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各异的造句(共7篇)
1.形态各异的造句 篇一
数学语言是伴随着数学自身的发生和发展而逐渐成长起来的, 是储存、传承和加工数学思想信息的工具.是一种以符号表达为主的高度抽象的专业语言.数学语言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的载体, 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最终要通过数学语言表示出来并获得理解、掌握、交流和应用.“数学语言具有精确、简约、形式化等特点, 能否恰当地运用数学语言及自然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是评价的重要内容”, 要注意“提高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1]所以, 数学教学必须加强数学语言的教学.但是教材上的数学语言大都是冷冰冰的学术形态, 学生一般不易理解、不善表达, 这就需要教师“吃透”数学语言, 领悟其精髓, 深入浅出, 使之转化为活生生的教育形态.“数学课程要讲逻辑推理, 更要讲道理, 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和学生自主探索活动, 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结论逐步形成的过程, 体会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方法, 追寻数学发展的历史足迹, 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2]
二、数学语言的分类与特点
为有效地把数学语言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 加深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和认识是必要的.数学语言是一种非日常和非自然的语言, 其中一部分是被规定或定义的, 用来表示理想化的数学对象, 数学语言一般分为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表语言三类.
文字语言是数学化了的自然语言, 或者称为自然语言中的数学语言.自然语言常具有模糊性, 而数学是严谨的, 容不得含糊.所以, 数学中的文字语言不是自然语言文字的简单移植或组合, 而是经过一定的加工、改造、限定、精确化而形成的, 并且这些语言具有数学学科特指的确定的语义, 常以数学概念、术语的形式出现.如“绝对值”“正值”“中线”“中位线”“有理”“无理”等都是对自然语言中的文字进行限定的结果;数学中的“直线”“全等”“连续”“区间”“组合”“相似”“极限”“轨迹”等都是自然语言的精确化;“增加几倍”“扩大几倍”“概率”“正弦”“可微”“可积”等都是具有特定含义的数学文字语言.
符号语言是数学中通用的、特有的简练语言, 是在人类数学思维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数学的效能来自数学符号”, 符号语言是数学语言的主要表达形式.
图表语言是指包含一定数学信息的各种图形与图象或表格, 可细分为图形语言 (几何图形、统计分析图、集合维恩图等) 、图象语言 (函数图象或统计折线图等) 和表格语言 (统计数据表、分析表、框图等) , 它们是数学形象思维的载体和中介, 也是数学思维的重要材料和结果, 而且还是进行抽象思维的一个重要工具.值得注意的是, 图表也是一种数学语言, 是数学的一种直观性语言, 是对其他两种语言的补充, 它与数学概念、术语、符号与式子等一起构成数学语言系统.
由此可以看出, 数学语言具有精确性、简约性、符号化与形式化等特点.数学语言的精确性与简约性是指数学中每个词语 (概念、符号、术语等) 都有其精确的含义, 而且简洁、明了、无歧义.数学语言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符号化与形式化.数学语言是一种以符号表达为主的高度抽象的专业语言, 符号化是它的标志性特点, 而形式化的一个主要表现是“变元的使用”, 由于使用了各种变元, 数学语言能够很好地表达一般规律.如自然语言“从2到10的所有自然数”, 10包含与否就模棱两可, 而数学语言“x∈[2, 10], x∈N”就很精确与简约, 也很好地体现了数学语言的符号化与形式化的特点.
三、把数学语言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的几种策略
根据数学语言分类与特点, 笔者结合近二十年一线教学的体会, 提出把数学语言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的几种策略, 以飨读者.
1. 符号语言引入的自然性策略
符号语言是最具数学特征的语言, 在数学符号语言教学中, 要注意符号引入的必要性和自然性.英国数学教育家豪森 (A.G.Howson) 指出:“没有必要引入任何符号或缩写, 除非学生自己已经深深感到了这样做的必要性, 以至于他们自己提出这方面的建议.或者至少, 当教师提供给他们时, 他们能够充分体会到它的优越性.”所以, 新的数学符号引入之前要注意创设一种“自然”“必要”的情境, 引入之后, 还应让学生体会其优越性.事实上, 数学符号语言又分为三种:象形符号语言、缩写符号语言以及约定符号语言.如几何学中的符号△、⊙、∥、⊥、∠等都是原形的压缩改造, 属于象形符号.缩写符号是由数学概念的西文词汇缩写或加以改造而成的符号, 比如自然数N、实数R、虚数单位i、函数f、概率P (A) 、排列数Anm、组合数Cnm、极限lim、正弦sin、最大max、最小min、存在埚、任意坌等符号均为此类.约定符号是数学共同体约定的, 具有数学思维合理性、流畅性的数学符号, 如运算符号+、×、∩、≌、∽、>、<等等.[3]
有些数学语言本身还具有比喻或象形意义, 如扇形、补角、射影、倒数、锐角、钝角、参数、数列、行列式等数学词语, 似乎能给人一种语言直观, 使人较为自然、容易地领会和理解.
另外还可以应用类比的方法使学生理解符号语言引入的自然性与合理性.如集合语言可类比于不等式符号和逻辑语言;
2. 分析数学句法特点、调整语句顺序, 遵循固定搭配的策略
数学语言的简约性使得数学中的句子呈现简约的特点, 用较少的词语刻画所描述的对象、法则和性质, 使用嵌套关系缩短表达, 如“a, b两数的倒数和”“a, b两数和的倒数”这样的表达几乎简约到不能再简约的地步了;“a的平方与b的和的倒数”“a的平方与b的倒数的和”这样的嵌套关系表达简约, 但结构复杂、易混, 可能会给学生学习理解和转换带来困难, 这就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分析数学句法特点, 使用自然语言做出相应的补充、解释, 使数学语言从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
另外调整语句顺序, 遵循固定搭配也是常用的转化策略.如数学语言“坌x1∈Df, 总埚x2∈Dg, 使得g (x2) =f (x1) ”中g (x2) =f (x1) 的顺序不宜改成f (x1) =g (x2) , 虽然它们满足交换律, 因为g (x2) =f (x1) 是与“总埚x2∈Dg, 使得…”相对应的.当然“坌x, p (x) 都 (总、恒) 成立;埚x, 使得p (x) 成立”都属于固定搭配, 不宜更改.
