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精选8篇)
1.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 篇一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初探
摘要: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而尝试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运用高中地理案例,分析、归纳了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特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了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实践的成效和缺陷。案例教学强调“教”与“学”的双向过程,以案例为中心,通过师生间对案例进行剖析、研究、归纳、总结,有利于师生的互动,有利于渗透不同形式的教与学方式,使学生在参与案例的分析过程中不仅学习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而且逐步学会分析地理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
关键词:案例教学 特征 形式 初探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地理教学理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学理念的转变必然带来教学方法的改变,研究性学习、案例教学越来越引起广大地理教师的重视。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Case Study)最早于1870年由当时担任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克里斯托弗·朗道尔(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教授创立。我们对案例教学法有这样的理解: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基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培养学生独立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养成独立的判断和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能力;目的是通过有限的精选过的地理知识实例,培养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和地理概念,进行解决新问题的活动。地理案例教学的实质就是贯彻“地理教学不只是传授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自已学会学习地理,同时向学生传授地理学习方法”的教育理念。
二、案例教学的特征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的“学”的方式都要发生很大的变化。与其它教学法不同,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研究对象,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所具有的特征都将有助于高中学生增加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案例教学的特征如下:
1、教学过程开放。案例教学的一大特色是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2、学生自主学习。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真正被关注的中心,教师的角色就是唤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积极参与精神,鼓励学生自主的思考、自主的交流、自主的学习,并进行总结或提炼要点。案例教学中学生在阅读案例内容、寻找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表达自己观点等方面都可以发挥很大的自主性。
3、探究性。案例教学把教学变成了一种特殊的探究活动,师生共同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围绕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完成探究内容的确定、解决问题、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过程。整个过程是学生敏锐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学习过程。
4、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案例教学是使用特定案例学习某种原理或思想的方法。成功的案例教学是把原理的学习与实践的应用融合在一起,相互渗透,相互支持。
另外,案例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剂良方。真实的案例更能让学生产生与案例角色有情感联系的意识,将自身融人案例,这时思想教育自然是水到渠成。
三、案例教学的形式
案例教学是培养高中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决策能力的途径之一。案例的使用有不同方法,一种是分析型,一种是决策型。
分析型案例教学的基本环节是:阅读案例——案例分析——内容扩展。下面是环境教育的一个案例:
在北京市郊区的杨镇的有一片面积近3000亩的湿地。一家开发商看中该地区,准备在此开发建设“京东大芦荡休闲旅游度假村”。该消息传出后,当地村民十分高兴,并纷纷积极配合开发商的征地工作,并希望将来能到度假村工作。
但是,环保志愿者得知该消息后,却纷纷为这片湿地的命运担忧。当环保志愿者多次赴现场进行考察,四处奔走,先后在多家媒体发表文章,呼吁政府采取行动保护这片湿地。
最终,当地政府对该事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采纳了环保志愿者的建议。
呈现案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一事件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事件中不同的角色所持观点各不相同,所采取的行动亦各不相同。那么,他们为什么要持那样的观点,采取那样的行动,又为什么会产生矛盾冲突呢?然后安排学生对环境事件中色的身份、行为、观点及行为后果进行行为价值分析,了解人的环境价值取向起着什么作用。最后安排学生分析其他社会现象中人的环境行为及价值观取向。
这段教学的基本结构如下:
内容目标:国民环境行为价值分析
案 例:要湿地还是要度假村? 案例使用:分析案例中不同角色的行为反映出的环境价值观
结 论:环境价值取向起着决定作用扩展:从环境价值观的角度分析并认识其他社会现象中人的环境行为。
分析型案例教学需要教师从案例中提取引导学生认识地理基本原理的问题,使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一步步学习对地理现象和问题的分析判断方法。
决策型案例一般采用分段式学习方法:案例(部分)呈现——提出 问题——学生思考、判断、决策——案例(部分)呈现——检验判断或决策。这种学习的特点是案例本身为学生留下疑问和讨论的空间,使学生有机会通过判断和决策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下面是曾在教学中使用过的案例:
教师在与学生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三册荒漠化的防治时,利用课本案例——我国西北地区。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本自学案例,或者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地展示案例,学生似乎来到了“现场”。学生很快进入情境,充分感知了案例。此案例,我们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
①什么叫做荒漠化?荒漠化的景象和荒漠化形成过程是怎么样的?(这是浅层性的设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的探究,了解荒漠化的含义,因此属于知识性的探究。)
②我国西北荒漠化的形成原因是什么?(这是对前一层次的提升,要求学生从前一层次的现象的认识上升到原因的分析;要求学生探究出正确的行为倾向,因此属于行为性探究。)
③请为荒漠化防治提出对策和措施。(这一层次的设问,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属于创新性探究。)
通过这三个问题的设置,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被极大的诱发了,可以一次又一次的扩展学生思维空间,进行探究性学习。
比上述活动更为开放的学习方法是教师只提出问题,不提供备选方案,直接由学生进行决策。支持这个案例教学的地理理论内容,可 以安排在案例出现之前,也可以安排在活动之后、结论之前,还可以把原理的学习与活动结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判断和决策与实际发生的状况做比较,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自己的研究活动中理解相关的地理原理。
