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2024-07-01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1篇)

1.《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一

隔壁寝室的阿飞,良久以前给我盛大推举《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号称能转变我的人生观等等之类。我这人属于大龄青春叛逆期,越是吹嘘的厉害,越是抵牾。

但阿飞几回三番的推荐,又云此书得过茅盾文学奖、冰心作序之类,盛意难却,于是在一个月前从他那里将书取来,不料尔后琐事太多,一直把书放在角落。再见阿飞,他问我认为书如何,我很是惭愧,于是放下游戏、片子,一心的看书。

600多页,50多万字,目下十行的破费了2个晚上将它读完,最大感触就是真累。我看的是精装硬皮版本,重而且翻页不便利,躺在床上看这样的书是很难过的事。第二感想就是,为什么是一个悲剧?所有人团团聚圆不好么?

看标题知道是讲述穆斯林的故事,不外不清楚为什么含有葬礼这个词,可能葬礼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特点吧。于是带着猜想,进入了作者精心编制的骗局,进入了穆斯林人的世界,了解他们的风俗、生涯习惯,直到看到新月的葬礼,作者在那里纵情的煽情描述,才有点含混的懂得了书名的意思,葬礼是一个终点,而进入下一个循环,这里是全书写的最好的处所。有人说落泪了,我却不,由于我常常看CCTV的采访节目,已经对这种煽情麻痹了……

全书通过玉以及月贯串起来,并作为每个章节的题目,新意十足,而且采用常见的时空交叉的叙述方法,将一段让人唏嘘的穆斯林的家族一家三代的故事浮现在咱们眼前,而且参加了琼瑶阿姨的缠绵悱恻的恋情,要么阴阳相隔,要么天南地北,让人感叹不已。作者的文字功底超强,描写相称到位,他们的大宅子以及良多玉的描写,对子弟们有很好的辅助。结尾,冰玉回来了,可是“你想见的、不想见的,都没了”,还找不到女儿新月的宅兆, 只得在园中默默的彷徨,而新月生前所爱的雁潮,正在为她吹奏着她爱好的小提琴……

这是一部不错的小说,然而并没有到达阿飞说的改变人生观的田地,究竟它离《平凡的世界》的间隔还有点远,它们都是一样讲述一般人的生活;是众多人竭力赞赏的局部是人物性情的描写,不吝比方栩栩如生、有血有肉之类的赞扬,而我却不这样以为……

说说君壁,性格改变的最忽然,我还依稀记得她开始时候的温顺顽强,变成韩太太就只剩不可懂得了(这点在看待老侯特殊显明),而新月逝世掉之后,她又突然变得那么有爱心,是良心发现?我无语,素来不去病院看新月的她,在死了之后立场一下子变得热乎,奇异不?赎罪?

说说子奇,开始给我们的印象是刚强、有谋略、有担负,而在英国莫名其妙的与冰玉联合的起因是战斗、及从英国回来之后就变得气宇轩昂,他们回来之前岂非就没有一点斟酌么?他的师傅在作“郑跟下西洋”的吐血身亡,也是让我相称雷的:看的时候我说千万千万不要出错误,结果直接把人搞挂掉了,发明作者总喜欢在人出生一点盼望的时候,直接一脚把它踩灭还吐口唾沫……

说下新月吧,她的粉丝应当是最多的,漂亮聪慧善解人意,是所有人幻想的类型,开端我始终在想为什么君璧不喜欢她,成果作者来了一个新月她妈本来是冰玉!真是他妈的,新月回来的时候,已经很懂事了好不好?“小姑娘摆脱了姑妈的怀抱,扶着栏杆往前跑,顺着廊子跑到了西厢房廊下”,“在你还不到三岁的时候就扔下了你”,三岁的孩子,个人感到至少连本人的妈妈应该不会忘却的;

天星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愣子,除了爱惜妹妹,还给他部署了一段无即而终的初恋,没有明确作者想要表白的是什么?所有相爱的人,都不能在一起?!倒是天星最后的老婆淑彦描写到位,存在那个年代的中国妇女的所有长处,我喜欢。

说说雁潮,到最后都不知晓给他带来无穷苦楚的爸爸身份(如果是我看书太快漏过了,对不起),我不明白为什么要说这个,为了敷衍当时特别的时期么?雁潮这个书生的作用,就是为了烘托新月的可怜,真爱降临的时候却没有机遇享受,他算是悲哀到及至,而他的博学儒雅,以及与新月之间的有点没因由的爱情,在这个题目下只能沦为就义品,成为作者发泄的对象。

假如它不是一个悲剧,我想我会更喜欢的。如果是我的话,我会把最后一张放在第一章,告知读者,这是一个悲剧,而看悲剧是须要筛选时光的……以上的唠叨,不能否定《穆斯林的葬礼》的文学价值,也不能疏忽作者对文字的驾驭才能,其中许多场景的描写,让我身临其境,跟着故事的发展或冲动或悲痛,极大的牵引着我的好奇心。

一本好书,要让人看完之后有意犹未尽的感到,像《神雕侠侣》、《平常的生活》等等,而看完《穆斯林的葬礼》,却是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2.《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二

作者选择了一个回族的玉器世家展开故事, 由此“玉”贯穿了《穆斯林的葬礼》的整个情节, 我们可以把“玉”认定为深入了解文章的重要线索。

《穆斯林的葬礼》中的每个人物都为“玉”做出了巨大牺牲, 一代又一代地延续了“玉”的生命。从“博雅”宅的第一位老主人, 被人尊称为“玉魔”的老先生开始说起, 他一生喜爱鉴玉、赏玉, 对玉的喜爱已经达到了痴迷程度, 甚至在逝去的时候也是在玉的环绕之下。梁亦清, 这更是一位一辈子勤勤恳恳、默默无闻地创造着奇迹的匠人, 他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是坚守着自己对于玉的执著, 用尽一生的心血去雕刻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宝船, 然而, 在宝船即将完成的一刻, 他终于倒下了。包括文章中的主人公韩子奇, 更是一生为玉。

作品中这一代又一代的穆斯林, 为玉而生, 为玉而死。那么这些形象的塑造者作者霍达, 与“玉”又有怎样的关联呢?从作者对“玉”的描写中很容易看出, 她对玉有着独到的认识和见解。这位出生于玉器世家的回族女作家, 通过作品中的人物, 将历代的宝玉像博物馆陈列古董似的一件一件呈现在读者面前, 给《穆斯林的葬礼》笼罩上了一片玉的气息。诠释了玉与穆斯林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

二、“玉”文化在作品修辞意义上的体现

玉不仅仅是一种物质, 它更体现了一种艺术, 一种文化, 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学中“玉”的影子更是随处可见, 如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 君子比德如玉, 等等。玉被人们赋予生命, 在文学创作中常用玉来形容所有至纯、至贵、至美的事物。

作者在作品中超越这些玉的传统文化意义, 把《穆斯林的葬礼》中的玉的意义加以拓展和延伸。

首先, 《穆斯林的葬礼》并不是简单来描写玉文化, 而是以“玉”来贯穿全文, 让文本的叙述和情感赋予“玉”以生命力, 使生命形成一条玉的长河。

如:千年古都, 古都千年, 也是一部玉的历史。

易卜拉欣的眼前出现了一条玉的长河, 成千上万的能工巧匠默默磨啊, 磨啊, 磨白了头发, 磨尽了心血和生命, 磨出了光彩夺目的人间珠宝。现在璧儿“巴巴的巴巴”已经不在了, 但是他亲手磨出的宝贝还在, 他精湛的技艺还在, 他的后人——璧儿的父亲还在, 这条玉的长河仍然永不停息地流淌。

七尺之躯, 一柸黄土, 穆斯林们一个个离去了, 什么都没带走, 把一切都留下来了, 汇成了玉的长河。

那么, 这条“玉”河的源头在哪里呢?

“我不能失去一切!玉, 是我的生命……”

作品中的玉象征着一种生命, 它是一代又一代奋斗的方向。

其次, 玉的传统修辞意义在全文中的体现也随处可见, 在《穆斯林的葬礼》中玉有着更深层的指代意义。如梁亦清的去世, 文中说到四个字, “玉碎人亡”。不仅代表了梁亦清生命的结束, 也代表了梁亦清磨玉事业的终止。再如蒲绶昌为了金钱, 把三块玉玦打碎两块, 这里面的玉意象表现出了人性的丑恶和贪婪。

三、“玉”文化在作品人物命名上的体现

由于玉的温润, 人们常常将它和女性联系在一起, 古诗文中经常以玉来比喻女子的容貌、声音等。中国人常常为女孩子取名为玉, 比如《穆斯林的葬礼》中的主人公梁君璧、梁冰玉两姐妹。这是她们父亲爱玉的体现, 同时也更好地概括了她们的人物个性。

(一) 梁君璧的人物命名

“璧”其实也同样指代着“玉”, 君璧给人的感觉是坚强纯净并且冰凉的。正如文中描述的梁君璧一样, 她坚强得就像玉一样的坚硬:当她的父亲猝然惨死的时候, 年仅15岁的她并没有像母亲和妹妹一样崩溃, 而是表现得异常冷静。甚至没有一丝的叫喊, 她了解到这是她该扛起这个家的时候了, 她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从容沉着地安排着每一件事情, 让父亲不留牵挂地离开这个世界。作品情节中, 就连她的奇哥哥当时都乱了阵脚, 问梁君璧如何是好。梁君璧从没有被困难压倒, 即使有各种磨难发生, 她一直都表现得非常坚强, 在韩子奇离开之时, 她独自带着妹妹, 撑起一个家, 在韩子奇学成归来之时, 她又大胆地表白:“奇哥哥, 我帮着你干, 你娶了我吧!”这个时候梁君璧的生命充满着光彩之色。

