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权的高考素材作文

2024-10-21

关于民权的高考素材作文(精选11篇)

1.关于民权的高考素材作文 篇一

作文素材:教授下跪实为民权“下跪”

作文素材:教授下跪实为民权“下跪”

河南丁永辉

【引言】

1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发起了“拯斯民于水火,扶大厦之将倾”的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终结了在中国大地上延续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第一次响亮地提出了“民主”“民权”“民生”等政治主张。从此,民主观念深入人心,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11月1日,数十名长江大学教授和研究生先后到湖北荆州市的区、市两级政府门前下跪请愿,要求市政府取缔长江大学西校区附近污染严重的小钢厂。自古,中国就有“男儿膝下有黄金”之说,辛亥革命已过百年了,为什么教授们依然要跪着争取权利?又是什么原因让这些教授抛下读书人的傲骨与尊严而选择屈膝下跪呢?

【焦点・追踪】

长江大学西校区北部距校园大约500米的地方,原有一个废弃的砖瓦厂,,有人在此建起一个小钢厂,名为“荆州楚航特种钢制品有限公司”。钢厂主要使用落后设备中频炉,回收废旧钢铁生产建筑用钢筋。

小钢厂生产中排放的有毒有害气体、粉尘和产生的噪音弥漫到校园,对西校区逾万名师生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不少师生出现头痛、咽喉炎等慢性疾病,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受到影响。

由于该企业使用落后技术生产“地条钢”,并未得到有关部门的生产许可,长期以来一直使用“群力金属有限公司”的生产许可证进行生产。4年来,长江大学师生先后8次向当地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反映该公司涉嫌非法生产,要求对其进行取缔,但一直无果。自20建厂以来,钢厂生产规模反而不断扩入,与校园的距离已由建厂时的500米缩短至100米。到20,钢厂已悄然改名为“荆州群力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楚航公司”。

年11月1日,由于学校师生要求取缔钢厂的诉求一直未得到满足,数十名长江大学教授和研究生于上午9:30分来到荆州区政府门前,以“下跪”的方式要求政府取缔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同时还打出横幅,声称“维护师生生命健康是宪法赋予的权利”。

师生在区政府前的请愿没有得到正面回应,一位副区长竟说:“非洲没污染,你们搬到非洲去。”稍后他们又集体转往荆州市政府门前继续请愿。2011年11月3日下午,迫于各方压力,该公司宣布停产。

【焦点・观点】

自古,中国就有“男儿膝下有黄金,只跪苍天和娘亲”一说,究竟为何,这些教授抛下读书人的傲骨与尊严选择屈膝下跪?因为在下跪之前,教授们已经穷尽了所有的维权方式。比如先后8次请愿,比如学校三名政协委员在政协会议上提交提案,再比如向国家质监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反映情况。下跪教授表示,师生们已经走了所有能够想到的合法途径来反映污染一事,该找的都找过了,就是没有用。数年间,在污染环境中,不少老师已经疾病缠身,“为了生命健康,下跪真的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

观点一:这一跪,跪折了文人的风骨与社会的良知。教授不该下跪,下跪的教授,如何能培养出具有公民意识的学生?杂文家吴非先生在《不跪着教书》中有一句话振聋发聩,“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要想培养出独立的学生,老师既不能跪着教书,也不能跪向权力。

观点二:这一跪,跪出了弱者的决心与无奈。“跪谏”一直是谏官们选择的最后一条路,因为下跪表达了进谏者的决心。但本质上,这其实是弱者向强者的抗议,教授们用自伤尊严的方式向权力抗议,如果不是出于无奈,又怎会选择这条路呢?

观点三:这惊世骇俗的“一跪”,弯下的是身躯和膝盖,丢掉的却是尊严。下跪是一种耻辱,不可轻易下跪。

我们不能自贱,必须维护尊严与权利,只有这样,才能“站着”活着!

观点四:这一跪,跪塌了当地政府的民心与形象。“下跪”能否解决问题,令人质疑。不排除这是绝望之余对正义诉求的一种无奈,然而跪出来的,更像是乞讨得来的“正义”。这也许能够推动问题的解决,但是并不能冠冕堂皇地视之为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这更像是饮鸩止渴,当下跪沦为一种民意表达的`常态,当乞求成为一种民意诉求的正道时,当地政府的形象便轰然倒塌。面对公民最基本的诉求,当地政府选择了拒绝,而这,也使得教授们的下跪多了一分悲情与苍凉。

【焦点・链接・名言】

1.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温家宝

2.根本不该为取悦别人而使自己失敬于人。

――卢梭

3.用法律更新人们的思想,消除封建残余,保证人的尊严,促进经济繁荣。

――拿破仑

4.民主是在静脉和动脉中循环的健康血液,肌体的正常功能靠它维持,但它决不应出轨,就像血不能流出血管一样。

――柯尔律治

5.天下之权,惟民主是主。

――清・何启

6.民主制度,天下之公理。

一清・梁启超

【焦点・链接・事例】徐武“被精神”,拷问公众的安全感

43岁的徐武本是武汉钢铁集团下属炼铁厂保卫科的一名工作人员,开始,因不满“同工不同酬”问题,徐武将工作单位告上法庭。一审败诉、二审被驳回。此后他不接受调解,只要“公正判决”,开始了不断上访的生涯。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12月30日,徐武父母在武钢公安分局及信访部门工作人员“不签就判刑”“工作都保不住”的巨大压力下,最终在“送儿子到精神病院治疗”的文件上签字。自此,徐武被送进武钢职工二院精神科的特制病房,开始了4年多的“治疗”生涯。

徐武在2011年4月19日成功逃脱。之后,他并未联系家人,而是一路向南,到广州向媒体寻求帮助。徐武向广州各大媒体投诉,称自己多年坚持上访,遭到前上司、原单位的“迫害”,被非法收治在精神病院长达4年之久。

4月27日,徐武和随后赶到广州的父亲徐桂斌,以及另一位江姓朋友接受南方电视台采访。离开时,徐武在南方电视台大院内被7名操武汉口音的男子“掳走”。

据监控录像显示,两名男子从出租车里拽出徐武,拉入另一辆出租车,其他几名男子则控制徐父,并夺走其江姓朋友的手机。南方电视台记者随后赶到,在争执中,扣留一名男子送往广州当地派出所。后证实,该男子正是多次遭徐武举报的武钢炼铁厂保卫科科长全霆,随后徐武继续回医院接受“精神治疗”。

【点击】

徐武在光天化日之下被人强行带走,他们是谁?有什么权力剥夺一个公民的人身自由,并做出强制将其收治的决定?徐武事件动摇了公众的“安全感”!

孙明――冷对千人下跪的冷血市长

4月13日,辽宁省庄河市两个村庄的1000多名村民一起到市政府反映他们村村干部的腐败问题,要求市长出面接待,遭到拒绝。村民只好面朝政府下跪,但直到最后市长也没有出来接待他们。

4月24日,大连市委、市政府做出决定,鉴于庄河市委副书记、市长孙明对4月13日村民到庄河市政府集体上访事件处置失当,(范文网 )造成恶劣影响,应负主要领导责任。依据《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责令其辞去中共庄河市委副书记、庄河市人民政府市长职务。

【点击】

向官员下跪,实质是公民对自身权利的自动放弃。这种极度示弱,甚至丧失人格尊严的行为,是将原本的公民权利变成对权力的乞讨。孙明市长被责令辞职,这一举措大快人心,但除此之外,反思还应继续。

【焦点・深度】

教授下跪是膝盖软,

还是权力硬

马骝山

长江大学数十名教授因当地发展GDP招商引资,在校园墙外建起生产伪劣钢材的工厂污染环境,危害师生健康,曾8次上书政府及有关部门,均无人过问。无奈之下,11月1日教授们齐刷刷地跪在区政府门口请愿,副区长竟说“非洲没污染,你们搬到非洲去”。

教授下跪,创下自清华博士王进文致信潍坊市长欲阻拆迁以来的又一起堪称“斯文扫地”的事件。某知名专栏作家称此“不仅毫无作用,而且违宪了”“不传播此类封建信号”。教授下跪,固然有自轻自贱之嫌,但舍此还有更好的维权途径吗?8次上书,至荆州市、区政府及湖北省、国家质检总局等有关部门,“均无人过问”,莫非长江大学师生就该任由污染企业继续污染环境?莫非就该任由“校园里树木被熏死,有师生患上怪病”的恶劣境况持续下去?这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是什么?

