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学家的名言

2024-08-18

幼儿教育学家的名言(精选9篇)

1.幼儿教育学家的名言 篇一

1)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想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颜之推,《颜氏家训》

2) 顽劣,钝滞,都足以使人没落,灭亡。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鲁迅

3) 六岁以前的教育是多么重要啊!所认要培养小学生,先须培养幼稚生,更须培养婴儿,即须培养婴儿的母亲,那才是根本的办法。 陶行知

4) 幼稚期(自出生至七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下一个基础,若基础打得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建造了。 陈鹤琴

5)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最大的区别,是家庭教育没有教材,没有课堂,它的教育力量就在于父母的榜样作用。儿童的天性是模仿,从咿呀学语开始,就模仿父母的语言和动作。以后父母的一言一行,无不深刻地印入儿童的脑海里。顾明远

6) 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古希腊】柏拉图

7) 一个人自幼受的训练,与一般人所受的训练如有不同,那么后来所形成的差别便会更大,甚至可以说是完全两样。【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8) 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的。【法国】卢梭

9) 我们应该切记人不是在大学才得到发展,而是自出生起其心理发展即已开始,而且在生命的最初三年其发展最为迅速。这一时期积极地关心儿童的发展比其他任何时期都更为必要。【意大利】蒙台梭利

10) 教育儿童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我们的儿童是我们国家的未来公民,也是世界的公民,他们将创造历史。我们的儿童是未来的父亲和母亲,他们也将要成为自己孩子的教育者……亲爱的父母们!无论何时,你们首先应当了解这件事情的重要性,了解你们对这件事的重大责任。【前苏联】马卡连柯

11) 缺少与同龄人交往的孩子,必然早熟,早熟就是生命过早失去弹性,过早定型,早熟必定早衰。早熟就是过早社会化,过早进入成人世界,儿童也因此过早失去天真与好奇,失去活力和想象力。让儿童像个儿童,一个社会就更有希望。

12) 人生不是百米短跑,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在起跑线上的落后不是不能改变的,更重要的竞争在于耐力,信念、健康,是坚持跑下去的恒心。

13) 任何身体或心理的疾病,如果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往往都是最难治愈和最严重的。

14) 如果孩子情绪狂躁,先检查一下他的睡眠。如果家庭中冲突不断,先检查一下全家人的睡眠。

15) 无论你到哪里谋生,无论你生活多艰辛,请一定带上你的孩子。孩子不在你身边,孩子就在更多的危险之中。

16) 下班的路,是回家的路。花更多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比什么都重要,人生的很多麻烦都是因为没有生活在自己家里造成的!

17) 改变孩子,要从改变父母开始。父母改变,孩子才能改变。

18) 孩子不需要担心,二需要关心;

19) 好教师很贵,坏教师更贵。好教师帮助儿童获得发展,坏教师是儿童发展的终结者。

20) 家庭生活的核心就是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父母尽到自己的责任了,其他方面就听从命运的安排吧!

21) 健康的孩子欣赏人,信任;病态的孩子嫉妒人,贬损人。

22) 努力让孩子生活在干净、整洁的环境中,对他形成对污秽邪恶的免疫力和抵御力大有帮助。

23) 美的生活。真实就是美。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

24)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25) 你要教你的孩子走路,但是,应由孩子自己去学走路。

26) 人的美丽可爱,不仅仅是由于他的容貌,首先决定他的精神面貌.一个品质高尚的人,永远是年轻和美丽的.

27) 如果这孩子的兴趣和热情一开始就得到顺利发展的话,大多数孩子将会成为英才或天才,这就是早期教育。

2.幼儿教育学家的名言 篇二

1 农村小学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 农村小学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比较多, 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沟通渠道单一。家校合作的沟通方式应当是多渠道、全方位的。但笔者对鹅池小学进行一定的了解后, 得知鹅池小学家校合作的方式主要有校讯通、书面通知、电话联系、家长会、家访这五种, 而且使用频率都不高。即使使用了, 由于多数监护人是50多岁以上的人, 对信息查看弄不明白, 文字更无法理解。

2) 内容狭窄, 深度欠缺。家校合作所涉及的内容应是相当广泛的, 所有与学生成长、教育相关的各个领域都应包含其中。但在农村, 教师与家长沟通的内容基本只局限于学生的成绩、放假时间、安全教育, 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审美、心理层面考虑甚少。

3) 单向为主, 互动缺乏。家校合作的过程应是家长与教师相互交流、配合支持、平等协作的过程。然而在农村, 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交流通常是单向的, 主动权常常掌握在教师手中, 家长极少有机会向学校传达自己的思想和看法, 双方互动较少, 从而降低了家校合作应有的功效。

4) 家校沟通缺乏平台。家校沟通平台应是家长委员会, 家长委员会中的学校和家庭两大主角, 也就是教师和家长 (监护人) , 监护人有上千人, 不可能全在这平台中, 成立家长委员会十分必要, 作为家长委员会的成员,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将学生在家庭的德、智、体、美、心理等方面的教育情况与学校的这几方面教育情况进行比对分析, 各自拟定工作目标, 齐抓共管, 达到双赢的目的。所以学校要搭建好平台, 为广大家长提供服务的平台。

2 影响农村地区家校合作的主要因素

2.1 来自社会方面的因素

1) 农村生活水平的制约。落后的农村生产力和较低的发展水平抑制了农民对教育的需求, 绝大部分农村人民把主要精力用在改善生活条件上, 经统计, 学校30%外出打工的学生家长在学生小学六年间从没有和学校沟通和交流过, 更没有过多的时间关注孩子全面健康发展, 也无法与教师保持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

2) 传统教育的影响。受当前考试制度的影响, 绝大多数家长只关注子女的学业, 忽略了子女其他方面的发展, 和教师的交流也仅局限于孩子的学习成绩, 不能和教师建立起一种长期的友好的合作关系。

2.2 学校方面的因素

1) 学校领导者的因素。在实行校长负责制的今天, 校长的办学理念直接影响了学校的发展方向和道路。然而现行的评价体系, 决定了许多校长把眼光紧紧盯在学校教学质量上, 而不明白学校教学质量只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就必然导致他们忽视了学校与家庭合作的重要作用。