但是梁君璧又是冷酷无情的, 她的个性又如玉那样冰凉:作为一个虔诚的穆斯林, 宗教信仰深刻地融入了她的骨子里并且支配着她的行为, 这使她在面临苦难时表现得坚强勇敢;然而在面临亲情与宗教、信仰与现实、回族文化与华夏文化冲突相撞时, 又似乎显得不尽人情。她甚至设计圈套一手拆散儿子韩天星的爱情, 并且不惜让儿子去承受社会的谴责;她在对待女儿韩新月时, 更是冷酷无情的, 新月是妹妹冰玉与自己丈夫韩子奇的孩子, 她是丈夫背叛自己的活生生的证明。她对新月显得漠不关心, 让这个脆弱的生命从小就留下了遗憾, 又因为异族不能通婚的原因, 不顾新月的重病百般阻挠新月和楚雁潮的爱情。

(二) 梁冰玉的人物命名

冰玉, 给人一种寒冷纯净之感, 同时更是代表了独立、超凡脱俗, 这恰恰概括了梁冰玉的性格特点。在她的思想上:她就读最高学府, 这塑造了她超前的思想意识, 她追求自由, 向往着幸福。她在爱情中受挫, 在国家遭难的时候能够自主, 可以不顾一切地前往一个陌生的英国。在她和韩子奇的爱情不被世人认可的时候, 她又决绝地离开这个家。她的话语也是极有力量的, 冰玉说道:“我是一个人, 一个独立的人, 既不是附属品, 也不是任人摆布的棋子, 要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在中国, 要做个女人, 就只能做这样的女人, 愚昧、麻木、自贱、自辱, 持家的奴仆, 生育的工具。”这些话无不反映着梁冰玉与当时社会的不同, 她有个性, 有智慧, 她的身上折射出了现代女性的光芒。

(三) “玉”文化作品主人公命运安排上的体现

玉文化在文章中的体现又反映在主人公韩子奇的身上, 可以说从他踏入梁亦清家里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他为玉而生、为玉而死的命运。为了玉, 他去了解政治, 了解生活;为了玉, 他去忍辱偷生, 学习外语;为了玉, 他甚至隐藏他是汉人的身份生活一辈子;为了玉, 他更抛弃了自己的爱情和承担自己丈夫和父亲的责任。经历重重, 他终于成为了“玉王”。

然而“玉王”终究也要回归生活的。在他失去了女儿之后, 他的身心受到了很大的摧残, 在他收藏的玉被洗劫一空之后, 他终于失去了全部。这时的他才真正醒悟, 他为之痴迷了一生、奋斗了一生的玉并不属于他, 也不属于任何人, 他只是世世代代中的一位玉的守护者罢了。

玉让韩子奇有了新的生命, 有了生活的方向。他的生命是因为有玉的存在而变得充满色彩, 然而又是因为玉, 他失去了很多生命中很重要的东西:亲情、爱情。玉在他的生命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是他的信仰、他的坚持。

然而韩子奇这样的一生, 也没有理由被否认, 从他一生为玉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人强大的生命力, 经历很多磨难之后, 他还是坚持着自己的信仰, 从不动摇。就像作者在后记中说到的:“我觉得人生在世应该做那样的人, 即使一生中全是悲剧, 悲剧, 也是幸运的, 因为他毕竟完成了对自己的心灵的冶炼过程, 他毕竟经历了并非人人都能经历的高洁、纯净的意境。人应该是这样大写的‘人’”, 所以, 韩子奇的人生高洁而纯净, 就像是玉一般。

摘要:“玉”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是重要的象征物, 在穆斯林文化中更代表着事业和国家文明, 本文通过阐述《穆斯林的葬礼》中主人公与玉牵扯的一生来剖析玉在《穆斯林的葬礼》中传达出的意象。

关键词:穆斯林,玉文化,宗教

参考文献

[1]霍达.穆斯林的葬礼[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7.

[2]张雪花.欲上青天揽明月——《穆斯林的葬礼》之人物形象分析.柳州师专学报, 2005.

[3]王新惠.论《穆斯林的葬礼》对月象玉象的创造性运用.河南社会科学, 2011.

3.一位穆斯林的葬礼 篇三

大吾静静地躺在木板上,一片洁白环绕着他。

“太年轻了,才刚刚40岁。”疼惜的声音无限惋惜地飘在雪花中,雪花簌簌降落,沉默无语。

“新房子还没住上一年呢。”大吾的母亲拉着我的手说。老人的手冰凉、干枯得像失去水分的树枝,深陷的眼睛已经哭不出眼泪。大吾的女人声音已经喑哑了,儿子的脸上像被谁重重地捋了一把,没有一点血色。

白色的布单轻轻地揭开,一张大大的国字脸,隆鼻深目,颜面如生,只看了一眼,悲伤的眼泪已经将我的心淹没。

我已悲伤过无数次,特别是那些活蹦乱跳的年轻者,突然而降的噩耗就像谁把我的心摘走了一样。他们年轻的生命匆匆离去,使尘世的我们在冥冥之中感受到生命的脆弱。

《古兰经》上说,安拉在40天之前就将人的命拿走了。

我无数次在心里举意,如果我生命的前定已经到期,我将虔诚的洗一个洁净的大净,给逝去的亲人逐个上坟。给年老的父母准备好养老的费用,给兄弟姐妹逐个打电话,祝福他们幸福地活着。给妻子说一声,谢谢你在众生中选择了我。面对一双儿女黑白分明的眼睛,我无法说出内心的不舍。

但是,我不知生命的钟摆何时停歇,也就无法从容准备。贵为大地之灵的人类在生死之间还不如一头待宰的牛。牛的眼泪全知了自己的生命,不吃不喝,拒绝和朝夕相处的人接近,把胃里剩余的一点食物反刍完,就像石雕的风景一样安静地等待着。

和生灵相比人是多么可悲。

大吾是从4米高的货车上摔下来,头向下摔下来的,就像一块重重的石块坠地,沉闷的响声吓坏了同伴。工友们极其慌乱地把他背起来放到出租车里,在这之前,他们是打过急救电话的。也许他们不会说普通话,也许接电话的人正在烦心,总之是没有派车来,大吾被耽搁了。

大吾在重症监护室抢救了几天,没留下一句话,只留下一堆账单。但所幸的是阿訇穿着白大褂给他念了讨白(忏悔词),大吾应该是满足的。许多像他一样的在外奔波的回族人没来得及念讨白就撒手人寰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们努力地张着嘴,胳膊努力地伸着,指着前方,手在空中无望的抓着。死亡踏步而来,恐惧的颤栗是活人无法知晓的。

圣洁的洗浴仪式开始了。

阿訇跪在房门外的毯子上,为亡人诵读着尊贵的《古兰经》,悲怆的声音犹如不断奔涌的旋律,节奏缓慢,掷地有声,起落之间,生生死死如尘烟一样无声无息,只留下萦绕的怀念。

这是安拉的语言,用理性的教化敦促我们从善如流。

人出生后,阿訇给起一个经名,以古兰的名义,让他(她)在伊斯兰的道路上弃恶扬善,成为好人。但人的嘴遮掩着,遮掩着就把谎说下了;人的手控制着,控制着就把歹干下了。当死神悄无声息地接近鲜活的肉体时,所有的忏悔就化作眼角的一滴清泪,无声的滚落下来。

诵读《古兰经》就是替亡人祈求安拉在清算之日原谅他(她)们的错误。

窗外是声声的呼唤,窗内雾气如兰,氤氲着一种梦幻般的诱惑。

汤瓶端坐在凳子上,温热的水注满了肚子。洗了小净的人伸出虔诚的双手,把汤瓶倾斜成恰当的角度,清净的水从鹤头一样的壶嘴里流出来,好像一股清泉,依次洒在亡人的手上、七窍和全身。水流愉悦着从狭窄的壶口奔流而出,垂直的落下来。这不是溅落,不是没有目的垂落,是湿润的滑落,是轻轻的飘落,是柔软的碰触和轻轻的安慰。

水珠迟缓着,若有所思,保持着一定的秩序,轻柔地落在已经冰冷的肌肤上,以母亲之手特有的温情抚摸着躯体,从头到脚,从上到下,从开始到结束,每一滴水珠都身负使命,每一滴水珠都圆润而丰盈,润泽而光滑。落下来就像四溅的水花,晶莹着,蹦跳着,欢快着,碰撞着。珠珠如玑,如月落玉盘,如珠玉坠地,呻吟的水声在房间里回荡,在雾气里升腾,在玻璃上弹出轻轻的呼唤。

汤瓶高蹈而洁净,虔诚而丰盈。穆斯林一生都离不开汤瓶的滋润和洗浴。出生之时,汤瓶里的水洗净满身的污浊,一身素洁的来到人间。汤瓶是快乐而幸福的;当生命之花戛然而止,汤瓶里的水洗净了尘世的喧嚣和浮华,一身素净的归回于土地。汤瓶是悲伤的,挽留的,无助的。

一生和汤瓶为伴,这是朴素而简单的人生。高挑、长颈、细嘴的汤瓶是穆斯林一生的“伴侣”。

洗净的埋体放在三丈六尺的卡凡布上,为防止虫子而撒上去的花红、麝香就像殷红的生命之花开在白色的土壤上。男子三件,大卧单、小卧单和整版的白色卡凡布。女性五件,增加盖头和胸衣。