3. 把数学语言适度“通俗化”的策略
(1) 引入情境
简易逻辑中“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学生感到比较抽象, 尤其是必要条件的理解有困难.笔者在教学时设计了这样一个flash故事情境:一位数学家从一间办公室前走过, 听到室内有两人在大声吵闹.大款p对小秘q说:“有我p在, 就有你q吃香的喝辣的!”小秘q很不服气, 气急败坏地说:“你的底细我可全清楚, 我完蛋了, 你也完蛋了!”两个人都气急败坏, 互不相让, 这时数学家上前不紧不慢地说:“你们所说的正是数学逻辑学中的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问题, 大款是小秘的充分条件, 而小秘是大款的必要条件.”
这样通过鲜活的生活实例引入课题, 生动自然, 既渲染了课堂气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恰当地引入课题, 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乐于接受、学生易于的教育形态, 同时又告诉学生, 数学就在身边, 鼓励学生数学地看待周围的世界.当然要教育学生正确地看待这一社会现象.
(2) 直观形象
抽象性与符号化是数学语言的重要特点, 如果我们“以形助数”, 使数学语言直观形象化, 眼见为实, 学生就易于把握理解.
记min{x1, x2}为x1, x2的较小者, 若f (x) =2-x2, g (x) =x, 求h (x) =min{f (x) , g (x) }的最大值.
如图1, 用铁丝做一条直线和抛物线, 并涂上荧光粉, 用手电筒从下向上照, 被镶上亮边的部分就是h (x) 的图象, 显然h (x) 在点A处取到最大值.这种做法可谓直观形象、简便易行、印象深刻.在研究一元二次函数在区间上的最值问题时, 这种方法也非常直观有效.
再如椭圆的离心率与椭圆扁平程序的关系:离心率e越小椭圆越圆, e越大椭圆越扁.我就形象地引导学生这样理解:因为椭圆离心率e∈ (0, 1) , 如图2, e越e小即越靠近0, 因为0比较圆图2满, 所以椭圆越圆, e越大即越靠近1, 因为1比较扁平, 所以椭圆越扁. (可以把0和1写得夸张一些) 这样椭圆的离心率与椭圆的扁平程序的关系就形象地牢牢地“画”在了学生的脑子里, 永远不会忘记![4]
另一方面, 既要充分利用图表语言的直观性, 又要防止过度依赖使用图表, 因为图表语言有时会给人们错觉.例如, 如图3, 一电工沿着竖立的梯子LN往上爬, 当他爬到中点M处时, 由于地面太滑, 梯子沿墙面与地面滑下, 则M点的轨迹是 () .
由于梯子滑行的直觉表象, 读者常会选A.而实际上, 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点到直角顶点距离是斜边长的一半”, 其轨迹是以原点O为圆心、OM为半径的圆弧, 应选C.
(3) 恰当比喻
运用贴切比喻通俗化, 就是抓住主体 (数学语言) 与喻体 (现实生活) 的本质联系, 通过贴切的比喻使数学语言深入浅出, 转化为教育形态.
在直线与圆锥曲线的问题中, 往往是直线与圆锥曲线的方程联立消去y (x) , 得到关于x (y) 的一元二次方程.我们把这个方程比喻成“母式” (还可以把“母”字写得夸张一些、胖一些、母一些) .由“母式”可派生出韦达定理, 判别式Δ、弦长公式、中点坐标公式等等这些“子式”.上梁不正下梁歪, 如果母亲有病, 那么所生子女也是畸形, 而且是先天性的, 所以直线与圆锥曲线的问题首先要保证“母式”的健康!再如, 研究有关参数的问题往往是“两条腿”走路, 一条是“好腿” (等量关系) , 一条是“瘸腿” (不等关系) , 二者结合就可以求出参数的范围.
如图4, 已知椭圆, 试确定实数m的范围, 使该椭圆上有不同的两点A, B关于直线y=4x+m对称.
这里就把消去y (x) , 得到的关于x (y) 的一元二次方程与韦达定理、判别式、中点坐标公式比喻成母子, 把求参数范围比喻成“两条腿”走路, 等量关系是好腿, 不等关系是瘸腿.既形象生动又深入浅出, “谈笑间重点水落石出, 难点灰飞烟灭!”
4. 扬长避短, 灵活转换三种数学语言, 利用其相辅相成的策略
三种数学语言各有优势与不足:文字语言通俗、易懂, 但描述起来是线性的, 不易表露知识的内在结构;数学符号虽然抽象, 但十分简洁, 描述起来给人以结构感;图表语言比文字语言和一般符号语言更具直观性, 容易形成表象, 但不怎么严谨.所以, 一种数学思想内容的表达常常是数学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和图表语言的扬长避短和有机融合.这一点在立体几何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如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的文字语言为:“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 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与这个平面相交, 那么这条直线就和交线平行.”符号语言为:
如图5所示.顺便指出, 正如上文所说, 这里符号语言中a∥α, a∩β, β∩α=b三者的顺序不宜改变 (即便这种改变不是错误的) , 因为这种顺序是与文字语言相对应的.
加强三种数学语言及其自然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沟通是提高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正确途径.如符号语言:“实数x, y满足x2+y2=1, 求的取值范围”, 可根据其几何意义, 理解为单位圆上的任意点到直线x+y-2=0距离的倍, 也可以令t=x+y-2, 其中t+2是平行直线系y=-x+t+2在y轴上的截距, 利用线性规划解决.这样通过符号语言与图表语言的转换沟通了代数与解析几何的联系, 使问题变得简单易求.
5. 注意数学语言学习的审美情趣的策略
由于作为学习主体的个体, 身心特性天然地具有一种趋美冲动, 所以, 学习中不断展示学科美, 体验美的感受, 对提高学习效率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事实上, 数学可谓处处皆美, 正如罗素所说:“数学, 如果正确地看它, 不但拥有真理, 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在数学学习中, 数学带给学习者的绝不只是冷冰冰的符号, 而应当是一个有着诸多美点缀成的五彩缤纷的万花筒.数学语言学习应充分展现数学文字语言的精确美、简约美;数学符号语言的简洁美、优雅美;数学图表语言的对称美、和谐美.让学生感悟数学语言系统的内在美, 以唤起学习主体的生命激情和自由感受, 获得审美情趣.
