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核心素养内容

2024-11-09

高中物理核心素养内容(通用8篇)

1.高中物理核心素养内容 篇一

摘要:物理是高中阶段的重要主科科目,但学生却普遍认为物理这门学科较难,不愿意主动学习,这主要是由于物理属于科学范畴,且形式较为抽象化,学生的思维若不够敏捷很难掌握学习物理的技巧,这就要求高中物理教师将核心素养作为一切教学的基础,实验教学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概念;重要性;方法

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相对来说比较偏向形式化,基本是由教师演示,学生模仿之后再总结实验结果的形式进行教学,但这种形式并不符合当今素质教育的基本政策,这就需要教师审时度势,根据新课改的新要求,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参与探究实验,而这一切都要基于物理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需要明确其重要性,并寻找优化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方式。

1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基本概念

1.1概念

高中物理教学主旨是在学生认知程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由于高中学生即将面临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而物理的难度相对来说较大,正确理解物理的基本内涵将有利于学生系统物理思维的建立,核心素养是在学生学习物理基本知识、物理操作技能,以及学习物理的有效方法和学习态度之上提出的为学生未来发展考虑的重要内容,核心素养强调顺应现代社会发展和实际生活运用,不仅是理论知识,还包括科学实践的过程,是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科学导向,由此可见,高中物理的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科学观和社会认知的决定性条件[1]。

1.2重要性

由核心素养的概念可知,学生借助学校教育而形成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是进行物理实验的动力,而教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将非常有利于学生的求知欲增长,只有学生的求知欲、积极性有效提高,物理的内涵才能够充分体现,也才能够被学生充分理解,二者相互促进且相互补充,提高学生的物理能力离不开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核心素养的培养也离不开物理这门科学性极强的学科支持,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学,才是正确的物理教学方向。

2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是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物理知识应用能力的关键,在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如下:

2.1开展小组合作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值青春期,虽然思维不够缜密,却有着源源不断的青春活力,这一时期的学生所缺乏的不是刻板固守的强硬纠正,而是有力有效的方向引导,对于高中物理教师来说,想要进行科学的物理实验教学,就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和个性特点,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正适用于高中学生,也适用于实验教学[2]。在这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同龄人之间的互相帮助与促进比教师督促更加有效,例如,教师要进行实验之前,将学生分组,每组分配一名学习能力较强、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要求这名同学不动手操作,而是指导小组其他成员亲手操作,出现疑问时可以讨论解决,这种方式加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也提高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真正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进行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例如,在《电流表的改装及内接外接法》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分组,并要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探讨电流表的改装知识,以及内接外接法等知识,一方面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水平。

2.2结合生活实际

虽然人类发展中必然会受到社会条件等框架的制约,但这并不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恰恰相反,这种制约反而会使学生走向更加正确的道路,物理实验教学也是如此,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是有约束的,这为教师制定了教学思维的导向,教师需要根据这一内容将实验设计得更加贴合实际生活,脱离开实际的实验都是不科学的,与核心素养的要求不符,因此,鼓励学生从生活中探寻物理实验的踪迹,并将其运用到学习中,才能达到提高物理实验教学效率的目的,从而引导学生的思想越来越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例如,在利用螺旋测微器和游标卡尺进行长度测量的实验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以及相应的测量工具去测量生活中的一些实物,如矿泉水瓶瓶盖的内外径、小水杯的深度、水笔笔盖的内外径等,要让学生知道物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物理知识,引导学生去发现。

2.3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改要求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这也是核心素养的要求之一,因此,教师要将这一内容体现在物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个体参与,加强学生主动认知与学习,物理本就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抽象学科,学生参与将提升物理思维的建立能力[3-4],例如:在探究“单摆的周期与哪些因素有关”时,笔者曾经分别让三个同学上台做演示实验。第一个同学在同一高度同时放开两个摆长相等、质量不同的单摆,结果两个单摆摆动同步。经过几次实验,实验结果基本一样,因此得到实验结论“单摆的周期与质量无关”。第二个同学在不同高度同时放开两个完全相同的单摆,实验结果两个单摆摆动也同步。同样经过几次实验,实验结果大同小异,因此得到了第二个结论“单摆的周期与振幅无关”。第三个同学则在同一高度同时释放两个质量相同、摆长不同的单摆,实验结果在第一次实验里发现两个单摆摆动不同步。这一下子,这位同学有点慌了,赶紧再做一次实验,结果两个单摆还是不同步。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他只好红着脸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此时,笔者问全班学生:“从刚才第三位同学的实验中,我们能得到什么结论呢?”本来预想,学生应该会异口同声地说:“单摆的周期和摆长有关。”但出乎预想的是,学生的回答是:“第三位同学的实验操作能力太差了!”那位同学的脸更红了。笔者想马上反驳,说结论应该是“单摆的周期与摆长有关”?这样的话,显得苍白无力。那应该怎么办呢?笔者接着说:“既然大家觉得刚才这位同学的实验操作能力太差了,那么我们就请一位“高手”上台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样?”在大家的推荐下,一位大家认为实验操作能力较强的同学上台,重新做了第三个演示实验。结果两个单摆还是不同步的摆动,甚至有个不相信的同学又上台做了演示实验,结果还是一样。此时,课堂上安静了许多,笔者接着说:“其实,不是第三个同学的实验操作能力太差,而是单摆的周期与摆长有关。第三个同学得到的不应该是大家的质疑,而应该是大家的表扬。”疑团彻底揭开了,上台做实验的同学得到了鼓励,其他同学通过这次小小的“曲折”也明白了单摆的周期与摆长的关系,还学会了应该更深入的看问题。再如:老师在进行打点计时器实验测定匀变速运动时,首先老师示范打点计时器的操作方法,而后可以让学生自行操作,期间老师游走于学生之间为学生答疑解惑,鼓励学生主动探究。

