方案,并明确各小组的主要调查任务(如表1)。
(2) 上课前召开各调查小组的组长碰头会,选择部分内容制作教学课件。
(3) 准备模拟“血型鉴定”实验所需材料器具。
1.5 教学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抓住情感教育这一主线,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围绕主线展开知识,使学生在情感得到升华的同时学到相关知识;围绕主线展开探究活动,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提高各种实践操作能力。
1.6 教学方法
1.6.1 谈话法
围绕“输血”这个主题,依次展开4个话题:发现、安全、健康、爱心。通过师生对话,生生交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1.6.2 活动法
合作交流已成为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之一。穿插在谈话之间的有组织的学生探究活动,让课堂教学更加有序、有效,使学生在合作中互补,在交流中共享。
1.7 学法指导
生物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决定了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方向,就是努力实现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本节课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调查、学会合作交流。
2 教学过程
2.1 感觉冲击,心灵震撼,激发探究欲望
为了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首先进行媒体展示(播放多媒体课件)。
之后,教师问学生:同学们刚才所看到的内容和“输血”有关,关于输血,你们已经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们纷纷发言。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性评价,并指出:你们想知道的,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
设计的意图是:
(1) 媒体展示环节中,以救护车尖锐的鸣笛声和紧张的急救场面创设了情景,吸引学生注意。Flash动画里,心跳曲线由波动到平直,再由平直到波动,沉闷的黑色背景与刺眼的红色血液和曲线图形成强烈的对比;咚咚的心跳声由强变弱,再由弱变强,并配合以发人深省的字幕渲染,给学生的视觉、听觉形成冲击,不但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而且为学习“无偿献血”内容作了情感准备。
(2) 通过学生们的发言,展示了本节的探究方向,而且由学生自己提出他们想知道的内容,是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学习的良好开端。
2.2 围绕主题,讨论话题,催开“知、情”之花
话题一:发现。
这个话题分3个阶段,主要就“血型的发现”进行交流互动。
第一阶段:时光倒流。
围绕血型的发现过程、输血发展历史,先由“两室”(图书室、阅览室)调查小组成员汇报他们的调查结果,其他小组学生补充,再经小组间观点碰撞、讨论分析,最后总结归纳出血型的种类、ABO血型的类型、血型知识的实际应用、输血常识等。
第二阶段:现场目击。
针对红细胞凝集的问题,让中心医院调查组的学生展示(播放)拍摄到的镜头,就能很直观地看到红细胞凝集、不凝集两种现象。接着由该组学生简介调查来的血型鉴定方法,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做模拟“血型鉴定”实验,并加以概括总结。
第三阶段:困惑与猜测。
教师通过设疑激趣,引导学生对交流所得的知识和耳闻目睹的现象质疑问难,并作大胆猜测。有的说:为什么同一个人的红细胞遇到不同人的血浆时,有的发生红细胞凝集,有的却不凝集?有的问:是什么使红细胞凝集了?有的提出:红细胞凝集有什么后果?会不会堵塞血管?还有的说:我猜是血浆里的某种物质使红细胞凝集……虽然由于知识基础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不能直接探究、解决问题,但是这一阶段的话题激活了学生们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
话题一的3个阶段,始终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展示学生的调查结果,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叙述交流和资源共享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发展的漫长曲折,体会到科学成果的来之不易,无形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价值观。
话题二:安全。
安全输血来自于对输血关系的正确解读和应用。
第一阶段:边看边想。
教材中的输血关系表如表2所示。
教师先截取表2中前两列内容,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观察各血型间的输血关系情况。接着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找出规律并表述规律:各种血型都可以接受同型血;各种血型都可以接受O型血;AB型血可以接受其他各型血;O型血只能接受O型血。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表述都要给予积极评价,然后提出:输血时应当遵循的原则是什么?如果情况紧急而又没有同型血,可不可以给病人输入其他血型的血?可不可以大量输入其他血型的血?这样从而加深学生对输血关系的理解。