先把大小卧单穿好,裹上卡凡布,两头用白色的布条扎紧。

阿訇的诵经声缓缓地停下来,众人伸出手掌。雪花落在打开的手掌上,落在院子里迈着细碎脚步的母鸡身上,落在地上,如同天幕上伸下来的洁白的手掌,给大地穿上了白色的卡凡。

几个小伙子抬着装埋体的卡凡匣子走在前面,人们鱼贯跟进。杂乱的脚印留在雪地上,一头连着雪中温馨的家园,一头连着洁白的坟墓。

大吾的小女儿也走在人群里,戴着白色的帽子,她只有6岁。雪花调皮地落在她小小的身上,但她仍跌跌撞撞地走着,扑闪的眼睛追逐着雪花,当雪花落在她手上时,她嘬起嘴唇轻轻的一吹,雪花便调皮地飞开。我轻轻拉住她的手,这和奶奶的一样冰凉的手,在无尽的雪花一块走向清真寺。

黄土

回民公墓在贺兰山以东的丘陵地带上,这是政府专门为移民划出的公墓。起起伏伏的丘陵上已经有不少的坟茔,每一个土堆下面都有一段生机勃勃的岁月。为了生活,他们从缺水的西海固移民而来,付出了汗水、辛劳和眼泪,最后静静地躺在这里,不远处是生机盎然的村庄,生命之花陨落在第二故乡,同样庄重和鲜美。

亡人是幸福的,他们至少喝了黄河水,吃了黄河水滋润过的粮食,和祖先们汤瓶里浑浊的窖水相比他们应该满足。

nlc202309041755

大吾的墓选在一座不太高的丘陵上,挖一个深坑,用石板砌起来。这和老家的墓穴是不一样的。老家的黄土便于掏挖。开挖一个笔直的坑,在坑的侧面挖一个侧洞,穆斯林叫偏堂。这里的沙土松软,不能挖偏堂,用石板砌起来。这也是移民的创造。

阿訇们跪在四周,每人手中拿一个小石子,轻轻的吹一口气在小石子上,石子便有了虔诚的举意,镶嵌在石板缝里。亲属要替亡人试一试墓坑大小是否合适。一个念经的满拉跳下去,把墓底上小石子仔细地挑出来,平整的墓底是为了亡人舒服地躺着。然后,他躺下去,用自己的身体等量墓坑是否合适,墓地的土沾满了他的后背。世上从来没有这样刻骨铭心地实验,他眼睛里全是恐惧的影子。

众人抓住亡人的脚,满拉扶着亡人的头,轻轻的放进去,盖上最后一块石板,然后在石板上覆盖上一块洁白的布。

大吾的儿子手捧黄土均匀的洒在白布上,一连三捧,阿訇也把剩余的石子放在白布上。孩子的眼泪夺眶而出,他18岁的人生还没流过这么多的眼泪,冰冷的石板下面躺着那个生他、养他、爱他的人;那个用坚实的后背给了他温暖的人;那个用粗糙的手给他学费的人。从此,他稚嫩的肩膀过早地承担了家庭细碎的责任。

沙土沿着弧线落进墓穴。尘土飞扬起来,在墓穴的上空久久的徘徊,不愿散去。

众人围着崭新的土堆,就像围着一位新出生的婴儿。悠扬的诵经声在雪花中响起来,随着塞北的风传出很远。

一堆新鲜的黄土肃然横亘在众人面前。大家用铁锹轻轻地拍着土堆,使它更加结实和光洁。大吾的父亲突然站起来,摇摇晃晃的走上前,夺过一把铁锹,将散落的土铲起来,轻轻的拍在土堆上,一次又一次,直到把散落的黄土都铲干净,然后跪在地上,把滚落的石子一个个捡起来放在土堆上,又把周围的散落的土小心地用手掬起来,他用一辈子种庄稼的双手为儿子整理坟墓,弯曲的后背在雪花中移动着,移动着,就像凝重的石头。

我一直忍着的泪水夺眶而出。这是爱的另一种方式。他用苍老的手为儿子轻轻地拍打坟墓,就像拍打大吾小时候后背那样安详。儿子睡着了,睡在贺兰山下的大地上,睡在生机勃勃的第二故乡。在雪花的安慰中,他的孙子正在长大。

一粒石子滚到我的脚下,石子冰冷而温暖,我把它稳稳地放在土堆上,摁了摁使它更结实的固定在土堆上。

我们举起双手,做了最后一个都哇。

雪越下越大,坟头上落满了雪花,通往坟墓的车辙已经被雪花轻轻的盖住,起起伏伏的坟头像刚出锅的馒头,热气腾腾,蕴育着新的生机。

4.《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四

一家两代人的情感历程,历经风雨,竟也殊途同归,走到了一起。韩子齐嗜玉如命,他对玉的痴迷甚至过于“玉魔”老先生。为了护住他的玉,他视为比生命还重要的东西,他到了英国,连同他妻子的妹妹梁冰玉。再那战乱的年代,在纳粹疯狂的轰炸下,他与她走到了一起。是的,他爱玉,但他也清楚地知道人也许比玉要重要。战争结束,他回国,此时还多了一个孩子,韩新月。他的妻子纵有再多的委屈,面对自己的妹妹,自己的丈夫,再面对那个可爱的小女孩,她又好再说什么呢?只是梁冰玉知道这个家是容不下她的了,于是韩新月便失去了亲生母亲的一路陪伴。她还不知道她每天叫着的妈只是她的姨。就这样,一代人的恩怨情仇已经落幕,一代人的悲欢离合又在上演。

韩新月,生来就是一段悲剧。一个不甚疼爱自己的“妈”,一颗脆弱的心脏,一段旷世的师生恋。她自有倾城倾国的美貌,也有纯洁高雅的志趣。天生丽质,朴素之中尽显高雅,一腔纯正的英语,一颗向往英语的心,紧紧地将她与自己的老师―楚雁潮联系在一起。然而她也不曾料到,一段美好的恋情才刚刚开始,她就不得不退到幕后。那颗脆弱的心,终于经受不住世事的磨折,只留下那段凄美的爱情。她向往巴西木,她却没有巴西木的顽强。她的一生就如此短暂,她就要离开心爱的人儿,在天国将他守望。此时她甚至还不知道自己的身世,她还不知道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她亲生母亲同样在将她守望。韩新月,新月照雁潮,从他们相遇的那一刻开始,从他们相爱的那一刻起,冥冥之中上天似乎已经注定韩新月要到天国将楚雁潮照亮。于是她去了,一袭素衣,归于穆斯林简单的坟墓。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圆缺。百年沧桑,皆成座笑谈。而那两代人的哀怨情愁,却总深深地萦绕心间,不能挥去。那本不存在的家庭因流浪汉韩子齐的到来而组建,从而上演出这感人肺腑的穆斯林的葬礼。落叶归根,韩新月的离去,已预示着这幕剧的帷幕已经落下,而其他人的故事还在继续。

5.《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五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介绍一个回族家庭三代人的命运起浮,六十年间的兴衰。让我了解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也让我知道原来在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中,存在着这样一个类似于不食人间烟火的民族。虽然穆斯林文化是我从未涉足过的领域,可是作者却把作品中的每个人物刻画的像从艺术画廊里走出来似的,十分鲜活。最让我惊叹的,是作者的叙述方式,她是通过两个时间点的交错穿叉,横空穿越,最后推向同一时间点,走向作品高潮部分。

本书分为“玉”篇和“月”篇,“玉”象征着财富、身份、地位。而“月”象征着纯洁、善良、明净。“玉”篇顾名思义就是玉与之主人公韩子奇牵制一生的故事。韩子奇——一位爱玉如命的人,他的爱玉之情似乎胜过所有,他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艰辛创业,迫于现实而对感情的妥协,一生对玉的执着最后都化为灰烬。正如他一无所有的到来,最后一无所有的离去。

白手起家的韩子奇肩负着发扬玉的使命,而师妹君璧因为需要一个依靠,要求嫁给他,而他为了更好的让这个家继续生活,又因其师父对自己的养育之恩而同意了。他们互相帮助各取所需,直至把生意做大,后来生活慢慢变得富裕起来。当子奇三十二岁时,与君璧结婚,十年三次怀胎都流产夭折,而这一次君壁为他生了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这对他来说可是一大喜事,这个孩子犹如天上的星星一般,降落到他的家里,所以取名为天星,他与君璧之间或许有爱情,或许又没有,我想更多的应该是亲情吧。

直到战乱,才把一切推向该有的变化。韩子奇,为了保护“玉”远离灾难,远离国家跟随好友亨特来到英国,而在那时,他的小师妹冰玉正遭受着感情的打击,悲痛欲绝的她想要离开学校,逃离这里发生的一切,于是偷偷地跟着韩子奇上了远离家乡的船。而君璧誓死不离开,还愚昧的信仰真主能帮助她躲过战乱。而冰玉以为自己再也不会爱上任何人,可是,命运弄人,她却爱上了自己的师哥韩子奇,并生下了一个女孩,名叫新月。

受了高等教育的梁冰玉,大胆地追求自由和爱情,脱离信仰与现实的枷锁。对于此事,也并没有觉得自己对不起姐姐梁君璧,她认为她与师哥才是真正的爱情。我想,因为爱,谁都没有错。但是,他们之间的爱情却彻底扭曲了梁君璧,使她从一个坚强独立的女子,变成了一个固执、心中充满了恨与报复的女子。是的,她恨妹妹抢走了原本属于她的一切,所以她赶走了冰玉,而韩子奇和女儿新月却留了下来,梁冰玉走了,但是韩子奇的爱情梦并没有破碎,他还有女儿,这是他与冰玉爱情的结晶,而最大的悲剧来源,也许就是来自于韩子奇坚持将女儿留在身边。假如,当初新月被冰玉带走应该会很幸福的吧。但是韩子琪没有这样做,在他的生命里玉是最重要的,但是他还是想为自己的爱情留下点什么东西。过分的留恋和放不开,造就了悲剧的发生。