四、案例教学中的师生 1.案例教学中的教师
案例教学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一方面,理论课要讲深透;另一方面,走到学生中间,主动营造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环境氛围。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还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开拓他们的视野。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和推动者,其角色定位是要领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其责任有三,一是课前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二是课堂上教师要领导案例讨论过程,不仅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去做出决策和选择,去“解决”案例中的特定问题,进而从案例中获得某种经历和感悟,而且要引导学生探寻特定案例情景复杂性的过程及其背后隐含的各种因素和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性。在这里,正像一些有经验的案例教师讲的那样,教师既不能无所事事,任课堂讨论自流,也不能严格控制讨论过程,不让学生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因而,这种讨论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三是教师要负责案例更新。要使案例教学跟上时代的要求和反映当前的实际,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案例更新。因为,案例更新是保持课堂活力的血液。
2.案例教学中的学生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必须扮演一个积极的参与者的角色。具体来说,学生应该做到:
第一、认真准备。学生应认真阅读或倾听案例的背景材料及相关内容;要善于从错综复杂的案例情况中寻找问题,发现线索;要能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有所预料并作好记录,拟订发言提纲。
第二、积极参与。在案例教学当中,学生应积极参与,争取发言。案例分析为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提供了机会与场所。学生应以案例中的“身份”或“扮演的角色”去观察与思考“假设案例”中的问题,锻炼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运用职业判断;针对案例提供的情况,拟订方案,制订方案实施程序,确立实施重点,直至撰写出总结报告。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案例分析讨论,除能提高决策能力及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外,还能锻炼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第三、总结收获。只有善于总结,才能不断进步。案例讨论后,学生应总结自己在案例阅读、倾听、发言准备和案例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对案例理解和适用理论上的收获,并形成书面报告。在总结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新问题,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决策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五、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效果 1.案例教学的成效
(1)便于学生深度理解概念和原理
高中地理案例具有相关的背景资料,而且具有直观、形象、典型 等特点,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深化,有助于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思考,加深了对抽象地理知识和原理的理解。
(2)培养了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是围绕着一个个案例展开的,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为结束。在此过程中,许多学生在开放性环境中,如从图书馆、Internet上学会了自主收集和加工处理资料和信息,能力得到了提高。
(3)训练了思维能力
教学中选择的一些地理案例来源于现实生活,有些是热门话题,如温室效应、人口问题、城市化等,其中既有地理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也有相对次要的部分。学生综合运用地理原理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及经验剖析案例,把握案例的关键;教师有意识地对案例进行引申和扩展,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拟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发展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
(4)获得了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
案例教学是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积极进行类似科学家探索的活动,在老师的指导和与同学的交流中,获得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关注地理时势,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以及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5)进行了思想教育
案例教学联系社会实际,能恰如其分地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联系乡土地理的案例,更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保护环境的最热烈、最真挚的情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
2.存在的不足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和方法都有其局限性,案例教学也不例外。(1)高中地理是一门文理交叉的综合性课程,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使高中地理案例的选择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不是专职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时,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以教师的有效组织为保证,以精选的能说明问题的高中地理案例为材料;针对不同的地理教学内容,可以设计了讲解式案例、讨论式案例、活动式案例和调查式案例。而要做到这些方面的有机结合往往较为困难。
(3)案例教学不能替代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讲授。案例教学的优势是明显的,但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反过来讲,传统教学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至少有两点是不容忽视的。其一,它的连贯性强。这对于某些教学内容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例如自然地理部分。其二,在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的灌输中,传统教学仍是必不可少的。
(4)案例教学的实施要与整体教学环境相配合。要使案例教学充分发挥其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不但教学案例本身质量要高,还要求教师具备相当的知识、经验和技巧,并需要占用相当多的精力和时间。这就需要课时安排上兼顾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并能在教学设施上创造条件。如果学校能够提供模拟仿真的环境,案例教学的效果会更佳。
六、案例教学的展望
地理案例教学开始并不着眼于讲授系统的地理知识,而是按照精选的地理案例来组织地理教学,使学生逐步深入了解地理知识内容,了解地理思想,学会发现地理规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认知能力,为学生最终掌握地理系统知识服务,说明地理案例教学是更加符合系统教学的要求。地理案例教学反对传统教学一味讲求系统传授知识,面面俱到地讲授各种领域的完整知识,事无巨细都要求学生学习、记忆等做法。相反,提倡敢于大胆进行“缺漏”教学,让学生学习最基本的,有可能终生都能记住的地理知识。因此地理教学必须注重发展学生的这种潜能,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自己探索地理知识的能力,这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主要参考文献:
⑴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实验)》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11 ⑵案例教学指南》郑金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⑶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范例》胡永生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
2.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 篇二
一如何做好高中地理案例教学
1. 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
作为一种探究活动,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较为特殊, 案例要选择那些具体和相对完整的地理事实, 并且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进行选择, 从而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使学生从中获得相关的地理知识, 最终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案例是一个载体, 目的是为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师不能让课堂上的知识内容只局限于所举的案例上面, 而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分清主次, 选择其中合适的案例内容来进行分析指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会学生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2. 要注重案例之间的知识迁移
地理案例选择内容的范围很广, 教材中的案例有些是学生不熟悉的, 教师完全可以用学生更为熟悉的乡土案例来替代或补充, 这样可以令教学中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有效提高基本的地理知识技能, 例如读图提取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表达的能力等。所以, 知识的迁移在案例教学中显得很重要, 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重视。如人教版教材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中选取的典型案例是我国的东北地区, 重点是分析如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可以把所学的分析方法提取出来, 运用本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案例分析以巩固这一教学目的, 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让学生发现一般规律, 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教学中知识迁移能否实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案例教学的成败。
3. 要注重案例选取的有效性
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做到因材施教。教材中的案例大多是精选出来的, 较为经典且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广阔的地域覆盖面, 因而地理意义和教学价值体现得较为显著。案例教学中存在很大的信息量, 学生的学习要在此基础上进行, 但因学生对教材中的案例了解有限, 使得高中阶段实施的地理教学受到影响。所以,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生活区域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了解, 做到在选择案例时尽可能选那些学生较为熟悉的, 并适当补充有关的一些背景资料, 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而乡土案例就是很好的选择。如学习自然灾害中有关台风灾害的知识, 就可以引入我们本地的具体新闻案例来教学, 这样的案例因学生有切身的感受, 很容易从中学到要学的知识, 教师帮助学生分析相关的地理要素, 从而顺利地实现了这一节内容的既定教学目标。
二将乡土资源案例融入高中地理教学
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习的地理知识是对他们的生活有用的, 而且是能促进学生终生发展的知识。而在地理教学中融入乡土资源案例就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乡土资源中蕴藏的教学资源不仅量大, 而且很有教学价值。所以, 教师要对乡土资源进行积极地开发和挖掘, 不断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 使地理教学更加贴近生活, 使教学更具生活情境。
1. 依托乡土资源, 开展研究性学习
乡土资源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因为其贴近现实生活, 比较适合学生去做研究, 因此成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好资源。运用乡土资源案例不断对学生进行引导, 可提高他们运用学科原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对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是提高,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研究问题时采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
如福清一中以“福清城市发展”为主课题,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设置了四个子课题, 各小组成员协商选择感兴趣的课题来进行研究。
课题一:东部新城区应该往什么地方拓展?核心问题:福清市东部新城——瑞亭城市综合体位于福清市龙山街道瑞亭经济合作社的玉峰村, 是福清市东部新城区, 用地面积约为476亩。如果要你来规划福清的远景, 你认为瑞亭拓展的方向应是哪些地区?
课题二:福清城市整体布局的优劣分析。核心问题:福清市组团式的空间布局结构, 它具备怎样的合理性, 有什么利弊?
课题三:最理想住所的选择。核心问题:首先调查班级学生家里的购房需求状况, 针对不同类型的家庭购房消费情况, 可先搜集资料再提出合理化的指导意见。
课题四:为福清发展进言。核心问题:福清试图打造成为生态环境较为优越的宜居城市。但如今的福清城区还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如交通、排水等。让学生针对问题为福清的发展进言献策。
上面研究的课题取材于乡土资源, 却又不脱离地理书本, 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学生在开展研究时, 可以依据书本知识而不会显得思路混乱;学生的思路主要是源于生活实际, 这对于他们研究活动的开展比较方便。主题模块的设置以实现主题的层层细化, 而内容却比较集中, 像这种源于乡土内容的探究对学生的学习更有意义。
2. 乡土资源案例融入高中地理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 选取乡土资源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脚步。随着社会的发展, 时代的鲜明特色促使对地理教学中乡土资源的选取也应当有所变化, 要坚持开放性, 才具有时代意义, 才能被赋予应有的内涵, 才能为高中地理教学注入新鲜的内容, 只有新颖的内容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才会令其满怀热情地去发现和探究身边的地理资源。
第二, 要恰当地进行乡土资源的拓展。教材是专家们集体智慧的结晶, 因而任何乡土案例的研究都必须以地理教材为支撑, 脱离教材的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是“空中楼阁”, 所以教师要找到两者的平衡点, 实现乡土资源与地理教学有机的整合。
第三, 运用乡土资源要兼顾理论和生活。将乡土资源融入地理教学之中, 主要原因是乡土资源就在我们身边, 举目可及, 这样的地理案例更容易被学生感知, 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原理。整合乡土资源和地理教材要做到“源于教材、关注乡土”, 这也是两者可以切入的视角, 让学生在生活化的乡土题材当中感悟知识的原理。
三结束语
3.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探究 篇三
【关键词】案例教学;实施;探究
地理案例教学是通过一些具体的地理事实,引导学生对它们进行分析、讨论或研究,从而培养学生分析案例和从案例中抽取地理原理的能力。