2) 普通任课教师不愿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在农村, 普通任课教师与家长的接触频率明显低于班主任老师。这些教师不愿与家长沟通的主要原因是受市场经济的影响, 没有班主任津贴, 也就没有他的事, 再有就是他们的时间与精力不允许。

3) 教育经费的短缺, 也是制约家校合作的重要因素。家校合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要有一定的经费保障。而我国农村普遍存在教育经费短缺的现象。许多农村学校都把有限的经费用在改善办学、办公条件上, 没有多余的资金作为家校合作的使用经费。

2.3 家庭方面的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也是他们的终身老师, 对青少年的健康快乐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 家长对家校合作的认识程度, 直接影响合作的效果。

1) 家长的受教育程度, 是影响家校合作的主要因素。家长受教育程度越高, 对家庭教育的把握越好。在农村, 由于长期受生活水平的制约, 学生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对学生学习的要求就不高, 能把小学混毕业就尽责了, 农村家长的文化程度和对学生学习的要求普遍不高, 他们对家校合作的意义、作用缺乏深刻的认识, 这给家校合作带来了严重的阻碍。

2) 家长认识的错误, 阻碍家校合作。部分家长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 没有认识到参与“家校合作”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他们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了, 一切的责任就是学校的, 要关心只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 在其他方面却置若罔闻, 最终间接阻碍家校合作的正常进行。

3) 家庭的经济状况, 影响家校合作。农村落后的经济状况, 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投人, 为了挣得更多的钱, 许多家长都投身于工作, 无法细心照料子女, 更无法与教师及时或经常进行沟通, 严重影响了家校合作。

3 提高农村地区家校合作有效性的策略

3.1 政府层面

1) 学校加强软件的建设, 尝试使用主题讲座、家长学校、亲子互动、建设网站等多种方式进行改善。通过家校活动的开展, 让家校合作能得到政府在经费、人力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给予学校资金、人力等方面的帮助。

2) 学校和家长对家校合作的理念理解得还不透彻, 学校通过新闻媒体宣传家校合作的理念, 促使家长和学校的教育目的统一。

3.2 学校层面

1) 充分利用互联网。鹅池小学的“校讯通”网站功能过于单一, 主要就是通过网络向家长发短信通知, 而且该网站只有教师才能进入, 家长是不能进入的。笔者认为, 可以在“校讯通”上构建了家校信息互动平台, 为家长提供一个与教师方便快捷的沟通渠道以及为家长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的网络环境, 构建一个教师、家长和学生三方的学习共同体。在网站上, 学校可以发布学科资料、家庭教育指南、信息公告等, 让家长对学校进行监督检查, 并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家长也可以参与到网络互动中, 发布自己的教育经验、感想, 与教师和其他的家长进行互动、交流。这样, 就能将家庭与学校联系起来, 使家庭参与到学校教育中, 实现学校和家庭两种力量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协调, 促进“教育社会”的形成。

2) 建立家长委员会。在家校合作工作中, 学校应努力拓宽家校合作的渠道, 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 设立家长开放日、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定期进行家访、建立家长学校等一系列的活动, 让教师和学生、父母和子女、家长和老师之间有良好的沟通, 让先进的理念、创新的思维、鲜活的知识伴随着思想和情感, 在彼此之间的交流互动中积极有效地沟通渗透。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充分利用各种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母亲节、感恩节开展了孝敬教育, 比如给妈妈送一束康乃馨, 给妈妈写一封感谢信, 给最亲的逝者写一封感恩信等, 为了增加活动的实效性, 我们也要求家长给子女回一封信, 让孩子与家长进行沟通, 以增进彼此的情感, 了解各自的内心需求, 化解相互间的矛盾, 也为家长与孩子的交流开辟了一个渠道,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过后, 我们征得家长同意, 把部分书信刊登在《家长报》上, 分发给全校的家长阅读。在阅读中, 通过了解同龄孩子的心理、精神需要等, 许多家长懂得了与孩子沟通的更多技巧。

3) 以家校联谊为抓手, 共建学校的特色活动。学校结合学校的特色——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溪号子”基地建设、十佳小歌手、骨干山脉教育共同促进体以及酉、黔、彭边区教师男子篮球联赛等一系列有影响的活动的开展, 让家校管理形成一种全力, 促进学校教育的腾飞。

3.3 教师和家长层面

1) 互相理解、互相沟通。许多家长和教师对家校合作的理解不全面, 对家校合作活动中各自的职责不明确, 致使家长和教师合作的态度不积极。因此, 首先要相互理解, 相互信任。信任是家校合作的前提, 学校应提高管理透明度, 家长应打破传统的重视智育和推卸责任的观念, 积极主动多层次的参与家校合作。其次要明确双方各自的权利义务。学校应给予家长配合、参与和监督学校教育管理的权利, 家长在行使权利的同时, 也应尽可能的履行义务, 支持、配合家校合作。

2) 共同提升自我, 互相支持信任。教师与家长都应不断提升自我, 只有提升了自己, 才能更好地配合对方, 支持和信任对方。同时, 教师应注重情感投入, 急家长所急, 想家长所想;注重交流方法, 拉近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距离;拓宽交流渠道, 密切家庭学校的联系。而家长要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 及时向教师反映孩子各方面的情况, 判断性地接受教师的指导, 及时发现并指出教师的错误。

3.学家的名言 篇三

2、人性是充满惰性的,没有到生死关头,是不会使尽全力来付出,但有智慧的人,并不会把自己逼到谷底才努力,而是预见自己不努力的未来,将是沮丧、绝望,被众人唾弃,若等到丧失所有资源才觉悟,那时通常年岁已长,时机也已过了。

3、夫书禀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 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4、一个人只有在宁静中,心绪才会像秋水一般清澈,这时才能发现人性的真正本源。

5、鄙人性情,向来专作独任其难之事,尤专作费力不讨好之事。

6、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7、如果不能确知命运指派给我们怎样的角色和使命,我们就无法继续活下去。 只有那些追寻生命探求人性的人才会这样呢。