从小在这个家长大的新月非常不理解“妈妈”对她的冷漠与忽视,所以她决定填报远一点的大学,离这个家远一点。此时的新月,心中有对未来的万千憧憬在涌动,她的梦,在飞。一切的美好才刚刚开始。可是,她却患有风湿性心脏病,心脏二尖瓣闭锁不全像一把利刃狠狠的刺穿了那个飘散在阳光下炫彩夺目的泡沫一样,刺穿了她所有的梦,无论她怎样的反抗与挣扎,任她哭喊,任她有多么的眷恋着这个世界,和爱着的那个人。

终于,这般美丽的生命消失了。她在无限的期盼与执着的等待中,永远地沉睡了。我读之此处,泪如雨下,心中百感交集。我感叹她的悲苦,为她的死感到十分悲伤。才18岁的生命,花一般的年纪。当她的爱情来临的时候,她的生命已经开始一点点地走向终点。她与自己的老师相爱了,那个大她六七岁的男人,但是却给了她短暂生命极致美的男人,我又感觉她的一生也算值了,真的值了,虽然她没有得到很多,可是她却拥有着这世间最美最永恒的爱情。楚雁潮不仅是她的老师,更是一个痴爱她,为她疯狂的男人。要不是因为她生命垂危,要不是因为她的颓废,他怎么舍得过早地表白?他是希望自己能够帮助她顺利完成学业。希望她能活得更加美好,在他的眼里,她是那么的优秀,他相信她的人生一定会花团锦簇。然而一切来得太突然了,他有什么理由,去顾及世俗与道德,况且这些和她比起来,轻不可言。他唯一想的,便是如何挽救她,不惜一切代价。

就像他对她说的:“我扶着你,背着你,就算拖着你,我也要勇敢地朝前走,走出阿拉斯加,我们会有美好明天。”是他,燃起了新月生命的火苗,她勇敢地与他一起与病魔作斗争,因为他,她对未来依然憧憬。

可是梁君壁却用穆斯林的教规去拆散他们,告诉她回族不能与身为汉族的楚雁潮在一起,或许要不是因为这个,新月也许不会那么快倒下,哪怕她是一个多么坚强的女孩,也经不起这样的打击,要知道楚雁潮是她唯一活下去的生命之源。

走的人注定是要走的,谁也留不下来,这是她的宿命。没有真主的许可,任何人也不会死亡。人的寿命是注定的,我们都属于真主,还要归还于真主。

新月离开他了,永远也不会回来了!

楚雁潮心碎了,绝望了,疯狂了。他不顾所有的吻上了她的脸,她的眼睛,她的嘴唇!这是他们的第一次吻,也是最后一次;是初恋的吻,也是诀别的吻。死亡,可以带着生命,却带不走他们之间的爱情。

淡淡的月光下,幽幽地树影旁,一位脸色沉郁,神情凄凄,头发花白的中年男子站在新月墓前,缓缓地拉出轻柔婉转的小提琴声,如泣如诉,如梦如烟。文中曾描述新月跟楚老师的小别,他走了,一步三回首,把自己的心留下来,把新月的心带走了。但最后新月走了,不仅带走了楚老师的心,把他的灵魂也带走了。人生难得一知己,但得一知己却足矣。

天上,新月朦胧;

地上,琴声缥缈;

6.读后感之《穆斯林的葬礼》 篇六

我认识霍达,是从语文课本里的名着引读开始的。

那时还在应付紧张中考的我,便对《穆斯林的葬礼》有着由衷的好奇。终于,中考之后,慢慢舒缓自己急促的心情,漫步书店,不匆不忙的买下了这本书。

封面是一幅西方哥特式建筑的画面,下面的印刷体打着穆斯林的葬礼这六个黑体字,简单而又透着庄重的气息。暑假连续几天的绵阴小雨,使我徜徉于书海中,读完这本书,一种肃穆感、敬佩感油然而生。

在北京的一座四合院里,在灰色砖墙簇拥着悬山式的门楼里,倾情的演绎了一个穆斯林家族三代人的命运,六十年间的兴衰存亡以及纠缠交错的爱情悲剧。

天生聪颖,为报师恩的韩子奇娶梁君璧为妻,事业之路蓬勃发展,最终成为北京的“玉王”。抗战爆发期间,他与梁冰玉携带珍宝远赴英国发展。在二战的硝烟之下,韩子奇与梁冰玉竟萌发了爱情,韩子奇从前只知道事业,只知道报师恩,却不懂什么是爱。直到那一刻,冰玉病重,他们两颗心紧紧地相贴,眷恋的眼神透露着缠绵。已近中年的韩子奇与梁冰玉相爱了,而新月便是他们爱情的结晶。也许这是一段不令人许可的爱,也许他们的爱被天下人广为嗟叹,也许韩子奇早有妻室,可封建的束缚终究没能约束他。其实,我很赞赏他们的爱,虽然我不懂什么是爱,也没经历过爱,但是我知道,在爱面前,所有的世俗凡尘都是无法阻挡爱的。

尽管是两代人,同样不会阻挡爱情的萌芽。

新月就读于北大,对于一个懵懵懂懂的青涩少女来说,也许还不懂什么是爱。可是梁老师却是对她情有独钟。当爱情悄悄到来时,一切话语都如此苍白无力,心里也是一片茫然。之后,楚老师毫不顾忌,勇敢的向新月表白:“新月,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当两颗心经历了长久的跋涉而终于走到了一起,像镜子一样互相映照,彼此如一,毫无猜疑,当它们的每一声跳动都是在向对方说:我永远也不离开你!那么,爱情就已经悄悄地来临,没有任何力量能把它们分开了!”

试想当时的场景,新月那青涩的脸庞,透露出一丝丝的纯真与无知,当听到这番话语时,她是何其的激动与忐忑不安,“老师,我们这是„„爱情吗?这是爱情吗?

当然,无论新月是否接受,这段爱情始终无法走到岁月的尽头。他们美好的爱情被韩太太阻止了,仅仅只因为楚老师是汉人,想想都令人无比的心酸。也是,在那样的一个时代,封建的束缚,世人的眼光,就连身份背景都可以成为爱情、婚姻的绊脚石。更何况他们的关系令人无法揣测。在我眼里,他们虽

是师生,可却不是师生恋,他们的爱情超越一切,超越的过概念,可没想到,始终没能冲破封建束缚的大牢。

他们的爱情是梁君璧无法想象的,她无法体会爱,她的一切就像是冥冥之中注定了的,这也是她作为那个时代的一个悲哀。韩子奇与梁冰玉,楚雁潮与新月,他们的爱是无比纯洁的,是对抗封建束缚的又一股力量。

再回头说说这部小说,读这部书,犹如在读《巴黎圣母院》,奥妙无穷。我觉得它是现代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坛上的一朵异卉奇花,挺然独立。

这本书,情节的转折,文笔的流畅,思路的清晰,都是我今后值得学习与深思的。也许我没有多么华丽的文字,丰富的辞藻,但是这部书让我懂了许多,起码懂了什么是爱。今后,对父母要爱,对老师要爱,对同学也要爱„„这是一部穆斯林的圣洁的诗篇,充满着悲剧的美感。

7.《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七

关键词:《穆斯林的葬礼》;伊斯兰教;回族;丧葬文化

文章编号:978-7-80712-402-3(2009)04-164-03

《穆斯林的葬礼》是中国当代文学中第一部表现回族人民特别是现代都市回族人民的生存境况和内心情感世界的史诗性作品。全书近五十万字,时空跨度大,人物众多,内涵丰富,气势恢宏,具有鲜明的伊斯兰宗教文化和回民族文化特色。冰心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写到:“看了《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就如同走进了一个完全新奇的世界。书里每一个细节,我都很陌生。我觉得它是现代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坛上的一朵异卉奇花,挺然独立。它以独特的情节和风格,引起了轰动的效应。”作品向我们展示了回族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婚礼、葬礼、节日、饮食等种种带有伊斯兰文化色彩的风俗习惯,大大开阔了非穆斯林民族读者的视野。本文拟就小说中所描写的穆斯林丧葬礼俗做一番探析。由此探寻其广阔深远的宗教、文化内涵。

一、《穆斯林的葬礼》中所描写的回族丧葬情节

《穆斯林的葬礼》用不小的篇幅描写了回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仪式,使之成为情节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突出的例子如葬礼和婚礼。小说中,共描写了两次葬礼。这两次葬礼前后呼应。具有对比的意义,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安排。

梁亦清是一个中国传统的穆斯林形象。他手艺高超、擅长琢玉,但为人木讷,又不懂得生意场上的互相倾轧,最终在资本商汇远斋老板蒲绶昌的压榨下含恨死去,从而引发韩子奇、梁君璧誓为之报仇及后续情节的发展。

梁亦清的葬礼标志着小说情节的开端,亦表现了穆斯林葬礼的基本特点:土葬、薄葬、速葬,最为简朴不过,同时却隆重而庄严。“……伊斯兰教的葬礼是世界上各民族、各宗教中最简朴的葬礼,没有精美棺木,没有华贵的寿衣,没有花里胡哨的纸车、纸轿、纸人、纸马,没有旗、锣、扇、伞的仪仗,没有吹吹打打的乐队。没有满天抛撒的纸钱……一心归主的穆斯林,不需要任何身外之物来粉饰自己。”惟有庄重念诵古兰经的声音陪伴死者宁静地入土。

韩新月作为霍达精心塑造的美好形象,美丽聪慧、纯洁善良,对人生、事业、爱情都抱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但因病被迫辍学,来自于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又使其对爱情绝望,终致夭折。