尽管“GDP至上”的发展思维已人所共弃,中央和国务院也再三重申不要污染的、带血的GDP,而应注重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但地方政府的急功近利与饥不择食,仍在势头不减地导演着一出出罔顾民众健康、牺牲百姓福祉的环境事件。而涉事官员,则多默不做声,做与己无关状,或者推诿。8次上书,于诸多官员而言,或许司空见惯,至多算是“烫手山芋”一枚;但在长江大学师生们这里,则意味着生命权、健康权被赤裸裸地剥夺。很难理解为何这是非清楚、本应理直气壮的上访无人问津,逼得教授们跪倒在苍穹之下、市政府门前,才换得了重视。

单纯就事论事地鄙视教授们下跪,认为他们“膝盖软”是肤浅的,甚至不小心会沦为强横权力拒谏饰非的帮凶。还是要从“8次上书均无人过问”的细节出发,一步步上溯,拷问制度之弊,层层追责,杜绝类似事例“前仆后继”。目前,荆州区政府对楚航金属制品公司采取了停电措施,企业已经停产,这是个可喜的信号,更是对下跪“毫无作用论”的反驳,尽管来得有些迟且凄怆,但好在现出了曙光。

(选自“金羊网”)

【点击】

政府官员大都是大学教授教出来的,而做了一辈子学问的教授竟然要向官员们下跪,这不能不说是社会的悲哀。假如当地政府官员对大学教授或对知识有一点点敬畏的话,就会主动解决问题;假如公众手中有令官员敬畏的权力的话,污染严重的“小钢厂”就不可能建在大学校园的旁边。可惜,生活中没有假如!

【结束语】

教授下跪维权,其方式值得商榷,引起争议也正常。然而,“有头发谁愿意做瘌痢”?谁不晓得跪下是一种耻辱,是自我作贱?倘若不是迫于无奈,谁会下跪?值得深思的是,为何循正常渠道维权却无人过问?最该代表人民利益的人大代表又在哪里?政府不关闭污染企业,对师生们的身体健康遭受危害不管不顾,根本原因是GDP至上、政绩至上,在此现实下,苛求、痛斥教授们下跪于心何忍,大谈尊严尤显奢侈。倘若中国已有健全的诉讼制度,教授们或可免除这自残尊严的一跪,“民权”丧失,何谈“民主”,没有“民主”,又哪来的“民生”呢?教授下跪实为民权“下跪”也!

2.关于民权的高考素材作文 篇二

1.凝缩素材, 取其一点。凝缩就是“挤干”素材中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水分”, 或舍去细节而概述总体, 或舍去总体而取其细节。往往只攻其一, 不及其余。写作时要根据文章的需要, 对有关素材进行剪裁、加工, 选取主干, 去粗存精, 进行定向叙述, 并且要深入挖掘;其余部分, 即使很精彩, 也应“忍痛割爱”, 绝不手软。请看下面的文章片段:

汉有昭君, 不赂画工, 寂寂深宫她沉婉若水。修心如莲, 终得一日, 天理昭昭。她的倾城姿容醉了天子, 醉了使臣, 以公主之位和亲匈奴。识大体的智慧, 济苍生的胸怀, 沉着大气的风范, 令她成为一首绝唱。直至百千年后, 人们仍可从杜甫的吟诵中瞥见那一抹惊鸿的倩影, 惊艳了岁月。是什么让一位红颜以扶柳之态名留青史?是其内在的德。修心如莲, 凭自我价值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2015年高考湖南佳作《修心如莲》

作者引用了王昭君的例子, 却只攫取了人物“自我修行, 成就美德”的一面, 从而论证“人, 只有自我修行, 提升道德, 才能彰显价值”的观点。素材指向集中, 能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

2.同类叠加, 多人组合。面对作文题, 如果觉得使用单一素材不能有效论证中心, 那么可以将同类的素材有机地罗列在一起, 同类互补, 形成集团效应。或从相同角度来论证中心, 或从不同角度来论证观点。如果能够做到点面结合, 构成有力的群例证明, 则会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同类叠加的素材要有共同之处, 风马牛不相及的材料不能放在一起使用;要有共同的指向性, 都指向并服务于中心;句式尽可能一致, 力求营造铺陈之美;防止杂乱堆砌, “摆事实”的同时还需“讲道理”, 要进行深入剖析。请看下面的文章片段:

于是心诚者文如其人, 由笔尖到人心, 一脉相承, 原汁原味。“夜台无李白, 沽酒与何人”, 如诗仙者, 三分诗七分酒;“林花谢了春红, 太匆匆”, 如后主者, 感时伤人。“安然度过生命的秘诀就是与孤独签订体面的协议”, 如马尔克斯, 孤独哲思。

——2015年高考浙江佳作《文字之上》

为了论述“文如其人”的重要性, 文章列举了多则素材, 即李白的酒后赋诗、李后主的感时伤人、马尔克斯的孤独哲思, 这些经典素材都从“文如其人”的方面进行论证, 使得观点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3.正反对比, 对比映衬。在一些人物素材中, 有正面人物, 也有反面人物。写作时, 我们可以将有关联的正反两面的人物进行对比, 在对比映衬中表明自己的主张。“正反对比”主要分“同质对照”和“异质对照”两种。“同质对照”又叫“纵比”, 就是将同一个人物在不同时期、不同境况下的不同情况进行对照, 是同中求异;“异质对照”又叫“横比”, 就是将两个存在差异的人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好坏优劣不言自明。因为比较的双方形成鲜明的对照, 互为映衬, 所以, 这种方法特别能突出一方面的性质, 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在鲜明的对比中, 优与劣、好与坏、美与丑等自然会更加鲜明突出, 从而使文章的中心更鲜明突出, 更有利于突出主旨。运用此法关键在于精选素材, 不能强作对照, 要有可比性, 要确立对照点。“异质对照”所选人物务必是截然相反或有明显差异的;对比映衬应该有主有次, 一般以正面人物为主, 反面人物为辅。如下面的文段:

回溯古代, 杜甫能体验到“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气概;李白能感受到“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的蜀山之险要;苏轼有对长江“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的赞叹, 有“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淋雨漫步之悠闲。古人对自然有着无比丰富的体验与感受, 毕竟他们与天地伴, 与日月行。然而, 却缺乏对自然的深刻认识, 不能把握天地之属性, 世界之本原, 树木之纲属, 因而不能利用自然规律, 以造福于人类, 以改造自然。……

再看现代, 不少人仅仅满足于“数字自然”, 缺少对大自然“身临其境”的感受, 难道“百度网上动物园”能体现鹰翔狼啸的气势么?难道一张张图片能尽显花木之美?更难道那一段段生硬的文字能描述出长江之气势如虹?珠峰之直入云霄?现代人也许能说出很多关于自然的种种, 然而当被问及草木之气味、花鸟之姿态时, 却哑口无言。那么, 让我们放下手机, 离开电脑, 走进大自然, 去亲自体验“漠漠水田飞白鹭, 阴阴夏木啭黄鹂”的恬适, 去感受“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的淡然……

——2015年高考广东佳作《远近结合, 感受自然》

在以上文段中, 作者将古代人感受自然和现代人感受自然进行了鲜明的对比, 从而得出结论, 我们创新科技, 可以利用其了解、改造自然, 但也不要忘了初始的方式、最原真的体验, 将二者相结合, 我们才能真正感知自然, 享受自然之美。

4.片段组装, 剪辑组合。这种技法又叫“镜头组合”, 即全文由若干个片段组装而成, 一个片段相当于一个镜头, 使文章结构呈现“块状叠加”的特点。每一个片段一个小标题, 或不设小标题, 仅用序号标明层次。虽是组装, 但必须用一根线贯穿每个片段, 使全文浑然成为一个整体。每个片段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表现主题, 共同支撑文章的观点。素材的剪辑组合主要体现的是一种强化功能, 具体组合类别可分为以下三类:一是同向强化组合, 取相似素材组合, 使论述说明的对象更具广度和力度。二是异向强化组合, 异中求同, 异中求新, 取相反或相对素材组合, 形成前后对比, 呈现两种价值取向, 突出强调其中一种, 给读者以极强的震撼力。三是延伸强化组合, 取呈递进关系的素材加以组合, 将情与理一步步引向深入。如有一篇高考满分佳作《英雄兴亡论顾虑》的主体部分就由三个片段组装:

巨鹿

阴风怒号, 旌旗猎猎。身后, 是英勇善战的江东子弟;身前, 是如狼似虎的暴秦之师。刚毅的神情现于面庞, 沉重的铁戟握在手中, 神勇的乌骓跨在身下。项羽, 正面临人生中第一次真正的考验!