8、人性最可怜的就是:我们总是梦想着天边的一座奇妙的玫瑰园,而不去欣赏今天就开在我们窗口的玫瑰。

9、爱情,不是得到,就是学到。接受人性会有卑劣面这一点,然后,爱到不爱时转身。

10、恋爱的时间能长尽量长。这最少有两点好处:一,充分,尽可能长的享受恋爱的愉悦,婚姻和恋爱的感觉是很不同的。二,两人相处时间越长,越能检验彼此是否真心,越能看出两人性格是否合得来。这样婚后的感情就会牢固得多。

12、人要面子树要皮。人存在于社会上,要扮演各种各样角色,特别是在互相的交往中,需要一定的尊严来支撑,这是人性的弱点。明白了这点,才能体会到敬字的必要性。

13、你所遇到的人都是对的人,你所经历的事都是注定的事。不受点伤,怎么知道你的内心有多强大。人性中最坚不可摧的一部分,永远和爱有关,和自己的心灵有关。做个勇敢的人,学着去承受命运给你的每一个耳光。

14、人是在动物和超人之间一条绷紧的.绳子一条越过深渊的绳子。

15、不要考验人性,千万不要 它根本不堪一击。

16、人类有许多高尚的品格,但有一种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顶峰,这就是个人的自尊心。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18、马的眼神像一潭深泉,透彻而又深不可测。我一直觉得马可能是一种会说话的动物,就像《西游记》中的白龙马一样,它是通人性的,懂感情的动物。

19、在道德的抉择上也是如此。我们永远不能把错误归咎于人性或人的软弱等等。我们可以发现时常有成年男子做出种种令人厌恶的行为,却把这样的行为归咎于男人天生的坏毛病。可是世上没有男人天生的坏毛病这种东西,那只是我们用来避免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借口罢了。

20、人性之美才是永恒之美。

21、爱从来不是清浅的,那里面有成全,有忍耐,有付出,有等待,爱是初次遇见砰然心动,是百转千回依旧挂念,是颠沛流离时还在身边,爱是一个诺言,也是一场盛宴。爱有时候是对人性的最大考验。

22、对世界的信任源于对人类的信任,即使我们并不完美,但仍然坚信人性本善。

23、礼貌之于人性如同热量之于蜡烛。 叔本华

24、古往今来的雕塑家,往往在坟墓两旁设计两个手执火把的神像。这些火把,除了使黄泉路上有点儿亮光之外,同时照出亡人的过失与错误。在这一点上,雕塑的确刻画出极深刻的思想,说明了一个合乎人性的事实。临终的痛苦自有它的智慧。巴尔扎克

25、要追求真理,认识真理,更要依赖真理,这是人性中的最高品德。 培根

26、其实细想想,那些被我们所唾弃的人,他们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些我们自己的影子。人性很有趣,我们最痛恨的,是从别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短处。阅历越深对人对事越会宽容,这其实是对自我的一种接纳。所以,管好你的脾气。戾气,恰恰彰显了你的短板。

28、人们往往把任性也叫做自由,但是任性只是非理性的自由,人性的选择和自决都不是出于意志的理性,而是出于偶然的动机以及这种动机对感性外在世界的依赖。 黑格尔

4.数学家的名言 篇四

1、数学是各式各样的证明技巧。 —— 维特根斯坦

2、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 华罗庚

3、在数学中最令我欣喜的,是那些能够被证明的东西。 —— 罗素

4、二分之一个证明等于0。 —— 高斯

5、给我最大快乐的,不是已懂得知识,而是不断的学习;不是已有的东西,而是不断的获取;不是已达到的高度,而是继续不断的攀登。 —— 高斯

6、宁可少些,但要好些。 —— 高斯

7、数学对观察自然做出重要的贡献,它解释了规律结构中简单的原始元素,而天体就是用这些原始元素建立起来的。 —— 开普勒

8、现代高能物理到了量子物理以后,有很多根本无法做实验,在家用纸笔来算,这跟数学家想样的差不了多远,所以说数学在物理上有着不可思议的力量。 —— 邱成桐

9、一个国家只有数学蓬勃的发展,才能展现它国立的`强大。数学的发展和至善和国家繁荣昌盛密切相关。 —— 拿破仑

10、新的数学方法和概念,常常比解决数学问题本身更重要。 —— 华罗庚

11、在数学中,我们发现真理的主要工具是归纳和模拟。数学名人名言—— 拉普拉斯

12、数学方法渗透并支配着一切自然科学的理论分支。它愈来愈成为衡量科学成就的主要标志了。 —— 冯纽曼

13、第一是数学,第二是数学,第三是数学。 —— 伦琴

14、历史使人贤明,诗造成气质高雅的人,数学使人高尚,自然哲学使人深沉,道德使人稳重,而伦理学和修辞学则使人善于争论。 —— 培根

15、我总是尽我的精力和才能来摆脱那种繁重而单调的计算。 —— 纳皮尔

5.科学家的名言名句 篇五

古往今来,名人或普通人的经验和准则被浓缩成一句句名言警句,科学家的名言名句有哪些你知道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1、智慧不属于恶毒的心灵,没有良心的科学只是灵魂的毁灭。――拉伯雷

2、我在科学方面所做出的任何成绩,都只是由于长期思索,忍耐和勤奋而获得的。――达尔文

3、科学的惟一目的是减轻人类生存的苦难,科学家应为大多数人着想。――伽利略

4、在科学上,每一条道路都应该走一走,发现一条走不通的道路,就是对科学的一大贡献。……那种证明“此路不通”的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就让我来做吧!――爱因斯坦

5、科学的伟大进步,来源于崭新与大胆的想像力。――杜威

6、要学会做科学中的粗活。要研究事实,对比事实,积聚事实。――巴甫洛夫

7、科学的进步取决于科学家的劳动和他们的发明的价值。――巴斯德

8、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的长河中有无数礁石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华罗庚

9、我首先要求诸君信任科学,相信理性,信任自己,并相信自己。――黑格尔

10、科学家的`天职叫我们应当继续奋斗,彻底揭示自然界的奥秘,掌握这些奥秘以便能在将来造福人类。――居里夫人

11、科学的领域是广大的,人类的生命却是很短的。――巴尔扎克

12、科学研究能破除迷信,因为它鼓励人们根据因果关系来思考和观察事物。――爱因斯坦

13、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爱因斯坦

14、在科学上,我们应该注意事,不应该注意人。――居里夫人

6.幼儿教育学家的名言 篇六

杨石先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化学家, 曾用名杨绍曾, 1897年1月8日生于杭州一个没落封建官僚家庭, 祖籍安徽怀宁。