2.4鼓励实验创新

创新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物理实验的创新又是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实际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教会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又能帮助学生挖掘实验的精髓,展示实验的思想和魅力,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这个实验时,基于本实验操作的难度和复杂性,笔者先花了一节课的时间把本次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等内容和学生一起探究了下,然后又给学生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去操作实验,但有学生按教材中的原方案操作实验后,发现误差较大。经过分析后,学生觉得误差较大的原因是实验室所提供的小车质量没有办法远大于钩码的质量。实验室有质量更大的小车吗?没有。那怎么办呢?这时,几个实验能力较强的同学围着实验桌进行讨论。笔者提示可以对实验方案进行创新,也就是更改实验方案啊!虽然已经临近下课,但在笔者的鼓励下,学生的学习热情上来了,陷入了一阵思考和讨论中……最终得出了一个不需要小车质量远大于钩码的质量这个前提条件的创新实验方案。是的,对于上面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些老师会蜻蜓点水地应付过去,但笔者认为学生的潜能是不容小觑的。如果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引导、鼓励和帮助,或许会让学生在有限的实验课堂时间内,有所创新,收获无限的知识。这也是符合核心素养所要求的创新实验教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健康成长,顺利学习的重要支持,而物理这门学科对树立学生科学观和综合认知能力有很大帮助,物理实验又是促进学生物理能力提高的有效教学手段,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实验教学,才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胡涛.改进方法,提高效果———谈谈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几点改进[J].技术物理教学.2013(01).[2]翁宗琮.城乡结合部高中学生物理探究实验现状调查与对策———以广州市第一高中为例[J].物理通报.2015(S1).[3]刘明.探究实验创新的思考———从《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课说起[J].湖南中学物理.2015(01).[4]张浩.重视物理实验培养物理精神———谈我对“观察失重现象实验”的处理[J].湖南中学物理.2011(12).

2.高中物理核心素养内容 篇二

一、巧提原始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所谓原始物理问题,就是指社会生活、生产及自然界中客观存在、能够反映物理学概念、规律本质且未被加工的典型物理现象。普遍注重原始物理问题是高中物理教学理念的新突破,假如不加强原始物理问题的训练,就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甚至阻碍物理教育事业的发展。客观性与开放性是原始物理问题的显著特点,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原始物理问题时,一定要激励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发散思维,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案例1:我在执教“牛顿第二定律”这一内容时,不是直接介绍牛顿第二定律,而是通过原始的物理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逐步让学生感悟科学来源于实践、实践是科学发展的动力的道理。首先,从惯性定律入手,让学生明白质量是衡量物体惯性的标准系数,加速度与质量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其次,让学生亲自操作如下实验:某一物体质量不变,在不受力的状态中加速度为零;受力后加速度立即发生变化,受力越大,加速度也越大;把两个不同的物体放在受到相同力的状态下,导出质量轻的比较容易拉动,质量与加速度成反比,m(质量)小a(加速度)就大。第三,对定律进行导出,通过师生互动性实验导出公式F合=ma,m表示质量,F合相当于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假如研究的物理对象是若干物体时,那么就用m来表示若干物体的质量和;若a作为研究对象时,则在合力F下出现加速度,a与F合的方向保持完全一致。最后,通过师生互动性讨论、总结后得出如下结论:当一个物体的合力不变时,加速度也不保持不变常态,并且呈现直线运动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合力发生变化时,其加速度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当合力处于零的状态时,加速度也是零的状态,此时物体就处在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在这样的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把学生的实践操作与学习的物理知识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轻松掌握牛顿第二定律。

二、渗透物理学史,锤炼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高中物理新课标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许多物理学史渗透了与物理学有关的自然科学以及其它学科的知识,是一门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思维科学和自然科学有机统一的综合性学科。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灵活渗透物理学史,能使学生的心灵得到震撼、意志得到磨砺,心智得到全面的提升。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抓住三个环节:(1)把物理知识的学习和有关物理学史故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师选择的物理史故事只有紧紧围绕三维教学目标,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自主探究氛围;(3)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采用学生课外进行课题研究的方法,从而有效解决科学史学习比较费时和教学课时少的矛盾问题。由于物理学史蕴含中丰富多彩的教育因素,因此,它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能起着独特的作用。

三、优化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高中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基础学科,其概念和规律只有借助实验才能逐步形成和建立,物理学科中的理论假设非通过实验验证不可。学生学物理时不做实验,那属于纸上兵,甚至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因此,实验与探究能力是高中物理学科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它包括实验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以及实验数据处理能力等。2010年以来,江苏省高考物理试题中对实验的考查要求越来越高,创新实验将来也是高考物理实验命题的热点和难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务必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案例2:我在引导学生操作“安培力方向”的实验探究活动时,要求学生在掌握电流表的工作原理的基础,正确运用左手定则操作。

首先,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把一铝箔条折成天桥形状,用胶纸粘住两端,使蹄形磁铁横跨过“天桥”,结果学生发现了如下奇妙的现象:在磁场中的铝箔弯曲起来,从而诱发学生产生好奇心。

其次,实验探究安培力的方向、磁场方向和电流方向三者之间的关系,用左手定则来判定,图中正确反映三者关系的有()如图所示:

学生紧紧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分析、讨论:(1)能否确定安培力的方向、磁场方向、电流方向三者之间的关系?(2)在找到了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前提下,能否找到确定安培力方向的方法?最后,再次验证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用左手定则判断。此案例注重建构实验规律的认识过程,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对物理的热爱和合作意识。

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学研究 篇三

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是今后一个阶段我国高中物理课程的价值所在。这些培养目标的实现,都依赖于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学研究,只有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着力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才能让学生真切感受物理的思想方法,才能真正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本文从以下六个方面谈谈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物理教学研究。

一、研究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构成和分解

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由“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等四个方面构成。课标中阐述其内涵为:

1.物理观念:从物理学视角形成的关于物质、运动、能量和相互作用等基本认识,是物理概念和规律等在头脑中的提炼和升华,是运用物理知识和方法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科学思维:从物理学视角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对物理学中基础理论、理想模型和经验事实之间关系的理解;是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论证等科学思维方法的内化;是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观点和结论提出质疑、批判,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与品质。主要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

3.实验探究:具有科学探究的意识,能在真实情境中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猜测和假设,利用科学方法获取和处理信息,形成结论,以及对实验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主要包括问题、证据、解释、交流等要素。

4.科学态度与责任:在认识科学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的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对科学和技术应有的正确态度以及责任心。具有学习物理探索自然的内在动力,严谨认真、实事求是和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创新精神,以及保护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能尊重自然、遵守科学伦理和道德规范,主要包括科学本质、科学态度、科学伦理、STSE等要素。

上述物理核心素养应该合理分解到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才能逐步得到实现。

在物理教学中,不断地渗透物理思想及研讨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形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对学好物理将起到重要作用。在探究的过程中,要渗透物理思想的方法。如:建模方法、对称性原理、数量级估计、量纲分析、转换法、科学推理法、图像法、控制变量法、类比法、等效法等。

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老师能不断地给学生创造展示的机会,并对学生的赞赏和鼓励毫不吝啬,最终达到的目标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究,不仅能完成常规的学习任务,还能找到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适当的引导或者是指点,真正把学习和创造的空间留给学生,实现兴趣的延续,培养创新思维习惯。

想通过一节课就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是不可能的,但只要坚持每一节课都为学生创新思维习惯的养成做点滴的积累,这种能力和精神是可以逐渐养成的。

二、研究高中物理课堂教学高效率

高效的物理课堂,应该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是效率的最大化,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受益量。主要表现在课堂容量,课内外学业负担等。二是效益的最优化,也就是学生受教育教学影响的积极程度。主要表现在兴趣培养、习惯养成、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与品质等诸多方面。

高效的物理课堂至少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等三个要素方面有突破,概括为: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其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评价课堂高效,一看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增长和情感的变化程度;二看教学效果是通过怎样的投入获得的,是否实现了少教多学;三看师生是否经历了一段双向激发的愉悦交往过程。

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那如何实现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高效呢?

首先,要想实现对课堂教学的高效管理,离不开课下的认真备课。这里所说的备课,不仅仅是备出一堂课的重难点,更为重要的是备出学生可能的反应及应对措施。

其次,重视课堂导入。教师先进入角色,让学生的情绪及时地从放松喧闹的课间转换到严谨安静的课堂教学上来。导入活动,可以引起和保持学生的有意注意,加深对学习目标的理解。对学习目标理解得越清楚、越深刻,后继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越强,完成学习任务的愿望越强烈。物理知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生活实践联系紧密,这些都能让教师通过巧妙的设计,将导入新课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随后,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速度的控制。课堂教学的内容是教师讲授的主旨。传授的多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完整地构建新知纳入旧知的阶梯,言简意赅地阐述知识的精华。教师在讲授教学内容时,在驾驭和处理教材时,要做到突出重点、抓住难点,做到有放有收、详略得当。要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索和概括知识的规律,并在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上,既有知识的连贯性与覆盖性,又有内容的阶段性和章节性,做到有层次、有章法、有主次、有坡度、有创新,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讲授教材内容时,还应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和“节拍”,声应抑扬顿挫,神应庄重典雅,使声神融会,相得益彰,做到随境而迁、因人而异。如讲到重点时,加强语气声调,满腔韵致激情;讲到难点时,缓和语气声调,言词委婉清晰;阐述成功经验时,语气宜庄重、生动、铿锵有力;解剖失败教训时,语气应严肃、沉稳、诚然有理。这种声情并茂、师生共鸣、教学相长的氛围场景,无疑会将知识的甘泉自然和谐地注入学生的心里。

最后,重视课堂的收尾。教师要充分注意最后几分钟的教学效果。为巩固课堂已讲授的内容,教师应抓住一个适当的机会,向学生提出几个简单扼要的问题,或是梳理、归纳,或是加深、加宽,或是配置一些临时的课堂练习。

当然,也要教学生学会课后反思。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在学习中完成这一主动建构的重要方式是学习反思。反思既是一种思维形式,更是一种学习习惯。从学习方式上看,学会反思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达成的,它需要教师的耐心培养,以学会真正意义上的更深层的反思。

三、研究高中物理教学提升核心素养的策略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对所学知识有浓厚的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动机。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努力创设促使学生积极顺应的物理情境,设法激趣,才能诱发学生对概念和规律的探究动机。如:导入概念和规律,可以疑“激”趣,也可以情“激”趣,还可以奇“激”趣。

“能力”基于“行为”,能力的提升一定是和相關行为联系在一起的。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不可能只通过理解就能实现,学生必须经历探究的过程,“实验探究”是高中物理核心的学习行为,学生在这一行为过程中建构概念,发现规律,解决问题,提高能力。建构概念,探索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

对物理概念和规律要有比较透彻的理解,就要通过具体问题的分析、解决,做到学以致用。理解、巩固物理概念和规律,要循序渐进,逐渐深入,在不断反复、不断探究的过程中逐渐建立概念,形成规律,巩固掌握概念和规律,并通过实际的运用来发展、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实际,应用概念和规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物理观念的建立,需要多运用物理知识和方法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来进行。科学思维的培养,需要内化科学思维方法,多质疑,多进行批判思考,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科学探究意识的形成,需要多在真实情境中提出物理问题,敢于猜测和假设,利用科学方法获取和处理信息,形成结论,养成对实验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的习惯。科学态度与责任的养成,需要努力开发探索自然的内在动力,在学习过程中多培养严谨认真、实事求是和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创新精神,以及保护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