渡船, 早已凿沉了;铁锅, 早已砸烂了;粮草, 早已告急了;退路, 早已没有了。他知道, 此时此刻, 只要有一丝的顾虑, 推翻暴秦、解救苍生的大业就会付之东流。

“杀!”一声令下, 江东儿郎们如滚滚江水, 杀向对面的秦军!项羽一马当先, 斩将夺旗, 士气大振!他几进几出, 如入无人之境!终于, 威风八面的秦军土崩瓦解!

残阳如血, 战马哀鸣。流血漂橹, 伏尸无数。项羽威风凛凛, 环视战场, 得意之形, 溢于言表。

乌江

匹夫自有得意日, 英雄终有落魄时。

残破的战袍, 疲惫的身躯, 迟钝的乌骓, 乌江畔, 昔日叱咤风云的英雄项羽, 孑然一身。面对冰冷的江水, 他神情凝重。

“霸王, 小人乃乌江亭长。得知霸王战事不利, 特来接应!请霸王快快上船, 汉军快到了!”

“上船?呵呵。”项羽摇了摇头。

“霸王, 胜败乃兵家常事。对岸就是江东, 以霸王的声望, 携数万之众卷土重来, 又有何难?”

“卷土重来?想当年, 我率八千江东子弟, 推翻暴秦, 是何等的豪气!如今, 纵使江东父老怜而王我, 我又有何面目见他们?时不我与, 又何谈卷土重来?”

终于, 他拒绝了亭长的好意。身后, 汉军蜂拥而至。一阵力战, 仅汉军伏尸数百。

可是, 他不想再杀人了。利剑出鞘, 颈项处一道裂口清晰可见。 一个伟岸的身躯, 轰然倒地。

残阳如血, 乌骓长嘶。岸边, 汉军在疯狂瓜分他的身躯。

咸阳

咸阳城里, 刘邦频频举杯, 踌躇满志:“项羽为我所败, 是因为我疑人不用, 用人不疑。韩信、英布纷纷倒戈, 项羽有一范增却不用, 焉能不败?”座下文武百官, 无不连连称是。

韩信垂首不语, 心中暗忖:“假如项羽能勇敢地渡过乌江, 昔日落魄的汉王, 又能在此意气风发到几时呢?”

这篇文章很好地运用了片段组装、剪辑组合法。第一组镜头是“巨鹿之战”的画面演绎;第二组镜头是“项羽自刎乌江”的画面剪辑;第三组镜头由“咸阳城庆功”的画面组成。三组镜头, 集合了项羽的主要人生经历和刘邦、韩信对他的评论, 共同演绎了项羽的英雄悲剧, 实现了时间和空间的大跨越, 使文章具有一种历史厚重感。同时, 三个片段的话题全都指向“顾虑”, 分别从“没有顾虑”和“顾虑重重”两个角度来论证。这种结构的好处是, 上下文无须过渡, 且一目了然。

5.点面结合, 拓宽深度。点面结合就是对一些经典的素材, 有的在“点”上铺开进行重点叙述, 有的则在“面”上进行一般性概述。这种方法就是通常所说的以一二例为主、其他例为辅, 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写法。此法适用于考试时见到话题或题目后, 一时想不到那么多可用的事例, 这时, 可从想到的那些与论点相近或相一致的有限的事例论据中, 选择自己认为较典型、较全面的事例论据稍作详细叙述, 并加以挖掘, 与之相关的其他事例论据则可简笔带过作次要叙述, 从厚度与深度方面加强文章的力量。如下面的文段:

渴求物质的价值观念让人们深陷物欲横流的漩涡。当人们被物质生活绑架的时候, 人们也就束缚了生活的快乐, 每天愁苦于难以满足的无尽的物欲, 逼迫自己选择生命的弯路, 如陈希同、刘志军、周永康等, 走向毁灭的结局也正是因为人生价值不同选择就不同。

于贪官如此, 于社会生活亦是如此。当今社会, 众多本应该踏踏实实做学问的大学教授和科研人员深陷论文抄袭、学术剽窃的泥潭, 在物质利益的价值观念里, 舍弃了精神的追求与渴望, 既失去了学术的灵感, 也丧失了生活的快乐。为了快速获得所谓的成功和名利, 他们放弃了自己本应该坚持的学术道路。……

——2015年高考山东佳作《价值观念决定选择》

文章通过“点”例——陈希同、刘志军、周永康, “面”例——众多本应该踏踏实实做学问的大学教授和科研人员深陷论文抄袭、学术剽窃的泥潭, 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 比较全面而深入地论证了价值观念在选择中的重要性。

6.妙引名句, 画龙点睛。围绕写作话题或中心题旨, 利用比较多的名言名句, 去组织文章结构。搜索一下记忆, 我们会发现, 名言精炼, 歌词新鲜, 俗语流行, 以这些作为写作素材, 在文章中巧妙引用古今中外哲人、名家箴言、警语或古代诗人的佳词丽句作为内容, 必能使文章意境深邃, 回味无穷。写作时可以直接引用, 也可以间接引用;可以全部引用, 也可以局部引用;可以浓缩引用, 也可以扩充引用;可以点化引用, 也可以组合引用。如:

由此观之, 过分的强硬与柔软都会导致人格缺憾的产生。真正和谐的自我, 应当如稼轩一样, 有“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的铁血豪情, 亦有“看美人头上, 袅袅春幡”的刻骨柔情;应当像龙应台一般, 有与儿子安德烈互通书信的慈母情怀, 又有愤而质疑“中国人, 你为什么不生气”的浩然正气。生而为人, 我们既要有对大是大非的恪守, 又应有对小情小爱的珍视;既要坚守住自己的人生准则与态度, 又应有对风花雪月灵敏感知的能力。

梁晓声有言:“以敢憎而与可憎较量, 以敢爱而捍卫可爱。以与可憎之较量而镇压可憎之现象, 以爱可爱而捍卫可爱在我们生活中的发扬光大。”善哉斯言!必要的强硬, 才可守住所真爱的柔软;适当的柔软, 方可凸显出真正的强硬。柔软与强硬虽泾渭分明, 但并非南辕北辙, 事实上, 他们相傍相依。

——2015年高考上海佳作《刚柔相济》

3.高考作文素材的积累与应用 篇三

一、培养意识,形成习惯

学问贵在“积”。对于写作而言,厚积才能薄发;胸藏万汇,方能吞吐翕张。从何处厚积?细心观察,留心体会,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观察事物,从大自然中寻找生活的真谛。搜寻生活的每一角落,正所谓留心处处皆学问,自有一片灿烂的天地,一方无尽的宝藏。

巴金在《文学生活五十年》中说:“我最主要的一位老师是生活,中国社会生活。我在生活中的感受使我成为作家。”写作要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可以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白居易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正是如此。人的一生,时时感知着生活,它们为我们提供着最鲜活的写作素材。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地关心时事、国事,了解时代特点,摸准生活的脉博,跟上潮流前进的步伐,会比被动地、零散地积累材料高效得多。

有效的信息从哪里找?报纸、杂志、电视、网络有大量的合适素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皆可关心;诸如食品安全、广州恒大足球现象、小悦悦事件、美国航天飞机整体退役、黄岩岛事件,最新发明和发现,社会热点、名人事迹、时尚动态、影视作品、文化交流等无不可入文。要求学生在阅报的时候、看电视的时候、上网的时候多思考、多联系,从而形成自己的思维习惯和积累素材的习惯,为写好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了解“虎照”新闻,可联系诚信、科学观念,观看中央电视台《赢在中国》节目,可体验团结、创新精神。如此,下锅的“米”便不难找到。

我指导学生写随感笔录、心得体会。指导他们透过一点点生活浪花,窥及市井百态,了解人生大舞台,明白生活底蕴。学生处于敏感的年龄阶段,他们对生活往往有许多独特而精辟的见解,这些见解恰恰是在激情驱动下的刹那火花,如果不及时把它记下来,也就瞬息即逝,因此应该要求学生养成“采蜜”的好习惯,把每天新颖而独特的感受都记下来,这样日积月累就为考场作文建立了一个丰富的素材库。

二、联类引申,调动素材

社会瞬息万变,信息纷繁芜杂,若寻找不得法,别说充分调动素材,反而可能让自己“眼花缭乱”而迷失其中。老师要加强“采蜜”方法的引导。那么,该如何让学生炼就“慧眼”?可采取“联类引申法”。

引申,顾名思义,一定要“引”,但更重要的是要“申”,不能只停留在所引事例和义理上。所谓“联类引申法”,是指从某一新闻、信息中触发个人思绪、积极调动素材库里的相关材料,引申深化开去,将原本可能很不起眼的素材经精心“调配”后,让其焕发出一般人意想不到的别样光彩,从而达到鲜、活的目的,成为作文的亮点。