杨石先六岁时, 离开杭州, 到了济南。11岁时又随家迁津, 考入了天津民立第二小学。13岁时考取刚刚成立的清华留美预备学校, 在这里接受了中学及初级高等教育。

清华学堂设中等、高等两科, 各修业四年。杨石先学习很刻苦, 过度的劳累, 损害了他的健康, 经常咳嗽, 一患感冒就很不容易治好。这件事引起了周诒春校长的关注, 他发觉学生们的体制存在问题。为此, 他采取了强制体育锻炼的办法。杨石先长久以来养成了不好动的习惯, 常常逃避上述约束。一次周校长到操场巡视时, 发现他躲在僻静处看书, 便严厉质问:“你为什么违反校规?这样会把身体搞垮的。”又问:“你将来想干什么?”杨石先说:“当个科学家, 用科学技术救国。”校长告诫他:“你的志向虽好, 但像你这体格, 将来如何耐得劳瘁, 学成也无法任事, 谈何救国!”校长的话给了他很大震动, 从此便强制自己参加体育锻炼。起初不过勉为其难, 慢慢地便领略到它的益处。登山、踢足球是他最喜爱的运动, 国内名山他爬过很多。

杨石先从小立志成为一名科学家, 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但生活对他并不格外宽厚, 他曾遇到了外语的障碍、病痛的困扰和宗教的诱迫, 如果不是为了追求一种崇高的理想, 当时这些就足以使他垂头丧气了。但他凭着拯救祖国的赤子之心, 经过八年的寒窗苦读, 终以优异成绩完成了清华的学业。1918年夏, 他告别了祖国赴美留学。

美国康奈尔大学是一所学术优良的学校。杨石先入该校最有名的农科学习。康奈尔大学很重视大学部的教学水准, 初等课程常由著名教授讲授。但后来, 学校有名的农学教授大都被派往欧洲, 帮助恢复那里遭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破坏的农业。杨石先并未因此感到十分沮丧, 他决意另辟蹊径。他看到, 化学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他受到的植物学教育, 又使他发现, 农业的进步也是和应用化学的成就分不开的。于是, 第二年他决定改修化学。

他身在异域, 常常为祖国的衰弱而忧虑。念及祖国的前途, 越发使他刻苦学习。他经常带着简单的午餐走进教室、图书馆和实验室。他的各门功课总是班里的前三名。1921年, 他取得应用化学学士学位后, 进了研究院。1923年, 当他只差一年读完博士学位时, 由于家境变迁, 他只好接受导师的建议, 用完成的部分论文通过了硕士学位考试, 启程回国。

回国途中, 他在船上与清华同学李济相遇。李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后已受聘于南开大学。李济问:“有没有接洽什么机构?”杨石先告诉他:“已有人推荐去浙江大学。”李济介绍说:“南开张伯苓校长办学出色, 那里正缺化学教授。”当时的南开大学尚处初创期, 远不是一个学府胜境。但是, 杨石先经过一番考虑, 还是选择了待遇虽微薄, 而受政治势力影响较小的私立南开大学, 作为他潜心追求“教育救国”的道路的起步之地。

在南开, 杨石先与邱宗岳教授通力合作, 担负着全校化学课的教学, 深得校方信任和学生爱戴。1929年, 他得到学校资助, 再次赴美深造。张伯苓校长对他说:“你是南开享受教师学术休假的第一个人。”他在耶鲁大学任研究员, 进行杂环化合物合成得研究工作, 因成绩出色被推选为美国科学研究工作者荣誉学会会员。1931年, 他在获得化学博士学位后, 取道欧洲, 访问了许多著名学府。在德国, 他谢绝了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威朗教授的挽留, 于九一八事变前两日, 经西伯利亚回国, 继续在南开大学执教。

在教学中, 杨石先要求严格却不苟求, 待人平易但绝不允许学习懈怠。他非常关心学生, 尽量缩短师生间的距离, 使学生能够对学习的内容有深入的了解。一位美籍中国血统学者回忆他30年代大学生活时曾写道:“南开大学不仅是一个教育组织, 而且是一个大家庭。师生间的距离可以说没有。杨石先老师的化学课对我说来, 并不是本系课程, 但是他对每个学生单独的关切, 过了几十年的长远时间, 还是历历在目。”杨石先与学生间的这种融洽关系充分体现了后来为人称道的南开的一种优良校风。

30年代的南开大学已初具规模。为使化学系成为国内学术优良的系科, 杨石先认为, 南开化学系基础尚不雄厚, 如各方面平行发展就无法和一些著名大学相比, 应搞出自己的特点来。他提出以有机化学为重点的发展方向, 并得到系主任邱宗岳教授的支持。其后, 他们陆续从国外聘请了多位长于有机化学的教授来任教, 这就为南开化学系后来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化学是实验的科学。杨石先不仅非常重视基础理论的教学, 而且很早就注意到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因为他在美国留学时, 兼管过实验室工作, 曾亲眼看到有些中国留学生疏于实验操作, 以致常常用饭费赔偿损坏的仪器, 结果不得不忍痛改换专业。他常常以此告诫学生, 只在读书方面下功夫而忽视实验能力的训练是不行的, 因为任何理论和假设都必须通过实验来验证, 真正的知识是从实验中获得的。为此, 他亲自从国外购买仪器, 不断完善实验设备, 并经常到实验室指导学生做实验。四十年后, 他针对教学和研究工作中不重视实验的时弊, 又多次重申上述主张。由于他的努力倡导和躬亲示范, 重视学生的基本科学训练已成为南开几十年来师承的传统, 并在国内化学教育领域中有着很大影响。