就数学的平衡和谐之美, 从儒家的中庸之道到佛教的世界大同、天地合一;从物理学的能量守恒到当今社会的和谐科学发展, 无不体现了阳与阴、正与负的平衡和谐.经过多年的教学, 本人越发感觉到数学中也有大量的阳与阴, 如加与减、乘与除、正与负、增与减、正弦与余弦、正切与余切、奇 (函) 数与偶 (函) 数等等, 下面举两个具体的例子.如余弦定理:在△ABC中, 若角A, B, C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则a2=b2+c2-2bccos A.这个公式是完全和谐平衡的, 如cos A不能换成cos B, 否则角C不答应;如果把2bc换成2ac, 那么边b会感到不公平.再如半角公式, 因为正弦与加法属阳性, 是正面人物;余弦与减法属阴性, 是反面人物.只有把正弦sinα或1+cosα作为分母放在下面, 才重心稳定, 让人感到放心踏实.
四、结语
把数学语言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 是为了使学生易于理解, 这仅仅是学习数学语言的一层要求, 语言是用于交流的, 因此学习数学语言更重要的是准确、规范地数学表达.这是学习数学语言的更高要求.然而数学语言正确的理解与规范的表达绝非一日之功, 需要师生相当一段时间的共同努力.一方面教师言传身教、引领示范, 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放手让学生去闯, 去理解, 去表达.学生通过教育形态化数学语言的理解、消化与吸收, 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再加工并适度形式化, 使得行文通顺流畅、语言规范简练、推理清晰明了, 呈现出数学语言的学术形态.这样数学语言从学术形态—教育形态—学术形态—教育形态……就形成了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 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逐步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理性精神, 这正是我们数学教育所追求的!
参考文献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114;4.
[3]邵光华, 刘明海.数学语言及其教学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 2005 (2) :37.
2.海绵:形态各异的“原始动物” 篇二
每年9月到10月是海绵的采收季,人们通过爪钩或潜水来采集海绵。由于人们使用的仅是海绵的骨骼部分,因此必须对采收的海绵进行加工。加工总体可归纳为三步:阳光下晒干、软组织腐烂、捶打和清洗。经过加工的海绵骨骼不仅质地柔软且有很强的吸水性。并非所有的海绵都能被采集利用,最常用的是俗称“浴用海绵”的沐浴角骨海绵和马海绵,前者的骨骼更精细,后者的相对粗糙。经过加工的海绵可用于不同的用途,比如清洁卫生、吸收药液和擦拭机器等。
海绵先生的三种武器
海绵的身体布满大大小小的腔隙,成为许多小动物的栖息场所。不仅小虾、小蟹、蠕虫、海星、海蛇尾等会来光顾,就连乌贼也喜欢在里面产卵。除了俪虾等少数常住客外,大多是临时房客。它们把这里当成临时避难所,一遇到危险就躲进海绵的身体,往往能够化险为夷。
连逃跑本领都不具备的海绵,之所以能成为房客们的庇护者,主要是它的手里有三种武器:第一种武器是“让掠食客患上厌食海绵症”。由于它的身体粗糙且有骨刺,不仅口感不好,也不利于消化,因此,很少有掠食者对它感兴趣。“很少”不是“绝对”,因此海绵还有后续的杀手锏;它的第二种武器是“难闻的恶臭,熏走掠食客”;第三种武器是“缩小出水孔,释放有毒物质,驱赶攻击者”。
明星小档案
海绵
中文学名:海绵
所属门纲:海绵动物门/钙质海绵纲、六放海绵纲、寻常海绵纲
分布:全世界的海洋,从浅海到8600多米的深海都可见它的踪迹。此外,还有少数海绵生活在淡水中
种类:80科790属,约10000种
外貌:单体一般为角锥形、盘形、高脚杯形、球形等;群体的外形变化很大,即使同一种海绵也会很不相同
颜色:体包丰富多彩,大多为漂亮的橘红色、黄色、绿包、紫色、褐色等,仅有少数呈灰色、白色
体形:大小差异极大,一般在几毫米到两米之间
寿命:寿命较长,长寿者可活几百年
性情:懒惰、包容,喜欢“饲养”小动物
特殊技能:惊人的再生能力
食物:动植物碎屑、藻类和细菌
天敌:海蛞蝓、石鳖、海星、海龟和某些热带鱼
食量:24小时不停地吃
生活方式:绝大多数会过热闹的集体生活,仅有少数孤僻者独自生活。幼时在海上四处漂泊,成年后便随遇而安,一旦选定居所打死也不挪窝。
四处溜达的寄居蟹海绵
寄居蟹海绵属于寻常海绵纲皮海绵科。它是海绵大家族中的异类,喜欢“骑”着寄居蟹四处溜达。想成为真正的寄居蟹海绵,必须先找到能与之相伴的寄居蟹。
幼年时,寄居蟹海绵与其他海绵一样,全身长满了鞭毛。借助鞭毛的划动,它在海里四处流浪,寻找属于自己的“座驾”。找到后,寄居蟹海绵就会附着在同伴的“房子”上,并努力生长。先是向四周生长,直到将整幢“房子”包裹住才罢休。之后便是朝长胖长壮的方向发展了。
寄居蟹海绵的身体越来越厚,乍看就像一块奇形,陉状的“土豆”。除了外形像,它的硬度也酷似土豆。至于它的颜色嘛,除了适合隐蔽的棕灰色,还有靓丽的橙红或紫红色等。
酷爱钻地道的穿贝海绵
穿贝海绵属于寻常海绵纲穿贝海绵科。常见的品种有中空穿贝海绵、隐居穿贝海绵和红穿贝海绵等,分布很广。
这种海绵会分泌出能溶解含钙物质的酸性物质。借助这一先进的化学武器,它能在坚硬的贝壳上钻出孔来,然后钻进孔里安家落户。它的钻孔功夫相当过硬,等到工程结束贝壳的表面仅留下针尖大小的孔。穿贝海绵一钻入贝壳,便露出狰狞的面目。为了霸占更多的地盘,它会不停地在贝壳上钻孔,能将坚硬的贝壳“蛀”成“筛子”,然后逐渐连通,这时“筛子”就彻底崩坏了。可怜的贝类也就随之一命呜呼了。
穿贝海绵的受害者不仅有牡蛎、鲍鱼等贝类,还有珊瑚礁和石灰石等含钙物体。它的本性虽然凶残,却能抑制贝类的蔓延,使其不会在海底大量生长。