四、研究高中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觉学习。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要用科学的方法去指导学生的学习,把学习科学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实际教学中情景导趣法、多维讨论法、辨析交流法、问题反思归类等方法的应用收效不错,不仅兼顾了新理念的落实,还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和成绩。

学会保持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乐思好问习惯为思维迸发奠定情感基础。教学是一种长效的劳动过程,少则半年多到两三年才会显现效果。所以构建基于核心素养高效物理课堂,我们的首要认识就是:学会保持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为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奠定情感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疲劳期,即便实验较多的物理学习也不例外。

抓住课堂这个主阵地,构建培养学生自己探究思考的学习能力。思维比知识重要,但凡新知识学生能直接看懂的内容不讲,只留重点标注痕迹;能提示思考完成的只提示,一定让学生自己的大脑主动转起来,养成自己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能让学生板演展示、辨析讲解的不代劳。

构建基于核心素养高效物理课堂,教师角色是课内外的清障者,是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及时排除障碍,这是提高实效性的有效手段,清障要准确就要关注实效演练,这是我们构建物理高效课堂中的重要环节。学生的日常作业多数是熟悉性训练,涉及知识少,面也窄,相对比较容易,还有的学生偷懒抄作业,作业成了孩子们每日撞钟的活计,无法全面发现学生学习能力上的问题。所以,作业的设计与布置需要认真研究。

五、研究开发新的高中物理实验

物理实验在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中具有习题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实验的直观性,可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记忆;利用实验的可操作性,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利用实验的可信性,可检验和肯定对概念和规律的认识;此外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及学习的兴趣。利用实验,建立和巩固概念,活化和运用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我们要在现有实验仪器的基础上尽可能做到一物多用,当然,这包括对现有仪器和实验进行改造,以创设出新实验。同时教师更要留心收藏一些趣味玩具,制作精美教具,以充实实验库,并在教学中加以应用。

我们身边的物品和器具是重要的实验资源。比如,利用头发和塑料尺研究摩擦起电;利用人体手臂模拟三角支架感受分力作用效果;一张纸可以研究摩擦力,研究惯性实验,研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利用旧牙刷摩擦力中的对阻碍相对运动的理解等等。

只要我们用心去想用心去观察和思考,生活中处处都是物理实验室。如:夹砖中怎样巧妙抽纸条、用饮料瓶研究完全失重现象、可乐瓶乐器、用注射器演示气体实验定律、利用玩具小人上升下降研究电源电动势等等。物理实验的高境界:关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激动起来。

将小球叠放在大球上,一起从高处自由下落,结果学生容易发现,小球弹出的高度竟大大超过小球自由下落的高度。通过实验研究,学生会自然感慨动手实验的好处:一样的碰撞问题却有不一样的结果。惊喜总是出于实践中,这就是学习物理的妙处。

多问为什么,避免教条主义。物理实验的探索还会产生额外的美学反响。生活中处处是物理。师生是实验资源共同开发和利用的主人,大胆地交给学生去玩实验,学生才能在诸多生活实例中发现真知,发现学习的乐趣,当好学习的主人。

六、研究高中物理评价方式的变革

根据教育部“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的精神,开展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是今后一段时间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内容来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将正式被纳入普通高校招生选拔体系。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合格性考试涵盖所有科目。因此,高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命题以及复习备考策略的研究就势必得到重视。

到2020年为止,现行高考方式仍将延用。高考理综考试试题以及复习备考策略的研究必须照常进行。研究发现,现行高考理综物理命题趋势有四个特点:突出基础性,加强思想方法的考查;注重综合性,丰富试题的呈现方式;加强应用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创新性,增强开放性和探究性。理解、推理、分析综合、应用数学、实验等五个方面的能力是考查的重点。结合题型功能,突出能力考查。选择题着重考核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实验题着重考核实验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计算题着重考核应用数学能力、分析综合能力。选择题增加容易试题的比例,注重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考查,增加定性或者半定量的试题,减少和降低数学运算的要求。实验题选材注重基础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相结合。情境新颖的计算题注意设问的层次,由易到难进行设问,给不同水平的学生发挥的空间。注重基础知识,全面考查学科能力;基本概念和规律、物理过程、思想方法。

基于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评价理念,势必融入高中物理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包括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等。

(作者单位:江西省教育厅教研室)

□责任编辑 吴俊军

4.高中物理核心素养内容 篇四

摘要:核心素养是在研究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根据当前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而提出的,因此新课程改革得到了当前人们的普遍认可,但如果教师不能及时转变教学方法,核心素养将只能成为一句空话,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物理;核心素养;教学转型

2014年国家教育部推出《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其中明确要求在教育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大力开展课程改革。因此当前大量教育专家学者投入到“核心素养”的研究当中,但应用新型教学方法,保证教学质量与评价方式与核心素养目标相一致,还需专家学者对此深入研究。

一、“核心素养”的定义

笔者在研究文献时发现,核心素养是经合组织在“确定素养与遴选”过程中提出的,主要应用于全体社会成员应该拥有的素养当中。笔者对当前不同国家关于核心素养的概念进行了研究,认为其在发展过程中与人类进步、社会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是社會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虽然”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提出时间不长,但其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提出”核心素养“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与促进个人发展。

1、融合整个物理学科内不同模块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水平与实际应用能力。核心素养并不只是关心一门学科对学生的影响,也绝不只是某一个领域对学生的素养要求。物理学科在“核心素养”的要求下,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利用高中物理教学活动,要求学生逐步形成物质观、运动观、相互作用观,将这些观念转变为自己的内在知识结构,将其应用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中。逐步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基础教育不同学科间的界限将逐步模糊,要求实现融合式发展,要求自现象学开始研究,这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相适应,虽然高中物理有着一定的难度与学科性,但在实际教学中也需认识到学科间融合的必要性,如高中物理与高中数学、高中化学、高中地理、高中哲学、高中美术等不同学科的融合。