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 战火蔓延天津。当时日寇经常到学校窜扰, 情势十分危急。张伯苓校长正在庐山开会, 杨石先和黄钰生秘书长便组织师生作撤退准备, 把大部分图书和少量贵重仪器装箱运往英租界。7月29和30两日, 日寇飞机、大炮对南开大学进行野蛮轰炸。他们不顾个人安危, 冒着硝烟炮火, 指挥师生乘小木船往学校附近的苇塘、稻地里疏散。轰炸之后, 本斋图书馆、秀山堂及部分教职员宿舍均遭兵燹之祸;他家也被日军洗劫。当他撤离学校时, 除身上一套单衣和一架照像机外, 其他财物几乎荡然无存。

1937年8月28日, 北大、清华、南开在南京筹组长沙临时大学。杨石先与南开经研所方显庭教授辗转到长沙, 投入联大筹组工作。稍后, 三校迁滇, 更名西南联合大学。在此时期, 杨石先被推选为理学院化学系和师范学院理化系主任, 1943年任教务长。当时, 因为张伯苓校长常驻重庆, 专心致力于南开中学的建设, 所以杨石先和黄钰生便共同代理南开大学在西南联大的事务。在学者名流荟萃的西南联大, 他之所以为人推重, 既是由于他的学识, 同时也是由于他的思想品格和作风。他办事公道, 以身作则。当时理学院在昆明城北门外, 工学院在西南达西会馆, 两院间没有交通工具, 许多教授不愿去工学院上课, 杨石先推甘就苦, 亲自去上课, 大家见系主任带了头, 谁也不再推诿了。

杨石先器重人才, 奖掖后进, 对每一个好学的学生都非常爱惜, 总是以极大的热情为他们指导求知的门径。化学家蒋明谦教授谈过这样一段经历:1941年他考取公费留美生后, 曾分别给三位导师写信, 但只得到杨先生的回信, 而且是十多页的长信。信中对他如何选择学校导师、课程乃至行装、旅程、礼节等都详尽给予指导。杨先生的指导和帮助, 给我铺平了通向专业的道路, 使我能够在学术思想上有一定的见解。我愿将杨先生诲人不倦的精神世代相传下去。

杨石先不仅关心学生和青年教师在业务和品德上的成长, 也非常关心他们的生活, 对那些经济拮据的青年, 经常给予热诚的帮助。无机化学家申泮文一度就是靠着他的资助才度过了停学的危机。量子化学家唐敖庆也曾得到他的照顾。唐敖庆在一篇文章里披露:“1943年, 我爱人从家乡到昆明与我结婚。当时我们的生活很困难。杨老师知道后, 先是介绍我当家庭教师, 后来又介绍我到中学兼课。通过这些额外收入, 免除了我一家的饥馁。”

1982年, 杨石先以望九之年重返故地。置身于西南联大旧址——昆明师范学校校园。使杨石先感到惊异的是, 他已无法寻找留在记忆中的昔日生活的痕迹。联大是抗日战争的产物, 一切都带有战时色彩, 校舍分散、简陋、破旧。现在映入眼帘的却是秀丽的校园。当他来到一椽茅舍前, 他久久打量着这唯一保留下来的以泥坯为墙、茅草做顶的联大教室, 风趣地说:“记得当时还有一种铁皮顶的教室。夏天泥土长上草, 雨天铁皮顶奏乐, 讲课要大声喊叫才行。”不论是谁, 站在这历史遗迹前, 总会要问:联大在这样地条件下, 为何能培养这么多优秀人才?杨石先告诉大家:“因为师生们都关心着祖国的前途命运。在整个联大期间, 看不到对祖国明天丧失信心的情景。当时条件很差, 但恶劣环境磨砺了大家的意志。同学们怀着中兴之志刻苦读书, 许多人的论文是在茶馆里完成的。所以当时在昆明开茶馆已成盛业。”他举例说:“就以化学系为例, 我们想尽一切办法改善实验条件, 有时冒着土匪打劫的危险到云南内地去买药。另外尽量多开一些高级的课程。联大学生毕业后到国外去, 基础理论非常扎实, 一旦掌握了先进的实验手段, 便会在科学上获得成功。联大的许多教师, 不论才学、品德都为人敬重, 不愧为人师表。”在行将告别故地之际, 他伫立在西南联大纪念碑前, 无限感慨地说:“科学人才和革命志士的同时涌现, 给联大带来了殊荣。这种优良学风和革命传统, 在新的历史时期, 依然可以激励一代后人!”

1945年, 抗战胜利前夕, 杨石先赴美考察教育, 在印第安纳大学做访问教授, 从事一种中国植物抗疟要素的化学性能的研究工作。由于他的出色工作被推选为美国“化学荣誉学会”会员。1947年, 当他准备回国之际, 该校研究院院长挽留他说:“你们国家正在打仗, 华北就要成为战场。您可以把家眷接来, 在这里从事研究工作。我们非常需要像您这样有才干的人。”杨石先毫不迟疑地说:“我们国家更需要人, 我要把知识奉献给祖国。”他毅然放弃了优越的研究条件和生活待遇, 踏上了归途。回国后, 他始任南开大学教务长, 后任代理校长职务。

1948年冬, 天津近郊响起了临近解放的隆隆炮声, 一些人相继而去, 而杨石先谢绝了几次的劝行, 期待着新生活的开始。

1949年1月天津解放。9月, 他作为教育界的代表出席了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0月1日, 他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城楼, 周恩来总理把他介绍给毛主席, 他的心被一种难以言状的感情所激荡。处在新中国诞生的伟大时刻, 聆听着毛主席发出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庄严宣告, 他情不自禁的流下了眼泪。

新中国成立后, 杨石先担任了南开大学校委会主席, 后任副校长、校长职务。1954年9月周总理在中南海单独接见了他。他向总理汇报了工作。当他讲到一直为兼职过多而困扰时, 总理亲切的向他解释:“建国不久, 许多事情要做, 有才干的人为什么不能多做些事?当然二十几个兼职太过分了。你教了三十多年书就没有得力的学生、助手?学校的行政管理可以找个有威信、能办事的教师和懂政策的老党员帮助你, 叫他们做校长助理。头半年自己抓得紧些, 叫他们经常汇报;半年后, 能称职的, 你就推荐他做副校长, 大部分事你就不必经常过问了。这样你的行政工作负担不就减轻了嘛?”总理接着指出:“你是科学院学部委员、化学组组长, 应把力量集中在科研工作上。我国科研队伍很小, 力量很薄弱, 应尽可能地加强这方面工作。”然后, 总理问:“过去你曾有过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想法, 救了国没有?国民党只把你们当作装潢, 根本谈不上发挥你们的作用。现在时代不同了, 中国共产党将为知识分子提供用武的开阔天地。”听了总理的话, 他感到思想开朗, 心情舒畅。之后他遵照总理指示, 妥善地处理科研及行政工作的关系。党的关怀和期望, 激励他不断取得政治上、思想上的进步。1960年3月21日, 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杨石先一向坚持认为高等学校应同时担负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他经常强调, 同时注重教学和科研是南开大学的优良传统。他说:“南开大学很早就认识到科研的重要性。在解放前尽管他是一个规模不大的私立学校, 却有一个经济研究所, 一个应用化学研究所, 开国内大学从事科研之先河。”