比如,《中国青年报》曾有一则图文简讯:银川市科技馆启动“科技进校园”活动,图示为“机器人进小学校园”。面对这样一则毫不起眼的“边角”新闻,我指导学生从科技角度和意识角度去处理材料,挖掘适合题意的内涵:由这则新闻联想到不久前举行的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得到了国内外众多高校的关注、参与并取得了多项价值不菲的成果);再进一步联想到我国航天史上划时代的壮举天宫神舟太空交会对接成功,从而可以深化得出一些结论:国家乃至民众的科技意识正在快速提高;我国的科技实力不断加强;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在人民心中与日俱增。这样,原本看似很难进入文章的“石质”素材便为慧眼选中甚而至而成为“金玉”了。

联类引申关键是要抓好、抓紧触发点,并进行深思扩散。苏轼作诗有个经验是“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再难摹”,移至作文也是一样的。另外,触发点一定要抓准确,只有触发点准确了,道理才能说得清,引申发挥才会有明确的方向,才能顺畅地进行借题发挥,才能有的放矢。联类引申的触发点角度要小,切入的口子要小,就好像“定点爆炸”一样,才会有强大的爆破力;但要站得高,只有站得高才能切得准,切得深。

三、分类“贮存”,合理使用

素材的积累必须要整理分类:要时常浏览记诵;要对素材进行发散思维。最后一点尤为重要,它可以使我们的素材成倍地增长起来,还可以使许多素材“化腐朽为神奇”,翻出无数新意来。

拥有、挑选后,还要学会分类“贮存”,合理使用。老师要重视“酿蜜”的辅导,对学生“采来的蜜”,教师要鼓励学生及时“酿成蜜”,运用到写作中。老师要指导学生将泛读与精读、随意浏览与专题材料的搜集结合起来,让学生以全新而又独特的视角有意搜集建立一些素材库,如重大活动题材、道德修养题材、环境保护题材、人际交往题材、爱国题材等。如可将“感动中国”人物杨振宁、袁隆平归入到“个人修养”类;将钱学森、“神六”“神七”航天集体归入到“爱国”类;将温州动车组追尾事故的责任人和冒死拦车的收破烂老人归入到“社会”类等等,使素材库形成网络化。归纳贮存时可详可略,但都要遵循“真实、客观”原则。使用时可同类并举,可正反对举;可详尽举例,亦可概括举例。要求要分析到位,注意合理性、针对性和适用原则,准确反映题目要求和文章主题。

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由无目的关心生活到有意识注意社会生活,由害怕写作到樂于动笔、勤于动笔。最主要的是,学生在写作时不再无甚可写、下笔无言,或言必屈原、司马迁等人。他们已能把自己平时的积累与思考有机结合起来,熟练地将历史类、时事类等各种类型的素材糅合起来,写作出不错的文章甚至文质兼美的佳作。

学生勤于“采蜜、酿蜜”,养成了积累素材的习惯,写好作文并不是难事。学生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主动意识,就能善于发现大量鲜活的社会性强的素材,就能提高自身的责任感和分析能力,进而培养创新思维。将生活中的“石”点化成“金”成“玉”,进而雕琢成“器”,在写作时就能达到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之功效,当可避免无“米”之虞。

4.关于竞争的高考作文素材 篇四

关于竞争的高考作文素材1

羚羊的故事

一位动物学家在对生活在非洲奥兰治河两岸的动物进行考察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生活在河东岸的羚羊与河西岸的羚羊相比,不仅繁殖能力强,而且奔跑的能力也强。这位动物学家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他做了一项试验:从河的两岸各捉10只羚羊,彼此交换。一年后,送到西岸的羚羊繁殖到了14只,而送到东岸的羚羊仅剩下3只,其余的都成了狼的囊中物。

动物学家揭开了谜底:东岸的羚羊之所以强健,是因为它们附近生活着一群狼。它们为了活命,必须同狼进行“竞争”,因此,它们越活越有战斗力;而西岸的羚羊则相反,它们缺少天敌,没有生存能力,所以越活越弱小。

虎与豹子之间的竞争是一种“丛林法则”。在竞争的作用下,美洲虎的非凡生命力、生存能力被激发,提高了自己生命力。生存的竞争是提升能力的主要外在条件,竞争与压力是动物进化的基础。由于动物发展具有相对被动的特征,生存环境的竞争与压力往往是促进其发展的关键因素。

关于竞争的高考作文素材2

撒切尔夫人,永远争做第一

20世纪30年代,英国一个不出名的小镇上,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姑娘,自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父亲对她的教育很严格,经常向她灌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做在别人前面,而不落后于人。即使是坐公共汽车,也要永远坐在第一排。父亲从来不允许她说“我不能”或“太难了”之类的话。父亲的“残酷”教育培养了玛格丽特积极向上的决心和信心。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她时时牢记父亲的教导,总是抱着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尽自己最大努力克服一切困难,事事必争一流,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永远坐在第一排”。

玛格丽特上大学时,学校要求学生们上5年的拉丁文课程,她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精神,硬是在一年内全部学完了。玛格丽特不光在学业上出类拔萃,她在体育、音乐、演讲及学校的其他活动方面也都一直走在前列,是学生中的佼佼者之一。40年后,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政坛上出现了一颗耀眼的明星,她就是1979年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雄踞政坛长达11年之久、被世界政坛誉为“铁娘子”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

只有不断的竞争,才会有生机和活力,才能不断地克服困难,一直向前。

关于竞争的高考作文素材3

可乐的百年恩怨

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都盯死了对方,只要对方一有新动作,另一方肯定也会有新花样。可口可乐早在20世纪20年代便在古巴用飞机在空中喷出烟雾,画出“COCA-COLA”字样,可惜因为缺少经验而失败,百事可乐在1940年更是一下租了8架飞机,飞了14.5万公里,在东西两海岸城市,以机尾喷雾,写下百事可乐的广告。可口可乐当然要及时反击,为强化国民第一饮料的形象,可口可乐赞助了1939年的纽约世界博览会,并请名人啜饮,将其照片刊在杂志封面。但相比之下,百事可乐的宣传广告方式更有创意。他们专门设计了一套卡通片,而且还创作了一首看似极普通却风靡全美的广告歌曲。两大巨头在竞争中可谓不遗余力,使出浑身解数来击败对手,但结果却是二者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接受对手的存在并善待竞争对手,能够促进自身的发展。

关于竞争的高考作文素材4

竞争提高生命力

美洲虎是一种濒临灭绝的动物,有一对美洲虎生活在秘鲁的国家动物园。为了保护它,人们从大自然中单独规划出1500亩山地修了虎园,里面有山有水,房间里还装有空调,还有成群的牛羊兔供老虎食用,真是虎的天堂。奇怪的是,没有人见过老虎捕捉猎物,它只吃管理员送来的肉食,它经常躺在装有空调的房子里,吃了睡,睡了吃,身体发胖,经常生病。后来一位市民说:“虎是森林之王,不能只放一群吃草的小动物,至少也得放一只豹子吧?”虎园领导觉得很有道理,就捉了三只豹子投进虎园。这一招果然灵验,豹子不仅跟美洲虎争抢食物,而且还经常威胁到美洲虎的安全,美洲虎不再睡懒觉,时不时冲到豹子面前放肆地挑衅,没多久美洲虎就恢复了活力,恢复了健康,还让雌虎生下一只小虎崽。

要想成就一番大的事业,就要具备“永远争做第一”的竞争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自己斗志,攀上事业的顶峰。

关于竞争的高考作文素材5

双方都是赢家

“神州”和“万家乐”是旗鼓相当的两家大型热水器生产厂家。“神州”的广告语为“款款神州,万家追求”,而“万家乐”的广告语为“万家乐崛起于神州”。他们各自的广告语中都包含了对方的产品品牌。这样双方都能扬名获利。你把客户送到我这里,我把客户送到你那里。两种热水器迅速走进千家万户,为两家企业带来丰厚利润。他们在竞争中合作,实现了双赢。

竞争中需要合作。竞争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达到更高目标的手段。在竞争中合作应体现“双赢”原则。竞争对手不能相互排斥,造成两败败俱伤,而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关于竞争的高考作文素材6

雏鹰的竞争

每年春季,鹰都会产卵育子,一般一次生两个蛋。雏鹰从破壳而出就开始了竞争,只要爸爸妈妈带回食物,它们立刻张开嘴巴,大声地叫唤,希望将食物塞进自己的嘴里,而每次大鹰都会给头仰得最高、叫声最大的孩子喂食。但是,每次都是体格健壮、身体素质好的幼鹰吃到食物,因为它的头仰得更高。没几天,那只弱一点的幼鹰就会活活饿死。这就是大自然优胜劣汰的法则。