一、实施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理论依据
1.认知心理学关于认知发展过程的观点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主要就是一个如何平衡的过程。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调节作用两种活动的平衡。学生每遇到新事物,在认识中总是试用原有图式去同化,如获得成功,便得到暂时的认识上的平衡。反之,学生便作出调节,调整原有图式或创立新图式去同化新事物,直到达到认识上新的平衡。
根据以上的观点,当学生探索环境的时候,他们遇到能引起兴趣的事什。这些事件是适度地新奇的,不很适合现存结构。然后学生调整他们的动作,把他们弄清楚,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对付世界的新方法。……在这样的行动中,不是环境本身创造学生的智力,而是学生自己发展新的认知图式。
2.认知心理学关于个体认知发展的阐述
认知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区分了个体发展的两种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即个体独立活动所能达到的水平,而潜在的发展水平则是指个体在成人或比他成熟的个体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活动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即“最近发展区”。因此,在学生智力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最邻近发展区”。
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新课程观认为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因素的整合。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因此,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尽可能接近实际的背景。
基于以上理论的阐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效运用地理案例教学,可以创造最邻近发展区。
二、实施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策略探究
1.把握教学价值,有效选用地理案例进行教学
(1)比较身边的地理案例与教材中案例的教学价值,选择使用。在教学关于“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为原则”的案例,笔者采用了“番禺区市桥填规模以上商业分布图”替代课本必修2第84页“沈大高速公路边的服装市场”图,用此图来说明商业网点的分布以市场最优为原则或以交通最优为原则。通过以上的教学,很明显地看到,由于案例就在学生身边,内容熟悉,增加了亲切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与教材中的案例相比,降低了教学难度,提高了教学效率。
(2)在多种素材中寻找更具代表性、更贴近时代发展的地理案例。在讲授“交通线和点的布局都要受到经济、社会、技术和自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时,本地就有很多条交通线和交通点的案例可供选择。经过一番比较,笔者就适时选用了刚刚通车的“武广客运专线”案例来替代教材中“南昆铁路的建设”案例,紧扣了时代的脉搏,既有新意又典型。武广客运专线的开通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适时性的新闻,笔者在讲解“交通线和点的布局都要受到经济、社会、技术和自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时,选用了这一案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中,增强了他们主动思考探究的意识并进一步建构全新的知识体系。
2.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自主开发地理案例
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充分开发地理案例,把课本知识带到实践中去验证去探究。在此过程中,还锻炼了学生整理资料、归纳总结的能力,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和合作意识。因此,在结束地理必修2的学习之后,笔者结合我校的实际(每位同学每年至少要有一个校本课题的任务),给他们布置了开发地理案例的任务。
但是,必须清楚,虽然运用地理案例可以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可在运用的过程中,有些问题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三、地理案例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l.注意选取和编写乡土地理案例的合理性
所选的地理案例要与教学目标相吻合,学生又易于接受和认同的案例。所选案例只要是根据一定的教学同的进行认真设计、合理安排,那么,所引入的案例就能为教学目的服务,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2.正视选取和编写地理案例的艰巨性
要更好地选择运用地理案例教学,搜集大量的案例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教师必须从中筛选出符合教学要求的案例内容,教师的工作量无疑加大,编写案例的艰巨性不言而喻。最好的做法是:备课组比分章节分配给各位老师搜集乡土地理案例资料,再集体讨论进行筛选。
3.关注案例的时代变化
案例是一个变化的开放体系,合理的案例的选取,必须与学生周围环境相密切的素材。因此,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周围地理环境的变化,及时修改,让案例教学与时俱进。
4.注重课后反思,完善乡土案例编写
适当进行课后反思,增加一些与主干知识相关及删减一些与主干知识无关的内容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及时的反思,才会进一步完善案例的编写与教学,提高案例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实证教育方法第一章<回顾有效教学的成果与原理>》.中幽轻工业出版社
[2]陈庭.《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研究》.复日大学出版社
4.高中地理教学案例2 篇四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高中地理新教材知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详实,是使学生们“获得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学中应该避免照本宣科,让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来获得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
高中地理中有很多知识是密切生活的,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的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内容。这一节中很多的知识学生在生活或者在电视上都能够经常接触到。天气的阴晴、冷暖学生司空见惯了,也切身感受到,但未必能掌握其变化的规律。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非常感兴趣,学习的激情比较高,而且教材对这一内容的介绍也表较详细。怎么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住天气变化规律呢?在思考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我先后想到了三个教学方法:第一、联系生活。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放一段学生经常接触的天气预报视频,学生看到其常看的节目时,感觉很亲切,学习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而且视频中也富含的这一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有先入为主的思想,首先对所学知识有个大概的了解,凭借学生们的已有知识,将视频中的内容储存在大脑中,再经过加工、分析、比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来获取新知识。这样做对接下去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利用多媒体动画来演示锋面结构和成因示意图。多媒体的信息含量比较大,可以在课堂当中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图片和动画。本节课的一些知识比较宏观、抽象,且学生们在初中时地理知识比较薄弱,单单通过文字表述,学生很难理解锋面的结构和变化过程。通过读图(锋面结构图)可使学生们加深对文字系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他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