2、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提高学生主动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要求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基于核心素养的提出,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实现转型,鼓励学生积极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重视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才能促进学生终身学习目标的实现。保证学生在物理学习中提高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课堂教学的转变,不但要求学生开展独立探索与研究,而且还需引导学生利用物理学习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思维水平等,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索水平。

3、解决抽象问题创设具体情境,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交流的素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重点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与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与时代相适应,传统教学过于重视学科知识的掌握,学生学习的知识有着较强的抽象性,因此学生一时之间不易掌握。基于核心素养的提出,教师要将物理学习中那些过难过繁的问题转为为学生生活中的内容,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保证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问题的解决当中,以此提高学生的“解释”与“交流”能力。

4、为学生创设亲身体验活动,大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的素养。核心素养就是要求学生将学科知识转变为自己的能力,教师要为学生增加亲身体验创造机会,保证学生真正感受到“科学本质”,才能逐步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教师要利用为学生创建丰富多样的体验活动提高教学效果,达到课堂教学转型的目的,不要一味强调知识的掌握。

三、核心素养下的实践教学

(一)师生的角色定位

教学传统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钳制了高中物理教学,应试成为教学的唯一目标和任务。正因为其恶劣影响的持久性,不可避免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现阶段教育教学的发展。在实践以核心素养为指向的高中物理教学的活动中,为避免教师受思想意识中消极因素的影响,而走老套路的情况发生,有必要为其提前打上一支“预防针”。对师生的角色进行重新的定位,就是为了有效规避教学改革出现反复、逆流的情况。

高中物理教师角色转变时,会有不适应期。一方面在于惯性思维的控制所致,另一方面在于新角色的属性较为陌生,会出现不知如何教学操作的困惑。前一种症状的缓解,还得益于后一种症状的解决。在经过角色定位后,教师的本质属性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主导者。与之前相比,教师手握课堂掌控权,而现主导者的属性却必须要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准。不少教师的“不良反应”,就在于心理出现落差感。其主要解决途径在于充分吸收新课改理念,正确认识教育教学的本质,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为主导角色的作用发挥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重构教学目标

高中物理教学目标就是核心素养的体现所在,是核心素养的具体细化。新课程标准从三个思维出发审视物理核心素养,打破传统的课程目标单

一、死板的局限。对高中物理的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重构,就是在有意识地落实核心素养于教学活动之中。同时,对教学目标的重构,也就意味着教师要注重对高中物理教材进行深入挖掘。在对教材的深入认识的过程中,教师也会对其所蕴含的物理核心素养有更为全面的领会。

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科学化规范者每一节高中物理课的教学目标。在三维的课程目标中,其内在既有所侧重,又相互为依存。三维的课程目标,向我们揭示的不仅是物理学科的概念、规律,更是在此之上对自然社会的认识,是和情感、精神的高度统一。因此,在重构高中物理教学目标时,有必要遵循系统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所谓的系统性原则,指的是对于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讲求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持续的过程。教学目标要有所侧重物理知识的掌握,或者物理方法的学习,更要在整体上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相互融合与促进。

(三)转变物理训练的重點

以“双基论”的课程标准来看,21世纪的高中物理教学既要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基本需要,更要有物理学科高水平发展的规划。因此,针对高中物理教学所开展的训练活动,要保证每一位学生在其中可以得到适宜的发展与提升。基础性的物理训练是必要的,不可忽视、偏废。而基础性训练,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有提出新的要求和标准。既要注重对高中物理教学内容的一般性巩固和促进,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能力进行有区别、有层次的专项训练。

将物理训练的主阵地,由课堂转入实验室是正确的。高中物理教学长期压缩实验课实践的时间,只为硬给学生塞入生硬的知识。在试验室进行物理训练,是对实践过程的重视,也是对“过程与方法”的重视,是学生实现高阶思维的重要渠道。此外,在试验训练中,还要注重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开展,以此较好地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的目标。核心素养是为了学生拥有广阔的发展前途。故而,核心素养中极为关注学生学习态度、学习精神的培养与塑造。学生的发展,离不开群体。正所谓“独木难支”,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就得在师生、生生思维的交流与碰撞的达成。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离不开对高中物理教学理论的建构和发展,更离不开在教学实践的土壤中孕育果实。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将面对的教学变态因子,合理转化为教学常态。随着动态化的教学,逐渐发掘新课程标准、新教材、新教学机遇以及突发的教学问题中所蕴含的可创新因子。高中物理教学改革的进程,也将会随着教师新视野、新想法的产生而日臻佳境。

参考文献

5.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篇五

1、物理观念

从物理学视角形成的关于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等的基本认识,是物理概念和规律等在头脑中的提炼和升华。“物理观念”包括物质观念、运动观念、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及其应用等要素。

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应形成经典物理的物质观念、运动观念、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等,能用其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具有现代物理的物质观念、运动观念、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等,能用这些观念描述自然界的图景。

2、科学思维

从物理学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是基于经验事实建构理想模型的抽象概括过程;是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科学思维方法的内化;是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观点和结论提出质疑、批判,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与品质。“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

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应具有建构理想模型的意识和能力;能正确运用科学思维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科学推理、找出规律、形成结论,并能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使用科学证据的意识和评估科学证据的能力,能运用证据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意识,能基于证据大胆质疑,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科技创新。

3、实验探究

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做出解释,以及对实验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实验探究”主要包括问题、证据、解释、交流等要素。

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应具有实验探究意识,能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合理猜测与假设;具有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和获取证据的能力,能正确实施实验探究方案,使用各种科技手段和方法收集信息;具有分析论证的能力,会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分析、处理信息,描述、解释实验探究结果和变化趋势;具有合作与交流的意愿与能力,能准确表述、评估和反思实验探究过程与结果。