竞争力的提高在于政府、企业的共同努力,在于提高科技、知识的含量和资金的有效利用率。

关于竞争的高考作文素材7

法国:打造“竞争力集群”

为了增强创新能力、将科技成果更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从2005年起,法国政府斥资15亿欧元在各地扶持了60多个不同产业的科技园区,也称“竞争力集群”。如今,这种企业+实验室的模式,正在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它不但提高了科技转化的效率,节省了资金,还使得企业自主创新的热情空前高涨。法国的“竞争力集群”由多个层次组成,既包括实力雄厚的跨国企业,也有中小创新型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各合作伙伴组成常务理事会,负责园区的管理工作,并代为向政府申请资金,统一调配资金的使用。

没有竞争,就没有生存,也就没有发展。其实人生到处都存在着竞争,球场、赛场、战场、考场等。有竞争才有压力和动力。竞争能让人奋起直追,不断超越自我。

关于竞争的高考作文素材8

狼与羊的竞争

一位动物学家在对生活在非洲奥兰治河两岸的动物进行考察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生活在河东岸的羚羊与河西岸的羚羊相比,不仅繁殖能力强,而且奔跑的能力也强。这位动物学家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他做了一项试验:从河的两岸各捉10只羚羊,彼此交换。一年后,送到西岸的羚羊繁殖到了14只,而送到东岸的羚羊仅剩下3只,其余的都成了狼的囊中物。

动物学家揭开了谜底:东岸的羚羊之所以强健,是因为它们附近生活着一群狼。它们为了活命,必须同狼进行“竞争”,因此,它们越活越有战斗力;而西岸的羚羊则相反,它们缺少天敌,没有生存能力,所以越活越弱小。

5.关于竞争的高考作文素材 篇五

雏鹰的竞争

每年春季,鹰都会产卵育子,一般一次生两个蛋。雏鹰从破壳而出就开始了竞争,只要爸爸妈妈带回食物,它们立刻张开嘴巴,大声地叫唤,希望将食物塞进自己的嘴里,而每次大鹰都会给头仰得最高、叫声最大的孩子喂食。但是,每次都是体格健壮、身体素质好的幼鹰吃到食物,因为它的头仰得更高。没几天,那只弱一点的幼鹰就会活活饿死。这就是大自然优胜劣汰的法则。

竞争力的提高在于政府、企业的共同努力,在于提高科技、知识的含量和资金的有效利用率。

6.关于石头的高考作文素材 篇六

嗯,做为一颗潮流的、年轻的石头,我决定出去好好闯荡一番。

我一直在等待机会……有一天,太阳好像并没有照样升起,我也没听到小鸟的叫声。我有种不祥的预感。果然,来势汹汹的洪水从我的前面冲来,速度极快,似乎要把所有事物统统吞没。我闭上眼,心里又怕又喜。洪水把我冲走了。我一直闭着眼睛,因为我很害怕—我知道自己在洪水里!洪水一直流着,似乎再也停不下来了。这可苦了在洪水里的我了!我一会儿撞到树枝,它那锋利的前端和粗糙的树皮让我像是被刮下了一层皮;一会儿撞到岩石,我感觉我都要被撞碎了!更离奇的是我还被一只鸟带到空中,本以为脱离了危险,谁知又被扔了下去……唉,我突然很想念我的家。

不知过了多久,我感到不再头昏眼花了,便睁开了眼的,我惊呆了。哇!好美呀!我在一条江的下游!1这儿有一条马路,上面开着来来往往的汽车。2江上有座大桥,桥上也有车子,它们行色匆匆,披着星光和夜色,驶向那个我所不知道所向往的,远方……我感到十分快活,之前在洪水中受的苦一下子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我睡了一个好觉。

第二天,我呼吸着空气,听着小鸟的歌,心里无比雀跃。一个小女孩跑来,微胖的身子蹲下来,仔细地寻找着什么。突然,她发现了我,把我捧在手心,跟她的家人说了几句话,我便被装进了口袋里。总之,我跟着小女孩回家了。

小女孩把我放在桌子上,在角落里找着什么。那种不好的预感又来了。果不其然,我听到她对她妈妈说:“放不下了……只好送人。”我紧张极了,不知道自己接下来的命运会如何。后来,我被送给了一个小男孩。那个调皮的小男孩,“嗖——”地一声把我扔进了一条河里。没错,我又回到了河里,过着跟以前一模一样的、单调的生活。我的心中充满了无奈。

7.关于民权的高考素材作文 篇七

那么, 怎样使用课文中的材料让文章增色呢?

一直接引用

我们学过的课文, 有许多是名篇名文, 文中有不少思想和文采兼美的句子, 对这样的句子, 我们写作时可以直接引用, 把它作为文中论证的材料, 或是立论的观点。如:

曹操说:“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高尔基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 他的才力发展得越快。”雪莱说:“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自己。”贝利一生共踢进了一千多个球, 记者问他哪一个最精彩?他说:“下一个……”

这是2012年江西高考满分作文《不断追求, 不断进取》中的一段文字, 文章在确定了中心之后, 论述了不断追求、不断进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接着就紧扣论点, 引用曹操、高尔基、雪莱、贝利等人物的语句, 进行了有力的论证。

再看安徽高考满分作文《带着感动出发》的开头:

也许,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的壮美, 不曾感动过见多识广的你。

也许,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的辛酸, 不曾感动过历经沉浮的你。

也许,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待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的唯美, 不曾感动过风华正茂的你。

又也许,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的顿悟, 不曾感动过心如止水的你……

文章紧扣作文的主题, 将已学过课本中的一些诗句引用组合起来, 放在文章的开头, 不但很好地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而且提升了文章的文学底蕴。

但要注意的是, 因为是直接引用, 所以对文段的识记要准确, 要保证材料与课文高度一致。

二对照仿写

对照仿写有两种形式:一是对照课文中某些句子、段落或篇章直接进行仿写。如:

分不在高, 及格就行;学不在深, 作弊则灵。斯是教室, 唯吾闲情。小说传得快, 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 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 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 无作业之劳形。虽非游乐城, 堪比娱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

这段文字, 通过仿写刘禹锡的《陋室铭》, 对一些同学在学校“混日子”的现象进行了有力地讽刺。

二是对已有的素材 (与要写的作文间没有内在的联系) , 按照作文要写作的主题进行整合仿写。

例如, 我们要写的作文主题是“爱国”, 现掌握了如下文段:

没有长须飘拂的冯友兰, 没有美学散步的宗白华, 没有妙语连珠的吴组缃, 没有口衔烟斗旁若无人的王瑶, 北大的未名湖肯定会寂寞多了。

这段文字与“爱国”主题没有任何内在的联系, 但我们可以按它的思路 (先点明人物及其各自拥有的特征, 然后又与北京大学的未名湖相连) , 进行如下仿写:

没有“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 没有“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陆游, 没有“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 没有“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 爱国的天空必定黯淡多了。

仿写的文段, 筛选屈原、陆游、林则徐、鲁迅四个人物, 把他们对于爱国的有关认识, 运用排比和引用的修辞手法, 统一在“爱国”这一主题之下, 形成一个完整的句群。

三分析评论

所谓分析评论素材, 就是对所引用的素材进行一定的分析, 进行强化说明, 或是展开评论 (可以是加个简短的点评, 也可以是写几句读后感) , 使之能够更好地体现所要表达的主题。如:

才华横溢的贝多芬, 26岁时发现自己的听力渐渐衰退, 到了45岁时, 他的耳朵完全失聪了, 这种打击对一个音乐家来说是一种耻辱, 它折断和毁灭了一朵最美丽的花。

花被毁灭了, 但磨难却让贝多芬坚韧顽强地喷薄出蓬勃的生命绿色。他的《命运交响曲》用激昂的乐调唤醒了无数在困境中徘徊的人, 告诉人们怎样去扼住命运的咽喉;他的《英雄交响曲》也让我们明白, 英雄是那些为人类未来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人, 更是每一个能战胜苦难、战胜厄运, 重塑人生的人……

这段文字, 作者运用一个段落来阐述素材, 又用了一个段落专门对这个论据进行分析, 而且在分析的时候直接扣住了主题, 使素材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四想象扩写

当我们头脑中存储的素材比较模糊, 或比较简略时, 可展开想象, 对素材进行适当的扩写。这样既可以使论据更加丰满厚实, 又可以增强论据的说服力。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姬虞姬奈若何”, 面对滔滔江水, 面对彼岸的乡亲父老, 一代霸王也不由泪湿衣襟, 江水已随他人姓, 美人自刎在怀, 是乘船逃走, 重整旗鼓, 还是投身乌江, “死亦为鬼雄”?如果你正在项王身边, 是否会劝他“留得青山在, 不怕没柴烧”呢?江东父老们也期望项王忍辱负重, 说不定历史就会为此改写。然而, 项王最终选择自刎而死, 他认为应该死得有尊严, 他认为那才是他的英雄本色。一枝菊花的生命形态枯萎了, 但花香永世留香。