第三、联系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天气在地球的各个地方都有其特殊性,而且新课改也提出了让学生多学习家乡的地理,所以 在将这个内容时,我大胆的加入了本地的天气变化来解释常见的天气系统。在上这节内容时,刚好有一股冷空气南下影响我市,结合此次的冷空气南下,形象地解释了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变化状况以及给我市带来的影响,通过这一例子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了冷锋的知识。第四、图表结合讲解法。鉴于教材中的图像统和文字系统都是我们要掌握的内容。而且常见的天气系统中又存在着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三种不同的天气系统,这三种天气系统既有相似的地方也不同的地方,对于这点学生非常容易混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通过列出表格对比三种天气系统的俯视图、侧视图、结构、气团运动状况、降水分布、降水特征以及过境的天气变化特征。这样做学生就可以直观的感受到三种锋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轻松的缕清知识点。
不过这节课的设计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
第一、是在时间的把握上,前面锋面的结构和成因上用的时间过多,使得后面列表比较三种锋面系统的异同上所用的时间相对较少。提到最近冷空气对我市的影响这一知识点,所用的时间也不够。很多学生没有很好的了解此内容。
第二、在讲到锋面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对所经过地区天气变化的影响时,过早的把答案公布给学生,使学生没有来得及思考问题,学生的动脑能力没有很好的调动起来,活动不充分。这节课所有的案例都来源于实际,使教材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
案例分析的过程,调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运用新学的知识来理解锋面系统,使知识变得鲜活、有趣。案例分析的过程,采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促进思维,开阔视野,是学生得到综合能力的培养,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在这些案例的教学中,融入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体现了地理教学的育人功能。
5.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 篇五
摘 要:乡土地理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能够使学生更加了解本土的地理情况,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高中地理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真正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因此探析乡土地理与高中地理课堂结合的意义十分有必要。
关键词:乡土地理;高中地理教学;应用;意义;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36-012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6.075
由于各地教材与实际地理情况的差别,乡土地理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还存在很多问题。考试制度的限制、地域条件的影响、教学应用流于形式等,这些因素的影响都导致了乡土地理案例在地理教学的应用中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教师应提升自己的地理专业素养,并深入了解本土的地理情况与人文特征。在此基础上,教师才可以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将乡土地理与地理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对本土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一、乡土地理与高中地理课堂结合的意义
地理教材中所讲述的知识往往离我们的生活十分遥远,学生不能够直观地理解。学生理解有困难,这就导致很多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造成现在地理教学中出现很多问题。学生在本土长大,对周围的地理情况起码有着最基本的感官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乡土的地理知识问题,学生便能很快地直接地理解教师所讲内容,这样教材上抽象的术语便能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更易懂、明白。学生接受新知识快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也就高了,学习效率也就提高了。
地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实践的作用。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能仅停留在课本上,而应多走出去,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实践探究的精神。学生不断地对乡土地理进行深入了解之后,便很自然地对家乡更加热爱。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用乡土地理不仅让学生对自己的祖国、家乡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爱家情怀。
二、乡土地理与高中地理课堂结合的策略
(一)运用案例教学方法,直观理解地理知识
由于高中生生活所处的范围比较小,对许多地理知识或现象的理解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由于学生对地理知识不了解,便不能很好地将所学内容与实际结合起来,导致学生学习知识僵硬,不懂变通。因此,教师可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可选取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些地理素材作为案例,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教师所讲的知识内容。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对本土的地理地貌、气候变化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与探究,这样才能在向学生讲解的时候更加清晰、更易理解。
例如教师在讲《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这一节中有关大气环境问题时,可以举例当下人们最关注的雾霾问题,对于有些地区的学生来说,雾霾这个词并不陌生,并在冬天能时时感受到雾霾的存在。因此教师可以雾霾天气为例,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感受,探讨雾霾的形成原因、危害以及解决方法,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探索、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这种案例教学的方法,能更好地加入学生的体会与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善用研究学习方式,科学探究地理问题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x不开科学的研究与考量,研究性学习是高中生学习地理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即学生可以根据所学地理知识,运用科学的手段与方式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尝试研究学习的过程中,应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进行,并及时与教师交流沟通,保证研究过程的顺利进行。一般的研究过程包括考察、实验、思辨、观测、论证等步骤,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科学严谨的思维能力与缜密性,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在用研究性方法进行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并帮助学生选取合适的题目进行调研。例如在讲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中关于农业经济中的生态农业问题,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去调查当地的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等。小组学生在调研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还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本地生态农业情况,这远比在课本上学到的更加清晰、更加透彻。这种科学的研究方式也唤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体会到地理学习的乐趣。