因为血型知识比较抽象,出示部分输血关系表,意在设置思维台阶,化难为易。
第二阶段:规律助学。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输血关系表的另一部分,也就是各种血型“可输给的血型”部分。但是表的具体内容是空着的,留给学生自己填写。请学生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填写得最快、最准确,并通过同伴互助进行纠错。
简单易行的比赛活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激起他们的竞争意识。从“可接受血型”到“可输给血型”,也训练了逆向思维能力。
第三阶段:能力展示。
教师先启发引导学生总结各血型间的输血关系,然后让学生4人一组,将代表4种血型的4种颜色的圆纸片(两套)和标有箭号的长方形纸片(若干)拼成输血关系图(图1)。
学生趣味盎然地投入到活动中,教师在小组间巡视。
设置此活动实现了知识的横向迁移,学生既动手又动脑,不知不觉中促进了知识的内化、同化。
第四阶段:模拟救助。
知道自己血型的学生戴上头饰,分别扮演伤者,由同血型和适合输血的其他血型的学生救助。教师担任现场急救总指挥,指引学生对正确的救助给予掌声鼓励,并排除错误的救助。
以上四个阶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循序渐进的原则,从血型发现到掌握,分步骤实施,从理论到实践,分阶段推进,从而突破“输血关系”这一难点。
话题三:健康。
以中心血站调查组和中心医院调查组的调查汇报为主,让学生讨论有关血量的知识、输血常识及血液的储存和运用等。而后教师提出问题:正常血量对于人体生命活动有什么重要意义?接着让学生进行:
第一阶段:算一算。
按照成年人的标准,也就是血量大致相当于本人体重的7%~8%,计算自己的血量(即正常血量)有多少。由于学生缺乏相应的物理学知识,为防止学生走弯路,教师要给出一个范例。
第二阶段:看一看。
为了使学生对失血量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教师分别准备了1 500 mL、1 200 mL、400 mL和200 mL几种容积的透明桶或瓶,内装稀释的红墨水表示血液,让学生结合正常血量观察体会。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失血量与健康的关系,并进而设问“为什么一次失血200~300 mL不会影响健康”,学生就会从人体的总血量、人体的造血功能等方面回答。
第三阶段:想一想。
教师进一步设问:对于严重烧伤的病人、严重贫血的病人和严重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该怎样对症输血才不浪费呢?学生们联系已学过的血液成份的知识,针对三类病人的病因,根据中心医院调查小组和中心血站调查小组的意见,经过讨论,得出应分别输入血浆、红细胞和血小板既有疗效又不浪费,这就是现代输血技术。
通过学生在“算一算”中亲身体验,在“看一看”中亲眼目睹,在“想一想”中开拓思路,既实现了新知与旧知对接,还消除了学生对于献血影响健康的顾虑。
话题四:爱心。
首先由街头义务献血车调查组、中心血站调查组汇报调查结果,并出示他们的调查数据:南阳市每年的用血量为6 000 kg左右。进而引导学生说出满足用血需求的安全有效的办法和法律规定。然后分段播出上网调查小组搜集到的影像资料。
第一阶段:明星效应。
播放影片:成龙因为献血所以快乐,并和小朋友们一起谈论捐血;周华健捐血后与人们谈论捐血的情况。
设计说明:利用明星在学生心目中的特殊地位,使学生受到影响和感染;影片中关于献血年龄的规定(存在地区差异)、献血的作用以及成分献血的知识,使学生在无法亲身体验献血的情况下,获得间接的感性认识和建立科学的献血观,实现了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的有机统一。
第二阶段:真情告白。
播放影片:几位受血者和献血者表白自己的内心感受。通过受血者的心理自述,增强了感染力,特别是最后那位小姑娘奶声奶气的声音:“我不认识你,但我谢谢你。”这样能引起学生心灵的感动,甚至潸然泪下。
第三阶段:激情讲述。
在感人至深的义务献血宣传歌曲《我们是兄弟姐妹》的音乐声中,教师讲述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人真事,来进一步升华学生们的情感。
“爱心”这个话题充分利用和展示了学生调查小组的资料信息以及学生身边的真人真事,不但有效开发了课程资源,而且将气氛推向高潮。
3 作业设计
作业:向全社会为无偿献血设计一则公益宣传广告,形式不限,漫画、板报或倡议书等均可。
4.第四节输血与血型课件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①了解正常人的血量
②理解血型与输血的关系
③了解无偿献血的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对学生进行无偿献血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及高尚情操。
二、教学重点:①模拟血型鉴定 ②无偿献血的知识
三、教学难点:模拟血型鉴定
四、教学方法:场景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式教学法、模拟实验法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多媒体演示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救护车驶入的动画
教师扮演主治医师(身着白大褂,手提医务箱)
学生表演小品四位车祸受伤的伤员来到医院,被诊断要及时输血
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注意
问题引导介绍新知展示:问题1,2,
展示:问题答案师:看完了刚才的小品,请各位同学想一下:护士怎么判断这几位伤员需要输血?(1、一个正常人的血量是多少?2、是不是每个失血的人都要输血?在什么情况下不需要?在什么 情况下需要?