4、科学态度与责任

6.高中物理核心素养内容 篇六

2016.9.13,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介绍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将中学生核心素养界定为三大方面六大素养。这六大核心素养在物理学科中具体体现为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和科学态度和责任。所谓物理观念是指从物理学视角形成的关于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等的基本认识。培养这一核心素养主要是通过制定和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实现的,这一目标是课堂教学最低层次的目标,也是达成其他目标的基础。科学思维是指从物理学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是基于经验事实建构理想模型的抽象概括过程,“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科学探究是指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做出解释,以及对实验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这两大素养主要是通过制定和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实现。科学态度和责任是指在认识科学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对科学和技术应有的正确态度以及责任感。这一核心素养主要是通过制定落实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实现的。

物理学科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实施

已有的物理学科的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对于中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课程标准也是制定和实施教学目标的依据。同时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实施就成为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关键。

制定教学目标的原则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进行,不脱离课本,这一原则可以保证课堂不跑偏。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细化、课堂结束后可以对是否落实进行评估,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这两个教学目标的制定时尤为突出。例如:《压强》这一节,如果把知识与技能目标制定为“理解压强的概念”和“学会压强的计算公式”的话,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是否理解了压强的概念,理解到什么程度,计算公式是背熟就行还是能应用自如,学生无法进行自我评价,教师也没有办法对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进行评估。如果进一步细化为“会用比值定义法给压强下定义,知道压强公式及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且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这样学生就可以对照这一目标检测自己是否完成了整堂课的学习任务,是否存在知识漏洞从而进行查漏补缺。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分层,逐层递进。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合理分层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在《浮力》这一节,较低层次的教学目标设定为“感受到浮力的存在,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定浮力的大小,知道浮力的产生于液体压强有关”,而较高层次的目标设定为“可以根据液体压强的特点和公式解释浮力产生的原因,推导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这样可以使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得。

物理学科教学目标实施过程中的方法

教学目标制定后要确定教学内容,制定教学内容最关键的点是确定一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物理课堂上一节内容的重点主要是新物理量的引入、新的定理和公式以及实验探究过程,因此教学的重点相对容易把握。但是教学难点的寻找和预判对于第一次上某堂课的老师来说存在一定困难。由于缺乏经验,导致不能在课前准确的判断出学生的理解难点或容易出现的问题,不能在课上重点突破。经过这段时间的教学我总结出学生理解的难点主要集中在与生活经验有偏差的知识,例如牛顿第一定律、阿基米德原理以及需要进行逻辑推理的内容。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提高授课水平

教学过程要进行精心设计,一般设定为3-4个环节,每一个环节有明显的联系和过渡。基于物理学科与生活结合极为紧密这一特点,使物理的教学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教学情境的建立,吸引学生的注意。在物理教学完成后可以使学生达到“见物说理,见理说物”的程度。在物理的授课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教室的工具和物品,如桌椅、黑板、门等等。例如在《摩擦力》这一节,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与压力的关系时,就可以利用教室内的桌子让学生做实验。让学生A推一个空桌子后,再让另一个同学B坐在桌子上,让A再次推动,体会所用的力的不同。通过这个小实验就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并记住正压力与摩擦力的关系。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实验探究过程,使学生能够动手动脑,自主学习。进行探究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最重要的方法。但是在进行探究实验过程中我发现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大部分学生对于做实验没有思路,不能明确自己要达到什么目的、需要做什么,怎样分析实验过程和结果,无从下手。我所采取的措施是降低实验难度,将整个探究实验从“问答题”简化为“填空题”给出实验的整体框架,对关键步骤留白,让学生补充,从而完成实验。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可以逐步让学生从头设计实验。第二个问题是部分学生做实验的态度不严肃,不认真,出现了热热闹闹做实验,占用了课时但是下课什么知识都没得到的情况。针对这一情况主要还是采取了严肃实验纪律,强调实验重要性的方法。

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一切可以由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得到的知识都应由学生表达出来。这是我前一阶段做的不好的地方,正在努力改进。

7.高中物理核心素养内容 篇七

关键词:核心素养,听力,教学策略

引言

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英语学科应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为根本任务, 以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核心素养为途径,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英语听力既体现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话题等在内的语言知识, 又体现了学生的语用、语境、语感、策略、思维等语言意识, 是培养学生语言技能和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听力是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载体之一, 也是学生学习和应用语言的有效途径, 在英语学习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中听力教学应紧紧抓住课堂, 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基础和语言能力为载体, 以训练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手段, 实现学生学习策略、人文底蕴、文化认同、国际理解等诸多维度素养的培养, 使学生磨砺意志, 拓展视野, 发展思维, 发展个性 (王蔷2015) 。

一、制约高中学生听力能力发展的因素

笔者通过多层次观察调研, 发现阻碍学生听力水平提高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五个。

(一) 语音和语速的障碍

部分学生初学英语时就没有掌握好单词的准确发音, 对发音相近的词难以辨别, 如thirty, thirteen, flower, floor等。英音和美音的差异也会使很多学生产生听力障碍, 如hot, get。多数学生以课文录音为准, 而教材大多以英音为主, 速度较慢。一旦接触到语速较快的弱读、连读、爆破、重读、重音转移等涉及语音、语调变化的听力材料, 学生就会反应迟缓, 跟不上听力的节奏, 对听力材料的理解力严重下降。

(二) 词汇和词块的障碍

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学生掌握3500个词汇, 400~500个短语。学生的英语词汇储备和单词掌握的准确度会直接影响听力理解的效果。有些学生因不熟悉英美词汇差异, 如autumn, fall都指秋天, 容易产生理解上的障碍。

(三) 母语干扰及文化背景的障碍

受母语干扰, 部分学生在听到一段语音材料后, 习惯在大脑中将听力内容翻译成中文进行理解, 从而影响了反应速度和听力效果。另外, 中西方文化存在巨大差异, 比如, 在打招呼 (Greeting) 、姓名 (Name) 、告别 (Farewell) 、感谢语 (Thanking) 等方面, 中西方的表达方式有很大区别。如果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贫乏, 听力理解就会受到影响。这就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国家的社会习惯和民族文化特点。