(三)尝试实地考察方法,应用学习生活地理
学习不应仅局限于课本,更应让学生走出去,去发现生活中的地理。实地考察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能够摆脱课本,回归自然,去感受实践的魅力,体会生活中地理的奥妙。很多学生虽然地理概念背诵得很熟,但是却不能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本土实践不仅锻炼了学生实践能力、操作能力以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也让其学会了应用生活中的地理,让地理知识不再仅限于书本,而能够真正地“活”起来。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地理走进生活、走到学生身边。
教师在进行实地考察前,可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并进行任务分配。教师应提前设计好实地调研的路线和地点,并准备好放大镜、指南针等考察工具和创可贴、纱布、消毒水等应急医疗用品。教师可选择地理地貌、土壤植被进行考察,也可以选择交通、人口等生活方面进行调研。教师在考察时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联系课本上的内容,让学生在实地考察过程中能看到地理在生活中的用处与价值。学生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也要不断积累地理实践技能,感受到地理学习的有趣之处。
综上所述,乡土地理与高中地理课堂的结合符合新时代地理学习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紧密联系实际,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地理,在快乐中学习地理。同时教师引用乡土地理知识应当适度,而且也不能出错,这就要求教师有很高的专业素养与能力,这既是对教育的负责,也是对学生的负责,有利于学生提高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地理学习的综合能力与素养。
参考文献:
6.让案例激活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论文 篇六
在地理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可以改变传统课堂压抑、沉闷的局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热情,锻炼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养成现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从而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学生学习难以理解的教学重难点知识时,教师可结合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巧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思考中对地理知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案例1、“问题解决”式学习方式
在学习“经纬网”知识时,教师可采用“问题解决”式教学方式。首先将学习内容转化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并探索、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5月12日,四川汶川地区发生里氏8级强烈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架架满载着救灾物资的飞机飞往汶川。茫茫大地,救灾指挥部应该怎样向飞行员迅速、精确地报告某野外空投地点的方位?
理解“问题”。让学生边思考边讨论,然后教师归纳。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如何在地球表面确定一个点的位置”。接着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快速、准确地告知某一学生在本班教室中的座位”或者“在电影院如何寻找自己的座位”。在启发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明示,“快速、准确地告知某一学生在本班教室中的座位”或者“在电影院寻找自己座位”的方法,就是利用“行”和“列”(或“排”和“座”)进行定位,即“两条垂直交叉的直线,决定一个点”。
解决“问题”。再回到“应该怎样向飞行员迅速、精确地报告某野外空投地点的方位”问题上,学生会联想到在“空投地点”寻找某种“行”和“列”进行定位。但是在茫茫大地或一望无际的大海,并没有现成的“行”和“列”或者“垂直交叉的`直线”,这又是一个新问题。教师由此引出经纬线、经纬度和经纬网等概念。让学生观察标有经纬网的地球仪和地图,学生豁然开朗,并最终掌握利用经纬网定位的方法。
在学习一些相对简单、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即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充分搜集整理获得的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分角色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案例2、“角色扮演”及小组活动学习方式
在学习“中国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差异”时,可以综合使用“角色扮演”及“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以“我与奥运火炬同行”为主题,模拟火炬在中国不同区域的传递活动。由学生按照个人兴趣,自由结合组成小组,并按照有序分工的原则,认领“火炬”传递的区域。
首先,让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合作查找相关资料,并分角色进行本区域的地理特征介绍。如“记者”准确报道所在区域的地理位置,“主持人”描述该区域的地形特征,“气象工作者”介绍该区域的气候特点,各“火炬手”分别讲解该区域各种典型地理事物的特色。其次,根据收集的资料,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各组分别表演反映该区域特点的生活小品或歌舞。最后,要求学生帮助该区域政府部门制作一份招商引资的宣传材料(视频、报刊、文章、广告词等)。宣传材料应较全面地突出该区域的地理特征。
在地理学习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周围环境合理选择并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到地理离生活很近,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生产中地理有实用价值。如果课时紧张,教师仅在课堂上进行简要指导和最后展示,其它活动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
案例3、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利用学生已学习过的地图知识,以“我帮学校做规划”为主题,开展地理实践活动,从而达到构建开放地理课堂、拓宽学习空间、提高地理实践能力、培养爱校和保护环境责任感之目的。
第一步,以学校校园作为考察和规划的目标,由教师确定规划范围,并将学生分成若干实践活动小组。第二步,在教师的指导下,收集并整理学校校园的轮廓图、校园面积、校园四周院墙的长度、校园内建筑和设施的分布、校园绿化的分布等相关资料。按照校园图,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以形成对学校各区域的初步印象。第三步,小组内进行有效分工,搜集各方面数据资料,并对校园内各种建筑设施及绿化的分布情况进行核对、调查、测量和记录。第四步,以小组为单位,针对校园布局和绿化规划提出建议,突出校园布局的实用性、美观性、艺术性以及可操作性。第五步,各小组将本组的校园布局和绿化规划建议进行综合介绍,师生共同评议。最后,教师和学生针对各小组作品进行点评。在学习区域地理时,应综合分析各地理要素,理清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及联系,从而对各区域地理现象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案例4、以日本为例学习区域地理
7.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 篇七
一、案例教学法内涵解读