学生阅读书本回答
利用开头创设的情境以问题步步引导,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新知
展示:问题师:哪些同学愿意给他们输血?
是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给他们输血?为什么?
你知道自己及家人的血型吗?所以输血前要先怎样?学生踊跃报名
学生回答
学生自己回答出:ABO血型系统
学生答:验血
继续创设情境提出下面的问题
引导探究动手实践
展示:活动内容
一展示:四个伤员的血型
展示文字资料师:好,现在我们的同学都是专家顾问团,请你们各个顾问团商量一下,根据课本29—30页的提示,设计一个可行的方案为这四位可怜的伤员鉴定血型。
签定好的专家团上台来交流一下(请学生上台交流)
为学生揭开谜底。
知道伤者血型以后,进行输血为保险起见还要注意:除了ABO血型分类系统,其实还有很多血型分类,如果其他血型分类不和也会导致输血反应,因此,需要进行交叉配血实验学生讨论方案
学生实验
学生上台交流结果及实验方案
学生阅读资料
让学生通过这个活动更进一步认识血型与输血的关系,并且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加深印象和增加学习兴趣。
拓宽知识
交流碰撞互相学习展示:活动内容
糟糕,现在医院和血库都没有血液的库存了该怎么办?该向谁求助?
好,下面请同学们帮我们医院做个宣传,把你知道的有关无偿献血的知识告诉大家,动员大家来无偿献血。并用一句话或者一句歌词来赞扬这种行为。
学生答:社会。提倡群众无偿献血。
学生交流,可以互相间提问(可以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音像资料等)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表达的能力。
归纳
总结
回顾一下我们今天的收获。请学生总结
学生总结
使知识系统,完善
升华
情感
播放献血歌曲
请大家把今天所学到的知识以班委的形式拟写一份倡议书送交社区居委,倡议我们的社区居民都来为社会尽一份义务,奉献一点爱!
5.初一生物《开花与结果》教学反思 篇五
从教17年来,第一次给自己的课堂来了一次实录。迫不及待地从头到尾细细的看了一遍,心中也可谓感慨万千,现将自己这节课的“成功之作,失败之笔”做一反思性总结,以便更好地指导以后的课堂教学。
一、成功之作
1、授课之前,我与本组成员就本节课的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集备,使得自己对本节课的教学做到了胸有成竹,所以这节课也受到了校领导的好评。感谢组内老师们的诚恳帮助,从而也进一步证明了集体备课的重要性----团结力量大!
2、结合生物学科正在推广的“活动—感悟”教学模式,经过几天的深思熟虑,我改变以往的传统授课方式,创设情境:带领学生游览桃花国,让学生以一个游客的身份“参观花之城堡”、“观赏花国盛事”。看得出,整节课学生很兴奋、很积极,参与度很高。
在讲“花的结构”、“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时,我布置学生自己回家准备鲜花、果实、种子,课堂上学生四人一小组,解剖花、分解果实,通过学生的亲自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对所学知识进行感悟,在活动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升华,从而达到了理解记忆的目的。相信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会记忆的更深刻、更长远。
由此看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老师课前对自己的每节课都做足了充分的准备,找准了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相信大部分学还是很愿意和老师一起学习的。
二、失败之笔
1、老师的普通话相当不标准,自己都感觉难以忍受,多亏学生有一颗强大的包容心。当然这也是各种因素造成的结果,一时半会是难以改变的,但平时确实应该加练习,努力改正。
2、课题容量过大,一些环节设计的不够精炼,比如“连连看”这一环节课后我就认为可以删掉。再就是老师语言过于啰嗦,不够条理、简练,也浪费了一些时间。
3、在难点“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突破上,我忽视了学生动手画图这一环节,只是一味地让学生用眼看、用口说,没有让他们动笔写一写、画一画,因为有句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初一生物输血与血型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初一生物上册 教学工作总结06-15
初一生物期末复习09-22
初一生物实验总结09-24
初一生物备课组小结11-03
初一初二生物知识点07-15
苏教版初一寒假作业地理、生物选择题答案07-04
生物与生物圈教学反思10-04
高三生物教学反思与总结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