新月的葬礼是小说情节发展的高潮,是对其短暂一生的总结,也是作者感情的大爆发。在此,作者强烈真挚地祈求真主助佑穆斯林埋葬吃人的文化生态环境:“穆斯林们肃然跪在墓穴前,默默地为新月祈祷;美香燃起来,神圣的经声在墓地回荡;一切赞颂,全归真主,全世界的主,至仁至慈的主,报应日的主。我们只崇拜你,只求你佑助,求你引导我们上正路,你所佑助者的路,不是受谴怒者的路,也不是迷误者的路……”

书中的这两次葬礼,都是在极具伊斯兰宗教文化色彩的氛围中进行的。从病人临终前的提念“清真言”,到洗涤亡人时纯净简朴的“洗礼”;从没有任何陪葬品、只穿白色的“克番”下葬,到“朵斯提”质朴真诚的“拿手”礼,从阿訇和乡老在“伊玛目”率领下为亡人站“着那则”,到下葬时,由亡人亲属试墓穴大小、平整与否的“试坑”,再到守葬、阿訇诵经。直至封闭墓穴等穆斯林丧葬礼仪,这一切无不是穆斯林在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向亡人表达情感。使人真切地感受到了穆斯林葬礼的隆重、庄严和质朴,“它是为亡人举行的一次共祈……是忠实的灵魂对于真主的无限崇敬,是每个人衷心情感的倾泻,是为了全体穆斯林包括亡故的人而向真主发出的切望于将来的吁请。”

那么,小说中所描述的两次葬礼习俗是由什么决定的,它又具有怎样的礼仪和特征,我们可以从下文中寻到答案。

二、伊斯兰教义下,穆斯林葬礼的基本礼仪

临终前:无论男女老幼,家人和亲属都要向他(她)提念:“清真言”,“万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目的则是要亡者临终前不忘主圣,从而得到信仰。

无常(咽气)后:家人闭拢亡者双眼,扣合下颌,顺其四肢,使其靠右侧而卧,头北足正。南面朝天房,并以白布覆盖其体,然后在家门外贴出丧单,并请专人向街邻亲友报丧。

盖面:听者在收到丧讯后,应尽快赶到亡人家中,看看亡人的遗容。向丧主家属表示哀悼。并送一些钱物等实用品,帮忙尽快安葬亡人。

洗礼:又叫“着水”、洗“埋体”(亡人遗体)。即给亡人洗小净和大净。男子无常后请阿訇净洗,女子无常后则请本族老年或中年妇女净洗。洗法如同活人一样,即由上至下,先右后左,唯不漱口呛鼻。净洗完毕用净布将水轻轻拭干,并在亡人七窍涂抹麝香,以除味防虫。嘲牺牲于战役中的烈士不洗大净,为其穿上血迹斑斑的衣服安葬即可。这是对殉教者尊重的一种表示。

穿“克番”(丧衣):穆斯林只用白布裹身,忌用殉葬品,克番一般男三件女五件,并各有其不同的尺寸要求。布料一般为白棉布,不可采用绫罗绸缎和其他昂贵的布料。克番上写有经文,意为:“我作证,除真主外,别无主宰;我又作证,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表示死者生前是个敬畏真主的、有信仰的人。

殡礼:殡礼又称“者那则”,是穆斯林葬礼中的主要宗教仪式,也是活人对亡者最后的祈祷礼,是最隆重的、最庄严的,也最简朴的。殡礼的参加者必须有大小净。且不致悼词、不鞠躬、不扣头。只是众人由伊玛目或亡人的至亲带领,领拜师相对亡人的胸膛而站,众人随立其后。举义,抬手,赞美真主,念诵四次“泰克比尔”,祈求真主赐福亡人,使其天园有位。同时反省自己,求主宽恕。

埋葬:殡礼结束后,就将亡人抬往专门的回族墓地。一般由四人来抬,其他人帮扶轮换。至墓地后,一般先由亡人亲属试探墓穴的大小、是否平整,再将遗体从匣中取出。缓缓送入所挖之墓坑内。亡人足南首北面西,以示朝向圣地麦加。用土坯砌好偏洞口以后,再将墓坑填满。埋葬时需念诵《古兰经》的若干章节。因伊斯兰教不主张修饰坟墓,故只立标记以便识别即可。

丧葬毕,一般当天不在家准备茶饭。有的地区穆斯林在四十天、百日、周年等日子,亡人的家属要亲自或请阿訇念诵《古兰经》的相关章节、炸油香和请阿訇上坟,以示纪念,并祈求真主怜悯亡人、宽恕亡人。

三、伊斯兰丧葬文化的主要特征

显而易见,既然葬礼的主体是穆斯林,那么伊斯兰丧葬文化就必然呈现出与非穆斯林民族的丧葬文化相异的特征,相较之下有以下几点:

(一)土葬

如不是特殊情况,穆斯林一般实行土葬,并且,这种土葬方式十分彻底。不用棺材,坟底也不铺木板、石板、水泥等非土物质,墓坑的具体结构,个个教派则有所不同。以中国的格底目教派为例,墓坑一般深约4米,长约2米,宽约1米,内置土梯。在墓坑底部西侧挖一偏洞,称为偏堂,是亡人的安身之

处。偏堂外观呈圆拱形,拱顶距坑底约有1米;内部则南低北高,长度约为1.8米,宽度则不到1米。穆斯林将亡人遗体直接放入偏堂中,让遗体腐化后立即被泥土吸收,以附合伊斯兰教人之出于泥土、归于泥土的教义。

(二)速葬

速葬即三日必葬。一般早上无常,下午埋葬,下午无常,次日埋葬。如果亲属不在场,也最多等三天,三天内必须埋葬亡人。穆斯林认为,“亡人入土如奔金”。若停放遗体时间过长,就是对亡人的不敬。如《穆斯林的葬礼》中韩新月死后,她的父亲舍不得离开她,不断地向妻子乞求:“让女儿多留一天,再多留一天,女儿走了,就再也见不到了!”“韩新月又在家住了两天,该走了,决不能超过三天,非走不可了。”而且,穆斯林不提倡把遗体运回故乡,主张死在哪里就葬在哪里,在穆斯林中广为流传的一句俗话“天下的土地,埋天下的回回”。如果不具备土葬条件,比如在海上航行时,就可以在船上举行净仪和殡礼,将亡人投入海中,为之水葬。

(三)薄葬

薄葬即葬必从俭,提倡节约。反对浪费,是穆斯林的又一传统美德。无论亡人生前是富甲一方还是一贫如洗,是位高权重还是潦倒低贱,他们的葬礼一律禁用棺材和陪葬品,遗体一律用同样尺寸同样质地的白布包裹,墓穴以同样的面积挖掘,殡礼以同样的方式举行。在《穆斯林的葬礼》中有这样一段描写:“穆斯林的葬礼隆重,庄严而简朴,没有丝毫的浮华。它是为亡人举行的一次共祈……它没有鞠躬和叩头,只有站立和祈祷。没有音乐。穆斯林的祈祷不需要任何音乐来伴奏,它是对真主没有任何扰动的静默,它以特殊的形式而永垂不替,以庄严地站立去感觉真主的真实存在。去沉思他的伟大、光荣和慈爱。”

四、以伊斯兰丧葬文化看穆斯林的生死观、人生观

上文提到,伊斯兰丧葬文化的主要特点即:土葬、速葬、薄葬。而这些都是在穆斯林独特的生死观、人生观的直接影响下,以其为基础,产生、发展、确立的。

穆斯林实行土葬,是由于伊斯兰教认为,人是由真主用泥土创造的,实行彻底的土葬,可以使人与泥土化为一体,最终回归本源。

当一个穆斯林无常后,其遗体必须在三天之内被埋葬,以表示对亡者的尊重,体现亡人入土为安的意义。

薄葬则体现了穆斯林的简朴本质,伊斯兰教认为,既然人是赤身来到今世,就应孑然一身地离开。除了“信仰和善行”可以伴他(她)进入后世外,人世的任何物品,对亡者都毫无作用。

中国穆斯林称人的死亡为“归真”,意即皈依真主。当亲人气绝时,家人朋友感到悲痛、泣不成声,都是人之常情。但不能大声哭喊和捶胸顿足,要表示忍耐和顺受。如《穆斯林的葬礼》中梁亦清死后,他的大女儿梁君璧“跪在父亲的身边,望着那张苍老、疲倦而又死不瞑目的脸,她的热泪‘刷’地滚落下来。但是,她没有叫喊,没有摇晃着亡人诉说一切,她知道,父亲已经归去了,在他离开人间走入天园的时刻,是不应该打扰他的,让他静静地走,从容地走,带着‘依玛尼’——崇高的信仰。”同样,当一个穆斯林听到同胞去世的消息后,应顺应主命,以诵念“我们是属于安拉的,我们都将回到他那里”(《古兰经》的经文以示悼念。

在伊斯兰看来,生老病死都是真主的旨意和安排,死亡也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它仅仅连接着今世与后世,是真主的前定,是短暂今世的结束和永久后世的开始。人的肉体死后,人的灵魂却不会消失,人的意念或精神仍然存在。

伊斯兰教信仰后世,确信末日审判。《古兰经》说:“今世生活,只是游戏、娱乐、点缀、矜夸,以财产和子孙的富庶相争胜;譬如时雨,使田苗滋长,农夫见了非常高兴,嗣后,田苗枯槁,你看它变成黄色的,继而零落。在后世,有严厉的刑罚,也有从真主发出的赦宥的喜悦。”就是说今世的荣华富贵如过眼烟云,转瞬即逝。人的最终归宿还是在后世。