同时, 他坚信并遵循周总理的正确指示, 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科学研究方面。通过长期观察, 他发现国际上农药研究有从无机农药、植物性农药向有机农药过渡的趋势, 于是他首先在我国倡导并实践有机农药化学研究的方向, 开始合成一系列新植物激素。1956年, 他从磷酸酯类结构的改变会带来生理作用的变化这个特点出发, 又着手研究当时国内尚属空白的有机磷化学。1956年, 他参加了周总理亲自主持的我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制订工作。为适应我国农业发展的需要, 他受周总理的委托, 毅然放弃了从事几十年的药物化学研究, 接受了农药研制的光荣任务。

1958年, 毛主席到南开大学视察了他和师生办起的“敌百虫”、“马拉硫磷”两个农药车间, 对他们的工作给予了很好的评价。这一年, 他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理事长。1962年, 在参加我国第二次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全国农业规划会议后, 他又一次受周总理委托, 创建了我国高等学校第一个化学研究机构——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继有机磷化学研究后, 又开展了有机氟、有机硅、有机硼、金属有机化学等新领域的研究工作, 填补了我国化学学科中的一个又一个空白。杨石先以他渊博的有机化学、无机化学、药物化学和园艺学等方面的学识, 带领着科研人员, 经过数以百计的实验, 研制出磷32、磷47、灭锈一号和除草剂一号四种农药, 并且获得了国家科研奖。

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 在杨石先的领导下, 南开大学无论在规模上, 在教学、科研水平上, 都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和提高, 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体系中的骨干力量之一。

70年代初, 我国水稻产区发生白叶枯病造成大幅度减产。为了攻克白叶枯病, 杨石先带领他的助手们在实验室坚持研究工作。为了查阅文献, 不管风雨寒暑, 他是资料室仅有的几个人中来得最早走得最迟的一个。他们经过一年多的奋战, 做了近百个合成物, 实验了十几种方法, 终于研制了防治该病的新农药——叶枯净。

1977年, 年近八十的杨石先充满信心地开始重新组建元素所。他经过多方筹划, 在短短地两三年时间里, 相继调回了一些科研骨干, 收回了农药中试车间, 争取世界银行贷款, 从国外购置了先进仪器设备, 建立了毒理室、激素组和剂型组, 健全了农药科研体系, 积极指导该所科研工作的发展;并且还译书, 亲自培养研究生, 人们无不为他老当益壮的精神所感动。

1979年杨石先被重新任命为南开大学校长。这一任命可以说是众望所归。因为南开大学当时最感欠缺地正是一位威望高的校长。复职后, 他对校党委为贯彻党地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而开展地各项工作都积极拥护, 热情支持, 坚决贯彻, 从而使得南开大学能够及时地完成工作重心的转移, 教学科研工作逐步走上正轨。

为了办好南开大学, 他全神贯注于自己的工作, 每天从不午休, 连续工作十几小时。对于一位83岁的老人来说, 这简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在他任职期间, 反复思考的是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他感到, 当时一个突出问题是缺乏成熟的中青年教师。培养新的人才, 刻不容缓。当前应由老教师承担起培养年轻教师的工作, 同时要遴选优秀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 要派遣师生出国训练, 要从国外引进人才。他非常重视现有教师的业务进修, 并积极探索和寻求与国外一些著名大学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凡是和他略有接触的人都会看到, 他是怎样不避繁难地亲自处理国外函件, 亲自接待外国来访者和即将出国进修、实习的师生。在南开大学恢复国际学术交流的最初阶段, 几乎所有出国进修的师生都曾得到过他的直接关怀和帮助。

当时, 杨石先除担任南开大学校长一职外, 还是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五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协副主席、天津市科协主席、中国化学会理事长。以常人来说, 有了这样的成就和高龄, 本来可以颐养天年了。但他不顾年迈多病, 总是奋勉自立, 竭尽所长, 从不度过一天的悠闲日子。更可贵的是, 1980年, 他响应党中央的号召, 从党的长远利益考虑, 为了使年富力强的同志早日走上领导岗位, 又率先提出辞去校长职务的请求, 在全国高校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981年, 中央接受了他的请求, 并任命他为南开大学名誉校长。

7.哲学家孟子的名言 篇七

2、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3、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4、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5、不违农,谷不可胜食也。

6、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7、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8、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9、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0、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11、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12、士无事而食,不可也。

13、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14、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15、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6、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17、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18、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19、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20、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21、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22、出于其类,拔乎其萃。

23、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2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5、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26、王顾左右而言他。

2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8、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29、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30、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31、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32、瞰其亡也,而往拜之。

33、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34、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3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36、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37、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38、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39、尽信书,不如无书。

40、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41、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42、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43、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44、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45、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46、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间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

47、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48、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

49、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50、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51、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52、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53、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54、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5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56、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57、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8、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59、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60、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61、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免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62、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63、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64、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5、人若无志,与禽兽同类。

66、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67、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8.科学家的名言警句 篇八

2、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 ——左拉

3、智力决不会在已经认识的真理上停止不前,而始终会不断前进,走向尚未被认识的真理。 ——布鲁诺

4、你应该小心一切假知识,它比无知更危险。 ——萧伯纳

5、我们要象海绵一样吸收有用的知识。 ——加里宁

6、做一件事,无论大小,倘无恒心,是很不好的。而看一切太难,固然能使人无成,但若看得太容易,也能使事情无结果。 ——鲁迅

7、“难”也是如此,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条缝来,但用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 ——华罗庚