伪装成“烟囱”的管状海绵
乍一看,管状海绵就像竖立在海底的烟囱,因此也被称为“烟囱海绵”。“烟囱”上长着许多小孔,每个小孔都通向一个叫“滤室”的小房间,而所有的滤室又都通向一个叫“孔前腔”的大房间。孔前腔的外形就像瓶子,在它的上端是一个很大的出水孔。
海水会从小孔流入管状海绵体内,经由滤室到孔前腔,最后从出水孔流出。在这个过程中,海水中的营养物质与氧气便留在了管状海绵的体内,而代谢所产生的废物则被排出体外。
柯爷爷的纪录片
水流:海绵的御用整容师
海绵是滤食性动物,依靠过滤海水中的碎屑等过活。它的每个小孔就是一张“嘴巴”,海绵不停地摆动长在体壁上的鞭毛,使海水不断从“嘴巴”进入体内,并形成类似抽水机的“泵吸效应”,将过滤后的海水从出水口排出体外。“海绵水泵”的本领挺高,以一个高10厘米、直径1厘米的海绵为例,一天能抽海水22.5升,出水口处的水流速度可达5米/秒。这种高速离去的水流,保证了排出的废物不再被重新吸收。
不过鞭毛的摆动是需要消耗能量的,而过滤海水所得到的营养物质又有限。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省体力,海绵总会选择生活在有水流经过的海底,并根据四周的水流情况,改变自身形状,以获得更多食物。
不管海绵的外形如何,都必须遵循一个规律:入水口和出水口的位置保持一定距离。这是为了避免排泄物被重新吸入体内。对于海绵来说,入水口与出水口的生长位置完全取决于周围的水流方向。假使水流方向单一且稳定,出水口会位于下游,入水口则位于上游:假如水流方向紊乱不一,出水口会位于身体上方,并长出直立的“烟囱”,入水口则在接近底部的位置。这种烟囱式的排污口,更有利于让自身远离污物。正因如此,即使同一种海绵也可能因为水流的方向不同而外形差异极大。
nlc202309021614
除了水流的方向,水流的强弱也会影响海绵的长相。海绵能根据水流的强弱不同,改变内部结构,进而调节身体的弹性强度,避免自身被折断。在水流缓慢、冲击力小的环境,海绵的身体大多比较柔弱。假使把这些“娇弱”的家伙移植到水流急促、冲击力强的地方,它们立马会脱胎换骨成为“硬汉”。此外,水流的强弱还会影响海绵的身高。在水流强的环境里,海绵的高度基本不超过2.5厘米。生活在那里的海绵不仅个头儿小,身体表面还会形成许多流线型的纹路,以减少海绵被折断的风险。
畸形虾与偕老同穴
它是虾群中体形最小的一只虾,只有伙伴的三分之一大。它的体形实在太小,其他虾都会欺负它,叫它“畸形虾”。因为不受待见,每次出去寻找食物,畸形虾只能游在虾群最后。这也意味着它能找到的食物是最少的。不过每次它都会安慰自己:“幸好我个头儿小,吃得也少。”
这天畸形虾像往常一样游在虾群的最后,忽然游在前面的伙伴炸开了锅。它还没弄明白出了什么事,就看到一张硕大的嘴已经张开。完了,这回要被吃掉了!畸形虾在心里哀号。幸好幸运之神眷顾了它,畸形虾付出一只大螯的代价,从鱼嘴边逃生了。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它就发现猎食者不止一个。幸好在它身边就有一道能够容身的礁石缝隙,它拼命挤了进去。缝隙非常狭窄,就连它这小小的身体也无法动弹。挤一点儿就挤一点儿吧,只要命能保住就行。畸形虾如此安慰自己。
战战兢兢挨了一夜,它才鼓足勇气游了出来。虾群早就离开了,畸形虾被同伴抛弃了。它迷失了方向,不知如何回家。作为一只战斗力几乎为零的畸形虾,没有虾群庇护,它的处境非常危险。它提心吊胆地游着,生怕忽然蹿出个什么,“啊呜”一口把它给……
真是怕什么就来什么!一条大鱼气势汹汹地朝畸形虾游来,张开的阔嘴足以一口吞下它。就在畸形虾以为死定了时,一个焦急的声音冲它喊:“这边,来这边!”它顺着声音望去,发现一个晶莹透亮、闪闪发光的大海绵。海绵身上到处是孔,大小不一,那声音就是从里面传出来的。
见畸形虾有些犹豫,那声音催促:“快,快从孔里游进来!”大鱼越来越近,危险就在眼前,畸形虾顾不了其他,瞅准方向,尾巴用力一弹,一下蹦到海绵身边,并一头钻进孔里。它这才发现,之前指点自己逃命的是一只酷似自己的陌生虾。
到嘴的美食不见了,大鱼气势汹汹地朝海绵撞过来。畸形虾吓得尖叫起来,生怕这座漂亮的“玻璃城堡”被撞破了。“别怕,结实着呢,撞不碎的!”陌生虾笑着安慰它。那条大鱼撞了几下没反应,只得悻悻地离开。
陌生虾自我介绍说它是一尾雌性俪虾,并告诉畸形虾,其实它俩属于同一个家族——俪虾。俪虾总是成双成对地生活在这种被称为“偕老同穴”的海绵里,于是仍然独身的俪虾小姐向它求婚,邀请它在这座“玻璃城堡”里共同生活。它也很喜欢美丽而勇敢的俪虾小姐,便答应了它的求婚。
成亲后,它便搬进了“偕老同穴”那别致而又宽敞的中央腔里。富含营养的海水不断从无数格子状“小窗”涌入,小两口只要张开嘴就能吃得饱饱的。婚后生活幸福美满,唯一的缺憾是,发胖后身体卡在小孔里,再也无法自由出入。不过既然吃喝不愁,又更安全,出不出去也无所谓了。
小链接
偕老同穴
偕老同穴隶属于寻常海绵纲,是俗称为玻璃海绵中的一种。它的体长一般为30~60厘米,最长可达1米多。它由无数晶莹透亮、熠熠生辉的玻璃丝状骨针纵、环交叉编织而成,既美丽又炫目。由于它的外形是灯笼形的篮状结构,因此被称为“维纳斯花篮”。
一种小虾是偕老同穴里的常住客。它们在幼年时便双双入住,一生都在偕老同穴里度过,有如人间伉俪般“白头偕老”,因此得名“俪虾”。
3.形态各异的同义词 篇三
2.所绘人物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3.这些瀑布形态各异,精彩纷呈。
4.两厢18罗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5.庙顶脊骨上有形态各异的兽类。
6.各种动物形态各异,生动逼真。
7.使它变得形态各异、色彩斑斓。
8.岩壁左右怪石林立,形态各异。
9.两厢18罗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10.登楼极目远眺,诸桥形态各异。
同义词造句
1.她那优美的风度千姿百态,--她给最平常的一举一动都赋予一种美感。
2.巫山十二峰各有特色,千姿百态,秀丽迷人。
3.摘要千姿百态的开平碉楼为谁设计?