这是重庆高考满分作文《菊花飘香的时节》中的一段文字, 作者选取项羽这个极具个性的历史人物, 通过合理的想象, 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和人物的心理, 将“人物自我的认识与他人的期望”这一主题寓于生动形象的语言之中, 独具一格。

五概括压缩

当我们有很多素材, 但这些素材从个例上看不足以支撑我们的话题时, 或者对这些素材只知道大概而细节不详时, 可以将每个素材进行压缩, 用简单的一句话把最符合题目信息的东西概括出来, 构成一个排比论据, 这样不仅能增强文章的容量、厚度, 增强文章的气势, 而且还可显示出作者思路开阔、积累丰厚, 例子信手拈来, 有较好的文学素养。如:

人不能没有信念:林肯一生屡败屡战, 信念, 最终让他登上总统宝座;鲁迅弃医从文, 信念, 让他无怨无悔, 用犀利的笔, 拯救国民麻木的灵魂;史蒂芬·霍金病魔缠身, 信念, 让他战胜病魔, 在物理学上, 创下奇迹。信念是成功的基石。

短短一百来字, 作者聚集了林肯、鲁迅、霍金三个人的事例, 铺排成篇, 文气纵横, 有力地论证了信念的重要性。

又如:

汉朝的司马迁在饱经风雨、被处宫刑的情况下, 写下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贝多芬在双耳失聪, 孤独一人的情况下谱写下了著名的《月光曲》;陶渊明在穷困潦倒的情况下为我们写下了《桃花源记》的千古名篇。从古至今, 那些有所成就、名垂青史的名人, 谁不经历风雨, 谁没有收获过风雨之后的果实?

这段文字用司马迁、贝多芬、陶渊明等人成功之前无不经历风雨考验的事实, 深刻地揭示了“经历风雨”对人生的重要意义。

六归类拼接

“归类拼接”就是把几个素材, 按一定的内在联系, 巧妙地组合在一起, 共同诠释话题要旨。如:

勾践, 亡国之君, 为夫差灭国, 留下退路, 来到吴国, 十年磨砺, 卧薪苦胆, 忍辱负重, 终于崛起, 灭夫差, 兴越国。有志者, 事竟成, 卧薪尝胆, 三千越甲可吞吴。

项羽, 盖世英雄, 被刘邦打败, 未留退路, 来到乌江, 面江而泣, 自断退路, “无颜面对江东父老”, 终不渡河, 拔剑自刎, 成为失败的英雄, 英明一世, 糊涂一时, 留下千年一叹。

邓小平, 改革舵手, 被撤职迫害, 留下退路, 虽三起三落, 屡遭挫折, 但自己为革命, 却矢志不移, 哪怕最后只是保留党籍, 也决不放弃, 最终为中国找到了一条统一祖国大业、通向幸福的康庄之路。

可见, 无论古今, 为人处事, 留有退路, 海阔天空;不留退路, 自取灭亡。

这是选自学生习作《退路》中的几段文字, 作者立足于“退路”这一写作的中心, 从“留有退路, 获取成功”和“不留退路, 只能灭亡”两个不同的角度, 通过对比, 阐明了对“退路”的独特见解, 最后得出结论。这里作者运用聚合思维, 对素材进行归类整合, 统一到“退路”的写作主题下。

8.自制高考作文“素材小全” 篇八

开展这一活动是有一个由头的。从高考作文改卷场上反馈回来的信息是:作文材料旧,空洞无物。深入分析,这些现象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缺少鲜活的新例。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高三学生时间很紧张,没有空看书看报,更没有闲暇去思考生活与人生。观察力和触觉都变迟钝了。这对写作是非常不利的。学生经常抱怨,每周写作文,人都被掏空了。只进不出,感觉被掏空是很正常的。同学们在高三这一年中,如何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光有应试技巧,无异于无米之炊。为了从源头上解决这个问题,我创设这个活动让同学们思考人生,快速有效地积累素材。肚里有货,才能处变不惊,也不会出现因为迁就材料而造成偏题离题的情况。这个活动的全称是“自制高考作文‘素材小全’”。

所谓高考作文“素材小全”,是相对市面上纷繁复杂的厚重的“素材大全”而言。这种自制的“素材小全”由同学们自己提供素材,师生加以总结分类、装订成册。由于同学们提供的素材不仅贴切而且新鲜好用,比市面上卖的“大全”更易用好用。

我的做法是让同学们从听说读写多方面构造一个素材积累网络。这个网络由这几部分构成:读书笔记,每周练笔,课前演讲,堂上作文提纲训练,针对某一次作文话题做专项素材积累,从优秀作文中找素材,把语文课本中的材料进行归纳分类等。

有一个同学在课前讲话中,讲到史铁生的《命如琴弦》,另一个同学在周练中有感而发,写了一篇《命若琴弦——为活着找理由》。又有一个同学在课前演讲中讲到《狼图腾》的一个情节:狼捕羊时,非常善于等待。白天牧羊人在,狼不动声色,静静等待;晚上羊睡觉时,狼仍然没有动静,因为羊在这个时候警惕性仍然很高;一直等到羊憋尿时,狼才出动,羊最终惊恐奔跑,膀胱破而死。在之后写作中,不少人用到这个材料,有的为了论证最佳时机的把握,有的强调要等待。这些元素互相促进,拓宽同学们的接触面,加深对素材的印象。

制作“素材小全”具体的操作并不复杂,可以概括成十六个字:简易操作、分头收集、资源共享、专题归类。

(一)读书笔记

每周五篇读书笔记,形式多样,摘抄、点评、读后感、时评均可,字数不少于50字,每一则都可能是“素材小全”的内容。坚持写到“一模”,目的是让同学们每天保持一定的阅读,有一点时间去思考和感悟。读书笔记就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它化“无形”的阅读于“有形”的读书笔记,既保证了读,又促进了写,一石二鸟。而且50个字,对同学们来说,并不是很大的负担,容易做得到。实际上,不少同学把写读书笔记当成一种习惯甚至乐趣,一篇读书笔记写出一两千字也不少见。读书笔记写好了,在高考场上自然厚积薄发,水到渠成。

(二)每周练笔

每周一篇练笔,不少于800字。高三上学期不限话题,自由写作。高三下学期可隔周限话题。周练给等级,部分给评语。周练是对同学们写作的直接训练,由于内容不限,可以广泛地反映生活和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实际上也是一种素材的积累。

(三)课前演讲

每周固定一、三、五的语文课前5分钟给演讲,内容不限,同学们按学号顺序轮流上台。这不仅考验能搜取概括信息的能力,而且训练能形象生动的表达能力,经过一次演讲,印象深刻。演讲过的材料也就成了“素材小全”的内容部分。

(四)作文提纲

高三下学期,每一到两周可以进行一次堂上作文提纲训练,模式如下:

材料:枭遇到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题目:__________________

中心:__________________

例子:__________________

一堂课可以设计四个材料。下课收上来进行整理,好的立意与例子进行归纳。讲评完后,让同学们选择其中一个材料,写一个200字左右的例子,收上来继续整理,适当修改后印出来再发给同学们,作为素材积累。

(五)专项素材

上学期每两周一次堂上作文,下学期每周一次堂上作文,除了及时评改讲评外,还可拓展延伸,如就其中一次作文做专项素材积累。例如其中一个话题作文:有这么一句广告词: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是的,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舞台,只有放飞心灵才会得到最大的舞台,成就自己的梦想。请以“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在同学们的习作中挑出最贴切的例子,如:有人问三个砌砖工人:“你们在做什么?”第一个工人不假思索地说:“砌墙。”第二个工人想了想说:“我在赚钱养家。”第三个工人却说:“我正在建造世界上最富特色的房子。”后来前两个工人一生都是普通的砌砖工人,而第三个工人却成了有名的建筑师。以此类材料加以引导,让同学们领悟哪些例子最切题,然后布置下去,要求每位同学再找一个200字左右的例子,可以上网查,可以翻书报。同学们交上来后,老师修改做整理后印发返回。两个教学班就有八十个小故事,这八十个故事不仅是“志向”方面的有力例证,还可以引导同学们多角度发掘材料的立意,用简洁的文字把它概括出来,写在上面,在其他话题的作文中可以引用。