案例教学是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案例,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对于选修课程的高中《地理》而言, 科学运用案例教学法, 有着非常显著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可以很好地实现将地理的实践性与理论性的有机结合, 通过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实现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可以说, 案例教学法更侧重运用相关经典案例, 从而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情境, 这种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身特性, 有利于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从新修订的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看, 教材创新之处在于对人文地理进行了大胆的取舍, 必修三册之间的逻辑关联性强, 人文地理的原理思想和方法能够很好地渗透到三册的具体地理内容中, 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阅读、思考、分析以及讨论总结等综合学习活动的掌控, 突出了学生各种能力的锻炼和培养。而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 很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课堂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高中地理教师运用好案例教学, 离不开《课程标准》的“定盘星”, 还需要充分、全面地分析地理教材作为“导航仪”, 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为“传感器”, 才能更好地做好案例教学的设计和实施。
1. 准确把握《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对于课堂教学具有指导的作用。对于教师来说, 如何有效地将《课程标准》在具体课程教学设计中加以实践运用, 对于提高整个教学效果影响至关重要。要想有效地实施案例教学法, 很好地做好课程教学设计, 必须对《课程标准》中体现的教育理念和精神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教师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的选择会受到对教学过程的整体感受和把控的影响, 这种选择最终体现在影响学生接受地理知识、端正课程学习态度, 乃至影响到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塑造。因此, 正确解读《课程标准》, 是教师进行案例教学设计的先决条件, 只有在准确掌握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指向, 才能在课堂实施案例教学中准确地传输给学生有关的知识、方法和能力, 才能有效地体现教育的目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2. 准确地理解教材
教材是实施课堂案例教学设计的基础。分析和组织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是教学目标, 也就是要具体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实施案例教学法, 要依据教材蓝本, 通过对教材的引申和扩展实现具体教学内容的传授。高中《地理》必修三册内容本身具有层次感,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 如何设计好教学案例, 需要综合考核各个知识点, 做好各方面的有机衔接, 从大的方面讲要实现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 从小的方面讲要有案例体现的知识点和教学因子的显性关联。
案例教学从根本上说是在教材再开发和再利用的基础上, 通过恰当的案例展示学生应该掌握和学习的知识。所以案例教学是源于教材, 但是高于教材, 是在具体落实《课程标准》基础上对教材的驾驭和拓展。
3. 全面地了解学生情况
学生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主体、主导者, 从这点上讲, 学情直接决定了教师的授课内容。学情是高中地理实施案例教学课堂设计的依据, 必须正视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能力以及生活经历、个性特点等客观的差异性。如果超过了教师的预料, 那么所有的精心设计都会成为无的放矢。所以, 教师必须以全面了解真实的学情为起点, 遵循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真实水平来设计课堂的案例教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案例时, 要充分考虑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程度, 例如在《常见天气系统》教学时, 可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有梯级的案例, 以台风、寒潮为简单案例介入, 形成直观感;结合教学时节的天气预报, 引入冷暖气团的概念并加以剖析, 为教学锋面天气作铺垫, 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他们主动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另外, 掌握学情还体现在教师要学会分析哪些知识学生易学易懂, 哪些需要点拨和引导, 哪些又需要通过鲜活的案例强化学生的理解, 从而使学生在情境案例教学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案例教学策略的思考
案例教学相对于传统纯理论的教学模式, 课堂氛围比较活跃, 师生互动效果明显, 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对于实施案例教学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策略。
1. 网络建构式
建构主义要求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 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地理案例开发的相关活动, 让学生成为具体教学内容案例的指导者和主动建构者。高中地理知识往往某个知识点是融会贯通、自成体系的, 因此网络构建需要充分利用教材, 对同一知识内容形成贯通的体系。例如鲁教版教材必修三第四单元中关于流域综合开发的章节, 主要是针对长江流域的。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可以有效地结合必修一和必修二的相关内容, 帮助学生构建长江流域的知识网络。通过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使要讲授的内容更加丰富。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实施网络构建来设计案例教学, 需要教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设备, 不断改进授课的技巧。例如讲黄河水系时, 通过自然、人文、区域三个层面的分析, 各自通过图片和视频将所举案例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示给学生, 不仅内容具有冲击力和精炼性, 而且便于学生构建知识的结构图, 在主动意识的驱动下, 在知识的迁移中不断加以补充和优化, 最终得以构建起高中地理某个知识体系的网络知识结构图。
2. 主动发现式
认知主义认为, 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类别化的过程。[1]案例教学模式正好切合了认知主义的理论, 即教学就是发现, 就是教师教会学生主动发现、主动学习, 最终趋向类别化的过程。在案例教学中, 教师通过提供一定的案例、材料, 通过一定的形式加以展示给学生, 学生需要通过主动思考、分组研讨等形式加以自主归纳出相应的问题、原理和规律。
以关于水土流失问题的分析为例, 根据古代书籍的记载, 通过展示黄土高坡郁郁葱葱的电脑还原图, 与今天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贫瘠、黄沙飞扬的场景形成鲜明的对比, 引导学生形成分析该类问题的思维模式, 即能够从人为角度和自然角度去分析。对自然原因或人为原因又可以展示大自然的气候变化、统治者的连年征战、民众的过度采伐等让学生从几个大的角度加以分析。学生在掌握知识、发现问题的基础上, 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 甚至还可比照教材发现其中表达不够精确、不够到位的内容。
3. 固化情境式
最好的教学模式是让学生获取真实的感受和体现。但是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 把学生带到真实的环境中去进行教学是不现实的。案例教学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 还原或者迁移某一个真实事件, 引导学生在设置的情境中自主地思考形成问题。问题思考是对所学知识的刚性需求, 问题解决思路的形成则是对知识掌握情况的具体考量。很多学生通过固化情境式的案例教学, 有效地提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固化情境模式还可介入小组的讨论、师生的互动、问题解决的评价等操作方式, 可以更好地优化这种教学设计的效果。