4.现在,高尔夫球形状多样,尺寸不同,式样千姿百态。
5.大干世界中的五光十色的千姿百态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6.选择您喜欢的行驶路线,尽情享受沿途千姿百态的`都市风光吧
7.由于经年累月地暴露在大自然下岩石慢慢地就呈现出千姿百态。
8.于是横滨市和横滨港以其千姿百态在他眼前闪过。
9.她那优美的风度千姿百态, - -她给最平常的一举一动都赋予一种美感。
4.形态各异的造句 篇四
揭开意识形态的面纱-从意识形态的虚假性谈起
本文概括了人们批判意识形态虚假性的两种思路,分析了马克思对意识形态虚假性批判的思想.马克思把无产阶级的行动和价值作为思想和行动的标准,认为只有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实践活动才能摧毁以“虚假性”为其特征的意识形态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马克思的`批判视角和思路使这种批判成为现实中有生命力的力量.
作 者:苗泉竹 张强 作者单位:苗泉竹(南京大学,哲学系)张强(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刊 名:文教资料 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年,卷(期): “”(10) 分类号:B0 关键词:意识形态 虚假性 无产阶级 幻象 实践5.形态各异的造句 篇五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传统意识形态、创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和方法论的重要文本,其中包含着内容丰富的意识形态理论。其中,“实证科学”对传统意识形态的消解,意识形态属性的历史理解,以及未来社会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的现实阐释等内容,对于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本文尝试结合当前有关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热点问题,重新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相关论述,以求深化相关讨论。
一 “实证科学”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应有之义,但是我们在理解其具体路径的时候,往往只停留在一般的理论抽象层面,存在一定程度的思辨化倾向。从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阐释来看,解构传统意识形态的思辨倾向恰恰是其主要任务,因此,当我们抽象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内涵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偏离其基本精神了。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符合历史现实的理论,应该“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以往的意识形态之所以要受到严厉的批判,正是因为它不是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自己的理论形式,而是把关于实践的“想象”、“观念”看作现实中起支配和决定力量。这样做的结果是,法国人和英国人还抱着一丝政治幻想,德国人却在“纯粹精神”的领域中兜圈子,把宗教幻想推崇为历史的动力。德国人所建构的“神的王国”不过是历史过程的虚幻编纂而已,它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关系的意识形式,因此,“不是可以通过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通过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
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始创的历史理论在特性上就区别于当时的德国意识形态,在把握历史规律的理论维度赋予自身以“实证科学”属性:“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显然,这里所言说的“实证科学”指向的是历史规律的揭示,于是,德国人的意识形态被新的关于现实的描述所替代,这种现实的描述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而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虽然新的历史理论绝不提供可以适用于各个历史时代的药方或公式,但却是我们行动的指南,在我们整理历史资料时候提供某些方便,指出历史资料的各个层次的顺序。
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立场为我们理解在意识形态领域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基本内涵提供了重要视角。为此,我们有关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基本内涵的理解,就不能简单停留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抽象理解上,而应该强调其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和正确的价值观引领。
在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上,我们既要坚持意识形态及其实现形式的意识属性,不把意识形态当作历史的最终决定因素;又要坚持意识形态领域矛盾判断上的客观态度,尊重意识形态发生、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和规律性。从建国后我们在意识形态形势判断的失误和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偏差看,我们对我国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建设的主动性上,一直处于艰苦的探索过程中。一场彻底的社会革新在变革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同时,能否自然而然地推动旧思想转变为新思想,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共产党人。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毛泽东发现社会思想文化层面并非如他设想那样一片大好,相反却出现了右的批判思潮及文学反映,包括一些领导干部的传统文化意识在内的社会风气也未现彻底转变。结果,毛泽东简单回到了思想文化服务于政治的基本思路,这一思路直到邓小平时期才开始得到纠正。历史表明,正是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发展的规律性的重新揭示,使我们在意识形态的形势判断上回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为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主动性建设战略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正确的价值观引领上,既要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尊重历史规律与主体选择;又要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创新意识形态显性话语,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不仅要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与党的建设过程,而且更要体现在实证的社会主义制度设计与不断完善当中,使其真正起到价值指引的历史作用。同时,随着人们实践活动的不断推进,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历史任务和历史使命,作为历史过程的能动反映,人们的思想文化也呈现不同的特性,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了增强自身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也应该不断地创新显性话语体系。我们认为,这是我们在“文化大革命”之后实现以改革开放一整套话语体系成功替代以往革命话语体系的最重要的原因。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在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指导问题抽象化的倾向,为我们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理念和具体政策的诸多方面提供理论指引。