(六)优秀作文

优秀作文包括每次堂上作文教师挑出来的范文,每次大考年级甚至广州市挑出来的范文,还有每年《语文月刊》(7-8期合刊),以及手头的一些优秀作文集。这些优秀作文值得借鉴的有立意、结构、语言表达,当然少不了对其材料运用的借鉴。同样写苏轼、屈原的例子,为什么有的同学可以拿50分以上,有的只能在及格分上下?思考这个问题,就会发现这种积累素材的方法,积累的不仅仅是素材本身,还包括素材的运用技巧。

(七)语文课本

读了12年的书,即使任何课外书没有读过,能用好这十几年来课本的东西,高考也能写出好文章。2000年高考,一位山东考生的作文《冷香飞上语文》就将课文内容信手拈来,一样写得文采飞扬。可将课本的材料进行归纳分类:

1. 一个材料几个角度:《廉颇蔺相如列传》

2. 几个材料一个角度:

亲情友情:《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陈情表》

团结合作:《廉颇蔺相如列传》《六国论》《师说》

3. 把课文按照一些专题分类:

民心向背:《谏太宗十思疏》《孟子见梁襄王》《过秦论》

环境保护:《寡人之于国也》)(《阿房宫赋》

逆境成材:《报任安书》《滕王阁序》《勾践灭吴》

自信自爱:《将进酒》《师说》《鸿门宴》《游褒禅山记》

坚持不懈:《劝学》《离骚》《游褒禅山记》

这几种训练非常容易操作,同学们全员参与,收获面大。

分头收集

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同学们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在作文素材的积累上,我充分地让同学们自主合作,按照人物篇、自然篇、社会篇分组来收集资料。人物篇中按内容分为商界、体育界、科学界、娱乐界、政界等;按国别分为中国、外国;按时间分为古代、现当代。自然篇中分为植物、动物、景观和其他。社会篇分为历史和时事。对于有所耳闻的人物事件、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要求同学们知道多一点。比如:

大家都知道李嘉诚很有钱,但他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巴菲特作为股神,他最令人震撼的是捐了一大笔钱给慈善机构,那么究竟捐了多少?捐给了谁?他跟比尔·盖茨之间有什么故事?

什么是“蝴蝶效应”?……

熟悉的人不熟悉的事,熟悉的事不熟悉的细节,每个小组在自己的领域里尽情收集,素材的内容首先吸引自己,打动自己,然后试图去吸引和打动别人。艰巨的工作分开做,省时省力。再加上每个人的视野不同,展现大家的是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

资源共享

接下来就是让学生把优秀成果展示出来,实现资源共享。

前面提到每周练笔,同学们写完了,教师批完了,工作并没有结束,教师每周将优秀的周练(每班大概四五篇)复印出来,张贴在班上。不少同学会因为自己的习作偶尔甚至仅有的一次被张贴出来而充满自豪感,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同学们写作的兴趣以及关注生活和自我的积极性提高。其中精彩的内容收录到“小全”系列中去。

课前演也是如此,演讲完后要求同学们把自己的发言浓缩成200字左右的小短文,用word形式放在班级电脑的文件夹里,作为“小全”的一部分。一学期后,我将其整理起来,印成名为“2007届高三课前演讲材料”的资料,发给每位同学,例如:

未上过学的火箭之父

前苏联火箭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10岁时染上了猩红热,由于严重的并发症,他几乎完全丧失了听觉。学校不收他,母亲只好教他读书写字,可是两年后,母亲却患病去世了。在做守林员的父亲的鼓励下,他开始走上了自学之路。从小学课本、中学课本一直读到大学课本,自学了物理、化学、微积分、解析几何等课程。这样一个失聪的人,一个没有跨进学堂一天的人,由于始终如一勤奋自学、刻苦钻研,终于成为了学识渊博的科学家,为火箭技术和星际航行奠定了理论基础。(樊倩雯提供)

千里马易求,伯乐难逢

在一次工商界的聚会中,几个老板大谈自己的经营心得。其中一个说:“我有三个不成才的员工,我准备找个机会将他们炒掉。”“一个整天嫌这嫌那,专门吹毛求疵;一个杞人忧天,老是害怕工厂有事;另一个整天在外面闲荡鬼混。”第二个老板听了之后想了想,就说:“既然这样,你就把这三个人让给我吧!”三个人第二天到新公司报到。新的老板开始分析分配工作:喜欢吹毛求疵的人,负责管理质量;害怕出事的人,让他负责安全保卫及保安系统的管理;让第三个人负责商品宣传,整天在外边跑来跑去。三个人一听职责的分配,和自己的个性相符,不禁大为兴奋,兴冲冲地走马上任。过了一段时间,因为这三个人的卖力工作,居然使工厂的营运业绩直线上升,蒸蒸日上。千里马易求,伯乐难逢,正是这个道理。

(李智荣提供)

如是格式,整理下来,大概20页,这些材料,由于同学们听过一遍,再看的时候,印象很深。再加上是自己身边的同学提供的,所以兴趣更大,容易记牢。

专题归类

例如:

南美洲有一种奇特的植物:卷柏。卷柏的生存需要充足的水分,当水分不充足的时候,它就会把根从土壤里拔出来,让整个身体卷缩成一个圆球状,随风在地面上滚动。一旦滚动到水分充足的地方,就迅速打开,根重新钻到土壤里,安居下来。那么卷柏不走就生存不了吗?为此,一位植物学家对卷柏做了这样的一个试验:用挡板圈出一片空地,并隔绝一切可能让它移走的条件。不久,试验者看到了一个可笑的现象,卷柏在几次将根拔出准备游走,却动不了的情况下,便再也不动了。试验还发现,此时卷柏的根已经深深地扎入泥土,而且长势比任何一段时间都好,可能是它发现了扎根越深水分就越充足。

由此可见,不是环境的水分不够,而是卷柏没有直面问题。相反,只要它不逃避,伸展着根,积极地去寻找深埋在土地里的水分,最终将会枝繁叶茂。

(罗维提供)

不少同学提供的例子不仅贴切而且新鲜好用,这种自制的“素材小全”,比市面上卖的“大全”一类更好用更实用。

自制高考作文“素材小全”可能是新课程改革中最微型的“系统工程”。收集整理运用的过程中,人人都学到很多东西,可以体现其“知识性”;素材来自社会方方面面,可以体现其“社会性”,全过程都是同学们自己亲自发现、加工,并参与组织工作,可以体现其“实践性”。

搞“素材小全”是个细活,需要慢工,但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只要遵循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多元而简约地去强化,就能做到快速有效地积累素材。古语“观千剑而后识器,操百曲而后知音。”通过积累,同学们具备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使写作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一旦有机会表达,就灵活运用,厚积薄发。

9.关于美德的高考作文素材 篇九

一个建筑公司的朋友跟我谈起他失之交臂的生意时,频频叹息,颇感遗憾。

那是法国的一家服装公司想到深圳来做一个展销会,其中需要搭建一个巨大的舞台,于是找到他们。当然,同时也找到另一个德国独资的建筑公司,作为竞争对手。

当策划出来之后,他们准备与客户商谈。而在此之前,他们早已悄悄摸清德国公司的计划,对方开出的完成时间是20天。他们合计一下,这也正好是他们至少必须的建设时间。显然,这样他们就不占有很强的优势了。于是,他们就将策划中的建设时间强制改为了16天,整整压缩了4天,这就意味着他们得以超常的速度和强度去完成这个任务。即便如此,他们还是认为在这个速度著称的城市里,自己已经胜券在握了。

然而,结果却令他们大跌眼镜,因为客户居然还是选择了那家德国建筑公司,而且还给对方整整25天的时间。他们很诧异这样一个结果,于是特意上门去听取意见,结果对方解释说,他们在全世界的许多大城市都进行同样的展销会,搭建的都是同样一个舞台,他们得到的所有经验和数据表明,搭建好这样的一个舞台最少也需要20天。而他们公司的16天计划显然不能给大家一个完美的结果,同样他们的不诚实也让大家缺失了足够的安全感。

朋友顿时恍然大悟,懊悔不已。因为他明白了,这个商业社会里,人们首先追求的不是单纯的速度,而是足够让人安全的诚实。

这里还有另一个故事。在,中国一家刚创办的网络公司迎来了一个非常难得的大客户。他们的经理亲自接待了这个重量级的客户。对方拿着策划书,问那位刚刚创业的经理:“请问这个项目要多久可以完成?”