固化情境式的案例教学还可以有机地结合乡土文化和地理。《课程标准》将乡土地理作为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认识周边的环境, 引导他们学以致用, 而且还可以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乡土地理运用得当, 可以进行很好的固化情境设计,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甚至可以到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加深体验。
参考文献
8.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实施 篇八
一、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实施的必要性
在新课标的推动下,高中地理课程更加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用所学原理或概念,对实际中的地理现象、地理成因以及相关的地理规律进行一定的了解与探索,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结合起来。案例教学正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激发学生的兴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并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在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的同时,还能达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的目的。
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实施的特点
首先,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教师只教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很少提到知识与实际的联系。而案例教学却是由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问题的源头,积极动手实践,并同其他同学一起探讨,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和任务。
其次,深入实践,注重能力的培养。教学案例的教育意义在于它有很强的实践性。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案例,多来自于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现实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常有与现实生活实际相关联的拓展环节,这就需要学生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或是搜索相关的资料,了解地理教学在实际中的具体状况。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上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可以围绕一个知识点,收集相关材料进行系统的分析整理,学生也可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相关的社会调查和野外考察。这样一方面能够调动学生学习探究地理知识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注重双向交流,侧重总结归纳。在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十分重要,学生了解案例后,要对案例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这就要求教师在遇到教学难点或是学生没能充分理解的问题时,从旁予以一定的指导,使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继续探索下去。这是一个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而又独立思考的过程。对案例进行实际研究后要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知识和资料进行汇总,通过分析整理归纳后得出结论。通过对分析综合理论的具体运用,达到促使案例教学有效实施的目的。
三、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实施的具体环节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实施可以分为提出案例、分析案例、总结案例和案例教学的学习评价四个环节。
1.提出案例。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提出相关的案例,可以采用口头叙述、阅读教材、多媒体教学等方式出示案例。呈现的案例应尽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对案例进行分析与探索。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圈层相互作用”这一节的内容中,通过“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这一案例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很想知道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是怎样形成的。
2.分析案例。提出问题后该如何解决问题呢?这时就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小组为单位,以教材上的知识点为基础,针对案例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小组讨论、寻找解决方法,最终做出决策。教师的任务是对学生的分析过程进行启发、引导,对课堂进行有效的调控,使学生在自主的状态下、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分析案例、解决问题。
3.总结案例。完成对案例的分析后,需要根据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进行总结归纳,这样才能对已掌握的知识和获得的实际体验进一步消化、融合。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使之深化对地理概念、原理以及规律的理解与应用。
4.案例教学的学习评价。这一环节主要由教师来完成,要求教师对学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的讨论、探索活动作出评价。通过学习评价使学生明确自己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有哪些不足,在分析方向上有无偏差,该如何在以后的案例分析教学中弥补和提高。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开阔学生视野、引发学生深入拓展的问题,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锻炼。
案例分析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从案例分析中概括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与技巧。案例分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实施,不仅符合新课标中关于教学与实际相结合的要求,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促使学生从实践中获得对知识和经验的感悟,有助于学生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此外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分析,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沟通交流能力。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推荐阅读: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07-06
高中地理优秀教学案例09-10
高中地理有效教学设计09-01
高中地理教学研究10-16
高中地理分层教学计划10-17
高中地理上学期教学工作总结10-28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存在问题及优化措施10-21
关于高中地理教学总结工作报告08-02
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09-14
高中地理教学引入微课程的教学设计分析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