二 作为思想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意识形态是对生产方式的间接反映,各种意识形式不管多么虚幻,都必然折射出特定生产方式的基本特性。在现实社会历史过程中,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所制约的人们的现实的物质活动决定人们的“精神活动、政治活动、宗教活动”。“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意识[das Bewuβtsein]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das bewuβte Sein],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如果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像在照相机中一样是倒立呈像的,那么这种现象也是从人们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正如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倒影是直接从人们生活的生理过程中产生的一样。”在此,马克思恩格斯说明了一个最基本的道理:不仅仅人们在物质实践活动中存在的目的性、筹划即实践意识受到物质活动及其方式的限制,而且看似远离物质活动的意识形态及其具体形式同样受到物质活动及其方式的影响,只不过这种影响更为间接,其表现形式更加虚幻。
那么为什么意识形态或意识形式会更加虚幻,有时甚至会以颠倒的方式反映现实呢?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是在分析历史因素的相关段落中尝试对此作出更为详尽的分析的。在具体阐述现实历史因素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把物质生产当作第一个因素,把人类新的需要所推动的物质资料的再生产看作是第二个因素,把人的繁衍或生产看作是第三个因素,把人们社会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当作是第四个基本因素。在谈完这四个因素之后,马克思恩格斯说:“只有现在,在我们已经考察了原初的历史的关系的四个因素、四个方面之后,我们才发现:人还具有‘意识’”,因此,意识是被当作历史的第五个因素来看待的,这与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属性及其形态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从意识的发生来看,“意识并非一开始就是‘纯粹的’意识。”意识首先是人们实践的意识,受到实践活动的制约,只是到了后来才演变为德国人的意识形态。
这种意识形态之所以带有虚幻属性,那是因为德国人不善于从历史的现实基础出发来理解历史,而是把头脑中哲学虚构当作真实的历史过程。在这一点上,德国人比不上法国人和英国人:“德国人从来没有这样做过,所以他们从来没有为历史提供世俗基础,因而也从来没有过一个历史学家。法国人和英国人尽管对这一事实同所谓的历史之间的联系了解得非常片面——特别是因为他们受政治思想的束缚——,但毕竟作了一些为历史编纂学提供唯物主义基础的初步尝试,首次写出了市民社会史、商业史和工业史。”究其根本,德国人的意识形态来自于现实的社会分工,主张哲学思辨的德国人之所以可以不重视物质生产这一生活前提,那是因为有人为他们提供了这一生活前提,而不是因为这一前提本身的微不足道。所以,马克思恩格斯说:“当有了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真正成为分工。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现实地想象:它是和现存实践的意识不同的某种东西;它不用想象某种现实的东西就能现实地想象某种东西。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摆脱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意识形态及其虚幻属性产生的更为深层的原因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现实矛盾的存在:“如果这种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和现存的关系发生矛盾,那么,这仅仅是因为现存的社会关系和现存的生产力发生了矛盾。”
通过分析,马克思恩格斯确信:“甚至人们头脑中的模糊幻象也是他们的可以通过经验来确认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因此,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便不再保留独立性的外观了。”
后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再次明确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从历史唯物主义看来,意识及其形式是思想上层建筑,它的变革归根到底是受到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的。因此我们考察与分析历史变革时,首先要注意到的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其次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所以,马克思告诫我们说:“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
反过来说,我们在改造或重建特定社会的意识形态时候,必须从改造生产方式及其现实制度出发,由自下而上方式构建的社会意识形态比过多依赖自上而下方式实现的社会意识形态更加稳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有必要遵循同样的历史规律。
三 意识形态的社会价值取向
其实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恰恰要解构传统社会阶级的意识形态,强调确立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后来社会主义国家从文化动机输送的新视角重新确认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因此,我们谈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定与马克思恩格斯所解构的抽象形态有本质区别,而与其所欲确立的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所一致。这里即有对抽象个体价值取向的批判,亦有对抽象整体价值取向的扬弃。
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批判了德国意识形态背后的抽象个体主体,明确亮出了自己的观点:“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前一种考察方法从意识出发,把意识看作是有生命的个人。后一种符合现实生活的考察方法则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意识仅仅看作是他们的意识。”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是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是参与实践活动的人”。而德国哲学家笔下的那个抽象的个体却是在意识形态中存在的虚幻的个体,在人类真正获得现实的社会解放以前,这种抽象个体必定指向某种抽象的人性论,这种人性论依靠抽象的大写的“人”的幻像而存在,这对于现实的具体个体来说就是一种意识形态。
德国人正是把“神人”或“人”当作历史的支配力量来看待的,从而完成了虚构人类历史的任务。马克思恩格斯说:“他们把我们所阐述的整个发展过程看作是‘人’的发展过程,从而把‘人’强加于迄今每一历史阶段中所存在的个人,并把他描述成历史的动力。这样,整个历史过程被看成是‘人’的自我异化过程,实质上这是因为,他们总是把后来阶段的普通个人强加于先前阶段的个人并且以后来的意识强加于先前的个人。由于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即一开始就撇开现实条件,所以就可以把整个历史变成意识的发展过程了。”人类个体的解放仰仗物质生产的发展与人们自主活动的不断推动,而不是依靠在理念上不断接近那个所谓的抽象的“人”或类的抽象特性,因此所谓现实生活的主体异化理解也仅仅是关于那个抽象的“人”的主观设想而已。可见,德国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德国哲学家们基于抽象人性价值的理论虚构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但是,就意识形态的本质而言,它是对共同利益与特殊利益之间矛盾的特有解决方法,是统治阶级阶级意识的实现方式。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随着分工的发展也产生了特殊的单个人的利益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互相交往的个人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共同利益在历史上往往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一种虚幻的共同体的实现形式。在政治斗争过程中,由分工决定的阶级分化则强化了普遍利益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每一个力图取得统治的阶级,即使它的统治要求消灭整个旧的社会形式和一切统治,就像无产阶级那样,都必须首先夺取政权,以便把自己的利益又说成是普遍的利益,而这是它在初期不得不如此做的。”可见,普遍利益是以往国家意识形态的表达方式,但它却带有欺骗性,其欺骗性就表现在它仅仅是统治阶级特殊利益的虚幻表达。