(四) 听力习惯及思维模式的障碍

听力的主要目的是理解所听材料的基本意思。部分学生在听力过程中不能通过浏览题目对对话场景、内容、人物关系、时间地点等关键信息做出预判, 不能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而有目的地获取相关信息, 往往遇到听不懂的词汇和句子时就会停下来思考, 这样就会跟不上听力进程。另外, 听力理解过程也是较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 心理学家认为, 当一个人的心绪处于紧张或者焦虑状态时, 容易产生畏惧心理, 从而影响对所听内容的理解。

(五) 逻辑思维能力障碍

听力理解过程也是学生对所听对话内容进行联想记忆、推理判断、综合分析等信息加工的过程。听者对所听材料的反应速度及判断, 常常取决于他们对所听材料的信息加工处理能力和储存记忆能力。因此, 听者需要运用推理、归纳、综合、分析等能力将材料中有用的信息进行长时或短时储存, 再用适当形式输出。

二、提高听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对于高中学生听力技能的要求是:能抓住所听语段中的关键词, 理解话语之间的逻辑关系;能识别语段中的重要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推断;能听懂广播、电视中英语新闻的主题或大意;能从言谈中判断对方的态度、喜恶、立场及隐含意思等。近几年的高考英语听力命题一直遵循新课程标准, 表现出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考查交际能力, 更注重语言的交际功能;二是考题情景化, 更注重语言在场景中的交流, 对话更自然。在听力训练过程中, 教师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努力, 立足课堂, 夯实基础, 切实提高听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 重视语音、语调教学

正确的语音、语调是提高学生英语听力的基础。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夯实基础,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以及朗读技巧, 尤其是单词的重读、连读、弱读、同化等语音知识;同时鼓励学生模仿听力材料中的标准化发音, 培养语感, 清除听力过程中的语音障碍。

(二) 创设有利的语言环境

语言学习离不开语言环境,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应坚持用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创造有利于英语学习的语言氛围, 让学生在英语语言氛围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逐渐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比如, 教师可以组织“每周一歌”活动, 通过每周播放一首学生喜爱的英文流行歌曲激发学生的兴趣, 营造训练听力的环境;也可以播放时代久远的经典英文歌曲, 让学生一点点地听出歌词, 写出歌词。这样,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得到增强, 听力水平也会逐渐提升。

(三) 认真上好视听课

教师应坚持上好每一堂视听课, 经常组织学生观看英文视频, 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语言的魅力。在实际教学中, 笔者有计划地在课前播放English in a minute小视频, 让学生了解英语习语;组织学生观看英文电影以及奥巴马、英国女王、卡梅伦等名人的演讲。各种辩论、演讲、获奖感言以及电影中的人物对话都是很好的视听材料。在学生观看的过程中, 笔者鼓励学生尽量不看中文字幕, 随着学生英语视听能力的增强, 笔者会播放纯英文字幕甚至没有字幕的视频, 以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每次看完视听材料后, 笔者都会及时组织学生用英语就视听材料的内容展开讨论, 学生可以介绍视频的主要内容, 也可以谈谈自己的观后感。这样的视听课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听力水平, 还能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锤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四) 加强阅读和朗读

阅读有助于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为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学生在阅读时应有目的地选取难易适中的相关读物。通过课外阅读, 学生不仅可以积累词汇, 拓宽文化背景知识, 还可以扩大视野、陶冶情操, 培养人文情怀。朗读就是大声地阅读。学生可以模仿磁带或者MP3, 大声、快速朗读听力原文, 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培养英语语感。通过出声朗读, 学生可以掌握美式英语与英式英语在语音、语调、连读、弱读、重读以及用词等方面的异同;可以提高语音辨别能力、语流连贯能力、英美口音辨析能力等, 有利于语感的培养、词汇的积累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五) 精选听力材料

高考试卷中的听力素材一般重视语言的真实性和交际性, 听力材料大多来源于生活。因此, 教师在选取听力材料时, 应兼顾真实性、针对性、层次性和创新性四个原则。优秀的听力材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还能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除了听力材料内容外, 教师还要注意听力题型的选择。教师在选择听力题型时, 既要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 又要关注学生的薄弱环节。比如:多进行一些语音障碍 (弱读、连读, 爆破等) 的训练;除了听力专项训练之外, 每周可以安排2~3次听力综合训练;针对全体学生的不同听力水平, 选取标准语速和快速两种教学方法。在训练的过程中, 教师还应指导学生的听力策略。

(六) 评价方式多元化

在听力教学过程中, 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也有利于学生学习热情的提高。对于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 教师应及时给予积极评价。教师可以采取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小组评价等多种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促进学生听力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听力能力的持续发展。《英语课程标准》指出, 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评价可以从语音、语调、听力理解、表达的流畅程度以及表达的可理解程度、用词恰当、交际策略、文化理解和学生在表达过程中的行为表现等诸多方面进行 (教育部2003) 。无论学生的回答是对还是错, 教师都应该肯定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听力活动。

三、制订高中三年的听力培养计划

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听力知识, 掌握正确的听力技巧, 才能有效保证听力水平的稳步提高。高中三年, 教师应该做好总体规划。

(一) 夯实基础, 做好衔接

高一伊始, 教师应着手培养学生的基本功, 有序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具体包括以下两项工作:

第一, 诵读积累。由于初始阶段的文本篇幅不长, 学生读、背听力材料不会有太大的压力。因此, 教师应要求学生背诵听力文本, 使学生掌握准确的语音、语调, 积累词汇, 为整个高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还能使学生提高英语各方面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第二, 分段实训。在起始学段, 教师不必急于让学生做综合听力训练, 而应分阶段、分时段对学生做听力专项训练, 让学生了解听力测试的常见问题, 包括价格、频次、时间日期;方式、方法、原因态度;身份、年龄、人物关系;观点、意图、主旨大意等。