8、灰心生失望,失望生动摇,动摇生失败。 ——培根

9、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 ——狄更斯

9.幼儿教育学家的名言 篇九

2005年创立的Nature杰出导师奖项, 由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杂志所属的自然出版集团组织评选, 每年专注于一个特定国家或者地区进行评选, 旨在强调导师启发年轻科学家的重要性, 嘉奖优秀的科学导师。2015年的Nature杰出导师奖评选面向中国科学家, 并首次在我国颁发该奖项。12月8日, 在Nature出版集团主办的“2015科研·创新·创业国际研讨会”上,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陈洪渊院士被授予2015年Nature杰出导师终身成就奖。这一实至名归的获奖, 赢得了与会成员雷鸣般的掌声。

陈洪渊院士, 现任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化学化工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南京大学分析科学研究所所长。曾历任国家教育部科技委委员、化学化工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常委;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咨询委员会委员, 学部、学科评委;全国测试学会副理事长, 化学会分析化学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质量协会与质量学会副理事长, 江苏省测试协会与测试学会副理事长;全国仪器仪表学会仪器委员会委员, 全国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现任: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学会质谱分析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中国质谱学会理事长, 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长等职。

一代宗师的风采追溯到1961年, 他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 并留校任教。1981—1984年留学联邦德国美茵兹 (Mainz) 大学;1988年任教授;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从1956年考入南京大学就读放射化学专业起, 陈洪渊院士致力仪器分析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历50余年, 在涉及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的电分析化学基础与应用研究的多个前沿领域做出重要贡献, 堪称我国电化学分析领域的一代大师。

启发年轻科学家的师者

自1961年留校任教以来, 陈洪渊就将自己的命运与南京大学紧紧地绑在了一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成为他时刻警醒自己的标准。对于学生, 他提倡完美;对于教师队伍, 他倡导引领、跨越。

做事先做人, 而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潜移默化。陈洪渊教授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 强调树立“奉献”的人生价值观。他说:“有为国家和民族富强振兴奉献自己的精神, 由此建立起理想、目标。这样才会不辞劳苦, 不计个人得失, 目光远大。同时, 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持之以恒的决心, 志存高远, 为国忧民, 科技创新之心也就应运而生, 这是创新的永恒动力。”

“科学的工作需要严谨, 一项工作你做了99%, 可1%的缺憾就会让你前功尽弃。”这是陈教授经常在课堂上对学生说的一句话, 更是他对科学追求严谨的真实写照。他希望自己的学生不要因为这1%的缺憾使之前99%的努力白费, 更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因“5丝米的距离”, 而难以逾越从“传声器”到“电话”的鸿沟。因此, 在科研教学中, 他总是要求学生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 每一次的实验数据都要反复审核, 写论文更要有据可依, 并通过修改不断完善。

另外, 陈洪渊教授还要求学生建立正确思维方法, “既要有正确的逻辑思维, 又要有直觉思维 (开启灵感) , 还要有逆向思维。这是穷究科学真理、实现发明创造的钥匙。而严谨细致、务实的工作作风, 培养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则是创新不可或缺的条件。”当然, 坚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乃是科技创新的必要条件。而高瞻远瞩, 审时度势, 纵观国际学科发展前沿、热点、动态;攀登高峰, 追求卓越, 解决国计民生的迫切需求等则是创新的推动力。

1982年与同事在德国合影

作为分析化学领域的专家, 陈洪渊教授对这一领域的人才培养更是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方法。他表示:“分析化学需要综合性的人才, 知识面要广、动手能力要强。要想把分析化学做好, 就必须要掌握好化学的基本原理, 同时还要具备物理、电学和电子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分析仪器行业的人才也一样, 需要电子、机械、力学等数理化诸方面的知识。”然而, 事与愿违的是, 目前很多大学的研究生只要发表几篇论文就可以毕业, 缺少坚实的基础和实践经验。陈教授对此深感遗憾。

陈洪渊教授早年工作照

同时, 陈洪渊教授强调,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采用比较简明的方法来说明深奥的问题, 提纲挈领,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思考, 启发学生, 而不是机械地去要求;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尔后才能有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作为分析化学专业的学生, 先要充分了解学科、专业的基本任务和目标是什么?要让学生透徹了解和运用各种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 还要让学生详细了解待分析的物质在光、电、声、磁等物理场作用下, 待测物质可能发生的变化等等, 许多疑难问题还要通过实验来寻求解决的办法。大胆设想, 小心求证;为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 必先牢固掌握基础知识, 具体应用的细节可以慢慢地去揣摩、钻研。

正是在这样的理念引领下, 陈洪渊教授所培养的130多名博士和硕士以及博士后的成员中, 已经有3位“长江学者”、8位“杰出青年学者”及两位女青年科学家, 其中还有几人分别获得英国皇家学会会士、德国洪堡奖学金、全国青年化学家奖、中科院优秀博士后奖、江苏青年科学家奖等称号。许多毕业学生在国内相关领域已成为学术带头人和校院级领导。即使他是已过古稀之年的今天, 但陈院士仍在为祖国创新人才的培养殚精竭虑, 呕心沥血, 目前仍指导着10多名博士、硕士生, 承担着重大的科研项目, 活跃在科研的第一线, 为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上世纪80年代初与德国导师Neeb教授在一起

引领分析化学新方向的开拓者

从少年的志存高远, 到青年时期的为国择志, 再到后来在分析化学领域的崭露头角。陈洪渊始终扮演着一种新方向引领者的角色, 不断开拓, 锐意进取, 用中华儿女骨子里流淌着的创新精神创造了一项又一项奇迹。