当然,伊斯兰并不否定今世,其认为短暂的今世是到达永久后世的必经阶段,所以人活在今世时,在谨守“五功”的同时,就应当正直善良、诚实忠厚、坚忍不拔、宽容大度、慷慨仗义、谦虚谨慎。需知,无论金钱权势、身份地位,每个人最后都会有同样的归宿——一个土坑,一片漆黑,是福是祸,全凭生前。《古兰经》说:“竞赛富庶,以使你们疏忽,直到你们去游坟地。”每个人都应为自己生前的行为负责。因为“在今世与后世,安拉以坚固的言辞使信道者坚信,安拉使不义者误入迷途,安拉是为所欲为的。”由此可以看出,伊斯兰注重“两世”的平安、吉庆与祥和。

8.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优秀 篇八

韩新月,一个天真可爱的少女,年纪轻轻就因病去世。她是一个很有语言天赋的少女,父亲韩子奇的教导使她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培养了很棒的英语语感。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燕大外语系。

在燕大,他有一群很好的同学和一位和她年级相差不大的教师——楚雁潮。从见到楚老师的第一眼起,他们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然而天妒红颜,韩新月得了心胀病,并且病情越来越严重。由于父亲韩子奇的一次意外事故,新月的病情被发现。哥哥天星的婚礼后,由于韩太太的疏忽,新月的病情恶化。从最初的可以手术,变成与死神较量。

楚雁潮得知此事,心里十分焦急。慢慢地,他知道了自己对新月的感情。在楚雁潮的鼓励下,新月与他交往。他带给了新月极大的鼓舞及活下来的勇气和决心。此时的新月,并不知道她的病是如此的严重。

一点偶然,新月得知了自己的真实病况,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也想与楚雁潮分手。但是,楚雁潮还是安慰了新月,鼓励他。

韩太太终于忍不住了,说漏了嘴。聪慧的新月才意识到:她,恐怕不是韩太太的亲生女儿!新月像姑母追问,姑母再也受不了了,心肌梗塞,再也没有醒来。而新月,在追问父亲韩子奇后,得知了真相。

终于,新月扛不住了,她终没有战胜死亡。痛失爱女的韩子奇也一病不起。

时期,小小的红卫兵,将“玉王”所有的玉抄走了。终于,韩子奇受不住打击,没多久也去世了。一代玉王,从流浪汉到富翁,最终还是一贫如洗地走了。

这是,我不由地思考,这个家庭衰落的原因。韩太太陈旧的思想,中国的内忧外患,以及种.种不可避免的原因,从一个富裕的世家做玉轮落到手中没有一块玉······

我们不由地感叹一声,造化弄人。新月,一个可爱聪慧的女孩,也终究逃离不了死亡的命运,而她的亲生母亲玉儿,也在离别了家乡四十多年后回到家乡,而逝者已逝,想见的,不敢见的,都已离开。而唯一留下的,就是人们对她们的思念。

9.穆斯林的葬礼名著读后感 篇九

韩新月和楚雁潮找到自己的`爱情了吗?好象找到了,又好象没有。读过他们,令人有一种由衷的钦羡,又有一种揪心的疼痛。医院中,《梁祝》乐曲在春蚕吐丝的节奏中淡淡远去。留下一片纯净,一片空灵,炽烈的诗句脱口而出:“请让我叫你相信,我只盼一件事情,给你献上我的心灵,和这心灵中蕴藏的全部感情。”当两颗心经历了长久的跋涉而终于走到了一起,像镜子一样互相映照,彼此如一,毫无猜疑,当它们的每一声跳动都是在向对方说:我永远也离不开你!那么,爱情就已悄悄地来临,没有任何力量能把他们分开了。新月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她痴迷于事业,平生没有第二志愿,北大西语系让她如愿以偿;她憧憬过爱情,在茫茫人海中,她得到了一位肝胆相照的知己。但是,这一切又都过去了。剩下的只是在清醒的状态中等待死亡。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爱情不是同情,更不是感激之情。所以韩子奇和碧玉的结合是痛苦的,更是韩子奇和梁冰玉寻找爱情的最大障碍。虽然他们结婚十年,从没有过吵闹和打骂,但感情却越来越疏远了。疏远也并不苦恼,已经习惯了,麻木了。如果没有战争,韩子奇也不会离开,一切还会照旧过下去,一直到死,都不会抛弃碧玉。而梁冰玉凭着“一个活着的人,有权利生活,有权利爱”的信仰闯入了他们平静的生活。两个人要真正相爱,其容易程度,有时超乎我们的想象之外:其艰难程度,有时也超乎我们的想象之外。现实永远是现实,梁冰玉艰难的爱情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留于读者自己去评定。她告诉人们的是:“我付出了爱,也得到了爱,享受了作为一个人的权利,死而无憾……天地间有一个人理解我,爱着我,我满足了……”如余杰所说:在这片已不再蔚蓝,不再纯洁的天空下,如果还有一双眼睛与我一同哭泣,那么生活就值得我为之受苦。

先行者总要承受我们无法想象的苦难。不知暮年回来的梁冰玉在荒园中连自己女儿的坟墓都找不到时有没有悲哀、后悔。

在书中作者没有出现争取自由的正面描写,但所有人物的奋斗、挣扎,无不是在争取自己的自由。自由地去爱,自由地去生活。付出了,努力了,有的人得到了自由,有的人没有,更多的人有了阶段性的自由,某一方面的自由。像新月要争取按自己的意愿来报考学校,韩天星要和自己挑选的人结婚……

而对于美的描写,则是全方位的。人物美,心灵美,环境美等等。追求美是人的本性,人们本能地而并非理智地向往纯美纯情的意境。美不必强迫人接受,不然,“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那样的名句也不会这样传之久远,深入人心。当然并不是人间处处都有这样的意境,所以人们才需要这样的意境。

对北大校园的描写,湖光塔影,画舫石碑,甚至一座座楼房的名字都充满诗情画意。德斋,备斋,二十七斋,三十二斋等。在备斋旁,白雪覆盖的小桥,粉琢玉砌的石阶,湖心的小岛,小亭的檐下,漫天的飞雪中,伫立着一个少女的身影,静静地谛听着,备斋中飘出的琴声在她的耳畔回旋,回旋……

还有对玉的栩栩如生地描绘,对博雅宅庭院的绘画,甚至严教授在《让我们不再一起漫游》的朗诵中合眼而去的叙述,无不让人有一种美的震撼。人是本能的追求美的。

10.《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十

关键词:人物形象;悲剧意蕴;宗教命运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8-0206-04

《穆斯林的葬礼》作为一部描写伊斯兰教文化的作品,在回族这一少数民族文本中具有代表性,有着“民族史诗的品格和不可替代的文学地位和审美价值”。①曾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作品塑造了如梁君璧、梁冰玉、韩新月等一系列丰满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在不同的环境中生长,有着各自不同的经历、性格以及最终的命运。其中梁君璧的一生则经历了由一个纯情独立的少女到冷漠自负的妇女的转变。君璧就像一堵墙壁,隔断了所有了感情,与妹妹的亲情,与韩子奇本就少之又少的爱,与韩新月和天星之间亲密无间的母子之情,最终造就了她可悲可叹的一生。她的悲剧命运,是新文化与传统伊斯兰教文化碰撞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是自我性格的悲剧。本文从宗教道德、命运、性格几方面来分析梁君璧这一悲剧人物形象,揭示其悲剧命运的成因和内在意蕴。

自我命运的悲剧

古希腊的悲剧人物都是不同寻常的神灵或者英雄,他们的结局在开局便注定,无论主人公如何努力,都只沿预定的轨道运转,这就是所谓命运悲剧。②固然,这只是古希腊时期对于命运悲剧的界定,而命运并非无法抗争,人可以通过抗争改变命运,但人却无法预知、也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梁君璧正是众生中这样一个代表人物。如果说整个故事的发展都是海上的惊涛骇浪,则梁君璧一直处于漩涡的中心,而无法去把握自己的命运。命运不断把众多人生打击施于这个少女,而使她在以后的岁月中迷失掉了当初的自己,留下了可悲可叹的一生。

梁君璧的一生经历了三次对她来说可能是极其沉重的打击,改变了她的一生。第一次便是父亲的去世,家庭的变故和没落。

梁君璧出生于北京的一个普通的回民家庭,全家都是笃信真主的穆斯林,其父是一名琢玉高手,一生都投入到玉的事业上,连最后生命的终结都是因于此。而其母则是一名传统的穆斯林妇女。同时,她还有一个疼爱的妹妹--玉儿。可以说,梁君璧的童年或者说少女时期,虽然并没有充裕的物质条件,却也是生长在温暖幸福的家庭环境里。作为梁家的长女和掌上明珠,璧儿从小就显示出自己的能干聪明,“洒扫庭除、铺床叠被、缝缝补补、洗衣做饭,都是一把好手”。③如果说,生活能够一如现在这般平静,梁君璧可能完全会拥有不同的人生。可是,再美好的想象,也敌不过现实的撕扯。鲁迅曾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④因此,第一个命运悲剧,降临到梁君璧身上。

梁亦清作为一名琢玉高手,从“汇远斋”老板蒲绶昌手里接了一个雕刻《郑和航海图》的大活,在之后的三年里,他都把心血都倾注在这一件艺术品身上。在艺术品即将完工的八月节前,家里的每个人都为即将到来的美好生活而欢欣鼓舞,璧儿买了新衣料,想象着全家到万寿山游玩的情景,就连生病的母亲,也心里泛起了甜蜜的柔情。而劳累了三年的梁亦清,也在等待宝船竣工的那一刻,他就像一名老船长,经历了惊涛骇浪,即将到达彼岸。然后,就在那一天,耗尽了体力的梁亦清倒在了他的水凳儿上,再也没有醒来。他留给女儿们的,只是一条破碎的宝船,以及巨额的债务。在梁亦清去世后不久,蒲绶昌便上门讨债,带走了梁家的所有东西。璧儿在年仅十五岁之时,便经历了社会的冷酷无情。家庭使得她成长为一个更为坚强干练好胜的女性,却也给其内心留下了巨大的阴影。