更直接地说,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阶级意识的实现方式:“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是因为,统治阶级在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统治阶级“作为思想的生产者进行统治,他们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而这就意味着他们的思想是一个时代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就具体的分工来分析,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统治阶级内部有专门的意识形态生产者,他们把编造这一阶级关于自身的幻想当作主要的任务,他们“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在确立某种意识形态的过程中,有三个基本步骤,第一个步骤是:第一,概括出统治阶级的阶级意识,“从而承认思想或幻想在历史上的统治。”第二,论证统治阶级阶级意识的相继性,“使这种思想统治具有某种秩序,必须证明,在一个继承着另一个而出现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的联系。”第三,把这种阶级意识重新赋予统治阶级及其思想家,以达到现实生活中的理论确证。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把统治阶级意识论证为一个时代的普遍意识,即特定社会的意识形态。
虚幻的意识形态是可以在历史中得到合理的消解的,马克思恩格斯说:“只要不再有必要把特殊利益说成是普遍利益,或者把‘普遍的东西’说成是占统治地位的东西,那么,一定阶级的统治似乎只是某种思想的统治这整个假象当然就会自行消失。”这是对当时德国意识形态的历史分析,同时也是对未来社会现实的普遍利益的肯定。在以生产力发展和人们交往日益普遍化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社会,虚幻的意识形态将必然消亡,取而代之的将是强调人的全面而自由而的发展的社会价值取向及普遍意识。
6.形态各异的造句 篇六
室内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在世界范围内的真正确立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后,现代主义建筑运动是室内设计专业诞生的直接动因。在这之前的室内设计概念,始终是以依附于建筑内界面的装饰来实现其自身的美学价值。自从人类开始营造建筑,室内装饰就伴随着建筑的发展而演变出众多风格异的样式,因此,在建筑内部进行装饰的概念是根深蒂固而易于理解的。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使室内从单纯的界面装饰走向空间的设计,从而不但产生了一个全新的室内设计专业,而且在设计的理念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何谓材质的肌理形态
肌理是指材料本身的肌体形态和表面纹理,是形成质感的重要要素,主要反映材料表面的形态特征及间接反映材料的内部结构,使材料的质感体现更加具体、形象,其内容包括:形、色、质,以及干湿、粗细、软硬、有光泽和无光泽、有规律和无规律、透明和不透明等因素。任何材料或者形象表面要形成肌理形态应该有个前提,即该材料或形象的表面必须具有能在视觉或触觉上产生感受得到的某种纹理。在室内环境中,人主要通过触觉和视觉感知实体物质,对不同装饰材料的肌理和质地的心理感受差异较大。常见的装饰材料中,抛光平整光滑的石材质地坚固、凝重;纹理清晰的木质、竹质材料给人以亲切、柔和、温暖的感觉;带有斧痕的假石有力、粗犷豪放;反射性较强的金属质地不仅坚硬牢固、张力强大、冷漠,而且美观新颖、简洁、高贵,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纺织纤维品如毛麻、丝绒、锦缎与皮革质地给人以柔软、舒适、豪华典型之感;清水砖墙面使人想起浓浓的乡土情;大面积的粉刷墙面平易近人,整体感强;玻璃使人产生一种洁净、明亮和通透之感。所以概括的说,肌理形态是物体表面天然或人为形成的视觉或触觉上可感受得到的各种材质感的纹理。
二、肌理形态的形成和种类
在室内设计中,设计师根据不同的情况运用不同的材料,在这里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三类。一是材料本身自然形成的,如树木的年轮、树叶的纹理、水面的波纹以及动物的皮毛等。这些肌理形态是在无任何人为的情况下生成的,因此我们又称之为自然肌理或一次性肌理,指材料自然生成过程中自身结构的纹理、凹凸、图案的外在表现形式。二是指直接由人工创造出来的一种形态,如金属、玻璃、塑料、纸张、织物等。通过原材料的直接经过加工,形成了不同质感、纹理的装饰材料。三是自然肌理和人工肌理结合形成的肌理形态,在原有材料本身存在着一次性肌理的情况下,通过人工将肌理丰富或者改变。如通过火烧使石材的表面崩裂,形成较粗糙的防滑面。通过腐蚀可在玻璃或金属表面形成不同的花纹,实现肌理形态的转变。
三、形成肌理形态审美感受的因素
1、肌理形态的材质美
材料的质地美主要靠材料表面的肌理形态来体现,人们通过视觉、触觉产生了对材料质地特征的直观把握和审美感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审美追求。在装饰设计中为追求一种自然质朴美,往往取其自然材料的固有质感而不加任何雕饰。例如:60年代中出现的“粗野主义”惯用的手法之一就是把混凝土构件最粗糙的表面肌理裸露在外。我国的明式家具有的根本不涂漆,只在挺拔秀美的结构中显现硬木天然的肌理美。
2、肌理形态的形式感
肌理形态里那种抽象的形式结构对审美主题所形成的感受是各不相同的,对于不同的欣赏者也是各不相同的。肌理形态形式感的体现主要通过材料表面纹理的大小、粗细、走向、色温等感官因素。各种不同的肌理形式表现,构成了不同的性格特征。例如:树木纹理的走向、大理石纹理特征都构成了材质不同的性格特征。
3、肌理形态的审美联想
肌理本身是无任何内容也无具体形象的,因而它的审美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对肌理表面的纹理、色彩、形状和触感等引发各种联想而形成的审美感受。例如大理石的纹理中,随着表面纹样所形成的参照会找到类似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又如一些化妆品的包装,使人联想到了女性的柔媚。
4、材料质感和肌理的传递
人对材质的知觉心理过程是不可否认的,而质感本身又是一种艺术形式。如果室内的空间形态是感人的,那么利用良好的材质与色彩可以使室内设计以最简约的方式充满艺术性。材料的质感肌理是通过表面特征给人以视觉和触觉感受以及心理联想及象征意义。
四、在人居空间中,肌理形态间以及与人之间实现沟通的条件
1、肌理形态间的沟通
通过肌理形态的不同的纹理走向、色彩、质地等进行对比、呼应,来实现沟通。一、同一材质感的组合。如采用同一木材饰面板装饰墙面或家具,可以采用对缝、拼角、压线手法,通过肌理的横直纹理设置、纹理的走向、肌理的微差、凹凸变化来实现组合构成关系。二、相似质感材料的组合。如同属木质质感的桃木、梨木、柏木,因生长的地域、年轮周期的不同,而形成纹理的差异。这些相似肌理的材料组合,在环境效果上起到中介和过渡作用。三、对比质感的组合。几种质感差异较大的材料组合,会得到不同的空间效果,例如将木材与自然材料组合,很容易达到协调,即使同一色调,也不显得单调,典型的例子如家居中以木材和乱石墙装饰墙面,会产生粗犷的自然效果;而将木材与人工材料组合应用,则会在强烈的对比中充满现代气息,如木地板与素混凝土墙面,或与金属、玻璃隔断的组合,就属此类。体现材料的材质美,除了材料对比组合手法来实现外,同时运用平面与立体、大与小、粗与细、横与直、藏与露等设计技巧,能产生相互烘托的作用。
2、肌理形态与人之间的沟通
人们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等一系列感知器官,对材料的整体纹样、色彩、凹凸感、等因素以及所要求表达的空间意境,情感内容进行细致交代。如肌理的纹样呈现均匀、均衡状态时会使人感到柔和舒适的情感。呈现疏密差异或形成了强烈对比时可能会使人产生热烈、紧张的情绪。肌理的粗糙、凹凸立体形态能给人带来触觉上的某种舒适或不舒适的感觉。有些肌理的不规则纹理形式能给人带来各种如:动荡、不安、跳跃、神秘、虚幻等形式美感。各种不同的肌理形式的表现,构成了不同的性格特征。在这些肌理所特有的形式美的观照中,往往能在观赏者心中唤起一种力、一种动感。人民正是通过这种张力和运动的感受,而感知其表现性,引发不同的审美情趣。
五、在人居空间中,肌理形态间以及与人之间实现沟通的重要性
1、
肌理形态是材料表面天然或人为形成的具有视觉或触觉的感受,人们通过这些感官的刺激形成了一系列的印象。能感知整个空间所要求表达的内容。由于肌理形态本身的种类繁多,运用在装饰艺术中所能产生的美感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只有通过肌理形态间的组合、对比等手法实现沟通,才能使空间更生动。
2、
现代紧张工作和快节奏的生活,人们产生了一种“审美疲劳”。通过肌理形态与人之间的沟通,缓和心理。对人们生活、活动、工作环境和空间美的塑造起到积极作用。
3、
理形态是加强空间效果的重要元素,也是设计创新的一个突破口,若干新型材料和不同肌理材料的组织,对改善空间条件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田超.肌理形态在装饰艺术中的运用和审美感受的形成[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 1997 (4) .