(二) 精选题材, 渐次推进

高二学段, 教师应循序渐进, 通过听力题材的选择, 对学生分别进行故事类、天气预报类、新闻报道类、演讲通知类、主题议论类、任务传记类等有针对性的训练, 使学生熟悉并掌握每种文章的特点;引导学生调整心态、做好笔记、关注细节, 同时把握关键词及句子间的逻辑关系, 提高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三) 策略引导, 综合训练

通过高一高二学段的基础夯实、分项训练后, 高三阶段则应进行必要的综合训练和策略指导, 引导学生运用策略捕捉题目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并推测听力材料可能的意向。这样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就会有的放矢, 集中主要精力去获取问题所涉及的相关信息。学生听力能力的提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习英语的热情, 收获自信, 收获成长。

结束语

总之,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英语听力教学, 需要英语教师的不断探索, 勇于创新。教师只有重视听力教学, 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并针对学生的客观实际, 不断研究创新教学方法和策略, 才能又快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 切实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参考文献

教育部.200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8.高中物理核心素养内容 篇八

摘要:近年来,核心素养受到广大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重要的素养,包括了知识、技能、品质和态度等,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和落实立德树人的基础地位。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活动和目标定位都需要从素养的高度进行。本文从探讨核心素养培育的必要性出发,阐述了基于小学数学课程下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并提出了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培育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64-01

针对小学生全面深化教育课程的改革,数学这门学科也面临重大改革。而数学教育一直是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改革的重要任务。小学阶段是学生进行系统学习的起点,所以从小学阶段开始就要培育好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核心素养是进行良好数学教育的基本理念,也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本质要求,培养好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对他们以后的学习思维有很大的意义。

一、核心素养培育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时代发展,社会对人提出了更高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要求,素质教育得到普及推广,成效也比较显著。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良好的教育,面向教育体系以外的社会需求和发展趋势。任何学科的教学不仅是为了获得知识和技能,也要获得精神情感、思想方式和价值观的提升,而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数学课程,应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教育教学的目标。

良好的数学教育不仅能使学生掌握运用数学概念、公式和法则等,也能形成數学思维、积累数学学习经验,这对学生适应社会和生活的发展是必需的,数学的核心素养也体现出了现义务教育阶段中数学教育的理念要求。数学核心素养是以数学为核心知识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能力和思维,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基础是数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反映其数学本身蕴含的思想,也能关注其蕴含的核心素养,能够有效提升数学学习的质量,体现出数学学习内容的真正价值,帮助学生了解其他文化中的数学,扩大了学生的学习视野,所以进行核心素养的培育是是十分必要的。

二、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

虽然人们对构成数学素养的要素说法不一,但总体概括起来就是三大要素:数学思想、数学人文、数学意识。

1.数学思想,它是数学的本质,涵盖了抽象、推理、建模等数学思想。而它的关注点主要是会学、理性、智慧,具体来说就是在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上,在数学思想的引导下,提高学习数学的技能,会学数学。

2.数学人文,它是数学的动力,指的是对数学的持久兴趣和好奇,对数学背后文化的追求,学会数学交流。具体就是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直面数学难题,懂得去欣赏数学的一些结构、理解数学的简洁,喜欢进行数学阅读。

3.数学意识,它是数学的基点,包含数学运算、符号意识等。主要关注学习数学的方法和一些基础知识,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解释生活。

三、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

要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寻求新的教学方法,改革当前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1.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培养孩子的数学核心素养,首先就要让他们对这门学科感兴趣。如果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有高度的学习热情,他们就自然而然地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钻研它,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

2.要不断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一直以来我国的教学模式都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记笔记、认真听。而这样的模式只会让学生“死学”,他们并不会融会贯通,掌握其中的规律和方法。所以老师在平时传授知识时,要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同时也要掌握其中的规律和方法,并且要不断培养他们融会贯通的能力,引导他们由“学会知识”向“会学知识”方向发展。老师要从只关注学生的解题能力逐步向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数学素养方向转变。

3.教师要想实施核心素养的培育,就要使“教”与“学”的关系得到和谐发展,要将教学重心逐步从“教”向“学”转移。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可以创设一些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核心素养它是一种复杂的综合能力,也是能够解决各种数学实际问题的高级能力。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就不能仅仅通过老师直接讲授知识来培养,而是要将学生置身于各种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让他们通过自身实践来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真实的问题情境需要将数学问题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所以这就要求老师平时在课下要多留意社会生活中和数学相关的问题,并且在课上要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只有利用真实的问题,才能让学生领悟到学习的意义,同时也让学生以后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问题,就能很好地去解决它。其实,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地去关注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是一味地关注结果,要注重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平时老师要多多询问学生是否理解这个问题,要不断鼓励学生从各个角度去看待一些问题,并且要关注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了解“个别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要利用不同的方法,这样才能调控好每个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

4.老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并且要重视学生听完之后接受的程度和感受。老师可以先将知识的主旨传授给学生,然后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当学生在自主学习,遇到难题或挑战时,他自己就会寻求一些有力的证据和方法来为自己解决难题。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思考中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能让他们将一些数学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另外老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可以通过多种展现方式让学生亲身接触到具体数学内容背后的一些故事,让学生体味到数学知识也不是那么乏味。

四、结语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落实学科育人的必然要求,对深化小学数学的课程改革具有一定作用。数学课堂不仅要发现作为数学工具的价值,更应该看到其文化价值,从日常工作做起,使小学生能够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感受到数学文化的魅力,做到真正的培育小学生的人格品性,使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得到提高,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小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徐国明

[2]《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育初探》. 张希才

上一篇:药品公示制度下一篇:公差与配合教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