当奇珍斋重振家业,名满京华,自己也拥有了幸福的家庭以后,她可能以为,苦难已经过去,然而又一次更为重大的感情打击正在等待着她。

当战争的火焰燃烧到北平时,视玉如命的韩子奇决定远赴英国,而受到爱情打击的当代新女性小师妹梁冰玉也跟随他远渡重洋到伦敦。梁君璧在硝烟战火的北平带着儿子天星苦苦的支撑着奇珍斋以及这个家。本天真的以为一年半载战争就能停歇的韩子奇,这一走就是十年。“谁也说不清那场战争消耗了多少钢铁,吞噬了多少生命,毁坏了多少家园,粉碎了多少美好的梦,改变了多少人生之路”。⑤这十年,比起对于韩子奇的折磨,对于梁君璧来说,更是一种煎熬。因此,当韩子奇归来那一刻,她惊喜的几乎昏过去,她向真主表示了至诚的感激,感谢真主把奇哥哥送回了她身边。然而她不知道的是她的奇哥哥早已不属于她,而变成了她最疼爱的妹妹的丈夫,并且带回来了他们之间爱情的结晶——新月。“女人的不幸,莫过于发现丈夫另有新欢;男人的耻辱,莫过于向妻子招供外遇。而这“新欢”、“外遇”又出自同一个家庭,同根相生的姊妹!命运啊,为什么这么残酷”?⑥丈夫的背叛对她来说犹如晴天霹雳,残酷的命运又一次降临在她的身上,她也由此心生怨恨变得冷漠自私,但是在她的内心,是多么的孤寂和悲怆。

当她经历了人生的诸多风雨,走向耳顺之年时,本以为这凄凉的一生也已到尽头,还有能比那些接二连三的打击更糟糕的吗?然后,她错了,命运的悲剧又一次的加诸于她。

梁君璧出生于一个传统的穆斯林家庭,全家都是虔诚的穆斯林教徒,她一生严守教规,一心一意的信奉真主。在她的观念里,穆斯林是坚决不能同所谓的“卡斐尔”结合的,为此她甚至不惜让新月付出生命的代价。然而,韩子奇在即将离开人世的最后一刻,却说出了自己不是回回的秘密,这个秘密击碎了梁君璧一生维护的宗教信仰。她曾经为自己的信仰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最终自己却卷入了这个轮回,对旁观者而言,这可能是巨大的讽刺,而对梁君璧来说,则是命运给予她一生的又一记重重的巴掌。

梁君璧作为书中最受争议的人物,其一生无疑是一出纯粹的悲剧。她经历了家庭的变故、丈夫的背叛、信仰的崩塌,她一生所赖以支撑的,都随着时间流逝而离去,最后只剩下孤寂的自己。她经历了常人没有过的痛苦和折磨,度过了沉重的一生。虽然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她以自己的冷酷自私让天星失去了爱情,让新月失去了生命,让韩子奇在折磨中度过下半生,造成了整个家庭的悲剧,但这更衬托出了她的一生就是一个命运的悲剧,让人感觉愈发沉重。

性格的悲剧

理想的悲剧人物应当是“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而他之所以陷入厄运,不是由于他为非作歹,而是由于他犯了错误”。⑦梁君璧正是如此,其悲剧很大一部分是由自己的性格造就的,这正是所谓的性格悲剧。梁君璧自身的精明能干、小市民心理、冷酷自负、独断专行种种性格特征在生活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她在把痛苦加于周围亲人身上的同时,也给自己酿了一杯人生的苦酒,造就了自己的悲剧。

在叙事的发展过程中,性格特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叙事过程的某一阶段出现,在另一阶段又可能消失或被另外的特征取代。⑧梁君璧的性格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于平常的生活中逐步形成、深受家庭、生活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首先,梁君璧从小便显示粗了精明强干的一面。她作为一个清贫的玉器世家的长女,从小便开始帮助母亲持家。她天资聪颖、长于心计,家里的内外开支,比母亲还有数,虽不识字,却全凭心算,安排的井井有条,刚刚十二三岁,便顶替了母亲大半,几乎是梁亦清的小小账房,⑨内外兼顾,游刃有余。当父亲去世的那一刻,连韩子奇都惊慌失措,璧儿却显示出异常的镇静,甚至还想到没有让父亲在临死那一刻念清真言。面对完全乱了方寸的母亲妹妹,她以自己的沉着冷静担当起了一家之主的角色,把父亲的葬礼安排的妥妥帖帖。十五岁的梁君璧,从此变成了一个成年人,她相信,只有家里有她,就不会垮!接下来面对蒲绶昌的讨债和韩子奇的离去,她并没有哀求和眼泪,表现出了自己的坚强不屈和有主见的一面。梁君璧以自己的坚强、能干支撑住了这个飘摇的家庭,苦难让她成长,却也让她开始变得自负和专横。

当韩子奇为了玉而远走异国之后,梁君璧和忠心的管家老侯一起支撑着奇珍斋。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想要维持生意是非常困难的,除了老侯一心一意的打理,梁君璧也利用自己的精明在麻将桌上做了一桩桩买卖,她认为自己甚至要比老侯和柜上的伙计们要强得多。于是,当柜上一只蓝宝石戒指不翼而飞以后,她便不问是非,把责任推到老侯身上,一口咬定是老侯监守自盗,完全不讲多年情分,在那个战乱时节把老侯一家扫地出门。虽然当老侯一家出门的时候,她也动过恻隐之心,但是为了给柜上的伙计们显示她才是一家之主,她还是作了可能在多年后让她后悔的决定。就这样,为了维护她自己的权威地位,用她自己的专横和冷酷无情把奇珍斋推向了深渊。伙计们相继离去,奇珍斋也最终易主。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忘记仇恨,就像梁君璧每次见到蒲绶昌分外眼红一样,老侯家的儿女们在二十多年后,并没有忘记家庭的耻辱,于是在那个敏感的年代,他们毅然决然的冲进了博雅宅,把韩子奇一生的心血洗劫一空,家没有了,韩子奇倒下了,再也不是玉王,而是一个“可恶”的资本家。这个家庭的苦难正是由梁君璧的独断专横一手造成的!“一颗象征着慈爱、诚实、谨慎和德高望重的蓝宝石不翼而飞,从而毁了整个奇珍斋”,⑩也带走了一个家庭的最后的幸福。

梁君璧的独断专横在奇珍斋覆灭后还远远没有停止,她把自己的控制欲带到了家庭的每一个人的身上。面对抢走自己丈夫的妹妹,她在崩溃的同时,却也在打算如何让这个家庭保持安宁,保持自己的地位,甚至想到把妹妹嫁出去,她用玉留住了韩子奇,也以自己的尖酸刻薄逼走了自己血浓于水的亲妹妹。之后面对韩子奇,她不断地对他进行精神上的折磨,在新月即将报考志愿的时刻,她竟然以新月作为要挟,逼韩子奇拿出了一块对于他来说是心头肉的玉。而对于新月,她一直以冷漠的态度对待,而从来没有给过新月一些真诚的母爱,甚至在新月生病后,埋怨全家人都要跟着她操心。当她知道了新月和楚雁潮的恋情后,竟然自私到不考虑新月的病情,而以自己的自私和冷酷用激烈的语言来训斥新月,说她全家都伺候着不成,还没忘记犯贱,宁可让她死了,也不让她丢人现眼。她的仇恨和自私已经压倒了善良,她毁灭了女儿最后的希望,把女儿的一生变成了一个人生和爱情悲剧。由此,她已经变成了一个冷酷无情的恶妇。

在梁君璧的身上,除了独断专横、冷漠自私外,她还深受当时生活环境影响,充满了小市民的思想,儿子天星的婚事可以说是她全面性格的表现。当她知道天星与容桂芳已经交往半年多以后,第一反应便是儿子脱离了自己的控制,这是自己决不能允许的。她已经成功的让丈夫走上了自己盘算的道路,儿子的道路自然也要由她来选,这时他极强的控制欲便表现了出来。当她知道容桂芳是切糕家庭以后,小市民的心理让她觉得切糕容配不上他们玉器世家。于是她使用各种心计使容桂芳和天星产生了误会,然后衡量利弊得失后,给她介绍了自己早已看上的陈淑彦,那一刻,她的“五脏六腑都感觉到少有的痛快”。{11}我想当天星之后知道误会是母亲一手设计的时候,他的生活中,已经只剩下了痛苦。而另一个受害者淑彦在新月墓前喊的那一声也道出了自己内心的痛苦,她从未得到过爱情,一辈子只能生活在没有爱情的婚姻里。梁君璧亲手拆散了两对相爱的人,使新月失去了幸福和生命,剩下天星和淑彦也活在痛苦之中。而她自己,也置身于这场悲剧之中,成为一个悲剧人物。

至此,梁君璧的性格已经形成,从一个善良坚强的的少女变成了一个冷酷自私的恶妇,使自己成为了一个悲剧性的角色。她的性格使自己失去了丈夫的爱情、儿子的亲情、女儿和妹妹的陪伴。她的一生,每件事情都掌控在自己的手中,顺着自己设计的轨道发展,她是一个胜利者吗?不,她是一个最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性格决定命运,她的性格在给别人带来痛苦的同时,也成为了这悲剧最惨痛的承受者。