[2]石戎, 李合章.浅谈室内装饰设计及建筑材料在设计中的运用[J].河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 8 (3) .
7.形态各异的造句 篇七
寻觅动静之间的无缝体验华硕TAICHI系列
TAICHI这个英文单词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它的中文直译就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太极”,寓意阴阳两面变化无常,TAICHI的正反双屏设计理念和“太极”的定义非常吻合,正反双屏皆大有可为!
打开屏幕就是笔记本,合上屏幕就变成平板,简单的开合就可以转换装置的使用方式是目前市场上最直接的形式,这样的设计也达到了让消费者不用重新学习的目标。无限的灵活性让华硕TAICHI系列能在笔记本模式、平板模式、镜像模式、双屏幕模式等四种模式间实现无缝互动与分享,轻松满足用户各种应用需求。而华硕TAICHI系列在硬件配置上也十分强悍,正反两面全采用全高清1080p的IPS屏幕,目前提供Intel酷睿i5 3317U或 Intel酷睿i7 3517U两种配置可选,基本满足主流用户日常应用需求。基于华硕金耳朵团队和Bang &OlufsenICEpower 共同开发的华硕SonicMaster(美声大师)音效技术,更可为用户提供令人震撼、栩栩如生的音效。
翻转你我的世界联想IdeaPad Yoga系列
如果说华硕TAICHI系列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太极”,那联想IdeaPad Yoga系列则可从Yoga让人联想到源于印度的强身术——瑜伽。
作为全球首款多模式超极本,联想IdeaPad Yoga系列通过其独特的转轴让屏幕360度展开,从而为用户提供四种使用模式:笔记本式、平板电脑式、站立式、帐篷式。
首批上市的联想IdeaPad Yoga系列提供IdeaPad Yoga13和IdeaPad Yoga11两种选择,对应不同的使用特性,让用户实现更个性化的应用体验。 前者采用13.3英寸HD+(1600x900)高分辨率广视角IPS显示屏,厚度只有16.9毫米,重量仅有1.54千克,极大的满足了用户的便携使用体验。后者拥有11.6英寸HD(1366x768)的高清广视角IPS显示屏,厚度只有15.6毫米,重量仅有1.24千克,追求极致轻薄性。而在CES 2013上,联想发布了搭载Windows 8系统的IdeaPad Yoga 11s变形笔记本。
滑盖平板超极本东芝Satellite U920t系列
在超极本向多形态发展过程中,笔记本与平板的融合无疑是一大趋势,无论是配备双屏的华硕TAICHI系列还是支持360度翻转的联想IdeaPad Yoga系列,都在搭载Windows 8系统的情况下让笔记本融合了平板的功能。
日系东芝和索尼两个品牌在多形态笔记本的研发上都倾向推出滑盖式设计的产品,用户通过简单的推展操作,即可完成展开触控屏和键盘的同步操作,无论是办公还是娱乐应用,都极为便利。支持1366×768分辨率的12.5英寸IPS屏幕除带来画质的提升外,更为用户提供了舒适的操作空间。
.索尼VAIO Duo 11也是这样一款支持滑盖操作的非传统形态超极本。
变形和非标造型三星XE700T1C与东芝U800W
说到变形概念,第一反应便是华硕变形平板,其实三星也推出了类似的产品——三星XE700T1C。三星XE700T1C-A01CN是一款介于笔记本与平板电脑之间的产品,采用屏幕可拆卸式分体设计,处理器、主板等核心部件位于屏幕面板下方,可通过外接键盘底座获得完整的笔记本功能。配置方面,该机采用酷睿i5双核处理器,标配4GB内存以及64GB固态硬盘,屏幕为11.6英寸全高清。X86架构处理器加上Windows 8系统,决定了它超极本的基因更多一些。而这里我们说的非标准造型指的是东芝U800W,21∶9规格的14英寸屏幕让其在尺寸上就显得相当独特。不过,如此另类的屏幕尺寸能否获得消费者认可还有待检验。
改变的不仅仅是形态
多形态超极本的出现,为市场带来新意的同时,改变的绝不仅仅是外观形态,更多是对用户使用习惯和消费习惯的改变。多年前,比尔·盖茨畅谈电脑未来时,预测鼠标键盘将会消失,而现在,随着Windows 8操作系统的逐渐普及和用户对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的熟悉,触控功能已经成为今年超极本一大关注热点,消费者逐渐适应用指尖点击屏幕代替鼠标左右按键操作,在触控中获得更好的互动体验。而在消费习惯方面,多形态超极本给消费者新鲜感的同时,也会造成选择上的困难,普通消费者很难在短时间内确定究竟什么形态的产品更适合自己。超极本厂商在推出多形态产品的同时,也必须改变传统应用软件UI界面及操作方式,以适应产品在不同应用模式下的需求。
【形态各异的造句】推荐阅读:
《德意志意识形态》对我国当前意识形态建设的积极意义09-02
《根的形态》七年级生物教案10-08
四种形态的理解及运用10-08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问题06-27
中共意识形态07-03
意识形态文案09-30
意识形态汇报总结08-27
乡镇意识形态总结10-01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10-21