陈洪渊大学时期学的是放射化学专业, 因为对化学有着天然的禀赋和兴趣, 后来又专门进修电子学和数理方法, 使他在化学、物理和数学学科的交叉之间遨游。对知识的渴望, 让他学好专业课程之余, 还对自然辩证法、哲学、文学艺术和进化论等发生兴趣, 猎涉颇为广泛, 这为他以后在涉及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的电分析化学基础与应用研究的多个前沿领域做出重要贡献,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学毕业后, 他经历了留校任教的喜悦, 也受到“文化大革命”的“洗礼”。但天生乐观的他并未因此放弃学术的研究, 反而将其转化为一种人生财富, 是让他后来能够更加珍惜美好生活的原动力。而他自己的努力, 也换来了被选派到西德美茵兹大学留学两年和继续合作研究的机会。在那里, 他领略了国际前沿的分析化学技术, 拓宽了视野, 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当时导师内勃 (Neeb) 教授要求他阐明各类极谱法所包含的各类不同类型电极过程的电流与温度的关系时, 他表现出的睿智, 再次证明中国人的智慧。

2011年担任纳米生物效应香山会议执行主席

上世纪80年代初与Neeb教授在办公室

回国后, 陈洪渊教授立足国际高度, 团结本专业师生, 结合生命科学对电分析化学的前沿领域及仿生催化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并且先后主持和完成国家科技部973、863项目课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面上项目, 以及重大仪器基础研究项目, 教育部博士点及科学院开放实验室基金, 省级项目以及国际合作项目等40多项, 总经费过亿元, 使南大的分析化学发展走在全国高校同类学科的前列。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里, 陈洪渊始终不渝地坚持既重基础理论研究, 又面向实际应用, 真所谓“顶天立地”。在电分析化学基础与应用的多个前沿领域, 陈洪渊教授更是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微电极理论研究方面, 引进“反应扩散层”概念, 解决了一系列复杂体系电流的求解问题, 避免了以Fick第二定律求解的困难。这个理论研究成果被美国电化学研究生用的经典教科书《Allen J, Bard and Larry R.Faulkner:ELECTROCHEMICAL METHODS Fundamental and Applications》所引用。陈洪渊教授等关于阵列微带电极的研究成果, 被写入以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 (IUPAC) 电化学委员会名义撰写的题为“MICROELECTRODES:Defini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Applications”的“技术报告”中, 作为对微电极自1975~2000年为止的这25年来成果的总结, 此时发表的相关论文已逾万篇, 但“技术报告”仅精选了31篇文献作为代表性研究论文, 陈洪渊的论文就在其中。同时, 他开创了在场效应管绝缘栅界面的纳米组装, 研制成国际上第一支纳米粒子桥联的场效应管生物传感器;建立了一系列核酸、蛋白质 (酶) 、辅酶等生物分子高灵敏、高选择的分析法;发明的芯片电泳安培法既检测电活性物质又检测非电活性物质, 拓宽了芯片实验室的应用范围。

1989年在德国出席ISM会议

陈洪渊教授生命分析化学团队2006年集体照

随着学科前沿的推进和学科领域发展的交叉, 陈洪渊教授审时度势, 以敏锐的眼光, 抓住发展机遇, 率先提出“生命分析化学”新理念, 策划创新群体, 创建了南京大学“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推动国内这一新兴交叉学科领域的形成和发展, 并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

上世纪60年代, 我国的分析化学还主要是容量分析、电化学分析、光度分析 (大多还只是比色分析) 和小部分原子发射光谱分析。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分析化学的研究对象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从发展历程上来说, 分析化学由最初的元素、金属、矿物材料等的成分分析, 走到了如今的生物活体的生物分子、单分子和单细胞的分析, 其中还涉及很多实时、动态的活体细胞分析等等, 可以说分析化学已经走到了生命分析的时代。毫不夸大地说, “现在的分析化学所研究的体系更复杂、更深奥了, 其面临的挑战更巨大, 也更难做了。比如, 活体的生命分析化学要求时空分辨、动态变化及信号转导, 而信号转导关联着生物分子一系列的相互作用与结构变化过程, 生命分析化学的研究内容更多样、复杂。如:基因分析, 蛋白质组学, 代谢组学, 金属组学等等”陈教授说到。

如今, 分析化学已经能够广泛地应用于地质普查、化学工业、能源、农业、环境保护、商品检验、法医刑侦鉴定等领域。这其中, 陈洪渊教授的贡献绝不仅仅在于在分析化学技术领域的推进, 更在于他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引领着我国分析化学走向了一个新的征程。

2015年与3位访问南大的化学诺奖得主合影

陈洪渊院士工作照

创新时代的引领者

化学到底是研究什么的?一方面, 它研究天然存在的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状态等一系列化学性质, 并将它各自分离纯化使其为人类所用;另一方面, 它要创造人类需要而自然界没有的新物质。从这个意义来说, 它的基本任务有两大方面:一是反应、合成, 即利用化学反应通过驾驭热力学和动力学的性质, 通过有机合成与无机合成, 实现新物质的产生;二是对物质进行分离分析和识别表征, 这不仅是对天然已经存在的物质世界进行认识, 还要认识新创造的物质, 为人类所用。

于是, 为完成人类对化学世界的认识和利用, 便在学科分工形成了无机、有机、物化、分析、高分子等理科型的分支学科, 和工科型的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等学科分支的诞生, 来实现物质的宏量生产。其间, 对于整体化学科学领域而言, 分析化学都是不可或缺的。到了二十一世纪, 进入生命科学突显的年代, 分析化学又衍生出生命分析化学这一分支, 内容更加纷繁复杂了。

可见, 分析化学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都是具有综合性的。作为该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陈洪渊教授拥有“广阔的视野, 博大的胸怀, 更有运筹帷幄的智谋”。而在分析化学领域的科研教学成果, 让他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 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 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 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项, 中国侨联科技进步奖1项, 以及其它多项省部级奖励。先后主持并完成了40多项国家、省、部级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 已在国内外发表论文800余篇, 合编著译书8册, 专利20余项, 他个人也先后获得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 (劳动模范) , 国家“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还有, 中国化学会和中国石化集团的化学贡献奖和Nature集团的杰出导师终身成就奖, 使其个人价值得到无限放大。

八十载春秋风华, 六十年丹心铸剑。陈洪渊院士已经将全部的心血和灵魂默默倾注给了分析化学研究和教育事业。如今已经荣誉满身的他, 却淡泊名利、心无旁骛, 秉持着那颗拳拳赤子心, 唱响了一首发挥余热、老有所为的桑榆赞歌!

上一篇:私下股权转让协议书下一篇:离职面谈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