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的悲剧

梁君璧一家都是笃信真主的穆斯林。梁君璧从小受父母的影响,成为了一个虔诚的穆斯林信仰者。她时刻恪守穆斯林的教规,每天坚持作五次礼拜,在斋月里,能够克制住美食热茶的诱惑,甚至在儿子婚礼上操劳了一天后,也不忘记抽时间做礼拜。然而,她作为这么一个虔诚的宗教的捍卫者,却没有真正理解穆斯林精神的内涵,只是把对真主的朝拜当做是自己精神解脱的寄托。她这种盲目的虔诚,给自己的家庭带来了终生的痛苦,让自己也陷入了痛苦的深渊。同时,她作为一个传统的家庭妇女,并没有受过很多教育,人生观念的形成除了自己的宗教信仰以外,就是母亲的言传身教,因此,在她身上,充满了传统道德的色彩。她的悲剧,正是传统伊斯兰教文化和现代新文化激烈碰撞的结果。

当她苦等十年面对的却是妹妹和丈夫的背叛以后,她面对那个负心的男人,甚至想当街骂他,但是她不忍,因为那是她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奇哥哥,是她的丈夫。当她恨不得把勾引自己丈夫的女人置于死地时,却又想到那是她从小相依为命、一手带大的妹妹,虽然再恨,却也于心不忍。当妹妹踏进门的那一刻,她忘记了所有仇恨,抱住了自己日思夜想的妹妹。然而,她也从没有忘记自己一生信仰的真主。“《古兰经》明确训示:“淫妇和奸夫,你们应当各打一百鞭。你们不要为怜悯他俩而减免真主的刑罚,如果你们确信真主和末日”。况且,梁冰玉和韩子奇是什么关系?她是他的合法妻子的亲妹妹”。{12}《古兰经》中赫然载有这样的戒律:真主严禁你们......同时娶两姐妹!”{13}在她眼里,没有按照宗教习俗进行的结合是私自的结合,不为教规和世俗所容。何况,梁君璧作为一个传统女性,面对梁冰玉说出的她跟韩子奇之间是爱情,他是韩子奇的老婆这种话是难以接受的,作为一个传统女性,她无法明白新女性作为一个独立的人,追求爱情和人生价值的观念和行为。就这样,在激烈的新文化和传统伊斯兰教文化斗争中,她的信仰战胜了自己的亲情,她逼走了自己的亲妹妹,让新月从此失去母爱,把悲剧延伸到下一代,也失去了韩子奇的爱情,让自己一辈子活在无爱的婚姻中。她无法明白无论信仰什么宗教,都不能剥夺一个人追求人生价值和爱情的权利,人生来平等。对于人性的摧残也并非她所信仰的真主愿意看到的。她盲目的信仰毁掉了自己追求人生价值的机会,让自己一生都活在悲剧之中。

悲剧始终在重演,梁君璧在妹妹身上造就的悲剧,也同样在十几年后,在新月的身上重演,只不过这一次,并不是以新月的出走而告终,而是阴阳两隔。面对妹妹和韩子奇的女儿,梁君璧在感情里始终有一种难以面对的芥蒂,这使得她无法用一个慈母的形象出现在新月的面前。在新月的成长岁月里,她始终表现的冷漠无情。在陈淑彦眼里所谓幸福的新月,其实就像天星说的一样,心里太苦。当楚老师走进她的感情世界,为她朗诵马克思给燕妮的诗,与她一起翻译鲁迅的《故事新编》,给予她生命的希望和动力时,她以为自己幸福的生活就要到来。就算生命即将结束,她也不枉走过此生。然而当梁君璧发现新月与楚雁潮的恋情时,心里竟然没有一丝的怜悯,她不能容忍新月与楚雁潮不坚守伊斯兰教规的冒失和无教养的表现——伊斯兰教明文规定:回汉不能通婚,若是一方强意越轨,将受到被亲人遗弃,逐出教门的惩罚。在她看来,感情和眼泪,是无法泯灭穆斯林和“卡斐尔”之间的界限的,面对楚雁潮和韩子奇的恳求,她只有冷冰冰的拒绝。世上的每个人大抵都知道,在一个人生命将尽的时刻,能够支撑她继续活下去的往往是自己心中的希望,这些爱和希望远远超出药物的治疗效果。对于新月来说,楚老师就是她最后日子里的温暖,而这些,都被母亲扼杀了。当新月恳求母亲留下这最后一点让她存活的希望时,梁君璧却以冰雪一样的脸色和锋利的目光拒绝了新月。在她看来,维护宗教的名誉比任何事情都要重要,她宁肯让新月付出生命的代价,也不允许他们践踏她的信仰半步。也许,如果她没有阻拦,新月的生命会更长久一些,也会活的更加幸福。就是梁君璧盲目却坚不可摧的信仰,制造了女儿的爱情悲剧,自己也饱尝了失去女儿的痛苦。

更加讽刺的是,韩子奇在临终时道出他不是一个回回,梁君璧所维护了一生的宗教信仰就这么崩塌,她付出女儿生命代价要维护的就是回族血液的纯正,事实上她的一双儿女流淌的都是回汉两族人民的血液。这样一个结局,让她更显悲剧色彩。信仰作为她一生岁月里唯一的心灵寄托,却让她失去了妹妹、奇哥哥、女儿新月,让她离幸福越来越远。

梁君璧的一生就像一条长河,与玉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长河,发源、跋涉、蜿蜒、直至汇入大海。这一路上,有风平浪静,也有惊涛骇浪,最终汇入大海。她经历了命运的打击、丈夫和妹妹的背叛、自己信仰的崩塌,也把痛苦延续到了下一代人身上,失去了儿子对自己的尊敬和女儿陪伴在自己身边的天伦之乐。她作为一个复杂的矛盾纠葛体,掌握着大家的命运,自己却是最可悲可叹的一个。作为作品塑造的最鲜明丰满的人物,她的悲剧意蕴映射出了了整部作品的悲与奇。让人在震撼和反思中感受其纯粹的悲剧美感。

注 释:

①白玉荣.论《穆斯林的葬礼》中梁君璧的形象[J].飞天,2009(10):20-21.

②何峰.外国文学教程新编[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69.

③⑤⑥⑨⑩{11}{12}霍达.穆斯林的葬礼[M].十月文艺出版社,2007.8,488,509,8,295,167,535.

④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201.

⑦杨冬.文艺理论:从柏拉图到德里达[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6.

⑧张栓刚.简论《穆斯林的葬礼》的悲剧美[J].安徽文学,2008(4):49-50.

{13}古兰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8.

参考文献:

〔1〕霍达.穆斯林的葬礼[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

〔2〕鲁迅.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3〕马坚(译).古兰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11.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十一

人是一种奇怪的生物,在最艰难的时候,促使人活下去的往往不是水,不是食物,也不是药物,而是心中的一片真情,一线希望,当这些全部归于毁灭,人就没有活着的动力和勇气了。

这句话可以映照书中多个人物的死亡:

梁亦清,因疲劳过度在水凳儿前倒下,并不慎损坏了即将完工的“郑和下西洋”玉件,最终遗憾而亡——对梁亦清来说,玉,是他所热爱的一份事业,也是养家糊口的根本,当三年的血汗一夕之间化为乌有,对他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玉件的损坏不仅让他的爱玉之心受到冲击,也让他难以和亲人交代。

他的徒弟韩子奇同样如此,正值壮年时候,因为女儿新月的去世损耗了他的心理,整个人颓废下去了;晚年时期私藏、珍爱一生的玉件被强行拿走更是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自此失去活着的动力和勇气,离开人世。

韩子奇的女儿韩新月也是得知自己的亲生母亲的消息,失去了那份坚持的感情,最终遗憾离世。

讲到韩新月,我不得不提到她和她的老师楚雁潮。他们两个因为相同的兴趣爱好逐渐走进,后来在新月卧病在床时,楚雁潮才表明自己对新月的感情:

请让我叫你相信,

我只盼一件事——

给你献上我的心灵,

和这心灵中蕴藏的全部感情!

这首诗出自马尔·马克思,是他赠给燕妮的一首情诗。这份和楚雁潮的爱情使得新月在后续治疗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复生出新的活力,她希望自己能够治疗好复学,从事自己所热爱的翻译事业,希望能和楚雁潮继续在一起。然而也是这份感情在面对疾病不可治愈的情况面前,让新月生出放弃的念头,兼之获悉自己的母亲另有其人之时,这份生的活力抵不过情感上的冲击,最终衰败。阅读过程中一直萦绕在我心中的疑惑随着新月病情的突发得到解答——难怪作为一位母亲会如此不关心自己的女儿,不希望女儿上大学,只关注女儿的伙伴(希望她成为儿媳),甚至不顾女儿的病情,执意断绝女儿的爱情。

楚雁潮曾说过,“爱情,是一种信仰,他贮存在人最珍贵、最真诚的地方——贮存在心里,他和生命同在,和灵魂同在。”他和新月的恋爱是初恋,是跨民族的,是隔生死的,他对新月的爱是炽烈的,新月的离去带走了一部分的他。直到多年后,仍可见楚雁潮伫立在新月的墓前,拉响那首新月生前最喜爱的“梁祝”。

爱情的模样,对未接触过它的人来说,是各异的,或是充满喜悦的彩色,或是弥漫悲伤的灰色,或是期待向往,或是拒绝远离。不论怎样,总是要尝过后方才知晓,然于我来说,印象更深的或许不是爱情本身,而是“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最后,记书中提到的英国布莱克的一首诗:

爱情常会对错误视而不见,

永远只以幸福和欢乐为念,

它任意飞翔,无法无天,

打破一切思想上的锁链。

欺骗永远只能秘藏在心间,

守法,守礼,道貌岸然,

它除开利益,什么也看不见,

永远为思想铸下铁监。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推荐阅读:

梦中的葬礼--《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07-19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600字08-29

上一篇:大班音乐:野蜂飞舞下一篇:贫困征文范文1000字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