经理回答说:“6个月。”客户脸上露出了为难的表情,接着说:“4个月行吗?我们给你加50%的报酬。”经理不假思索地摇头拒绝道:“对不起,我们做不到。”

的确,按照当时的技术水平4个月是很南完美完成这个任务的,所以这位经理忍痛舍弃了唾手可得的巨大利益,诚实地拒绝了这桩大业务。

结果,客户听后开怀大笑,马上在合同书上签下了名字。他对经理说:“对您诚实的拒绝,我感到非常满意,因为这反映出您是一个很真实和稳重的人,而在您领导下的产品的质量一定是有保证的。”

两年后,这家小网络公司,的这位诚实的经理一跃成为“中国十大创业新锐”,一年后他又荣获了首届“IT十大风云人物”称号,而他的公司在短短的三年之内,从一家小网络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公司。

时至今日,这个经理的名字和他的诚实的信誉始终没有改变,他叫李彦宏,而他的企业的名字早已为世人所熟知,它的名字叫百度。

10.高考优秀关于人生素材的作文 篇十

都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那有何尝不是呢?如果此时此刻你在想“生活是什么?我为什么生活?而苦恼,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一个给自己准确的答案的话!那么,我可以告诉你:“观赏优美的风景,是感受生活;聆听如音符跳动的音乐,是感受生活;拼搏中的哭与乐,是感受生活;拥有真挚的友情,是感受生活;汲取书中的知识,是感受生活;享受无微不至的关怀,是感受生活……

生活如一顿佳肴,把酸、甜,苦、辣四种不同的味道,不同的人生,不同的理解,组成一桌色味俱全的佳肴。

或许,我们每天都在抱怨生活的不美好,世界对我们的不公平。那么我无庸置疑的告诉你:“生活中往往有不满意的时候,但你可以把不美好的转换成一个繁花似锦的世界,而这时,我们只需用乐观的心态去把生活楼入怀中!别再不开心,伤心,那是你把属于你的快乐拒之门外……

人有太多的抱怨,但我们为什么不能换个角度呢?用不同的思维看生活?

11.高考作文素材运用技巧例说 篇十一

1扩写素材

所谓扩写素材,就是指把一个原来比较简单、粗糙,内容比较概括的素材扩展生发成一则篇幅较长、内容丰满、生动形象的素材。如要求把“文天祥誓死不降元”这一则素材进行扩写,有个同学将其扩充生发成了这样一段文字:

面对着波涛汹涌的零丁洋,被捕了的文天祥陷入了沉思:北方早已为夷人所占,本希望跃马驰骋疆场,收复沦陷的失地,无奈自己被捕,失去自由,南山也陷入了元人之手。刚才降将规劝自己投降,令他心底顿起波澜。是啊,如投降了元人可以得到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不,不,我不能,我绝不能,我是宋朝人,我是宋朝臣!我应该为宋朝的尊严而活着。今天,就是我文天祥血染零丁洋之时……

扩写生发后的素材,内容更加丰富,情节更加感人了。但请注意,在扩写拓展时,一定要注重合理的想象和联想,而且要忠实于原素材的主题,切不可撇开或违背原素材主题而随意生发。

2压缩素材

压缩素材有两种情况。

其一,当碰到一则文字较多、篇幅较大,直接将它用在文中不合适,但又必须用的素材时,就必须对素材进行压缩。即删繁就简,保留其主要内容,缩成一则内容较短的素材。压缩时,保持主题不变,保留原素材的内容顺序。如下面这则素材:

在人来人往的洛阳街头,老人何海昌正在教身边的小乞丐读书。天气较冷,老人穿着破旧的棉衣,小孩紧靠在老人旁边。小孩双手似乎残疾,但是两人的表情都很认真。那个小孩叫何仙童,是他在伊川县水寨镇帮别人干活时收养的。老人说,他和孩子并不是祖孙俩。何海昌说,自己对孩子一直有愧疚感,因为有一年冬天他将仙童托给别人照看,大家在烤火时没注意,小仙童摔倒在火堆上,左手留下了残疾。老人說,他想看着孩子长大,有书读,将来有份工作,不要再乞讨。只要自己不饿着,就要教孩子读书。老人说,四年前他开始教孩子读书,读的是小学语文、数学和孩子们的读物,书是他花钱到书店买的。

如果要求以“善良”为话题,这则素材则可以写成:

何海昌与小仙童非亲非故,但他不仅收养了孩子,还买来书教孩子读书。他希望孩子将来有份工作,不要再乞讨。这是怎样的一颗善良的心啊!他的善良恰如滋润着一个弱小生命的那一滴甘泉,是吹拂过少年忧伤而疲惫的面容的那一阵凉爽的微风,是驱散孩子心灵恐惧的那一双真诚的眼睛!

其二,占有能够表现一个话题的几个素材,但若用其中一个又不足以支撑这个话题,或者对这些素材只知道大概而细节不详。此时则可将每个素材进行压缩,用极简洁的一句话把最符合题意的信息概括出来,然后以统一的表达方式罗列多个素材,构成素材排比。比如2011年高考全国卷优秀作文《天道酬诚信》的一段文字:

屈子一跃,一河碧水为之激荡,千载令名不朽;刘邦入守关中,之所以可以深得民心,在于履行约法三章,秋毫无犯;刘备跨有荆益,保其岩阻之碍,与邻国交好,于内则治民,诚信于民,是以三分天下;李世民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对百姓有诚信,天下人拥他为王,他便要为万千黎民百姓谋福祉,是以开创了“贞观之治”。

以上文字是对四个历史人物素材的缩写,在文末组成排比,文采斐然,文气充沛。

3拼接素材

所谓拼接素材,就是按一定的内在联系,把几个素材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共同诠释话题内涵,表达文章中心。这是一种借助素材快速成文的好方法,有横向排列和纵向排列两种方式。横向排列的各个素材之间是并列关系,它们从几个侧面来证明同一主题;纵向排列的各个素材之间则是一种递进关系,一个比一个更深入地来证明主题。

4翻新素材

一些人们熟知且被习用的素材,由于运用频率过高,会使阅卷教师产生审美疲劳。如果把这些内容巧妙地化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并赋予新意,就能化腐朽为神奇。这有两种形式:

“旧例新用”,如鲁迅的《故事新编》,用“现代”的观念将八个神话、传说演绎得淋漓尽致。素材翻新关键是要翻得恰当,有创意而不可沦为“戏说”“恶搞”。有充分的逻辑依据,才可对原作主题进行颠覆性的改造处理。多年前江苏考生的《赤兔之死》,就是成功的范例。

“常人新写”, 即借现实生活中的平常人、平常事或平常物,用一种较为少见或古朴的方式将其写成文章,以达到情理俱佳之目的的形式,主要从角度上出新。我们可以从历史上言之成理的“翻案文章”中得到启发,如唐代诗人罗隐的《西施咏》:“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诗作一反古人“女人是祸水”的陈腐观点,历史、客观地分析了家国兴亡的原因,堪称“翻案之作”的典范。当学生明了事理之后,即可进一步对世上万事万物进行多角度审视。如写橡皮“一心盯着别人的错误,却浪费了自己的青春”,是批评橡皮狭隘;而写橡皮“为了帮助别人改正错误,不惜耗尽自己的生命”,则是赞颂橡皮无私奉献。

5一材多用

事物的本身总是丰富多彩的,一则优秀的作文材料总是立体的,具有多元的属性,再加上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也有异,因此,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请看2011年高考全国卷满分作文《诚信之惑》中所运用的一则材料:

今年52岁的陶彩芬大姐是淮安市一名普通市民,每天清晨她走街串巷,卖豆腐供儿子上大学,维持生计。一天,她拾到一个装有1700元现金的皮包。在辗转找到失主后,失主竟说包里本有8100元现金,要求陶大姐赔偿不见了的钱。这件事经新闻媒体报道后引起轩然大波。很多人同陶大姐一样不明白,为啥做了好事却还沦落到现在这个下场呢?失主这样的行为,不仅会使依旧保有诚信的人们寒心,而且进一步加剧了整个社会的诚信危机。

作者用这则材料来论证“诚信之惑”这一观点,无疑是准确而有力的。因为陶彩芬大姐找到装有1700元现金的皮包的失主后,失主不仅没感谢她,竟说包里本有8100元现金,要求陶大姐赔偿不见了的钱。这就是诚信之“惑”,“惑”在有悖常理。作者运用这则材料的立足点在于“失主”。因此,如果我们变换一下角度,从陶彩芬大姐的角度审视这则材料,那么,它还可以用来论证“诚信”“善良”“道德”“无私”等论点的议论文。

有些同学在写议论文时,往往苦于无材料可用,其实,大家头脑中已经储存了不少材料,但为什么还会为材料匮乏而发愁呢?这就是由于这些同学不会高效率地利用自己所占有的材料,不善于一材多用。

上一篇:当前基层公安交警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下一篇:后悔 作文精选 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